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变革

2024-06-21

传统变革(精选12篇)

传统变革 篇1

在竞争规模化、利润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陶氏”, 这个B2B化学巨头把技术研发变成了一门新生意, 通过创新, 从客户那儿找到新的利润区。

在人们的印象中, 化学公司总是和一个个拗口的专业名词联系在一起。但它和时尚紧密相连, 比如Crocs鞋, 这种风靡全球的鞋子就与全球化工巨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有很大的关联。

Crocs鞋是美国Crocs公司2004年推出的一种以舒适为卖点的“拖鞋”, 这种外型怪异的鞋子在上市4年间使该公司赚了8亿美元, 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的根本在于一种名为Croslite的特殊树脂材料, 这是陶氏化学的研究成果。

但鲜为人知的是, 陶氏并没有因此得到很大的收益, 因为它研制出Croslite材料后却并未能正确评估出其应用价值, 而是将专利权出售给了加拿大一家名为Finproject NA的制鞋公司。该公司后来被Crocs公司以500万美元收购, 进而创造出一个商业神话。

问题出在哪?自1897年成立以来, 陶氏一直都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化学公司, 它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研发出各种化工原料, 然后将其出售给客户, 它对市场终端并不敏感, 更缺乏将其研发的新材料进行商品化的经验。“公司规模越来越大, 产品集中于上游, 以前我们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 只是卖产品而已。”陶氏织物与表面清洁事业部大中华区市场开发经理梁仁阳说。

陶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家化学巨头终于意识到,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它需要由上游基础化学领域转向功能产品业务及应用市场业务。陶氏的实验室不能仅满足于埋头研发然后卖产品, 它需要了解终端客户的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与Aromate公司的合作是陶氏提出业务转型后的一次成功的尝试。Aromate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汽车芳香剂制造出口商, 每年向欧洲和美国市场出口芳香剂达几亿支。两年前, 欧盟颁布了新的环保法案, Aromate公司需要对产品的配方进行调整。

汽车芳香剂的主要成分是香精和化合物, 但Aromate公司无法了解香精的具体成分。该公司的香精、溶剂等原材料由欧美进口, 但香精公司不可能对外透露自己的配方, 而其现有的仪器也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成分、配比。

在几经努力仍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黄祺娟决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她拨打了多家专业化学公司的服务电话, 其中包括美国陶氏化学公司。

黄祺娟很快就接到台湾陶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联络电话。此时, 这张订单已经转到了陶氏织物与表面清洁事业部。

“不管订单大小, 我们都不会拒绝。”梁仁阳说, 客户有问题反馈到公司, 陶氏评估后会为客户提供适宜的服务, 如果客户在使用陶氏产品中遇到问题需要解决, 那么陶氏提供一般的技术服务即可;如果客户有进一步的特殊要求, 陶氏可以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和Aromate公司进行沟通后, 陶氏了解到它对于产品质量、成本、操作、制造方面的要求后, 决定为其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而不仅是一个新配方。Aromate公司营销总监吴汉元说:“芳香剂的成分很复杂, 要进行很多次不同比例的调配和测试, 需要专业而强大的研发团队和我们配合, 而且他们要认可我们的产品潜力, 这样才会觉得值得为之花心血。”

在与陶氏签订了保密协定后, Aromate公司向陶氏公开了它的芳香剂配方, 并将之前遇到的问题报告和已经做过的测试数据交给陶氏, 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起初, 梁仁阳不认为这个“外单”有什么难度。但当他们进行尝试后, 发现不是简单地调换原料就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梁说, 陶氏现有的设备也无法精确分析出香精的具体成分。

这个难题最终还是得到了解决。在陶氏美国研发团队的支持下, 陶氏为芳香剂项目专门设计了一台内部称为Black Box的新设备。它提高了现有分析仪器的灵敏度, 帮助梁仁阳所在的团队完成了香精成分的分析。

按照客户订单定制原材料是该公司战略转型的一部分—尽管相对于陶氏去年高达580亿美元的销售额来说, 各事业部外接的订单只是很小的生意。

在6月2日, 陶氏在亚太区全新的业务和创新中心—上海陶氏中心正式投入运营的时候, 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伟诚 (Andrew Liveris) 表示:“随着陶氏近期成功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转型, 进一步加强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上海陶氏中心的成立正是该转型战略的切实体现。”

上海陶氏中心的研发设施内有一个客户创新中心, 在这里陶氏科研人员将与客户密切合作, 把市场机遇和构想转化为支撑盈利的解决方案。从创意萌发到样品成型, 双方的合作将贯穿始终。

梁仁阳说, 对外接项目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销售收入, 最重要的是陶氏要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业务模式, 以摆脱价格竞争。Aromate公司避免了由于环保问题可能带来的业务损失;而陶氏也把它们的研究领域拓展得更大, 技术和经济方面都获得了收益:发明了新设备并申请了专利, 增加了新产品和营业收入。

通过各事业部与客户的直接合作, 陶氏在其品牌战略上进行着调整—像英特尔推广芯片一样营造“陶氏INSIDE”概念。“陶氏一年前开始尝试在客户的终端产品上出现陶氏的商标。”梁仁阳说。对他而言, 与Aromate公司的合作是一个成功案例。他特地向后者订购了数件标示着陶氏化学红色菱形Logo的样品。

这家B2B公司——陶氏将不再是一家只知道卖原材料的化学公司, 它需要更多Aromate这样能跟终端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合作者。2008年8月29日, 陶氏纺织纤维事业部与其合作伙伴—服饰品牌DAZZLE和中国最大的牛仔产品包芯纱供应商天虹纺织集团一起, 在上海市南岸艺术中心推出一个“牛仔之夜”活动。这场派对的主题完全围绕着陶氏的XLA (聚烯烃基弹性纤维) 产品而策划, 陶氏与客户一起研发出了XLA包芯纱及面料, 并运用到DAZZLE的牛仔时装上。

陶氏终于知道改变的重要性了。在陶氏一百多年的历史中, 它凭借在基础化工业务上的技术能力获得了领先优势, 但随着化工技术的进步, 基础化工的技术竞争逐渐演变成了规模竞争, 陶氏之前的竞争优势不再。陶氏化学的财报显示, 2004年陶氏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税前利润为16亿美元, 2007年该数据已下降到8.13亿美元, 去年的税前利润只有1500万美元。

从2004年开始, 陶氏提出逐步削减传统能源化工业务, 转向功能产品业务及应用市场业务。去年, 陶氏化学终于着手削减传统能源化工业务, 停止了四种基础化学品的生产, 还关闭了一批高成本的工厂。将业务集中在几个附加值更高的行业。

变革带来的一个变化是, 研究人员走出了实验室, 他们使研发成为了陶氏的一门新生意,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产品包装上出现了陶氏化学的红色菱形Logo。

梁仁阳表示, 陶氏即将与中国两个家用护理品牌进行类似合作。

传统变革 篇2

知识经济与传统观念变革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一旦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变化.其变化往往最初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必将折射为人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而对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内的传统观念的沉思和探索正是哲学对时代精神精华把握之已任.

