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共10篇)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 篇1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冠心病诊断的各种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 明显提高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1 冠状动脉造影术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方法是用心导管经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送到主动脉根部, 分别送入左右冠脉口, 手推注射器注入少量造影剂, 这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使左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得到清晰的显影, 并可进行电影摄影、快速连续摄片及光盘记录, 可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及狭窄程度。一般认为, 管腔直径减少70%~75%以上会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 管腔直径减少50%~70%冠脉血流储备已有降低。做冠状动脉造影来评定冠脉血流, 一般用TIMI试验所提出的分级指标:0级, 无血流灌注, 闭塞血管远端无血流;Ⅰ级, 造影剂部分通过, 冠状动脉狭窄远端不能完全充盈;Ⅱ级, 冠脉狭窄远端可完全充盈, 但显影慢, 造影剂消除也慢;Ⅲ级, 冠脉狭窄远端造影剂完全而且迅速充盈和消除, 同正常冠状动脉血流。近来的研究证实冠脉造影显示的狭窄程度和尸体解剖存在差异。其原因之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通常为弥散性, 冠脉造影时用作参考节段的所谓正常血管常常同时被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其二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为偏心性或不规则性斑块, 如投照体位选择不当可影响观察结果;另外, 冠状动脉在粥样斑块形成时通常以重构 (remodeling) 的机制发生代偿性扩大, 以上影响因素常导致低估冠脉狭窄程度。
2 血管内超声显像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进入血管内用以显示血管的横切面, 与冠状动脉造影通过造影剂充填管腔轮廓来显像冠状动脉不同, IVUS能提供管腔和管壁的横截面图像。临床应用经验已表明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等优点, 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新的“金标准”[1]。IVUS技术可以较敏感地检出早期的偏心性斑块、识别不稳定斑块, 并用于评价支架内再狭窄、管壁重塑, 以及选择介入性治疗的方式, 监测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目前IVUS只能对某一处血管段进行精确测量而不能同时显示冠脉系统的全貌, 所以IVUS也不能完全取代CAG。
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MSCT的优势是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空间分布, 判断其有无病变存在。64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有了较大提高, 整个心脏扫描时间仅需约10 s, 可以显示更细的冠状动脉 (0.13 mm直径的冠状动脉) 。MSCT不仅可以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位置、形态和分布, 而且通过测量斑块的密度可以区分软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进一步研究显示[2], MSCT有望显示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和脂核大小等, 对于判定斑块破裂的危险性很有价值。在斑块的显示上, CT无疑优于只能显示管腔狭窄的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于胸痛三联症: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冠脉血管病变可达一站式诊断目的。心率过快是影响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主要因素, 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将心率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从MSCT的发展趋势上来看, 完全有可能全部或部分代替有创冠脉造影。
4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 MRCA)
MRCA可以对心脏大血管的形态解剖、室壁运动、心肌灌注及心脏功能等作出客观的影像学分析。利用MRI冠脉成像可以直接观察到冠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血管狭窄的程度[3]。MRI对小血管分辨力不足, 并且患者呼吸运动、一次屏气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到成像质量。随着新技术的应用, MRI冠脉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0.5 mm。
5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SPECT是采用201T1 (铊) 或99 mTc (锝) 等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 由核素发射γ射线, 体外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SPECT) 来显示该显像剂在心脏的摄取、分布、代谢和清除的全过程。核素心肌灌注SPECT显像可以显示局部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联合负荷试验可以观察负荷前后心肌血流灌注的改变或心功能的变化。心肌显像的负荷方式有两种:即运动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用于负荷试验的常用药物有潘生丁、腺苷、多巴酚丁胺和三磷酸腺苷四种。目前认为腺苷核素99mTc-MIBI心肌显像应用于诊断冠心病及评价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已被临床公认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4]。
6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PET可以检测发射正电子的核素, 如11C、13N、18F等, 通过这些核素标记人体所需的代谢底物, 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可准确地评估心肌的血流灌注、物质代谢甚至心脏受体的功能状态, 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心脏的病理生理过程。心脏PET应用最广泛的是18F-FDG-PET显像评价心肌活性。如果血流灌注下降的心肌18F-FDG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 即血流代谢不匹配, 说明心肌细胞仍存活;反之则提示该节段的心肌已经坏死。18F-FDG-PET显像作为判断心肌梗死区域心肌存活与否的“金标准”[5], 已为临床接受。但心脏PET检查价格昂贵, 操作复杂耗时,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7 负荷超声心动图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SE)
SE简便易行、安全性大、副反应小, 可以对心肌活性、室壁运动、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状态等提供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SE是在应用运动、药物、起搏等多种方法增加心脏负荷的状态下,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室壁节段运动情况, 并与静息状态下对比, 从而诊断冠心病[6]。运动和药物负荷试验是最常用的两种类型, 前者包括平板或踏车运动试验, 后者包括血管扩张剂如双嘧达莫和腺苷试验以及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试验等。SE对于诊断冠心病、检测存活心肌、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储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但SE缺乏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 SE与实时3DE、TDI、SI、MCE等技术相结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马爱群, 胡大一.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35~236
[2]Mintz GS, Nissen SE, 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Standards for Ac2quisitio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ies (IVU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 on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J].Am Coll Cardiol, 2001, 37 (5) :1479~1491
[3]Nieman 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et al.Reliable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ubmi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J].Circulation, 2002, 106 (6) :2051~2054
[4]Pettigrew RT.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essed with MR and CT:At which shop to shop[J].Radiology, 1998, 209 (7) :123
[5]Shelley S, Sathyamurthy I, Madhavan, et al.Adenosine myocardial SPECT-its efficacy and safety correlation with coronary angiogram[J].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3, 51 (8) :557~560
[6]Segall G.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by position emission tormog-raphy[J].Nucl Med Commun, 2002, 23 (9) :323~330
