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教学

2024-06-24

英语口译教学(共11篇)

英语口译教学 篇1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达到完整和流利地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沟通方式[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那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质量如何呢?

王文宇等学者分析了73633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2004—2012年度“八级口语与口译考试”中的口译成绩,得出了以下结论[2]:在英译汉部分,约有30%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得分50分以下), 约20%的考生勉强能传达原文的大意(得分50-59)。 约20%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得分60-69),另有不到20%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得分70-79), 而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的考生所占比例基本低于15%(得分80-100)。汉译英部分的成绩虽相对较好,但也不容乐观:约有15%的考生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约25%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另有约30%的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20%的考生勉强传达原文大意,而10%左右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这一调查数据无疑给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质量敲响了警钟,需要口译教学参与者的反思。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口译教学中的问题

1.课时安排。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首先是技能教学。口译技能指的是“口译语言转换策略与技巧,包括口译信息的合理判断、各种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等。”具体说来包括短期记忆技能,信息理解与存储技能,语义转换技能,目的语信息重组技能,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能等[3]。培养具备口译实战技能,能够担任口译任务的人才,是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刘和平教授曾提出140课时的口译教学时长[4]。但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还是按照《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规定,口译课程开设一个学年,总课时在7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课时之内,要让学生掌握、内化上述的口译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口译专题知识,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要增加口译的课时,在现行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下,各高校都有具体的困难。

2.口译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料。目前口译教材的状况是:数量不少,质量令人担忧。高彬等学者选择了82种口译教材进行了分析。这些教材基本涵盖了1990-2011年间国内出版的知名度较高、发行量较大的英汉语口译实践类教材。她们的研究结果是: 教材内容时效性欠缺,教材难度没有循序渐进,教材的多媒体形式过于单一等[5]。

欠缺时效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口译主题知识的储备意义也不大。而教材难度忽高忽低,更是不利于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汉译英部分的练习内容。大部分教材的汉译英练习都选自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这些演讲,句子长, 结构复杂,信息集中,难度较大。刘和平教授指出:“若口译内容远超出学生理解、表达能力,技能训练势必让位于语言训练。”[6]口译课也就偏离了对口译技能的训练,成了语言提高课,有违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口译教材基本都配有有声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后期在录音棚录制的,语音标准,语速均匀,失去了现场性这一口译的重要特点。

3.口译焦虑。口译是一种高认知负荷的语言在线加工任务[7]。口译译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康志峰将口译焦虑定义为:口译初学者尤其是学生在做口译时由于口译的即时性、源语的复杂性、源语与目标语结构的相异性以及异常心理因素等引起的焦虑现象[8]。董燕萍等学者考察了17个可能与口译能力相关的语言能力因素和心理能力因素,其中与两个翻译方向口译绩效都相关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口译焦虑[9]。可见口译焦虑对于口译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口译教学中,对口译焦虑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二、问题的解决

1.课上课下,联动互补。对于口译课时不足,有学者提出将口译的一些技能训练移植到其他专业课中, 比如听辨技能可在大二的听力课中解决,公共演讲能力在口语课中练习,而主题知识则在阅读课中积累[10]。 这的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各门课的任课教师需要对口译的技能有所研究;其次,这些课的教材也需调整,以适应某项口译技能的训练;最后,口译技能该如何安排、编织到某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也需探索。这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笔者认为,对于口译课时不足的事实,刘和平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 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11],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如前所述,口译的各种技巧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而各种专题知识和基本词汇的储备也需要时间。所以,口译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两条线路:一是各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二是对学生表现的点评和讨论。教师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并展示各种技巧,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主题做相应的技巧练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实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并和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对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除了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外,还可以推荐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百科知识,练习口译技巧。既然要做到“课后练习”为重点,教师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就必须跟上。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做的课后练习进行录音,并针对自己的录音表现,写出小结。这样做,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听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时数和练习质量。课堂上的讲解、示范、 点评和讨论,辅以课下的大量、高质量的练习,才能保证技巧的内化和百科知识的积累。

2.练技为主,难易有度。必须明确口译练习的目的首先是对各种技巧的习得。所以,在选教材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基本适合其语言水平的教材。如果教材中出现了过难的练习,要坚决弃用,并补充其他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语言问题而沮丧,进而对口译产生畏惧心理。口译课也才不会成为语言提高课。除教材外,学生往往会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热点编排到课堂练习中去,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需要精心的选择,并通过Cool Edit等音、视频编辑软件,对其进行裁剪和拼接,以适合口译技巧的训练。而对于没有音视频资源的文字材料,可以模拟真实的口译现场,要求一部分学生用角色扮演、发表演讲的方式来发表原文,要求其他学生担当口译和听众。鲜活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适宜的难度,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口译课堂,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3.关注焦虑,有张有弛。如前所述,口译焦虑影响口译表现,需要关注。康志峰进一步将口译焦虑划分为三个级别,即高焦虑、中焦虑和低焦虑,并指出,中焦虑有利于口译的产出,而高焦虑和低焦虑则与口译表现负相关。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高焦虑的状态。对自己的口译技能、语言能力缺乏信心,对口译主题不熟悉,都会导致高焦虑,而越焦虑,口译表现越不能令人满意,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如何让学生从高焦虑状态下降一个等级,保持适当焦虑,从而帮助口译产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期初,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安排,课前做好课堂口译练习的主题准备,包括词汇准备和背景知识准备。这样,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百科知识储备,降低口译难度,增强信心,缓解口译焦虑。其次,口译练习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专业性强的学术报告,语速快,有口音的演讲如安排在口译学习初期,只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口译教学。

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材出版、硬件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对今后的口译教学有一定帮助。

走出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困境 篇2

【关键词】口译教学 学生 主体 口译意识 口译人才

1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困境

1.1学校的困境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1.1.1大学英语口译教材缺口严重,而且目前市面上找不到一本真正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材,主讲教师只能借用英语专业教材中的入门系列教材,尽管明明知道“大部分教材中的素材不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也无能为力。

1.1.2口译需要专门的语音室,很多学校的口译教学只能借用听说教室,既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口译活动,更不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口译进行录音跟踪,发现自身的问题。

1.2老师的困境是教学模式和经验的问题

1.2.1不少老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重,上课形式以笔译为主,学生缺乏英语口译技能训练。口译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技能掌握既需要语言知识体系,也需要非语言知识体系,两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1.2.2课堂设计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忽视了学生口译技能的掌握,以及口译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构建过程。

1.2.3老师经验不足, 口译课堂忽略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评估是口译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译语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从源语到译语的转变过程是一种动态交际过程,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应从原文信息接受者和译语信息发送者的双重身份出发,主动、创造性地促成跨文化交际的决策过程。口译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因为以上问题,所以真正学口译的学生态度和积极性是有待商榷的。

2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建议

为了让大学口译教学真正走出困境,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正处于英语口译困境中的同行有所帮助。

