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2024-11-11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通用8篇)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1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

专题讲座

刘占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教师)一、“诵读”要义概说

(一) 概念分辨:“朗读”“美读”“诵读”“吟诵”

近些年,中小学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里,“朗读”“美读”“诵读”“吟诵”这四个概念经常交错使用,对它们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我在这里简要分辨一下,主要目的是探求“诵读”的要义。

“诵”这个词先秦即有,一般认为是依照语言的节奏朗声而读;“歌”“吟”则更注重表现音乐性,与“诵”还是有区别的。《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诵”后来与“读”联结成“诵读”,意思还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陈少松语,《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版第7页)。

20世纪前期,“诵读”这个词在教学研究中普遍使用,和它并行且意思相近的概念还有“朗读”“朗诵”。有的学者把“朗诵”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诵读”,适合读古代散文;第二类称“吟读”和“咏读”,大致等同于“吟诵”,即比较随意地吟哦咏唱,分别适合于读短的诗词韵文和读长诗长篇韵文等;第三类称“讲读”,其“讲”取“说”“谈”之意,也就是用平时说话、对话的语调来朗读,这适合于读语体文(白话文)。(概述黄仲苏语,见《朗诵法》,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20世纪后期至今,语文教学界多用“朗读”这个概念。因为“吟诵”后来几乎断绝,暂且不论。那么,“朗读”便大致涵盖了原来的“诵读”和“讲读”这两种类型。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先生等前辈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一个概念,被发掘出来,使用率比较高,即“美读”。美读的要义有三条:带着感情朗读文学作品;读出文学作品语言之美;通过美读获得美感。这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审美取向的朗读方式,对于内化和积淀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分辨:

其一,“朗读”“美读”和“诵读”,共同点是出声地读;与它们相对的乃是“默读”,只看而不读出声。

其二,“吟诵”主要不是读,而是近于哼唱,当然还只是随意吟哦,与按照乐谱严格地演唱尚有一定区别。这种语文学习方法延续几千年,百余年前开始逐渐衰落,以至于几乎断绝,这是非常可惜的。近年来已经有人在倡导和实验。

其三,“美读”是专门针对文学作品而设置的一种审美式朗读类别,与艺术界所说的“朗诵”更为接近,可以看作是较高层次的“朗读”“诵读”。它也具有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

其四,“朗读”和“诵读”,这两个概念不大好区分。鉴于目前使用上比较混乱,我建议:把“朗读”看作一般的教学概念,与“默读”相对应,涵盖了“诵读”;把“诵读”看作是“朗读”中一个带有一定特殊性的教学概念。至于“诵读”的特殊性是什么,这就要研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有关“朗读”与“诵读”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情况了。(二)“诵读”要义

1.语文新课标中的“诵读”概念

“教学标准”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综合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探求到“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概念关系上看,“朗读”是一般概念;“诵读”是被涵盖在“朗读”之中一个特殊概念。

从概念的内涵(特殊性)看,“诵读”被赋予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三点:

(1)“诵读”的对象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读成诵,语文新课标在附录里推荐了数十首古诗,其他让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自行选定。

(2)“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至于达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积累、培养、发展语感。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把“诵读”看作与“美读”非常接近的一种朗读方式,在“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对朗读者的情感投入提出较高的标准,带有审美体验的某些特征。

(3)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诵读”的教学标准在逐步提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练习的梯度,给予具体有效的指点和引导。二、诵读技能训练指要

(一) 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技能

从一般的教学实况看,诵读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诵读方法,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呢?最关键的一条,乃是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的“内功”,深谙个中滋味,达到较高的水准。如此,则必定能够引领学生走向诵读的教学高地。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有赖于两方面条件发生变化:一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二是自身提高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二者实现一,便能演化为良好的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是他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越厚实,其教学能力则越强大;反之便会虚弱乏力。这样,认识到苦练“内功”的重要性,才能产生自觉训练诵读机能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诵读技能”,包括几种要素呢?我认为涉及两个层面的若干要素。

第一个层面,属于比较纯粹的基本技术层面,主要有: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读准字音,努力克服方言土音(含北京土话)的干扰;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每一句,努力不读破句子,不犯语义方面的逻辑错误;朗声诵读,具有自信力和课堂环境中的声音传播效果,让现场每一个听众都能够清晰无误地听到。这个层面的诵读要求,教师学生都应该达到;若偶有欠缺,希望及时弥补。

第二个层面,属于纯粹技术层面之外的专业技能,也联系着相关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诵读基本技能训练及其扩展,便是和这个层面密切关联着,包括对于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读”的技巧运用,主要涉及情感投入、语气语调的处理和声音传送等问题。(二)诵读技能的训练路径

1.从“吟”古诗到“诵”古诗――诵读技能训练之起步

“诵读”与“吟唱”(也称“吟诵”)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从训练诵读技能

的角度看,借助吟唱更多体现音乐元素这种优势,把带有“美读”色彩的古诗诵读,与带有音乐色彩的古诗吟唱加以比照,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校正诵读的偏误,弥补缺憾,获得新的感受和改进。

