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说课稿范文中文版小学(精选8篇)
英语说课稿范文中文版小学 篇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社小学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始第一册module 6 school, unit2 what’s this? 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唱溶于一体,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们于本期刚接触英语,对学习英语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渴望获得更多的英语信息和知识。经过本模块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询问并识别物体的句型:what’s this? 和what’s that? 学生们已掌握的知识和心理状态为本节课的自主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们能听、说、认、读pen,pencil,book,bag等单词。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熟练掌握句型 what’s this? 和what’s that?
2、学习技能目标:
(1) 能听懂let’s do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动作,如point to the …
(2) 根据图片或在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们有兴趣听、说英语,培养学生们注意观察、乐于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竟识。
(2) 让学生们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们合作交流能力,从而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三) 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课上恰当使用激励性评语和奖励个人贴画、小组奖红旗(画在黑板上)的方法,让学生们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们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七、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营造学习英语的气氛。
1、歌曲导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使学生们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景。因此,在热身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们演唱歌曲“plese stand up ”,并做上相应的动作,这样的导入能很快吸引住学生们,还渲染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同时,歌曲中的物品也可勾起学生们们对已学物品单词的回忆,对复习句型what’s this? 和what’s that?作好铺垫。
2、复习旧知,培养自信
教师出示tom的图片,谈话向孩子们引出本节课的新朋友:“it’s tom.” ,并让学生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告诉学生们们他是amy的弟弟,今年才三岁。小tom有些物品不认识,由于刚和大家见面,有些害羞,要老师代问,让孩子们帮帮他。孩子们对帮助他人都比较热心,反应都很积极。于是老师拿着tom的图片,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随意拿起一件物品或指向一件物品,向学生们提问:what’s this? 或what’s that?让学生们作出相应的回答。适时还可用what colour is it?进行询问,借以复习表示颜色的单词。大力夸奖乐于助人的娃娃。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渲染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而且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会话导入新知,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们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教师要真心诚意地把学生们当成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因此,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教师拿着tom的图片继续指向教室里的物品,向学生们提问。
课前教师在离讲台较近的墙壁两侧和较远的后墙两边分别贴上pen,pencil和book,bag的图片,分别使用what’s this? 和
what’s that?向学生们提问,学生们可用中文来回答。教师引导用“it’s a…”来回答,自然引出新单词,进行单词教学。
2、游戏——变一变。
老师先出示魔法包,把实物pen,pencil,book,bag一件件地特意让学生们看到后,再把它们放进“魔法包”中,然后让一名学生们上台,从“魔法包”中握住一件物品,让其余学生们猜是什么。若猜对了就把物品拿出来,并让另一名学生们上台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全班进行单词练读。学生们们对“魔法包”充满了好奇,而所学的单词又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文具物品,从而学习起来非常带劲,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通过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看口形猜单词等多种形式的操练,孩子们能十分轻松地掌握单词的认读。对读得对、读得好的个人和小组要给以及时的鼓励,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呈现新知,合作互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学生们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引发他们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1、游戏——say and point
请四位学生们上来,分别站在四个不同的方位,手里分别拿着实物pen,pencil,book,bag再请一名学生们发出指令:point to the…其余学生们做出相应的动作,以达到对新单词的熟练掌握。这个活动完全由学生们来操作,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和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演一演。
这个部分由学生们导学。指派一生扮演tom,在教室随意走动,指向任一物品,用what’s this? 和what’s that?进行询问,其余学生们扮演amy作答,以答到操练句型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多抽几名学生们扮演tom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操练学生们能正确使用what’s this? 和what’s that?来提问。对能正确使用this和 that来询问的学生们要加以大力表扬和奖励。
3、小组活动:ask and answer
以学习小组(四人)为单位,摆出pen,pencil,book,bag等文具,可故意将其中的一件放远一些。然后指派一人分别用what’s this? 和what’s that?进行询问,其他学生们作答。依次轮流进行,借以达到熟练掌握句型的目的。若组内成员不懂,其他成员帮助,团结一心,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课文 what’s this?
