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1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 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 要形成有效、民主、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师生的课堂对话应该是无拘无束、自由开放的, 双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在对话的外化、冲突与融合中, 趋向多元互补, 生成创新, 他们在语文课堂对话中生成的心灵之约, 最终将走向共通、共享。
一对话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 又要适当超越文本
对话的话题是从文本中来的, 对话不能抛离文本主题、文本价值, 随意发挥, 无限衍义。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话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师的言语是可以预设的, 但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以后, 很可能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随意性生成话题, 游离于主题之外, 就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及时“拨乱反正”, 使学生的话题思路沿着文本价值的方向发展。
超越文本, 与立足于文本并不矛盾。阅读教学中, 学生一方面受文本的客观制约, 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的接受文本的内容, 而是自觉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完全束缚于文本的对话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 不能生成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探究性解读, 所以对话要超越文本。如教学《理想的风筝》, 对于刘老师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 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有所感悟, 但不深刻。适时插入作者苏叔阳与癌症作斗争的一段图文并茂的资料, 话题拓展到与作者的对话看似离题, 其实等于把刘老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学生苏叔阳展示了出来, 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深刻。
二对话教学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要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请看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生:因为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生:因为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 得罪了汉武帝, 入狱受了酷刑。
生:他在狱中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师:他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他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 史书还没有写完。
生:他想到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 就比鸿毛还轻。
师:出示句子“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指什么?
生:为人类做出贡献而牺牲。
生:壮烈地死, 成为一名英雄。
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这个信念是什么?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把写《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
生:司马迁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勤奋”两字, 放弃了很多睡眠时间一直写书到三更半夜。
生:飘雪的冬季, 司马迁的手被冻僵了, 他就哈一口气, 继续开始编写。
生:白天, 他坐在草堆铺成的席上, 靠窗外透进的几丝光亮照着写书, 夜晚点着桌上的油灯写书。身旁堆了一叠竹简, 送来的饭菜放在一旁, 几乎没有吃过, 水偶尔喝一些。
师:读了这段文字, 我们看到了一个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司马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可以读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表现出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平等参与、对话各方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领悟。 (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片段其中的问题之一是:是什么使司马迁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之二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教师的提问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束缚, 没有预设标准答案, 而是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解读文本, 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这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片段中, 学生对司马迁的想法、做法, 都是自己主动进入文本后获得的。在想象课文空白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节”, 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来说话, 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三有效对话需激活学生思维,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有效对话要捍卫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如果只是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展开对话, 那么其实还是让学生围绕着老师转。如果一个话题能引发学生质疑问难, 那将是极其有效的。比如吉春亚老师执教的《纪昌学射》, 当感到学生对纪昌的做法 (躺在织布机下练眼力) 有异议时, 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而是设置话题“假如我们把纪昌请到现场, 你有什么疑惑请教他”, 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质疑的思路, 学生在话题引导下, 刨根问底, 不留疑问。请看教学片段:
师:纪昌的做法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出示纪昌的画像) 假如我们把纪昌请到现场, 你有什么疑惑请教他?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86页)
生:纪昌, 你干吗这样做呀?
生:老师也没看见你练习, 你干吗听他的话呀?生:纪昌, 你这样练习太累了。
生:练一会儿就可以了, 你干吗要练两年呢?
师:纪昌没有回答, 再读读纪昌的做法, 我们一定能从他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纪昌心想。于是一回家就练习起来)
生:纪昌心想:老师说的一定没错, 我得照老师说的去做, 回家就练习。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练眼力是最好的, 坚持练习一定没有错!
生:做学生的一定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 我的老师这么有本事, 我一定听他的教导。
生:要学就要好好学, 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 不要想着偷懒, 否则是无法取得好成绩。
生:老师说的练眼力可能指的就是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 我得好好练习。
生:老师说的有道理, 我以后要射的东西绝不是静止的, 所以, 练习的目标也不能是静止不动的, 来回穿梭的梭子最好。
生:要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一点也不犹豫, 一刻也不耽误。
生:做事情没有恒心是不行的, 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练两年。 (根据学生的理解适当板书:虚心、苦练基本功、毅力、决心)
师:这就是纪昌, 他拥有的是虚心、恒心、决心, 所以听从老师的正确教导, 苦练基本功。我们读出他的虚心、决心来。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能够设置话题让学生质疑问难, 再由学生来解难答惑, 他们的思考是积极的、主动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 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你的课堂类型属于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 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教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 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 而在于他是否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经历, 那么语文课堂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 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有效的, 是立足长远的, 更是令人向往的。
[责任编辑:高照]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导,更多的是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本文详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以及其中的内容特点。
【关键词】对话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58-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学习,不仅符合“平等、民主”的教学要求,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非常有意义。本文将从分析基于对话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成与特点展开,结合实例,探索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以对话为学习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对话”为教学主题、核心,以对话为教学线索,以对话为教学内容根据点[1]。并通过由主题创建线索,又线索创建内容,并将三者形成一个合理性框架,从而构造以对话为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1.以对话为核心的主题
以对话为核心的教学主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主要以师生、学生之间的对话为教学核心,是展现教师、学生间的隐形对话形象,教师借助教材为依据,一同创建一个符合教学纲要的小学语文对话课堂[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以对话为教学手段,从而实现锻炼学生语文表达、对话能力的目的。
2.对话需要分主题
在对话教学时必须要有一定的主题,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主题理解不同的知识内容以及对话方式[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使用各类型主题,将教学课堂分为多主题课堂,这样以对话为教学策略的小学语文课堂必然能够展现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3.以对话为依托点
