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2024-10-01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共12篇)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1

一、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 一) 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同志曾生动的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 大学生是青年, 是佼佼者、是排头兵, 是实施利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时代的召唤, 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 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需要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 学校的教育苛求升学率、就业率等表面上的数字, 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们进入大学阶段之后, 会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状况, 面对新的事务、新的人群, 所感受和面对的是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 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 个人素质成长的需要。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现状

(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

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从高中考入大学以后, 远离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出现以下不良习惯: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不思进取、甚至学业荒疏。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们上大学, 他们认为理所当然, 根本没想到珍惜学习机会以图今后回报父母。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 马无欺母之心, 不少大学生却连这点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

( 二) 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对于当下大学校园的“90 后”, 乃至于即将迎来的“00 后”,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大学教育为有偿教育, 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心里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方面都与过去的大学生存在着差异。如在具有较强的自立、竞争、平等、价值、创新意识的同时, 也有诸多的道德困惑, 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 因此, 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

( 三) 社会环境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阶段, 外国的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严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推广, 过去那些难以启齿的语言和图片, 随着社会的影响, 已经变得平常,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对高校学风、校风、教风有着促进作用, 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学风、校风还是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 其关键核心是“人”, 也就是在校大学生, 如何引导好、培养好他们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于礼, 亦可以弗畔 ( 叛) 唉夫”意思是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学习文化典籍, 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就不容易脱离社会轨道。显而易见, 大学生基础文明无论是对于个人素养、道德约束还是遵纪守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强化高校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发挥各级先进学生组织和个人的榜样作用,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要让广大学生从以前的“可以做”变成“不好意思做”到最终的“不能做”。这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底蕴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学校各级学生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受资助学生、社团学生的强大影响力, 带动广大学生。现在一些高校都在做的“国旗下的讲话”、“优秀学生报告团”就是类似的形式, 但是, 该形式的活动应再丰富些, 以此进行正能量的宣传。如: 优秀毕业访谈、学生科技达人、文化达人、学霸宿舍等进行正能量的宣传, 鼓舞和激励一批人。

( 二) 以思政类课教学为平台, 把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础进行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树立和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之一, 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恰恰又是学习思政理论的基础, 可以通过思政教学强化基础文明的重要性, 把思政教学作为强化大学生基础文明的主阵地, 课上教学引导, 课下各系辅导员、班主任做思想引导, 这样课上和课下联动, 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养成。

( 三) 以身示范、知行合一, 注重广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工作、教学态度和言行, 提高服务意识, 为广大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和学习上的监督者, 其行为举止要求我们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 我们的服务和授课态度符合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形成不是单向, 而是双向的, 因为学生会模仿和学习, 所以, 作为教师更应要求以身示范, 做事知行合一, 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 四) 增强学生与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间互通信息的渠道, 多倾听学生的呼声, 建议设立校长接待日或校领导微信互动平台, 满足和保障学生的正当述求得到解决。学生的心声得到满足, 就会专心于学习, 相信学风、校风、教风也会得到好转。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之一[J].求是, 2000 (06) .

[2]郭姝雯.高校大一新生养成教育探析[J].林区教学, 2016 (01) .

[3]杜晓惠, 郭志磊, 罗明洁.“21天计划”在大学养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索[J].成人教育, 2013 (09) .

[4]陈志波, 石洪波.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党性修养[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

[5]田爱民, 胡滨, 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省第20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我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弘扬“博大、勤廉、创新、图强”的校园文化精神,中医系党总支积极响应校学工部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月活动号召,在全系学生中开展以“与文明携手、创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月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意义

本次教育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为引领,以提高中医系学生文明素养和创建和谐校园为重点,以推动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旨在通过“四项文明”建设:礼仪文明,举止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完善“四个制度”:宿舍卫生检查管理制度、学生操行管理制度、学风检查制度、班级量化考核制度;让学生明确“四个禁止”:禁止迟到旷课、禁止晚归漏宿、禁止铺张浪费、禁止违章用电;学会“四件事”:学说礼貌用语,学会遵规守纪,学会举止文明,学会得体着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小节做起,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同学做好学生、做文明学生,实现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活动时间:

3月1日——3月31日

三、活动目标与任务

以养成基础文明习惯、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创造优美环境为重点,强化日常行为养成,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切实做到“六讲”、“六无”(即语言讲文雅,行为讲文明,校园讲秩序,学习讲诚信,人际讲和谐,处事讲真诚;地上无痰迹,墙上无鞋印,门窗无灰尘,生活无陋习,口中无秽语,行为无违纪),力求达到待人接物,文明礼让;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男女交往,行为得体;生活秩序,优美和谐。

四、活动内容:

(一)文明修身,礼在身边——成立校园文明督察流动岗(行为规范伴我行)

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维护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督察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带食物进教室情况,重点检查第一节课、第五节课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酗酒、吸烟、践踏草坪、用餐拥挤、在公共场所男女勾肩搭背、宿舍就寝喧哗等不文明行为情况。学生会将对公共场所秩序检查结果进行登记汇总后以学生会日检的形式通报,并按照有关规定对违纪行为给予相应处理。

负责部门:学生会主席团、学生会纪律部、学生会文明督察大队

(二)经典红歌进班级,祖国在我心中——爱国歌曲大合唱(爱国精神伴我行)

为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图强、文明修身,中医系团总支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要求各团支部积极学习经典红歌,并启动我系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月系列主题教育。

负责部门:中医系团总支

(三)崇尚文明,反思修身——你说我说大家说(举止文明伴我行)

以文明养成教育为契机,紧紧围绕文明礼仪养成,通过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摄象、摄影记录,组织各班级同学观看,让每一位同学通过对不文明行为的深刻反思,并撰写观后感。

组织开展“查陋习明礼仪知文明”主题班会,学习《南阳医专大学生文明公约》,重温《学生手册》,重点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南阳医专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规章制度,讨论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摄象、摄影记录及观后感,引导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基础文明习惯。

负责部门:团总支宣传部、中医系摄影协会

(四)新青年、新风尚,争做文明大学生——主题墙报设计大赛(内涵教育伴我行)

为进一步推进文明养成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争做文明学生的积极性,团总支特举办以“新青年、新风尚,争做

文明大学生”为主题的文明知识墙报设计大赛,以促进各团支部同学了解文明养成相关知识。

负责部门:团总支宣传部

(五)良好养成、受益终身——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模范教育伴我行)

组织各团支部开展“良好养成、受益终身”为主题的校园文明整治工作,并通过此项活动,评选出中医系“文明礼仪之星”,撰写“文明礼仪之星”的个人事迹材料,在利用宣传板展示并进行表彰,推荐至学校参加评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月”积极分子。

负责部门:团总支组织部

(六)丰富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投身两争一迎,尽显文明风采”演讲比赛(青春风采伴我行)

围绕市委、市政府“两争一迎”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争当文明学生、争建文明校园、迎接全国第七届农运会胜利召开”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投身两争一迎,尽显文明风采”演讲比赛,优秀选手推荐参加学校决赛。此项活动的开展以团支部为单位,能有效加强各团支部之间的交流及学生各种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有效的丰富我系团员青年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全面提升我系学生综合素质。

负责部门:团总支文艺部

(七)厚德敦行、文明修身——大学生文明养成实践活动(先

锋思想伴我行)

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武侯祠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三项志愿者活动,引导我系德育工作领域从校园走向社会,延伸德育工作途径,用志愿者精神感染学生,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带动校园风气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系充分发挥好育人功能,并在社会中全面展示南阳医专中医系的形象以及学生的素质,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同学们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感恩社会打下了基石。

负责部门:团总支志愿者服务部

(八)文明守纪,爱校敬业——实习生主题教育(和谐风采伴我行)为加强对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人生观,展示我系2012届实习生“文明、守纪、爱校、敬业”的良好风采,为实习生营造一个隆重、热烈、健康、文明、安全、有序、和谐的毕业环境和氛围,利用3月18日招聘会实习学生返校,在全体毕业生中开展“风采2012”主题教育。

