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1
在高考的所有科目中, 如果你问问同学们, 哪个科目最难, 会有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物理”。物理学习, 特别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确实普遍觉得难学, 因为它比较抽象, 且很枯燥, 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 这样既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又便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理论依据
深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最佳的接受教学信息,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使其自觉地集中注意,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如果能把一堂课上得使学生有所得, 学有兴趣, 学得生动活泼愉快, 那么, 你就让他 (指学生) 不要学, 他也是欲罢不能。”
兴趣教学, 就是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学习中求兴趣, 在兴趣中求进步, 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兴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最大限度的吸取知识, 并积极主动的开展生动活波的学习活动。
2 学习兴趣的调动
2.1
首推实验, 采用实验的优势, 挖掘各种教学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许多物理知识, 光靠讲解, 将使人半信半疑, 更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课堂上做好实验, 并且让同学们积极参与,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处于活泼、积极主动的状态, 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 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古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 学习就有一种渴望感和动机感, 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求精神, 人们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所学到的知识, 常常是理解的最深刻的, 掌握的牢靠, 运用得最灵活。
2.2 弥补现实的不足, 多媒体。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 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 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 并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α粒子散射实验, 可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展现出整个实验过程, 并动态模拟从装有放射性物质钋的铝盒中不断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度少数a粒子偏转角超过90°, 有的甚至被弹回, 偏转角几乎达到180°。看过a粒子散射实验的动态模拟过程后, 师生再共同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探索原子结构。这样, 学生很容易记下a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过程、现象, 深刻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模拟实验还有以下优点:第一, 弥补视觉上的不足。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放大、交互性强的特点, 模拟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实验仪器,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操作难、可见度低、讲解困难的弊端,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第二,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如布朗运动、分子电流假说等, 利用动态模拟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 使物理过程的本质能得以揭示。如:卫星的运动, 日食、月食的形成、透镜成像、链式反应、电荷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等。第四, 使瞬间的物理现象永久化。如:振子运动过程、波的传播过程、碰撞过程扩散过程等。
2.3 精心提问, 巧妙表扬。
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得到表扬。尤其是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及时肯定, 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 把提问与表扬相结合既方便又实用, 确是一种极佳的兴趣教育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提问时, 可以精心设置障碍, 令学生能通过思考, 能解答出问题或部分答案, 我们就可以对其正确的地方, 适时、适量的提出正面表扬。增加学生的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认同, 使其性格和人格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 让教学事半功倍。
2.4 从教材中寻找兴趣。
在我们的教材中, 并不只有枯燥的文字, 和无趣的数字。其实在教材也有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那就是教材上的彩图和科学漫步。当你的学生准备放弃物理时, 那你就应该让他去翻教材的彩图和“科学漫步”。让他从教材中找到学物理的兴趣。
教材中的彩图有生活现象、科学人物、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 甚至是可爱电感线、磁感线。当他看完这些, 他会发现原来物理并不那么的抽象、那么难懂, 其实它也可以是那么的直观、那么的简单。
在“科学漫步”中有人物传记, 古今奇观现象的解释。你还记得选修3-1第27页“科学漫步”中介绍的“雷火炼殿”吗?这么奇观的现象, 尽是高中知识的一句“静电感应”轻而易举的给解释了。怎么能让你对物理还不感兴趣了!只有你对物理感兴趣, 提高成绩只是时间的问题。
2.5 在生活中寻求物理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生活的进步, 物理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我们身边的事物来举例、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 学生听起来熟悉, 接受起来容易。只要我们时时留意, 经常总结, 就会不断的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 活跃教学气氛, 简化概念和规律。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神舟飞船来探究万有引力的问题, 用探月工程来探究卫星变轨的问题, 用辽宁航母来研究匀速、匀变速、加速度等问题, 用歼-15来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等等。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只有我们时刻注意, 勤于观察, 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与物理相连, 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学物理的兴趣。
3 实战中的体会心得
3.1 愉快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2 教材中的课时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从而调动学生兴趣, 做到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3.3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要把兴趣教学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每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身的条件进行教法改革, 不可主观地认为某一种方法特别好, 从而去教条地照抄照搬, 况且, 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一成不变地长期使用, 学生也会感到腻烦而造成失误。
摘要:物理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从实验、多媒体、教材、课堂教学、生活等多方面入手, 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 (1-12) .
