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2024-09-16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共10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1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通过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这一书,出现了一些对教学目标的片面认识,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感觉谈三点个人的看法:

一、围绕“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知识与能力”目标指的是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目标实现的依托。

“过程、方法”这一目标倡导语文教学不能只重结论,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应注意得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有其独立性,但却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从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有所收

获。教学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必须既立足实际,又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又要将学生在诸多能力、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列入教学目标范畴。否则,教学目标定得高,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定得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发展。

除了考虑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教材实际。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教学目标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文,其需掌握的字词、需体会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也会因课文的不同而有差异。

三、力求遵循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力求做到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标准要求、年段要求、单元要求、教材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等。

“可行性”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可行,符合小学生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小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落实。

“层次性”是指 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是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2

师:同学们,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3分钟后, 汇报。

生1:地球公转。

生2:地球倾斜。

生3: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师:好的。古人很早就对四季有所研究, 打开书本说说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打开书本, 简单讨论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夏季短, 冬季长……

师:古人的发现是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生:椭圆形。

经过简单的谈论, 教师安排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 其余小组分组进行并教师忙于讲台与学生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忙的不亦乐乎……

长达30分钟的实验……

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下课!

这是一堂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科学课, 教师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整堂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小结与总结, 每一个活动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学生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实验活动,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 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理论基础】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教师, 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的交互活动, 促使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 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有效总结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有效总结的作用

1. 有效总结是科学有效学习的“保险箱”。

科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主, 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存在极大的区别, 学生往往高高兴兴上课, 稀里糊涂下课, 对于一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 作为小学生来说无法领会和掌握, 因此教师恰到好处的小结与总结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保障。

课例一:《杠杆的科学》

师:请2名学生玩游戏。谁会赢?

生:××会赢因为他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 ××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

进行“大力士”比拼, 发现反而力气小的同学赢了。

师:为什么我们的猜测错了呢?

生:老师不公平, 因为距离不同。××很费力, ××很省力的。

师:刚才游戏中的道具科学上我们称之为“杠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要研究杠杆, 必须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 并围绕着运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陌生的科学名词, 但是对于《杠杆的科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概念, 教师结合有趣的小游戏适时地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象, 形象而轻松地掌握枯燥的科学概念。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知识重点。

课例二:《谁选择了他们》

场景一:两只墨绿色的青蛙在墨绿色的背景前快乐地跳舞, 一起跳到幕布后面;【改变幕布颜色:黄绿色】两只墨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师:如果你是一条蛇, 你会最先吃掉哪只青蛙?

(扮演蛇的同学抓住了墨绿色的青蛙)

师:为什么?

生:墨绿色的青蛙在黄绿色的环境里最显眼。

场景二:幕布后出现另一只黄绿色青蛙, 两只黄绿色青蛙共同跳入幕布;【改变幕布颜色:黄色】两只黄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天敌再次出动。

场景三:最后剩下的是与环境颜色接近的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和青蛙体色演变图,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绿色环境中绿青蛙容易生存, 黄色的环境中黄青蛙容易生存。

生2: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师:青蛙在繁衍过程中, 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板书:变异) 这种变异能让青蛙更适应环境, 就会传给下一代, 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遗传 (板书:遗传) 。

“遗传和变异”是一组生物学名词, 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将遗传和变异的规范概念灌输给学生, 将会适得其反。教师采用了形象的表演让学生明白, 在繁衍的过程中, 动物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 将适应环境的因素遗传给下一代, 称为遗传。不适应环境的因素在自然的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而这些微小的变化就称为变异。通过形象的表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组科学概念。

课例三:《谁选择了他们》

环节一:恐龙与魔鬼蛙的对比引入

环节二:青蛙的去与留 (略)

环节三:怎样体形的动物保温效果好实验探究 (略)

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改变自身的结构、习性来适应环境。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 维护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为保护环境,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通过组织有趣的表演再现了蛙类体色的演变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关系, 利用科学的对比模拟实验有效地验证了体形与保温效果的关系。但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 带给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零碎的科学信息, 这些信息是不稳定的, 不牢固的, 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梳理, 因此有效的总结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引领学生透过游戏、实验的现象看本质, 找到本科的精华所在, 那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科学法则。

2. 有效总结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润滑剂”, 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引爆器”。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支撑。如果科学课堂仅仅是单纯一个接一个的独立的活动组成, 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简洁而精辟的课堂总结是课堂的润滑剂, 不仅将课堂环节有效地衔接, 而且使学生将对之前的活动热情和情感更好地延续到下一个探究活动当中去。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点。

课例四:《谁选择了他们》

活动:青蛙体色演变表演

师: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而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 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和其它生物都是利用遗传和变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师: (出示极地照片) 这是什么环境?

