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共12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1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但是, 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 1) 朗读时间少, 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2) 朗读目的不明确, 学生容易养成坏习惯。 ( 3) 朗读参与面狭窄, 造成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机会。 ( 4) 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化, 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朗读技巧, 缺失范读, 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因此, 优化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与不好, 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态度。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还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 教师常常用到的就是创设情境法和朗读表演法。 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或者具有感染力的情境, 进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或者感觉等, 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达到一定的效果。 而朗读表演法是指通过角色朗读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了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比如, 朗读选择标准的普通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也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或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 而且小学生对句子结构没有全面的概念。 对此, 教师应该不用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分析和解释。 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并且促进朗读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反复的朗读并且背诵, 也适合图文并茂的方法令其感知事物, 指导朗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其语言基础水平略高于低年级学生, 也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 词汇量也有所提高。 对此, 教师就要适当地关注文体培养, 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等进行反复朗读, 强调咏读, 指导学生用心去读, 用心感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设计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以及童话等, 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引导。 比如, 在学习童话或者寓言文体时, 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述大部分都是采用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 大概在一个到两个之间。 教师可以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 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分角色地扮演课文内容, 寓言课文侧重于对道理的描述, 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深刻的道路。 诗歌课文侧重于内容的节律性、情感性以及神韵性, 其作为朗读教材最好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培养学生达到朗朗上口的最佳效果。 朗读过程中, 学生对音节、音律等存在差异, 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 鼓励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深刻理解诗歌等文体的情感表达, 进而体会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3.强化朗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缺乏的重要部分, 朗读教学亦如此。 在评价体系中, 朗读评价可以是艺术性的评价, 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价。 艺术性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不直接做出评价语言, 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的信息反馈之后, 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高于一般性评价的自我评价。 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表现,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本着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的原则, 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 目的在于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表现, 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改进。 例如, 学生的朗读表现并不如何好, 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夸赞学生朗读的认真、声音响亮等其他优点, 促使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以及期待之情, 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技能。 但是, 教师也要适度地应用激励语言, 要科学合理地利用, 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愧蒙羞、自愧不如的感觉。 教师要尽量靠近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 带给学生更加真实、舒服的感受。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 不断改革创新,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朗读教学一直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 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深远。目前, 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朗读时间开展不够、不充分以及教学评价单一等。针对朗读教学的开展进行具体分析, 进而提出改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懿.浅谈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0) :218.
[2]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3 (07) :23.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三、研究的思路:
1、研究原则:
①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② 体现朗读和朗读教学的时代特点;
③ 突出朗读教学过程连贯性;
④尊重朗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⑤突出朗读的主体性.2、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要点是:
主导思想:指导学习方法,自主强化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朗读陶冶情操。
目标要求: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推动审美教育
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
3、主要的方法:
访谈法
观察法
纸笔测验
小论文
个人档案跟踪
问卷法
4、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应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使学生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才会想把文章读得更生动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第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第四、注重朗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第五、展示交流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展现语文独有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策略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筛选最佳朗读教学方法与研究机制,努力发挥朗读的正向功能,追求朗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4、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朗读发展性评价的量表,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朗读的标准和机制。
四、研究的时段及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一年。
(1)准备阶段(2009年6月——11月)①对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与能力的有效性教学调查、研究、论证,制订实验方案。
②做好宣传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③积极学习阅读教学和指导朗读的理论,明确实验的意义、方法、步骤。实验年级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学生大会,宣讲实验方案,做好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工作。
④安排教研课题教学班,合理地确定实验班级与学生名单。(实验教师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收集实验原始材料,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2)实验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5月)
