伟大历程

2024-10-02

伟大历程(精选6篇)

伟大历程 篇1

时光流转, 岁月如梭,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 我们重温一段段红色的历史, 回眸一个个经典的形象, 追溯一幕幕激情燃烧的岁月, 缅怀、感慨、激荡……让我们庄严地向自己的先锋队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致敬, 向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波澜壮阔革命建设的伟大历史致敬。

嘉兴湖畔鲲鹏击浪从兹始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后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搜查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 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从此,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8月1日凌晨, 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 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八一南昌起义, 也是人民军队的起点。

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10月, 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 创建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1934年10月, 红军在江西瑞金开始了长征, 至1936年, 中国工农红军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举世无双的英雄史诗。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遵义会议力挽狂澜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

从1935年到1948年,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 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坐落于太行山中的河北省平山县。从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 这里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大决战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在这里,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从这里, 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 走向全国胜利。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庄严的宣告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 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两弹一星自力更生的精神丰碑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震惊世界。1967年6月17日, 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把《东方红》的乐曲传遍了寰宇。“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改革开放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1978年冬, 安徽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和鲜红的手印, 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前进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 从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 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统领“第一要务”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北京奥运自信中国

传递激情与梦想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已经定格在人类的奥运史册上。北京奥运会为世界奥林匹克事业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 这既是中国践行对奥林匹克的承诺, 也更加真实地展示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力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 已信步踏上一条新的起跑线, 书写更加美好的“中国画卷”。

“十二五”开局续写中国精彩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备受瞩目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 》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 中国将向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起攻坚。这一被视为本世纪至关重要的历史性决定, 将深远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2011年, 对于中国, 是一个重要的时间交汇点。中国将以坚定的发展决心、卓然的发展胆识, 向世界传递出发展的信心, 续写属于中国的精彩。

伟大历程 篇2

眨眼间,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已经经历的风雨60年,然而回过头看那旧中国的屈辱史,不仅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迅速腾飞而感到自豪。随着影片镜头的一步步转换,让我看到了近些年祖国的一次次伟大时刻。有悲伤,有喜悦,洗涤我的灵魂,让我感受到一个热血青年的历史使命。

当南方纷飞的大雪阻断了返乡人民的脚步,党在第一时间果断做出行动,畅通被大雪阻断的道路,同时安抚好各地的旅客。让我们看到了党实实在在为民解难,体谅人民之所急,解决人民之所困,感受到了党是广大人民坚强的后盾。然而阻碍中国人民前进步伐的困难又源源不断。时间停留在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这是一个举国悲痛的时刻。大自然的无情,让四川同胞承受着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无数的同胞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生命。然而坚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退却,反而凝固了坚强的信念,与困难抗争,解救人民,在困难中爬起,重建美好的家园。可以看到,在这场百年一遇的灾害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民族。人民子弟兵迅速奋战在救灾抢险的第一线,可爱的人民纷纷伸出援救之手,为受灾群众奉献爱心。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叫中国加油!

艰难险阻让每一个中国人成长,也让日益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虽然过去我们有过悲伤,但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刻画了属于中国的一个个光彩篇章。还记得去年那个激情的夏天,中国人终于梦

圆百年奥运。给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空前的体育盛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多少年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连去参加一届奥运会都是一种奢望,然而今天,我们不仅成功举办了奥运史上最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而且获得的金牌数也历史性的突破得到了第一。不得不说是国家的强盛造就了现在辉煌的成绩,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奋。可以看到中国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就,让无数的中国人民为之喜悦。神七升天,让浩瀚的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当看到中国的航天员走出船舱,挥舞着五星红旗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动的为之流泪。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背后是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也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迅速进步,在高科技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都是党领导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的一个个丰厚硕果。

从伟大胜利走向辉煌成就的历程 篇3

革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江苏作为产业工人较多的省份,自然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地区之一。1921年11月20日,党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机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中共北方区委建立了江苏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路徐州站支部。1922年11月,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浦镇机厂成立。1923年“二七惨案”爆发,在南京地区党小组的领导下,南京浦口、浦镇的轮渡工人、机务工人进行大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到1927年初,党在江苏的组织已经有南京、无锡两个地方委员会和47个特支、独支、支部。1927年2月中旬,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中央批准,这次会议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在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苏南、苏北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在苏中如泰地区建立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苏沦为敌后,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英勇的持久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块抗日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刚刚结束,党又领导江苏人民为实现解放而奋斗,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统一领导苏皖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冬,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苏北全部解放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崇明岛,江苏全境获得解放。

