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精选12篇)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篇1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达到完整和流利地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沟通方式[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那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质量如何呢?
王文宇等学者分析了73633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2004—2012年度“八级口语与口译考试”中的口译成绩,得出了以下结论[2]:在英译汉部分,约有30%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得分50分以下), 约20%的考生勉强能传达原文的大意(得分50-59)。 约20%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得分60-69),另有不到20%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得分70-79), 而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的考生所占比例基本低于15%(得分80-100)。汉译英部分的成绩虽相对较好,但也不容乐观:约有15%的考生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信息,约25%的考生能较好传达原文信息,另有约30%的考生基本能传达原文大意,20%的考生勉强传达原文大意,而10%左右的考生只能传达低于一半的原文信息。这一调查数据无疑给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质量敲响了警钟,需要口译教学参与者的反思。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口译教学中的问题
1.课时安排。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首先是技能教学。口译技能指的是“口译语言转换策略与技巧,包括口译信息的合理判断、各种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等。”具体说来包括短期记忆技能,信息理解与存储技能,语义转换技能,目的语信息重组技能,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能等[3]。培养具备口译实战技能,能够担任口译任务的人才,是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刘和平教授曾提出140课时的口译教学时长[4]。但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还是按照《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规定,口译课程开设一个学年,总课时在7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课时之内,要让学生掌握、内化上述的口译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口译专题知识,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要增加口译的课时,在现行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下,各高校都有具体的困难。
2.口译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料。目前口译教材的状况是:数量不少,质量令人担忧。高彬等学者选择了82种口译教材进行了分析。这些教材基本涵盖了1990-2011年间国内出版的知名度较高、发行量较大的英汉语口译实践类教材。她们的研究结果是: 教材内容时效性欠缺,教材难度没有循序渐进,教材的多媒体形式过于单一等[5]。
欠缺时效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口译主题知识的储备意义也不大。而教材难度忽高忽低,更是不利于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汉译英部分的练习内容。大部分教材的汉译英练习都选自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这些演讲,句子长, 结构复杂,信息集中,难度较大。刘和平教授指出:“若口译内容远超出学生理解、表达能力,技能训练势必让位于语言训练。”[6]口译课也就偏离了对口译技能的训练,成了语言提高课,有违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口译教材基本都配有有声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后期在录音棚录制的,语音标准,语速均匀,失去了现场性这一口译的重要特点。
3.口译焦虑。口译是一种高认知负荷的语言在线加工任务[7]。口译译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康志峰将口译焦虑定义为:口译初学者尤其是学生在做口译时由于口译的即时性、源语的复杂性、源语与目标语结构的相异性以及异常心理因素等引起的焦虑现象[8]。董燕萍等学者考察了17个可能与口译能力相关的语言能力因素和心理能力因素,其中与两个翻译方向口译绩效都相关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口译焦虑[9]。可见口译焦虑对于口译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口译教学中,对口译焦虑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二、问题的解决
1.课上课下,联动互补。对于口译课时不足,有学者提出将口译的一些技能训练移植到其他专业课中, 比如听辨技能可在大二的听力课中解决,公共演讲能力在口语课中练习,而主题知识则在阅读课中积累[10]。 这的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各门课的任课教师需要对口译的技能有所研究;其次,这些课的教材也需调整,以适应某项口译技能的训练;最后,口译技能该如何安排、编织到某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也需探索。这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笔者认为,对于口译课时不足的事实,刘和平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 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11],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如前所述,口译的各种技巧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而各种专题知识和基本词汇的储备也需要时间。所以,口译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两条线路:一是各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二是对学生表现的点评和讨论。教师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并展示各种技巧,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主题做相应的技巧练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实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并和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对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除了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外,还可以推荐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百科知识,练习口译技巧。既然要做到“课后练习”为重点,教师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就必须跟上。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做的课后练习进行录音,并针对自己的录音表现,写出小结。这样做,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听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时数和练习质量。课堂上的讲解、示范、 点评和讨论,辅以课下的大量、高质量的练习,才能保证技巧的内化和百科知识的积累。
2.练技为主,难易有度。必须明确口译练习的目的首先是对各种技巧的习得。所以,在选教材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基本适合其语言水平的教材。如果教材中出现了过难的练习,要坚决弃用,并补充其他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语言问题而沮丧,进而对口译产生畏惧心理。口译课也才不会成为语言提高课。除教材外,学生往往会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热点编排到课堂练习中去,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需要精心的选择,并通过Cool Edit等音、视频编辑软件,对其进行裁剪和拼接,以适合口译技巧的训练。而对于没有音视频资源的文字材料,可以模拟真实的口译现场,要求一部分学生用角色扮演、发表演讲的方式来发表原文,要求其他学生担当口译和听众。鲜活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适宜的难度,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口译课堂,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3.关注焦虑,有张有弛。如前所述,口译焦虑影响口译表现,需要关注。康志峰进一步将口译焦虑划分为三个级别,即高焦虑、中焦虑和低焦虑,并指出,中焦虑有利于口译的产出,而高焦虑和低焦虑则与口译表现负相关。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高焦虑的状态。对自己的口译技能、语言能力缺乏信心,对口译主题不熟悉,都会导致高焦虑,而越焦虑,口译表现越不能令人满意,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如何让学生从高焦虑状态下降一个等级,保持适当焦虑,从而帮助口译产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期初,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安排,课前做好课堂口译练习的主题准备,包括词汇准备和背景知识准备。这样,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百科知识储备,降低口译难度,增强信心,缓解口译焦虑。其次,口译练习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专业性强的学术报告,语速快,有口音的演讲如安排在口译学习初期,只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口译教学。
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材出版、硬件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对今后的口译教学有一定帮助。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篇2
谈英语口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现实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要求口译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口译技巧技能.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力;运用“场景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练意志;注重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对比,重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灵活掌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培养短时记忆和记笔记的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的灵活运用.
