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共11篇)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1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达到完整和流利地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沟通方式[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那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质量如何呢?
王文宇等学者分析了73633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2004—2012年度“八级口语与口译考试”中的口译成绩,得出了以下结论[2]:在英译汉部分,约有30%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得分50分以下), 约20%的考生勉强能传达原文的大意(得分50-59)。 约20%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得分60-69),另有不到20%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得分70-79), 而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的考生所占比例基本低于15%(得分80-100)。汉译英部分的成绩虽相对较好,但也不容乐观:约有15%的考生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约25%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另有约30%的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20%的考生勉强传达原文大意,而10%左右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这一调查数据无疑给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质量敲响了警钟,需要口译教学参与者的反思。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口译教学中的问题
1.课时安排。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首先是技能教学。口译技能指的是“口译语言转换策略与技巧,包括口译信息的合理判断、各种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等。”具体说来包括短期记忆技能,信息理解与存储技能,语义转换技能,目的语信息重组技能,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能等[3]。培养具备口译实战技能,能够担任口译任务的人才,是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刘和平教授曾提出140课时的口译教学时长[4]。但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还是按照《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规定,口译课程开设一个学年,总课时在7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课时之内,要让学生掌握、内化上述的口译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口译专题知识,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要增加口译的课时,在现行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下,各高校都有具体的困难。
2.口译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料。目前口译教材的状况是:数量不少,质量令人担忧。高彬等学者选择了82种口译教材进行了分析。这些教材基本涵盖了1990-2011年间国内出版的知名度较高、发行量较大的英汉语口译实践类教材。她们的研究结果是: 教材内容时效性欠缺,教材难度没有循序渐进,教材的多媒体形式过于单一等[5]。
欠缺时效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口译主题知识的储备意义也不大。而教材难度忽高忽低,更是不利于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汉译英部分的练习内容。大部分教材的汉译英练习都选自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这些演讲,句子长, 结构复杂,信息集中,难度较大。刘和平教授指出:“若口译内容远超出学生理解、表达能力,技能训练势必让位于语言训练。”[6]口译课也就偏离了对口译技能的训练,成了语言提高课,有违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口译教材基本都配有有声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后期在录音棚录制的,语音标准,语速均匀,失去了现场性这一口译的重要特点。
3.口译焦虑。口译是一种高认知负荷的语言在线加工任务[7]。口译译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康志峰将口译焦虑定义为:口译初学者尤其是学生在做口译时由于口译的即时性、源语的复杂性、源语与目标语结构的相异性以及异常心理因素等引起的焦虑现象[8]。董燕萍等学者考察了17个可能与口译能力相关的语言能力因素和心理能力因素,其中与两个翻译方向口译绩效都相关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口译焦虑[9]。可见口译焦虑对于口译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口译教学中,对口译焦虑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二、问题的解决
1.课上课下,联动互补。对于口译课时不足,有学者提出将口译的一些技能训练移植到其他专业课中, 比如听辨技能可在大二的听力课中解决,公共演讲能力在口语课中练习,而主题知识则在阅读课中积累[10]。 这的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各门课的任课教师需要对口译的技能有所研究;其次,这些课的教材也需调整,以适应某项口译技能的训练;最后,口译技能该如何安排、编织到某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也需探索。这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笔者认为,对于口译课时不足的事实,刘和平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 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11],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如前所述,口译的各种技巧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而各种专题知识和基本词汇的储备也需要时间。所以,口译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两条线路:一是各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二是对学生表现的点评和讨论。教师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并展示各种技巧,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主题做相应的技巧练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实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并和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对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除了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外,还可以推荐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百科知识,练习口译技巧。既然要做到“课后练习”为重点,教师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就必须跟上。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做的课后练习进行录音,并针对自己的录音表现,写出小结。这样做,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听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时数和练习质量。课堂上的讲解、示范、 点评和讨论,辅以课下的大量、高质量的练习,才能保证技巧的内化和百科知识的积累。
2.练技为主,难易有度。必须明确口译练习的目的首先是对各种技巧的习得。所以,在选教材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基本适合其语言水平的教材。如果教材中出现了过难的练习,要坚决弃用,并补充其他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语言问题而沮丧,进而对口译产生畏惧心理。口译课也才不会成为语言提高课。除教材外,学生往往会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热点编排到课堂练习中去,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需要精心的选择,并通过Cool Edit等音、视频编辑软件,对其进行裁剪和拼接,以适合口译技巧的训练。而对于没有音视频资源的文字材料,可以模拟真实的口译现场,要求一部分学生用角色扮演、发表演讲的方式来发表原文,要求其他学生担当口译和听众。鲜活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适宜的难度,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口译课堂,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3.关注焦虑,有张有弛。如前所述,口译焦虑影响口译表现,需要关注。康志峰进一步将口译焦虑划分为三个级别,即高焦虑、中焦虑和低焦虑,并指出,中焦虑有利于口译的产出,而高焦虑和低焦虑则与口译表现负相关。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高焦虑的状态。对自己的口译技能、语言能力缺乏信心,对口译主题不熟悉,都会导致高焦虑,而越焦虑,口译表现越不能令人满意,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如何让学生从高焦虑状态下降一个等级,保持适当焦虑,从而帮助口译产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期初,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安排,课前做好课堂口译练习的主题准备,包括词汇准备和背景知识准备。这样,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百科知识储备,降低口译难度,增强信心,缓解口译焦虑。其次,口译练习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专业性强的学术报告,语速快,有口音的演讲如安排在口译学习初期,只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口译教学。
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材出版、硬件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对今后的口译教学有一定帮助。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2
经济与管理学院1002班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口译这门课程,使我对口译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也总结出了一些通过口译训练来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指译员以口头的形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现场性和局限性。笔译讲究 “信、达、雅”,口译则强调 “准、顺、快”。准:即准确,指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并完整无误的将其译成目的语。顺: 即通顺,指译员用目的语表达原语信息时要通顺流畅,符合语言表达规范。快:即译员反应要快,讲话人的话音刚落,译员就要开始翻译。
口译的过程首先是听解,然后是记忆和转换,然后表达出来。我觉得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需要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我之前参加过湖北省翻译大赛的口译,是交替传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一个句子听到之后自己都没有理清楚就无从翻译了,这和平时的知识面和外语功底有很大关系。
目前也由于我国对外越来越开放,各国由于地域语言不通,在展开经济政治乃至生活中的交流时,口译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译员通过自己的知识将一种民族的语言加以思维加工转换成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我们知道口译是一种高智力和高技能的活动,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并非一件易事。它要求译员要有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特别是记忆能力,经过一个学期对口译这门课程的学习,老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自己的总结,根据记忆的特征我归纳出一些可以提高口译记忆力的方法。
口译记忆有三种类型: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的效果与记忆材料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考虑到记忆的不同类型和影响记忆的种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相关的记忆训练。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增加词汇量和自己的知识面。
我觉得这对于口译记忆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只有自己的知识面广了,才 能更好地应付在实际口译工作中出现的新词,更好的去转换,应用。同时,语言都具有固定搭配的特征,脑海中记忆的多了,翻译时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对于提高翻译记忆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记忆一些口译特有的符号和简写,便于记笔记。
由于口译工作的瞬时性,在进行有笔口译时笔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要求我们记笔记的速度要非常快,一边手写一边听新的内容。所以符号和简写就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老师已经教授了我们许多关于简写和符号表示,例如,东西南北方位词就用箭头表示;城市、国家就用首字母大写缩写表示;问句就用问号表示等等,大大简化了记忆的内容,简单清晰,便于记忆。
三、根据信息视觉化和现实化进行训练。
这就是将信息内容现实化、视觉化来记忆信息的能力,利用我们的右脑的图像功能。根据科学调查显示,人类通过图像来进行记忆比其他形式的记忆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记忆的更准确更长久。例如译员听到一段描写中国万里长城的内容,这时译员就可以在脑海里勾勒一幅万里长城宏伟的图景,想像自己俯瞰万里长城。然后译员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这幅图描述出来,既简单生动,又形象清晰。
四、逻辑分层化记忆训练。
通常,人们能较好地识记逻辑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篇章。训练时,我们可以从一些条理清晰的篇章入手,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整理识记的能力。在听一段口译材料时,注意抓住句首句末承接以及转换的词,方位词,连结词等,这样就能把我整段话的层次,更好的记忆。
五、平时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训练,训练时注意力集中。
一个好的口译员的炼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我们要坚持每天都要训练一段时间,同时在训练时就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可以专门训练一下关于数字的翻译、专有词的翻译等。
其他提高口译记忆力的方法还有,在公众场合作一些即兴演讲,通过一些口译软件进行训练等。我最常用的一款口译软件是普特英语口译,它将口译训练分为六个部分,源语复述、译语复述、同声听译、精听五到十遍、译语复述、同声传译。我觉得这种训练起到了很好的记忆提高效果。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3
关键词: 口译教学 “3p”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8.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对于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来说,推进素质教育是改革的首要任务,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如何能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我校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自身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定位、授课内容、训练方法和教学策略对口译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2.口译简述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我們可以通过一个流程图简单地表明口译活动中信息的传播途径。
