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2024-06-11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共12篇)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1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持续深入,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逐渐将实践教学作为重点。通过实践教学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基于此,本文中详细分析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有效教学

随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发展需求,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目的。充分考虑新课改改革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特点

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走向小学一线教师的岗位,其面对的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该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程度不同于中学生,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首先,具有良好的语言亲和力。小学生年龄偏小,正处于儿童阶段,这个阶段的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接收到准确的信息。同时语言具有亲和力,可以与小学生良好沟通与交流。其次,扎实的板书绘画能力。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受到外界影响后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能吸引他们关注,因此小学教师具备扎实的板书绘画能力,才能提高板书质量与内容,通过丰富有趣的板书吸引学生关注。同时具有活跃课堂的能力,穿插故事、儿歌等内容,寓教于乐。因此,基于小学生特点及新课改要求,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应该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二、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的措施

针对中文与社会专业教学现状及就业要求,本部分联系实际给出具体的教学优化措施。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实施的高校人才培养指导性文件,按照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中文与社会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专业,其人才培养的依据应该定格于本科,定向为小学,定性在教育。因此,师范类院校中在对中文与社会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一定要强调其“师范”特性,强调学生未来职业技能———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贴合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培养初中、高中师范教师进行区别;最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于专科类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区分,突出学生的高素质性,以满足当前小学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所以,师范类院校应对中文与社会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方案进行不断扩充和完善,根据当前中文与社会专业的需求标准对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进行补充和调整,突出专业特色。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这里以情境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化成形象具体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生活化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快速导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最终实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对已掌握的知识点更加熟悉,还可以补充不足的地方,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对疑问产生重视心理,明确地告诉学生一旦有疑问产生,就要积极主动的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或者变换思维去探索和解决。

3.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为了确实有效提高现阶段师范类院校中文与社会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院校应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例如,在学生教学计划中加入普通话水平考核、三笔字书写能力考核和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等,并加入相关培训练习和比赛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入学专项教育、教学观摩、基础能力培训、校内试讲、实习教学和定岗实行等相关环节;为学生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由此来帮助学生对自身教师职业技能进行严格训练和考核。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这也是提高中文与社会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保障。而要加强学生教育实习管理,首先要对实习模式进行扩充,学校对学生实习学校进行统一的安排和规划,并派遣专业教师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感悟和情况,并开展专门的实习汇报和实习成果展示等总结性指导工作;其次,学校要加强对优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最后,以优秀实习基地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定期要求一批基地名师到校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观摩教学,或聘请校外优秀教师兼职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为中文与社会专业学生提供一线教师资源和学习交流的条件。

4.创新实践评价体系关键在于要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持续,才能取得成果,看见成效。通过笔者细心调查和总结发现,为保证学生改革的课程能够与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模拟训练时,应尽可能地模拟出与教学岗位和环境相仿的情境,根据任务改革教学方法,为确保事件质量,学校还应尽可能的聘请一些特级教师参与进来,一起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执行情况综合对比,双方共同合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关制度和合理的管理模式,确保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公正客观的执行。如此,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及时发现,制定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三、结语

总之,通过本文论述及给出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与水平。同时,考虑到新课改背景下对该专业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学生基础,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秦启轩.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2(03):34.

[2]段作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92.

[3]王标,张玉成.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7):112-114.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2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学习兴趣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催化剂,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这一时期的学生做事情的首要动力是兴趣,小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很难有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相反,如果能够引导小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那么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会对喜欢的事情投入极大的热情,这件事情也一定会做得有声有色, 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以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课程的学习魅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一改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变得灵活而充满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2)以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学生做事情更多的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自然地对这一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没有体会到成功,而体验到更多的是学习的失败,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地对所学的课程失去信心,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成功教学体验的机会,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及时加以鼓励,以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分组,学习小组的划分要本着组内差异化,组间接近化的小组划分原则,具体来说,组内差异化就是指在学习小组的划分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划分其成员的选择要选择学习水平与能力水平相接近的同学,将他们划分到同一个小组中,这样划分小组的好处是让不同水平的同学能够得到互补,有利于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而组间接近化的小组划分原则是指在不同小组划分时,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不要存在太大的差距,这使不同小组同学间的交流更加容易,合作更加便利。同时小组长的选拔要通过组内成员民主推选的方式展开,让选出来的小组长能够真正地为组员服众,这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本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成员与组间成员的彼此沟通与合作中,集思广益, 提出新的观点,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提出问题,并且在合作的基础上去探寻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极大地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要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包含许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本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向生活学习,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做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学会生活的技能。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其经验相矛盾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辅导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解决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如果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困惑问题不够重视,就有可能让学生进入认识的误区,产生认识的偏差,影响其正确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勇于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在生活化的教学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众多的生活实例进行积极思考,通过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与认知,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良好的生活技巧与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本文对该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摘要: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办法 篇3