负责部门:学生会职业规划部

(九)文明的乐园、温馨的家园——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宿舍文明伴我行)

坚持开展党团组织进公寓、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坚持实行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加大宿管委员对宿舍的检查力度,组织党

团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卫生和纪律。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将在3月中旬组织开展一次“我爱我家”寝室文化设计大赛,积极营造学习型、文明型、团结型的和谐寝室环境。

负责部门:中医系团总支、宿管部、女生部

五、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分为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表彰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1日——3月9日)

一是各项活动负责部门对照《中医系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月活动方案》,认真制定各项活动方案并上报团总支。

二是要通过东校区广播站、记者站、宣传部利用宣传板、横幅、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是组织召开全系主要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动员大会,学生会组织召开宿舍楼层层长及寝室长动员会。

四是各团支部要召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座谈会,集中分析本班学生的文明素质现状,发掘各类典型,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五是各团支部要再次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学习宣传文明素质教育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发现潜在问题和认清努力方向,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率,扩大育人效果。各团支部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各自具体的文明集体创建方案,学生个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拟出个人的文明修养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0日—3月25日)

本阶段重点在于坚持正面宣传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约束相结合,坚持自我教育活动与文明服务相结合,围绕学生宿舍、学生课堂等重点区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律与实践活动。各项活动负责部门对照各自活动方案,扎实开展“中医系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月”各项活动。在此时间段内,学生会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规”规范管理。各团支部要广泛宣传、告知每位学生要严格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总结表彰阶段(3月26日—3月31日)

1、召开学生座谈会。团总支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广泛征求和收集广大同学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活动实施的效果、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影响等。

2、评选公布本次活动中“先进班集体”、“和谐寝室”、“文明礼仪之星”和“自强之星”。

3、举办文明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成果展。通过宣传展板的形式举办一次活动成果展。

4、团总支完成书面总结材料。

六、活动要求

1、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活动是本学期学生工作的重点,各团支部要高度重视,依据我系的活动安排,制定出本班的文明集体创建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团总支、学生会、各班级要狠抓工作落实,注意发挥学生

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确保活动收到实效。活动结束后,团总支、学生会和各班级要对养成教育活动进行总结。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3

一对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意义的认识

(一)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但必须从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抓起,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会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基础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基本的教育环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二)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大学生来说,个人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基础文明素质的提高会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乃至其他各项素质的提高提供不竭的动力。对一个学校而言,基础文明状况如何是人才质量培养优劣最基础、最显著的标志。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基础文明教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和督促同学们努力夯实基础文明,自觉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有利于营造优良校风,建设和谐文明校园

加强基础文明教育,广泛开展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可以为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和优良的学校风气提供条件,有利于防止不良风气的滋生,有利于纠正和克服不良习惯,可以促进校风、学风、个人作风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培育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优秀群体之一,无论是国家、社会乃至家庭都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文明素质寄予较高的期望。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那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文明教育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高校作为精神和文化的传播之地在某种程度上会引领社会的风气,基础文明教育开展的好,会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诚然也就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文化水平与其现实基础文明素质表现不对称

按理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成为举止文明、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人,但一些大学生在校园里表现出基础文明素质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不成正比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文明礼仪方面存在仪表不整、语言粗俗、不尊重他人等问题;二是行为举止方面存在课堂随便说话、吃东西、接听手机,男女生交往公共场所举止不当等问题;三是校园公德方面存在破坏公物、打饭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随处乱写乱画,抢占自习座位等问题;四是校纪法纪方面存在随意旷课、打架斗殴、酗酒、偷盗他人财物甚至违反法律等问题;五是诚信方面存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拖欠学费、工作违约、贷款不还等问题;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在网络上乱发帖子,环保意识差、节约意识淡薄等现象。

2大学生对提高自身文明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认为专业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好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个人发展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缺少对自身陋习的改正意识,当然也就缺少积极的行动。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加上原本我国人口多,社会公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使整个社会大环境给高校的基础文明教育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疏于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家庭教育存在片面性,加上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更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意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不当,从而造成学生文明素质的低水平发展。

3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全面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更多地追求学生升学率,没有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可能是理论说教和僵硬的管理,缺少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

二是进人大学后,学校对基础文明教育也不够重视,因为往往认为文明礼仪等基础文明素质是中小学的事,很多习惯都已经养成,很难再去改变什么。对于学校来说专业培养更重要,因此忽视了基础文明教育的开展。

4高校校园环境的影响

首先作为教育者主体的教师对学生中不文明行为教育和引导远远不够,自身文明礼仪也需要加强,有关的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的教职工存在言行不能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的现象;其次,学校针对基础文明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再次,校园外部环境的建设不能很好地起到熏陶、感染和促进学生基础文明的作用。

5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认知不统一。大多数学生知道考试作弊不对,损坏公物不对、公共场所吸烟会影响他人,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加上自我控制力不强,一些大学生就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

二是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文明的判断标准有偏差。如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是爱对方的正常表现,上课迟到小事一桩,穿拖鞋出入教室无伤大雅,总之他们并不认为上述这些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有什么不妥,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也就很难养成。

三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教育方案,建立评价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的即常规又重点的工作去狠抓落实。可以通过制定《学生基础文明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在公共场所、教室、实验室、食堂、寝室、图书馆、会议室等的文明行为,让基础文明教育有章可循;通过《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让基础文明教育有序开展;通过建

立校园文明督察队、设立班级文明督察员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为;特别是通过建立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跟踪评价机制,填写跟踪评价表或建立基础文明素质档案、评选文明先进个人和集体等方式,努力构建基础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以思想理论教育为先导,以实践养成教育为载体,开展基础文明教育

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要开展基础文明教育工作首先就要重视对学生基础文明方面思想理论的引导,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理论学习、校纪校规学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意识和内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础文明规范。重点做好新生入学的关键期教育。

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要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实践养成教育最重要,教育中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以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我先行”、“揭露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等主题活动,开展文明单位和个人评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三)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加强校风建设,推动基础文明教育

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行为会起到规范、示范、约束的作用,而学风建设始终是学校的一个主线,优良的学风有利于促进文明风气的养成,重视学业的人往往更能严格的要求和约束自己,这样的人越多越容易形成一个文明向上的群体氛围。因此,学校应该广泛开展优良学风院、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的创建工作,努力构建文明礼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风气,充分发挥学风校风推动基础文明教育的作用。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主体的文明素养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广大教职员工是育人的主体,而教职工做人做事的方法如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言谈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如通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评选育人标兵、优秀教师事迹展等,引导学校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自觉地担负起育人的责任,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更要身体力行地做好基础文明教育工作,用自身的文明素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建良好育人氛围

大学生基础文明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篇4

当前, 大多数大学生充满理想, 热爱生活, 追求真知, 渴望成才, 务实进取, 刻苦学习, 珍惜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大好机遇, 勇担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希望自己能够为祖国贡献力量。同时, 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却在日益淡化, 让人忧心, 基础文明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基础文明日益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影响到大学生对基础文明的重视。

进入21世纪,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飞速发展, 加之随着“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渐变化。由于社会转型期而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 如一些人员文明程度不高, 在公共场所说脏话、粗话, 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听、可见, 网络中的“垃圾”文化、手机中的“垃圾”短信都使青年大学生道德进一步弱化。青年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群体, 最容易受到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他们在与现实、物质握手的同时, 也渐渐地与基础文明挥别, 导致不文明行为和违法犯罪增多。

(二) 学校、家庭对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忽视或淡化, 使其综合素质在量与质上发生悄然变化。

大学生基础文明缺失问题与基础教育中长期只注重应试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下, 分数几乎是学生的唯一追求, 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相比, 多数教师、家长更看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输入。“知识”往往成为评判教育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 自然也就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多, 他们从小缺少与人“分享”的情感体验, 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 学校过分重视分数, 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缺乏社会公德心;缺少与人合作、牺牲自己的团队精神, 养成了不会照顾自己、得过且过的懒散作风。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淡化的表现

