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2024-09-24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精选10篇)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1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之一是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如何开展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刘润清 (1996) 教授表明:“未来英语教学的主要趋势是英语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与某一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不能过分强调特殊行业语言运用的特殊性, 也不能忽视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场合、领域的语用价值。

1 专业用途英语的定义与本质

20世纪60年代, ESP开始在国外起步。而国内的教学研究却相对较晚,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究竟什么是ESP?Strevens (1977) 最早给出的定义是:“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 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 , but by functional or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s of the learner.”他又提出, EPS有四个根本特点 (absolute characteristics) 和两个可变特点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

四个根本特点是: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课程内容 (即主题和标题) 需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相关;3.课堂讲授重心应放在句法、词汇、篇章结构等各方面, 使其语言应用与特定的活动相适应;4.必须与一般用途英语有所对照。

两个可变特点:1) 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2) 可以根据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也就是说, 尽管交际法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EPS教学的, 但ESP并不局限于交际法) (邓海1992:22)

随后Dudley-Evans&St.John (1998) 对Strevens的定义进行了修正, 认为ESP有三个根本特点 (absolute characteristics) 和五个可变特点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三个根本性特征是:1)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2) 利用课程中潜在的方法和活动;3) 课堂重点放在与专业活动相适应的语言应用上 (包括语法、词汇、语域) 、技能、语篇和体裁。五个可变特点是:1) 与特定专业课程相关或者为以特定课程为教学目的;2) 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 可以运用不同于通用英语的教学方法;3) 学习者可能是成人初学者, 在高等院校或者职业场所;4)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普遍达到中级或者高级;5) 大多数课程中假定学生有一定语言基础, 但也适用初学者。 (转译Gatehouse, 2001) 根据以上ESP的定义和特点, 它是与某种特定学科、门类或行业相关的英语, 以学习者的特定学习目标和交际需要为教学指导目标, 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我国ESP教学现状

1) 对ESP的认识

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提出在大学三、四年级开展结合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 并规定为必修课。这明确了ESP教学任务, 即与某一特定专业相关的英语。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对专业英语的统一认识, ESP教学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少院校仍以基础英语教学 (EGP) 和四、六级考试 (CET) 为主, 把四级证书和学生的学位证书、教师的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基础稍差的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四级考试, 而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多数在后两年的学习中放弃了英语。教师授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四级的通过率而非从事对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所上。章振邦教授 (2003) 曾表明:“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都以普通英语为主, 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长达14年。而专业英语的学习时间只有大学的1年到2年, 学习时间短, 学习目标不明确, 使得学生毕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面临无法将专业知识和所学外语联系在一起进行应用。通过‘四级’、‘六级’测试, 并不能让学生在真正就业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 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ESP教师分为两种模式:一种由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讲授专业课;局限性在于教师无法将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传授给学生, 只能就教材本身的语言点进行细致讲解。另一种是由专业课教师中英语功底较好的老师讲授;他们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口语水平又差强人意, 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两种教授模式都只是在形式上将英语和专业结合,

3) 教学方式

目前国内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大多采用的是“语法-翻译”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法, 其基本模式是:分析专门用途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比较单词或短语的用法;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 (刘法公2003:1) 这类教学法没有将学生纳入到课堂中, 成为课堂的主体, 只是被动的记笔记, 整个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知识输入, 学生对于语言的、专业知识的输出并没有体现出来, 导致学生的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3 三点措施

对以上提出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 提高对ESP的认识。周平 (2003) 认为,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的连续统一性在于, 一般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的教学, 和特殊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教学的遥相呼应。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英语学习者掌握简单的日常交际或者为了通过某一种考试, 而后者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能将语言运用到某一专业或职业上的能力。即前者为后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两者不是互不对立也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互补的。范谊 (1995) 认为, “ESP是与传统的EGP (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相对而存在的, ESP教学和EGP教学并不是互相排斥、相互否定的, 相反, 他们有很强的互补性。”基础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时更容易掌握, 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应不断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好基础以便使他们能具备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能力。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担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在专业领域要精深, 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讲述, 因此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1) 组织英语教师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跟踪所教课程的前沿发展情况; (2) 鼓励专业课教师学习英语教学法和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 (3) 聘请优秀的ESP教学教师进行讲座, 交流经验; (4) 组织校际间ESP教师定期研讨, 及时改正教学中的问题。

3) 探索ESP教学方法。Hutchinson&Waters (1987:9-14)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阶段概述为5个阶段, 即语域分析 (register analysis) 、修辞或语篇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目标情境分析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技巧与策略分析 (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 和以学习为中心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五个阶段。第五阶段已经开始关注学习者本身, 强调学生处于课堂的中心, 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消化、吸收。具体到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词汇、句子、文体进行语义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找出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词义的变化, 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ESP在我国面临的几大现状, 1) 定位、认识不足;2) 师资力量不够;3)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并就几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与国外ESP教学发展相比, 国内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本文只是涉及到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一部分, 其他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每学期课时数达不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中规定的最低限度;教材质量混乱, 没有统一的ESP规划教材;教学组织松散, 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没有统一的评估体系等。虽然问题重重, 但是我们仍然要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前景充满信心。外语学习的发展不再是仅仅掌握一门语言工具, 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比如, 学习一门外语, 再学习一门经贸、法律、管理或航空。章振邦 (2003) 教授明确指出, “我国外语教育要进行的战略性调整是要让学生尽早的学习专业英语, 中学阶段完成普通英语教学, 进入大学后主攻专业英语, 这样能在大学毕业时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教育各界对于ESP教学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邓海.国外ESP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1) :20-23.

[2]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43-48.

[3]关鑫、王淑琴.我国ESP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08 (26) .

[4]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教学和研究, 2003 (1) :31-33

[5]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和研究, 1996 (2) :35-38

[6]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

[7]周平.特殊用途英语性质之阐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 (5) .

