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2024-10-26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共12篇)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1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一、说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承接了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整个单元中起着重要的地位,明确指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学好本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伟大的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相关情况,分为三个子目:“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第一子目为指导中心,后两子目则是对前者的具体落实。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而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发展,使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不同,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认识邓小平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通过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会改革开放和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通过学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明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五、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方面还比较差,因此,根据课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课前发放导学案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本课基础知识,然后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师生互动交流法、讲解法、概括总结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内容,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对内进行了改革,对外实行了开放。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指出十届一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她就如一声春雷敲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样紧扣题目与子目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大转折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8分钟)在本目的讲授中,我将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召开的?(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3)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会议有什么意义?(5)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之所以说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第二、政治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第三、组织上,否定了中央“左”倾领导,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国门从这里打开------对外开放(10分钟)首先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引导学生齐读教材黑体字部分,“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明确对外开放的原因。

接着引导学生看书并阅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的4个步骤走。教师总结:至此,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然后让学生观察地图,提问:经济特区集中在什么地区?对外开放为什么是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深入?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将用2—3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3.小结作业

先让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学到的内容。然后教师强调: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已经并将继续取得重大成就。

八、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展现本课教学内容,我准备用条理式的板书设计,使内容直观明了,学生一目了然。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大转折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国门从这里打开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2

一、开门见山, 将历史假设引入课堂

历史假设可以是正面假设, 也可以采用反面假设, 关键是必须找准问题假设的切入点。切入点的确立必须考虑:一是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研读历史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二是话题能切中教学中心, 能有效贯通整个课堂的学习。在提出假设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谈生活、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精心布景, 既丰富了课堂的血肉, 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教学中, 教师直截了当提出“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吗?”的话题, 及时补充相关情节, 衬托问题情景, 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话题的兴趣, 为后面的研读与探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下面是课堂实施的过程:

师: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话题“改革开放是否资本主义的胜利”。这个话题的起因有一段故事, 故事跟一节课有关。两年前, 我们从珠海一中学习回来, 途经中山罗三妹山时, 沿着邓小平同志当年攀登的足迹走了一圈。回来后, 我把这一段旅程编辑成短片, 播放给学生们看。放完后, 我提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不走回头路”中的路是什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生回答。

师:第二个问题是: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路上留下了哪些坚实的足迹?“不走回头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这个问题是下节课大家要探讨的问题, 在这里, 我们就不展开了。我想说的是:当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 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 冷冷地说了一句“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我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因为改革开放只不过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我一直很后悔当时没有组织大家和他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所以, 希望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弥补当年的遗憾。

二、拓充材料, 指导学生研读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假设不是目的, 是手段, 教师要借助于假设的论题, 诱导学生充满热情地主动学习历史。所以, 在提出历史假设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研读历史文本,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文本, 主要包括教材和教师补充的各项史料。在研读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提出“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的论题后, 无论是证实或证伪, 都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二论证是否严密。论据的举证, 必须借助于更多丰富的历史学习。这就要需要教师补充史料, 丰富学生文本研读, 并通过问题设置, 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下面是本课教师补充的史料与设置的问题:

病症问题———改革开放的背景:

材料:“国家这么大, 这么穷, 不努力发展生产, 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 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 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 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 为了改变落后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决策?

用药问题 (1) ———改革:

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 经营管理过于集中, 排斥市场机制, 农民缺少自主权……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在中国, 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大包干, 小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 职责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以上材料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回答问题:

1.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采用了什么形式?这一形式为什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 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国城市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用药问题 (2) ———开放:

材料一: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摘自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

材料二: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并说明对外开放的原因。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开放从沿海到内地, 就像一幅画卷慢慢打开, 研读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内容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验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的地位和意义, 教师通过视频播放,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开放的变化。

这一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补充材料要有针对性, 也要兼顾趣味性;同时, 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表到里”,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想象和创造。”[1]

三、整合知识, 诠释验证历史假设

历史文本研读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将本课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相应的历史知识树或知识链, 以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将历史知识系统化以后, 再引导学生把视角转移到课前的历史假设上, 对历史假设的论据与论证进行新的剖析与归纳, 以诠释或验证课前的历史假设。

例如, 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在文本研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到历史假设中来:

师:改革开放30年, 中国人民越来越富裕了, 国家也越来越强大了。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还是不是社会主义?