①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在备课、上课、练习辅导、评价考核、课外拓展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②修订完善实验方案,重点研究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个性化朗读教育、创新朗读教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得失,作好阶段性总结。
(阶段成果呈现形式:征集优秀课例、教学案例、观摩课、阶段性总结、师生朗读成果展示等。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3)实验总结阶段(2010、5------2010、7)
①整理、分析各种实验原始资料,写出实验总结报告。
②摸索出一套指导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操作方法。
③实验成果展示:实验报告、论文、著作、朗诵展示、实验材料等。
(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
3、课题研究成果集。
4、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5、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六、具体的组织与保障
1、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
2、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4、争取上级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在资源、信息、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保证研究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朗读
1 引言
学生日常实践中的朗读练习活动是主要的促使感情与语言相生相长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大概就是朗读对于语文文章理解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深入投入朗读的有声有色的画面状态时,人体所有的感官器官都会随之调动起来,尤其是大脑,能够充分高效率的运转起来,迅速理解记忆,将未知待学的知识整合成为属于自身已知的知识。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很难设身处地的深刻体会到文章作者在写文章时倾注的真实感情,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红楼梦。”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此时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些与作者生活背景相似的情景提示,正确引导学生心理感情变化。通过丰富的实践材料表明,小学语文的教学基于“嘴”的运用,只有扎实朗读训练,才会正确引导学生过渡到“脑”的思考理解。将“读”作为教学线索始终教学过程。
2 朗读教学四个方面
2.1 融情入境
融情入境,首先要通过一定理性的教导,让学生能知道去如何体会作者的感情,用朗读来表达这一感情需要什么语速,停顿,轻重,缓急等表达形式。切记隔靴搔痒般直接生硬的要求學生读出感情,这样会使学生迷惑不解,不仅无法使理解的感情和阅读的感情相互呼应,更误导学生之后对文章的各方面的分析和理解。毕竟,朗读的目的不只是单纯的朗读,它是学生真正理解学会课文的基础。要用亲身实践来使学生真实体验触碰到情感的质地,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模仿。
能够感情正确且充沛的读好文章,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经验,即使学生情感经历较少较浅,也要使学生不断地体会、尝试,“勤能补拙”。在《小露珠》的教学中,我就利用图片、影像等辅助教学设置了一些训练场景。举个例子,小露珠的身影为什么渐渐缩小?森林里的小伙伴们为什么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把小露珠留下来?小露珠身上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高贵品格?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带有尊敬佩服的情感大声朗读出来,来深刻的体会小露珠乐于奉献、无私助人的高贵品格,教育学生要向小露珠这种无私的人学习。
2.2情会于物
“最美的是文字”。说得不仅是文字形状的美丽,更多的是指埋藏在文字下面的作者隐藏的情感。教师可以指出隐藏有作者情感的的事物,词语等,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理解体会,才会正确的走入作者的心境,准确的理解课文。再举个例子,《西湖》一文中,用问题引起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人们口口相传中的杭州是什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位仙人画笔下的画卷?为什么又说西湖是是位爱美景的仙人后院休憩所处的仙境?月下美人般的西湖又是什么样一幅美景?请学生朗读几遍之后再次启发学生理解:哪些描绘了西湖水美,哪些又描绘了西湖山美?“远眺”“连绵不绝”等这些词语表达了西湖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由的运用自己的感情,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作者所写的画面,“白鸥飞”,“鱼儿跃”,“风儿抚”。之后再次提问:什么是仙境?自己想象中的仙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飘逸”、“典雅”等这些词在于表现西湖的什么美?这就是“情会于物”,从形容词中引导体会。
2.3读出疑惑
结合我的教学,在《孙中山破陋习》的教学中,就要知道如何通过语气表达心中的疑惑,体会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变化。首先我告诉学生们:有一个开朗善良勤劳的姐姐的孙中山羡煞了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可是事不遂愿,之后课文中又介绍了什么,你最想了解知道的是什么?学生提出问题筛选有价值的引导学生们继续读下去来解决自己的疑惑,并时时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探索朗读的积极性。
2.4读出个性
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是在朗读中经常用到的把握情感、调节节奏的技巧方法。在朗读中节奏的快慢变化更能清楚地使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共鸣,更能清晰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正确情感,轻快,流畅,优美,层次美、节奏感突出。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类似影像,适量动图声音,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住情感,调动起学生欢快的心情,联系课文中情感色彩浓的词语,使学生读出应有的跳跃感,节奏感。多加练习后,学生便可熟练掌握相关技巧方法,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改善其他方面课文理解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在安静的环境下,得到正确可触碰的的引导,释放情感心灵和自己的嗓音,学生学会将身心情感融入声音,语言,设身处地的感受作者在完成文章时感情的波动变化,或深沉,或轻快,或沉静,或伤感,体会无声文字中的有声情感。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必须要经历的感情升华的体验。所以,将“释放嘴巴与心灵”这一方法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使教学充满美与激情。
【参考文献】
[1]林伟和.小学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4
一、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受旧教学观点的制约,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时候, 依然延续旧的学习模式, 这样在课上, 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上讲得非常具体, 学生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少得可怜, 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会少之又少, 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是很熟悉, 不能充分的掌握知识点。
(二) 没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往往都是学生齐读、默读或者是分角色朗读等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上效果不错, 实际上学生未能掌握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和教学一样要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一定要围绕朗读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教师一定要将朗读目标明确化, 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找不到目标的情况, 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有目标, 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漫无目的对朗读失去兴趣。
(三) 没有巧妙的朗读指导
有的语文教师一味让学生朗读, 指导方法比较单一, 没有巧妙的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的时候, 多数的语文教师都会让学生打开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这样的表述会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目标, 因为他们不清楚有感情地朗读是该怎样去完成,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胡乱地完成朗读练习, 达不到教师的预想目标, 还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 保证充足的时间
小学朗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只是关心学习成绩, 对学生朗读指导的少之又少, 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朗读忽略了, 所谓欲速则不达,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指导朗读教学, 学生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因此,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提升朗读的效率。
(二) 扩大参与范围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 他们都比较自卑怕他人讥笑,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 不但要读准字音, 还要有感情地朗读。比如, 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生活在蝴蝶纷飞的环境中一定特别幸福, 班级里如果有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同学, 他一定可以能够有感情朗读出课文的真情实感。在教师的鼓励下, 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的站起来朗读课文, 他读的尽管不是非常准确, 但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完成,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教学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做到理解与朗读的结合