“以对话为核心的主题”以及“对话需要分主题”是展开对话式课堂的主要核心,但是对话不能随意使用,还需要有相应的依托点,依托点相当于是对话核心主题以及分主题的主要“证据”[4]。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对话的依托点主要包含篇、段、句、词、字等不同方面的语言内容,其中也包含一些语言内容基础上所延伸的知识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对话为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策略
1.培养学生对话能力
成功的对话是小学语文教育成功性的关键,语言对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我国大多数小学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仍然以考核为主要学习标准,对于学生的对话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达不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例如在问题当中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对话内容,让学生带着有趣的对话去分析、熟悉课本,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当中进行学习[5]。教师如果能够提供一个有悬念、有趣味的对话,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积极寻找答案,最终获取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北京”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开展相似的对话内容,教师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吗?那你们知道北京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同学在思考之后便会与教师进行对话,学生可能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首都,那么教师就应当进行讲解,如“北京有着非常显著的地理优势,我国古代历代都是以北京为重点城市”。同时,教师还应当继续与学生进行对话,如“你们知道北京有什么著名建筑吗?”,同学肯定会回答“天安门、人民纪念碑”等。通过这样的对话模式便能够让学生怀着一定的好奇心去理解课本,从课本当中寻找到更多的知识,此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对话能力,实现对话教育。
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话能力
小学生普遍具备生性好动、好奇心较强等情感特点,他们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普遍较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施加情感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具备多色彩、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对话能力而言有着绝对的优势。教师在课堂当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当中的色彩、声音以及图片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相应的景象,从而起到引发学生情感通明的目的,提升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的积极性与兴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威尼斯的场景,并播放一些关于威尼斯以及小艇的图片、视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教师在播放相应图片或视频时便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观看城市图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对话“同学们觉得这个城市漂亮吗?为什么?”,在同学回答之后再进行简要的讲解为什么威尼斯会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对话,从而实现多媒体对话式教育。
3.情感课堂对话教学方式
情感对话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对话能力最有效并且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情感课堂对话教学方式,既需要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纪律,还需要有效的培养创新性对话。
例如,用情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难忘的一天”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你是课本当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想?”,通过这些类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对话为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语文使用能力、对话等技巧。以对话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符合新课堂的教学要求,有利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发展,推荐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使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28-02
对话式教学是以师生平等、尊重、民主、信任为前提,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对话为主体,以体现教学主体性、人性化、创造性为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不仅能够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呢?
一、自主探究,提升对话式语文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只有亲自体验合作、探究、对话的过程,才能真正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探究语文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培养语文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对话式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九寨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第三自然段,唤起学生对九寨沟之美的情感共鸣。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四川九寨沟哪里最美?那里的什么景物是你们最喜欢的?
生1:老师,我最喜欢九寨沟的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亮”。
生2:九寨沟的雪峰最美,峰顶被白雪覆盖,银光闪闪。
生3:雪峰重叠,一座座雪峰挺立。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九寨沟美丽的雪峰景象(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图片上的景象多美啊,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九寨沟雪峰的内容)
生4:我比较喜欢九寨沟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连湖底的石块都能看得到。
生5:我也非常喜欢九寨沟的湖泊。
生6: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非常美。
师:如此美丽的湖泊,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欣赏?(展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吧。
……
教师将播放音像资料与文本阅读相结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九寨沟的美,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建构语文知识学习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鼓励学生融入想象,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美景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二、精心设问,激发学生阅读对话的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载体,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与文本联系紧密的问题,带领学生在开放的文本中进行对话,以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文本内容的关键点,通过对关键点的探讨进而深化对全文的理解。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荷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的第二节内容,同时找出文中优美的字词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我觉得“冒”这个字特别美,但是我说不出它到底为什么美。
师:如果要将“冒”字换成其他的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2:会想到“顶”“钻”“抽”“长”……
师:作者并没有运用这些字,而是用了“冒”这个字,这一定有作者的理由。同学们再细心阅读课文,想象一下,荷花是在怎样的生长状态下会被描述为“冒”?
生3:迫不及待地往外长。
师:同学们理解的方向是对的,但是还不够全面,“冒”字还体现了荷花在生长过程中亭亭玉立的姿态。那么,同学们再想象一下,荷花“冒”出来想要做什么呢?
(教师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
生4:仿佛向我们展示着它的美丽。
生5:仿佛一个美丽的姑娘,想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生6: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小伙伴,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起去玩耍。
……
师:同学们从这个“冒”字还能够联想到荷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7:荷花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生8:荷花像一位纯洁无瑕、亭亭玉立的少女。
……
在这样的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以文本中的关键词“冒”为切入点,对“冒”字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体会、感受文本用词的技巧,从而逐步加深对“冒”字的理解。教师先是让学生在替换“冒”字中了解到作者使用该字的独特用意,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冒”在文本中的真正涵义,激活学生思维,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冒”字谈谈自己对荷花的感受,丰富了学生对“冒”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荷花的美以及作者用字的巧妙。
三、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对话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在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在对话交流中探讨问题、交换看法,调动学生参与对话式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黄河的主人》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时,可以打破以往教学中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等这类问题的教学模式,创设出生动的生活化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对话氛围。
师:同学们,你们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老艄公,而你们是乘客,快上岸的时候,你们有什么话对我说吗?