2.1教学方向的调整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不同于精读、听说课程,而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开设口译课程时应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重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向。

2.1.1针对六级以上学生,口译本身就是英语技能输出的方式,要想掌握这个技能,需要不断去操练。因此,口译课应以课堂实践为主,让学生唱主角。

2.1.2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目前很多大学对于非专业的学生都没有设置专业口译课,很多学生对口译的需求都只有从随同翻译入手,尽管随同翻译也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译水平,但对于这样很多对于口译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却无法得到专业的训练还是遗憾的。

我建议大学都可以开设英语口译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但对选修口译课程的学生设置报选限制,在启蒙阶段尽量采用难度较低的素材,增加学生的操练准备时间,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口译材料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所以在口译课之初不宜以课文内容的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而是以口译技能为主线。可以先训练一些如欢迎词、祝酒词等礼仪致辞,然后逐渐过渡到各个专题的翻译。

2.2口译基本功的训练

2.2.1口译前,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口译是受制于人的活动。口译时,不仅要听懂原语,而且要把原语内容记在脑海里或速记下来,立刻再现原语信息内容,即把原语转换成译语。所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是做好口译的基础,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起初,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可为30秒或1分钟,以后逐步增长。其次,教师选用训练的语言材料要符合训练的要求。在学生每次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段内,教师话语不能重复,听力材料要有新鲜感,使学生产生口译的欲望。

2.2.2口译时,训练学生的速记能力

口译课要训练学生抓住并记下关键的词和意群(sense group)。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熟悉的笔记符号,其目的是帮助记忆源语信息,如缩写词。甚至很多数学符号都可以成为速记的语言。

2.3课堂活动的设计

口译教学最忌照本宣科,根据教材课程内容授课,这样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必须重新科学的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表演中完成自己的口译。

2.4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价是一个学习效果的跟踪过程,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口译教学的全部过程,以学生的出勤、在课堂操练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为评测依据。终结性评价以口译水平测试为主,采取口试的形式,侧重点在交替传译上。只有建立这样的教学评估体系,学生的学习目标才更明确,学习积极性才会更高。

3总结

总之,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确问题多多,但口译能力是国际化的需求,我们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用心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入手,总能提高英语口译教学的效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2).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英语口译教学 篇3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就是将一种语言所讲的意思当场准确、及时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达到‘准、顺、快’,即忠实、通顺、及时”①。口译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原语输入→解码→记忆→编码→译语输出。口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以上几个环节的熟练驾驭。仲伟和用下面的公式加以概括: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ation ) = 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 ) + 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 + S ( P + SP) ( Presentation Skill)②。口译与经贸、科技知识息息相关,因此“准”是衡量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而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备受青睐。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口译课,系统有序地培养口译人才,便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二、口译理论基础

1.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阶段,对确定口头语言的意义至关重要。Chiang, C.S.& P. Dunkel③和Schmidt-Rinehart④证明背景知识有助于二语听力理解。在口译中,能影响翻译者对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帮助译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推理并最终提高译者对信息的处理速度。用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推测和提取意义,即把听到的语言信息与长期记忆中的说明性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之间建立和谐与匹配,进而进行解码。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⑤,较丰富的背景知识为吸收新输入的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所以译者对输入的新信息特别敏感,注意力也就容易集中。当大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与输入信息之间建立起和谐匹配时,译者便实现了对输入信息的解码,并容易记住话语的要点。具有背景知识,译者有时不必细究输入信息中某个单词的意义或某个话语的语法结构,便可进行合理推导、预测并达到理解的目的,继而加速在口译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速度。

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建立背景知识的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吸取新知识。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输入、强化输出。除了必需的听说课,我们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掌握的词汇量等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选定相关内容,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响、故事片等。所有这些内容必须涵盖典型的词汇、语法、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巩固提高,建立起口译所需的背景知识。

2.行为主义心理学

J.B. Watson⑥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刺激形成条件反应,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B. F. Skinner⑦发展了他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成为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使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 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它可以塑造新行为,人类更大范围的行为类型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听众,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反应。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项任务并行处理的过程,涉及到注意力分配和能力分配的问题,具体到听、分析、翻译和表达,是一系列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这些行为能力均受一定因素制约。语言的强化练习(即口译)和良性刺激,使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操作性反射,从而取得一定程度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大多数学生善于听而羞于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口译练习,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养成口译技能。“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完成的。”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形成操作性反射:先让学生上讲台,背诵一些指定的内容。他们会经历一个从结巴到流利的过程。习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口译单句练习开始,过渡到段落翻译,再到较短的篇章翻译训练。这些都是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操作,旨在对已知内容作听说译的综合训练。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师生对译,学生之间相互翻译,组与组之间进行口译比赛、角色分译等,既可在课堂完成,也可通过多媒体网络完成。学生能较快适应这种操作方式。

3.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Bachman根据交际教学法在他书中(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提出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他的测试对象是语言学习者。他把交际语言能力分为了三大部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以及心理生理机制( psychophysical mechanisms)⑨。语言能力包括传统的词汇、语法、句法、语用等方面的习得,这一点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上是最基础的。而策略能力是人们的策略——或者说是脑力,在外语的运用和交际中得以体现。它是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脑对话语活动的修正,他对交际活动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心理生理机制,其实就是人对音频信号的接收、转化、制造、发送等心理和生理的能力。交际是动态的过程,重要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的交际性能。口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充分考虑到语言之外的东西,例如文化差异、背景差异等方面,避免直译硬译,减少误会。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

学科间差异的增大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对口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侧重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文学知识,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口译过程中,正确理解专业很强的术语或语句含义并找到相应的英语表达绝非易事。因此,在几乎无暇思考的口译过程中,究竟有多少重要信息流失、被误译或不得已被歪曲,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可考证的,这必然会影响口译的质量,甚至带来严重后果。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⑩。针对上述现状和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迫切需求,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笔)译技能扩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的幼儿英语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小学普遍在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业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基础上融入交际法的教学思路,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统考和近几年逐步推行的口语考试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对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的弱项——听力及口语也由于考试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稳步的提高,尽管课时有限,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及实际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教学方面,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增加了英语讲解的比例,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常缩写为ESP)的逐步普及将大大带动口译教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阅读阶段实施方案规定》,非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应“……提高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突破,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会感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陈莉萍(11)指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是目前正在试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ESP学习者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来自非英语专业。而相比较而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英语深入专业知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已扩展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教育技术和手段,还涉及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乃至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多媒体教学因其手段的先进性、高效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广泛性,对场景模拟的真实性、现场性,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方便性,超越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等优点,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些条件让我们为培养涉外型、应用型,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可能。

