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2024-06-08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共12篇)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1

摘要:口译作为英语教学和训练的重要课程, 已经在诸多大学中开设, 但是口译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高端课程一直以来困扰高校英语老师, 口译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改变, 还需要在理论创新及实践上做出新的努力与尝试,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口译教学流程。

关键词:英语教学,口译,高校

一、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 首先, 课程本身的定位不明确, 课程设置要根据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 口译课程与英语教学融合成一种课程并不是不对, 但是却对口译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其次, 是对于课程受众, 即学生的定位, 高校口译课程针对高校学生, 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思维和对相关领域英语的训练。最后, 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口译课, 但对于口译课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实现的目标却并非都有清晰定位。我国高校口译课程到底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什么帮助, 到底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高校口译教学不科学, 口译教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研究范式的学科, 并不是简单的英语教学衍生。按照刘和平教授的观点, 口语教学归纳为:一是完全停留在口语教学层面, 口语训练后将其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外语或母语;二是作为语言教学训练的补充手段通过逐句“翻译”达到对语言的完全掌握;三是笔译的口语化, 即把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拿到课堂上进行口头翻译;四是“背诵”, 即事先准备上课要翻译的内容, 学生在课前几乎可以记忆和背诵所有内容, 课堂练习实际上是记忆背诵比赛。这四种教学模式依然在口译教学中那个应用, 已经沿袭了几十年, 但是时代却在发生深刻变化, 口译教学的新词汇、新理论也在诞生, 高校口译教学不科学的之初在于并创新口译教学方法。

高校口译课程往往是英语课的附庸, 或者是公选课的内容, 在高校口译课程教学中有的并非专业教师, 有的并非针对性强的课程训练。从学生的语言能力考虑, 口译课程往往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 但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和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 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口译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 一学期对于学生学习口译来说, 时间上偏少, 口译是一项长期的训练, 需要培养学生的口译自学能力。

口译课程是否对学生有益, 关键要看口译教师是否能够真正驾驭口译课程。教师作为重要课程组织者和决策者, 他需要对课程的设计有一个明晰的界定, 需要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口译教学的方法。总之, 口译课程需要有能力的老师来完成, 需要需要在这方面引进人才。

二、对策及建议

口译的第一种方法叫做案例教学法, 该种方法是基于情景教学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实际能力。简单说明, 就是情景设定, 设定一个口译的现实场景, 让学生以一个实际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根据案例情况运用相关知识, 就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力求让学生在固定的教学环境下, 尽可能多的进行多样化的现场模拟训练。这种案例与实践非常接近, 可以针对特定的场景进行训练, 例如:就经济问题展开的交流活动, 针对英语口译课程自身的特点, 强调对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借此引发学生对现场口译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也可将学生设为现场模拟组和评分审核组。案例模拟教学结束之后, 由教师引导学生就当堂案例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针对其中的优、缺点展开讨论。以自查的形式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认识现场口译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查缺补漏中不断进步。

在教学方法这方面, 针对目前的口译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从课程设计到实施, 都需要重新审视口译课程的必要性。首先, 要引入口译准备课程, 所谓口译准备课程, 是指与口译相关的, 学生在进行正式口译学习前所需掌握的课程, 口译的礼仪、演讲技巧的训练、职业操守等, 尤其需要学习的是口译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 才能在开始的口译训练中得到提升。

其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专题与技能技巧的结合, 教学中的专题是训练口译的基本素材, 而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专题的理解, 还要加入口译的技巧。现行的大部分教材都以专题为编写出发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某一话题或某一领域, 但与此同时, 理论技巧的讲述也势必变得较为分散和凌乱, 、另外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出发点编写的教材则在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同时带来了另一个弊端, 单纯的理论或者技能技巧讲解略显枯燥, 学生不易于接受。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将专题练习与技能讲解有机结合, 不同时期侧重不同。在口译课程的初期, 可结合实例偏重于技巧技能讲解, 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和技能后, 则可以引入精心设计的某一专题, 将所学理论技能付诸实施, 从而学以致用, 加深理解。

最后, 口译教学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实施。高校口译教学大部分缺少系统性, 很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都是随机的, 口译教学需要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高校在制定口译课程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口译教学的特征, 要听取口译教师和从业者的建议,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口译课程。

参考文献

[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 .

[2]David Katan, Translating Culture:An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2

0.引 言

口译是指将一种语言当场准确地、及时地用另一种语言表示出来,作为一种有着很强的即时性的转换语言符号的活动,口译要求“准、顺、快”的原则,也就是忠实、流畅、及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也愈加密切。高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教学领地,英语在其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型的学习课程,要想提高,最高效的方法自然是进行语言训练,因此,口译训练可以快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为以后学生提高英语技能和深入进行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目前高中英语中口译训练出现的问题

1.1独立操作性强

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口译训练还处在基础性的阶段,学生在口译方面的训练独立性较强,往往是一个学生独立进行口译训练。虽然口译这一工作独立属性较强,一般是由一个人独立分析、辨识,然后独立完成。但是,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提高学生自身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例如,学生在面对较多人时容易紧张出错,与其他人的交流很少,很多知识无法全面地涉及到,知识面无法扩展开。这样,不仅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基本功进步的可能性较小,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也会削弱,敏感度降低。

1.2周围英语口译氛围压力较大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学,相当于教师将知识“灌输式”地教给学生,并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和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这使得学生在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对于只善于默写和听写英语的学生来说,当要主动说英语时,心理压力和负担也会很大,这也是在应试教育中的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的一大障碍。再者,学生充当教师讲说的观众,热情和兴趣持续的时间难以长久,在缺少机会对所学进行积极反应的前提下,也很难快速地提高英语口译能力。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多因素都会制约学生的行为能力,口译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1.3综合运用性强,学生难以从容应对

想要完整地进行一份口译内容的学习及教学,除了最基本的英语技能的学习,多种其他的技能也必不可少,例如,多个层次的语言技巧,双语之间的流畅无缝隙的转换能力等。在高中英语口译教学和学习中,要完美地处理好一句话,不仅要正确全面地进行解释,还要用最适当的的语言和词汇将话中的关键词语翻译出来,尤其是针对那些简单的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含义不同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学生英语知识储备和认知体系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关于实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和语境的认识考察。因此,口译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的综合运用性较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一般还难以应对。

2.口译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由于高中学生的特殊性,口译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给了学生一个用英语为手段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平面舞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外界接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高中学生英语的基本功训练、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心理素质训练。