在流程图1.里,学生充当媒介(口译员)的角色,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接收和输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徐小贞教授在其编写的《商务现场口译》教材中提出口译课程“3P”教学模式---译前准备(Preparing)、现场口译(Performing)和译后评估(Packaging)。“译前准备”,即口译员在“现场口译”之前就已经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 “现场口译”环节则是重中之重,译员在现场口译这个环节要经过“听入解码(Decoding)”、“短期记忆(Memorizing)”和“编码输出(Encoding)”三个步骤,这直接关系到口译者的现场表现和口译的质量。另外,“现场口译”任务结束,并不意味着口译工作的结束,译员应在口译任务结束后对自己临场表现征求听众和主办方的意见和观点并加以评估,即“译后评估”。
3.口译的特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把口译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五点:即席性,口译活动的准备时间有限,需即时现场进行口译操作,话题往往难以预测;紧张性,口译者精神高度集中,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必须要克服面对一大群听众的怯场心理;独立性,口译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也不能求助于任何人或者查阅电子设备。综合性,要求口译者具备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扎实的语言功底并且能够快速的记笔记。多面性,口译者必须要做到“通百艺而专一长”,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博闻强记。
4.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口译是一种翻译活动,以口语表达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翻译过程,很多人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擅长英语听说表达,英汉口译就自然解决了;事实上,教学实践和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出现的问题都证明了,口译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顺利。下面就将谈谈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口译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欠缺
中国的口译研究与教学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发展迅猛。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课列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但对学生口译能力并没有相关的硬性要求,且口译课程的课时大都安排一个学期(约50?60学时),还远不能满足口译实践的需要。很多学生拿到了四、六级证书,但口语表达能力仍然欠佳、知识面狭窄、心理素质差都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对口译工作力不从心,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口译能力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2学生基础水平差和应变能力差
学生基础水平较差,掌握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就会导致口译时出现错误理解或者词不达意,如谚语“Teach fish to swim.” 应译为班门弄斧,假如我们直译“不要教鱼游泳”,这让听众听的一头雾水;口译过程强调学生认真听入信息,迅速记下所听信息并将之听入解码加以输出信息,若听不懂或者速记能力差则导致学生们对所听信息表达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由于平时课堂训练缺乏实战演练和情景模拟,学生很难迅速进入角色,可能会出现紧张、怯场或者不适应等情况。
4.3口译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笔译为主
部分学校的口译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法,教师布置口译任务,分配时间给学生进行翻译,期间可以查阅字典以及电子设备,并可以用笔写下翻译答案,等到老师讲评再将正确答案记录下来,基本上是“教师+学生+教材/磁带/VCD+粉笔/口述答案”的模式,甚至有学生将口译课程称定义“带点儿口语表达的笔译”,这种单一且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必然使得学生对学习口译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且学生大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必然导然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学不能致用,问题重重。
4.4教师队伍层次不齐
当前,国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资源匮乏,部分口译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战性口译经验,也很少有机会接受口译培训;有些教师由于所带专业科目较多或者投身于科研课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口译理论和教学加以研究;有些教师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使用也不是很熟练。这就导致了口译课成为口头形式的笔译课,最终造成口译教学效果很差。
5.口译的教学改革思路
5.1.创造较为真实的口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口译应变能力
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是接近真实的口译情景模拟训练,这种口译训练能营造真实的口译氛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翻译的特性,增强学生临场适应能力和实战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到外资企业做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等,如果平时没有进行大量的口译实践,是不可能胜任口译工作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口译环境,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5.2教学方法改革
口译课应当把培养学生口译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情况灵活采取“交际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来模拟口译场景(商务接待\礼仪致辞口译场景、商务会议场景和商务谈判口译场景)等,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内容,人为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景和互换角色,培养学生的听、译和应变能力,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5.3选择合适的口译材料
當今口译教材可谓琳琅满目,同时也是鱼龙混杂。各高校口译课程选取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标准,任课老师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自行选择教材的,有些教材内容可能过于成旧,有些教材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这就给我们的口译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应当选取实用、便于操作、通俗易懂,并能够为师生呈现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口译教学体系的教材。除此之外,教师也不应拘泥于所选教材,应注重及时跟进和更新知识,强化学生的外语听力训练和扩充背景知识,可借助互联网下载一些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口译的实况录音或者视频供学生们去练习,或从其他英文杂志上寻找一些适合现场口译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
5.4启用完整的口译教学“3P”模式
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即“现场口译”环节,教师上课布置口译任务,学生运用口译知识和技巧进行口头翻译,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译文,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译文的优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译前准备”,如:口译的任务和内容、谁是目标听众、发言人或者演讲者的背景情况(方音、敏感话题或复杂难懂的术语)、客户或者发言人的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我们也忽略了“译后评估”,事实上,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多种评估模式及时地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译文的内容(主题、论点、风格、数字)表词达意等是否准确,语句是否连贯流畅、说话者的态度和口吻等是否把握得当等。通过译后总结,教师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肯定优点,找到学生在口译表现中的不足,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
6.结论
总之,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口译课教师除了自身就应该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还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口译实践,避免出现“带点儿口语表达的笔译”课堂模式。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应将现场口译与场景模拟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多种评估模式,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公正、互动的测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受限制,真正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通过口译课程学习掌握更多的口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徐小贞,《商务现场口译》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郭兰英,大学生口译能力开发的抑制及其应对策略 [J] 《中国大学教学》,2006,(2):53-55
[3]文军,刘威,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7(4):42-46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4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就是将一种语言所讲的意思当场准确、及时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达到‘准、顺、快’,即忠实、通顺、及时”①。口译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原语输入→解码→记忆→编码→译语输出。口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以上几个环节的熟练驾驭。仲伟和用下面的公式加以概括: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ation ) = 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 ) + 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 + S ( P + SP) ( Presentation Skill)②。口译与经贸、科技知识息息相关,因此“准”是衡量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而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备受青睐。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口译课,系统有序地培养口译人才,便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二、口译理论基础
1.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阶段,对确定口头语言的意义至关重要。Chiang, C.S.& P. Dunkel③和Schmidt-Rinehart④证明背景知识有助于二语听力理解。在口译中,能影响翻译者对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帮助译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推理并最终提高译者对信息的处理速度。用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推测和提取意义,即把听到的语言信息与长期记忆中的说明性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之间建立和谐与匹配,进而进行解码。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⑤,较丰富的背景知识为吸收新输入的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所以译者对输入的新信息特别敏感,注意力也就容易集中。当大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与输入信息之间建立起和谐匹配时,译者便实现了对输入信息的解码,并容易记住话语的要点。具有背景知识,译者有时不必细究输入信息中某个单词的意义或某个话语的语法结构,便可进行合理推导、预测并达到理解的目的,继而加速在口译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速度。
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建立背景知识的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吸取新知识。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输入、强化输出。除了必需的听说课,我们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掌握的词汇量等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选定相关内容,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响、故事片等。所有这些内容必须涵盖典型的词汇、语法、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巩固提高,建立起口译所需的背景知识。
2.行为主义心理学
J.B. Watson⑥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刺激形成条件反应,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B. F. Skinner⑦发展了他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成为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使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 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它可以塑造新行为,人类更大范围的行为类型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听众,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反应。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项任务并行处理的过程,涉及到注意力分配和能力分配的问题,具体到听、分析、翻译和表达,是一系列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这些行为能力均受一定因素制约。语言的强化练习(即口译)和良性刺激,使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操作性反射,从而取得一定程度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大多数学生善于听而羞于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口译练习,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养成口译技能。“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完成的。”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形成操作性反射:先让学生上讲台,背诵一些指定的内容。他们会经历一个从结巴到流利的过程。习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口译单句练习开始,过渡到段落翻译,再到较短的篇章翻译训练。这些都是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操作,旨在对已知内容作听说译的综合训练。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师生对译,学生之间相互翻译,组与组之间进行口译比赛、角色分译等,既可在课堂完成,也可通过多媒体网络完成。学生能较快适应这种操作方式。