(一) 在宿舍、食堂等学生集中的生活区缺乏体谅他人、互相关爱的生活美德。

学生宿舍不文明现象集中体现在:卫生状况差;在寝室、走廊大声喧哗、打闹, 影响他人学习或休息;在寝室内酗酒;使用违章电器;不尊重公寓管理人员, 等等。在餐厅就餐的不文明行为集中体现为:随意丢弃剩余饭菜, 不知勤俭节约;插队、起哄;用餐后不按规定放回餐具;不尊重餐厅工作人员, 等等。

(二) 在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集中的教学区缺乏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的品德。

第一是自习室占座。占座大学生主要抢占一些光线较好或靠窗的座位, 此类现象也常出现在公共课上。占座占出的“怪”现象是:一些座位上孤零零放着水杯、书, 却长时间无人。第二是课堂噪声问题。有时, 手机铃声会使整个教室的同学受到影响, 有些学生甚至直接在教室内接电话。第三是“情侣”现象。在学校公共教室的自习室, 个别情侣搂搂抱抱, 破坏了学习气氛。第四是上课迟到、早退, 课上听讲不认真, 大声喧哗, 吃零食、不随手关门。第五是在课桌上乱刻、乱写、乱画, 随意丢弃垃圾。第六是在图书馆的图书上乱涂、乱写, 偷窃、毁坏图书, 不按时归还所借图书, 翻阅图书动作粗暴、阅读后不回归原位等。

(三) 在社会公共区域的日常行为缺乏公共道德。

在校园、公园、街道等社会公共区域, 一些大学生乱涂、乱画、乱贴, 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打闹、起哄, 走路逆行、骑车抢道, 男女生当街拥抱、接吻, 服饰不得体, 穿戴另类服装、饰品, 酗酒、打架、斗殴, 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 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对大学生基础文明的引导教育

基础文明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应当通过各种有力措施常抓不懈。

(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质。

理想是青春成长的导航灯, 一个人有了理想就会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逐步提升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水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时间紧迫感, 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品质。为此, 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应当培养起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满怀信心地坚持、矢志不渝地奋斗的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首先应当从小事做起, 正所谓“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用良好的基础文明为高尚品质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措施是在原有教育体系下, 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 加强对基础文明内容的宣传, 塑造良好文明健康的环境。

环境对于广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利用校园电视、报纸、网络、黑板报、张贴提示标语等形式, 广泛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文明内容的宣讲。基础文明的内容涉及广泛, 在宣传中要注重利用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广大学生重温基础文明的内容。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学习、生活实际, 让大家有亲切感、现代感, 力诫用陈旧的方式进行单调的知识灌输。通过宣传, 营造出讲文明、讲秩序的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文明守纪、刻苦钻研的校风, 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 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习惯, 培养出高尚的性格, 进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 不断完善与落实基础文明方面的规章制度。

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将宿舍守则、教室守则等校规校纪, 在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细化, 加强其约束力, 使其易于操作, 用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广大学生的言行。基础文明学习与科学知识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 不是应知应会, 而是懂得去做而且必须去做。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 要下大力气落实。落实的基本方法是加大检查、督导力度。选拔学生干部组织成立“校园基础文明督察队”, 既可以对校园不文明行为起到提醒作用, 也可以增强对校园文明的检查、督导。按照校园基础文明通用守则,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采取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措施, 加大处理力度。处理结果可以与奖学金、优秀学生评选等评优相结合。同时注意征集、听取意见和信息反馈, 进行及时总结, 改善不足之处。

(四) 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都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其影响作用很大。为此, 高校可以组织创建党员宿舍, 搞好系列争先创优活动, 积极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 如“十佳文明大学生”、“十佳文明班级”及“标兵宿舍”、“优秀宿舍长”等系列评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广大学生的行为, 使文明之花在校园常开不谢。

另外, 高校需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道德文明教育工作, 努力建设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机制, 用良好的机制深入持久地维护好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 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公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测评手段。

参考文献

[1]龚彬, 傅建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文化内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5

——在全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20日)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孔祥华

同志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和学校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学校在学生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在巩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科学谋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牢筑工作根基,不断提升我校学团工作科学化水平。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向被评为第八届基层团支部建设暨班级规范化建设活动月优秀组织单位的10个学院,以及获得优秀主题团日活动、共青团工作优秀调研报告、大学生思想引导优秀案例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祝贺!在辛勤战斗在基层第一线的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表示诚挚的感谢!

学校党委、行政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始终强调学生工作和学团干部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大力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学生基层组织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校园和谐稳定、推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认真落实学校党委要求,紧紧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把学生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完善组织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活动 方式,激发组织内在活力,增强组织有效功能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许多具有学校和各学院特点、特色的好做法好经验。

在总结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汇总印发了典型材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刚才,计算机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文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学生党支部、外国语学院2010级3班班委会、传媒技术学院2008级5班班委会、化学化工学院2009级9班团支部、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级3班团支部等8个单位的代表分别做了经验交流发言,讲得很好,听后深受启发。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总结工作,充分肯定我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各单位以及全体学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把握方向,立足实际,狠抓落实,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形成了真抓实干、生机勃勃的工作态势,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基层组织发展。围绕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学校制定了《关于学生工作重心下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团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的实施细则》等文件和规定,规范指导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各学院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推出多项举措和配套措施,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在不断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中,逐步建立并规范了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各学院贯彻实施,学生基层组织全面落实,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上,加强以‚培养教育、党员发展、支部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党建体系建设,实施学生党员责任制,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定期评选优秀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班级建设上,推进班级规范化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工作目标、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着力培养班级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定期评选优秀班集体,努力实现‚让每位同学在优秀的班集体中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团支部建设上,科学规划指导团支部建设,规范实施‚三会一课‛制度、按期组织开展团支部换届工作,严格执行团支部达标升级,定期举办基层团支部建设活动月,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举办特色团支部创建等活动,尝试推行在公寓、学生组织、网络等不同领域建立团支部,强化团组织全覆盖,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以实施‚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项目为重要契机,通过项目立项、示范点评建、重点项目推进、团日活动竞赛等载体狠抓基层,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有效推进了我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发展。

(二)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增强学生基层组织活力。一是加强‚学习型基层组织‛建设,教育引导各学生基层组织和学生干部加强学习和研究,围绕学生发展的新期待,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阵地、提供新帮助、打造新亮点,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贴心服务。二是在各学生基层组织中,以‚扩大组织覆盖,激发组织活力,增强党员、团员意识,发挥优秀学生带头作用‛为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和青年学生特点,创新工作形式和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聊大先锋‛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和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树典范、担责任、做贡献、助成长。三是在学生基层组织中,大力倡导‚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理念,依托多样平台,整合阅读资源,提倡班级阅读、宿舍阅读,积极创建书香班级、书香支 部、书香学院,进一步优化‚勤奋学习、刻苦求知‛的院风、班风和学风。四是抓实抓好《团支部发展记录》,班团干部定期述职,班级、团支部‚1+1手拉手共同成长‛等载体,开展‚基层组织活力工程‛建设,把更多的资源向基层组织倾斜,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高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校团委报送的两项团支部活动典型案例入选2011年6月团中央编写的《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宝典》。

(三)积极拓宽工作阵地,凸显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为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学校实施了‚机关处室干部联系基层活动‛,组织学校机关干部走进学生班级、团支部和学生活动场所、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校党委书记李喆、校长马春林经常走进学生中间谈心教导,李喆书记还与外国语学院2010级3班建立了长期联系,担任该班的‚名誉班长‛。全校学团干部开展了‚走进基层、走进青年——学团干部恳谈日‛活动,用真心、真情联系服务学生。不断强化校、院两级党校、团校、学生骨干培训班、学生干部成长论坛等阵地建设,扎实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百千万’优秀学生培养工程‛,培养锻炼优秀学生骨干。2011年上半年,学校团委选聘了42名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骨干担任了校、院共青团工作助理,使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成长。同时,我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各学生组织,创新实干,充分发挥作用,竭力服务同学,近年来开展的‚学海导航‛、‚关爱行动‛、‚挂职锻炼‛等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新农科技社、九歌文学社、E通科技社团等特色社团在全国高校社团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升;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节、宿舍文化节、心理健康月、阳光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锻炼发展的广阔平台。据统计,仅2011年就有730多名同学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获奖。近年来,学校涌现 出了‚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数学科学学院张翔,‚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生命科学学院陈之海,‚优秀援外志愿者‛文学院陈秋月、农学院张鲁,多次获得大奖的传媒技术学院董潇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涌现出全国、全省先进班集体,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群体,国防生军中朝阳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先进群体。2011年,全校有3个学生党支部、95个先进班集体、114个优秀团支部,26个社团受到校级以上表彰。这些都体现了我校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