例如,诵读唐诗《枫桥夜泊》。最好先听一听采用老调子如何吟唱,可参照根据陈少松老师吟诵所记录的曲谱,见《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章。(吟诵和诵读演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调子起得高,表现秋夜霜天的凄厉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次句旋律线往下滑落,结尾下降4度,表现沉沉入梦的愁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承接上句,过渡,音高基本持平。

夜半钟声到客船。逐渐舒缓,旋律线下滑,结尾比上一句下降约5度。

以前我诵读这首古诗,“天”“眠”和“船”这三个韵脚音高基本相同,只是把“寺”字略为压低一些。比照吟唱之后,感觉人家处理得更合乎诗的意境,遂加以改进。里面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寺”诵读的时候要不要拖腔、如何拖腔等,可以借鉴吟唱的处理方法,在细微处精心打磨。

以此为例,提出两个需要关注的细节:

(1) 避免生硬。

五言或者七言的诗句,切分出节奏,用斜线标出停顿,这种辅助方法在学习初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帮助。但是,止步于此就不一定恰当了。语文教师最好能够借鉴音乐里的“旋律”“节奏”这两个基本概念,迁移到古诗诵读方面,思忖一下:咱们诵读的古诗,多数不是“进行曲”风格的,而是抒情性比较强的,优美的,内涵深邃、温情蕴藉的。机械地切分诗句节奏,硬性规定节奏,往往让诵读变得比较“僵硬”。请看《静夜思》。(对比诵读演示)

床前 / 明月 / 光,

疑是 / 地上 / 霜。

举头 / 望 / 明月,

低头 / 思 / 故乡。

(2) 练习运气吐字,做到停顿处隔而不断、气韵绵连,读出韵味和音乐感。

这一条,让学生做到是非常难的,可能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理解运用。但是,语文教师经过训练应该能够基本做到,并经过常年课堂教学的历练而不断精进,达到较高水准。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每一次示范诵读,要表现出自身的最好状态和最高水平,――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引领学生。积年累月,耳濡目染,接受最佳的汉语文熏陶,其语感积淀或许能纯净得多。

请诵读(美读)唐诗《渭城曲》,与吟诵进行比照(可借鉴古曲《阳关三叠》的主要旋律),从音乐演绎中获得启发,争取得到技术支持。(吟诵和诵读演示)

渭城朝雨徘岢荆 旋律比较平稳,为叙事抒情蓄势。

客舍青青柳色新。 前四字旋律上扬,柳色衬离愁凄苦。一二四句后三字旋律接近。

劝君更尽一杯酒, 旋律线下滑,“酒”约下降四度。可见酒之沉重、情之浓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旋律回应一二句。“西出阳关”舒缓悲切,后三字多不舍意味。

2.从读古诗到读古文――诵读技能训练之扩展

文言文,目前多数小学课本里数量较少。我们认为,从第二学段起,就可以有计划地选编一部分文言语料,抽出少量课时(比如每周1课时或者1.5课时)安排诵读,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启蒙教育,这对于扩充语言含量、培养良好语感、全面发展语文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不详说。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内功修炼,从诵读古诗到诵读古文,把诵读技能训练加以扩展,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诵读古文,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腔调”,这与朗读白话文具有较大区别。有一些师范生和语文教师,还分不清二者的特点,往往用读白话文的腔调读文言文。这是不对的,要改过来。

古诗的诵读(美读)难度比较大,无论对意境的体会,还是运气吐字、控制语调、修饰和传送声音,要求都要更高一些。借助对古诗的诵读演练心得、技能把握成果,迁移到诵读古文方面,这可能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训练路径。

采用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古文,主要毛病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 语速过快,这是最明显的`表征;

第二点, 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够鲜明,语气不足,力度不够,味道不对;

第三点, 因为语速过快、语调平淡,显得草率、含糊,加大了学生捕捉文字信息的难度,而且严重降低了倾听者所应获得的语言美感。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文言的语言特点,并通过技能演练,掌握诵读文言。这里,我把相关的要点概括成三条:

第一条,文言句子中单音节词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这和“白话”情况迥异。一句话,是由若干个词、词语按照特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比如,“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这句是“白话”,我们且分一下句子里的词语:

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

这句话总共有13个词和词语;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词语有10个之多。再看意思相近的文言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共9个字,都是单音节词。朗读的时候,词与词之间,必然要有所停顿,而单音节词多,自然停顿也就多,语速便会慢一些。 (文白对比演示)

第二条,文言句子一般要短于白话句子,字数少的句子更容易读出语调的抑扬和顿挫,而中国古人恰恰又特别注重语言的节奏感、音乐感――说话是这样(如先秦),诵读、吟诵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先秦两汉到明清乃至于其后文言读写实际操作之实况实绩)。里面的语言实践细节林林总总,留待以后系统探究,这里我侧重说说文言虚字问题。