3.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Bachman根据交际教学法在他书中(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提出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他的测试对象是语言学习者。他把交际语言能力分为了三大部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以及心理生理机制( psychophysical mechanisms)⑨。语言能力包括传统的词汇、语法、句法、语用等方面的习得,这一点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上是最基础的。而策略能力是人们的策略——或者说是脑力,在外语的运用和交际中得以体现。它是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脑对话语活动的修正,他对交际活动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心理生理机制,其实就是人对音频信号的接收、转化、制造、发送等心理和生理的能力。交际是动态的过程,重要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的交际性能。口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充分考虑到语言之外的东西,例如文化差异、背景差异等方面,避免直译硬译,减少误会。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
学科间差异的增大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对口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侧重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文学知识,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口译过程中,正确理解专业很强的术语或语句含义并找到相应的英语表达绝非易事。因此,在几乎无暇思考的口译过程中,究竟有多少重要信息流失、被误译或不得已被歪曲,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可考证的,这必然会影响口译的质量,甚至带来严重后果。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⑩。针对上述现状和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迫切需求,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笔)译技能扩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的幼儿英语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小学普遍在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业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基础上融入交际法的教学思路,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统考和近几年逐步推行的口语考试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对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的弱项——听力及口语也由于考试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稳步的提高,尽管课时有限,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及实际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教学方面,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增加了英语讲解的比例,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常缩写为ESP)的逐步普及将大大带动口译教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阅读阶段实施方案规定》,非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应“……提高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突破,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会感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陈莉萍(11)指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是目前正在试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ESP学习者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来自非英语专业。而相比较而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英语深入专业知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已扩展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教育技术和手段,还涉及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乃至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多媒体教学因其手段的先进性、高效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广泛性,对场景模拟的真实性、现场性,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方便性,超越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等优点,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些条件让我们为培养涉外型、应用型,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可能。
四、教学实验过程与效果
1.教学实验过程
2005年9月开始,我们对8个新入学的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比教学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选8个班级,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及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每个专业有两个平行班。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英语入学考试,同专业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基本持平。然后又对他们进行有关口译问卷调查,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显示:认为口译在以后工作中很重要的占88%,认为口译训练有助于提高听说译能力的占95%;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进行口译训练的为89%;认为对已知内容进行口译的最大障碍是:心理原因为46%,不会译为54%(其中听不懂为29%,说不出为20%,其他为5%)。我们从8个班中的每两个同专业班中随机抽选一个班(共4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五个班作为对比班。以两学年为实验期。根据所用教材、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今后的就业可能,灵活制定了口译教学内容,做到了既不脱离教材,又和专业挂钩,以点带面,大家共同提高。此外,科学地安排研究步骤:以每学期、一年和二年时间作为研究效果的测试阶段。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展开横向比较以及同一班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对其口译和综合能力的测试进行数据对比研究。
实验操作如下:①背诵和模仿。实验开始阶段以背诵为主,内容主要从精读和视听说课文中(配有磁带和视听材料)抽取,让学生背诵时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且与平时成绩挂钩,刺激学生操练英语。班级分成若干个语言小组,并由组长负责监督与记录每次布置的背诵情况,上课时花大约10分钟进行抽查,适当地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这一环节把听说和精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台上台下背诵可克服心理障碍,模仿可解决听说问题。②口译简单的句、段(均为指定内容)。选择的内容涵盖一些典型的词汇、语法和其他语言文化知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用听说方式表达语言,并初步了解口译技巧。口译内容在课内或在语言小组完成。老师定期检查,并根据学生个体进步状况调整训练计划。③口译短小篇章(这不是指定内容,但与本专业相关,其难度与所上的精度课相当)。该阶段仍是对所学内容的外化表现,唯一不同的是内容未预先告知,目的是让学生向真正意义上的口译靠近。
2.教学实验效果
(1)学生信息反馈
为了反馈口译教学实验的效果看法和建议,我们对学生分阶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两年实验后,我们再一次作了问卷调查,结果为:认为口译对他们有很大挑战的占98%;认为口译对听说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50%,有很大提高的占49%,无帮助的为1%;认为口译对他们今后学英语提供了有效学习方法的占94%。83%的学生认为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是口译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障碍,16%的学生认为听说是障碍。
(2)期末测试成绩对比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比班从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进行了4次期末考试,对比查结果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01,+0.45,+1.23,+2.25
化学工程及工艺:-0.01,+0.32,+1.58,+2.1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01,+0.18,+1.13,+2.06
土木工程:-0.06,+0.14,+1.17,+1.96
从这些成绩对比差可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起点基本相同,但经过口译训练后,实验班成绩提高幅度每学期呈上升趋势。但各专业进步幅度各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化学工程及工艺进步最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土木工程进步稍小。我们初步断定,专业不同以及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不同影响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各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不同会影响英语学习的环境,从而导致结果不同。
(3)学生获奖成果
口译训练尤其是通过多媒体进行口译训练特别适合某些个体学生。实验班的同学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等英语比赛中获佳绩达20余次,其中有两位同学分别于2006年与2007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特等奖,有两位同学荣获河北省第九届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另外,实验班的听力、口语和翻译等单项成绩比对照班的进步更显著。
五、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1.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学好口译的前提条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兆熊教授曾提出,努力做到说出来的英语“grammatically correct, socially appropriate, communicatively effective”。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是重中之重,是口译人才的看家本领。如果学生说出来的英语语言不够准确,用词不够贴切,表达不够地道,就无法达到口译的要求。笔者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语言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口译水平提高的根源所在,而非许多人认为的口译技巧训练不够的问题。因此,口译教学应从练好基本功开始,高标准严要求。
2.口译教学对学生是一个良性刺激
非英语专业口译训练能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能将口译理论渗透到技能训练中,把学生的认知语言转换成行为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破除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之间的障碍,在它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3.教师应培养一种修“道”之“闲”心
蔡元培曾指出:“大学并不是贩卖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2)。口译课是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口译教师的语音语调、口语表达、汉语能力、翻译(口译)能力等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口译教师对口译特点要深入了解,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另外口译教师要能做到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善于发现各种相关材料为我所用。
六、结束语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在我校的试验初步取得成功,要想使口译教学在非英语专业中普遍开展,任重而道远。目前口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还很匮乏,这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的开设既是挑战,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如果能在口译理论、教学法、教材编写和测试方法上深入探讨,非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将不再是无源之水,会给口译事业注入新的血脉。
摘要:目前,社会亟须既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又有口译技能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了运用口译教学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以背景知识、行为主义理论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支撑,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学手段,用两年的口译教学实践证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的可行性。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 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5-02
【Abstract】The purpo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appli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market development,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is offered in many colleges, but it’s still under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i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discuss how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orts.
