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2024-08-04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通用11篇)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篇1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治疗需长期终身治疗, 多数病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诸多的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情绪反应易导致病人病情加重, 所以护士在护理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及时的心理干预, 改善心理状态, 使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康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了96例男性冠心病病人, 年龄68岁~85岁, 平均75.6岁;其中心绞痛39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3例, 心律失常54例。

2 心理分析

2.1 焦虑心理

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 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 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 病人性格变的脆弱, 心情不定, 情绪低落。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 需要他人照顾, 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 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从而产生悲观、失望、自卑心理。

2.2 恐惧心理

老年人由于年老多病, 加之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性质不了解, 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和受死亡的威胁,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3 敏感心理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人过度注重自感变化, 对治疗方案及医护人员的言行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过度敏感, 过喜、过悲、过虑、过怒等均可导致情绪波动及病情变化。

2.4 固执心理

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 病后更是坚持己见, 漫长的病程导致他们易发怒, 埋怨家人照顾不周, 对医生护士不满意, 喜欢别人恭敬服从, 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怀, 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同情、陪伴。

3 心理护理

3.1 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予理解尊重

了解病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尊重他们, 不要改变老年病人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1]。护士以端庄娴淑的仪表, 过硬的操作技术, 热情和蔼的态度, 高度负责的职业责任心, 关心体贴病人, 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 细心分析其意图, 满足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宽慰, 感情上得到满足。

3.2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稳定病人的情绪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老年病人因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或心情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应告诫老年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护士要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 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3.3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宣教

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不懂医学知识, 更不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 通过宣教使他们对此病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应给病人以家庭支持[2], 家属要关心体贴病人, 给病人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 少食多餐, 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3.4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老年病人身体虚弱, 抵抗力差, 室内空气要新鲜, 温度湿度要适宜, 卧床病人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协助做一些适当的肢体活动,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孟喜.住院老干部抑郁状态相关因素调查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8) :633.

[2]王佳, 蒋晓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A) :18-19.

冠心病的心理状态与护理措施 篇2

【摘要】目的:探讨35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35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针对心理问题采取护理应对?结果:通过对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350例好转?结论: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状态;护理措施

在护理工作中,本人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1],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52例为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入的住院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219例,女133例;年龄43~92岁;

2?实施方法

收集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35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并查阅门诊病历,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健康教育方式,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口头讲解,提问与讨论相结合;

3?实施效果

通过对我科352例冠心病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的综合分析,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有350例好转出院?

4?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冠心病患者病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均明显高,对患者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负性生活事件,最常见为家庭事件?工作事件?尤其是反复发作同时伴有性格障碍的患者,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产生明显的负性情绪体验,易导致疾病复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2] .

4.1 焦虑的心理状态 老年病人的适应能力差,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病人性格变得脆弱,心情不定,情绪低落?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需要他人照顾,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而产生悲观?失望?自卑心理,加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

4.2 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由于年老多病,加之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性质不了解,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和受死亡的成胁,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

4.3 抑郁的心理状态 冠心病在其发生发展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其抑郁的发生率最高,抑郁往往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疾病过程及转归?[3]多见于缓解?恢复期及老年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

4.4 否认的心理状态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4.5 角色紊乱的心理状态 患者住院后,要承担患者角色,原有的健康人角色可能暂时或长久的丧失,有的老年患者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4.6 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患者对冠心病病因?治疗及用药,病情预后?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疾病發展认识不足,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5?护理措施

5.1 焦虑的护理措施 针对这样的患者,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及病情后,根据其病情及身体状态为其安排简单?轻松?有趣味性的活动,为病人制定可行的活动计划,帮助病人逐步先完成短期活动目标,使病人能接受活动无耐力的症状.并告诉病人即使增加少量的活动也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和恢复自信,有利于减轻焦虑症状?

