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2024-09-1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共13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崇礼小学:崔俊峰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单单是一种模式的演练。对话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的尊重,精神的唤醒,表达的理解,成长的引导。

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富有个性、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一、对话,心灵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当课文即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家作为一个整体,有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我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很难过„„”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说:“孩子,别难过,你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你可以成为最闪亮的珍珠。”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一句自然贴切的语言,让一种情,一种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二、对话,智慧的唤醒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学生质疑:“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但文章只写了红四团怎样冲过桥,而没有写到战士的伤亡,这有可能吗?如果加进一些战士伤亡的内容,不是更真实而且更加能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吗?”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乱发问,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对话——那文章该怎么样写才恰当呢?于是师生间进行讨论式的对话,师生一起找到了可以共同认可的解决途径。而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不能轻易的放过去,要抓住这样的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春风化雨,耳闻目染的对话中逐渐唤醒学生智慧的大门。

三、对话,生命的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开展“赏识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动力,很多时候来自师长于小伙伴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与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坚持以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赏识不是廉价的夸奖,要有不断的变化。我教学《村居》时,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你从这样的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有一个很少发言在教室里,或有或无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了,放学铃声一打,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那风筝飘呀飘呀!我和小伙伴追呀追呀”我没有说话,只是竖起了大拇指,点了好几下。这样的首肯,这样的肢体语言比自然语言更好。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内心积蓄已久的渴望。她从此不是教室角落里那个被人遗忘的女生。她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自己人生第一次的蜕变。

四、对话,真情的流露

阅读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新课标强调:“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进行比较。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然后组织集体讨论交流。由于有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铺垫,学生的情绪收到文字的感染,热烈的进行交流,言辞之间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场面让每一个,听者心动。那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的结果。学生不仅有了一次情感的体验,也进行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对话的过程是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每个听众。

对话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贯彻语文新课改精神,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主动采用“对话”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2

也许有人说:“对话有什么值得探讨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就像聊天一样。”或者有人说:“对话没什么新鲜的!教学方法里有一个谈话法,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教育学立场上的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样,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反思这个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更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一、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的三元活动,是基于文本的公平的对话。这种对话与以前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谈话法”虽然表面上看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是活动的主宰者。在“谈话法”实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是课前备课时预设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教师课前预设的答案。如果出现有悖于教师预设答案外的回答,教师往往给予否定,或是打断回答。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和被动地回答。

而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双方的交流。不管对话有多少人,大家彼此都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没有预设的固定答案,而是作为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伙伴,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同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体验情感的变化。

二、这种对话应当是互动的

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更具有丰富的内容。那么,什么是互动呢?社会学关于互动的定义:“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是现代教育的产物,而是在古代就已经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论语》中所记录的那一个个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场景,就是师生互动的先导。进入新世纪,师生对话不再局限于师生间简单的对话,而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参与者而应该是指导学生获取阅读方法的引导者。当然,“引导者”的角色是潜藏在教师心中的,引导的过程不是直接外露的,而是通过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2. 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无论在身体发育,还是心智发育,都处在一个相近的水平,因此他们之间更容易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生互动早已经成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是,目前基于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在形式上大多局限在小组合作;在内容上大多局限于课堂讨论。其实,生生互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好多种,比如:小组、同桌、有相同兴趣的、相同水平线的等等;在内容上就更丰富了,可以就同一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就不同问题进行交流;可以是互帮互助、互追互赶,也可以是互相辩论、互相启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开展什么方式的生生互动,都能够使学生处于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相互激励状态,使教学既充满了浓厚的情意色彩,又能弥补师生交流的不足。

三、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

阅读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活动,阅读教学就是引导这种主观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中国古代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西方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这些都在讲读者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情感体验、观点感受都是不同的。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对话”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和教师基于文本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活动。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话”, 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 而是教育学立场上的一种教学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的三元活动, 是基于文本的公平的对话。“对话”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 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和教师基于文本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活动。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互动,建构

参考文献

[1]李俐心, 王智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化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

[2]陈聪聪.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 (31) .

[3]吴香花.让有效“对话”在阅读教学中飞扬[J].大视野, 2009 (3) .

[4]熊福建.阅读教学, 走进心灵深处的对话[J].读与写:教师教育, 2007 (12) .

[5]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1 (10) .

