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特征

2024-10-12

口译特征(精选9篇)

口译特征 篇1

一、引言

每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涉及的都是人们极其需要了解和关心的问题,因此,答记者问环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答记者问是新闻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指的是各级领导人、专家学者、指派的新闻发言人等直接回答现场接着提问的报道形式。一般来说,答记者问的内容与各项方针政策、热点难点等问题,回答者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答记者问有其特有的文体特征和口译技巧,所以准确地传达问答者的信息是会议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二、答记者问的文体特征

通常说来,答记者问属于新闻体裁,具有真实性、准确性、严肃性等特点,然而,一些记者招待会也有涉外记者的提问,在这种情形下,答记者问也可归为外交文体。因此,按照英语文体的正式程度来划分,答记者问属于正式文体。

(一)抽象词汇的运用

抽象词的运用是新闻文体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外交部长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会涉及很多时事政治等问题,因此,使用一些抽象的词汇来传达提问者的问题和观点,是其中一个文体特征。比如新华社记者的问题:“您认为去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工作有哪些特点?”“您对接下来这五年乃至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外交有什么展望?”这两个问题中记者使用了三个抽象词———“国际形势”“中国外交的特点”和“中国外交的展望”,来提出大家亟须了解和关心的问题,而外交部长则用“变革”“合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有力的国际和周边关系”和“为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等抽象的词汇和句子来进行回答,突显出我国的政策和目标。

(二)排比句的运用

排比的运用能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排比句式富有结构感,能鲜明地表现相关的事或物。新闻体裁也常常运用排比句,而说话者使用排比句,可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如,外交部长答记者问中说到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中,重复使用“大”字使其语气更加强烈和坚定。另一个例子:“我们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办成了大事”,用排比来说理,节奏和谐,内容集中,气势增强,显得感情洋溢。

(三)清晰的逻辑结构

答记者问虽然是口语表达,但是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的,因此,它的严谨性决定了发言人的回答必须有精炼的语句和清晰的结构。为了使逻辑结构清晰明了,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会使用一些过渡词或转折词,如“虽然,但是”“既,也”“总之”等。在回答一些需要采取措施或按照步骤来解决的问题时,发言人会用到“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过渡词,这样的结构使逻辑更清晰,表达更有力。

三、汉英口译技巧

毫无疑问,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技巧是很重要的,但是译员的翻译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译员准确地传达记者的问题和外交部长的回答,是记者招待会取得成功关键因素。首先,由于中外记者招待会属于正式场合,专业术语必须确保百分之百准确。因此,译员需在会前对本次会议的背景和主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本文以外交部长答中外记者提问为例,讨论的是外交问题,译员必须深入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掌握与外交有关的专业词汇以及此类口译中可能会涉及的文体特征等。以下是答记者问常用的口译技巧。

(一)顺译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时间的限制,译员可按照听到的原句的顺序,译出整体的意思。也就是说,原文和译文在语序、语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并使用一些连接词进行自然的连接。这种口译技巧在排比句式中更为常见,如以下的例子: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们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办成了大事。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we successfully hosted joyful events,properly managed thorny issues and accomplished major tasks.

(二)拆译法

如果原语中的句子较长,内容复杂,层次较多,可考虑断句或者短句翻译。拆分翻译法的使用,使长句变成短句,更便于听众理解。以下例句: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This year marks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signing of the China-Russia Treaty of Good Neighborliness,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This year is also the fifteen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Russ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rdination.The two countries will seize these new opportunities to further advance their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rdination.

在上例中,译员将中文的一个长句拆分成英文的三个短句,并且重复了“this year”一词,不仅使引文更加言简易懂,也达到了一种强调的效果。

(三)增减译

考虑都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译员需要有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技巧,为达到准确流畅的效果,译员可合理地运用增译或减译的方法,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增补或者删减。比如:我们应该施以援手,尽力去帮助、去扶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A helping hand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ose countries to help them increase their abil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rai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以上译例中,“去帮助、去扶持”用减译法在英文中只翻译成“help”,避免了累赘,显得言简意赅。

四、结语

从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答记者问这种新闻体裁有其特有的文体特征,一场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不仅需要发言人的技巧,也需要译员的技巧。当然,本文只是对其中一个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要更深入地了解答记者问这类新闻体裁,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境与文体[J].山东外语教学,2000(4).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春慧.试析现场即席口译中的常用技巧[J].大学英语,2006(3).

口译特征 篇2

【关键词】口译教学 记忆 笔记 训练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领域的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多变交流的频繁,口译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跨国公司,多边对话和国际会议急需大量合格的口译员。自2005年5月起,教育部在本科教育中增设了口译课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业口译人才。作为研究生口译教学的摇篮,在本科口译教学中形成有效的教学原则、方法,训练内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本科口译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以便为将来的专业口译训练打下基础。基于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口译技能,而不是教师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口译笔记作为口译特别是交替传译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训练往往被忽略。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及重要性

谈到口译笔记,通常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记笔记,二是读取笔记。记笔记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听、理解、决定所记的内容、记忆和手写,读取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读、回忆、组织语言和讲出内容。尼尔·吉尔解释到,口译笔记并不是复写整个语篇,只是一些可以帮助口译员记忆语篇的符号。交替传译界不同学派也一致认为笔记并不是记下听到的所有内容。

口译员的工作记忆一般只持续1分钟,因此在交替传译现场,如果原语的时长超过了一分钟,口译员就需要借助于笔记。除此之外,口译员还必须通过长时记忆分析语篇的句法结构和逻辑,通过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相结合完成整个过程。由于工作记忆只能持续1分钟左右,口译员就必须依赖长时记忆,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口译员的负担,还容易造成大量信息缺失和错误,为了确保信息传达和翻译的准确性,口译员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借助于笔记。

李逵六曾指出,口译过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记。笔记虽然基本,但却是交替传译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出色的口译笔记技能可以帮助减轻译员的记忆负担。口译笔记并不等于长时间的速记或听写,而是口译员在听取、理解并抓住讲话者讲话大意后将重要信息记录下来以确保口译的准确性。口译笔记是一种重要辅助工具。

鲍刚也指出,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是帮助口译员的一套系统性笔记,口译员在交替传译现场通过明确原语的线索,即席迅速地并准确的定位关键词及原语的内容,并立即搜索和组织目标语言,以完成口译任务。因此,口译笔记可以说是口译员自己开发的一种符号,可以帮助口译员理清思维,抓住语篇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语篇的逻辑和结构。