(1)学生们打开书,结合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
(2)再听录音,生逐句模仿读。教师适时正音。
(3)趣味操练——多种形式赛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赛读。优胜者分别奖个人贴画、奖小组小红旗。各种方式的赛读,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1、完成运用任务(1):赛一赛——将sb24页的activity 3设计为一个抢答赛。
教师出示单色物品,用what’s this?询问,学生们抢答。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加上颜色作答。不仅巩固了新知,也复习了旧知。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多加诱导,多给孩子思考的余地。通过努力,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完成得很好的。对答得对的要大加赞扬和奖励,比如说:呀,你真了不起!能说那么长的英语句子了!太棒了!
2、完成运用任务2:将sb 25页的activity 5设计为小组活动——show and ask 学生们展示出课前画好的单色物品图片,在小组内互相用what’s this? 和what’s that?来进行问答。提醒学生们在问时把图片拿出来,做出合适的动作;在答时尽量加上表示颜色的词,教师巡视指导。 此任务的设计,重视了对学生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们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们在师生,生生,小组等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 课堂小结和课堂延伸
1、总结小组的战利品,(包括个人的贴画和黑板上小组的小红旗)学生们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的小组继续努力,为激发下节课的学习气氛打下基础。
2、布置课外作业——我来当当小老师。
将所学的单词或英语句子教教你的家人或朋友。并将你当小老师的情况在下节英语课上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此环节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培养了学生们的运用能力,让孩子的家人和朋友也来分享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欲望,真切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设计说明
本节课不论是新知的呈现,还是游戏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全员积极参与到课堂,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让学生们主体参与、体验感悟、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
附:板书设计
Module 6 School Unit 2 What’s this? What’s this?
It’s a red pen. yellow pencil. What’s that?
It’s a blue bag. green book.
★ 检讨书800字
★ 英语教师中文介绍范文
★ 英语检讨书
★ 关于简单的英语句子带中文
★ 英语生日邀请函带中文
★ 的英语求职信带中文
★ 英语班长竞选稿中文
★ 英语海报范文及中文初一 短
★ 常用简单的英语句子带中文
★ 应聘中文教师英语求职信
英语说课稿范文中文版小学 篇2
一、把握内容,定位目标
这一内容主要围绕“寻找物品”这一话题展开,介绍了几个表示物品名称的单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动词be的过去式was,were。
知识目标:1、能听得懂、会说、会读、会写单词was,were,a CD用本课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walkman,roll,film,mobile phone,earphones,a diary,a pair of glasses,a moment ago,just now。2、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句型Where’s the…?It’s…It isn't…there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Where are your…?They're on/in behind/….They aren’t there now.There were there a moment ago.3、能初步学唱歌曲Where’s my diary?