2.1科学的口译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知识,切忌空中楼阁。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英语口译的成绩,必须重视起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同时慢慢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中文―英文结合英文―中文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和准确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合的中英文录音,接下来让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复述课文内容,最好选择重点要点。以“ANNE’S BEST FRIEND”为例,“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重点词汇,如,laught at,go through等,大概了解文章意思,这样,在不断的基础训练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不断增多。

2.2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学习中的突发情况

应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译训练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口译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快速适应学习中的突发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及技能,真正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中,补救法是进行口译训练时训练应变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忘记Ophthalmologist(眼科医生)”这个单词时,这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学生用其他词语进行解释,一种是用比较常见的“doctor”后置定语从句“who specializes treating eyes disease”进行解释来补救。长此以往地进行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不熟悉的单词和词汇,同时也可以熟练掌握运用常见的句型,同学间多进行这样的口译对话,可以增进学生间的感情,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口译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口译训练可以帮助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应变能力也很强但是在各类比赛中却大多失利的学生,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容易紧张导致发挥失常。在口译训练中有增加课堂演讲等类似的方法可以缓解学生的问题,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心理素质在口译训练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地认识课堂演讲。另外,比如,参加“toastmaster”国际演讲俱乐部等途径,让学生在不断的实战当中慢慢适应,再结合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自由地表达自身想法和观点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英语口译中的的综合学习能力。

3.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梦;会议口译;热点词汇

一、中国梦

中国梦从十八大开始就成为各大会议、报告及报道的宠儿,也

当之无愧地成为“两会”期间的第一热词。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如果每次提及这个词都要说这么多字就显得过于啰嗦,所以为简洁起见,我们通常直接称其为中国梦,因此译为Chinese Dream。

二、换届

国家领导人的换届历来是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大事,因为新领导班子上任意味着国家将会有新的目标、新的政策、新的规定等等,我国也不例外,所以换届一词在2013年尤为红火。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直译,而要体现出整个国家领导层的换新,所以译为Leadership Transition。下面的例句不仅呈现了换届,还提及了新领导人的目标,因此很有实用价值。

三、大部制改革

这个大部制其实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果直译的话一定会扭曲它的本意,所以,我们采取解释说明的译法来翻译,将其译为Restructure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大部制改革的具體内容也是这次两会突出的重点。

四、PM2.5

一年来,先后经历了北京及东北地区的雾霾天气,相信大家对PM2.5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PM2.5监测指标并强调解决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相较于PM10,PM2.5是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我们仍然用释义法来翻译这个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污染物,即particulate matter smaller than 2.5 micrometers in diameter。

五、新会风

全国人大代表徐新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两会少了鲜花、礼仪、横幅,不封路,政府工作报告压缩到了1.6万字以内,这正是“新会风”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的新会风不是new conference style,因为变的不是会议的风格,而是代表们的一种工作状态,所以贴切译法应该是new working style。

以上是2013年两会中出现的部分新词热词。其实,不只是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一年的报告都有新词新意,也有一些重复出现的固定指标。所以,不论是元老级的高频词汇,还是新加入的译坛新秀,都需要引起译者的高度重视。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词汇,才能在口译实战中发挥得得心应手,才能更加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挑战。

作者简介:张鑫,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0级应用英语系科技英语班学生,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二级证书。

指导教师简介:孔秋梅,女,1972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注:本文系哈尔滨师大范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试论“两会”之后当今会议口译中的热点研究》阶段性成果。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4

进入21世纪, 口译已经被西方国家列入重点发展要素之一。口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 我国早期的口译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讨论口译的特点、学员应具备的条件等内容, 目前口译的重视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不少高校已经将口译做为学生的必课题。学生的口译训练也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接受, 更多的在于能力培养。高中生的阅读大多具有随意性, 教师的讲解往往又缺乏系统性, 这就导致了学生阅读的策略不当, 无法根据阅读的目的来整理资料, 阅读能力低。教师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导致学生阅读体裁和题材范围小, 没有有效的语料输入, 难以养成较好的口译习惯。口译并不是要求我们做即时翻译, 其目的是记录关键词, 然后根据关键词来拓展句子。如果遇到较难记录的长句, 口译中更加要注意方法和细节。当下口译在高中英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比如听力、阅读、作文中对口译也有一定的涉及, 我们可以在掌握一定的方法上加以训练, 从而真正的在口语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口译教学的应用性介绍

英语可作为一种语言工具, 具有较强的思维层次, 英语中的丰富性、深刻性等高层思维也会在口译中体现, 教师可以精选原语材料, 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翻译,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口译训练的应用性同时还体现在语言交际和学生心理素质上。起初的口译训练, 学生是“被迫”的, 被迫张嘴, 被迫口译。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一些跟读、复读等口译活动, 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 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有益的。活跃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的大脑快速做出反应, 使得思维和语言处于活跃的状态, 这样对口译的应用是极为有利的。

从口译实践的场合研究发现, 口译实践或者是场景气氛会增加学生的紧张焦虑心理。如果通过长期的口译训练自然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环境, 在交流或者是答题过程中不会出现紧张感, 更加能够随机应变。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译训练的应用性是非常高的, 学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找出自己的语音、语调等上面的不足, 通过口译的输入, 认识到语音中的某些缺失, 这对学生快速形成外语综合能力应用是极具效益的, 同时这也是我们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

口译的应用性有一方面需要注意, 也就是口译的意义。我们开展口译活动或是进行在答题上应用口译, 其根本目的都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更多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完成口头表达或是翻译, 并且通过口译训练反推英语知识, 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边学边用是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手段, 高中教学增加口译训练的意义正是在此, 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习语言技能, 为他们即将到来的大学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口译水平的教学途径

1.广泛的阅读与积累:要想在英语口译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就得阅读广泛并大量积累知识,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见识度。这不仅要求掌握好本领域的知识, 还需要学会在生活中积累, 认识并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经济、小到礼仪, 餐饮可以变为口译的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 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保持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同步, 又可以收获自己的感悟。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笔记的访防将有感悟的段落记录下来并背诵, 对提高口译水平也是极有益处的。阅读不是简单的朗读, 还要加上理解和翻译, 在高中英语试题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有着部分体现, 阅读和积累不仅对口译的学习有着极好助力, 同时对高中应试也是大有益处的。

2.口译技巧:口译的要求在于将原文的意思能够准确地表述, 重点在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准确的理解能力就是口译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注意的是, 口译过程中不需要严格按照原句, 而应该在中心思想上多关注细节, 用自己恰当的方式来转换, 确保不要遗漏。这种方法在高中试题中的听力测试就有较好展现, 高中听力要求学生能直接进行英语句子填写, 只要经常加强口译训练, 并掌握口译技巧, 其难度并不算高。

当然, 在口译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通过一些必要的书面记录来更好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翻译, 这就是口译记录的功能。不同于我们上课时做的听讲笔记, 口译记录要求口译者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翻译, 这是因为口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口译时记录什么就很重要了, 不能全盘记录, 而应该有选择的记录下关键词, 并将其拓展开来。想要在英语口译中取得非常好的成果, 就需要不断的掌握方法并加以训练, 以此作为基础, 循序渐进, 这样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才会有所突破有所进步。

总之, 口译训练在高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种创意, 一项创新。但是众多的实践已经证明口译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应用性极高, 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实力。但是由于口译在我过的历史并不长, 更多的教学研究需要靠时间和试验来完成, 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待改进, 但高中口译的新局面已经打开, 口译在高中英语中的应用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辜向东, 张正川, 肖巍.课改进程中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02) .