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江苏解放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经济凋敝,商店关门,工厂倒闭。中共中央从当时实际出发,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全省分别设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三地的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对刚刚解放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和官僚资本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政权,并为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52年底,江苏各地基本恢复了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决定撤销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重新恢复江苏省的建制,1952年11月7日,江苏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江苏省委正式成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6年初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江苏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按照党的八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给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从1961年底起,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到1965年全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极左思潮泛滥,江苏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6年春天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南京事件”充分显示了江苏人民战胜“左”倾错误,争取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启新的征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理论界和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稍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光明日报》文章的初稿,就是由江苏的理论工作者撰写的。1979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总结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两年多来的工作,联系江苏的实际,研究部署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84年起,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省委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城市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下,日趋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的经济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多层次发展趋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组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成批涌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发出《关于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要求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更加自觉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省委的领导下,到20世纪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省“九五”计划。

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200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第10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江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省委总结了过去几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富民强省放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位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的发展定位,省委在2003年7月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两个率先”,省委领导和团结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取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江苏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省胜利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要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实施新型的工业化第一方略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展开。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区域共同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底,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江苏在“十一五”期间要在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江苏省委带领江苏全体人民,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伟大历程 篇4

“党的纪律是党创制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旨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行为准则。”[1]P28

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宣传纪律、财经纪律和监督纪律等。

二、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作用

1、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历程

(1) 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首次作出关于党的纪律方面规定:“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 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2]P2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党章专设“纪律”一章, 明确规定党员“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等六种情形之一者, 必须开除党籍。”[3]P32

中共三大、四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 也专列“纪律”一章, 其内容基本沿袭了二大党章内容。1926年8月, 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腐败分子的通知》, 这是我们党最早制定的反腐败规范性的文件。中共五大对党的纪律建设最大贡献是: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结束了党成立六年来无纪检机构的历史。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以后,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章程》。六大党章删去了原章程中的“监察委员会”一章, 设立了“审查委员会”一章。之后, 《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了“执行三条纪律和八项注意, 健全组织纪律的制度, 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建党原则中加强党的纪律作风建设的核心思想内容。”[4]

1933年9月, 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1938年9月六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划与纪律的决定》以及《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划与纪律的决定》。

七大党章以“党的监察机关”一章代替了六大党章“审查委员会”一章, 其任务是:“决定或取消对党员的处分, 受理党员的控件”。

(3)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1951年4月第一次全国纪检工作会议召开。“1953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纪检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控告、申诉案件的若干规定》和《中央关于处分党的组织及的南公园的批准权限和手续的规定 (草案) 》。这是我党历史上在执行纪律的工作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成文规定, 使全党在执行纪律的过程中具有统一标准和明确界限。”[5]P51

新时期, 邓小平提出要“两手抓”:“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对有严重问题的党员, 开除党籍, 开除公职。”[6]P404他强调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

2、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作用

(1) 党的纪律建设有力地保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第一:

及时制止了党内分裂行为, 巩固了全党统一。先后粉碎了托陈取消派、罗章龙、张国焘等人破坏党的纪律、分裂党的行为, 及时挽救了党, 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

第二:

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党的纪律建设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更需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第一, 这是保证完成党在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第二, 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力武器。第三, 这是巩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必要条件。

三、朱德、陈云同志对党的纪律建设作出的贡献

朱德同志是中共中央纪检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朱德在土地革命时期, 就提出了创造铁的红军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了纪检机关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党内执法监督, 保证路线落实;另外, 还提出了“四个问题, 两种原因, 三个对策”的思想。他强调坚持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和党内教育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

党的纪律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 尤其是在文革时期, 纪检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79年1月陈云主持召开了中央纪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明确指出中央纪检委员会的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陈云同志强调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检干部队伍。他指出纪检干部一定是具有坚强党性, 有正气, 坚持原则的人。此外, 陈云同志还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党的纪检机关的重建以及党的纪律建设的不断完善,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党的纪律建设,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党的纪律,发展历程,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荣华.中国共产党纪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2]《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1981

[4]刘菲菲.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创新党建工作的关键—中共“二大”对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启示[J].《党史.党的建设》.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0

[5]郑荣华.中国共产党纪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伟大的历程后感 篇5

这个学期,毛概课老师在每个星期五给我们放《伟大的历程》,我们观看了《伟大的历程》,伟大的历程共有七集,第一集《历史转折》、第二集《春暖大地》、第三集《大潮涌动》、第四集 《激流勇进》、第五集《世纪跨越》、第六集《发展新篇》、第七集《复兴伟业》。它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党中央错误的决定,继而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运动,导致我国国力衰微,经济困窘,科学发展落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1978年,胜利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弹指一挥间,三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变得日益强大,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国家。《伟大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历程,三十几年的路程,中国从积贫积弱变成强大而繁荣;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中国大地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着活力,蓬勃的发展,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七集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遵循历史脉络,浓缩时代精神,以典型生动的事例、翔实丰富的文献、形象厚重的表达,讴歌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缔造的丰功伟业,重温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