四、教学实验过程与效果

1.教学实验过程

2005年9月开始,我们对8个新入学的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比教学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选8个班级,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及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每个专业有两个平行班。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英语入学考试,同专业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基本持平。然后又对他们进行有关口译问卷调查,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显示:认为口译在以后工作中很重要的占88%,认为口译训练有助于提高听说译能力的占95%;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进行口译训练的为89%;认为对已知内容进行口译的最大障碍是:心理原因为46%,不会译为54%(其中听不懂为29%,说不出为20%,其他为5%)。我们从8个班中的每两个同专业班中随机抽选一个班(共4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五个班作为对比班。以两学年为实验期。根据所用教材、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今后的就业可能,灵活制定了口译教学内容,做到了既不脱离教材,又和专业挂钩,以点带面,大家共同提高。此外,科学地安排研究步骤:以每学期、一年和二年时间作为研究效果的测试阶段。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展开横向比较以及同一班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对其口译和综合能力的测试进行数据对比研究。

实验操作如下:①背诵和模仿。实验开始阶段以背诵为主,内容主要从精读和视听说课文中(配有磁带和视听材料)抽取,让学生背诵时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且与平时成绩挂钩,刺激学生操练英语。班级分成若干个语言小组,并由组长负责监督与记录每次布置的背诵情况,上课时花大约10分钟进行抽查,适当地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这一环节把听说和精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台上台下背诵可克服心理障碍,模仿可解决听说问题。②口译简单的句、段(均为指定内容)。选择的内容涵盖一些典型的词汇、语法和其他语言文化知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用听说方式表达语言,并初步了解口译技巧。口译内容在课内或在语言小组完成。老师定期检查,并根据学生个体进步状况调整训练计划。③口译短小篇章(这不是指定内容,但与本专业相关,其难度与所上的精度课相当)。该阶段仍是对所学内容的外化表现,唯一不同的是内容未预先告知,目的是让学生向真正意义上的口译靠近。

2.教学实验效果

(1)学生信息反馈

为了反馈口译教学实验的效果看法和建议,我们对学生分阶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两年实验后,我们再一次作了问卷调查,结果为:认为口译对他们有很大挑战的占98%;认为口译对听说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50%,有很大提高的占49%,无帮助的为1%;认为口译对他们今后学英语提供了有效学习方法的占94%。83%的学生认为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是口译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障碍,16%的学生认为听说是障碍。

(2)期末测试成绩对比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比班从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进行了4次期末考试,对比查结果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01,+0.45,+1.23,+2.25

化学工程及工艺:-0.01,+0.32,+1.58,+2.1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01,+0.18,+1.13,+2.06

土木工程:-0.06,+0.14,+1.17,+1.96

从这些成绩对比差可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起点基本相同,但经过口译训练后,实验班成绩提高幅度每学期呈上升趋势。但各专业进步幅度各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化学工程及工艺进步最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土木工程进步稍小。我们初步断定,专业不同以及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不同影响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各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不同会影响英语学习的环境,从而导致结果不同。

(3)学生获奖成果

口译训练尤其是通过多媒体进行口译训练特别适合某些个体学生。实验班的同学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等英语比赛中获佳绩达20余次,其中有两位同学分别于2006年与2007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特等奖,有两位同学荣获河北省第九届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另外,实验班的听力、口语和翻译等单项成绩比对照班的进步更显著。

五、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1.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学好口译的前提条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兆熊教授曾提出,努力做到说出来的英语“grammatically correct, socially appropriate, communicatively effective”。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是重中之重,是口译人才的看家本领。如果学生说出来的英语语言不够准确,用词不够贴切,表达不够地道,就无法达到口译的要求。笔者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语言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口译水平提高的根源所在,而非许多人认为的口译技巧训练不够的问题。因此,口译教学应从练好基本功开始,高标准严要求。

2.口译教学对学生是一个良性刺激

非英语专业口译训练能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能将口译理论渗透到技能训练中,把学生的认知语言转换成行为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破除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之间的障碍,在它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3.教师应培养一种修“道”之“闲”心

蔡元培曾指出:“大学并不是贩卖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2)。口译课是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口译教师的语音语调、口语表达、汉语能力、翻译(口译)能力等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口译教师对口译特点要深入了解,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另外口译教师要能做到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善于发现各种相关材料为我所用。

六、结束语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在我校的试验初步取得成功,要想使口译教学在非英语专业中普遍开展,任重而道远。目前口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还很匮乏,这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的开设既是挑战,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如果能在口译理论、教学法、教材编写和测试方法上深入探讨,非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将不再是无源之水,会给口译事业注入新的血脉。

摘要:目前,社会亟须既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又有口译技能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了运用口译教学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以背景知识、行为主义理论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支撑,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学手段,用两年的口译教学实践证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的可行性。

英语口译教学 篇4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口译 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

(一)商务情景本课程模拟长沙外贸进出口公司口译员兼秘书王华、办公室主任张女士以及总经理王伟先生接待美国客户Mr.Brown一行,开展一系列的商务会议、贸易磋商以及谈判等商务活动,最终成功交易一笔数量为100,000件丝绸的出口大单。整个项目完全模拟真正的外贸流程 ,依托6个大项目来开展项目化教学。根据情景需要,学生可分为:中方接待组、外商组、会务组、口译组和谈判组, 随着任务的开展,让学生变换组别,体验不同的身份需考虑的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区别。通过情景模拟,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解决商务口译过程及商务接待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模拟过程中不断灌输口译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顺利开展业务,提高其竞争能力。

(二)英语口译基本技巧该课程采用“PMDCE”口译模式进行教学,介绍影子跟读法、口译笔记、文章复述、句子释义、话语分析、增词减词、词类转换、反译法、倒置法、数字口译、成语口译、组合与拆分、被动式、长句译法、质量评估等口译技巧。在口译技巧的安排上遵循口译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口译活动的客观规律相一致,如下表所示:

(三)情境与技巧的结合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商务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本课程定为64个课时,学期为一学期。在设计教学计划时,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今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特将技能训练与情景模拟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课时具体分配如下表1.接待外商:任务一:机场接机(互致问候、身份确认、行李拿取、海关手续、日程安排、酒店入住等)。任务二:礼仪致辞(口头欢迎、机场简单欢迎辞和感谢辞)2.商务访谈:任务一:会议致辞,包括介绍外商、会议主题、会议时间安排等。任务二:销售报告,包括销售业绩、营运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3.商务陈述:任务一:销售总结,包括市场分析、原料价格上涨、价格预测等。任务二:商务晚宴,包括嘉宾介绍、晚宴致辞、点菜、菜系介绍。

(四)商务谈判:任务一:参观工厂,包括流程介绍、样品评估等。任务二:磋商贸易细节,包括单价、数量、折扣、佣金等细节。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交际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听说是口译不可缺少的步骤,学生的口译能力是建立在听说能力的基础之上,在口译教学中将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各别辅导英国留学论文,然后随机挑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师生互动的模式下讨论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听取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幻灯片、播放英文录音带,丰富信息获取渠道,增加信息容量,优化教学环境。

