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2024-05-16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精选11篇)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篇1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英语公共课的师资力量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所以英语大班教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采用的外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国外一些学校,20人以上的班就可以被认为是大班。1989年兰卡斯特和利兹大学对大班的定义是50人左右。有关数据表明,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一向较小的班级规模也迅速膨胀,普遍达到60人以上。

1. 我国大学英语大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 英语大班教学难以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扩招后学生素质差异性显著增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按同一标准同一进度组织教学必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学生作业及测试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班级太大使教师批改作业困难。如果班级人数在一百人以上,教师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都极其困难,更难以了解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及情况,继而很难制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

1.2 英语大班教学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

大班授课方式一贯以讲座型为主,教师坐在或站在学生的面前,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教师的角色理所当然地被确定为权威和中心。而语言教学重在交流,学生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应该接触语言、解其义、知其形并且不断练习;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渠道应当保持通畅。反之,大班教学的教室大、学生多,师生的接触面很窄;课堂上学生之间以目的语为媒介的接触量也极为有限,这就制约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1.3 英语大班授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兴趣。由于大班教学中学生缺少以目的语为媒介交流的机会,许多学生被动地听课,影响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听说水平也是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教学,必然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局面。因而,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结果必然会挫伤其学习热情。

1.4 英语大班教学不利于课堂管理。

大班教学中,人数众多,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既讲好课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走神甚至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但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不时地管理纪律,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听之任之,授课质量就一定会受影响。

2. 提高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另外,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意识和动机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倾向及程度,然后根据了解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学习目标、树立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意识、掌握认知策略。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要达到何种水平,并结合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总目标和短期学习目标,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向学生介绍一些自我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树立自我监控和评估的意识。

2.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适应不同教学目的需要。

首先是敬业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师自觉的意识和自愿的行动来实施,也可以通过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教学要求对教师的约束来逐步实现。其次要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使其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及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再次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并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原则和目的的需要。

3. 组织大班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

3.1 设计意义生成的课堂互动情境。

英语课堂教学,师生、学生之间若要互动,必须有一些共有的基础,如共同语言、建构意义、产生新意义等。教学互动与意义生成的相互作用,需要有一定的产生空间,这个空间便是可以促进互动的“情境”。创设真实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以促使个体参与其中,使得学生自然产生与教学情境的互动,并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3.2 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互动系统。

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如何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和目的。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增强其参与意识和自信心,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实现了由表入深的分步学习。因此,互动的课堂教学,其结构在本质上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又有充分的对情境的适应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应注意各个教学基本序列间的横向的递进关系,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纵向关系,建立螺旋式递进的立体的互动网络系统。

3.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获得有关目标语的所有知识,并获得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主要依赖课堂教学的状况,将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扩展到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其次,能弥补大班课堂空间小的不足,为学生赢得更多的空间。同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其学习潜能,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这对学生的课堂互动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3.4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大大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按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充分开展个性化的教学。

4. 结语

目前,大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普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但只要教师扬长避短,这个矛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缓解大班教学的负面影响,力图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措施改变大班教学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力争尽快提高大班课堂英语教学的质量。

摘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础英语采用大班教学方式, 所以研究大班基础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大学基础英语大班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提高我国大班基础英语大班教学效果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基础英语,大班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2]熊惠.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1) .

[3]王燕.对学生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看法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3) .

[4]文健.论英语大班教学的利弊及交际教学法的运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6) .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篇2

大学基础英语写作在真正写起来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常见难点的,这也难怪很多的学生朋友一直拿不到较高的成绩,关于这类问题,我们就可以到下面的文章中去更多的了解一番。大学基础英语写作的主要步骤都是什么呢?那么下面的文章中也有了一些具体的表述,比如最开始的审题方式,接下来的构思以及最后要删除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这些方面的认知和努力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也可以帮助我们拿到高分。

1.第一个就是审题。一般作文都是命题作文,而且多有中文提示或提纲,所以你首先应了解命题的基本要求,理解题目的真正意图。

2.构思好之后,根据大学基础英语写作构思的提纲,运用选好的材料,恰当地运用连词,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连贯。段落的组织主要是通过扩展句对主题句的支持或说明来进行的。

3.要删除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检查句子时态、语态等。特别应注意单词的正确拼写;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数的一致性(包括主语与谓语以及名词与其限定语的单复数一致性);指代关系(包括指代的一致性和代词的选用);动词形式(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探析 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 03-0111-02

《University Computer-Based》Classification Teaching

Searching and Analysis

Chen LiHua

(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llege Kunming650221,China)

Abstrac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non-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eaching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s currently a new teaching model, but also the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a new direction.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Science article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de teaching to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omputer-based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而对象我们云南省这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表现出教学管理和实施方面的不成熟。我们学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也存在上述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我认为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出新时代的理想人才。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像我们云南省属于我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和其它许多省份比起来各方面的发展都要晚一些,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差一些。比如我原来教过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财务会计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同一个班上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也相差很远,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从没接触过计算机。程度好的学生反映吃不饱,希望教师多讲、讲深;而程度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正常授课都难以消化,师生双方都有怨言。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的现象明显的加大了教学难度。此外,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会用或用过计算机的新生比例也越来越大,如果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有向低龄教学发展的趋势。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思想,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因此,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而是应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象我们学校经管类的学生数据库运用方面的知识对他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帮助一些,而文法类的学生又希望多掌握一点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理工类的学生又偏重于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通常采取全校统一版本,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用一个教学目标,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各种专业的个性教学特点。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难以实现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级教学,符合学生的现状