5.2 紧张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之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告诫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帮助病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些良好的观念;接受自己的现况,勇敢地面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为患者提供疾病的有关知识,是患者认识到冠心病是可防可治的,并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方法来调节心理平衡,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5.3 抑郁的护理措施 加强护士自身的素质修养,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工作中心境平稳,有效地影响患者,并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出院前向患者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让病人有信任感及安全感,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

5.4 否认的护理措施 经常陪伴在患者身旁,尽量满足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使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给予的温暖和关怀?与病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顺着病人的思路和语言,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并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5.5 角色紊乱的护理措施 我们要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急性期应重点加强生活护理,处处要体贴入微;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整齐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同情?关心?尊重的态度为患者服务?紧密跟踪患者身心健康的动态变化,将心理护理贯穿到每一个护理过程中去?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提倡病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排除“孤独”?“被遗弃”等灰暗心理,鼓励患者自尊?自强,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逐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重建健康的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6 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的护理措施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介绍药物的作用与副反应以及不适症状的原因和缓解的方法,并给予详细的饮食?排便指导;主动向病人讲解治疗冠心病各阶段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对病人及家属也应进行冠心病知识宣教,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不懂医学知识,更不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通过宣教使他们对此病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出院前期,从药物?心理?生活?活动等方面制定详细?周密的出院指导,使病人出院后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护理?自我调控,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6? 体会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占洁.急性心肌梗塞后胸痛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347.

[2] 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3,9(1):49.

[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45.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8例为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70例, 女38例, 年龄47~76岁;离休人员41例, 退休人员67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8例, 中专以下70例;病史在1年以内有25例, 1年以上54例, 其余29例为初发病例。

1.2 方法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 并查阅门诊病历, 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健康教育方式, 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结合;示教与自学相结合。

2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 经临床观察, 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2]。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 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 患者顾虑重重, 心神不定[3], 焦虑不安, 睡眠减少, 情绪低落, 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 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 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 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 稳定其情绪, 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 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 消除疑虑, 自觉配含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问发作或夜问症状加重, 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 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 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 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 忠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 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 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 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消除紧张心理因素,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束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 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 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 担心更换医生后, 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 我们制定措施, 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 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 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表明患者病情好转, 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 定期随诊复查, 精神开朗, 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 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 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 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据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诊断告诉患者, 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认识疚病的程度, 通过一段时问的心理疏导, 使忠者承认患病, 同时讲解病情, 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 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 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 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以增涩患者信心, 使患者认清疾病, 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足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 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 让他们之问直接交谈, 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 患者心理容易接受, 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 增强了战胜疚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不良反应。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效果

通过对冠心病忠者实施有针对胜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 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控制疾病的发展,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 缩短了护患距离, 加深了护患感情, 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马占洁.急性心肌梗塞后胸痛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8) :347.

[2]马黎明.临床心理护用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9 (1) :49.

困扰现代女性心理健康的5种心病 篇4

1、癔病

癔病也称歇斯底里,大多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受到伤害导致大脑失调,呈现出心理变态。患有癔病的妇女表现出意识模糊,阵发哭笑,胡言乱语。反应强烈时,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打滚,撞墙,无所顾忌。

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突然四肢抽动或全身挺直、失明、耳聋、失语等。此病患者大多数是壮年妇女,以农村妇女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学专家指出:人都有其特定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非但关系到本人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往往与患精神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2、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重等负性情绪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一种疾病。神经衰弱的异常心理表现是:经常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难于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激动等。

3、忧郁症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这个病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都是几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影响所造成的。除了心理和环境压力以外,忧郁症患者也因为脑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

过去,心理病对社会或个人所造成负担和压力常常被忽视。但目前,心理疾病,包括忧郁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社会。如果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正视忧郁症所能够造成的破坏,那么这个病症将更容易有机可乘,侵蚀无助的患者,把他们推向深渊。

此病是因长期压抑,忧虑而引起的神经病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体及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如缺乏食欲,失眠,易疲倦,有的外表略有驼背姿势;

2、认识与动机方面的消极反应,如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或自我歪曲,总认为生活无希望,缺乏进取心;

3、情绪的消极反应,如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爱哭,多忧伤

4、有妄想、自杀的意念,总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

4、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患者异常的心理表现是: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出现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而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5、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的更年期又称绝经期,指最后月经来潮前后的一段时间。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波动,第一次波动是性激素的“涨潮”,它使人从稚童进入了青春期;第二次波动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