二、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不断增强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做好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已达29785人,其中学生党员2625人,团员28212人。设有学生党支部89个,班级、团支部765个,公寓、网络等新型团组织127个,校、院两级社团181个,学生宿舍5407个,各级学生组织学生干部3000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活跃的青年活动的群体组织。大家知道,我们国家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发生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格局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这些变化和特征在青年学生身上同样明显地体现出来。面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多元化、就业多样化、生活时尚化、追求个性化以及学生数量多、生源复杂、辅导员职数少的现实状况,学团战线面临着艰巨的工作任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面临着诸多挑战,集中表现为三个矛盾:(1)传统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与学生新的聚集方式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改革和新技术、新媒体的影响下,以班级为主体的传统的学生聚集模式受到冲击,在社团、网络、青年自组织等新 的学生聚集地,学生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面临挑战,组织设置模式需要创新。(2)传统的基层组织工作内容和方式与学生多元化需求多样性特点之间的矛盾。一些陈旧的内容与方式已经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基层组织的活力、凝聚力需要进一步增强。(3)基层组织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现阶段实际功能发挥之间的矛盾。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地融入青年思想之中,是学生基层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基层组织需要着力探求新方法、新载体增强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宣传、组织、教育、引导、团结青年学生,把上级党团组织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学团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团工作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的职能,是学团系统更好地履行根本职责、实现各项职能、取得新突破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学团组织内涵建设,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又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既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又要求真务实、扎实肯干。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学生基层组织建设是学团工作的基础工程和生命力工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紧密结合具体实际,抓基层、强基础,扎实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创特色、重实效,努力实现学团工作创新发展。

三、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全力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一)准确把握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服务学生,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扩大组织覆盖为基础,以增强组织活力为牵引,以强化组织管理为重点,以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经过不懈努力,使学生基层组织设置更加合理,机制更加完善,制度更加规范,环境更加优化,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加突出,功能发挥更加充分,逐步构建起与学校育人目标相适应的工作发展体系,形成推动学团工作不断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努力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着力优化组织设置,实现学生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积极争取在条件成熟的高年级建立学生班级党支部,落实‚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工作目标。在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志愿服务团队中探索成立‚临时党支部‛,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巩固吸收‚全国共青团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成果,在进一步抓好传统班级团支部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方式,积极在学生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和聚集地推进组织建设创新,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公寓建团、社团建团、网络建团等团建新模式,建立兴趣型、共需型、活动型团组织,作为传统团支部的有意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团组织覆盖全体青年的目标要求。

二是着力激发学生基层组织内在活力,实现学生基层组织工作影响全体青年学生。在工作设计上尊重青年学生、立足青年学生、为了青年学生是激发基层学生组织活力的根本方法。要尊重青年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强化他们的自觉参与,注重他们的内心评价。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善于运用他们喜欢的沟通交流方式、语言风格和逻辑开展工作。在贴近学生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学生由观众型转变为演员型,努力使更多的学生基层组织活动形式从‚命令执行模式‛转变为‚自助菜单模式‛。积极引导基层学生组织在凝聚思想共识、建立核心团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上不断激发内在活力,促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整体活跃,真正做到‚学生走到哪里,基层组织的影响就到哪里‛。

要真正实现‚学生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和‚工作影响全体青年学生‛这两个突破,需要我们付出积极地艰苦地努力。我们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其服务学生发展功能最大化的路径和方法,努力使广大青年学生对基层组织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学生基层组织的关怀下,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收获成长。

(三)健全完善三个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各学院贯彻实施,学生基层组织全面落实,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学校有规划,学院有合力,基层有落实的工作格局。学生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推进。要将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学校学团整体工作规划,建立健全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有效统筹学校、学院、学生基层组织三方资源,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基层组织协同效应,形成学生基层组织共建共进工作体系,形成党、班、团以及社团组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二是进一步健全学生基层组织的考核激励机制。学生处、团委要把更多的视野转向基层,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把更多的服务延伸到基层。各学院和辅导员、班主任要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用到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学生身上。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健全完善各类学生组织工作条例,各类考核实施细则,各类激励奖惩规定。修订《聊城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纲(第二课堂)》,坚持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各类行之有效的达标升级等考评办法,适时实施学院学生工作全面考评体系,实施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工作,大力培养选树基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树榜样、带群体。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做好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关键就是发挥好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的作用。从教师队伍,也就是我们学工系统的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来说,就是要强化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事实告诉我们,有没有一颗真诚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心,有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是能否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有没有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有没有过硬的工作本领和领导艺术,是能不能做好基层工作的试金石。我们每一名同志,都应当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并以优异的工作成效赢得组织的信任和学生的期盼。从学生骨干队伍,也就是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为主的群体来说,这是一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生骨干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可以说,抓不好学生骨干队伍,就不可能抓好学生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不懈地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大学生骨干培训计划。要高度重视选好配好学生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班长、学生会主席等主要学生干部,真正使他们成为学生的标杆。要教育引导每一名学生党员争做一面旗帜,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争做一个模范,每一名学生干部争做一个表率,真正培养一批 又一批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厚、带动作用好的学生骨干队伍,把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贯彻落实好。

(四)重视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是学生基层组织要旗帜鲜明地用正面主流思想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基层组织历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沿阵地。面对多元化的思想潮流,青年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信念的支撑、先进文化的熏陶、良好品行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育。要把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育学生。健全学习教育机制,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积极开展学生基层组织‚理论引领思想、实践引领成长、典型引领人生‛的引领行动。要借力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载体,党校团校、理论社团、红色网站等阵地,网络、手机、微传媒等新传媒,强化学生基层组织在网络、社团、公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学生基层组织要积极争做优良学风、班风、院风建设的中坚力量。班风、院风是一个班级、一个学院的风气,体现出的是这个群体人的综合素质、团结程度、集体实力与外部形象,展现的是这个集体的精神风貌、凝聚力与向心力。学风是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形成良好班风、院风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学风、班风、院风是教育的力量,又是教育的途径。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形成巩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培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正在全面落实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学工战线和学生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意识,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是对学生培养教育主渠道的意识,坚持把围绕教学工作中心谋划、设计、开展大学生工作,作为学生 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原则。坚持把关心学生专业学习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毫不动摇地狠抓学生学风建设,强调课堂教学秩序,严肃考试管理和纪律,大力推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创建‚书香学院‛、‚书香班级‛,进一步形成以勤奋学习、刻苦求知为主旋律的优良学风、班风、院风和校风,让‚学在聊大‛的美誉和影响力更为广扬。

三是学生基层组织要积极争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高校校园文化,既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基层组织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培养校园文化精品,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引导学生传播优秀文化理念、高尚人文精神。要按照‚高品位、有特色‛的要求,以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素质拓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同学提供更加广阔的文化平台,更好地发挥文化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学生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促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安全稳定无小事。多一份关爱、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就多一份安全,校园就多一份和谐。安全稳定工作,任何时候都是我们要时刻抓在手上、绝不能放松的重要工作。学生基层组织扎根于学生之中,是学校、学院联系学生的桥梁、服务学生的窗口,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组织在服务学生、表达诉求、引导舆论、排忧解难、安全教育、秩序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学生骨干要当好同学的政策制度的宣传员、班情舍情民意的调查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安全隐患的信息员。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防范意识、忧患意识和阵地意识,守土有责,警钟长鸣,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 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发生酿成大事,坚决防止发生小事不管或因小事处理不当而酿成大祸的事情,坚决防止发生危害校园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同志们、同学们,校党委书记李喆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才,全校上下要树立全员育人育全人的办学理念。‛他希望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生存。‛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基层组织是做好学团工作的源头活水。全面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工作根基,对做好今后的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抓实干,创先争优,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升学团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本科大学的实践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6