朗读和理解一定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要想朗读的更加准确就一定要保证理解的透彻, 朗读准确了还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理解和朗读是不能分开的。教师注重学生朗读效果的要求是正确的, 然而教师如果可以将朗读指导开展好, 那么学生的朗读效果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 在学习《春天来了》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 这样学生就会对春天有直观的认知, 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到春天景物的特点, 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对春天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学生阅读课文两遍以后, 教师再给学生播放范文, 指导学生去体会自己朗读和范文朗读之间的不同, 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朗读不足的地方, 教师朗读教学也就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学习兴趣是提升小学朗读教学的关键要素,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不但要从学生的特点着手, 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 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的朗读方法会有不一样的朗读成效。例如, 在朗读教学的时候, 学习的内容是人物对话, 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需要烘托气氛的朗读内容可以让学生齐声共读;学生的朗读情绪不高涨的时候, 教师可以示范阅读等等, 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可以将学生朗读的热情充分的带动起来, 让学生爱上朗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朗读教学是实现学生与课文情感沟通的过程,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兴趣的基础, 还是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朗读教学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较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较好的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加强朗读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优化, 推动学生朗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 2013 (7)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教学策略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着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将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不仅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1]这种语言活动尤其对小学生学习识字、理解、说话、乃至提升审美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升朗读教学的效率,可以先了解一下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现在在大力推行,朗读教学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非常高兴听到孩子整齐的读书声,孩子也乐于朗诵课文,朗读教学可谓是我国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之一。当然,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诵,对朗诵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体现出我们对朗读所产生作用的看法。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朗读达不到语文教育效果的现象,并且与其他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朗读教学显得较为简单、随意,使得学生对朗读的概念认识不清,朗读没有产生好的效果。
1. 朗读时间不多
在小学学校教育中,学校不会安排学生早读,学生要朗读课文、诗歌等,只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师安排进行或者回家读一读。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听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朗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家中,小学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朗读的效率则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朗读的机会也就相对减少。要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进度则非常缓慢。
2. 朗读过于标榜化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语文课代表带着其他学生一起朗读,或者让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代表朗读作为朗读的示范。在朗读的形式上,除了学生一起朗读之外,每位学生也可以当众朗读。但是在朗读教学中,班级上大部分学生真正当众朗读的机会比较少。[2]根据调查发现,当众朗读的学生往往总是班上那么几个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会降低其他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愿意开口朗读的情绪。
3. 朗读的评价不到位
朗读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当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做出适当的评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许多语文教师进行朗读教学时,给出的评价不是很到位,有些教师甚至没有意识到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在评价时,教师大多采用的是鼓励的评语,例如“读的很有感情”、“读的很好”等,但是没有做出具体的阐述和解释,较为笼统,学生很难把握什么是读的好什么是读的不好,朗读的效果就不能立刻体现。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 增加朗读的时间
为了确保学生的朗读时间,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增加朗读时间。一、充分利用学习中的零碎时间,例如上课前的5分钟和下课前的的5分钟,或者教师可以找出一块时间专门让学生自由朗读。二、合理安排朗读課文的内容,让学生尽量对朗读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让学生集中朗读诗歌或者语文教材中学习园地的内容,而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挑出一些经典的段落让学生朗诵,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由此,学生的朗读效果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提高了效率,在另个层面上就增加了朗读的时间。
2. 改变朗读的形式
针对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代表的固定化现象,教师应当改变策略,给班上其他的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或者在班上进行简短的朗读比赛活动。比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四组,自己选出一到两个朗读的代表,四组代表进行比赛,朗读的内容尽量要短,大致是两首诗的篇幅,再选出优秀的朗读代表。。在朗读形式上,教师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 教师给出合理的评价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给出的评价对学生往后的朗读心理和心态有着极大的影响。[3]在上述的朗读评价问题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的做法是正确的,问题在与评价太过笼统,抽象,不具体。因此,在朗读评价时教师可以将鼓励性评价和实际性评价相结合。鼓励性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做出正面的评价,例如“读的很有感情”等,这种评价要针对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给予合理的鼓励,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吝于赞扬。而实际性评价指的是针对学生朗读的效果给出实质性的意见,即针对学生的朗读时的语音语调、情感的感染力度,语速的快慢节奏等给出相应的意见,并给出相关的朗读好的标准是什么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自己朗读时哪里没有到位,哪里做的比较好。最终,学生的朗读水得到提升,对往后的语文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它的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我国小学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语文的朗读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本文所探讨的几点关于朗读教学的看法和提出的一些策略并不全面,有不足之处,还敬请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正。
【参考文献】
[1]刘雪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31-232.
[2]覃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46.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7
一、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水平较低, 教学实施不完善, 存在一定的问题。语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朗读时间较少、朗读范围较小、缺乏明确的朗读目标和朗读的指导方式过于单一等。
1. 朗读时间较少
