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2024-09-27

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共12篇)

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 使对话理论正式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从此倍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对话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对话”, 至于《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间的问答, 自然是我国古代对话教学的滥觞。然而,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则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 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 都有对话的回响”。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中, 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 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的标志。”马丁·布格则认为:“在教学中, 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 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正是这种‘我—你’的关系和敞开胸怀, 才可以称之为对话。”由上可知, 所谓对话, 是指一种民主平等的、坦率真诚的、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的言语交流活动。对话的各方相对独立, 各自保持彼此的自尊。换言之, 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有声或者无声的信息交流, 是教育者为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语、情感、内蕴而组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交流活动, 它从一开始就与民主、平等、坦诚、倾听等相伴而生。

与传统教学相比, 这种新型的语文对话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对话教学中应充满爱与真诚。因为爱与真诚是对话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爱与真诚的泉水浇灌, 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将是无法想象的。

实施对话教学的课堂应充满信任、支持与肯定。语文对话教学需要在信任、支持、肯定的氛围中进行。营造这种氛围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 信任是对话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因为“离开了对人的信任, 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闹剧 (保罗·弗莱雷语) ”。

语文对话教学应追求民主、平等, 注重倾听。这是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所以强调民主、平等的态度, 倾听的方式, 是因为如果没有民主的态度, 学习主体就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 倾听便还原成了对既定答案的单项接受, 也就无所谓对话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应追求开放与宽容。这里的开放既有对话形式的开放, 也有对话内容的开放。对话主题不能仅来源于老师, 也可来源于学生;对学生的对话表现应持宽容态度, 允许他们有个体体验与独立见解。

语文对话教学应追求创新特质。课堂教学的交流与对话, 其终极目的不是传统的灌输与压制, 而是在真诚的沟通、碰撞与融合中生成新的意义, 以不断地完善或发展彼此的认识,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语文对话教学反对话语霸权, 追求批判意识。对话中的主体应是自由、独立的个体, 彼此对话的内容应是个性的, “每个声音的个性, 每个人真正的个性, 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 (巴赫金语) ”。教师只能以对话者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 不能让自己的话语成为强势话语, 阻碍培养其批判精神。

然而, 由于存在对语文对话教学概念的误读, 导致目前语文教学出现了伪对话现象。

其一, 只关注师生之间的问答, 对对话概念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目前, 不少语文教师以为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满堂问答, 或者, 教师事先预设好问题的答案, 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诱使学生往这个答案上靠拢, 以求认识的完全“统一”。这样的课堂, 乍看起来学生发言踊跃, 课堂气氛热烈, 其实不过是停留于热闹表面的貌似对话的言语形式;这样的课堂, 缺乏本真意义上的民主与平等;学生有的只是趋同思维, 根本没有自主和求异思维的空间, 更不用说碰撞出创新火花, 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所谓“对话”, 实际上是对对话精神的最大曲解。我们认为, 人本主义光辉照耀下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流, 这种交流活动是学生、教师为理解文本的语言、情感、思想内容等因素而开展的活动, 或者说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言语的、情感的、心灵的交流过程。因此, 这种对话与交流理当有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共同参与;同时这种对话与交流又是双向的、互动的、互相依存的, 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对语文对话教学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其二, 只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使对话行为无所依附。对话教学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言语表述观点, 表达主体与文本作者之间交流的感受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也是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对话者。为了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还需要展开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对话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于备课过程中) , 以使对话行为更具有针对性。可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 学生的对话往往显得肤浅苍白。究其缘由, 就是忽视了与文本对话这一种重要环节, 或者说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只是虚晃一枪, 并未落到实处。其实, 文本是丰富而又深刻的, 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不能墨守成规。为了避免呆板, 不妨采用如下方式:A.默读体悟式, 这是生本对话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B.速读思考式, 此法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本;C.朗诵感受式, 有的文本语言生动, 音韵铿锵, 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充分感受蕴藏其间的思想内涵;D.课堂辩论式, 有的文本, 存在语言的多义性和表达的模糊性, 教师不妨引导他们讨论或者辩论, 以便准确理解和把握。由于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有效组织课堂对话的基础, 因此, 这种对话应放在或者应主要放在课堂对话之前进行, 否则, 课堂对话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完成了与文本作者心灵之间的共鸣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在课堂对话中, 把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通过“这一个”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课堂对话个性俱显, 精彩纷呈, 使大家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净化心灵、完善自我, 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其三, 只关注问答、讨论、朗读、争鸣等形式, 忽视了写作、回忆、训练等辅助性手段。我们知道,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语文对话教学应集中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但是, 这并不是说, 对话教学只能局限于课堂, 只能局限于言语交流的显性形式。依照目前语文对话教学的现状来看, 执教者经常使用的对话手段往往局限于问答、讨论、朗读、争鸣等方式, 而忽略了回忆、写作、训练等课外辅助性手段。其实, 文本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采用朗读式、背诵式, 也可以运用仿写式、续写式、改写式;既可以学习洪镇涛老师的进入情境式, 也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模拟操作式、自拟试卷式。总之, 一切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和对话宗旨实现的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 无须抱残守缺。

其四, 只关注言语层次的对话, 忽视了情感交流层次和灵魂交流层次的对话, 忽视了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理当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这种对话不仅是言语层次的交流, 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洞彻肺腑的情感共鸣, 乃至穿透心灵的、触及彼此灵魂的关于生命的认知与感悟。然而, 语文对话教学目前的现状是, 教者对言语对话这一浅表层次的对话方式关注有加, 而对情感交流层次、生命对话层次或学生与自我心灵对话层次则少有探索。我们认为, 语文教育的真谛在于, 教育者通过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与交流, 让学生穿行于优秀的文化 (含文学) 作品之间, 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语言, 吸吮优秀文化的雨露甘泉, 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 培养其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因此, 作为对话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式, 除了要体现言语层次的对话外, 还必须呈现情感交流与生命对话层次的沟通与交流, 这是由语文教学的使命所决定的。所以, 我们的对话教学不仅要关注对话的言语层次, 更要关注对话的情感交流和灵魂交流层次, 高度重视后者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 认识自我和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特殊功能, 以提升其语文能力, 培养其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健全人格。

