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口译教学

2024-07-01

高级口译教学(精选5篇)

高级口译教学 篇1

一、引言

如今, 口译在中国英语教育领域已经成为热门字眼。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对合格口译员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 口译员的陪养成为日臻重要的话题。如何去有效教学高级口译是一个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很实际的问题。联结, 作为一种有效的应用形式, 试图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联结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联结主义模式, 并从语言处理的复杂性及联结的功能方面分析, 指出高口教学在联结主义理论下的关系网络。探讨了强化注意程度, 激活输入的语言信息, 提高输出意识的教学方法。

联结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大脑中的认知机制, 极大地促进了对二语教学的研究。文章通过对高级口译课程的听课, 总结出高口的具体教授方法, 即以技巧为核心, 以言外知识为补充, 兼顾理论, 以训练为方法的“四位一体”的高级口译教学法。该方法是与联结主义密不可分的, 在联结主义的视角下, 中国的高级口译教学将能取得深远发展。

二、联结主义的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 (connectionism) , 又称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s) , 与符号主义 (symbolism) 一起构成了认知科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在过去的20 多年的时间里, 联结主义重新兴起, 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对于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崔刚, 2006) 。

联结主义为, 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联结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输入信息, 改变网络连接中的权重, 原来的连接消失, 新的连接产生。在不断的输入中发现适宜的连接力度, 权重的改变构建或调整新的连接关系, 使正确的模式得以激活。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 将同一语言的信息反复输入, 神经网络模型就能从反复出现的现象中推导出概率模式, 即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这些概率模式因被反复激活而渐渐得到强化, 由此习得语言 (腾延江, 2006) 。根据这一理论, 语言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 能够据此抽绎出概率型式, 既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 (王初明, 2001) 。

联结主义, 其核心概念是“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是一种使用计算机技术构造学习模型、将计算机隐喻转换变成大脑隐喻的理论。它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取代符号表征理论成为认知科学主导理论。现代连接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神经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如McCulloch and Pitts (1943) 、Rosenbllatt (1962 ) 所作的先驱性工作。但是, 人们对于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范式转换” ( Philip, 1991:223) 。也有人认为, 它只不过是“利用高科技的外衣回到了联想主义”和“把皮亚杰所支持的各种观点的翻新”, 或者仅是“披着计算机外衣的行为主义”, 是20 世纪50 年代心理学领域中行为主义的翻版, 因此, 它非但不是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贾林祥, 2004) 。

但是, 语言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神经细胞的六大功能表明, 在联结主义的视角下, 高级口译的教学中对语言、材料复杂性的处理, 对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 都是极其重要的。建立模型, 解释人的行为。总体而言连接论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模型由类似神经元的信息加工单位组成, 这些信息加工单位由信息接点连接, 形成网络, 节点之间的联系因被激活而加强, 或不被激活而弱化。根据联结主义理论, 计算机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系统连接的一组相互联结的神经元 (信息加工单位) , 构建一种具有三类单元类型 (输入单元、输入单元和中间单元) 的“思维”系统。这一系统根据预置规则调整和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 (或权重) 以平行加工PDP 的方式实现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学习。

三、语言处理的复杂性及经细胞的基本功能

1.语言处理的复杂性

Dabrowska (2004 :17-26) 指出, 这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情况:预制语块、浅层处理和频率。

(1) 预制语块

从语言处理的角度来看, 就是储存大量的预制语块, 包括句子和短语等。Bolinger (1975) 指出, 语言运用并不总是创造性地临时按照语法规则把单个的词组合在一起, 而是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许多话语都是储存在记忆中的预制语块。这一特点提示我们, 避免进行复杂运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结果记录下来, 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即可。在进行高口语料输入, 或进行多媒体播放时, 速记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也强调多种速记符号, 这些预制的语块可以大大减轻信息处理的压力, 提高语言处理的效率。

(2) 浅层处理

大多数的预制语块属于句子的组成成份, 因此人们需要把这些预制语块联合起来以构成完整的语句, 并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内部结构的加工。越来越多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 在日常生活中, 语言理解的处理过程也是非常浅层的。也就是说, 听者不需要详细分析句子的结构, 只需要把握一些最为突出的词汇的意义、最容易感知到的语法线索和语境信息。要求学生对一些句子进行翻译, 发现学生很容易把一些不符合常规的句子意义正常化, 与资深的翻译相比后, 发现并没有对原来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句法分析, 而是直接按照自己的常识对这个句子进行了解释。浅层处理虽然能使口译进行, 但是缺乏地道性。

(3) 频率

Ellis (2000) 指出, 流利的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的统计学特征是非常敏感的, 这一敏感性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表现得很明显。人们不仅了解一个单词和某个义项的相对使用频率, 而且对于这些词和义项出现的具体结构也非常清楚。针对学生欠缺这一点, 要求学生对口译中的词汇及义项着重记忆, 在传授理论后, 以言外知识为补充, 兼顾理论, 以训练为方法。

2.神经细胞的六个基本功能 (Dudai, 1989)

第一, 输入功能, 可以接受来自于外部环境或者其他神经细胞的信号;第二, 合成功能, 可以对于接受的信号进行合成与加工;第三, 传导功能, 可以把合成的信息传递一定的距离;第四, 输出功能, 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细胞;第五, 计算功能, 可以把一种信息映射转化为另一种信息;第六, 表象功能, 促进内部表象的形成。联结主义认知模式的建立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大脑的结构特点。Rumelhart, Hinton 和McClelland (1986) 列举了联结义模型的八个基本特征:一系列的处理单元、激活状态、每个单元的输出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结模式、通过网络联结的激活传播模式的传播规则、把一个单元所接受的输入与该单元的现行状态相结合产生新的激活状态的激活规则、通过经验调整联结模式的学习规则、系统运行所处的环境。这八个特征可以很容易地与神经细胞的六个功能对应起来。处理单元就是细胞本身, 激活状态和激活规则属于细胞输入和合成功能的一部分, 输出功能与细胞的输出功能相对应, 联结模式和传播规则与细胞的传导功能相对应, 而学习规则与环境则与细胞的计算和表象功能相对应。

