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2024-06-07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精选8篇)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篇1

茶学是我国一门特色的传统学科, 其涉及自然和人文科学, 围绕着茶的种植、加工、贸易、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等方面进行教学和研究。茶学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熟悉茶学各方面的知识。随着茶叶行业的发展, 茶叶市场的国际化, 对茶学专业人才在外语, 特别是英语的要求也随着提高, 因此茶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法, 提高专业词汇量, 最终能够大致翻译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和的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动态等等的英文资料。本文将针对茶学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结合相关的教学方面内容, 以适应当代大学生人才素质要求,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出发, 就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茶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

1、教材方面

当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英语的教材缺乏。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教材, 一般凭借任课教师的个人讲稿进行教学, 部分院校甚至连固定的讲稿也没有, 学生只能够依靠教师的上课内容学习,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学习什么。课程没有统一的设想和规划, 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教学思想, 严重影响着本门课程的发展和教学。

2、教师师资方面

茶学专业英语从课程性质上来划分, 属于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因此在很多院校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的任课教师或教师队伍方面, 很多院校都是由年轻的、新进校的硕士、博士在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 可设想由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来承担一门本来讲授就比较难的课程会出现好的教学效果吗?在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这种现象可能会少一些, 但也只是由有一定英语水平的教师来承担, 这样的教师也只是专业知识比较好, 对专业的词汇掌握的比较多一点, 但是他们的口语、发音等英语基本功方面要差一些, 难以从语言的角度把一些比较难的句子和段落讲解透彻。因此茶学专业英语的教师队伍也制约着这门课程的发展。

3、教学方面

课堂乏味, 学习缺乏积极性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常见现象, 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从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可以推断一些;并且由于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比较多的、生僻的专业词汇, 教学工作量比较大, 课程气氛不会过于活跃, 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目前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老师只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词汇的讲解、句型分析、文本翻译, 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 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茶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1、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教材、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茶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 因此还处在对教学内容的不断的选择摸索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目前基本由任课教师在选择, 依据作者多年来在茶学专业英语上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的理解。

茶学专业英语是建立在基础英语上的, 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特别表现在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学习, 学术性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等等方面, 怎样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从知识的新、权威等方面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可以选择茶叶相关的英文新闻报道与评论、英文文献资料或影视动漫宣传信息;进口茶饮料、茶食品的英文标签与说明;实验仪器的英文说明书及操作步骤等作为教学素材, 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2、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来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讲授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研究任务之一。作者认为在选择好教学内容后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结合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茶学专业英语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 农工商医各方面, 因此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 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式、基于项目、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长期以来, 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师都在不断的变动, 并且缺乏传承, 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多方面, 首先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 可以由各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 利用各有所长, 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 要加强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 把知识更好的传达给学生;再次, 要加强教学队伍成语的英语水平的培养, 可以通过各种出国深造的项目提高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总结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居多的问题。除了需要教师本身的认真、努力外, 还需要专业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 学校的重视, 兄弟院校相关教师的相互交流, 以期能够达成共识形成一套稳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昕:《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0) :147。

[2]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等:《农业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性建议》,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 :130。

[3]李韬、顾世梁、张明艳:《农科专业英语教学探析》,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26-27。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茶学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

1茶学专业发展概述

1.1 30年代以前

茶学一般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中国的茶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基于中国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底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茶科学应该是于本世纪建立的。可以查考到的茶科学相关课程的最早设立应是本世纪30年代,设立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1.2 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茶叶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在全世界教育中,只有中国设有茶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设立有中专生教育、大专生教育以及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育,于本世纪60年代设立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本世纪80年代中叶建立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于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浙江大学较早的进行了茶学科学教育,于1952年建立茶学学科,开始面向全国招收3年制茶学专科生,1956年茶学专科改为4年制茶学本科;1952年安徽农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独立建院,茶学设立于茶与食品科技学院;1956年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建立,现属园艺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现属食品系;1972年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班,1977年改制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学院。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有着浓厚茶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在日本和韩国茶艺茶道文化发展的刺激下,一批学者大声疾呼中国应该有茶文化独立学科的存在和承认。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了茶艺师职业资格,九十年代,茶文化以独立学科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21世纪,中国茶文化业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一方面,专家学者积极于茶学科的建设与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茶叶专业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1世纪初期,茶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大学专业学科中应运而生。茶文化专业在农林院校都隶属于茶学专业,很多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就是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的。

2 高等职业教育茶学相关专业发展概述

茶学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茶艺。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茶叶专业职业教育。1961年改制为大专班,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该专业被列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1960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创建茶叶专业,2004年学院升格以后在2006年开设了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1964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茶叶专业,于2002年由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市成人中专校合并建校后,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在198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2005 年一度中止招生于2008 年继续招生高等职业教育茶叶专业。

目前,中国高校茶叶相关专业设置分属于三个层次:高职高专、专科、本科。但由于现代教育的实施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模式。要符合庞大的茶叶产业事业需求,高职教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以后,为适应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各产茶区根据自身地域环境与办学条件的允许逐步开设了茶叶相关专业: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浙江树人大学2003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天福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安徽财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即使如此,目前为止,全国院校开设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相关专业的还不足20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到5000人。现有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用茶工业发展的需要,全国茶业行业的人才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学及相关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2]沈岳明, 苏洪生.技术创新是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J]. 中国茶叶加工,2001(2):5-7.