[8]Dudley-Evans T.,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 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门用途英语 现状

随着英语在国际政治、商务、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的增强,传统的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仅针对英语知识的讲解而非针对职业需求的设置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特殊需求。因此,能够满足某种职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应运而生,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针对性,师资力量不够,在具体的实施中未能区分普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不同特点,导致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未能突出以应用为目的的要求。分析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现状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概述

《高职院校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有利于保证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专业英语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是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其教学必须要考虑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专门用途英语是根据学习者对某个行业或专业英语知识的需求而开始的英语课程,必须要考虑学习者在工作中需要的具体的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活动需求学习者具备的具体知识和能力。

高職英语是由高职普通英语和专门英语构成的。高职普通英语的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普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专门用途英语是高职普通英语在具体的专业和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具有的明显的专业性和行业性特点决定其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和授课重点不同于普通英语的教学。

二、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了一年的高职普通英语后,于大二的上学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开设的课程序列比较合理。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内容安排却不尽如人意。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未能区分专门用途英语和高职普通英语的不同特点,未能突出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基本要求,缺乏高职教育所要求的相应实践实训环节作为支撑,无法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

2.教材选取不尽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同于高职普通英语的教学目标,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也要不同于高职普通英语的教材,并体现高职专门用途英语的特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却采用的是本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院校院校学生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本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的掌握,对高职院校教育所要求的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去甚远,无法实现与高职院校专业的紧密结合,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方面难度的跨越未能遵循学习的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师资配备不尽满意。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要求教师既懂英语,又懂专业,才能满足高职教育专门用途英语的人才培养需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师队伍却很难达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要求。有的教师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欠缺。有的教师是专业教师,但缺乏英语基本功。这就导致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出现脱轨的现象:即专业教师仅仅是翻译课文和处理课后练习,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因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在以专业的术语和知识表达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产生了非常不利的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门用途英语以应用为目的的培养目标。

4. 教学目标不明确。专门用途英语是学生在掌握一定高职普通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这就决定了高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不同于高职普通英语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按照高职普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教学模式教授专门用途英语。未能突出高职专门用途英语与专业结合的基本要求,,未能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专门用途英语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要求无法实现,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与实用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了一年的普通英语之后,教师仍然教授普通英语的知识,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是在高职普通英语结束之后结合学生专业开设的英语课程。其教学需要在巩固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高职专门用途英语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特点,其教学方法也应有别于普通英语教学,不能按照高职普通英语的模式教授高职专门用途英语。应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应用“需求分析”原则分析专门用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将要遇到的交际场景以及学生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等。高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一支既懂专门又懂英语的教学队伍,需要一套既能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将来工作需求的教材。

参考文献:

[1] 李勇军.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7年18期.

[2] 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年.

[4] 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12期.

[5]章彤洪, 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0年.

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篇3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社会大量需要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复合型人才。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 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改变了过去以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 教学为主的模式, 加大了ESP的教学力度。刘润清 (1996) 指出ESP教学是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蔡基刚 (2004) 也提出ESP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ESP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必然的, 因为有三种因素影响着ESP教学的产生。第一, 这是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二战以后, 许多国家为了摆脱战争所带来的困境, 空前加强商业、科技及经济间的交流。各国都急需一门国际语言来加强联系。由此, 产生了一大批想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人。第二, 语言学领域产生新派别。传统语言学的目的是描述英语使用的规则, 即语法。然而, 新的研究将关注点从对语言使用的特点转向了实际交流中语言的具体运用。第三, 教育心理学关注于学习者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 。

二、专门用途英语

1. ESP的定义、特征

目前对ESP尚未有统一的界定,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定义包括:

“专门用途英语 (ESP) 是一种语言教学方式, 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 (Tom Hutchinson&Alan Waters 1987) 。“ESP一般指为使用目的而实施的英语教学, 该目的往往是某一职业性的要求与规定” (Mackay&Mountford 1987) 。

Stevens (1988) 认为“用于专门目的的英语通常是指一种课程, 一般地, 这种课程能向学生传授某种与某一特定工作、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运用能力”。他提出ESP教学有四个区别特征: (1) 需求上满足特定的需求; (2) 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 (3) 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 (4) 与EGP形成对照。

综上所述, ESP与学业、职业和就业等各种需求联系起来, 用于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它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需求分析是ESP的核心理论。

2. ESP、EGP及BLT的区别

中国的英语教学大体来说, 可以分为EGP教学与ESP教学。两者既有关联, 又有区别。EGP是指基础英语教学, 学生学习的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 而ESP教学是对有EGP基础的学生的更高层次的语言教学。ESP教学中, 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 应根据学生的需要, 有不同的侧重。没有EGP的基础英语学习, 很难推进ESP教学。因此, 从语言教学来看, ESP教学与GEP教学有共同的地方, 但更多的是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因为“语言本身的教学不是ESP的终止, 而是利用语言达到一个确切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 (刘法公2001) 。ESP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使特定的学习群体在特定的语境中, 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 去实现专业领域的交际活动, 完成专业范围内既定任务。

何为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BLT) ?根据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来讲授课程的方法。换言之, BLT教学并非语言教学, 而是通过英语语言为媒介来讲授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门教学方法。ESP教学是使学习者在某一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语言习得手段, 它不等同于专业知识的传授, 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输入, 以及与专业相匹配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见表1。

三、ESP教师角色及教师队伍现状

Dudley-Evans和St.John (DudleyEvans&St.John 1998) 认为, ESP教学的实施者应被称为“实践者” (practitioners) , 而不是“教师” (teachers) 。他们认为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具有以下五种主要角色:1语言教师, 2课程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 3研究者, 4合作者, 5测试和评价者。ESP教师承担着多重角色。只有满足这些角色条件的教师才能对ESP教学目标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教学, 知道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能够根据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 对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更新。

目前承担ESP教学的教师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第一类是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后在外语系从事EGP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虽然这类教师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 但是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 他们往往会发现在讲授ESP课程过程中, 往往沿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 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 对学生的各种需求不明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语分院的几位教师在考察了全国1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ESP教学情况后发现, 由于许多教师一直任教于外语系或外语学院, 因此对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在ESP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语音、拼写、翻译等方面的错误, 例如在“新闻英语”课上, 有的教师竟然将英国知名报纸Guardian (《卫报》) 错译成《园丁》, 将美国最为著名的Time (《时代》周刊) 错译为《时报》, 将Fortune 500 (《财富》杂志500强) 错译为“《幸福》杂志500家最大企业” (李立, 2006) 。