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be动词的过去式was,were。
二、根据目标,构建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重在交际”的理念,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
能力目标:能在实际情景中运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生活为情境,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过程。采用任务型模式,以教师引导点拨为线,以学生合作学习为基调展开教学,努力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际,在交际中学会语言。
三、依据思路,设计教学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交际为目的”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调动情感
在Warming up环节中,我利用动画歌曲the months热身,轻快的旋律,既营造轻松的氛围,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接着进行Free talk,复习there be句型,接着在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巧设情境,感知体验
接下来,展示小狗所在位置的不断变化,复习介词in,on,under,beside,between,behind.以及句型Where is/are……?这牢牢吸引住学生的视线,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同时,这里一改“发言必先举手”的常规,让学生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中。根据小狗所处的不同位置,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既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很自然地引到生词的学习中来。
由复习介词到引入生词diary,(呈现小狗坐在日记本上的图片,问学生Where is Bobby?学生回答On the book运用水印效果处理的日记本,看上去书,这时,教师告诉学生,It’s not a book.It’s a diary.)两者间实现了无痕过渡。接下来,通过展示两幅照片,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让学生练说句子:I was
eleven_last year.I was in_Grade5_last year.学生能初步感知was这个词。接着,动画故事的呈现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过去式这一难点。灵活运用教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猫和老鼠”的故事是5A第二单元的内容,它以幽默、有趣而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今天的课堂上使用,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符合过去式情景教学的需要,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
单词教学是通过展示生日礼物的方式进行的。在单词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里用生日礼物来引出新词,同时对单词的教学中又进行了拓展,用不同的方法操练,如:讨论你想要CD随身听做生日礼物吗?谈谈你爸爸的手机是什么样的?在巩固词汇时,我询问学生想要作为生日礼物,当学生说到想要CD walkman时,我便带他们走进我创设的真实情景中。CD walkman不见了。在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景,乘学生不注意藏起CD Walkman.,然后问学生,Where is it?很自然地过渡到It isn’t there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的学习。
(三)交际运用,巩固创新
通过展示情景1、手机原先在包里,后来不见了。2、胶卷原先在桌子里,后来不在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was这一过去式。在课堂中我进行了常规的练习,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两首极具韵味的rhyme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抓住,抑扬顿挫的节奏,生动的语调,这一设计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新知的巩固学习。
Where,where?Where’s your doll?
Where,where?Where,re yourballs?
It’s,it's on your chair.
They’re,they,re behind the door.
No,no,itisn’t there now.
No,no,they aren’t there now.
It was,it was there just now.
They were,they were there justnow.
Where,where?Where’s yourdoll?Where,where?Where,re your balls?
It’s,it,s on your chair.
They’re,they,re behind the door.
No,no,it isn,t there now.
no,they aren,t there now.
It was,it was there just now.(刚才)They were,they were there justnow.(刚才)
两则rhyme的练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播放歌曲Where’s my diary?,在听听、唱唱中巩固本课所学语言。另外,小组合作的游戏将知识融入玩乐之中。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做“东西在哪儿”的游戏。具体做法是:小组内进行。学生闭上眼,其中一位任意收掉桌上的几样东西,然后问:“Where is your…?请学生说出物品的位置。如果不在了,即说It isn’t there now./They aren’t there now.lt was/They were there just now.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巩固本节课内容,游戏中可以任学生发挥,让学生轻松地运用语言,发挥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开放练习,课外延伸
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的分析主要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背景三方面着手。
(一)文化背景
文本中出现的动物都是学生们熟知的小动物,比如:monkey, horse等,他们也可以在动物园中见到:gorilla, wolf, zebra等。所有同学都知道panda是我们中国的特有的动物,也有小部分同学或许在电视上看到过koala, kangaroo, eagle, beaver等动物,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这些动物所属的国家。虽然这是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但在开学初我对教材做了整合,将其调整在第三单元故事教学中完成。
(二)知识背景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部分的动物类单词,并在本单元A,B部分学会了如何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
(三)生活背景
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大部分学生家中都饲养小动物,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体貌特征更为的熟悉,也更为亲和,十分喜爱动物。有的学生能将小动物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从内心中愿意保护它们。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一)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已知起点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3) 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
人的回答。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演:能为故事配音。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文化意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难点: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交际教学法
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本节课中,全程为英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结构的知识,同时又通过任务实施引导学生将语言结构知识应用到功能话题的表达当中,学生在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教学设计中的不同任务也是通过学生的口头英语输出为途径实现的,这体现了交际教学法。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点读笔的使用,能更方便学生跟读、模仿,能及时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演示图片,PPT课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法细化为四个方面: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待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的两个活动任务(猜谜和游戏)都是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
2.TPR全身反应法
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教师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使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游戏中学习,使英语生活化。本节课设计的“认读单词”比赛和“给动画配音” ,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在话题方面,学生已经学过部分动物单词,以及描述小动物体貌特征的语句。本单元新知识为认识新动物,运用新句型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类比,学会知识迁移,用描述已知动物的方法来描述新动物。
六、教学资源的分析
自制PPT课件,动物图片,让学生准备动物的玩具,并充分利用点读笔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描述、介绍动物的情境,使学生能有尽量多的机会耳听、口说,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听说、认读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本单元的第六课时Part C Story time,本课的任务是能运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任务教学法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