(二)考核方案设计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两大块。平时占40%,包括出勤10%、课堂表现情况20%和作业完成情况10%。期末占60%,包括汉译英30%和英译汉30%。

参考文献:

英语口译教学 篇5

关键词:口译;难点;精力分配模式

前言

口译是指翻译人员在口头上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口译分为两种模式,即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通常应用于正式的国际会议中,译者位于会场的口译室,收集发言人的信息,并在发言人讲话的同时,对着麦克风进行翻译,与会人员可以通过耳机接收译者的翻译。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人讲话与译者的翻译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联合国会议,大型的峰会,经济论坛都采取了同声传译。翻译理论家琼斯认为同声传译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智力行为,这个行为包括:“听,理解,分析和再表达。”[1]71交替传译时,译者可以边听讲话,边快速做笔记,当发言人讲话停止时,译员要准确流畅地用目标语表达出发言人的讲话。正式的中型会议,商务谈判,学术会议都可以采取交替传译。

一、英语口译教学中的难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互动交流为口译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由此催生了高校口译专业发展的热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列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必修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程。口译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往来,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与外国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都对译者接收源语言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转换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风俗文化知识有极高的要求,我国优秀口译人才缺口较大,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口译教学的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为市场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英语口译的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难点。笔者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曾担任过翻译与口译课程,在教学中发现,相对于笔译,口译课更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不少学生反映口译太难,一个学期下来,口译能力提高不明显。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

首先就是教学设备的问题。口译课是一项专业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口译的环境当中,因此相应的口译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就笔者不完全统计,我国仅有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重点大学配备了同传实验室,其他大学通常都是采用语音室进行口译课程的教学。简单的教学设备不利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活动,也不方便录音录像进行后期的观摩,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实际运用的问题。口译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反复的练习与实际运用的,否则再多的理论知识与课堂活动都是纸上谈兵。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普遍重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缺乏进入企业为大型会议,活动,商务洽谈做口译的实习机会。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问题,因而也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

担任各个课程的教师之间的沟通配合不够,也是英语口译教学的问题之一。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比较落后,尤其体现在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上。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开设有英语精读、泛读、口语、听力、英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除了提供口译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搜集信息,瞬时记忆,快速笔记的能力。而口译教学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口译教学可以通过实际运用强化和巩固其他专业课知识。各科老师沟通教少,不能为口译教学做好铺垫,使得口译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补充词汇知识,背景知识,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

最后是担任口译课程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的问题。尽管口译是一项实践技能,但许多教师仍然在口译教学中以语言知识点和口译理论为主,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与掌握。很有教师仍采取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即教师放音频材料,学生速记,然后由学生根据笔记轮流逐句进行翻译,然后教师给出讲评,整个课堂显得非常枯燥。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缺乏练习,遇到口译任务时,不自觉地产生消极畏难情绪,不愿意开口。

二、精力分配模式的解读与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重视口译教学,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备;积极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进行口译的实习机会;各科教师也应加强沟通合作,设置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另外,笔者认为精力分配模式为高校英语口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解决策略。著名的法国翻译专家丹尼尔· 吉尔(Daniel Gile)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译员精力分配模式,即口译是听力理解、记忆和组织译语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吉尔用公式对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进行了说明: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言语表达(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Phase I:I = L + N + M + C Phase II: I = R + R+ P即:交替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笔记(Note-tal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Reading Notes)+表达(Production)。

通过公式,吉尔清晰地揭示了口译的本质,理想的口译应当是对精力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协调完成各项任务的结果。因此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口译的兴趣。口译是一项技能任务,教师应当将口译理论的教学放到次要地位,注重从听力与分析(听辨)、口译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读笔记、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借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局限于直接的口译任务,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新闻锻炼学生的听力和笔记能力,通过采访、问答、情景模拟、戏剧表演、小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协调和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在选择口译材料时,也应当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选取时文趣事,当下热词和热点关注问题,分专题进行教学,并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进行录音录像,便于课下学生进行复习和反省。

吉尔指出在现实中,译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又受到语言能力,认知知识,源语负荷,个人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难免会顾此失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简单句的速记和翻译开始,逐步过渡到段落,然后才是篇章和视频的口译,并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口译理论介绍给学生。学生由易入难,能够感受到自身的进步, 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和培养学习兴趣。另外,在口译中即使是专业的口译人员,也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译、漏译现象。研究人员甚至认为,“在口译的过程中,源语信息与译员传达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2]132。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译不出来不是因为书面表达能力差,或者是英语口语不流利,而是害怕出错,难以集中精力去处理听觉信息。因此,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口译中出现的错误,调整自己的畏惧心理。

三、结语

在不断提高的口译人才市场需求大背景下,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教学难点和研究重点。一方面我国高校应积极提高口译教学领域师资力量和教学实验设备,为英语口译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努力探索适合当前口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Roderick Jones,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Jerome Manchester,UK, 1998

[2] 芮敏.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7).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C].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3] 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Benjamins,John Publishing Company,1995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关键词:口译,教学模式,技能培养

1 口译教学现状

国内对于口译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少部分口译教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语言知识,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表达方式甚至语法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口译译员恰恰必须能够沉着应对各种场合,并且迅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以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因此,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具备多重知识技能结构。仲伟合提出的一个公式是:KI=KL+EK+S(P+AP),即“口译知识=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能知识”[2]。

2 口译教学模式的探讨

2.1 教学内容的安排

2.1.1 教材的使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但是,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既要合理选择教材,又不能够拘泥于教材,这一点在口译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由于一些教材涉及的题材过于广泛并且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师需要以实用性为原则,对其进行合理的删节,根据实际需要突出重点。比如说,着重强化经济、贸易、旅游等专题的口译练习,着重培养学生接待口译的能力等等。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例如,口译教材的配套音频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多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音频内容多为机械的朗读,而不是现实场景下的讲话,因而缺乏现场感和真实感,影响练习效果,并且难免让人感到枯燥。

2.1.2 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刘和平在《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推理教学法》一书中提到,口译训练“只有在掌握单项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技能交叉综合训练”,并指出,“口译综合训练进度可以首先从主题和语体方面考虑”,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学员熟悉主题的叙述类讲话”[3]供练习,以后难度逐渐推进。例如,针对口译初学者,可供选择训练题材有接待、教育、旅游等等。

2.1.3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口译课作为专业技能类课程,不同于专业理论课,其教学内容尤其是练习材料需要保持一定新鲜度和时效性。在实际操作时,建议将备课内容的2/3作为固定内容,另外1/3作为流动性内容,保持常换常新。

2.2 课堂教学的形式

2.2.1 操练为主,讲解为辅。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口译是一门专业技能课。所以,在课堂上语言知识、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技能的训练。

比如,口译教材往往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这些内容非常实用,是每一个口译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每个章节的学习重点。

