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2024-10-31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精选10篇)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胺碘酮口服治疗,给予观察组口服联合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6例、对照组8例,不良反应率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口服联合注射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胁较大。在临床治疗中,胺碘酮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于急诊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症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1]。本研究为了探讨胺碘酮在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纳入了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比较分析胺碘酮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为(54.7±4.4)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3.7±2.5)岁。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快速冠心病引发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单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例、频发多源室性早搏4例、心室扑动20例、心室颤动41例及心动过速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心律失常类型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治疗采用口服+输液的方式,其中,所需胺碘酮片(徐州恩华赛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1922)及胺碘酮注射液(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21,150mg/支)[2]。观察组患者给予碘酮注射液+胺碘酮片口服治疗,静脉注射注射剂量(4~5)mg/kg,维特量为1mg/min,待患者室性早搏转为偶发状态时,改用口服胺碘酮片治疗,500mg/d,2周后200mg/d。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口服胺碘酮片,初期维持每天500mg,1周后300mg/d,2周后维持在200mg/d[3]。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24h后早搏次数<10次/h,心率<100次/min;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24h后早搏次数明显减少,心率下降幅度超过2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率>100次/min或心室率下降幅度<10%。

1.4 统计学护理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观察组60例患者,37例显效、27有效,3例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60例患者,23显效、22有效,15无效,治疗总有效率7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心率改善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改善值(57.5±5.7)次/min,对照组心率改善值(46.3±11.4)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共发生不良反应6例,对照组为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1.67%,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为常见病之一,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力衰竭及心肌缺血,在该条件下,Na+通道失活,导致细胞内的Ca2+超载,造成裂隙通道关闭,增加折返激动,最终促使Ca2+、Na+反向交换,发生快速心律失常[4]。发病时,极易导致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患者可能出现心源性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快速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心搏频率<60次/min,典型的为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群体为年轻人,主要是由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包炎及先天性心脏病等诱发,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常需要紧急救治[5]。

根据抗心失常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I、II、III和IV四种不同的类型,抗心律不齐药物的的作用,主要是延长动作电位时相、阻断钠、钙通道及β受体,纠正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通过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上,胺碘酮为常见的、应用于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药物的安全性高,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抑制心房、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速度上的效果显著,静脉注射联合口服治疗的效果更显著。胺碘酮的药理特性包括:(1)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灌注;(2)保护心肌细胞膜,并减少心肌耗氧量;(3)阻断β受阻、钙及钠通道,并延长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及有效不应期限,减缓心肌传导速度,并抑制心脏的自律性;(4)无负性肌力作用,治疗的安全性高;(5)减慢心室率,避免兴奋迷走神经反射[6]。给予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心率减慢、消化系统症状及血压下降等方面,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静脉滴注与推注速度、24h总剂量等相关,通常经对症处理后可自行消失[7]。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应对患者行心电及血压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并不得给予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过缓、碘过敏及病态窦性结构综合征患者使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60患者,显效30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治疗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60例患者,显效23例、有22例,无效为15例,治疗的有效率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改善值为(57.5±5.7)次/min,对照组心率改善值为(46.3±11.4)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7例,发生率为11.67%,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安全性均较高,胺碘酮口服联合注射治疗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胺碘酮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在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但为了降低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治疗中应注意合理用药,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积极的规避不良反应治疗,比如要求患者按时用药,给予抗感染治疗等,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参考文献

[1]李双喜,贾宝山.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07):68-68.

[2]王国敏,莫淑琴.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09):2539-2541.

[3]杜建平.观察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现代养生B,2014,11(04):148-148.

[4]杨国龙.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00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23(27):9-10.D

[5]代金钟.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33(26):131-132.

[6]高伟,张圳红,张圳平等.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预后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3,21(10):58-59.