[2]人教版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
[3]卞志荣.浅淡物理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2
准考证号:******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 业 论 文
题目: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教育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联系电话:XXXXXX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即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诱因使学生对感知的材料产生兴趣而令其心理和智力情绪由潜伏状态转化为积极活动状态的教学方法。如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启迪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所感兴趣,让学生不仅为考试学习,也为自己的好奇、兴趣、快乐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这样就往往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兴趣教学究竟怎会有这样强大的威力呢?在当今的生物教学中,又要怎么样才能让你的学生对生物学科真正的产生兴趣呢?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授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巧设疑团,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女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
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联系实际,巧用妙语,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时,可提出腌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妙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妙语包括诗词歌赋、谚语、谜语、成语、歇后语等。当然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妙语是与生命现象、本质或规律有关的妙语。这些妙语不仅能抓住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语言简练,易于上口,富有特殊意义和幽默感,能给人造成悬念。
2.1 诗词歌赋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生物,所以教师平常把与生物学相关的诗、词、歌、赋收集起来。歌词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歌词开场,一定会调起学生的胃口。上课伊始就激活他们的每一个兴趣细胞,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2]如在新授“生物与环境” 导入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讲到“外界条件对根吸收水分的影响”时,可顺吟李绅“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然后提问学生:田地为什么要经常锄呢?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他们:经常锄地才能使土壤松软,空气流通,根的呼吸作用才旺盛,根的吸收矿质养料能力才能增强。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讲到昆虫的发育时,我给学生念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问:“这话对吗?”初中的学生往往认为是对的,此时,我却说:“不对”,我又问“蚕吐完丝后死了吗?”“没有”“成了什么?”“蛹”然后蛹又化蛾。学生感受到:噢!原来诗中也有科学性的错误呀。这样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了更高的学习热情。
2.2 谚语
谚语是前人认识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用精练、押韵的语言归纳而成,已得到民间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课堂中适当选择运用,既能增强学生的无意注意,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现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如:“一山不容二虎” 这一谚语充分体现了生物间的种内斗争。它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再如“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一谚语则充分说明了植物内两种运输线的作用。植物体内有木质部和韧皮部之分,木质部中的导管,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叶里及植物全身。韧皮部中的筛管,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输送到根部及植物的全身。树干空了,导管并没有中断。树皮坏了,筛管被切断,根部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会“饿死”,直至整棵树枯死。
2.3 谜语
猜谜语是中国一项传统文化,把生物主要特征、本质规律囊括起来,形成生物学谜语,或收集民间相关生物学谜语,在课堂中抓住契机,适时应用,能激起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热情,教学中会产生“投石激浪”的效果。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又如“小姑娘,穿红袄,庄稼上面来回跑,七个黑点像星星,专吃蚜虫本领高──七星瓢虫”,这些谜语能使学生很容易抓住某一生物或现象本质特征,不易混淆。
2.4 成语
成语是中国人民经过数千年创造、筛选形成的文化精华,它能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语言浓缩精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生物学原理,如讲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可引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到条件反射时,可引用成语“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这些成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在课堂中抓住时机用一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抓住精髓,效果较佳。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从感官的各个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学习兴趣比较浓的分别占15%和9.95%,学习兴趣一般的分别占77.5%和87.3%,学习无兴趣的分别占7.59%和2.8%[4]。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手段就能够记忆65%。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和其它电子设备在许多学校的普及,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影碟机、录象机等电子设备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影视于一体,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的模式,实现了“交互式”的互动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表演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也正是由于多媒体能对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长期保持、记忆更加深刻。如在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或从网上下载相应Flash动画,向学生演示这一实验的详细过程,把抽象难理解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和生动化。
总之,“人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制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8
[2]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4.33.
[3]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35.
[4] 周静.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其克服.安徽教育.2002.18.[2]日佐藤学.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4.71.