我校有七个班(六个义务教育班和一个学前班),在岗教师10人(含学校行政人员),一至六年级共有学生100人(含5个智残生)。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个别班级学生成绩处于全镇中上等水平,个别班级学生成绩处于全镇下等水平,根据教育管理中心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方案,结合学校实际,特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措施与办法。

一、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树立教师敬业奉献精神。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管理。

1、建立并执行《教师上下班管理制度》,实行上班签到,下班签退。上班时间不能进行棋、牌等与教学无关游戏娱乐活动,从时间和教师在行动上规范教学行为。

2、建立并执行了较严格的《教师考勤制度》,激励教师没有特别情况,不耽误教学工作,保证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3、建立并执行了《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特别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生辅导作了严格的要求。

4、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教导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

(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组织教师听评课活动,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导处、教研组特别对近年来在全镇统考中教学成绩下降的学科教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发现问题并与科任商讨解决方案。对学生成绩处于全镇下等水平的班级进行特殊管理,抓好班级学风养成。要求任考查科目的教师对待进生做好辅导,学校

对转化待进生效果突出的给予绩效奖励。

三、加大对后进生转化力度,提高整体成绩。

后进生是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因此,在后进生的转化方面做如下具体安排:

1、科任教师根据上年考试分数和任课教师平时观察,确定后进生名单报学校教导处,经教导处审核确定后进生,建立档案。

2、抓两头保中间。一年级(2个智残生除外)和六年级任课教师要高度负责,不能从一年级起,就出现学困生。不能使学困生在毕业时还没有脱困。中间年级(二年级2个智残生、三年级1个智残生除外)教师要避免产生新的学困生。如果学困生档案中有新名单出现,该任课教师要承担责任。

3、教导处将制定《后进生转化制度》。后进生在全镇统考中成绩每提高10分,过程考核奖励任课教师5分;对成绩突出的教师,优先评优评先等。对学生而言,学校每学期期末在后进生中开展评选“学习进步奖活动”,凡学习进步较大的后进生均可参评,在开学典礼上表彰。通过建立制度,使后进生转化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导处按规定对后进生进行严格检查,并及时反馈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

四、建立强有力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学校制订并通过了《学校教师考核方案》,从思想政治、教学行为、工作态度、教学业务能力、教育教学业绩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更关注的是教学效果。

在学校的《教师评优选先方案》中规定:凡教师任教学科教学质量下滑的,不能参与评优选先。

学校还将制定《小学语文、数学教师任课条件》,将规定: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下一年在本校不能担任语文、数学课教学,同时不享受奖励性绩效工资。不服从学校安排的报教育管理中心,请求调换工作岗位。

各位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执行本措施,由于个人不执行此项措施和执行教学常规不力,导致教学质量滑坡或不达标按学校相关规定,当事人承担责任,接受处罚。

**小学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4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阶段我校教学质量处于低谷,作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清这个严峻的形势,要同心同德,想方设法尽快将我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去。

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

教师的思想层面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制度执行上,如何将教学常规管理切实地与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教师配备方面,如何以我校教师现有情况实现教师配备的最优化。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我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一、提高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结合起来,要和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平时注重加强业务理论的培训与学习,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要选派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参加。学期末的教学质量要和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教学质量处于下游取消评选资格,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任课教师教学质量须处于同轨年级中上游,否则学校不予申报。

二、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1、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把功夫下在课前准备上,要求每位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每周进行讨论式集体备课,要把每单元的知识重点滤出,做到讲课时心中有数,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一份单元检测试卷,以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分管相应年级的校级领导要深入到备课组中,督促检查备课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精讲多练。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的提高和优等生的发展。

(3)把提优补困工作加在课后,学校要建立优等生、学困生档案,每学期根据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对各班的优等生、学困生进行统计分析,对提优补差工作做得好的任课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2、课堂教学效果测试经常化,不能流于形式,教导处分管人员每月根据各年级进度督促任课教师做好单元过关监测工作,重点对三率达标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3、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学校定期对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学校每学期对教师教

学检查指导每月1次。检查教师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时,应涉及所有年级和作业种类,检查要有记载(写清时间、地点、人员等)、有分析、有小结,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提出指导意见。

4、每月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教学质量检测,并做好检测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确定下一个月三率的提高目标,对进步快提高幅度大的任课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大力予以表扬,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当月的绩效考核中按教学成绩进行相应的加分或扣分。对优等生和进步快的学生在学生大会上予以表扬,并给予一定奖励。

5、举行多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导处要和德育处,少先队等部门合作,组织一些作文竞赛,心算比赛,朗读比赛,铅笔字、钢笔字比赛,英语口语交际等活动,少先队广播站及时播发学生优秀作文,学校宣传栏对学生优秀作品公布展示。