作 者:许永梅 XU Yong-mei 作者单位:江苏省税务学校,江苏,无锡214063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8(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英语 口译教学 原则 方法新疆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口译教学;课程设置;新疆高校
口译是指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德明。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各高校英语专业纷纷开设口译课程,其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流利的进行英汉互译的应用型人才。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培养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英语口译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一、口译的分类与特点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译员要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代码转换,最后用译入语表达出来。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具有听力理解和信息处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涉及到短期记忆,记笔记,译数字,阅视翻译等其他技能。因此,口译课是一门专业技能课。其特点为:①即席性,即口译员要进行现时现场口译操作,译员不能对双方的交谈进行预测,现场环境及气氛未知因素多,译员需在双方交流间隙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同时依据即席性的特点,口译员通常听到的是非重复性的话语,他在正确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②综合性,口译是综合运用视"听"写"读"说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能力,译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姿等非语言因素。能进行快速笔记并且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能力。③专业性,口译的服务对象来自不同国家,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因此要求口译人员能尽可能的熟悉专业领域知识。④跨文化交际性,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解码再编码的动态过程。
二、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现状
由于我国口译教学历史相对较短,口译教学还暴露出一些严重不足:缺少口译教学大纲,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缺乏好的口译教材等,这些都使得口译课变成了高级口语课。①课堂互动少。国内众多大学的口译教学都存在着将口译课堂变成一般性的语言训练课的问题。“教”与“学”不能相互协调,教师一味的根据固有的教学模式来制订教学计划,在课堂中仅仅进行知识的“灌输”和“再现”,考核方式上也大多是采取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而非科学、合理的“引导”和“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口译课的兴趣和学习口译的信心。②缺乏实践性。在口译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以及专题演讲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的话题和主题虽然涉及国际关系、经济、外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但在有限的教室内,情景也只能通过学生的想象构造出来,无法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实践性的静态的教学模式显得比较程序化和机械化,内容也难免显得枯燥乏味。③教材选择。根据口译教程出版情况的统计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口译教程占总发行量的绝大多数,口译教程出版种类达到几十种,同时根据口译形式的不同,英语口译教程又可以分为交替传译教程,同声传译教程和视译教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1年通过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提出本科阶段口译课程定位,即口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交替传译的基本能力,训练基本功,同时依据地区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侧重进行某一类型的口译训练。最终的培养目标并非一定要达到会议口译交替传译的能力,学生只要能胜任初中级难度口译活动,例如,陪同口译、商务口译等,以此为日后的职业口译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三、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根据2000 年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口译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全国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口译课,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新疆的高校所处地区大多较为封闭,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生源水平不理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功底较为薄弱,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欠缺科学性。以上因素都说明了新疆高校不能盲目跟风,应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口译教学的定位及课程设置。
首先,把握好定位。疆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口译教学应避免理论化,定位时需要着重考虑“基础性”,即重点放在“初中级”水平学生,通过降低语言难度来促进理解, 以此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口译技能的训练而不仅仅是语言纠错,听力提高等语言技能强化类训练。教师也应该考虑如何让口译教学更加实用,以适用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并适用于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
其次,合理设置课程。国内高校一般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口译课程。开课时间一般为两学期。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学生水平等,疆内高校可以将两学期的课时细化为几个阶段来循序渐进的进行口译教学。第一阶段进行理论概念介绍及口译视频观摩,通过1~2周的宏观讲解使学生能大致的了解口译的功能和作用,此阶段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阶段,专项口译技能训练。教师可根据难易度进行记忆法,视译法,笔记法等专项技能的训练。需要注意的是练习材料要简单,降低语言难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于技能练习。同时,要注意虽然是单个技能练习,但只有所有技能综合在一起才能称为口译。每个技能不是在一个阶段练习完就结束了,而是要学生在接受技巧和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长期进行练习。第三阶段,综合技巧应用及实战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选材要尽可能注重各项口译技能的融合。课程的最后部分教师可在课内努力为学生建构口译实务场景,如真实口译场景训练,或者请外国讲者来到课内,让学生进行现场翻译,旨在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口译任务。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口译教师可以选择本地常用的外事口译素材(如经济文化、旅游、国际国内扶贫项目等),这样既符合实际,又能为地方储备语言人才。
综上,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日剧增,翻译市场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口译人员。疆内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开设以及翻译硕士专业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要培养好的口译人员,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得高校的口译人才培养更好的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4-82.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篇4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就是将一种语言所讲的意思当场准确、及时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达到‘准、顺、快’,即忠实、通顺、及时”①。口译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原语输入→解码→记忆→编码→译语输出。口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以上几个环节的熟练驾驭。仲伟和用下面的公式加以概括: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ation ) = 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 ) + 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 + S ( P + SP) ( Presentation Skill)②。口译与经贸、科技知识息息相关,因此“准”是衡量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而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备受青睐。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口译课,系统有序地培养口译人才,便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二、口译理论基础
1.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阶段,对确定口头语言的意义至关重要。Chiang, C.S.& P. Dunkel③和Schmidt-Rinehart④证明背景知识有助于二语听力理解。在口译中,能影响翻译者对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帮助译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推理并最终提高译者对信息的处理速度。用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推测和提取意义,即把听到的语言信息与长期记忆中的说明性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之间建立和谐与匹配,进而进行解码。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⑤,较丰富的背景知识为吸收新输入的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所以译者对输入的新信息特别敏感,注意力也就容易集中。当大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与输入信息之间建立起和谐匹配时,译者便实现了对输入信息的解码,并容易记住话语的要点。具有背景知识,译者有时不必细究输入信息中某个单词的意义或某个话语的语法结构,便可进行合理推导、预测并达到理解的目的,继而加速在口译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速度。
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建立背景知识的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吸取新知识。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输入、强化输出。除了必需的听说课,我们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掌握的词汇量等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选定相关内容,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响、故事片等。所有这些内容必须涵盖典型的词汇、语法、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巩固提高,建立起口译所需的背景知识。
2.行为主义心理学
J.B. Watson⑥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刺激形成条件反应,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B. F. Skinner⑦发展了他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成为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使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 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它可以塑造新行为,人类更大范围的行为类型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听众,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反应。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项任务并行处理的过程,涉及到注意力分配和能力分配的问题,具体到听、分析、翻译和表达,是一系列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这些行为能力均受一定因素制约。语言的强化练习(即口译)和良性刺激,使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操作性反射,从而取得一定程度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大多数学生善于听而羞于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口译练习,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养成口译技能。“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完成的。”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形成操作性反射:先让学生上讲台,背诵一些指定的内容。他们会经历一个从结巴到流利的过程。习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口译单句练习开始,过渡到段落翻译,再到较短的篇章翻译训练。这些都是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操作,旨在对已知内容作听说译的综合训练。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师生对译,学生之间相互翻译,组与组之间进行口译比赛、角色分译等,既可在课堂完成,也可通过多媒体网络完成。学生能较快适应这种操作方式。
3.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Bachman根据交际教学法在他书中(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提出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他的测试对象是语言学习者。他把交际语言能力分为了三大部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以及心理生理机制( psychophysical mechanisms)⑨。语言能力包括传统的词汇、语法、句法、语用等方面的习得,这一点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上是最基础的。而策略能力是人们的策略——或者说是脑力,在外语的运用和交际中得以体现。它是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脑对话语活动的修正,他对交际活动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心理生理机制,其实就是人对音频信号的接收、转化、制造、发送等心理和生理的能力。交际是动态的过程,重要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的交际性能。口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充分考虑到语言之外的东西,例如文化差异、背景差异等方面,避免直译硬译,减少误会。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