生:是。

师:为什么是?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幼稚, 不错, 我也觉得非常幼稚。但就是这个幼稚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有人问,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有人问;现在铁道部撤销, 成立铁路总公司, 依然有人在追问。关键是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里我引用两句话。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江泽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他们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来做出肯定的判断。李克强总理说, 改革开放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红利,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 无论是改革与开放, 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进行的, 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本质所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上面这几个内容, 最后我想回到课前的问题, 请同学们用今天的所学, 结合你平时积累, 写一段话作回应。

生汇报与交流。

师:关于论据, 中国改革开放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 既对又不对。对的是我们的确有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某些合理的东西;不对的是很多东西本身不存在阶级性,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关于论证:利用资本主义救中国落后的病, 不能论证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因为, 这里忽视了一个前提———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如果要把结论修改一下, 大家认为要如何修改?

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观点有同学们的道理, 我的观点是:改革开放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新的假设, 将历史探究引向深入

从提出假设, 到文本研习, 再到运用课堂学习成果验证假设, 课堂学习环节是一环扣一环, 就像语文中的议论文, 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在这一环接一环的历史学习与举证过程中, 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但是,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 一堂课40min的学习是非常局限的。这就需要教师从本课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假设, 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与历史思维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学习与探究中去。

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结束时,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几本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文献 (例如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柳建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 , 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探讨新的话题:“有人说改革开放类似晚清的中体西用, 你认为呢?”从而有效地把历史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向课后延伸, 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探究。

摘要:近代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 教师借助历史问题, 形成历史假设, 引导学生在研读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 并对论题进行诠释或验证, 从而使历史学习与认识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这种以历史假设切入的新的教学实践,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克服传统的满堂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历史假设,创新教育,切入点

参考文献

伟大的历史转折 篇3

这时,博古、李德等不察敌情的变化,于1934年12月4日命令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扬所、长安堡地域”,北出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据此,中央红军沿湘桂边界继续西进,并冒着敌机的轰炸,胜利翻越西延山脉主峰----越城岭(即老山界),进入龙胜县境。当地苗族、瑶族和侗族许多青壮年还积极参加了红军。

12月11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团第二师占领通道县城。12日,第一军团主力和第九军团集结通道及其附近地域;第三军团主力进到长安堡地域;第五军团、第八军团由流源、辰口、麻隆塘之线西移;野战司令部、军委纵队到达芙蓉镇。

这时,敌“追剿”军主力已进到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构筑工事,张网以待。如果中央红军继续北出湘西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势必要与五六倍于己的敌军决战,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挽救危局。博古、李德等人却坚持红军北出湘西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因此,主力仍应继续向沅江上游行动,以便调动或箝制黔阳、芷江、洪江的敌人。

12月13日,中央红军按照中革军委命令,分左右两路军,由通道地区出发,继续西进。15日,突破黔军防线,攻占黎平和老锦屏。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会上,毛泽东再次陈述了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的理由,力主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周恩来等与会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改变了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避免了红军可能全军覆灭的危险,并为纠正“左”倾错误创造了条件。

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岸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又召开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中央红军迅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并通过了《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排除了李德的干扰,为顺利召开遵义会议和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共产党内的重大而急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奠定了政治基础。

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一条河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乌江对岸有黔军教导师一部凭险防守。从回龙场到茶山关对岸驻守之敌3个团,企图阻止红军西渡乌江,并配合“追剿”军薛岳部围歼红军于乌江东岸。但是,英雄的红军是无所畏惧的,从1月2日起,分别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有心律平、美西律(慢心律)、?茁-受由江界河、回龙场和茶山关等渡口强渡乌江,至6日,全部渡过乌江,并向遵义及老君关等地前进。