口译笔记在交替传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口译初学者应当重视开发出一套自己专属的口译笔记系统。

二、口译笔记的内容

口译笔记具有个人独特性和暂时性。它是记忆的载体,而不是原语逐字逐句的照搬。教师在本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初学者明白应通过大脑记忆,完全只依赖笔记是非常危险的。只有记住这一原则,初学者才能清晰的知道应记下那些内容。

1.原语结构。在口译笔记中,最难也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抓住整个语篇的结构。口译员应集中精力分析语篇的结构和逻辑,并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根据长时间的实践,建议在记笔记时使用纵向布局,这样才有利于口译员打破原语的结构并重新组织。纵向布局可以清晰的展示语篇的逻辑及内容,不仅可以节省口译员辨认笔记的时间,还可以激发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从而提高效率。

2.数字、专有名词和术语。无论何种语言,数字都不是一个容易记住的内容。许多很有经验的译员,即使使用笔记,也常常会不小心在数字上犯错,所以对于数字,译员更应该谨慎对待。不论何种语言,对于数字的表达是相似的,所以初学者只需直接记下数字即可。但须注意的是,初学者可以准确的重复出数字,但通常会忘记这一数字所关于的内容是什么。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等比起数字更难记忆,初学者往往需根据发言者的发音记录。至于人名,如果不能准确的记下,一定要在人名之前加上称谓如“英国首相...”,“微软公司总裁……”等,而不能随意改变人名或是使用未经确认的人名。

至于专业术语,术语在不同的原语主题中意义不同,因此初学者在接到交替传译任务时就进行大量准备。

初学者还应该记录列举类词,以免口译时发生遗漏。除此之外,由发言人自创的词,具有特别意义的词以及经常提到的词也应该记录。

三、口译笔记的技巧

1.笔记的比例。关于一篇讲话应该记下多少笔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根据以往口译员的经验,对语篇的理解程度越高,对笔记的依赖程度就越小。一篇10分钟的讲话可能只需记下一些词语,但如果初学者不熟悉语篇内容,一篇2分钟的讲话可能都会记下很多词。因此,笔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篇逻辑,主题和口译员对于语篇的理解程度。以一篇结构清晰,逻辑紧凑和表达流畅的议论文体为例,笔记一定只是辅助工具,大部分应靠大脑记忆。口译笔记是口译员理解、分析、认识、记忆和表达的载体,口译员不应完全将精力集中在记录上,而应该先分析语篇的线索和逻辑,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录。

2.笔记的布局。记笔记时,口译员应重点记录语篇的整体逻辑结构。许多专家建议笔记的布局应该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这种纵向布局有利于展现整个结构及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口译笔记都是采用纵向布局。

3.笔记的语言。有专家认为口译员在记笔记时应采用译入语的语言,在记录下译入语之前,口译员需要分析和整合原语篇,而到了口译阶段,口译员的负担就会减小,从而提高效率。然而也有人认为采用译入语记笔记会加重理解负担,从而降低效率。endprint

笔者认为,在记笔记时究竟该采用原语还是译入语并不是固定强制的。当口译员听到语篇内容时,大脑里第一反应是哪种语言就采用哪种语言即可。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法。

4.符号和缩写。符号和缩写容易记录容易辨认,在口译笔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符号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它是数字符号、箭头和逻辑符号的结合,如“=”,“+”等。

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中列出了一些国内外口译员广泛使用的符号和缩写,例如,“↑”表示“上升”、“增长”、“改善”、“提升”等含义,初学者不应拘泥于这些符号,而应该根据这些符号开发自己独特的一套口译笔记系统。

四、口译笔记训练方法

了解了口译笔记的特点等,就需要在本科口译教学中形成一套笔记训练方法。口译教学不是纯理论的教学,应注重实践,因此教师可以在口译课模拟临场训练,多给学生机会在全班模拟口译全过程。再由教师穿插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具体步骤训练可如下:

1.教师选取如经济、政治等题材的语篇一至两遍,播放录音,学生同时做笔记;

2.请几名同学在录音结束后做口译并将笔记写在黑板上;

3.全班一起对比讨论各同学笔记的内容;

4.教师讲解参考笔记及参考译文;

5.学生讨论及反馈。

五、结语

口译笔记虽然是口译员个人开发的系统具有个体性,但记录的技巧和内容却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本科口译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口译笔记技巧和原则。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发出适用于个人的口译笔记系统,以便为今后成为专业的口译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ohn Benjamin Pub Co.,1995.

[2]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 语言与交际[M].1994.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公司,2006.

口译特征 篇3

“交替传译被许多人看成是口译的最高端形式, 超过同声传译, 因为它要求在形成译语阶段 (formulation stage) 之前就要完成理解源语阶段 (comprehension stage) , 绝大多数话语至多在几秒钟后会从记忆中消失, 被其他内容所取代” (Gile. 2005) 。短时记忆是在口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记忆形式, 而“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1分钟, 容量为7±2 (个信息单位) ” (鲍刚2011;Bad-deley 2000) 。因此, 笔记在交传过程中所起的储存并提取信息, 减轻短时记忆负担的作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国际交流的频繁促进了口译行业的发展, 国内外对于交传口译的研究数量也不断增长。聚焦到口译笔记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两大问题, 即口译笔记应该“记什么”和“怎么记”。关于口译笔记记什么, 从已出版和发表的口译著作和文献来看, 观点基本一致, 即译员应记录原文中的要点和关键词, 以及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等 (Seleskovitch 2002) 。关于口译笔记应该怎么记, 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从笔记形式来看, 专家及学者提倡在笔记中使用符号和缩写 (Nolan 2005) , 但应因人而异, 没有统一规定。从笔记语言来看, 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使用源语做笔记, 因为译员可以专心听信息, 语言转换应放到产出阶段进行 (Alexieva 1994) ;也有专家认为笔记语言最好是用目的语 (钟孔述1994;朱佩芳1995) , 这样能训练译员理解源语信息, 抓住信息实质。

以上这些倾向性的结论大多数来源于经验总结, 而非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口译界的专家及研究人员在英汉双语间口译实证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炜栋、徐海铭 (戴炜栋2007) 通过对比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笔记特征, 得出了两组译员笔记特征与其口译表现的关系。刘建军 (刘建军2010) 基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交传笔记, 研究了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那么, 在英汉交传中, 口译笔记的特征, 即笔记的数量、形式、语言与译员口译质量有无关联, 有何种关联, 能否将其应用于口译教学中, 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展开了实证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实证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职业译员:10名, 受过专业国际会议口译培训, 有半年左右会议口译实践经验。第二组为非职业译员:10名,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上过两学期口译课, 接受过针对口译笔记的训练, 但未受过职业译员培训, 没有会议口译实践经验。