[7]侯耀山.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19(03):89-89.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篇2

资料与方法

WPW并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男11例,女11例,年龄12~70岁,平均44.5±15.7岁,其中冠心病8例,甲亢2例,其余病例心脏正常。全部病例均有1次以上心动过速发作史。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晕厥4例,心绞痛3例,心衰2例,休克5例。心电图表现:8例有室早或房早,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发作的心电图表现见表1。16例AVRT中,QRS被正常者12例,QRS波增宽者4例,误诊为室速3例。除3例发生旁道同侧的功能性束支阻滞、室率150~170次/分外,其室率均在200~250次/分。阵发性房颤6例,心室率均在180~230次/分。误诊为室速/室颤4例。

TDP:男3例,女5例,年龄19~86岁(平均58.3±26.3岁)。其中1例单纯性胃肠炎,7例有心脏病基础(冠心病5例,2例分别为左室后和右室侧壁旁道急性心肌炎),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急性胃肠炎3例,肺炎1例。所有病例均有低血钾(2.6~3.3mmol/L),都有反复昏厥与阿斯发作,最多1例9小时内阿斯发作28次,最频1例平均15分钟晕厥1次,1例于发作9小时内死亡。心电图表现:发作前驱期①基本心率38~70次/分;②T波宽大,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T-U融合;③Q-T(U)间期延长(0.48~0.64ms);④室性早搏频发时呈二、三联律或连发二个,联律间期长(0.52~0.64ms)。发作期①常由落在前—T(U)波上的室早所诱发,部分呈典型“短-长-短-室速”模式[2];②QRS波增宽,形态、振幅、频率不等,每隔3~13个逐渐沿基线上下扭转;③室率200~250次/分;④发作时间:间断发作,历时2~16秒可自行缓解;⑤3例与室速、室扑、室颤或心室静止互相转化交替反复发作;2例开始QRS波类似室速,室扑,但频率甚快(≥250次/分)逐渐趋向TDP。

结 果

22例预激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见表1。22例预激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结果,见表2。

8例TDP治疗结果,见表3。

讨 论

诊断与鉴别诊断:AVRT发作,特别是并发Af时,可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宽大畸形QRS波,酷似室性心动过速。另外,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_RT)体表心电图亦难鉴别,但若出现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则可排除,因为房室旁路(AP)的不应期短,不出现递减传导。如能见到逆行P波RP

TDP具有以下特征:①QRS波围绕等电线扭转,呈独特的纺锤形;②室率>200次/分伴有R-R间期的变化;③QT间期延长。

治疗:①WPW并快速心率失常的治疗:一般应用具有延长AVN慢道顺传不应期作用的药物,如西地兰、异搏定、ATP、新福林等,并获得了一定疗效。近年来由于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发现AP的特殊电生理的特性,上述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如AVNRT。本组1例WPW并发O-AVRT静注异搏定时引起房颤。我们对上述药物无疗效的4例O-AVRT改用ATP20mg靜注(5秒内),均在11秒~1分钟内迅速复律,其中2例在复律时出现短暂窦性停搏1.32秒和6.08秒(间有室性早搏和逸搏),6秒后均恢复窦律。此药的作用机理是能延长或阻断AVN的顺传,延长或阻断AP的逆转,因此对AVRT及AVNRT均有效,且半衰期短,但是静注速度要快(5秒内)、剂量要大(20mg)。②TDP的治疗:无QT间期延长的PVT,与一般室速治疗相同,QT间期延长的TDP应用异丙基肾上素有效,列为首选,而利多卡因疗效不佳。

参考文献

1 胡际和.假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报告[J].天津医学,2009,7(5):211-213.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急诊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4.7±4.5)岁,单纯室性期收缩患者3例,频发多源室性早搏2例,心室扑动10例,心室颤动12例,心动过速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3.8±4.9)岁,单纯室性期收缩患者2例,频发多源室性早搏3例,心室扑动11例,心室颤动11例,心动过速7例。