6日下午,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为迅速夺取遵义,亲自率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冒雨攻占距遵义15公里的外围据点深溪水,全歼守敌1个营。7日凌晨,红二师顺利地进占了遵义城。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军委纵队进驻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第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化名华夫)及其翻译伍修权等也列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接着,张闻天首先按照事先与毛泽东和王稼祥商定的提纲在会上作了发言,接着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他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报告中为其错误所作的辩解,阐述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特点和指导规律,提出今后的方针和任务。王稼祥、朱德、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等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决定改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补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取消三人团和博古、李德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并规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会议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并于2月8日经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为胜利完成长征,战胜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右倾分裂主义,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这是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4

大家好,我是来自09级4班的滕丽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我假定的授课班级是某省重点中学高一火箭班。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从纵向上来看,1956年到20世纪末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年的政治建设历史是学习中国政治史当代部分必须学习的内容,从横向上来看,本课学习内容也是人类政治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认识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本节课我将以对民主、法制建设的探索为主线、贯穿首尾,从以下三个方面------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历史的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行讲述。“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现实。学习本课的教育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了解民主法法制建设的艰难性与曲折性,明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肩负起为民主法制建设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据此,我将本课重点定为:十年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肆意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另外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将难点定为:文革的教训。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新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我授课班级的学生是该校的尖子生,本班的学生对历史兴趣浓厚,有扎实的初中历史功底,并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乐于表现自己,学习主动性高,这些都是开展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本课因涉及问题多、理论性强,加上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在学习文革发生原因和理解文革教训时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以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自己的三维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教师讲述八大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八大基本史实,理解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2)、通过老师讲述文革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文革的史实,理解它对我国民主法制的肆意破坏及其带来的危害,并思考其教训。(3)、通过教师讲述,使学生能够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4)、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过程和主要成就,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而充分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文革”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重大挫折表现,了解文革的危害,从文革中吸取教训,认识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必要性和艰难性,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民主、法制的思想观念。

四、教学方法策略根据以上教学情况跟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我将运用谈话讲述法、采访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程序首先通过文革时人所作的一首小诗《童年》导入本课,然后由教师讲述八大相关学习内容。在学习“文革”部分,上节课已由教师告知学生采访法的相关注意事项,课堂上由同学展示采访成果,展示完后由老师进行小结,并提出问题:从文革中我们得到哪些教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后由老师总结。在“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部分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老师向学生讲述内容。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过程】

(先分学生小组,根据人数来)

一、导入

利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图片对比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师问: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师:十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召开的一场重大会议,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会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那么,这场会议都有哪些重要内容,这场会议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课题)

二、新授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给我们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数据,(PPT展示)我们损失了5000亿元人民币;300万干部蒙受不白之冤;十年没有高考,面临人才断层。那么,文革之后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

生:急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师可引导学生回答)

师:对,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但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个阻碍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带着你们跟着小明的日记走进那段岁月

师:出档PPT让学读日记,从日让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生:“两个凡是”。

师:这一方针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这一方针的实质就是毛主席的话,句句都是真理,这仍然是在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能得到彻底纠正吗? 生:不能。

师:它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注意手势语言,桎梏)。中国想要发展,想要有出路,就必须打破这种思想的禁锢(着重加强语调),避免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这一错误思想是怎样打破的呢?

正当中国徘徊不前时,1978年5月,一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篇文章就是?(PPT展示文章)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文章中的一段话,我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划红线的部分。

生:读文章。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 生:反对。

师:不仅是反对,而且是坚决反对,是针锋相对。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不过,对于这篇文章,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横加指责,于是,以这篇文章为起点,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经过讨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两个凡是”是不正确的,那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

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师: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师:那这场讨论的性质是什么呢? 生: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这场大讨论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过渡:我们翻开小明日记的第二篇春雷惊天,我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这篇日记,提问:你从这篇日让中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要召开了 出示图片

师: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会场的布置非常简单,同学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978年12月)那地点呢?(北京)

师: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来认识,这次会议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分别纠正了哪些错误,又树立了哪些正确的观点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35、36页的内容完成表格。

师:我们先看思想上的内容,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思想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师:同学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思想路线中哪一句是最核心的部分?