请看《论语?学而篇》第一则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中,加方框的6个虚字,诵读时都要在语气上加以特殊处理。此外,3个“亦”字,也需要适当拖长一点、语气加重一点。也就是说,文言句子之中的许多虚字,兼有表示某种语气的特殊功能,这在诵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诵读演示)

第三条,小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听力,如果语文教师使用适宜的语速、语调诵读古文,达到“美读”的较高标准,这对学生理解文义,乃至体验意蕴、获得审美享受、高质量地积淀语感,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我们也可以参照古文吟诵的调子,合理地借鉴。我试着使用老调子吟诵“学而时习之”那段语录,然后把吟诵改为诵读,谈一谈在借鉴方面的个人心得。(吟诵和诵读演示)

3.从诵读古诗文到美读白话作品――诵读技能训练之迁移

就一般情况而言,白话作品的诵读要相对容易一些。具有比较好的文言诵读根基,再将这种技能迁移到白话诗文诵读领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头一个,白话诗文中往往残留着某些文言遗迹,包括文言语料的引用、化用等(这种情况在中学课本里更为多见),诵读相关语句需要文言诵读技能的支持。例如,老舍先生的《草原》(见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段是文白交错的――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结尾是两句七言诗(“别”是入声字),应该注意平仄关系,读出文言诗句的味道,有力地收束全篇,凸显主旨。(诵读演示)

再如,《山中访友》的第二自然段,几处暗含着略带文言意味的语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其中,“你如一位”这几个字不大好处理,读成“你如/一位”、“你/如一位”,似乎都不恰当,最好借鉴文言诵读的技能,这样处理句中的自然停顿:“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诵读演示)

第二个,白话诗文中有些地方不大好读,需要使用控制气息、调整抑扬变化等朗读技巧,而这些技巧恰恰都会在文言诵读演练中加以练习,奠定基础。

比如前面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每个字都是一个词,都需要有自然停顿,但又不能读破句或者处理得过于生硬,出现阻断感。这就要用气息来托举,形成似断非断、气韵连绵的诵读效果。训练时,可加大“运动量”,如韩愈《送董绍南序》的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有11个字,属于比较长的文言句子,若用一口气读完,看看最长可用多少秒钟。――如此练习,能够提高对气息的控制力,而后,再读白话文里的长句子,便能游刃有余,读出意蕴和特色。例如,季羡林先生《怀念母亲》(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后一句有24个字,诵读的时候最好不换气,还要处理好逻辑重音等。(诵读演示)

再如,前面提到过《枫桥夜泊》和《渭城曲》,都涉及到“音高”问题。在一段文字的诵读过程中,有意拉开声音抑扬的距离,往往是为了表现特定的语意内涵、情感色彩。这种技巧,在古诗的意境中进行训练,更好操作,易于见效,然后再迁移到白话诗的诵读,便比较好处理了。比如臧克家先生的名作《有的人》,通篇对比鲜明,有一段诵读时对声音抑扬变化的要求比较高。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后两行,“青青”要扬上去,读出那种鲜亮的色彩感、自然蓬勃的生命力,“青青的野草”还要读得舒缓开放,读出那种一望无际的辽远感。(诵读演示)三、诵读技能之运用

语文教师训练诵读技能,最终还是要应用于教学。诵读技能运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在此,我谨从若干侧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一)诵读技能的三种用途

1.用于备课

备课时,应该养成习惯,把课文多读上几遍。先做普通读者,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当先生,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考虑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出教学设计。教师自己高质量地潜心诵读过课文,便会知道它是否适合于诵读,是让学生全文诵读还是选择某些重点段落诵读,以及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语句方面诵读与理解、体验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等等。

备课时认真诵读课文,这比看教参、写教案、制作课件还要重要。缺少这个环节,往往难以获得阅读的冲动感,无法真正形成与作者交流对话的亲切感和契合感,阅读课的设计和实施的教学个性会受到伤害。

名师于永正有一段话讲得很到位,录在这里供学员们参考:“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另外,一位青年教师也发现了备课时诵读课文的必要性,他说:“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一是音译词比较多,比如“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科罗拉多”“科尔卡”等等,这些词要读联贯,你把“雅鲁藏布”读成“雅鲁 / 藏布”就不对。二是长句子特别多,如课文第一句话:“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么长的句子,如果停顿不好,语气不畅,就读不下去,或者不知所云。三是数字多,如“3000米”“504千米”“2268米”等。四是句子的形象性特别强。这些都是这篇课文的特性,要训练学生读好,老师在上课前自己就不能不读好。

2.用于堂上示范

首先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朗读(简称“范读”)。无论在哪个年级,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应该达到“美读”的较高水准。这种示范性的诵读,可以是读全篇,也可以是读某一段话或段中的某些语句。教师本身诵读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比较强,就能更自由、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施教过程中给学生作出示范,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汉语文教科书”――非物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

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范读应该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倚重程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诵读技能,为扎实而灵活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3.用于创设“诵读课”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即教一课书什么都要管:诵读课文、识字识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等。若真的有特殊需要,并非不能这样设计,但把这种拼盘式的“面面俱到”变成教学常态,其中可能埋藏着隐患。