[2]李卫华.通过口译提高说的能力[J].邯郸师专学报, 2011 (12) .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5

认知负荷理论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框架,描述认知负荷理论在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口译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口译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降低口译材料的难度以控制内在负荷,优化口译材料的`呈现方式以降低外在负荷,同时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口译学习动机,增加有效负荷,从而提高口译教学的效率.

作 者:杨眉 YANG Mei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年,卷(期):200923(12)分类号:G441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 口译教学 内在负荷 外在负荷 有效负荷

英语口译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 篇6

关键词:英语口译 常见错误 解决方法

一.口译过程中的错误类型分析

通常在翻译的过程中,口译工作者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不同类型的错误产生,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英语词性上的错误。这是口译新手工作者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由于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充足,在口译过程中,英语口译者会出现英语词性上的混淆,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歧义的语句,严重影响了两方的交流和感受。因此,想要在口译工作中保持优秀的竞争性,保证口译错误的降低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就需要口译工作者有一个良好的英语词语积累和基础知识的完善。

2.语音上的错误。英语语音上的错误在具体的口译过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般来说,两方面的作用导致口译工作者在语音上出现错误。第一种往往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通常口译工作者在练习口译时往往都是在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实际情况下往往会在嘈杂的环境中,这会让口译工作者感觉到不习惯,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往往与语音的实时性和正确性上,由于我国的地方语言多种多样,因此很可能会和英语互相渗透导致语音准确性的降低。

3.句法上的错误。句法错误是指结构、时态亦或是语态上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种句法错误是现在口译工作者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反映出的问题就在于基础功夫的不扎实。这就需要口译工作者及时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并且在口译翻译过程中能够灵活变通,已到达口译上更完美的表现。

二.引起口译错误的原因分析

只有找到口译过程中的错误,才能够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下文就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口译错误原因。

1.语际上的迁移。这种现象在口译造成错误的原因中占绝大多数。所谓语际上的迁移,主要是指英语口译者受到自身语言的影响,按照母语的思维关系来理解和口译语句。在英语口语的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口译者有一个框架基础,也受到语法和用法的限制,就算有一些较为随意的地方,也需要口译者尊重英语国家当地的使用风俗情况,而不是根据自身母语的意境强作迁移,导致口译的错误产生。

2.语内的迁移。语内迁移现象主要发生在英语学习者在口译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进行口译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对英语规律掌握的不熟练或者学习还不够透彻从而出现的问题。这些就需要口译者对规律的熟练掌握,必要时整理记忆。

3.交流经验的缺失。口译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也需要口译工作者社交经验的丰富。口译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口译英语本身规律上的一个熟悉了解,还需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针对口译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口译过程中所发生的常见错误,口译工作者应该定期总结,对错误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整理,来达到完善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错误的解决方案。

1.排除语际和语内的干扰。语际的干扰主要在于语言环境的差别,这直接会影响口译者的翻译效果,因此,在口译工作者培养过程中,相关机构应该改善英语学习环境,努力营造英语标准氛围,让口译者得到正确的氛围引导,也可以通过与国外学校联系,引进先进的网络英语口译标准教育课堂,帮助口译者培养正确的习惯,进而培养口译者的英语思维。而语内错误发生是由于基础知识欠缺的体现,对于知识运用的不熟练,往往会使英语口译中错误的产生,因此也需要夯实英语的语法基础和加强英语语音方面的相关联系。

2.培养口译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口译工作者的翻译工作是非常严格的,需要口译者拥有专业素养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以此来保证每次口译作品的质量。要培养口译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不仅需要相关学校机构的严格要求,还需要口译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比如在平时通过不断练习录音等对自身进行分析对比,以提高水平。

3.培养自身的社交能力。口译工作者的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口译者在实践过程中表现更加自然流畅。因此学习口译的人需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积极与外国学者交流经验,锻炼自己胆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口译工作者若想达到优秀的水平,就必须克服种种语言上的障碍,积极了解英语口译的相关技巧和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时总结在英语口译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并且积极总结剖析,获取实践经验,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各项专业技能,提升口译作品的质量。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7

一、模因论与语言模因论

模因 (meme) 这个术语最早起源于R ichard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 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 并一代代地相传下来。在引入这一理论时, 何教授有意将meme译成“模因”, 是取了与生物学中的基因 (gene) 相近的发音, 从而表明模因与基因的相似关系。正如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殖的, 模因这一文化的基本单位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必要载体之一, 其发展离不开模因, 而模因也要依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事实上, 语言本身就是模因, 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 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和传播是分不开的。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模因。用模因论可以来分析语言的复制和传播, 甚至是语言的发展和灭亡。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郭亚玲和蒋宝成把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1) 同化 (assimilation) :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 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 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 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 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 (2) 记忆 (retention) :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 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表达 (expression) :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 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 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 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 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 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 (4) 传输 (transmission) :模因从一个宿主被传输到另一个或更多的宿主, 传输的过程也叫复制。

三、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口译教学就是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语言模因的传递与转换的过程。语言模因的模拟与传播也要遵循上述的四个阶段, 首先应该被语言学习者所接受理解, 然后停留在其记忆中,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并进行有效地传输复制。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 在理解接受的同化阶段就要进行信息的转换, 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

(一) 加强两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

一名合格的口译者在接受理解语言阶段就应该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 换言之, 就是要有一个扎实的语言基础。例如, 对于汉语语音中21个声母、39个韵母、四个声调的标准发音, 或对于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方法和部位都要反复训练, 使自己的发音达到标准, 从而满足做一名口译员最基本的要求, 然后才能上升到两种语言的句法层次、上升到如何合理的表达意思继而转换语言的层次。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需要口译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声母韵母和音标就是语言模因的最基本单位。只有精确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并且反复操练, 才能保证译员的翻译被使用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们所接受。基于以上原因, 很多高校在培养口译专业的学生时, 都会开设语音基础课程来巩固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 加大朗读、模仿和背诵训练, 实现良好的记忆