汉。本文编校:老猛

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2

(永靖县川城学校 张静)

农村初级中学中,英语教学是个顽疾。随着教材的改革,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地困惑。新教材容量大而课时少,农村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晚,教学任务重而教学时间紧,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差距,同时,由于没有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渐渐地我们所学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然而,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在一次全校公开教研活动课上,按照示范课和素质教育课堂的要求,大胆的在课堂教学中,让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练习,顿时,激起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欲望,争先恐后的纷纷到讲台上相互进行口语对话。起初,有的同学不敢举手,有的同学即使走上讲台也表现的不够大方自然,看上去很羞怯很不好意思。可是慢慢的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走上讲台的同学也很落落大方,甚至有些同学不止一次渴望走上讲台展示着我。看到这一现象我欣喜若狂。于是乎,心里萌生了一种想法:既然学生这么喜欢做口语对话这么喜欢到讲台上展示自己,何不把对话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更多的展示机会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因为感兴趣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心动不如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话教学,明显发现,现在课堂参与度比以前高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了,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更活跃了,甚至连一些平时从不举手的“钉子户”也勇敢地举起了手。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就农村学生自身而言学习英语的能力略显滞后,开口说英语更是难上加难,如发音标准害怕说错闹笑话、胆子小没有信心张口等综合因素。为此,我们教师要多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正确看待错误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即使犯错误也没关系不必害羞,慢慢地勇于张嘴“说”英语。这个环节中,多听多练是关键。

二、“撬开”嘴巴“说”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想办法、找时机,“撬开”学生的嘴巴,尽量做到最基本让他们自读单词、短语、句式等。以便迫使学生被动“张嘴”。我们可以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逐个的读单词,例如1-10的英语单词,可以指定某个学生读one,然后依次轮流two、three、four等等,接着还可以倒着读ten、nine、eight…这样可以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将语法教学和口语教学融会贯通起来。以一般过去时为例,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变为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等各种句式,然后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也间接地训练了英语口语,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过程中不苛求读的多么准确,即使发音不标准,也要多鼓励,教师应竭尽所能地给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笔者所担任的是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而七年级又是衔接小学和初中的关键枢纽,是一个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和转折点。在教材内容、容量以及知识点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将会为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从事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如何取得“开门红”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的。三.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培养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之一。采用多样化、形式不一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简单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或者带学生观看原声英语电影,耳濡目染之余激发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学生进行模仿。只有大量的训练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3

根据沟通双方的特点及学习进程的开展,教师怎样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灵性?

一、自主学习

1.研读感悟,让对话走向深入。研读感悟就是学生主体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感悟。

2.图文结合,让对话富有情趣。图文结合就是让学生将文本中呈现的图片信息和与之匹配的文字结合起来,观图思文,读文想图,图文合一,获得对文本内涵的形象感悟。

3.手脑并用,让对话充盈活力。数学教材充满着严谨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只“看”不“做”,难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所以,数学课堂呼唤“手脑并用”,即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展开时间活动,将静态凝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伸展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建构”。

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关注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实施策略为激励学生的自我对话。

1.要激励学生积极反思。学生与文本对话,形成了初步的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是肤浅的、零散的、表面的。因此,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去发展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自学“化简比”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每道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法,在以后的解题中你准备用哪种解法呢?”经过自我反思和对比,学生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准备用约分的方法。”有的说“我准备用前项除以后项的方法”有的说“我准备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还有的说“应该根据具体的题目确定方法。”“我觉得分数比用前项除以后项的方法好。”“小数比用比的基本性质更简便。”……真是预约之外的精彩,不仅呈现出在心灵层面上的进行动态生成的对话,使学生自行调节学习策略,选择解题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2.引导学生提问和总结。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自己提问和总结是形成数学思维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类似的应用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合作学习

1.合作交流。学生只有在和谐的互动中与同伴共同体验,学习才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潜在的创新激情才能释放。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合作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合作交流,可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分享同伴的智慧,讨论、解决各自的疑难,实现共同提高。

2.师生对话,深化认识。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交流,交往互动的过程。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的局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加深入有效。在对话中教师是对话的一员,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和谐相处,教学才能得以升华。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的教学:

师: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生:我最喜欢大熊猫,因为它十分可爱,还是国宝呢!

生:我最喜欢蓝猫,它虽然淘气,但它很可爱!

生:我喜欢蓝猫的勇敢、机智。

师:希望你们都像蓝猫那样聪明、机智、勇敢。今天我们把蓝猫请到教室,与大家一起做游戏,喜欢吗?(课件出示,蓝猫数学乐园)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学习意识被唤醒,学习兴趣被激发,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能、全神贯注投入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对话付出足够多的教学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性,以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释放。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才能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预设,并能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并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

论大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4

对话以及对话教学日渐成为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当对话以崭新的形态呈现在大学教学中时,它便以其特殊的的魅力和效力受到大学教师的青睐。纵观当前的大学教学,对话教学已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向来由教师主导和掌控的大学课堂逐渐出现了交谈、讨论、感悟和体验等师生共同参与的行为。然而这表面上看去是充满活力、热热闹闹的课堂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对话吗?透过浮华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课堂中出现如下无效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简化为问答接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虚假现象。对话之初,教师事先设想好问答的形式、思路和答案,学生只需要配合教师进行一问一答,对话的结果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对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的,实现学校要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此类对话均为形式上的对话,并没有实现对话教学的本质意义。

(二)对话教学异化为自我教学

目前,大学课堂中出现很多学生代表讲课的现象,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课后准备好资料后在课堂上给同班同学“上课”,这种教学方式本意是为了给予学生机会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讲课提高自身的说话能力和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交流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很多教师却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偷懒”,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远离于课堂之外做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参与到对话中并监控课堂,更没有对学生的对话教学进行正确引导。

(三)对话教学泛化为讨论汇报

这种现象在如今的课堂上尤为常见,通常是为了讨论而讨论,缺少潜心研读文本的过程,忽视了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特性,将对话教学简单地泛化为生生间的讨论,甚至是少数优秀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二大学对话教学的应然