2.2.2 灵活多变的训练形式。口译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因此口

译课也不可能十分轻松。因此,好的口译教师一定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备课时保证练习材料的真实性、时事性,还需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现场感”,使学生时刻将自己想象一个真正的口译工作者。通常情况下,笔者将口译练习课分为三个阶段。

(1)热身阶段:请一名学生简述最近的热点新闻事件,并随机抽取另外一到两名同学进行口译,最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点评。以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活动作为热身,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状态,并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临场反应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恰恰也是口译技能的重要构成。

(2)正式阶段:在正式练习阶段,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放放录音然后让学生翻译,这样的课堂难免沉闷。教师不妨自己朗读原文,以增加互动,并鼓励学生进行抢答,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一些对话口译,可以请一组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演练,或者将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演练,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加以指导。

(3)巩固阶段:在课堂结束前,需要进行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检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段与前面内容相似的练习。

2.2.3 口译质量的正确评估。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目前国内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清晰是评判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此外,根据法国释意派理论的观点,口译译员应该“忠实于讲话人的意图,忠实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忠实于听众”[4]。著名学者蔡小红女士曾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口译评估标准,包括五个基本参数:信息的忠实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译语发布的流利度、交际策略使用的灵活和有效度以及口译使用者的满意度[5]。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逐步引导他们对口译的评判标准形成正确认识。

3 总结

口译是一门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希望上述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广大口译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路。总而言之,教师只有重视口译技能培养,树立口译教学的正确理念,并将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关注细节,悉心设计,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芳琴.口译交际的基本特点与口译教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116-119

[2]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关于英语口译教学问题的研究 篇7

关键词:英语,口译课,口译员,经济

一、引言

本人常年从事大学本科大三英语口译教学,在工作中,我觉得口译是一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非常高的一门课程。不管是源语还是目标语,因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口译工作,所以通常英语口译课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与此同时,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口译教学难点,我也不断潜心钻研口译教学,解决难点,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口译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

我主要负责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每周4个学时,每学期18周,主要是交替口译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经过两年多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语言基础仍然不够扎实,很多词和用法存在用错的现象。

2.尤其突出的是,学生英语的听力水平还不够高,在英译汉中,学生容易出现听力障碍——没太听懂译入语的内容,从而无法快速、准确、有效地输出目标语。

3.在中译英中,学生尽管不存在听不懂译入语的问题,但是在将汉语转换成英语输出的过程中,怕说错,不敢开口说,思维和口译出现中断现象。我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方法:

(1)反复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2)教学方式以老师辅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结对子或小组练习为主。

(3)加强口译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下基本口译工作特别是交替口译的实战技能。

(4)我的口译课程的评估比较灵活,学生总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各占50%,即注重过程的考查,也注重结果的考查。

二、我使用的教学方法详解和个人体会

1.口译课先易后难。学生要学好商务英语口译这门课,老师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训练学生掌握口译技能;(2)提高学生中英互译的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每堂口译课的两个学时(1个半小时)都是充分利用,我争分夺秒。我使用的教学训练材料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

2 . 我进行口译训练的顺序是:词汇口译——句子口译——对话口译——篇章口译。

我上课时候注重团队合作的同时,我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和老师一对一练习,老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指导。在我的口译课程中,个人自主练习和团队合作学习各占一半,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

3.要注重口译基本技能的训练。我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和笔记训练。在口译训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记忆力训练,包括脑记和笔记。这是由口译的特点决定的。在口译的过程中,要边听、边分析、边整理,之后只有2—3秒的时间来整理思路,接着进行翻译。那么,需要拥有超人的记忆力。记忆力训练的方法之一是复述,包括复述源语和复述译入语。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注意抓大意和提纲挈领的关键词句,多留意整个段落的条理关系,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等;我的另一种训练方法是“跟叙”,或者“影子跟读”,即落后于源语几个单词或一两个句子进行跟读,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记忆力,又可以训练分散记忆力,为口译打下基础。这样,学生的记忆力就可以通过有系统、有目的的训练得到提高。同时我也注重训练学生利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记忆。

4.口译课上,需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记笔记的技能。因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交替传译,而交替传译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记笔记,是否能有效记录相关信息群决定口译输出的质量。所以口译员常常运用笔记帮助记忆,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正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另一方面,人在口译这种紧张的场景下,比平时更容易遗忘。但是,笔记只是辅助,不可为笔记而笔记。一般认为,二者的比例应该是“七分脑记,三分笔记”。在训练的过程中,我建议学生多用母语,兼用外语和符号记笔记。这是因为我们写汉字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写英语,而且阅读汉字可以一目十行,加之汉语属于“意合语言”,从一个“字”里可以联想到很多的相关信息,所以多用母语记录是有很多好处的。我向学生教授了很多做口译笔记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借用缩略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和助记箭头等。我还向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去提高笔记速度。为了让学生熟悉和灵活掌握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我训练学生听材料练习记笔记。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我对学生强调手脑并用、双管齐下,翻译时要注重对信息的深加工,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记下所有的信息点。

我之所以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和笔记训练,这是因为教学对象是本科学生,这方面的技巧和训练是基础,也比较容易入门。我的笔记技巧训练配有充足的专门的专题练习。我同时考虑到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把口译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是辅助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口译基础,我加强了专题技巧的训练,这样对学生的训练既有针对性,又能使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口译基本技巧,为学生日后的口译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习惯。由于口译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完整性等特点,与笔译有异同之处。因此,我针对口译的规律和特点,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译习惯,提高翻译的技巧。从一开始,我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务必要养成良好的口译习惯,比如说,口译过程中不能出现一些口头禅,比如“嗯”、“哦”、“啊”、或者口译时只说半句话——不把整句话说完整;以及重复说某个词或句子两遍以上等,需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如果出现这些现象,我提醒学生去掉这些口头禅,或把句子说完整之后,再说下一句,并且不要重复说某个词语或句子,只能说一次。这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过度紧张,或听漏某个信息点、或记笔记时记漏信息,就很可能会下意识地只说半句就停住发愣,也有的学生说了一半又改口重新开始。这些都是不良好的口译习惯,既不利于口译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听众对信息的接收,并且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后,要纠正起来难度很大。我觉得口译这门课主要是训练交替口译,所以不要求学生翻译得尽善尽美,我认为口译更重要的是要快速、准确、完整地向听众传达译入语的信息,使听众可以迅速听懂和理解实际内容。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不良的口译习惯,我都会及时提醒学生纠正。这样一来,在学生养好良好的口译习惯的同时,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口译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口译质量和形象。在口译的过程中,我常常会看到学生遇到突发情况就非常紧张,我都会鼓励他们,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多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这是因为他们在口译课这种高难度的课程中缺乏的不只是技能,还有对自己口译水平要有信心。