语言模因的复制过程归根结底是语言经过人的大脑记忆进而表达的过程。所以, 一名好的口译员要将英汉两种语言的知识熟记于心, 同时因为口译员是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所以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 大量的朗读、模仿和背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的发音及表达方式尽可能的接近原语言模因。这就要求在进行口译教学时, 教师要组织安排一定的背诵活动, 选择好背诵材料并进行检查督促, 因为背诵是实现记忆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朗读模仿和背诵材料的选取上,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影片片段、新闻或脱口秀等材料作为学生模仿的内容,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贴近真实语言环境,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提供情景、创设氛围,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 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大量的记忆基础上, 良好的输出表达才是口译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口译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将不同的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转化, 继而以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体表达出来, 从而传达给另一个乃至更多的宿主。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输入、解译、输出, 即从信息的感知开始, 经过信息加工处理, 再将信息表达出来, 具体表现为信息的接受、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这五个阶段, 这一过程与上文提到的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一致的。因此, 在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 准确而有效的表达是关键。表达是口译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 是口译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 提高学生的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成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常规教学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所以在口译课堂上, 教师应该提供相应的场景, 为模因的表达创设良好的氛围。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些材料, 课上要求学生做presentation;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 随时提问学生;教师也可以模拟口译现场, 通过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 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当然,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视译、交替传译和同声翻译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课下, 学生必须花两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口译模拟仿真练习 (影子练习等) 。

(四) 扩大学生知识面, 做到语言与文化的双传递

口译学习者必须明白, 口译不是机械地将信息的来源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的语言活动, 而是一种积极地、始终以交流信息意义为宗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 口译不是孤立地以词义和句子意义为转换单位的单一性语言活动, 而是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词语意义、话语上下文意义、语体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 而且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 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即文化传递和语码转换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 除了力求忠实原文, 还应根据译语文化的特点, 对不同的源语做相应的艺术加工, 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一名合格的口译者在口译工作中要做到语言模因与文化模因的双传递, 这就要求口译者除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外, 还要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 如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典故等, 以避免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解, 真正使翻译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四、结论

模因论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教学思路。通过将模因论这一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根据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来进行口译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必将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水平,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亚玲, 蒋宝成.从语言模因论看ESL写作教学的历史性回归——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8)

[2].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2)

[3].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

认知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 篇8

1.1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 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认知学派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人类通过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等过程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换;学习的主体是人, 人是主动学习的;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感知、注意和理解, 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但是, 认知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却是20 世纪60、70年代的事情。早期研究注重实验室研究, 注重于行为主义研究, 很少涉及人的内部心理历程。当今时代,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可以说是信息爆炸时代, 面对海量的信息, 人们甚至出现了选择焦虑症, 但是人类还要不断地认知世界, 不断地学习, 信息的选择、贮存、提取及使用过程的研究, 进一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

对于口译来说, 就是通过研究口译员的表现, 来研究口译员的内在认知机制。这对口译研究来说, 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

1.2 认知理论在口译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目前, 有关认知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相对有较多研究的是顺应理论, 变译理论, 关联理论, 顺应论释意理论在口语中的应用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口译学者开始研究译者的心理活动, 这样就把心理学与口译研究结合起来。20世纪80年代, 认知理论学开始成为口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译员在特定口译环境下认知机制的运作模式。20世纪90 年代, 结合认知心理学进行口译研究成为比较流行的研究视角。

刘宓庆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 不研究认知科学, 不可能真正的, 彻底地了解语言科学……认知科学家为翻译学提供的思考武器和理论手段是极其可贵的。”既然语言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 那么, 认知理论对口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认知理论应用于口译研究的原因在于口译过程本身就是认知过程。加之, 口译过程中涉及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创造性和意识等。口译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这些认知机制的能力培养。

2 口译理论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 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和勒代雷夫人提出口译的“释意理论”, 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我国的口译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20世纪70年代后, 我国才有了专业的口译教学, 对口译实践的总结多, 却没有口译理论的研究。90年代以后, 有关口译研究的论文才多起来, 好起来。刘和平等人关于“口译理解过程的思维模式”等研究课题的论文出现, 是我国口译研究理论化的发理论化的发端。进入21 世纪以来, 我国口译研究才多了起来, 相关论文中用的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借鉴法。学科涉及认知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等。到目前为止, 我们无法对人脑思维进行考察, 只能对译员思维的外在表现进行观察, 只能间接地研究译员的智力机制, 目前实证法代表着将来口译研究的方向。

3 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经验 (即意识) 和行为,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 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 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口译认知负荷模型 (Effort Models) 是法国的Daniel Gile借用认知科学创立的。Gile认为口译任务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提供的注意力。Gile认为的“口译的操作显然取决于非自动性的一方。”解释了为何要把认知理论应用到口译活动中。释意学派也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成为口译界的一面旗帜。

还有学者认为口译员表现不佳和“负荷过重”与译者的短期记忆有关。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种现象, 他们主要围绕“注意力, 大脑自动操作和非自动操作 (automatic and nonautomatic operations) 就把Gile凭直觉获得的想法和一些实证研究联系在一起了。

4 认知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

4.1 利用信息视觉化扩大组块容量

译员在口译过程中, 短时记忆尤为重要, 是译员进行口译的关键, 译员需要利用联想和想象的视觉化技巧, 把听到的信息形成思维导图, 通过信息视觉化把听到的信息关键点激活, 从而扩大信息组块负荷量。

Example:

It was pouring outside. The kind of rain that gushes over the top of rain gutters, so much in a hurry to hit the earth, it has no time to flow down the spout.