【关键词】大学课程;计算机基础;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

【作者单位】曾志,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我国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教育部2006年正式颁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计算机作为基础性的学科,众多高校都广泛开设有该学科专业。由于学科建设落后,很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计算机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分级教材编写工作,从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需求出发来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从而实现大学计算机教材的系统性建设工作。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立的基本性原则

1.课程教学内容的建立具有分层性的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同一种标准进行内容的教授,也就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不一,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好,有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分层次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差异化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建立课堂练习,实现综合性的技术运用,为学生创新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建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规划性教材内容的建立提供保证。

2.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基本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的核心性基础知识,同时也包括专业性的课程内容,通過与知识内容的结合,可以为计算机教学营造系统性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专业教学方案的分析,可以制定出相关的技术性内容,从而为整个方案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在现阶段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一是将计算机课程按高低年级进行划分,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而高年级学生以办公软件操作作为学习内容。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方案的统一实施,将计算机基础内容与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为专业性课程内容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3.计算机课程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原则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相关的内容与课程内容建立的目的、课程内容以及资源的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编写教材时不应只考虑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还要对技术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关注基础的内容教学,从而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在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改进教材内容陈旧等各方面因素,保证学生的学习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1.缺乏专业的教学设计与指导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能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无法掌握教师的教学重点,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正常学习。因此,在现阶段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怎样建立科学化的教学指导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时对基础知识存在着定位偏差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材内容建立缺乏一定的协同性

随着计算机教育内容的建立,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的建立与实际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材与教材之间会出现协同性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存在着差异。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以理论课程作为核心,由于很多教材内容更新过慢,相关教学理念的运用过于滞后,很多新型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运用,从而阻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而且,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想在根本意义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专业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

1.打造计算机立体化教材

在现阶段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要逐渐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教学目标,呈现立体化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材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分依赖教材内容的局面,为学生营造动态化的教学形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教学理念。在合理性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立体化的教学理念,就应该注重科学性指导内容的建立,通过对学习指导内容的强化,提高核心的教育内容,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理念,为学生们的互动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因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应该划分好教学的重点内容,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并完善教材的辅导资料和网络学习网站,帮助学生利用现代化教材学习。

2.编写完整教材范本

规范教材内容的编写,有助于教师进行正常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第一,应该由课程组长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负责,骨干教师应该负责教材内容的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要与实际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第二,对相关的教育专家而言,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教材的基本方案,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视频内容以及课件内容的分析,优化辅助资料的编写。此外,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掌握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充分的保证。

3.规范编写实验性教材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计算机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让实验性教材更具可读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应该对教学任务以及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进行规定,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在教材的课程作业设置中,编写者除了重视相关案例的分析,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难点,为他们提供向老师提问的机会。例如,在word文档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出排版的需求就可以,不需要对基本的操作内容进行细致性的分类,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基本技术的操作内容。

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教学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强化专业性教学内容为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持续性。编写者们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优质的教材,从而为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广阔的空间。

[1]唐铸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的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

[2]刘佰龙,李向群.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4).

[3]曹成志,宋长龙,浦文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6).

[4]王瑛淑雅. 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5]孙淑霞. 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4(4).

[6]谷红梅. 传媒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7

关键词: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建设思路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和《关于开展2013年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湘教通[2013]160号) 的精神, 引导和推动高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经学校推荐申报, 教育厅组织专家遴选, 成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湘教通[2013]295号) 。学校和项目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工作, 在前期研究[1,2,3,4,5,6,7,8]的基础上, 针对中心现有基础, 提出了建设思路。

1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

1.1 建设历史

中心始建于2003年,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 中心已成为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实际, 依托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 拥有一支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和稳定的创新训练项目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跨学科专业、开放式创新训练平台。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 全面开放。为化学与生物科学理工类各层次、各专业开展创新训练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3年, 中心被确定为湖南省基础课 (化学) 示范实验室;2004年, 被确定为分子构效关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5年, 被确定为湖南省基础课 (生命科学) 示范实验室;2008年, 被确定为理论化学与分子模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 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水产养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 被确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园艺作物病虫害治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1.2 覆盖专业面

经过10年的不断实践与发展, 中心面向全校学生, 覆盖化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5个主要学科, 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园林、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充分发挥理科专业的科学研究优势和工科专业的工程技术优势, 组织建设学生自主创新团队。在理科与工科专业深度交融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科适度互补的创新训练项目体系。

1.3 校企合作情况

中心与省内外30多家相关企业和单位紧密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其中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津市市新型发酵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科技大学生物学实习基地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1.4 现有资源

中心拥有分子构效关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理论化学与分子模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园艺作物病虫害治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学湖南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 化学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化学构效关系与功能分子设计合成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拥有湖南省基础课 (化学、生命科学) 示范实验室, 湖南省普通高校水产养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科技大学动植物标本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生命科学、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拥有化学国家特色专业, 化学、材料化学、生物科学省级特色专业;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湖南省优秀教学系;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拥有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发育生物学实验、水生生物学实验等9个多媒体课件;智能支持向量机回归软件 (i-svm) 、BL-420系统教学软件、HCAD教学软件、园林树木花卉学教学平台、化工原理实验CAI、多媒体显微互动系统、量子化学计算程序包、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包等11个教学软件。

拥有仪器设备5 455台 (套) , 固定资产原值5 144万元, 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质谱仪、500兆傅立叶核磁共振波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58台 (套) , 设备总值2 901万元, 生均设备原值1.84万元。

拥有化工、功能材料、应用生态学等3个研究所和1个分析测试中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14个基础实验室;无机材料、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9个专业实验室;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12个教师科研团队实验室;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动物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化工过程集成与优化、化学生物学等4个学生创新团队实验室;场地使用面积11 200 m2, 生均场地面积4 m2;每次最大接纳学生2 800人, 运行经费180万元/年。

1.5 指导教师队伍

中心现有指导教师150人, 其中专职教师108人, 兼职教师17人, 实验技术人员21人, 管理人员4人;正高职称31人, 副高职称58人, 中级职称53人;博士73人, 硕士37人。

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 湖南省优秀教师2人, 湖南省学科带头人3人, 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 湖南省优秀实验教师1人, 湖南省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人, 湖南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人。

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2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湖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奖15项, 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奖1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82篇, 出版专著和教材21部。

1.6 已取得的成绩

中心面对校内外开展相关的教学科研实验和创新训练活动, 每年训练校内学生人数10万余人·天, 接收校外训练人数3千余人·天。

学生充分利用中心平台提供的各种开放资源, 积极开展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创新训练活动, 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这些特色创新训练活动着力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效显著。近年来, 中心大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32项, 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 省部级奖励24项。承担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2项, 其中省级12项, 校级14项, 院级36项;承担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45项, 其中重点8项, 一般37项;参与教师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 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4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6篇, 参与获得专利12项。

2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思路

中心建设思路是:通过整合和利用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 建设湖南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积极实践的学习氛围, 搭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实践平台, 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与训练,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结语

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 提出了其建设思路。通过建设, 湖南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将成为一个能结合学校实际, 全方位探索与试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方法、模式、机制, 努力构建具有湖南科技大学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示范体系, 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共享的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国斌, 易平贵, 刘胜利, 等.加强实验室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8) :36-37.

[2]田俐, 刘胜利, 申少华, 等.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7) :70-72.

[3]李国斌.加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8) :43-44.

[4]申少华, 田俐, 肖秋国, 等.产学研相结合,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3) :87-89.

[5]李国斌, 陈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4) :72-74.

[6]申少华, 黄念东, 胡忠于, 等.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 2014 (8) :166-167.