[5]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7.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教学 学生 教师
【中图分类号】H3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在课堂上采用兴趣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教学的根本是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下面,本文愿就兴趣教学谈点拙见,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一、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践提示,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善解人意的目光,生动而富有变化的面部表情,耐心细致的启发,都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为此,教师应当经常把微笑带给学生,把好心情带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主动与自己沟通、交流,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宽松、和谐,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表扬,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学生取得的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之后,就会产生想要学习英语、想要学好英语的愿望和动力。总之,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英语课堂。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提示,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大胆、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为此,英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英语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英语教学观念,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扮演着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宽松、接纳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可以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放松身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就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当中。英语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话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着这些话题设计情境,努力创设一种尽可能贴近真实环境的情境,创造性地通过活动把英语教学激活起来,将“教”、“学”、“用”三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尝试与发挥创造,真正使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善学,使学生真正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四、善于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技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要注意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所传递的信息重新组合,把知识变成有序的、多层次的智慧,在课堂上用生動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用启发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战胜困难,主动地吸收信息,再将所吸收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智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1.善于运用歌曲。
歌曲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路,最终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作用。
2.善于运用游戏。
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目的。比如,在进行词汇练习时,笔者使用了“连环拼词”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由一个学生说出一个词,第二个学生所说的词必须以第一个人说的词的尾字母开头。如:Player 1:sug-gest Player 2:tap Player 3:particular...在必要时,还可以对所说的词增加限制条件,如词性等,以增加难度。这样,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就在有趣的游戏中得以实现。
3.善于运用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原始的授课方法,是一种民间艺术,不能随意操纵或大量生产,其魅力是独特的。在教学中适当使用“讲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者使用的建筑材料是词汇,嗓音和语言形式;工具是声音、表情和手势;产品是人类词汇和想象力基础上共通经历的创造物。讲故事可以使教师摆脱通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那种“教师腔”,讲故事的教师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综上所述,兴趣教学法就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强烈需求,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具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海燕.浅谈中学英语兴趣教学[J].大众科技,2013(10)94,135-136.
2.骆刚.浅议中学英语兴趣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160-162.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篇4
1. 明确目标, 自觉发力, 从培养间接学习兴趣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类知识的不断更新, 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同时, 现代化建设是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知识、运用现代技术、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认清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要求, 就会把学习当作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动学、自觉学、刻苦学, 学出成效、推动工作,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2. 以情激趣,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发挥直接兴趣作用
我们都体验过:有的教师讲课学生爱听、有的教师讲课学生不爱听;同是一科, 这位老师讲学生爱学, 那位老师讲学生就不爱学, 这根本原因是教师讲课水平和教学艺术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把课讲好、既要生动又要有趣, 能够唤起学生对所学学科热爱的情感。具体来说, 应把握这样几点: (1) 从纵向说,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进行教学。即教学要根据理解力强弱、经验丰富与否、时间多少、任务轻重、是否急需的特点, 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抽象性、科学性等原则, 将已有的经验上升到理论,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 从横向说, 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进行教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因而教学要废除用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传统做法, 对理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补课辅导;对实际操作生疏的学生应多在实践上指导。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扫除其学习障碍, 使之充满信心的赶上来, 学下去。对于在某学科方面有潜力的学生要高要求, 多介绍有关资料, 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不断创新。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发展兴趣, 培养特点, 是成功地造就人才的良好方法。
3. 以智固情, 因需施教, 发挥间接兴趣的作用
联系实际解决急需, 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 (1) 学以致用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 进行学科目的性、发展性教育,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科学发展性教育是培养间接兴趣的重要方法。
兴趣教学方法
1. 巧用导入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的开始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习过程所必经的思维之门将不会开启, 这节课的教学可以说已经失败了一半。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教师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地吸引住学生, 激发他们的兴趣, 那么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运用导入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材。因而应该选择针对性强, 趣味性强, 具有新颖性的内容, 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感受到获得新知的喜悦。这样, 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提高教学艺术, 感染学生的情绪
教师学识再渊博, 没有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不行的。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 与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 首先要感情丰富, 语言精炼、清晰、准确、形象生动、有趣, 说话要通俗, 切合学生年龄特点, 要注意语法规则, 不用含混、不准确的语句, 节奏要适度放慢, 音量适度放大, 语气要抑扬顿挫、快慢有别, 要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其次,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讲授法也必须借助其他手段, 如直观教具、投影、电影等。 (2) 案例讨论教学法。教师首先应精心挑选案例, 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出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其次, 组织学生积极讨论, 积极发言。在案例讨论结束时, 老师要小结讨论的成果, 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结论是否正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教学, 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可以将声音、影像和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用大量珍贵的史实图片勾勒出生动的历史背景, 案例分析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 加上教师画龙点睛的语言点评, 不仅能加快课堂进度,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更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正确的直观手段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使用直观的手段,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能在学生脑中形成直观印象, 让词汇符号能够迅速地在神经网络中找到其对应关系。常用的直观手段有简笔画、教具等。
教具的使用是灵活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指着周围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出口成章的能力。不管是新课的讲解, 还是已有知识的复习, 出示教具或作简笔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是很有效的。
4. 深入浅出的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教师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对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把知识变成有序的、多层次的要点, 在课堂上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用启发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战胜困难, 主动地吸收信息, 再将所吸收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智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1) 幽默的运用:美国作家特鲁.赫伯曾经阐述:“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衡……进而使我们的身心和周围的一切均衡地成长, 实现更高级文明。”幽默运用于严肃的课堂教学, 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 在讲“非真实”条件句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虚拟”的含义, 我引用如下对话:
A:Did you hear me shouting last night?