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各校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的普及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已开设了好多年,学生所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知识已不仅仅限于文化基础;而在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弄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是实施分级教学的先决条件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础性的、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但计算机又是工具性学科,各个专业又对它的需求有所偏重,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体现此门课程的共性与差异。就比如我们学校文法类专业应侧重文字、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理工类专业应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经管类专业则应侧重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库应用。

(二)围绕“1+X”设置课程体系实施分层次教学

教指委于2004年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并指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包括的几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这就为我们今后的课程建设和分级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指委建议各高校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高校不同情况和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灵活掌握。我们学校根据教指委的意见在认真分析讨论本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拟定了分级教学的方案:我们学校具体做法是在第一学期当新生报到后就进行分级考试,分别从经管类、文法类和理工类学生中挑选出考试成绩在前20%的学生成立A班,各类别剩下的80%的学生成立B班,两类班级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第二学期按类别分别开设不同的“X”课程:经管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基础,文法类专业开设多媒体技术基础,理工类专业开设程序设计基础。每个学期还开设一些全校性选修课给对这些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选学。

(三)采用无纸化考试是实施分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以往考试、考查计算机基础时,总是以纯理论笔试的形式进行,这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水平,但这容易学生导致高分低能、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和传统做法,在实施分级教学时应采用无纸化考试,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求自己开发考试系统或者买现成的考试系统,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我们学校买了深圳知行导师练习系统和考试系统及无忧考试系统两套软件从2005年就实行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无纸化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试手段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总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科学实施分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也能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它是一种承认学生个体差别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我们学校不断探索和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来看,效果显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全国或全省的象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大赛、“挑战杯”、“安利杯”等计算机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洋,何婷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J].科技资讯,2006,1

[2]邓利蓉.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

[4]龙纲要.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目前的不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5]蔡润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2007,04

[6]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7]高慧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6,4

[8]耿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若干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作者简介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篇4

一、重新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对许多同学而言都是件“苦差事”,要坚持下去就需要毅力、决心和勇气。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关键。如静下心来读一篇英语文章,仔细去体会其中的故事、信念或哲理。文章中若有一句话能打动你,你也就多了一些兴趣和动力。有了这一点的兴趣,谈具体的学习方法才有意义。

中国式英语的范围很大很广,其中有合理的部分,但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对待。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还是应该坚持的,才能保持原汁原味,本身两种语言都是无法对等的,如果强制地将语言对等翻译,就会出现意义完全不对等的现象,但是对于发音,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必须遵循,否则就是过分的“独立自主”了。

当然,中国英语只能在与规范英语的对立统一中得到体现,应当将它视为受汉语语言和文化影响的中介语变体,并指导我们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英语。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些词汇时,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正确地看待它们呢?我觉得学生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尽量扩大词汇量,多掌握英语的习惯用法,牢牢掌握英语语法和规则,平时多注意积累和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多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英语语感。

在牛津初中英语书中,最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莫过于7A Unit 3了,在本单元,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西方的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可以说本单元是展示西方文化的典型的窗口。在本单元的Reading部分,着重向我们介绍的万圣节,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个节日的时间,孩子们的活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所以这是一个了解西方文化很好的机会。

当然,本单元还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放在Integrated Skills部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在上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把它当做和Reading部分一样重要的内容处理,介绍了这一节日的时间及人们的活动,还让学生了解了烟火、舞狮子、红灯笼、汤圆、饺子、红包、春联等一系列与春节相关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让学生沉浸在过年的幸福氛围中,所以学生从思想上也会重视,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些传统节日被渐渐淡忘的今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不仅仅在这一单元,在初中几册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例如,在9A第二单元讲到颜色时,我就将

二、学习自主化,学习手段现代化。

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主要内容是语法和基本词汇,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书面练习为辅。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突出强调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的能力”的培养,凸显了语言的工具性和对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标尺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2006年11月《考试大纲》的修订中将考试目的调整为“准确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了教学考试向水平考试的适时转变。

三、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熟悉生词和课文,了解文章及结构中的疑难点和重点,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和互动。课前预习文章后的练习同样有帮助,它们能帮助你了解该单元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紧跟老师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指导教学思路,充分运用好课堂的每个环节,这也是老师有针对性的精心安排的以实用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在每节课留出的短暂提问时间里,做好充足准备,敢于提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这是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也锻炼了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量。

四、大一:以“听”促“说”,“听”“说”结合。

“听”是学习英语最基本的输入模式。首先是大量地听英语国家人士的表达,然后模仿其发音、语调、思维及对词汇、短中西方在使用颜色表达时的差异介绍给学生,并进行比较,红旗(red flag),眼红(green eye),牛奶咖啡(the white coffee),善意的谎言(a white lie)等。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对日常交际用语的考查,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混淆。如:A:Thank

you for your help!B:It’s my pleasure.还有A:Can you bring the newspaper to me?B:With pleasure.学生在做题时,总是会混淆这

两种情况,是因为对文化理解不够造成的,平时学习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所以,我在平时很注意这些,将中西文化在称呼、介绍、感谢、谦虚、赞扬、节日、表示关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英语学习中,并随时进行总结归纳。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对比,只有掌握好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准确地把握分寸,言语行为得体。

总之,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渗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尽量消除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消除跨文化交流障碍,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研究,

[2]温晓虹.“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

[3]宋得生.120001语际语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2000131.