外面下着倾盆大雨, 雨水溢满了檐槽, 来不及排走, 就迫不及待地涌涨上地面。

我们听到这样的句子, 首先在大脑里就构建了一幅雨图, “gush over”, “rain gutter”, “flow down”这些关键词可以通过视觉化激活听到的信息, 从而扩大组块容量。

4.2 利用信息逻辑化扩大组块容量

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发言人身份、地位、背景差异, 语言内容不同, 有时很难将信息视觉化, 如果接收到的信息是杂乱的, 很难记忆, 这时就需要译员对信息进行逻辑化, 根据逻辑来提高帮助记忆。

Example1:

沃尔玛在卡特里娜飓风期间运输了2500 个集装箱的货物, 用于销售与救灾。该企业共提供价值350万美元的产品用于飓风救援与恢复。为了援助灾区, 沃尔玛派出卡车与司机, 运送其他地区及组织捐献的救灾物资、水、食物与衣服。不仅如此, 沃尔玛还建立了卫星联络通道, 提供电话和因特网服务, 以解决通信问题。

这段文字主要是讲沃尔玛救灾, 译者的逻辑记忆模式应该是:

沃尔玛---运输了2500个集装箱---提供价值350万美元的产品---用于飓风救援与恢复---不仅如此。

这些关键的逻辑点可以帮助译者进行记忆, 并将有效信息串联起来, 增强译者的短时记忆, 提高翻译质量。

4.3 笔记法延长记忆

简单的笔记可以帮助译者对语言内容进行逻辑化处理, 也有助于增强译者的记忆时间, 当然要适合译者的风格, 能有效帮助译者串联有效信息, 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达到准确的目的, 减少失误。

Example1:

在“洋泾浜英语”时期, 出现在汉语中的另一个词是“马路”。1851 年, 英国伦敦西部的布里斯托尔 (Bristol) 出现了一条新型公路。这条路的特点是路面略高于地平面, 在路基上先铺设碎石和炉渣, 然后再铺设夯土, 路面中间稍高, 两侧偏低。遇到雨水时, 这样的路面不积水, 便于通行。这种路面的设计者是英国人马卡丹 (John Mc Adam, 1756-1836) 。后来, 人们把这种路称为“马卡丹路”, 简称“马路”。

可简单的记录为:洋泾浜英语—1851 年, 布里斯托尔—英国人马卡丹, 特点, 马卡丹路, 马路

5 结束语

通过笔记可以有效帮助译员延长记忆, 促进认知。帮助译员贮存相关信息并进行编码, 增强译员短时记忆, 达到得体的语言选择。

摘要:该文通过对认知理论的概念、认知理论在口译研究中的现状、口译理论的发展现状的梳理, 进而探讨了认知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 是对认知理论在口译应用研究中的补充。认知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是口译理论研究的新的补充, 从对译员的外在观察上升到研究译员的内在思维过程, 无论从哪一方面讲, 都是口译研究的新高度,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译员的口译水平和质量, 使译员掌握更好的训练、提高方法。并且认知理论在口译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译员是如何感知, 记忆, 思维, 表达的整个过程, 因此, 认知理论对提高译员记忆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认知理论,口译,口译过程,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1-14.

[2]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172-173.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59-61.

英语口译中的称谓语用分析 篇9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语言, 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 进行交际, 在语言学中称为语用。语用学 (Pragmatics) 是一门与语言学有关的独立学科, 主要研究的是在具体语境下话语或文本使用的推理过程, 以及话语在某种特定语境下传达的意义。简言之, 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 即对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意义的研究。长久以来, 人们对语言的研究, 往往把单词的真值意义、语法规则放在首位, 从而忽视了同等重要的语用意义。然而, 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专属于某一民族的语言特征和组合规律。随着语用学与翻译学在各自领域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关联性, 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 由此, 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语用翻译学。何自然认为:语用翻译和语义翻译是相对应的, 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语用学是推断语言在语境中意义的学问, 它可以从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语用翻译也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 (何自然, 2001) 。

尽管口译活动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有关口译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口译的学科地位才得以确立, 目前, 口译研究已成为翻译学研究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口译进行研究, 必将为口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引用具体事例对汉英口译中的称谓进行语用分析。

2 英语口译中与两种文化的语用差异

Samovar (萨莫瓦) 和Porter (波特) 在谈到语言与翻译的关系时, 认为译员在翻译作品时不仅应该搭建语言的桥梁, 更应建起一座文化的桥梁;译员不仅要跨越语言的界限, 更要反映出另一语言背后的文化精妙之处。 (Samovar, Porter&Stefani, 2000)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Nida, 2001) 翻译 (又称翻译理论、翻译学) , 作为一项人类古老的社会活动, 与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它是“审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一种有用的检验案例”。 (Hatim&Mason, 2001) 英国文艺理论批评家理查兹提出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活动。 (Wilss, 2001) 译员如果不能协调由于文化引起的语用差异, 就会导致语用失误。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 它既是产出语言也是解读语言的过程。 (宋志平, 2004)

语言除了语法、修辞规则以外, 还存在一种重要的组合规则, 即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背景中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律如何处理口译中的语用问题, 近年来一直受到翻译界的重视。语用规则是在长期的语言应用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王玉新, 1992) 例如, 汉语说“一杯咖啡”、“一杯啤酒”、“一匹马”、“一群牛”、“一群羊”、“一群鹅”, 然而英语则是“a cup of coffee/a coffee”、“a glass of beer/a beer”、“a horse”、“a herd of cows“、“a fl ock of geese”、“a fl ock of geese”。这些语用习惯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语用规则也千差万别。译员应从翻译的目地和策略出发, 在口译过程中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处理好口译中的称谓语用问题, 在口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语文化, 使丰富译语文化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增强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理解性, 努力消除两种语言文化间的文化障碍。

3 英语口译中的称谓语用分析

人们在开始正式谈话之前通常会相互称呼, 它是交流的起点。称呼语的翻译在口译活动中至关重要。口译是不同语言之间所进行的相互转换的活动, 在口译活动中, 译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 深入细致地了解称呼语在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异同。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称呼语翻译不当, 谈话就很难进行下去, 不仅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引起误会, 甚至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例如, 在英语里, 学生一般不会称呼老师“Teacher Li”, 通常用“Miss./Ms./Mr.Li”。把“李老师”译为“Teacher Li”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是表示社会分工的一种职业。同样的, 称呼警察不能用“policeman”, 应该用“offi cer”。但“professor”可以用作称呼, 例如李教授可以称为“Professor Li”, 因为“professor”是一种荣誉称号, 可以用作称呼语, 类似的词还有“general”、“marshal”等。

中国人常把主任、书记等职位都当成称呼使用, 显然在英文中不能照搬。在英语中, 不能直呼习近平主席“President Xi Jinping”。在英语里president是一个职位, 属于社会分工, 但是作为第三人称在谈话时提到他时可以说“President Xi Jinping…”, 当面则应该称呼他为“Mr.President”。

在中国, 比较熟悉的同事之间常常使用“老王”或“小李”等称呼, 这样的称呼该如何翻译成英语呢?应该译为“Old Wang”、“Little Li”, 还是采用音译“Lao Wang”、“Xiao Li”但音译有时容易引起误解, 因为很多人的名字中就有“小”, 例如李小龙, 所以“Xiao Li”也可能被误以为是名字而非姓氏。因此, 在口译活动中, 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 译员应当充分考虑交际双方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采取口译策略。