学科间差异的增大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对口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侧重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文学知识,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口译过程中,正确理解专业很强的术语或语句含义并找到相应的英语表达绝非易事。因此,在几乎无暇思考的口译过程中,究竟有多少重要信息流失、被误译或不得已被歪曲,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可考证的,这必然会影响口译的质量,甚至带来严重后果。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⑩。针对上述现状和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迫切需求,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笔)译技能扩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的幼儿英语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小学普遍在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业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基础上融入交际法的教学思路,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统考和近几年逐步推行的口语考试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对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的弱项——听力及口语也由于考试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稳步的提高,尽管课时有限,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及实际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教学方面,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增加了英语讲解的比例,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常缩写为ESP)的逐步普及将大大带动口译教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阅读阶段实施方案规定》,非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应“……提高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突破,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会感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陈莉萍(11)指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是目前正在试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ESP学习者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来自非英语专业。而相比较而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英语深入专业知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已扩展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教育技术和手段,还涉及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乃至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多媒体教学因其手段的先进性、高效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广泛性,对场景模拟的真实性、现场性,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方便性,超越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等优点,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些条件让我们为培养涉外型、应用型,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可能。
四、教学实验过程与效果
1.教学实验过程
2005年9月开始,我们对8个新入学的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比教学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选8个班级,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及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每个专业有两个平行班。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英语入学考试,同专业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基本持平。然后又对他们进行有关口译问卷调查,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显示:认为口译在以后工作中很重要的占88%,认为口译训练有助于提高听说译能力的占95%;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进行口译训练的为89%;认为对已知内容进行口译的最大障碍是:心理原因为46%,不会译为54%(其中听不懂为29%,说不出为20%,其他为5%)。我们从8个班中的每两个同专业班中随机抽选一个班(共4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五个班作为对比班。以两学年为实验期。根据所用教材、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今后的就业可能,灵活制定了口译教学内容,做到了既不脱离教材,又和专业挂钩,以点带面,大家共同提高。此外,科学地安排研究步骤:以每学期、一年和二年时间作为研究效果的测试阶段。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展开横向比较以及同一班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对其口译和综合能力的测试进行数据对比研究。
实验操作如下:①背诵和模仿。实验开始阶段以背诵为主,内容主要从精读和视听说课文中(配有磁带和视听材料)抽取,让学生背诵时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且与平时成绩挂钩,刺激学生操练英语。班级分成若干个语言小组,并由组长负责监督与记录每次布置的背诵情况,上课时花大约10分钟进行抽查,适当地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这一环节把听说和精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台上台下背诵可克服心理障碍,模仿可解决听说问题。②口译简单的句、段(均为指定内容)。选择的内容涵盖一些典型的词汇、语法和其他语言文化知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用听说方式表达语言,并初步了解口译技巧。口译内容在课内或在语言小组完成。老师定期检查,并根据学生个体进步状况调整训练计划。③口译短小篇章(这不是指定内容,但与本专业相关,其难度与所上的精度课相当)。该阶段仍是对所学内容的外化表现,唯一不同的是内容未预先告知,目的是让学生向真正意义上的口译靠近。
2.教学实验效果
(1)学生信息反馈
为了反馈口译教学实验的效果看法和建议,我们对学生分阶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两年实验后,我们再一次作了问卷调查,结果为:认为口译对他们有很大挑战的占98%;认为口译对听说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50%,有很大提高的占49%,无帮助的为1%;认为口译对他们今后学英语提供了有效学习方法的占94%。83%的学生认为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是口译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障碍,16%的学生认为听说是障碍。
(2)期末测试成绩对比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比班从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进行了4次期末考试,对比查结果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01,+0.45,+1.23,+2.25
化学工程及工艺:-0.01,+0.32,+1.58,+2.1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01,+0.18,+1.13,+2.06
土木工程:-0.06,+0.14,+1.17,+1.96
从这些成绩对比差可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起点基本相同,但经过口译训练后,实验班成绩提高幅度每学期呈上升趋势。但各专业进步幅度各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化学工程及工艺进步最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土木工程进步稍小。我们初步断定,专业不同以及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不同影响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各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不同会影响英语学习的环境,从而导致结果不同。
(3)学生获奖成果
口译训练尤其是通过多媒体进行口译训练特别适合某些个体学生。实验班的同学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等英语比赛中获佳绩达20余次,其中有两位同学分别于2006年与2007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特等奖,有两位同学荣获河北省第九届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另外,实验班的听力、口语和翻译等单项成绩比对照班的进步更显著。
五、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1.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学好口译的前提条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兆熊教授曾提出,努力做到说出来的英语“grammatically correct, socially appropriate, communicatively effective”。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是重中之重,是口译人才的看家本领。如果学生说出来的英语语言不够准确,用词不够贴切,表达不够地道,就无法达到口译的要求。笔者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语言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口译水平提高的根源所在,而非许多人认为的口译技巧训练不够的问题。因此,口译教学应从练好基本功开始,高标准严要求。
2.口译教学对学生是一个良性刺激
非英语专业口译训练能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能将口译理论渗透到技能训练中,把学生的认知语言转换成行为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破除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之间的障碍,在它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3.教师应培养一种修“道”之“闲”心
蔡元培曾指出:“大学并不是贩卖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2)。口译课是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口译教师的语音语调、口语表达、汉语能力、翻译(口译)能力等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口译教师对口译特点要深入了解,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另外口译教师要能做到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善于发现各种相关材料为我所用。
六、结束语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在我校的试验初步取得成功,要想使口译教学在非英语专业中普遍开展,任重而道远。目前口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还很匮乏,这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的开设既是挑战,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如果能在口译理论、教学法、教材编写和测试方法上深入探讨,非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将不再是无源之水,会给口译事业注入新的血脉。
摘要:目前,社会亟须既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又有口译技能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了运用口译教学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以背景知识、行为主义理论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支撑,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学手段,用两年的口译教学实践证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的可行性。
浅论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与实践 篇5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 英语口译 同声传译 接替口译
[论文摘 要]口译在商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商务英语口译为研究方向,着重阐述了口译的分类和特点,围绕口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技巧,同时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口译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强,国际商业合作越来越频繁,口译也越来越重要。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中口译成了必修科目,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就成了必需,它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和了解。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口译这门课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商务英语口译的分类,以及每种口译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口译的分类和特点
1.视译(sight interpretation)。视译是指译员拿着讲话人的讲稿,一边听发言、一边看原稿、同时进行口译。内容一般是事先准备好的讲稿或文件。这种口译通常保密性较高,译员事先不知道内容,往往只有在译前几分钟才能拿到译稿。口译前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对原文通读一遍,了解发言的主要内容,并对相关语言点和专业难点做“译前准备”。另外,在口译时一定要跟说话人同步,尤其要注意说话人在讲话过程中插入的稿子中没有的内容。
2.接续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这是一种为演讲者以句子或段落为单位传递信息的单向口译方式。接续口译用于多种场合,如演讲、祝词、授课、商务会议、新闻发布会等。演讲者需要完整地表达信息,所以往往连贯发言,停顿较少。这种口译要求译员一段一段地翻译,在讲话人的自然停顿间隙,将信息一组接一组地传达给听众。译员在接到这种口译任务时,事先跟讲话人沟通,有利于口译的顺利完成。