第二类是专业教师。这一类教师大都是该专业中英语水平较高者, 有的甚至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专业功底深厚, 了解学生需求, 这一点刚好可以弥补EGP教师担任ESP教师时的不足。但是专业教师却不一定能扮演好语言教师的角色, 他们往往缺乏英语语音、听力、口语和英语写作方面的专业训练, 是“哑巴英语”, 不能流畅准确准确地将专业知识用英文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侧重于教授的是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 忽视了ESP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特征和规律。

总之, 这两类教师在ESP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不透彻性和缺乏准确性等不足, 只是在形式上将英语与专业相结合, 难以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 迫切需要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四、ESP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针对目前ESP教师发展现状, 我们面临两种抉择:是推动EGP教师向ESP教师发展, 还是将BLT教师向ESP教师方向培养呢?BLT教学是非语言教学, 与ESP不属于同一个教学范畴。而从本质上讲, ESP教学仍然属于英语语言教学的分支, 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 推动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我国的EGP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 基本功扎实, 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有丰富教学经验, 但是缺乏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知识结构单一。Jordan认为EGP教师应该能灵活地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 并且还包括短期内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要求 (Jordan 1997)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促进ESP教师的专业发展:

1. 转变教学态度

在担任ESP教师之前, 有些EGP教师主要从事文学性或基础性通用英语教学, 之后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被迫从事ESP教学。但是他们对所涉及的新的专业性知识不了解或不感兴趣, 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缺乏自信和专研精神。因此, 有必要尊重EGP教师意愿, 挑选有愿意EGP教师从事ESP教学工作。这些新转型的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态度, 努力当好新的角色, 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的教学工作。

2. 转变教学理念

ESP课程对EGP转型而来的ESP教师来说是种挑战。ESP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 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 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 从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 根据ESP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用英语运用能力。

3. 提高教师核心竞争力

“作为ESP教师,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必要的相关知识” (高战荣2007) 。高等院校的很多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难以满足ESP教学的要求。因此,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院校发展需要, EGP教师应积极学习, 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会和业务研讨会, 以弥补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挂职锻炼, 以提高实践能力;向兄弟院校学习, 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 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课程, 深入并系统地学习一些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在21世纪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语人才模式上的改革势在必行。ESP教学将成为主流的英语教学模式, 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力保障, 也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ESP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离不开合格的ESP教师。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成为合格ESP教师的必由之路。只要ESP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了, 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壮大, ESP教学的现状就会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M.J.St.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UP

[2]Hutchinson T and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Jordan, R.1997.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UP

[4]McDonough, J.ESP in Perspective:A Practical Guide[M].London:Collins Educational, 1984

[5]Stevens.P.1997.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Oxford:OUP

[6]蔡基刚, 2004,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第二期

[7]高战荣, 2007, ESP教师:大学英语教师的必然转向[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总472) :4-5

[8]李立, 2006, 专门用途英语呼唤复合型教师人才[N], 《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http://paper.i21st.cn/story/26139.html。

[9]刘法公, 2001, 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2) :25-27。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库

引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一个崭新的领域,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且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移动学习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已经开展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移动教育实验室和网站的搭建、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文献研究的综述。对基于移动学习理论的教学法研究仍然较少,尤其是针对于ESP(特殊用途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还属于空白。如何构建符合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的ESP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己经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分为通用英语( EGP) 和专业英语

(ESP) 教学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必需的信息”。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现状是只重视基础英语,忽视ESP 教学。此外,目前国内英语教学方面针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较少,对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本身的建设更鲜有涉及。就我省来说,现有的英语类学习资源多是针对EGP(普通用途英语),而针对ESP(English for spe

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各类资源相对较少;针对电脑设备的学习资源较多,针对手机等移动学习媒体的资源少。

一、ESP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确定

(1)通过调查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以及使用现状:大学生使用移动媒体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对利用移动媒体获取移动学习资源的基本态度;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种类的需求;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以及影响大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资源的主要因素。(2)对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专业英语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调研:首先要了解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于该专业毕业生专业英语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ESP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设计

首先,根据所了解到的学生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英语素养方面的需求,从移动用户体验设计和教学设计的角度综合设计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环节主要包含需求分析、移动学习场景及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技术环境及支持服务设计三个方面;

此外设计还需遵循下述四个原则:(1)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注重移动学习资源形式的多样性设计,设计开发网页形式、流媒体形式、Flash等多种类型的移动学习资源;(2)强调移动学习资源的“目标性设计”。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ESP移动学习资源; (3)关注基于移动媒体的移动学习资源的“经济性设计”,以便降低学生获取移动学习资源的成本。(4)学习内容应具有丰富的扩展性和学习者共建的特点。

三、ESP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呈现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内容规范对收集的ESP学习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包括:

1. 学习领域包含的内容(学习情境细目);

A. 知识点讲义 B. 教学课件 C. 文献资源 D. 习题 E.试卷

2. 媒体素材

A. 文本素材 B. 图形/图像素材 C. 音频素材 D. 视频素材

E. 动画素材

3. 工作任务的设计规范;

4. 名词、术语、符号规范;

5. 技术规范。

结语:就英语学科而言,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开展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牵涉大量的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语言环境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将移动学习引入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不仅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同时还可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随时随地提供足够的语言刺激,适应学生对弹性学习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琦.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12(04).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5

1 ESP 的概念与特点

ESP 是指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早在1964年, Halliday, McIntosh and Strevens在《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提出专门用途英语是公务员、警察、法律工作者、医护人员、农业专家和工程师等使用的语言。之后在1987年, Hutchinson 和Waters 提出了关于ESP的定义: 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ESP 是一种语言教学方式, 其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ESP 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如通过对旅游英语、 商贸英语、 金融英语等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来完成现实工作中的任务。ESP 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 ESP 教学目标明确。ESP教学中, 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 学习者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 以促进在工作中的表现。 (2) ESP 教学应以学习者的需求为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定需求。 (3) ESP 教学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习者将语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结合的语言运用上。