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的诊断标准,即快速心率失常均由冠心病引发。纳入标准:无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对酒精或药物有依赖;资源接受本研究治疗。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精神疾病者;对酒精或药物有滥用现象者;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对本研究持反对或疑虑态度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等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观察3-5天后,确认无异样后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室扑室颤患者先采用电疗法除颤,两组患者治疗方式差异如下。

观察组:采用口服联合输液治疗,口服用胺碘酮片,输液用胺碘酮注射液,先静脉注射(4-5)mg/kg,控制滴速,维持1mg/min,患者在室性早搏转为偶发状态后每天口服500mg胺碘酮片,2周后减量至200mg/天。

对照组:初期每天口服500mg胺碘酮片,1周后减量至300mg/天,2周后减量至200mg/天。

1.3 观察指标

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24h后早搏次数低于10次/h,心率低于100次/h,将其视为显著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治疗24h后早搏次数减少,心率下降幅度超过20%,将其视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心率在100次/min以上,心率下降幅度小于10%,将其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患者做体能检查,主要包括心血管功能、胃肠道功能、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67.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率改善情况对比

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改善值为(57.6±5.2)次/min,对照组心率改善值为(46.1±10.2)次/min,t=5.85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后共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6.5%,其中有1例患者心血管功能异常,5例患者胃肠道功能异常,2例患者肝功能受损,1例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用药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出现4例和5例,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χ2=3.256,P<0.05。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心里衰竭心肌缺氧,Na+通道失活,Ca2+超载,裂隙通道关闭后二者发生反向交换,患者出现快速心率失常。该病发生后可能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临床医学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对该病进行治疗[2]。有报道揭示,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多数病因导致的心率失常都有一定的疗效[3]。

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同电生理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中不同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主要治疗机理是延长动作电位时相,阻断Na+、Ca2+的通道,抑制β受体,从而使患者心率失常症状得以缓解。在目前的临床治疗方面,胺碘酮作为最常见的用于治疗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药物。

本研究中应用的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对轻度Ⅰ及Ⅳ类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胺碘酮的药理特性主要包括:(1)增强血液灌注,使冠状动脉得以扩张;(2)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细胞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阻断Na+、Ca2+的通道,抑制β受体,延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降低心肌传导速率,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脏自律;(4)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副作用少;(5)有效避免兴奋迷走神经反射,降低了心室率。

从生理效应上来看,该药可以延长患者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的不应期,从而使患者的折返激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对心房和心肌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慢钠离子传导速度,减弱窦房结自律性,该药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影响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高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通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67.6%,与高小华[5]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改善值为(57.6±5.2)次/min,对照组心率改善值为(46.1±10.2)次/min,组间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率改善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药物对心率改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治疗有效率高。用药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出现4例和5例不良反应,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胺碘酮在应用过程中导致的不良反应与患者本身没有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口服胺碘酮联合注射治疗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具有良好的疗效,比单纯口服胺碘酮具有更好的疗效,在用药过程中胺碘酮引发的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生生.胺碘酮治疗室性心率失常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15(9):95.

[2]彭乾.胺碘酮治疗室性心率失常83例临床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4(7):3289-3290.

[3]王捷.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38(13):264.

[4]洪浩江.胺碘酮治疗50例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8):390.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4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中西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67-02