B:Yes.What happened to the part softhebody?
B:It was nothing, wasn’t it?
A:Nothing?If I were wearing it, I might be killed.
从这段话中, 学生们就可以掌握在此“非真实”条件中, If后的主语无论是第几人称, 如果是be动词的话, 一律用were.
(2) 歌曲的运用:在大学生的英语授课中, 歌曲的运用同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 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路, 最终起到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教学中, 我曾选用Paul Simon的歌曲“El Condor Pasa”。首先将歌词改成填空的形式打印出来, 让学生在聆听时填出所听到的词。通过对歌曲的欣赏, 学生不仅练习了听力, 而且对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型“I’d rather be...than...”、“Yes, I would.I f I-could, I (surely) would.”有了准确的把握。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后, 留给他们一个作文题目:I’d rather be.让学生自由创作, 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游戏的使用:参与游戏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的目的。比如, 在高职高专英语过级辅导中的词汇复习时我使用了“连环拼词”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 由一个学生说出一个词, 第二个学生所说的词必须以第一个人说的词的尾字母开头。如:
在必要时, 还可以对所说的词增加限制条件, 如词性等, 以增加难度。这样, 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就在有趣的游戏中得以实现。
(4) 讲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原始的授课方法。在教学中适当使用“讲故事”, 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者使用的建筑材料是词汇, 嗓音和语言形式;工具是声音、表情和手势;产品是人类词汇和想象力基础上共通经历的创造物。”讲故事可以使教师摆脱通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那种“教师腔”, 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 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 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在讲述“The man up stairs”遇到“the man down stairs”的时候, 我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叙述了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内容, 既讲明了The man up stairs与the man down stairs之间的关系, 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5) 非语言的使用:非语言主要指体态语、人际距离和辅助语言。非语言不仅有利于沟通各种直观的“刺激”, 有助于同化和顺应, 还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情绪、意志等, 从而调节其智力建构的动力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讲话声音的轻重、声调的高低, 或者对学生所提出或回答的问题表露出的赞许的微笑、叹息或是讥刺、嘲讽, 甚至在肩头轻轻的一拍等等都能对学生的行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 正确有效地使用非语言, 对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
当然, 在教学中并不是单纯使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或技巧。将这些方式、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使用,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 从而使学生由对教师的讲话感兴趣转变为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 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 兴趣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而, 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 必须避免兴趣主义, 也不能迁就个人兴趣, 要从实际效果出发, 避免走形式。
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5
论文摘要
如今的学校担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校舞蹈团的建立与发展,是比较重要的。舞蹈教师除了通过舞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承担着提高学生舞蹈能力。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舞蹈教学特点出发,围绕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舞蹈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正 文
舞蹈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一条件作用的结果,它有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习者“乐”在其中。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不断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去探究,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更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方法,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在表扬和鼓励中得到激发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舞蹈团以前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舞蹈,这一类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可以说微乎其微。虽然学生隐约知道学习舞蹈是枯燥、痛苦的,但是这一类词语在他们脑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他们真正接触舞蹈时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枯燥与痛苦。心理学家提出:经常受鼓励、表扬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想象力、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方面远远超过受批评的学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教育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学习水平。有一名学生由于觉得自己体型较胖,柔韧性也比其他学生差很多,一学期下来,当其他学生能劈叉、能下腰的时候,她离这个目标还非常遥远,于是本来对舞蹈就不怎么感兴趣的她渐渐失去信心。有一次上舞蹈课,看到她练得挺认真,就表扬了她。在接受表扬后,这位学生的脸马上就红了,但是从表情看的出来,她的内心是美滋滋的。课后这位学生非常感动地对笔者说:“老师,谢谢你表扬我,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表扬。”她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笔者,觉得这一句简单的表扬不仅鼓励了她,还温暖了她的心灵。这时笔者又鼓励他,虽然自身条件不 好,但是经过努力还是能赶上其他学生。在往后的几次课中,笔者又抓住机会对她进行表扬,并在课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她。在以后的练习中,她不仅自信了很多,而且更加认真,更加努力,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还取得很不错的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对个别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而且每次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就对他们进行鼓励。“做的很好”“进步很大”“加油,很不错”“再努力一点”是教师需要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渐渐地课堂气氛变得愉快、融洽,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惧怕舞蹈课,不再讨厌舞蹈课,反而成了他们最喜欢上的一门课。
二、兴趣在美的感染中得到增强
世界文明史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犹如鼎之三足,其中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舞蹈更是一门美中之美的人体动作艺术。而幼师舞蹈教学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大任务,因此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感受舞蹈的“美”,除了承担美育教育这一使命,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
良好的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会起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舞蹈的初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可以在舞蹈教学中播放舞蹈形体图,让学生观察、模仿,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充满舞蹈的情趣,由此对舞蹈产生兴趣。平时可以带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感知艺术美,让优美的舞姿吸引孩子。
在课堂上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把“美”字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追求学生的舞蹈技术技能。让学生把自己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而这种美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古典芭蕾的优雅、高贵之美;中国古典舞的典雅、均衡、和谐统一之美;儿童舞蹈的天真、活泼之美;藏族民间舞蹈的神秘、粗犷之美;等等。女孩子,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美更加敏感,更具追求。教师要让舞蹈的“美”去感染她们,让她们徜徉在舞蹈“美”的海洋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体态美,心灵美,深切 3 地觉得上舞蹈课并不是累的、苦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兴趣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
一直以来舞蹈教学的形式都很单一,“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传统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是一种主流的,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舞蹈的训练,特别是基本功的训练一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一个动作时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那么,教师应如何让课堂的教学变得多样化呢?
