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2024-07-14

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精选11篇)

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1

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尽管有数不清的海滩,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的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的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博弈”,美国财经作家约翰.S.戈登在他的名作《伟大的博弈》中深怀感情的写道。单纯从科学的角度讲,“博弈”是一门在常人看来神奇而枯燥的学问,而在社会领域,尤其在政治经济领域它又更多的象征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妥协与尔虞我诈,是个并不那么“光彩”的词语。但是戈登先生却在“博弈”二字前加上了Great这个词语,“伟大”这一充满了光辉意义的词语能与在市井中传言的充满了血腥与丑恶的金融领域相匹配吗?《伟大的博弈》这本书正是试图向读者阐述这个问题,即在华尔街成长的350年里,在这条街上发生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有丑陋,有高尚,有辛酸,有光荣,但是在这个“伟大的博弈”的过程中,华尔街逐渐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成为了一段世界金融史上的不朽传奇。

传奇总是伴随着丑陋,因为真是丑陋使得那些光荣显得光彩夺目。这本书以并不长的篇幅讲述了华尔街350年的历史,在书中,我认识了华尔街历史上那些传奇响亮的名字:汉密尔顿,杜尔,德鲁,范德比尔特,摩根......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描写华尔街的各个时期时,都会抽取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人物来描述。可以说,华尔街的历史正是这些人的历史,他们不是每个人都堪称伟大,他们更多的都是追逐利益的商人,但是由于追逐手段的不同,是他们有的人像人间的魔鬼,有的人像地狱的魔鬼,是的,似乎除了汉密尔顿之外,在华尔街没有天使可言,即使是享有盛誉的摩根也是如此。对于金融家,人们一向不吝惜的以贪婪,冷酷这些充满了“邪性”的词语来形容,但是同时人们也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手腕与智慧而惊叹。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能在几个月内暴富,同时也能在几周内一贫如洗,他们的荣辱兴衰甚至可以影响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甚至世界范围的格局。当然,组成华尔街历史的更多是那些游戏的普通参与者,他们往往无力觉得自己财富的命运,只能选择跟随或是离弃哪个金融家,他们的命运是被主宰的,他们经常成为大玩家手上的筹码和棋子,可能在一夜之间获得梦想中的财富,但是那些纸上富贵也可能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但是这些普通人的合力却又成了主宰那些大玩家们的力量,只有他们的跟随才能让那些所谓的巨头们可以放手在一场大游戏中尽情创造真实或是虚妄的金钱,而他们的离弃也能是巨头们转眼间成为无助的可怜虫,在这个胜者为王的功利市场上无人问津。这也是华尔街的博弈,一种充满了血泪和梦想的博弈。

华尔街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从混乱走向秩序的历史,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华尔街本来就产生于混乱之中,那是十七世纪疯狂无比的“郁金香泡沫”,起初也是一段充满了草莽气息的赌场。无疑,充满西部色彩的环境是孕育传奇的好地方,但是传奇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故事,这个过程中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正如作者在为中译本补写的章节末尾所说的那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华尔街的历史是一部经历无数灾难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以防灾难再次发生的历史。从它的童年开始,华尔街就经历了恐慌、战争、火灾、骚乱、恐怖主义和无数其他磨难,每一次,华尔街都度过了危机。”正是在一场场灾难中,华尔街逐渐建立起了高效、公正的规则,为大小玩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游戏环境。没错,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因为永远没有绝对的公正,没有绝对完美的游戏规则,但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之所以成熟就在于它能从不断的挫折中吸取教训,可以进而建立更成熟的市场环境。华尔街已经经历了如大萧条,石油危机,9.11,网络股泡沫,公司丑闻潮这些危机,但是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每次危机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小,成熟的市场管理者已经可以以成熟的手段处理这些危机,所以华尔街虽然依然有输家和赢家,依然有投机者,依然有违法者,但是即使是输者的代价也越来越小,即使是这个世界第一大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小。

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提起华尔街,我们不能不想到中国的股市。和华尔街比起来,我们的金融市场的历史短的可怜,我们似乎也正处于一个混乱的草莽时代。但是,我们能以我们金融市场的历史短暂作为当前混乱局面的借口吗?难道别人犯过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再犯一遍,为什么我们又总是出现无比相似的混乱局面而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当前的局面无疑是令人无法满意的,但是,或许因为我是个乐观主义者的缘故,华尔街的成长史使我对我们的金融市场依然充满了信心,现在,非流通股的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仍然充满了争议,但是我们毕竟在前进,当然也或许是倒退,但是正如资产流动才有价值一样,我们的市场只要在不断的尝试与纠偏中运动,我们的市场就有希望,只是我们都希望这个过程能更稳妥,更成熟。

最后,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我只想说――相信未来。

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2

最初有美术踪迹的记载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人类早期的先民们在石壁、骨头、龟壳这些硬物上的刻画和后来出现的石器、陶器、玉器以及这些器皿上的图案纹路,便是考古能发掘的最早的美术作品,也是人们能研究美术起源的依据,我们就先试图从源头上需找一下,看是否有关于女艺术家缺席的蛛丝马迹。