[7]Sicari R, Cortigiani L,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harmacological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Is Affected by Concomitant Antiischemic Therapy at the Time of Testing[J].Circulation, 2004, 109 (10) :2428~2431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 篇2
影像学检查助诊断,良好心态攻克疾病 作者:
来源:《金色年代》2012年第06期
通过CT等相关检查,诊断肾癌并不十分困难。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尽早确诊或排除疾病,就可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术前诊断:影像学检查提供最直接的诊断依据
超声:简便易行,对受检者不造成痛苦和创伤现已成为许多单位定期进行体检的主要项目之一。
CT:定位准确率可达百分百,目前最可靠的诊断肾癌的影像学方法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邻近器官有无受累,与术中所见基本符合。
MRI: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性与CT相仿在显示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累、周围器官受侵犯及与良性肿瘤或囊性占位鉴别等方面优于CT。肾动脉造影:肾癌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当疑有肾癌时可以清楚显示病变
X线:平片和尿路造影对于肾癌诊断的价值不大,作用有限
贴士:通过胸部X线片、肝脏B超、同位素骨扫描、脑部CT等检查可以帮助确诊转移病灶。
专家提醒:40岁以上男性要定期体检
多数早期肾癌缺乏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肾癌的根本方法。对于40岁以上,尤其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家族肾癌病史的男性,每年体检一次尤为重要。肾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单纯性肾癌切除术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肾动脉栓塞术:通过经皮穿刺选择性肾动脉插管,注入栓塞物质,使动脉闭塞。有以下作用:
①栓塞后肿瘤发生广泛坏死、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还可使术中出血少,容易分离肿瘤并缩短手术时间。
②减少肿瘤细胞播散,控制和缓解病情。③对于难以切除的巨大肿瘤,栓塞后可以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
④用于治疗肾癌的大出血,是一种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常用卡介苗、干扰素、白介素来促进和调节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晚期肾癌的作用。
友情提示:肾癌小心误诊漏诊
肾癌临床并非都有典型表现,患者常会以消化道和其他器官症状为主诉。患者求治于消化科或其他科室,很可能误诊漏诊。肾癌易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疼痛虽是肾肿瘤病征之一,但疼痛往往不甚剧烈。
②无痛的血尿呈间歇发作,易被患者忽视。
③个别肾癌病人由于癌转移发生较早,转移癌的病象可能已经明显,而原发癌的病象尚未被发现,易被患者及医生忽略。
专家提示:
治疗心态最重要,良好心态预后效果佳
治疗疾病最怕悲观消极的患者,心态乐观,正确面对癌症,积极配合治疗,这就是患者能活到自然年龄的法宝之一。
肾癌是在癌症中预后较好的一种,其手术治疗效果非常好。术后5年是复发的高峰期,保持良好身体与心理状态,做好术后康复工作,便能大大减少复发可能。
健康饮食降低疾病风险
肾癌患者的饮食清单
不偏食,也不要反复吃同一种食品。
忌食发霉、熏焦食物及不洁净的水。少食烫食、盐渍食物。
食用具有分解致癌物亚硝酸胺的食物如胡萝卜、豌豆、南瓜、豆芽菜、龙须菜等。食用具有增强机体抗癌作用的食物如蘑菇、香菇、荸荠、薏苡仁、大麦、黄豆等。
每日一杯茶肾癌风险可降低15%
咖啡和茶可以保护饮用者免遭肾癌侵袭。每天喝杯咖啡的人患肾癌的可能性低了16%,每天喝一杯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患肾癌的可能性减少15%。
多吃“胖鱼”可防肾癌
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高脂肪冷水鱼,如大马哈鱼、三文鱼、鳗鱼、鲶鱼等,与吃低脂肪鱼的人相比,患肾癌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含鱼油高的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可降低肾癌发病的几率。
食疗验方助恢复
适合化疗的食疗验方
枸杞海参瘦肉煎
做法:枸杞子15克、海参250克、猪瘦肉100克。先将海参浸透、剖洗干净,后与猪瘦肉均切成片状,加水适量共煮至烂熟,调味食用,分次服完。
牛奶蛋清莲子糊
做法:鲜牛奶250毫升、鲜鸡蛋2个、石莲子50克。将石莲子磨粉,加水适量煮成糊状莲子粉,放人冰糖调味。再放人牛奶和鸡蛋清拌匀,煮沸即可服食。每日1次。砂仁淮山炖猪肚
做法:砂仁15克、淮山药50克、猪肚1只。砂仁打破,猪肚洗净去脂肪。砂仁、淮山药纳入猪肚内,加水适量,慢火炖至猪肚烂熟,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放疗的食疗验方
梨汁蔗浆荸荠露
做法:雪梨汁1份,甘蔗汁2份,荸荠1份。三者和匀冷服,或加热后温服。乌龟猪蹄人参汤
做法:乌龟1只、猪蹄250克、人参10克。先用沸水烫乌龟使其排尽尿液,截去头爪,去除内脏,与猪蹄均切块。加水适量,慢火炖熟烂,分次服用。
术后食疗验方
黄芪虫草炖老鸭
做法:黄芪30克、冬虫夏草15克、老鸭1只。用布包黄芪,去鸭毛和内脏。将黄芪、冬虫夏草放入鸭腹,竹签缝合,加水炖至烂熟。加盐调味,分次服用。
医学影像学的检查选择与临床应用 篇3
【中国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1-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医学影像学有普通X线诊断发展成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不同成像技术所得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便于优选与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无正比关系。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可相得宜彰,互为补充,这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对于某些疾病的动态观察或人群的筛选,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方法,常规X线方法和超声常可作此用途。例如,胸部疾病可选用胸部平片,腹部疾病可选用超声。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作用及限度后,才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这不仅可节约医疗费用,而且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有利。
1,呼吸系统的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X线胸片可检出大部分胸部病变,是筛选和动态观察病变的最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其缺点为对小病灶和被重叠的病灶有时容易漏诊,结合多方位透视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CT密度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能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病灶,CT仿真内镜技术能模拟纤维支气管镜的效果,探查气管和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CT肺功能成像除能了解形态学改变外,还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肺通气功能。MRI检查有利于对纵膈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且勿须用对比剂增强就可清楚显示肺门及纵膈内淋巴结,此外利用MRA技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与肺及纵膈肿瘤的关系,以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或术后复查。超声一般不用于胸部病变的诊断,但它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最佳的导向工具。血管造影对胸部病变无诊断价值,仅作为导向工具用作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制止咯血。
2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血改变,但不能解决复杂先心病的诊断问题。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搏动,心脏舒缩功能和瓣膜活动,以及心血管内血流状态,通过超声各种检查方法可诊断绝大部分心血管疾患,故超声是目前效/价比较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此外,由于肺部气体干扰,故超声在判断肺血方面不及心脏平片。普通CT不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但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现已作为筛选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增强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有时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属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利用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其成像分辨力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心脏MRI电影效果现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现有取代有创性心脏造影之势,但对于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有创性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日益减弱,但它仍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它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行术。