四、联结理论对高级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由于语言的复杂性, 在认识到神经细胞的功能后, 笔者对当前流行的多媒体高级口译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1.输入高级口译材料的选择

从强化注意程度和激活语言信息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会议交替传译视频是较适合的教学材料。语言学家认为, 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应接触丰富的语境化的自然语言。在我国的实际教学环境下, 运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是高级口译材料的便捷途径。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多媒体的时代性、实用性、自然性、日常性、多样性的优势日趋明显。新鲜的、生动的语言具有时代性, 很容易激发兴趣, 吸引注意力。通过接触到各种题材和文体的自然英语可以更多地感知目标语, 培养语感, 获取更多的信息。联结理论认为大脑可以从多种渠道 (包括视觉、听觉、知觉、触觉) 获取信息并可以把这些信息储存在类似于神经元的大量节点构成的网络中。学生平时练习听力的主要途径是收听VOA 和BBC广播, 在视觉、听觉上信息的双重输入可以加强联接力度和强化其语言形式的概率存在形式。从频率和显著性上来说, 一方面, 会议口译的时事性比较强, 对于某些重大事件会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但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以使学生在某一时期同一语块 (chunking) 有反复接触。从频率和显著度上会形成加强注意程度的外部环境。这样可以使得信息迅速、高效地编码, 以语块形式储存的信息也便于以后的检索和提取。另一方面, 常用的基础词汇在会议中的不同题材和语境中会反复使用, 体现出不同的用法和语义, 使学生能立体地接触到语言。英语教学上一直主张因材施教, 但统一的课本教材, 不能真正适应学生个体差异。高级口译的这种行为方式决定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词汇量、理解水平来学习, 客观上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参与观看材料的决策过程中有助于增强翻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提高效率的高级口译教学策略

(1) 视频播放中的词语及其搭配

在这部分要求记下阅读中碰到的词语及其搭配。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联结理论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词汇的存在形式, 即词汇存在于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学习者通过在各种语境中接触大量的语言素材就能建立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并获得语言知识以外的信息。词汇的拓展并不仅是个体词项积累的结果, 而是要将所学的词语并入到神经网络中。这种并行的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机制能够用已有的语法知识和小的词汇单位来理解输入的信息, 同时使用这种预制材料, 即比单词大的语义单位, 能够更快地输出。

在这一模式下, 学生能提高输出句子的能力。教师将一篇文章分为若干段落, 分段播放, 以句子为单位。随着学生词语及搭配的积累, 口译即变得娴熟流利, 同时又准确。

(2) 文章梗概

要求学生使用在第一部分中遇到的词汇及搭配。目的是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同时通过写内容梗概的形式, 回顾新输入的内容并对语言素材再应用。在分段播放前, 将整篇文章进行播放, 让学生了解梗概, 以便于素材的输出。

教师采取的主要模式是以技巧为核心, 以言外知识为补充, 兼顾理论, 以训练为方法的“四位一体”的高级口译教学法。即先进行口译技巧的指导, 又补充一定口译特定知识, 进而进行大量的训练。使学生不断将自己的译文与相对资深的译文进行对比, 从而使概念更加加深。

3.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在高级口译教学过程的研究调查中, 发现若让学生每周进行自我训练, 可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解决策略。

第一, 是个人偏好使口译题材狭窄的问题。为了鼓励口译题材的多样化, 教师在任务要求中规定题材不能重复, 并将此列在评价成绩的内容中, 评价成绩计入平时成绩。第二, 是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问题。为了避免练习流于形式, 可以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比如, 在课堂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口译实践。如果有相同素材的学生, 就安排在一起分别做陈述。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记忆并调用输入的语言信息。同时, 听者也可以扩大信息和词汇量。第三, 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的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 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学习内容的决策、认识和评价等手段逐步培养起来的。它需要以接受教育的经历为基础, 需要不断的“教育干预” (education intervention) 。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是帮助学生加快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自主学习的形成过程。以生词量为例, 在对本校英语专学生的听课效率总结后, 发现60% 的学生会选择生词量在一个水平, 25% 的学生在运用联结主义理论来对语言理解、产生和习得。

五、结语

由于连联结主义理论更强调网络中大量微观要素形成过程, 而且在语言输入中, 微观要素在某种大网络结构的支配下变化着, 发生着变化, 决定可能发生的概率。因此, 联结论试图说明语言知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更注重解释

语言知识是如何被习得和使用的。它不强调规则的学习, 那些看似受规则支配的行为未必是规则在起作用 ( Ellis, N1C11996) 。语言学习者在接触到语言后, 首先大脑被激活, 这时内部和外部因素都会对语言的输入造成影响, 当一种语言形式反复出现, 工作记忆运用长期记忆中的语言模块和知识对输入进行匹配、类推、重组转换等, 以理解其意义并行成第二语言的输出。在大脑处理语言形式过程中, 大脑的网络结构会利用从各个渠道获取的概率信息 (包括语用等知识) 迅速综合并推理出正确的解释 (Sei2denberg, M1S11997) 。根据联结主义的学习观, 大脑网络中先前的学习经历对新的输入产生影响。联结主义的输入输出模式对应了口译过程中的输入输出, 在认识到语言处理的复杂问题后, 教师根据具体内容将教学安排得更为完善。因此, 运用联结主义进行高级口译教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刚, 姚平平.联结主义引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6.

[2]腾延江.连接主义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2006, (23) .

[3]Ellis N.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LA[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19) .