生1:艄公,我很佩服你不畏惧惊涛骇浪的精神。
师:谢谢你对我的赞赏。
生2:艄公,我下次来这里还想再坐你的羊皮筏子。
师:咱们有缘会再见的,谢谢你对我信任。你们都叫我艄公,这让我感觉我们之间很生疏。
生3:爷爷,我也想在黄河上撑篙,你能教我吗?
师:你们现在还是学生,学撑篙还不太现实。我在黄河撑篙,但是你们同样可以在属于你们的“黄河”上撑起自己的“竹篙”。
生4:我们的“黄河”是指学习知识的海洋吗?
师:对,大家要在茫茫学海中撑起竹篙,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话式教学使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理念的践行者、教学目标的实现者。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思考状态,在宽松、愉快的对话氛围中畅所欲言。在贴近生活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将“黄河的主人”与“学海的主人”建立起联系,搭建了沟通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得教学活动生机勃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四、专题对话,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质疑
在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树立开放文本的教学观念,可以根据学生对本文的质疑情况开展专题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建立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为学生学习和思考语文知识创造充足的空间。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悲壮的一幕》的教学中,有一位学生对课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课文中所讲述的事件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就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干扰。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教学时机,组织“《悲壮的一幕》事件真相”专题辩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来论证该事件是否真实。
生1:我在宇宙探险的网站上查到这些信息:“联盟一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项目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当时电视台并没有将这一绝密行动进行电视直播,而在“联盟一号”失事几个小时后才将该事件公诸于众。根据有关资料证实,从发现降落伞出现问题到“联盟一号”坠毁,只可能经历十几分钟的短暂时间,而不可能长达两小时之久。因此,我认为《悲壮的一幕》中所描述的事件是虚构的。
生2:我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查到了宇宙飞船的相关资料:飞船与地面的联系是受地面接收站的控制范围所限制,飞船大部分的飞行时间根本不在地面信号接收范围,这样也就无法进行长达70分钟的“汇报”。所以,我也认为课文内容是不真实的。
……
在专题式对话活动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文《悲壮的一幕》是对历史事件的虚构,这样的文章不应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而少部分学生则认为《悲壮的一幕》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文章感人、意义深刻等。在专题式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话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4
一、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
小学语文的对话学习模式构成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对话的核心主题
对话的核心主题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是通过课本将教师与学生这个显性对话者与编者这个隐性对话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当一个对话的核心主题确定以后,使整个对话的过程紧凑、衔接恰当,而且教学目的明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对话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对话的分主题
在对话的核心话题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与看法存在异同,学生会提出各自不一样的想法,这些学生与教师的不同观点便成为对话核心主题下的分主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更加清晰、准确,能做到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整个对话教学顺利地完成。
(三)对话的着眼点
对话的核心主题与分主题都是对话教学得以展开的中心,而对话的着眼点并成为说明核心主题与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的对话着眼点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等层次展开,也可以在这些语言单位上加以延伸,进行扩展相关内容。
二、对话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以对话为模式的语文教学时,对对话学习的要求进行说明。学生与教师通过预习确定一个“对话的核心主题”,但要保证对话的核心主题准确、清晰,并且与编写目的相一致;根据核心主题,依据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根据核心主题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提出“对话分主题”,使学生在对话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解决各自问题;学生和老师通过“对话的分主题”各抒己见,寻找各自的依托点,师生间形成相联系的问题,共同研究各个问题,在各个依托点间可相互借鉴、自我批评,补充自己的依托点,最后整合各自的依托点形成一个整合依托点群;最后,学生和教师从对话的过程中总结各个分主题与依托点,使“对话的核心主题”得以升华至多层次、多内涵的地步。
三、对话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突出教学中心
以对话学习为主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明确的对话核心主题,而这个核心主题又要与语文教学的中心思想相通,这样才能合理地开展基于对话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对核心主题的学习与对话,便可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所以以对话学习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核心。
(二)突出语文课堂特征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培育学生与国外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启发青年,均使用了最质朴的手段———语言,但却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然则,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僵化,所以,语文课回归到质朴的手段是许多有思想的老师的目标。这个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的线索即为对话的核心展开思考与对话。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组织学生对核心主题进行思索,达到认识的不重复、用个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强化教学的灵活多样性
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结合各自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动静结合的教学。对话教学并非一定是出声的对话,也可以进行默读与品味作品,以达到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对话。将静态的默读与动态的对话合理地分配,使学生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激发兴趣,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故对话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加强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四、对话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有效的预习
只有当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地参与到对话学习中来。预习文章使学生对要对话的文章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在对话学习时,能够有话可说,并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好地了解知识、分析思考、最终掌握知识。当然,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预习,但现今比较常用的方式还是提问式,即教师提出不同难度与文章内容相契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预习文章,通过阅读、思考来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为设定主题打基础。因此,让学生进行有效复习是对话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二)确定主题
要顺利开展基于对话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对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就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来确定一个最适合的核心主题与分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激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根据自己喜欢的分主题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中国进入了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以前的僵化、简单、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新时期。为此,应使用新的、科学合理的对话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学习、拓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所以开展基于对话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加强教育理解等的重要现实意义。
摘要: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考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并且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晓清.基于“对话”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建设,2014(7):13-14.