3骨骼系统的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要还是以X线平片检查为主,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肌肉、肌腱、半月板和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亦不易发现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早期病变,而CT在此方面则具有优势。3D CT还能多方位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常用于X线平片检查之后,或亦可首选。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肿块、出血、水肿、坏死等方面优于CT,但在显示骨化和钙化方面不及CT和X线平片。超声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脱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图像分辨力不及CT和MRI,亦缺乏特异性,但其价廉、无创,故可作为筛选方法。血管造影仅用于骨关节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4消化系统的检查
除急腹症外,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首选的方法仍为胃肠道钡剂造影,它可诊断胃肠道畸形、炎症、溃疡和肿瘤性病变,应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有助于发现轻微的和早期的胃肠道病变。血管造影可用于寻找和制止消化道出血,发现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利用CT和MRI可对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超声对胆系疾病诊断的效/价比最高,亦能发现肝、胰、脾的病变,故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亦特别适合对疾病的普查、筛选和追踪观察。CT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和直观清晰的解剖学图像,特别是随着CT扫描速度加快,扫描方式和图像重建功能的增加,使它在肝、胰、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主导作用,与超声相结合,CT能对绝大多数疾病作出正确诊断。MRI除可提供优异的解剖学图像外,还可根据信号特征分析病变性质,故常用于超声和CT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在显示胆管、胰管梗阻性病变时,MRI优于超声和CT。血管造影仅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腹部肿瘤的介入治疗。
5泌尿系统的检查
肺部平片仅用于显示泌尿系阳性结石,肾排泄性造影既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系统的解剖学形态,又可判断肾排泄功能,故它仍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超声与CT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且效果远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超声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的诊疗中已起主导作用。超声、CT和MRI均适用于对肾上腺疾病的探查,但从临床效/价比的角度应首选CT。MR水成像技术在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此外,MRI在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期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6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为CT与MRI,两者均能对颅内或椎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利用MRA可替代有创性脑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或椎管内血管性病变;MR扩散成像可发现2小时以内的超急性脑梗塞,这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MR脑功能成像是研究脑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MRI的缺点在于不能明确钙化,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如CT。脑血管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方法,目前已少用于对颅内疾病的诊断,而多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7乳腺疾病的检查
乳腺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对大多数乳腺疾病作出定性诊断,而且后者是乳腺癌普查的最重要方法,MRI造影增强检查有助于区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性质,通过应用钼靶乳腺机的定位装置,可对乳腺疾病行穿刺活检,取材后做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这四种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主要是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必须强调的是,作出一个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3] 何望春,比较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 篇4
1 血管内超声显像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血管内超声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送入血管内用以显示血管的横切面, 与冠状动脉造影通过造影剂充填管腔轮廓来显示冠状动脉不同, IVUS能显示血管腔和血管壁的界面, 并能确定斑块的性质和血管壁内的结构, 临床应用经验已表明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等优点, 可重复地评估冠状动脉的损害程度及形态学改变, 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新的“金标准”[1]。
1.1 临床应用
IUVS不仅可以分析斑块的成分, 血管狭窄程度, 还可以有效地指导和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支架植入目前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手段。但是, 支架内再狭窄, 发生率在5%~20% (取决于病变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因素) , 仍然是一个主要缺点。IVUS在认识再狭窄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证实, 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表现不同。Sirius[3]研究发现,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形态类型主要为局灶型 (87%) , 而金属裸支架组的再狭窄则主要为弥漫型 (58%) 。研究显示, 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是预测药物洗脱支架发生再狭窄的最重要因素。Sonoda等[4]发现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后, 最小支架内横截面积为5.0 mm时对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均接近80%) , 阳性预测值可达90%。Hong等[5]对550例患者共置入670个Cypher支架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研究, 发现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小于5.5 mm和支架总长度大于40 mm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良好血管内超声指标。如果患者的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大于5.5 mm且支架长度小于40 mm, 再狭窄率仅为0.4%, 而如果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小于5.5 mm且支架长度大于40 mm支架内再狭窄显著增加至17.7%。所以, 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 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时, 应坚持尽量选择长度较短 (小于40 mm) 的支架, 支架置入后应尽量获得最大的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 (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大于5.5 mm) 等原则, 以降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1.2 未来展望
新近发展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virtual histology IVUS, VH-IVUS) 是一种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 通过彩色编码技术用不同的颜色分辨斑块的性质, 能对斑块的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它所得到的斑块影像能够提供重要信息, 能清晰地分辨冠状动脉内斑块、钙化等病变, 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 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并提高对药物或其他治疗效果评价的准确性。Nasu等[6]对15例稳定性心绞痛和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 同时进行斑块旋切术, 将旋切的病理组织切片与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进行比较, 证实了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与病理组织学的高度一致性,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预测纤维斑块的准确率为87.1%, 其中纤维脂质斑块为87.1%, 坏死核心为88.3%, 钙化组织为96.5%。
2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Multiple-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随着MSCT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冠状动脉远端及小分支显示更为清晰。虽然心脏CT检查的一项困难是持续运动的心脏可以产生运动伪影。但是目前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受心率的影响小, 真正做到了各向同性成像, 使得其对冠状动脉更多解剖细节能够显示, 对评价血管节段和排除冠心病方面将是一个很有用的无创检查手段[7]。