我建议,依照课文不同的特点(内因)和教学功用(外因),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诵读课”。教师作示范诵读,或者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诵读,这种倚重诵读的教学方法可以称作“诵读法”,它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把“诵读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阅读课,可以称作“诵读课”,它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类型之一。因教学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诵读课又分为两类:(1)偏重于积累语料、积淀语感的,称“积累型”。例如,新疆某语文教师运用吟唱和诵读的方式,带领学生用1课时当堂背诵了《敕勒歌》等四首古诗,且得到一定的审美体验。(2)偏重于文学欣赏的,称“美读型”。我们应该多搜集比较纯正的诵读课案例,研究其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二) 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

1. 疾读与缓读

清代桐城派重要作家姚鼐先生云:“大抵学习古文,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疾读以求其体式,缓读以求其神味”。(摘自姚鼐《惜抱轩集?与陈硕士》)“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比如一首七绝或七律、一段百来字的文言,用一口气读下来,当中不要换气。“缓读”,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所说的“美读”相似,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教学实践证明,交错使用疾读和缓读这两种方式,对于调节教学节奏、营造和谐气氛、高效率地背诵文言诗文,具有特殊的功效。白话诗文的学习,也存在背诵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两种诵读方式,这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可进行诵读演示)

2.平实地朗读与美读

咱们的语文课本里,除了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文字比较平实的文本(如说明性文字等)。诵读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美读乃是诵读的较高要求,或者称作审美式的诵读。非文学文本,以及文学色调比较淡的文章,一般只需要平实地朗读即可,不能强求生动,拿腔作调,那样便弄巧成拙了。此外,各个学段的各类学生情况相差很大,也不能强求一致。先要鼓励学生达到诵读的基本要求:读音准确(排除方言干扰),声音响亮,语速大体适宜,比较流利,能有一定的语气(能带着感情来朗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从平实地朗读,到逐渐接近于美读,这是学生一般都要经历的训练过程。

3.范读与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起到讲解起不到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走极端,忽视点拨的妙用。请看这两个教学案例:

例一,《瑞雪》里有一句话:“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盛新凤老师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见过棉花吗?见过蒲公英的种子吗?那像棉花一样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就这样杂乱无序、密密麻麻、连接不断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样的情景,就叫做‘纷纷扬扬’,雪下得可真大呀!那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雪下得很大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涵义有了真切的体会,自然能够读得好,记得牢,悟得深。

例二,教《笋芽儿》一课,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盛新凤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咱们女孩子的特长,让咱们的女孩子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都兴奋起来,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都会撒娇的,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诵读白话诗文,各类人物(包括童话中的小动物等等)的对话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需要思忖其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心态等诸多因素,模拟其说话的语气语调。一旦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恰恰会让阅读发生实质性变化,能够促成学生与课文及其作者的“对话”。因此,盛老师领着学生三度“撒娇”的这个案例,其价值之特殊,需要深入探掘,并由此提高对点拨的重视程度,把点拨与范读结合起来。

4.诵读与涵咏

诵读,最忌讳只动口而不动心,一味孟浪而诵,并不怎么投入情感,不注重咬文嚼字、体验意蕴。教学中,诵读的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积累型”的诵读课,密度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其他,则要注意把诵读与涵咏有机地联结起来。涵咏,意思是让自己的心,像鱼一样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体会,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诵读是被涵盖在涵咏之中的,从诵读起步,一边诵读一边体会,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这个过程,便是涵咏的过程,而诵读既是推进涵咏的手段,也是体现涵咏成果的手段(用声音外化),它俩是不能割裂的。

5.诵读的扎实与灵动

诵读,要中规中矩,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能力训练、素养发展。这是底线,要牢牢守住,坚决摒弃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夸之风。但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诵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还要追求实而不死、活而不飘、又实又活的良好状态,努力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灵动感的教学氛围。这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探索空间。

我们一同欣赏一个课例: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片段。这篇课文见于苏教版小学课本第八册,大意是一位中国作家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斯杰潘老人家里做客,见墙上挂着一枝猎枪,便询问老人是不是喜欢打猎。老人边讲述了三十年前最后一次打猎的奇特见闻。那一年早春,寒潮骤降,刚刚融化的湖面有结上冰,一群天鹅走头无路。忽然,有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整群天鹅被感动了,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昂着头,挺着胸,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猎人斯杰潘被深深地震撼了,枪挂到肩头,悄悄离开湖岸。他说,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周老师那节“美读型”诵读课,前面充分铺垫,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涵咏天鹅精神与猎人情怀。然后,教学涌向高潮――

师: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

腾空而起 /

利用下落的冲力 /

像石头似的 /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 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 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 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 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 / 两次 / 三次……”学生动情地齐读。读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 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教师激情诵读第 6 自然段)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 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 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师: 请你读一读课文中描写这一声音的句子。(生读,齐读)

生: 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 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 (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读读,想想。 (学生默读,体会)

生: 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吧!”