随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信息容量。用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学生学完一个组合,她们的动作、舞蹈感觉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教师通过媒体设备将过程录制下来,直观地放给学生看,让她们马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民族风情的短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可使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该民族的特点,比教师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去详尽描述要有效得多。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变换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觉得舞蹈枯燥乏味,反而觉得非常生动有趣,舞蹈课成了她们特别愿意上、特别期待上的课程,学习的兴趣一点点地被培养起来。
四.兴趣在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到升华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不仅利于身心发展,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每年都会举办“元旦文艺汇演””等形式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文化了内涵,活跃了学习气氛。特别是幼师生参加这类活动,有着更大的意义,她们可以将课堂所学进行实际运用,激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通过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觉得舞蹈已经不仅仅是她们课堂必修的课程,而且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观看的学生,还是参赛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气氛的感染,更能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不断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良好的环境,合理的选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即兴这四个方面是培养少儿舞蹈兴趣的重要条件。注重兴趣对少儿舞蹈的重要性,并更多的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才艺的开发,让孩子们快乐自在的享受舞蹈的乐趣,从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去追求舞蹈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教学方法
一、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小学生好奇心理特别强,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但持续的时间却并不长,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以“游戏、儿歌、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为载体,精心设计,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巧妙的溶入其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诱导,让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识字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可采用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的教学形式。如让他们找出“请、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读音上的联系,在学生找出这些字的部首都是“青”,再让学生动手做生字卡片,一张是“青”,另外几张上分别是不同的偏旁,小组合作用不同的偏旁与“青”组成不同的字,在学生合作接着和试读的过程,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和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将这些字分别组一个词语,并把所组的词语串起来写一段话,最后,按这段话的内容画出一幅图来。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落实了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启发了学生思维。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能应用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好奇心又特别强,如果老师能将教学内容与兴趣有意识的结合起来,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满足了学生好奇心,而且还会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目前,小学低段的识字量是很大的,因为选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及时再出现,根据心理学遗忘的规律,储存的住处长时间不在大脑中再现,印象不深的将会被遗忘。教师就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主动识字。利用物品的商标、招牌、标志 名称等加深对生字的了解和巩固。这样,学生也有一种成功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效果必然会好。
另外,教师可结合实际带领学生观察植物叶子和花的颜色,观察小动物的外貌并了解其生活习性,观察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如物体的影子,彩虹的形成,等等,不仅可增长学生见识,还可借这些机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地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7
一、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 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载体。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 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朱自清的《背影》, 英怀戚的《散步》, 无不把“关爱”二字蕴涵在字里行间, 所以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感知, 品位领悟, 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 关爱他人, 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 学会与自然和谐并存。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 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厚德载物, 用热心去帮助他们, 用诚心去感染他们, 用信息去激励他们, 用爱心去赢得他们, 用丰富的学知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语文。
二、精心设计导读,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 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 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之, 平淡无味的导语,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起抑制作用, 以致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一粒沙看世界”虽然导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 却融入了教师的智慧, 凝聚了教师的心血, 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是从不忽视课前的导语设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样的典范, 他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而易子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 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 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 细细咀嚼, 深入体会, 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引起学生阅读需要,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 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寻找答案。宁鸿彬,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兴奋点, 使学生精神饱满, 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中。我在教学中也受益匪浅。因此, 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进入课堂之前精心设计一个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导入语, 这对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良好的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善于留出课堂空白, 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文学作品的妙处在于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带来的空白现象, 它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也是艺术,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 浓淡相宜, 虚实相间, 让人体味再三, 欲罢不能, 恰到好处的留空, 可以使学生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所以, 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 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如在教学《乡愁》诗中, 首先让学生阅读词三首: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 , 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研究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 然而让学生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激发, 学生在欣赏中都能找到相关意象, 如“烟草”“风”表示丝丝情愁, “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 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所以, 在教学中, 应把握文章特色, 抓住关键语句巧妙引申开来, 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填充空白。
四、仔细研究课堂提问技巧, 开启学生心灵智慧之门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门艺术, 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 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如不熟悉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事实上, 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 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 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重视课堂提问, 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才能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的重负,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才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设计提问时, 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掌握课堂提问的度, 所谓“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 学生无从答起, 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 又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是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高不可攀, 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就可以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获得成果, 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岳阳楼记》时, 围绕教学重点, 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倾注笔墨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
(2) 作者是怎样从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转而表达“先忧后乐”的主题思想的?