生:实事求是。

师:对,正是实事求是,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同学们可以想一想,1927年,秋收起义中我们进攻大城市遭遇挫折时,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生:向农村进军。

师:。既然实事求是我们党在工作中坚持的思想路线,那么文革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文革以后我国的实际国情,粮食产量在逐年增长,但仍有上亿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的工业企业效益低下,产品单一陈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学们,文革后我们的国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怎样的呢? 生:贫穷/落后的。

师:面对这样的国情,我们应该怎么办?还能像以前那样天天搞阶级斗争吗?

生:不能。

师:好,我们看一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上的主要内容。这位同学。生: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再来看这样一则材料,老师还是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材料。

师:要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搞上去,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这才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去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这次中国的变革中,谁是引路人呢?

生:邓小平。

师: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组织上的主要内容(PPT展示)。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师:这正如西方一位记者所说,毛的时代结束了,邓的时代开始了。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影响深远。那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师:全会的英明决策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这一胜利的喜讯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中国人民难以遏制心中的喜悦,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请同学们看屏幕(PPT)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大人民群众争相抢购有全会公报报纸的场景。

过渡:1979年邓小平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他被时代杂志评为1978风云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同学们接下来看这几则材料。

学生学案上的三段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有与会代表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场非比寻常的会议,有人是这样回忆这场会议的“当时听了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就兴奋地预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会议”。著名学者于光远回忆自己在1978年的经历时,用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和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同学们可以按照我们刚才分好的小组,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回答。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文革结束后,中国到底要往哪里走,在这一历史紧要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从这里,我们伟大的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展示幻灯片)这是1984年在国庆阅兵式上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人们没有歌功颂德,没有高呼万岁,一句简单的“小平您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伟人的无比崇敬。

过渡:邓小平主持工作以后,不仅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之前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下面我们翻开小明日记的第三篇

春暖花开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视频。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司法程序就被剥夺人身自由,最终被残酷迫害致死。国家哪一年给刘少奇平反?

生:1980年。

师:伴随着刘少奇冤案的平反,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同学们看这样一幅图片,我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内容。

生:读内容。

师:这是一张当时的平反通知书。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数千万受到株连的人也得到解脱。他们精神振奋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伴随着对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评价建国以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否也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呢?这些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无法回避的复杂又敏感问题。这里有段文字,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我找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材料。

师:读完材料,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材料是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来,这位同学。生:读材料。

师:很好,请坐。第二个问题,这份文件是怎样评价毛泽东的呢?这位同学。生:读材料。

师:很好,请坐。那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三个问题,这段材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怎样的工作作风?

生:就是实事求是。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做到了实事求是,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项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也加强了全党的团结,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知识收获:好了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该收获知识果实了。我们学习了这节课,你的历史知识到底记住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地点呢?(北京)内容有三个方面,哪位同学说一说?那会议意义呢?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文件是什么呢?《决议》。

出示PPT硕果累累

过渡:同学们,小明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现在是一名检查官了,他的日记也一直在写着,如果你是小明今天你在日记中会写些什么?你会邓小平爷爷说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教师适当引导:1你可以歌颂邓小平复出以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出的巨大贡献;2你也可以向邓小平汇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出示PPT(视剩余时间选择几名学生回答)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6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学生听歌。然后思考1979年、老人、南海分别指什么。由此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在讲第二框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先听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自由想象。再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文章《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首歌最能反映当时农民的心情。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农民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时农民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三: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如讲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刘将军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哪些与你有关的法律?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篇7

“衣” 食

住 行

教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崛起则中国崛起,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课后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课后习题

1.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自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2.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古田会议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4.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____”

6.“____”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____”反革命集团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材料解析题

1.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事件是什么?

(2)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伟人是谁?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新中国的辉煌外交,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谁?

