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论文(共3篇)
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论文 篇1
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更多的研究者意识到除传统的危险致病因素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心理冲突和行为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1959年美国学者Friedman和Rosenman等发现在冠心病人群中有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 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TABP) , 并提出“具有A型行为的人群易患冠心病”这一假说。多年来不断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A型行为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反复论证, 世界心肺和血液研究协会1978年确认A型行为属于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1984年全国A型行为与心脑血管疾病协作组制订了我国的“A型行为问卷”[1]。该问卷主要测试临床研究表明与冠心病发生相关性最高的A型行为中的两个因素:TH指时间匆忙感;LH指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缺乏耐心等特征。目前此问卷仍被广泛用于心身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中。
1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 各国学者通过多方论证一致确认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康纳斯—鹿特丹协作组对3365人进行10年随访, 发现在欧洲, 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中, 发生心绞痛以及致命性心脏并发症的几率2倍于B型行为的冠心病病人。国内的杨菊贤[2]1984年应用行为类型问卷调查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200例的结果显示, 在冠心病患者中, 具有A型行为者151例 (75.5%) , 非A型 (包括中间型, B-型与B型) 49例 (24.5%) , A型:非A型=3.08∶1;健康对照组中A型85例 (42.5%) , 非A型115例 (57.5%) , A型:非A型=0.73∶1 (P<0.001) 。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A型行为的人比非A型者多出2倍以上,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王冬华、刘鸿奎、朱利元、崔杨义等的研究支持杨氏调查结果[3~6]。
有来自临床的研究表明, A型行为总分及TH和CH是否均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子结果并不一致。张典丰[7]研究结果显示, TH、CH和“TH十CH”总分3种评分以及A型行为所占的比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说明TH和CH二者可能均为冠心病的易患危险因子。但亦有认为TH并非其主要危险因子, 柯元南[8]将TH和CH因子分别与冠心病发生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心肌梗死者TAP总分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者, 其中CH增高更为明显, 而TH分值两者无明显差异。张月华[9]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的CH分值明显高健康人群, 也提示行为模式中敌意性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吴学勤[10]等对不同年龄组的冠心病人群的调查显示不同年龄组促发冠心病的A型行为人格特征有所不同。
2 A型行为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A型行为者引起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应激反应中的神经递质的分泌变化而产生作用的。李国璜等[11]就神经递质水平与与冠心病A型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高于B型行为冠心病患者, 且A型行为的人易紧张, 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 E) 、肾上腺素 (E) 、5-羟色胺 (5-HT) 分泌增加, 冠脉病变严重, 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袁浩龙等[12]研究结果显示A型行为者的血清胆固醇值较B型行为者明显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吴爱勤[13]等研究表明, A型行为能使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而引起脂类代谢紊乱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总之, 可以认为A型行为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了扳机作用, 在应激反应中反复的神经递质分泌水平变化逐步促使冠状动脉痉挛, 或动脉内血栓的形成。因此, 可出现严重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 甚至死亡等。
3 冠心病A型行为与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A型行为特征并非孤立产生的, 其形成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心理文化因素的作用相关, 因此探讨冠心病A型行为形成中相关的其它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孙善才[14]等从逻辑上肯定A行为类型的应激反应类型具有相似性特征。吴爱勤[13]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组A型行为者的社会支持分明显低于B型行为者, 而对照组内无明显差异, 提示A型行为者利用社会支持的程度明显偏低与其导致冠心病有关;冠心病组生活事件评分与A型行为评分间成高度正相关, 提示A型行为导致冠心病发生与生活事件的增加有关。戴秀英[15]调查结果显示, 病例组与对照组A型性格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力型职业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A型行为增加趋势与年龄、脑力型呈正比关系。这可能与年龄的增长遭遇生活事件发生的频数和强度增加诱发或加重A型行为, 及脑力劳动者多具有较高的包袱和较强的竞争意识有关。
4 A型行为与冠心病预后与防治的研究
A型行为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同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6]。夏大胜等[17]的临床研究提示, A型行为促进心梗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心脏事件, 增加了住院4周内的死亡率。A型行为引起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危险性的升高, 主要是由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变所致。洪炜等[18]指出A型行为特征如果不能得到控制或改善会影响治疗药物的疗效, 患者在住院时“时间急迫感”行为特征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个性特征中比较稳定的“竞争性”、“敌意”仍不容易改变并潜在持续的影响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与反应。
此外, 周亮等[19]认为A型行为可能通过某些未知的混杂因素, 如饮食因素, 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导致冠心病危险性升高。