[4]Seidenberg, M.S.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Learning and apply-ing probabilistic constraints[J].1Science, 1997, (275) :1599-1603.

高级口译训练教法探索 篇2

关键词:高级口译,课堂操练,关键词,语言实践

近年来, 一些高级班的学生觉得他们的口译能力不但没什么提高, 反而有所减退。究其原因, 主要是要读的书太多, 写的东西太多, 没有时间进行说的训练。这也许是事实, 然而学生们的口译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能完全归结于此。一方面, 学生“说的”意识还不够, 另一方面, 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还在于, 高级阶段口译能力的训练还没有真正完成。下面, 结合高级口译课堂的实际操作, 具体论述训练的目的、意义、重点以及各种技巧和效果。

一、高级口译训练的目的、意义及训练重点

( 一) 对学生的要求

高级口译训练是针对俄语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的, 换句话说, 也只有针对这样的学生开设高级口译的课程才是有意义的。那么,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进行这方面的强化训练呢? 首先, 学生的程度必须是具备中级俄语水平以上, 他们的口译能力已基本能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并且对俄罗斯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其次, 学生的其他相关能力, 比如读和写都要有相应的比较平衡的发展。另外, 高级口译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表达训练, 表达需要规范和书面化, 因此, 对学生的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

( 二) 教材的基本模式

1. 现有教材的基本模式

( 1) 话题。教材以话题划分科目, 话题都比较新颖,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能够反映世界政治格局和各个国家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场景。同时, 话题都是存在着一些正反方面争议的, 可以进行深入的辩论或者发散式的引申, 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不仅是语言, 也是思想层面的加深。

( 2) 句式。句式比较明确, 一课不超过10个, 句式都比较规范、实用, 适合在口语中体现语言严密的逻辑性, 这样的句子结构比较适合操练, 掌握起来也不难。总的来说, 还是比较有效的。

( 3) 实战部分。选择了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情况, 提供学生进行口译表达和练习的机会, 将教材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包括调查和辩论, 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感。

2. 理想教材的模式

关于理想教材的模式,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叙述性的课文和对话性的课文兼具。叙述性的课文主要体现的是观点的逻辑性用词, 而对话性口译课文偏重于语气和不同语境的表达式, 这样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接受到更全面的训练, 难易结合, 比较利于口译课的推进。其次, 增加对话题的多方位思考, 课文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话题的某一个方面, 而是多提供一些角度供学生讨论和选择。再次, 加大对成段表达逻辑性的训练, 可以分出一些专题, 给出一些好的表达式和固定场合使用的句子, 训练的目的性再明确一些。

( 三) 训练目的

1.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实际上, 能够进行高级俄语口译训练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词汇, 在正常的交际中已经没有问题, 而且也基本达到了能够比较恰当地用俄语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教师要做的是, 在这一基础上, 继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相同表达的基础上, 不能局限于说得准确, 还要力求说得更好, 用词更精致, 更有文采。

2. 进行严密的成段表达的训练

对高水平的学生, 成段表达的训练不能只是简单句子的罗列, 教师应当有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的表达必须是观点鲜明的, 有完整的论述方法和表达层次的, 对使用关联词语也有斟酌。

二、具体的训练方法

( 一) 训练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目的要明确

无论是讲解生词还是讨论课文, 或者是课堂的话题扩展, 一切都要以“教学目的”这个大原则为基础, 在课堂上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要让学生清楚每一个训练是为了掌握什么而做,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 训练手法要生动多样

口译课与其他类型的课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可以说, 口译课是学生参与度和开口度最高的一门课。在口译上, 尤其需要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训练手法多样化, 生动且富于变化, 能够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给学生足够自由的表达空间, 这样的口译课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3. 要注意纠错和鼓励

在高级阶段, 实际上学生的提高并不是非常迅速的, 或者说并不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体现出很明显的效果, 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要有很强的语言敏感度, 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纠错, 同时, 也要对学生句子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加以肯定, 树立学生说俄语的信心, 给学生坚持下去的勇气, 建议教师在学生大段发言的时候不要打断, 可以考虑简单地进行文字记录, 以便于全面评论和纠错。

( 二) 具体方法分析

1. 合理利用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 其实就是每一篇课文里出现的生词和重要的句式, 学习一篇课文的首要目的, 就是要学会应用一些相关的生词及句式, 通过生词及句式在课文句子当中的体现迁移到其他的语言环境中, 反复操练后变成自己的词汇, 那么合理地利用关键词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关键词说句子, 中级阶段也需要这个环节, 但是比较简单, 一般都是一个关键词说一个句子, 只要是完整的句子即可, 有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帮助设置语境。到了高级阶段, 一般可以考虑增加关键词的数量, 要求学生用上关键词说2—3个有逻辑关系的句子, 附带上常用的关联词。这样的训练其实是高级口译课上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词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由调整, 建议用在一节课开始的复习回顾环节比较有效, 可以考察学生对重点生词的掌握程度。利用关键词说语段, 语段一般指5个句子以上。只给出一个关键词或句式, 让学生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一段完整的表达, 这种训练的难度比较大, 但是效果却很好, 一方面学生加深了对这个关键词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训练了成段表达的能力, 如果难度比较大,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几个可供选择的语言环境。例如学习了一个句式结构: “倒不是…问题在于…”, 那么教师可以给学生三个语言环境, 其实也就是三个主题词: “经济、环保、择业”,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主题词说5个以上的句子, 其中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同时用上这个句式结构, 这样的练习方式实际上就和中级的学生有了区别, 难度加大了, 显示了更高的起点。

2. 合理利用话题

话题是一篇课文的灵魂, 就话题进行讨论也是高级口译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总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未免有些单调, 所以可以把这个训练环节处理得灵活些, 这样也可以提升训练的效果, 比较好的方法有三种:

( 1) 辩论法。辩论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 因为大家的观点总是有一些个体差异。这样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当然也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但是无论怎样, 观点的碰撞能够激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 如果遇到了合适的话题, 教师可以考虑给学生做一个辩论会, 依据辩论的方法, 学生可以按照观点划分为组, 然后提前给时间准备, 为了使辩论更专业、更有效,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铺垫一些辩论的基本语言格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

( 2) 分组讨论法。分组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把更多的空间和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组内沟通的方式得出结论, 或者只是了解别人的想法进行分析比较, 分组人数可以灵活安排, 比较理想的是4人一组, 这样既保证了沟通的新鲜感, 又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言。

( 3) 提问回答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把原来传统的“教师提问, 一人回答”的方式进行改良, 具体来说, 就是一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其他的同学要对这个同学的发言进行提问, 或者对其中的句子进行纠正或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其他的同学在不发言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积极思考, 与发言的同学进行互动, 达到共同研究、共同讨论的目的。

三、重视课堂之外的语言实践

( 一) 语言实践概述

顾名思义, 语言实践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具体方法的训练语言的方式。比较直接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出国实习时利用天然的语言大环境, 从课堂中走出去, 真正尝试着和陌生的俄罗斯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而这种交流是随机的, 毫无准备的, 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模拟。通常比较好的方法是采访调查, 然后汇总到课堂上来进行总结和汇报。

( 二) 语言实践的意义

语言实践对于学生的俄语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说,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和母语使用者进行交流, 语言实践无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其次, 跟陌生人交流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学生来说, 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他们对于使用俄语的自信。再次, 进行语言实践时, 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需要学生进行调查, 那么在调查的过程当中, 学生会更加了解俄罗斯人的想法, 从中感受俄罗斯的文化,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俄语也是有帮助的。最后, 语言实践最终要回到课堂上来, 学生要以转述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的汇报。这种转述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直接的转述, 而是要经过学生语言的再加工, 如果有必要, 学生还需要对被调查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那么这个汇报的过程又是一个训练表达和话题讨论的过程, 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高级口译教学 篇3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 与普通笔译有着相对不同的要求, 其对译员的素质要求相较于笔译而言更加严格, 目前也较少有对口译测试的相关研究。口译教学主要靠的是普通的英语教师, 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口译教师。

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项目是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重要项目之一, 由上海市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 (PCEC) 负责组织实施。自1995年6月开考至2009年秋季, 已有73.78万人次报考, 10多万人经考试 (含笔试、口试) 合格获得由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 近万人获得由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英语口译基础能力合格证书》。上海高口证书也成为了很多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英语专业学生的首选。那么上海高口能否考查考生的水平呢?笔者认为上海高口虽不是职业化资格认证的, 但是是对口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检验, 对口译教学有很多指导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的研究尚未成熟, 国内外存在多个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型, 都具有合理部分, 但同时又存在一些弊端。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PACET (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研究团队认为翻译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 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能力、专家行为或主观条件。该团队提出了翻译能力包含六大因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决策能力。

理解是口译活动的关键环节,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Gile教授就理解部分提出了C=KL+ELK+A (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 ,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的口译理解公式。

国内的口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口译评估模式, 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提出了由分析到理解再到重建的口译模型, 其中分析指的是分析语篇以及跨文化意识, 理解指的是理解源语以及言外知识, 最后再重建是重建目的语淤积言外知识, 在所有的过程中都穿插着译员的技能以及职业素质。

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口译员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具体的评估模块如图所示:

其中, “双语能力”以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 “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 “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等。“译员能力评估”是对译员从事口译职业的能力的全面评估。译员在口译学习和职业实践中所学习、习得并内化的口译规范是译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员的口译规范习得程度就成为体现译员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对比目前主流的几大理论, 笔者不难发现PACET的相关理论更加侧重对传统笔译的研究, 而口译与笔译虽同属翻译范畴, 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Gile的相关理论过于简单, 无法体现出译员实际所需要的素质, “analysis”的具体过程也没有体现出来, 在analysis的过程中就需要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以及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的参与, 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口译Comprehension的过程理解为这三者的相加, 同时理解能力也并不能体现口译能力。厦门大学陈菁教授的模型与王斌华教授的模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细看就会发现陈菁教授的模型更加宽泛, 而王斌华教授将其细化, 并将其分类, 虽然王斌华教授在此模型中没有解释口译的过程, 但是却详细界定了口译员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因此, 本研究将采用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评估模型为基础, 分析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高级) 考试笔试试题的合理性与尚待完善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目前现存的口译评估模型, 以探索出适合该考试的评估模型, 并在此模型指导下完善口译试题。

三、口译能力评估分析

本文以王斌华教授的理论框架, 分别就双语能力模块、言外知识模块、口译技巧模块、译员心理/身体素质、译员职业技能这五大方面分别对上海高口笔试部分试题进行分析论证, 所分析的上海高口高口试题为2009-2013年5年间的实测试题, 共10套。由于上海高口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基本英语能力, 其测试分为笔试与口试两大部分, 因而本文的分析主要以笔试部分为重点, 侧重于分析双语能力模块、言外知识模块、口译技巧模块三大模块。本文将逐题分析上海高口试题, 分析其出题意图以及所考查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比王斌华教授的口译模型, 分析题目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出题意图, 能否很好考查某项素质。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 指导改善目前的口译试题, 同时为口译教学提供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以促进口译教学的提升。

1. 双语能力模块。

王斌华教授认为双语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数字听辨以及文章大意听辨是听辨理解能力的关键部分, 口头表达能力在上海高口的测试中集中表现在口试阶段, 其在笔试阶段基本无法体现。但是笔试阶段应该考查的听辨理解能力, 上海高口测试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呢?