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诱发心力衰竭因素之一,而心力衰竭患者一旦出现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就容易成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因此,探寻冠心病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效治疗方法,有效减少复发率,降低死亡率,成为此病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1]本文笔者对采用美托洛尔和参松养心胶囊对68例冠心病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探讨中西医药治疗此病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68例,均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确诊为冠心病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在43~81岁,平均年龄为61.7±1.6岁, 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2.3±0.7年;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2例,年龄在45~85岁,平均年龄为62.2±1.7岁, 病程为1~10年,平均病程2.4±0.8年。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方面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对68例临床确诊冠心病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即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ACEI延缓心脏重构、他汀调脂稳斑、充分利尿治疗。同时,对照组34例患者联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剂量为12.5mg/次,2次/日,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组34例患者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河北以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58 ) 口服联合治疗,剂量为4粒/次,3次/日,3个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有明显的改善, 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或达到心功能I级;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运动耐量较前增加;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恶化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的68例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且观察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病例均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并发肺源性心脏病。[2]如何在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同时增加患者的冠脉血流量,降低其心肌耗氧量,并改善心衰症状,减少复发率,降低死亡率,无论西药治疗,还是中药治疗,都成为医学界长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研究中,我们对68例确诊冠心病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药美托洛尔口服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0.59%,而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达94.12%,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复发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P<0.05)。中医学理论认为冠心病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属于胸痹心痛、心悸、心衰病等范畴,大多数患者属于本虚标实症。以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又以瘀血阻滞最为多见。瘀血内潜,心血不畅,血流不通,脉道不利,血脉受阻,扰动心神,神不清明则发心悸。参松养心胶囊是一种中成药,补、养、敛三法并用,标本兼治,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3], 参松养心膠囊可以使患者的冠状动脉所承受的阻力显著降低, 使心肌的耗氧量和耗氧指数明显降低, 从而为患者的心肌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保证, 使其心肌细胞对不良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使应激状态得到充分改善, 对自主神经的功能起到有效调节,对折返激动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因此,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其在抗心律失常同时,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血液供应,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总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及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疑难病杂志,2007,24(15):286-287.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Circulation,2009,14(11):259-260.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 其中男47 例, 女33 例, 年龄 (69.27±10.35) 岁。按1979年WHO制定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其中合并窦性心动过速22例, 频发房性早搏28 例, 房性心动过速6例, 快速心房颤动11例, 心房扑动3例, 恶性室性早搏5例, 短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

1.2 研究方法

比索洛尔从较小剂量 (2.5 mg/d) 开始使用, 每1周或2周调整剂量1次, 直至达到期望和效果维持, 最大剂量为10 mg/d。治疗前后进行12导联心电图记录及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用药4周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率降至80/min以下, 或者降低40/min以上, 或转为窦性;有效:心率降至100/min以下, 或降低20/min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1.4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律、血压及心脏传导情况;③心功能变化;④用药后不良反应。

2 结 果

应用比索洛尔治疗4周后, 显效47例 (58.75%) , 有效29例 (36.25%) , 无效4例 (5.00%) , 总有效率 (95.00%) 。多数患者在治疗后1 d~7 d, 比索洛尔用量 (2.5~5.0) mg/d 时, 症状明显控制, 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亦明显减少, 心肌缺血改善, 血压稳定, 心功能明显好转, 除2例出现低血压、头晕, 经停药症状缓解外,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比索洛尔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患者合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考虑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比索洛尔为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 主要通过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作用, 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 减慢心率和复极相钾离子外流而延长正常心肌复极化过程, 使之与缺血心肌相接近而有效地缩小心肌复极化的离散程度, 有利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比索洛尔可以显著延长冠心病患者QTmin, 而不改变其QTmax, 从而显著缩小QTd, 有利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 改善其心肌电生理异常[1]。另外与其他β1受体阻滞剂比较, 比索洛尔还具有交感选择性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 同时还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2];②比索洛尔可使冠状动脉阻力降低, 血流增加。因此, 比索洛尔有较强的降低心率作用, 且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研究显示[3], 比索洛尔对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较好。

比索洛尔为新一代心脏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国际上主要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协同治疗, 1998年提前结束的CIBIS-Ⅱ证实, 比索洛尔可以显著的降低各种死亡率和住院率, 其中心源性死亡率下降25%, 因心力衰竭恶化的住院率减少32%[4]。在多项临床研究观察中都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和理论基础[2,3,4]。本研究总有效率达95.00%, 且副反应轻。但在用比索洛尔的过程中应掌握用药的方法, 规范化治疗十分重要, 力求使用至达标剂量并维持长期治疗, 严密观察以利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研究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对8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做对比分析。用药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用药4周后, 显效47例 (58.75%) , 有效29例 (36.25%) , 无效4例 (5.00%) , 总有效率95.00%。治疗期间2例出现低血压、头晕, 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比索洛尔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心律失常,比索洛尔,冠心病

参考文献

[1]谢华, 何国祥.冠心病美托洛尔干预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26 (5) :378.