2 ESP 与 EGP 的关系

EGP是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的缩写, 即通用英语, 或普通英语。通用英语是以教授基本语言技能为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英语技能。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主要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 要求学习者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不管学习者对学习目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样的需求, 这些基本技能是必须的。ESP 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 即专门用途英语, 或特殊用途英语。ESP 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它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针对特定专业的需要, 学习者需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运用能力;二是有针对特殊行业或学科的特殊词汇、结构、文体及内涵。ESP教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 使英语学习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大学英语ESP教学现状

在高校学生当中, 英语能力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态度, 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多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 并不确定将来的工作中是否会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而很多基础较好, 对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有着更高要求的学生在两年的通用英语学习之后往往很茫然, 由于没有开设ESP课程, 这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将他们所获得的英语能力运用到实践中。他们的英语基础很扎实, 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在其他的英语水平能力测试如托福、雅思或GRE中也能取得很好的分数。但一旦毕业之后从事某项专门工作, 进入专业领域就会发现, 曾经所学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在工作中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章振邦 (2003) 教授早就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 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的都是普通英语, 所谓‘四级’、‘六级’测试, 都是在测试普通英语的水平。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 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显然, 对于这种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实际状况, 单纯的EGP课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在学生完成EGP课程之后, 学习与之专业对应的ESP课程, 以达到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的。

目前在已开设ESP课程的高校中, ESP教学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影响, 很多已开设的ESP课程, 专业特色不明显, 教学层次也不够深入。多数高校对ESP课程的开设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注意力多是放在EGP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上, 对专业方面的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各专业情况不一, 专业英语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因此在开设课程的时间上明显不足, 而开设课程的相应专业的数量也没有达到实际需求。其次是师资力量的缺乏。ESP教学要求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这就意味着ESP教师即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又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担任ESP课程的老师无非是专职英语教师或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相关专业的教师。英语教师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 却对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 无法对涉及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而专业教师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却不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 同时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也无法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就是ESP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可选择的ESP课程教材不多, 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不统一, 有国外引进的, 也有自行编撰的。在自编的教材中往往教学目标不明确, 内容缺乏连贯性和趣味性, 教材中也没有一定量的适和的练习。因此教材的缺乏也是造成ESP教学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4 ESP教学改革

4.1 合理设置ESP课程

ESP课程作为EGP教学的扩展和延续 是更高层次的英语教学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交流。高校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职业需求和发展,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计划和学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多是四年学制, 因此可以采取2+2的模式, 即在完成两年的EGP课程的通用英语学习后, 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ESP课程。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可与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 或将英语教学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4.2 加快编写符合需求的ESP教材

目前我国ESP教学针对不同专业没有相应统一的教材, 主要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改编或自编ESP教材为主, 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素材和经验, 但都是各自为战, 缺乏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 这样编撰出来的教材不利于ESP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ESP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 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 积极组织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以及各行业的专家共同完成ESP课程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鉴于高校之间在师资力量、学生水平以及硬件设备等许多方面也都存在较大差异, 各高校可结合自身的专长、特色以及社会需求, 对现有教材作适当的改编, 以满足学生ESP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4.3 努力提高ESP师资水平

ESP教师的水平是影响ESP教学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ESP教学中, 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 还是教学方法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评估, 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就是ESP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提高ESP教师的语言水平或专业知识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师资的培训, 例如: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派一些具备相应基础的教师到专门的ESP教学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学习;邀请国内外ESP专家学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 对ESP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指导;组织ESP教师参加校际间的公开课、交流会等活动, 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开阔眼界的机会, 来促进年轻ESP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全球化进程中, 通用英语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只有将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 才能够满足提高大学生英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需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 从而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能够有机会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并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英语应用能力的水平。

摘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多以通用英语 (EGP) 为主, 注重基本的语言技能,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自身英语素质的提高, 以及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 通用英语越来越无法满足需求。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和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 在完成通用英语课程的同时, 开设更具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 能够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将英语学习融入到专业学习中, 而具备更强的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现有的ESP教学也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针对ESP教学进行改革将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化改革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 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87:69-91.

[2]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 2001, (1) :21-22.

[3]赵雪爱.国外特定用途英语 (ESP) 的发展与现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1996, (2) :78-80.

[4]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

[5]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 (ESP) 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11) .

[6]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研社, 2003.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6

作为对外葡语教学的分支之一, 专门用途葡语教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共同作用下, 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发展势头。专门用途外语, 又可定义为功能语言, 或技术/科学/职业语言, 或工具语言, 也可作为特定交流语言或特定受众语言 (Babo, 1999) 。这一定义涵盖面较广, 可作为理解专门用途葡语并将之与一般用途葡语区别开来的理论支撑点。在现实生活中, 专门用途葡语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许多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语言课程上, 例如“银行葡语、法律葡语、酒店葡语、企业沟通葡语、保险葡语、医学葡语、旅游葡语、行政葡语、文学翻译葡语” (Leiria, 2004:3) 。而专门用途外语教学法, 在Hutchinson&Waters (1987:7) 的理论中, 主要基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内的英语教学实践, 其为其他语种作为专门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试验数据。

Extramiana (2012) 在其提交给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中强调, 一般用途外语教学和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只是学习者需求的不同造成了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角色、教学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专业化差异。本文将把关注重点放在专门用途葡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上, 特别是不同的角色定位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一研究重点将帮助正在从事或将要从事专业用途葡语教师认清发展趋势, 积极转变自身角色, 完善教学能力以适应学习者需求, 从而推动专业用途葡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专业用途葡语教师能力要求

Dudley-Evans&St.John (1998) 指出, 在商业英语教学实践中, 学习者并不一定期待语言教师掌握商业运作的方式和技巧, 但是, 他们希望语言教师了解语言在商业环境中的运用, 并有能力通过训练帮助他们达到某种语言运用能力。持有同样观点的包括Ellis&Johnson (1994:26, 摘自Vicic, 2011:109) 。这些作者反复强调:在专门用途的外语教学过程中, 学习者的优势体现在拥有外语教师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上, 并把握着将这类知识带入课堂的主动权。而专业用途外语教师的优势则主要在语言的应用和理解上。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专业用途葡语教师, 首先应具备完善的外语和外语教学能力, 对其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则不做高要求。