[2]邢秀凤.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J].教育研究,2013(3):112-119.
[3]王仲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以SSR教学模式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5):7-10.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5
朱艳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课堂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氛围。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何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包含的内容以及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就像“配角”,整个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极大制约了课堂对话交流的开展,使语文阅读教学远离了对话,使师生失去了情感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要打造新课堂,应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那么所谓的对话教学指的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内容和要求是:“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1]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所谓的对话教学话语系统,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话”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实现情感体验。
二、对话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它包括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曾有人认为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而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也就成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用教材教,是机械的传承还是个性化改造、处理、整合文本。教师在课堂要拿什么和学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和文本很好的“对话”,拿出个性化的文本和学生交流,这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补充、拓展教材的平台。
2、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针对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拿对教师个性化文本的解读和回答与教师、学生交往。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激活,在互动、平等的平台上是否产生新的突变。如:我在《番茄太阳》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文的讲解了两个“番茄太阳”所代表的意义的基础上,出示重点句“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联系生活中看到过的残疾人的事例,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能体会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为理解后面的第三个“番茄太阳”做下铺垫。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3]
1、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还指双方的互相吸引、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无法直接看到、摸到,但教师可以倾听、观察、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对话,对学生既有的文本进行修正、补充、从而在对话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2、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较为接近,个体经验积累也相差无几,他们之间的对话容易互相感染,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生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交流尤为重要,一种对话的欲望,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教师全面的预设,积极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树立自信心。
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学生很难完成知识体系方面的自我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与文本独立的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的困难,这样便于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学生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二)教师使用文本时要用中求“活”
用中求“活”,是要求教师在使用文本中注意灵活运用。
1、要把教材看成“活”的对象,一个谈话交流的对象。文本内容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碰撞的结晶,文本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它是动态的,因而,教材不是凝固的,是可以开发生成的,再次
[4]开发后的教材就成了个性的文本,这就为与学生的对话提供保证。
2、要把学生看成“活”的教育对象。应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事进行“对话”,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
1、学会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我们学会倾听。我们一味要求学生注意听,而很少强调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能创造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师生的对话中,教师应该在做好引导者的同时还要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1)放下架子,平等对话。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应该走进学生,与学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应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面前,走进他们的讨论中,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从自身更新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2)巧妙思考,深入对话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的构图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当很多的观念都出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从不同方面给学生启发,这样对文本知识就有了新的认识。
2、维护学生的话语权,重视集体交流。[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还有人这样认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了仍然是两个苹果,但是你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妙。集体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建构新的知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课堂上的对话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平等、民主的环境。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周一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 [3]王荣生《语文课标》的“对话理论”,上海,语文学习,2002年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及实施策略
隆阳区西邑乡吴山小学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 对话理念 阅读教学 创新策略
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理念理解不深刻,运用不灵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深入研究对话理念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适用性,探讨将二者有机融合的规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话地位不平等。
有的教师仍难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独霸”课堂,对知识的理解严格约束在教师讲授的范围,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无法表达见解,将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情感和思想等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1.2教师引导不力。
阅读教学对话中,虽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对话、发散思维,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文本主题对学生对话指向进行规范,防止对话偏离中心,漫无边界。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存在缺位现象,虽然对话开展得热热闹闹,但有的脱离文本,大大削弱效果。
1.3过度解读。
有的文本表达的内容只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等,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对文本过度解读,如牵强地赋予其一定高度的政治、思想、道德价值等,而且要求学生对这些所谓的意义进行机械记忆与理解。在这种条件下,小学生被迫记住与自己认知规律不符的说教,失去审美体验的机会,被剥夺对话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2.1创新对话环境,营造开放氛围。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霸权主义”营造了单调的、压抑的、单向的、有限的空间与氛围,不利于对话展开。因此,要激发对话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必须营造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轻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真正发挥主体功能,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由于对文本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都因阅读者的个体特征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对不同见解要宽容对待,只要是学生用心体验思考得出的感受和观点,都应以愉悦、赞赏的语气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其次,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对阅读文本进行二次开发,如通过多媒体进行音、声、画等多种要素的优化组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启发,营造宽松、自由、活跃的对话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再次,对生生对话进行规范。由于年龄原因,有的小学生还认识不到尊重别人的重要性或应采取的方式,因此要对学生的对话方式进行引导,使其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见解等。
2.2创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
要改变主客式、权威型的师生关系,而要创新理念,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式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不做统一的、一致性的要求,而是尊重其个性化的体验与观点。被选入教材的阅读文本,其价值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说这样的文本就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结合时代特色、成长环境、个体体验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是允许的,也应是被鼓励的。但在传统模式下,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作者情感等是被规定好了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是“错误”的。对话理念下,这种束缚学生思路的理念应该被摒弃,打破僵化课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勇于说出独到的见解,使学生在阅读对话中的地位得到尊重,创造性得以激发。
2.3创新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课堂上,首先合理设置对话话题。话题是课堂教学的短期目标,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形成聚焦点。话题设置应精要,指向明确,让学生有鲜明的方向感。同时还可通过学生的参与共同设定话题,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确定教学重点。其次,采取多种形式的对话,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通过合作讨论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形成新的视角,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对话理念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针对现实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阅读教学创新,首先是创新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对话氛围;其次是创新理念,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价值得以激发和体现;再次是创新课堂结构,通过预设话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对话活动等方式推进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利锋.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J].教师,2014(28).