很多学者批判了大学课堂中这种形式主义的对话教学范式。认为对话教学应该是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文本与生活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特征,开发师生创造潜能,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活动过程。[1]当代教学论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民主平等的、沟通合作的、互动交往的、创造生成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讲,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师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性质上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更多地体现为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洞察力,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关系中实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一)文本对话

教学中,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前提之一。师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不断解读意义,丰富认识,反复对话,常读常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角色扮演、趣闻逸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目的性动机,不仅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且引导学生知道为何而学,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本身也必须是学习者,教师在与教材的不断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地从教材中汲取知识。

(二)师生对话

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活动,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是建立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是合作、平等、民主、互惠式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授受关系、主导与主体关系等;教师也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教师的威信来自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教师创造性劳动本身,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对话是一种帮助师生追求真理、促进主体寻求意义的过程。

(三)生生对话

大学教学过程的对话是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交流、知识交流、价值交流,是学生相互认识、相互批评、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的过程。同班的同学年龄和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模式也是相似的,一个同学提出的见解要么能够引起同班同学的共鸣,要么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并提出与此相异的见解,这种对话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同学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四)自我对话

大学教学过程的对话也是引导个体意义生成、提升教化功能的过程。“教育对话所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动,在这种行动中,教育成为一种‘召唤性’结构,在其中自我与价值都在场,教育活动在自我与善的价值世界之间建立了对话的联系,自我在构成性价值的引导下,通过理解、认同、选择、反思等交流形式,而实现精神的自我创造。”[3]而在教学情境中,频繁的、真实的、直接的对话则更利于主体相互之间进一步深入内心,帮助个体找到自我的价值存在以及精神创造的动力,对人格完善产生非凡的意义。这种“特殊的教育行动”在于学校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对话,是师生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在人与文本的对话及师生对话的基础上,通过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对话,对过去所积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进行反思性理解。通过自我对话,学生借助个性化的方法把新的信息以及相关的知识关联起来,建构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获取更多的教学知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五)生活对话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由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最先提出,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属于人的、极具感性色彩的人的现实生活场,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多向度的、主体间共有的世界。[4]而对话教学则力求重建人的“现实的主体性存在”,弘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等,坚持从师生共同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去彰显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料进行教学。毫无疑问,对话教学模式是生活教育的最佳方式,也是深入了解生活世界的最佳途径,对话教学为学生的发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师生共同与生活进行对话,更容易引起彼此之间的感情共鸣,教师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消化学习内容。

三提高大学对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积极创设对话情境

“个体意义生成的条件是:具有‘话语表达权’,即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具有价值选择权,一面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另一面是教师的‘价值观包容’,参与课程文本的解读过程,通过问答、对话、讨论、商榷、争辩以及体验而使价值在个体身上的意义生成成为可能。”[6]随着以问题为核心的对话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出现,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深刻嬗变,即以提问为基本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不断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对话情境。然后由教师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填补认知空缺的心理动机,激发他们积极地参与对话。同时,对提出的问题应给出尽可能多的观点,扩展对话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该问题,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讨论与合作中发展思维;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的结论进行比较、分类和总结,通过解释数据、事实而形成科学结论,达到对话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对话意识主要指平等对话的意识或精神。这种对话意识或对话精神,可以具体地表现为“对话式”的语言交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指人以对话的意识和精神对待他人,以对话的观点看待事物。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培养血神的对话意识:首先,在思想上,强调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权利针对课堂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受教师权威压抑的沉默者。其次,在实践上,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对话中,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共享”、“互惠”的关系,是一种教学主体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命意义的过程。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与人交流和沟通以提高说话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王富仁认为:“通过不断了解别人、感受别人、理解别人而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自我,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形式……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然后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评判。”要实现成功的对话,首先要求对话者学会倾听,倾听不是普通意义的听,它要求倾听者既要听懂与话者的说话内容,同时还要理解与话者表达这种观点时的情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的观点。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时应包括: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对话过程中,只有保持必要的注意力才能掌握与话者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还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对方的谈论内容才能参与到讨论中。

(四)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后学生获得的只是一大堆无用的、彼此分割的、很快就会被遗忘的东西,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更好的对话能力。为此,教师要真正把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切实与学生通过对话,使学生获得有利于形成对话能力的丰富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使学生具备在其一生中任何时候不断改组、重构和更新自己符号世界的能力。学生具有这种对话能力就具有了向未知世界拓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正在于造就这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者。

参考文献

[1]王彦明.对话教学本土化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

[2]金生肱.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130.

[3]郑敏.当代高校对话教学模式探析[J].教书育人, 2007 (10) .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篇5

【摘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语言可让师生间产生平等对话,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对话式教学

【正 文】

一、现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一种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然而,仔细审视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

(一)漠视差异的“偏对话”。

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念认识上,未认识到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很少探索其培养方法,因此,往往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风骚,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闷已久,然后形成一种自然沉闷的状态,多数学生甚至沉闷一生。尤其在在我们一年级,孩子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缺乏丰富的词汇,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缺乏缕清条理进行不断思辩的能力,而我们老师的语言又往往不够生活化,不够儿童化,时时让他们云里雾里,不能明白其中奥妙,因此孩子们常常是有话说不出,甚至无话可说。

(二)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许多人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如“会不会?”“会。”“行不行?”“行。”„„这些问答,并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扣击学生的心扉,并非一种真正的对话。

(三)琐碎问答的“浅对话”。

课堂上,往往许多问题的提出引起一片小手如林、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常常只是文本的再现。如“春雷打来,小柳树怎样了?”“醒了。”“春雨下来,小柳枝怎样了?”“软了。”“春风吹来,小柳絮怎样了?”“飞了。”„„这样的一问一答,并没有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师生间并没有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没有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儿童这种灵性,可是却因为语言的缺乏使他们无法去表述他们内心世界,让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交流”中触摸不到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可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对话式”教学的概述