2.2 数据收集

1) 口译材料

本研究的口译材料为两段通识话题的英语篇章, 一篇话题为近10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概况介绍, 全文共525词;另一篇为亚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共543词。经济与教育是常见话题, 篇章的难易程度适中, 尽量降低生僻词对于听力理解的影响, 更好地将分析目标集中于口译笔记而非学生的语言水平上。

2) 口译任务

口译任务于语言实验室完成。实验对象戴上耳机, 边听文章录音边做笔记, 即时完成交替传译口译任务。

3) 口译过程

实验对象的口译全过程有录音, 然后由研究者转写。口译任务完成后, 笔者对实验对象进行即时采访, 确认其笔记中单词及符号的含义, 以便划分笔记特征的类别。

4) 笔记手稿

本研究的重点即分析实验对象的笔记特征, 因此受试的笔记手稿对于本研究至关重要。

2.3 数据分析

完成录音转写后, 笔者结合录音及实验对象采访, 统计每位实验对象的笔记特征 (笔记数量、形式及语言) , 并分析其笔记特征与其口译产出的关系, 试图从中找出共同性模式。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笔者参考了戴炜栋、徐海铭 (2007) 在汉英交替传译实证研究中的分类标准, 从笔记数量 (包括中英文字词、缩写及符号的数量总和) 、笔记形式 (笔记中使用的中英文字词、缩写词、符号) 和笔记语言 (源语和目的语) 三个方面来分析实验对象的笔记手稿, 并分析其与实验对象最终口译表现的关系。

1) 关于笔记数量的结果和讨论

笔者对职业组与非职业组译员的笔记数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结果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 职业组在平均笔记数量上比非职业组要少, 第一篇少8.7%, 即约少记46个 (字、词或符号) , 第二篇少10.3%, 即约56个 (字、词或符号) 。那么笔记数量对口译表现的影响如何呢?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的口译产出进行分析与对比后发现, 职业译员的表现明显优于非职业译员。这说明“经过严格培训的译员或富有经验的译员…口译笔记是以内容要点、关键词语等予以作为主导型信息‘路标’, 初学口译的人出于害怕遗漏源语信息的忧虑, 笔记时常记得过多, 复述时却反倒显得丢三落四” (鲍刚2011) 。这一结果也与 (戴炜栋2007) 中就汉英口译中职业译员与非职业译员笔记数量研究结果一致。

那么, 这是否说明笔记数量越少, 则口译质量越高呢?不然。比较两组内部各实验对象的表现情况来看, 非职业组内部受试, 有2名受试笔记数量少, 但口译表现相对较差;职业组内部, 有4名受试笔记量多, 其口译产出也更全面。所以, 本实验表明, 交传中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并无显著相关性。

2) 关于笔记形式的结果和讨论

考虑到本次试验为英汉交传口译, 因此笔记形式统计包括英语词组的数量、英语单词的数量、缩写英语单词的数量、单个汉字的数量及符号的数量。其中英语词组是指与原文一致, 完整记下的词组, 如higher education, set up等名词及动词短语;英语单词指的是拼写完整, 并未省略或缩写的英语单词;缩写英语单词包括简写、首字母缩略词等, 如UK, edu (教育) , gov (政府) , d (day) ;符号包括各种表达源语意思及上下文逻辑的标记或图形, 如 (上升) ,  (下降) ,  (正确) 等以及划分译文段落的标志 (林超伦2004) 。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2能够看出, 从职业组内部比较, 职业译员记下的英语词组较少, 而单词缩写和符号较多, 而且从口译产出来看, 职业组的表现也更好。这就说明了职业译员经过系统培训, 掌握了“理解—逻辑整理—记笔记” (Gerretson 1981) 这一过程, 记下的内容是经过理解加工后的产物:职业译员不仅能够记录下关键信息点, 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表示文章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笔记能够有效帮助译员“回想、减轻记忆负担、固定分析结果” (郑仰平1991) 。相反, 非职业组在面对英译汉口译时, 由于缺乏专业训练, 其“笔记行为常常不够自动化, 因此要求注意力的很大投入” (仲伟合2013) 。结合采访, 我们发现, 学生译员仅仅匆匆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很多情况下并未理解原文意思。此外, 学生译员在记录过程中“贪多求全”。根据“认知负荷模型 ” (Gile 1985, 1997/2004; Setton 1999; Pochhacker2004) , 在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 如果在“听”方面花费太多精力, 则会导致在“理解”及“协调”方面的精力不足, 最终影响口译产出。

3) 关于笔记语言的结果和讨论

笔者分别统计了职业组与非职业组在两个篇章中使用的源语 (英语) 及目的语 (汉语) 数量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

结合表2及表3可以看出, 非职业组以源语 (英语) 作为笔记的主要语言, 而且写下的完整词组和单词较多, 缩写较少。综合实验对象的访谈, 我们得知, 非职业译员在听到英语时, 不能像母语一样驾轻就熟, 听辨完成后来不及迅速抓住原文意思, 只是机械记录听到的字词。但职业组能平衡地使用源语和目的语做笔记, 用源语记录时更多地使用缩写, 而且目的语的使用比非职业组更多。此外, 从两组实验对象的口译表现来看, 可以得知职业译员能够脱离文字字面意思的束缚, “抓住语音在上下文、语篇逻辑、话语内容等层次上的作用” (鲍刚2011) 。

4 结语

本研究发现, 在笔记数量上, 非职业组比职业组平均字数多, 但字数多并不代表笔记的质量高, 更不能代表更高的口译水准。相反, 职业组译员笔记数量少, 但口译表现更佳。但这并不说明笔记数量越少, 口译表现越好。职业组内部有受试笔记数量多, 口译产出更完整。因此, 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在笔记形式上, 职业组记录的词组比非职业组少, 记录的单个字词、缩略语和符号较多, 这说明职业组译员能够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和符号记录信息, 而不是“贪多求全”, 从而口译的表现也比非职业组要好。在笔记语言上, 职业组比非职业组使用了更多的目的语,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口译产出时的负担。这一点也说明了职业组是在对原文信息加工后再记录, 但是否目的语数量越多, 口译质量越高则有待进一步验证。