三、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1、严格规定作息时间,任何年级不得任意提前下课或放学,有效利用好每一节课。实行査课制度,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分管领导要及时找其谈话,并按相关规定处理。非突击性和学校重要事务不得占用教学时间,晨读,中辅导教师必须到位进行个别辅导,要切实把提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

2、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干部要

首先做到,工作没到位要在行政会议、教师会上提出严厉批评,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到教研组,未兼主课任务的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课40节,兼主课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

3、每月公示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得分,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坚持每周学习规章制度、业务理论文章,每周每位教师必须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业务学习笔记,学期末集中检查,评选优秀学习笔记,予以奖励。

2、定期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教学从模仿开始,学习名师教学经验与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3、建立健全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教师外出学习要保证人员、时间、资金的到位,外出学习的教师要以汇报课或主题讲座的形式汇报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讨论,提高和推广学习效果。

4、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要和本校的骨干教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师徒职责,定期互听互助,是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本校骨干教师要和市区支教教师挂钩,拜师学艺,更好地提升自己。

五、加强教学研究,打造精品课堂。

1、请支教老师上好示范课,校内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每人一节教研展示课,外出听课学习教师汇报课,通过各种

形式的教研活动课,组织教师相互交流,进行研讨,取长补短,总结反思,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平台。

2、以实小发展共同体为依托,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本着互相学习,同伴互助,共同进步的原则,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找出本校与名校、兄弟学校的差距,不断改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白庄小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篇5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作为一线教师,我主要从下列两方面入手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一是向45分钟要效率 ;二是提优补差。

一、向45分钟要效率

1、抓住课堂效率(1)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时,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时也会认真听讲。因此课余时间,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我还常常查阅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课外资料,充实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让他们喜欢我们,也喜欢上我们的课。其次,对班里每个同学我们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爱一部分人,也决不放弃一个同学。对学习困难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3)发挥学生看、听、说的能力

思考的过程总是和看、听、说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上,只有眼睛看过来,耳朵听进去,才能把思考的结果说出来。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看、听、说的能力。

a.看过来

“上课时,你们的眼睛要都看着我,要做到,我眼中有你,你眼中有我”,上课时对学生说上这样一句话,学生的眼睛马上就看过来了,思维也就动起来了,当然就跟上了老师的步子,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b.听进去

竖着耳朵听,那不是真正的听,因为有的同学会开小差,有些同学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听,要学会听重点,记重点,c.说出来

在看,听后,要让学生说出来,能说出来,说明在学生的脑中已经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说明他已经理解了,因此每次错题了,都要求学生说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正。特别是在校外对练习中,A、B、C、D人人都会选,可要知道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就要让学生说出来,为什么选A,不选B、C、D;只有让学生说出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找我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教学。

2、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记错本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错本”,把自己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原因,使学生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记错本有了,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反馈,如每周五,可布置“一周错题回顾”把本周自己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星期一逐本批改,对于再次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再记录下来,再做,这样到期末,学生的错题就越来越少。

(2)“1×5”学习法。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获。反对搞题海战术。做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思考: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我是如何想到的。④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⑤一题多变看看怎么样。这样做一题通一题型,效果是:1×5>1×1。

(3)“1×3”纠错法。一道错题,从三个方面分析: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是什么。③符合什么条件,错误的答案才能变成正确的答案。收获是:1×3>1×1。

(4)“1×3”思考法。一道对题,从三个方面思考:①解题的依据是什么。②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若有多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更佳。③这道题还可以如何变化?收获是:1×3>1×1,学生在比较与发展中提高了解题能力。

二、提优补差

1、提优(1)学生体会成功,使学生乐学,爱学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更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a、在尝试中体会成功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学生将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并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妨多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使学生在尝试中体会成功。学生经过自己艰苦探索,取得成功后对下面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在发散中体会成功

发散是让学生说出对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通过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思路或方法,从中发现最佳途径。为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发散中体会成功。c、在质疑中体会成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允许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2、补差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6

一、现阶段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设计有失人性化

合理化地设计语音教学方案。学生能否主动地去学习英语的重要方面就是要保证所学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只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趣味多多, 学生才会积极地走进教室学习英语发音。在语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重复性的音节和发音规则练习, 这种比较抽象的发音方法比较难记住, 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和正确的语调, 因此教师则要教导学生去寻求规律, 避免学生一味地模仿单词, 不进行深入思考, 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 在很多时候甚至会出现学生对自己写的单词根本就不会读, 有时还会出现学生之间发音不一致的情况。