作 者:张正明 作者单位:学术交流杂志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B804.4关键词:知识经济 生产方式 观念转变

传统企业客户体验变革之路 篇3

学过CRM基本概念的人都会知道“销售管道”或是“销售漏斗”,通过一个形象的管道模型融合了商机的大小、赢率、阶段划分、健康程度等因素,是指导销售行为和“量化”销售绩效的利器。

图一是我当时初学Siebel时印象最深的两张图之一,另一张是“客户360度视图”。放到客户体验的“现代”,这个管道依然可以指导千千万万的销售去有效地进行目标、阶段、行为等管理。

那么,营销活动是否也可以用一个管道来进行阶段划分和结果“量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现代营销中,营销的重要性日益扩大,营销活动与销售、售后服务等业务的融合性加强,我们可以把品牌营销与客户体验旅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 “Suspect(怀疑者)-> Prospect(潜在客户)leads(线索)->Opportunity(商机)->Customer(客户)->Fans(粉丝)->Advocate(鼓吹者)”的管道模型,如图二。

营销管道一方面反映了企业营销的各个主要功能,从“定位”到“互动”到“转化”,另一方面连接的是受众在与企业互动中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客户体验之旅”。(图三)

因为体验之旅覆盖了“购买”和“拥有”两个闭环,我们把营销管道也划分成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获新”,把受众从“陌生人”转化成“客户”,需要营销部门与销售部门紧密协同,推播式营销或主动营销是主要形式,传统营销中这部分的投入较大;另一个阶段是“悦旧”,把客户变成为品牌的宣讲员,一是能促进交叉购买,更重要的是在社交时代的当今,好的体验和服务等带来口啤营销,现代营销需要在此阶段做更深的研究和投入。在每个大的阶段,又可以根据企业业态和客户类型的不同(如B2C还是B2B,物理产品还是服务等)划分成几个小的阶段,而受众状态的改变可以作为阶段里程碑的重要依据。

那么,又要如何去衡量和判定受众形态呢?传统营销只能通过发调研问卷,委托第三方机构抽样等有限的方式来给受众画像。在现代营销中,尤其是数字化渠道中,我们可以通过监控、收集、分析受众在各种媒体上的行为来打标签,从而划分其对企业品牌互动的状态和情感,形象地称之为“用户数字肢体语言”。企业除了自己建立用户数据库管理数量巨大的“数字肢体语言”(图四),也可以参考输入第三方机构(如DMP等)的数据。当然,这些“大数据”必须统一在一个“客户主数据”下去标识身份,然后分析、打标、分群,再运用到目标分群、阶段划分、线索质量管理等各个领域。

一方面,营销的互动丰富完善了客户大数据,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客户大数据来指导营销活动和内容的个性化。例如,在营销的初期“感知”阶段,潜在客户明确了他们的需求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内容可以更加关注在教育培训上,如白皮书,免费手册,短视频等等,内容的形式要活泼有趣,以吸引人为第一标准;在管道中部“评估”阶段,内容需要摇身一变,如增加产品功能说明,解决方案特点及竞争力,客户成功案例等更具说服力的文档,帮助客户评估产品或解决方案是否合适或最佳;在管道底部的“购买”阶段,客户有了选择产品的意向,内容需要能进一步促使客户下决心,可以有测试版本、试驾体验、免费咨询或规划等。(图五)

营销管道同时也是一个“量化”营销效果的重要工具,营销每个阶段的成果可以根据此阶段下受众状态改变的数量来衡量,如“有多少目标客户从Suspect转换成为Prospect”,“可以确定的Leads数量是多少”,图六就是一个营销管道的效果示意图,数量多少决定了管道的宽度,管道的长度则由转化时间来决定。

在传统营销中,统计出来管道的形状大多呈“大粗口,小细底”的“倒金字塔”型,每个阶段的转换率往往是指数级下降。企业营销主要靠加大投入,提高覆盖率,引入更多的受众,造成营销成本居高不下。在现代营销中,企业越来越注重对营销效果的实时分析,动态调整营销活动和内容,使得营销管道向“水桶”靠拢。

浅析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变革 篇4

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根源所在, 如果没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即本元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所接受的外民族的文化也只能是肤浅的、低层次的文化, 被称之为“无根文化”, 这样的文化, 经不起推敲和时间的验证。

一、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交融

1.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其中现存代表性的私家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 扬州个园, 无锡寄畅园, 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承德避暑山庄等。传统园林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 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

中国园林特征

(1) 布局自然, 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几何图形较少, 因些不会有死板的感觉。

(2) 造景手法独特, 在园中会有处处是景, 面面是画的感觉。 (3) 园中层次分明, 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 正如照相时的景深效果一样。

(4) 运用各种配景技巧, 如借景, 错景, 将远近景错落有至的组合在一起。如园林中墙面上的漏窗, 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墙面本身装饰、好看, 而是要产生似隔非隔的情景, 以便增加景深和层次, 创造更丰富的空间效果。

(5) 将多种构成形式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如山、石、水、建筑等。

2. 现代景观更多的提倡生态学理念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当下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 信息、交通十分便利, 地球早以被形象的称为“地球村”。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也脱离不了时代的特征。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导致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加剧。人类在建设自己家园的时候, 由于过度地开发和建设, 自然环境大程度的遭到了破坏, 使生态结构合理性下降, 使得生态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面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对生态保护进行分析与理解, 把目光更长远的投向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理念中来。在积极寻求对策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着“人居环境”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因此,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平衡是人类需要深思的课题。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与古典园林的其他区别:

(1) 现代景观更多的是面向大众, 不同于古典园林那样只为身份地位显赫的少数人服务。现代景观更多的满足游人休闲娱乐、欣赏及使用等功能。

(2) 传统融合, 结合地方特色, 传承文脉精神。从文主义的影响, 如考虑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活动, 满足精神需求。

(3) 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景观提供了传统园林无法PK的元素。如多种质感表现、透明度及照明效果等都是古典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人类是景观设计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现代景观的发展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提高起到了诸多意义。如生态意义、文化意义、审美意义等。

二、中国建筑形式之变革

1. 墙倒屋不塌之说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 其风格优雅, 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 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 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河北赵县安济桥 (赵州桥) 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 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 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 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中国传统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的框架, 建筑特点是抗震、易采伐、施工。木结构连接处用榫卯联接, 当地震时, 其联接处较有弹性, 因此不容易断裂。因此中国古建筑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独特的木结构造,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斗栱结构形式。木结构的缺点是易燃、易腐, 中国古代好多建筑丧失在大火之中 (阿房宫) 。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个体体形不大, 但是中国古建筑以院落群体的形式庞大为特色, 如北京的四合院, 紫禁城。中国古建筑在外形设计上具有“大屋顶”的明显形式。屋顶体积硕大, 房屋越大, 屋顶也就更大。但由于曲面的造型样式使屋顶不会太笨重。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

(1) 通过哲学理论、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来要求建筑的形式, 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很少。以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作为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 以玄学、风水之说作为补充。

(2) 标准化的建筑个体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 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3) 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真有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如园林体现意境、宗教体现世界观、宫殿体现政治制度等。

2. 中国现代建筑, 实现建筑的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矗立起来, 世界各国优秀建筑设计师纷至踏来, 参与到中国的建筑复兴事业中来。2008年全世界都把对中国的目光聚集在北京, 2010年又聚焦上海。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 一系列场馆的建设都反映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新面貌。

中心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公司、澳大利亚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设计。是2008年奥运会3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是惟一由港澳台同胞捐资建设的标志性奥运场馆, 蕴含着“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深刻文化内涵。水立方, 自行调节温度, 表面材料自动灭火, 绿色环保建筑。两万两千根钢梁, 表面的ETFE薄膜面积可以覆盖十四个足球场, 整体看似轻盈, 其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肥皂泡式的几何形状, 相交处形成结构节点, 统一中又有着无穷的变化。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远观, 就像一滴晶莹的水珠, 钛金属板和玻璃铺盖的壳形屋面, 映射出柔美的光芒。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址设计者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库哈斯设计, 既有鲜明个性, 又无排他性, 其结构方案新颖, 推动中国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思想的创造。中国21世纪现代建筑的篇章建筑是要实现中国建筑的伟大复兴!