传统的中国文化讲究尊卑、长幼次序, 划分也极为细致, 如“舅舅、表叔、姨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这与英语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以上称谓在英语中则统称为“uncle、aunt、brother、sister”, 而不说“younger brother”或“older sister”等, 并不区分是哥还是弟, 姐还是妹。在英语国家里, 比较熟悉的人相互称呼时仅简单地直呼其名, 甚至小孩儿也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需要注意的是, 有一些称谓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 如, “同志”等, 不能直接称呼对方“Mr.Comrade”。

英语国家人士不会直接称呼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为“wife”或“husband”。他们通常直呼自己妻子或老公的名字, 如“Ben”或“Mary”。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随便称呼对方“my darling/dear”。如果只有夫妻二人时, 他们可能会使用“my sweet/heart”等, 有时可能用昵称, 如“Tom”为“Tommy”, “John”为“Johnny”。

4 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 就有可能导致语用失误。如何处理口译中的称谓语用问题, 对译员的文化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员应从翻译的目的和策略出发, 在口译过程中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口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语文化, 使丰富译语文化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增强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理解性, 努力消除两种语言文化间的文化障碍。

摘要:口译是一种跨语言的文化活动, 口译过程中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随着语用学与翻译学的日益发展, 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 从语用学角度对口译进行研究, 将为口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 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事例对汉英口译中的称谓进行分析。

关键词:口译,语用学,文化差异,称谓

参考文献

[1]Hatim, B.&I.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2.

[3]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Thir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rooks Cole Thomson Learning Asia, 2000:131.

[4]Wilss, 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4 (2) :19-23.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研究 篇10

王文宇等学者分析了73633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2004—2012年度“八级口语与口译考试”中的口译成绩,得出了以下结论[2]:在英译汉部分,约有30%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得分50分以下), 约20%的考生勉强能传达原文的大意(得分50-59)。 约20%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得分60-69),另有不到20%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得分70-79), 而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的考生所占比例基本低于15%(得分80-100)。汉译英部分的成绩虽相对较好,但也不容乐观:约有15%的考生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约25%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另有约30%的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20%的考生勉强传达原文大意,而10%左右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这一调查数据无疑给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质量敲响了警钟,需要口译教学参与者的反思。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口译教学中的问题

1.课时安排。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首先是技能教学。口译技能指的是“口译语言转换策略与技巧,包括口译信息的合理判断、各种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等。”具体说来包括短期记忆技能,信息理解与存储技能,语义转换技能,目的语信息重组技能,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能等[3]。培养具备口译实战技能,能够担任口译任务的人才,是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刘和平教授曾提出140课时的口译教学时长[4]。但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还是按照《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规定,口译课程开设一个学年,总课时在7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课时之内,要让学生掌握、内化上述的口译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口译专题知识,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要增加口译的课时,在现行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下,各高校都有具体的困难。

2.口译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料。目前口译教材的状况是:数量不少,质量令人担忧。高彬等学者选择了82种口译教材进行了分析。这些教材基本涵盖了1990-2011年间国内出版的知名度较高、发行量较大的英汉语口译实践类教材。她们的研究结果是: 教材内容时效性欠缺,教材难度没有循序渐进,教材的多媒体形式过于单一等[5]。

欠缺时效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口译主题知识的储备意义也不大。而教材难度忽高忽低,更是不利于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汉译英部分的练习内容。大部分教材的汉译英练习都选自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这些演讲,句子长, 结构复杂,信息集中,难度较大。刘和平教授指出:“若口译内容远超出学生理解、表达能力,技能训练势必让位于语言训练。”[6]口译课也就偏离了对口译技能的训练,成了语言提高课,有违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口译教材基本都配有有声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后期在录音棚录制的,语音标准,语速均匀,失去了现场性这一口译的重要特点。

3.口译焦虑。口译是一种高认知负荷的语言在线加工任务[7]。口译译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康志峰将口译焦虑定义为:口译初学者尤其是学生在做口译时由于口译的即时性、源语的复杂性、源语与目标语结构的相异性以及异常心理因素等引起的焦虑现象[8]。董燕萍等学者考察了17个可能与口译能力相关的语言能力因素和心理能力因素,其中与两个翻译方向口译绩效都相关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口译焦虑[9]。可见口译焦虑对于口译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口译教学中,对口译焦虑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二、问题的解决

1.课上课下,联动互补。对于口译课时不足,有学者提出将口译的一些技能训练移植到其他专业课中, 比如听辨技能可在大二的听力课中解决,公共演讲能力在口语课中练习,而主题知识则在阅读课中积累[10]。 这的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各门课的任课教师需要对口译的技能有所研究;其次,这些课的教材也需调整,以适应某项口译技能的训练;最后,口译技能该如何安排、编织到某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也需探索。这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笔者认为,对于口译课时不足的事实,刘和平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 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11],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如前所述,口译的各种技巧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而各种专题知识和基本词汇的储备也需要时间。所以,口译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两条线路:一是各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二是对学生表现的点评和讨论。教师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并展示各种技巧,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主题做相应的技巧练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实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并和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对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除了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外,还可以推荐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百科知识,练习口译技巧。既然要做到“课后练习”为重点,教师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就必须跟上。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做的课后练习进行录音,并针对自己的录音表现,写出小结。这样做,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听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时数和练习质量。课堂上的讲解、示范、 点评和讨论,辅以课下的大量、高质量的练习,才能保证技巧的内化和百科知识的积累。

2.练技为主,难易有度。必须明确口译练习的目的首先是对各种技巧的习得。所以,在选教材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基本适合其语言水平的教材。如果教材中出现了过难的练习,要坚决弃用,并补充其他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语言问题而沮丧,进而对口译产生畏惧心理。口译课也才不会成为语言提高课。除教材外,学生往往会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热点编排到课堂练习中去,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需要精心的选择,并通过Cool Edit等音、视频编辑软件,对其进行裁剪和拼接,以适合口译技巧的训练。而对于没有音视频资源的文字材料,可以模拟真实的口译现场,要求一部分学生用角色扮演、发表演讲的方式来发表原文,要求其他学生担当口译和听众。鲜活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适宜的难度,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口译课堂,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3.关注焦虑,有张有弛。如前所述,口译焦虑影响口译表现,需要关注。康志峰进一步将口译焦虑划分为三个级别,即高焦虑、中焦虑和低焦虑,并指出,中焦虑有利于口译的产出,而高焦虑和低焦虑则与口译表现负相关。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高焦虑的状态。对自己的口译技能、语言能力缺乏信心,对口译主题不熟悉,都会导致高焦虑,而越焦虑,口译表现越不能令人满意,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如何让学生从高焦虑状态下降一个等级,保持适当焦虑,从而帮助口译产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期初,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安排,课前做好课堂口译练习的主题准备,包括词汇准备和背景知识准备。这样,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百科知识储备,降低口译难度,增强信心,缓解口译焦虑。其次,口译练习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专业性强的学术报告,语速快,有口音的演讲如安排在口译学习初期,只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口译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11