远古艺术的艺术作品中总体现着“物我不分、万物有灵”的观念,早期的先民虽然物我不分,但男、女却分得清楚,而且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思想并未在艺术中浮现。这一点不仅在大量的考古遗迹中能看到:早期的洞穴壁画、陶器、石器上刻的内容主要是图腾、祭司、狩猎、日常活动等,可以看到男性也可以看到女性,男女的形象也十分清晰,但无孰尊孰卑之分;在中国关于远古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这种思想观念也能瞥见一二: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开,才有了阴阳浊清、天地万物,女娲造人使得盘古开辟的天地有了灵气和生命,男性和女性都有清晰的形象和职责。原始社会多由母系氏族组成的,女性既是食物可靠来源、采集经济的生产者,又是人类自身繁衍的主要承担者,同时还是氏族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她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那些原始的洞穴壁画、岩画、石器、陶器、玉器,我们无法考证它们出自男或女之手,但从社会形态和原始劳动分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性在这些最初的艺术作品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中国美术史上伟大女性艺术家的缺席并非理所当然。相反,按照这样的原始艺术发展下去,似乎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不应该少,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关于中国美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如伏羲氏创制八卦,神农氏发明陶器,仓颉创造文字,关于创画之人,传说有皇帝、史皇(黄帝之臣)、嫘祖(黄帝的正妃)、白阜(神农之臣)。虽是传说,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所有关于美术的发迹都归在圣人的名下,他们无一不是部落首领或权高位重之人,幸而我们在远古的中国美术史中还能看到嫘祖这样一位女性的身影。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中国的历史普遍认为从三皇五帝开始。黄帝,即轩辕氏建立了华夏民族,历史学家认为黄帝统领的氏族是一支游牧的父系氏族。中国的历史发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而且创立华夏民族的是父系氏族,因此中国从有历史开始,男性社会地位必定高于女性,美术的创始人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是男性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最初的华夏美术来源传说,似乎就预示了将来数千年,中国美术史中女性的地位。

二、男女艺术家对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中国美术史上知名的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男女艺术家的不对等,中国美术史上确实很少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出现。

中国美术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古代的吴道子、顾恺之、王羲之、颜真卿,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这些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他们几乎都是男性,个个在中国美术史上大有作为。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中国画历史中的最亮点,诸如高度的写实技巧、笔法的解放、山水画的正式确立等等,皆是肇始于吴道子,其画路有“吴带当风”的美誉,所绘人物画更是“冠绝于世”;顾恺之创造了人物画的基本模式,提出了让后世中国画家坚守千年的“传神论”绘画原则,并留下了最早的山水手稿《画云台山记》;王羲之享有“书圣”的美誉,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体”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齐白石被美术届评论为诗、书、画、印、花卉、草虫、山水、人物,无不精通的全才,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画虾堪称画坛一绝,毕加索收藏临摹其画作,并给予高度评价;徐悲鸿以奔马享名于世,大力推动国画改革,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这些男性艺术家在美术方面的成就何其璀璨,称他们为中国美术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并不为过。

然而在美术史上有建树的女性并不像男性那样比比皆是、妇孺皆知,我们要仔细查找、认真研究才能寻觅到一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有姓名的女性:以工隶书、正书而驰名的卫铄,她同时也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管道升;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潘玉良,又名张玉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擅长国画的民国才女陆小曼;以梅花和老虎闻名的何香凝等等。这样看来,中国美术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优秀的女艺术家,她们也作出了一些成就为人称道。但她们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的数量相对于男性艺术家如凤毛麟角般稀少,她们的成就在那些伟大的男性艺术家面前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难以匹比。卫铄若不是王羲之的老师怕也难留名至今;管道升的丈夫孟頫之以“雅”闻名,位列中国十大画家之一,管道升却鲜为人知;对美术史不大熟悉的人经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潘玉良是位男性;陆小曼并非因绘画的成就而出名;何香凝、萧淑芳等近现代女性画家虽有名望,但和几乎同时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这些男性艺术家相比却明显地暗淡无光。这些中国美术史上的女艺术家几乎没有谁像许多伟大的男性艺术家那样自成一体,创立美术的新纪元,她们的艺术才能可以为世人所知,并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姓名已属难能可贵。

三、探究深层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美术史上伟大女艺术家的缺席呢?我们先从中国历史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探究一二。

中国古代女性长期以来没有姓名权,她们基本上是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未嫁随父姓,嫁后随夫姓,一般称为某某氏,前一个是夫姓后一个是父姓,名字基本不带。这还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待遇,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假一夫一妻制度,名义上一个男人只可有一个妻子,实际上一个男人可以用纳妾的方式作为占有多个女人的婚姻制度。这种以纳妾作为补充的假一夫一妻制度,决定了妾的法律地位属于奴仆的地位。妾的法律地位等同于奴仆指的是法律的地位,和实际家庭地位无关,但是只要“妾”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转为“妻”即便其夫的“妻”死了或压根没有“妻”,那么她连被冠于某某氏的权力也没有。连姓名权都没有,女人怎么在美术史上留名呢?当然,也可以叫做某某氏,某某之妻、某某之妾、某某之女、某某之妹,某某之母等等,反正没有那个某某,她就不存在。

最早的画史著作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画史上有艺术活动的第一位女画家,也是书中唯一的女性,是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的妾。书中记载其他男性画家都直呼其名,如“王羲之”、“毛延寿”,对她则累赘地称呼为“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如果没有贵为君王的丈夫和官至丞相的兄长便无法称呼她,无法辨识她是谁了。孙权叹息没有平灭魏国和蜀国,想找善画者画出山川地形,夫人就进献所画的九州山岳江湖的形势,并在方帛上绣了五岳及列国地形。据记载,赵夫人善书画织锦,巧妙无双,以机绝、针绝、丝绝,“三绝”著称,但真正让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的原因是她的才艺跟丈夫位高权重和鸿鹄之志挂钩。