(一)对话式教学的界定

对话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钟启泉先生对此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的阐述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自主性发挥极少。现代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启发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这意味着教学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建构,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

(二)“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对话是平行的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被激励去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2、“对话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

人类社会在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育民主与平等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教学中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师生共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

3、“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相互合作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交流融洽的朋友关系,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不存在哪一方为主,哪一方为客。而教学是双向性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是一种平等地交流。对话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合作,因此“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师生关系。

(三)“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1.创设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气氛之中,他的生理机能将会大大地弱化,思维、语言、表情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课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对话氛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我们就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氛围,使他们明白可以“想说就说”。如,“哇,大家都坐得那么好,一定是准备好认真学习,打算多学点知识吧!真聪明!”又如,课前问好后,老师说:“你们声音怎么那么响亮?是想跟我比赛谁更认真吗?”„„这些话其实都很简单,但却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因为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是平等的,你尽管可以说自己想说的。(2)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敢说。现在许多所谓的幼儿园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都变的特别懂事、听话。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也特别怕自己说不好,因此刚入学时都不知道举手。这时,我们要都鼓励他们,如“你真的好聪明哦,连这个都知道”,“呀,你怎么这么棒啊,回答得这么好”,“你太厉害了”„„这些生活化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来说,可谓是玉露琼浆,学生听了肯定会觉得透心儿凉。

(3)用儿童化的、口头化的语言使学生会说。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尽量用一些儿童化、口头化、语言,使所教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生字“游”时,我对学生说:“啊?这个字怎么这么难啊,我都记不住他,谁来帮帮我吧?”这时,学生就会非常活跃,想尽一切办法来帮你,如:“游泳是在水里游的,所以是三点水旁。”“把三点水旁加一个方再加上他右边的部分就是了。”“老师,我有一个谜语,这个谜语是我爸爸教我的:一个大人,带着他的孩子到方方的池塘里游泳。这样就记住了。”„„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引发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演演、说说、画画等方式让学生“不说口痒”。尤其用语言渲染情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精彩片段,着以浓墨重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教师选中“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到哪儿去住呢?”为特写镜头,然后配上音乐加以描述: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也没有了——(也没有了小花,没有了小草,没有了小鸟动听的歌声,没有了小动物们欢快的笑声。)家没有了,他们只好打起行囊,拿起背包,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这时,纯真、善良的孩子们已热泪盈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小猴子,你太可怜了。”“小松鼠,你来我家吧!”之后的朗读,更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二)作业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以前,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以“√”或“×”以论正误,或者全对者打个五角星、画朵小红花以示鼓励,但这些给予学生的仅仅是一种符号上的刺激,只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做法、“掌管意志”的表现。作业批改或寄语等,若要真正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有所触动,光有符号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充满人性与人情的语言去启迪其智慧,滋润其心田,磨练其意志。记得一个小朋友在他的日记中给我提了个建议,我很真诚地在他的日记本中写了个“谢谢”,那个小朋友开心得不得了,回家还跟父母说“老师在日记本上跟我说谢谢了”。作业本也是师生心灵对话的途径之一啊。

(三)走进学生生活,创造对话。

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楷模、社会的代言人,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必须不苟言笑,讲究师道尊严。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了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而代之的只有教育与被教育、传授与被传授这样的不平等交往。于是,一站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戴上了“神圣的面具”。但是,正是这样的交往,让师生间莫明地隔上了一堵墙,隔开了学生与教师,让他们彼此见不到真面,摸不到真心,触不到真情,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对话。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规范执行如何,不如意就拉到讲台边或办公室进行“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所以师生交往中,应更多地融入一种“生活语言”,可以是关心彼此的身体,关心彼此的心境,也可以是相视一笑,却可以让彼此间更多一份亲切,多一份信任。

四、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对话,交流共享-----自我对话,创造生成。这一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那么,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在对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形式上的一问一答,现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成了教学中的资源,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生生之间或相互提示,或共同探讨,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教师幽默而老练,学生积极且大胆”,这正是课堂教学变化的最好写照。

(三)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对话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第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它主要体现在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它包括:审美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的能力;评价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创新能力——能够超出本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文本中引申出新的思想、观念,对原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

对话教学的实施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置身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之中。通过教师的鼓励、赞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尤其是出现了学生敢对话、爱对话、能对话的可喜变化,使语文阅读教学步入了一个活跃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教师的改变

对话教学的探索实践,使教师们原有的教学观、师生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激活了教师的教研风气,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1.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2.提高了专业素养。教师通过探索实践,不断丰富了教学智慧,提高了驾御课堂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较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问题,应对课堂中的复杂局面,甚至能有效的将一些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课题研究活动,不仅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还积极主动的去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素养仍有待提高 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材料较少。平常,我们虽然安排时间自己上网或看书去找资料、看消息,也有安排时间集中学习、交流,但由于大家的理论知识都不够丰富,碰到问题有时经过激烈讨论但最终也得不出个所以然。如,对于课堂上,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话,但往往重视文本解读的“生成意义”,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特点,也就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理论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领导、专家的指导,以便让我们茅塞顿开。

2.对话式教学需有效推广

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自然地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有时仍会不自觉地重新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有赖于 “对话教学”课堂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加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与教学反馈的反思,提升教学理念,将其内化为日常自我的主动性实践研究活动。3.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备课时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目标定位应各有侧重,内容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才能有所针对,通过学习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对话,使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则需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程,适时点拨、鼓励与指导,所以构建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与建立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学习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个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

4.与家庭的联系有待加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条件、环境,家长的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想真正的与学生展开“精神开放”、“完全接纳式”的对话,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这需要我们与家长及时交流、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觉得,与家庭的联系还应更勤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J].2007(10)

[2] 语文毒化教学的误区及有效对策[J] 科学大众 2007(9)

[3]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J]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4] 郑金洲.对话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评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6] 靳玉乐 对话教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

对话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教学对话策略应用的好坏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中须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建立正确的对话关系

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但传统的教育一般多重视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实践证明,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将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是说,必须调动起学生主动对话的主体行为。如笔者在教小学牛津英语5A Unit3At a Music lesson 为了学习并操练I can….What can you do? 这个重点句型,是这样设计的:(课外)在早上大课间时,我特意与学生们一起打羽毛球,为上课埋下伏笔。(课内)

T:I played badminton this morning. I can play badminton. What can you do?