[2]Simon G, Lancaster EM.Bisoprolo,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macokinetic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hypertension and angina pectoris[J].Drugs, 1998, 36:256.

[3]Weber F, Schneider H, Vonarnim T, 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ischaem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able angina pectoris:Influence of drugtherapy and prognostic value[J].Eur Heart J, 1999, 20 (1) :38-50.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急诊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0例, 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50~68岁, 平均年龄 (57.3±2.5) 岁, 病程2~23 h, 平均病程 (17.3±1.1) h;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 (56.7±2.3) 岁, 病程1.8~24.2 h, 平均病程 (16.5±1.2) h;所选患者均有冠心病病史, 心率在150次/min以上, 期前收缩频繁发生, 心电图QRS波群形态畸形, 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有胸闷气短的临床表现, 但排除严重的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 给予患者24 h动态心电监护, 肝肾肺的功能均正常。患者无甲亢或甲减, 无严重窦房结功能异常, 无药物过敏, 无药物中毒,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一般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降脂、抗血小板、溶栓、抗凝的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心律平0.07 g缓慢静脉注射, 后以0.14 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0.15 g胺碘酮溶于1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 24 h给药1 g。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及发生的不良反应。

1.3疗效评定标准经过治疗, 如果患者临床表现 (低血压、少尿、头晕心慌、心绞痛、胸闷气短) 基本消失, 心电图示心率恢复正常, 在60~100次/min之间, 心律规则,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者心房的独立活动与QRS波群关系固定, 期前收缩基本消失, 则为显效[3];如果患者低血压、心绞痛、胸闷气短偶有发生, 频率及程度较治疗前减小, 心电图示心率在100~150次/min之间, 心律规则, 期前收缩减少一半以上, 偶尔出现心室夺获与心室融合波, 则为有效;如果患者血压持续性下降, 有胸痛濒死感, 心慌胸闷、呼吸困难较之前严重, 心率降不下来, 持续在150次/min以上, 期前收收缩缩同同前前甚甚至至更频繁, 心电图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室房分离, ST-T波方向与QRS波群方向相反, 则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例数26例, 占对照组的52%,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例数36例, 占观察组的72%,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对照组中出现紫癜、药物性红斑狼疮、精神抑郁、恶心呕吐、关节肌肉痛等不良反应者有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观察组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者有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对照组明显显高高于于观观察察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当患者出现冠心病时可出现胸骨后的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的改变, 可发生快速心律失常,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诱因有:1晨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机体应激能力强, 冠脉压力高;2进食大量高脂肪性食物或者饱餐后, 血粘稠度高;3情绪激动、重体力活动或者便秘患者用力大便时, 左心负荷加重;4休克、失血、脱水等致心排血量骤降, 冠脉灌流严重不足。这些诱因使冠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 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 应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 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及时处理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 使患者安全的度过急性期, 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胺碘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能阻滞钾、钠、钙通道及α和β受体。能明显的抑制细胞的复极化, 延长冲动的传导, 降低窦房结、希氏束-普肯野组织等处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及传导性。而且胺碘酮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 能扩张冠脉, 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 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保护缺血的心肌, 减少心律失常或者猝死的发生率[5]。胺碘酮可治疗期前收缩,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还可缓解心绞痛的症状。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 在心血管方面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少, 其他系统不良反应如消化系统偶见恶心呕吐, 血液系统偶见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红斑狼疮, 神经系统偶见关节、肌肉痛等。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较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低, 并且不良反应对照组也高于观察组 (P<0.05) 。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应首选胺碘酮。

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100例急诊就诊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溶栓、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处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 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2%,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诊应用胺碘酮较其他常规处理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临床应首选。

关键词:急诊,胺碘酮,快速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王国敏, 莫淑琴.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9) :2539-2541.