其实,没有姓名权和继承权的问题深入来说,是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身份。正如前面提过的,华夏民族是建立在父系社会基础上的,母系社会让位给父系社会后所形成的并不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而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在该社会制度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从属于男权的。自国家产生开始,女性开始沦为满足男性淫欲的对象,夏商周有大量的女奴,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官妓,随后出现的青楼妓院历代都有。在建立礼法制度的时候,同时也建立了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儒家早在孔子时代就通过文化传播,强化并扩大男尊女卑的观念,用礼教束缚女子的言行和思想;孟子时代提倡妇女顺从丈夫、孝敬公婆和生子继嗣的绝对义务与责任,并强化男女礼教大防;东汉提倡礼法,“三纲”、“五常”得以完善,“三从四德”作为封建统治者愚弄和奴役妇女的思想工具在整个社会深入宣扬。这些从男性利益出发,维护男权社会秩序的封建礼教束缚了女子的言行思想,剥夺了女子的独立人格,让女子沦陷到隶属的社会地位中,这些男尊女卑的礼教宗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统一意识,且不说男子,女子自己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第二性”的社会地位,视男尊女卑为天经地义。

再从女性在美术中的形象、地位来看。女性经常成为男性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来源,她们在艺术家笔下形象的善恶美丑、高贵低贱也全由这些掌控着创制权和话语权的男性审美所决定,而她们却很少成为创作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进行美术创作的女性不是出生名门富贵,便是青楼烟花女子。名门的女性只是将绘画、书法这样的美术活动当作消遣娱乐,并不会以此为正业或像男子那样能因为美术方面的才能而有所作为,她们在美术界的地位和成就是无法和男子相提并论的。至于青楼女子,她们学习琴棋书画的初衷便是为了吸引男性,虽然她们当中确有颇具才艺之人,如名妓柳如是、顾眉都能诗善画,但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卑微低下的,青楼玩墨始终难被世俗所接受,难登大雅之堂,更不要说载入美术史。女性美术创作的题材也多为花鸟鱼虫、闺中幽怨,总被男性所不屑。然而画由心生,画如其人,创作必定是来源于生活,长期被男性奴役统治,长期处于卑微附属的社会地位,女性的思想行为被禁锢束缚,心胸自然也不像男性那样阔达洒脱,女性的画作自然就有她的局限性。更进一步说,审美的标准向来是男性定的规则,女性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相形见拙,女性艺术家也难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地,更难出现什么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四、小结

美术的发展总是和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的状况息息相关的,社会制度决定着美术的发展,在男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长期服务于这一经济优势群体的思想文化体系下,女性当然很难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在中国历史上能留名,应该是留有一些称之为“伟大”的事迹的女子,一般都是全力维护那个给她身份的男人而得以流芳,如因守寡立贞洁牌坊的女子、为表清白不惜自尽的女子、为丈夫哭长城的孟姜女、为儿子三迁的孟母。所以女性要符合社会对她的要求,要以维护男性的利益为出发点,做一个贤妻良母,才叫做伟大。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以美貌留名。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便是中国长期以来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理想的男性形象是学识渊博、风流倜傥、品德高尚的才子,理想的女性形象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女。男性当以才华、事业立名,女人则应该以容颜出众,她的品格、意志或有何才能显得并不重要,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需求满足了男性的审美便可,其实还是以男性的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女人只是男性赏玩的对象,而非一个平等、独立的人,这样以容貌留名的女子又怎能和伟大挂钩呢?

男权的社会不需要女人的名字,不需要女人以独立的人格出现。所以女人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的艺术造诣留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呢?这跟她服务、隶属的男人没有关系,是违反男权传统思想的,是和女性的伟大所需特征不符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的女性无论在任何行业想要有所建树都是困难的,在美术这个特殊的行业,更是难上加难。她们需要付出地比男性多,收获却比他们少。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但美术界男女的平等却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这象征着艺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美术朝着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1

[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美)琳达·诺克林等著,李建群等译《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伟大的博弈 篇3

这一年,股市“熊”去“牛”来、物价扣人心弦;这一年,金融生产力渐成全球经济新引擎,而资源危机环境灾难警钟长鸣;这一年,中国资本跳跃在巴西的铁矿中亚的油田,而中国制造却遭遇全球“哇”声一片;这一年,嫦娥奔月、“十七大”召开,“中国局”尘埃落定天地悠远……

2007年之于宏观中国,是光荣,是躁动,是希望,是迷雾,是一个季节的转身与另一个季节的启幕。当滚烫的经济遭遇中国式通胀,当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超速失重——大小政策开始密集如雨,各种变量交汇发力。

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不置身这场要么控制变化,要么被变化控制的时代博弈。

这样的博弈之于微观个体与企业,意味着商业环境骤变下的机会与风险并存,意味着市场惊涛细浪里的站稳和超越。当上游原材料疯长,员工高喊加薪;当经营面临转折,模式形成束缚。2007年你是在瞬息多变的商业气象里突破,还是在复杂的政策风向里跌落;2007年,在“可以跑不过刘翔,但必须跑赢CPI”的隆隆鼓点中,你是继续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公司里埋头拉车,还是顺应趋势的力量剜去成长的腐肉,展开企业的变革?