作为一个90后,我们没有长辈们那么多的经历,但是身边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感觉的到,因为我们经历过。我仍然记得以前村里的路是泥泞不堪的,特别是下雨时根本没办法走;村里那时也只有一部固定电话,那是在小卖部里的电话,有人打电话来还要去叫人,很麻烦。现在,路不再是泥路,而是水泥路了,水泥路是在近年通的,由大家凑钱一起修建,现在车来车往,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出行也更加方便;固定电话还是很少,那是因为它已经被我们淘汰掉了,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联系十分方便。还有的是,餐桌上不在是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有鸡鸭肉等,平时也能吃上,新衣服也不是只有在过年时才买,平时也会买,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像芝麻一样,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

其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集《复兴伟业》,因为离我们最近,我们也经历过。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有哭有笑,这一年我们一起共同走过,这一年意义非凡。2008年初,在春节大迁徙之前一场大风雪席卷了中国南方,对于习惯了艳阳天的南方人来说是一场灾难,百年一遇的灾难,回乡之路被阻断。党中央第一时间畅通被阻断的路,安抚人民,为人民排忧解难。让我们看到了确确实实为人民服务,为民解难,体谅人民之所急,解决人民之所困,感受到了党是广大人民坚强的后盾。这一年是多灾多难的,时间停留在5月12日下午2时,这是个举国哀悼的日子,这是举国悲痛的时刻,一场大地震肆虐在四

川的大地上,让四川同胞饱受灾难,无情的夺去了许多同胞的性命。这一刻,四川没有倒下,中国没有倒下,国人变得更加团结,众人凝聚一心,营救受难的同胞,与困难做斗争,一起重建新家园。中国人不畏惧困难,不怕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放松”,“有一种悲痛叫力量,有一种倒下叫站起”。

艰难险阻让每一个中国人成长,也让日益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虽然过去我们有过悲伤,但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刻画了属于中国的一个个光彩篇章。

2008年夏天,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圆了我们的奥运梦,我们在同一个世界,拥有同一个梦想。奥运会的开幕式令人震撼,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我国更是以奖牌榜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登顶,又创造了历史的一个记录。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载人飞船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飞天”航天服走出船舱,进行太空漫步,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挥舞着五星红旗向人们打招呼问好时,那一刻,举国欢腾,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自豪,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领导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的一个个丰厚硕果,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带领我们走向复兴之路,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巅。

伟大历程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动机教学,思辨课堂,课例分析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是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16 章第3 节的课题, 本课上承 《电流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电磁铁等知识) , 下接《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教学重点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即: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理念, 这一课可以设计成“探索奥秘———原来如此”式的教学, 即:从 “玩具电动机, 通电能转动”这一事实入手, 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动手制作”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逐步解开心中的谜团, 真正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并最终领略科学发明的精妙创意, 体会科学创造的曲折艰辛。这样的学习过程, 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三维课程目标。

在物理学习中, 我们常常需要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 并在学习中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分析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本课的教学就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小汽车引入课题。

一、探究小电机中的学问———磁体对电流也有力的作用

1.引入课题:电动机中的奥秘

【课堂实录一】教师出示玩具小汽车, 闭合开关, 小汽车就在讲台上开动起来了。教师问学生:玩具小汽车闭合开关就能运动起来, 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换呢?学生回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教师再问:玩具小汽车中哪个元件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呢?学生回答:电动机 (马达) 。教师拆掉玩具小汽车的外壳, 出现了一个小电动机。教师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问题想问?

学生看到小电动机在转动, 想到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的问题, 显然这是个核心问题。教师把小电动机的外壳再去除, 再问学生, 此时你又想问什么?经过观察, 学生发现小电动机中有线圈和磁铁, 由此引出了第二个核心问题:磁体与线圈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为什么通电后线圈会转?