[2]姜翠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7).
[3]白文立.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08).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7
一、第一学段——重“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从认知语言文字起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读通读顺文本, 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语文新知识、语言形式等要素。在对话描写的教学中, 我们如何让学生“识”得这种形式呢?
1. 圈点勾画, 认识“对话”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指导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学习词语, 讨论句子, 关注言语形式等。例如, 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是第一次出现人物对话, 教学时让学生用横线画一画“大雨点儿”的话, 用波浪线画一画“小雨点儿”的话, 再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学生在勾画朗读中形成了对话的最初认识。
2. 真情朗读, 还原情境
文字以静态、无声的方式出现, 朗读如同赋予文字动态、有声的生命, 既会意生情, 又表意传情。在品悟之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对话”,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 融入故事情境, 释放真实、自然的情感。如《夏夜多美》一文中, 小动物的对话较多:“我不小心掉进池塘, 上不了岸啦!”“快上来吧!”“谢谢您, 睡莲姑姑!”这些是生活化的语言。教学中, 教师创设配乐朗读的情境,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角色间的表演朗读, 在快乐地表演和具体的对话中, 体会小动物们的心灵美。角色表演易让学生角色化进入故事的情境, 关注说话人的身份, 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在读中建立人物形象, 理清人物关系, 了解事情经过, 产生情感共鸣, 思维碰撞。同时它也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3. 演演说说, 迁移结构
低段教材以童话、故事、寓言为多, 重复的结构刚好与对话的问答往复出现吻合, 适合教师适度拓展文本, 进行仿演仿说。如《小壁虎借尾巴》, 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写出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表演朗读中拓展到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时, 不妨再深入一层“如果你是断了尾巴的小壁虎, 你会怎样向它借尾巴呢?”学生在“小壁虎爬呀爬……”的语言带动下, 自然运用课文中积累起来的语言结构来续编故事。又如,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谁和谁好》诗歌中, 没有出现人物对话的形式, 一问一答, 学生易于模仿, 迁移生成新的诗歌。例:
谁和谁好?铅笔和橡皮好。铅笔写错字, 橡皮来帮助。
谁和谁好?老师和同学好。同学有疑问, 老师来解答。
二、第二学段——寻“道”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教师应该在文本的精彩“对话”教学中, 让学生感悟“对话”的特点, 才能迁移运用“对话”来写具体一件事, 展开故事情节。
1. 形式丰富, 灵活运用
对话丰富的表现形式, 不仅为了表现说话者的神态、情绪、心理及时间先后等, 更是为了让人物语言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致、更流畅,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认识对话的不同表现形式, 感受其作用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例如, 在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学习引用人物说的话时, 先投影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引语都相同, 但是提示语可以置前、置后或置中, 标点也发生变化。到课文中找找相应的例子, 并迁移让学生变化形式。如在习作课《零食们的花招》中, 教师先出示:
同学们大叫起来:“哇, 是好吃的零食耶!”
让学生将提示语置后, 置中说一说, 读一读, 再创设情景写一写零食们的花招。如:
“我先说。”火爆鸡筋首先发表想法, “我在身上多涂一些鲜香麻辣的调料。这样远在百米之外的小动物也能闻到香味, 被香味牵着鼻子不知不觉地往这里走。”
“该我了!我在肚子里装了一张魔术卡, 上面还有大名鼎鼎的刘谦教他们魔术。小动物一定会买我的。”魔法士干脆面很有把握地说。
教师还可以利用本组教材《奇怪的石头》认识提示语在对话人物明确时, 可以省略分行表达的写法。丰富的对话形式, 让文本在变式中显得灵活生动, 减少读者审美疲劳, 符合语境的需要。
2. 提示用语, 丰盈细节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片段, 我们不妨让孩子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精彩的对话, 引导学生留心提示语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起到了什么作用。如《小木偶的故事》对话片段去掉修饰语后成:
小红狐说:“放开!放开!”
一只穿警服的熊说:“吵什么!”
小红狐又说:“报告警官, 他抢我的包!”