三、结语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之我见 篇8

我们知道口译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交替传译 (交传)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和同声传译 (同传)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交传常用于小组讨论和商务谈判, 以及一部分新闻发布会等。一般就是发言人用一种语言先发言, 译员随后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口译, 发言与口译交替进行。而同传是指译员的口译和发言人的讲话同时进行, 通常有译员在一间隔音的包厢内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同声传译。因此翻译人员在这一听一说过程中, 不仅要听懂原来的语言, 而且要用另外一种语言忠实地说出来, 并尽可能地传出原话的语调、语气, 以及原说话者的风格。译员必须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高度的注意力、临变不乱的能力等。健康的身体和悦耳的声音也是一个口译人员所必需的。

首先, 口译人员应不断地钻研本专业, 并从翻译的角度了解其他专业, 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从而做到有备而译。译员的每次实践活动都是一次学习过程。在熟悉的领域里, 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口译质量一定会日臻完美。平时不断地学习和多次口译经验的积累, 翻译人员会译得日趋准确、地道、老练、得体。

现实中, 我们英语专业中虽然设置了一些高级翻译、国际商务等方向, 但其实就是纯文学内容占大多数, 主要的问题表现在:

没有好的师资, 好多教师其实学的是语言文学专业, 虽说是硕士乃至博士, 但对商务英语可以说是只懂得点皮毛而已,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 没有好师父何以带出好的徒弟?好多学校及专业系、部受行政化的影响, 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 不得已又把商务英语的教学回归到语言文学类教学上或课时安排上不得已偏重语言文学了。口译的实践教学流入形式, 没有专业的导师, 没有专业的实习环境, 有的学校虽然花巨资引入同传语音室, 那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其次, 口译笔记是翻译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是为了翻译人员本人一时的需要, 翻译人员应把精力集中在理解和抓要点上, 在本子上只需记下能提醒自己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以便发言人话音刚落, 译员便马上根据笔记内容开始翻译。但现实中的问题是教学与社会严重脱钩了。用什么语言记?口译笔记记多少?口译笔记和速记画等号吗?什么是必须记下的?内容如何规划分布?怎么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和精确度?这些都值得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反思。

第三, 数字快速准确的翻译。在商务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字:价格、交货期、企业资产规模、销售业绩、经济发展速度等, 几乎无处不在。如不能快速准确翻译出来, 不仅会影响交谈双方的相互理解, 妨碍谈判或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 误译还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商务英语中数字和倍数的翻译是较为棘手的问题, 因为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方式迥异。一字之差, 可能就会给雇主带来百万千万的损失, 译者进而会惹得官司上身, 因此, 提高翻译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 如何翻译Business Speech的问题。在这一块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长句子, 要透彻地理解讲话人的意图, 等等。之所以说它是商务演讲, 就是因为涉及商务、经济、贸易、投资、合作等。

1.译者要会换位思考充分考虑谁是你的听众。这类听众往往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切忌说外行话, 要不然他们会对你的翻译失去信任。商务经济知识的积累是我们平时学习和工作中长期的一个过程。不仅是译出了术语, 而是真正听懂了发言人的意思, 否则, 临场很难发挥好。要想做好翻译, 充分准备是必修课。

2.口译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及应变能力。要学会应付各种不同的商务场面, 发言人语速快, 你手上没有相应材料, 那只能镇定再镇定, 用心听, 最低要求, 大方向不能译错了。工作过程中如翻译错了, 别着急, 小错及时纠正, 如出现大的错误, 要勇敢地、及时地说出来, 这样才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听不懂了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译词, 可以礼貌地询问发言人, 主要的翻一下大致意思, 并适当地做一些解释, 只要不影响下面的交流就行了。

3.从事翻译工作要注意任务的日程和流程, 大众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及相应的公关礼仪, 要事先检查一下语音设备, 细节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总之, 在翻译的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踏实地学习和工作, 才能具备译者应该具备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 不断地提高我们的中文和外语水平, 提高语言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个翻译工作者或将来翻译工作者的日常功课, 所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摘要:随着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迈入一个新时期。社会需要一大批精通商务外语的人才, 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竞争力。由于我们外语专业的学历教育体系中针对商务岗位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商务翻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满足不了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优秀的口译人员, 这就对我们这些从事外语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要求, 为社会培养和推荐优秀的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从而促进对外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素萍Grace Zhang.商务英语翻译师考试培训教材 (口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孟梅琳.翻译专著中英语倍数译法几个的问题[J].中国翻译, 1996.6

[3]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口译教学 篇9

1 我国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以及国内外进行的大小不等的商务会谈等, 整个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要, 而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倍受青睐, 因此培养口译人才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口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9年, “译”的能力首次列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2年9月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 (草案) 强调“加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针对上述现状和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 (阅) 读、写 (作) 、 (笔) 译技能扩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

2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 我国的幼儿英语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小学普遍在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 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业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基础上融入交际法的教学思路, 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统考和近几年逐步推行的口语考试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 对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的弱项--听力及口语也由于考试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稳步的提高, 尽管课时有限, 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及实际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面, 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增加了英语讲解的比例, 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再次, 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 (常缩写为ESP) 的逐步普及将大大带动口译教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阅读阶段实施方案规定》, 非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应“……提高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 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突破, 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 会感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陈莉萍指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是目前正在试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也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ESP学习者的一小部分, 更大一部分来自非英语专业。而相比较而言,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英语深入专业知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CALL,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 已扩展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不仅涉及教育技术和手段, 还涉及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 乃至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多媒体教学因其手段的先进性、高效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广泛性, 对场景模拟的真实性、现场性, 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方便性, 超越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等优点, 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些条件让我们为培养涉外型、应用型, 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可能。

3 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实践

3.1 教学目标的确立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属于英文程度好的一部分, 被编入提高班, 但多数同学过去从没有接触过口译, 对口译中涉及到的基本背景知识还不够了解。因为口译课为公共英语必修课, 教师无法通过测试来挑选适合上口译课的学生, 在教学上还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所以, 不能过高期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仅一学期的口译课学习就能达到中级口译证书的水平。大学英语口译课的目标可以初步归纳为:了解有关口译的一般知识, 通过口译课的学习, 打下汉英、英汉交传的口译基础, 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 能够承担生活口译和间隔长度为2~3分钟的最基本的专题连续口译, 为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打下较好的基础。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各翻译流派对口译有不同的定义, 其中蔡小红总结道, “口译不是原语到译语的译码, 而是接收原语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 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有三大块组成, 左边是原语输入, 右边是译语输出, 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口译实际上是一个多任务处理的过程, 其中涉及到对原语的听辨、记忆、理解, 继而进行信息处理、解码, 最后是用译语进行正确表达。因此, 口译教学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广的, 如何选取既符合学生语言掌握程度又有助于形成一定口译技能的口译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不断钻研的课题。学生学习口译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将来有可能使用时能用得上, 因此口译教学应强调实用性, 尽可能将口译课上成一门技能培训课, 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课程。口译课内容的选择也应该针对学生学习口译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