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现状引发的思考

(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江苏睢宁

摘要:阅读能力差是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典型的投入多,产出少,长期低效运作。这就要求教师都来思考:在阅读课上到底谁在读?该怎么读?究竟读什么?仔细思考,给自己在课堂上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关键词:学生主体角色转变整体教学

词汇量少,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当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英语阅读教学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是:谁在读?怎么读?读什么?美国教师有这么一句话:“我时常在问,我给了他们什么,让他们受用一生。”我现在也越来越多得考虑这个问题。我带了完整的三届学生,除了书本知识之外,我还能给他们什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 教师多讲还是学生多读?

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生怕学生读不懂,也不相信学生能理解,在学生动脑思考之前,教师就大包大揽一遍又一遍地翻译,“越俎代庖”。把多数时间占为己有,而忽视了真实的学生存在。词义辨析,语法规则罗列于黑板,学生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只注意自己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使教与学的内在联系遭到分解。没想到谁在读,结果是“面面俱到”,却面面照顾不到。有了一些“非阅读现象”。忽视了学生非语言智能的开发和利用,如认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背景文化知识等。久而久之,学生在只注重语言智能训练的阅读教学中形成做题的习惯,非语言智能却很少得以开发和利用,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作用的弱化,老师扮演的只是一个灌输者、传教士的角色。

新课程条件下迫切要求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语、句法等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最终变成自己的表达。“听”是积累词汇、掌握句型和学习语法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口语训练来说,“听”是“说”的基础,也是“说”得好的基础。所以,大一的英语学习要始于“疯狂”的听力训练。这也是为大二考四级做准备,因为听力关永远是四、六级考试的第一难关。大一学生可以尝试听历年四、六级的听力真题,反复精听,认真做题,力求听懂每个单词和句子,并且跟着光盘做跟读训练,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语流,提高辨音能力和发音水平。还可以边听录音边做听抄训练,提高反应速度和抢记能力。每周坚持三次以上的精听训练,每次控制在60~90分钟。要养成听完就说的习惯,复述和背诵听到的对话和独白,学会自如组织语言,锻炼英语思维。听力材料是最好的锻炼口语的素材。除了听力试题之外,还可以大量泛听其他材料,如经典教材《英语听力入门2000》、《中级英语听力》等;CNN,BBC和CCTV9的新闻节目也可有所涉猎;还可在网上下载“龙卷风网络收音机”在线收听英文广播。大家一定要在大一积累250个小时以上的听说训练时间。

“说”是中国公共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醒新同学在口语学习方面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把看懂教科书当成学习成功的标准。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其实,练习口语的教材,内容肯定不会难,否则没法操练。看懂不等于会说,把这些你已经学会的东西流利地表达出来,才是口语教材最主要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凡他们能做的,我们都不做;凡他们能说的,我们都不说,大胆放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乐意参与到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充分挖掘其潜能。

2. 读细节还是整体读?

教师活动基本表现为: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细抠每个句子,以分析语言为主。练习则以掌握生词和语法为目的。学生通过读读记记单词,翻译背诵课文,练练相关习题,便结束阅读,他们只是了解了课文含义。

基于对语言心理理论的认知和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课文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教……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G.Liggren)指出:“……凡习惯准备理解整体的孩子将比全神贯注于细节部分的孩子读得多……阅读缓慢的人在同一时刻只集中于某一局部细节部分,而一旦同时注意的细节太多时,他就陷入困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改变儿童的心向,使他开始对整体,而不是对局部作出反应。”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也认为:“语言必须有完整的形式、完整的结构,单个词语不是语言……”

因此,整体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始终将一篇课文作为整体去教,把文章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但整体的含义不是语言知识的累加,也不是部分之和,而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逐层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理解其现实意义,深化运用。

的目标。二是千万不要用汉字记英语发音。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发音不过关,始终不会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最大的害处是不利于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影响下一步学习。三是建议大家不要怕表达中有语法有错。语法本质上是学会语言后的一种理论思考,对于基础阶段的学习者,口语交流过程中过度关注语法的准确性会影响到表达的意愿和流利程度。

口语表达属于语言的输出,要提高语言输出质量就要加强语言的输入,即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口语可能达到的高度。口语的练习也同样重要,因为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可以将认知的内容变为随时可以应用的内容。为此,我们鼓励大家上口语课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外充分利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等机会练习口语。

五、重视语言文化学习,扩展知识面对语言学习非常有益。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篇5

关键词: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导入原则 导入途径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和教育开始引起注意。基础英语作为一门包含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一、基础英语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教育还局限在教师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个别单词与表达的介绍及了解上,如教师会告诉学生一些中国节日的英语表达,可能还会让学生通过报告等形式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英语介绍。但是这样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单向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最后的教学效果仍然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大多数学生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更不用说用准确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

二、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时应注意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中国文化导入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编写教材和设计选择教学模式的依据和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注意并重视学生对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的体验与理解、对英语文化的态度,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立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和能力培养。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国文化导入和任何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的时候要合理地安排不同阶段文化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导入的重点、方式及分量,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在文化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从简单、具体的文化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题,最后才是对文化的全面理解,这体现了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其系统性。

(三)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国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授和探索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既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又要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实践巩固知识的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接受能力和遵循语言文化的学习规律,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还要通过各种练习和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适度的原则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必须符合于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英语教学是中心,是重点和归宿,中国文化导入是促进英语教学成效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导入中国文化不能喧宾夺主,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以文化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三、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一)培养和提高中国文化导入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导入意识,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导入能力,是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前提。只有先从意识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偏重英美文化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思想,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导入能力,才能使以后的改革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选取和编排具有中国文化的教材内容

依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内容,可以选取精通英语的中国作家的英文著作、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以及英美名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编排一些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三)布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外作业和任务

首先,通过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语言的同时,自觉地关注更多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次,推荐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课后阅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英文文学作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然后布置阅读任务。再次,开展第二课堂,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导入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等。

(四)利用借助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平台

大数据时代对当代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各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和平台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因此,结合实际适时地利用诸如微课、MOOC这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补充中国文化的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育管理者也可以结合实际,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增加相关课程的学时,并增加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及社会习俗等英语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辅助中国文化的导入。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和基础,不宜随意变动,因此在调整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反复论证。

参考文献:

[1]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53-55.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J].外语学刊,2011(4).