2.1 临床应用
MSCT用于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临床上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支架内大于等于50%的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 和支架两端5 mm范围内管腔狭窄直径大于等于50% (支架边缘型再狭窄) 。支架边缘型再狭窄由于受支架影响小而使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8]。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不能很好地显示支架的形态, 且是一种有创的检查, 并有一定的风险。而MSCT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 能够很好地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尤其是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阴性预测值很高, 能够可靠评估支架内再狭窄,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 (2%~44%) 的支架不能满足MSCT评价条件, 其主要原因有部分容积效应、支架金属伪影、支架长轴与CT扫描Z轴的关系, 此外, 影响CT评价的其他因素有心率过快、心律不齐、支架植入部分的冠状动脉管壁钙化[9]。随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放置支架患者数量的迅速上升, 无创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及支架内再狭窄成为MSCT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MSCT能够直观显示桥血管及其连接关系, 对桥血管的开通及桥血管管腔狭窄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术后评价具有较大优势, 有望部分替代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术, 由于静脉血管移植管腔大, 与自身冠状动脉相比, 受心脏搏动影响相对较小, 螺旋CT对其显示一般优于与其相连接的自身冠状动脉。目前螺旋CT对动脉移植血管评价水平接近于对静脉移植血管的评价。影响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手术夹的伪影和心律不齐等, 但我们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螺旋CT成像将会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随诊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展望
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用于诊断和评价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 由于其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技术,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随诊手段, MSCT在评价血管节段和排除冠心病方面非常有价值。随着双源CT和256层螺旋CT等更为先进的CT机投入临床研究, 其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可以进行不依赖心率的冠状动脉数据采集, 也不需要检查前控制心率, 简化了检查程序, 提高了CT检查患者的流通量, 其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后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CT图像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 并有望实现CT功能成像。所以, 我们相信, MSCT的进步必将为冠心病的诊断开辟无创检查成像的新纪元, 并有望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目前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MRI)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coronar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 MRA) 可以无创性地检测心外膜主要的冠状动脉, 和冠脉造影相比具有无辐射, 无损伤性, 可重复性等特点。自1987年首次报道以来, 其技术不断发展, 空间分辨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 也能够成像。如今现行的磁共振技术分辨率可以达到500~700μm, 接近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分辨率。现在的技术包括应用三维数据采集器收集数据包括患者自由呼吸时的数据, 应用三维导航技术显示心脏运动。图像在心脏周期中的短暂静止状态 (大约0.08 s) 下获得, 这些单幅图像组合在一起得到完整的图像。
3.1 临床应用
目前, 在诊断冠心病方面, 冠状动脉MRA的应用远远少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MRA可以测量血管狭窄程度, 血管壁厚度以及对斑块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c MAR通过使用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Yeon等[10]应用3 D梯度回波反转恢复序列延迟增强T1加权成像进行主要的心外膜冠状动脉斑块成像, 研究显示, 随着MSCT所示斑块钙化程度的增加, 其冠脉管壁MR扫描延迟强化的发生率也增加, 并且经冠脉造影结果证实与其管腔狭窄相关。经证实, 这种方法有助于评价亚临床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一项多中心实验包括109名患者资料表明, 与CT angiography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 敏感度为93%, 特异度为42%, 和CT angiography相比其阳性预测值为42%, 阴性预测值为81%[11]。
MRI因其具有无创性和多参数成像的特点, 能显示大、中动脉斑块内的多种组织学成分。但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及成分的判定依赖于MR对比剂的应用。有研究证实非特异性低分子量细胞外造影剂 (例如Gd-DTPA) 可以提高MRI检出并判定斑块成分的敏感性[12,13]。低分子量钆螯合物可以漏入到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的非正常内皮之内或者借助新生血管系统进入到斑块内。研究显示钆的增强首先出现在纤维组织, 例如纤维帽。纤维组织的强化造成了坏死脂质核 (低信号) 、纤维组织 (高信号) 和管腔之间的良好对比。血管壁的延迟强化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包括斑块的通透性、排泄的动力学和细胞外容积 (因斑块成分和结构而异) 。炎症反应过程引起了细胞外容积和内皮通透性的增加, 导致细胞外造影剂快速地扩散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细胞外间隙中, 因此引起明显的强化。研究证实, 纤维细胞组织的成分决定着MR信号的增加。由致密、有机胶原构成的纤维帽的MR增强要迟于具有新生血管系统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帽。坏死脂质核无强化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由于快速的排泄动力学所致, 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坏死区细胞外造影剂的扩散受限所致。
3.2 展望
在未来, 应研究多用途功能磁共振扫描仪, 并结合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来评估冠状动脉。通过检测异常的室壁运动或灌注缺损来确定动脉是否受到损害, 同时由于磁共振物理原理, 它有可能进行对比造影, 可以与特定的目标媒介标记。例如, Spuentrup等[14]用纤维蛋白定位的造影剂, 以确定冠状动脉和肺动脉血栓。最终在冠状动脉管腔和肺动脉血栓处图像呈白色增强。这种标记物和正在发展的其他标记物的临床研究意义是在未来临床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硬件、线圈和序列的拓展, 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深入, c MRI将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手段。
4 总结
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篇5
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肝癌是生活中常见的癌症,这种疾病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CT 作为高端的技术设备诊断和鉴别肝癌的重要检查技术,且在多数情况下,肝癌患者都需要进行CT检查来确诊。那么,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一)平扫
① 大小:平扫难以发现直径<1 cm的病灶;
② 数目:多数为单个,亦有一部分为多病灶;
③ 部位:右叶多见,左叶次之,尾叶较少,少数病灶带蒂,突出于肝外,定位困难;
④ 形态:绝大多数呈圆形、卵圆形,病灶浸润性生长时呈不规则形状;
⑤ 边界:膨胀性生长的肿瘤易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呈晕圈征;浸润性生长者边界模糊;⑥ 密度:绝大多数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密度变化与病灶的分化程度、大小、肝脏基础病变有关。分化好者易呈等密度,肿瘤大者易坏死而呈低密度;原有脂肪肝时,病变可呈低密度;极少数病灶因出血或钙化而呈高密度。
(二)增强扫描:正常肝脏血供的20%~30%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而肝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来自肝动脉,故增强扫描时,早期癌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峰值,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了肝癌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2)门静脉系统侵犯和癌栓:是肝内扩散的主要形式,肿瘤较大且呈浸润表现时,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较高,其CT表现为:
①门静脉主干、分支的粗细不成比例;
②增强后血管内可见充盈缺损;
③受累静脉壁强化;④肝静脉、下腔静脉受累时亦呈此表现。