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 每个朝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各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并以表现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为己任, 同时又大胆创新。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设计都不能从别国的艺术中廉价的移植、盲目的模仿得来, 而只能从本民族艺术精神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并得以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文化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之后才能成为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

摘要: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有着美轮美奂的物质文明和世界所罕见的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八种传统艺术门类 (戏剧、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书法、绘画、诗歌、小说、散文、文学、器物、装饰、服饰、陶瓷、曲艺、园林、民间艺术) 都结合着各自的地域、朝代、民族等不同特色, 从发生、发展、演进到变革中传承着。现代艺术形式出现民族本土化趋势和自然主义倾向, 体现在对本土和自然的回归, 更深层次的去探寻情感的归宿, 追求生活的根源本质。本文浅析了其中的两个类别形式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变革。

关键词:中国传统,变革,现代艺术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 2004:181.

[3]张奴寰.中国古建筑百问[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242.

[4]李沙.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1, (4) :210.

传统变革 篇5

摘要:网络营销是信息网络时代的新的营销方式,它与传统营销相比,能够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更直接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具有更大的优势。网络营销不仅为企业营造了崭新的营销环境,同时还彻底重组了企业的营销理念,创新了传统营销的组合策略和手段。网络营销虽然是传统营销的发展,但它对传统营销所带来的创新和变革是前所未有的。 信息网络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企业正逐步从传统市场转向了网络空间市场。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或技术手段,引发了传统营销的创新与革命。

网络营销是借助国际互联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方式,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营销、顾客参与式营销的综合。它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网络沟通等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显著不同的特点。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都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且都需要通过组合运用来发挥功能,而不是单靠某一种手段就能够达到目的的。两者都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但网络营销也具备一些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是市场全球化。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它使企业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从而使企业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更具选择性的全球市场。其次是产品个性化。网络营销能对顾客个别需求作出一对一的反应,生产出富有个性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别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个性的回归成为可能。第三是价格公开化。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对所需的商品价格进行全球的比较和选择,极大地提高了价格的透明度。第四是渠道直接化。厂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顾客进行联系和销售,使商品流通过程大为缩短,使销售渠道更加直接化。第五是服务大众化。企业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对位于世界任何角度的任意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避免了企业因无法与每一位顾客沟通而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可能,减少了顾客的不满意程度。第六是沟通双向化。互联网络可以展示商品型号和目录,联结资料库提供有关信息的查询,可以和顾客做互动双向沟通,可以收集市场情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因为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有利于在节约传播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营销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为网络营销无店面租金成本,且能实现产品直销,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活动提高营销效率和降低促销费用。如通过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因信息不准确带来的损失、降低采购成本等。网络营销可以帮助缩短生产周期。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成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可能涉及许多关联企业,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改变过去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分阶段合作方式为信息共享的协同并行工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封闭而无谓等待的时间。网络营销还可以增加无限商机。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从而减少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尤其是世贸组织决定暂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网络营销更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使企业能轻而易举地进军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可以快捷高效地实现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网络营销在产品销售、服务及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将使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更高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象征性价值。

网络营销虽然是传统营销的发展,但它对传统营销所带来的创新和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如前所述,网络营销为企业营造了崭新的营销环境:它使市场更趋自由化,市场的选择性加大;使中间商的作用受到削弱;使企业营销方便地实现全球化;使经营手段趋向虚拟化。同时网络营销还彻底重组了企业的营销理念,创新了传统营销的组合策略和手段。

一、网络营销在营销理念上的创新

市场营销理念是指导企业营销活动的行动纲领和准则。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创新首先应从营销理念上开始创新。

1.从传统的同质化大规模营销转向异质化集中性营销。传统的大规模市场营销借助电视广告、购物商城、超级市场等适合大批量消费的观念,在大规模消费广告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并通过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利润。但网络技术使整个世界步入了小型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交融的新时代。在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通过搜索引擎在寻找符合自己特殊要求的个性化产品,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特定需要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在大规模市场营销年代,小公司是无法与财雄势大的大公司抗衡的,但在网络经济时代,无论多小的公司都能找到相应的有特殊兴趣的消费者群体、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从大规模市场向细分市场的过渡,针对小顾客群体的小批量产品正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再是优势,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2.从单向的市场营销转向互动的市场营销。传统营销中,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由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提供的单向信息输送。营销部门也因常常无法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而不能有效地调整营销战略,从而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互联网络技术则可帮助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潜在的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与销售商或技术人员进行对话,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甚至通过超级连接系统,在网页上直接浏览更具体和更直观的产品介绍。销售商也根据消费的反馈信息对产品进行改进,或推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充分利用网络高度互动性的新型营销方法也使营销管理者通过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程序和消费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消费者一起共同创造着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互动的网络营销更加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宗旨。

3.从分散独立的营销管理转向统一协同的工作过程。网络营销不仅能使消费者与企业互动,而且能使企业营销各职能部门以及营销和其他部门之间互动。企业营销的各环节原来通过分工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这样做一方面固然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资源浪费,但同时也增加了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协调成本。网络技术则突破了营销管理分工和合作的相互制约性,使两者得以有效结合。企业通过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寻找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消费群体,并设计专门的产品和服务,保留这些最有价值的客户;网络反馈的信息经分析通过企业内部网传送到生产第一线:产品定价可及时通过网络告知消费者,销售人员通过公司内部网可对公司的具体项目提供建议和意见。这样,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服务融为一体,从而使营销各职能部门、营销与其他企业部门之间能保持长久的合作和协调,

更充分有效地发挥营销的整体功能。

二、网络营销在营销组合上的创新

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正日益受到新的营销组合4C(顾客、成本、方便、沟通)的挑战。互联网络作为跨时空传输的“超导体”媒体,可以随时随地为顾客提供针对性的呼应。网络技术的日趋先进和普及,使4C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越发显示其优势。

1.产品和服务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引导性,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的引导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选择或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选择和要求及时进行生产并提供及时服务,使顾客能跨时空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定价。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提出接受的成本,企业根据顾客的成本提供弹性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方案供用户选择,直到顾客认同确认后再组织生产和销售。所有这一切都是顾客在公司服务器程序的引导下完成的,不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因此成本也及其低廉。

3.产品的分销以方便顾客为主。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是跨时空进行销售的,顾客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络订货和购买产品,整个购买过程只需在“举手击键”之中顺利完成,因此在网上真正实现了消费者与厂商的直接沟通,无疑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