是的,在这个物竞天择的伟大时代,一入江湖深似海。在这个改天换地的商业舞台,决胜来来的不再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再是一招先吃遍天的起跑优势;而是轻灵智慧的商业模式,而是经营人心的伟大理念,而是产业转换的悟性与速度……

——于是,那些勇于创造商业模式,转换商业布局的人登台了。在“涨价是找死,不涨价是等死”的通胀魔咒里,他们绝不作深陷“红海”的困兽之斗,而是诸如PPG省下流通环节外包服务环节,然后身姿轻盈地将传统服装大鳄一一挑下马来。

——于是,那些勇于推动技术突破,竭力产品升级的人登台了。他们找到价格低廉的替代原料:他们让冷冰冰的产品形成潮流、文化与符号。于是,那些预见性地将产业进行转移的人登台了,他们的厂房或许正躺在西部的某个福地,他们的触角却已伸向那更深邃的“蓝海”。

——于是,那些把企业梦想扣搭在国家战略上的人登台了。他们的脚步在经济转型期里不断腾挪转移,却总能踏准时代的咏叹调国家的主旋律。于是,尚德和皇明开始呐喊“能源和谐”;于是,华为的海外扩张路线,与国家的外交路线惊人一致……

这是个伟大而壮丽的商业时代,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伴着曙光升腾,无名山丘可以一瞬间崛起为峰。作别2007展望2008,当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奥运盛况如期而至,又会是怎样一幅壮阔的画卷——那里或许波诡云谲,那里或许大道通天,那里或许鲜花满地。

所以,请充满力量地去和时代的浪潮博弈,去和昨天的思想博弈,去和懈怠的心灵博弈,去和手头的工作、人生的态度、身边的细节博弈……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4

作者:潘彦辰

这是一本讲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讲述金融发展和金融人成长的书,引人深思!

(1)是什么让华尔街历经各种危机由弱变强,成为霸王?

思考这一问题需要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式如何超越的?二是即使在美国国内,为什么偏偏是华尔街?华尔街的兴起,伴随的是美国的发展强大,这应当是根本。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危机中汉密尔顿式有力的调控(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促成华尔街崛起!

(2)历史规律背后的不变性质是什么,以及发展的历史又是如何改变了这些性质的表现

繁荣和萧条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以繁荣狂热带来的想象力创新飞跃,以萧条痛苦引起的反思进步成长;

这来源于贪婪与恐惧两种最基本力量,历史规律不断上演的教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们对两种力量的掌控和表现水平提高,客观机制对主观意志的合理引导,使危机不再可怕,破坏力不断减小。

周期的性质和思维正是发展的常态。我们曾将其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弊端,是导致其灭亡的必然力量。错矣。其实是人性的表现,制度也许会加强或抑制,但不是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曾十分欢喜直线型的思维,其实那往往导致水平线式的发展。

每一次崩盘和危机,恰恰都是其新生,突破,创新,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融是单纯的,单纯的钱。单纯了,就更容易创新、突破、自我修复和进步。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800字 篇5

华尔街的原址其实就是一道防御之墙,是荷兰为了防御英国从陆地上进攻曼哈顿而修建的,最终英国还是从海上攻破了曼哈顿,而这道防御之墙,最终成了美国资本市场博弈的中心。提到华尔街就不得不提美国联邦政府首届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汉密尔顿对股市危机采取的是积极的干预政策,从而避免股市的崩溃对经济造成长期的危害。他建立了一个以合众国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但是,很不幸,汉密尔顿建立的体系基本上被杰裴逊主义者破坏了,造成了美国在长达150年的历史中,由于没有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而导致剧烈的经济震荡。但是,这些股市崩溃,也有对美国经济有利的一面。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英国比美国富有得多,美国人修建铁路,开办工厂,需要资金,英国人成为这些铁路和工厂的所有者。但是,当股市崩溃时,英国人就会把这些股票低价抛售给美国人。结果,美国人既得到了铁路和工厂,又拿到了这些铁路和工厂的所有权,变相地洗劫了英国的财富。这种投过资本的力量撬起的是美国快速的崛起,到1900年美国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华尔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的作者戈登认为美国经济,包括资本市场取到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在美国的建国之初,它有机会画最新的图画。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作为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有机会在中途中抛弃很多文化垃圾--传统文化的垃圾,而在新大陆开始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因为美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所以它不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存在很多阻碍经济自由发展的壁垒。美国从一开始就有一项传统,如果没有什么既定的法律限制你不能做什么事,你就可以做,直到颁布法律不允许你再做,而在其他国家,恰恰相反,你做任何事都需要政府颁发执照,这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建国的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了,从此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巧合。