[3]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

[4]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状况及需求条件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专刊).

[5]Dr.Siemen van Berkum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nhancing Conpetiveness Of The Agrifood Sector.

[6]关剑平. 中国高校茶文化专业建设状况浅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篇3

1选择合适的茶学英语教学课本

1.1充分发挥课本的指南针作用

不管是传统的大学课程,还是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课本的作用十分重要,课本就像指南针,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大体的方向。课本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特别在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学习上,要更加注重学习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对于逻辑性,我们应该以由浅及深的顺序,渐渐的引导学生从基础的学习到思想层次的提高的转变。而对于趣味性,可以选择相关视频和音频作为教科书,丰富茶文化英语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茶文化。此外,好的视频学习资料可以促进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增加茶文化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可以以音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式的茶文化熏陶,例如,赣南采茶戏、《古丈茶歌》以及宁都茶戏等名曲,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茶文化的别样魅力。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西文化的交流会,可以通过举办或参加茶道活动,茶文化交流会以及茶事节日庆典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激情。

1.2以课外书籍作为补充

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是一门双重文化的融合,单一的课本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布鲁纳《教育过程》中说道,“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像一颗生长繁茂的大树,每一个知识点就像一簇簇枝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延伸。我们要将每个小的知识点学会并掌握,然后通过知识的延伸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由此可见,茶学专业知识的获得,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内容,但课外知识的获取能促进对课内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茶学知识有限,对于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难以进行透彻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水平与框架结构挑选适合每个学生的茶课外书籍,以拓宽其茶文化的学习研究角度。另一方面,茶专业学生也应带着问题与困惑去学习,把在课外书籍中的问题带到日常的课堂中,主动的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心得。此外,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地研究茶叶知识,刷新自己对于茶叶以及茶文化内涵的认知。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1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讲,而学生一般会采取提问或回答的方式和老师交流,在传统的课程里这样的模式有它的好处,毕竟此授课方式,能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吸收和消化知识。Bertrand Russell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中提到:“教学可以从生活里汲取营养,好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三点较为明显的好处。”首先,从最基本的身心上,学生们带着轻快愉悦的心情去学习会更加充满激情;第二,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的灵感,更能使学生们接受新的知识;第三,可以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但是茶学专业本身和英语课程就存在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老师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一是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对知识的交换和理解有一定的阻力;二是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模式单一,学生不能很好的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也不能很好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因此,改进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也是对传统学习理念的一种颠覆。

2.2新型教学模式的两种形式

对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但是变革性发展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有利。在变革浪潮中,可以根据茶学专业的特点,建立两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就第一种模式来讲,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在每个课时里进行讨论,比如,今天的课程题目是如何向外国人讲解中国的茶叶文化,首先在每个小组进行内部讨论,然后由几个小组进行辩论,最后进行课时总结。就第二种模式而言,老师分别指派不同的学生为课时主人,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讲解课程内容,由每个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使课堂更加有趣,以及怎样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同学更好的掌握知识。这种模式是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进行转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大的尝试与挑战。

3用等级制度来进行考试评估

3.1建立有效的等级制度

就茶学英语课程来讲,很多教师往往习惯用分数来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课程压力,也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进行机械式的操作,甚至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也很难强化课堂效率。巴班斯基曾在著作《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就等级制度对于教育的有效作用进行了分析。如果采用等级制度,学生的压力就会变小,以一种很快乐的姿态去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在新课改的趋势下,等级制度是比较好的评估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许多地方进行了运用,上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都以等级制度考核学生,并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果。等级制度的建立是教育界里程碑式的发展,它让学生从分数的魔咒里走了出来,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不再让学生深受学业压力的困扰。

3.2考试等级制度的标准

新课改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对于茶学专业而言,应该如何针对英语课程制定相关标准呢?合理的评估制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应该将学生在茶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和考试成绩分别按50%的比例进行评估。课堂的表现中一半来自于学生们的相互评估,另一半来自老师的评估,这样所评估出的成绩才是比较全面的。学生也可以从此评估中反馈到自己的问题与优势,从而更好地掌握茶学专业知识。利用等级制度来评估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就可以双管齐下地提高学习者各方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茶学知识的进一步传播,促进茶文化的传承。