语文朗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 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而且, 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 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 或者以讲代读, 导致学生进行语文朗读的时间较少, 或者没有进行朗读。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课堂的时间是40分钟, 可是学生进行语文课文朗读的时间却不足5分钟, 缺乏一定的朗读训练。教师急于进行新的教学环节, 导致学生在课文还未朗读完, 或者还没有理解的时候, 接受新的教学知识, 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效果。
2. 缺乏明确的朗读目标
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每个学生都在按照要求进行课文朗读, 看似和认真, 但是很多学生基本上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因为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是很全面, 不能自己对课文设置朗读目标。因此, 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需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 明确的告诉学生语文朗读的目标, 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朗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3. 朗读的范围较小
教师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抽查性的朗读、朗读的讲解和提问及回答, 或者有感情的朗读, 都只针对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且朗读的课文也是固定的, 这样就造成朗读范围较小的现象。这种现象, 导致很多学生都没有得到朗读训练, 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不能实现语文朗读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 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自觉主动的进行语文朗读知识学习和训练。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现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实现语文教学效果, 才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的语文朗读教学水平。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可以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实现对语文朗读教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有利于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
2. 明确朗读目标
确立明确的朗读目标, 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水平的前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 具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深层次地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意蕴和内涵, 全面地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 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 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朗读, 然后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再次进行课文朗读, 然后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 会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课文朗读。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根据需要, 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 充分开拓思维, 全面理解课文,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农村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好奇的心理, 通过不同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是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水平, 实现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具有了语文朗读的兴趣, 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语文朗读, 提高语文朗读和学习能力。学生在进行语文朗读的过程中, 应该全身心的投入, 保证朗读的质量。教师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分组朗读、配乐朗读和表演朗读等, 调动学生语文朗读的积极性。
4. 改善教学方法
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存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因此, 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水平, 需要教师改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加强对农村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可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的质量, 促进农村小学教学的发展。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改善单一的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认真的听别人对课文的朗读, 引起情感共鸣, 实现正确的语文朗读。
三、总结
农村小学的语文朗读教学,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提高农村小学的语文朗读教学水平, 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才能促进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摘要: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来说, 教学水平较低。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 提高教学水平, 才能促进农村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全民.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朗读策略研究[J].读与写, 2013, 22 (11) :36-38.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8
教师精彩的范读, 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 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 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 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 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 时而敬佩, 时而兴趣盎然, 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逐句领读, 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自然地受到熏陶, 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 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 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 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 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 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 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 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 读出感情。
三、巧用齐读, 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 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 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 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 集中指导,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 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 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 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 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 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 积极参与朗读, 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 发现朗读规律, 掌握朗读方法, 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树立朗读的信心, 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 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 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 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 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 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 自由朗读, 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 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 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 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 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 可让学生配乐诵读, 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 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五、借说促读, 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 “说”是“读”的后续, 在朗读训练时, 可以把说迁移至读, 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 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 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在熟读课文, 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 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学写解说词, 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 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 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 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 更加真切, 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9