纽约出现了第一批证券经纪人,他们需要一个交易场所,于是就有了股票交易所的前身;为了防止场外交易的发生,他们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并建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一切都是华尔街的雏形。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联邦政府财政部长助理--威廉•杜尔是这一轮投机狂热中的弄潮儿,也是此后两百多年股市操纵者们的鼻祖。杜尔的疯狂投机和迅速溃败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恐慌,汉密尔顿下令财政部购进大量联邦证券对市场进行支持,他的果断行动成功阻止了金融恐慌的蔓延。1825年伊利运河的成功修建,造就了美国经济的巨大繁荣,也是纽约成为了美国最大经济中心,也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运河股票的狂热追捧,并启动了华尔街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牛市。铁路和电报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对华尔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纽约逐渐确立了作为美国金融中心的地位。1860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00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事冲突--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如何满足这第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的巨额自己需求,也为此后的战争融资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华尔街帮助北方征服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融资,使他战胜了在财政方面陷入困境的南方政府。1863年范德比尔特成功狙击了卖空投机商对哈德逊股票的逼空,此次逼空战也被公认为金融操纵史上的杰作。格兰特-沃德公司在沃德精心策划下的庞氏骗局被刺破后轰然破产,作为在南北战争中曾神勇地拯救过联邦政府的前总统格兰特彻底破产了,而此时格兰特不得不开始靠写作关于那些异常残酷的战争岁月的回忆录。《格兰特回忆录》远远不只是一本畅销书,同时还是一本文学杰作。华尔街最悲惨的经历造就了美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之一,不能不说有点讽刺意味。依仗摩根巨大的影响力,摩根和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阻止了一场可以将美国经济拖入深渊的金融恐慌。美国这个此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体,在危机中不得不依靠摩根个人来扮演中央银行的角色,这一事实促成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在19建立。这一年,成为美国金融史的分水岭。同年,摩根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对军需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订单源源不断地飞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将美国带入了自南北战争以来最大的经济繁荣。摩根银行为协约国提供所需的大笔款项,美国政府最终也决定向协约国提供直接贷款。四年的战争使得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债权国,至此,美国不仅在实业上,而且在金融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929年股市崩盘和“大萧条”虽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惨痛经历,但也给美国经济和华尔街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着手实施历史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福新政”,大幅度地改革美国的经济政策,并着手对岌岌可危的华尔街进行改革,以恢复市场的信心。不过,真正使美国从“大萧条”恢复的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创造的巨大需求和民用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经历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本书的最后译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大不列颠和日本会先后战胜满清中国?据经合组织(OECD)经济史专家麦迪逊估计,按当时可比价格计算,大清国的GDP分别为英国的4倍和5倍。如此悬殊的国力对比,到底是何原因使两个入侵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很多史学家会说是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入侵帝国的坚船利炮,但是译者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视角,那就是英日集资融资的能力不是满清可比拟的。在筹集国防经费方面,两国拥有的正是清朝所欠缺的现代工具--资本市场。从现代政府的财政来源的角度看,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渠道十分有限,不外乎苛捐杂税,乃至非常时期的卖官鬻爵。由于朝廷上下,官员贪婪腐败,常常中央政府一两银子的财政收入,经层层盘剥累加之后,到百姓头上就变成了三两的赋税。因政府集资手段原始,效益低下,故不仅民负重大痛苦不堪,且政府军事财力也十分匮乏。而反观英日两国,其不但有较为有效的税收渠道,更有非常制度化、便利的金融手段--向资本市场发放国债,直接向百姓借钱。如此方式,变剥夺为许诺,英日政府不但顺利筹集到大量的军事国防经费,更直接推动了两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叹巍巍清政府,在打战的节骨眼上却拿不出钱来。

资本市场的博弈牵动着大国的博弈和兴衰,华尔街的崛起与美国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和平时代,资本市场的角力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战争,资本市场可以投过各种金融产品从普通民众筹集资金,同时国民也可以享受到国家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才是真正的国富民强。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好的藏富于民的方式,传统的政府补贴和征税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就会有腐败,政策再好不能有效的执行却也是白搭,而且也只是有限地缩小贫富差距和调节社会结构。但是资本市场就不同,它更开放透明(当然这些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才能得到保证),可以实现资本的最大利益化,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也会存在各种投机行为,但是它也极大地促进了流通性,而资金的快速周转和频繁利用却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参与投资的普通人就可以从中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伟大的博弈读书笔记 篇6