【Key words】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objectiv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正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对口译这种即时、高效的语言服务的巨大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口译课程,口译教学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但仅仅靠高校培养的学生来满足日益蓬勃的市场需要是不够的,各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应该参与进来,培养符合不同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人才,专业设置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与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口译人才的教学目标相比,多数高职院校更偏向培养能从事一般商务活动口译的人才,所以如何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应是高职院校今后口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学生只关注过级考试,缺乏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机械化。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第三、四批次的学生,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是很大。面临高校扩展和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倍感压力,不得不忙于备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只经过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能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口语和听力方面都未能过关。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很少能安排时间关注与自己所学英语专业或考级无关的学科,对经济、政治、商业、财务、管理等百科知识了解甚少。而商务英语口译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一般进入大三就会接触。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学这门课程就明显感到很难,基础知识和百科知识都缺乏,更别提掌握在具体商务活动中应用英汉两种语言灵活互译的能力了。这些学生大多只能采取机械的背诵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方法,但对一些术语的真正内涵往往一知半解,当然也就很难在商务口译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欠缺统一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2000年5月将口译课程列为中国高校专业必修课,有些重点院校或是翻译学校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口译教学的研究。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对这门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欠缺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都只能借鉴本科院校的经验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自身和学生特点,很容易造成目标过高,学生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面较窄。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任课老师除了要有教学能力还要有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虽然这两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有所提高,但在实践经验、师资组成、教学态度和国际交流方面仍有所缺陷。目前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英语教师;第二类是各种证书培训机构的培训师。但这两类教师都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第一类教师基本没有商务英语口译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第二类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口译理论培训,只研究考证内容和技巧,知识面较窄。
二、对 策
1.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倾向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能有机会进入国家经贸委、政府外事办以及跨国企业等充当专职口译员,多数情况下,招收他们的单位需要应聘人员工作后能身兼数职,口译能力只是其中一种,能接触到的口译内容为经济特别是外贸业务方面的题材。因此,高职院确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盲目照搬本科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口译类的专业过级考试,而应该结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商务口译技巧,能承担商务谈判、商务会议等商务活动的一般英汉口译工作。总的来说,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一致。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知识面。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这门课时,希望能较为娴熟的在具体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英语,但仅是机械的背诵记忆,积累词汇,很少花时间接触其他百科知识。有些学生对诸如中国邻国首都、国家领导人等的常识都磕磕巴巴反映不过来,更别提接触科技、财经类知识,而Gile(1995)提出的口译理解模式中就有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学生不花时间来接触其他学科知识,也在商务口译过程中暴露出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问题。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际(Lillian H. Chaney & Jeanettes S. Martin.)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因此,商务口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将一种文化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知识面是当前学生学好商务口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可在一、二年级开设一些专题阅读、跨文化交际或者视听课程,如《英美报刊选读》、《商务视听说》、《欧美文化入门》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定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书目,也可以是网络等其他媒体上的畅销书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成功的教好商务英语口译课程,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商务和其他学科知识,扎实的口译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口译经验。在上文提到,高职院的师资力量主体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的师资队伍情况,加强口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关部门应派教师参加口译研修班,或是去专门的翻译学院培训学习,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同时也要增强实战经验,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调研或是兼职。现在,很多高职院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不是同时上几门不同课程,就是一周十几节、二十节课,带一两百学生,连备课时间都不够,更别提挤出时间走访企业调研或是兼职,这无异于杀鸡取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学校学到的是脱离市场的知识,或是滞后的信息,这都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这些专家不一定非得是高校口译研究人员或教授,可以是来自企业的职业译员。这样既可以给教师减负,让他们有时间去企业兼职或是去参加修研班,同时还可以通过与这些职业译员的交流,吸取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训师资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能卓有成效。
4.现代多媒体手段帮助组织课堂教学,模拟真实商务口译现场。
口译课的实践性很强,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商务口译理论和技巧之外,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译操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大多数的商务口译教学活动虽然在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多数教师还是沿袭过去的笔译课程的模式,自己朗读课文或听磁带,然后学生逐句翻译,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翻译,缺少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协作的机会太少,缺乏真实口译环境的临场感;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会感到枯燥,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及运用给商务口译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口译课的综合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处理手段便捷,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能再现真实商务口译的现场,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5.结合市场需求编写具有专业性与时代性的教材
学生、教师、教法及教材是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现在市面上的商务口译课教材大致分两类:一种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传统教材,另一种是以主题为特点的各项交际能力型综合训练教材。前一种教材强调语言训练,内容过于书面化,对于语言程度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第二种教材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如果是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因编写时间较长,内容比较滞后;而如果是国外直接引进版的教材又脱离了中国国情,因此,这些教材都不太适合高职院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商务口译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到企业单位调研,与一线的职业口译人员或行业专家研讨,根据具体岗位工作可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编写出既适应学生实际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材料。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两种能力融合的集中体现。商务英语口译与商务知识紧密联系,其专业性和时代性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专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特点,研究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Mark&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王建梅、孙春雷.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J].外语界,2005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6
1 我国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以及国内外进行的大小不等的商务会谈等, 整个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要, 而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倍受青睐, 因此培养口译人才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口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9年, “译”的能力首次列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2年9月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 (草案) 强调“加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针对上述现状和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 (阅) 读、写 (作) 、 (笔) 译技能扩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
2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 我国的幼儿英语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小学普遍在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 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业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基础上融入交际法的教学思路, 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统考和近几年逐步推行的口语考试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 对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的弱项--听力及口语也由于考试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稳步的提高, 尽管课时有限, 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及实际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面, 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增加了英语讲解的比例, 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再次, 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 (常缩写为ESP) 的逐步普及将大大带动口译教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阅读阶段实施方案规定》, 非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应“……提高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 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突破, 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 会感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陈莉萍指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是目前正在试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也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ESP学习者的一小部分, 更大一部分来自非英语专业。而相比较而言,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英语深入专业知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CALL,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 已扩展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不仅涉及教育技术和手段, 还涉及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 乃至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多媒体教学因其手段的先进性、高效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广泛性, 对场景模拟的真实性、现场性, 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方便性, 超越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等优点, 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些条件让我们为培养涉外型、应用型, 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可能。
3 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实践
3.1 教学目标的确立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属于英文程度好的一部分, 被编入提高班, 但多数同学过去从没有接触过口译, 对口译中涉及到的基本背景知识还不够了解。因为口译课为公共英语必修课, 教师无法通过测试来挑选适合上口译课的学生, 在教学上还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所以, 不能过高期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仅一学期的口译课学习就能达到中级口译证书的水平。大学英语口译课的目标可以初步归纳为:了解有关口译的一般知识, 通过口译课的学习, 打下汉英、英汉交传的口译基础, 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 能够承担生活口译和间隔长度为2~3分钟的最基本的专题连续口译, 为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打下较好的基础。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各翻译流派对口译有不同的定义, 其中蔡小红总结道, “口译不是原语到译语的译码, 而是接收原语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 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有三大块组成, 左边是原语输入, 右边是译语输出, 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口译实际上是一个多任务处理的过程, 其中涉及到对原语的听辨、记忆、理解, 继而进行信息处理、解码, 最后是用译语进行正确表达。因此, 口译教学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广的, 如何选取既符合学生语言掌握程度又有助于形成一定口译技能的口译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不断钻研的课题。学生学习口译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将来有可能使用时能用得上, 因此口译教学应强调实用性, 尽可能将口译课上成一门技能培训课, 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课程。口译课内容的选择也应该针对学生学习口译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
3.3 教学原则
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 口译课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学生在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口译本身就是英语技能输出的方式, 要想掌握这个技能就需要不断去操练。因此, 口译课应该以课堂实践为主, 让学生唱主角。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对口译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 所以在口译课之初不宜以课文内容的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而是以口译技能为主线。可以先训练一些专题性不强, 套路相对固定的内容, 如, 致欢迎词、祝酒词等礼仪致辞, 然后逐渐过渡到各个专题的翻译。制作教学材料时可以将各种专题内容作为载体来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可以充分利用主题材料自身的特点为技能训练服务, 如经贸专题的材料多数字, 可以用来做数字口译训练;文化、旅游专题的材料则多运用成语、熟语, 可用于成语口译训练。在专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应注意避免过于技术性和专业性, 而要注重一般性和代表性, 以免将口译实践课变成知识课和词汇课。另外, 口译课作为公共英语教学高级阶段的课程, 课时有限, 往往不能专门抽出时间去强化诸如语音、语流听辨和语法等语言基本功, 这就需要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在整体规划上遵循“一条龙”的原则, 在初级阶段有意识地加入与口译技能相关的内容, 如听力课上的speech recognition, retelling, note taking等练习, 口语课上的即席演讲以及阅读写作课上的翻译技巧等等。
4 结论
把口译课引入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 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以摸索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的口译教学大纲,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有必要开设非英语专业口译实践课。分析了我国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2]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28-30.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仲伟和.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 2003.