但是, 将专业用途葡语教师定义为专业领域的“外来者”, 并不能有效帮助教师应对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挑战, 特别是当这一语言教学过程涉及面远超语言范畴。Sierocka (2008:35) 指出专业用途外语教师的能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传统理念的缺失;专业知识的缺失;和教材的缺失。其他一些问题诸如“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固定、与专业教师缺少沟通和交流、与专业教师相比地位较低、学习者对教师缺乏尊重”等 (Hutchinson&Waters, 1987) , 主要出现在专门用途葡语教学开始前或教学初期, 并对教师能力的发挥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期, 对教师而言仍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来自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挑战, 我们将之称为内部因素, 以及来自教学风格、学习经验、个人性格、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挑战, 我们将之称为外部因素 (Daubney, 2008) 。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缺失和挑战, 追求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统一, 专门用途葡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一般而言, 此处的“能力”包含了“a.语言能力;b.课堂设计和掌控能力;c.专业领域认知能力” (Maleki, 2008:9) 。基于此, 许多学者也在各自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教师能力要求。Cunningsworth (1995:109) 着重分析了专门用途外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情况, 指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作出的一系列决定, 这些决定包括从是否选用某类课程教材、制定全年使用规划, 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个语法练习或推迟一项听力训练等方方面面。Dias (1987) 则强调专业用途葡语教师收集和分析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需求的能力。由于多数情况下教师面临着学习者多样化的背景和诉求, 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学习者需求, 并运用到课程设计中, 成为教师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Basturkmen (2010) 细化了专业用途外语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包括对课程设计组成结构和实施阶段的掌握能力, 变通原始设计以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创新能力等。

在专门用途葡语教学中, 各类能力要求的出现导致“教师”一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发展趋势, “教师”这一角色被重新解读。许多学者为专门用途葡语教师赋予了新的角色定位,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 专门用途葡语教学并非只是单一的语言教学。

三.专门用途葡语教师角色定位

对专门用途葡语教师进行角色和功能定位经过了长期的理论发展过程。传统的理论笼统地认为:专门用途外语教师除了在课堂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还应成为语言教学策略的思考者和创新教学内容的实践者。 (Allwright, 1981:14) 。这一并不清晰的身份定位随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改变。Dudley-Evans和St.John (1998) 更倾向于称呼专门用途外语教师为“实践者”, 同时实践五种关键角色:教师、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和评估者。

1.作为教师:专门用途葡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其主要目标仍然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技能。虽然教学手段和内容与一般用途葡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要知识来源, 但是只有对专业知识达到合理了解, 才有可能帮助学习者开展课堂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从这一方面来说,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 他们对开展课堂活动目标明确, 且对教材内容了解深入。

2.作为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专门用途葡语教学的实践者需经常自主设计课程并为之提供教学材料。一般情况下, 参加专门用途葡语课程的学习者拥有专门的语言学习诉求和特殊的语言使用环境, 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群体, 收集学习者数据, 开展学习者需求分析, 完成教学课程设计。同时, 面对多样化的专业需求, 某本教材的使用必须搭配必要的辅助材料, 甚至在许多案例中, 无法在市面上找到符合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因此, 教材的提供者应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现有教材, 改编内容欠妥的教材, 甚至编写新教材。

3.作为合作者:专门用途葡语的教学实践只有通过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合作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由专业教师提供语境, 外语教师提供语料以共同丰富教学资源;或者由专业教师对外语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和改编;或者开展合作课堂教学, 帮助学习者同时提高外语和专业能力。

4.作为研究者:专门用途葡语教学的实践者需紧跟时代, 特别是市场需求并对该需求展开理性分析, 需要一定的科研能力。无论是需求分析, 课程设计, 还是编写教材, 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一定的理论基础。

5.作为评估者:在这里, 教师不光需要评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情况, 还需要对课程设计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 专门用途葡语教师能力发展

多份欧盟调查报告显示, 大多数的专业用途外语教师都未接受过或很少接受过专业知识领域的培训, 而许多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训练也集中在一般用途外语教学上。 (Basturkmen, 2010:7) 现阶段, 这给教师的能力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但长时间以来, 该领域的学者基于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案例的丰富了解, 提出了以下发展步骤作为建议:1.自主加强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了解;2.通过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能力;3.面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变化主动适应并建立自信;4.同其他专业用途外语教师加强沟通交流;5.通过实践进行教学科研;6.听取各方建议达到自我完善。 (Adnan, 2014:64-65)

另一方面, 由于专业用途葡语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更加平衡, 方便于建立一种平等有效的合作关系, 双方分享知识与经验, 这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来说是双赢。因此, 应多鼓励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师与学习者的交流对话, 设置更多更有效的沟通渠道。

五.结语

虽然专门用途葡语教学现阶段在国内仍属新兴学科, 但面临着市场大潮带来的日益丰富的葡语学习需求, 教师群体应首先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变化。本文分别概述了国外研究成果中对专门用途葡语教师的能力要求, 角色定位和能力发展建议, 对国内开展专门用途葡语教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有升, 李福华.“教育者”的本质诉求及其基本要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8 (01)

[2]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导刊.2007 (08)

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篇7

1 更新教学理念

Donald Freeman曾将教学的定义称为“认知定义” (cognitive definition) , 他主张教学是思考与实践的结合。因此, 教学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活动, 而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师个人思维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例如, 各种教学法的运用、决策能力、个人思维方式、学术兴趣与偏好、自我意识、自我观察、经验积累等等。Ravitz&Snow (1988) 也从认知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教学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 而非教师主导的学习;

2) 教师授课的内容是第二位的, 第一位是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或思考;

3) 激发学生兴趣和努力比任何一项专业知识的探讨更为重要。

高职ESP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 在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任务, 让学生“learning by doing”,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到让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 提高高职ESP教学的效率。