4.加强与顾客沟通和联系。被公认为除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之外的第五种传播互联网,具有传统的广告媒体难以比拟的优点,如多媒体互动性、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等。因此网络广告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网络广告可以做在电子公告牌上,也可以做在专门的网上市场或网上交易会上,以及公司自己的电子网页上。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正向图、文、音并茂及动静态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网络营销在营销手段上的创新

互联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实现。

1.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目前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设立网页或设立电子邮箱,将自己的图标放在搜索引擎中等方式,将自己的信息在网络上发布,由顾客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地查询和传送反馈信息,从而构成交互的、有特定对象的信息传递。网络广告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网幅广告、按钮广告、墙纸广告、插页广告、直邮广告、电子邮件广告、赞助广告、竞赛和促销广告、互动式游戏广告和导航广告等。网络广告作为在因特网站点上发布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经营性广告,具有互动性(实现发送者和受众之间即时的双向交流)、广泛性(覆盖范围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可统计性(通过精确的记录统计受众浏览次数,监测所有网站的广告投放效果)、智能性(更多地偏向于基于信息的理性诉求)等特点。

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相当于企业的一个邮政信箱加特快传递。它的信息传送非常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且传递速度快,无干扰。它可以一函多发,还可传递图像、声音、报表和计算机程序等。它与传真电话相比,还具有编辑性,同时安全性和保密性更强。企业可以利用收发电子邮件与顾客进行交谈和沟通,准确收集顾客的资料及其需求信息,了解顾客的需求与欲望,从而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企业还可以通过向顾客发送电子邮件等进行市场调整,方便快捷,准确性高,成本低,时间短。

3.电子网页。电子网页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名片和介绍,它是企业传播自身信息的一个窗口,也是与受众建立联系的一个中转站。有的企业,尤其是有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人力财力,加上信息闭塞,无法经常参加国际商业展览,也无法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互联网络上的电子网页,完全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初步开展网上国际营销活动。

4.独立网站。独立网站如同互联网上的大型豪华商场。它是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场,它将实际的商业购物空间转换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实现了谈判、订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各环节的网上操作,顾客可以边看边逛,浏览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选中商品后只需按点鼠标,即可确定购买。

5.IBS系统。IBS系统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1)产品展示子系统,包括企业的电子邮件地址、域名规划、主页设计、宣传及网页连接、产品目录等部分。(2)产品销售子系统,包括自动订单系统、自动报价系统、代理商服务系统。(3)用户反馈子系统,包括用户技术解答系统、用户反馈回应系统、用户交流联络系统。建立IBS系统相当于在互联网上实行整体CI(形象设计)策略和总体营销策略。

文化传统是学校变革的起点 篇6

成就一所名校,确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而是几代人执着用力的结晶;名校之为名校,亦非有大楼美舍,而在于一种精神薪火相传。追溯辅仁中学近百年的办学历程,虽有周折,五易其名,五易其址,但“明道进德”的追求不改,尚文传统不失,选贤重才的风气不变,从而逐步凝聚成了她的风格和特色。

辅仁中学自立校以来即以“明道进德”为校训,后又演绎出“仁爱、谨严”的校风,不管作何种表述,她都始终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辅仁的德育是人文性的,强调文化熏染和身体力行,强调人格塑造和个人修养,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自主价值选择的统一。这几个特点不仅体现在辅仁独有的德育方式、过程和途径上,包括德育作业、文化游学、校本德育课程等,更体现在学校德育基本理念的创新上。可以说,辅仁的德育不是唯知识的,不是强制灌输的、也不是一元和单向度的,而是将“道”和“德”有机统一,重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自然长成,可谓“德者,得也”。

辅仁中学的尚文传统源自“辅仁以友,会友以文”的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教育“以文教化”的文化使命。辅仁尚文,首先体现为办学的开放性。辅仁办学伊始即面向世界,自觉融会中西古今,至今仍强调学校文化的包容性、课程文化的丰富性、教学风格的多样性。辅仁尚文,其次体现为课堂的人文性。辅仁着力打造“有趣、灵动、思辨、厚重、创新、实在”的有效课堂,不同于一般对“有效教学”所作的技术性或工具性理解,更强调课堂中的人性因素、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辅仁尚文,最后体现为课程的校本性。辅仁注重立足校本课程资源,多层次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微型课程超市等,尤其重视开发校本教材,如:《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锺书》《名人乡情》《珍爱太湖水》《明道进德》《感受吴文化》《启明集》《〈论语〉新读》《成功轨迹》《中国对联讲稿》等。

辅仁中学一贯有选贤重才的风气,一贯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上世纪20年代辅仁高薪延聘名师,60年代出现“师徒同走红专路,呕心沥血为教育”的动人景象,到今天开展多样化的师资培训,鼓励和促进教师通过读书、扎根课堂、拜师结对、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辅仁始终将教师的发展与提高教育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辅仁的成就是建立在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没有教师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这是辅仁办学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作为一所历史名校,辅仁中学确实形成了特色,模塑了风格。但是,辅仁的特色并非人为刻意的打造,而是从自身的办学传统中自然形成的。这和时下很多人在谈论和打造的学校特色大相径庭,一些人将学校特色仅仅看做是一种外在包装,单从个人想象、兴趣、甚至是一时风行和热闹出发,不顾学校实际、不顾教育规律,编造和粘贴特色,甚至出现了“一任校长一个特色,几任校长学校无色”的异化现象。辅仁中学的办学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扎根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传统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学校特色是空洞的,是经不起岁月的冲刷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的文化传统,将学校建设作为一种传统建设,守住教育的魂魄,特色自然彰显。

辅仁中学自立校之初即大胆变革传统,引进西方教育理念,融会古今中外,以全人教育思想塑造以“仁”为核心的健全人格。上世纪90年代初,辅仁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体艺特色班”,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同时在本地区率先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形成系列集团办学模式。进入新世纪,辅仁又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尤其在校本课程研究中不断创新,为本地区高中阶段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可见,辅仁中学始终将变革作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契机。如今,学校变革已然成为一些人口中的时髦话语,“为变革而变革,为求新而变异”的现象处处可见。但是,这种将变革与传统割裂、视传统为包袱、视传统为障碍、无意继承传统、无心挖掘传统、仅仅追求变革的绝对价值和政绩效应的现象,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中国学校的进步。一个能接纳传统的人,是有胸怀的;一个拒斥传统的人,必定是狭隘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辅仁中学的变革从未离开过学校文化传统的土壤,并且始终自觉将变革与传承结合在一起。首先,辅仁始终将“明道进德”作为引领学校变革的价值方向;其次,根据尚文传统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体现和要求,辅仁注意不断扩充传统的精神内涵、渗透方式与路径;最后,辅仁始终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进步联系起来,注重引导教师在办学、课程、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发挥作用。辅仁中学的办学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之二就是:正确的学校变革道路应该建立在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并以此为起点。