……
让学生将去掉修饰词的对话与课文比较有哪些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出:课文中对话描写的提示语非常精彩。教师强调提示语实际上就是对话情景中的细节, 非常重要, 它会使对话描写有血有肉, 生动可感。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提示语中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 声音特点等, 在习作中学生也能加以运用。
3. 标点符号, 传情达意
标点符号在文中除了表示停顿之外, 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同样一句话, 仅是标点不同, 传递的情感就会迥然不同。为此, 在学习“对话”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标点符号所传递的情感信息, 感悟人物形象。如《巨人的花园》文中写到巨人的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两个叹号传递出巨人的傲慢和自私, 如果将第一个叹号改成问号, 就柔和了巨人的冷酷。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关注学生不会留意的内容,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文字表达, 而且要学标点的运用, 从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领悟人物形象, 揭开文本内部朦胧的面纱。
4. 言语顺序, 突出效果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作者在写对话时, 对语言也是字斟句酌。例如《陶罐和铁罐》的一组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不敢, 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 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带着更轻蔑的神气。
文中的铁罐话语“你敢碰我吗?”是挑衅, “陶罐子!”是鄙视, 如果将两句调整为“陶罐子你敢碰我吗”, 显然削弱了铁罐的骄傲。把重要的“话”置前或置后, 就会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第三学段——得“法”
苏联作家马卡连科说:“对话——这是文章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我们的青年作家最差的一面也是对话。”到了第三学段, 教师不能因为对话的形式而形式, 要引领学生感悟对话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话中之意, 学习语言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服务, 并在习作中运用得体、精准的人物对话来表达, 塑造人物形象。
1. 由表及里, 丰富言语
话语的意义不仅有字面意义, 文本中的意义, 还有第三个层次的深层意义。话语的多义性使有限的语言包含了尽可能丰富的意义, 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咀嚼、回味、思索的广阔空间。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理解鲁迅谈的“碰壁”“四周黑洞洞的”时, 必须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环境, 才能明白“四周黑洞洞的”象征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 看不到一点光明, 人民没有一点自由和民主, “碰壁”指和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体会鲁迅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引导学生探寻言语的秘妙, 也认识语言的准确丰富性, 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言语。
2. 由言及人, 展现性格
著名作家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 性格各殊, 谈吐亦异。”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中语言简洁生动, 通过对话展开情节, 刻画人物。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 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 双方辩词的锋芒, 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 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看楚王的“冷笑一声”“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打发你来了”展示了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动作、神态描写, 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让我们体会到晏子的冷静、机智和能言善辩。《将相和》中廉颇的话不停地出现“我廉颇”, 廉颇居功自傲的形象跃然纸上。
3. 由“场”及“场”, 精准语言
对话中的语言是人物口中直白的话, 相对而言, 不太会出现长句, 语句会更简约, 切合人物的身份素养等, 更要符合特定的场景需要。如《桥》一文中老汉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三个句子简短有力, 清楚明白, 渲染了当时的紧急气氛, 也将当时环境下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两次“吼”儿子的语言, 配合不同的动词“揪”“推”真切写出老汉“党支部书记”“父亲”双重身份的高大。
4. 由“话”及“篇”, 直奔中心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8
一、紧扣关键词语, 慢嚼细品
在语文教学中, 词语是桥梁, 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相互照应, 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例如《鞋匠的儿子》一课对“伟大”的理解———
师:同学们, 当你读到“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这句话时, 你有什么感觉? (重读伟大)
生:我觉得很奇怪, 鞋匠怎么可能是伟大的呢?
师:那你们平时认为的“伟大”都是形容哪些人的?
生:是解放军战士, 他们在抢险救灾时总是冲在第一线……
师:那林肯说他的父亲伟大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我永远无法像他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无人能比。”
师:可见在林肯心目中的伟大标准其实很简单, 把工作做好了就是伟大的, 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 我们说修鞋的是鞋匠, 那打铁的呢?
生:是铁匠。
师:种花的呢?
生:是花匠。
师:只要他们把手艺做好了呢?
生:就是伟大的。
师: (指着自己) 那老师是什么匠?
生:教书匠。 (众笑)
师:如果我把书教好了呢?
生:就是伟大的。
师: (指向台下) 下面听课的老师, 如果他们都把书给教好了呢?
生:都是伟大的。 (全体老师热烈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老师教了二十几年的书, 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是伟大的, 我很感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用掌声表达了他们此时的感动。感动是可以激发力量的啊! (出示:原来伟大不伟大, 不在于________, 而在于_________。)
二、关注表达手法, 体悟秘妙
内容是文章所在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而形式则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关注言语表达形式, 发现并欣赏其中的万千奥妙是语文教学的独挡之任。试看《莫泊桑拜师》的教学片断:
师:请看课文第2~7自然段, 写人物对话的段落, 有没有给你什么启示?
生: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个自然段。
师:人物说的话, 原来可以一句话独立成段, 再看第2~7自然段, 请你把所有的提示语都画下来。
师:第2自然段提示语, 一起读。读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变化——— (板书:前、后、后、无、前、后) 。当你有很多话要说时, 提示语一定要注意适当变化位置。快速浏览第2~7自然段, 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师:当一个人说了很多话的时候, 怎么写?请琢磨一下第8自然段。
师:从第8自然段, 你可以学到什么技巧?
生: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是一大段, 中间可以穿插提示语, 分成几个说话句。
师:你的发现是对的, 可以穿插提示语。
师:提示语可以是说话人的动作, 也可以是表情。可是文中的提示语, 我很不满意。———他坦白地说, 直截了当地说, 滔滔不绝地说, 继续说———老师不满意在哪儿?
生:作者只用一个“说”。
师:写提示语的方式有很多, 写提示语的词也有很多, 遗憾的是文章的作者只用一个词———说。现在看第2~9自然段, 那么多说, 可以消灭几个?大家可以用换词、换提示语的方法来改, 能改一个是一个, 能改两个是两个。
本片断中教师深入挖掘课文资源, 把阅读训练的重点指向提示语的应用, 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训练。学生在老师的阅读指导下深入研究文本, 通过默读、思考、交流,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给课文挑刺, 大胆地将课文中的说“说”改成其他用来表示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提示语, 巧妙地达成“写”的目标, 在读写之中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秘妙。
三、巧纠朗读错误, 理解主旨
语文新课标每个学段都有“阅读”方面的要求, 但都共同聚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其中对朗读要求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正确”。“正确朗读”其地位不可估量, 试想没有正确的朗读, 那感情又从何而起。笔者以为, 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就是学生真正的学情, 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
试看《桥》一课的教学片断:
课文句子: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学生误读: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来报名。”
生:老师, 子睿同学在朗读这句话时多读了一个“来”。
师:你听得非常仔细, 那你觉得句子中多一个“来”字, 可以吗?