整个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学生们通过说唱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上口快,节奏感强,轻松有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接着进行谜语式故事的导入,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核心词“animal”,猜谜中出现了arm, leg, milk, ice, apple, nine六个相互本不关联的词汇,但通过我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核心词的引出,可使我和学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通过运用本课核心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此后,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言;I know all the animals. 接着,通过创设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在此,我巧妙的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了我“故事中”的教学。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Step3. Practice
1.认读单词比赛
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单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跟读、模仿
接着,我将故事文本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的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复述故事
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复述故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4. Production
通过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的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我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分析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九、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授课内容,教师将板书设计如下:
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结束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情况做了如下反思:
一方面,教学中有一些精彩之处。
1.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动物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猜谜和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本节课通过“谜语式懒羊羊觅食的故事”和“看图片猜动物单词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率。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在学生掌握动物的词汇和介绍小动物的句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积极投入,身临其境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发现知识并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观念。本节课虽然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但却把“表演”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让学生时刻处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3.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的紧凑,单词animal, zoo,bear的出现,都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我创设了多个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语言交流。上课时,我尽量用英语贯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师课堂用语,以便于学生模仿。堂上的教学手段也应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主,创设英语交流平台。这样的形式能够比较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的授课过程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该收的地方没有及时收,导致占用的时间过长。在讲到有关动物的拓展词汇时,拓展得有些过多,导致这部分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应该加强“重点意识”,教学不离重点,拓展不离不偏,紧抓课标内容。
2.Group work小组活动组织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几个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本节课的小组是学生自愿组队的,而不是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划分,这样导致有的小组活动特别成功,而有个别小组由于包括几个学困生导致活动实施不够顺畅。在以后的授课中,应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小组,合理组织小组活动,使小组活动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
3.教师指导性语言过多:讲课的过程中,因为总怕学生听不懂或是出错,所以自己的课堂指导性语言可能啰嗦了一些。应该更大胆的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
4.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再丰富一些,尤其对于表现特别出众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评价语言。
5.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再设计本节课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项全班性介绍动物的交流活动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消化和巩固课堂内容。
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职业追求。英语课堂的高实效性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要求和衡量标准,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活动时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为主要指导方法,在对教情和学情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服务于学生的,旨在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不同活动中,既考查了掌握的情况又巩固了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经过听、说、读、写等环节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辅助学。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交际教学法为理论依托,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应用“创境法”,提供学生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英文版英语说课稿 篇4
8B Unit 3 Online Travel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3 Reading Part A.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three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this book.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So this topic can greatly attract their interests. It can accelerate them to learn English and geography well. 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y will know English and geography are as important as computer .Without much knowledge ,you won’t be able to learn computer well.
(三)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To understand the aim of an educational CD-ROM and what the character can do
To infer meaning from keywords, context and existing knowledge.
To master the Passive voice.
2.Ability objects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 Key points
To review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learn the Passive voice.
To tell more about the CD-ROM.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2. Difficult points:
The Passive voice.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五) Teaching Equipment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Part Three: Studying Procedures
Step 1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by telling them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Explain that the game is s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volves a tour around the world
Step 2
Tell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game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at’s the nam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D-ROM?
What can it help you to do?
Who is the designer?
Step 3
Tell students that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was he doing when he fell asleep?
Step 4
Tell students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41, explain how the game is played. Ask them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 41
Step 5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How can you earn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
How many levels does the game have?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finish the game?
What do the questions test?
What will you see on the screen when you reach a new plac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when you reach London?
