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共12篇)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篇1
诗者,歌也。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曰:“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朗读非常重视,他认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朗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味情感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似乎更多的教师乐于把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文本的朗读,特别是诗歌的朗读,更可怕的是学生也渐渐不喜欢放声读书了,甚至日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朗读的设计与引导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把诗当歌来朗读,不失为诗歌朗读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诗者,歌也。下面就谈谈笔者对《相信未来》一诗的朗读教学。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那“阴云密布”的年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它当歌曲般来“唱”。
诗的第一、第二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因此第一节男声朗读,第二节女声朗读,这正如歌曲开头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围绕在周围,紫葡萄化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抱。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男生、女生在领读时,声音要低沉。但是,诗人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理想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因此第一节在男生领读完后,全班男生均要用较低沉的声音齐读“相信未来”;第二节全班女生以同样的方式齐读“相信未来”。这就好比唱歌时的伴唱。
第三节句式有变化,表达出了诗人情绪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开拓出宏大壮阔的境界;坚定的信念,使诗人豪情万丈。“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因此,在朗读安排时,一男生领读“我要用手指”,后男生齐读“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女生领读“我要用手掌”,后女生齐读“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男女生合读“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全班齐读“相信未来”。本节之所以较多地采用男、女生齐读,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表现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以上三节可以看作诗的第一个层次,这好比是音乐的第一章。每一节的“相信未来”四字由男女生齐读,并将它凸显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的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四节是诗歌的过渡和转折,朗读时,采用男、女声二重读形式,犹如音乐的男、女声二重唱。
第五、第六节,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以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去掉“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第五节“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由男、女生领读,下面四句是列举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故而学生分为四组依次联读,联读要求连贯;第六节仍由男、女声二重读。语气要充满自信,但不要过于激昂,这犹如乐曲高潮来时的蓄势。
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会、想象、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学生一开始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先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例如,听朗读录音、教师领读、学生仿读等,在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情感后,再进行这种唱歌式的“朗读”,效果更好。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理解,不要纯技巧性的指导和形式主义的表达,超越学生的理解、感受,只是在声音处理方式上指导,甚至用统一的符号来标画朗读文本,这样只会导致机械的、模式化的朗读,“声”“情”脱节。应该把诗当“歌”来“唱”。读诗要做到像唱歌那般流畅,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追求“声”“情”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理解与感悟上。
“诗者,歌也。”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篇2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篇3
【关键词】诗歌朗诵;诗歌教学;小学诗歌;审美追求;艺术美
一、小学诗歌朗诵教学的内涵和审美意境
严格来说,诗歌朗诵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课的一部分,涵义包括在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和其他诗歌文体的教学中运行诵读、背诵和朗诵的方法进行诗歌教学。通常来说,诗歌的朗诵是一种运行发声语言把书本文字变成普通话规划文字的过程。诗歌的朗诵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诗歌题材,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具备美的意境和情趣。
之所以说诗歌朗诵教学具备审美感,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韵律化语言;古人认为,诗词歌赋都是可以就着曲子唱出来的,也就是说诗歌本身就是艺术化的文学作品,是美感和动感兼备的语言文学形式。那么,在现今的小学诗歌教学课中,诗歌的朗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学因素,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力,最终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美学意境。如此,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诗歌朗诵教学的审美追求,要情真意切,形神兼备
在小学课堂中,进行诗歌朗诵教学,要做到八个字——“情真意切,形神兼备”。所谓情真意切,就是要把诗歌中的情感、意境和美感通过朗诵的方法提炼出来。只有融入感情,诗歌的朗诵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也只有融入感情,体会意境,才能领悟到诗歌之美。例如,人教版小学课本中有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歌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其反映了诗人在九九重阳节那天登高思念亲人的场景,全诗情真意浓,字字珠玑,饱含着诗人的神情和思念,堪称一篇佳作。倘若教师在进行这首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而单纯强调文字、押韵和构词等方面,就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了。这样的诗歌朗诵教学,必须要把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充分的表现出来;老师在带着学生第一次朗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量体会此情此景,要有身处其境的感觉。如果可以让自己进入王维的思想境界,朗诵几遍之后,自然就可以完全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而达到对诗歌美感的领悟。
三、诗歌朗诵教学的审美追求,要理解和体验诗歌的主题之美、艺术之美
何为诗歌朗诵的审美追求,就是把诗歌中最美妙、最精深和最意味深长的部分通过朗诵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单纯记住诗歌的意思,还要领悟其中的感情和美丽。
在《九月九日憶山东兄弟》中,王维运用了最朴实的诗歌叙事手法,几乎是平铺直叙,在寥寥数语中见真情。本诗中的关键词如“异乡”、“异客”、“佳节”、“思亲”、“兄弟”等,其都指向本诗的主题,那就是思念亲人,想念家乡。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这首诗并非多么复杂,而是作者思乡的真实感受。在看到这首诗的主题之后,我们自然就体会到了本诗的美感和意境。因为亲情和家乡是最美的,那么本诗的美感自热而然就跃然纸上,无需多言了。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教授学生诗歌朗诵的过程中,首先要解析诗歌的主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题材、主旨和中心思想,唯有此,朗诵的美感和意境才能出现。
另外,诗歌是艺术化的文学样式,是语言文字最精练、最传情的表达,所以诗歌的朗诵教学要把握住艺术美的要求。何为“艺术美”?即诗歌的赏析、诵读和体验的过程就是一次美的享受,就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美感充盈的过程。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王维的诗歌,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充分说明了诗歌的美就好比一幅画作,其中,山水、花鸟、天文、地理、人情、村落,皆可成为诗歌的题材,也都是诗歌美感的源泉。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诗歌朗诵教学中,要把握诗歌主题的指向,要首先理解诗歌的言情所在。其次,要对诗歌艺术美的境界进行重点的教授,要让学生在朗诵诗歌中体验诗歌的美感所在,要把诗歌和教学朗诵的方法结合起来。另外,追求诗歌朗诵的美,要情真意切,要体味诗歌的韵律和底蕴,要朗诵得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林捷鹏.既是语文课,也是美育课——浅谈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饶平县贡天职业技术学校,2011(5).
[2]袁欣伦.诗歌朗读的教学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1(2).
[3]赵丽君.用审美的钥匙开启语文教学的大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
[4]赖芳芳,付水郎.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J].老区建设,2008(18).
[5]王瑞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3).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篇4
一、授之以渔, 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 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又是并蒂莲、姐妹花, 它们相生相依, 装饰着人类的梦想, 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 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每一句诗中, 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 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 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 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 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 , 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 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 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 学习兴趣极高, 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 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 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 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 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 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 引导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 在《有的人》教学中, 