2.教学内容配置不合理

如今, 我国在大多数的小学中开始开展英语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所教受的能容不是很集中, 语音的训练也无法有效地进行, 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 就造成了学生需要6个学期来进行发音的学习, 而且教学课程内容之间无法实现连贯, 这就使得语音教学无法实现有效的配置和安排,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 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因此,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

二、提高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质量

1.以旧带新, 提高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一项漫长而且重复性的工作。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进, 采取“以旧带新”方法, 渐渐地将语音知识进行完善, 提高语音教学的质量。例如, 当对玩具这个单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Boy这个词进行复习, 由于两个单词形成对比这就能够使学生对于B和T的发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将语音和拼写之间建立联系。

2.模仿授课

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进行听力辨音时, 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让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然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学生能够在模仿和教师纠正错误的时候, 掌握发音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对主要的发音器官进行合理的解释。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 通过不断地练习, 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英语发音。

3.听力教学

可以使用听力教学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美发音听力学习, 让学生进行发音模仿, 对于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重点教学,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辨音是听力学习的重要步骤, 辨音还能够对听音效果进行检测。通过辨音找到存在的问题, 通过反复的听不断进行修正。

4.传输语言教学的学习态度

(1) 学习态度。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外部的影响, 这样学生的情感好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理解态度。这主要是指学生对于语言概念的自主掌握和理解。

(3) 情感态度。语言的学习需要进行多年的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 充分使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老师的学习过程相似。

(4) 思考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客观现实的东西进行自主的分析。

简而言之, 在小学中进行英语学习时, 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语音教学, 在学生语音学习的关键时期有效地进行教学, 但是不能急于求成, 一定要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体会, 提高模仿能力, 对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语言是人们进行有效交流的方式, 其中语音是语言得以表现的主要方式, 语言能够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理解关键就是要保证语音表现的准确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为了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需要去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 达到更好相互理解的目的, 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们能够理解语言的意义, 而且还能够将语言有效地表达出来。但是一旦语言表达不准确, 所表达的意思就无法更好地被理解, 这就造成了沟通障碍。由此可见, 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给予重视, 而且这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的一个方面。论述英语发音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语音教学怎样有效开展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进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音语调,教学问题,提高方法,准确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瑞芬.提高小学生语音能力的教学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6) :52-55.

[2]崔刚.小学英语中的语音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2 (8) :3-5.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7

任课教师:杨志勇

2014年3月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多年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或者说《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本人曾就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过探索和实践。

《品德与社会》或者说《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其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具体做法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8

教学质量是中文系办学的生命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管理建设等等都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文系应从教学文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讲义、课程教案等)、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考核、学生成绩评定等)等方面构建起中文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文本设计

教学文本设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讲义、课程教案等,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性要素。科学、精当、规范的高质量的教学文本设计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

①设计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总纲,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据。中文系应根据办学历史经验和社会人才需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尤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科学论证,制订出一个符合目标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②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门类配比及其课时分配,是保障教育教学

容,要使教学讲义成为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标志性精神产品。

⑤设计一套高效的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教学方案是学科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特性和学生特点设计制订课程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任课教师应深刻把握课程学科特性,深刻理解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状况,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自主性。任课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科教学方法,娴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启迪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教师学历职称、综合素质、学术水平等方面,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性因素。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①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

学历反映一个教师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及知识水平的情况,高学历反映一个教师在特定专业特定领域的更深层面、更高层次的学习及知识水平状况;职称反映一个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综合水平和能力,高职称反映一个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了较高的综合水平和能力;高学历和高职称是师资状况的显性标志。中文系应鼓励在职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积极晋升高级职称,在新教师录用时提高准入条件,使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达到较高层次,为教学质量保障创造人才条件。

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力争培养出在省内乃至国内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培养一批名师和学者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性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条件。教学任务的编制和执行、日常教学运行的监管、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等,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及时有效管理,才能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中文系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选聘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好、工作业绩佳的教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并进行管理业务培训,实施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考核,通过履职考核促进教学管理人员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考核(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热情度;工作的纪律性、协作性、全局观;工作的务实性、勤奋度、认真度;工作的及时性、负责度、执行度;工作计划的认真度、周全性、可行性;述职报告的认真度、全面性、客观性),工作能力考核(工作的独立自主能力;工作的统筹计划能力;工作的组织执行能力;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工作的改革创新能力;工作的应变应急能力。),工作业绩考核(工作计划的落实度、质量度;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改革创新的实效性、特色性;工作业绩的显性标志成果量。)。

中文系应通过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锻炼培养一批善于管理、勇于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为教学质量保障创造组织条件。

五、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考核、学生成绩评定等,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激励性因素。科学、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①设计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教学质量是指受聘教师所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情况的检测评价。中文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五个指标。