口译特征 篇4

关键词:释意理论 会议口译 策略

一、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即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翻译学校副校长、著名教授、翻译理论家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创立,是国际口译界诞生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并成为口译员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三角形口译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理论注重口译过程中的意义传达而非语言学。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个三角过程而非直线,它包括三个过程: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译语表达。理解源语是指口译者首先要理解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义、句法、篇章等)和百科知识(包括记忆、经验、重要事件、感知、理论知识、想象力等),这是下一环节开展的基础。只有在精通源语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把握其传达的信息,进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一种认知过程。释义理论认为,“当讲话一结束其声音元素会逐渐消失, 口译员在其脑海里保存的是其非语言形式”,即口译员在源语消失前就记住其意思,脱离了源语的形式;表达,是在掌握了原语所表达的意思后,尽可能摆脱原语形式和结构上的束缚,以习惯性的方法将其意思表达出来。

二、会议口译中的口译策略

(一)转换句型

释义理论要求口译者不仅要表达原语的意思,更要准确、详尽地表达发言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因素,同时还要体现“信”。但是,中文句子结构和英文存在很大不同,要做到释义理论的要求,就必须首先转换句型。例如:

(人大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我们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国民经济。

We should develop our national economy independently and self-reliantly.

将“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由形容词转换为副词并调整了句型,显得更为流畅,同时也起到了强调作用,反映了发言者的情感。

(二)解释信息

解释信息指的是将源语言中一些比较难的词语、短语或表达(尤其是缩写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用政治、文化、语言方面的知识进行一番解释和适当的补充。例如:(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2008)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

Five years ago, in front of a similar audience, I made a pledge: One should uphold his country's interest with his life. He should not 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personal 2ains and he should not evade his responsibilities for fear of personal loss,

译者将汉语习语的意义进行了一番解释。one should not 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personal gains。当面对国家利益时,应该有怎样的具体行为。

(三)精简信息

会议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翻译课程,在实际会议中,议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理解或解释发言者的内容,而中文一向内容丰富。因而口译者在会议口译中要注意有意识的釆取经济检省的原则,略去不必要的信息,保留习语的精髓即可。如:

(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2009)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出,我们三管齐下,其实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Actually, in regulating the real estate market, we have adopted one more very important measure. That is, we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supply of 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 units

译者将汉语习语“三管齐下”省略不译,即很好地体现了发言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又避免了纠结习语的翻译,节省了时间。

(四)习语对等

中文和英文都具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都会融合地方文化形成一些习语,在口译时要注意应用与汉语习语对等的英语习语,如:

—箭双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有志者事竟成。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One can not have both the egg and the hen at the same time.

对于此类口译不能直接按中文直译,否则会词不达意,这也要求口译者要多积累一些英语习语。

(五)解释文化内涵

释意理论指出:“译员必须熟知中英文的文化背景,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听众对于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还要

特别注意“文化重建”,即对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进行相应的解释,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更好的理解发言者的意思。例如:

(温家宝总理2010. 03. 14政府工作报告)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We should remember this important thing. That is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ull by wayside.

We should remember this important thing. That is 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

很明显,下面的译文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半”的意思(成功了一半)和温家宝总理想表达我们不能就这样中途放弃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层含义更好的表达了出来,对文化内涵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三、结语

口译特征 篇5

关键词:口译研究,理论基础,能力评估

1. 引言

口译活动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人类思想文化交流的行为, 其悠久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在西方, 最早以某种方式被记录下来的口译活动出现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法老 (Pharaoh) 统治时代;而到了金字塔时代末期 (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 , 就有了有关译员的史料记载 (Alfred Hermann, 1956/2002:15-16) 。在我国, 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已有了通过“重译” (多重口译) 而进行交流的史实, 而史料对于“象胥” (古代对翻译官的称呼) 的记录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陈福康, 2000:2-3) 。尽管口译活动历史悠久, 但是口译的职业化则始于20世纪, 口译理论及其能力评估的研究就更晚, 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本文旨在回顾口译研究的成果, 以此分析口译的学科发展历程, 探究口译评估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 在口译理论的发展背景下审视口译能力评估体系。

2. 口译研究的历程回顾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和跨文化活动, 其与笔译都是翻译的一种形式, 但口译主要是通过口头方式 (也包括非言语方式) 在不同的言语之间实现意义转换和重新表达的言语交际行为。Kade (1968) 将口译界定为翻译 (translation) 的一种, 在这种活动中, 源语语篇只呈现一次, 不可重复;目标语语篇在较紧张的时间内产出, 几乎没有机会更正和修改。在Kade所下定义的基础上, P?chhacker把口译定义为: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 它是在源语一次性表达的基础上向其他语言所作的一次性翻译 (2004:11) 。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口译区分于笔译的“规定性特征” (defining fea tures) 归结为源语及目标语发布的单次性、口译过程的即时性与同步性、口译的现场性这三个方面 (王斌华, 2009) 。

1919年的“巴黎和会”被公认为口译职业化的开始标志, 因为这是在国际会议中首次较大规模地使用交替传译的口译人员。1926年两位美国工程师发明了一套同传设备, 并与IBM公司一道获得这项技术发明的专利。同声传译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1945年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期间, 因为当时审判涉及多国, 交传费时费力, 同传的使用使得几种语言同时使用成为了可能 (任文, 2011:2) 。

1953年, 第一个国际翻译工作者的组织———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 (FIT-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S INTERPRETES DE DUCTEURS) 在法国巴黎成立。与此同时, 国际口译工作者也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会议译员协会 (AIIC-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DES INTER-PRETES DE CONFERENCES) 。

1958年, 日内瓦大学的Glémet撰文指出:“在20年前,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 会议口译能够成为严肃论文的一个主题。” (1958:105) 这篇论文成为英语世界最早公开发表的口译论文。1957年, 会议口译开始成为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 口译研究的第一篇硕士论文由伦敦大学的Eva Paneth完成, 标题为“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aneth, 1957/2002) 。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至今, 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起始阶段, 以口译从业人员的经验和对口译实践的思考为主;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 主要是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口译的认知问题;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口译实践型研究者”阶段以口译从业人员 (大多同时从事口译教学) 研究为主;80年代末至今的口译研究为“新兴期”, 口译研究向跨学科方向发展 (Giles, 1994) 。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巴黎释意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e Lederer。1968年, 法国著名口译专家Danica Seleskovitch发表《国际会议议员———会话与交际问题》一文 (L’interpretet dans les conferencesinternationals.Pairs:Minard Letters Modernes, 1968) , 被视为释意理论的奠基之作。1984年, Seleskovitch和Mariane Lederer合作出版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 (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Pairs:Didier Erudition, 1984) , 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释意学派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形式—重新表达意义”的口译信息处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在语篇层面对源语意义的理解, 反对逐字逐句地翻译, 翻译质量的评估也以“释意准确”为标准 (Seleskovitch, 1968;刘和平、勒代雷, 2001) 。