3.3完善等级制度体系

目前,考试评估等级制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但是其在高校内的应用并不多见。我国的高等学府仍然以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茶学专业也不例外。简而言之,等级制度的普及程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建立完善的等级评估制度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首先,搜集等级制度实行区域的资料与信息,对其实行后收到良好效果的措施进行有效性借鉴与因地制宜地创新吸收工作。其次,改革效果不佳的等级制度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然后对其进行改革性创新。全方位地完善等级制度评估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茶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最后促进茶文化的弘扬。

4结语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其所承载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但是近年来,茶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萎靡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茶文化的认知处于“无知”的浅薄阶段。而昔日被热捧的茶文化,今日竟会遭遇此“冷遇”。为改变茶文化的尴尬境地,则需要从年轻的继承者着手。变革陷入了漩涡之中的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将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将茶文化的传统气息和英语的现代西方思想更好的融合。根据以上分析,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者不妨选择合适的茶学英语教学课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采取等级制度来对学生的茶学英语考试成绩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王壮,雷琳.理工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104-106.

[2]曾亮.茶学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才智,2012(28):245.

[3]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等.《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4]石玉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5):99-101.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篇4

专业教育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整体质量, 所以在进行专业教学研究的时候就要结合实际, 根据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国是茶学的发源地, 世界各地的茶学的源头都在中国, 所以茶学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地位, 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历史。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 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茶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项目, 其中就有专业的定位, 专业的具体教学方案, 专业教学目标, 之后的就业方向等等。但是从现如今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整体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师资力量也跟不上, 所以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1 高职茶学专业的具体现状与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1.1 茶学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的改革

1.1.1 优化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发展的情况来看, 很多的院校依旧存在着专业目标设定不清晰的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模糊导致了专业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就业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较差, 实践能力较为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积极进行专业内容的改革, 优化高职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制定出清晰的专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要掌握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还要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毕竟茶学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 所以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掌握茶学领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 在之后的就业过程中可以有着更为清晰的就业方向。

1.1.2 针对性的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的过程中, 要对我国的茶产业进行详细的调研, 清楚地了解我国茶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与发展覆盖的领域。从调研的结果上可以分析得出, 高职院校的茶学专业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的方向还是集中在人文类、管理类、茶学类, 主要的实践目标集中在茶叶评审、茶艺表演、茶叶加工等方向。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可以更好的培养出满足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1]。

1.2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确保人才教改方案的实施

1.2.1 成立教改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专业内容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校要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在学校内部设立教改领导小组进行监督与具体策略的商讨。这个教改小组的成员一定要有着较高的业务水平与较强的改革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校日常的教学改革任务进行更好的管理与决策。

1.2.2 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

加大资金的投入与课程改革的力度, 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不仅仅是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 还要对于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加大专业的师资投入, 大力的实行“双师型”为主体的教师团队的建设, 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与此同时突出各种教学项目的研究实施, 在研究过程中对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教师予以奖励, 以此不断的鼓励推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2.3 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

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 针对于教学的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其中就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有就是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的目标规划, 教师团队的规范化管理与教师技能的专业化评估等等。想要真正的确保改革方案的实施, 就要将其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 真正的推进高职茶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

1.2.4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为了更好的提升茶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机制,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与技能的综合性素质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对于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 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 确保实践课程要占整体课程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让学生们有着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提升。之后还要进行岗位化的培训,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接触到具体的工作流程,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 加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中, 要加大茶艺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们的茶叶感官鉴定能力, 将理论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真正发挥理论学习的意义。要想真正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只是限于课程之内的实践培养, 还要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安排学生们到校外的学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让学生们真正的接触到具体的岗位制作流程, 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意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所在[2]。

2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究

2.1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配合着主干课程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 一般情况下是对于具体的茶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分析, 从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账单数据的记录上去分析得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趋势。其中对于财务会计学的主要应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对于茶产业的税收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得出更为具体的茶产业税收情况, 之后再将具体的结果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贴近于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出切实的实践目标, 使得教学设置顺应于茶产业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有就是利用财务会计学可以更好的进行业务操作, 对于茶产业的各个生产部门进行更为详细的调研, 分析出其中的各项细节, 更好的进行茶学专业实践内容的确立, 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根据具体的分析研究得出之后的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为了高职茶学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切实的数据基础, 更好地进行茶学专业就业方向的制定, 有利于培养出适应于茶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2.2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提供基础的茶产业发展数据, 还有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的一种培养, 财务会计学是一门权衡利益的学科, 而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就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在茶学专业中融入财务会计学可以很好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最为基础的职业观念, 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还改变了茶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将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茶学教学之中, 形成一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茶学专业知识为主线, 其中又伴随着相关的会计学的各种学科知识, 以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为辅助, 针对性的进行茶学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还有就是很好的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师资力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好茶学的相关知识, 还要掌握一些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外不断的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 真正的推进高职茶学专业的进步发展[3]。