大学生基础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篇6

“听”是一种领会性的技能。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存在很大差别的语言,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子结构和篇章安排等方面。学生在听的时候, 首先必须树立这种差异意识, 继而努力在听的过程中克服这种差异———即综合运用分析和判断听力材料的能力, 以便正确理解说话人传达的信息和表达的意思。其次,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反复听一段对话或一篇文章, 却也总是抓不住其主旨;而阅读相同内容的书面材料, 就比较容易抓住其主旨了。这恰好能说明听力与阅读在理解方面存在的区别,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 听力训练中学生接受的是具有不可重复性的声音信号;而阅读训练中接受的是具有可重复性的视觉信号, 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学生还可自由调整阅读速度。

2) 听力训练中的声音信号有很多不易把握的特点:句子调势各有, 句子单词可能会被重读、轻读、连读等, 还有的音节存在特殊语音现象如清辅音浊化或失去爆破等。非英语国家的大学生要么对此知之甚少, 要么对此分辨不清从而导致在理解方面出现失误或失败。而对书面材料的理解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学生只要曾经接触过某些单词, 即使对其读音掌握不准, 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3) 从心理学角度看, 听力训练和理解的过程主要依赖的是大脑短暂记忆功能, 而这种记忆方式的容量是有限制的。

2 当前大学生英语听力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学生目前一般从十岁左右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 经过这长达十二、三年的时间之后, 学生的听说能力却依然让人不满意。很多大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虽然能阅读英语文章, 但在英语听力方面却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更无法开口说英语而形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国家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但目前的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如学生对听力课兴趣高;听力课时安排太少;而大班上课的方式使教师难以驾驭学生。

3 影响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因素

3.1 语言因素

1) 语音因素。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 辨音能力就会很差, 影响听力理解。比如:有的同学读音不正确;有的不适应强读和弱读;有的单词重音分不清;有的不熟悉英音和美音的区别;有的不知道不完全爆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听力理解中的障碍。

2) 词汇因素。有些学生有着不错的语音基础和较高的听力灵敏度, 但实际的听力理解水平却不怎么高。这主要是因为:听力水平是一个学生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而英语知识的基础就是词汇。构成听力材料中各种段篇章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即使有的学生能地道地模仿出听到的发音, 但如果词汇量有限, 结果也无法正确地理解该词所代表的意思, 文章主旨理解更是无从谈起了。因此, 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听力理解的程度。

3) 文化背景因素。有些学生语音方面没有问题, 词汇量也不小, 可就是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例如, “The girl lives in the Big Apple”, 这句每个单词学生们都看得懂也听得懂, 但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美国文化背景, 就不知道原来“Big Apple”就是指“New York”。这种用法源自于美国20世纪初流行于爵士乐手中的一句唱词:“树上有这么多苹果, 但当你选中了纽约市, 你就选中了最大的苹果”;后来, 美国报刊在为纽约市做宣传时, 也常常把它描述成一个富于机会的城市, 犹如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一样伸手可及。因此, 多多掌握英美国家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

4) 语法因素。英语听力材料中也会出现很多带有主句和从句的复合句, 如果搞不懂它们之间的关系, 即使听懂了句子中的每个单词, 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而且学生在短暂的时间段里通常会以快速的心理分析法来分析语法结构, 因此面对那些复杂的长句时通常会找不着头绪。

3.2 非语言因素

1) 生理因素。学生在听读材料时, 经常会有听得懂但记不住的经历, 这和人的生理构造特点有关。听力信息储存属于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容量只有1—2分钟。我们在听读材料时, 信息进入大脑后被保留的时间很短, 加之大脑记忆存储量是有限的, 而学生在听录音时, 又总想听懂并记住每个单词和每句话, 这样往往导致听了前面又忘了后面的, 无法抓住关键词。

2) 心理因素。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听力训练时才容易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最佳的情绪状态。可见, 听者的心理和情绪因素也是影响听力效果的一个主观因素。

4 怎样加强大学生基础英语听力教学

1) 训练由浅入深, 泛听精听相结合

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可谓包罗万象, 太容易的材料使学生觉得浪费时间, 而太难的又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甚至让其产生放弃的想法。因此, 听力训练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由易而难, 把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课堂上学生做听力训练的强度较大, 要求学生精听;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听力材料则较为轻松, 可作用来做泛听练习, 比如一些英文广播、影视剧、报纸杂志等课外内容作为泛听材料, 它们都是有利于提高听力能力的, 而且不会给学习造成压力。只有将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 一方面通过精听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听力水平;而另一方面通过泛听则能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英语语言环境, 补充精听练习中的缺漏和不足,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听力水平。

2) 多掌握英语国家背景知识

课堂听力材料的内容往往涉及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常识等, 这就要求学生要博览群书, 对英美各个领域的概况做大量的搜集工作。知识面的拓宽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听力内容, 而且对阅读理解也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听力心理素质

学生在做听力训练的过程中, 要保持精神集中, 但情绪要放松。只有聚精会神地听才能提高听力练习的效率。首先, 在听音时, 不必每词必究, 听到不熟悉的词时也不要紧张, 过分紧张也会影响听力水平的发挥;其次, 其次, 在听力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和捕捉重点与要点的习惯, 以弥补我们短时记忆的不足;最后, 在平时就要养成多听多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高利华.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探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6) .