华尔街,英文名wallstreet,翻译意思为“墙街”。原来此处建造着一堵厚厚的抵挡侵略的高墙。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年代的更替,这里从紧随欧洲伦敦,到一跃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的心脏,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命脉。纽约,高楼林立、景色旖旎,而这个城市,这条大街,曾经也尚在襁褓,尔后初露雄风,不久日趋成熟,最终傲视世界。 然而,正如乱世出英雄,纽约的崛起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战争、火灾、萧条、恐慌、投机、陷阱、诡计,经历一个城市所能经历的一切,在漫漫岁月中,成就了这个神化般的现代王国。 读华尔街的历史,就是读纽约,这个原本叫做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的历史,就是读美国的历史。美国,从做为英国的殖民地,到南北战争,独立宣言,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步步走来,也是一个充满血泪史的国家,但它却成功地将世界的中心从19世界的欧洲转到了20世界的自己------美国。这里面是整个国家团结奋斗的成果结晶,这里面也离不开华尔街,这个地处纽约,为本国乃至世界资本自由流通、追逐利润最大化提供场所的地方。 离开人物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华尔街,这条路上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人,所有人到了这里都仿佛经过金钱的洗礼,表露出最真实的人性。即使是虔诚的_信徒,在这里或许会为了金钱抛弃健康、诚信、时间、友谊等等一切,化身为从地狱来的恶魔撒旦。有些人一生起起落落,一夜暴富后又倾家荡产,翻本后再周而复始,只要你足够贪婪,一生都可以在这条街上玩着这高智商高成本的游戏,周一大发一笔,周二买豪宅,周三出入富丽堂皇的宫殿、周四在路上耀武扬威,周五又赔本穷得叮当直响。也许你投机倒把,暴富后离开此地,从此衣食无忧,成为华尔街上的传奇神话。但更多的人成功后想扩大成功,而一旦失败后再难翻本,终日衣衫褴褛、肮脏邋遢,如一只只老鼠般细细簌簌地穿梭于各个交易厅,拿一只干枯的手对着交易厅里大盘的数字指指点点,用无神的双眼死死盯着那些翻动的数据。 在这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本,小人物实在命运多舛:一场大火令数栋大楼移为平地,焦黑几年;一次货品的囤积投机使股价走势失常,吸干无数投资者的毕生积蓄;一次卑鄙的倒把阴谋,都可以叫很多毫无关联的人莫名失足,再难翻身。而资本在握的人,竭尽所能豢养一批官僚,律师也好,法官也罢,甚至是总统,只要需要,都可以将权钱交易运用得如火纯青、淋漓尽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为己所用。当战争的胜负影响股价走势时,华尔街上每一个神通广大的交易员都比总统要来得更早来知道战争胜负的消息。一场钱生钱的游戏,只要愿意,就可以让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用颁布法律条文的“光明正大”的手段修改游戏规则。甚至还会出现后台不同的政府法官同时颁布内容正好相反的法规的可笑局面。真正的游戏高手,不把政府看作完善市场监管的手段,而是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的问题之一。 恰恰是这些吸血鬼般的投机高手,让美国一次次正视自己本国的金融制度,从双本位制回归到金本位制,现代《证券法》的雏形逐渐出现,注册会计师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日趋强大,走向正轨,更奠定其成为经济强国的有力基础。 当华尔街在美国的地位日趋上升的时候,它的名声却没有与它的地位齐头并进。贪婪、自私、嗜钱如命、阴险卑鄙似乎成了那儿的人们的代名词。但是摩根银行的创始人J.P摩根的出现挽救了一场可能引发美国经济又一次大衰退的经济萧条,也挽救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波及,因此至今享有盛誉,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尊敬。渐渐地,华尔街上的交易所等机构也会自发联合组织起来,不再为了短期的冲突利益而斗得你死我活,而是学会为了长期的需要共同维护的长远利益而主动监管市场,限制上市公司条件等等。因为毕竟,如果一时的痛快引起的新一轮经济萧条,华尔街也会有个十年八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华尔街的崛起还伴随着快餐文化的诞生,研究华尔街的历史,妙趣横生,让人以史为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国一向弘扬提倡的。在世界中心每1转移下的定律下,21世纪世界的中心是否会转到中国来呢,我们惟有拭目以待。但至少现在,华尔街的金融游戏,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研究。 商业有周期、繁荣会更替,但只要有剩余资本,人们又会再废墟上重建家园,白手起家不是神话。重新参与到华尔街上,这伟大的游戏、没有硝烟的战争------金融博弈中。

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7

关键词:捐资助学,高校,负债,化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题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的综合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高校也已经成为银行的“债务人”。在2008,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欠债就有5亿元,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高校负债已经高达5000亿。面对如此高额的债务,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探索积极的外部化解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而且各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的规定,鼓励社会各界及海外人士捐资助学。

一、捐资助学的历史流变与现状

捐资助学是以捐献金钱或物质资助学校的活动,它与集资办学一并被称为“社会力量捐资、集资办学”。由于捐资者比被集资者的助学活动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特别受到国家的鼓励,并从法律、法规上作为独立项予以规定。在经费来源渠道的统计上,往往仍把捐资与集资合并,一并表示社会力量资助办学经费的数量。捐资助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筹资形式,在我国具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一) 捐资助学的历史流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各级政府积极重视,通过各地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找到了“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到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除了对政府拨款的增长和地方财力的适当比例用于教育及征收教育费附加作出规定外,还明确规定:“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但不得强迫摊派。”

1993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第24条中规定:“继续鼓励厂矿企业、社会力量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和农村集资办学。对教育事业的捐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应纳税的所得中予以扣除”,另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之后该内容在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确立。

1998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引入了鼓励捐赠办学的内容,“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高等教育投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高校捐赠由此得到了我国法律的认可和保护。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对个人捐资助学的规定,在其对捐资助学活动的保护和规范化要求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捐资助学活动,进一步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 捐资助学的现状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实践以及教育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已基本形成。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慷慨解囊捐助教育的举动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责任,社会各界人士对高等学校的捐助蔚然成风,并逐渐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捐资助学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1999年,高校共收到社会捐资助学经费16.4亿元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分担高教成本的重要补充渠道。其中香港的一批爱国实业家,如包玉刚、邵逸夫、曾宪梓、霍英东、汤永谦、曹光彪等,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些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也在高校设立基金,为支持高校发展、培养人才捐资捐物。为我国大学建立捐资助学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国内外的人士对教育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对教育捐赠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从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中个人捐资助学仍呈现出规模小、投入少、人员少等特点。从规模上说,1995年最高为8.67%,2000年下降为3.035%。1996年捐集资收入达188亿元,1999年只有144亿元。我国北京大学从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间获得的社会捐赠中,单笔4 000万以上的只有4笔,2 000万以上的只有6笔,1000万以上的有7笔;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获捐收入也只有5 782.7万元。2000年教育部所属院校中74所学校总共获取捐赠收入为9.94亿元,只占总收入的2.92%,平均每校为1343万元,该年度捐赠收入超过5 000万元的高校有5所,获取捐赠额分别为1.533 2亿元、8 395万元、7 739万元、5 615万元、5 461万元。其次,教育捐赠主体单一,热心于高等教育捐赠的多是港澳台的教育实业家,大陆内部的企业家则捐赠的比较少。第三,对教育捐赠的认识不足。大陆不乏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但是企业往往缺乏对教育的认识,直接将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上,而很少考虑教育投入。