一般认为, A型行为类型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 与ABO血型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而是一种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后天习得或的、应付个人环境压力和挑战的有效信念体系或行为方式, 也是可以改变的[20]。弗里曼曾对患过急性心梗的病人1035例随机分为3组, 第1组和第2组分别由心脏科和心理科医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谈话, 第3组则按传统进行一般用药治疗。1年后发现心理咨询组75%病人的A型行为发生了转变。咨询组中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与0.9%, 死亡率分别为4.2%与2.6%, 而未进行心理咨询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分别为4.9%与8.9%。实验说明A型行为改变有益于对冠心病的预后[21]。罗斯曼提出A型行为矫正的自我训练措施, 具体由针对“匆忙感”和“好胜心过强”行为的两部分组成, 并在对冠心病人具有A型行为特征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应用的报道[22]称效果显著。此外临床有报道采用其它相应的心理疗法也可以起到对A型行为的矫正作用。徐丹等[23]通过对冠心病病人的A型行为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对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初诊病人进行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延长两次住院的间隔时间, 可做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法。龚红等[24]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A型行为者进行矫正训练后, 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其心绞痛症状减轻, 心电图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改善。杨菊贤、尹爱田等[2、25]报道采用生物反馈及行为矫正方法对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
5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A型行为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已基本被证实, 目前冠心病的A型行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从生物医学角度探讨A型行为导致冠心病发生过程的生理中介机制的本质;另一些研究者则希望借助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冠心病的A型行为形成及作用机制, 如从内在认知评价体系来看待冠心病的A型行为的发生。今后将医学文化学引入冠心病的A型行为相关研究领域, 通过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在一些方面可能比社会医学揭示出更深刻、更本质的躯体障碍之心理诱因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负荷, 从而有助于心身疾病的防治。
A型行为与冠心病相关研究进展 篇2
关键词:A型行为,冠心病,中西医,行为-情感综合征
A型行为 (TAB) 是一种行为-情感综合征。它包括:行为的倾向性, 如雄心勃勃、攻击性、竞争性和缺乏耐心, 特定的行为外显, 如肌紧张、警戒、快速而强有力的语调和行为速度加快, 以及相应的情感反应, 如易激惹、敌意、容易发怒, 把缺乏上述特点的行为特征模式叫做B型行为。A型行为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在发病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加重病情[1]。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 其病因之一就是情志失节。
1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西医认识
1.1 A型行为和冠心病关系A型行为模式作为与冠心病相关的人格因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美国学者Friedman和Rosenman提出后, 经过多年论证, 1978年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确认, 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康纳斯-鹿特丹协作组对3 365人进行了10年随访, 发现在欧洲, 具有A型行为冠心病病人中, 发生心绞痛以及致命性心脏并发症的几率是B型行为的冠心病病人的2倍。国内高甬东[2]调查显示A型性格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孙景芝等[3]对126例冠心病病人与对照组的观察结果显示随A型行为评分等级升高, A型行为的性格特征越明显,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也越严重 (P<0.05) 。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病人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明显高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 (P<0.05) 。但是随着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后续的研究已相继推翻了原来的观点, 对一系列前瞻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认为A型行为模式总体与冠心病不相关[4]。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A型行为的人群易罹患冠心病, 所以更倾向于认为A型行为的某些特质或是部分特质的复合影响了冠心病的发展。吴学勤等[5]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使用PSAC IV行为评定量表对252例冠心病病人和102名健康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A型行为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活动速度等因子与冠心病有关, 而争强好胜、成就感、竞争意识、暴躁、敌意等因子与冠心病无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一些研究已证实了敌意是A型行为易患心血管疾病的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但是鉴于一些研究的不一致结论, 究其原因是此类研究中大规模的前瞻性群组研究不多。Yoichi Chida等对1983年—2008年期间的前瞻性系列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后得出结论:无论在健康人群或已有基础心脏病人群中, 愤怒和敌意与冠心病事件明显相关并增加患病的风险, 原因可能是愤怒和敌意容易导致吸烟、不良饮食、缺乏运动、治疗依从性下降等行为增加, 以及一些尚未预测的因素如自主神经的调节、炎性因子凝血因子的改变等, 对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6]。回顾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历史, 不难看出关于A型行为与冠心病是否相关的观点经历了一个由肯定支持到否定怀疑的过程, 就目前状况而言, 支持性与否定性的研究仍在同时出现, 不同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相当大的争论。
1.2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A型行为这种长期的心理社会应激, 会引起人体脂类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并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有直接影响, 目前的基因关联研究、 炎症机制也是近来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黄荣根[7]通过调查发现长期的心理社会应激过度, 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兴奋A肾上腺素能受体, 降低肝脂肪酶活性, 刺激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合成和分泌, 促进胆固醇 (TC) 合成, 引起脂类代谢紊乱。于宝成等[8]通过研究发现A型行为组病人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组及对照组 (P<0.05) 。可见A型行为的人神经内分泌系统、血小板功能及其他的凝血环节较非A型人活跃。朱金富等[9]报道, 冠心病病人中不同行为类型伴随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 活性的改变, 这种改变随A型行为分数的增加, 血浆PAI-1水平及活性升高, t-PA活性下降, 导致凝血功能亢进, 纤溶功能下降,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 从而导致并加重冠心病。