[2]杨国龙.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00例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7) :9-10.

[3]高伟, 张圳红, 张圳平, 等.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预后探讨.中国农村卫生, 2013 (10) :58-59.

[4]高爽.急诊应用胺碘酮对冠状动脉粥硬化样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6) :32.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80例, 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甲亢患者或者甲低患者、胺碘酮应用禁忌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最小为47岁, 最大为75岁, 平均年龄为 (59.7±6.4) 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例, 持续性房颤7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 室性早搏11例, 室性心动过速5例。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最小为45岁, 最大为76岁, 平均年龄为 (58.4±5.7) 岁;其中阵发性房颤5例, 持续性房颤6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 室性早搏12例, 室性心动过速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救治, 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 10min内注射完毕, 而后采用1.0mg/min静脉滴注, 静滴滴注6h后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调整滴注剂量为0.5mg/min, 期间可根据情况每隔20-30min追加150mg。胺碘酮总剂量为每天2000mg。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律平, 静脉推注心律平70mg, 10min内推注完毕, 而后0.5mg/min静脉滴注, 根据病情改善情况可再次推注70mg, 复律成功后口服150mg心律平。救治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血压、呼吸等改变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心律恢复正常或偶有心律失常发生, 为显效;治疗后心律失常发作与治疗前比较减少50%以上, 为有效;治疗后心律失常状况没有改善或者病情恶化、死亡等, 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 通过调整滴注速度以及及时补充血容量后, 血压逐步升高, 未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调整滴速后自行缓解。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压2例, 经过调整滴注速度以及补充血容量后血压逐步恢复;发生恶性呕吐5例, 调整滴注速度后症状缓解;对照组发生心动过缓2例, 药物减量后心率逐渐升高, 未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在急诊疾病中较为常见, 而快速心律失常容易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特别是对于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终止快速心律失常将会引起心肌缺血发生, 诱发心力衰竭, 进一步使心律失常恶化, 危险到患者生命安全, 影响患者预后[1,2]。快速心律失常多采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治疗, 而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所以在治疗心律失常时选择合适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重要。本文观察胺碘酮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救治效果。

胺碘酮是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对а受体和β受体轻度阻断作用, 同时还有一定的I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特点, 但研究表明, 胺碘酮不会导致心肌负性肌力出现, 主要是因为胺碘酮属于多通道阻滞剂, 能够终止多种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 恢复心脏的自律性[3,4]。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应用胺碘酮救治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胺碘酮在救治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优于心律平[5]。在不良反应方面,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说明胺碘酮在应用过程中是安全的。所以, 胺碘酮救治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岁龙, 叶莎.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5) :579-581.

[2]周江, 郭靖涛.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疑难病杂志, 2006, 5 (4) :257-259.

[3]李咏梅.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5) :65.

[4]刘利君, 贺集贤, 何元军.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l, 23 (6) :1026-1028.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60例, 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心悸以及失眠等, 冠心病诊断均符合WHO标准, 并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明确诊断为心律失常,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18例, 年龄49~82岁, 平均年龄63.4岁, 其中室性早搏21例 (35.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18例 (30.0%) 、阵发性心房纤颤15例 (25.0%) 、持续性心房纤颤6例 (10.0%) 。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生产企业: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70141) 治疗, 首次给予胺碘酮复合剂量150 mg, 并于10 min注射完毕, 随后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并以1.0 mg/min的剂量行静脉滴注, 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若患者心不佳则再次给以150 mg追加复合量, 但24 h内胺碘酮最大剂量不得超过900 mg。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给予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以心动图的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定依据, 同时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4 h动态心电图较治疗前改善90%~50%;无效:临床症状及24 h心动态监测均无明显变化或甚至加重。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本组60例患者显效42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0.0%, 其中无效患者采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6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3例 (5.0%) 患者发生血压下降、窦性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但症状均较轻微, 所有患者均通过减慢滴速、补充血容量后症状患者, 且所有患者中均未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经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比一般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对于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原则是快速终止心律失常, 以防治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发生[1]。