[6]刘志贤.设疑——让课堂盛开智慧之花[J].科学大众, 2009 (4)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3

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是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只能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下,整合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平等对话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走访与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需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严重,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可以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以此来保障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顺利展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师生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取得同等的话语权,只有教师才可以讲解知识、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地搞好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的位置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高度,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表面融洽,实质生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热情与勇气。因此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由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逐渐找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通过平等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下册语文课文第一章乐趣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养花》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本篇文章的乐趣在何处,这种乐趣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乐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教师展开互动,使得学生更容易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这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与教师就阅读材料展开对话。

三、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意见

传统教育教学在过程中,课堂气氛往往相对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气氛虽然可以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但是却很难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频繁出现溜号现象。而将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死板的纪律所压抑,在师生间频繁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中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障了课堂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展开,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更加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章,对《可爱的中国》进行阅读时,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及图片,教师经过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相关的影片,这让学生感受了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充满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张巧文,陈思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4

一、首先要革新教师观与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如何?我认为,教师不单是 “传道者”“解惑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还应是帮助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及艺术经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间的交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然而,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常常见到许多语文老师讲课总喜欢洋洋洒洒、淋漓尽致,尽情展示自己的“精彩”,每每讲到下课铃响了才肯停止。滔滔不绝地讲课成了语文老师的本色。然而,这样的课,学生的主体地位恐怕是永远体现不出来的。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已习惯于“师讲生受”的教学模式,且不说要求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过程,就是要我们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改口若悬河为少讲、精讲,把神采飞扬的表现让给学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观的实际转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新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耐心与恒心。只有经历了“蜕变”的痛苦,才能取得课改的累累硕果。有一首歌里唱的好:“就像蝴蝶必定经过蛹的挣扎,才会有对翅膀坚实如画。”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像创新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加上课堂气氛的宽松,教师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才能真正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做到“会想会说”,“敢讲敢说”,“能说会道”。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彩”牵引“学生的精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空间,想象的余地,使之发散思维,完善形象,用心感悟;然后,再将自己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接着,再理解,再交流,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以外,还有两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1、在教材有异之“处”,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要言不繁,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大舞台。学生呢,“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乐也融融,妙趣无穷。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自由阐述在当今社会如何看待愚公这种精神,答案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书本的答案;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发表看法,如何看待长妈妈的一些作法等等。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2、在作品的“断裂地带”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我在上到《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作者只写到百姓对皇帝的评价,对皇帝后面是否知道真相以及两个骗子的结局没有交待,这就给学生展开了丰富想象的余地;在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提着灯笼相会时的情景。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间想象的地方更多。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们在自主的合作学习中,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所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培养发散性思维,是造就学生精彩表现的又一个必要前提。

三、防止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5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而不容忽视的是于此当取决于课堂上阅读交流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学习训练,必须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它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教师要将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6

思南县双塘小学 杨秀兰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一、注意导语引入美

开篇导语是学生窥视新课文的窗口,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新课文的引入。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伟大的祖国辽阔,江山如画,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万里大川白浪滔天,祖国处处有着风景迷人的名山秀水。桂林山水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于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跟随老师逐步走进桂林那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之中。当然,一节语文课,并非只有开篇使用导语,在各个环节之间,要做到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也要恰当运用好导语。为此,我们也应注意教学环节间的导语引入,要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文章内容也自然理解了。

所以说,精湛的导语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重要环节,那些优美的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句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才能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理解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但是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文中的美,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进入作者精心描述的情境之中的表现。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先上学生跟老师反复读,慢慢琢磨,仔细品味,学生渐渐地从“静、清、绿”中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独特美。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时,学生充满了感情,进入了文中“舟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得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美的升华。

三、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

一些优美的文章,要想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境,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就要让学生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美。比如《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一课,学生在学完“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这部分内容后,我启发道:“多么奇特的景象啊,如果我们也能躺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享受着阳光、享受着微风、享受着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奇迹,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吧!”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交流发言时他们显得非常踊跃,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躺在死海的波浪,就像睡在儿时的遥篮里,微风就像是妈妈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细浪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妈妈在我耳边唱的摇篮曲,就这样,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觉得此时的我就像是一朵白云,在蓝色的晴空中悠闲地飘呀飘,飘入梦乡„„”这时,学生的想像得到发挥,情感得以激发,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因此浮想联翩,仿佛身临其境,真正进入文章美的境界。