3.3 教学原则

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 口译课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学生在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口译本身就是英语技能输出的方式, 要想掌握这个技能就需要不断去操练。因此, 口译课应该以课堂实践为主, 让学生唱主角。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对口译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 所以在口译课之初不宜以课文内容的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而是以口译技能为主线。可以先训练一些专题性不强, 套路相对固定的内容, 如, 致欢迎词、祝酒词等礼仪致辞, 然后逐渐过渡到各个专题的翻译。制作教学材料时可以将各种专题内容作为载体来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可以充分利用主题材料自身的特点为技能训练服务, 如经贸专题的材料多数字, 可以用来做数字口译训练;文化、旅游专题的材料则多运用成语、熟语, 可用于成语口译训练。在专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应注意避免过于技术性和专业性, 而要注重一般性和代表性, 以免将口译实践课变成知识课和词汇课。另外, 口译课作为公共英语教学高级阶段的课程, 课时有限, 往往不能专门抽出时间去强化诸如语音、语流听辨和语法等语言基本功, 这就需要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在整体规划上遵循“一条龙”的原则, 在初级阶段有意识地加入与口译技能相关的内容, 如听力课上的speech recognition, retelling, note taking等练习, 口语课上的即席演讲以及阅读写作课上的翻译技巧等等。

4 结论

把口译课引入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 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以摸索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的口译教学大纲,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有必要开设非英语专业口译实践课。分析了我国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2]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28-30.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仲伟和.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 2003.

[6]Schumidt-Rinehart, B.C.The effects of topicfamiliarity o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78:9-11.

英语口译教学 篇10

关键词:吉尔模式;口译;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教育不仅应该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涉外业务的能力。现在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翻译特别是合格的口译员,因此,大多数职业技术类院校都开设了口译课程。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口译课的教学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次上。事实上,单纯的语言教学是不能满足口译教学实践需要的,这正是由口译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热潮中,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口译教学模式不仅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还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支持,下面将从吉尔模式的角度来分析。

一、吉尔模式

Gile是口译跨学科实证研究的代表,他不遵循单一的研究方式,而是结合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对口译进行研究。在Giles的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rTraining)m(r.~)一书中非常强调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KL+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0fthe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表明。成功的理解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丰富的语言外知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1语言知识(Knowledge oflanguage)

口译领域所涉及的双语现象定义为:人类个体对两种语言的口、笔符号体系在双语“熟练度”和“熟悉度”方面均达到相类似水平的一种基本能力。据M.F麦凯、M.西格恩,双语的熟练度(Proficiency)和熟悉度(Familiarity)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双语的熟练度指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基本上相当于释意理论术语中的“主动语言”掌握。熟悉度则指语言理解能力的高低,基本上相当于释意理论术语中的“被动语言”掌握。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听是指能够耳听意会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例如,在语音的辨认上,能够正确区分区别“sixteen”和“sixty”,“fifteen”和“fifty”这样的数字。说是指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的表达能力,这也是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能力较薄弱的地方。读是指在视译时能进行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這也需要在口译课上通过训练得以强化提高。写是指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的能力。当然这种笔记跟速记有所区别,速记是一项特殊的技巧,速记语言是由一套完整符号组成的体系,口译课上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符号有益于记忆就可以了。

2言外知识(Extra-lingulstic knowledge)

著名的口译专家JeanHerbert曾经说过,做一个好的译员要“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由于口译工作的对象可能来自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交际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所系在学习口译的同时要尽量地拓宽知识面。例如,有个演讲这样开头:Today I will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ialculture,drawing on the lesson from the Enron case.学生必须知道Enron是几年前倒闭的安然公司,不然就会影响到下面内容的理解了。

3分析(Analysis)

口译的理解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可以分为语音、语法层次分析、语义和篇章分析、文体修辞分析、文化分析、社会心理分析、意义推断和综合。分析的目的在于理解,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有时也未必能保证理解的顺利进行,比如,演讲人话语内容艰涩,偏离了公认的语言标准,或不熟悉的口音,不正确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异常的语言风格和推理方式等等。这时就需要译员对源语进行快速或瞬时的分析,译员应根据分析的特点集中于意义,抓住话语主线,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达到快速有效的理解。例如这样的句子:“I gather,”hereplied disdainfully,"that he was as drunk as a lord-so aftera discreet interval they’ll probably make him one.”这里的话题是:内政大臣酒后驾车,撞了车,因此被迫辞职,政治生命就此完结。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可能被封为贵族,出任上议院(House of Lord)议员,当个政治花瓶。所以在这句话的翻译过程中必须把说话人的讽刺意味体现出来。

二、吉尔模式三要素与口译教学

1语言训练

两种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着非对等性,一个学生必须具备双语转换的知识和技巧才能做好口译。例如在语法方面,一般的陈述句,汉语的排列方式为:时间副词一地点副词一修饰动作的副词一动词,而英语陈述句一般的排列法则是:动词一修饰动作的副词一地点副词一时间副词,两者首尾巴刚好完全颠倒,所以在口译课程的基础训练过程中,应当强化英汉互译的技巧训练,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等问题。其次,很多口译工作面对的对象是非英语母语的人,这些人说英语时常常带有较强的口音。因此在听力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训练学生听一些非标准英语的发音。对于说话人个别词发音不清的情况,要学会根据上下文和字音去推测其意。第三,听力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突破听力障碍,以听力训练带动口语,锻炼口译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好方法。

2拓宽知识面

口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有些问题属语言类,如“patent law”指专利法规;有些属文化传统同类,与译员的民族知识有关,如“communist”一词,并不构成文化缺省,因为来源语与目标文化都有“共产主义”这个概念,但问题是这个此在两种文化长的主流意识形态里是价值相反的,所以有时会构成翻译问题;有些属自然科学类,如“slow-wave sleep”指的是慢波睡眠;更多的则属社会科学类,与译员的社会,文化,国情,时事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例如下面一句话:Soft drinks are sweet.carbonated

drinks like Coke.Hard drinks are alcoholic,like whiskey,vodkete.They are served 0n the rocks 0r straight.其中"onthe rock”是加冰块的意思。

目前高职院校的口译课的教学没有专业性,很难适应各个行业的口译要求。因此口译教学必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口译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胜任本行业的口译工作。此外对于时事英语,学生也应该有所了解,如时下常提到的猪流感(swine nu)和近两年流行于世界很多国家的“HIN5”(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

3培养分析能力

语言符号的有效转换不仅涉及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而且还涉及这个人的语意理解能力,反映记忆能力,信息组合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强化训练和勇于实践,进而较好地掌握口译知识和技能。因此,口译课应该以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主,使其自己领会,自我探索,纠正错误,逐渐进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口译理论、口译技巧和常用语言知识是辅助部分,而应该多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课堂讨论,模拟场景翻译等,使学生参与到口译实践中,使其语言知识与口译技巧能得到逐步的提高,达到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