胺碘酮为延长动作电位间期类药物, 并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其主要通过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的不应期, 缩小心肌细胞间的不应期差异, 使动作电位趋向抑制, 消除折返激动[2]。其静脉推注给药方式主要是Ⅰ类反应, 但无促心律失常作用, 并不抑制左室功能, 因而不会发生负性肌力反应, 同具有良好的抗颤、防颤效果, 因此主要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3]。并且胺碘酮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可降低主动脉和外周阻力, 从而降低心脏后负荷, 维持心排血量, 且其可延长不应期, 降低心房、结区和心室的心肌兴奋性[4]。在本组的资料中, 我们对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急诊给予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 应用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且无严重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说明胺碘酮在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且大剂量注射是安全的。但同时注意的是其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 并根据患者反应减慢滴速, 以更好的保证用药安全。

总之, 根据胺碘酮药理学特点其适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并尤其适合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 且通过本组结果可知, 胺碘酮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作用,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汉卓.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室性早搏6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175-176.

[2]马振刚.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2) :3395-3397.

[3]戎辉, 傅国胜.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9) :76-78.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9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胺碘酮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0月65例冠心病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冠心病符合WHO诊断标准[1];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为VA;③排除了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VA;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未安装起搏器者;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长Q-T综合征患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等。所有入选患者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8~65(平均52.1)岁;病程0.4~2.8(平均1.5)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VA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VA,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门冬氨酸钾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l(相应含K+114×4mg、Mg2+4.2×4mg)加入5%的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总结。

胺碘酮用药方法:所有入选患者中,对室扑、室颤或持续性室速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首先电转复,然后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同时胺碘酮片剂口服;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给予口服胺碘酮。具体给药方法:①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分钟内静脉注入,随后以0.5~1.5mg/分静脉维持,之后依病情渐减。初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每隔15~30分再追加1.5~3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恶性心律失常被控制后,继续以300~600mg/日静脉给药,直至仅出现偶发室早时,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胺碘酮。②口服给药开始600mg/日,4~7天后减量至400mg/日,2周后逐渐减至200mg/日维持。

观察指标: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随时记录病情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量PR间期、QTc间期及QRS时限;肝、肾、甲状腺功能及血脂、血糖、电解质、血常规、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为显效;症状减轻,室性早搏减少≥70%,或成对室早减少≥80%,或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消失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参数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S)表示,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t检验,百分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临床治疗效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共完成病例32例,1例治疗1周后因出院而失访;对照组完成病例28例,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退出,1例进入试验后第5天死于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1例于试验第8天死于尖端扭转型室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心电图改变: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及QTc间期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仅出现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3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者5例,其中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损害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2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试验,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前后血清钾、镁离子分别为3.6~5.0mmol/L、0.88~1.02mmol/L和3.5~4.8mmol/L、0.85~0.99mmol/L,血清钾、镁离子水平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胺碘酮可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2]。主要抑制钾外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造成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门冬氨酸钾镁通过提高钾离子浓度,从而抵消了钾外流,阻滞Q-T间期延长,或使延长的Q-T间期恢复正常,防止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特别是钾、镁离子对心脏功能及电活动影响受到了重视[3]。门冬氨酸钾镁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从而抑制心脏自律细胞和慢反应纤维的触发活动,达到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所以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的作用。门冬氨酸解氨毒、醒脑、保护肝脏功能,避免了胺碘酮对肝细胞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干预模式的转变.中国医刊,2002,9(37):26-27.