性激素的“退潮”,女性在45-55岁之间,男性大致在55-60岁左右。这段时期,男性的更年期病态反应一般不明显。女性则不同,更年期开始后,卵巢逐渐衰退萎缩、激素分泌减少,性腺功能下降,直至排卵停止,月经断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分泌激素的一时紊乱,影响中枢植物神经的功能,使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失调,对外界适应力降低,这就是妇女性激素减退时可激起心理波动的原因。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从心理方面看,精神紧张,烦躁激动,情绪不稳,忧虑多疑,易怒等;从生理方面看,感觉忽冷忽热,眩晕头痛,失眠耳鸣,心慌手抖,四肢发麻,神疲乏力等。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支架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37-02

引言:支架手术被认为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途径,但是虽然支架手术创伤小,然而对患者的护理仍然十分重要?同时,冠心病患者大多焦虑?抑郁?易怒,对其的心理护理是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22位病情相似的待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心理呵护干预,最终接收心理护理的患者康复速度加快,心理干预显示了较好的效果?

1 支架手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1]是经皮穿刺周围动脉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到达狭窄节段,扩张球囊使狭窄管腔扩大血流畅通,并置入不锈钢或合金材料的支架,支撑血管壁,维持血流畅通,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其创伤小,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最小的一种?

2 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

2.1 焦虑?抑郁

因冠心病极难治愈,同时伴随着各种并发症,且给家里造成较大负担,导致患者常会觉得治愈无望,甚至害怕家人嫌弃和遗弃?因此,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伊朗心理专家Masoud Golpour[2]通过应用贝克抑郁量表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调查,发现67%的病人有抑郁症,而100例健康人中只有7%的人有抑郁症状?对于其中的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则是百分之百存在抑郁症??

2.2 易怒

由于冠心病首先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且容易引起并发症,而且一旦發病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较大的威胁,而对于需要支架手术的患者来说,其生命更像是风雨飘摇?因此,在家中,患者往往说一不二,家人为了不让患者动怒引发冠心病,往往都会忍让?在另一方面,患者由于久病不愈,也非常容易引发患者的烦躁易怒,而烦躁易怒也对冠心病有着“正反馈”的作用,使病情加重?

3 对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语言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在护理方面,它更是一种帮助患者对抗疾病的一剂良药?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友善耐心的交流有助于帮助患者找回对抗病魔的信心,减轻甚至消除焦虑和抑郁?首先,在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耐心?一旦护士对其的耐心不足,那么患者在“焦虑”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护士要放弃我”的错觉,不利康复;其次,要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从中分析出患者的心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最后,要多找一些积极病例向患者介绍,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3.2 行为

作为白衣天使,护士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叹息,在焦虑的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的眼中都会被放大,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因此,对于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个人的行为,护理应该轻柔?镇定?端庄?认真?面带微笑,这样可以给病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助患者康复?

4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对22例病情相似的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疗,第一组11例接受了优质心理护理,第二组11例进行一般护理,两组病人均为较为严重的待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在45-50岁2例,50-55岁3例,55-60岁3例,60-65岁5例,65岁以上9例?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学历2人,初中学历16人,高中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2人?

第一组患者接受了优质心理护理,其中包括常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化护理干预,通过精心的护理?在患者全部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第一组患者在出院时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平均为46,其中高于50分的有2人,抑郁自评量表(SDS)显示抑郁严重度为0.45,其中高于0.5的有一例;第二组患者在出院时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平均为63,其中低于50分的有1人,抑郁自评量表(SDS)显示抑郁严重度为0.59,其中低于0.5的有3例?此外,第一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第二组患者少1.9天?其中男性的效果要好于女性,低学历患者的效果要好于高学历,低龄患者的效果要好于高龄患者?

图1:患者个人信息统计图

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可以看出,第一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感明显低于第二组,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第一组患者由于心情稳定,康复的速度有所加快,这与文献的报道一致[3]?心理护理显示出了比较强大的功效?