师: 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 (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生: 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 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 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 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生答:团结之歌、奋斗之歌、赞美之歌、感谢之歌。)

师:(追问)感谢之歌?感谢谁?

生: 感谢老天鹅,是它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生 :感谢命运,让它们经受了一次考验。

师: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来,我们一块重现当时的情景!(师生合作贴图展现群鹅破冰情景)湖面上传来了阵阵叫声,那是它们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教师指挥学生分排读“克噜――克哩――克哩”,达成此起彼伏效果)(随即引读)兄弟们哪――

生:(齐)加油!

师: 齐心干哪――

生:(齐)加油!

师:“克噜――克哩――克哩”,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阵阵天鹅的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体现“诗化语文”教学思想的经典案例之一。在此仅就诵读教学的灵动感而言,我们从中欣赏到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仿佛是一个乐队指挥,课文权当曲谱,学生们敞开诗意葱茏的少年情怀,随着那一根奇妙的指挥棒倾情演绎,遂呈现出这一场激情荡漾的瑰丽的教学乐章。这两句专家评语,与我的感受高度一致:“教师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达到如此境界的“美读型”诵读课,无论小学、中学,前些年都是不多见的。这样的案例,应该多做搜集整理,看作是诵读教学高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继续探索和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结束语

这次专题讲座,初步廓清“诵读”的概念和教学要义,搭建了一条诵读技能的演练通道,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诵读技能需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我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要不要重视诵读的理念分辨和论证问题,而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诵读教学,在路径选择、方法优化、技能和综合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施教能力提升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取得良好进展。

预祝学员们在语文教学论理论修养和教学专项技能历练等诸多方面,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2

一、摆正诵读位置,激发诵读热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学生主体性与自身指导性,切忌单一讲解与说教,重视课文诵读,以读促讲,以讲促读,以激活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时,适合学生诵读的,教师则引导学生诵读,而并非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特别是散文、诗歌,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学生通过诵读才可体会其句式美、词汇美,感受语文之美。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可识字悟义,体会汉语独特审美表现力;可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层次、文章主旨,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只是单一讲解,那么学生难以品味出语言的美妙。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诸如解说、提示、启发、学生答问、课堂讨论等讲解法与诵读有机结合。如一些需要把握的知识,语文教师可在学生诵读时予以适时讲解,以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诵读。例如,学习《成功的花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围绕“成功的花”,此诗是如何表述的?诗中“花”、“芽儿”、“泪泉”、“血雨”各代表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体会诗词所含情感。当学生诵读中碰到难题时,教师则需适时点拨、提示,克服学生诵读障碍,保持学生诵读热情。此外,教师还可简洁而适当地介绍与文章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并有着思想教育功能的背景时代、作者信息等知识。

二、注意诵读方法,感受诵读乐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如老师范读、录音范读、先读后导、先导后读、对比范读、边读边导、反复引读、情境颂读等。此外,还可采取古文人啸读来演绎古诗词,如诗仙李白的文章,则可进行长啸诵读。又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新课伊始,教师可先简明扼要地介绍范仲淹及文章创作背景等知识,而后教师播放录音,通过聆听那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感受结构的严谨、文辞的优美,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于是学生跃跃欲试,不少同学跟着录音小声读起来。当学生听完录音范读后,教师可因势利导,让他们高声诵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另外,教师还需注意诵读效果,不仅引导学生诵读,更升华知识,读活知识。如文章诵读时,需要明白文本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同时,在诵读过程中把握文章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每读一个文段或一篇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还可进行分段导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朗读第一段,交流讨论:“属”有何含义?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关键词是什么?②朗读第二段,交流讨论:A.巴陵是何“胜状”?B.哪些语句写出了洞庭湖景象与气势?C.如何解释“前人之述备矣”,有何作用?D.文章是如何由景而人,由人而情的?③学生读译第三段:A.落实字、词,如若夫、排空、景明、郁郁等。B.作者描绘出怎样的两幅画卷?是如何描绘的?景与情有何关系?这一部分是写“异”,还是写“同”,说明原因。C.反复朗读该段,把握字音、感情与气势。④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注意句读分明:对于上述情随景移的人,作者是持怎样的态度?如何进行否定的?“嗟乎”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受语文诵读乐趣。

三、强化诵读训练,形成诵读习惯

论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训练;教师指导;诵读能力

诵读使学生吸取更多的语言材料,提高阅读技巧,学生在诵读中掌握书面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授课与朗读是有机的综合;对学生则是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诵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直接途径。小学语文的诵读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准。

一、把握诵读的导向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正体现了诵读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坚持讲解与诵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诵读中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老师不能一言堂,更不能替代学生的诵读。做到以坚持诵读为大方向,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配上诵读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主诵读能力,在诵读的基础上讲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有真情实感,这些文章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中感受到内容的语言美,文章的构思美,并在诵读中不断地积累语言,使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比如,诗歌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与解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揣摩,使自身的想象力及联想力得以发挥,能入情入境,在鉴赏中了解作者的主观感情及意象,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之中,方可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及情趣。诵读为揣摩诗句、入情入境提供了基础。