[6]Schumidt-Rinehart, B.C.The effects of topicfamiliarity o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78:9-11.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7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现状
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都有过同样的困惑。在口译课程开始之初, 许多人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认为这门课能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收获以及未来进入职场的重要筹码。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兴趣缺缺, 转而开始祈祷课程赶快结束, 拿个学分了事;课程结束后扪心自问收获甚微。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一方面和学生的个人努力有关, 另一方面也同目前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关。
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口译课堂上, 教师常会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述翻译理论、口译技巧;并且会给学生一定数量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本无可厚非, 然而很多教师忽略加强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练习的关联性练习。比如, 所有教师在口译课堂上都会讲授做笔记的技巧, 然而在后期练习中, 很少有教师去跟进到底有多少学生是按照老师讲述的方法去做笔记的。实际操作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尽管学习了笔记方法, 但是在实操过程中往往由于速度过快、慌乱等个人心理素质的原因没有采用老师教的方法去练习。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生由于笔记速度过慢而无法合格完成一个口译任务。
教学方法单一。口译课程对于时效性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 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少教师授课方式陈旧, 把口译课上成了“听力课+笔译课”, 不够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 也不能抓住所有学生的兴趣点。
课程时数安排不够合理。笔者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多所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情况, 发现百分之八十的高校口译课程都是开设在大四上学期一个学期, 或者大三下半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课时分配较多的学校有大约有60-80学时, 而课时分配较少的只有30-50学时。这样的课时分配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培养一个合格口译的需要的。同时, 由于课时数少, 而又开设在大学生涯的最末阶段, 不少学生存在或急于求成或懈怠的心理, 也使得授课效果大大折扣。
缺乏更专业的师资力量。在不少学校, 口译教师都是由口语发音比较好, 笔译能力较高的一些英语专业教师承担的。多数口译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口译培训, 从而也缺乏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2 构建合理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
近年来, 随着口译市场的发展变化, 以上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口译人才已经不能适应, 好的口译往往重金难求。这就要求各个高校的英语 (外语) 专业大刀阔斧, 努力求变, 探索出一套更符合市场需求的, 合格高效的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笔者将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一些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认准市场定位想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的口译人才, 就必须要认准市场定位, 判断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近些年来, 口译市场越来越趋向职业化。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口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这里, 高素质不仅仅包括智力性因素, 如双语能力、言外知识以及口译技巧等等;还包括大量的非智力性因素, 涉及到口译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等等 (王斌华, 2012)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 不光要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 还要从非智力性因素方面着手对学生加以培养。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设置调整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 还需对眼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设置做一调整。首先, 口译课程课时量应当适当增加。目前, 各个高校都会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会规定一门课程的课时数、基本要求、分课时讲述内容等。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口译课时数是两学期, 每学期32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远远不够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口译人才。因此笔者建议在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 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对于那些对翻译 (口译) 感兴趣的学生, 增加翻译类课程, 适当减少其他类别的课程, 从而可以增加笔译、口译两门课程的课时量。如此一来, 第一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也更有兴趣;第二, 也为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 在增加课时量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加强口译能力训练的课程。经过认真调研, 笔者认为以下几门课程十分有必要添加。第一, 高级听力和高级口语。课时所限, 对于不少高校而言, 英语专业的高级听力和高级口语课程都是在高年级作为选修课开设的。而此时多数学生已经修够选修课学分, 并且开设苦恼找工作事宜。所以词类课程往往少有人选。通过调整培养方向, 增加课时量, 这两门课程就可以被划分为翻译方向的必选课。这是由于到了英语专业高年级, 开设的课程多为文学、语法等专业性强的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 基础的口语、听力训练在大学二年级就早已结束。因此一些学生忽视乃至懈怠了基本功的训练, 导致他们在做口译培训时, “听不懂话”也“张不开嘴”。直接给口译训练造成桎梏。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随时使用、练习才能熟练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 对于学习口译的学生来说, 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第二, 听译 (听意) 课。与一般的听力课不同, 听译 (听意) 课更侧重训练学生能够听懂一个语段的大致意义, 而不必听清每个词。在真实的口译环境中, 由于知识面限制、说话人的口音不同、语速等多方面原因, 译者常常无法完全听懂每个词, 甚至有时会出现整句话意思无法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会因为漏听了几个词或者一句话就开始慌乱, 同时能够抓住所听语段的大意, 做出无伤大局的译文。听译 (听意) 课就是着重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从而提高口译工作的完成效率。第三, 语段分析课。众所周知, 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原文-思维转换-生成译文”。那么, 要想做出一个好的翻译, 理解原文是译者的首要任务。很多学生在翻译训练过程中常常出现难于甚至无法理解原文的情况。这一方面受限于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语段理解能力亟待加强。通过这门课程, 学生将学会专门的语段分析技巧, 提高他们在翻译时理解原文的能力和正确率。
再次, 口译培训要充分主义地域特色, 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因为口译课程是一门交际类课程, 所以口译培训不能不考虑地域特点。笔者所处的高校属于内蒙古自治区, 是一个有着鲜明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英语专业学生毕业的去向也多数会分布在整个自治区范围内。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 不少外地乃至外国游客都憧憬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大草原, 向往瑰丽传奇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旅游口译人才一直都有很好的就业去向。鉴于此,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应当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改进口译课程教学方式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 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口译人才, 口译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应当进行改革。首先, 应当适当调整口译课的课程安排。对于笔者所调查的多数高校而言, 口译课无论学时多少, 都分为两个学期来授课。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建议将每个学期的授课内容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在口译课的第一个学期, 讲授的侧重点应当放在基本口译技能的培训。包括口译的定义分类、如何听取信息、进行逻辑分析、记忆力训练、笔记技巧等。在第二个学期分模块进行主题训练, 如外事口译、旅游口译、演讲口译、谈判口译的等。不少笔者采访到的高校往往将口译技能培训和模块训练放在一起进行。这样会导致往往在口译学习开始之初, 一些学生就由于在还未完全掌握熟练口译技巧的时候就开始专业性很强的主体训练, 觉得难度过大, 而很快开始对于口译学习丧失信心。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调整之后, 在口译学习开始阶段, 学生可以很从容地夯实基础, 从而为主题训练提供良好的依托, 也能使主题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 教师应加强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视程度。英语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给人的感受往往是英语不错但专业性差。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和词汇积累工作, 学生心里有数, 临场才能不慌。
其次, 教材的选取应更具时效性。在口译领域, 新鲜事件、新鲜词汇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在培养口译人才的时候, 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有限的训练材料。只有随时更新、补充口译教材, 才能使学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至与市场脱节。
再次, 提倡开展“双师”教学。即在口译课程授课时, 由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来自译入语国家的外籍教师同时授课。这样既模拟了真实的口译环境, 增加学生的紧张感, 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激烈紧张的口译气氛;又可以由中外两名教师分别从地道的源语和目标语角度评判译文, 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使用, 提高学生译文的正确率。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口译课程近年来一直采用的就这种“双师”教学的授课方式,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几年来有陆续有多名同学在通过了全国的口译二级考试, 参加自治区和全国的口译和演讲竞赛也取得了不少优异的成绩。
此外, 加强对于口译教师的培训也十分重要。让从未打过仗的人来谈兵法是再可笑不过的事情了, 口译培训也是如此。多年来, 由于口译人才数量少, 且多数不就职于高校, 造成了不少高校口译教师经验水平差的现状。近年来师资条件有所改善, 学校方面也应选派优秀的口译教师到先进的高校乃至国外专门的口译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符合人才发展和培养的不断需求。
3 结束语
口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笔者就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希望能与广大口译教师和口译爱好者们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妍.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2]刘进, 许庆美.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视角[J].外语教学, 2011 (11) .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8
20世纪以来, 全球化趋势使翻译之功效愈发突显, 精通并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是保证交际畅通的必要条件。口译的直接性与现场性较之笔译对于译员有着更大的挑战性, 培养出色的口译人才成为当今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师的职责和口译教学的难点。目前我国民族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们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口译教学培养实践性人才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分析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之现状, 并以启发性学习理念为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分析和探讨突破目前口译教学难点的改革思路。
二、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之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 培养优秀的创造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同时,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写的《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口译课程的主要目标。
“培养双语之间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 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 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 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 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在两种语言的理论指导下, 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1
对于口译教学而言, 该大纲要求较为笼统, 对教学目标、内容、难点、重点及考查方法等缺乏具体的要求。国家人事部有关口译资格证三级的标准也仅为“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的双语互译能力”2。