生: (思索) 让我想想。
师:同学们,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它在表达上力求语言生动简练, 跌宕起伏, 情节扣人心弦。
生:老师, 我觉得不能多一个“来”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联系上下文, 此时的老汉站在湍急的河水里, 在他面前有许多惊慌失措的老百姓, 情况十分危急, 老汉指挥疏散, 语言一定要简短简短再简短, “来”实际需要一个过程, 而此时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这里加一个“来”字, 就来的不是时候, 显得啰嗦。
师:是的, 这里增一“来”字, 既冲淡紧张的气氛, 又迟缓危急的节奏。课文如此表达正是语言的精炼之所在, 大家试着读一读……
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及策略 篇9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 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 是追求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 以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为特征。语文对话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封闭性、互动不足、情感交流缺少等问题, 其“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理念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并且得到积极应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也出现一些问题: (1)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主体性、控制性过强,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师生缺少真正互动; (2) 偏重于“对话”的形式, 减少了对文本的体验、钻研; (3) 将对话教学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 弱化了“探究性、合作性”的特点, 忽略了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针对上述问题, 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对话教学的优势, 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一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在教师的眼里, 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 其心态才是开放的, 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 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是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走进真正文本。
在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 虽然强调了教师与学生采用对话的方式, 但是其对话中心还是不能离开文本。文本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脱离文本的对话是不切实际的泛泛而谈。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 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 发展文本。允许有不同的感悟、理解, 鼓励学生通过对话, 继续深入进行探究。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比如教学《黄河颂》一文, 教师通过与文本的深入交流, 感悟出作者那份对祖国的爱。老师心中首先拥有了一份感动。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语音、语调, 通过情境的创设, 然后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文本深处,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情感上的真切体验, 并被文本所打动, 这才是以情传情、以心会心。如教学杜甫的《石壕吏》, 有的教师就杜甫如何抨击统治者, 怎样同情人民以及冷静客观地叙述大作文章。仔细想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没进入文本, 更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要知道杜甫既热爱人民也热爱国家, 在他的好几组诗中, 都有鼓励和赞扬人民去服役平判的意思。此时杜甫有着深刻的内心矛盾;同情人民的痛苦, 又希望人民积极投入到平叛的战争中来。所以在诗中诗人没有言说, 触摸不到杜甫心中深深的痛, 即使分析得再细致, 也只是和文本浅层次对话。所以作为主体的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三是营造一个互动、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但上课时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 急着走过场, 则很难在学生中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教学设计的前提下, 上课进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 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 并予以引燃, 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 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营造一个互动、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 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 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 个性的张扬, 创造性的释放, 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使教师引入话题是新颖而有趣的。它不该是简单的、干巴巴的内容介绍。带领学生学习《孔乙己》时, 我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兴趣, 引入课文:“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悲剧往往令人泪下, 然而, 读了孔乙己的悲剧, 眼泪常向肚里流, 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连续制造了几个悬念, 学生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 沉浸到这篇含蓄、深沉的文章中。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对话式”阅读,教学,主体地位,问题情境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主体 (师生) 和创作主体 (文本背后的作者) 的对话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文本, 深入文本, 与文本 (作者) 对话, 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将“理解”汇拢、交流, 对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 教师和学生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理解能力, 从而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对话教学。以此为基础, 可建立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 称之为“对话式”阅读教学。
二、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1.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提出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是语文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 重知识、轻体验, 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
2.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变革。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来说, 它带来的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独白式”教学相对立的。“独白式”教学实质上就是“知识专制”, 教师似乎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工作的主要的任务, 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 这种定位使教师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 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 最终阻断了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 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3.“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重构。
“对话式”阅读教学重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尊卑关系, 而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关系, 是一种共同探究、合作的关系。在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 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 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 接受自己的权威。
三、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1.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对话。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置师生共同的话题, 吸引师生产生对话与交流的愿望, 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 围绕共同的“话题”, 彼此敞开心扉, 在真诚的对话中研究知识。
话题确立得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 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持续、发展下去。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置话题。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要具有开放性, 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从文学的角度, 用点评的方法, 通过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 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在教师示范点评后, 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学生分组后, 先认真阅读, 理解文本, 在书本上圈圈点点, 写出自己的点评。然后组内互相交流点评内容。各小组活动积极, 交流热烈。由各组代表上台发言,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这一话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 使他们在充沛的情感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在自主开放式的点评学习中, 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作者对话, 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 直至下课, 学生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
问题是学生探索的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和热情, 利用学生间不同的见解激发讨论, 深化他们的思维, 开启他们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精心设计适当的对话话题。
作为组织者、策动者、引导者, 教师在对话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在一定的时间及空间内, 教师要帮助并促成学生实现对教材文本的再认识, 必须选取对话的话题, 并且要对对话的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控。这一切努力都必然集中体现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将使阅读主体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 激发起主体对话的兴趣及热情, 最终实现精神沟通、意义分享的预期结果。因此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 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
3. 打破评价标准的唯一化, 允许多种观点的融合与共存。
建构主义理论和解释学观点都认为, 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是不同的, 所以对世界的理解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阅读教学由于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使得在评价标准上, 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一元理解, 而是多元理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允许和理解其个性化观点, 鼓励和保护其创造意识。反映到教学评价上, 就应打破评价标准的唯一化, 而容许观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对话是阅读的本质, 同时是有效教学交往的根本方式, 因此而建立起来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这一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罗志强.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原则[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版) , 2005, (4) .