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 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 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 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 用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一切尽在无言中”, 无需枯燥的讲解,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 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 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 内涵丰富, 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引发他们思考, 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 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 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 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 又问他们,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 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 举例, 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 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 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 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 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 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 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 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 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 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 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 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 再写他们不同行为, 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 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5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
呢?
一、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我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模仿萝卜在地下捉迷藏的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等等,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的欢快,为什么那里要读的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如《林海》中描写大兴安岭形状一段“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岭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横着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
能力。
三、在朗读中进行对比
对比法是指导朗读的有效手段,把各种内容形式的朗读加以对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性朗读,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题目,我根据作者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读出自豪的语气;又根据邱少云牺牲,读出大家的沉痛怀念之情。两次读课文题目,但感情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又如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促进的。重组词句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间韵味。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换成“邱少云像石头一般”,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再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个人认识,对课文中事物加以认知判断进行再创造。朗读总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一定是不尽相同,这时对比性朗读自然是受益非浅。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活动,真正关注注重学生认知过程。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四、朗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本文来自本网http://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把“道”放于首位,今天的师者更应提倡新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不仅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身正”——新的师德。因为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明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揩摸,学生在学校里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会把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最具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功课的,”而最直接又最容易被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和教师。学习了新“师德规范”,我的体会如下:
一、保护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自从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当地教师范美忠临阵脱逃的事件之后,有关“范跑跑”行为的探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显而易见,重新修订师德规范后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一条,几乎就是针对“范跑跑”之类的行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师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师德规范的一次有益的补充。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是人性的美德,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
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三、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到: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态和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具事,信其道”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理解和关爱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感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真诚与温暖
其次,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欣赏、期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毕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毕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于落后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教师的若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他们都会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佼佼
新师德规范学习体会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先人为师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QQ文章]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本文由QQ文章整理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QQ文章|您的范文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探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创新教学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对其口头表达能力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口语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创新
(一)小学朗读指导的创新
(1)情景激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读出的情感才是真挚自然的。启发,还要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形象,能够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只有这样,朗读的感情才是自然的流露。创设优美的情景。教学中也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
(2)讲读有机结合。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在讲读课文中进行,做到讲和读的有机结合。例如对教材的重点段落,经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以后,就可以指导朗读,及时的朗读课文,对理解全篇文章会有很大的帮助。
(3)想象激发情感。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4)精心选择练点。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运用多样形式。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提高朗读水平。除了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领读,伴读等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也要因文而异,才能收到好的朗读效果。具体在下面的“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中做具体介绍。
(二)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
古人读书,并没有什么“花样”,一般的先生也不善于引导,所以,他们只能大声诵读,或是低声吟咏,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现代教育中,我们可用的手段则要丰富得多。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努力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颇受欢迎的分角色读。一些个性鲜明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的语调来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激烈的赛读。现代的教师还应当擅长运用竞争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
(3)赏心悦目的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会入情入境。
(4)生动有趣的表演朗读。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情景表演的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童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还可以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的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5)创新的录音朗读。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习朗读呢?不妨尝试一下录音朗读,这是一种自主,宽松的朗读氛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种自我训练,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自我录音的宽松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这种学习也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乐趣了。