四、借鉴教材,激发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通过自己积累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篇幅短小,但情节引人入胜。课文通过叙述小主人公麦克用自己的行动——早起帮爸爸挤牛奶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反映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这篇课文语言简洁,脉络分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课后思考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我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理解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应让学生去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并且从中受到感染。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课文的哪一个情节最令人感动?为什么?”学生经过再一次的默读之后,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课文的开头最令人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麦克是非常了解他的父亲的,他非常爱他的父亲,他是个懂事的、情感丰富的孩子。有的认为课文中写麦克不断地看钟,生怕错过起床的时间,从而耽误送新年礼物的情节令人感动,因为这可以看出,麦克把送新年礼物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他多么希望父亲收到礼物之后能露出一丝微笑啊!当然,更多的同学认为课文最后一节写得最感人。当父亲从礼物中感受到儿子对他的那一片深情后,带着呜咽声笑了,对儿子所能表达的感谢,只能是紧紧一抱,然而这一抱,却特别能抓住人心,特别使人感动。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为了营造情感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中情感融为一体,不失时机地总结道:“是啊!老师也认为最后一个情节最使人感动。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尽管屋子里很黑,他们谁也瞧不见彼此的脸,但他们的心却是相通的,他们无需用言语去表达这份爱,一切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完了这番话,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他们似乎都已沉浸在这份情感之中了,有些同学的眼中分明闪烁着泪光。学生在感知内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因为教这篇课文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前夕,于是,我让学生回去也给妈妈一份礼物,然后把经过写成一篇文章——《送给妈妈的惊喜》。事实证明,经过课堂上的感染,生活中的体验,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真情实感,充满着美感。

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7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平等对话的源泉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共同成长和发展,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共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教师只“走近”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全身心地“走进”学生, 走进他们的世界, 走进他们的心灵, 和他们成为知心的朋友, 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幽默的语言与他们畅通交流。另外,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 我们要努力实现课改的总目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民主和谐的舞台。

二、合理巧妙的教学方法是平等对话的桥梁

1.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 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自由和愉悦, 并在入景动情中主动学习。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童趣为本, 凭借教材, 采用直观、鼓励等手段, 以故事、游戏、表演、实践操作作为载体, 自始自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2.避免“给”学生知识, 而要讲求“导”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 潜在的要诱发,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创造的天赋。

3.要为学生多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 有助于个别学习。同时, 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 而且要适时地评价和点拨, 所以,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彼此交流知识、相互沟通情感的桥梁。

当然, 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善于琢磨、精心构思, 就会发现更多的能够为师生的平等对话搭建起座座桥梁的合理巧妙的教学方法。

三、发展性评价是平等对话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课堂上, 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交流的动力;有了兴趣, 思维才会活跃, 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强劲动力。

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 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 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 学生都会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 特别是在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这样会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 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 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给学生的评价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充满教师这样科学的、精心设计的评价的课堂, 没有师道尊严, 有的只是朋友般的欣赏和鼓励, 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培育的将是累累硕果。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教授母语的主要学科,一向受到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多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缺少有效的对话、交流。随着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对话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一、对话策略的含义及实际意义概述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为主的方式完成教学,但并不是指师生间简单的课上问答,也不是脱离教学之外、毫无意义的对话,而是师生之间在某一蕴含教育性话题上,进行交流从而实现精神的交流和知识的分享。其本质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教师教育职能的表现,在对话中,教师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求消除思想差异,而是通过多差异的探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语文作为教授母语的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强。例如,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我有一个梦想》作为一篇演讲稿,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课文所表达的对种族平等的向往,则是人文性的表现。对话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独特的见解,并与教师进行相应的对话交流,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故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开放对话过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对话策略的基础是,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从而在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和教师思想层面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学识,扩宽学生的思想视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对话渠道,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锻炼自身,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并不断丰富其思想维度。

(二)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间的距离

就语文教学课文而言,许多文章受写作时代、作者遭遇等因素影响,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与现在文章相比,存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困难,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致使师生间较难产生有效对话,或对话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除向学生介绍作者、时代等背景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还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应用。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充分感悟文章所含情感、促进有效对话的发生。无数的相关实践证明,恰当的学习情境教学,是辅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某课堂某教师讲解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一课。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并不少见,但因其独特的写作语言、写作背景及情感表达方式,一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急于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由书中注释《且介亭杂文集》入手,向学生提问该书名的由来。当学得知“且介”是由租界二字变化而来时,就对鲁迅的忧国情怀有了一定初步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对鲁迅贴标签,学生依据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贴出“弃医从文”“忧国忧民”“思想家”等标签。当学生讨论愈发热烈、标签不断增多,自然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情境,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对照标签均可较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部分学生依据文章写出新的标签,并与教师、同学交换意见,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应用。

(三)促进对话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學中,对话教学不应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等对话同样重要。对高中生而言,其本身经多年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一样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语文教学分析,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相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和阅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多种对话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对话教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对话教学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与教师、同学、文本发生有效的对话交流,对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对话策略优势,开放对话过程、缩短学生与文章距离,并积极推动其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2]何丽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10).