What will you see when you pass a level?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Step 6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in 5steps)
1 See a golden cloud with instructions on it
2 See cloud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laces; See cloud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3 Get a point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correctly
4 A cloud will come down and carry you off to a new place
5 See a world map. The old place is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If possible,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ith their own words)
Step7 Use the following keywords to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Paragraph1.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Come out,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be designed by, the all-time favorite CD-ROM
Paragraph2.
Main character, love traveling, lie on the grass, fall asleep
Paragraph3.
be written on, different color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earn enough points, come down, Carry off
Pargraph4
Play the role of, take …an hour to finish, travel around, Test your knowledge of,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Paragraph 5
Be the best , get it in sold out
Step 8 Homework
1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phrases:
1)同时 2) 过一关
3) 扮演…角色 4) 光盘的设计者
5) 一直广受欢迎的游戏 6) 得到足够的分数
7) 睡着 8) 英语语法和词汇
9) 在你的屏幕上 10) 检验知识
11) 在市场上 12) 例如
13) 掉下来 14) 售完
2 Try to recite the text.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1)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has just come out.
When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Carry you off to a place you have never visited before.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2) The Passive voice.
It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on it.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小学美术说课稿比赛场上范文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七册第5课《比赛场上》一课,下面我主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学习领域为造型表现,本课是以比赛场上运动员为题材,比赛场上每一项比赛中的人体动态都有所不同。教材中在进行什么比赛你知道吗?这一小结中向学生介绍了人体动态产生的基本规律,而且还向学生出示了一些体育比赛的标志,让学生懂得用概括的方法捕捉人体的动态。教材中出示了几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比赛瞬间,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重温比赛场上的激烈与紧张,同时也让学生感悟比赛精神的可贵。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了解人体动态的基本规律,创作出富于动感的画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记忆,大胆地创作。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活动体验赛场的激烈与紧张,感悟比赛精神的可贵。
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人物动态基本规律,创作自已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不同的比赛人物动态不一样,难以把握规律。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奥运会各项运动的图片、画报。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视觉图像法以及讨论法:通过同学对无种运动的自我表现让同学有更加直观的情景体验,视觉图像对奥运赛场上人物动态的各种变化做最直观的展示,并通过围绕人物的面部表情、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动的幅度的变化展开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的互动,体会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造型表现力。
学法: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多次观察,理解人物动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并做到运用简洁、准确和生动的造型来表现运动的姿态。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动机
语言激发:“今年在伦敦举行了一次运动会,你们还记得是什么运动会吗?”
(二)引导学生观看画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你们知道奥运会有哪些比赛项目吗?”
2、“我们中国目前取得了多少枚金牌?”
3、“他们拿奖牌时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们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4、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比赛,揭示课题《比赛场上》
(三)大胆表现
1、请多名同学走上讲台,表演他们最拿手的运动姿态,下面同学仔细观看,并指出这是运动?他们的身体各部位有什么样地变化?各部位的转折点在什么那里?