3.交替口译(alternating interpretation)。交替口译即译员同时以两种语言为操不同语言的交际双方进行轮回交替口译。这种口译应用场合非常广,比较常见的出现在商务谈判、商务会议和宴会上,有一定的难度。
4.耳语口译(whispering interpretation),也称“咬耳朵”翻译。耳语口译就是将一方的讲话内容用耳语方式轻轻传译给另一方。这种口译一般在外宾观看文艺演出,或者是没有语音设备的会议上采用,听众往往是个人,而不是群体,对象往往是外宾、国家元首或高级官员。译员需要把会议上听到的话,或者文艺演出中的场景等小声地译给身边的一两个人听。耳语翻译一般需要译员对原讲话有高度的压缩与概括,而且声音不能太大,以免影响到附近的人。
5.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这是口译中最难的,也是境界最高的一种。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情况下,几乎是同步的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讲话人开始说话5秒钟后必须要开始翻译,并且几乎是没有停顿的。由于其难度比较大,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要做充分的准备,并且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注意。
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难点及要求
鉴于口译的性质和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外的实践也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既要求学生精通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又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语言比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听力水平,又必须有听懂各种口音的能力。
首先,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听力,特别是能领会发言人用非译员母语所提出的商业问题和发表的经济观点,同时要求学生不但应熟悉该语言的渊源、历史、使用习惯,而且必须有语言的宽容,能听懂各种口音。就英语而言,不但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有加拿大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以及非洲英语和南亚英语等等。他们各有各的发音特点和特殊用词,特别是有些说法和词汇,在各种英语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含义。
其次,专业术语掌握要求。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一些特定的表达方法,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词汇,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one central task and two basic points”等等。在汉译英时,如果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或词组时,往往可以用短语来代替,如:“福地”可译成“a place that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天时、地利、人和”译成“doing the right business with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留意某些说法的变化趋势,如“Fortune”杂志,原来都译成《幸福》,而现在已被译成了《财富》。
三、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口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1.语言基本功要求。口译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有扎实的目标语和本族语的口语和听力的基本功。尤其是汉语一定要学好。很多同学不注重汉语的学习,到了考试或者工作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口译员必须熟悉英汉各种文体类别征,才能在英汉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做到量体裁衣,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互相适应。
2.笔记。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它的作用在于弥补记忆的不足。记笔记一定要遵从“大脑记忆为主,笔记为辅”的基本原则。在听译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掌握内容的前因后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同时,数字、地点、人名也容易一听就忘,所以也要及时记下这些必要的东西。
(1)使用箭头符号做笔记。比如:↑表示“上升、快速上升、快速发展、快速上涨”等,↓表示“下降、减少、急剧下降、急速下跌”等;↗表示“缓慢上升,缓慢发展、缓慢上涨”等。
(2)使用数学符号做笔记。比如:+表示“加,增加,此外,另外,又加之”;-表示“减少,减”;>表示“多于,大于,强于”;<表示“少于,小于,不如”;∵表示“因为,由于”;∴表示“所以,因此”。
(3)缩写。比如:U.S.A.(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gov(government),edu(education)等,“问题”为“?”,“WB”为“世界银行”。
(4)记录数字。比如:t表示thousand,m表示million,b表示 billion,1st表示first等。如:391,256,688,123可记为3h9lb,2h56m,5h88t,1h23。
(5)自己创造符号。
3.使用翻译技巧
(1)层层拆译法。翻译过程中,经常有几个从句或者几个形容词和介词词组结合起来的较为复杂的句子。对此,应采取层层分解的办法,将长句分解。比如:China will convert large and mediu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o standard corpo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clearly established ownership, well defined poser and responsibility, separation of enterprise from administr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o that they will become corporate entities and competitors adaptable to the market.译为:中国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其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2)分合变序法。对于长句,不能遵循原文的顺序,而要重新进行调整,并根据情况分解合并。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能这样快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3)词性转换法。翻译过程中,词性不能完全保持形式上的对等,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灵活变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互相转换等。如:But this pragmatic use of psychology is not what psycho historians intend.此例中 intend 是动词,如果作为动词译成中文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利用词性转换的方法,将其译为名词可以了。此句可译为:但是,这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并不是心理历史学家们的意旨。
(4)糅合省略法。在并列结构较多的场合,同义词语没必要一一译出,而应该采取整合覆盖的办法,使译文简单明了,节奏鲜明。
(5)增减重复法。要突出结构的严谨和节奏的完美,口译中,有必要对有些内容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增加、重复或删减。
口译是一种语言技能,商务英语口译更是有专业知识的语言技能,口译人员必须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发展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笔记系统和语言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通过灵活的翻译技巧提高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篇6
【关键词】B-SLIM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6-02
一、B-SLIM教学模式简介
B-SLIM教学模式的英文全称为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成功语言教学模式),是由加拿大第二语言教学专家Olenka Bilash博士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个体体验提高语言水平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目前已在全球20多个与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省有教师培训合作项目的国家进行推广与实践,成效显著。该语言教学模式分为Planning & Preparation— Input— Intake—Output—Assessment/Evaluation五个环节,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全面又具体的指导,而且每一个步骤都有先进教学理论的支撑。
(一)Planning & Preparation(教学计划和备课)。备课环节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的词汇:Sequencing(程序化)、Pacing(速度)、Resource(资源)、Time(时间)。教师须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认知规律计划授课的程序,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授课时间,以确保学生每个环节的进步。教师还要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课外资源、适当的教具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结合教材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和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这个过程的工作全部是由教师来完成。
(二)Input(知识输入和导入)。知识输入的过程是教师讲授知识和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教师在弄清楚“学生要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的基础上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记忆规律,控制知识的输入量。利用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的神奇数字7加减2理论,合理控制知识量的输入,不能让学生吃不饱,也不能让学生撑得难受不消化,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二,输入知识的难度适当超出学生已有的水平。维果斯基scaffolding(支架理论)在B-SL M中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步骤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知识的输入。了解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输入新知识的难度略高出学生已有的水平,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像支架一样提供适度的帮助,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输入。
(三)Intake(知识吸纳)。英国行为主义学者赖尔认为“知道这件事情”和“知道怎样做这件事”是不同的概念。对应于英语教学的启示是:“知道这件事情”是指获取新的知识;“知道怎样做这件事”是学习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这两个概念也是Intake过程中要关注的两个环节:Getting it(内化)和Using it(运用)。Getting it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Using it主要表现在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上。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和内化知识的速度不一样,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多设计些“choice(选择)”和“chance(机会)”方面的练习活动,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更有挑战性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0utput(输出)。Output主要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展示和证实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环节是对知识输入和知识吸纳的检验和强化。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任务,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教学活动是否属于Output主要的依据是:其一,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学活动;其二,教师是否制定了活动的评价标准,并给予学生评价分数。
(五)Assessment/ Evaluation(评价)。Assessment是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Evaluation指终结性评估,即最终的考试成绩评定。通过两种方式的评估,师生双方都从中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B-SLIM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大脑的智能作用,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潜力,体现学生在知识、情感、智力、个性等方面的要求,有效保证每一位学习者成功学习。同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能力增长的脚手架。
二、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口译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刘和平教授经过调查,将目前的口译教学归纳成四大类:一是完全停留在口语教学层面,口语训练后将其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或母语;二是作为语言教学训练的补充手段通过逐句“翻译”达到对语言的完全掌握;三是笔译的口语化,即把事先翻译好的文字拿到课堂上进行口头翻译;四是“背诵”,即事先准备上课要翻译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几乎可以记忆和背诵全部内容,课堂练习实际上是记忆背诵比赛。这些与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根本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口译技能、提高学生口译能力的目的。