[3]王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考试周刊,2015(50).

[4]周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5(12).

[5]李彩虹.基于对话策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四川省营山县木顶小学 苏冬琼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以前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理解难懂的重点句子、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孩子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拔。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科教学的延伸成为贯彻课程综合性的最显著的形式和最有效的平台。那么,什么样的延伸才有价值呢?

在我看来,具有科学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项。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月亮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简单地回答了老师的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后,就让学生闭眼想象月亮湾的美丽,紧接着又请学生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虽然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是语文学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此外,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课堂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有些老师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课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去发现去积累,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0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多年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做配角,不当主角。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得到以下心得。

首先,在备课准备中,要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授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

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到了更高的阶段,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再次,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很难让其接受。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让学生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11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为:教师的期望;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自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等。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具体做法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教学,共同评价等。

【关键词】

师生互动 语文教学 教师 学生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可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方式仍明显存在。教学时,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忽视了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状态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态,代之以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呢?

一、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因素都可以作为课题,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间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读一读,说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时,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日期是什么节日,有什么纪念意义。当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下来?”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一年级的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为什么不能用孩子们五彩的画笔,描绘在他们心里的美好节日呢?于是,我立即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我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开发新课程的潜力。

二、师生共同教学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为补充。

1.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讲,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师生互动问题的设立是课堂准备的重点,因为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石。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来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对这一问题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有充分详尽的准备,才能应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新问题。

2.激发灵感的火花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用教师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用教师的灵感去激发学生的灵性,这是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追求的境界。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正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喊了起来:“下雪啦,下雪啦!”于是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窗外,我想:此时此刻强迫他们转移注意力,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于是,灵机一动,打开教室的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一起观赏雪景。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惊奇地发现:雪花的形状极多,大多是六角形的,但是却很难找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这个发现启发了其他学生,他们开始从不同的感官来亲近雪景,有伸开手接雪花的,有捧起雪来品尝的,有的在雪中跳舞的……同学们欢闹了十几分钟后,争着说自己的体会。于是,我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效果果然出乎意料。让我充分的感受到他们的心灵的丰富多彩,想象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灵活鲜动!

3.在“质疑”中互动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2

一、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对话

(一)阅读的本真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文本,只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它的本质意义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的本质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把握文本的意义,而绝不是单独文字本身。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的体验”“独特的体验”,这种“自己的”“真切的”“独特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的结果。在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世界。

(二)文本也是阅读的主体

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物质的符号系统这个中介与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文本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精神的承载者,而且它也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

(三)学生的阅读是能动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两者均为作品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决不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内涵语言去理解、阐释文本的文、质和文本的法,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我观照,并创造出新自我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二、“生本”对话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对话意识

对话过程本质上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有了这种对话意识,即使言辞上再激烈,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辩,也是对话,而且还可能是更高级的对话;甚至只要有了这种对话意识,人们相互之间默默无言的相对也是对话。教师应该想办法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不知不觉参与对话。

(二)创设对话情景

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的建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与阅读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前理解”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共鸣,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是指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场景。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场景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甚至可以是触觉的。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时,让学生看一组“生物入侵者”的幻灯片。学生在看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生物之后就能够展开话题。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教师先录制一些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上《乡愁》时放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等,都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2. 创设问题的情景

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烈火的火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好说、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教师在讲授《隆中对》《诸葛亮》等课文时,介绍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把这样一个锦囊妙计献给刘备,诸葛亮凭什么忠心耿耿效忠于阿斗。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课外阅读的延伸。

3. 把握活动的时机

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羚羊木雕》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格迥异,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下;《云南的歌会》,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唱一唱里面的对歌(可以事先安排一下);《核舟记》,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来画一画。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应该是形式上的,结合具体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注重教师的引导