(3) 为什么要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
(4) 作者是怎样顺理成章地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的?
这些问题提出后, 我没有解释,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解答, 使学生在探求主题思想并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 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兴趣的目的,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锤炼课堂语言, 让学生为之心动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要采取不同语言。在讲述欢快、诙谐和幽默的情景时, 多用轻快的语言, 声音清楚而不用力, 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 调动情绪, 触发思绪, 增强记忆。在讲述庄重、肃穆、沉重的内容时多用节奏沉稳、语速连贯、音强而有力的慢语。如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 就采用深沉、哀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朗读课文, 这样学生的感情被浓烈的气氛感染, 课文中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 就无形中烙在学生心中, 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必须采用嘲笑、讽刺、诙谐的语言。如教授《变色龙》《范进中举》适宜采用嘲笑、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就要用趣语……总之,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情而变, 随境而迁。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像涓涓流水, 应像润物的春雨, 像夏日的清风……流进学生的心里, 融入学生的记忆, 吹进学生的心扉,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条条大道通罗马, “文无定法, 教无定法, 而贵乎得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8
一、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用处
当前, 不少中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任何用处, 有鉴于此, 教师必须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用处:学史可以知兴替, 学史可以明智, 学史可以使人做到“前事不忘, 后世之师”, 总结历史经验, 吸取历史教训。学习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为人处世帮助很大, 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
二、教师语言的生动化, 使用教具的直观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 配上直观的教具, 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 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 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生动幽默,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生动幽默, 能充分刺激学生大脑皮层, 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师生双方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感悟新知、交流情感, 从而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结构生动有趣味的板书, 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课堂导入做到趣味化、多样化
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四、教师要可亲, 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 要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亲切自然, 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 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有亲和力, 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不可冷冰冰, 板起面孔, 否则会得不偿失。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时, 总会出现回答不全面或回答不对甚至是答不上的现象, 这都是很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论对错,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五、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绪高涨, 兴趣倍增。如在讲“九一八”事件时可让学生听《松花江上》歌曲;在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要求学生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这些手段的运用,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用直观性言语进行描绘, 创设情境。
六、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使学生面临问题, 产生求知欲望, 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设置问题应注意难度, 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 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 “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 解决了疑难, 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七、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历史事件的结果, 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 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 提出一些问题, 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 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 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八、进行故事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时, 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评价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 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使部分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受到刺激,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进行及时评价, 要注意方式方法,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十、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识记
“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引入竞争机制、适当举行历史知识竞赛便是让学生发现兴趣、体验成功感的重要途径之一。竞赛内容可以多样化, 如举行基础知识竞赛、时间巧记竞赛、历史填图竞赛等, 形式以抢答、必答为主。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不仅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而且掌握了知识, 巩固了记忆。
十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
如各种类型的历史知识竞赛, 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 搜集历史题材的邮票、古钱币, 观看历史电影、电视剧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9
一、注重技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一次诗人流沙河与剧作家苏叔阳聊天,苏叔阳问流沙河:“你可知道,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植物生殖器官的外缘进行观感产生生理上的并使之上升为精神上的愉悦感是什么意思?”苏叔阳笑道:“闻到花香很愉快,就这意思。”英语教学中也一样,以记单词为例,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何记单词是一个问题。
1. 由音及形法。
即弄清这个单词中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根据读音写出相应的字母及组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准确发音,又可以较容易地记住单词。
2. 分类法。
把学过的单词分类记。如:季节: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学科:maths, physics, history, Chinese等。
3. 联想法。
利用词与词之间类似之处进行对比,利用词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辨认。如:
近形近音:plane—plant—plan—planet
同义词:big—large, tall—height, erhaps—maybe
反义词:heavy—light, eft—right, eturn—borrow
词的搭配:look at—look for—look up—look after
二、情感投入,交往式教学