5 结语

本文从支架手术的特点入手,对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给出了如何对支架手术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最后从临床资料中的22例病情相似的患者的护理对比中,证明了心理护理在支架手术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红军,金松花,赵宏伟.临床护理路径在PTCA病人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学,2007,31(2):145-146.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篇6

1 冠心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流行病学研究

文献[1]表明无论何种类型的冠心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较高,张泽萍[2]等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为71.6%。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病人中抑郁患者病率为41%[3],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患病率为35%~45%;8%~1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伴重症抑郁。因此,冠心病伴发抑郁已逐步为医学界所认识。

2 冠心病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2.1 抑郁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Abraham等研究发现,抑郁是冠心病和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危险性随一夜雨积分升高而上升,每增加5个积分,冠心病患病危险性增加15%。在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中,对4493名没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进行观察,发现抑郁分高者较低者冠心病的危险增加40%,病死率增加60%。由此可见抑郁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2.2 冠心病可导致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含有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心电图异常者的抑郁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高血压、糖尿病和真正患有冠心病等疾病可导致抑郁,而冠心病病人病情程度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目前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小或无相关性,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冠心病与抑郁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3 抑郁致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尽管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关联性,但相互作用机智并不十分清楚,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

3.1 炎症介导了其中的关系,冠心病正在逐渐地被看做是一种对血管内皮损伤的慢性炎症反应,研究表明抑郁症可通过血管内皮的慢性损伤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3.2 抑郁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情绪障碍引起腹部脂肪增多,也引起围绕冠状动脉的心外膜脂肪增多,脂肪细胞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WELLEN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分泌缺陷良种机制常同时合并高三酰甘油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印发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3.3 新率变异性降低

抑郁病人HPA轴功能异常,交感神经系统亢进,造成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导致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失调,VIGO等发现,近期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人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指标存在异常,其机制是情绪障碍引起交感神经张力亢进,使儿茶酚胺和皮质醇释放增加所致。

3.4 血小板激活

目前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多数认为血小板活性增强,具有LIL基因型的抑郁病人较无抑郁病人表现更高的血小板激活。

4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措施。

4.1.1心理支持

老年冠心病人抑郁症发生率高于非老年冠性病人是因为老年冠心病人长期反复住院,身体素质减退,经济负担过重,心理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降低,极易产生心理焦虑、抑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与患者诚恳交谈,以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主要包括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各种症状,细心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分析解释病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症状改善者及时给予鼓励等。

4.1.2信息支持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冠心病,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饮食与运动指导,血脂控制、自我调试,血压监测,药物应用及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护措施等,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4.1.3社会支持

油画患者的支持网络,帮助患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向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对疾病治疗和恢复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家人与患者多沟通,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以利于患者康复。

4.2 行为疗法

4.2.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变认知密切相关,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主要方法[5,6]通过心理咨询找出患者产生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向其结实冠心病与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找出消极不合理的思想,使患者对生活事件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督促患者按时完成家庭认知作业表,要求患者每天记录、观察自己的思维及情绪表现,从而使患者自动性思维,不合理认知逐渐减少,情绪水平逐步恢复。

4.2.2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也称松弛疗法,是心理学中行为矫正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音、运动、想象等方面来降低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以减低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肌肉松弛,心理放松,它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自主训练、静默、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等[7]曹红[8]等研究表明:放松治疗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同时心电图ST-T波也明显改善,全部被试者在试验完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舒适感.而且放松训练简单、易行,无须复杂的一起设备,由临床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是完全可行的。

4.2.3 暗示疗法

运用积极的言语、表情、行为等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

4.3 音乐疗法

运用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刺激和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设计、策划和选择多种治疗方案实现对哈的帮助和干预,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项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学想融合的新医疗技术[11]音乐疗法对众多心身疾病治疗有效,常见的方式为针对焦虑和抑郁的心境改善,良好的音乐刺激可经听觉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下丘脑和大脑皮层,产生调节患者精神状态的引导作用,缓解患者的抑郁,而且对缓解心绞痛效果尤其显著。音乐疗法也能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音乐疗法时患者一般仰卧于床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常采用感受性音乐治疗。抑郁患者欣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乐曲,如莫扎特的浪漫曲,民族乐曲如喜洋洋、阳关三叠、假日的海滩等,音乐疗法的作用广泛、安全、经济,且对护理人员要求不高,容易在临床中开展.