3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 每年的茶叶生产不仅仅是要供给国内消费, 还有很大一部分要出国产销。我国茶产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 不仅如此, 还带动着周边的相关产业一起快速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形之下对相关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就与相关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生的具体能力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设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1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 不仅仅是给专业目标与内容设置提供了更为切实的数据基础, 还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 在竞争上岗的时候更加具有优势, 还可以省去上岗之前的相关培训。这样不仅仅是节省了相关用人企业的时间, 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增强了就业竞争力[4]。

3.2 促进师资团队的建设, 提升专业整体效率

财务会计学的应用在专业相关制度的设置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财务会计学的融合运用, 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还对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不仅仅只是对于茶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学习, 还要对于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 从而更好地将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校方也会进行师资团队的调整与建设, 实施相应的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 更好地提升茶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4 结束语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去, 可以很好地促进茶学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 根据基础性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确立, 从可以加快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实践之中, 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综合技能, 更好的发挥出高职茶学专业的教学作用, 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推动高职茶学专业的改革发展。

摘要:在高职茶学专业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不断满足现如今社会中对于茶学人才的需求, 在制定茶学专业教学目标时,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 两者相互融合推进专业发展。在下文中, 笔者就财务会计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并且结合相关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务会计学,茶学,地位,实践

参考文献

[1]黄诚.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高校茶学专业建设工作探析 篇5

关键词:高校,茶学专业,建设,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叶的发展和使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随着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传播和种植,中国的茶文化也传向世界。中国的茶文化对于丰富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茶学专业”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属于二级学科,它最早是出现在中国,在我国的发展中具有很悠久的历史。

1 我国茶学专业发展的历史分析

茶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1.1 具有现代意义的茶学教育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创设茶蔗部,开设茶作课,并开辟茶园,建立茶叶初制厂,培养高级茶叶人才,开创了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之先河,但直至1940年“比较有规模的训练高级技术人才的应当首推复旦大学茶业系科的建立,以及在东南的苏皖技艺专科学校茶业科的成立”。1940年前后,在我国农学院开设过茶叶相关课程的高等学校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等。而复旦大学农学院开设的茶叶组,是解放前中国最有影响,也是唯一一所招收茶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高等学校。

1.2 解放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的发展起来。

建立起了适合新中国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茶学专业也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而建立起来。随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整到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2月安徽农学院成立。1956年安徽农学院设立茶业系,为4年制本科,1964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从此以后,我国开始了茶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1.3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重新恢复高考,茶学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

许多高校的茶学专业陆续恢复招收本科生,1980年代初期,许多院校的茶学专业恢复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招收研究生的高校有:浙江农业大学、安徽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且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此时,大多数高校的茶学专业都建立起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此以后,我国的茶学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起来,1989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为国家重点学科。

1.4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茶学专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宗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标志着中国茶叶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茶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茶学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茶学教育的教学人员近300人,60年中培养了近2万名茶叶系科毕业生、800多名研究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进修生。

2 影响我国高校茶学专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的茶学专业发展得很快,但是,在茶学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分布不均。

我国是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大国。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茶树的种植面积约为4316万亩,占全世界茶树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茶叶产量达220多万吨,预计干毛茶产值约为1519.2亿元。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山区,茶叶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全国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我国的茶叶生产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从全国来看,我国开设茶学专业高校的分布也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在全国呈现分布不均的状况。

2.2 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关键要靠茶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而科技进步关键要靠满足市场需要的大量的人才,解决茶叶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力培养茶学方面的人才。目前,我国茶学专业人才不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3 专业设置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茶叶的分布和生产都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因此,设置茶学专业的高校也具有这样的分布特点。设置茶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分布在南方茶叶产区,而北方的高校设置茶学专业的高校很少或者是没有。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茶学专业的发展,也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2.4 政府重视不够专业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茶叶种植、生产分布不均的原因,茶叶种植分布较小或没有的区域,茶叶的生产相对不发达,茶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不大,当地政府对茶叶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地方高校设置茶学专业的就很少,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业类高校都不设置茶学专业。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各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对茶学专业重视的程度不够,专业建设的投资不高,既使设置茶学专业的高校,软硬件设施也不能满足茶学专业发展的需要。

3 解决茶学专业发展问题的办法

3.1 重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与发展,对于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1 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通过茶学专业的设立和茶文化的传播,能够加深全体公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了解。茶文化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工学、美学、艺术学、医药学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茶学专业的设立和茶文化的传播,能够使全体公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1.2 能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得知茶叶具有解热醒脑、镇静安神、明目利尿、降脂减肥、解酒消食、止渴生津、降血压、抗老防衰、防治癌病等作用。多饮茶,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在高校开展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可以使广大高校学生戒除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的坏毛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1.3 能够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通过茶学专业的设立和茶文化的传播,可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的茶叶在很早时候就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方面作用的取得,都必须通过茶学专业的设立和茶文化的传播来取得。