20世界90年代开始, 口译研究开始向更多的学科交叉发展。意大利特里斯特 (Trieste) 大学的教师和口译员以神经生理学的理论为切入点, 研究了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脑神经反映和译员脑组织的偏侧性。在跨学科的实证研究方面, 90年代中期有了很大的进展, 代表人物有法国Daniel Gile。他借用认知科学的概念创立了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 即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 或精力分配模式 (Effort Models) (Gile, 1995) 。但从本质上而言, Gile的理论框架尚未完全脱离巴黎高等翻泽学校的模型,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同声传译推向了实证研究。 (杨柳, 2007:2)

3. 口译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

随着口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口译活动的日益频繁, 如何评价口译及如何测试及选拔合格的口译译员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对口译评估体系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 与此同时, 出现了针对口译评估的不同评估标准。

法国释意派口译理论研究者Seleskovitch认为, 口译的标准是“达意、通顺” (Seleskovitch 1978:5) 。欧洲翻译研究协会主席Anthony Pym倡议尽可能简化翻译能力的构成, 并提出了一种只涉及翻译本身的特殊翻译能力。他认为, 培训译员就是要培养下述能力:为一个源语文本生成多个可行性目标文本的能力;高效、自信地从多个可行性目标文本中做出选择的能力 (Pym 2003) 。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PACET (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研究团队认为翻译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 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能力。该团队提出了翻译能力包含六大因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决策能力。

理解是口译活动的关键环节,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Gile教授就理解部分提出了C=KL+ELK+A (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 ,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的口译理解公式。

中国近现代翻译研究中, 翻译家们从不同角度阐释翻译的标准。马建忠提出“善译”的翻译标准;严复提出信、达、雅;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瞿秋白强调翻译者必须非常忠实, 要追求“精确”;陈西滢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 提出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林语堂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 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朱生豪极为重视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傅雷反复强调“重神似不重形似”;还有钱钟书的“化境”, “指出了翻译艺术的极致”, 虽然“很难被人接受作为翻译的标准或原则” (陈福康, 1992:101-422) 。

近年来, 口译研究学者也在理论层面分析如何做好口译活动。林郁如推导出口译的公式:I=S+C+P (I=Interpreting, S=Interpreting skills, C=Comprehension, P=Professional standard) , 即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仲伟合则在林郁如和Gile的基础之上认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3个板块组成:KI=KL+EK+S (P+AP)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Knowledge for language+Encyclopedic knowledge+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 即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双语知识+百科知识+职业口译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邓丽君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 将公式拓展为KI=KL+EK+S (P+AP) +P (P即Psychology指代口译员或者口译测试考生的心理状态) 。

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曾用下图模型解释口译的模式:

在此模式中, C=理解;R=重建;S=技能;P=职业素质;

A=分析;D=语篇;CC=跨文化意识;K=言外知识;

TL=目的语;SL=源语;I=口译

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口译员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具体的评估模块如图所示:

其中, “双语能力”以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 “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 “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等。“译员能力评估”是对译员从事口译职业的能力的全面评估。译员在口译学习和职业实践中所学习、习得并内化的口译规范是译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员的口译规范习得程度就成为体现译员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对比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几大口译评估体系, 笔者不难发现PACET的相关理论更加侧重对传统笔译的研究, 而口译与笔译虽同属翻译范畴, 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Gile的相关理论过于简单, 无法体现出译员实际所需要的素质, “analysis”的具体过程也没有体现出来, 在analysis的过程中就需要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和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的参与, 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口译Comprehension的过程理解为这三者的相加, 同时理解能力也并不能体现口译能力。厦门大学陈菁教授的模型与王斌华教授的模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细看就会发现陈菁教授的模型更加宽泛, 而王斌华教授将其细化并分类, 虽然王斌华教授在此模型中没有解释口译的过程, 但详细界定了口译员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4. 结语

口译特征 篇6

从人类开始出现几乎就有了翻译活动, 而且口译活动实际上比笔译的历史还要久, 但人们却更多地把笔译作为研究对象。口笔译活动虽然存在的历史很悠久, 但它们作为一门学科 (比如作为一门大学课程或者一个知识领域) 历史却并不长。比如Venuti (2000) 的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概述了笔译在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 收录了这方面最“古老”的文章, 其中包括那篇著名的由Walter Benjamin在1923年撰写的《译者的任务》 (Schäffner, 2004:3) 。而2002年出版的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开头便是一篇由Alfred Hermann于1956年撰写的关于早期口译历史的论文Interpreting in Antiquity, 其作者Franz Pöchhacker将其称为“口译史研究的巅峰之作”, 以及由Eva Paneth (1957) 完成的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一文, 被看作是“关于口译的最早期的学术论文” (Pöchhacker&Shlesinger, 2002:25) 。距今, 国外口译研究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传统和领域, 也取得了相对丰富的成果。而我国的口译研究起步晚, 虽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主要翻译和外语刊物有几篇关于口译的文章发表, 中国学者对口译研究的初步认识和探索基本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进入90年代后口译研究发展迅速, 但是发展水平仍大大滞后 (肖晓燕, 2002:71) , 人们对口译的认识还很不完整, 甚至还将笔译的很多特点套用在口译上。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口笔译在所存在误区中各自的特点, 并结合当前的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来探讨其对教学的影响, 以期树立正确的口译教学思想。

2 口译认识误区及其对本科翻译专业教学的影响和对策

1)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

尽管口译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目前的口译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根据笔者调查,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 由于师资不足, 口译课堂人数过多, 不便于开展课堂练习, 如果采取轮流的方式, 每个同学一个学期只有寥寥几次的机会;如果采用自愿形式, 大部分机会会被那些积极的同学抢去, 采取课后练习方式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课后的工作量。其二, 教师认为就业以后更多的是实践, 因此教学中应该以理论为重, 理论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实践, 再加上对口译员来说记忆力和记笔记等技巧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口译技能, 老师无形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些理论知识的灌输上。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除了培训师资之外, 学校应该提供课后练习平台, 比如购置口译实习软件、修建口译实验室等, 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 也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或者直接设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 帮助学生参与体验正式的口译过程。