4.4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主要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对症状视为平常,放弃对症状的抵抗和排斥,带着症状坚持从事正常的交往和学习,要求患者把机关凝神集中到显示生活中切实可行的目标中去,症状很快就会得到改善,森田疗法对抑郁的疗效是肯定的[12]但尚未检索到有关森田疗法在冠心病伴有抑郁细腻护理中的应用。

总之,冠心病患者伴有抑郁等负性心理症状,护士应及时了解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从而促使病人康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摘要:本文综述冠心病患者心理抑郁对冠心病的影响因素对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并对冠心病并发抑郁进行护理对策研究.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38例, 男136例, 女102例, 年龄60-86岁, 平均年龄64岁, 所有患者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焦虑

恐惧心理 因为病情反复发病, 长期住院, 使患者对身体康复非常悲观, 而产生焦虑、恐惧。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胸闷气短, 坐卧不安,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先与其拉家常取得病人的信任, 然后引导病人把自己心中的问题讲出来, 护士针对病人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图片、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 告诉他们当今医疗技术的先进性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使他们看到希望, 相信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从而缓解焦虑和恐惧, 配合治疗。

2.2 孤独

绝望心理 老年患者由于丧偶, 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人照顾关心陪伴等原因, 常会感觉失落、寂寞。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 主动热情问候病人, 介绍同室病友, 每日治疗完毕后集中老年患者在一起交谈、读报、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娱乐活动, 同时与患者家属联系, 使他们重视关注老人, 多到医院陪伴患者, 使病人感到亲情的温暖, 满足爱与归属的要求。

2.3 自卑感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 行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如以前, 需要家属的照顾, 加上长期住院的经济负担, 使病人觉得成为家人的累赘, 思想负担过重。护士尽量多陪伴患者, 倾听患者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地位, 用钦佩的语气表达出对病人的尊重, 可向病人询问一些生活, 工作上的困难处理方法, 使病人感受到自己还有能力, 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能够发挥余热, 树立自信心。

2.4 情绪不稳定, 敏感多疑心理

过分注意自己身上的一些细微动态变化, 总是怀疑医务人员故意隐瞒病情, 对医生护士的每句话, 每一个动作反复揣磨猜测, 把别的病人的病情毫无依据地套上自己身上, 联想着病情发展的严重后果, 导致精神不振, 心事重重, 常为一些小事发怒。护理人员要从语言、动作、眼神上注意, 与病人交谈时, 态度要真诚, 语言要干脆不留话柄, 动作利索, 眼神专注,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护士要加强自身素质锻炼, 熟练掌握多项技术操作, 比如静脉输液, 抽血时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引起患者不满导致情绪激动, 对工作要热情耐心, 主动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处事冷静果断, 容易克制, 宽宏大量。

2.5 抑郁心理

老年患者病程较长, 长期服药, 受疾病影响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等, 使病人心情烦闷, 对疾病恢复缺乏信心, 不愿与别人交流, 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常觉得自己活着很痛苦, 很受罪, 常会有轻生的念头。护士要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 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 每天与患者交流多用激励性、安慰性语言, 耐心诱导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生活上给予照顾, 及时将有关疾病好转的信息告诉病人, 激发病人的生存信心, 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3 小结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 男70例, 女30例, 年龄7~86岁, 平均47.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适应能力差、焦虑、恐惧、心理反应大, 其更需心理护理。随机分成心理护理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患病期间给予专科护理及治疗, 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常规专科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1.2.1 否认

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告诫不重视, 对于这些患者, 要将医生的诊断和患者的真实病情有的放矢、主动告知患者, 使其有充分地认识, 同时要注意使用冠心病治愈的实例对患者进行鼓励, 使其配合治疗, 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2]。

1.2.2 焦虑

有些患者时常担忧疾病能否治愈, 尤其是频繁发生心律失常时, 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睡眠减少、顾虑重重、焦虑不安、心神不定等表现, 而加重原有病情。对于此类患者要尽快稳定其情绪, 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 消除心中疑虑, 使其能够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3]。

1.2.3 紧张恐惧

恐惧心理大多出现在中老年女性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由于其对医院环境陌生, 以及不能正确对待治疗, 因此, 对手术器械血、临床表现为鼻尖发抖出汗、神经抑制、肢体活动不灵活、反应迟缓、僵硬、表现呆板、双手下意识“紧握床单”等。有的患者只要听到有人低声细语, 就认为是在对其病情进行讨论, 甚至觉得命已不长而忐忑不安[4]。针对这种心态, 医护人员应通过稳重娴熟的操作和主动热情的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及好感, 同时, 采用诱导、示范、说服、暗示等方法将患者紧张心理因素予以消除, 使之转移注意力, 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1.2.4 忧虑