(二)口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采取传统的“期考成绩+平时成绩”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口译能力是很多教授口译课的老师的做法。而平时成绩参考指标也大都是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等。期末考试的操作方式也很简单,有的是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口译。以考代评的现象显然与口译教学的规律相背离,势必对口译教学的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B-SLIM教学模式视阈下改革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一)备课环节。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口译教学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网站,就一定主题进行信息搜索,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对口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时代感强,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口译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十分必要的另一个原因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比如技能讲解部分,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图示化,或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口译的技巧。另外,为解决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组织与教学交互的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逼真的情景,营造现场气氛。因此,如何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呈现是口译老师备课阶段遇到的挑战。
(二)知识的输入。知识输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合理的量和难度。在技巧练习时(比如听辨信息、记忆信息、口译笔记、复述概括、口译表达等),可以不采用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材料。用TEM-4的听力资料,让学生在没有太大的语言理解负担的情况下做技巧练习,易于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有效掌握口译技巧。在进行主题口译活动的准备环节,给学生相关主题口译的词汇和句型输入不能太多,要适当并且精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完成口译任务的信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应按照Getting it(内化)、Using it(运用)和 0utput(输出)的顺序来设计。这一顺序符合“感知—辨识—概括—定义—迁移引用”的认知规律。同时,考虑到学生接受和内化知识的速度不一样,活动的设计要有难易的区别。让接受稍慢的同学巩固知识,接受较快的学生提高能力。比如在Getting it(内化)中我们可以设计“必答题”。将教材里的句子打乱后抽出来,编成5套题。学生(例如一个班20个人)分成5组,每一次每组派一个代表作口译,这样做是让学生检测所学的内容是否掌握扎实。
Using it(运用)主要是角色扮演的活动。第一,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话题自由交谈,译员翻译双方的对话。这个活动学生感觉较为轻松,学生交谈的内容虽围绕话题,但不会太专业,难度不大。第二,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好两份提纲,中方一份,外方一份,译员没有。双方按提纲交谈,译员口译。这样译员的任务较之前一个活动更艰巨,内容更专业,句子更复杂,专业术语更多。这些都增加了译员负担,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
0utput(输出)主要是尽量模拟口译现场情景,提高学生口译的综合能力。口译的现时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决定了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全部语言和知识资源,运用各种技能,具备临场发挥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口译课堂上十分重要的训练内容。临场发挥的能力和过硬的心里素质的提高需要大量的口译实践,在课堂上的实现形式就是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情景模拟活动。在这个活动设计中要让学生面向观众,营造现场气氛,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比如可以模拟记者招待会场景、商务谈判会议、参观介绍翻译等。然后在教室的布置上也要相应的配合,比如设置发言席和听众席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经历口译活动的心理过程,对预料未及的困难采取临场补救的措施,挺高译员的综合能力。
(四)口译教学评估。口译教学评估一直是困扰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评估“既要考虑科学客观,又要照顾特定的训练目标和技能;既要关注普遍的水平,有不能忽视个人的需要;既要把握训练进度,又要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评估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更好地推进教学的开展,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B-SLIM教学模式强调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和Evaluation终结性评估共同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有:第一,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评定时所占比例,把学生的进步作为考量的方面之一;第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将学生口译活动音频录下,学生课后对照原文与译文听自己的录音,将练习的问题和反思及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法写下,以便自己及时针对性地解决和改进;第三,学生本人也要参与对其他同学的评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事先给予评分细则,清楚评分标准。小组为别的组员的口译表现打分,而不能给自己的组员评分,保证评分的相对客观、公正。每次同学互评的结果都会成为平时成绩保留下来。第四,可以邀请外教参加期末考试的测评,增加口译评估的客观性。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有助于教学和评估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3]贾芝.运用B-SLIM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4]贾芝.B-SLIM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优势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5]庞琳. B-SLIM教学模式在广西的探索和实践——以岑溪为例[J].教育教学研究,2012(5)
[6]肖桂芳.我国口译教学评估的现状与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7]张宝钧.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的“临场”训练[J].中国翻译,2003(5)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3JGA290)
【作者简介】杨 萍(1980-),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研室主任,讲师。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研究 篇7
随着教育部将口译课程列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 商务英语口译课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 口译本身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要求很高的技能, 既需要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功底, 又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 这也给口译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对当前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 还是会发现很多问题的, 在师资力量、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毕竟口译教学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 还需要我们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口译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专业口译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英语专业, 虽然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程, 但却没有配备专门的口译教师, 多数还是由原来的基础课程教师来担任, 具有口译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 这就使得口译课程的教学还是照搬其他语言基础课程的老路子, 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商务英语口译师资缺乏的问题确实也是有特定的现实原因的, 由于商务英语口译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 具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 薪金收入也比较可观, 许多有经验、能力强的口译人才, 都会选择工资水平较高的实践性领域, 转向教育领域的口译人才数量很少,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水平口译教师的缺乏。
2. 教材内容陈旧, 实用性不强
英语口译教材的选用也是当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些常用的英语口译教材大多是从句型、词汇等方面来进行口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这种基本内容与翻译技能的教学虽然能够对提高学生的英汉对译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仅仅依靠这些内容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商务英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许多商务知识和语用策略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不同的交际背景下, 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必然会导致教材的传承性和理论性较强, 而实用性和灵活性较弱,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口译教学的效果。
3. 教学方法不灵活, 缺乏特色
口译课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语言技能课程, 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本目标的综合实践课程,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译等多种语言技能。目前的口译课教学基本上还都是沿用综合课、口语课或者翻译课的教学模式, 以基本的语句教学为主, 偏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与强化, 而没有突出口译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比较单一,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参与口译实训演练的机会不多, 缺乏商务口译交际场景的模拟训练和实际练习。这就使得口译课成为了其他基础语言课程的重复和延伸, 缺乏教学特色。通过口译课程的学习,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商务英语的专业词汇和对译技巧, 但口译水平和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得却不明显。
二、提高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效果的策略
1. 加强对口译教师的培训, 可以适当聘用高水平的兼职教师
要想提高口译教师的师资水平,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 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以采用集中备课、评课的方式, 对教师的口译教学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 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 有针对性地提高口译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口译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活动, 积累实际经验,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必要的时候, 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商务英语口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给学生介绍更具实用价值的口译技巧, 并给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思路。
2.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 增加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新内容
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时候, 不要仅仅拘泥于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讲解, 要根据当前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以及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材料和信息, 让学生了解商务交流中的一些新的动向和交际策略, 再结合具体的英语口译技巧来学习,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口译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增强口译教学的实用性。另外,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口译实践, 给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口译技巧和临场应变技巧,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口语教学素材。
3. 采用情景教学以及任务型教学法, 使教学形式更具灵活性和实践性
口译教学本身就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际翻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解式与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是不适合口译教学的, 教师应该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 创设合理的商务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模式下进行口译实战演练, 灵活运用口译技巧, 培养应变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商务交际任务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商务口译的实际过程, 通过模拟场景和任务, 来实现对学生口译能力的培训, 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和实践性, 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
摘要:随着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对当前我国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明秋.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素质要求——跨文化交际主体性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1) .
[2]徐敏.试论涉外商务谈判口译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1) .
[3]程跃珍.从吉尔的口译模式看商务英语口译能力要素的构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4]陈娟, 林正柏.商务口译的语言离格及策略[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0 (01) .