[2]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篇7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假设,情感过滤

一、分级教学的原因和概念

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的扩招, 给中国学生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上, 就出现了英语授课班级不断增加, 一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同样的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过难, 可是对有些学生来说, 又过于简单, 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现象。因此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各校应按照学生的交际英语水平组织教学, 实行分级教学。”[1]

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一系列的考查, 按照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英语的能力, 把其分为不同的层次, 分入不同级别的班级, 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分级教学, 教师可以对同一层次的学生有整体的把握, 进行相应的教学, 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分级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语习得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念基础。其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所提出的习得理论模式, 其中包括了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这些对大学英语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语言输入假设理论

克拉申指出, 所谓习得语言, 是基于人类可以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的前提下。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公式是i+1。i是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 1是指学习者并未接触过, 略高于语言学习者水平, 但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2,3]如果习得的过程中出现了输入达到i+2的程度, 说明此学习内容过难, 即输入大大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教授的内容太难, 远远超出他们的习得水平, 造成学生听不懂, 学不会, 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如果习得出现了i+0的输入情况, 说明习得的内容太容易, 即输入接近或者低于学习者的水平, 在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教授的内容太简单, 学生就无法获得更有效的刺激, 学不到新的语言知识, 不能给学习者带来有效的进步, 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理论强调外语习得的过程和步骤, 讲究有效习得的方法和途径, 指导我们在教学教程中, 对学生现有水平了解并制定与学生水平相当的教学内容是获得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语言输入理论帮助我们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并且与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相一致。

基于语言输入假设的实施分级教学, 解决了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矛盾。通过分级考试, 把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到相应层次的班级, 即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学生的i是相近的, 这就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 并有可能根据这个层次班级的学生的水平, 更好地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 为大部分学生提供恰当的i+1的可理解性输入, 使一个班级的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同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来调控教学话语, 提供可理解的教学语言来进行教学, 并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输入假设理论指导下的分级教学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结束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调整。当学生把未知的知识变成了已知的知识, 自己的水平已经由i变成了i+1的时候, 则输入的内容也就相应地调整为i+2, 此时我们把学习水平上升一级别的学生调入高一层次的班级。也可把少数水平差一些的学生, 留下重修, 进而确保同一个层次的班级里面学生的现有水平的一致性。

(二) 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二语习得者在接受同等可理解的输入却可能收到不同的习得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 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解释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情感因素的作用。克拉申指出, 在二语习得中, 仅仅有适当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不一定可以使习得的过程顺利进行, 习得者的情感心理因素对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对二语习得的态度、动机、自信、焦虑感和其他情绪。情感因素对语言的输入产生过滤的作用, 如果习得者对自己对学习缺乏信心, 焦虑, 对习得动机不强, 则情感因素就会对语言输入产生负面的强的过滤作用, 使学习者得到很好的输入, 阻碍了学习的效果。相反, 如果学习者学习欲望强烈, 充满信心, 心情放松, 情感的过滤作用就会减弱, 使学习者获得最大的语言输入。因此在习得过程中, 应创造情感因素过滤低的环境来提高输入的质量和效果。

分级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降低情感因素的过滤作用。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里, 绝大部分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相近, 大部分学生不会由于自己的成绩大幅度落后于同班同学而产生自卑感, 由于水平相近, 教师的语言输入难度相当,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努力, 在自己原有的能力上获得更多的知识, 便对此门课也充满了信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越学越会, 越学越有兴趣。

通过分级教学, 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由被迫学习, 消极配合, 到学习动机强烈, 积极配合教师。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增加实用性及趣味性, 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 多鼓励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培养其积极性,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

分级教学有一定优势的同时, 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 给部分学生和教师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分级教学会让大部分的学生提高信心, 心情放松, 使情感的过滤作用降低, 但是也会对部分学生心理产生负面的效果。经过分级考试, 分入B班、C班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虽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争取下次用优异的成绩转入A班, 但相当数量的学生接受现实, 甚至放弃自己, 进而在B班和C班形成不良的氛围, 导致学习效果差, 不与教师配合的现象。

同时分级教学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A班学生的成绩直接与教师业绩挂钩, 给教师心理带来很大负担, 还有些B班C班的教师, 感到学生基础太差, 即便努力也取不到好成绩, 所以教学粗糙应付了事。必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使得BC班教学效果恶性循环。

(二) 造成教学管理和考核的难度

在分级教学实施初期, 可能会造成教学管理系统一定的混乱, 教学班级被打乱, 不同专业的学生被分到相同的英语班级, 加大了课程安排、考试时间安排、评卷、登录成绩及整理档案的难度, 也加大了英语教师对英语班级管理的难度, 包括重新选拔教学班级的学生干部, 整理名单。

分级教学在考评阶段也可能出现问题, 由于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 考核的标准难以统一, 如采用不同难易的试卷, 便会造成C班的学生成绩高, A班的学生成绩低, 在评奖评优时, 会对A班的学生有失公平;如采用相同难度的试卷, A班学生就会较容易取得较高的成绩, 又会挫伤C班学生的自信心。

四、建议

在分级之前, 学校应当向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 详细解释分级教学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通过分级教学可以让他们获得更适合的教育资源, 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步, 让学生适应这种改革, 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竞争意识。在给任课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时, 考虑到教师心理, 对考查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 尊重教师的选择。也可实施英语课堂专用教室, 解决动态教学班级难以管理的问题。还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可利用电脑科学统一安排课程, 用相应软件解决大量的工作, 比如利用软件系统让学生进行分级确认, 把数据自动生成教学或者自然班的成绩并登记, 可大大减少管理的混乱。

应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 不仅仅依靠卷面成绩让学生争先评优, 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进步幅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 动力, 及上课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成绩。

综上所述, 更好地进行分级教学改革, 提高分级教学的效果, 就需合理地分级, 调整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科学配比教学资源, 并对分级系统进行动态化的管理, 建立更全面合理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

[2]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1982.