1.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着非凡的魅力。”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它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 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的阅读。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课堂上不愿读。每当老师提出朗读要求时, 他们有的只是动动嘴唇, 完全是滥竽充数;有的像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 听得让人昏昏欲睡;而有的扯着嗓子喊读, 声音震耳欲聋。但是这些朗读仅仅是机械地读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不是从心底里热爱朗读、喜欢朗读。
(2) 课后朗读任务完成不认真。有些时候语文老师会布置课后朗读的作业, 可是学生一点也不重视, 匆匆地扫一下课本就当读完了。如果老师要求家长签字, 学生也只会应付一下, 朗读课文时毫无感情可言。
这种对朗读提不起兴趣的现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提不起朗读的兴趣, 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 学生主动朗读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2. 教师不够重视朗读
(1) 教师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较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认识很容易, 要做到却很难。所以现在的课堂上, 仍然是教师讲得多, 学生说得少。其具体表现在几点:①课堂时间给了字、词、句。大多数语文教学模式还是重视文章的字、词、句,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组词、运用, 学习课文中好的描写方式并模仿, 理解句子的深刻意思。②课堂时间给了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这个阶段, 老师会用少量的时间让学生齐读课文, 或者是讲到那些深切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师会给予一些指导, 让学生大声地朗读。但这些时间用于提高朗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③课堂时间给了老师提问。还有一部分时间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所占领, 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因为这些内容是与提高阅读能力紧密相连的, 但殊不知, 朗读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2) 学生很少进行课外朗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加侧重于听说写, 给学生朗读的机会相对较少, 重点下工夫指导的就更少了。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使得家长和学生也忽视朗读, 学生不会主动地去了解课外书籍, 去朗读课外读物。对于学生的朗读水平, 家长也不会在乎, 也不会关心, 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 只重视家庭作业。因此教师对朗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导致朗读教学这重要的一块出现了非常让人难过的荒芜现状。
二、解决朗读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所以才会机械化地朗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才会用心去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有很多种方法。
(1) 做好示范。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 如果较好地运用了示范的作用, 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将会有跨越性的提高。示范有很多种, 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亲自读, 学生听, 教师作示范。但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朗读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自身达不到高要求, 就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具有了优秀的朗读水平, 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 朗读水平才能有更好的突破。
所以, 更好的范读形式就是运用较专业的语音音频, 让学生认真倾听, 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 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五年级的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在上这堂课的时候, 我就运用了音频朗读。在朗诵者富有磁性的声音中, 学生陶醉于草原美丽的景色。最后轮到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读到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时候, 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内心所包含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 用好工具。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在朗读的时候融入一些其他的素材, 比如说音乐、插图等, 运用好这些工具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更上一层楼”。语文学习中, 古诗文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一类文体。太晦涩、太难懂的古诗文学生读的时候更是了无生趣。但是如果在朗读古诗文的时候, 给学生配上乐, 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课文里的古诗词, 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的特点, 好似高山流水。
在教学古诗时, 如配乐读, 可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知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而且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 感染听众的。配乐读, 一是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二是学生会更注重朗读的技巧。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读出文章的旋律美。除了配乐, 插图也是不错的选择, 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 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3) 多用表扬。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 学生更是不例外。要想学生对朗读有更高的兴趣, 那么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后, 一定要给出适当的评价, 多运用表扬,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他们敢读, 敢大声读, 从而爱上朗读。
“你真棒!”“你读得真好!”“很流利, 很有感情!”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表扬语句。当然, 多用表扬, 不代表不批评, 对于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是要指出来的, 只是在指出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指出的方式, 批评的话语要温和一点, 委婉一点。