【关键词】英语口译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选择

前言

口译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短期记忆能力、笔记能力以及敏捷的反应力,教师也应当从这四项内容入手,逐渐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最终让他们做到融会贯通地灵活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口译工作。在教学阶段,教师应当运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基本功,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

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口译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学生的情况(如英语基础、学习动机和目标等内容)进行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摸底”,根据“摸底”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目标,才能够确保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学生需求的,能让他们通过教师的教学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一般同一班级内,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学词汇量较少,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较弱,而有的同学又是听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初始阶段就对班级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进行测试,找到各个同学的长短板。这样做不但能帮助教师制定目标,也能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充分的了解,有的学生学习口译这门学科只是单纯地完成学分,而有的则是想以后继续在口译方面进行深造或成为职业口译员。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动机的学生需求,防止整体目标太高或太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可以收集掌握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结合之前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动机情况,综合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口译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拥有一定外语和母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提升其记忆、整理、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将相关信息运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表示出来的过程。在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有限地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学习相关技能知识。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的过程中,各个出版社出版了种类繁多的教材,这些教材通常都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普遍特点就是将相关技能训练按照主题内容进行模块划分,还有部分技能训练内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目前我国典型的英语口译教材包括《口译教程》和《基础口译》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教材在应用过程中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选择教材。此外,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1.理论导入情况。口译的实践性很强是大家所熟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译员不需要理论。必要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口译实践。理论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举个例子,释意学派的代表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不同于排除语境的语言翻译(字词对应翻译)。对于初识口译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些理论更是大有裨益,因为在练习初期,他们很容易被源语的外在形式限制住,对源语太过亦步亦趋,产出的译文也总是带有浓重的翻译腔,有了这些权威理论的指导,他们就能够逐渐摆脱源语的限制,抛弃形式,避免字词对应翻译,真正传达出发言人的内在含义。

2.技能训练。Interpreting即口译,这里用字母“I”来表示;Listening and Analyzing即听力与理解能力,这里应用字母“L”来表示;Note-taking即笔记记录,这里应用字母“N”来表示;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即短期记忆,这里应用字母“M”来表示;Coordination即各方协作,这里应用字母“C”来表示;Remembering即回忆,这里应用字母“Rem”来表示;Note-reading即笔记阅读,这里应用单词“Read”来表示;Production即表达,这里应用字母“P”来表示。因此,在进行短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要想完成口译,必须将以下步骤进行综合,即I=L+N+M+C;接下来,还应当实现Rem+Read+P,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译。

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具备的的几个核心能力,即听力能力、笔记能力、短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等。在口译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也一定要包括针对这些能力的专门训练,具体如下。

(1)听力能力。口译的第一个环节是译员接收信息,大部分时候这个环节是通过“听”来完成的。只有在“听”这个步骤做好了,才能真正理解源语信息,这才有了口译后面的分析和输出等环节。由此可见“听”对于口译的重要性。虽然高校中的口译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他们已经接受了两三年的专业听力训练,但是“听”仍然是很多同学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口译课程中还是需要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训练。但口译的听力不同于基础阶段的外语听力。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口译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短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并有意识地记忆。基础阶段的外语听力多是基于某些题目的听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大多只是为了寻找与题目相关的信息,而没有花太多精力去思考这个语段的真正含义,听的材料也大多是对话或新闻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口译中“听”的习惯。所以,在口译课程中,教师应多选择大会发言稿或者访谈等实践中较多遇到的材料,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改变以前听力的习惯,将重心放在对语段整体意义的把握上,而不是对个别信息的抓取上。

(2)短期记忆力。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的过程中,一项关键的技能训练就是短期记忆能力。在口译实践中,要想做到翻译得快速准确,离不开较强的短期记忆力。尽管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可以做笔记记录,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口译员所记录的内容主要大脑不容易记下的信息,如数字及多个并列成分等,而不是所有的信息,因此,笔记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主要的信息还是需要口译员记住。由此可见,短期记忆力是口译技能的核心部分,需要重点训练,但这个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以按记忆难度依次设置母语归纳总结、外语归纳总结、母语全文复述以及外语全文复述等模块,源语长度也可以由短到长,逐渐加大记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短期记忆力。此外,还应结合练习材料介绍常用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和提纲记忆法等。

(3)笔记能力。口译笔记不同于速记,它主要记的是要点和关键词,特别是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逻辑关联词等(韩振宇2002;穆丹,雷润宁1998;仲伟合1998)。形式上记形式上,提倡运用符号与缩写,以节约时间,简化笔记,提高效率(Nolan2005;黄建凤2005;贾一诚1995)。口译笔记能够有效地为译员分担口译过程中的记忆压力,是口译的必备技能,因此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记笔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引导学生充分掌握笔记的基本内容,如笔记格式安排、常用笔记符号和简写方法(如用缩写、拼音、偏旁部首等)等基础笔记知识。之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笔记体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记忆习惯都不一样,有的人脑记得多,笔记得少,有的人喜欢用拼音多一些,有的人喜欢用英文缩写多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初期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源语内容做笔记,等他们熟练掌握笔记技巧后再转化为边听边记,源语的语速也可以由慢至快。

(4)公共演讲能力。口译实践一般都有特有的场合,如新闻发布会、商务谈判及宴会等。在这些情境中,优秀的译员不仅需要过硬的口译技能,还需要与特定场合相适应的表达方式和言谈举止。如果没有前期相应的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口译实践中,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口译教学中有必要包括多种场合下的公共演讲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在训练初期对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如音调音量的把握、语速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停顿等。在训练后期,教师应为学生模拟设立不同的环境并教授这个场合下需要注意的发言时的仪表仪态和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口译场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公共演讲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适应不同场合下的口译压力。

3.背景知识的补充。在口译实践中,口译员往往要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材料,可能是环保方面的,政治方面的,也可能是化工方面或者工程方面的,总之任何学科内容都可能会遇到,这时,如果能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那翻译的难度将大大降低。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常见学科的专题训练,如经济方面、环保方面和政治方面等,在练习同时补充大量背景知识,在帮助学生理解准备材料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未来可能的口译实践打下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广泛关注,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提升学生口译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英语口译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是英语口译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首先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学习动机等客观因素进行充分的掌握,同时还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5-37.