教学态度评价标准:严格遵守教学规范,教学准备充分,遵守教学纪律,教风严谨,各教学环节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耐心细致指导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不断改进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系统性鲜明,层次性合理,新颖性突出,深广度兼顾;有个人见解,观点正确,难点重点突出;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信息量大。

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内容娴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达流畅,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工整、合理,注重教学能力自我提高。

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氛围良好;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学生对学科课程知识掌握具有系统性,对教

有难易层次和水平区分度,过易或过难均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使优秀学生、良好学生、一般学生、较差学生在考试成绩上客观地显现其差别,即考试成绩应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③设计一个全面的学习评价指标

学习评价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也间接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学习评价应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注重综合性评价,力求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结果。

中文系学生的学习评价指标应包括:课堂学习情况、课程作业完成情况、课程研究性学习情况、课程参考文献课外阅读情况、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情况、课程考试或考查情况等。

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制订课程考核评价的指标及其分值权重,在课程考核方案中明确规定,以引导学生关注过程性学习,注重知识积累。要以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而改变教师以期末考试结果评定学生优劣的简单化评价方式,改变学生不重学习过程、只重考试结果的应试化的学习方式。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9

我国各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 2003年首届扩招后的学生毕业, 此后, 逐年形成毕业高峰。由于中文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几乎所有的中文专业的学校都把该专业作为扩招的重点。几年下来, 和扩招前相比, 各相关院校中文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成倍的增长, 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论文质量严重下降,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不端正。

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把写作论文看成是一项负担, 因而态度消极, 不愿意配合指导教师开展写作。写作时但求敷衍过关, 不求质量。

(二) 论文写作拼凑甚至抄袭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的论文往往是将几篇论题相近的已有文章的内容拼凑在一起, 有的甚至将他人的某一篇文章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 或者是干脆原封不动地“拿来”。

(三) 对论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1. 从生源来看, 不可否认, 由于大面积的扩招, 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和水平较扩招前有所下降, 这不仅给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而且客观地造成毕业生的总体水平不如以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较差, 很难对论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 由于扩招, 各年级的学生数量迅猛增长, 可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各教学单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与学生增长所要求的师资力量相应的建设任务, 从而导致了教师人数的增长比例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比例, 这自然就加大了现有的在岗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师指导论文的负担加重, 人均指导论文数大, 因而难以周全照顾, 很难像以前一样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精雕细琢。

3. 由于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 造成了就业压力加大, 在大四学生中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焦虑情绪。在这最后的一年, 由于担心自己的就业前途, 大四学生纷纷离开课堂, 奔波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之间, 很难使他们安心地坐下来静心读书和进行潜心的研究。

(四) 论文写作不规范。

1. 学生不愿意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写作。

首先表现在选题随意。学生在选题时很少关心论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只关心某一题目是不是“好写”, 或者是该题目将由哪位教师指导, 该教师是否“心软”, 是否愿意“放一马”, 自己是否容易蒙混过关。其次是材料准备不足。不少学生在确定完题目后, 不是按常规程序先充分调查相关的研究成果, 搜集整理有关材料, 在对这些调查材料分析研究后制定写作计划、写出写作提纲, 而是直接开始“写作”, 一边写作一边查“资料”, 往往出现写文学论文的学生不看文学作品, 写语言学论文的学生不调查语料的现象。最后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有两种具体表现:第一种情况是对他人已有的相关成果或研究进展不是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进行适当的评价, 而“视而不见”, 只字不提;第二种情况是直接将他人的研究成果作文字上的改动, “化”成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2. 论文的格式不规范。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 (1) 不少学生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的结构模式, 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每个结构单元的作用和价值, 因而常常不能按要求来安排论文的结构和写作内容。不少学生不知道“引言”和“结论”部分应该怎么写, 摘要和正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文献应该怎么排列等。 (2) 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由于没有广泛收集材料,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抱着一两篇他人相关的论文作“蓝本”, 为了在文字上和这个“蓝本”有所区别, 很多学生采用转述或改写的方式引用“参考”资料中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都不注明出处。另外, 对于一些直接引用的二手材料往往并不注明是转引, 而是直接注成见某原著。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 近两年来, 我们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

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之前, 开设专题讲座和论文写作指导课, 使学生认识到,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一次综合性的能力考核,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 使他们初步了解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从而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这种能力是毕业生必备的, 研究能力往往会影响到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毕业生们在大学四年中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唯一一次正规的机会, 这个机会值得每个毕业生珍惜。

(二) 从培养专业兴趣或课程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对写作论文的兴趣。

从大二开始, 就关注学生的课程兴趣,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具体做法是:安排专门的教师, 以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为起点, 指导他们进行与该课程相关的系列课程的学习, 从而形成对某个专业方向的兴趣, 这时再将教学内容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一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 从而产生研究的冲动, 以此为基础来确定论文的选题, 学生一般都愿意作深入探究。