[7]李爱玲, 申少华, 胡忠于, 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 2014 (10) :160-161.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8

要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基础不足之间的矛盾, 除要采取多方集资办学外, 还有两种方法:一是找到一种投资不多而又行之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电视教育就是这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视教育对于解决所述矛盾是有很大作用;二是将高等教育部分地商品化, 依据推受益谁投资的原则, 让受高等教育者承担更多的所需费用。但这样做有可能使一些优良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这对发展教育是不利的。利用电视教育可以缓解这个矛盾。因为电视教育成本低学生的负担也就相对轻一些。电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费用不高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上述两种方法最后都归结到充分利用电视教育这一点上。而要充分利用电视教育, 又必须对现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以使教育体制更适合于电视教育这个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利用电视教育以解决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基础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我们完全可以应将大学分为基础大学和专业大学两部分, 就像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一样。

专业大学:由目前各高等院校担任。招收电大毕业生。学制两年。只开设专业课和部分基础专业课。专业大学毕业生享受本科生一样待遇。

于是, 我们就形成了下列体制:

小学→初中→高中→电视大学→专业大学→研究生

这个教育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将大学分为基础大学和专业大学两部分, 二是电视教育成了整个教育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就充分发挥了电视教育的作用。

所述设想有以下优点:

(1) 大大缓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基础不足之间的矛盾。电大可在投资不多的条件下大量招生。专业大学由于其学制缩短一半, 故可在投资不多条件下将招生人数扩大一倍。

把愿意学习的青年吸收到电大来学习, 这将为社会减少许多待业青年, 当然, 也就为社会减少许社会问题。未被录取到专业大学的电大毕业生, 是地方上“留得住, 下得去”的人才, 这对于偏远地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2) 促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按所述设想, 可大大增加大学生的数量, 促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能否保证质量?答案也是肯定的。其理由有下列几点:

第一、电大具有保证质量的特有的优越条件。我们知道。只要作到下面两点就可以保证质量;一是有严格而准确的质量检查手段:二是不让不合格者出校。这两个条件电大都具备。电大的质量手段是统一考试和统一评卷。这种“统考统评”与主讲教师自己出题, 自己评卷相比是有相对的准确性。至于不让不合格学生出校门, 电大是完全可以作到。由于电大容量大, 不怕学生多, 故可将不合格学生全部留级。电大可适当采取“低进高出”的办法来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第三、目前各本科大学的学生, 在经历了两年基础课学习之后, 各方面都优良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必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掉队。这显然会影响大学生的质量。按所述设想就可克服这个弊端。因为电大毕业后再考入专业大学的学生是经过考试和挑选的。只有各方面都相对优良的人才有可能进专业大学。

电大自成立以来, 主要担负着成人教育的任务。目前电大已发展成包括理, 文史, 经济等的综合性专科大学。电大的成就为国内外一致肯定。如何更好地发挥电大的作用?电大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一种意见认为电大今后应逐步兴办四年制本科, 把电大办成与其它高等院校并驾齐驱的大学。

但实际上, 将电大办成基础大学效果更好。

首先, 这是因为电大可将全国变成一个大课堂, 这适合于基础课的教堂。电大可交将第一流的教师提供给全国共同使用, 这使电大在师资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电视课可以依据需要播放特写镜头以表现各实验现象和结果, 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相当于课堂配备了一部电影机, 这是一般课堂所难以企及的。再加上前面提面的电大的实行的“统考统评”对质量的保证作用这使电大完全有能力完成高等学校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 在基础课教学方面, 电大是可以和正规院校竞争。但在专业课方面电大却有难于克服的缺点。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言教身带”而专业课比基础课更需要身带。电大是远距离教学, 故难于作到“身带”。电大这个缺点使它在专业课方面难于同正规高等院校竞争。与其将电大办成与目前正规高等院校并驾齐驱的本科大学, 还不如将电大办成基础大学。这样目前的正规高等院校和电大都可以作到“扬己之所长而避己之所短”。电大和正规高等学校分工合作, 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好方法。

电大要想实现长远发展,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凸现重点。学校的整个工作要以招生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扩大招生规模, 实行省 (市) 电大一盘棋, 实施全员招生, 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去寻求和挖掘生源潜力。

突出中心。学校的整个工作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 加快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步伐, 加强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求发展。

优化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建设和学校网页的建设, 使网络和网页成为电大扩大影响, 有利教学, 服务学生, 推动管理质量的重要工具。

寻找定位。为了谋求生存发展的更大空间, 要努力寻求电大的有利发展方向, 找寻电大前进的正确轨迹。要努力改变成人生远远多于普通生的局面, 发展开放教育, 扩大电大的影响, 利用电大的网络资源,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形成品牌优势。

“上海译报”曾刊登过一篇陈伟庆的标题为“信息时代呼唤教育彻底改革”的文章。文章说:“在美国高能低效的教育加教室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急剧增长的学习需求。学习将成为一种生产方式, 一种消费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文章提出要改革“教师加教室”的教学方法。文章说:“现在有一种远距离学习——用电信技术实现任何地方和任何讲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沟通——从根本上消除了选择空间的障碍。但我们认识到学校只是一种方法而非建筑, 我们就会向人们提供许多像闭路电视学校那样的学校。”这里明确提出了利用电视来扩大教室空间。当教育成为一种消费的时候, 只有电视教育能为消费者送货上门。

文章又说:“反对教育改革的最有害的论调也许是像工业技术代替不了课堂里的教师这种陈词滥调。”我认为教师从根本上说是不可代替的, 但教师不一定要站在课堂上。文章又说:“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 电脑辅助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能使学生多学30%的课程而学习时间减少50%教学成本降低40%”。

由此可见, 将电大建设成基础大学的设想是符合今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

把电大办成基础大学, 这是一个牵涉很广, 难度很大的教育改革, 我们当然要谨慎行事, 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

摘要:充分利用电视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基础不足之间的矛盾。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电视大学→专业大学→研究生的教育体系, 将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9

1 基础地质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1 实验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 地学专业的教学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实验室 (室内) +实习 (野外) , 后两者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 野外实习通常安排在暑假及寒假, 由专业老师带队, 前往固定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实践效果好但时间和人力消耗较大;而实验室教学一般安排在各实验室, 与理论课同步进行, 时间宽松、内容多变、方式灵活。

由此可见, 在地学专业的教学中, 实验教学最能够满足多方的要求, 可以灵活多变, 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为便捷和有效途径, 是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1.2 实验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实用性及优越性

基础地质实验室配置通常包括普通地质实验室、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室、古生物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和构造实验室, 承担了所有地学类相关专业的地学学科基础课程。同时, 基础地质实验室配备有丰富的矿物岩石手标本、薄片, 及大量用于教学的偏光显微镜, 可用资源极其丰富。而与重点实验室相比, 又没有价格高昂的大型仪器的管理, 从而能够更高频率的面向本科教学, 更开放的面向学生,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 让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3 各高校地学专业实验教学情况

各高校的课程教学计划中都对实验教学部分相当重视。以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岩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为例, 表1统计了国内部分高校岩石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数目, (数据来自各学校网站, 由于部分高校在沉积岩教学中会包含沉积岩岩相学部分, 为了加强与其它高校及三大岩类教学的可比性, 表中在统计课时数时是用除去岩相学部分后的岩石学部分的课时数来计算与对比) 。

由表1中可见, 各高校基本能够保证岩石学实验课授课学时占到总课时的1/4以上, 部分高校己经达到了1/2的比例, 特别是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和吉林大学, 已经超过了1/2甚

至达到了2/3。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在向欧美大学的实验教学比重靠近。在德国“岩石学”课程的实验课比重约占总课时的2/3[4]。

由此可见, 国家对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 各学校也己经注意到实验教学在地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和辅导。实践证明,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 如何充分利用基础地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让现有基础地质实验室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做到使其资源更加开放化, 操作更加灵活化, 即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2.1 建设更开放的实验室

目前, 各大高校在实行扩招后学生人数较多, 实验课堂上常常需要几个学生一组共用标本, 并且课堂时间有限, 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有的学生有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有着很强烈的探索欲望, 课堂时间也不更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 不管是从教学本身还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考虑, 都需要学校建设开放的实验室。