S1:I can play football….(cook, sing, dance, fly the kite, play with a yo-yo,…)

T:I see. What can heshe do?

S2:HeShe can ….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因为一个与他人对话没有主动性的人,是难于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的。因而,我们必须摆正师生两种主体性的关系,要将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向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为中心,学生应有与教师平等的对话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建构师生良好的对话关系。

二、激活兴趣、调动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意识

兴趣决定着人能否将自己的精力投注于所从事的某项活动的关键。有些学生的学习,常有偏科现象。能专注于自己喜好的学科学习,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则敷衍了事,以求过关。因此,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激活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喜好引导到本学科上,使学生产生主动对话的意识。如某教师在教学小学牛津英语4A Unit2 In a toy shop 为了练说This is …,I think.这个句型,是这样设计的:

T:It has four legs.It has a long tail.

S:This is aan …,I think.

T:It’s not big.

S:This is aan …,I think.

T:It can catch mice(鼠)

S:I see.It is a cat.

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不能只重于努力传授丰富深刻的理论知识,而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教学活动不是知识转移,不是知识搬家,不是要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对知识奥秘的探寻和开掘。知识探寻的主体应是学生,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以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英语学习。

三、设疑求答,自疑自释,激发学生自觉的对话行为

“疑”是引发主动性的重要条件,设疑则是引发学生主动对话的有效方法。“设疑求答”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学生以一个积极探求者的身份置身于疑难释疑时,他们便会化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他们的一些潜在功能便会发挥其作用。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对话行为,它应是有启发性的,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多种思维的。往往有些有疑问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如果他们真正发挥了自己主体性的作用,往往会说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看法。当然,所有的设疑都应该以文本为基础,与所研究的知识对象对话。这就要激活学生自觉的发疑意识,养成自觉的发疑意识。发疑就要以创新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长期以往,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也会逐步形成。

四、授之以法,导之以行,提高教学中的对话效果

教师主体意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师范不能替代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所讲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这些知识与丰富广博的图书资料知识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面对丰富的资料,学生因探求知识的经验不足、方法途径的不当,苦于不知从何着手,因而,他们需要老师能在这方面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中的对话效果,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的途径。美国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国家,笔者认为下面经典的三句家教,值得品味:

1.Stand behind,do no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2.To enter the room, ke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 help. 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3.Have a try.去做。去试试。

对话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分享个人经验和思想,并进而达成共识的必由之路。其本质就是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与创造的展示。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行为就是这种师生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组织着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地调节与控制着学习节奏。

总之,教师应始终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源,以课标为纲的原则,整合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另外教师还应采取多种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语言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使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快速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话说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篇7

但是, 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对话者, 要有两个互为对象的前提, 这对象可以是单个的个体, 也可以是多个的。对象的双方可以都是人, 这没问题, 但对象的一方可以不是眼下的具体的活生生在面前的人, 也能构成“对话”吗?这一点得重点说一下。

从语文教学范畴来讲, 对话, 不单单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它至少还包括:

1.从学生角度讲, 有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课文, 学生与课文作者, 学生与课本编者, 学生与其他人, 学生与其他媒体等。

2.从教师角度讲, 显然,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其他人等等。但是, 教师与课文, 教师与课文作者, 教师与课本编者, 教师与其他媒体等。

对话双方如果都是人, 而且都在面前, 可以直接通过有声语言交流的, 如: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这是显性的对话。

那么, 隐性的对话是什么呢?

它就是指对话的一方是学生, 或老师, 而另一方是没有声响或有声响的对象, 只是一种或几种媒体, 如:文字、图画 (无论活动的或静止的) 等。

人与无声的或有声的媒体能构成“对话”吗?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十分讲究的问题。

我以为,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求要重视“对话”, 除大家都比较注意的显性对话, 如:师生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互动等等之外, 容易被忽视的正是隐性的“对话”, 而隐性对话中:

从教师一方讲:教师与课文, 教师与课文作者, 教师与课本编者的“对话”。

从学生一方讲:学生与课文作者, 学生与课文编者的“对话”这两方面特别突出。这无声的“对话”, 如果不被认可为“对话”, 那么语文教学中讲对话是大有缺失的“对话”!因为“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 是一定包括着“琢磨”“领会”的重要成分的!

作为教师, 首先要与课文有深入的“对话”基础, 对课文的作者和编者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材料, 也要有这样的基础, 而后才可能与学生有较好的对话。

教师与课文“对”什么“话”?我以为, 起码要与文本有密切深入的接触与探究, 而且要反复进行, 直至领会课文所要传递的信息, 通过深入的探究, 教师先要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道”是什么, 这个“道”是怎么样来表达的, 也就是教学法上讲的“二重转化”, 这就是“对话”。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考虑如何在与学生对话中, 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领会课文这个范例, 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的营养, 学会如何进行口头与书面的表达,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人文的耳濡目染中受益。

要很好地完成这些“对话”, 还必须有很好的教师与课文作者的“对话”基础。

一篇课文, 一旦被选入基础教育的教材, 少数的例外, 通常都有经过编者与文章作者的深入“对话”, 进行了改编,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已经是两者默契的合作产品。如果没有理解好这“合作作者”的良苦用心, 怎么能进行有效的“教”与“学”?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多解的时候, 教师有可能模棱两可地以“学生发散思维都是好的”为理由, 一概予以肯定, 而不去领会和肯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核心价值。仅此一点, 就可以看出与作者“对话”的重要性了!

与课文的“对话”, 还要借助教师与教师的共同“对话”, 共同习得。其间, 更要借助与参考材料的“对话”等等来完成。其中, 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课文编者的意图,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组编入这样的课文, 这个意图还体现在课文后或前的提示及要求上和学生要完成的问题等等。

教师只有在与课文“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对话”中, 在与课本编者和文章作者的深入的“促膝谈心”似的“对话”中, 在很好地与学生对话中等等, 才能够说得上我们切实重视了语文教学的对话。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要重视好, 首先, 着眼点是在教师这一方, 而后方可能关注到学生这方, 是不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也能“对话”好。这样的“对话”, 得益者不但是学生, 教师本身更是教学历练的得益者啊!