1.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调控

教师的引导应注重课堂节奏和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控。放手时活而不乱;收手时紧而不死;争辩时议论纷纷;思考时潜心会文。另外,教师的引导还应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使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深度达到最大化,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要有关注群体的意识和技巧。教师通过激励、评价迁移等手段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走进文本。

2.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诱发

教师的引导不应是对某一问题的终结,而应是大道无痕地引领学生由这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的过渡或者由这一层面向更深层面挖掘。课堂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而要依据课标的要求,针对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通过质疑、引申、提问、拓展等手段,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新问题,触发新灵感,碰撞出新火花,达到对文本进行重新认识和审视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优化。

3.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提升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高飞。学生广开言路,对文本的感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烂漫景象。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和言语道出了原委,抒发了真情,说出了真谛,但那些都显得零散纷杂。面对如此情况,教师不能被眼前的繁荣迷乱了眼,要善于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脉络,使他们的独特感悟沿附着一条主线而不致于散乱;帮助学生点石成金,使学生明白自己发言的价值精髓以增强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获取这一成果的过程和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让所有的学生有所体验。

(四)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教学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和“个人偏见”对学生的阅读的干扰。这就要首先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并且静听学生的发言。第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得以增强。第三,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不同的“前理解”的交叉互补,能使我们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

(五)鼓励、尊重并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

接受理论和解释学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个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的约束和要求,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和价值性。在交流中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交流。有创意的阅读,只能生长于对学生独特见解的珍视,更离不开教师合理的引导。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3

一、建立自信,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习惯,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要敢为班上先,敢于第一个发表见解,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嘲笑,敢于面对问题。为了鼓励这样的学生脱颖而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吃螃蟹,敢于做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每当有一个学生率先举手打破沉闷气氛时,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为他鼓掌,使举手的同学建立自信意识。让争相发言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学生们发言的次数多了,师生互动也就变得默契了,当教师讲到动情之处时,他们还会发出会心的笑声,逐渐进入了自主参与的情境。课堂有了亲和力,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离不开讨论,小组讨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小组讨论使绝大多数学生建立了自信心,使学生打开了内心喝望表达的闸门,使思绪终于汇成了交流的话语,流泻到课堂集体的智慧中。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次小组讨论时,笔者都在黑板上列出课堂学习评价表格进行评比,鼓励所有学生在组内对语文活动积极参与。这样,即使再内潋的孩子,为了珍惜本组的荣誉,会会展示其逼人的锋芒。慢慢的,全班学生都愿意发表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我和学生们赏析了《散步》之后,我请学生谈一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这样说:“学完这篇散文之后,我对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如果你想到了你要对你的父母做什么,那你就要赶快去做,不要等到将来后悔。’”听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后,我被学生对文章的要点领悟之准确所感染。一名初一的孩子,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这种深度,除文章本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之外,我想我对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启发训练的确起到了作用。他们的语文学习真正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用心施教的结果。

二、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扬课堂民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教育是用心交流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依托文本,让文本中的真切情感进入学生的内心,让感人至深的思想震撼能够抵达学生的灵府深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某次,在学生们的周记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这个本子从现在开始将成为我与您的沟通工具。我喜欢语文课,但上课时,我不喜欢认真听讲,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来到新的学校,我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能会有很多问题问您,您可以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吗?”这段话使我十分感动,还有什么比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宝贵呢?我没有急于给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给她写了这样的批语:“我很喜欢你,更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很高兴你能喜欢语文课,望你保持已有的成绩,我对你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后,每到上课时,她经常第一个举手,而且问题回答得越来越好,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在我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上,听课教师就坐在她的旁边,她主动举手发表意见,其见解独到,自然得体,为本次公开课增加了亮色。

三、面向全体,鼓励思维,活跃气氛,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 有些课堂是少数人的课堂,甚至一个人的课堂,因为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点燃,或少数冒尖的学生被思维的炉膛引着了,而大多数学生还在灶门外观望,这样的课堂实际上不是大众的课堂。而我所向往的课堂则是学习气氛民主,学生地位平等,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我班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她总是非常踊跃地提问题,尽管她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着边际。每当她举手提问时,我总是微笑着看着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正是因为如此,班里的其他学生也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的“导航器”,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能力的载体。我想,如果没有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就难得有精彩、活泼的发言。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一个平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迟缓、学习极为被动的班集体变成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善于思考质疑的班级。

上一篇:动词加ing是什么时态下一篇:泉州市德化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