[2]汤叶.在“对话”的天空中灵性飞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时代, 2006, (11) .
[3]肖梦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 2007, (4) .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对话 教学模式 策略
一、前言
对话学习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有效的对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方式,也由此诞生了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应用极少,即使有些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也仅仅只是表面上开展,忽视了“人机对话、生文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深层次的对话形式,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对思想的完整表述,更谈不上对话的本质。因此,出现了零碎对话现象。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本文要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与对话教学为策略的教学模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对话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对话式语文数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强化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引导性、教育性。对话式教学是以师生平等、尊重、民主、信任为前提,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为主体,以体现教学主体性、人性化、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不仅能够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提升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探索语文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培养语文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对话式语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成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对话的核心主题、对话的分主题(即对话的着眼点)和对话学习的主要说明。要想充分发挥对话的学习作用,需要确定对话的核心主题,使整个对话的学习教学活动更明确、紧凑,使小学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在明确对话的核心主题前提下,还要确定对话主题的着眼点。这样会使学生与教师实现更加清晰、明确的对话,使教学活动在对话学习中完成,即保证核心主题明确、准确,与小学语文教育中心相符。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从核心主体出发来规划和制定分主体,以便对话学习中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如何有效地实施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生生对话,交流互补
传统语文教学师生都处在传授和被接受的过程中,课堂上缺少交流。而小学语文对话常常通过小组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接受授课内容,小组探究的方式比传统教学有明显好效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小组合作只是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参与其中,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实现生生对话、交流互补。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对话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加强师生、生生交流,在对话中领悟交流互补的真正意义。
(二)师生对话,激发感悟
在小学语文对话交流中要求师生做到“先问后讲、先思后问、先学后教”。“先问后讲”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而不是主动向学生解释问题;“先思后问”是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先不作回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学生通过思考最终还没有想出结果的时候,教师再向其他学生发问或者提示,从而得到结果;“先学后教”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尽量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小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自学多种方法来掌握,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应让学生成为对话中的主动发问者而不是被动受问者。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要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不能经常否定学生,不要武断判断是非。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不同的问题,以此在课堂中展开探讨。
四、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教育也在随着改革。在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融入对话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同的着眼点和不同观点融入一起,在此基础上形成整合的认知,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知识探索,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在语文基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情况采取适合的途径,以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优势去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基于对话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邢秀凤.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6(03):71-76.
[2]徐晓清.基于“对话”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建设,2014(27):13-14.
高中语文对话阅读教学策略与思考 篇12
一.选择有效话题
话题是对话的焦点。教学中的对话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 以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 共享资源为特征的学习实践活动, 话题的选择, 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是对话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定话题:一是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每篇课文每节课, 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 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求, 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 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 不离文本。二是以文章的特征性问题作为话题。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来的精美文章, 是作者智慧结晶和创新思维的物化表达, 个性鲜明, 特色各异, 这正是可供教学对话的最好话题,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山”思考什么呢?《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证据”是什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点作为话题, 分层提问, 深入话题, 不仅能够凸现文章的特点, 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教学目标。三是以教学难点疑点作为话题。有效教学对话应尊重学生, 联系学生学习遇到的难题, 感兴趣的问题, 带有共性的话题组织对话。
二.寻求有效对话
培养学生对话能力是现实有效教学对话的重要前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对话的原因, 一在教师的话语权, 一讲到底;二在学生的长期被动, 习惯于当听众和看客, 对话意识能力缺失。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对话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来落实。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加强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实现有效的互动。
例:苏教版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课题中的“冷”能不能改成“寒”“苦”?)
生:“寒”, 用词太过, 不能表达景物特点, 更有不利于表现主题。
生:“冷”, 是雨的质态, “寒”是人的心态, 结合写作背景, 用“冷”形容更恰当。
师:对。“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心境情感。表现“凄冷”的特点, 特别是感情的凄凉。
生:雨景, 语言的表述下, 融入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感情, 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好, 老师补充一句, 漫步在春天的雨中, 想起江南的情形。表现的正是这游子那绵绵的思乡情绪。
生:写出雨的凄凉, 更写出心情的凄凉。
师:怎样的情绪?
生:愁。
师:是。也可以是凄凉, 或凄楚。
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 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 在与自己已有的感受不停地对话, 进而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 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对话内容
强调有效教学对话, 拓展学生的对话内容非常重要, 只有学生的对话内容拓展了,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的阅读对话才能更加有效。阅读教学中对话成为一种自然流淌于语文教学课堂的润滑剂。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是要放权于生, 让学生拥有对话的必须时间。二是要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例:苏教版高中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请一位学生上台, 用布蒙住他的眼睛, 让他谈感受。)
师:你现在感到眼前是一种什么情况?
生:一片黑暗。 (接着分别让他系红领巾和整理书包)
师:感觉如何?
生:很不方便。
师:要是天天都是这样你能坚持下来吗?
生:肯定受不了。
师: (引入课文。)
这样的对话超出了言语的界限, 把对话变为一种身体力行的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对话中的一种体会, 而是亲历了一个盲人的生活艰难,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行成与智者的思维碰撞和智慧对话。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09-14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09-23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06-04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08-23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10-28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10-19
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策略09-17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策略10-29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僭述07-12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初探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