生1:寒冷的北极。

生2:面目的白色。

生: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应该用什么体色来适应环境?

讨论开展探究实验……

环境的变化与动物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 对青蛙的去与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归纳, 一张冰天雪地的图片以及不同体形的动物却将话题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体形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对比实验中去。而强烈的反差不仅缓解了学生课堂的思维疲劳, 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激情。学生有了之前的知识铺垫, 思路也完全打开课堂顿时活跃了许多。

3. 有效总结是科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催化剂”。

课例五:《昼夜交替》

课堂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尽管许多同学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 但是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等解释都是合理的。看来, 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要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课例六:《抵抗弯曲》

课堂结束语:

师: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屋顶、高架桥等生活入手, 讨论发现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今天通过对比的方法控制材料厚度的因素, 反复实验后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 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增强。那么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其他因素, 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小组进行。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经历的“观察—假设—模拟—解释—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切的理解。

二、有效总结的原则

1. 科学、准确。

课堂总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组织与表述, 它与课堂一般提问和互动不同, 它要求教师的语言更严密、更科学、更准确, 能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良好的疏通与概括的作用。

2. 精辟。

课堂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 并言简意赅。课堂小结作为学生知识梳理和提升的重要手段,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期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所占的“戏份”却并不多, 因此精辟的语言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 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堂总结达到不同的效果。

三、有效总结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课堂总结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 教师在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不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小结和课堂总结。

1. 归纳总结、承前启后式。

归纳总结式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 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提纲挈领地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 经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环形山在形成过程中陨石的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 (1)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陨石撞击说”吗?学生通过思考回顾, 将再一次重现大小、轻重不同但都近似圆形的陨石以不同的速度、角度撞击月面从而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层层叠叠、大换套小环、但都近似圆形的环形山。 (2) 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就问到:撞击月面后的陨石去了哪里?教师适时地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进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小结都需要承前并启后, 需要根据具体课题的类型来确定。

2. 图表式。

(1) 学生表格式。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探究实验记录表的使用,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成具有个性的小组成果进行小结。如:

表格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实验反复验证的科学性以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同时, 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板书式。利用结构性板书很好地反映了整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昼夜交替》一课,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结构性板书如下:

教师利用这样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课堂40分钟的“行程”, 让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与环节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3. 活动式小结。

(1) 科学游戏活动小结。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生活, 更需要运用生活中去。如杠杆省力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当中, 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做到首尾呼应, 利用“大力士”比拼游戏引入, 仍然利用解密力气小的同学轻松赢过力气最大同学的原因就是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提出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撬棍和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 你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吗?虽然这个游戏并不能真正完成, 但是通过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讨论, 完全可以推测和讨论出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杠杆省力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 知识竞赛活动小结。同样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小结,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距离是杠杆省力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工具图片让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的训练。

4. 交流式小结。

科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时间教师都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自评与互评活动。如三年级《磁铁》单元第一课, 为了养成良好小组合作习惯和探究规范, 教师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提出关注同伴的要求, 实验时候进行交流和小结, 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规范, 而且逐步形成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素养。

5. 科学故事式小结。

科学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一个故事背后具有丰富的任务结构, 历史背景等等。如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 学生利用大量的生活经验证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并且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借鉴验证傅科摆所形成的夹角证明地球在自转的事实。教师可以利用傅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 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知, 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 对傅科这些富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产生热爱的情感, 并给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小火种。

课堂小结同课堂其他环节一样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小结做得好, 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 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 激发他们课后探究、学习的兴趣, 从而形成影响终身的良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燕境.教育学新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藩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偏旁拆解,古今变化