(1) 数字听辨。数字听辨是口译实践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尤其是在经济类会议口译时。由于中文与英语对数字表达方式的不同, 导致源语的数字无法及时相互转化为目的语, 这也使得数字口译成为了口译中非常困难的一个方面。笔者统计近5年来的10套高口试题, 发现高口对数字口译的考查并不完备。在笔试阶段, 每套试卷通常只存在1~2题的数字听辨。其中2013年03月的试题中出现了三次数字听辨。先就数字听辨的题量不谈, 就听辨的数字的复杂程度而言, 上海高口的数字听辨显得相对简单。例如2009年03月的试题的Passage Translation的第 (2) 题, 其一定程度上考查了数字听辨, 其考查了15%, 32%等分数百分比的听辨;2011年03月Spot Dictation的第14题的答案为200billion, 其考察了大数字的听辨,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数字听辨考查并不能测试考生的相关能力。部分试题虽然考查的是数字的听辨, 但答案只是将听到的数字写下来, 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中文。

但是笔者也发现上海高口测试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考查数字听辨能力的试题, 以2013年03月的试卷为例, 句子翻译的第 (5) 题中, 原文为“I'm afraid we can't reduce the price of this brand of shirt.You know, $20.50 is our rock bottom price.If you purchase more than 10, 000 units we reduce it to$19.00.”这句话的数字听辨就有一定的意义, 此句话中的数字较前两个例子而言数字更加复杂, 也比较贴近商务交流的实际, 很能考查出考生的数字听辨能力。

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在测试数字听辨这一非常重要的方面的时候可以考查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字, 因为在实际中, 数字并不总是整数, 例如2, 462, 673, 960 (two billion four hundred sixty two million six hundred seventy three thousand nine hundred sixty) 这样的数字相对较难, 可以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数字听辨能力。

(2) 文章大意听辨。文章大意听辨也是口译测试中的重要一个方面, 笔者就这10套试题来看, 上海高口在文章大意听辨的方面做得较好。Listening Comprehension以及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 文章大意的听辨以及细节理解题占绝大多数。以2011年03月的试题为例,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共有20小题, 综合/细节理解题共有15题, 1题主旨题, 4题细节判断, 综合/细节理解题占到了75%, 因而这可以很好地体现考生的文章归纳能力以及考生的细节理解判断能力。在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 若考生无法把握文章脉络, 这一大题的解题将变得非常困难。笔者认为上海高口能很好地考查考生文章大意听辨能力, 因而在此也不做深入讨论。

2. 言外知识模块。

口译员在言语的听辨过程中, 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言语信息, 而是在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 主动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推论, 促进对于语言的理解。因而, 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 译员还必须有语言之外的知识体系。

上海高口的试题题材十分广泛,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 上海高口的试题每年都会有新闻的理解, 在这样类型的题目中,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解题而言就会相对容易。以2009年09月Passage Translation第 (2) 题为例, 这题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上海高口对言外百科知识的考查。该题的第一句话为“Volvo, Sweden's largest car making group, has announced plans to make 500 staff redundant at its UK-based subsidiary in Scotland.”这句话中的“Volvo”难倒了很多考生, 一些考生可能知道“沃尔沃”这个汽车品牌, 但未必知道英文的翻译是“Volvo”。笔者认为考生需要对一些常见的汽车品牌的英语名称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奔驰 (Benz) 、宝马 (BMW) 、奥迪 (Audi) 、丰田 (Toyota) 、别克 (Buick) 、劳斯莱斯 (Rolls-Royce) 、本田 (Honda) 、凯迪拉克 (Cadillac) 等。这些百科知识的记忆可以让考生在测试时更加得心应手。

上海高口不同于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 (即CATTI) , 后者存在一个专门考查考生言外知识的题型, 相较于CATTI而言, 上海高口对言外知识的考查显得不尽如人意, 但是笔者认为在试题中间穿插一些对言外知识的考查也是可行的。因为言外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过于“百科”, 让考生记忆太多也不太现实, 也比较耗费时间。其次, 在实际的口译实践中, 译员会提前知道会议的主题, 有一定的时间来准备相关的知识与词汇, 因而笔者认为上海高口不必像CATTI一样专门设立一个题型考查言外百科知识。

3. 口译技巧模块。

口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口译技巧的训练, 王斌华教授认为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

(1) 记忆技巧。记忆是口译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没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想做好口译基本是不可能的。记忆能力的培养也是口译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困难的一部分, 在有的学者看来, 记忆能力是口译潜能的一部分, 对于潜能较弱的学生而言, 口译的学习显得异常艰辛, 但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在此不深入探讨记忆技巧在口译潜能中的作用, 笔者侧重于上海高口的试题是否能有效地评估考生的记忆技巧的运用情况。

总观考试试题, 听力部分集中考查了考生的记忆技巧, 包括短记忆与长记忆。听力中的每道题目都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但是记忆能力并不代表记忆技巧。在听力考试过程中,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 都允许考生记笔记, 这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对听力内容的总体把握以及对细节的理解。但是在记忆技巧方面, 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尚有不足之处。

在短记忆方面, 笔者认为可以设定一些体现考生记忆技巧的题目, 比如长度适中的一句话, 不允许做笔记, 在听完之后即刻进行翻译, 以此模拟交传的场景。同时也可以考查考生对于短篇章的短时记忆能力, 这种记忆能力需要一定的记忆技巧才能实现, 单纯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的。长记忆方面, 笔记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 笔者将在下一点中进行详谈。

(2) 笔记技巧。古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口译过程中更是如此。很少有人记忆力超群, 可以不记下任何东西而完全复述。大多数人都为普通人, 我们没有超群的记忆能力, 这就需要笔记的弥补。