在欣赏古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诵读,划出生字词,基本熟悉作品,对诗歌的内容有所了解,并认真品味写景诗句之情境美与语言美。也不是说只让学生诵读,而不让教师讲解。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比如,老师的提示与引导等,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的互动,增强诵读的效果。

二、加强语感的训练

语感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也就是让学生对言语作品有一种精神方面的享受。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中,对凝固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做到有效地激活,放飞学生的心灵,使文章内容产生了新的意义,并具有更强烈、更深刻、更高妙的生命活力。在诵读教学中,要加强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有所提高,能够结合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课文内容感染学生,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借助“听、说、读”加强诵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敏捷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语感训练也就是在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中实现诵读,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是吟诵、揣摩、体味,入情入境地练习等;分析主要是根据语言知识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对语言的品味。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要靠诵读教学来实现。诵读内容除了课本知识还有新课标所推荐的篇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加以品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体会中国语言文化的内涵。

三、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提高诵读能力

老师在诵读教学中还是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在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情感。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找到几个关键词,发挥出朗读的最大功效,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提前引导学生把握好节奏与停顿,并引导学生对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有所感悟。比如,哪些需要进行重读。

四、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为了准确地、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对诵朗产生兴趣,还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让学生对诵读训练充满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1.在把握文章的主要感情基调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朗读方法来体现这一感情

比如,奔放的感情,可以通过组内、班内齐读来体现;对于婉约的感情,要让学生先听读再默读,对于有情有景的,可以配乐诵读;对于戏剧文学,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完成。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活泼有序的语言,并从中感受到语言所带来的快感。

2.课文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比如,学习五年级的几首古诗时,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的美感,创设意境让学生先听读,在听中感受到这种美妙的境界;可以由教师来诵读,也可以由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诵读,当学生沉浸在这种美的意境之中时,为了增添浓厚的感情色彩,还要配上音乐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生的语感也有所提高。

3.课文的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可以不带任何问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读书之乐。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所感知,对内涵有所品味,也是靠反复诵读进行体会的。

4.在收听电视散文的诵读中,在听广播时,让学生模仿跟读;并开展诵读比赛,通过诗歌朗诵等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和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还要做好诵读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在继承中发扬,从发扬中创新。通过实践使它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走上一条新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促使小学生的诵读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留县塔斯托别乡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4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有效教学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内外现状

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要求新一代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经典古诗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提升诵读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纷纷发起了诵读运动。1994年,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在加大学生的诗文诵读量,丰富学生的诵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二)学校研究现状

1.“诵经典,打造书香校园”诵读实验,我校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010年9月,由我校制定并实施“名著阅读的实验与研究”区级课题实验,为班级、校园、阅读文化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并规定每年的十月为学校的读书活动月。4.2012年11月,学校开展了“晨诵经典、、暮读名著、”的诵读实验,每周安排2课时阅读时间,全面实施经典诵读活动,对美文诵读、名著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三)问题与不足:

虽然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中作出了很多努力,但还不够深入,表现在:

1.学校虽有一定量的藏书,但仍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2.教师层次不一,教师内在素养与教学水平仍待提高; 3.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长对阅读重视不够,间接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4.部分诵读书目偏于艰涩难懂,应适当加以调整,更加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诵读的趣味性。

5.学生本身的心理及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恒心、被动诵读、动机不明等。

以上诸多因素制约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书籍就是力量-----培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使他们在诵读中认识自己,受到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需要读书来开化,一个人的心灵需要读书来浸润,一个人的精神需要读书来培育。为此,我们确定了《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享受诵读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1.经典诗文诵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古诗文功底是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激发教师职业进取心的一个基本途径。

2.经典诗文诵读学校发展的需要

开展经典阅读,关注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师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需求,把学校建成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理想的精神家园。3经典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时下的语文教学一学期六个单元满足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开展好语文经典诵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和适当的指导,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4.经典诗文诵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开展语文经典诵读活动,除了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人格、精神熏染外,还通过阅读自然科普著作,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已成为当代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

四、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经典诗文诵读:就是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性和文学性的经典,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习,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从内容上而言,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主。

(二)研究依据

1.心理学理论

诵读文化经典自古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文化经典是圣贤思想智慧、人格心灵的结晶和化身,千百年的实践检验和当代实验证明,诵读文化经典对开启其智慧、培养其道德、静定其心性、提升其成绩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生理医学理论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3.人本主义理论

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4.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转化。经典阅读以其经典性、人文性使学生在书籍中得到熏陶,从而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4)以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六、研究内容

(1)全面了解全校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人文底蕴的现状。

(2)探索指导学生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3)明确人文底蕴与经典诵读核心概念基本内涵

(4)构建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经典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查阅有关阅读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比如实验前的确定课题的论证,实验教材的选择,诵读方法的使用等等。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的阅读指导行为,发挥每周三半日教研作用,进行经典阅读指导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七、研究的思路、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面向7-9年级全体学生,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以诵读经典美文为载体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经典诵读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订1年时间完成