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通过拆解汉字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汉字的构成十分有意思,研究汉字构成,有利于加深孩子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每个汉字的构成部分都是有存在意义的,有的表示字形,有的表示字音,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汉字的意义。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掌握偏旁部首学习汉字的方法,学生能够实现汉字学习的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识记了很多相似的汉字了。这种拓展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都活泼好动,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把握这个特点。例如在学习“胡”这个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偏旁来识记更多的字,如“葫”“湖”以及“糊”等。将这一类的词进行一个分类,其字音字形都有很多共通之处,这种相似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汉字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汉字是我国的艺术,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偏旁部首也能体现一个字的含义,比如“梅、树、枝”等等都是有关树木。联想和引申能够让学生更方便归类汉字,提高汉字学习能力。

二、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能够投入精力,因此如果语文教学能够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就能够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知识。游戏是加强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过程,也能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融入游戏的教学方式丰富有趣,加上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

以学习汉字为例。第一,猜谜语,识汉字。猜谜语是一种广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游戏,因此,我们可以巧妙设置游戏环节,将汉字的学习融入猜谜游戏中。把汉字拆开,让学生来猜汉字,还鼓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拿”字为例,这个字体可以用一个谜语来形容,即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谜能够提升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动力,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第二,做游戏,习生字。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游戏是让孩子学习的最直接的方式。比如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制作汉字卡片,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汉字组合游戏。在游戏中适当给予奖励能够让教学效果更佳。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沟通交流,也进行了知识的完善补充,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加强。

三、先入为主,情境感染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老师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去钻研教材中的各种学习因素,把握情境,将这种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感染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教学的新课导入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熟知文章的背景知识,将深厚的文化背景尽可能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小学生。教师要将晦涩难懂的课文直观清晰地教授给学生,最好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爱好等方面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文章以及全身心投入学习。新课导入可以采用生活情境导入的方法,快速而直接的方式可以迅速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方式,真实的情境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慢慢会形成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小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疑问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作文的教学。作文是一种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的小学生普遍比较排斥写作文。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写作的内容,缺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词汇积累。因此,要让小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要鼓励学生去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这种来源于生活,经过深思熟虑的作文对于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健全人格的建立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感受生活,学会倾吐

生活需要我们去亲自感受,去体悟,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是不同的。鼓励小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对生活的思考能力也是他们获取幸福的一种方式。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旦倾注笔下,学生的认知也会得到一个层次和境界的提升,在看待某一个问题时就会更加理性客观。

(二)阅读为本,实践体验

写作的内容来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来源于阅读,二是实践。小学生的经历体验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主要还是要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学要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爱上阅读,积累丰富的文学体验。在阅读之余,学生要学会走出去接触这个社会,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长期坚持和积累将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生再也不会感觉无从下笔或者是遇到写作难以深入的问题。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植树节的时候让学生参与植树活动等。这些经历使得学生的写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也学会热爱生活,并养成从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解除束缚,自主探究

随着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摆脱过去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方式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更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比语文知识更多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并主动去探索挖掘自身的潜力。这种唤醒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例如在学习一些唐诗宋词时,单纯的背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学会领略这种诗词的美好意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郑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叶珍.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3]马丽娜.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①开展与识字有关的活动;②组织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实验课、公开课,组内成员教师参与听课、备课、评课、反思;③对学生的课外识字量及识字途径和识字方法做跟踪调查。④ 然后是阶段总结,对实验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⑤撰写课题相关的材料。现在,大多数学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

二、研究成果:

1、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教学的识字成果,学生以可行性的方法,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2、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逐渐增强,喜爱学习语文知识和阅读书报了。

3、在课堂上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识字,大大激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

4、优化识字教学,集各家之所长。通过实践证明它是低段识字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5、鼓励低年级孩子进行有效阅读,写话,并建立自己的博客,进一步激发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方向: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家、领导指引;

2、由于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许多工作不知道如何开展;

3、虽然课题组成员都有实践经验,但是不能及时把研究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下一步工作方向:

1、虚心求教,向有关专家、领导请求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5

《小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研究》课题自订定研究方案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我按照真施方案围绕既定的研究方针和研究方法展开了研究。在研究中,既有一定的收获,也有一些困惑,现在小结如下:

1、定准了后进生,真施研究

开学初,按照分班时的后果,确定了陈兴运、刘海伟等20名后进生。按照研究方针对这20位同学进行了研究。

2、座谈交流,弄清了后进生的形成缘由

我采取了逐个座谈交流的方法,弄清了后进生们的形成缘由:由于进修方法不恰当的占60%;进修生理有问题的占10%;不被教师关注的占15%;由于家长对孩子进修关心不够的占10%;家长学问不高辅导不了学生的占5%。后进生形成的五大缘由中,进修方法和教师关注占了较重的比例。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一定的转化对策对学生真施转化。

3、三篇念书体会,收获颇多

其间,我读了《教育的理想取信念》、《成长·路径》、《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三本书,写出了内心的感想,从《教育的理想取信念》中熟悉到了宽容在教育后进生中的重要性;从《成长·路径》中跟徐州市西苑第二小学副校长、科学老师沈宁学会了要“踮起脚尖看孩子”;从《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中学会了如安在课堂中矫正后进生们的背纪行为。

4、两个案例研究,引发了思考

在这一阶段,重点有两个研究案例。从张元朝的转变让我清楚地熟悉到:对后进生的教育,一定要用真情往打动他,要真心的眷注、爱惜他们,激发他们强烈的自负心,不息让他们删加积极上进的动力。陈兴运的巨大转变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们要用爱来浇灌孩子的心灵,但愿他们早日开出胜利之花。

5、一篇论文,写出了点滴感受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感受》写出了我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的真真感受,熟悉到了取后进生们诚心交谈的重要性;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补;对于懒惰的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盯;对于缺乏自决定信念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哄。

6、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转化存在频频的现象,研究的范围没能涉及到每一个后进生,搜集的有关转化后进生这方面的书籍较少,缺少理论支撑。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6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总 结 报 告

这个课题的研究即将结束,通过全体数学组成员的努力,我们全体组员受益非浅,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了认识。从课题申请提出后,我们本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后再对科研活动进行总结,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1年1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制定申报、立项工作;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研计划、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实方案。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全面进入课题实验,各教师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验,积累数据和案例的阶段;2013年9月份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阶段。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校力求通过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对典型的课堂教学的实例的探讨,来研究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有效。

我校开展“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体研究确定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很多的,它应当包括:①教师对所任学科是否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②教师能否熟练地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③教师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心一意地投入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索之中,把新教育理论、新技学方法积极地运用于课堂教学;④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如校舍条件、教学设备(包括电教设备、实验仪器等)、图书资料等;⑤学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是否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提高学校人、财、物的综合利用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从多角度去研究问题,才能收到实效。坚持大胆创新的原则,将优化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寓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来解决。

开展本课题意在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优化本校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影响,对我校教师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课题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

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有集体形式的、有个人行为的,也有以课题组出现的。还出现了课堂教学环节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例如:关于提问、讲解、合作学习等等。我校的课题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软硬件、以及学区内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符合学生、教师、学校地发展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行为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在加深,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校课题《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在教育科学有效性研究中立项。通过课题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通过各种研讨课,以及组织教学设计比赛等,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的提高。

1、抓住重点,有效制定研究计划

在每学期的期初制订执行课题方案的实施活动计划,体现在学校课题组的教科研计划,并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中。计划的制订围绕课题方案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组织人员,安排课题研究活动。确保计划拟定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以学定教,有效丰富理论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周的周三进行科研专题学习以及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

3、模拟创新,有效开展课例研讨

课例研讨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重要表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通过集体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设计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集体备课做到“五落实”,即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发言人的落实。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学法等要素的有效运用。

4、注重过程,有效进行阶段总结

我们每一学期都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书面的形式汇报每阶段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情况,以便能结合实际做出合理的调整,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努力+坚持=收获+提高”。只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才有秋的收获,通过“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许多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专业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稳中有升,参加学科竞赛比赛获市级教学能手1人,县级教学能手2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学案例;参与实验的教师不断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撰写了一定数量的案例和论文。有2人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获县级级奖励,有16篇教学论文或设计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五、在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主动学习的意识只在个别同学身上有所显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2、教师过多地进行了知识性的传授,对于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程度不够。