CT检查对于肝癌患者明确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实施精确的手术切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上海体检中心:http:///021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 直径<3 cm的周围型支气管肺癌36例, 男25例, 女11例, 年龄41~75岁。主要症状:咳嗽21例, 痰中带血丝15例, 胸痛和胸闷11例。所选择病例均为首先由胸部正侧位片发现病灶, 之后作常规CT扫描, 病灶层面加扫薄层。其中30例做了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使用TOSHIBA数字化成像系统进行常规胸部立式正侧位投照, 条件110KV、320MAS, 然后使用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机行常规平扫。条件120KV、自动MAS, 层厚、间隔分别为5mm, 病灶处进行薄层拆分, 标准算法, 层厚、间隔为1.25mm, 传送至ADW4.3工作站应用MIP、MinP、VR、MPR后处理技术, 纵隔窗350/40, 肺窗1500/-500。增强扫描采用团注快速静脉推注。重点分析<3cm, 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孤立结节的X线、CT病灶的特征。
2 结果
2.1 X线表现
36例均拍摄正侧位DR胸片, 孤立性结节形态上呈分叶状7例, 小类圆形肿块14例, 结节病灶边缘内1cm处出现空泡征5例, 细毛刺征11例, 长毛刺2例, 毛玻璃样密度7例。病灶周围有尖角、胸膜皱缩征12例。邻近叶间胸膜局限型增厚稍变硬8例。病灶与肺门间索条状影13例, 同侧肺门影增大6例。
2.2 CT表现
36例周围型支气管肺癌中, 细支气管肺泡癌18例, 腺癌7例, 鳞癌5例, 小细胞癌6例。CT征象从形态学特征、结节-肺界面和邻近组织改变描述。分叶征:21例;毛刺征:短毛刺11例, 长毛刺2例, 棘状突起5例;空泡征11例 (薄层扫描<5mm的点状透亮影) ;空洞征 (病灶内较大而无管状形态的透亮影或大于相应支气管径2倍或病灶中>5m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含气腔) 分厚壁空洞和薄壁空洞, 其中, 厚壁 (>1cm) 11例, 薄壁2例;含气支气管征8例;胸膜凹陷征22例;血管集束征8例;30例进行增强扫描, 增强幅度40~70Hu;结节内钙化3例。
3 讨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 在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中X线检查是基本检查方法, 但因其分辨率差, 无法观察细微结构, 对肺尖、心、肋膈角等较隐蔽部位的小SPN有时难以发现, 更无从观察其密度和结构。因此, 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性大约是直径1cm以上的结节性病变, 对肺癌诊断存在漏诊的问题, 但每年1次的胸部X线检查使Ⅰ期肺癌的检出率增加26%~32%[2]。目前DR等数字影像技术已经开始用于肺癌的检出和初步评价, 其图像越来越清晰, 并可调节灰阶, 进行放大等后处理, 有助于发现肺部小病变。多层螺旋CT检查密度分辨率0.5%较普通X线的2%高, 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显示胸片不能显示的小病变, 并能显示结节内部的细小结构与边缘形态。HRCT对细小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楚, 对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CT检查除能更清晰显示肿块在胸部平片的表现外, 还能较好显示肺内血管纹理朝向肿瘤弯曲或聚拢之征。肿瘤一般为单支血管供血, 有时因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附近血管牵拉靠向病变形成血管纠集征。
孤立性肺结节 (SPN, <3cm) 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一直是影像学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SP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特征及CT增强值的变化及血管分布改变等方面。Yamashita等[3]认为, 病变强化主要与对比剂进入病变血管外间隙以及病变的血管数量增加等因素有关, 血管越丰富, 强化越明显。其增强的形态特点为不强化:主要见于良性;均匀强化:多见于腺癌, 偶见于结核瘤;不均匀强化:病灶内见点条或片状不强化或强化显著区, 良、恶性结节均可有此改变;周围强化:由于病灶中心液化、坏死或干酪形成, 中心不强化, 周边强化, 可为鳞癌或结核病变;包膜样强化:多见于结核瘤。Zhang等报道炎性假瘤可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周围强化, 且强化的周边部分比恶性结节更不规则。即炎性假瘤的强化形态没有明确特征可寻。而增强值的变化特点, Swensen等对550例SPN进行了增强前后CT值变化的研究结论是增强后CT值增加≤15Hu时, 强烈提示良性结节。Yamashita等报告结果是所有肺癌增强值均>25Hu。增强值>25Hu的结节高度怀疑为肺癌。Zhang和Kono也报告恶性结节增强值>42Hu, 炎症良性结节增强值<44Hu, 即SPN的增强值在20~60Hu时, 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指标[4]。>60 Hu时, 炎症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MSCT具有多种形式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MPR) , 是从容积资料得到的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图像, 可和MRI的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相媲美。曲面重建 (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s, CMPR) , 是通过人工对感兴趣结构进行中心画线或自动跟踪三维数据结构的轨迹所形成的曲面重建图像, 使走行弯曲、不在同一平面的组织显示在同一平面, 主要应用于支气管壁增厚的测量和支气管狭窄的显示。表面遮盖显示 (surfaces shaded display, SSD) , 设置一个域值, 所有在域值范围内的数据被保留并进行重建, 虽然表现为二维图像, 但可通过表面遮盖阴影进行旋转, 表现为有深度感的三维空间关系。容积重建 (VR) , 是将容积数据中每个像素各种物质的百分比显示为不同亮度, 图像信息相对损失小, 保存了原始数据的空间结构关系, 具有三维立体感, 并能局部放大和多角度旋转。最大 (小) 密度投影 (MIP、Min IP) , MIP是应用最广泛的容积技术, 它是将径线所通过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 保留了相对密度信息, 图像对比度高。Min IP是对选取平面中最小密度结构进行投影, 适用于肺部支气管树的显示。仿真内窥镜技术 (CTVE) , 是应用VE软件对空腔脏器内表面进行立体重建, 模拟纤维支气管镜效果显示腔内情况, 获取三维解剖动态图像, 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 能从闭塞或高度狭窄的两端观察病变, 显示管腔内的情况。
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表现为肺内孤立型病灶, 鉴别诊断上应与肺结核球、错构瘤、球形肺炎、局灶机化型肺炎 (FOP) 鉴别[5,6]。肺结核球:以双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居多, 边缘多光整、清楚, 增强环形强化提示肺结核球。错构瘤:典型的病灶内有脂肪及钙化, 钙化呈爆米花样, 边缘光滑锐利。球形肺炎与周围型支气管肺癌鉴别: (1) 球形肺炎多为楔形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多呈类圆形或卵圆形。 (2) 球形肺炎边缘多模糊有粗长毛刺, 两侧缘平直, 外缘与邻近胸膜以广基相连。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边缘清晰, 分叶征明显, 有细小毛刺。除极少数巨大病变外, 病灶外缘与邻近胸膜部分或全部有正常肺组织相隔。常见胸膜凹陷征。 (3) 球形肺炎周围肺野 (非胸膜侧) 可见小片状浸润影及纤维索条影。周围型支气管肺癌邻近肺野的片状浸润影局限于胸膜侧。部分病例可见多发结节型转移灶。 (4) 球形肺炎病变所属段及亚段支气管壁常见均匀型增厚, 但无明显狭窄。纤支镜检查可见病变所属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如累及支气管则主要表现为受累支气管不规则狭窄, 纤支镜检查受累支气管可见新生物。 (5) 绝大多数球形肺炎病变与肺门之间有多条粗大血管相连。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虽然亦可见血管连接征, 但与之连接的血管不局限于肺门侧, 且多为一条血管。 (6) 绝大多数球形肺炎累及邻近胸膜, 呈广泛均匀型增厚, 无局限型结节形成。周围型支气管肺癌邻近胸膜很少受累, 如有累及则多呈不规则增厚, 可见局限型结节形成。 (7) 球形肺炎极少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CT薄层扫描对显示病灶不光滑, 浅分叶甚至毛刺及结节内钙化、空泡征及空洞较常规CT为佳[7,8], 尤其<1.5cm的结节, 诊断价值较大, 能显示出恶性征象。当然, 在诊断过程中, 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考虑后做出最后诊断。
总之, 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定性诊断的关键是真实敏感地显示X线、CT典型征象。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薄层CT扫描及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得到较好图像和有价值的诊断征象。掌握好周围型肺癌的X线、CT基本征象, 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提高手术根治机会, 提高5年生存率[9]。
参考文献
[1]王保平, 段艳东.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4, 4 (2) :73-75.
[2]Soda H, Tomita H, Kohno S, et al.Limitation of annual screen-ing radiol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Cancer, 1993, 72 (2) :341-346.
[3]Yamashita K, Mat sunobe S, Tsuda T, et al.Solitary pulmonarynodual:pre-liminary study of evaluation with incrementaldy-namic CT (J) .Radiology, 1995, 194 (2) :399-405.
[4]陈为军, 陈书林, 张辉, 等.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36例分析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8) :673-674.
[5]秦乃姗, 将学祥, 唐光健.动态增强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4) :265-267.
[6]孙红, 白友贤, 蔡祖龙, 等.X线胸片与CT诊断1cm左右周围型小肺癌 (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8, 6 (1) :10-12.
[7]邓克学, 曹东兴, 李世青, 等.增强后薄层动态CT对孤立性肺结节病变的评价 (附45例病例分析)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9, 15 (3) :144-146.