沟通情感,培养兴趣。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还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所以对学生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心地帮助他,他们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英语交往教学中的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互动包括了相互作用的一切形式,如情绪相互感染、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相互观察、相互模仿、相互暗示等,其中课堂上的英语对话是互动的集中表现形式。对话包括5个环节:一是设置课堂气氛,使双方进入对话情景。英语教师用语言导入,或用小故事导入,或用情景设置导入,或用设疑寻答导入。二是英语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提出活动的课题,学生主动感知或练习。三是英语教师提问或暗示,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共同探索的问题。四是多维思考或尝试多种操作方法。五是师生达成共识,获得情感满足,保留继续讨论和交往的兴趣。师生相互配合、彼此启发、相互激励,随着交往的深入,认识不断深化,关系不断融洽。师生在自我表现、自我体验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获得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教学
在每堂课之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前提下,培养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尤其是程度稍差的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进步、收获的喜悦中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目标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可以让学生编写对话,上台表演对话、讲述故事,使学生都踊跃参与,个个兴趣盎然,并且在表演的同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表演中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浓厚而持久。
四、因材施教,激励教学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是独特的,在接受能力和知识层次上各有差异,所以不能千篇一律,要注意他们的独特性,根据这些特点,给予必要的关注和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程度差而轻视或忽略他们,那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应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责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可以活上两个月。”这句话很有道理,给教育者很大的启示。
五、扩展知识面,文化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刻板、教条。语言是思维和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孕育文化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西方人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俯拾即是:
1. 在西方,情侣在公共场合拥抱、亲吻是很自然的,而同性朋友过于亲密则被视为不正常。
2. 年长者被直呼其名比被称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更感到开心。
3. 初次见面讨论天气、运动或旅游,而不是别人的年龄、家庭或薪水等隐私。
在语言学习及交流中,能否正确而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的了解。如:“I’ve never met anyone so reluctant to spend money, you Scrooge!”许多人会被Scrooge所困惑,其实这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对文化背景不了解,对英美文化有所了解的话都知道Scrooge是英国文豪Charles Dickens笔下的一个吝啬鬼,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并在口语中经常引用。语言教学不可能脱离文化,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从深层理解和掌握语言,有效培养对于英语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理显而易见,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为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综上所述,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基石,应将其贯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人集中力量, 深入思考。学英语也一样,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就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本文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并结合作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和实践, 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晓猛.外语教研论集[M].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黎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往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1) .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10
一、利用教材,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我省现行小学英语教材 (冀教版) 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教材上的很多内容就可以作为学生的交际场所, 真正达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 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积极的情感体验,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表演、卡片、音乐、情景剧、游戏等创设情景, 进行语言训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从多使用英语, 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英语环境。
如我在五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中, 依据小学生模仿力强、进角色快的特点, 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庭、自己和同学的相貌牲特征。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扮演生活中的角色, 如打电话、逛动物园、上街购物等, 本单元结束,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写一篇介绍家庭情况的小短文。学生感到无比亲切, 学习和活动非常积极主动, 有的学生还能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知识来表达。这样的学习学到的不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生活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生活, 寻找资源, 增强兴趣
现在世界各种语言相互混杂, 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语言, 各门语言都或多或少地掺杂了外来的语言因素, 而这些外来词很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现代汉语也是如此, 很大部分受到英语的影响, 英语外来词随处可见。教师要把握这些机会, 在课堂上稍加引导, 学生就能运用自如,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OK Good bye/Sorry/Oh, my god!”是大家熟悉的口头用语, 学生一学就会, 一点就通。而“White/Green/Black/Brown”这些颜色则是外国人的姓。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心寻找这样的资源, 通过这些令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建立起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 进而演化成学生的学习志趣。
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把家具和家用电器用英语写下来, 到校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懂的再问老师;回家后用英语向爸爸妈妈问好;吃水果时要先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字;回家把老师今天教的单词教给爸爸妈妈等等。学生和家长都很喜欢这种作业, 不仅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 更是兴趣的培养, 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成功的喜悦。有个别家长有时抱怨说, 我给他们增加了负担, 但实际上家长的心里面比蜂蜜还甜, 因为孩子现在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需要他们再操心了。
三、利用游戏丰富学生生活, 增强学习兴趣