3、教师没有很好落实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很不适应。

改进措施:

1、对《实验课程标准》开展再学习活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解读《标准》,以便其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要使每位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3、切实处理好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之间的关系,课堂上不搞“一刀切”。将分层教学、分层训练与课程改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4、今后要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将教材内容与本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相结合。

5、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到解决,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 篇7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如果造成认识结构不平衡的信息输入, 就可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拼音教学讲究口形的微妙变化, 读音准确与否跟口形有着直接关系。一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奇、好动, 乐于模仿新鲜事物, 教学中, 如果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 在拼音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手舞足蹈”、大胆模仿、大声发音。例如, 我在教学六个单韵母时就利用儿歌加手势再加上夸张的口形展开教学。“嘴巴张大a、a、a, 嘴巴圆圆o、o、o, 小嘴咧开e、e、e, 一支蜡烛i、i、i, 树上乌鸦u、u、u, 水里小鱼ü、ü、ü。”学生跟着我一边念儿歌, 一边认真地观察我的口形, 还模仿我用夸张的口形大声发音, 于是这六个单韵母就这样轻轻松松学会了。b、d、p、q, 是学生最难区分的声母, 运用手势或身体拼音操就能变难为易。此外, 我还鼓励学生自制拼音卡片、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声韵母、给字母涂颜色等方法促使学生灵活记忆汉语拼音。在孩子心里拼音符号不再枯燥, 变成了一个个自己动手制作的美丽符号, 也在这种过程中牢牢记住了这些不同形状的字母。

二、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建立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拼音的学习和运用是在口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将拼音放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 让它与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 在教学声母“a”时, 出示“阿姨”的图片, 让学生联系生活, “阿姨”的阿就是“ā”, 学会了a的第一声。而“á”可以创设情景来学习, 教师故意说话很小声, 引导学生因听不清产生疑问:“啊!老师你讲的是什么?”这样a的第二声就轻松地掌握了。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以让学生说句子的方式, 将“ǎ”“à”的正确发音掌握。

联系生活时, 我们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拼音符号想象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用他们喜欢的、熟悉的方式来记忆拼音字母的形状, 让单调的拼音字母在学生眼里活起来。

三、遵循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获得新知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给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例如, 在教学“aieiui”时, 教学生在复韵母上标调号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时,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口诀, 学生往往记不牢, 只有让他们反复地运用体会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知识难点。所以, 教学中我大胆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究, 让他们亲自感受学习经历, 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新知, 从而乐学、愿学,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猜想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 但是猜想的理由都是他们自己探究的结果, 是他们思维过程的真实反映, 我用了这样的探究形式教学复韵母的标调规则, 深深地印在了学生脑海里,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根据孩子“无意识记”特点展开教学, 逐步培养“有意识记”

1.优化教学环境

针对一年级刚进校, 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新鲜、有趣的特点, 我在教室的布置上特设了“拼音乐园”, 当孩子用他的眼睛对这个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进行观察时, 不知不觉就“无意识记”了拼音, 巩固了拼音, 增强了孩子对字母和音节的学习和记忆。

2.利用图画, 练习说话, 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记忆材料是视觉加工为主, 要记住什么主要以“看”来完成。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孩子这个特点来增强他们学习的效率, 如课本上画面鲜艳的彩图对孩子很有吸引力, 不仅能帮助孩子读准音节, 而且提供了围绕音节训练说话的具体材料。

另外,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增强记忆力, 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yue时, 我在黑板上画上一棵美丽的椰树, 又在椰树的斜上方画上一轮圆月, 然后将分别写有ye、yue的卡片拿在手上, 让孩子们区分, 这一下子引起了孩子感情上的共鸣, 激起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很快地准确认知, 辨别记忆。