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篇8

一、话题引领, 唤醒对话期待

所谓阅读话题, 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阅读话题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 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 抓住文本中心意图, 巧妙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话题, 用话题唤醒学生的对话期待, 引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深刻领悟文本内涵,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跨越百年的美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文以“美丽”为主线, 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 3年又9个月如一日地在废弃的破木棚里进行艰苦的研究, 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心灵。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 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教学时, 我紧扣文眼“美丽”,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美丽”的理解, 说说自己身边美丽的事物, 自主建构阅读话题: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课题中的“美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走近居里夫人, 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 通过读、圈、画、思、说、议等语言实践活动, 感悟这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本质含义: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她视名利如粪土的高贵品质。最后, 引导学生回读全文, 谈谈这种“美丽”仅仅跨越百年吗?这样, 在话题的引领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 学生在习得知识、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 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

话题引领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 灵活运用。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型、不同文体进行选择, 可以运用名言警句、游戏、谜语、导语、实物、电教……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产生心灵碰撞, 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二、灵活运用对话方式, 让情感在对话中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品、悟、写、议是学生阅读实践的主要形式, 其目的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语文意识, 依托文本, 灵活运用对话形式, 让情感在对话中升华。

(一) 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也是文本的语言积淀为读者语感的过程。阅读教学, 应以朗读对话为中介, 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读文本, 让学生在与课文一次次的朗读对话中, 加深理解和感悟, 情感得到逐步升华。阅读一篇文章, 教师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引导学生与文本至少进行三次朗读对话:

初读——整体对话文本。整体观照文本, 引导学生采用默读、朗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谈谈与文本接触后的感受, 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精读——倾情对话文本。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 融入文本意境, 产生情感体验, 并通过朗读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读出意蕴, 读出感情, 品味文本之美, 体悟情韵内涵。

诵读——回味对话文本。整体反观文本, 引导学生熟读或背诵文本, 积累语言, 深化体验, 获得回味感。

(二) 品———与文本心灵对话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学生与文本对话正, 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探寻作者心路和情感的历程。“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阅读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品赏文本语言, 感受语言文字之魅力, 感悟文本之文化真谛, 实现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鱼游到了纸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7自然段准确、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运用高超的画技, 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教学这一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句品悟文本内涵。

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找出表现那位青年“画技高超”的词句, 引导学生从“一丝不苟”、“绣花”、“细致”、“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中体会青年作画时的全神贯注、认真细致。

2.出示“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幅图, 分辨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画法?说说这两种画法有什么不一样?

3.想象情景:青年“工笔细描”是在画金鱼的什么?“挥笔速写”又是在画金鱼的什么?

4.播放“金鱼图”,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进行观察、欣赏, 反复引读、朗读、配乐读课文, 品赏文章语言的节奏感、准确性、趣味性, 感受青年画技的“高超”。

以上教学环节, 以文本关键词句为依托, 读中有品, 品中有读, 入境动情, 缘情悟文, 深刻体悟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

(三) 写———与文本多元对话

写是一种潜在的对话形式, 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通过“写”这种潜在的对话形式, 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 倾吐情感, 荡涤心灵。

(1) 摘抄笔记。“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积沙。”摘抄笔记的过程既是咀嚼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也是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好词佳句、精彩语段做一些记号, 如画线、圈记、加杠等, 并分门别类摘录到读书卡片上。一旦养成了摘抄笔记的习惯, 学生便能获得丰厚的语文积累, 运用时就能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2) 阅读批注。阅读批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 并把自己的疑问、理解、感悟、评价写下来。对文本圈、画、点、评、注的过程也是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批注进行阅读实践, 做到有疑必注、有感而批, 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提高理解、感悟、欣赏等语文素养。

(3) 随文练笔。随文练笔包括仿写、改写、补写、续写等, 这是与文本展开创造性对话。比如《将相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课中的“负荆请罪”部分这样描写廉颇:“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可能说些什么, 文本留下空白, 令人遐想联翩。教学时, 教师可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 以及蔺相如和廉颇将军推心置腹的对话。学生在补写中, 既和文本进行了生动的对话, 更得到情感的陶冶, 精神境界的升华, 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的老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9

一、课前的英语对话导入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 在小学英语课堂, 为了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一个完美的开头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小学英语课上课前的导语是很重要的, 课堂的导语也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好的导语是好的教学的前奏, 它代表着教学的高潮与结局, 导语不仅仅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 它更是引导着学生思维、努力求知的方向。

在小学英语课堂, 好的对话作为课堂的开始, 这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在开始教学前可以带领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唱英文歌, 比如在对人教版的《Ten little Indian boys》这堂英语课进行学习的时候, 由于需要对该文中所出现的人物进行介绍, 因此, 小学的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们一起唱《Hi, Nancy》,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这对英语本身的教学也是很有帮助。

二、课堂的对话教学

好的导入只是做到了课堂学习英语的开头, 也只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聚精会神的听讲, 那么就应该做到在课堂之中让学生领略到学习英语的好处以及英语的魅力, 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听讲。对于英语来说, 最重要的好处和最大的魅力就在英语的语言, 那么对话式的英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简单地来说, 那就是应该加重英语对话在课堂中的分量, 让学生领略到英语对话的魅力。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的小学英语《U-nit5 Do you like pears》这一课时, 英语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应该注重对话, 如可以在对课文中词汇读写记忆时, 将其与对话的练习相结合, 也就是可以通过玩偶的运用以及情景对话的方式来对英语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进行记忆, 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英语对话:

T (Teacher, 老师) :Look, it’s a dial.Let me see what is on it?

S (Student, 学生) :Let me tell you.Oh, apple, pear, orange…

T:Really?

T:Boys and girls,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Can you speak in English?

S:It’s a…

T:Do you know…

S:Yes, I do./No, I don’t know.I know…

T:Look at me.Here’s…for you.