3.2 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要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高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在茶叶产地的涉农高校和高职院校把茶文化作为必修专业课来对待,在非茶叶产地的高校和高职院校应该把茶文化作为选修专业,设定一定的学分来促进高校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在上课内容方面,除了加强对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和人文趣事,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茶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知识和精彩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机动灵活的授课方式,通过品茶会、参观茶叶展、观摩茶艺表演等方式,使参加学习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积累方面,还是在身心健康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收获。通过采取各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茶学专业的宣传和普及,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茶学专业的发展。

3.3 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茶学专业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扶持,建立起适合茶学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在学科建设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科研基础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合理设置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重视本科实践基地建设,成立专业实验中心,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辅人员,实现资源与仪器设备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小型茶叶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与茶叶规模企业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建设与良性发展,形成以教学、科研并举、校内校外基地互补的基地平台,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

3.4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对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在逐步增加。茶产业作为“绿色”的朝阳产业,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茶叶的种植和生产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茶树良种率不高,茶叶单产较低,加工企业规模不大,生产设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随着国外茶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出口标准不断提高,我国茶叶对外出口的门槛也越来越高。2007年,欧盟和日本分别实施新的农药残留标准,我国茶叶出口再次遭遇绿色壁垒,我国茶产业急需具有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必须扩大茶学专业的办学规模,积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人才,控制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茶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加大,茶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这就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茶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我国茶学专业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学会编:吴觉农选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学,中西差异,专业建设

茶文化无疑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过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能够看出中式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西方国家很大程度上主张教育应融入生活,“教育必须首先是经验性的,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学生们必须在其他事物之中被教育,去发现一切行动过程的结果,而不是盲目依靠他人假定,得出所谓结论。”即个体只有经历生活的各种挑战,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日益走向成熟。这也恰恰正是现阶段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中融入茶文化的原因与初衷。

1 中西茶文化差异及文化教育异同

茶艺美学无疑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过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能够看出茶文化与人类文化取向中所蕴含的精神教育。茶文化主要集中体现了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其表现的存在价值则在于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下的国家环境中的群体心态。中西两国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及形态各异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在茶文化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同。中西两方由古至今在教育背景上都具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在茶文化形式上产生的文化取向差异自然在所难免。西方专业建设之所以开展得很成功,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而中国茶学专业建设的制度层面还相对薄弱,应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制订专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高职应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建设课程,并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对于西方专业建设所存在的不足,中国应加以反思与改进,全面建立中西部地区专业建设基地,推动茶学专业建设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西方是最早提出“文化取向”概念的国家,对专业建设内涵的诠释、内容的理解和实践形式的采用,均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修正的过程,对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把握都比较精准,在茶学专业建设实践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西方专业建设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国家重视并制订茶学专业建设的法律法规、高职开设茶学专业建设的独立及渗透性课程、开展挫折教育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将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茶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实践活动便是开展跨文化教育。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西方的茶学专业建设具有很多合理、优秀之处,尤其在茶学专业建设实践方面,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西方的专业建设虽然开展得比较成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西方各州学校专业建设基地分布不均衡、覆盖不全面。大部分的茶学专业建设基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纽约、华盛顿、费城及波士顿等发达旅游城市,其次是西南部加州的洛杉矶、旧金山及圣地亚哥等发达硅谷城市,而东南部的迈阿密、佛罗里达州及西北部的西雅图等城市则分布得较少。其次,西方专业建设最主要的实践形式是通过华特士学校来开展的。由于茶学专业建设基地不是全覆盖,因此,西方专业建设最主要的实践形式不是在高职建立茶学专业建设基地,而是在主要的州建立华特士学校,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夏、冬令营体验活动等等。另外,参观茶园、走访动物园和森林探险等活动也是西方开展茶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实践形式。尽管西方专业建设的实践形式非常丰富,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各州大中小高职茶学专业建设基地的建设及覆盖范围。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开展茶学专业建设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他们最宝贵和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高职中度过的。高职是开展茶学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职建立茶学专业建设基地至关重要。

2 基于茶文化视野的茶学专业建设人文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专业教学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语言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学习整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转变观念。

2.1 兼容并蓄,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活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所遵循,但教学效果的取得,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相应发展,而茶学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有必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统筹兼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其中,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校茶学专业课和专业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关于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两个因素,必须要将这两个因素统筹兼顾,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因此,这是两者融合的媒介所在,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应以此为中心点,通过专业教学强化高校茶学专业课的开放式特点,从而从课程发展上促进茶学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发展,从方法论上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发展,以通过两者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分门别类,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教育课程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与人格魅力的伟大事业,它的本质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命,指导人们创造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为了更充分地挖掘人的精神生命及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各大中小高职可适当参考及借鉴美国茶学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教育课程,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茶学专业教育融入到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茶学专业课程应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将专业教学渗透到茶学专业学科之中,力求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有机统一。此外,还应努力做到与心理咨询辅导相渗透,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茶学专业课程应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讲授法。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在课堂设置一个辩论环节,增强学生对生命质量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生与死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他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优化环境,保证茶学专业教育正常运行