3.借助游戏活动进行拼音的复习教学

幼儿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 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一年级的孩子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 但如果不复习很快就会忘记。所以, 教学拼音我们就要注重复习, 将孩子的短期“无意识记”变成“有意识记”, 最后长久地储存在大脑里。玩, 是孩子的天性, 在玩中学、学中玩, 无疑是教学汉语拼音最有效的途径。在复习阶段, 我和孩子们常做《我做你说》的游戏, 我用口形夸张地做出声母、韵母或拼读音节但不发出声, 孩子看了说出我所演示的声母、韵母或音节。这样的游戏不仅对拼音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促使孩子“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 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默契,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汉语拼音教学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制作音节卡等剪贴图片, 引导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帮助正音, 还引导学生阅读注音的儿童读物, 在班级中开展朗读比赛、拼读比赛、讲故事比赛, 鼓励学习拼音打字等, 将儿童的无意识记逐渐向有意识记发展,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掌握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技能。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 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枯燥难以学习的, 但只要我们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就能让拼音教学变得有效、实效、高效。

摘要: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汉语拼音教学枯燥乏味,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意志力薄弱, 自控能力差, 学习就更要讲究方法。教学时我们只有根据儿童心理特征, 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将拼音教学变得有效、实效、高效。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篇8

重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的范读 教师优美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一诗。一位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停顿了。这时,教师引入节奏划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读古诗。而同一节奏划分方式是属于大部分诗歌的,具备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

音乐的配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缺了它的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来配合诗歌的朗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事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图片、录制声音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播放课件,穿越古今,搭建文字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填补诗歌凝练语言后的丰富内涵。

重视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小学古诗《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是说诗人熟睡中感觉不到天亮。那又为什么醒来了呢?是因为“处处闻啼鸟”。“处处”两字就将鸟语花香的世界写活了。通过“春眠”“啼鸟”这几个关键词,诗人笔下一幅恬静的春日早晨情景就近在眼前了。感悟诗歌,不仅要明白字、词、句的含义,更要读懂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一旦教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感,诗歌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这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借助多媒体展现一片新绿瞬间来到眼前的画面,会让学生对江南春景印象更为深刻,从而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愿离开家乡的心境。

重视诗歌的人文美

诗歌的人文美是说诗歌所包含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一面,即是指以诗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包括感知人文情感、体会人文情怀等方面。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以诗育人的教育职能,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以诗歌本身为基点,发掘出富含教育意义的新质。如教学古诗《元日》,这首诗描绘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包含着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从本诗学开去,进行恰当的拓展,可以感受到过年场面的热闹和人们辞旧迎新的迫切心愿,对小学生憧憬美好生活有所触动。

在实现诗教结合的过程中,有以下的方式可以采用。一是利用有趣的故事。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等方面。不少古诗背后包含着诗人个性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较为不足,生活感悟显得单薄。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关于诗歌或诗人的小故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闻、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容易吸引学生。《咏鹅》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按照以往的诗歌教学方式,只要理解了诗句,重点是学会背诵,就算完成了学习。其实不然,这样的诗歌也可以学得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以骆宾王七岁成诗的故事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转而提问:“小小年纪的骆宾王就有不服输的志向,写出了传唱千年的佳作。小朋友们敢不敢比一比,一起来发现这首诗的好处呢?”引人入胜的故事恰如一道开胃小菜,既引起食欲,又不会喧宾夺主,学习的目标依然指向诗歌本身。二是利用题材的特点。在众多的古典诗歌中,一些作品的题材是相通的,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也是相通的。比如,在诗歌史上,不少诗人以月亮为吟诵对象,表达不能团圆的愁绪和思念家乡的情感;有的诗人则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的特点,以托物言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利用一类诗歌共同的特点,进行搜集概括,可以达到扩大诗歌阅读量的目的,这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是应该考虑到的。在此基础上,对诗中的共性进行更深度挖掘,还可以产生别的作用。

重视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一般篇幅短小、含义深远,因而对字词的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诗歌史上也不乏如贾岛这样注重“推敲”的诗人。诗歌的语言美在何处?一般认为,首先在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因其精准,而表意恰当。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为例。《宋词选》说:“这首词在当时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称号。上段写春天绚丽的景色,确有独到之处,‘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后代文人对“闹”的生动准确也是颇多阐述。这样的字甚至被称为诗眼,是体味一首诗的根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课本里选取的又是经典之作。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采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其结果指向完成诗歌的背诵,不易于经典的学习。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结合诗歌特有的美,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9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