作为一所执着创新、积极变革的学校,辅仁中学一贯重视吸纳传统,并且敢于站在传统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文化传统是学校作为文化机构存在的一个内在规定性因素。离开文化传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义。但传统毕竟属于过去,今天,传统的不断创新成为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传统的创新,不是否定传统,也不是异构传统,或重释传统,而是要用契入文化本身的方式,在文化中创新文化,在传统中创新传统。文化传统本质上说是由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风格累积形成的,因此,文化传统的创新应当源于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文化不是外在于人的,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文化传统的创新,不是要离开人的活动、人的生活去革新文化,而是为了人能更好地发展、更幸福地生活。学校文化传统的创新,不能离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辅仁中学的办学实践给我们的启发之三就是:要构建学校文化传统创新的内在机制,要将学生和教师作为享受文化传统、变革文化传统的主体,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理解、认同、接受、欣赏传统,并通过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传统。

2009年9月,辅仁中学再迁新址,一座占地158亩的现代化新学校矗立在无锡蠡湖之畔,这是这所近百年老校的第五次迁移。对于中国很多历史名校来说,都会或多或少地存留一些篆刻着时代年轮的有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但在今天辅仁中学的校园里一切似乎都是崭新的,惟有一样东西将和近百年的沧桑一直相伴,那就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对辅仁传统的记忆:LIVE TO LEARN,LEARN TO LIVE*。我们相信,这种历经百年的教育记忆将激励和推动辅仁中学在崭新的时代有一个更美丽的文化转身。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传统图书馆的观念变革 篇7

一、由“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为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在图书馆和用户的关系方面,传统图书馆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查找和利用文献,接受图书馆员的各种服务是用户利用文献的主要方式;而数字图书馆完全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是指按照用户需要来组织资源和服务,包括提供联结相关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以用户为中心还意味着需要按照用户的期望和要求来设计方案,其设计的根本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能否提高用户信息利用能力和效率。在国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美国康奈尔大学设计数字图书馆时,对用户需要进行调查的事例具有代表性。

199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A·Mann图书馆在向数字图书馆方向转变时,图书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用户调研,用户的建议归纳如下:希望该馆进一步扩大数字信息资源的内容,如增加更多的资源;尽可能多地提供全文资料,包括重要期刊和参考工具书的全文,应该包括图片和图表,提供视频、音频、图像和多媒体资料;使该馆的网络应该为更多人服务,如对地理位置分散的用户服务;探索创新性的传递选择,如卫星传输,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字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提高学生用户的使用水平,如让所有学生都参加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与存取的课程和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对资源的使用,如通过网络传递教学辅助材料、试卷、与课程有关的软件和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增加新的界面特色,如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偏好,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保留用户个人化的数据库使用目录文档;支持多种平台,使跨数据库检索更加容易并能同时存取多个数据库,使数据传输更加简便,确保系统能指引“未连接”的资源,诸如印本资料和尚未网络化的资源等;增加文献传递特色与功能,如提供内部文献传递服务、提供可能的馆际互借位置、连接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机构以及提供按需扫描等;加强对用户的帮助,如教会更多的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提供联机交互帮助,用户界面应在资源选择上提供“智能”帮助,参考咨询馆员应能提供指导,允许用户通过类似公告板的设备互相帮助等。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要求,一方面反映了用户对数字图书馆功能和服务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表明数字图书馆如果要获得成功并让用户满意,就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人力和技术要素。

二、由“以文献为中心”向为“以信息为中心”转变

传统图书馆以印刷文献作为主要的物质基础。作为记录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的书刊文献在图书馆中的存在将是长期的,特别是古籍文献,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在信息社会,一方面,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传统图书馆的部分馆藏印刷文献也面临着数字化转换问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数字信息的数量将会超过印刷文献,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是以信息为中心,这里的信息是指“全信息”,即不仅是书目信息,还包括全文信息、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扩展、存贮技术和信息压缩技术的进步、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越来越多,学者和专业人员迫切希望从图书馆获得最新信息和最有用的信息,因此要求图书馆提供联机目录、期刊论文目次页、索引、文摘、电子参考工具书、百科全书、书刊的全文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声音、图像、动画、三维图形等等。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就是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必然要以信息为中心。

传统图书馆以文献为中心的观念首先体现为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文献化”;其次体现为图书馆服务的“文献化”,对文献的描述和服务都停留在文献这一物理单元层次和实体上,难以灵活开展多形式的信息服务以充分满足用户需要,更无法充分展示图书馆的能力和智力内涵。从以文献为中心到以信息为中心的转变,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信息的理解要更加全面,要认识到信息载体、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和信息传递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

三、由“以拥有馆藏为中心”向“以提供信息存取为中心”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是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方式获得书刊文献,从而拥有馆藏文献实体。从强调拥有馆藏到注重信息存取能力的转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不需要必须拥有某种形式的文献载体,因为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外部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更需要的是信息的使用权,即图书馆的存取能力或提供的可存取性要比实际拥有重要。二是馆藏拥有是衡量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图书馆只有实际地拥有文献实体,才能提供用户借阅和复制。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相对于馆藏实际拥有量来说,对其他图书馆和外部信息资源的存取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特征是广泛的可存取性。与传统图书馆“拥有馆藏”相比,数字图书更倾向于选择“存取信息”,并作为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字图书馆这一特征也正是知识管理的体现,即数字图书馆尽可能节省用户的时间并帮助用户准确地查找到合适的资源和使用途径,为用户提供选择性存取,同时关注数字信息资源存取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洁.阎蓓.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冲击下的生存与变革[J].津图学刊,2002.4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 篇8

地处美国硅谷核心地带的圣何塞州立大学在虚拟世界平台“第二人生”建立了虚拟校园。“第二人生”是时下最受欢迎的三维虚拟世界平台之一, 由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林登实验室开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虽然未在“第二人生”建立虚拟校园, 但它的不少课程以网络播放或网上视频方式呈现, 学生只需使用电脑或MP3播放器就能听课。菲尼克斯大学自主开发了虚拟系统, 比如设立建立融入真实商业信息的虚拟公司, 供商学院学生练习实战分析能力。

推动这场变革的真正动力是市场:网络课堂费用更低。社区大学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已经在试验开办无须宿舍也无须往返听课的网络课堂。远程教育技术不断进步, 也正在改变学生获得文凭的方式。随着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在网上提供基础课程教学, 我们会发现今后网络教学将日益被大众所接受。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大学都靠出售信息来维持生存。现在网络日益成为广告客户的新宠, 这意味着报纸收入的主要来源正在逐渐消失。大学也出售信息, 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学位、更好的工作以及人脉资源。与报纸一样, 现在这些不再是大学的独有特征。学生们可以在网上找到教学视频、完整的练习题和课程提纲。再过五年或十年, 年轻人 (或老年人) 就能找到几十个口碑良好的网络课堂, 在网上完成考试, 并免费查看学术著作。

但人们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他们也希望获得学位。大学提供网上文凭的成本更低, 它们不用租赁教学场地, 因此也可以收取更低的学费。即使在经济衰退前, 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许多人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取得大学文凭, 这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网上文凭成本相对较低, 在今后的几十年里, 随着各所大学在这一领域内展开竞争, 费用只会越来越低。

一些社区大学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已经在网络教学方面有所突破。社区大学正通过互联网, 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提供教育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则抓住不少人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文凭的心理, 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育使“课堂”和”大学”不再连为一体。网络教育的课程主要按学分来计算, 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由一大群学生到教室上课。

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同学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登入相应的教室, 开展课程培训。而某些课程需要相关专业其他学校老师的授课时, 老师也再不用驱车赶往外校, 只需登入视频教室授课即可。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套视频会议平台和一个摄像头。同时, 视频会议平台提供包括电子白板、文档共享、文件共享、协同浏览、桌面共享、应用程序共享、电子投票、电子举手、课程安排等诸多数据功能, 并提供上课过程中的文字交流和文件实时传输。

虽然各高校都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 并由网络教育学院负责日常网络教学和管理工作, 大多数网络教育学院由许多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组成, 所以大多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主要来自本校其他院系。显然仅靠网院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相关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 (室) 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目前还没有或仅有少部分网络虚拟实验资源的网络教育学院来说, 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给学生链接可实行部分网络虚拟实验的公共网站, 如中国教育资源网等。尽管这些网络虚拟实验并不是十分完整相对比较简单, 但让学生先把实验做起来总比不做要好。但在许多的网络教育网站中却看不到有这样的提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基于网络教育课程实验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

摘要: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更加节约资源, 覆盖面更广, 教学形式更丰富, 都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成本,信息技术,传统教育

参考文献

[1]田震清, 尹冰心.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8) .