2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非英语专业ESP课程宜采用任务教学法, 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ESP的有效教学方式—即采用任务教学法及互帮互助互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了以往ESP课程的沉闷气氛, 降低了ESP课程的学习难度, 营造了良好的课内外学习氛围, 巧妙地使学生养成了课外主动预复习的习惯,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互动, 最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并在快乐的“动”的过程中实现职业英语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学习等能力的提升。

高职学生是高考第三批次录入的, 总的来说, 基础相对较弱。但他们在ESP的学习上还是很有潜力的, 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高职学生接触这门课程时的心理特征分析及ESP课程语言组织上的特点、难点分析;不难得出以下两点判断。

一是, 高职学生一方面对ESP课程满怀期待, 并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英语素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 当他们真正面对ESP教材时又常常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满纸的英文令他们胆怯, 本就不足的信心也就被严重削弱, 大多数同学对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全然没有把握。这时, 他们会把学好这门课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 希望老师能为他们打造一把开启学习智慧的钥匙, 让他们提高职业英语素养的愿望化为现实。

二是, ESP课程可分为两个层面: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前者以读译能力为重, 后者则注重听说。理论知识类的文章在语言组织上的特点是:被动句较多、长句较多。对于语法知识本就薄弱的高职生来说, 很难用中文准确表达被动句的意思。他们对长句的理解往往一头雾水, 其症结在于理不清结构。在文章中不断碰到这样的句子会打消他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实训英语在语言组织上往往非常简练、较口语化。但是简练的语言易造成理解上的歧异。同时, 口语的表达也是大多数高职生的弱项, 多年哑巴英语的学习已成他们开口的障碍, 诚然语音语调也有待改善。这是ESP实训课程的教学难点。怎样化难为易, 使学生能顺利将学习进行下去,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成为老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ESP的教学中采取任务教学法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

2.1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能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主学习、在交往中共同探讨, 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 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景中, 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情景, 因而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同时,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一起讨论和交流, 协商和辩论,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接受,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认为, “使学生学会共享, 懂得合作”是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

2.2 合作学习在高职ESP教学中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将学习内容先分组再分人进行包干, 那么每人需负责的内容就大大减少了, 如果该生在预习时在这块内容上尽心认真, 是可以做到比较完善的。当然, 该生对其它内容也应在预习时适当关注。学生如经过努力能够掌控教学内容, 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 一次次的小成功, 会使信心得到增强, 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也就来了。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安排各小组在同一学习时间如晚自修, 进行预习或复习, 那么在周围氛围的感染下, 即使出于从众心理也会有很多的学生愿意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就是一个学习团队, 这对于那些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来说, 可以起到“组织”的督促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能巧妙地使学生养成课外主动预复习的习惯。大多数高职生除了上课几乎不会再去翻课本, 对不感兴趣的作业往往只是应付。将任务包干到人, 使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上展现自我, 这对每一个自尊又爱脸面的学生来说, 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这样就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同时, 这也能迫使调皮懒惰的学生尽快加入这一队伍。

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总会充满好奇。老师演绎得再好, 口语再棒, 最多是受到感染, 而同学在课堂上的自我表现却是一种诱惑。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同一类人进行比较, 自己会主动参与竞技。这使得课堂充满悬念, 从而让人感觉刺激并有所追求。课堂事实上已变成表演的舞台。当学习变成一种趣味, 那还愁没有动力吗?

小组合作学习能大大增加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到人人参与活动, 大大增加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则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每堂英语课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教师引导下的由全班学生参加的课堂活动, 目的是完成一项“工程”, 或是对课文的翻译理解、或是业务的口语交际, 即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总是在“动”。光听记不住, 看了才能记住, 只有去做了才能理解。这样的课堂与“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新理念完全一致。学生只有多“动”, 才会得到发展, 也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

2.3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形成“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次节课课堂复习”的循环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步骤可操作如下。

课前预习阶段。授课前将下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块, 每组负责一块, 并由组长将这块内容分配至组员。预习的内容是词汇查找、句子翻译。组长还需将本小组成员所查找的所有词汇及词义抄写到黑板上划好的区域内, 同时在组员的合作下将本小组翻译的内容整理成文上交。该组同学需将其他组抄写在黑板上的单词注解到课文中, 并将其他组准备的内容浏览一遍。其他组亦然。

上课阶段。课堂上, 老师讲解每组抄写在黑板上的单词、词组, 并领读, 导入课文。老师读一句, 该组的同学站起来翻译成文 (随着听读能力的养成, 也可以或最好由学生自读自译) , 老师进行点拨、释疑或补充, 同时一定要有评价, 这是学生期待的。在演绎的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专业词汇, 常用英语表达式。通过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通力合作, 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复习阶段。课后, 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所有内容进行翻译理解, 整理课文中的专业词汇和高频表达式, 上交作业。

课堂复习阶段。在复习课上, 随意叫学号 (体现平等、民主) 抽查课文复习和掌握的情况, 以保证人人在课外进行复习巩固。这是学生既担心又兴奋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使所学知识内化。

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高, 可逐渐增加分块的内容, 进而实行小组间PK、小组成员间PK, 从合作学习逐步过渡到个人自主学习。

3 巧用教学策略

要使ESP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素养, 还需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与学生交往时, 要信守“爱、尊重、欣赏”这一交往原则, 使学生乐意与老师交往。同时要做好榜样作用, 以高尚的人品、娴熟的业务能力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针对高职生听读能力较弱的事实, 录制课文录音MP3, 让学生拷贝到自己的MP3上,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体贴和关怀。课内外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情感交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

3.2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舞台, 课外的努力要在课堂上得到肯定和鼓励;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钦羡都是对勤奋的馈赠, 信心的增强更增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氛围中, 绝大多数同学都跃跃欲试, 对下一次的课堂充满期待。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不吝赞美、对努力但效果不佳的学生要肯定他的努力、给予方法的指导、同时多鼓励;对于个别懒惰的学生可用调侃的方式, 总之, 要维护每位学生的尊严, 保持课堂愉快、积极向上的气氛。