三、高职院校口译教学改革

口译培训三大要素是教师,教材,教法,三大要素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手段,教法是保障。下面笔者将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来讨论吉尔模式对口译教学改革的方法论意义。

1教师

首先,口译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在英语知识和中文知识方面的丰富、提高和拓展,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偏差和误译。其次,教师要不断扩充词汇量,收纳新词和新的语言信息,要有时代感。此外,口译的实践性要求译员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而目前缺乏口译实战经验成了阻碍教师提升自身口译教学水平的瓶颈之一。因此,任课教师应当积极从事口译实践,从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对提高口译教学大有帮助。

2教材

口译课程的教材除了应具备一般教材的特点之外,还应该体现口译的特点,如语言经典,题材广泛,情景真实,内容实用,词语通用,语言规范,技巧科学,操作容易,手段多媒体等。应该具有时代性,经典性,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立体性,参阅性等特。”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学生畢业后的就业倾向于院校所在地区中小企业工作,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商务接待、贸易谈判、会议讨论等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口译练习。如旅游系,可以用一些历史文化、景点介绍等方面的材料来做口译练习。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接触的口译任务是联络、陪同口译,那么口译练习就应该多选用双语间对话的交替传译,这是高职学生应该适应的最主要的口译形式。

3教法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学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为辅。口译课程应当采用基础能力培训与应用能力培训结合。首先,在教学原则上,口译教学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突出实践环节的操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实践训练为主线,围绕训练环节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数字、称谓、谚语、引语等专项训练等,同时兼顾各种口译题材的练习,如商务谈判等。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各种语音、文字和网络资源,模拟各种场景,创设口译环境,来提高教学效果。

口译课一般开设在高年级,由于时间短容量大,要完成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都是很困难的。因此职业技术类院校可以尝试把口译当成一门基础课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另外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目标将口译进行专业分类,如商务口译、旅游口译、技术口译、艺术口译等。

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自身口译水平,努力探索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才能级优化口译教学,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口译界关注高职院校口译教学的专家学者甚少,口译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手段也需要多样化和多途径。因此,希望更多的同仁投身口译研究,致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英语口译教学水平。

英语口译教学 篇11

随着社会对英语口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英语口译教学在本科英语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提升,那么高校就成了英语口译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但在大多数高校中,口译课程只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安排更多的学时进行单独的教学,也没有根据口译教学的特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只是一般的理论和技巧讲解。虽然近年来口译教学在不断地改革,但口译教学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那么口译人才的培养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口译人才的需求。本文首先对口译的基本理论做简要介绍,其次对如今口译的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口译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部分改进建议。

二、口译基本理论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对源语言进行转译为目标语的表达形式,以达到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言语交际活动。口译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交替传译,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一对一交替传译,另一种是针对谈话的双方进行双语翻译。另一类就是同声传译。对于不同的场合,口译还可以分为单句传译和语段传译。口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语言的输入、对语言的处理和语言的输出。语言的输入环节靠的是听,这也是三个环节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输入的信息不够全面,就不能进行合理的翻译。翻译者在听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输入信息的分析、理解,这个思维过程就是语言的处理环节。对语言的处理和语言的输入并没有严格意义的界定,这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两者几乎同时进行。最后环节是口译的结果环节。

三、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是培养口译人才最为重要的方式,不经过专业的教学仅仅通过独立学习很难成为真正的适应社会竞争和需求的口译人才。口译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口译人才,以便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交流的发展潮流。那么对口译的教学也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继续,而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实践。通常口译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教学模式,包括专题教学、语言转换、过程 - 技能分解教学和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国内口译教学主要集中在“广外模式”和“厦大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口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单句口译、“三角情景翻译”、模拟商务现场口译、全班同学统一进行口译练习。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找出不同的翻译表达,相互比较,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也可以进行两个人的配对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把真正的会议录像资料放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学习,注意其中的不足,掌握重要的技巧。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实习的机会实施现场口译。

四、口译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口译教学,实践性较强。单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这种精力高度集中,强化记忆和理解的情形容易产生厌倦和疲劳,课堂的学习效果不够好。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口译学习的调查和研究,结合高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口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教学模式单一。口译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主,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模式,学生缺乏口译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忽略学生体验,学习效率低下。

教学目标不明确。口译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宽泛,不够明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重点不容易把握。

教学评估欠缺力度。对学生在口译课堂的表现缺乏有效的客观的评估,在具体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口译考试不够统一,基本上采取英语口语考核形式进行,这样显然不足以反映口译课程的新特点。

课程安排不合理。高校中口译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在大三大四学年,此时面临找工作和毕业,没有好的心境去学习。同时,教学安排学时较少,难以进行全面的口译技能学习,也没有实践性的课程安排。

教师个体因素。口译师资力量不够。现在的口译教学人员口译实践经验少,口译课堂和真实场景不够衔接,难以满足实际活动的口译要求。

学生个体因素。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欠缺。口译的基础是英语能力的扎实功底。英语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对口译水平提高至关重要。

五、口语教学的改进措施

本章节将针对口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改进措施,以便推动口译教学的前进和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制定教学大纲。口译学习是阶段性的学习,所以制定循序渐进的合理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培养方式和培养要求,对口译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强化各个教学环节。前期教学是口译学习的基础,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这对后期的口译教学有较大的帮助,尤其是短时记忆和笔记的速记能力。在口译教学中,加强速记是一种有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建立记忆型交互口译教学模式。口译的后期教学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给予学生充足的口译实践。

改进口译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方式,尤其是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口译课程的兴趣。

增强师资力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口译教学质量,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进修的力度。教师也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培养。不断的积累各种文化知识,英汉语言的文化典故,对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加强考核力度。对口译教学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平时的学生课堂表现要做有效评估外,期末考试也要采取单句、篇章或音频听译的方式,真正做到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口译技能的掌握。

六、结束语

口译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口译教学的改革推进,口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的探究,依据基本的口译理论,结合部分高校的口译课堂提出了现在口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待对口译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

摘要:目前中国英语本科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着很多漏洞和弊端,这样就影响了英语口译人才的就业前景。文章针对大学本科英语口译的教学模式、发展现状以及课程目标的分析,指出六种口译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口译教学的可行性教学策略,以期待克服口译教学中的障碍,提高英语口译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口译教学,教学模式,现状,可行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唐琛,米涛.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2-97.

[2]尹锦霞,王芸.英语口译教学方法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5(4):56-58.

[3]刘学慧.口译教学的前期准备和规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6):88-91.

[4]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5-8.

[5]王斌华.口译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208-213.

[6]王建华.基于记忆训练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实证探索[J].外语学刊,2010(3):134-139.

上一篇:无人驾驶车辆下一篇:超硬材料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