2、鼓励学生根据台上同学的表演进行线型运动动作绘画。
3、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互相讨论,评价。
4、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线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头部,躯干、四肢,服装的添加。
5、再次展示作品,发现人物的运动特征更加明显,人物表情更加丰富。
(四)拓展延伸
小学英语朗文版评课稿 篇6
李艳平
Eating Habits这节课真实、自然、生动、有趣,是一节“理念正确、设计巧妙、活动丰富、效果突出”的英语课。本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学生思维活跃。接下来我将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这节课做个评价,与大家分享:
一、评教。这节课在“教”的组织和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正确的教育思想是一堂好课的灵魂。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龙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龙老师花了不少心思,如游戏的设计,情景的设置,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等,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帮助上也因了正确理念而切实有效。本课做到了:
(1)、让英语课程走向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本课设计的大情景,六一节的庆祝及对生活中饮食习惯的联系,就是一个说明。
(2)、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把旧知与新知相结合,尤其是单词和句型,旧为新用,温故而知新,恰当融合,收效不错。
(3)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课中的chain drill, interview,句型的practice都用到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乐在学中。
(4)、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一点,本课做得最为突出。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充分进入学习状态。
(5)、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本课在练习句型和语言实践运用中对知识的拓展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课的交际互动体现得较明显。
(7)、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控制者。
2、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本课的中心是学生。备课时,龙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什么障碍,老师要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他所关注的是通过什么样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能力。他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上课时,龙老师首先考虑和关注的是学生会怎样听课。所以,本节课龙老师能抓住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设计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如歌曲、touching game, paper scissor stone, chain drill, interview, food menu designer 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和“情”。
3、抓住学科本质进行教学。本课能抓住语言的“句本位”和“工具性”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体现出了由词、短语到句子到篇的渐进过程。作为语言,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最终极的目标就是“用”。所以本课还很明显地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特点。龙老师能按照新
课标的要求,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前提下,使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了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在句型学习的chain drill和interview中, 教室里那种学生积极说英语的状态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语言的实用性及教学生成的有效性。
4、教师的素质。(1)、基本功。龙老师在本课中能表现出良好的具有感染力的教态,能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并整节课用英语组织教学;能充分展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2)、对教材的处理能力。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平共处能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使物尽其用,用为促学。(3)、教学管理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学投入,有效调控课堂,指导学生进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评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也转移到评学上面。在“学”的态度和效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中,我们观察到学生在老师讲解时能注视老师,在听讲、练习时神情专注。从学生的参与状态中,我们观察到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操练。从情绪状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
自我调控好学习情绪,能随着教学进程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如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2、学习效果。我觉得学习效果可以从思维、交往和生成状态三个方面来谈。从思维状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敢于、乐于、善于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充分体现learn to use的教学文化。从交往状态中,我们看得到学生与老师与同学都能开展友好的合作。从生成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满足、成功与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龙老师的这节课,我想提两点建议:
1、如果能把情景设置与已学知识相结合,整理成一篇小短文,体现read to learn就更好了。
2、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若能让学生更多发散,更多创新,在主题范围内自由发挥的空间再大些就更好了。
英语说课稿范文中文版小学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 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中共有四种类型, 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相比较而言, 前三类课程内容都是按呈现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展开,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 逻辑严整, 而“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则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前三类的知识, 使前三类知识之间通联广达,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可以说学生在活动中具备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只是还没有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经验整合运用过。所以, 本节课我设定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这样的:
学习重点:学生综合运用圆的知识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
学习难点:学生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结合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让学生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对跑道的认识、测量、记录、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和拓展问题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体会和掌握数学抽象、推理等思想。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玩数学, 学数学, 用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综合与实践让数学实践活动由课外走进课内, 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空间, 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这节课我利用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迁移, 有效实现了数学知识与体育常识的整合。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调查单, 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短跑和长跑的跑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从而启发学生去观察跑道结构、测量跑道相关数据并计算跑道周长, 让学生在议一议、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中自己得出结论。
《确定起跑线》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生活中对起跑线的认知是学生开展该数学活动的基础, 亲身的体验感知又是对数学概念深刻理解的手段。结合这些, 我拟定了活动的方案:
(1) 在运动会赛跑训练期, 提出问题引发关注。 (2) 组织跑道试跑, 体验直道、弯道, 了解道宽。 (3) 制定活动记录表, 带引学生实测并记录。 (4) 组织测算, 归纳, 提炼并运用。
同时, 在活动中,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1) 测量跑道的哪些数据? (2) 跑道很长, 如何测量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3) 测量跑道, 选用什么测量工具?……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沟通, 小组协商, 共同出谋划策来克服困难。
三、教学设计
我分三个环节来开展相关活动。每个环节用设置关键性的疑问来引领学生们进行思考及实践。
(一) 发现和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播放奥运会中100米与400米田径比赛的起跑情景。让学生猜测, 哪个场景是100米比赛现场, 哪个场景是400米比赛现场?为什么?