[2]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6.

[3]王文宇,黄燕.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英口译中的语块使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5:73-77+82.

[4]徐然.“专注听力”-口译听力培训方法之我见[J].中国翻译,2010,(3):43-47.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数字翻译 篇12

一、明确汉英数字表达体系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数字表达的差异, 这使译者在口译中感到束手无策。而衡量翻译的两条基本标准就是:“准确、流利” (梅德明, 2006) 。口译更要重视“准确与流利的有机统一” (陈苏东, 2006) 。在商务活动中, 数字翻译一定要做到准确。所以, 数字翻译是口译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汉英数字互译时涉及数字单位的换算问题, 译员的反应和换算速度会决定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英文数字是三位数为一个单位, 而中文是四位数为一个单位。

Tr:trillion; M:million; Th:thousand; H:hundred

中文四位一进和英文三位一进的差异决定了数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问题, 还有单位换算问题。因此, 在时间紧迫的环境下, 口译员要准确无误地翻译出大数字就需要熟练掌握汉英表达体系, 快速换算出目的语表达体系。

例如:

(1) six hundred eighty-five million, nine hundred fifty-five thousand, one hundred and twenty-nine tons

六亿八千五百九十五万伍仟一百二十九吨

首先在听英语时, 按照英语三位数字体系记录下阿拉伯数字:685, 955, 129, 从右往左分别是“千”、“百万”、“亿”。在用中文表达时, 译员需要把该数据重新划分:6, 8595, 5129, 从右往左分别是“万”、“亿”。

(2) 十三亿八千六百二十四万五百七十二人

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eighty-six million, two hundred and twenty-four thousand, five hundred and seventy two people

要把这个长长的数字翻译成英语, 处理起来时比较复杂的。首先, 译员要按照汉语四位数字体系记录下阿拉伯数字:13, 8624, 0572。在译成英文时, 用斜杠或其他符号重新用三位数字体系划分1/386/240/572。这样, 数字中的“0”还不会被忽略。

除此之外, 译员在学习或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英美两国的数字表达体系也有差异。美国英语中数字的基本单位是:十、百 (hundred) 、千 (thousand) 、百万 (million) 、十亿 (billion) 、万亿 (trillion) ;英国英语中数字的基本单位原则是:十、百 (hundred) 、千 (thousand) 、百万 (million) 、万亿 (billion) 。

在英国英语数字表达体系中是没有“十亿”单位的, 所以, 译员在工作中要十分警惕这种现象。

例如:

汉英及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数字表达体系的差异使得译员在商务口译活动中要极其谨慎, 要根据不同的数字表达体系、不同的国家进行相应的单位转换。

二、正确的模糊

商务英语涉及财经、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贸易中所用语言的明确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 在翻译经贸问题时自然也要求语言明确, 任何小小的错误都可能给经济或商务业务带来灾难。在商务活动中, 商务信函、商务合同中, 还有在有关价格、装运、保险、支付、谈判、仲裁中出现的数字, 译员务必要保证数字翻译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但是, 精确和准确与模糊并不冲突。精确是指非常准确、非常精确 (《现代汉语词典》, 1998:667) 。模糊是指不分明、不清楚 (同上:893) ,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所以, 在商务或经贸活动中, 说话者为了达到目的会使用一些非肯定性语言或者数字。这种非肯定的数字就含有模糊意义, 是指表达本身的意思多于一种的含义, 而且这些含义在语义上又都是相关的。因此, 译员在翻译这些数字时, 既要准确地译出数字, 还要译出模糊的含义。

例如:“几个”、“十几个”、“几十个”、“more than”、“a little over thirty”、“less than”, 等等。

在处理商务活动中的模糊数字时, 译员亦需要注意说话者所使用的修饰语。一般来说, 在没有完全弄懂说话者的目的时, 人们常习惯于用“大约”、“about”这样的词来修饰数字。但是, 在很多情况下, “大约”和“about”不能真正地表达出说话者的语义。这时, 由于译员的“习惯”, 听者很可能会误解说话者的意思, 从而让双方都失去了合作的机会。

例如:

(1) 我们的机器承载量只有500公斤。

Our machine weighs only but 500 kilograms.

(2) 今年的粮食产量大约是去年的5倍。

The grain output of this year is about five times as great as that of last year.

(3) 该市的轻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增长了近两倍。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city’s light industry has increased nearly three times over that of last year.

(4) In less than forty years, China has grown to b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nations in the world arena.

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

由此可见, 数字模糊翻译不是随意的模糊, 而是准确的模糊, 是根据说话人的具体语义和意图进行恰当的翻译。

另外, 在非谈判、报价、询盘等之类的场合下, 译员如果没能记下小数点后面的数据, 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选择模糊翻译方式。例如, 同传。这是一个特殊的场合, 听众只是把听到的内容或数字作为参考, 并不是把它们作为交易的最后数据或谈判数据。

例如:

(5) 我园区在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3.928亿元, 2010年达到235.439亿元。

In 2006, the GDP of the Industrial Park amounted to more than 6.39 billion Yuan, but in 2010, the figure reached over 23.5billion Yuan.

(6) 自从政府采取减贫措施的实施以来, 贫困人口由原来的356, 248, 531人减少到了现在的128, 000, 720.

Since the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poverty reduction, the number of the poor population of poor people has decreased from much more than 356 million to about 128 million.

在紧张的情况下, 译员采取适当的模糊翻译既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又可以减轻听众把每个数字都记下来的压力。这样模糊翻译是有必要的。它既不影响翻译的效果, 又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因此,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精确翻译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相对的精确翻译涉及说话双方、交谈内容、目的、方式及其他客观条件, 同时还不影响商务英语口译的客观结果。

三、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汉语数字表达体系、英国英语表达体系和美国英语表达体系, 以及如何在精确地翻译商务英语中的数字时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模糊语义。在商务英语口译活动中, 既要把握好汉英数字表达体系的不同, 又要重视在准确、精确地翻译数字时体现出语义中的模糊以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目的。

摘要:文章从两个角度探讨了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数字翻译。一是通过分析汉英数字表达体系的不同来解释如何更准、更快地翻译数字。其次是通过分析数字翻译的模糊性来探讨数字翻译中的精确、准确与模糊是统一存在的。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数字翻译,表达体系,模糊性

参考文献

[1]陈苏东, 陈建平.商务英语口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

[2]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室内绿化植物下一篇:脑梗死合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