从上述相关大纲和要求来看, 就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言较为主观, 缺乏客观、系统的指导, 口译教师无章可循、各自为政, 学生在面对繁芜而杂乱的教学内容后, 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学习效果不得而知。“口译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 只有通过专业培养才能真正学会口译。这种专业化教学不等同于外语教学。”“口译专业教学目的是培养真正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口译技能、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了解相关知识、并具有口译工作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 (柴明熲2007:49) 只有在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才有实现本科阶段培养合格口译实践人才的良好基础。
(二)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我国现行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口译教学尤显突出。口译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程, 是一种立体的、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活动,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是涉及综合能力运用的课程, 而单一的教材体例、陈旧的训练内容也制约了教学的实用性。
黄友义 (2007:47) 指出:“在翻译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现实, 学习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知识, 增加对实事的了解, 丰富知识结构。”纵观目前的口译教材, 我们不难看出大多遵循相同或相似的编排体系, 基本涵盖会议致辞、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与健康等十多个领域, 其内容多为政策性或介绍性素材, 这类材料相对而言比较陈旧, 表达相对固定。笔者认为, 学生通过记忆可以内化此类知识, 从而形成译员的长时记忆。除此之外, 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口译专门人才亦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 密切关注本土发展动向, 将各类时事问题及时引入课堂, 突出口译教学所用材料的即时性、社会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 大量口译教材不断涌现, 各高校在教材的使用和选取上有着各自的取向。在实际教学中, 教材多用于学生预习和熟悉某一主题的基本知识, 课堂中教师多会对补充大量相关材料。现有教材大多反响较好, 如林郁如和雷天放 (1999) 、吴冰 (2004) 和邬姝丽 (2009) 编著的教材, 但对于地方民族高校学生整体水平而言难度较大, 存在专业术语难、缺乏难度的分层递进和词汇及句式扩充等问题。
(三) 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现有的口译教学大都由中国教师独立担纲, 他们扮演交际双方的双重角色。在训练中, 学生很难获知自己的非母语转换是否地道和贴切。同时, 教学中始终是教师给出任务和素材, 学生单方面被动接受和转换, 从而形成固定的、单一的“教师—学生”模式。这一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流于讲与听。
(四) 教学手段单一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 通过协作活动 (教师与伙伴的帮助) ,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如网上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文字材料等) , 通过 (个人) 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 (陈国兴2005:34)
口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音像资料以及校园网各自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但目前多媒体口译教学的发展并不得力。尽管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单一的语音室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获知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因素和交际环境, 学生始终处于虚假环境中, 要么是教师朗读要么是音频资料的播放, 缺乏对讲话者的神情、现场氛围、交际情景和人际因素的把握。
(五) 口译专业教师匮乏
“近年来, 在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兴起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专业化, 注重在教师教育过程中, 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自我发展的双重目的。” (高翔2005:115)
然而地方民族高校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及多种条件的制约, 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专门口译人才, 教师整体水平无法和部属院校相比肩。由于缺乏专门以口译作为研究方向的专职教师, 其他研究方向的老师又无法系统把握口译的理论及特点, 使口译课程的开设多流于形式, 学生缺乏系统性训练, 比如对笔记技巧的把握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很难在课堂上体现。课程结束时, 学生未能学到口译的实践技能, 无法胜任实际的口译工作。专业教师队伍的匮乏也是当前地方民族高校口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改革思路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之分析, 笔者认为, 要改变现有民族高校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从以下角度展开讨论:
(一) 口译教学观念的改革:实践性、自主性、交际性
在现行教育模式下, 口译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归依, 而不应停留在理论介绍或者过于简单的句子口译训练, 应使口译课程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交际性。
实践性体现在学生所进行的操练应是在模拟的现场口译环境中展开, 让学生从一开始便能感受口译现场的气氛和压力, 通过实战训练, 提高学生双语转化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可临时抽取不同学生, 以讲台为发言台, 以台下学生为现场听众, 以教师播放音频为现场发言人, 从而检验学生的记忆、笔记及口译过程, 从而增加实践的机会。
自主性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颠覆, 教师转化为点评者和引导者, 而学生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学生的现场表现为评判对象, 授课教师点评其笔记及口译活动各阶段措辞、句式的可取及不足之处。
交际性则体现在学生的公众演说技巧和灵活处理口译过程中所出现的多边关系, 并能从训练之初学会分析人际因素和交际环境, 分析讲话者及听众的特点。口译本身具有很强的交际特点, 因而在学生接触口译活动之初即应培养学生处理交际现场的各种能力。
(二) 口译教学分层型模式的塑造: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译员应掌握职业口译技能———包括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和艺术表达技能———即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 (仲伟合2003:64)
因此, 口译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在初级阶段, 应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基本功训练。口译的基本理论、译员的基本素质、听力理解能力、笔记技巧、记忆训练及语言知识的训练应是这一阶段的中心;第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用能力, 训练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译员所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以及公众演说的基本技巧;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交际能力、文化背景与专业背景的理解力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合格口译译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在这一阶段, 教师的正确、合理的评估手段和评价体系也是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口译现场的把握能力。
(三) 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现实性、广泛性、地方性
口译是现场感极为强烈的活动。作为少数民族院校, 它们多地处边远地区, 学生很少有机会步入社会参与真正的口译工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素材的选用便极其重要。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并能体现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同时, 弘扬本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也是地方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口译教学应充分考虑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选取材料时适当选用具有浓厚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材料, 成为当地对外推介工作培养人才和知识双重储备的基础。
(四) 口译教学手段的改进: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
口译活动的特点要求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多媒体系统观摩口译现场的操作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PPT等对所播放的内容进行讲解, 分析不同语境中口译的语音、语调和语言风格。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大量信息进行整合, 密切关注时事动态, 以保证选材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利用英文原版电影展开口译教学也已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影片, 学生既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也能使训练处于现实语境中。
三、改革策略思考
现行地方民族高校的口译教学中存在着上述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既有高校口译教学的共性问题, 也存在一些地方性因素。民族高校应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特点, 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 讨论口译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笔者认为有效的口译教学模式应首先建立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基础上, 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高校不应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 提出不同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使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夯实基础为起点, 逐步达到操作现场口译的水平。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技能训练为口译教学的主导, 兼及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在合理的课程体系指导下,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既广泛取材, 又能兼顾地方特性, 以弘扬本民族文化为己任, 为当地培养合格口译人才。
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否得到逐步提高与教师课堂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不无关系。因此, 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培养以口译作为研究方向的专职教师, 而教师在考虑口译必需的忠实、快速、流畅的最高标准外, 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以正确度为标准, 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表现, 从笔记、表达方式、逻辑顺序、临场发现、心理素质等层面指出优缺点, 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侧面的评价, 从而提供指导性建议, 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不足, 找出努力方向。
四、结语
口译教学改革是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 涉及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加强语言知识训练的基础上, 它应以技能训练为主, 以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和一定口译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为归依。地方民族高校的地域性特征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日益凸显, 只有在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 才能真正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口译工作日显重要, 如何培养高素质并能胜任实际口译工作的人才成为高校口译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以地方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 以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为研究个案, 在现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下, 着力分析当前我国部分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手段单一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本文认为, 民族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改革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材料的实用性和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等方面入手来探寻有效的改革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寻求有效解决口译教学难点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高校,口译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柴明熲.2007.口译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 (1) :48-50.
陈国兴.2005.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口译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4) :33-34.
高翔.2005.反思性教学与教学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 :114-116.
黄友义.2007.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 (1) :47-48.