探析变革环境中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篇9

关键词:为民亲民,新闻人才,转型

一、把握方向, 坚持为民亲民

在中国大陆, 所有新闻媒体都有主管主办单位。于是, 一些大众传媒本该有的“为民亲民”服务思想被分化、制约, 服务次序颠倒, 先服务好主管主办单位, 再服务受众。这样, 直接导致了传媒的市场萎缩。在山西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以《山西妇女报》为例, 从2009年至2013年, 报社发行量逐年增长, 而有影响力的稿件则几乎没有。2003年至2008年, 《山西妇女报》在参与市场竞争中, 每年都能有好新闻问世。2003年, 山西省左云县发生丈夫挖掉妻子眼睛的恶性案件, 得到线索后, 报社领导部署, 《山西妇女报》记者深入案发现场连续跟踪报道, 引起社会反响, 省四大班子领导相继做出批示, 最终犯罪分子被处以极刑。同时, 省妇联也把受害人未成年的两个女儿列入“春蕾计划”帮助她们完成学业。2005年年初, 娄烦县丈夫残害妻子案件经《山西妇女报》报道后, 太原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出逃的犯罪嫌疑人迅速被抓捕归案。在全省“两会”上, 女代表女委员慷慨解囊帮助受害妇女。而近几年, 作为为全省妇女儿童服务的《山西妇女报》几乎没报道过一篇有影响的妇女儿童维权类稿件。

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 《南方都市报》报人则坚守“为民亲民”的传播思想, 夯实了该报的传播影响力。2003年3月17日晚, 在广州务工的孙志刚在去网吧的路上, 因为没有暂住证, 被警察送至广州“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次日, 孙志刚又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其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致死。同年4月25日, 《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孙志刚的悲剧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 通过互联网及报刊杂志各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 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 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同年8月1日:1982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进了中国法制进程, 但是没有《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 这一结果估计会来得更迟。

主管主办单位也是为人民服务的, 她不会阻止传媒“为民亲民”的宗旨。传媒人要把“为民亲民”落到实处, 贯彻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民意是我国政府存在的基础, 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持这一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 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 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1) 杰斐逊说这句话, 很显然是强调媒体要重视民意的诉求, 在任何情况下要坚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二、提高效果, 明确核心受众

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过度的社会, 因为传播需要而产生的媒体数量太多。受众通过各类媒体获知各种信息, 导致过分地依赖传播来解决各种问题。生病了, “百度”一下, 对照各种症状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自己的病状, 而不是去看医生。太多类似的情况, 堵塞了传播渠道, 真正被受众接收到的只是全部信息中的一小部分, 有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管你在世界什么地方, 都能接收到通讯卫星源源不断发送的信息。在英国, 一个孩子长到18岁时, 他已经接触过140000个电视广告。在瑞典, 平均每个消费者每天接收3000个广告信息。” (2) 大量信息无序地塞入大脑, 导致大脑的选择性混乱, 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力。新闻媒体要做的是定位准确, 针对目标人群, 传播有效信息, 最终要使信息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使受众接受传播内容, 或者态度改变, 或者行为改变。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在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这几年, 全国有无数家庭为就业而苦恼。天津卫视针对这一现状, 增设《非你莫属》一档节目, 为受众找工作提供平台。这一精准的求职服务类节目, 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据《人民日报》报道, 全国待业求职人群高达4000万, 《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 收视率连续增高, 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 位列前四, 节目网络点击率已突破5000万。该节目以精准的定位和全优的服务, 赢得了受众特别是应聘人员的心。

从报社到报业集团的转变, 对媒体来说其实是精确定位的过程。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在资源优化配置中, 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后, 停办了三种市场定位不准、经济效益较差的报刊, 集中力量创办了《上海星期三》等三种新报。《上海星期三》第一期发行达15万份, 2000年广告收入1700万。精准的定位为报纸赢得受众, 获取极大的生存空间。科学细分读者群体, 打造独特销售点。 (3) 可以说是现代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之一。

地处中部的山西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2003年7月, 根据中央整顿报刊精神, 《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先锋队》改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至2003年12月,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拥有1张主报、13张子报 (刊) 、1网站的大型传媒集团, 期发行量突破150万份。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 也进行过一些改革创新, 但效果不是太理想。各子报市场划分不是很精准, 走的都是类似都市报的路子。粗放型的发展路子, 只能导致路越走越窄。“只有在报业市场专业化细分的态势下, 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 明确自身定位, 有所为有所不为, 才能大有作为。占据高端读者市场, 树立权威, 建立公信, 才能影响有‘有影响力’的人群, 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 (4)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的这句话是值得媒体人特别是媒体管理者思考的。

三、增强实力, 储备新闻人才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 各大新闻媒体都在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争夺市场的占有率。媒体竞争力就是其综合实力的表现。媒体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001年长沙《体坛周报》买断李响在十强赛期间到世界杯结束的全部报道文字, 其中前三个月的身价是100多万。2012年4月,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跳槽浙江卫视出任《中国梦想秀》节目梦想导师, 其当家脱口秀《壹周立波秀》更是将移师浙江卫视独播, 其薪酬可观。可见, 优秀人才能增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人才的身价正在看涨, 懂管理、会经营、业务好的新闻从业者受到欢迎。

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有素质业务好执行力强的编辑、记者以及经营类人才。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接触者, 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如果记者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担当, 新闻就有可能被他埋葬。2002年的山西繁峙矿难11名记者受贿事件让整个新闻界蒙羞, 11名受贿记者涉及中央驻晋媒体以及山西省内的一些媒体。最终, 该矿难被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通过新闻报道完整的还原, 在报业欠发达的山西, 需要这些有责任感且能担当的记者。对最新的社会重大事件进行及时报道。

编辑记者给受众呈现的是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发行、广告等经营人才是把这产品完美地推销给受众并努力让受众认可。编辑是新闻稿件的把关者, 是传播信息的选择者, 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各类报纸杂志等文化载体刊载的文化产品格调的高低、内容的丰富都与编辑的文化品味有关。特别是在当今要适应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编辑仅有文化品味还是不够的, 编辑应有高尚的品德, 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新闻事件的准确判断, 这样才能为传媒把好出口关。