每个人做笔记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笔记系统千差万别, 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例如尽量使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进行记录、采用纵列的书写方式等。武汉大学的吴钟明出版过《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一书, 在此书中, 吴钟明就口译笔记法做了一定的解释, 并给出了相对通用的笔记法符号体系。但因每个人的符号体系不一定相同, 因而在进行口译时, 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可以熟练掌握的方式记笔记, 千万不能单纯地模仿别人的笔记系统, 不能“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

上海高口的听力试题考查了考生的笔记能力, 笔者认为最突出考查笔记能力的为Listening Test, 这一部分一共有两种题型, 在第一种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 在听的时候考生是不知道题目的, 这就要求考生做笔记, 抓住文章主旨, 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细节, 这对于笔记法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笔记法, 只听懂了文章大意, 在填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空都无从下手。在该部分的第二种题型中, Listening and Translation, 尤其是第二小题的Paragraph Translation, 考生要抓住内容的而细节, 如果笔记法运用得不恰当, 或者是运用不熟练, 极易造成漏译的情况。

综上, 笔者认为, 上海高口在笔记法的考查方面做得尚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笔记能力。

4. 译员心理/身体素质。

一位出色口译译员, 除了要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力外, 其心理身体素质也需超群。口译是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 这就要求口译员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是译员心理/身体素质是一种考试很难测试的一个方面。

上海高口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读完四篇较长的文章并完成20道客观题, 这种题量将给考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考生的压力情况下的反映。此外, 就武汉市的高口笔试而言, 武汉市的考场设在了武汉标准化考场, 考试期间不能出教室等, 这些都会加重考生的心理负担, 从而测试考生压力状况下的翻译。就译员心理/身体素质测试这一方面, CATTI、NAETI考试同样无法完全做好, 并且笔者也未发现一些方法可以对此进行很好的测试, 这样的素质会在日后的职业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

5. 译员职业技能。

一名出色的译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口译员要有职业伦理,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自己只是一名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增加自己的感情色彩。此外, 译员也要具备忠诚度, 对涉及到机密等问题要严格保守秘密, 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目前的口译考试无法考查译员的职业技能, 在职业技能方面也尚未存在一个明确的标准, 因而考查显得异常困难。要求一个考试考查这样的技能难免有些强人所难, 译员的职业技能将会在日后的口译实践中初步显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的译员将会逐步被社会所淘汰。在此也不强求上海高口测试考生该技能。

四、结论

上海高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出考生的口译能力, 但是其不同于CATTI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职业能力, 上海高口更加侧重于考生的英语口译基础能力。上海高口在双语听辨能力模块与言外知识模块做得尚可, 但是在口译技巧模块仍旧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译员心理/素质、译员职业技能这些难以测试的方面, 笔者认为就不必强求, 因为测试无法准确客观地体现这些, 而日后的口译实践则是检验这些方面最好的平台。在口译技巧模块, 上海高口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体型专门考查考生的记忆技巧, 但是这其中不能包括笔记技巧。不是所有的口译活动都是能做笔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口译开始变得职业化, 口译教学由原来的语言基础能力练习开始转变为职业能力培养。笔者在此也想为目前的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1. 在进行口译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数字的听辨练习, 数字的听辨一直是口译中的难点,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进步, 熟能生巧。

2. 在记忆技巧方面, 每个学生有其不同的记忆方式, 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不能一味地统一某一种自己觉得非常好的方式, 要让学生有其自己独特的、高效率的方式。

3. 在进行口译教学时, 在强调英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 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4. 除此以外, 要重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中国的学生课外视野过于狭窄几乎成了通病, 口译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 要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养成博览群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态度。

上海高口作为我国权威的三大口译测试之一, 其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 但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对口译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上海高口也将更加完善, 为我国的口译能力评价提供更为客观的标准。

摘要: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 国际商务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中口译的作用尤为突出。口译人才的培养基于对口译能力内涵的界定与有效评估模式的构建, 而目前国内针对口译能力测试本身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重点分析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高级) 考试, 采用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型探求试题设计中的得与失, 并试图完善评估方式, 以期给口译教学提供启示。

高级口译教学 篇4

关键词:口译学习,演讲技巧,上海中高级口译,大学生英语演讲

1 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上海英语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 (以下也称中高口) 一直深受广大学员青睐。英语学习中, 书面表达十分重要, 但口译能力和演讲技巧亦是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者应有的素养, 否则英语学习只是“纸上谈兵”。本文从语音语调、即兴话题/即兴演讲、记忆训练、体态语言四个方面出发, 并结合实践经验与具体例子, 来探讨口译与演讲的共通之处。

2 口译与演讲的共通之处

(1) 口译与演讲中的语音语调 (Voice and Intonation)

讲好英语的第一要素是语音语调准确。只有准确, 才能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董爱国, 2008) 。中高级口译的难点在口试阶段, 良好的语音语调十分关键。此考试中, 中、高级的笔试通过率分别是50%、25%左右, 而口试则分别只有20%、10%左右。从数据看, 口译的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也规定, 演讲者应发音标准, 语速适中, 语调节奏富于变化。从语音角度讲, 若出现/s//θ/混淆, /l//n/不分, /r//l/不清, 则为大忌。口语能力与听力水平息息相关, 听力中的信息来源于对单词的熟知度。如单词subtle音标为/'sʌtl/字母“b”不发音, 若仅凭字面发音为'sʌbtl/, 那么, 在之后的听力中出现该单词时, 听到的“l”是/'sʌtl/, 脑中的词库无法受到信息刺激, 视之为陌生单词。此类情况越多, 对听力水平影响越大。同样, 英语演讲时, 外教会现场提问, 语音知识的不足导致无法正确听懂提问内容, 这种情况是再多的“Pardon, Excuse me”都无法弥补的。

(2) .口译与演讲中的即兴话题/即兴演讲 (Impromptu Topic/Speech)