三、总结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几千年来,正是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朗读”——这棵在中华大地上已生长了千年的苍天古树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谭晓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9:56.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7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式”教学, 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 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学生,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4. 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 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相对环节而言, 非指读的人次) ,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 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一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 让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 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 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 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有一次, 我教《桂林山水》一课, 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 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 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说要想做好导游, 首先要把课文读熟, 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 这样在介绍时, 才能生动精彩, 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 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 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 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 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 形式多样, 合理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8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保证读书的时间
要读好课文, 首先把课文读正确, 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即做到“五不”:不丢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重复, 不读破句子,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 就这点来讲, 最好从一年级抓起, 严格要求, 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达到正确朗读, 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营造情境, 让学生传神朗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深入体验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正所谓:境伴文出, 情从境生, 营造生动的情境, 触动心弦, 引发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在朗读中很重要。
1. 设置问题情境。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朗读课文前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如: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和感情基调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也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或者较精湛的语句、段落, 有质疑地读, 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或句子?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比较好?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 逐渐实现读有所悟, 情有所感, 理有所谓。
2. 多媒体再现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形、声、色结合, 直观形象, 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动静相映、虚实相生, 生动地再现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亲自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意味、情感。情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者播撒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感情自然流露, 倍加传神。
三、结合学生的个体体验,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地为每个学生保留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如果有了长久的积累, 就能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良好语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言为心声, 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就是通过朗读, 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 即他自己体验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所以学生在朗读时通过结合自身体验可以更好地感悟品味文章。如在教《家》一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木是小鸟的家……小河是……泥土是……”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句话的涵义。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 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 反复朗读, 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 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 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 共命运”的境界。
四、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 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要以情感人,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再见了, 亲人》时, 教师用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 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 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 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 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 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9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在乐读、爱读轨道上发展,使学生在乐中读、读中乐,心情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比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配置一些相应的图片和音乐,这样就给学生创建了一种适合的氛围,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很快就进入状态,享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范读之前还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自始至终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了《东方之珠》之后,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
二、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朗读,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可以以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对待他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即使有发音不准,丢字多字甚至读错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行打断,甚至批判,而是要有耐心地听完。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要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而对学生的建议也要以肯定的方式,例如“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能使学生乐读。这样,学生心理就会放松,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才会收获大。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蚂蚁和蝈蝈》时,我采用了师生同背的方法,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分配角色,一起表演,边表演边背诵,个个兴趣高涨。
三、讲究朗读的形式方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阅读方式的转变和灵活运用。一种方式再好,被无数次的重复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腔调,那么学生最终也会对阅读失去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通过领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如《草原的早晨》一文,文中描绘了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勤劳的牧民。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从而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又如《雨点》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演一演雨点,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学生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朗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首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山的美。再引导学生边感情朗读语句,边欣赏画面,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中。