林郁如, 雷天放.1999.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邬姝丽.2009.实用英语高级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于英语口译教学问题的研究 篇9
关键词:英语,口译课,口译员,经济
一、引言
本人常年从事大学本科大三英语口译教学,在工作中,我觉得口译是一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非常高的一门课程。不管是源语还是目标语,因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口译工作,所以通常英语口译课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与此同时,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口译教学难点,我也不断潜心钻研口译教学,解决难点,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口译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
我主要负责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每周4个学时,每学期18周,主要是交替口译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经过两年多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语言基础仍然不够扎实,很多词和用法存在用错的现象。
2.尤其突出的是,学生英语的听力水平还不够高,在英译汉中,学生容易出现听力障碍——没太听懂译入语的内容,从而无法快速、准确、有效地输出目标语。
3.在中译英中,学生尽管不存在听不懂译入语的问题,但是在将汉语转换成英语输出的过程中,怕说错,不敢开口说,思维和口译出现中断现象。我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方法:
(1)反复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2)教学方式以老师辅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结对子或小组练习为主。
(3)加强口译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下基本口译工作特别是交替口译的实战技能。
(4)我的口译课程的评估比较灵活,学生总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各占50%,即注重过程的考查,也注重结果的考查。
二、我使用的教学方法详解和个人体会
1.口译课先易后难。学生要学好商务英语口译这门课,老师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训练学生掌握口译技能;(2)提高学生中英互译的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每堂口译课的两个学时(1个半小时)都是充分利用,我争分夺秒。我使用的教学训练材料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
2 . 我进行口译训练的顺序是:词汇口译——句子口译——对话口译——篇章口译。
我上课时候注重团队合作的同时,我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和老师一对一练习,老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指导。在我的口译课程中,个人自主练习和团队合作学习各占一半,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
3.要注重口译基本技能的训练。我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和笔记训练。在口译训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记忆力训练,包括脑记和笔记。这是由口译的特点决定的。在口译的过程中,要边听、边分析、边整理,之后只有2—3秒的时间来整理思路,接着进行翻译。那么,需要拥有超人的记忆力。记忆力训练的方法之一是复述,包括复述源语和复述译入语。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注意抓大意和提纲挈领的关键词句,多留意整个段落的条理关系,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等;我的另一种训练方法是“跟叙”,或者“影子跟读”,即落后于源语几个单词或一两个句子进行跟读,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记忆力,又可以训练分散记忆力,为口译打下基础。这样,学生的记忆力就可以通过有系统、有目的的训练得到提高。同时我也注重训练学生利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记忆。
4.口译课上,需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记笔记的技能。因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交替传译,而交替传译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记笔记,是否能有效记录相关信息群决定口译输出的质量。所以口译员常常运用笔记帮助记忆,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正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另一方面,人在口译这种紧张的场景下,比平时更容易遗忘。但是,笔记只是辅助,不可为笔记而笔记。一般认为,二者的比例应该是“七分脑记,三分笔记”。在训练的过程中,我建议学生多用母语,兼用外语和符号记笔记。这是因为我们写汉字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写英语,而且阅读汉字可以一目十行,加之汉语属于“意合语言”,从一个“字”里可以联想到很多的相关信息,所以多用母语记录是有很多好处的。我向学生教授了很多做口译笔记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借用缩略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和助记箭头等。我还向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去提高笔记速度。为了让学生熟悉和灵活掌握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我训练学生听材料练习记笔记。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我对学生强调手脑并用、双管齐下,翻译时要注重对信息的深加工,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记下所有的信息点。
我之所以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和笔记训练,这是因为教学对象是本科学生,这方面的技巧和训练是基础,也比较容易入门。我的笔记技巧训练配有充足的专门的专题练习。我同时考虑到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把口译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是辅助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口译基础,我加强了专题技巧的训练,这样对学生的训练既有针对性,又能使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口译基本技巧,为学生日后的口译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习惯。由于口译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完整性等特点,与笔译有异同之处。因此,我针对口译的规律和特点,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译习惯,提高翻译的技巧。从一开始,我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务必要养成良好的口译习惯,比如说,口译过程中不能出现一些口头禅,比如“嗯”、“哦”、“啊”、或者口译时只说半句话——不把整句话说完整;以及重复说某个词或句子两遍以上等,需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如果出现这些现象,我提醒学生去掉这些口头禅,或把句子说完整之后,再说下一句,并且不要重复说某个词语或句子,只能说一次。这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过度紧张,或听漏某个信息点、或记笔记时记漏信息,就很可能会下意识地只说半句就停住发愣,也有的学生说了一半又改口重新开始。这些都是不良好的口译习惯,既不利于口译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听众对信息的接收,并且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后,要纠正起来难度很大。我觉得口译这门课主要是训练交替口译,所以不要求学生翻译得尽善尽美,我认为口译更重要的是要快速、准确、完整地向听众传达译入语的信息,使听众可以迅速听懂和理解实际内容。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不良的口译习惯,我都会及时提醒学生纠正。这样一来,在学生养好良好的口译习惯的同时,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口译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口译质量和形象。在口译的过程中,我常常会看到学生遇到突发情况就非常紧张,我都会鼓励他们,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多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这是因为他们在口译课这种高难度的课程中缺乏的不只是技能,还有对自己口译水平要有信心。
三、结语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10
【关键词】专业 英语口译人才 北部湾经济 助推
一、培养专业英语口译人才对北部湾的影响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西南沿海,具有沿边、沿海等优秀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且其自身优异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巨大的潜力。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不断开发和发展,内引外联工作的顺利开展,北部湾经济对英语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剧增。
二、如何培养起大批优秀而专业的英语口译人才是摆在每一个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界的交流联系也不断加强,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专业性的例如:外事英语口译人才、商务英语口译人才、旅游英语口译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
下面笔者将以北部湾经济区的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一)专业教学
英语口译活动是一个符号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唯有经过专业地训练和系统地学习才能够培养起具有专业技能的口译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进行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和具体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文以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为例进行论述。
商务英语是一门带有极强目的性的英语门类,涉及国际商务活动的规则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过程,同时商务英语其语言的形式、内容因其专业性强导致语义狭窄、形式固定。所以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开展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商务词汇的记忆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商务英语因其特点使得对词汇的要求更加高。虽然商务英语的词汇词义狭窄但是其准确度要求高,这就要求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保证每一个词汇、词组的中英对照完全准确。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记忆准确的基础上恰当而正确地运用有关的词汇。进行词汇记忆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归类法,例如:教师可以将与“economic”有关的词汇放在一起帮助学生记忆,如:economic channels 经济渠道、economic fluctuation 经济波动、economic policy 经济政策。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法帮助学生记忆,如:ready money 现钱、no credit given 现金交易、change 零钱,这些具有相关联但存在差异的词汇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分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重要词汇中的某些字母挖掉,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如:要求学生填写出划线部分的字母deflation。
2.加强商务常用经典句式的运用
加强商务常用句式的运用需要教师给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有关句式的结构,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背诵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英互译训练。而且教师平时可以根据北部湾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拿来进行训练,例如:“2011年,第7届泛北论坛在南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商务部、旅游部有关领导人、东南亚各国的商会团体代表。在论坛上大家就南新线经济带的开发展开了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去将有关泛北论坛的商务报道和信息找出并翻译成英文。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泛北论坛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切实将有关的时政知识点和自己的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3.加强听力、口语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诵国外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英文报道以训练学生的口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多听英文广播,借助广播加强听力训练。当然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主要还是需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不断加强训练,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实效。
以上是关于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方法,旅游、外事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同样可以运用以上方法,但要注意时政相结合,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专业化的口译人才。
(二)全方位知识体系教学
任何一门知识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联系的。所以要做好英语口译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要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同样学生要掌握与其翻译方向相关的知识。如培养商务英语口译人才需要学生能够通晓基本的商务礼仪和规范用语,需要学生知道有关的商务文化知识;培养旅游英语口译人才则需要学生能够对当地的基本旅游知识有所掌握,还需要学生对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民俗学知识有所掌握。
(三)课堂演练和实战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口译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的理论灌输还需要更多的演练和实战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和水平。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演练,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模拟演练。此外,广西地区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北部湾经济区这一先天优势,给学生多争取到到泛北论坛等有关活动现场的志愿者的机会,让学生亲自融入真实的氛围中进行演练从而提升自己的口译水平和能力。多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英语角之中去大胆说英语,积极地融入到英语沙龙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都对学生口译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小结
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口译人才的培养任务越来越繁重也需要获得更多的重视,需要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掘出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译水平,培养出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并最终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腾飞。
【参考文献】