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人:卢凯义)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1)完成课题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

(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负责人:朱洪涛、马红娜)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3)迎接专家验收课题结题。

(负责人:蒋建华、刘杰)

九、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

2.构建出成型的晨诵课、诵读指导课等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4.每年读书月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观摩及诵读大赛活动。

5.论文集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5

导读:《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平罗县通伏小学语文课题组课题类型:小学课题负责人:马雪,开题时间:2017年3月6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1、课题提出的背景,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学生进入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平罗县通伏小学语文课题组 课题类型:小学课题 负责人:马雪 开题时间:2017年3月6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从小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下一代的全面素质,继往开来,激活传统,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教育应倍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最近几年来,我县各个学校也相继开展了“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伴随着优秀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

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学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

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经典教材都是文言文,经典诵读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文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文基础。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3、课题研究的目的何意义

研究目的:本课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以经典诵读为结合点,将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最终实现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语文教学模式。

研究意义:此课题的提出是直面整个语文教学的不足,它的研究将涉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涉及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最受益的将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教师也能在这一研究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归宿。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目标

(一)主要内容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3、以经典文章、优秀诗文、格言警句、成语等为教材,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与一、二年级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访谈调查法、观察法。

1、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2、利用校园里的宣传窗建立“诵读专栏”,设固定栏目版块,每月一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楼墙面上分别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举办特色活动图片展,师生作品展等,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3、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必须熟背《唐诗宋词》及优秀书籍。

(三)研究途径

1、听,即听录音。

2、看,即通过开辟“古诗角”“经典壁”,以及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

3、读,每天读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4、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进行经典诗文摘记等

5、讲,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6、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诸如“经典诵读”、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书画等比赛,还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我读经典,我读古诗文”比赛等活动

(四)研究目标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以经典诗文,自幼陶冶儿童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其诚信精

神。

2、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让儿童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6—13岁,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吸取最具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并能学以致用,口语、习作水平明显提升。

3、开朗,自信乐观,乐于交往,有优秀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文化,形成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7.4——2017.8)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7.9——2018.12)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3、汇总阶段(2019.1—2019.3)

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统计好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字词能力评价工具。准备实验的鉴定、验收。

四、课题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 组 长:高彦红 副组长:马雪 组员:郝春燕 宋月萍 张彦 马登俊 何占峰 戸鹏凤 张合庭 李晓红 何学军 石文岐 王韶红

高彦红: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马雪:负责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方案的设计、编写,负责主要文件的文字编辑等工作。

郝春燕 宋月萍 张彦 马登俊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6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古诗文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文明的多样性。国人的发展需要汲取历史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古诗文就是现代人非常需要的精神食粮。牢记经典应当从小做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当前国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意义出发,分析如何更好的推动小学生经典诵读发展,提高学生的经典古诗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文 诵读研究

无论社会进步到怎样的程度,也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的中国在不断的前进,在前进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仅仅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当代的修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人精神需求,让当代学生做到立足于历史进行学习,进行发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经典古诗文阅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中国的经典古诗文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很多古诗文不仅仅是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很多经典篇目都在教授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的经典经过百世传颂,流传到现在,自然有独特教育价值。小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学习经典古诗文,可以无形中提升他们的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最常见的经典就是《弟子规》,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对学生的教养的指导,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等,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我国的基本学习课程,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为了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提倡的是双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语文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也让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经典古诗文诵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日常累积知识的数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日常经典的诵读和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肯定,并且得到的肯定越多,相对应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就越多。小学生的记忆力都比较好,在进行经典诵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可以达到流畅背诵的结果,在进行背诵的时候,也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一时候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好的,自信心得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并且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措施

(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色进行分阶段教学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阶段性和查异性,因此在进行经典文诵读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段的学习,主要值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重点在于学习阅读和进行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示范法的方式,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色有效进行教学,让学生熟读经典。而高年级段的学习,则要尝试着引导学生主动背诵,主动理解诗文的意思,我国很多经典都有自身的故事,教师可以从故事导入法出发,让学生去发现经典诗文发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文,起到经典的教育作用。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句读

古诗文和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文言文很多地方都需要进行句读,如果不能够合理掌握句子的停顿处,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也不能准确的掌握句子里的情感,因此在进行经典文章学习的混成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句读,要想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停顿的地方,教师也可以采取动作记忆法,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给予学生一定的动作,比如说摇头,或者是用手指表示短暂停止,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记忆句子之间的停顿。

(三)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背诵教学

很多经典在背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生虽然记忆力较好,但注意力和耐心都比较弱,在学习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有较难的篇目,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奖励式学习。在学校期间,要求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同时也可以在班级设置“表彰角”,给予背诵较好的学生一定的小红花奖励,并且鼓励其它同学也要积极获得小红花,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以激励性语言安抚学生的沮丧情绪,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