刘韬等[10]通过研究健康男性中A型行为模式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 发现情绪应激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 交感神经功能的相对兴奋及迷走神经功能的相对抑制, 交感-迷走神经的不平衡性增加, 并且表现为冠心病病理状态下相似的变化特征。A型行为的基因关联研究结果显示, 5-羟色胺转运体多态性在男性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 还发现5-羟色胺转运体多态性与人格愤怒维度得分显著相关。最近的一项关于NRG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 (SNP8NRG221533) 与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证实, NRG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 NRG1基因变异能够预测A型行为[11]。宁淑娥[12]研究发现A型行为者无论是非应激还是应激状态下, 通过体内较高的儿茶酚胺水平介导而使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促炎因子信号通路持续处于激活状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A型行为者交感神经活化诱导的单核细胞TLR4/NF-κB/促炎因子信号通路激活程度相关。
2 A型行为与胸痹 (冠心病) 的中医认识
胸痹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相关。情志分属五脏, 但皆由心而发, 而外伤情志刺激, 先由心受。《灵枢·口问篇》曰:“心者, 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活动明确为“七情”, 强调内因“皆脏气不平, 喜怒忧郁”所致, 认为三大致病因素之一的七情在胸痹心痛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博议》里论述为“凡七情过用, 则亦能伤脏器为痹, 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忧思过用, 则痹聚在心”。 “或焦思劳心, 心气受伤, 或心火妄动, 心血亏损, 而心痹之症作矣”。《太平圣惠方》云:“夫思虑烦多则损心, 心虚故邪乘之”。 七情由五脏所主, 然由心神统领, 正如《沈氏尊生书》所说:“七情之伤, 虽分五脏, 而必归于本心”。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言:“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以上论述都说明了七情内伤或情志异常可导致机体气血失和, 脏腑功能紊乱, 尤其与心病密切相关, 是导致冠心病 (胸痹、心痛) 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代相关研究又表明, 五脏之病变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如方显明[13]就论述了五脏虚损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王晓才等[14]的研究也表明, 心虚证、肝虚证、肾虚证的病人更易于患冠心病。何庆勇等[15]也提出冠心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肾, 与肝密切相关, 并且不同病程阶段病变脏腑侧重不同。可见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病变, 脏腑病变亦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在冠心病A型行为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上, 周仲瑛[16]认为A型性格这类人群时间紧迫感强, 易引起情志失节,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湿蕴不化;易躁易怒生热, 日久生痰, 故A型行为多见热痰血瘀型。李宝山[17]通过对80例冠心病病人进行调查发现冠心病不同的行为类型在临床上表现的证型有明显差别, 尤其是A、B两型。前者以阴虚 (或兼阳亢) 型为多, 后者以阳 (气) 虚型为多。 杨俊华等[1]发现A型行为组热痰血瘀型病人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 而B型行为组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明显高于A型行为组。
3冠心病A型行为病人的干预治疗
3.1西药治疗临床上, 冠心病病人合并有情志因素问题时, 一般治疗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相应抗情志药物治疗。刘淑芳等[18]是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病人实施药物干预 (抗精神药物帕罗西汀) , 疗效比较评定发现, 药物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病人伴发的抑郁和焦虑, 其临床症状亦得到改善。陈宏等[19]通过观察常规西药加劳拉西泮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 发现观察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李振宇[20]通过采用抗抑郁药物 (舍曲林) 对伴有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抗抑郁治疗, 发现舍曲林组病人一般症状改善和心电图表现均优于常规治疗组。赵庚等[21]通过观察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抑郁障碍的疗效, 发现治疗组病人6周后抑郁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抑郁情绪改善情况、躯体情况、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3.2中医药治疗具体的方药运用上, 刘芊等[22]以疏肝宁心汤加减联合心理治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情绪的病人能明显改善症状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陈志勇[23]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配合情志疏导, 使冠心病病人展露笑颜。李淑燕等[24]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心痛胸痹病人, 治疗后病人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显著升高, 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LPO) 含量显著降低, 临床疗效较好。周朝辉[25]应用柴胡陷胸汤, 使病人痰热得散, 瘀滞得消, 心痛得止。常艳鹏等[26]发现在冠心病的临床用药中, 即使不是以情志为主要的临床辨证, 如果加入疏肝解郁, 宁心安神之品或可对冠心病的治疗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提高用药的疗效。孙静[27]通过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和药物疗法在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相当。然而在改善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因子、体质量变化以及病人的依从性方面, 治疗组较对照组有着明显优势。
3.3其他包括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怀旧疗法、压力预防训练、音乐疗法、培养业余爱好等。Whalley等[28]发现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时, A型行为的干预治疗比其他干预措施更有效, 相反, 那些旨在教育病人心脏危险因素的方法、或治疗过程中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等效果较差。王海荣等[29]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措施对A型性格冠状动脉介入 (PCI) 术后病人是有效的, 可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巩固PCI治疗效果, 干预组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 与对照组在心绞痛发作、二次血运重建和死亡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杨丽[30]发现对冠心病病人实施中医情志护理后, 病人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下降幅度较仅实施基础护理病人的评分下降幅度更大, 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有积极的意义, 易于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