2 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等.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295-297.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黄宛主编的第五版临床心电图学[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冠心病中属于气虚痰瘀阻络型者, 临床常表现为心悸、惊慌、胸闷、气短、乏力, 舌质暗红或瘀点、苔腻, 脉结、代、数、细等。

1.2 病例选择

选择2007年l月—2007年12月心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年龄20~79岁, 平均40.5岁;病程0.3~15年, 平均2.7年;糖尿病11人, 高血压20人, 高脂血症22人, 频发室性早搏10例, 频发房性早搏14例, 阵发性房颤6例。对照组28例, 男15人, 女15人;年龄20~76岁, 平均44.3岁;病程0.35~18年, 平均3年;糖尿病7人, 高血压16人, 高脂血症18人, 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15例、阵发性房颤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治疗, 基本方:黄芪15g、党参10g、黄连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红花10g、川芎10g、甘松15g、丹参15g、甘草6g、酸枣仁15g, 治疗原发病的药物不变;对照组:胺碘酮200mg, 3次/d, 服用1周后, 减为2次/d, 再服1周后, 减为1次/d维持。疗程均为4周, 均于服药后每周复查心电图1次, 4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1次, 用药前后分别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心律失常疗效判定标准:早搏判定标准依据1995年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显效:早搏消失或减少>90%;有效:早搏减少50%~90%;无效: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新药 (中药) 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规定进行评定, 以疗效指数作为依据。

2.2 治疗结果

2.2.1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分析

两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分析, 见表1。

注: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30例中, 抗心律失常显效率23%, 总有效率76%;对照组30例中, 抗心律失常显效率25%, 总有效率83%;经Ridit分析, 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2 用药前后早搏数量改变的比较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用药前后早搏数量改变的组内和组间比较, 见表2。

2.2.3 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见表3。

[n (%) ]

注:治疗组总有效率83%, 与对照组73%比较, 经χ2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2.2.4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及组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及组间比较, 见表4。

注:经t检验, 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4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 (NST)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 (NST) 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 见表5。

注:经t检验, 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5 血脂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分析, 见表6。

注: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显著降低 (P<0.05) , HDL-C无显著性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降低TG、TC、LDL-C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6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心脏内外表现, 对照组曾有2例出现Q-T间期延长, 1例甲状腺功能紊乱及1例房室传导阻滞, 减量后完成疗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加重心肌缺血, 并增加猝死的危险性, 因此, 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现实意义。目前, 抗心律失常的西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而中药抗心律失常却没有这一缺点, 且毒副作用小, 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已得到证实[6]。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 正常的起搏传导受影响所致。心脏激动和传导异常的病因很多, 机制也很复杂, 而心肌缺血、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依据中医络病理论,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云:“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医林改错》云:“元气即虚, …血气无力, 必停留而与瘀”…“乃气虚也, 虚则不能运化而生痰”。气虚痰瘀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气亏虚为主, 血瘀痰阻为标, 血脉不通。络虚不荣则心律失养, 络脉瘀阻日久化瘀, 虚火内忧心神, 二者均可导致心神不安, 从而出现心律失常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络虚不荣涵盖了心肌自律性的异常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 通、补、清三法并用, 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黄芪[7]善补胸中大气以治发病之本, 半夏、茯苓、枳壳、陈皮意在健脾化痰, 杜绝生痰之源, 丹参、红花、川芎、甘松活血通络, 佐以黄连清心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清心安神。其中, “甘松”具有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和L-钙通道的作用, 以延长心动作电位[8], 黄连素[9]可延长心肌ADP及ERP, 增加ERP/ADP比值, 这有利于打断折返环并使之不易形成。无论从现代医药研究, 或是中医理论该方具有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确切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可改善心功能, 改善心肌缺血, 降低血脂水平等, 至今尚未发现此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且对患者肝、肾功能及胃肠道无不良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2008:132.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65-2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 (中药) 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 1989, 3 (4) :74.

[6]郭汉卿.温胆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 (1) :44-45.

[7]赵明, 于影, 邵慧杰, 等.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7, 12 (5) :918-919.

[8]唐其柱, 黄峥嵘, 史锡腾, 等.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4, 32 (增刊) :267-270.

上一篇: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下一篇:组合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