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沉闷、乏味的课堂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要全方位地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我把游戏引进课堂, 如在学习字母时, 我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带有指定字母的牌子, 开始时有我读的字母的学生举起自己的牌子, 后来是我读一个单词, 持有这些字母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样,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表达能力,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新知识。学生们更喜欢的是做游戏, 他们把这一游戏发展并引到课下, 学生在黑板或纸上写下了长长的一串字母链, 然后, 请其他学生在这串字母链中找出学过的单词。这一新颖的游戏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大家相互比较看谁找出的单词多。大家在复习旧单词的同时, 又有同学找出了没学过的单词, 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学习单词的热情。很多学生我还没教就自己学会了很多单词。这一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了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 学习兴趣趋于浓厚, 提高了教学质量, 更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 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使这种自觉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更有成效。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在教学上一定要改变“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 利用挂图、实物、录音机、点读机、电视机、多媒体等辅助英语教学, 形象直观, 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更直接、具体地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
如在学习水果一类单词时, 可以给学生出示实物, 拿出苹果说:“This is an apple.”又指着香蕉说:“This is a banana.”然后让学生学习“apple, banana, orange”这些词, 学生很快学会了这些单词;在讲到“职业”类内容时, 先出示医生、护士、教师、农夫身份的图片, 边指图, 边用英语向学生介绍doctor, nurse teacher, farmer等单词, 学生听着单词的读音, 看着卡片上的图片, 很快就能掌握这些单词;用录音机或点读机播放课文, 帮助学生听、模仿, 学习标准的语音语调;还可以用录像机或照相机拍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象, 事先在家中、马路上、学校里、教室里拍下有关的情景, 动态的或是静态的,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使课本上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很新奇、很感兴趣, 学习效果很好。
总之, 我们就是用兴趣创造一个欢乐的教学环,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了兴趣这个好教师, 学生不会再被动学习, 厌恶学习, 教师也无须抱怨孺子不可教也, 教学相长, 彼此相互配合, 我们相信在兴趣天堂, 学生会乐于学习, 学会学习。
兴趣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74-0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如果教学中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性的抄写作业,甚至是惩罚性的作业,使英语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就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仇恨英语学习,将使英语学习呈恶性循环状态。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这个问题。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 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 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至“两极分 化”,教学质量不佳。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体态语的运用
很多时候语言描述显得枯燥乏味,比较抽象的语言很难讲得明白,这样就可以利用学生最能明了的教学方法,比如体态动作等。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天生好动,但他们的模仿力和感受力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体态语教学,教师做,学生模仿,学生的感受就会很深刻。在讲六年级下册形容词比较级时让我感到很苦恼,怎样让比较抽象的东西更形象易懂,让学生容易接受呢?后来我借鉴在讲人体部位head face arm 等的方法,老师说head,head,touch your head,学生一边摸着头一边说,head head,touch my head。我就把几个形容词tall,strong,old等的比较写在黑板上, 我边说taller,taller make yourselftaller,边加上慢慢长高的动作,让学生边说边跟着我做,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轻轻松松结束了。
三、利用多媒体
教育家提出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全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變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活动量大,在教学英语动作和喜、怒、哀、乐等表情的单词时,利用这一特点边教边做动作,让学生也边说边跟着做动作。他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等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就让学生上台表演各种动作和表情,学生对这种活动最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说起来,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面可达100%,学生学得快,掌握得也快。这样可锻炼学生说和听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就能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小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兴趣、智力、思维能力等有别于成人的特点,因此让小学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模仿、易于记忆和应用。把“语言教学游戏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唱儿歌练习英语发音,玩游戏锻炼英语思维,测试则提高了学习效果。可见,多媒体课件的全信息表达为小学生英语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对话,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把传授、练习、问题解答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合理的英语教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并完善。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兴趣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因此,英语教学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浓,英语应用能力较低,从而使得英语教学的质量不高,所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成为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提倡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尊重、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努力建立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营造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予以评价,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缺乏天然的语言环境,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教学法可以营造出合适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一个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句型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正确区分“How much is it?”和“How much are they?之间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以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时,单纯的讲解单词、句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在学习tall、short、fat、thin、long等单词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手势,讲解单词的意义,以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实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锻炼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以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演唱会以及英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宫玉芳.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19:564+598.
[2]王丕华.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171.
[3]胡敏.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23:52-53.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推荐阅读:
英语中的兴趣教学11-15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激发07-26
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09-14
谈英语教学中的兴趣10-11
英语教学论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兴趣问题12-25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兴趣培养12-08
化学中的兴趣教学06-26
英语兴趣教学谈07-03
进行英语兴趣教学07-13
初中英语兴趣教学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