高校茶学专业教学是处在于高职茶学专业这个大环境中,高职茶学专业环境从大方向上来说,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余练习环境,而其均会受到高职场地、设备和茶学专业氛围的影响。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专业教学的另一难点在于对教学环境的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除了建立完善的茶学专业专项场地、设备,保证教学的需要外,其重点在与课堂茶学专业氛围的营造上,开放课堂是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能充当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茶学专业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开放式教学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的整体教学环境保证。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茶学专业氛围,也有利于辐散到可以练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可以时间能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而对于课余练习环境而言,高职茶学专业场地的沿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优化了教学环境,才能保障专业教学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的实施,实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2.4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茶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最终教学效果的取得,还有赖于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各个因素的控制和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教学所呈现的开放课堂是一个不拘于形式,无固定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掌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能力。为克服这一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其前提就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而其途径之一,就在于对茶学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茶学专业教育作为一类与传统教学法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一个广域的知识理论,其中包含了各种各类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又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适应范围,如合作教学法强调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对于茶学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在广泛了解茶学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 结语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关于教育内涵的研究,不能脱离前人的经验成果,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及丰富,力求达到一个最全面的表述。茶学专业教育是人们追求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德育工作,它的主要载体是高职。茶学专业建设贵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通过亲生体验而获取认识和经验;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和语言,更是引导人们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映群《.调酒》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活色生香-鸡尾酒调制》课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40-42.

[2]田园.从文化交流背后的冲突来看“礼仪之争”[J].学术论坛,2009(12):26-29.

[3]李艳.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英文化融合研究---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J].延安高职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7-120.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篇7

1 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论述

英语是一个统一的连续整体, 包括一般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 前者主要是英语学习过程种的基本技能, 后者主要是实际运用英语技巧的能力。尽管专门用途英语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在英语应用的实践过程中还是仅仅局限于专业词汇、复杂句型等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需求”则是当前现有的状态和将来想要实现的状态二者之间的差别,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学习而需要的行为表现可以作为自身的需求。当然“, 需求”有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 前者是指能够非常清楚直白地知道自身的需求, 后者则是指对于自身的需求并没有足够的意识。由于学习的需求也会随着学习目标、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所以,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必须要做好需求分析。

对于专门用途需求来说必须要对课程做好细致和广泛地分析, 将所要学习的目标差距结合自身特点,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内容的掌握。而在专门用途英语中, 科学合理的需求分析能够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提供适宜的信息, 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说也大有裨益。而且,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满足, 无疑会给学习者带来持续学习的动力, 不仅要在某一个阶段进行需求分析, 而是要在整个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都坚持需求分析, 及时掌握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

2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特点和意义分析

我国茶学文化源远流长, 从神农尝百草到唐陆羽著《茶经》, 从开设茶馆茶楼到品茶之风盛行, 无一不体现着我国的茶学文化。茶对于每位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茶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被逐步传输到世界。在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的茶叶开始在英国、在欧洲逐步传播开来, 并且在英国、在欧美很多地区形成了有“特色”的茶文化。

2.1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 小众性”

尽管我国开始注重对茶学英语人才的培养, 但是当前我国茶学专门英语无论是从高校课程设置还是研究人员来看, 都存在着“小众性”的特点。有数据结果分析显示, 截至到2015 年, 在中国知网以“茶文化”为关键词的搜索文章数量超过一万篇, 但是其中涉及到英语的仅为不到三百篇;扩大一点范围来说, 以“茶”为关键词的文章搜索量约为四十万篇, 但是其中涉及到英语的仅有四千篇;以“茶学”为关键词的六千篇文章中, 所涉及到英语的只有区区九十篇, 而且其中很多涉及英语的文章还是以直接翻译为目的。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 我国茶学英语的研究还非常少,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来说更是少之又少。

2.2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背景下, 茶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输出”, 进行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成为茶学文化对外传播的必然途径。加强对外的宣传交流,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茶文化打开一扇“窗户”, 在英语占据绝大部分的文件资料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与日俱增, 很多茶馆、茶学研究都涉及到对外的茶学服务, 在我国很多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外国人在此喝茶。如何用地道的英语和外国人实现交流、将我国茶学文化进行推广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茶学文化在传播过程中, 必然需要以语言作为载体。而在茶学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 如何更好地将这些专业术语进行英译, 就需要充分发挥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作用。通过茶学专门用途英语, 让外国人对于“陌生”的茶学术语词汇能够迅速理解和明白。

2.3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 艰难性”