[5]王冲.关于商务英语口译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09 (22) .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口译,教学模式,技能培养
1 口译教学现状
国内对于口译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少部分口译教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语言知识,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表达方式甚至语法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口译译员恰恰必须能够沉着应对各种场合,并且迅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以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因此,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具备多重知识技能结构。仲伟合提出的一个公式是:KI=KL+EK+S(P+AP),即“口译知识=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能知识”[2]。
2 口译教学模式的探讨
2.1 教学内容的安排
2.1.1 教材的使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但是,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既要合理选择教材,又不能够拘泥于教材,这一点在口译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由于一些教材涉及的题材过于广泛并且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师需要以实用性为原则,对其进行合理的删节,根据实际需要突出重点。比如说,着重强化经济、贸易、旅游等专题的口译练习,着重培养学生接待口译的能力等等。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例如,口译教材的配套音频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多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音频内容多为机械的朗读,而不是现实场景下的讲话,因而缺乏现场感和真实感,影响练习效果,并且难免让人感到枯燥。
2.1.2 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刘和平在《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推理教学法》一书中提到,口译训练“只有在掌握单项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技能交叉综合训练”,并指出,“口译综合训练进度可以首先从主题和语体方面考虑”,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学员熟悉主题的叙述类讲话”[3]供练习,以后难度逐渐推进。例如,针对口译初学者,可供选择训练题材有接待、教育、旅游等等。
2.1.3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口译课作为专业技能类课程,不同于专业理论课,其教学内容尤其是练习材料需要保持一定新鲜度和时效性。在实际操作时,建议将备课内容的2/3作为固定内容,另外1/3作为流动性内容,保持常换常新。
2.2 课堂教学的形式
2.2.1 操练为主,讲解为辅。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口译是一门专业技能课。所以,在课堂上语言知识、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技能的训练。
比如,口译教材往往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这些内容非常实用,是每一个口译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每个章节的学习重点。
2.2.2 灵活多变的训练形式。口译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因此口
译课也不可能十分轻松。因此,好的口译教师一定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备课时保证练习材料的真实性、时事性,还需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现场感”,使学生时刻将自己想象一个真正的口译工作者。通常情况下,笔者将口译练习课分为三个阶段。
(1)热身阶段:请一名学生简述最近的热点新闻事件,并随机抽取另外一到两名同学进行口译,最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点评。以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活动作为热身,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状态,并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临场反应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恰恰也是口译技能的重要构成。
(2)正式阶段:在正式练习阶段,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放放录音然后让学生翻译,这样的课堂难免沉闷。教师不妨自己朗读原文,以增加互动,并鼓励学生进行抢答,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一些对话口译,可以请一组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演练,或者将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演练,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加以指导。
(3)巩固阶段:在课堂结束前,需要进行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检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段与前面内容相似的练习。
2.2.3 口译质量的正确评估。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目前国内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清晰是评判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此外,根据法国释意派理论的观点,口译译员应该“忠实于讲话人的意图,忠实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忠实于听众”[4]。著名学者蔡小红女士曾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口译评估标准,包括五个基本参数:信息的忠实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译语发布的流利度、交际策略使用的灵活和有效度以及口译使用者的满意度[5]。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逐步引导他们对口译的评判标准形成正确认识。
3 总结
口译是一门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希望上述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广大口译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路。总而言之,教师只有重视口译技能培养,树立口译教学的正确理念,并将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关注细节,悉心设计,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芳琴.口译交际的基本特点与口译教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116-119
[2]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篇9
对大学新生进行口译教学的意义
随着口译教学的不断发展, 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教学对象一般是在外语系高年级学生。但随着国际化的日益加深, 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毕业生备受青睐, 培养非英语专业口译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学生的英语学习甚至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直到他们开始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 他们已经学习了将近15年的英语。此时传统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尤其是一些学生在高中就接触过口译, 甚至还通过了中级口译考试, 因此作为大一的新生他们更期望能够学好口译。虽然对大学新生的口译教学只需涉及到较浅的层次, 但是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专题研究也略显不足。探索大学新生口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 从所掌握的词汇量以及其他百科知识来看, 大一新生英文水平是有限的, 还不能进行全面的口译训练。但这并不是说不能进行任何的口译教学。在此阶段教授某些口译技能可以促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
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用推理 (pragmatic inference) , 也是一种翻译指导理论, “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 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 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1]。关联理论是由法国巴黎大学Spurber和伦敦大学Wilson共同提出的, 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和语境的关联, 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暗含 (extentual implicature) 的思维过程的理论[2]。它包括明示—推理、语境效果、最佳关联等三个主要方面, 这三个方面在英语口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 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关联理论认为, 交际能否顺利进行, 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 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 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只有透过语言输入信息来提供线索进行推理, 构建新的语言信息语境, 并通过对新信息的语境认知作出准确的理解判断, 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2.关联理论与语境假设
语境关联理论认为, 语境是有条不紊的, 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使得理解的过程变为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的动态过程。口译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 特别是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理论, 就可以通过构建最适合的语境, 准确地理解话语。因此, 从语用关联的角度探讨语境问题, 为教师和学生在口译训练过程中避免误解和分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的语境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 还包括人们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是认知性质的, 即认知语境。熊学亮给认知语境下的定义是:为了系统地分析语言的隐性内容, 我们必须把所涉及的具体或抽象语境因素结构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 因此可以达到有效的理解话语。[3]
4.最佳关联原则
最佳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原则。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 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 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 越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 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 获得交际的成功。同样, 在进行口译训练时, 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信息所反映的具体语境, 借助推理找出最佳关联, 从而获得理解的准确性。虽然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 使人们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 并且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都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 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并且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某种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如何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新生英语口译教学中
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口译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下面就从关联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 来探讨关联理论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1.关联理论中明示、推理的应用
交际过程存在明示和推理两个过程。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 是指“说话人能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4]。从听者方面来讲, 如果能够听明白说话人所做的明示行为, 那么这种明示行为就在听者那里得到“显映”[5]。推理是听的人凭借说话人的明示, 再结合自身认知的语境进行推理、理解, 最终用口译表达出来的过程。
由于高校口译教学普遍只在背诵对话和练习对话上下功夫, 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意、语境的揣摩, 从而导致学生的口译能力停滞不前。所以, 在贴近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 还要注意选择能激发其积极性的内容, 比如在口译课上组织一场相遇的情境。可以将学生分大组进行讨论, 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演示情景, 其余人员对组员进行指导与评价。下面是发生在咖啡厅里, 一位顾客向另一位顾客询问的片段。
学生甲:Excuse me, is it okey if I sit here?
学生甲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坐这的意图, 而乙就得在揣摩甲所做的明示意图后, 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对其做出“显映”, 即:
学生乙:Sure, go ahead.