2) 对源语形式的误解

“笔译就是翻译文本, 口译则是翻译讲话。”非专业人士一般这样来区分口笔译 (Schäffner, 2004:1) 。事实上, 根据笔者对部分口译教师及其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这是最普遍的误区之一, 一些老师、尤其是学生都以此来区分口笔译。对源语形式的片面认识使课堂训练的形式受到了局限, 课堂训练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或全部以语音形式提供, 导致学生口译训练的形式单调, 易于厌倦, 更加深了学生对口译源语形式的误解。实际上, 像在视阅口译中, 其内容就是事先准备好文件或者讲稿, 译员以阅读的方式接受来源语信息, 并且一般可以在临场前几分钟, 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得到稿件。因此, 在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 因为学生尚不具备太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教师应该在课堂训练中将源语形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上的播放语音、仿真对话练习, 还可以采取模仿视阅口译进行限时提供文本的方式, 不但可以丰富练习形式, 也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口译形式, 提高口译能力。

3) 练习中频繁借助翻译辅助工具

对于笔译人员来讲, 源语的形式一直到目标语产出之前都是固定的 (比如:打印的或者录音) , 这样的话译者就可以根据需要反复参考源语, 笔译员可以花几个小时、几天、几周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包括打印的、电子参考书, 或者请教相关领域的同事、专家, 并且借助各种工具对目标语进行改正和修订。因此, 最终的译文从最初的草稿到最后的版本可能是经过好几个时期的多次“努力尝试”的结果;而口译员则仅能听到源语一次然后经过一次“尝试”就立即提供目标语, 根本不可能借助什么工具也不太可能去修改译文, 能否有可能去核对对源语的理解并对目标语进行修改取决于口译的类型:比如联络口译, 而对于那些坐在小屋子里的从事同声传译的口译员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即使源语已经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给了会议口译员, 但实际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作为口头讲述可能与事先准备好的打印稿有所不同, 他们仅有几秒或几分钟 (取决于是同声传译还是连续口译) 来处理源语, 因此, 口译员不能冒着会错失即将接下来的口译内容而去瞄一下专业字典或者文件 (Gile, 1995:141) 。因此, 如果在练习中长期频繁借助翻译辅助工具的话, 学生会产生一种依赖性, 很可能当被限制借助工具时而会影响正常口译水平的发挥, 在课堂或课后练习中, 都应该尽量采用仿真练习模式, 帮助学生体会那种现场气氛, 使学生逐渐适应。

3 结束语

消除口译认识误区, 正确认识口译过程, 不但能帮助我们找出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更有利于明确口译人才培养的方向。口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作为口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力量, 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一定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Schffner C.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Interpreting Research:Traditions, Gaps and Synergie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2004:1-9.

[2]Pochhacker, Franz, Shlesinger, Miriam.The Interpreting Studies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utledge, 2002:25.

[3]肖晓燕.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国语, 2002:71-76.

从口译过程浅谈口译员的素质培养 篇7

一、理解

口译理解阶段首先要培养译员的双语素质,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便是听辨能力。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听力, 译员不仅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还要在平日加强听力训练。由于口译涉及的领域之广, 译员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与途径扩充自己的词汇库,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诸如外来语、习语、新词及谚语等词汇。对于某些非标准语言如“ain’t”一词的使用、双重否定表否定、第三人称词缀混用及名词复数词缀省略等, 译员不仅要熟悉掌握, 还要在表达时尽可能避免使用它们。

除了双语素质培养, 译员的跨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及背景知识培养也很重要。

口译, 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途径, 始终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不断挑战。由于地理、习俗、宗教和历史原因, 不同的文化意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为了使交流更加顺畅, 译员就必须学会如何对不同的文化意象进行有效的理解。

译员是否拥有百科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译员所面对的讲话者来自不同的领域, 在年龄、性别、身份、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社会习俗甚至宗教信仰上都有差异, 所以他们的讲话也就趋向于不同的话题。这对于译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此, 译员必须用各种不同的知识来装备自己, 成为一个万事通。

背景知识包括客户背景知识及主题背景知识。对客户背景知识的积累就是对客户口音及讲话风格与习惯的熟悉, 而对主题背景知识的积累则主要指对所涉及到的话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并熟悉话题领域的术语。

此外, 要想确保口译时能有明晰的理解, 仅凭必需的语言和语言外知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逻辑分析的帮助。所以对译员加强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记忆

根据1968年提出的Atkinson-Shiffrin模型, 人类的记忆涉及三个阶段, 即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译员在记忆阶段最容易遇到且难以应付的就是遗忘。根据干扰理论, 之所以遗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 就是因为有新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记忆系统, 并与之前存储的信息相互冲突, 由此阻止了我们所需信息的停留。遗忘的程度与干扰信息的数量成正比。

尽管通过一定量的记忆训练译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源语信息的记忆, 但他们的短期记忆仍然是有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由复杂的句法结构或复合句构成的信息会使短期记忆超负荷运作, 给大脑中的话语中心在处理刚听到的信息上造成困难。因此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从一开始便用笔记记录讲话者的话语。

组块法可以有效扩大信息短期存储的容量, 通过这种方法, 译员可以激活长期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以对存储在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 随后将熟悉的信息重塑成新的、有意义的、更大的信息单元, 从而达到一次性处理更多信息的目的。

口译中, 讲话者经常不停顿地连续进行几分钟以上的讲话。这种情况下, 译员应懂得如何对话语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此外, 译员还可采用视觉记忆法, 即将讲话者的话语形象化, 譬如说, 在脑海中塑造与话语内容相关的画面或场景, 以此加强记忆。

三、表达

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口译员通常采用的表达策略有:1.省略。即除去话语中冗长多余的部分而保留要点, 以此使译语输出达到简洁明了的标准。2.词性转换。由于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要高于英语, 所以在进行英汉口译时, 这一技巧便脱颖而出。将词性转换为动词可以帮助译员的表达更加清晰流畅。3.语态转变。被动结构在英语中的使用比在汉语或其他欧洲语言中的使用要普遍的多。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用“by”表示, 而汉语中则很少出现“被”的字眼。因此口译中对英语被动结构的表达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4.增译。简单说, 增译就是将源语中的隐含意义用的语言明确表达出来。口译中, 讲话者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他的话语进行结构上或逻辑上的补充或对话语中的口误进行更正, 这时, 译员就要在翻译中对原话进行补充, 将隐含的意义明白地表达出来。5.源语-目的语之间的句子结构转换。首先译员需熟练掌握源语和目的语句子结构差异, 其次鉴于口译极其有限的表达时间, 译员需要牺牲句子的形式美, 来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