[8]秦乃姗, 蒋学祥, 唐光健, 等.动态增强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4) :265-267.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影像学检查的24例肾上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2例。一组使用CT检查进行诊断, 为对照组;一组使用MRI检查进行诊断, 为观察组。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 (1) 观察组:男7例, 女5例;年龄在45~68岁之间, 平均年龄53.4岁;病程在1~3年之间, 平均病程1.4年。 (2) 对照组:男6例, 女6例;年龄在46~70岁之间, 平均年龄54.2岁;病程在11个月~3.2年, 平均病程1.5年。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学检查
1.2.1 对照组检查
对照组研究对象使用CT检查, 检查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平扫检查:a.患者空腹, 检查前30min予以口服400mL, 2%的泛影葡胺, 排除因胃肠道对检查的影响, 提高检查的准确性。b.以10mm层厚对患者的肾上腺区域进行全面的扫描。对于怀疑功能性疾病的患者采用5mm的层厚结合并靶扫描技术, 进行检查, 以提高检出率[2]。 (2) 增强检查:经CT平扫已证实患者存在肾上腺病变, 不能确诊, 尤其是肿块性病变, 则需进行增强CT检查。a.按照0.1mmol/kg体质量的剂量给予Gd-DTPA作为对比剂, 通过静脉快速注射给药。b.注射药物后立即对病变区进行细致扫描, 部分患者可行延迟扫描。
1.2.2 观察组检查
对照组研究对象采取MRI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采取平扫检查及增强检查, 具体操作如下: (1) 平扫检查:a.以5mm的层厚对研究对象行常规的T1WI序列、SE序列、FSE序列及T2WI横断面扫描, 根据临床需要, 部分患者选择性进行矢状面T1WI、冠状面、T2WI等扫描。b.在以上检查的基础上, 采取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对研究对象的T1WI、T2WI进行扫描, 根据检查获得的数据对病变部位的脂肪成分进行分析。 (3) 对于肾上腺腺瘤病例还需进行梯度回波序列的同相位和反相位成像检查, 综合分析确定病变范围内的脂质比例是否正常。 (2) 增强检查:大多数MRI检查的肾上腺疾病病例需进行增强检查, 操作如下: (1) 通过快速静脉注射给予0.1mmol/kg体质量的Gd-DTPA作为对比剂。 (2) 采取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对病变区T2WI或T1WI进行扫描[3]。
1.3 统计学分析
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数据, 采用SPSS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 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根据研究对象的病理学诊断及治疗性诊断结果对两种检测方法对肾上腺疾病的检出率, 确诊率及恶性肿瘤鉴别率等数据进行评价, 并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12例研究对象中检出肾上腺疾病11例, 其中肾上腺皮质5例, 髓质病变4例, 肿瘤2例, 检出率为91.7%, 对照组检出肾上腺疾病10例, 其中肾上腺皮质5例, 髓质病变3例, 肿瘤2例, 检出率83.3%, 观察组的检出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研究对象检查准确9例, 误诊2例, 确诊率为81.8%, 对照组准确8例, 误诊2例, 确诊率为80.0%, 观察组确诊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研究对象各有2例疑似肿瘤患者, 观察组恶性肿瘤鉴别率为100%, 对照组恶性肿瘤鉴别率为50.0%, 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诸多疾病的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数字化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影像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CT和MRI等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 使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显著的改善。影像学检查应用于肾上腺疾病的诊断, 取得了确切的效果。我院对临床常用CT和MRI检查方法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检出率、准确率及恶性肿瘤鉴别率等数据进行分析, 寻求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为肾上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CT扫描通过对病变部位的密度进行扫描分析, 对肾上腺等器官的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多层螺旋CT和螺旋CT已经成为医学界公认的肾上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4]。CT检查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已经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 尤其是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诊断, 准确性可达100%。同时CT检查还可以通过对肾上腺肿瘤邻近器官的局部侵犯情况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进行显示, 进而对肿瘤做出定性诊断。但是CT检查在肾上腺皮质病变的诊断中误差较大, 漏诊误诊的病例数据较多, 且在检查过程中会因造影剂注射速度过快而引发高血压危象, 影响检查及治疗效果, 限制了CT检查的临床应用。
MRI检查是近年来临床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能够通过冠状面成像和横断面成像, 对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扫描, 较CT检查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 且无辐射和不良反应, 因而MRI检查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和诊断的准确性均较CT检查高。临床研究证实, MRI在肾上腺瘤和恶性肿瘤的检查中T2加权信号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肾上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更具优势。目前有研究证实, MRI检查是分泌醛固酮腺瘤的特异性检查方法, 如检查结果证实患者一侧肾上腺出现结节, 而另一侧正常, 则可确诊。若双侧肾上腺均显著增大, 则可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增生[5]。因此MRI检查是临床诊断肾上腺疾病和肾上腺肿瘤鉴别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 在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MRI检查较CT检查具有检出率高、确诊率高及恶性肿瘤鉴别率高等优势, 是目前肾上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和理想检查手段,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优势进行分析, 寻求最佳的检查方法, 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肾上腺疾病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2例。一组使用CT检查进行诊断, 为对照组;一组使用MRI检查进行诊断, 为观察组。通过病理学及治疗诊断对检查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肾上腺疾病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及恶性肿瘤鉴别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在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MRI检查较CT检查具有检出率高、确诊率高及恶性肿瘤鉴别率高等优势,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肾上腺疾病,CT检查,MRI检查,检出率,确诊率,恶性肿瘤鉴别率
参考文献
[1]马刚, 刘树伟, 林祥涛, 等.肾上腺的断层标本与CT、MR图像对照研究[J].解剖与临床, 2009, 14 (6) :231-232.
[2]刘振华.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治疗转归[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11) :129-130.
[3]李星智, 张雪峰, 王春雷.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64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3) :148-150.
[4]陈志强, 沈明华.肾上腺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8) :956-957.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 篇8
影像学检查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检查质量受设备档次、检查方法、患者配合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同时,影像人员医学基础理论的程度,特别是临床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影响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现结合6例不同的特殊情况影响检查质量及临床诊断的典型病例谈一些体会。
2 病例报告与体会
2.1 病例1
2.1.1 诊断报告
患者女,49岁,左髂前痛性肿物1年,加重2个月后入院。查体结果:左腹股沟可见8 cm×6 cm包块,压痛明显。骨盆CT扫描见左侧髂骨翼膨胀性骨质破坏并有梭形软组织肿块,中央可见低密度坏死区。CT报告为左髂骨翼新生物,结合临床考虑为纤维类肿瘤。次日常规胸片示右侧第六肋骨后段呈梭形膨胀性骨质破坏。最后报告为右侧第六肋骨改变,结合骨盆CT所见符合骨髓瘤表现。
2.1.2 体会
骨髓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为扁骨多发的全身性肿瘤。X线主要表现为多个穿凿样融骨状骨质破坏并伴有软组织肿块;发生在肋骨上的表现较具特征性,为膨胀性骨质破坏伴梭形软组织肿块。本例髂骨翼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且有软组织肿块内的坏死液化,结合较长病史,起初报告为纤维类肿瘤,在常规胸片发现肋骨上的典型表现后,X线诊断为骨髓瘤就客观合理了。另外,对于骨髓瘤,除X线表现外,尿液中本一周氏蛋白的检出也可作为可靠依据,在查阅病例后患者并未进行二便常规检查。本例的体会是:全面必要的检查,特别是常规检查和特征性检查对该患者的最后诊断十分重要。
2.2 病例2
2.2.1 诊断报告
患者男,35岁,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模糊2 d。急症CT扫描见右颞叶有斑片状低密度区,密度不均,有占位效应,CT报告考虑为右颞叶脑梗塞。次日科室阅片时上级医师提出2点疑问:青年男性身材瘦小、浑身酒味,临床并未提供高血压病史,不能确定是否为脑梗塞;右颞叶低密度区的中央可见略高于脑灰质的阴影,不能确定是否为外伤性脑出血合并周围水肿。入院12 h后再次CT复查显示右颞叶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为56 HU,周围有明显低密度水肿带。最后CT报告为右颞叶脑出血。入院18 h后陪员陈述患者2 d前醉酒从床头坠落,出现了肢体及语言障碍的病史,这是典型的外伤性脑挫裂出血的CT表现。