S:Thank you very much.

通过上面简单的对话,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 还能够使得学生对一些水果类的单词和词汇有一定的印象, 进而能够有所记忆。

三、课堂对话情景的设计

1.联系生活型对话设计。

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中要时刻注意与生活的联系,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将平时生活的片段带入到课堂中, 用生活的事件作为创设情境对话教学的基础, 使得学生能够在亲切的生活事件中独立体会和思考, 之后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完成课文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At the zoo》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联系生活中遇过的动物, 那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以此作为英语课堂对话的基础, 不仅如此, 教学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谈论动物的对话中尽量地使用“Look at the… (动物名称) , It is so… (形容动物的形容词) , 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在做到真正地融于生活学习英语的同时, 对英语的一些基本表达也能够有所了解。

2.情感型对话设计。

人的眼观最为主观, 但是耳观在这方面也不弱。小学英语有很多文章是感情丰富的, 对于这样的文章, 我们利用多媒体的手段, 以音乐作为情景教学的基础创造出语文教学情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的“What’s the matter, Mike?“这一篇课文的时候, 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描写家庭感情的音乐, 让学生融入其中, 之后, 再要求学生以此作为对话的基础, 进行英语对话, 而且要求学生在对话中能够尽量使用”How are you feeling?How do you feel?Fine.”等等短语, 让学生在对话中熟悉英语, 熟悉知识。

3.扮演角色型对话设计。

小学英语是具有多样性的, 小学生是具有很强的表演欲的。所以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以角色扮演作为英语对话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英语文章表达的情感并将其表演出来, 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得靠学生自己去探求英语课文中相关的内容以及涉及的词汇,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思考, 自主学习并理解英语。不仅如此, 因为学生对充当角色的表演会具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兴趣的刺激下, 学生会自己去研究以及理解课文中的语言, 在理解的同时又会把课文的英语单词在脑海中自动地变化成形象生动的表演, 以及富有作者和自己都有的情感的语言表白。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理解英语课文内容, 这种英语对话教学也是学好小学英语的绝好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 小学英语作为一科基础性的课程, 有它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或缺性。因此, 小学教师应该尽量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 也就是通过课堂的对话教学, 开发学生智力,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以及老师能够在课堂上都保持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 让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有质的提高。

摘要:对话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课前导入、课堂创新教学以及课堂对话情景的设计三个方面体现, 教师通过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以期提高小学的英语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10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话教学首先应当建立在师生间的良好对话上, 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够帮助师生开展良好的对话。在对话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的机会。同时, 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切, 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 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更加活跃,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们会了解到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了“旅行者号”机车这些基本史实, 并且能够明确工业革命最先是从英国开始的, 后扩展到欧洲和北美。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和学生间展开交流对话, 可以向大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我曾问我的学生:你们认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目的何在?你们能够谈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吗?虽然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 却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一同展开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在表达想法时, 教师要认真听, 当大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启发。这种对话教学不仅有益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想要让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应用实践,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给学生们创设更多更好的教学活动。因为, 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才能真正活跃学生的思维, 才能深化课堂交流与对话。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无论是核心概念还是历史事件的成因, 都可以成为探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 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无论是观点的交换, 还是对观点的争论, 都是对话教学的良好体现。

我在给学生们讲“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时, 为了深化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体验, 我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会在第一时间为他们解答。这种轻松的对话方式, 不仅能够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 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百家争鸣”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争奇斗艳的事实, 他们还明白了所谓的“争鸣”, 其实是指当时各阶级, 各派政治力量的代表, 都希望能够按照本阶级 (层) 的利益和要求, 来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轻松愉快的, 学生们能够在这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由此可知, 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对话教学能够在课堂上起到良好效果。所以, 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让对话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很好地推动对话式教学。教师在给予学生学习评价时, 除了要合理、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教师在给予学生教学评价时, 应当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对很多历史问题的剖析, 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并不存在唯一的或者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与现象, 在不同的视角下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 要综合衡量学生的观点, 让教学评价更加优化。

在教学“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一节内容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们理解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要让学生明白:科技进步, 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以设疑、析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后续开展的教学评价中, 老师要表扬学生所做的努力, 并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加以解释, 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较为合理的, 它能够让对话教学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落实。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误区 篇11

于是教师一窝蜂地进入了一个“热闹”、“时髦”的境地,你要是按部就班,围绕预设的目标不蔓不枝,就会被讥为传统、古板,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创造性,甚至有违课改精神。对话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渐露其弊端,著名教授倪文锦指出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你问—我答”,阅读课由“灌输课”上成“问答课”,这种课型问答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由此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李海林教授也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认为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大量“无效讨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有教师片面地追求对话教学形式,追求课堂的热闹效应,背离了对话教学的初衷,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泛化的对话

孜孜于学生的教师把阅读课上成学生的自由“交谈”的课,似乎已成时尚,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老师们不敢“讲授”不敢“分析”,更不敢“训练”,似乎期盼学生在或紧或松围绕课文所涉及“话题”交谈中,能自发地生成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讲”一篇篇课文所涉及的东西,是我们以往阅读教学的通病,也是阅读教学长期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废除了教师的“讲”.换成了学生的“说”,病就消除了吗?笔者以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使用。

根据汉语的特点,阅读教学要重视传统教法:大力加强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及书写的训练;大力加强朗读的训练;必须对背诵、涵泳、对课等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引起足够的重视。余文森教授列举了一个案例: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是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这样从识记的角度对汉字进行泛化的对话,余文森说,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

二、虚化的对话

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是解读的对象,是“对话”的一方,离开文本,作“信天游”似的教学,或者由文本一隅而无限生发,不断引申,最后远离十万八千里,都是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提防的。对于文本的意义,可以再创作,因为对话的本质既是对文本意义的发掘(发现),又是对文本意义的赋予。现在课堂教学的男一极端就是让学生一说到底,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地附和学生的言说,其实,语文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1.文本缺失