此外, 译员不仅要准确、简洁、明了地将讲话内容传达出来, 还要尽可能使译语表达富有美感, 也就是要把讲话者的语气、语言魅力等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口译特征 篇8

关键词:科技英语,口译,技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我国沿海地区, 对于科技交流越来越频繁, 那么在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流时就避免不了翻译这一工作。作为科技英语口译, 其专业性更加强烈, 其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也逐渐走向科学化。然而当今科技英语口译当中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 如语义不连贯、语序紊乱, 语言逻辑差等现象, 所以如何增强科技英语口译使用技巧与职业技能就越发重要起来。

1 科技英语口译存在难点与问题

科技英语口译同一般的文学口译、外交口译或者新闻口译有很大不同, 其专业性更强, 具有其自身的时效性、独立性和技术性, 口译过程中, 针对不同产品、科技技术, 其不可预知性高, 所以对译者的专业素质要求高, 结合这几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科技英语口译的难点所在:

1) 科技英语口译词汇复杂

因为科技英语设计范围广泛, 除了口译当中的常见词汇, 更多的就是技术性词汇 (Technical words) , 这与所翻译的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半技术 (Subsemi-tech⁃nical words) , 这些词汇有多是多义词, 在不同科技领域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power一词, 一般做“权利”, “动力”解释, 但在科技英语中则表示“功率、电力”。

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生词汇也在不断累加, 这些词汇具有时效性, 可能没有被规范地加以统计, 但是使用率较高, 这就为科技英语口译带来了众多困难。

2) 科技英语口译语句组成复杂

虽然有些科技英语的词组并不复杂, 很多也是常用词汇, 但是由于科技专业性较强, 其在语言结构方面的构成具有自己的特色, 即:表述客观、逻辑严谨。所以很多情况下科技英语语句构成十分复杂,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逻辑表达明确, 叙述层次分明, 在语义上排除歧义, 比如以下两个例子:

It’s a further object of this invention to provide apparatus which will have a proper weight to volume displacement to allow the thermocouple to sink beneath the surface of molten ferrous bath in a basic oxygen fumace to thereby assur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thereof.

这句话的翻译要使主次分明, 即:此发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一套能使重物体积置换的装备, 其使热电偶沉入氧气顶吹转炉的溶池液面之下, 从而保证其温度的测量。

The specimen can be inserted between pieces of similar hard⁃ness;the sample can be plated;when using casting resins, a slurry of resin and resin and alumina made for just purpose can be poured around the specimen;the specimen can be surrounded by short small revetment rings, etc

…about the same hardness.

同上一句不同, 这句主要是主语难易决定, 可翻译为:试样在同样硬度的工件之间可以镀金。当用充填料时, 可将树脂与矾土的浆料注入试样周围, 使之形成短小护壁, 硬度相似的环状填料包围。

针对这些构成复杂的句子, 对科技英语口译人员的要求更加苛刻, 必须要把握其中心意思, 结合细节进行口译。

总之, 只有清晰的认识到科技英语口译的难点与问题, 考虑到双方交流时的不同语境与环境, 才能使得科技英语口译者更加深刻理解对话内容, 并且根据不同专业加强翻译时的实用性, 使存在的难点得到合理解决。

2 科技英语口译实用技巧

在了解了上述科技英语口译中的一些难点与问题之后, 我们应该“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技巧进行处理, 这里我们应该明白, 科技英语口译技巧不等于方法, 通常的口译方法有直译、省译以及复译等, 但是口译技巧则是通过一些翻译特点, 采取适当的转变进行翻译, 达到更加明了的表达作用。

下面结合科技应以口译, 具体讨论如何运用实用技巧来提升科技英语口译技能。

1) 以主动态为主

在科技英语口译中, 一般科技技术或产品为主语, 在翻译当中尽量以之为主语, 一方面可以是对方能够更加理解语句含义, 另一方面也可以排除一定的歧义。

例如:The model, consists of three phase mass conservation for oil, steam and water along with equation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straint. (本模型由油、气、水三相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相平方程及限定方程组成。)

当然, 所有的技巧不是一成不变的, 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一般情况下主动与被动所表达的科技功能与产品是一样的。但是使用何种语态就要看具体的交流环境, 口译者应该能够灵活适用。

2) 人称代词的应用

使用人称代词也是科技英语口译当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一方面可以使得译者的话能够亲切、自然直接的表达, 另一发面又可以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 便于下一步的沟通交流。

例如:What we are going to do next is to have a technical dis cussion. (下面我们需要进行技术交流。)

3) 直译与修译法的运用

直译法对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可以表达更加直观。

例如:First of all, we warmly welcome gentlemen from English to visit our company. (首先我们欢迎来自英国的朋友访问我们公司。)

而不是所有的翻译都要采用直译, 有些科技交流过程中, 由于环境的差别, 对于内容应该进行修改或者转换, 这就是我们提到的修译, 这种方法更能使的双方更加了解对方的语句意图。

例如:Supply of our brake discs falls short of demand at pres⁃ent. (目前我们的制动盘供应不足。)

4) 复译的灵活运用

在我们通常的语言使用习惯, 经常重复用词, 而在科技英语翻译当中很少会使用重复翻译的方法, 但在一定语境下可以使用重复原话的翻译方法, 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译者的工作强度。

例如:We supply various kinds of gears to domestic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我们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不同种类的齿轮。)

以上四种技巧知识众多科技英语口译当中技巧的挑选, 还有许多技巧需要口译者不断地学习, 总之要做到灵活运用、切勿死搬硬套, 根据不同交流环境灵活处理, 正确使用, 即兴发挥。

3 科技英语口译职业技能提升

科技英语口译职业技能的提升不单单是从专业水平上的提升, 其面对突发情况是的临场反应也是十分重要, 这就需要口译者在日常训练中不断积累翻译经验、改进翻译技巧, 在技术上、心理上对自己的科技英语口译职业技能进行锻炼。