注释

1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65

22特劳特瑞维金 (美) .李正栓贾纪芳译.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4

33陶咏.新媒体时代报媒广告如何保增长[J].传媒观察, 2013 (9) :48

如何借物联网变革传统能源行业? 篇10

目前“能源互联网元年”已过, 在很多公司没有找到能源物联网入口时, 华为已经通过互联网进入能源行业, 开始迅速布局。在目前体制与技术下, 能源与互联网的结合, 大都意为“互联网化的能源行业”。

根据环节不同, “互联网化的能源行业”往往会有不同表现形式:在贸易与销售环节, 通常体现为电子商务, 例如目前热门的煤炭和LNG线上交易。而在生产与运输环节, 它通常体现为物联网, 例如通用电气的“工业互联网”以及华为的“能源物联网解决方案”。

致力于完善物联网系统两大关键步骤

将设备用互联网连接起来, 其具体的运行可以分成3个步骤:第一步, 利用传感器收集设备运行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 (也就是“大数据”) ;第二步, 利用大容量、高速度的网络将这些大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第三步, 指挥中心分析大数据, 最终给出解决方案。

虽然“能源解决方案”与“工业互联网”原理类似, 但两者关键的差别在于, 制造工厂的位置通常比较灵活, 它既可以地处市内, 也可以落位郊区, 相比之下, 能源的生产基地和运输通道为了靠近资源, 大多数都布局偏远地带, 而这些地方的通信信号往往是非常薄弱的。

在这方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塔里木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 其总部位于新疆库尔勒市, 作业区覆盖周边5个地州20多个县市, 主要油井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 这里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在经过多轮的讨论与研究后, 华为基于油气生产特点, 提出了智慧油田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LTE技术, 利用其大带宽、广覆盖的特性, 可方便、灵活地帮助客户搭建一张油气生产专网, 在保障生产数据采集准确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人工抄表工作量, 使得数据采集效率提升50%以上。

依靠强劲的通信业务, 目前华为已经渗透到了煤、电、油、气行业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在哪个行业, 华为实际上都是在致力于完善物联网系统的两大关键步骤, 在信息收集上, 华为通过视频探头监控实况, 同时利用传感器定位并收集信息。在信息传输上, 根据不同的下游需求, 华为往往会给出不同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能源企业侧重于网速与可靠性 (例如数据庞杂的电力调度数据网) , 则为其配备容量大、稳定性高的有线网络系统;如果能源企业更追求经济性与覆盖范围 (例如漫长的“西气东输”管道) , 则为其配备成本较低、布置灵活的无线网络系统。

中国能源企业运营效率还需不断提升

华为企业BG大企业业务部油气行业解决方案总监侯晓松认为, 物联网本质上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问题, 与此同时, 物联网也将给企业带来重大变革, 彻底改变现有的营销模式、生产模式、人力组织模式等。

一般而言, 能源效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技术效率, 它取决于设备的先进程度;二是运营效率, 它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目前中国能源企业的技术效率比较领先, 而运营效率的提升潜力还很大, 仅在生产一线与指挥中心进行信息交流的环节上, 就有两处亟待改进:一是信息收集环节, 目前不少企业通过人工抄表记录数据, 这种方式传递的信息片面且滞后;二是信息传输环节, 由于厂区位置偏远, 网线容量不足, 很多能源企业经常会出现信号不好 (如煤矿、油气田) 或是网速过慢 (如电网公司) 的情形。

传统变革 篇11

关键词:变革;传统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3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只有创新才有进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改革开放,创新教育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当前,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领域正在着力推进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结构、从教学方法模式到考试评价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创新。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概括化了的理论(或理念)构架和教学行为模式,是沟通理论(或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突出的中介性、操作性、导向性等基本特性。因而,随着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受上述几方面制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其它几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到改革的整体效益。为此,根据课改精神,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着力创建符合课改精神的新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教学创新开辟新的途径,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以全面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而教学创新,特别是人才模式的创新又是整个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和途径。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颖、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是很具体、很高的。

二、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时代,世界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为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知识在数量上的迅速膨胀、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以及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等特征的出现,都对现行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现代教学要担负起新的使命,确立起新的理念,加快培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这就必须变革传统落后而又普遍盛行的“注入型”教学模式,把知识技能的传承过程同时变成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教会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按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三、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根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新途径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这就是说,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教育则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击与窒息。为什么教育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呢?这是因为,它在传递知识之时可能制造框框,在训练思维之时可能赶跑灵感,在注重全体之时可能忽视个性,在讲究规范之时可能压抑自由……双重力量常常相伴而生。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就要最大限度地强化教育的正面力量,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

传统变革 篇12

日本传统的薪酬制度,即与“终身雇佣制”、“企业内工会”,并称为日本企业经营“三大神器”的“年功序列制”。同终身雇佣制一样,年功序列制主要适用于大学本科毕业直接雇佣的男性正式员工。年功序列制,指年龄、工龄和学历等年功因素决定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薪酬,其原型是1910年的企业内员工养成制。19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用制及企业内工会制最终确立,起到了稳定雇佣关系、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并为日本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东京天燃气公司为例,说明年功序列制下员工工资的构成,如下图:

资料来源:正亀芳造、「管理職年俸制と能力给」「商学论集」関西大学第45巻第2号、2000年6月、116页

在这种制度下,员工职业生涯的前期工资低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随着员工工龄的增长,获得的薪酬逐渐增加,他在企业的后半期获得的工资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其中包括了前期应得而未得部分。这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年功序列制下,员工的工资与在企业中的地位都取决于他为企业持续服务的时间,一旦离开企业,必须从头开始计算工龄,因此日本的员工一般不愿随便离开企业。这样,企业可以放心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也愿意不断地掌握适用于本企业的特定技能。同时,在年功序列制下,由于须经数年时间才可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因此老员工不会视新员工为竞争对手,也就愿意传授经验给新手,从而降低了新员工适应环境的成本。这是实行年功序列制有利的一面,但是,由于员工的工资主要由年龄和工龄决定的本人工资和反映能力的职能工资构成,且职能工资中反映了很多年功因素,因此,实行年功序列制,也会使员工逐渐产生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日本传统薪酬制度的崩溃及其原因

1986年11月开始,日本经历了长达53个月的平成景气(泡沫经济,表现为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1991年5月,泡沫经济崩溃,从此日本企业逐渐从年功序列制向主要以技能和业绩为基础支付薪酬转化。以松下公司为例,该公司从1994开始增加从社会劳动力市场上招收员工并增加女性员工的招收,这部分员工以技能和业绩为基础支付薪酬。1998年4月,企业正式员工可以在每月领取工资和养老金,和现在领取工资、退休时领取养老金之间进行选择。1999年4月,对于管理人员,实行以完成业绩为基础的年薪制。2001年4月,薪酬制度改革,工会成员工资中年功部分压缩,改成以从事的工作和完成的业绩为基础支付工资。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每月劳动统计调查》,日本企业支付员工的工资从1998年开始急剧下降,如以1997年员工总收入(工资收入加奖金)为100计,到2002年为94.5。如果是年功序列制,则员工的总收入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这说明1998年,可看成是日本年功序列制崩溃的开始。