2. 教师要加强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 朗读能力强不强对语文的学习影响不大, 其实, 这个是不正确的。朗读对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 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常适合朗读。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 可以加强对课文的词句篇章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同时, 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 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 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 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朗读重视起来, 去用心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 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 时间还给学生。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拿到一篇未读过的生课文, 首先, 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让学生把字句读准, 停顿得当。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不添字, 不漏字, 不颠倒, 不重复, 这样反复读几篇, 便由不熟到熟, 由不流畅到流畅, 这是朗读的基本功。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 是经常练眼、练口、练脑、练耳的过程。这一过程, 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多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朗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 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如, 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 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积极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 有哪些朗读技巧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首先, 朗读的指导要关注细节。教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课文《阳光》的时候, 学生在朗读“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这句话时, 读得非常慢, 全班每个字都拖得长长的尾音。于是我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跳”这个字, 问他们“跳”这个动作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他们回答是慢。我接着问, 那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节奏呢?太阳跳进我家, 我该是什么心情呢?最后, 学生明白了, 要用活泼的语气、快乐的心情读这么一句话。
其次, 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第一, 把握全文主体情境基调。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月光曲》, 是一篇非常有情境的课文, 全文给人的感觉是温暖、宁静的, 将贝多芬“听到对话——走进茅屋——弹奏乐曲——创作《月光曲》”作为朗读主线, 学生把握这一情境基调, 那么在朗读的时候, 自然能够品味出其中的轻柔和舒缓。第二, 做动作融入情境。例如, 当读到“清晨, 推开门一看, 呵, 好大的雪啊”这句话时, 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 然后“一看”, 接着再感慨“呵, 好大的雪啊”。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融入情境, 那么, 学生在读的时候, 内心的惊讶和激动之情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第三, 运用直观的教具。除了利用我们自身的动作、表情, 还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比如说, 拍几张照片, 做个ppt, 利用插图、配乐、视频等。这些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字的体会,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境。
最后, 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朗读不能停在表面, 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读出感觉。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感情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要能够挖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要善于“解读”。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人教版六年级的《养花》, 它的中心句是“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虽然表面上是表现老舍对养花的喜爱, 但内在突出的更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当老师帮助学生解读出这一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学生更能在朗读中读出真挚的情感来。第二, 合理运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具有浓厚感情的文章, 文章中的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初读文本学生都能体会这一感情基调, 那么教师要做的是合理运用这种情感因素, 帮助学生将内心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10
一、在品读阶段加强朗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 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语文教学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自己挖掘文章的魅力。通过朗读, 学生会与作者产生深层次的交流,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对于相对落后的传授式教学来说, 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求知欲, 能够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终身的阅读习惯, 是要“授之以渔”, 因此, 在品读阶段加强阅读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 对传统教学精髓的继承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背诵, 古代的私塾教学中, 先生遵循的教学理念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朗读在传统教学中的地位。然而在现代教育中, 教师往往有一个弊端, 那就是总想着素质教育这个新名词, 不自觉地将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对立, 认为与传统相悖的就一定是对的。如果这种思想不能有效地纠正过来, 就会出现背弃传统的现象。朗读是孩子在语言的入门学习阶段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语言神经, 因此笔者强烈呼吁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法, 使其在新时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文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情感, 培养学生写作情感。但是, 现在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 没有顾及所有学生的朗读速度。长此以往, 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第二, 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缺少思维的参与, 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第三, 教师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读, 而在学生自己读的时候又没有给学生良好的泛读标准, 导致学生情感的参与有些欠缺。第四, 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要想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手段。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关键, 教师应该反复地、有条理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朗读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样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首先是朗读语气的定位, 让学生学会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确定不同场景的氛围,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就是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在基础学习环节应该重视学生输入知识的正确性。
(二) 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 这就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尤其是那些读书慢的学生。小学生往往会有看别人读完了, 自己也就停下来了的习惯, 在学生自动停下来之后, 教师应该再留一两分钟给学生, 照顾落后的学生。此外, 应该让学生站起来读, 通过纠正学生的情感来分析文章的情感。
(三) 创设朗读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上一般比较拘谨, 自由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角色, 感情饱满地朗读, 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轻松的环境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比如说播放音乐、视频等。此外,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 让学生喜欢上朗读, 并争相朗读, 这同样是营造良好朗读氛围的方法。
(四) 强化教学指导
做好朗读教学, 首先, 教师要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案, 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泛读功底;其次应该善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 纠正学生的情感及语音、语调;最后, 还应该善于给学生讲明朗读的目的, 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朗读, 学会边朗读边思考。另外, 就教师的情感来说, 应该从小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朗读的份额, 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法。针对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和质量, 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最后教师要起到良好的教学指导作用。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 尤其是在品读阶段, 由于小学生并未掌握足够的阅读技巧, 他们需要用朗读的形式来了解课文、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文章的理解能力, 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品读阶段朗读的现实意义入手,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提出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读,朗读,策略
参考文献
[1]焦玉芹.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J].成功教育, 2010 (11) .