(三) 加强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 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

从大二下学期开始,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选题, 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较小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学年论文不必过分要求有创见, 但必须符合规范性要求, 要通过学年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规范意识, 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写作论文的成就感。到大三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将学年论文的选题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起来考虑, 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状态, 从而避免大四时因考研、求职等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和心情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

(四) 为指导论文较多的指导教师配备论文辅导教师。

将那些专业水平较好但没有承担论文指导任务的青年教师分配给各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 协助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青年教师和毕业生之间年龄差距较小, 容易沟通, 尤其是在帮助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确定论文初稿的写作思路和论文规范性检查方面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减轻论文指导教师的负担, 同时因为有辅导教师的全程参与, 更有利于他们把握学生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 从而保证论文写作的质量。

(五) 对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实行全程监控。

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 审查选题。

以教研室为单位, 会同指导教师,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审查, 避免选题的随意性。

2. 追踪写作过程。

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 系级组织通过把握教师的指导环节追踪学生的写作进展。从总体上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分成开题、搜集整理材料、设计写作提纲、初稿写作、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规定相应的时限, 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必须完成相应阶段的写作任务。指导教师则在每个阶段的截止时间内把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论文写作进展情况向系里汇报, 以便系里统一掌握。

3. 论文质量审查。

系里成立专门的论文质量审查小组对学生最后定稿的论文进行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审查。形式审查主要审查论文格式的规范性, 如论文的结构、引文和注释、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等是否规范。内容审查主要审查论文是否有抄袭或拼凑现象。

4. 规范论文成绩评定程序。

把好论文评审和答辩关, 使论文成绩的评定公平公正, 这不仅能使写作论文的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成果得到合理的肯定和评价, 还能对下一届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面临因扩招而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尝试, 从近两年来的实践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 我们期待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关注, 以便集思广益, 将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一些行之有效的监控及管理措施。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10

措施

临近期末,总结自己近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自己在实际课堂中的操作与实际得到的教学效果反思目前影响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认真总结思考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基本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优劣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满足家长、社会对寿春品牌的认可的保障,也是决定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是学校特色、品牌的根本体现。下面就自己的实际工作做一下几点反思。

一、分层教学意识不明显。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明显基础差异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也有很大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分层教学不够明显,有时候容易出现基数班的孩子吃不饱,偶数班的孩子吃不掉的现象,就是自己没有明确的做到分层教学,十八班的成绩遥遥领先但是十七班始终处于落后。我想这和自己没有注意分层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参与面不够广。在实际课堂的操作中自己讲的过多孩子积极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广,回答问题的两个班级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那几个孩子,其他孩子不愿意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导致教学中学生参与不够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很好的凸显出来。时间久了很多孩子就会懒于思考甚至不思考。总感觉课堂与我无关。长

此以往成绩定然会大幅下降。

三、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纪律不够严肃。特别是在我的十八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孩子回答问题不喜欢举手,心中有想法张口就来,但是孩子的答案准确率一般不高,没有经过精心的思考,导致班级的纪律不够严肃不够规范。甚至有时候孩子们的纪律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更有甚者要花时间来维持纪律。

四、课堂文本推进缓慢。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四十分钟由于讲的过于细致,拓展的面过广,导致课堂文本推进较为缓慢,目前课程进度在办公室处于落后位臵。

面对以上几点影响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我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改进。希望早日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首先、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两个班级的不同学情,不同要求,不同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进行有效的班级分层教学工作,争取让基数班的孩子吃得饱,让偶数班的孩子吃得好,争取通过改进后的教学分层能够真正的符合两个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充分的学习充分的吸收知识。

其次、课标要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要真正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孩子,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以学论教,真正走进孩子。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同时也要扩大班级孩子的参与面,争取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避免每次都是个别人的课堂。

再次,好的纪律是班级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气氛可以活跃但是要有一个尺度,不能让孩子乱发言,争取认识让孩子都能够积极的思考之后再回答。同时课堂的纪律也要在老师的实际可控制范围之内。老师要能够驾驭的住自己的课堂。规范回答的方式,举手回答。不能乱假讲话。

最后,针对自己教学进度缓慢,课堂文本推进较慢的现状,我要把时间要用在刀口上,人们常说的“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我想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更厚实的内容,争取能够仅仅的扣住文本,不脱离文本的散扯。提高课堂效率,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适当的拓展延伸,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11

《社会》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都是在过去教其它 学科之后转向社会课教学或兼课教学,因此教法上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其他学科的教法。可以肯定,社 会课同其他学科在教法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互通性。但因本身知识结构,目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所显示出的 不同特点又要求其教法有一定的独特性,这样才能使社会课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完成,体现教改的思想。 社会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即把握整体性,加强针对性,强调灵活性,注重实践性。现就我们在社会课教学 实践中对教学原则及运用的认识提出来与同仁商榷。