基础地质实验室没有价格高昂的大型仪器的管理, 主要是配备丰富的矿物岩石手标本、薄片, 及大量用于教学的偏光显微镜, 在其开放性上是优越于其它重点实验室的。能够做到更高频率的面向本科教学, 更开放的面向学生,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针对学生的基础地质方面的学习而设置的实验室, 它的开放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条件, 建立合适的实验室开放体系, 在保证日常教学的情况下提高其开放程度。开放实验室的方式是可以多变的:可以是半开放或全开放;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开放;可以按标本分组开放也可以按实验项目开放;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用网上预约制。另外, 还有一些创新性实验和非常有特色的开放,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例如:长江大学在东校区北门前就有三峡地层标本长廊, 而在其地球科学学院楼内, 在二楼和三楼大厅陈列了大量的矿物岩石标本和构造模型, 而走廊上全部是教学中的重要图片资料 (如显微镜下的一些典型结构) 。通过这种课外无压力开放式的学习和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地质的热爱,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建设更灵活的实验室

实验室的灵活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学方法灵活、学习实践时间灵活、竞赛方式灵活是灵活性的最好反映。

由于目前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的限制, 往往都是重理论, 轻实践。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机械式记忆为主, 能应付考试, 但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 其学习效果差。导致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不平衡, 理论强、能力差。这就需要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通过更加灵活的实验室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以长江大学为例, 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基本功大赛, 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以小组形式参与, 每年比赛前夕, 基础地质实验室会针对该比赛特别开放一部分实验室和标本,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竞赛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地质的热爱, 加对专业的了解,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建设更开放和更灵活的实验室, 就必须强化实验室管理和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而高校实验教学就常常面临实验管理不到位, 实验室数量不足, 实验仪器陈旧落后, 实验员素质不高等问题[5]。这就需要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 强化实验室管理, 同时提高实验员的素质和待遇, 调动实验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加强实验师的培养。

如此, 才能让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刘辉文, 李翠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8.

[2]侯龙清, 徐红梅, 罗嗣海.本科开放实验室实施对策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8, 2.

[3]钟红利, 马东民.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地质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4.

[4]李旭平, 房庆华, 樊爱萍.也谈“岩石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10

国家振兴, 关键靠人才, 基础在教育。学校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基地。专业知识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 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属于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改革历程

一般高校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 入学前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国家虽然在普通高中安排了以计算机使用为基本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 但是由于地区差异, 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进入大学的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受过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需要;再则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而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 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各学科专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设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探索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当务之急。为此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始终不断地进行, 总体上看, 近10年来有3次比较大的改革:从2006年9月~2010年6月期间的基本不分学科和层次全校学生都上两个学期三门课“Office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应用”;转变为2010年9月~2013年6月的分层次教学, 学生入校时先进行分流考试, 按照不同的基础分为达标、良好和提高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入学基础差别, 但是无法兼顾目标水平一致的通识教育需求;2013年9月~, 再次做出与时俱进的重大调整, 转化分阶段、分层次、分大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方案

(一) 课程理念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 不断更新课程理念, 推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必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也是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具有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求的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 信息素养就是一种信息能力,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洞察力及分析能力,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强化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强化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扩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系统掌握基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专业需求。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 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 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 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4.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 其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是一项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 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应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计算机的相关应用技术和工具, 解决本专业自身和学科发展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诚信守法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为造就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 课程体系结构

以“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为特点, 形成了有特色的、适合我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从调查研究入手, 了解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改革趋势, 了解我校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了解信息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努力与国际接轨, 形成了以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教学, 使课程更符合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更符合我校学生特色的课程体系 (如表1所示) 。新课程体系改变过去单一模式的分层教学或模块化教学, 采用新的分层与模块化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大学生具有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应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四) 课程内容

1.IT实践基础。本课程为信息技术方面零基础的学生开设,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一般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信息安全基础等, 以适应后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需要。

2.大学计算机。本课程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 是后续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课程。本课程围绕计算机技术基础, 融合计算思维概念, 旨在培养学生对获取、存储、加工和应用信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相关行为规范, 具备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与能力;作为计算机新意识教育, 促使学生涉及信息学科领域, 拓展视野, 启迪心智, 开阔思维, 使学生具有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思想和理念, 即使面对复杂的信息社会环境, 仍具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安排在第1学期开设。

3.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本课程作为各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 面向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 (必修) , 建议非师范、理工科专业学生选择。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与问题求解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素养, 包括非常基础的模型化、抽象化、逻辑推演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科研、社会需要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创新精神, 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拓宽专业生存空间, 使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较长期地受益。安排在第2学期开设。

4.数据处理与管理。本课程作为部分文科及商科专业第2学期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 掌握利用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应用和检索的基本素养, 为未来从事诸如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决策支持、企业资源规划等等工作, 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安排在第2学期开设。

5.多媒体技术基础。本课程作为文科各专业第2学期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本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和水平, 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拓宽专业生存空间, 使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长期受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安排在第2学期开设。

6.计算机综合实践。本课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利用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创作具有很强原创力并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并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安排在第3~6学期开设。

本课程可通过以下五种方式之一获得免修:

A.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 并入围决赛;

B.全程参加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

C.全程参加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

D.参加海峡两岸信息技术素养及创新活动大赛, 获得初赛合格证书;

E.获得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并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成绩合格。

(五) 教学方法

1.选课方式的改变。核心课程由以往的所有学生统一地进行同样内容、同样方式的教学, 逐渐改变为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专业特点、兴趣爱好, 双向选择方式开设课程。 (1) 基础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 根据学生入学考试结果, 在为每位学生开设“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同时, 为基础薄弱学生增加开设MOOC课程“IT实践基础”, 该课程通过网上资源与实验室机房面授相结合方式,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尽快将基础提高, 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展开做好准备。 (2) 提高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 三门课程实施引导性选课, 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分类指导选课与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个性化选课相结合, 使学生能选到适合他们需要的课程。 (3) 拓展课程安排在第3~6学期“, 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则引入竞赛机制, 将传统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上课方式,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与课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平台支撑下的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2.教学方法的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方法上, 由纯理论讲解式教学方式, 改变为结合案例为向导, 特别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并能举一反三。通过加强对实验的支持, 增加开放实验, 使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堂教学之外,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选择和完成拓展实验, 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学会思考和学习。

3. 现代立体化课程资源支撑体系的构建与服务。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平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资源平台相结合, 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学资源平台除了提供各种课程的教学课件、实验素材、习题练习和测验等外, 还提供了网上问答平台、实验自动批改系统等模块, 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多元化教学。

三、总结与展望

在所有高等教育课程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疑是学生入校基础差异最大、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最快的那一门, 由此带来的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但不会减轻, 恐怕会愈演愈烈。华东师范大学的师生面对挑战, 不断进行的探索、研究和尝试, 希望能在改善自身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成果的同时, 也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选择。

摘要:大学计算机课程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和思维性于一体的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文章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任务, 阐述当今信息社会大学计算机的课程理念, 着重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新型教学资源利用等几个方面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创新思维,大学计算机,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艾明晶, 李莹.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4, (5) :5-9.

[2]聂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5) :234-235.

[3]尹建新, 张广群.“技能-能力-思维”三层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J].计算机时代, 2013, (9) :71-73.