二、捐资助学的需求与回应

(一) 捐资助学的需求形式

捐资助学从捐资的主体来看,可分为集体捐资、个人捐资与社会捐资三种形式。从捐资的种类可分为:1.捐助大额资金作为本金,其利息用于捐助办学。2.捐助数额不等的资金,全部用于办学,一次性或分批使用。3.捐助物化资金,如购置不动产作为捐助本金,其产业利润在扣除再生产投资后用于捐资助学。从捐资的使用用途来看,一般分为规定用途和不规定用途,也就是“定向”与“不定向”。“规定用途”,设定捐款投到某个领域,例如设定用于心脏病研究、用于建筑某栋楼、用于学生国外交流等。“不规定用途”,则由学校自行决定如何使用。

受捐对象情况:一种是规定受捐范围而无待定捐助对象,而是由捐资者捐予政府,或提出受捐原则或未提出受捐原则,然后由政府根据受捐原则或需要进行分配;此外,是由捐资者设立捐资资金管理委员会,然后由该委员会或根据受捐原则或根据需要分配捐助资金;另一种是既规定受捐范围又规定受捐对象。

依据捐资助学的形式,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积极倡导和宣传,在教育捐资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应向捐资者介绍国家和当地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反映教育发展战略重点中资金严重短缺的区域和项目,反映国家、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资金困难,鼓励捐资者优先捐助国家、地方、学校重点教育发展项目。

(二) 捐资助学的世俗冲突和主要屏障

捐资助学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在国外早已得到非常的重视,在高校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资助学颇具代表。在美国,人们对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识,高校已逐步脱离了社会边缘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而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大学通过有规划地组织包括日常筹款和专项筹款等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许多捐赠,全美高校经费的10%左右来自社会捐赠,且成稳定趋势。在日本,公立高校的私人捐赠占学校总收入的15%,而私立高校则占50%以上。英国的高校经费来源中,私人捐赠一般也占7%左右。此外,法国、韩国的高校每年也可获得一定的捐赠资金。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高校捐赠发展的有利条件。2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大量涌现,对人才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需求日趋强烈;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深入,海内外一些团体和人士对高校给予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捐资助学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并且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捐资助学环境缺失。

现今我国对高校捐资助学的环境还不够完善,法律制度还有待于健全。受传统儒家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观念的影响,财富多的人不敢露富。这种传统社会舆论与评价系统,对个人的公益事业缺乏相应的鼓励与评价机制,导致个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国对个人捐赠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对捐资人的政策保证或者奖励和优惠政策,导致了相应的捐资助学环境的缺乏。另外从宏观上即国家政策的角度看,我国也缺少鼓励社会捐赠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以及规范社会捐赠行为的法律法规。

2.高校捐赠机制缺乏。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没有形成系统的接受捐赠的机制大多数高校对社会捐赠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管理机构,普遍缺少主动策划、积极募捐的意识,存在捐赠筹措方法单一、被动,缺少专业专职的管理人员以及宣传技巧贫乏等问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热心捐赠的国内外人士很难找到合理的渠道,很难做到名正言顺,严重影响了个人或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另外这也导致了捐款的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对资金应该作用到哪些领域,该如何使用等高校缺乏合理的规划,使资金的高效应用受到影响。

3.高校“等”“靠”“要”的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我国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所以国家也就成为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正是这种对于国家投资的依赖,养成部分学校“等”“靠”“要”的观念,即使在面对巨额的高校债务时也依然消极等待和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等待政府埋单,缺少积极主动寻求经费的意识。此外,传统观念中,募捐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地位等,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一种积极对外寻求资源的意识。所以,我国一定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建立健全高校捐赠机制。

三、捐资助学与其他化解负债途径的多棱比较

在我国高校贷款数额巨大,负债问题严重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外部的资金来源对化解我国高校的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今化解高校负债的外部措施主要有:捐资助学、发行教育券、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而通过这几种方式的比较我们发现,捐资助学是其中较为宜行和高效的。

(一) 发行教育券

每年两会都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识之士以不同的方式进言政府通过发行教育债券的办法来解决高校建设资金的问题。发行教育债券的基础是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额,而现在居民储蓄额也已经达到了可行的数额,具备了这个基础,这为中国的地方高校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发行教育债券提供了可能。另外,教育国债的成功发放也为通过发行债券筹集高校资金来缓解债务危机开拓了思路。

在美国,一些世界著名大学从90年代后期首先发行大学债券,其发行债券的资金主要用于周转、偿还债务与建设学校大型项目。大学债券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债券,在美国比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公司股票更受投资者青睐。

发行教育债券在高校债务危机方面的确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但是现今国外教育债券的发行是与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财政体制密切联系的,而且这一措施也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市场的调节。就目前状况来看,社会金融危机盛行,消费市场不景气,发行教育债券也无疑会困难重重。而相对于发行债券来说,捐资助学更具有市场潜力,而且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发行债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正确的倡导和管理下,捐资助学方兴未艾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二) 外汇储备注资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万亿,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引发资产风险,过多的外汇债权也意味着本国资源外流严重,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会影响到竞争力的提高。国家通过外汇储备对高校进行注资,对于防止教育贬值和提升人力资本以及夯实能力储备而言,不失为一个战略举措。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对于国内经济的支持作用,将外汇储备注资作为财政缺位的有效补充。另外,在法律方面,外汇储备注资高校能够找到法律的支撑,同时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外汇储备注资来化解高校的债务危机的确是一种新的模式和方法。但在我国要执行这种模式,必须将外汇储备的体制以及汇率转换等问题加以充分考虑。中国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们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刺激经济,但是基于外汇储备的特点,将其注资于教育,还是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注资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风险以及可行性。而捐款助学作为一种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策略则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无论是程序的实行还是风险的承担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外汇注资相对比来说,具有程序规范、过程安全、范围广阔、形式多样等特点,而且对文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捐资助学补充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的债务问题,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我国目前拓宽高等教育收入最为有效和最为现实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崔相路, 劳凯声.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5:70.