大学日语课基础阶段听力教学探讨 篇8

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大学, 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日语是一门崭新的语言, 听力课程也是高中阶段外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很多学生对日语听力教学都很陌生, 刚开始往往会因为茫然而不知所措, 进而习惯性地依赖教师,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正确认识日语听力学习、充分利用听力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 以及如何培养日语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 都是基础阶段学习过程中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

另外, 学生个体的学习认知能力、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也会很快在日语听力教学初期就反映出来, 这种教学目标的日语水平不均衡性又给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缩小学生之间听力能力的差距或者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是听力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阶段日语听力教学在内容上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情况。针对学生在日语学习基础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以供大家探讨。

一、语音阶段听力教学以辨音、正音为主

正确掌握语音基础知识、了解语音学和音韵学基本规律是学好听力的基础。在没有充分语言环境背景的情况下, “零”起点的语音阶段听力教学有一定难度。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日语时首先要过语音关, 学生自身发音是否正确、标准, 直接影响听力效果。由于日语语音的复杂特点, 语音阶段的听力学习必须加强辨音能力的训练, 如清浊音、长短音、平促音等都有区别词义的功能, 要在听力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听、反复练, 让学生区分、辨别, 直到掌握为止。通过大量音声的输入, 达到掌握日语语音特点和提高听音、辨音能力的目的, 同时可以在语音听力学习过程中印证自身发音是否准确。

可以说, 听音、辨音的过程也是正音的过程。基础阶段的日语听力教学要重视语音基础知识的听音练习, 因为这不仅为今后的日语听力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将来能说一口标准的日语奠定良好的语音基础。

二、基础语法阶段听力训练以精听为主

进入基础语法阶段, 听力课堂上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和场景会话的听力训练。在精读课上, 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示范有针对性地掌握语音、语法、单词等, 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但在听力课上因为不具备足够的单词量、句型等语言知识, 以及文化知识背景有限, 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学生往往会觉得不知所云。此时, 教师就应加强词汇的分类、总结和练习。听力课上单词量的扩充不同于精读课上词汇的单纯记忆, 而是通过音声的形式表达出来, 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灵活掌握该类词汇。同时, 进行简短场景会话的听力训练, 将所积累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运用到听力学习中, 一方面可以验证自己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是否牢固、准确,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场景训练学习语言的具体生活运用。

基础阶段日语听力教学课堂上应以精听为主、指导泛听相结合, 课堂外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泛听练习。精听即分析性听力训练, 精选部分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 要求学生反复听直到听懂, 并模仿其语音、语调, 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泛听即揭示性听力训练, 合理选用贴近生活、题材多样的泛听材料, 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 了解大概内容。泛听内容广泛、速度快。精听有助于泛听的提高。适当的精听训练之后, 听力的真正提高就主要靠大量的泛听获得。听力训练除课堂上用日语组织教学、听写、问答、对话等形式外, 还应该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广播、电视等加强听力训练。

在训练听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使用能力也是听力课教学的目的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听解的方法, 使他们走出教室后能够运用这些方法主动地去听, 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这样, 教师不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结合实际在低年级时就让学生接受听力训练。

三、综合提高阶段听力训练以自主学习为主

在进行现阶段同等水平听力训练的同时, 还要适当提供略高于当前水平的听力材料, 并引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美国应用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在他的“输入假设”说中强调“i+1”的音声输入学说。“i”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1”指比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略高一级的内容。在听这些内容时, 学生可以根据语境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推测、检验推测、修正推测, 逐步达到理解的目的。适时、恰当地引入这种略高于现有水平的学习策略, 不仅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相反, 只要加以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摆脱初级听力水平停滞不前的困境, 最终达到逐步提高日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2006年笔者在日本广岛国际交流中心学习日语教学法时, 交流中心的教师推荐了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听说学习方法———“影子练习法”, 即模仿听力内容, 在接受音声输入后, 马上把听到的内容像影子一样紧跟着复述出来。“影子练习法”对学生的听说复述能力要求很高,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 在听到后即时复述, 不仅要求内容正确, 而且要求音声、音调尽量完全一样。在基础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影子练习”, 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快速提高听力水平有很大帮助。长期坚持进行“影子练习”, 不仅对训练学生的听力效果很好, 而且对提高学生日语发音、口语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语感等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日语实际应用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外语听力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听力内容的语速学生无法控制、听到的信号瞬息消失、遇到不懂的词或语言片断来不及分析思索等问题, 往往会导致学生心情紧张、情绪焦躁、不知所措, 从而造成漏听、误听等现象。日语听力教学实践证明, 智力水平以外的非语言因素对日语听力学习效果同样起着决定性因素。学生心情的好坏、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听力学习的效果。在听力学习过程中, 拥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和兴趣对听力内容的摄取至关重要。因此, 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因素对日语听力学习的影响, 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稳定、良好的日语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积极、主动的日语听力学习环境,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间接地培养学生稳定、良好的听力学习心理素质。特别要重视问题较多的学生, 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寻找根源, 解决在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日语教育急需培养实用型日语人才。日语听力能力是各项综合技能的集中体现, 日语听力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最适合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学好日语, 从而大幅度提高其听力水平, 全面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尹松.日语专业初级阶段听力教学的可能性[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 .