众所周知, 茶学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内容, 很多茶学术语、专业词汇都是根植于我国汉语文化中, 只有汉语才能将其形象、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而在现有的英语表达上, 很多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并不存在, 往往都是“一片空白”, 如何将茶学术语和专业词汇能够在翻译流畅和准确性的基础上保持“原味性”是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最大困难。像茶学中的“品茶”一词, 根据惯有的汉语习惯和对应的英语词汇会翻译成“savour tea”, 但实际上这种翻译是不够准确的。在英语词汇中和国外英语辞典中并没有出现“savour tea”这样的英语搭配, 大都是使用“sip”一词的。那么也就是说, 在英语国家“品茶”是不使用“savour”的, 可能很多英语国家的当地人对于大家口中习惯的“savour tea”是什么都不知道。既要考虑到英语的搭配习惯, 又要保持茶学专门用语的准确, 找到当中的平衡点无疑给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带来极大的阻碍。

3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的内容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仅涵盖了“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病虫防治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内容, 同时还包括了“茶史与茶文化”“、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茶叶营养与健康”内容。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来说, 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品茶茶叶以及茶馆茶楼服务、茶学工艺、茶学历史等内容都需要通过专门用途英语进行表达和阐述。当前,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应用。

3.1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般都存在着教学的需求分析, 所以说, 对于其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有认识和了解。首先,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缺乏统一的课程规划, 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较为分散, 对于茶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专门的规划和编写, 更多的都是学校依据自身学校专业计划进行教学, 教学缺乏组织性。其次,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像在很多学校, 茶学英语、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位都是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课时安排较少。而后,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师资力量匮乏, 由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老师能力需求包括两方面———既要精通茶学知识, 又要英语水平过关, 而同时能够满足这两点的无疑少之又少。最后,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式落后, 大部分学校开设的茶学英语课程都是以按照课程或者讲义内容这些“固定套路”教学的, 课堂氛围呆板沉闷, 学生也缺乏兴趣。

因此, 针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求的分析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编写统一大纲, 制订统一的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按照茶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老师的专业英语水平, 还要有丰富渊博的茶学知识底蕴;三是要丰富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的小活动小游戏, 课后的茶学实践艺术活动, 比如说和留学生、茶馆老外等进行主动交流,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水平。

3.2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应用的需求分析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来说,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工作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如何将茶学中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能够准确、优美、顺畅地通过英语翻译。比如说, 在我国茶叶种类中, 有像大红袍这类乌龙茶品种, 那么红茶这种茶学术语是如何在专门用途英语中体现的呢。很多人习惯会认为“红茶”应该翻译成“red tea”, 然而实际上“红茶”的翻译是“black tea”, 这无疑会让很多人产生误解。当然, 还有很多茶学专业名词通过茶学专门用途英语进行翻译的, 像普洱茶是pu-erh tea、乌龙茶是oolong tea、茉莉花茶是jasmine tea、花草茶是herbal tea, 茶歇是tea break、茶盘是tea tray、泡茶是make tea、茶漏是tea strainer、茶具是tea set……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过程中, 宣传对于茶学来说也至关重要, 将茶学文化进行“包装”对外交流和推广。比如说, 可以将茶馆和茶馆的布置———茶馆的桌椅———茶馆的茶具———茶馆茶艺师———茶馆泡茶手艺———茶馆品茶人员———茶馆“茶氛围”等茶馆的整体茶文化信息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完整呈现。同时,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通过中英双语呈现的形式, 让更多的外国人对于茶学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逐渐喜爱上茶学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对于茶学文化的推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 要重视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在教学中、在应用中的需求分析, 将茶学文化中的精华能够通过专门用途英语完整、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超夷.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8 (4) :130-131.

[2]闫培香.学习需求分析与专门用途英语[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 (2) :126-128.

[3]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 :91-95.

茶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关键词:茶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问题

培养具备茶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力的人才, 既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一种途径, 又是我国部分高校所提倡的任务之一。郭桂义等[1,2]针对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孙慕芳等[3]就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刘晓娜等[4]针对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初见成效, 为茶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茶学概论既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5], 又是一些高校针对非茶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等内容于一体。该课程既能为茶学专业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能提高非茶学专业学生的茶学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针对如何提高茶学概论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学生学“茶”兴趣, 根据不同情况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等问题, 从茶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1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1 根据不同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及实践内容

1.1.1 根据时代及茶叶生产周期需要, 适当增加或删除教学与实践内容。

在教材方面, 以朱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学概论》 (2013年8月第1版,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为主要教材, 《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其他教科书、期刊和学报为参考书进行教学。一些高校在以往教学中以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文化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茶叶功效研究的深入, 茶叶综合利用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茶叶功效以及茶叶品鉴、茶具、基础茶艺等内容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 改革了部分教学内容, 增加了茶与健康、茶叶品鉴、茶具、基础茶艺等内容, 丰富了茶的综合利用部分内容, 缩减了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茶叶无公害生产等内容。

茶树有固定的生长周期, 而茶叶生产有特殊的生产周期。为此, 根据茶树生长周期及茶叶生产周期, 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设置了茶树生物学基础实习、茶树栽培实习、茶叶采摘加工实习等实践内容, 适时穿插各个教学实践环节, 使教学内容与茶树生长周期以及茶叶生产周期相互搭配。