[4]龚沛曾, 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 (5) :53-56.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11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自然;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80-02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给人类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载体,在人的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的无限制和不合理使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忽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产物,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

马恩所处的时代,生态问题虽然没有突出的表现,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不乏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深刻见解。马恩的生态思想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一)马恩生态思想的出发点: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抨击了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即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理论,主张以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讲,自然的存在先于人类,人类源于自然。同时,人存在于自然界中,对自然界有着天然的无法摆脱的依赖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马克思不仅强调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人对于自然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383恩格斯所说的“统治”绝不是站在事物的对立面进行统治和支配,而是主张人作为自然的能动的一部分,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来“统治”,这种统治和支配是建立在“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的基础上。

人与自然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人是自然的能动的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自然首先表现为“感性的”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的肯定。”[2]在人类学的意义上,“感性”的自然界意味着自然界在人之外的存在及其对人的效用;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感性”的自然界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作为“本质的对象……对人的存在”[3]。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为我们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说明了原因。环境伦理学家阿伦·盖尔认为“文明的标志是对世界本质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深层设定,因此也就是对何为值得人们奋斗的终极目标的深层设定,这种设定充斥着包括实践和制度在内的全部文化领域,并在漫长的时期中被体现并表达这些深层的生命形式所复制。”[4]因此生态文明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定为人们奋斗的终极目标,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通过人来不断完成、复制和发展的。

(二)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形式: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满足人类生存繁衍的需要。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5]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征服对象的劳动,而是根据人和自然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来“中介、调整和控制”这个物质交换的过程。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都是以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而生态环境必然沦为被生产所奴役的对象。恩格斯拒斥这种短视行为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直接的有益结果。那些只有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滥用,创造了“繁荣”和“胜利”。恩格斯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这种虚假的“繁荣和胜利”,他警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然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383

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内在统一、和解的最终方向。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将自然问题的解决付诸实践,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二、破除资本主义霸权逻辑,实现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

资本逻辑下的生产方式是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根源。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异化本质的佐证。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两者相生相协。所谓经济危机,与之相伴的不过就是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削减,而这必然强化对工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迫,加大成本外在化的力度,加剧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相伴的日益加大的能源成本、交通拥挤成本,以及高额的地租等都会带来原材料的短缺,最终造成通货膨胀和利润的骤减[7]。西方环境运动积极试图解决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但他们从未触及资本主义的制度,因而永远也无法摆脱生态危机。有的生态学家呼吁开展一场“将生态价值与文化融为一体的道德革命”,试图从道德层面解决生态危机,建立一种生态伦理。另一些环境学家主张从经济的角度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提出经济“非物质化”,实际上就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每单位货币GDP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经济的“非物质化”增长是一幅美丽的经济增长图景,但这种图景始终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切实际的幻想。科学技术的伟大功绩早就被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所证明,部分生态学家企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事实上“杰文斯悖论”早就指明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学技术,最终都导致了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增加。

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建设中忽视环境问题的教训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我国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培养、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自觉

人本身并不必然会成为环境的敌人,而人是所在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困境。生态文明的建设依赖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自觉。“生态文明”概念首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达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生态文明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首先要求我们要有生态文明的意识自觉,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指标当中去,克服追求经济高效发展的片面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形成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我党以及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改变旧的生产目的和方式,满足人的真实需要

社会主义要从传统的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中走出来,实施“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生产目的和形式都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绝不能沿袭资本主义无限制的扩大生产,使得劳动产品最终成为异化的力量来反对劳动者,反对自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确立生产的目的,首先应该要明确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实需要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假的需要”。同时,我们还需要确认自然的尺度,即尽量满足非人类生命物种发展的需要,必须使生产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以这两个基本目的为前提来发展生产才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否则就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话题,需要我党以及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探索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的基石,但是我们不能寄望于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去找一个现成的生态环境伦理规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现实地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利用这种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摒弃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0.

[3]卜祥记.“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探析[J].哲学研究,2012,(4).

[4]阿伦·盖尔.走向生态文明:生态形成的科学、伦理和政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91-20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 篇12

关键词:MOOC,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在高校中覆盖面广, 辐射度高, 所以该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时刻保持崭新的目光。本课程理应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公共课教学中, 充分发挥在线学习教育模式的优势。MOOC的到来, 使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MOOC模式下的教学目标

以清华学堂在线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课程为例,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 可以将此门课程作为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此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讲授计算机学科知识的通识类课程。该课程从思维的独特视角对信息社会进行全新的认识, 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追求和信息社会创新的激情。该课程共计六章内容, 其中第一、二、六章与学院课程教学内容关联交叉, 可以辅助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三、四、五章内容作为学院课程的补充, 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从而符合学院对学生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时, 可以不拘泥于课堂教师的内容片段。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 可以利用MOOC平台, 交互性自主性选择学习的内容, 形成个性化学习形式。一方面学生自由选择超前学习或者复习回顾, 另一方面突破课堂教师统一授课的局限性, 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重要的是, 不仅仅是学习这门课, 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的开展方式了解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拓展到其他学科, 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起始点。基于MOOC平台资源, 根据学院课程定位, 结合一年级新生有着好奇心强但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 拟将MOOC平台作为本课程展开的强化与补充, 从宏观上实现以下四个结合。

(一)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线下课堂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线上MOOC的教学方式有效穿插。

(二) 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上教师指明方向, 课外学生顺老师方向自由展开, 避免学生下课后即丧失学习动力。

(三) 平台认证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对于学生自主获得线上课程认证的予以考核参考。

(四) 中外结合。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资源, 应主动观摩国外顶级大学的课程, 吸收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

三、MOOC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出现教学效果与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差异的原因有两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 学生入学时候个体差异性。这两个因素导致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以及计算思维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MOOC, 既考虑了课堂授课时数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 也考虑了课程定位。MOOC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课外, 为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做好知识、技能上的铺垫和支撑, 提供时间上的保障。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而设计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出具有计算思维的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根据清华学堂在线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知识划分, 在课程进行中将MOOC中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计算思维两个模块来使用。在融入MOOC的教学过程中, 基于MOOC教学环境, 教师作为组织者, 在课前提出课程学习目标, 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并予以测试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反馈让学生再次深度课外学习, 拓展思路, 形成有效学习循环流程。

(一) 理论基础部分。针对该门MOOC课程的上述特点及内容模块, 学院课程拟将其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计算与计算机) 和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 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的辅助学习资源, 具体开展环节如下。

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和问题。在此环节,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从MOOC中筛选出与本阶段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序列——具体某个课件, 通过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抛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平台上针对性学习。

2.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此环节, 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利用平台进行课外学习, 学生既可以自主学习, 也可以利用平台的讨论区间进行小组协作互动。学生依据平台中的选择题测试可以课前自我评价, 相当于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验证, 能增进理论知识学习的扎实度。而对于MOOC平台提出的论述性问题, 学生要学会自主搜索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额外深层次学习。

3.课堂答疑。在此环节, 教师通过纸质作业、随机抽问、学生互测及知识抢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 如若某知识点学生掌握较好, 教师则可以适当拓展或少讲;若某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不好, 教师就可以针对此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二) 计算思维部分。拟将MOOC中第三章 (问题求解与算法) 、第四章 (数据与数据结构) 、第五章 (计算机程序) 内容作为学生拓展思维的学习内容。由此, 教师要根据当前教学进度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关联, 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将计算机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融入课程学习。

1.教师选择学习主题。此环节中教师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一个主题, 或基于MOOC中讲授内容设计一个情境案例 (如将计算机的抽象与自动化特点即计算思维的本质结合实际应用展开) 。引导学生利用MOOC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分析解决。

2.学生课外学习。学生根据老师给的主题观看MOOC, 并查找相关资料。此时教师引导学生, 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非是唯一固定不变的, 他们需要发散思维, 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资源, 此时教师将自己的先前经验传递给学生, 让其可以去关注其它平台 (如中国大学MOOC, 可汗学院, Coursera、Udacity、Edx等) ,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去探索新鲜事物,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课堂组织讨论。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分享, 采用演讲和辩论的形式展开, 教师予以评价总结。对于主体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 如理解计算机中如何给数据排序, 教师可以指定学生用身体行动来模拟计算机处理过程, 利用学生身高来比喻数据的选择排序或者冒泡排序, 让学生在台上按身高移动来实现排序。如此, 学生可以获得具象经验, 能辅助他们从计算思维的视角来理解计算机。

基于MOOC模式下的教学设计过程, 使得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处理信息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MOOC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同时MOOC的引入对授课教师以及学生都有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同时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迎合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的诉求。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53~57

[2]冯菲, 冯雪松, 刘玲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解读教师的MOOC建设之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2

上一篇:密码系统下一篇:教育科研人员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