[2]杨周复.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320.

[3]王东芳.高职院校社会捐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8.

[4]杨周复, 旋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

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8

9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的时候,党员只有50多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四分五裂,处在亡国灭种边缘的旧中国。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引领一个日益繁荣昌盛、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奋发前行。

抚今追昔,当国际观察家们将中国共产党视为解读“中国奇迹”的“金钥匙”,当13亿国人以各种方式纪念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90年辉煌岁月,人们发现,一个政党的奋斗历程,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如此深切地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命脉。

1921—1949—1956—1978—2011。经由这些历史节点的标示,90年波澜壮阔的岁月,呈现出清晰的脉络。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地上,开创了前无古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从满目疮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备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中央„„90年沧桑巨变,中国经历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最悲惨的境遇走向光明前途的历史转变,一切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和国家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不论是以“小米加步枪”打败国民党800万军队取得全国政权,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不论是仅用七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还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不论是战胜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办好令世界惊叹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90年的每一个经典片段,无不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政治能力,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已经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梦想的90年,是我们党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的探索与成就,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书写了影响深远的“中国传奇”。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篇9

1、地位与作用

本课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开始.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是党在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后,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因此本单元内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对外开放。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没有深刻的认识。这节课主要靠教师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采用互动、情境、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等。

2、学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归纳、看图、看影视,辩证分析,结合事实谈内心的感受。

四、教学工具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大家对这首歌非常熟悉了,你能说出歌词中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谁吗?那“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这个伟人是谁吗?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设计意图及效果:新课程的导课——在情景中开始、在共鸣中融入、在碰撞中接纳、在感动中收获。用歌曲形式导入,让学生进行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学生的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实现导入凝神、激趣的功效。

二、讲授新课:

(一)大转折的起点

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仔细阅读并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及效果:学生带着问题专心致志地观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始录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视听冲击,走近历史情境,将历史穿越时间的界线,拉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使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2、给学生二分钟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情况。记者采访报道之后及时给予表扬。这位记者的采访非常专 业!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新闻记者!

设计意图及效果:学生的身份改变了,变成了新闻记者、变成了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学生就参与了历史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历史。这跟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读出来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和体会是有天壤之别的。很多时候,形式和效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形式就没有效果。

用适时的激励来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的认可。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把“你的观点很了不起”“你很有思想”挂在嘴边,做到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见解,让学生有成就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方面完成了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三方面具体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4、合作探究:为什么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学生围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人们说它正确还是错误要看什么?我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看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生活实际的变化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设计意图:历史课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如果空洞的说教,学生较难理解。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景,有利于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理论也转化为现实,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小字内容和“小资料”,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2、农村改革的尝试是从哪里开始的?

3、农村改革的发展如何?

学生讨论后加深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看图片“中国农村第一张分田合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农村改革的艰难。出示图表“1966—— 1980年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和”现如今的小岗村”,体会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从而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

过渡:

饮水思源,农村改革意义深远,中华民族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全新坐标系中,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对外开放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三、对外开放

首先让学生明确对外开放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明确区分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的概念,阅读课本内容找出: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

显示地图,导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然后展示一组特区的图片景观,让学生亲眼目睹特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区的现状证明:我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邓小平无愧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然后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说出身边改革开放的具体实例。

讨论思考:

1、什么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经济特区?

2、现代的对外开放和我国近代史上的门户开放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的变化,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结合实际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进而体会到邓小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已知的我班学情,我作以下分析: 1.由于高一已经学过必修二的内容,我觉得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和新授课有区别,避免出现 “炒剩饭”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

2.班级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打造高效的课堂。要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针对学生做材料型选择题和主观题能力稍差的情况,我觉得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更多的运用史料,多做相关练习,多进行方法指导。补齐学生学习木桶中的最后一块短板。

4.从全班合作培优的角度。我觉得我们班历史教学的任务比较重,因为总分前10名中有2人的历史成绩偏差,我觉得在日常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部分有较强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同学也要表扬。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教材地位:承前启后。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篇1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4.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升华。

教学方式:“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音乐)

同学们爱听音乐吗?让我们聆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

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就在那个时候,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建国后的伟大转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板书: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同学们自读课文38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同学们自学,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两个凡是的提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又做了什么讨论?生答(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1978年5月11日,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2、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会议快结束时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那么,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是怎样实现的呢?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这是本课重点,同学们齐读一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背诵内容和意义。(个人背诵,小组背诵)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加强了民主与法治的建设,他们都做了哪些决策呢?

1、表现在哪些方面?

a.平反冤假错案,都为谁平反了?(刘少奇,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受株连的人),b.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完善法制建设,颁布了哪些法律?(学生回答,读出大屏幕上的各项法治师生互动)

c、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 四.巩固归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感悟平台

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险阻,终于,在今天中国强大起来了,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从这个历程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六、练习巩固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

A、是否坚持“两个凡是”的争论B、是否坚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争论 C、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左”倾和“右”倾的争论。

2、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C、决定实行改革开放。D、评定冤假错案。

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6、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人教版历史第三单元

上 伍 学 区 上 伍 中 学

上一篇:难学的拐弯日记下一篇:永存的自信读后感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