其余同学也可以凭借这种明示与自身头脑的推理, 感受“go ahead”在此语境中表达的是让其实施坐的行为。从而提高口译表达的准确性。
2.关联理论中语境效果的应用
除了运用明示———推理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外, 还要注重语境效果对英语口译教学的作用。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 而语境效果, 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6]。在一场口译交流的过程中, 说话方随时要建立并处理和语境有关的假设。而取得语境效果的决定因素必然是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所存在的关联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就越强。如果回话方不能理解问话方的寓意, 一段对话的语境效果就没有被充分表达, 之间的关联性也就不复存在。这时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语境去体会对方所要表达的意图, 彻底杜绝对答过程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例如:Every young man should have big ambition.和Hitler's ambition was failed at last.两句话中的“ambition”这个词即指“野心”也指“雄心”。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形, 作为回答者就要结合文化语境对其词性是“褒义”还是“贬义”、与主语的搭配合理性进行分析, 使其在良好的语境效果中得以发挥正确意图。回答者也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使对话顺利进行。
3.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的应用
在英语口译对话过程中, 语境效果是同关联性成正比的。如果说话人能够为听者创造足够的语境效果, 听者轻而易举就能听懂, 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获得最佳口译对答效果的基础, 例如:
He is a good man. (他是一个好人。)
Dogs are often regarded as man's good friends. (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忠实朋友。)
在这两个例子中, 首先, 学生会认为“good”本意是“好的”。但结合到具体的语境中, 如果都翻译为“好的”则不能明确表达话语所要传达的意思。所以教师要提示学生结合语境去联想“good”可能是一词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一般修饰“人”, 而修饰“狗”的词包括“可爱”、“忠诚”等褒义词, 同时也包括“疯狂的”、“凶猛的”等贬义词。根据语境分析, 和“朋友”搭配的应该是褒义词, 而“忠诚”比“可爱”更符合大众心理。这样可以从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找到关联性, 取得语境效果。其次,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处理话语的努力程度来验证话语最终是否具有最佳关联。再回到话语中, 用“好的”来翻译两句中的“good”, 不难发现, “他是一个好人”比“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好朋友”更符合中国的文化, 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因为后句会使人更多地联想到狗是怎么样成为人的好朋友的, 是能和人谈心呢, 还是一种拟人用法?所以理解“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好朋友”要比“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忠实朋友”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根据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 要想获得最佳关联,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只需较少努力, 就能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的话语。
结语
综上所述, 关联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分析方面来指导口译的, 而心理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复杂的, 多变的。它涉及文化、认知、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大一新生对口译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 所以以课文内容为主题来组织口译教学并不合适, 而是应该以实践操练为主线。可以先选择一些专题性不强, 套路相对固定的内容进行训练, 如, 致祝酒词、欢迎词等礼仪致辞。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模拟一场中外学生友好联谊会, 学生轮流致欢迎词, 进行口译演练。然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一些专题的翻译。但专题材料的选择也应注意避免过于专业性和技术性, 而要注重一般性和代表性。
以上用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分析了大学新生口译的教学方法, 但只涉及到基本的理论和训练。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尤其需要尽快制订出符合大学新生特点的口译教学大纲, 以满足大学新生学好口译的期望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002.
[3]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 1996 (2) .
[4]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5]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63.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口译,高校
一、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 首先, 课程本身的定位不明确, 课程设置要根据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 口译课程与英语教学融合成一种课程并不是不对, 但是却对口译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其次, 是对于课程受众, 即学生的定位, 高校口译课程针对高校学生, 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思维和对相关领域英语的训练。最后, 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口译课, 但对于口译课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实现的目标却并非都有清晰定位。我国高校口译课程到底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什么帮助, 到底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高校口译教学不科学, 口译教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研究范式的学科, 并不是简单的英语教学衍生。按照刘和平教授的观点, 口语教学归纳为:一是完全停留在口语教学层面, 口语训练后将其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外语或母语;二是作为语言教学训练的补充手段通过逐句“翻译”达到对语言的完全掌握;三是笔译的口语化, 即把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拿到课堂上进行口头翻译;四是“背诵”, 即事先准备上课要翻译的内容, 学生在课前几乎可以记忆和背诵所有内容, 课堂练习实际上是记忆背诵比赛。这四种教学模式依然在口译教学中那个应用, 已经沿袭了几十年, 但是时代却在发生深刻变化, 口译教学的新词汇、新理论也在诞生, 高校口译教学不科学的之初在于并创新口译教学方法。
高校口译课程往往是英语课的附庸, 或者是公选课的内容, 在高校口译课程教学中有的并非专业教师, 有的并非针对性强的课程训练。从学生的语言能力考虑, 口译课程往往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 但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和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 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口译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 一学期对于学生学习口译来说, 时间上偏少, 口译是一项长期的训练, 需要培养学生的口译自学能力。
口译课程是否对学生有益, 关键要看口译教师是否能够真正驾驭口译课程。教师作为重要课程组织者和决策者, 他需要对课程的设计有一个明晰的界定, 需要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口译教学的方法。总之, 口译课程需要有能力的老师来完成, 需要需要在这方面引进人才。
二、对策及建议
口译的第一种方法叫做案例教学法, 该种方法是基于情景教学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实际能力。简单说明, 就是情景设定, 设定一个口译的现实场景, 让学生以一个实际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根据案例情况运用相关知识, 就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力求让学生在固定的教学环境下, 尽可能多的进行多样化的现场模拟训练。这种案例与实践非常接近, 可以针对特定的场景进行训练, 例如:就经济问题展开的交流活动, 针对英语口译课程自身的特点, 强调对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借此引发学生对现场口译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也可将学生设为现场模拟组和评分审核组。案例模拟教学结束之后, 由教师引导学生就当堂案例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针对其中的优、缺点展开讨论。以自查的形式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认识现场口译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查缺补漏中不断进步。
在教学方法这方面, 针对目前的口译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从课程设计到实施, 都需要重新审视口译课程的必要性。首先, 要引入口译准备课程, 所谓口译准备课程, 是指与口译相关的, 学生在进行正式口译学习前所需掌握的课程, 口译的礼仪、演讲技巧的训练、职业操守等, 尤其需要学习的是口译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 才能在开始的口译训练中得到提升。
其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专题与技能技巧的结合, 教学中的专题是训练口译的基本素材, 而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专题的理解, 还要加入口译的技巧。现行的大部分教材都以专题为编写出发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某一话题或某一领域, 但与此同时, 理论技巧的讲述也势必变得较为分散和凌乱, 、另外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出发点编写的教材则在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同时带来了另一个弊端, 单纯的理论或者技能技巧讲解略显枯燥, 学生不易于接受。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将专题练习与技能讲解有机结合, 不同时期侧重不同。在口译课程的初期, 可结合实例偏重于技巧技能讲解, 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和技能后, 则可以引入精心设计的某一专题, 将所学理论技能付诸实施, 从而学以致用, 加深理解。
最后, 口译教学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实施。高校口译教学大部分缺少系统性, 很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都是随机的, 口译教学需要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高校在制定口译课程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口译教学的特征, 要听取口译教师和从业者的建议,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口译课程。
参考文献
[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 .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 英语教学 口译英语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交流日益频繁,由此英语口译工作在国际合作以及交流上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增年增加。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相继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程,积极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口译人才。然后,我国高校的口译英语教学仍旧存在许多待于急迫解决的问题,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深入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译教学现状与改革的分析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
二、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口译学习为主,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口译教学时,没有将口译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口译上,而是以笔译学习代之,致使学生混淆了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在一些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口译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只是按照口译教材内容逐一逐句进行翻译,而忽略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从而导致口译教学成了简单的口头笔译,制约了学生在口译学习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口译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口译教学过程,教师会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播放有关教学影像,但在此过程,教师只是单纯依据录像的播放内容让学习模仿学习,而没有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关于口译学习的应用,从而制约了口译教学的实用性,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化,是影响口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在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英语教师主要依附英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但由于口译教学的大纲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进而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出现脱节现象,造成口译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当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种类繁多,且没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口译教材时很难做到与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多数口译教材没有重点规划翻译内容,而且教材重点也只是停留于翻译理论表面,没有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实践上,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理解阶段,很难达成预期口译教学的目标。从所述情况来看,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不但限制了学生对口译教学的熟悉掌握,同时也在无形中间接影响的教学质量。