2.2.2 体会
(1)急症患者的检查和病史采集本来就是难点,在CT扫描中患者的配合尤为重要。值班者在进行急症检查和阅片报告时要慎之又慎,在仔细询问病情病史后要先进行综合分析,再提出初步印象,必要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会诊。本例由于客观原因,临床上不能及时提供高血压或外伤病史,而对检查者也未仔细询问,从而得出了脑梗塞的误诊报告。
(2)急症患者的及时复查在本例中尤为关键,因为脑梗塞与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准确的诊断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为此,加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诊疗质量是减少不利因素对诊疗影响的重要前提。
2.3 病例3
患者男,44岁,嗓子痛,声音嘶哑2月有余。查体结果:咽喉充血、黏膜干燥,声带闭合不全,因咽喉炎并声带麻痹而行CT检查。首次CT扫描示声门裂不对称且狭窄,声门下腔闭塞并见软组织“堵塞”,初步报告为晚期喉癌。审签报告时上级医师认为:CT表现与临床不符,咽喉周围软组织结构正常,与晚期喉癌不符;“堵塞”声门裂的肿块太对称且中央有低密度的裂隙;怀疑扫描过程中患者可能有吞咽或轻咳动作而造成了伪影,遂决定再次进行CT复查。二次CT扫描时叮嘱患者相关配合事宜,图像显示右侧声带肥厚,声门裂及声门下腔肿块消失;询问后知患者确因嗓子干燥常有频繁咽口水的习惯。CT最后报告为右侧声带麻痹并慢性咽喉炎。
2.4 病例4
2.4.1 诊断报告
患者男,38岁,燃放鞭炮时炸伤右眼,视物不清2 d后入院。检查结果:视力右FC/20 cm,左1.2;右眼角膜颞下8点位有2 mm陈旧裂口,已自愈,8点位虹膜可见异物穿通孔,对光反射消失,CT眼球扫描未见异常。2 d后外院CT扫描示右眼球后壁不透光异物。与临床医师勾通后再次行CT扫描并叮嘱患者闭眼等配合事项。CT显示右眼球后壁视神经颞侧微小不透光异物,其位置、大小与外院CT相同。
2.4.2 体会
眼眶、咽喉等系统的CT扫描对设备的档次、层厚、技术操作要求很高,是一种精细的检查项目。位置不正、角度不准及患者的微小晃动都会影响检查质量。病例3首次行CT检查时因患者扫描过程中的吞咽动作而构成伪影,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而病例4从首次扫描的数据来看,层厚仅为2 mm,已足够薄,患者位置也正确。查找漏诊原因,经反复比对3次的CT片发现首次扫描时的角度过大,没有将X线束中心线与眼眶的中轴平行,另外也没有嘱咐患者闭眼、勿动等注意事项,存在扫描靶层时转动眼球的可能。这2例病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影像科检查中的细致性、责任心和工作经验对检查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5 病例5
2.5.1 诊断报告
患者女,66岁,突然意识丧失2 h后入院,高血压病史10多年,当晚22:00急症颅脑CT扫描并无异常发现。患者深昏迷,病情加重。次日21点再次行CT扫描见左侧颞、顶、额叶为大范围均匀的低密度区,边缘模糊,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右移。CT报告为左侧颞、顶、额叶大范围脑梗塞,有占位效应。患者于第3日死亡。
2.5.2 体会
任何病变都有一定的病理发展过程,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往往晚于临床。当脑内供血阻断后,脑细胞从缺血到坏死约需6~12 h,而CT图像却只能在细胞坏死后才能显示。本例是典型的脑梗塞CT检查的变化过程,充分说明了影像工作者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合理检查(复查)和诊断的重要性。
2.6 病例6
2.6.1 诊断报告
患者男,60岁,右腰部胀痛不适16年,加重1年。查体结果:右肾区叩击痛,右输尿管区压痛。B超检查为右肾多发结石并轻度积水。腹部X线平片见右肾区3枚大小不等的致密影,最大者2.3 cm×1.6 cm,平片报告为右肾多发阳性结石。临床申请的静脉法肾盂造影检查示右肾中上极肾盏肥大、杯状口消失;两侧输尿管未见异常。造影报告为右肾部分肾盏积水,平片所见的右肾结石不可见。
2.6.2 体会
对于不同病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是临床医师和影像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的重要因素。泌尿系结石分为以尿酸等有机物为主的软性结石(阴性结石)和以草酸钙、磷酸钙为主的致密结石(阳性结石)。对于阴性结石,首选B超或静脉法肾盂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对于阳性结石,首选X线平片或CT检查才是合理的,反之,如行静脉法肾盂造影则成为画蛇添足了。因为结石和碘造影剂都是致密影,两者相混时会难以分辨,从而影响诊断结果。因此《医疗技术操作常规》中将X线平片确定为泌尿系结石常规检查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本例就是很好的例证。
3 讨论
3.1 影像科的工作特点
医学影像科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的辅助科室,开展的项目都是以仪器为主,客观上存在着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设备质量、人员素质),工作方式也是被动式的。患者做何种检查是由临床医师决定的,但是影像工作者可以通过为临床提供主动性服务来消除不利因素,最终为临床科提供客观合理的诊断依据。
3.2 影像科主动服务的具体做法
(1)提高科室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术,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2)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医疗操作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精细操作、认真阅片、综合分析、按级负责。
(3)虚心学习临床知识,主动与临床医师进行交流,认真了解病情病史,坚持影像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的原则,积极为临床科室提出合理的检查建议。
(4)每项检查前应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情并介绍设备性能,仔细交待注意事项,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尤其是特殊情况的影响,以保证检查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1.
[2]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46.
[3]张云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 篇9
关键词:小肠病变,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
小肠病变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特别是小肠肿瘤起病隐匿, 仅占消化道肿瘤的3%~6%[1], 早期诊断更是个临床难题, 大多数确诊均属中晚期, 手术切除远期效果不佳;小肠病变的检查和诊断方法随着内镜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在临床上用于小肠病变检查和诊断的常规方法主要有小肠钡灌肠 (small-bowel barium enema, SBE)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 (CT enteroclysis, CTE) 、MRI小肠造影 (MR enteroclysis, MRE) 、胶囊内镜 (capsule endoscopy, CE) 和双气囊小肠镜 (double-balloon endoscopy, DBE) 等。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各自的特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52例小肠病变的临床资料, 着重分析小肠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评价影像检查对小肠病变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较完整, 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小肠病例52例, 男24例, 女28例;年龄40~78岁。本组病史7~30 d, 主要临床表现:间断性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病变位于空肠22例, 回肠30例。
1.2 方法
本组52例均常规行SBE, CTE, MRE, DBE检查。SBE采用PHILIPS公司的多功能数字X线机, 检查前患者空腹10~12 h, 口服产气粉及钡剂150~250 ml, 观察胃及十二指肠充盈及加压像, 然后每隔30 min依次检查各组小肠, 重点检查气钡双重黏膜相;CTE采用PHILIPS公司的Brilliance16 CT机;MRE采用PHILIPS公司的1.5 T超导型, CT及MRI检查前1 d晚间口服缓泻剂, 患者空腹10~12 h, 扫描前均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0 mg, 检查前分3次口服2.5%的等渗甘露醇约2000 ml, 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DBE采用富士公司的电子小肠镜;采用经口或经肛进镜模式。
2 结果
小肠病变阳性率:SBE为48% (25/52) , CTE为79% (41/52) , MRE为82% (43/52) , DBE为59% (31/52) 。CTE及MRE对小肠病变特别是肿瘤的阳性率明显优于SBE及DBE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势
SBE对小肠黏膜的诊断价值较高, 并且可动态观察病变肠段的功能改变;CTE/MRE可同时观察肠腔、肠壁、肠外淋巴结及肠系膜等比邻结构[2], 特别是多平面重组和三维成像及仿真内镜 (CT) 等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显示病灶更加直观、准确, 对肠壁增厚和腔外病变及肿瘤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术前分期以及部分肿瘤的定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还可对手术切除进行评估[4]。对不宜行钡餐、胃肠镜的患者更具有优势。MRE具有无创无辐射的优点。DBE可进行全小肠的直视检查, 并且能够多次观察、活检以及进行内镜治疗, 获取病变的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3]。
3.2 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
SBE对小肠肿瘤的检出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 但钡剂排入小肠需较长时间, 钡剂易凝聚, 肠管不能充分扩张, 易将肿瘤性病变遮盖;CTE/MRE在显示肠管的蠕动及肠黏膜等早期改变不如SBE, CT获得的图像是静态的、即时的, 无法显示小肠的功能改变;同时CT大范围薄层扫描导致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增加;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所需时间较长, 比CT成像更易产生运动伪影;DBE操作比较复杂, 为有创性检查, 操作时间长, 可能产生腹痛腹胀等并发症;同时各种内镜检查同钡灌肠一样, 主要显示肠壁黏膜和肠管形态, 对显示肠壁和周围结构存在限度[3]。
为达到简单、合理、经济、无创诊断小肠病变的目的, 有必要将CT和MRI技术、内镜技术与钡灌肠检查相结合, 采用综合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小肠病变的部位、数目、范围和性质, 从而提高小肠病变的早期诊断;因此, 优选各类影像学检查方法是小肠病变早期诊断的关键;对提高小肠病变诊治水平特别是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慧, 胡道予, 王秋霞, 等.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3) :238-231.