2.设置疑问
(1) 为什么400米的比赛现场, 选手们不在同一起跑线呢?
(意图:让学生联想曾经历的体育活动经验, 意识到内圈跑道与外圈跑道有差别。400米比赛起跑线不同才能公平)
此时教师明确:要想比赛公平就要正确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2) 你准备怎样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大家有什么好想法?
(意图:在学生预设方案时, 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的依据: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起跑线就要向前移动多少)
3.预定活动方向
让学生去寻找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二) 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初步感受直道、弯道、道宽
用视屏播放的方式:展现我校的运动场的全景图, 让学生观察跑道结构, 分析跑道特点。明确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道宽。
此时引导学生归纳并小结:跑道间的道宽一样, 所有直道的长度都相等, 一组半圆形弯道组成一个圆:两条直道的长度+圆的周长=每圈跑道的周长。
2.设置疑问
(1) 怎样找出我们学校相邻两个跑道间的差距来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
(意图:学生进一步思考联想: (1) 外圈跑道周长–内圈跑道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外圈圆的周长-内圈圆的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我们要知道跑道的长度必须要知道哪些数据?
(意图:引发学生对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道宽的测量需求)
(3) 需要知道所有弯道直径吗?
(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内圆直径+2个道宽=相邻圆周的直径。这对数据的收集工作来说, 简便了不少)
3.制定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1) 组织学生分组在操场上活动:在不同弯道上跑一跑, 体验内外圈的差别。合作进行实地测量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长度和道宽长度。完成活动单的数据记录工作。
(2) 学生回教室, 分组进行测算。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推举不同的方法上台介绍及展示。方法多种多样。
方法一:先算第一圈跑道的周长, 再算第二圈跑道的周长, 找相差;
方法二:直接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三) 提炼和拓展问题
1.提炼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进行中,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对表格中数据作对比, 对测算过程的报告作归纳, 帮助发现并提炼规律: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米, 所以相邻两条跑道, 外圈跑道的直径就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米, 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 就知道两条相邻跑道间的差是2.5π。
2.拓展
学生惊叹于数学规律的呈现以及它的便捷性, 对运用规律解决一般性问题跃跃欲试。因此, 我留下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及规律的验证:你能为200米的跑道确定正确的起跑线吗?
三、反思与分享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我惊奇地发现, 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上自主而热情, 在方法呈现上精彩并多样, 在思维展现上丰富且开阔。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
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课前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到跑道上去跑, 体验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道宽。这个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定是要在数学思考的基础上去进行, 否则, 学生就只能体会奔跑的畅快, 而无法深入地体会弯道路径长短不同。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一定要清楚问题再去体验, 从而有的放矢, 更能从体验中获得理性思考。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有载体
不论是研究《确定起跑线》, 还是进行其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定要有实践活动记录单。这个活动单既是数据的记录单, 也是学生思维呈现的表达形式, 更是学生与小组其他同伴合作沟通的依据。他们会自己测量, 也会对比别人的数据, 会自我发现, 会自我矫正, 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蜕变。所以, 活动有载体, 学生就有依托, 不会信息迷航, 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生成
很多数学课堂的结尾都是拓展运用, 即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却不尽然。综合实践的课堂是一个更加开放、灵动的课堂。从本节课的研究, 学生发现, 原来起跑线的的设置跟直道没有关系, 跟弯道的半径也没有关系, 只跟道宽有关。有了这个认识, 学生的能力迅速提升。原来, 只用测量道宽就可以算出起跑线之间的距离差了。数学知识的简化, 让学生由衷地感叹数学的奇妙。
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8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英语说课稿范文中文版小学】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说课稿范文英文版09-14
小学英语面试说课稿范文08-16
说课稿英语范文08-22
初二英语说课稿范文06-11
小学汉语识字说课稿范文06-07
青海招教考试小学英语说课(中文)07-31
小学体育课说课稿范文10-24
一年级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12-17
小学英语获奖说课稿12-26
小学英语说课稿比赛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