阿克苏市第十二中学:邓巧玲

自中期汇报以来,我校数学组《提高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和科研两张皮,课题组成员按部就班,课题研究没有提高教师的能力,反而增加了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令我们这些身在一线的教师不堪重负。2014年6月3日,市教育局检查督导组罗慧老师的指导为我们提供的新的方向,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在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育教学理论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先导,只有自己的理论丰富充实了,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课题开展以来,我校教师查阅了国内外计算能力策略的文献资料,筛选借鉴。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等,定期交流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积极开展收集、整理、整合教学与科研工作。

为了减轻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与科研负担,课题组及时修改课题计划,同时将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年级组课例分析、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对提高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日常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计算能力的作用。

二、初步成效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培养。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数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更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2、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课题组成员既学习到不少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成功经验,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见证了学生的乐于接受。作为老师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题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材料、研讨课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课题过程资料还不够完善。

2、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指导方法简单,缺乏创新。

3、因计算课时编排减少的原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当教学内容,不是计算内容,这段时间计算练得很少,如果再将计算放在课堂上,占了上课时间,新课学生又学得不是很扎实,因为一节课,学生上课的精力保持最好是在前20分钟内。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不断学习,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3、整理和归纳阶段性课题资料,完善课题研究档案。

4、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和最优化的衔接点,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

5、小学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学则进一步重视运算法则及算理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 篇10

实施阶段性总结

习作能力作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高付出低效能的现状,为更好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解决在日常习作指导及课堂习作存在的问题,同时带动我组年轻人尽快在作文教学方面成熟起来,我们申请了区课题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策略研究》。本课题在确定了最终目标后,作为一项整体系统工程,我们将各阶段的实施目标分散在各个学段,各个单元当中,每篇课文当中,由于各个班级的情况不同,课题组成员依据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具体做法。现将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王伟盈老师:二年级学生想象丰富,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1.要让学生先看明白,在想象的基础上,然后组织语言说出来,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

2.要表扬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鼓励学生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启发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积极发言。我总是要求学生:“谁能和大家说得不一样?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表达精彩纷呈,富有童趣和灵性。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不同的学生眼里就是一幅不同的图画。3.训练要有层次的进行。动员全班学生参与训练,敢说敢讲。先让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先说,再大面积展开。对有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想好了再说,说完整、连贯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学生,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姚萍老师:

1.在写作教学中降低难度。首先,进行生活作文教育。因为写作本就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所以写作要注重从生活着手,淡化技巧训练,更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积累素材的习惯,习作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写作很容易,从写自己想说的话开始,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关键是让他们有东西可写,只有这样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其次,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兴趣,自然引发学生想要表达和写作的欲望,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组词造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写作前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先说话,提高其说话能力,为写打下基础。胡毓芬老师:

1.词汇语言积累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告诉学生: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搞好知识积累。每天摘抄20个,为了便于监督,每周五检查,检查结果列入每周作文之星的评选。其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再次,要勤动笔每天坚持写日记。2.撰写评语的几项原则。(1)示范性评语书写要工整,句子要规范。(2)教育性在习作的思想、认识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3)激励性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不训斥;多引导,不抱怨。(4)交流性评语不失和学生沟通的良好渠道,老师通过评语,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使我们不仅成为他们的良师,也成为他们的益友。(5)艺术性如果我们写的评语,书写简直就像书法艺术,语言饱含哲理,像是一般优美,肯定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使老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学校领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

1、加强学生的积累意识。开展“诵经典、悟真谛”活动,利用校本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电子屏每天播放古诗,名言名句,要求每天孩子要背诵,长期坚持,学生积累的意识增强了,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2、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实行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外书,建立班级图书角,设立文化墙,并且在课堂上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学习写作方法。

3、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在研究过程中,全组教师刻苦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互相协作,互相研讨,并建立了语文教研组群博客互相交流。学校邀请笨叔叔——侯老师到我校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4、作品集的制作,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收集孩子们优秀的作品汇成精品集,进行作文展览,极大鼓舞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乡镇年度重点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下一篇: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