中高口的口试第一部分是即兴发言。如, 2012年的话题是“如何看待‘四个法定节假日不收七座以下机动车过路费’的规定”。再如, “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等。回答即兴问题, 笔者提出“总述—分述—总述”的概念。例如, 中高口口试中一题口语题“On Developing Tourism” (邱政政、汪海涛, 2009) 。根据“总述—分述—总述”的逻辑顺序, 可先概括旅游业的现状;再讨论旅游业带来的利与弊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 阐述其如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又如何破坏生态和谐;最后可稍作总结。在2012年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某省决赛中的一个即兴演讲话题是“你认为大学里还需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吗”。此处, “总述—分述—总述”的逻辑顺序依旧适用。

3 口译与演讲中的记忆训练 (Memory Training)

中高口的口试第二部分要求听一段话, 结束后根据“始译信号”翻译, 并在“止译信号”前结束翻译。这是对考生听力、笔记和译文输出能力的全面考核。做接续性口译时, 笔记显得十分重要。“好记性不如赖笔头” (The palest ink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memory.) , 就是这个道理 (梅德明, 2011) 。良好的口译笔记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译员的短时记忆能力, 帮助其及时回顾信息, 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江晓梅, 2010) 。成功的口译笔记是简而精的、纵向记录的 (vertical) 、逐行嵌入式的 (indented) 。例如: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早在一千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往来。口译笔记如下 (仲伟合, 2007) :

口译笔记训练适用于英语即兴演讲环节。即兴演讲准备时间很短, 不可能像写作文一样把要表达的语句一一写下。此刻, 口译笔记发挥了关键作用, “纵向”罗列出演讲大纲十分重要。

4 口译与演讲中的体态语言 (Body Language)

让·艾赫贝尔 (Jean Herbert) 说过, 口译员应避免语调呆板、平淡、毫无生气 (黄建凤、李雪, 2007) 。中高口口试和英语演讲, 虽不像外交场合一样正式, 但就体态语言而言, 应注意以下几点:眼神交流 (eye contact) 、手势动作 (gesture) 、站姿 (standing posture) 、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和着装 (dressing) 。为了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要让每位观众都感觉到译员在与他们每一个人进行交流, 这时就要借助眼神的力量 (仲伟合, 2007) , 而眼神的游离 (eye floating) 则为大忌。中高口口试与演讲过程中, 即便稍稍紧张或怯场, 也应保持端正和大方, 尽量放轻松;微笑则是战胜舞台恐惧症 (stage fright) 的最佳表情。

5 结语

中高级口译的学习与大学生英语演讲技巧掌握密不可分, 两者互相联系与影响, 良好的口译素养对演讲有很大的帮助。正确理解与掌握这两者的共通之处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以及英语综合素养。以上所述的四点共通之处是口译学习与演讲技巧掌握的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能为英语口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董爱国.实用英语语音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建凤, 李雪.口译与演讲艺术[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4) .

[3]江晓梅.口译笔记策略认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第四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汪海涛, 邱政政.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M].群言出版社, 2009.

高级口译教学 篇5

当前, 我国口译教学培训工作方兴未艾。不论是BTI还是MTI, 口译教学的目的都是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的口译技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但是目前很多教学单位面临的口译 教学现状却是, 学生语言水平达不到口译学习的必需水平却又热衷于口译技能的训练。本文将以本科口译教学为出发点, 从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的角度谈谈口译教学中如何在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语言知识。

一、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

口译活动是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 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 (梅德明, 2000) , 具有很强的即席性, “是把人的语言能力逼向极限, 是要调动其所有的知识潜能才能够承担的一项任务” (王立弟, 2007) 。口译活动对译员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的。译员必须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和语言代码转换, 然后用译入语表达出来。那么,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一) 口译能力构成

释意派理论的代表Seleskovitch把口译员的能力归结为几大模块:

模块A:双语支柱;

模块B:个人的社会、文化累积;

模块C1:百科知识;

模块C2:专业知识 (可以是临时性的)

这些模块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在智力结构上所必备的基础, 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包括出色的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以及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 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 (其中尤以措辞能力、组句能力、修辞能力和文学修养为重) , 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要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内知风土人情, 外晓国际风云, 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

仲伟合也 提出了译 员知识结 构的板块 组成模式, 即:KI = KL+EK+S (P+AP) 。在此公 式中, KI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 ;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 (双语知识板块) ;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 百科知识) ;S (P+AP) =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职业口译技能 + 艺术表达技能) 。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到, 对口译员的培训必须从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及口译专门技能三方面着手。

(二) 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要想使学生达到职业口译员具备的能力水平, 就必须了解口译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口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

同声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SI = L+M+P+C (listening and analysis + short- term memory + speech production + coordination)

即:同声传译 = 听与分析 + 短期记忆 + 言语表达 + 协调

连续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Phase I:CI = L+N+M+C (listening and analysis+note-taking+short-term memory+coordination)

即:连续传译 (第一阶段) = 聆听与分析 + 笔记+ 短期记忆 + 协调

Phase II:CI = Rem.+Read+P (remembering+note-reading+production)

连续传译 (第二阶段) = 记忆 + 阅读笔记 + 译语产出

从这个精力分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同是进行信息的传达, 精力的分配所导致的翻译效果显然与口译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紧密相关。如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口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和信息的听取, 也关系到译语表达的质量。语言能力不足势必使得译员增加投入到聆听分析原语以及译语产出表达的精力, 进而影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而百科知识的储备是口译员理解领会发言人意思的基础。译员与发言人的知识层面越接近, 越容易听懂发言人的意思。反之, 知识的匮乏就会增加口译员听力理解任务的难度, 从而加大精力投入, 导致精力的分配失衡。这些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然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磨练的。这也正构成了口译员能力的发展模式。