3.3 课堂节奏紧凑、有张有弛, 激动刺激与轻松愉快相结合

每节课安排五分钟左右的趣味英语环节, 可以是日常口语的学习、英语故事的分享、或英语游戏如绕口令、猜谜语、歌曲、笑话与幽默等。这些如同西餐中的甜点, 总能勾起学生的兴趣, 并对下节课的这一环节充满期待。

3.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重视过程学习

传统的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 (70-80%) , 适当兼顾平时 (20-30%) 。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错觉, 以为学习就是为了期末的考试分数。事实上,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 而这依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积累, 而不是靠“临时抱佛脚、事后全忘掉”的期末相关考试内容的速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 将考核分成三块。平时成绩占40%, 其中教师评分和组员互评各占一半 (20%) ;创新考核 (学期内考核) 占20%, 此类考核宜采用游戏的方式 (否则易招致学生反感) , 比如, 可开展“比比谁记得专业词汇多”、“比比谁的翻译能力强”、“比比谁的口语交际强”;期末综合考核占40%, 期末考试应体现综合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易开闭卷结合, 听说读写译结合。它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总结。

高职ESP教学必须服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在ESP教学的实践中,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努力方向,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ESP教学中, 采用任务教学法, 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如此, 降低学生ESP课程的学习难度、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巧用教学策略,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扮演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此提高ESP的实际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吴道存.怎样教好英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8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 意思是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 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必要性在于:

(1) 开展ESP教学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ESP教学在全世界各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 社会需要既有专业知识, 又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 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合作与谈判等。开展ESP教学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高要求。

(2) ESP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ESP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实用性强, 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 ESP教学既保持了语言教学的特点, 又涉及了相关展业的学科领域。

(3) ESP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很多学生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普通语言考试, 然而社会需要的是既懂专业又具备相关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重点在于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 最大限度地结合学习与实际需求, 培养他们今后工作中在不同专业领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60年代, 由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英语的使用范围也日趋广泛, 但由于英语学习者学习基础、条件、目的各不相同, 于是ESP的教学和研究活动逐步开展起来, 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领域英语知识的差别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 国外ESP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语域分析阶段, 该阶段语言学家们着重研究词汇、句法方面某一专业领域的英语文献与其它领域的差异, 目的是找出这些专业英语文献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然后是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学生碰到的困难是由于不熟悉英语的用法, 而不是缺乏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如何把句子准确地运用到不同交际中流利地进行交际。接下来是目标情景分析阶段, 情景分析就是对外语使用的情景进行仔细分析, 包括进行交际的方式、内容、途径、媒介等特点以及语言特点和技能, 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结合起来。然后是技能分析阶段, 在本阶段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言使用的思维过程, 分析的层次也由表层过渡到更深层次。其指导思想认为相同的思维和解释过程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中, 在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下, 可以通过使用一定的技能从语篇中悟出关联。最后是以学习为中心阶段, 以“学习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 应注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要求, 注重搞好教学的过程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把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学习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国外ESP研究目前已得到全面的发展, 主要涉及语言研究、技能研究、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评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我国从80年代初兴起科技英语热以后, ESP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国内ESP研究呈明显上升态势,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介绍与引进国外ESP研究结果和国内的ESP课程与教学实践。但国内ESP研究主要是思辨性研究, 只有很少一部分为实证性研究, 研究范围仍然狭窄, 深度不够, 课程建设与教学缺乏成熟的理念, 师资严重缺乏。

近20年形成“语言+专业”的学科模式, ESP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国内英语教学中ESP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与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通用英语) 一起, 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研究两大主流之一。但ESP体系仍然不成熟,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形成体系。在一些高校虽然也出现了旅游英语等专业课程, 但只是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一种补充, 远没有形成ESP所特有的教学模式。

3 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内容

(1) ESP教学模式。国内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词汇讲解、语法加翻译、阅读加翻译等传统模式, 课堂教学也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 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 这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 ESP教材使用状况。在ESP教材的选取上, 各高职院校有的是从国外直接引进, 有的是ESP教师自编或联合编写的。学校的自编教材, 大部分是ESP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取相关内容, 这种教材往往没有配套的针对性练习, 甚至连教学目标都不够明晰, 这种教材学生使用起来就只是如同阅读专业文献, 无法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3) ESP师资建设。目前, ESP教学主要由两类教师在实施:第一类主要从事通用英语教学, 但由于不完全熟悉该专业的业务,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类是专业系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 他们的优势是熟悉本专业的词汇与交流机制, 作为语言教师, 在实施具体的教学内容时, 有所欠缺, 如教材的选择、英语教学理论的融会贯通、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4) ESP评价体系建设。在高职ESP课程建设中, 其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利于素质教育而淡化应试教育。然而,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 当前高职ESP课程评价仍然重应试、轻应用。考试成绩依然被作为最终评判的标准。

4 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特点及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也是一门语言, 其教学结合了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 除了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 它还体现出明显的专业内涵。专门用途英语中, 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其语料载体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这更加紧密地把学习者的学与用联系在一起。ESP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是为达到某一语言目的而学习语言, 而是以语言学习为媒介去学习特定专业课程, 从而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实际能力。

ESP结合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 是语言教学的重大突破, 它改变了语言能力是借由学习语言本身获得的理念, 指出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掌握。高职英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 旨在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 ESP教学内容除了应与学习者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还应与其将来职业交际密切相关。需求分析是ESP理论的重要原则, 采用ESP教学应首先从学生需求出发, 根据相关需求选择相应教学内容与教授方式, 使其英语语言能力超越认知水平达到行为水平, 使学生有效获得专业交际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进一步落实“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要求, 重点突出ESP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职业能力, 拓展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Dudley-Eans&St 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Strevens, P.The Learner and the Teacher of ESP[J].ELT Document, 1988 (128) :29-34.