3.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在高校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中,教学的课时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口译教学的质量。在一些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通常针对口译教学的课时安排过少,这样不仅影响到口译教学的进度,同时也很难达成口译教学的目标。加上口译教学设置于大学生的最后两年,这个阶段的学生多数忙于实习与工作上,基本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在英语专业学习上,从而导致学生滞后于学习,造成了口译教学的质量下降。由此可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译教学的课时的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口译教学的质量,同时制约了口译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译教学的改革策略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在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进而制约了学生对口译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口译知识的讲解过程,并实现多样化的口译教学方法。从授课方式至授课内容,将笔译与口译的讲解彻底区分开,让学生对两者的学习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区分,并进行系统化及多元化的口译教学。在进行口译内容教学过程中,过于陈旧的讲课方式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应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讲解,注重口译内容的讲解方法,切实考虑到现代学生个性迥异特征,满足当代口译人才培养需求,确保口译教学的质量与实用性。
2.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高校新课标的改革,高校课程的标准逐渐倾向于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应用,为此,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目标应将重点放在结合实践教学上,推动高校新课标改革进度。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鼓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口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口译学习的积极性。单纯依靠课堂上的实践交流仍然满足不了当前实践教学要求,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建立一个简单的英语学社,招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利用下课或者是晚自习等时间,组织学生担当各个角色,相互使用英语交流,促进口译教学与实践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口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此可见,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不仅是口译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口译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3.注重口译教学课时安排的有效性。由于口译教学的课时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在进行口译知识授课时,应更注重口译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首先,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合理安排口譯教学课时量与进度。同时,为了确保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拟出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口译教学方案,加强对口译知识的程序化与自动化,并注重学生在口译教学过程的实践应用。教师在口译教学课程安排上,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口译的实践应用,同时还需注重口译实践的课时安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学生忙于其他事情之余,也能很好的把握英语学习。由此看来,在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要想保证口译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的传授口译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口译教学课时安排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要想保证口译教学的质量,务必针对当前口译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并制定出合理的改革策略,以便实现口译教学的实用性,然而,随着高校新课标的改革,高校课程的标准逐渐倾向于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应用,传统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改革需求,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结实践教学,为学生作为专业口译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吉晓霞.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4):182-186.
[2]曹盼盼.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现状与思考——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36-139.
[3]国刘振,何明霞.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123-124.
[4]陈文杰.高职英语专业口译课的重要性、现状及提高途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78-179.
[5]秦勤,秦勇.从释意理论再探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新思路——基于中欧同声传译培训项目[J].外国语文,2014,(06):169-167.
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探究 篇12
一、调查的设计和展开
两套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到数据的分析历时两年多的时间 (2010—2012年) 。其中第一套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义乌和上海两地的口译服务“用户” (主要包括中外企业、翻译公司、政府部门) 和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 (包括专职、兼职和自由职业口译员) , 第二套的调查对象则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的学生。两套问卷分别从市场”和“培训基地”的角度出发, 问卷问题主要围绕市场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口译人才的培养三大方面来设计。第一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 发放问卷100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8份, 回收率58%, 其中“用户”25份, “译员”33份。第二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为现场发放, 发放问卷60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7份, 回收率95%, 两套问卷总回收率约为72%。
二、调查发现和分析
1. 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
根据第一套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口译服务“用户”在聘请译员的过程中, 12%的用户表示总是或经常遇到困难, 53%的用户表示有时会遇到困难。而译员在寻找口译工作机会的过程中, 则有47%的译员表示很少或从未遇到困难。在调查中, 共有67%的口译服务用户”或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倾向于建立固定的业务关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口译人才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口译人才在市场上总体来说供不应求。
2. 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
两套调查问卷都主要设计了涉及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 旨在考查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公共演讲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和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 这些未来译员的生力军, 对译员所需具备的这些素质的现有认知。口译市场对译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上, 还体现在其职业素养上。而在校的翻译系学生则更加侧重自身对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当然, 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在口译工作中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与其还未步入口译市场开展他们的口译工作也有一定关系。
3. 口译人才的培养。
在对译员的学历或学位的要求方面, 口译市场中有41%的用户和47%的译员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 (或同等) 学历, 而28%的用户和22%的译员表示译员应该具备有外语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浙师大外院翻译专业的被调查学生中也有59%的人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 (或同等) 学历。由此可见, 在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对培养中国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同时, 根据第二套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的反映, 当前对他们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 (76%) 、课程设置不合理 (59%)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43%) 等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这两套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和市场上实际可供用户聘用的高素质的译员不对称, 高水平、高层次、精专业的译员供不应求, 这也就把各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译员培养任务急切地提到日程上来。此外, “市场”上的用户和译员与“培训基地”中的翻译学生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素质修养和学历学位要求有着相同的认知, 但是在公共演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认知上, 两套问卷中的调查对象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 在翻译学生当前的口译学习中,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较为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改善课程设置, 改变当前翻译课程设置中“重笔译、轻口译”的现状, 增开更多的口译课程, 改善口笔译比重严重失调。 (2) 针对当前口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更多口译课程的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导向, 增加针对口译技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 适当加重实践练习的比重, 进行更多、更高强度的口译练习和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口译知识和技能体系。 (3) 完善口译教师的培训体系, 加强对口译教师, 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的既非专业译员出身又非口译专业毕业的口译教学任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或学校教育。这些教师承担着大量的口译教学工作, 但却很少接受过专业的口译教育或培训, 有些甚至不曾有过任何口译实践, 因此, 对这部分师资的培训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 本文基于两套问卷调查的发现和分析,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 这些建议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看法, 有些认知也有待系统化。总体来说, 当前的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种类多元、层次多级、素质全面化等趋势, 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也应以此为导向, 构建更加完整、合理、系统、科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和特色化的口译教学体系, 使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更加跟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本文从两套调查问卷出发, 旨在较为准确、客观地了解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现有认知, 从而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以求提高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质量, 为中国口译市场输送更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关键词:口译市场,大学本科,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5) :27-31.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推荐阅读:
英语口译教学06-24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08-29
英语口译教学大纲09-24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研究06-08
口译英语09-17
利兹大学口译11-14
英语口译人员07-31
英语口译整理10-17
英语口译常用词语11-21
英语口译学习心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