1.1.2 根据不同专业,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 茶学概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非茶学专业专业限选课、非茶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方向不同, 对茶学概论教学内容各部分的需求就不同。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设置作如下调整: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基本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相对于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 非茶学专业限选课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取消茶树育种、茶叶精制加工、茶叶贮藏与保鲜、茶叶审评与检验等部分内容, 非茶学专业公共选修课取消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树病虫害、茶叶精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等部分内容 (表1) 。

1.1.3 根据不同兴趣群体, 适当丰富或缩减教学内容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

为了搜集学生对茶学概论教学内容设置的建议以及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分布,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植物保护专业2个班级的5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由表2可知:在植物保护专业2个班级中, 96.61%、94.92%、89.83%的学生分别对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感兴趣, 只有47.46%、66.10%和69.49%的学生对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感兴趣。这就证明, 在植物保护专业中, 更多的学生对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感兴趣, 较少的学生对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适当丰富细化了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部分内容, 适当缩减了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部分内容。

注:“√”表示设置该部分教学内容, “×”表示不设置该部分教学内容。

1.1.4 根据不同行业发展趋势,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茶学概论教学中不断补充不同行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 凸显行业的发展趋势。例如, 茶具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茶具是茶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 而茶具设计从最初简单片面的感性经验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理性认识[6]。如今茶具设计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茶具个体的造型, 而是慢慢转移到茶具与茶文化的关联性上, 茶具种类趋于多样化, 设计趋于人性化, 造型趋于风格化, 用途趋于便捷化。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增加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不仅呈现给学生最新最全的茶具种类, 而且让学生将茶具与茶类、茶文化联系起来。再如茶席设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项独特的茶文化活动形式[7], 且迅速发展成为了高级茶艺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一, 完成茶席设计作品是高级茶艺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及时在茶艺与茶具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补充了茶席构成及简单设计这一章节, 使学生掌握茶席设计的构成因素、茶席设计的基本技巧等知识与技能, 为成为高级茶艺师打下良好基础。

1.2 利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在茶学概论教学中, 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主要教学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兴趣小组角色对调法、微信公众平台法等, 各个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不断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1.2.1问卷调查法。

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多次问卷调查, 分别在学期初、中、末进行。学期初调查分析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兴趣, 摸清学生对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根据结果调整教学内容设置、占比以及难易程度。学期中调查学生对前期教学情况及难易程度的认可度, 学期末调查学生对整期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认识及建议, 根据结果分别调整后期教学方式与方法及下期教学计划与内容, 做到及时、高效。

1.2.2兴趣小组角色对调法。

兴趣教学法是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对专业学科产生兴趣,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5]。兴趣小组和角色对调法在大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将兴趣小组法与角色对调法结合起来。学期初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占比, 根据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 并要求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总结本小组兴趣相关内容, 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学期中要求各兴趣小组进行角色对调, 课堂讲授本小组兴趣相关内容课件, 由其他兴趣小组对当堂小组进行现场提问并给予打分。同时, 将期末考核定为角色对调授课与理论考试相结合, 将角色对调授课纳入期末考核当中, 并不断增加权重,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

1.2.3微信公众平台法。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可以使用手机、平板进行交流的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 主要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将微信应用到教学交互活动中, 可以使得教学的交互更加自由、方便、及时, 这种新颖实用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将微信公众平台法应用到了教学当中, 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应用:一是根据教学进程, 不断推送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文章, 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联系;二是不定期布置作业, 要求各兴趣小组原创本小组相关内容文章, 推送至平台,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及理解能力;三是对文章评论区问题进行搜集, 课堂当中由教师或者学生予以解答, 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四是利用公共平台数据统计功能进行学生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 进行数据统计, 针对性调整平台内容、更新时间及频次。

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教改方向

2.1 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茶学概论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而教学周期一般仅为18~20周, 在不到40个学时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课程核心教学内容,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达到应有教学目的, 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将根据实际情况, 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 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使教学内容设置及占比更加科学合理。

2.2 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立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 以保证茶学概论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如茶树生物学基础实习、茶树栽培实习需要一块面积较大、长势较好的茶园;茶叶加工实习需要一个加工设备先进、齐全的生产基地等。将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茶园及生产基地。

2.3 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教学模式和平台

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平台不断涌现, 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方法, 将不断加强学习, 同时优化已有教学方法、模式及平台, 实现科学、高效教学, 做到可视化、可追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桂义, 张洁, 孙慕芳, 等.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茶叶加工, 2014 (2) :44-48.

[2]郭桂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9) :5957-5958.

[3]孙慕芳, 张洁, 郭桂义.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 :128-131.

[4]刘晓娜, 郭桂义, 胡孔峰, 等.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42-44.

[5]吴思茗, 左扬扬, 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 (1) :44-47.

[6]黄韩丹.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加工, 2015 (3) :72-75.

上一篇:城市综合执法下一篇:有机蔬菜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