Anderson认为, 认知知识的习得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知识阶段 (declarative knowledge) ”过渡到“程序性知识阶段 (procedural knowledge) ”的过程。蔡小红认为, 在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 语言知识的提高与口译技能的获取都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 译员的注意力更多要集中于低级处理程序上, 要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控制处理, 所以速度比较缓慢。而到了程序性阶段, 对信息的控制处理则自动化程度高, 速度快, 并且会超越意识的控制。在这一阶段, 译员的知识、技巧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序化的程度, 因而注意力多集中于高级处理程序上。但是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 才能将处理单项任务所占用的精力降低到最小程度, 才能达到口译过程中精力的分配合理, 从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蔡晓红, 2001) 。

因此, 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中, 语言、知识教学是基础, 而口译技能是核心。既不能为了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又不能规避学生因语言基础不过关而出现的口译问题。

二、口译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口译的思维理解过程中, 首先是对原语的听辨。在听辨过程中, 译员的大脑会启动双语语言长时记忆库中的语义经验和句法经验, 对原语声学刺激做出自动化语音反应。但是这一过程必须是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 以语言或语言外知识 (如话语主题、语境, 译员的个人经历、语言和社会经验、常识和百科知识, 译员的专业知识等) 为参照, 而这几方面又是以某种“整合”性质的智力加工模式作用于译员的理解过程。也就是说, 译员在进行听辨的过程中, 几乎在同时就启动了口译的理解程序, 参照语义编码、话语主题、语言环境等各种信息开始对语义进行查检, 结合语义、语言外信息加工出原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员的双语语言水平达到相应的水平, 同时还要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所以, 没有合格的语言水平和应该具备的背景知识, 目的语的表达过程就会困难重重。杨承淑在其著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中也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技法。因此, 口译技能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本科口译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口译练习点评中强化语言知识, 提高基础 语言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 学生语言能力应该由传统的语言学习课程负担, 口译课就应该专注于技能的训练, 但往往在课堂口译练习中, 学生常常会更多地暴露出语言知识上的弱点和缺陷。一般情况下, 口译练习完成情况不佳往往就是因为语言水平不足, 阻碍了对原语的听解, 或是目的语的表达词不达意, 句式语法应用不当。正如单其昌指出:“……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 别的条件都具备, 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30%, 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 反之, 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 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70%” (单其昌, 1990) 。那么对于即席性很强的口译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此时,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能给予适当点评和纠正, 会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言知识, 积累相应的表达方法, 从而促进语法、词汇、表达等语言基本知识的提高。

比如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是学生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在一次课堂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It is crucial that we reach a deal on cutting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关键是我们要达成一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

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到该句中所使用的虚拟语气的结构, 而直接就翻译成了“关键是我们已经达成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这就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过关导致翻译任务失败的典型例子。所以在点评过程中, 必须给学生指出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 督促其课下系统学习。有了这样的语言知识积累, 再遇到虚拟语气的语言点时, 就会大大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正确率。比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有一句:“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 我真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解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虚拟语气并在表达中正确处理, 以顺利完成信息传递。

(二) 主题报告中了解背景知识, 提高各专题语 言能力

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 其重点并非如传统的语言学习那样仅仅学习一些语法、词法, 扩大词汇量而已。具体来讲, 就是口译工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专门的“工作语言”, 既有别于文学用语, 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 语阈级别相对较高。因此, 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 既不能把语言能力的提高只看成是语言学习课程的任务, 也不能仅仅单纯依赖传统的语言学习法。

为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主题报告的环节, 要求学生就国内外某个热点问题做报告, 然后其他同学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个练习环节,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事或组织的背景知识, 掌握一定的专有名称,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跟踪时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同学之间的讨论问答还可以锻炼报告人的应对技巧与即兴演讲的技巧及大家思考问题, 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 本学期的课程笔者安排学生先后就习近平出席APEC会议、大气污染治理、美国政府停摆、苹果新产品发布、星巴克价格问题等国内外热点进行了汇报, 使学生在今后的口译练习及口译实践中遇到相关话题就会有相应的前期准备, 从而减轻理解和翻译时的压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 可以督促学生大量查阅相关资料, 无形中就促使学生学习英语表达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熟练掌握口译工作语言的必备词汇。

(三) 多主题口译练习扩展背景知识, 强化语言 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在清除语言障碍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法, 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语篇推断和思维能力, 以期为口译技巧的学习与运用服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 口译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会议主题多种多样;而对于相同的主题, 不同的发言人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角度。笔者曾在一次教育博览会上遇到一名发言人把教育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对比。主题是教育, 可实际内容涉及到大量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汽车品牌, 这就对译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课堂口译练习材料需要尽量涉及各种题材各个领域, 使学生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熟悉不同题材所需的语言及背景知识, 认识并掌握各个领域不同的专业知识, 并能够把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 使长时间记忆中的知识储备处于活跃状态, 以有效运用到实际口译工作中。同时, 还要强化学生译前准备的意识, 每次课都要把下次课堂的主题布置下去, 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词汇, 查找阅读资料, 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结论

口译活动作为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 要求译员在熟练掌握口译技能之外, 要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 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如何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是每个口译教师都不能规避的一个教学实际问题。本论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从口译能力构成和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要在口译练习点评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语言知识以及注意多主题口译练习的建议,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巧并重的情况下, 提高口译能力。同时必须认识到只有大量的练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知识和口译技能的提高, 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职业口译员。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15.

[2]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 2001 (3) :276-284

[3]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26-29

[4]栗文达.口译员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3) :186-187

[5]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3) :8-11

[6]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8.

[8]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2.

[9]王立弟.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 2007 (1) :56-58

[10]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7.

[11]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 2007 (1) :52-53

上一篇:松动爆破下一篇:线性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