四、加强朗读的指导督促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午读时间,教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重视阅读课中的朗读感悟,重视课外阅读,经常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重视朗读,引入这股“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浅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0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仓库,锻炼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种形式读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朗读。各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富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吸引人,充分地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如讲读《惊弓之鸟》一课时,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读出不同身份的人物特征,而且加入表情和动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熟,而且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便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准备,争先恐后地表演,在欢笑中不仅锻炼朗读水平,而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增强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训练重在指导
1. 指导口脑并用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见于书,入于耳,显于脑,并诱其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游所悟。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吟诵,然后逐步领悟:(1)色彩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2)恬静美———月光泻满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让学生尽情地想象、朗读。
2. 抓住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朗读的训练,应从整体入手,沿着篇、段、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讲读的(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篇课文,初步领略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生读后对桂林山水总的感觉怎样。初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大概;(2)细读。让学生重点读三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读,可知大海的动、西湖的静、与丽江的动而不觉动的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这就是细读产生的效果;(3)重点读。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重点读课文,揣摩重点句段,词语,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
3.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课文讲“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教师教学武夷山的山水时那种静、清,结合自己见过的湖水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再说一说自己身边对大自然的一些破坏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评读与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11
一、对重点段落要多读,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标,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当读到《白杨》中的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反复朗读,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二、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揣摩体会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比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三、反复地朗读,领悟文章的妙处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反复地朗读,在不断地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朗读便于记忆。我在教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词三首》时,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四、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础,所以在读时,要入情入境地朗读。对不同片段、词、句,也应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节奏、韵律。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读出感情。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感情。在一节课文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配合,把默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穿插使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在学习抒情类课文时,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的范读,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篇12
一、掌握技巧———奠定朗读基础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朗读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手势、情感等方面, 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应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在阅读教学中, 从“朗读四步法”入手, 加强朗读指导。第一步:“查”, 教学生学会查字典, 查资料, 利用上网、课外书查找作者的情况、文章的时代背景;第二步:“注”, 圈画自己印象深的词、句并进行批注, 初读课文, 知道课文大致内容;第三步:“读”, 读课文, 读准字音, 边读边想, 理清层次, 想清理由, 以供小组讨论阐述;第四步;“想”, 对文本内容展开质疑, 针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做好这“四步”能让学生从多次感悟中, 积累朗读预习的途径和方法, 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形成预习的能力。
实施“朗读四步法”一定时间后, 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生了变化。原来学生预习课文就是读一读课文, 把生字圈一圈就完事了。自从实施“朗读四步法”后, 学生不仅知道读课文、圈生字, 还会去了解作者、查找不懂生字词的意思。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课文里做一些批注, 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 当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 我在巡视中, 发现学生在书本上做了批注。我仔细一瞧:有的在“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这句话旁注上农村的花是不像城市里的花有花瓶, 简单, 自然, 这样的花往往是最美的;有的在“游泳”这句话的边上注上鸭子们生活很自由很快乐;有的在“从不吃惊”边注上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自在、轻松、和谐。从这些批注可以看出学生已有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思维就经常会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依托, 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而形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达到自主学习。
二、抓好范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 是感受、理解、品味文本的重要方法, 是语文教学中无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 我们较重视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加深对作者思想的感悟, 较多采用的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全体齐读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 我采用的则是以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课堂的方式, 以此带动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范读, 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 通过有声的朗读, 正确地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范读的作用, 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快速融入文本,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激发学生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学生朗读———实施朗读教学的重要保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指导的再多, 不如让学生亲自实践。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学生亲自反复的朗读, 难于感受“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的感慨?又何以知“父亲的菜园”中理解菜园的来之不易和父亲的勤劳、坚毅、执着和能吃苦的精神所?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 何以知“麦哨”之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所以说, 在每一堂语文课上,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通过朗读, 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对文本的交流活动中来, 亲身“品味”了词语的含义、色彩, 锻炼了学生用词汇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 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 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放手给学生朗读, 对学生朗读加以指导。
四、课外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水平的提高, 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 正所谓熟能生巧, 朗读不能只靠课内练习, 还要多参与课外朗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 在语文教学在意义重大。通过课外朗读活动, 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实际锻炼, 提高朗读能力, 更深层的认识朗读的意义。比如励志奋斗类、童话寓言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些都适合推荐给学生。课外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 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 同时要多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悟, 或开展课外朗读交流会, 把自己喜爱的文章进行现场朗读, 老师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这样做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朗读意识。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07-2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06-02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09-18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10-1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11-05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06-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08-2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07-0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07-27
朗读小学语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