1) 科技词汇的储备

无论多么先进的训练方法, 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英语口译者, 词汇量使其最基本的工作条件, 所以在科技英语口译中, 翻译者更应该加强专业英语的积累,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生词汇的派生, 口译者更应该将词类进行分类整理, 反复记忆, 同样也可以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来增强自己对于科技词汇的理解力。

科技英语在很多场合都是一词多义, 在遇到难懂的词汇时, 口译者也应该通过已知的词汇信息来猜测到改词的真实意思, 这就要求口译者平时加强词汇记忆, 也要求其做好事后的统计工作。

2) 口译训练由易入难

科技英语的口译职业技能提升应该具有阶梯性, 从业者应该针对自己不同科技领域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 由简单到复杂, 从书写的翻译到听力的理解, 最后再到口述的翻译。

除了阶梯式训练, 科技英语口译应当也有仿真的口译训练, 这种方式可以检验口译效果, 更加直观的发现口译者存在的问题, 口译者通过仿真训练, 能够更快地适应科技英语口译工作, 认真领会句子的含义, 最终达到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效果。

总之科技英语口译与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口译者应该要制定相适应的训练方案, 做到“举一反三”, 达到临场应变的能力。

3) 记忆力和速写职能的提升

科技英语口译质量主要决定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译者的记忆能力, 如果对于要翻译的能力不能够全面记忆, 把握不清内容的中心思想, 就不能够清楚的转达所译内容的精髓, 进一步导致双方在内容的理解上产生分歧, 造成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 所以记忆训练对于科技英语口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点。

另一方面就是速写能力的提高, 在交流频繁的场所, 不允许口译过于频繁的翻译, 这时需要口译者进行笔记速写, 通过简要的语言或者符号, 对翻译的话进行记录, 把握要点, 从而进行翻译工作。这方面的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有主意口译者的记忆能力和归纳能力, 并对语句的关键词、中心内容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

4) 科技英语译者的心理素质提升

正如上面提到的, 科技英语口译专业技能, 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提升, 对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十分必要, 这要求口译者能够扩展自己的英语知识面, 通过增加自己的英语口译基本功, 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 使自己在科技英语口译工作中, 做到耳聪、脑灵、最快。

总之, 科技英语口译是技术交流中的纽带, 其职业技能的高低, 决定了我国对外技术交流中的信息获得质量, 所以只有通过高质量、高水准的口译职业技能提升, 才能使科技英语口译在技术交流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4 结语

科技英语口译是跨学科的英语工作, 对口译人员的自身要求非常高。科技英语口译员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具有较强能力的读写能力, 而且还有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掌握足够的口译技巧, 深入浅出, 将所翻译的内容表达出来。

口译特征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跨文化意识,口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到来,经贸交流日益频繁,商务口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手段,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交谈双方感觉不到语言障碍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在商务口译中,中英文在言语交流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差异,如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不同的称谓方式、不同的思维模式等,在实践中往往是译员感到颇为棘手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商务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口译策略。

二、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

随着大商务、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口译已不仅限于以往的进出口、业务谈判、函电等方面,而是涵盖贸易、金融、经济、商法、营销等用于商务活动的一切场合。由于商务活动的复杂性,交际双方的言语和内容难以预测,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充当媒介的角色,在限时下工作,又要求译员除了利用交际双方话语所能提供的基本信息之外,还必须多渠道、多方位捕捉其它补充信息,同时还要顶住现场气氛的心理压力,独立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搭建业务沟通、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

商务英语口译工作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双语操纵能力和熟练的双语转换技巧。这就要求译员除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出色地发挥出交际活动中的桥梁与媒介的作用。商务英语口译具有其独特性,商务口译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而且口译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术语,每次商务谈判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可能会牵涉到不同的专业,若缺乏专业知识,谈判活动便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谈判的中断。所以译员必须在平时进行合理、到位的训练,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相关的专业词汇,在译前充分做好术语准备。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

衡量译员水平的标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译员的跨文化意识表现与应用能力,即译员的翻译是否符合文化性。只有按“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把握语用的罗盘,使语言真正做到得体和准确。由于商务会谈双方语言不同、文化系统不同,在会谈中表达观点的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没有具备跨文化意识的译员的恰当协助,很可能会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

四、商务口译的跨文化现象及口译策略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在商务谈判口译中有这样一个事例:中方说“我们不会给你们打白条子,我们会按时付款的”。译员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blank paper to you, we will pay you on time.”。这里的“打白条”是中国人的说法,老百姓深悟其意,而外国人却听不懂。其实,这里的“白”有“空”的意思,当然也不是条子上一字不写,而是说了不算,类似于“开空头支票”,它只能与英语的通俗说法IOU (I owe you的谐音)的意思稍微相近。应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外方才能对中方的真实意图有所了解。

再如,在会议发言前,发言人有时会说,“没有很好准备,只谈点粗浅的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以表示谦虚或客气。此时,若直译为“My speech is poorly prepared, andit only represents some superficial ideas of my own.You are wel-come to criticize and redress the mistakes in it.”英语文化的听者就会觉得发言人在浪费大家的时间,既然没有准备好,那还在这儿说什么呢?而且,还要别人“criticize(批评)”和“redress(指正)”,显而易见是要严厉地指责或激烈的争吵,而不是进行友好的切磋与交流。此时,译员应根据具体的交流需要,对源语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可译为:“I am going to share with you someof my personal views, 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sugges-tions.”以符合听众的交际期望,实现等同的交际效果。

如参观某团体或公司时,中方代表总爱对来访的外国专家说“请提宝贵意见”。如果这句话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opinions.”访问者就会感到为难,大概会想:How do I know whether my opinions are valuable or not?在这种场合如果提了意见,就不够谦虚,等于说:Yes, my opinions are valuable.因此,为了避嫌什么意见也不提了。其实,这句话应译为:“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另外,在某些商务谈判中,出现不理智、甚至不文明的言语时,比如:中方对条款不满,生气地说:“如此刁蛮不讲理,没什么好说的,除非推倒重来。”如果直译,势必会加重双方的紧张气氛。译员如果改换语气,发挥调停人的作用,将该句译为:“That is too much.Can we do it again?”这种采用省译或改译的处理办法,就可促进双方继续交流合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重要性。商务英语口译不仅是语言的国际交流,同时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口译者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具备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和谐地沟通。

参考文献

[1]邱进.论口译中的文化障碍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10) .

[2]李郁青.全球化语境下外事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广州大学学报, 2005, (1) .

上一篇:光吸收特性下一篇:变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