[2]李明慧.浅论关于母语非日语教师的听力教学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1)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篇9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 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 上机实验32学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 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 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 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 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其次,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 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 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最后,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 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 教学定位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 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 (1) 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 (2) 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 (4) 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 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 2003。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 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和分析实例。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鼓励和引导同学通过互联网学习, 从而激发创造力、想象力, 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为1∶1。

4 教学条件分析

在授课环境方面, 我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授课, 授课用计算机都能上网, 同时配有白板, 以便书写方便;教师上课采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 并配有授课的各种软件, 因此软件和硬件都能满足上课要求。

在实验教学方面, 我校的计算中心机房设备配置完好, 2011年新配置400台计算机已经投入使用, 上机学习用的各种软件齐全, 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未来设想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制作。

5 教学实施设计

(1) 直观授课方法。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 知识更新快, 我们使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授课方式,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操作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 教学效果直观, 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但该方法也带来一些问题, 如上课信息量大, 同学不易记笔记。为了便于学生学习, 我们利用课程网站, 并将课件和教学文件等放在网上, 供学生下载, 弥补了多媒体授课方式的不足。 (2) 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 (如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用PowerPoint制作出课件, 每组选出代表,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 启发自己的思维;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 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 为下一步教学和管理提供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经过这种锻炼, 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3)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性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 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这一层次的综合实验练习上,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系统地掌握软件的使用。学期末, 布置一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竞赛,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4) 完善教学网站建设。本课程在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教学网站, 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上机实验指导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学生可以登陆网站下载学习资料, 使用信箱完成作业的下载上传, 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6 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 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以及和实验作业相结合,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其中, 出勤30分, 实验作业40分, 其它 (包括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等) 30分。

期末成绩满分100分, 考试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上进行, 试卷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 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客观的基础知识和主观的实践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 真实地考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 并可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7 结语

总之, 通过授课、上机实验与教学网站的紧密结合, 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 学生将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及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当今,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研制丰富的教学案例, 不断学习, 勇于实践, 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 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和教学条件, 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大學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基础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初步的软件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并为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基础[1]。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生具备参与社会竞争应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2]。当前面临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要求深浅不一,教学方法平淡枯燥等现状,基于此,如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停留在“授人以‘鱼’”的阶段。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模式,使学生不能得到足够机会实践,只单纯应付考试,使其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原本的板书被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所代替。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课堂相比也更受学生的欢迎,但学生仍然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既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无法通过同学之间的学习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加学习的乐趣。

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分析,其存在共性之处: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本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全盘讲授是教学的唯一方法,量化评分成为成绩评价的唯一手段;教学时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教学中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品质难以形成;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时间和自主思维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培养,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3]。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新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上述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我们认为应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讲授,并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1 多维教学

多维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模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得以深刻巩固。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情况,可充分利用高校立体教学环境,构建开发多维教学空间,该环境下的多维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站教学。实施多维教学的方式如下:

课堂精讲。课程精讲是软件系列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该环节除讲解、提问、作业、讨论等内容外,还需注重知识与情景结合,以及内容的多方位展示。例如对于原理深的问题,可用对比方式进行讲解,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对于技术性强、有实物为依据的问题,可采用实物演示和案例讲解的方式进行。

实践扩展。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设计、项目、竞赛等,通过课堂实验、观摩实验、媒体再现实验与虚拟实验可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原理与技术[4]。

网站资源辅助指导。在现阶段,我们可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整合的课程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案例、工具等,其丰富的内容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总之,通过课堂展示搭建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多层次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网站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素质的多角度培养。

2.2 兴趣教学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举例、演示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介绍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内容排版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报纸、杂志等刊物的排版方式,然后以某一份报纸、杂志或学生的教科书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演示其中某一部分的排版方式,如分栏、文字上标、页眉和页脚、特殊字符的输入等问题[5]。对于PPT部分的教学,教师可通过开展学生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推广,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教学过程才不会枯燥无味,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动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PPT演示文稿教学为例,教师可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如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过自选主题,完成PPT的制作,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成果汇报,并由同学组成的评审团进行打分,评比出优秀的作品。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2.4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将学生讨论和教师辅导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二是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学生上机操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培养。第一种需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和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应用实例。第二种则是上机操作课中,教师提出主题和任务,学生可根据任务,分组将任务细划,形成问题,由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并完成。这此过程中,学生可围绕自己的任务,消化和整理所学知识,提升了学习成果。

2.5 加强学生课后自我学习的能力

课后的自我学习,学生是主导。对于学校,只能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轻松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当前各高校利用网络构建一个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计算机考试系统、课程教案、习题、实践操作等组成的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学生创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觉主动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氛围。在加强学生课后自我学习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6]。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一个“活”字,通过转变教学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5],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鹭,周李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123-124.

[2]王春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3):99-101.

[3]尹为民,吴黎兵,蒋晶珏.软件系列课立体教学环境与多维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09):55-56.

[4]李春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3):631-633.