[3]Robinson, P.ESPToday[M].Oxford:Pergamon, 1991.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5]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43-481.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评估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不仅是英语语言教学(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简称ELT)的一个新兴分之学科,也是近几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旨在培养国内外各领域专业英语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语言特点

关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同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是不同的,但就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特点和属性达成了一致,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是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同于普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属于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常常和某一特定学科或者职业有密切关系。由于专业或职业的需要,学习者为提高专门学科领域英语技能而学习的课程。专门用途英语(ESP)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一种教学途径

在语言学领域中,与教学方式不同,教学途径是指明确语言本质和并对如何进行语言学习进行研究。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通过对学生主观和客观的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各高校在实施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时,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这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第一,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职业或专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除了涵盖一般英语的语言知识以外还会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必然趋于多元化。第二,不同地区高校适应不同的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因此在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施方案策略方面多元化。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现状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专门用途英语。如今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因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现状

目前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课程设置的关系,很多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知识为了完成学习,拿到学分,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很多高校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造成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现状

目前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英语语言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担任,然而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任教师,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一般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在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关注专业领域的语言特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篇章结构的构成。专业教师具备系统而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往往语言功底有限,或对语言教学理论不够了解,无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各高校亟需培养英语功底深厚,了解语言教学理论又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师资。

(三)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英国学者罗宾逊指出:“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终结,而利用英语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真正目的。”目前,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各高校对其教学目标缺乏明确而清楚的认识。授课教师错误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将专业领域的英文材料翻译过来,并对其中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表达加以解释即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仅限于教授部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在语篇、社会语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四)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存在问题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做指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系统而实用的教材做支撑,专门用途英语的考核很难真正起到考察和督促的作用,更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试形式不够规范;考试内容缺乏真实性和系统性等。

三、形成性评估的定义与原则

形成性评估是与终结性评估相对应的评估方式。终结性评估一般指期末考试等以最终测试结果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借以促进学习和教学。”这一评估方式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发展情况,供教师参考,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形成性评估的原则在于:

(一)客观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进行评估,杜绝和避免主观臆断。

(二)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需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估。

(三)科学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时,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同时又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改革

鉴于对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手段的优势,各高校应广泛采纳该评估方法,应获得真实、科学的教学情况反馈。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性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这里指的是评估行为的发出者和实施者。形成性评估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不同,评估主体不再仅限于教师,其中还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即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一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改变,使得形成性评估能够更加全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

(二)形成性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是指评估过程中被评估的学生的各项学习和活动情况。以往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只关注学生的行为结果,即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估的对象包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该评估方式根据学生在各项课内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三)形成性评估手段

形成性评估的手段可以是教师观察记录,即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任务验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也是形成性评估的最基本的考核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教师与学生课下的访谈、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等等。

另外一种形成性评估手段就是建立学生活动档案。教师指导学生将活动中的成果作品,如:完成的作业、实验报告、学习计划、学习效果测评表、学生平时成绩等收集起来,形成学生表现档案,用于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学生在收集整理活动档案时,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成就感。

形成性评估手段还包括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可以在每学期的学期末进行,调查形成性评估对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并及时发现在实施形成性评估手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五、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只有保证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英语人才。形成性评估手段能够真实、全面而科学地对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评估。

参考文献:

[1]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篇10

一、什么是专业用途法语

专业用途法语(Fran觭ais sur Objectifs Spécifiques,简称FOS) 是对外法语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它适用于所有学习法语语言的学习者,但同时,它也有别于对外法语教学。FOS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适用者,一般来说,它主要适用于工作中需要与法语国家联系或阅读法语资料、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或正进行某专业学习的在校学生。因此,FOS同时教授法语和专业知识,是二者相结合的语言实践课,学生可在专业领域中熟练运用法语,如听、说、读、写等技能,并通过学习法语的过程,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途径。由此可见,FOS的教学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授者应及时了解社会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和学习者自身要求,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结合学校课程方案,随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法语翻译市场的现状

我国与法国一直都是友好国家,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密切,市场上对于法语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和扩大。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合格的法语翻译人才相对缺乏,优秀的法语翻译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纵观国内众多高校翻译教学活动及翻译理论研究的现状,大多数的翻译教学都以文学著作的翻译为着力点,翻译理论研究都集中在探讨文学翻译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而社会日常经济生活中更为常见和更具实际意义的专业翻译活动似乎没有得到了学界足够的重视。少数学校已发现问题所在,并对翻译课程进行改革,努力使学生脱离文学领域,接触更多领域实用的翻译素材。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法语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踏出校门,步入职场之后,却有很多学生发现,不能很好地适应职场发展,在校四年的刻苦学习实为虚度光阴。有限的教学条件阻碍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未能真正做到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学以致用是问题的关键。

三、FOS模式在翻译课中的应用

自2007年法语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将专业的方向定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程方案中,我们加入了很多商务方向的专业课程,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均用法语或英语直接授课。为了配合该培养目标,法语翻译课程亦采取相似的教学方式,即FOS方法,希望将学生培养成真正能将法语与专业术语自由转换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我们应充分了解专业需求、学习者和企业需求。根据培养目标,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中法商务领域中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在中国的法企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法企需要员工能直接开展工作,既懂法语和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由于大学生年龄均为20岁左右,故在翻译课程内容设计时,可增加一些实践练习,如模拟情境翻译等,或可与部分企业联系,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并将学生亲身经历作为案例分析。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使平时无聊的翻译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分析各方需求,制订相关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分析各方需求,制订既符合专业要求,又符合企业和学习者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商务领域接触最多的为行政文书/信函和专业文件,如:邀请函、证明信、索赔申请书、商务合同等,这对课程内容设计者的课堂组织能力、中文和专业知识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语在我国发展得比英语晚,能用法语直接教授专业课的优秀教师实为罕见。这也是FOS运用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最后,对学习情况做评估及分析。语言行为表现是学习成果的体现。我们采用了阶段性评估方式,分为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者占的比重分别为10%、40%和50%。在学习阶段,该课程并未有固定教材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因此评估和分析工作只是对学生整体表现作出总的评价,不以单次现象为判断依据。

四、结语

FOS是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虽然外语教学中一直对ESP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由于法语和英语语言特点上的差别,FOS并不能等同于ESP。因此,为了更好地为中法两国交流与合作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对FOS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 (ESP) 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6:108-110.

[2]曹德明, 王惠德.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明利.法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十字路口的英特尔下一篇: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