(3)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会议上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会议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两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或现代化建设最大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3)从两次转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历史助学》课堂达标

板书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8

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课前分组通过访问长辈们,收集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和改革开放以来长辈们对亲历生活转变的口述资料,整理口述资料,使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和本节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讲述故事和视频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

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

口述史料证明法

学生讨论分析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视频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新闻报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们为什么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

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呢?这次会议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内容。

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

【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

(一)邓小平(板书)

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是在歌颂谁呢?歌颂这位伟人的什么功绩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介绍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请学生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邓小平优秀的品质?

(二)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背景(板书)

播放视频《事实求是》,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让学生形成以下认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二个凡是”的方针的提出引起了全国人民 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过渡)十一届三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重新确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这次会

议之后我们的国家发生来了哪些巨大变化呢?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板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板书)

播放视频《苏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小字内容和“小资料”,学生讨论回答“说一说”,和以下几个问题: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谁所有,是国家还是农民?

2.农民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土地?

3.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

各组派学生代表讲述整理好的口述资料,教师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一步步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珍

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结论。

(过渡)如果说对内改革是立国之本,那么对外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

也开始起步了。

三、对外开放(板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后,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显示地图,阅读

课本内容找

出: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板书)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板书)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板书)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明确区分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的概念,导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时间学生做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日益繁荣昌盛。

板书设计

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邓小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二)沿海开

放城市

984年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篇9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传记《伟大的悲剧》。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一篇著名传记,记述了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的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和体会在阅读中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五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播放视频《神秘的南极》。

师:对于人类来说,南极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人们一直想到南极去看看,但直到上世纪初南极才有了人类的足迹,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却是一场悲剧。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去寻觅其中的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对南极有些简单的了解,通过视频让其加深印象,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导语重点强调探索南极和悲剧,把学生引到这节课的重点。】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学生初读课文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的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题意图:遵循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旨在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局部剖析,情感共鸣

l、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

【说明:学生阅读结合视频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①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②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②奥茨英雄似的死去。③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④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题意图:在整体把握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说起来让我们的灵魂闪光?

【说明: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如“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四】解读文题,明确主旨

讨论:作者称斯科特等人的这次探险活动是“伟大的悲剧”。“伟大”的含义是什么?其“悲”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伟大”指的是斯科特等人在探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等;“悲”在“悲壮”上。】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等】

板书

献身精神

伟大团结合作精神

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五】拓展延伸,精神陶冶

1、讨论:有人说,如果斯科特等人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尽管回归的途中充满艰险,他们也会活着回来的。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奇迹的产生离不开精神的因素。但是,精神的力量也不是万能的。斯科特等人要承受的不仅是失败的痛苦,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他们坚持跋涉了两个多月,这本身就是勇敢者创造的奇迹。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已经超越了常人的耐力。与此同时,还要与越来越大的暴风雪抗争,在缺少食物和燃料的情况下,这种抗争的结果是必然的,不是凭借精神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2、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说明:此题教师不提任何要求,只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谈透某一个方面即可】

【设题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l、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

2、参加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要求: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搜集,把答案整理在笔记本上。

【设计意图:作业通过课外阅读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利用网络或工具书查找资料。】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献身精神

伟大团结合作精神

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伟大悲剧初一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一、导入:

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xx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体会“伟大”

(1)自主学习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习题

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习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历史说课稿 篇11

课前播放图片,讲述:英国是怎样蕴含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又影响了世界呢?导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第一环节革命的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

探究: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意识到:封建专制统治,既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原因。

第二环节 革命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看书,了解大体经过;

借助历史插图和史料,对重要大事进行动态展示,强化重点。

1、阅读“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3、时势造英雄。是谁呢?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

4、思考讨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为什么?

5、英国内战中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长期性和曲折性)这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2、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两人对1688年政变的不同观点,分析讨论一下谁正确。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习习惯。

3、出示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三)《权利法案》颁布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长期艰巨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专制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呢?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

提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谁的权利受到约束,谁的权利得到保障? 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2、讲述:这样,英国就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结合自由阅读卡,请一名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

三、拓展延伸

历史说课稿 篇12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上一篇:劳动合同范本样式下一篇:中国的河流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