三、结语

我国的自古以来在诗文方面就有着浪漫的情怀,在现代让小学生传承经典,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伴随着书香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现在小学应当看到诵读经典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

参考文献: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7

一、经典诵读, 兴趣当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 则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二十,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

(一)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在班级里, 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例如每诵读一首古诗我就给学生讲一个有关作者及与这首诗相关的故事, 这样学生诵读的兴趣就被大大调动起来, 同时对于诗意也能很好地理解, 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诵读诗文就会水到渠成。长期坚持下来, 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气氛, 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诵读诗文的热情。

(二) 开展竞赛, 提高兴趣

我校每天早上利用晨诵课的时间, 由语文教师组织, 在班级中举办擂台赛,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擂台赛的形式不限, 可以是归类诗句, 可以是诗句接龙, 也可以是你问我答, 每周以年级为单位, 由语文学科组组长组织, 各个年级举行诵读古诗文竞赛, 内容每周一变。每月学校举行一次大的诵读古诗文竞赛活动, 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以此来达到复习巩固及兴趣持续的目的。另外, 每月学校还开展诗配画比赛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 每班选出优秀选手代表班级出赛。给古诗文配画不仅使学生脑中的古诗活起来, 成了一幕幕鲜活的画面, 而且还触发了学生的灵感, 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古诗文配画, 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 更有兴致, 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古诗的意境, 享受着古诗文化的熏陶。

(三) 赏识学生, 吸引兴趣

在学生诵读古诗文达到一定程度时, 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的肯定,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并且通过奖励卡片、打五星或奖励一个本子来激励他们, 让他们品尝到背诵古诗文的快乐。尤其是对在各种诵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更要给予大力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 逐步树立诵读古诗文的信心。

二、经典诵读, 方法引领

(一) 经典之文, 不绝于口

课前两分钟背古诗。即当上课小预备铃响时到正式上课的两分钟时间, 由班长起头, 带领全班学生诵读本月积累的8首古诗文。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 使他们能尽快地回到课堂, 进入状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古诗文, 达到积少成多、熟练地识记古诗文的目的。每周2首, 每月8首。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可以积累大约40首古诗文。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积累的古诗文必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量”的积累, 才能充分地吸取其精华, 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想象力,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 经典之画, 溢满于眼

为了让古诗文诵读推广开来, 学校可以把有关古诗文内容的图画、书法张贴在学校画廊、教室、走道等醒目处,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了解古诗文、学习古诗文、吟诵古诗文。在一次次的耳濡目染之后, 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 他们在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沐浴着古诗文的洗礼, 接受着古诗文的熏陶, 他们的文化修养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升华。

(三) 经典之魂, 深藏于心

一次次激情洋溢的诵读, 一遍遍津津有味的倾听, 一幅幅书画的欣赏, 一场场心与心的交流, 让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深化。经典之魂, 正在浸润学生的内心, 长此下去, 学生必将成为未来的诗人, 经典文化不仅深藏于心, 而且将会源远流长。

三、经典诵读, 加强学科整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 它的学习不是单调的、孤立的, 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无处不在, 主要在于合理的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其他课堂的有机结合。

首先, 每周可以利用书法课进行古诗文诵读整合教学, 在整合课中先诵读经典古诗文, 后结合自己的体验书写经典。另外还可以在美术课上进行古诗文经典诵读整合教学, 在整合课中先诵读古诗文, 然后利用自己的美术技能描摹诗词意境。其次, 在传统节日里, 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 临摹诗词字帖, 并引导学生配以绘画表现古诗文, 体现古诗文的意境。给古诗文配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生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宇宙空间里自由遨游。在绘画中, 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用想象的手笔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再次, 通过软硬笔书法竞赛、创作诗画、书法配图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文与音乐、舞蹈也可以有机整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选择经典古诗词, 配上相符的音乐背景, 在赋予诗词音乐灵魂的基础上, 加上相符的舞蹈动作, 让这些古诗文在学生心中更加惟妙惟肖,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更容易去展示, 在音乐和舞蹈赋予的意境下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四、想象品读, 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既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又可以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 激发其想象,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要借助非常精炼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否则就无法理解作品内涵, 就无法走进诗人内心的世界。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诵读, 就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运用想象去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读《江雪》, 先以动画渲染, 山山是雪, 路路皆白。飞鸟绝迹, 人踪湮没。大雪纷飞的江面上飘着一叶小舟, 然后试图让学生扮演渔翁, 一个人坐上小舟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想象一下诗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环境下钓鱼。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 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走进诗人的意境。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诵读;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10-01

一、古诗文诵读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永远无法弥补。怎样通过锤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诵读根基,才有了当代中国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一大批伟大人物的文化造诣。

二、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从 “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故诗词诵读 ”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感受性强,倾向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他们仰慕先进,易受英雄行为感染。”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校地处农村,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这些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而为了迎接现代科技挑战,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提出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对现状剖析,我们认为只把道德品质教育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文天祥《过零丁洋》,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古诗文诵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上一篇: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口号下一篇:个人性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