一、把握整体性即对《社会》知识体系和教学目的要求的整体把握

社会课整个知识体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熟悉的周围社会开始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认识的范围 ,从认识社会到认识祖国再到认识世界。从知识结构上讲,主要包括了社会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法律 常识等基础知识,各部分知识通过认知范围不同而有机结合。教师在某一课的教学中须首先了解本课在本单元 、在本分支知识结构和整体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社会课总的目的要求下,完成本课的目的要求。紧扣教材内 容和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是把握整体的根本。要真正弄清每一部分,每一单元,每一课学生须掌握哪些知识,懂 得哪些道理,对学生进行什么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随意提高要求。如第三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地球上的不同生活环境》,它是《社会》知识体系中认识祖国部分的.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认识 ,第一单元又是中国地理中自然地理部分,第三课是自然地理知识中五带划分的知识。从教学目的上讲,通过 对五带划分知识的理解从而知道人们生活的不同环境,完成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的目的,最终达到 总的教学目的。

二、加强针对性即教法的选择上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这是从大处着眼的基础上从小处入手。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精确的感知 事物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互相联系。即由初步感知到进一步感知再到初步的理 性认识。社会教材的整体编排就注重到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家庭生活》,先从学生 熟知的“我的家庭”入手,再进一步认识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的主要特征及家庭同邻居同社会的相互联系。 教材的编排如此,教师选择教法也应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身边的事情现象入手,逐步扩大认识的范围,从 而再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达到初步理性认识的高度。所以一般的课堂结构虽个别环节有所不同, 但总的思路应是由初步感知到深入领会(理性认识)再到感知认识。在教学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社会课堂教学 五环节,此五环节概括为“讲、读、议、练、做”,“讲”即导入新课,激发情趣;“读”即图文结合,整体 感知;“议”即分步讲解,启发诱导;“练”即深化理解,巩固运用;“做”即归纳总结,参与实践。五步环 节中,“讲、读、议”是领悟知识的过程,“练、做”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前为基础,后为目的,基础为目的 服务,目的要在基础上完成。如讲《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老师先通过适当讲解导入新课,接着设疑激趣:你 了解我们的学校吗?你知道学校里有哪些人为我们的学习而工作吗?你知道学校里有哪些活动和设施吗?然后 进入第二环节“读”,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读课文,从总体上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分步讲解课文涉及到的 知识点,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再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知识,这两步概括为“议、练”。然后教师 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校里有哪些老师为我们的学习服务,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找哪些部门或老师解决,学校里 开展了哪些活动,有哪些教学设施等。这样,就把知识直接运用到学生的具体生

[1] [2] [3]

小学中文及社会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论文 篇12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涵盖多个方面, 主要有办学资格认证制度、由出版机构、新闻媒体主办的评估即排行榜, 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1办学资格认证制度

办学资格认证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机制。办学资格认证主要分为院校认证和专业办学资格认证两大类。办学资格认证指的是在符合或超过规定的基本教育质量标准的情况下, 学校或专业获得办学资格的过程。在美国, 被公众普遍认可的学校和专业资格认证机构主要有联邦教育部、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和专业资格认证机构协会 (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ors) , 其中, 后两者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联邦教育部作为教育资格认证机构, 一般由教育部长审核并认可资格认证机构的资质, 并不直接参与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资格认证, 通过教育部长的义务审核认可后, 根据法律公布联邦教育部认可的资格认证机构名单,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联邦经费购买的教育产品的质量。而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和专业资格认证机构协会则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并促进其持续改进。

2机构媒体评估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即在高等教育中引进市场机制, 由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被划入市场竞争之中,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力量的干预, 由第三方力量即教育界或相关职业部门直接组织鉴定机构进行评估, 让市场决定学校的兴衰存亡, 并以此激发各高校不断提高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评价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常定期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大学及研究生院评估, 各类评价机构以其专业化、公正性及民间化的特点, 有效地监督和进一步保障了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美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互关联, 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美国, 具有专业学位是申请获得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首要条件, 但取得该专业硕士学位则并不是申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必要条件, 只是优惠条件。专业硕士学位的获取可以代替和减免专业从业的部分经验要求或者减免一部分专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部分专业行业, 如图书馆管理、音乐等专业行业, 如果具有了专业硕士学位, 就不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