4小结
目前冠心病的A型行为相关西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从生物医学角度探讨A型行为导致冠心病发生过程的生理中介机制的本质;另一些研究者则希望借助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冠心病的A型行为形成及作用机制, 如从内在认知评价体系来看待冠心病的A型行为的发生[31]。而从中医角度而言, 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 应当力图找寻出情志异常、情志异常的中介因素 (包括认知、动机、体质、个性、社会等等) 以及情志异常病理生理变化等与中医证候形成之间的本质内在联系, 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及阐明情志异常人群中医证候形成、分布以及病理演变的规律, 从而建立起客观、规范的有关情志异常人群的中医证候判别模式和诊断标准[32]。
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论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四川文理学院、攀枝花学院共选取被试529名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495份,其中男生140名,女生355名;本科学生142名,专科生353名;大学一年级新生310名,二年级学生185名。
1.2 方法
研究工具有:(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4]。共44个题项,由3个分量表构成,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2)A型行为类型问卷[6]。包含3部分共60个题项,分别为时间紧迫感(TH);争强好胜和敌意(CH);真实校正题(L)。TH+CH得分为27分为极端中间型,27分以下及以上者分别代表B型倾向和A型倾向的人格类型。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在主试的统一指导下一次完成所有问题。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A型行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比较
不同性别学生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不同年级A型行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比较
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在时间监控观(P<0.01)和总分(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二学生的时间监控观和总分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见表2。
2.3 不同学历A型行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比较
专科和本科学生只在时间价值感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A型行为模式的个体常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具有较高的时间管理倾向,能认识到时间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精心安排自己的时间计划,进行时间分配等活动以求缓解自己的时间紧迫感,发挥时间的最大功效,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成功。但是A型行为模式是个体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人格特征,受个体已有行为模式、态度及认知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受时间效能感受个体在运用时间上的成败经验影响[7],所以A型行为模式大学生体现出不同的性别、年级和学历上的差异。
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差异,男生在思想和感觉维度上占优势,女生在感情和直觉维度上占优势[8]。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有较高的内控倾向,且男性比女性知觉到更多的控制力;男生比女生体验到的成功经验更多。所以,即使都是A型行为模式,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强的时间紧迫感 ,有较多的追求成功行为,争强好胜;更能精心安排自己的时间计划,进行时间分配等活动以求缓解自己的时间紧迫感,发挥时间的最大功效;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及总分上也高于女生。大一新生从以任务学习为主的高中生活过渡到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大学生活,存在时间安排的无序感;而大二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生活,所以在时间监控观和时间管理的总体水平上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更高。本科学生由于长期的紧张学习,所以时间功能与价值的认识能力显著高于专科学生。
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强对A型行为模式女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引导,增加女大学生体验运用时间的成功经验;加强专科学生对时间功能和价值的认识能力,增加一年级学生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A型行为模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特征,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倾向引导提供依据。方法对598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A型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A型行为模式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与学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A型行为模式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及各因子上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一与大二年级在时间监控观与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生与专科生时间价值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针对A型行为模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
关键词:A型人格,时间,组织和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20-626.
[2]张艳芬.A型行为模式和人格变量的关系.北京:北京大学,1994:1-13.
[3]谢东.A型被试作业特点及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1994:1-14.
[4]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5]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54-155.
[6]张伯源.心血管病人的身心反应特点的研究(Ⅱ):对冠心病人的行为类型特征的讨论.心理学报,1985,17(3):315-321.
[7]彭贤,马素红,李秀明.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99-301.
【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冠心病型早搏10-04
2型糖尿病冠心病11-29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10-22
H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1-02
并发冠心病论文11-27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06-18
冠心病免疫相关研究11-02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研究09-18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论文06-29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