日本传统的薪酬制度为何会崩溃,有其经济、技术及社会方面的原因。

1. 经济不景气。

在年功序列制下,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长,工资每年有一个提高,由于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如果不犯大错,企业就不能随便解雇员工,所以企业人工成本基本上是只可增长,不可下降。在西方,企业人工成本是一种可变成本,而在日本,人工成本变成了固定成本,且不断增长。如果经济持续景气,企业的年收益不断提高,这是可以维持的。但是平成景气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迷失的十年”。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日本公司开始减少设备投资和公款消费等其他经费开支。1993年以后,日本企业开始削减人工成本。削减人工成本,采取两种方式,一方面是减少招聘新员工,并进行裁员,另一方面就是与员工协商降低工资,传统的薪酬制度从此逐渐瓦解。

2. IT业迅速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世界IT业迅速发展的10年,在这10年中,Internet得以在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普及,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计算机。

采用年功序列制,其根据是随着员工在企业中服务年限的增长,他掌握的技能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体现了薪酬制度的公平。

但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的计算机化,一些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年轻员工有可能比工龄很长的老员工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同时,运用计算机管理后,有些操作和管理完全程式化,不再需要个人经验,只需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实施年功序列制,将引起年轻员工不满,而采用业绩主义将更公平。

3. 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

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日本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8.07岁和84.93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而1947年,二战刚结束时,日本男女的平均寿命仅为50.06岁和53.96岁。

与老人长寿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是出生率持续走低。同样由厚生省公布的数据表明,2001年日本妇女终身平均生育数已降低到1.33,这是历年来的最低记录。在战后生育高峰期,这一数字曾经达到4.22,而这一数字低于2.08,则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就会出现负增长。

老龄化和低出生率的势头如不能打破,则今后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将从目前的柱型蜕变为倒金字塔型,也就是老年人最多,其次是15岁~64岁的年龄层,少年儿童人数最少。再过10年,日本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那批人也将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届时其老龄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造成劳动力的老化。从1994起,日本劳动人口每年增加约200万,但其中主要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他年龄层的劳动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逐渐减少。企业中员工平均年龄越大,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越大,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丰田与本田,员工平均年龄分别为37.2岁和42.8岁,人工成本占销售额比例分别为8.7%和10.4%,其销售毛利润率分别为9.0%和5.8%。

人口的老化、劳动力人口的老化,造成就业大军中年轻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这使得年功序列制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前文已述及,实行年功序列制,员工在职业生涯前期获得的工资低于边际劳动生产率,而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期,获得的工资高于边际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企业实际上是拿年轻人少拿的工资来支付年老员工的高额工资。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劳动从业人口中年轻人占大多数,这种制度是可以维持的,而现在出现中老年从业人员多于年轻从业人员时,这种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不堪重负。因此,企业纷纷产生改变薪酬制度的愿望。

4. 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传统上,日本员工把企业看作自己的家,比如美国人在介绍自己时往往会说自己是一个会计师,或者是一个钢铁工人,也就是说美国人更看重的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日本人则不同,他们更看重的是所在的公司,他们在作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说自己在丰田工作或在松下工作,而不明确地说自己从事的职业。同时,日本企业中确实对于工作职责的划分不是非常明确,只要是分派的工作就必须完成,而不管这是否是员工的职责范围内的。

但是,现在日本的工薪阶层开始放弃其固有的对雇主的独一无二的忠心,更多的年轻人希望更换工作,出现了新一代的跳槽者。1998年,15岁~29岁的年轻失业者中约有45%(49万人)是“自愿”离职者。同时,还有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希望找一份固定的工作。笔者认识的某些日本大学毕业生就宣称,只希望找一份临时工做,这样也能养活自己,同时还会有很大的自由,而不必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这种就业观念造成就业者对传统的薪酬制度不满,迫切要求改变。

三、日本薪酬制度的变革趋势

在经济持续低迷、IT业迅猛发展、劳动力人口老化及人们就业观念改变的情况下,日本传统的薪酬制度——年功序列制必然走向崩溃。舍弃了传统的薪酬制度后,日本企业对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变革:

1. 对于普通员工,根据业绩确定基本工资。

(1)强调职能的决定作用,职能决定基本工资。如1998年,奥林帕斯废除一般员工基本工资中的年龄决定部分,改为完全由职能决定基本工资。职能工资的增减完全由人事考核的评价决定。一般员工分成两类,一类是基层的员工,另一类是基层管理人员,如主任、系长。对于基层员工,工资分成5类,在考核时,业绩和完成工作的意愿都是评价因素,如果业绩不佳,就不涨工资;而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工资分成3类,在评价时,只考虑业绩,如果业绩不佳,完全有可能会降低工资。如果工资已经涨到员工所在类别的最高限额,且没有获得升迁,则工资不再增加。

(2)基本工资中增加业绩工资。根据评价结果,业绩工资发生变动,如果与上一年比较,考核结果下降了,则业绩工资下降。如1996年,富士胶片公司把基本工资的一部分改为业绩工资,在这种薪酬制下,企划、技术职务的基本工资由资格工资和业绩工资构成,而从事事务、技能职务的员工工资由资格工资、业绩工资和经验工资构成。

2. 对于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

199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对于管理人员采取年薪制。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工龄以及家庭情况,完全由上一年度企业的业绩和他(她)的个人业绩确定报酬。同时,不能保证年薪只升不降,而是根据上一年度的业绩而变动。由于管理者的决策与管理行为对企业整体业绩有重大影响,以企业业绩和管理人员业绩为依据确定年薪,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3. 对于所有员工,都按照所从事工作的等级支付工资。

佳能公司从2001年4月开始逐步取消年功序列制,代之以由员工所从事工作的等级确定薪酬制度。见下图。

具体来讲,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管理人员,由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管理职务决定工资的上下限。处于相同等级的人,由人事部门的评价决定每年工资的增减。在同一等级内,如果工资比该等级平均水平高,且人事评价比平均值差,则第二年工资不予增加。反之,工资比平均水平低,且人事评价较平均值好,则第二年很容易获得工资增加。

改革后,如果40岁时提升为部长,他的薪酬可以比同年龄的普通员工多2倍,而之前只是1.6倍,产生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佳能总公司人事部副部长山崎启二郎说,“(薪酬制度改革)不是为了压缩人工成本,而是为了使员工机会均等。”不管年龄、经验如何,只要业绩好,就可以获得高的报酬,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日本传统的薪酬制度已经崩溃,日本公司必然不断探索,寻找适合本企业经营需要,并且能保证企业在国际产品及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必然演化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薪酬制度来。

摘要:日本经济不再能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信息技术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年龄较大的员工掌握的经验贬值,老龄化、少子化不再能支撑传统的薪酬支付方式,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这些都使得日本传统的薪酬制度,即年功序列制不能继续再执行下去,继而,日本企业采取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薪酬制度,如业绩制、年薪制和新的等级薪酬制等。

关键词:年功序列制,变革

参考文献

[1]马文秀:《浅析日本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原因》.现代日本经济,2001第1期,45-48

[2]亀芳造,管理職年俸制と能力给.商学论集関西大学第45巻第2号,2000年6月,116

[3]年功との最終決別人事10年戦争総決算.2001.5.26,週刊东洋経済,46-47

上一篇:人脸识别的核方法研究论文下一篇:思想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