[2]缪飞.小肠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8-15.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 篇10
关键词:膝关节骨折,X线,CT,影像学表现
膝关节骨折在骨关节创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解剖结构复杂, 临床上不能及时明确诊断, 容易引起漏诊[1,2]。X线和CT检查作为膝关节骨折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3,4]。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6 年1 月—2015 年11 月128 例膝关节骨折患者的X线检查与CT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 年1 月—2015 年11 月收治的128 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76 例, 女52 例;年龄14 岁~69 岁, 平均年龄 (38.64±5.33) 岁。受伤后就诊时间<24 h 56 例 (43.75%) , 24 h~72 h 60 例 (46.88%) , >72 h12 例 (9.38%) ;受伤部位:左膝关节伤48 例 (37.50%) , 右膝关节伤50 例 (39.07%) , 双膝关节损伤30 例 (23.44%) ;骨折原因:交通伤69 例 (53.91%) , 运动22 例 (17.09%) , 跌伤20 例 (15.63%) , 高处坠落伤17 例 (13.28%)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 例 (16.44%) , 胸部外创13 例 (10.16%) , 腹腔脏器伤9 例 (7.03%) , 颅脑伤3 例 (2.34%) ;128 例患者中膝部疼痛54 例 (42.19%) , 肿胀24 例 (18.75%) , 膝关节交锁19 例 (14.84%) , 功能障碍11 例 (8.59%) ;128 例患者检查侧方挤压试验阳性43 例 (33.59%) , 抽屉试验阳性23 例 (17.97%) 。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受伤后就诊时先行常规以及特殊位置的X线平片检查, 观察膝关节损伤情况, 有无可疑骨折、或是隐匿性骨折发生。在伤后7 d内完成CT检查, 全部病例采用日本东芝Activion 16TSX-031A多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患者仰卧, 取脚先进位, 扫描范围根据X线片确定, 扫描条件:120 k V, 200 m A, 层厚3 mm间隔3 mm, 距阵512×512。疑有半月板骨折时使用1 mm连续薄层扫描, 扫描切层尽可能与膝关节面平行, 扫描范围包括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采用骨窗观察骨折发生情况, 采用软组织窗观察软组织、韧带、半月板的损伤情况。对胫骨平台有塌陷、胫骨平台骨折块有劈裂移位、膝关节有半月板损伤及脱位的病例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并辅以切割技术, 单独观察组成膝关节的各个骨端病变。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检查浮膝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及膝关节内游离体结果与X线结果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CT检查髌骨骨折结果与与X线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检查中X线正侧位片是首选检查手段但其仅能从前后方位、左右方位显示膝关节结构, 只能提供骨骼大体形态的影像信息;对于骨小梁断裂隐匿性骨折, 可见局部骨密度呈现不均匀影像特征。由于X线片上前后或左右骨质重叠, 细微的骨折线撕脱、走行或断裂骨碎块移位的状况无法清晰显示, 同时对骨挫伤、半月板、韧带损伤均无法显示, 容易漏诊, 对临床诊断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5,6]。
CT检查可以获得清晰的断层图像, 是更为先进的检查手段, 并能准确地显示撕脱骨折的存在及其撕脱部位, 很好地解决了影像重叠问题,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部位、类型、移位程度、范围及周边软组织的改变;但其缺点是显示不清长轴方向的一些凹陷性病变, 不能整体分析骨折的变化。本文结果显示, 128 例膝关节骨折X线检查检出率84.37%, 低于CT检查检出率99.22%, 提示CT检查对膝关节骨折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对患者关节内部情况进行更好的观察, 避免了X线平片诊断的局限性[7]。结果表明, 膝关节骨折患者仅通过X线检查进行诊断存在漏诊, 无法全面地反映膝关节损伤实际情况, 其检查结果仅可作为诊断参考。因此, 在临床对患者进行了X线检查后, 应使用CT以及三维重建提高诊断准确性, 避免仅采用X线对患者进行检查出现的漏诊和误差[8]。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膝关节骨折诊断的准确率, 应提倡患者先摄普通正侧位X线片, 然后根据情况再考虑做CT检查。疑有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 在患者知情同意及病情不允许时, 采用普通X线片联合CT检查,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蓓, 段润卿, 薛建秀.16层CT检查在膝关节骨折诊治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 2008, 30 (1) :89-90.
[2]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86-887.
[3]高艳, 徐钧超.急性膝关节损伤的X线与CT对比分析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3) :137-142.
[4]BESLIKAS THEODOROS, CHRISTODOULOU ANDREAS, CHYTAS ANASTASIOS, et al.Genu Recurvatum Deformity in a Child due to Salter Harris Type V Fractureof the Proximal Tibial Physis Treated with High Tibial Dome Osteotomy[J].Case Reports in Orthopedice, 2012, 32 (4) :1-6.
[5]王书智, 孙丽敏, 叶彬.胫骨平台骨折的CT应用和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31 (6) :419-420.
[6]王云钊, 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10:261-263.
[7]MICHAEL T HIRSCHMANN, STEPHAN SCH N, FAIKK AFIFI, et al.Assessment of loading history of compartments in the knee using bone SPECT/CT:A study combining alignment and 99m Tc-HDP tracer uptake/distribu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2012, 31 (2) :268-274.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论文】推荐阅读: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论文11-01
并发冠心病论文11-27
合并冠心病论文01-10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06-18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论文06-29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10-31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09-16
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论文08-30
冠心病的中医防治07-16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