[1]谭英.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初探[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市场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特别是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既给英语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机遇, 又带来了挑战。随着翻译学科的建设, 培养新型口译人才, 已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阶段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 基于不同模式、不同理论的口译教学模式、口译教学方法陆续出现, 给本科口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口译教学的水平。
在我国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阶段, 口译主要以交替传译教学为主。然而, 教学口译并非易事, 其既区别于笔译教学, 又绝不是单纯的“听—译”翻译语言讲解。由于交替传译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等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遇到各种教学难点, 如何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口译的“门”, 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教学难点,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交替传译过程的三个阶段, 指出每阶段的教学难点,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以解决问题, 进一步探索一套有效、实用、具体的英语专业本科交替传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二、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的口译教学模式和培训方法, 它们都结合了西方口笔译理论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现就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教学和训练模式做一简单概述。
以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理论派提出的翻译过程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内容和情感。这种模式强调如何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也注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1]在丹尼尔·吉尔教授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式中, 口译分为两个阶段:听解和笔记阶段, 言语生成阶段[2]。该模式清楚地展现了交替传译的过程, 也提出了交传中的基本技能。梅德明教授提出口译的基本过程为“输入—解译—输出”, 口译教学采用基础能力培训和应用能力培训结合、听说读写译技能教学兼容、文字声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用的综合教学法。[3]蔡小红在释意理论三角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交替传译过程模式, 该模式包括三个阶段:源语听力理解, 信息概念的总结和记忆, 目标语的重现。[4]
这些学者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训练和教学模式做的开创性研究, 为后来的口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交替传译“三部曲”中:信息输入—分析理解—目的语表达, 教师应抓住每一阶段的关键, 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对策, 解决问题, 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最终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 培养更好的口译人才。
三、基于口译过程的本科交替传译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1. 信息输入
在本科口译教学中, 交替传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听入 (视译除外) , 这是口译的第一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在汉译英时, 由于听入的是母语, 因此除了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口音、怪癖语、俚语、专业词语或发生“耳误”情况外, 学生的汉语听入一般不会发生困难。但是在英译汉中, 由于听入的是非母语, 英语的听入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道难关。笔者认为, 在交替传译的这一环节中, 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口译中英语的听入能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这一难关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选择英语原音的材料进行课堂的口译练习, 避免总是让学生接触标准的录音教材。这种做法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口译现场, 让学生避免听惯了课堂的标准录音, 到了实战时无法适应讲话者可能带有的各种讲话习惯, 从而造成紧张、听入困难等问题。同时, 在课后, 教师应鼓励、督促学生大量地进行听力练习, 泛听各种原音材料, 让听力能力真正上到一个台阶。
第二, 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词汇、表达积累。这一部分包括两方面:词汇的积累和相关口译短语的积累。如果学生的词汇不达标, 就会给听力理解带来很大的麻烦, 只有过了基本的词汇关, 学生的信息听入才会相对顺利。同时,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一些学生在听到一些短语时, 比如, the eradication of extreme poverty, 单个单词的意思, 学生都明白, 但是由于对整个短语不熟悉, 当这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一下子出来时, 不能马上反应出其对应的中文“消除赤贫”。于是学生会花时间把单个单词的意思组合在一起, 以得到短语的意思, 却耽误了听力理解的进程。笔者认为, 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 除了词汇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口译相关短语的积累。如果学生能充分熟悉相关表达, 缩短中英文对应的反应时间, 听到英文即刻反应出其对应的意思, 那么听入这一块会顺利很多。
第三, 让学生养成译前准备的习惯。在本科阶段, 教师应选择专业性不是太强的材料, 即一般性的发言, 如领导人致辞、大会主旨演讲等。这些材料一般都围绕一定的话题或者一定的背景进行, 便于学生提前准备。比如, 教师选择某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的讲话, 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话题 (并非整个演讲内容) , 让学生提前准备达沃斯论坛的相关背景知识、中国近期经济走势等信息。实践表明, 学生的背景知识准备得越充分, 在听力理解时, 对信息的把握就越容易。
2. 理解分析
交替传译的第二个阶段, 即分析或者解析。这一部分涉及短时记忆、口译笔记等。笔者发现, 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记忆、笔记, 以及精力的分配。记忆是口译中的重要技巧, 在整个口译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技巧, 完全依靠有限的笔记获取源语信息是不可行的。如果学生仅凭记忆, 不用笔记, 由于大脑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在源语信息较密集的情况下, 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记住源语的信息。同时, 学生的另一大问题, 就是对理解、记忆、笔记三者的精力分配问题。在做口译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必须要适当分配, 才能协调运转。但是, 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把精力分配给理解和记忆多了, 那么笔记就记不下去了, 光凭大量的记忆和零星的笔记, 回忆起的是部分零碎信息。如果学生的笔记占用了大部分的精力, 学生在理解原文、记忆信息上精力相对就少, 回看笔记时, 只有大块凌乱的笔记和碎片式的记忆信息, 造成信息偏差、错误或逻辑混乱。所以, 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 教学难点就在这三方面: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及精力分配。
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进行循序渐进、讲究方法的记忆训练。在记忆训练的进程上, 教师可分阶段实施记忆训练, 采用无笔记源语复述———无笔记目的语复述———有笔记源语复述———有笔记目的语复述, 最后循序渐进过渡到交替传译, 强化学生的口译记忆能力。在记忆方法的训练上, 教师应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纲式记忆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提纲式记忆指译员充分利用语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意义间的联系, 把源语讲话内容当做提纲或框架来处理;形象化记忆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说的内容形象化。[5]在记忆训练材料的选择上, 教师应选择逻辑性强或便于形象记忆的材料。
其次, 介绍基本的笔记技巧, 同时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笔记系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不同, 学生的口译笔记也是因人而异。比如, 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 则偏向多用记忆, 少用笔记;有的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好, 中英文反应速度快, 则笔记的目的语用得更多。例如前面提到的the eradication of extreme poverty, 若学生听到即反应出“消除赤贫”, 其笔记上多为“×贫”, 但如果学生中英文反应慢, 则笔记上多为英语单词的部分字母;还有的学生习惯多用符号, 有的学生喜欢多用缩略词, 等等。笔者认为, 教师一方面应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笔记技巧, 比如抓关键词、用口译符号、多划少写、竖着布局、体现逻辑等, 另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己习惯的一套口译笔记系统, 尊重学生口译笔记的差异与习惯, 只要学生的笔记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 并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还原源语信息即可。同时, 在笔记学习的前期, 应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反复使用, 即同一个材料, 让学生听材料、记笔记多遍, 把笔记的基本要求应用到每一遍记录中, 尽量做到第二遍的笔记比上一遍满意, 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固定的笔记体系。
最后, 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记忆、笔记的平衡点。这三方面精力的平衡是很关键的, 由于个体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 课堂材料的充分应用。在前期的笔记训练中, 鼓励学生用同一材料反复做笔记, 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找到三者平衡的感觉。第二, 教师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做示范, 并向学生讲解笔记记录的各种要点, 使学生在观摩老师做笔记的过程中得到点拨。第三, 同学交流。由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与教师有一定差异, 同学间的交流也许会让学生更容易“开窍”。在笔记学习的前期, 可让笔记学习进程较快的同学,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第四, 大量的课后练习。口译的自我学习在整个口译教学中非常重要, 课堂上, 教师应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要求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后练习, 并进行督促, 才能真正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对口译教学而言, 只有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记忆、笔记三者的平衡, 才能真正突破交替传译分析部分的这一难关。
3. 目的语表达
表达直接影响着翻译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 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英译中的翻译腔、中译英相关表达的受限和表达艺术的问题。
英译中的翻译腔是很多学生的问题, 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处理翻译的过程中, 太过拘泥于源语的形式, 导致整个中文听起来特别别扭, 不符合中文说话习惯。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可让学生学会如何“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学会断句、顺译等口译翻译处理技巧, 在理解、获取源语信息后, 鼓励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中译英的交传, 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关的中英对应表达, 导致学生在翻译时, 用生硬、不准确的中文表达源语信息, 甚至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表达。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表达的补充和积累, 包括两方面:句子结构和短语。比如:在表达欢迎或者祝贺时, 常用句型为:On behalf of...,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to...for...;各类的短语, 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环保等。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从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的表达积累越多, 处理中译英就越容易, 翻译的效果就越好, 同时, 学生由于见识、记忆了大量相关表达, 自身的遣词造句能力会有所提高, 在遇到陌生或者较难的翻译时, 会更容易进行处理。
在本科口译的教学中, 除了要重视口译技巧和翻译语言质量本身, 教师还应该充分重视译员在表达艺术方面的训练。发音不标准、说话拉扯犹豫、缺乏自信、语速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都严重影响着口译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可借用公共演讲技巧。首先, 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以中等语速、中等语调、中等音量进行翻译, 减少表达时的停顿、犹豫、重复, 培养学生沉稳、自信的态度。其次, 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英文发音及普通话的训练, 尽量做到发音标准。再次, 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站姿、坐姿, 尽量展现出职业性。最后, 在课堂内组织模拟会议,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口译, 注意表达艺术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口译非易事, 口译教学也深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交替传译的每一个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 而这些问题, 就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在交替传译过程的信息输入、理解分析、目的语表达中, 教师应明确教学难点, 才能胸有成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正确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取得有效果的教学, 最终带领学生顺利地走上口译之路, 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琴.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专业本科口译教学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 2012 (2) :93-97.
[2]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178-179.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3-22.
[4]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 2008 (4) .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推荐阅读:
论英语专业口译技能训练09-14
英语专业可能面临的应聘问题01-16
英语专业教学10-16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12-16
英语口译教学06-24
高职英语专业教学05-18
数控专业英语教学06-05
汽车专业英语教学06-09
美术专业英语教学06-10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