“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伊瑟尔语)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认识文本、理解文本、创新文本中实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教师只有完成了和文本的有效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的对话活动。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结果令人唏嘘不已,催人泪下,可是就是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在学生那里遭到了“新观念”的挑战。有女生认为,文中的妻子太傻,如果是她,首先考虑是找一个投资商,利用秀发资源,到电视上拍个洗发水的广告,钞票还不是滚滚而来?秀发丝毫不损,还可以赚他一笔。有男生说,那当丈夫的也不明白,金表是传家之宝,怎可轻易卖掉,应该先拿去鉴定,说不定是文物,价值连城,买礼物还不是小菜一碟。毫无疑问,这些议论与作品的内涵相差万里。本来作者是在作品中潜心描画出在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还有一份真爱和人性,结果被人曲解为“傻子”,还是还原了“金钱至上”。显然学生没有读懂这篇作品,没有思想上的感悟没有心灵的震撼。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应该成为“我阅读、我思考、我感悟、我体验、我提高”的过程。

2.教师缺席

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生互动方式是对话、交流式的,而不是传递、问答式的,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过程是一段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以智启智的精神生活,共享着智慧挑战的乐趣,共度着心灵唤醒的时光,不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对学生的单向传递,也不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教师要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

执教《庄周买水》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对庄周买水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的结果:(1)庄子视名利如粪土,庄子怎么可能去买水养鱼呢?(2)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庄周肯定去买水,谁都想过好的生活;(3)庄周不可能去买水,为金钱出卖灵魂,庄周不屑为之;(4)庄周会去买水,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两不误。讨论在教师的一片赞扬声中戛然而止,教师没有发挥平等中首席作用。笔者认为执教者非常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观点适当点评,此篇文章是寓言式杂文,写于1988年,联系当时席卷中国大地下海经商的大潮,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以崇尚无为、宁愿曳尾于途中的庄周也下海经商为故事背景,更有现实的批判意义。然而执教者没有点评,依旧不依不饶地开展无意义的对话;假如你当官,你会怎样?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无非想听到学生慷慨激昂的陈辞,可是丧失了任何背景的对话又有何意义?

3.倾听丧失

对话,在普通层面,“对话”就是两个人或许多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现代汉语词典》)但在哲学层面上,“对话”有着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含义。最主要的该是主体间的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关系、合作的态度以及倾听他人以创建新境界的渴望。很多时候,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课堂的顺畅,于是预设的教学方案成了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有些教师看似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其实暗暗在想如何把自己事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套上去,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分辨学生的发言——或者没有抓取对话中的有效信息,以致倾听资源的流失;或者简单对待倾听到的信息,以致倾听渠道的断流、没有生成新的资源;或者对发言者及信息评价不到位,以致倾听的后续动力缺乏。

一位教师教《道士塔》一文时要求学生对这篇散文的体例进行讨论。下面是一段答问。

生:文化散文。 师:不,不是文化散文。

生:历史散文。 师:不,不是历史散文。

生: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的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到的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时,应该进行界定,一味的否定只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多数学生不敢发言。不拨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只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适宜的设计。教师在面对每一篇具体的课文,面对每一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形态。阅读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对话教学不在阅读的丛林中迷失方向,乃是当务之急。

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趣味性

一、对话教学的作用与含义

对话教学的方式侧重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教师单方面的枯燥讲解, 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处于被动承受的一方,难以接受和理解,而教师如果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思想,带动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间的一体化,让课堂更加生动,便会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不仅是单纯地进行数学教授, 而是在教授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沟通、思考与提问,也培养了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氛围,这也是对话教学的作用与意义所在.

二、传统对话教学应注意改善的几点

(一 )学生主动性不高

数学的教学方式,并非是老师单方面讲解、提问,学生来回答的单一模式,教师的提问范围固定,教师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也只是一问一答, 这样刻板且缺少变化性的教学方法,无法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也无法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教师对课堂的完全主导, 会让学生感觉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本身的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没有被激发,自然也不会把听到的知识进行吸收转化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无法实现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二 )局限了学生的交流人群

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对话往往只是老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问答,实质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至关重要,教师限制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局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 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的思维框架内,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扩展,缺乏灵活性,刻板又不会变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弊病.

(三 )对话重点不明确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教学任务作为教学重点和进行教学的目标,却忽略了怎样去经营师生间的关系氛围,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由于班级内优等生的影响,必定会产生自卑的情绪和对课堂的抵触,不愿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愿互动,对话教学也就无法实现. 对话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吸收并且转化成自己的所有物,学生如果带着沉重的目的和低沉的心情来学习,既降低了求知的欲望,也无法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

三、对话教学模式的实现方法

(一 )保障学习的氛围与平等性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会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去承受. 对话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授课过程摆脱了枯燥的讲解和问答,教师也不再只是传递知识的角色,而是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朋友,激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解答遇到的难题,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意见,随着师生关系的不断增进与对学生更多的了解,教学的过程也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二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的教学需要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与学习的空间,所以教学的过程自然不应再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形式,而是应当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之下, 让学生自主地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则是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补充或者指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记得更加牢固. 例如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同学积极回答,整合同学提出的答案与疑问,进行梳理与点评,得出解答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掌握主动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也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有趣之处.

(三 )加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

教育的主要载具就是交流与沟通,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知识得到传达,思路也会得到扩展, 这样的成效要远远超过无交流的单一授课模式. 沟通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朋友,在平等的地位上去更多地倾听与帮助学生,这样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也能让他们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交流的过程中. 除了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名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方法自然也不尽相同,在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彼此能够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见解, 同时也更多地了解到了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在交互中,增进了学习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打破了单纯教师授课的思维局限,也学会了合作与倾听,达到了互补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四 )教 师 、学生 、文本之间的融合

对话教学的设计中, 除了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外,交流内容也要与教材的课程相融合,从而形成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体对话教学模式. 教师要作为学生与课本间的桥梁,课前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一下课本知识,在课上进行引导,围绕课本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思考解答的方式和对课本的疑问,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既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体现出了教材的作用. 只要教师勇于探究,并与实际生活结合进行实践,就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模式.

结语

上一篇:千篇一律下一篇:梦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