2.追根溯源, 提出探究课题:磁体和线圈之间有何种作用

此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奥斯特实验, 启发学生逆向思考: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那么反过来, 磁体会不会对电流也有力的作用呢?面对生活现象, 探究其背后的本质, 也许会产生很多问题, 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师生在课堂上探究解决, 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 然后进行分析深挖, 这样才有学习价值。思辨的物理课堂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独立思考, 寻找现象后面的核心问题, 为思辨的深入进行, 提供必要的话题, 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荡状态。

二、实验验证猜想

为解决“磁体与线圈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为什么通电后线圈会转动”的问题, 教师请学生提出猜想, 学生根据线圈运动会猜想:通电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到了力的作用。接着进一步分析, 线圈是由导线组成的, 那如果是通电的直导线, 它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吗?接着就以直导线为对象, 考虑设计实验, 对猜想结果进行验证。此处安排学生分组实验, 而非教师演示, 这样能让学生有更丰富的体验,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吗

【课堂实录二】学生二人一组, 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当学生看到通电直导线在导轨上运动起来时, 证明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即: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能否改变通电导体运动的方向?如何改变?要想实验现象更明显, 可以从哪些方面想办法?导体中的电流大小和磁体的磁性强弱对实验效果有影响吗?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力转动吗

通过实验, 证明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这对他们的思考是个极大的肯定, 可以看到他们脸上难掩兴奋自得的笑容。教师此时顺势发问:如果把通电的直导线换成螺旋状的导线, 结果可能会如何?换成通电线圈, 情况又会如何呢?至此, 学生肯定毫不犹豫地回答:通电线圈将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起来, 这样就制成了直流电动机。由此很顺畅地将学习引入下一环节。

三、手脑并用做电机

经过以上环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明白了课堂开始时提出的核心问题, 知道直流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知道这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但为了进一步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需要教师趁热打铁,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 亲手绕制一个电动机线圈, 并让它真正转起来。

1.趁热打铁:做一个通电能转的电动机

【课堂实录三】教师让学生自己绕制线圈, 并分析线圈的受力情况, 讨论线圈在磁场中通电后能否转动。教师问学生:此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根据教材图片认为需要注意:与线圈相连的端点要基本保持在同一平面, 磁体要放在线圈的正下方, 磁体应尽量靠近线圈但不能碰到。接着学生尝试绕制一个多匝线圈, 并且满怀信心地希望看到它在磁场中通电后旋转起来。

2.思维冲突:为什么线圈无法持续转动

学生经过实验发现: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只能在某一位置附近摆动, 并不能像自己希望看到的那样, 绕轴沿着同一方向持续转动。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了力, 为什么不能转动呢?那玩具小汽车中的直流小电机为什么能持续转动呢?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抓住时机, 组织学生根据教材中图16-28所示, 发动学生讨论, 分析线圈只能来回摆动而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后顿悟:原来线圈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是线圈中电流方向不能随线圈的转动而及时改变, 导致线圈的受力方向不能及时改变, 转动无法持续。那么新的问题自然摆到了学生的面前:怎样让线圈持续转动呢?玩具直流电动机最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3.神来之笔:谁发明了神奇的换向器

在课堂的思辨性讨论中, 大家达成共识:要及时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 就必须在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及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 而且这种改变必须随着线圈的转动始终同步进行。那么, 教师问:是改变电流方向方便, 还是改变磁场方向方便?又如何实现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但不能提出解决方案。这时, 教师提议大家一起来看看前人的伟大发明:玩具直流电动机上的换向器与电刷, 请学生分析这两者的结合是怎样解决“在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及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 使之持续转动”这一难题的。学生在认真分析其工作原理后, 领悟到由两个半铜环组成的换向器虽然结构简单, 但构思巧妙, 工作可靠, 这一套简单装置和电刷与线圈非固定式连接的方式蕴藏着极为可贵的创新思想, 令人拍案叫绝, 为之倾倒。学生在自主悟出换向器工作原理的同时, 不由自主地向科学致敬, 向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致敬。

四、应用广泛、功勋卓著的电动机

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介绍了磁悬浮列车, 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拓宽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动机, 是交流还是直流电动机;电动机有何优劣;甚至可以让学生以电动机为专题, 设计一张小报, 或者以“如果世界少了电动机”为题做一个演讲......物理现象来自生活, 也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也要回归生活。这样的课后作业正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走向生活的必要拓展。

可以说, 本课从生活实例———电动机出发, 以核心问题为学习起始, 展开探索电动机奥秘的实验探究。既用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手段, 又用核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提出和探究无不使学生的思辨充盈课堂, 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 呈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因此,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由此看来, 初中物理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场所, 更是他们形成思想的场所, 是思想碰撞的场所, 是有学习尊严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陈章, 邵毅全, 蔡达锋.启发式教学在物理设计性实验课中的应用探究——《电动机原理》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 2007, 25 (7) :14-16.

上一篇:教师角色构建下一篇:沉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