大学基础写作课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一、大学写作课教学现状

现行大学写作的授课模式有着太多的篱笆, 这些篱笆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了课程前行的阻碍。除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矛盾之外, 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展台之间, 甚至传统与现代之间都可以做到很好的沟通。各种文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没有森严的壁垒, 只有继承才能发扬, 两者的联系一旦割裂, 我们将无所适从。另外, 重基础理论轻文体、重文学文体轻其他文体的情况也不少见。当然, 生硬、抽象的教学用书不可全盘否认其教学价值, 应用极广、影响极大的几本通行写作教材在近些年的大学写作教学中的确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我也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它们的课程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明确;它们与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衔接得不好, 有的内容重复, , 已在中小学写作教学讲过的依然在讲, 此前一些没提到过的反而不提;文体过于追求周全, 只考虑体系的严整, 却忽视了有所侧重, 眉毛胡子一把抓, 致使每部分理论都语焉不详, 否定了基础写作“一通百通”的重要性;它们好看却不好用, 更适合作查阅文本而非讲用文本, 内容设计与大学写作教学课时安排极不匹配, 很难对照执行, 将这些“写作教程”称之为“写作学理论”也许更合适。

二、具体做法

(一) 教材应用与取舍

1. 依据教材, 但不唯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 讲课不能抛弃教材, 但是也不能唯教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些教材确实存在着质量差的问题, 有的甚至粗制滥造。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带着学术观念备课, 把那些不科学的内容纠正过来, 把正确的东西教给学生, 以免误人子弟。我们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尤其是写作课, 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种教育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又比如, 有的教材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采用归纳法进行编写, 而这种教材只能适合于自学之用, 而不适合教学之用, 因为教学一般都采用演绎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调整过来, 并向学生加以说明, 使学生感受到学术气氛。同时也可避免由此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 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2. 讲授教材, 但不限于教材。

教材只是一般性原则, 使用教材也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不能面面俱到地讲授教材, 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相关内容;另外, 根据实际情况, 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也可以增加新的内容。我们使用的是师范类教材, 因此教材中关于“下编'写作教学论'”部分就没有讲, 而根据学生素质现状增添了“写作逻辑”的内容;在写作文体部分, 重点讲授了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文体, 对于交叉重复的内容如文秘写作文体就省略了。在一些具体的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教材中讲的“灵感”, 只是从写作技巧方面作了介绍, 在讲课中我又从生理学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讲授, 使学生对“灵感”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 授课形式多方互动

1.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师生相互研究。师生互动是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导是前提, 主体是基础, 主导只有通过主体才起作用。如果只有主导的活动而没有主体的参与, 势必会出现“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我在讲课时是比较注重师生互动的。师生互动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一样动笔写作品, 教师不能光说不练, 同时和同学一起研究自己的作品, 这种互动实际上对学生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 也是一种更深入的研究活动。

2. 学生互动。

师生互动由于受到教师个体的局限, 因此在互动中学生受到一定限制;而二十多个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其范围更广泛、互动内容会更丰富, 无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细化、更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同学间的交流、讨论或争论, 比如我有意识地组织同学交换着阅读鉴赏作品;有时从作业中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让作者到讲台上阅读, 然后引导大家对作品品头论足, 提出不同修改意见。这种互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而且也增强了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 实践探索式教学

1. 创新能力培养。

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 写作课程就该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单纯的知识传授、单纯的写作训练其实都还只是“手段”, 并不是目标, 也就是说大学写作课堂决不能成为单纯的相关的理论讲坛, 不能成为单纯的“高级写作班”;课堂效果也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可以把写作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写作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特别是创新思维品质, 最终形成一种语言表达特长, 一种出色的创新能力, 直至成为专门的写作人才,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总之, 变知识传授为创新能力培养, 必须成为写作课程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2. 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 而它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它的探索性。除了认识实习的常规实践课以外,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探索性地设置了新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同学们都很年轻、阅历很浅, 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和捕捉问题的能力十分缺乏, 时常抱怨没东西可写, 很明显这是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所至。然而, 需要写的很多题目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 只要稍加引导和指点就能感觉到。于是我利用上课时间带领同学们“参观”本校的西教学楼、北教学楼、主教学楼的一些教室、楼道和洗手间, 指点着让大家看雪白墙壁上的运动鞋鞋印儿、教室后面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洗手间哗哗的流水、教室里的长明灯以及食堂饭桌上浪费的饭菜等。让同学们边看边感受, 边走边议论, 边记边思索, 觉得有东西可写了。

3. 训练捕捉能力。

当讲完时评写作理论后, 我们把课堂搬到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 让同学们投身到报刊文字的海洋之中, 根据当前的国内外形式和热点问题从报刊信息中搜索、捕捉时评题目。在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 教他们在实践中摸索时评写作技巧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活动得到了阅览室负责人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他们为能够充分发挥阅览室的功能和作用感到欣慰, 并亲切地把阅览室称为学生写作的第二课堂, 希望和我们长期合作。

三、结语

曹丕《典论·论文》云:“文章者,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一代帝王苦口婆心劝勉世人写文章, 足见写作于经国济世之重大价值。其言于当今社会依然有一定借鉴意义———实践证明, 写作其实也是一种“生产力”。但如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则依然需要投入更多思考和努力。比如, 单就当今的大学写作课而言, 就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本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精神, 提高了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将有助于推进大学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

摘要:大学写作课程一直处于备受冷落的地位, 尴尬、边缘的学科境遇, 加之生硬、抽象的教学用书和过于平面化的授课模式, 是造成这一僵局的关键因素。文章在突出大学基础写作课内容、讲课方式上突出互动性、写作训练突出互研性、实践教学突出引导性。

关键词:大学基础写作,教学方法,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林超然, 王清学, 高方.大学写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 :139-141.

[2]吕峰.略论大学写作课中的基础理论教学[J].运城学院学报, 2009, (1) :11-13.

[3]刘秀兰.大学写作课教学的取向问题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56-57.

[4]谢仁敏.大学写作课常见问题及教改策略[J].阅读与写作:2011, (11) :44-46.

上一篇:抄袭下一篇:电伴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