[2]曾凤銮.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篇11
一、多读多练,巧抓关键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为了完成教学课堂任务,很多教师总是喜欢顺着自己的思路,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读书,无法亲自去品位和感受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因此教师要做到重视多读,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读课文。
朗读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在朗读中,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巧抓富有表现的词语。如在品读古诗《独坐敬亭山》时,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作者在古诗的意境中渗透着自己的生活遭遇。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要紧紧抓住“尽”“闲”“厌”“孤云”“独去”等字眼,通过读慢慢体会和感受寂静的大自然。此刻,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与古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
二、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提高朗读的效率与质量,如音像法、看图法等。在教授课文《清明上河图》时,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作品《清明上河图》(配乐解说画面),在感受北宋繁华的古都面貌、领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时,朗读的欲望无形中被激发出来。配乐法也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对朗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文《燕子》,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感受活泼可爱、矫健敏捷的燕子,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此外还可以利用导语设疑、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诱发学生对朗读浓厚的喜爱之情。
三、激励评价,树立信心
评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过程,是学生找出自己与训练目标差距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赞美,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高效地学习。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语言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朗读教学时,如果教师能适时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朗读予以肯定,那么学生不仅会爱上朗读,课后也会主动下功夫锻炼朗读,朗读水平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反之,假如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只是一味批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厌倦朗读。
激励性评价可采用如语言激励、非语言激励、情感激励等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的评价不应仅仅限于一些“你读得真好啊!”“哇,你太棒了!”“很不错哦,继续保持!”“加油啊,你行的!”“没关系,你可以试试!”等简单的语言激励。而应时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你朗读既正确又流利,是未来的播音员哦!”“你朗读语音语调很标准,读得真好听!”“你角色朗读标准流利,而且表情丰富,是个好演员”“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朗读也能举一反三”等。
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激励性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四、倡导个性,发展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作品、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时空、观察角度等。
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对描写飞蛾的句子,学生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特别是学生在朗读“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时,语速、语调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饱含激情;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句句连贯,一气呵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12
一、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 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宋代词人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这是在告诫我们多读书、细思考, 书中的深意自然就理解了。朗读课文能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对学生理解造成影响, 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也能够在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 培养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却忽视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实践的语言应用过程, 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甚至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反复阅读文字、段落、文章, 帮助学生消化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汉语系统, 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值得学生诵读品味、感受鉴赏, 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宋代词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这些作品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秀丽的自然风光, 叙述了曲折动人的故事, 抒发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深意,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 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不仅仅是读出文章的字词, 更要深入作品发掘出作者蕴藏的真挚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将这种情感延伸到作品朗读当中。例如, 在进行《七子之歌》的教学时,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对于饱含丰富历史知识和作者爱国深情的这首动人诗歌, 可能缺乏感情共鸣, 在教学时, 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提高, 在朗读时, 学生的情感也无法真正调动。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回想自己走失找不到妈妈的经历, 或是想象自己被迫与妈妈分离的情境, 这时, 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 纷纷表达自己在与妈妈分别时的感受。这种情感为接下来的诗歌朗读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朗读诗歌时的情感表达力。
(二)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许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都会感觉枯燥乏味,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进入作品情境, 无法感知作品蕴含的真挚情感, 失去了朗读真正的趣味所在。例如, 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 在感受了大峡谷壮丽神奇的特点之后,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充满壮阔气势的轻音乐,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峡谷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 给学生造成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 让学生能够伴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入情入境, 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从而帮助学生将情感完全投入朗读当中。
(三) 结合表演,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许多学生对于朗读没有多少积极性, 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 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无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表演,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朗读当中。例如, 在教学《两个农夫》时, 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之后, 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 分别扮演胖子农夫、瘦子农夫以及旁白的角色。在他们朗读后, 让其他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角色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 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与此同时, 学生为了展示自身能力, 也会主动提高朗读能力, 从而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必须贯彻新课改精神, 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综合能力做好奠基性工作。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具体分析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并探究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朗读能力,情感体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潘月洁, 杨波.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5) .
[2]王佳佳.打开一扇门, 让学生快乐朗读:漫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09 (20)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10-04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07-2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06-02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09-18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10-12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10-3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06-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08-28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10-0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