1严格的准入制度

在美国申请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 不仅需要优秀的大学成绩、入学推荐表, 还与研究型硕士一样, 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GRE) , 这是美国最有效的招生考试制度之一, 包括普通测验、专业测验、写作评价等部分。在这些测试中, 不仅注重考察考生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 还注重考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应用能力及出众的个性品质, 以便较准确地测试出考生的能力和潜力。对于外国学生, 还会对其英语语言考试的成绩提出要求。例如, 有的学校要求考生:第一, 至少受过16年正规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第二, TOEFL成绩630分;第三, 参加TWE (Test of written English) 书面英语测试。美国专业学位的这种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了考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 便于其统一管理, 以及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 为其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校拥有高度的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利, 因此, 各高校均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宗旨来制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各高校在制定其独特的培养目标时也有其共同的特点———明确的职业导向, 即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美国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也就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性质的职业技能预备和提升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以便向社会输送专业领域内从事开发或实践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例如,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解研究、政策与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领导者, 利用全校各院系的教育资源, 使学生获得成为大学教授会成员、高级教育领导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教育与训练。”

3注重实效的课程设置

美国根据不同生源设定灵活的培养年限, 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1~5年不等。针对在职与非在职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 其课程时间安排上也体现出多样性, 通常包含全日制、业余制、压缩班等诸多形式。在课程设置上则更注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 学生必须修完学校规定的反映本专业最新进展的必修课学分, 必修课程以美国行政院联合会提供的相关课程作为参考, 各高校再视情况分别制定;另一方面, 学生还需选修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 达到选修课学分的标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也同样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传授理论知识的专职教师外, 学校还会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 (不纳入学校正式编制) , 通常为相应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的高级管理者, 旨在传授学生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上既有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业型教学, 又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 用以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发现能力。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种生源对教学的不同要求, 也保证了其良好的培养效果。此外,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中非常重视全员参与, 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质量监控中来, 对于质量监控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有效务实的实践训练

美国大学的教授普遍与社会、市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或者有在企业界、产业界工作的经历, 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 能够把实践中的课题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塑造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创新能力。美国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倾向, 以及课程学习后的实习期等方面。几乎各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都有设计项目或企业实习期的要求, 有些计划甚至还包括商务训练等。以麻省理工学院制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例, 在春季和秋季学期期间, 学校组织学生开始准备制造企业团队实践计划。学生在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 必须参加长达3个月的制造企业团队实践。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措施对我们的启示

截止到2011年, 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型已达39种, 博士、硕士、学士层次皆有的专业学位有4种, 仅有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35种, 并且涉及文学、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通过上述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阐述, 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证所得到的相关启示:

1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 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而专业学位获得者, 除了拥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要更多地掌握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性的内涵, 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 专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 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家有关文件已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等作了部分规定, 但由于缺乏从理论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使得这些规定在实践中运用尚显笼统或模糊。在实际操作中, 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常被混为一谈。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 人们尚未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 因此,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较多地移植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大多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 重理论轻实践, 以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 也就难以实现培养两类不同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借鉴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重新思考培养模式的相关要素, 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科研与实践环节, 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析, 有助于人们从本质层面理解和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把握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 是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

2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观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是根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要求高校全体员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与自觉性, 认真地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 从而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教育质量目标, 一步步地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 (陈玉馄, 2004) 。在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时, 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需摒弃传统的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 建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研究生质量观, 并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做为质量评估机制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 其质量观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更强调“外适”, 即教育活动对现实社会的实用性, 根据所培养的人才服务社会的效果来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质量观, 强调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职业的要求。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就是综合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培养单位的自我保证机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机制和市场竞争导向机制, 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整体目标。

3健全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

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经验表明, 由社会力量介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是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 也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健全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政府行政性的评价行为, 高度重视企业和和市场等社会力量对人才的评估标准, 提高评价力度和地位, 并在培养方式的中期质量筛选及学位论文质量等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

我国的专业学位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实行中央、地方、学位授予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各司其职;实行政府领导、高校申请、专家审核的授权审核制度, 这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并且每个专业学位都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的负责人, 以及培养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很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然而,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多样化、应用型人才, 其评价主体更多的是社会和市场, 评价标准需由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受到市场和社会的检验, 以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为此,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保证中应加入其他力量的监督, 如社会评估机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估等, 比如在大学排名中, 将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评价指标更多地替代原来的学术指标, 融入到具体的评估机制当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社会对毕业生满意程度等评价指标在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中的权重等。此外, 我国应积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并将其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 使专业学位成为申请获得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首要条件, 或是将专业学位的获得作为进入某专业行业的资格条件。

参考文献

[1]Sara Delamont.Critical mass and doctoral research:reflection on the Harris Report[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 22 (3) :319-331;Peluchette.Professional’s use of different mentor sources at various career stages:Implications for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0, 140 (5) :549-564.

[2]Solomon Hobemran and Sidney Mailiek: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Publish Westport, Conn:Praege, 1994.

[3]George Venrardakis:Graduate Education in Government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上一篇:药监系统创群众满意窗口单位事迹材料下一篇:我的四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