有9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 治疗前夜间常失眠、易冲动、精神过度紧张、有的患者希望由技术高明的医生进行治疗, 有的患者担心医疗费用大, 难以承受, 这种忧郁和焦虑的心理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对此要加强疾病知识的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程度及注意事宜, 坚定其治愈的信心[5]。

1.3 评定方法

按统一指导方法, 出院前对全部的受试者用进行SDS及SAS测评, 并对心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SDS评分、SAS评分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后, 心理护理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行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及主动参与能力, 控制疾病发展, 避免出现并发症, 以便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恢复身体功能。总之,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大幅减轻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与恐惧、紧张程度, 利于日后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子.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5) :196-197.

[2]狄友华, 康格平, 王海霞.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2 (2) :67-68.

[3]邱华珍, 叶建波.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5) :92-93.

[4]高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6) :229-230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篇9

1 术前手术认知:

1.1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及有关知识。

1.2 介绍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的目的、意义。

1.3 对于患者担心的经济问题,医护人员从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和费用等方面,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4 介绍有关手术内容,(1)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其原因、必要性。包括碘过敏试验、各种化验准备、穿刺部位皮肤准备,练习床上平卧排尿、手术当日避免过饱;(2)手术的方法及手术环境;(3)手术过程:包括手术大概所需时间、静脉通路的放置、术中及术后可能经历的感觉;(4)术后要求及其重要性: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平卧所需时间、沙袋压迫时间、加压绷带拆除时间;若有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用手压迫穿刺点等。只要讲明术后坚持服药,避免各种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饮食等,对保证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是非常有益的;(5)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疑问,并用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语速交流,使每位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 术中心理护理

入导管室是患者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护士应使用尊重亲切的称呼、热情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必要时轻握患者的手、减轻其心理压力;术中保持安静、器械轻拿轻放、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

3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护士恰当地告知其介入手术情况,重视常规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经常巡视病房,观察穿刺伤口、穿刺侧肢体活动及皮肤颜色、观察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尽量避免患者激动、烦躁的情绪,增强其康复信心。

4 出院健康心理指导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肥胖;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7—01

冠心病是当今发病率高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肥胖患者属于高危人群。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急性期的治疗得到很好的发展,康复期的护理越来越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诊疗疾病中不仅重视生理因素,而且强调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近些年心理治疗在治疗疾病中越来越得到医患的认可。通过观察我院冠心病中肥胖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使康复计划顺利有效的实施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1年至2012年收治冠心病病人843例,其中肥胖患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56人。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6.3岁。体重87—122kg,平均94.6kg

2 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

2.1焦虑恐惧抑郁心理

在疾病缓解期或恢复期,病人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担忧冠心病复发。有的病人在住院期间一切服从医生护士,并不关心药理知识,当得知出院的消息,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担心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结果担忧,以致于生活变得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睡眠不佳、表情淡漠、对环境、治疗、护理漠不关心

2.1.1.根據个体差异制定并不断完善康复计划,积极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充分理解尊重病人个性,稳定其情绪,用文雅的举止、娴熟的操作和蔼的态度取得病人信任,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或消除焦虑。

2.1.2.尽量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经常为病人放一些曲调舒缓的音乐,使病人感到舒适,减少内心焦虑

2.1.3.通过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病入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与病人讨论疾病的治疗及愈后,增强战胜挠病的信心。

2.1.4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如通过幻灯片卡片书籍等多种形式讲解住院及出院各环节相关知识,普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安全感,消除其顾虑

2.1.5.消除病人担心出院后再复发的顾虑,详细说明本病的性质及预后良好的一面,指出令人乐观的前景。

2.1.6.在病人出院前做好解释工作,即表明病人病情已好转,恢复期只要耐心治疗,定期随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诱发因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2 自卑、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

肥胖患者体态笨重、活动不便、备受旁人关注、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而疏于表达,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降低。

2.2.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行自身修饰、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内在气质。

2.2.2与病人商讨,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指导病人选择食物,限制脂肪和含糖高的食品。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 增加咀嚼次数,减慢进食速度。安全有效的进行减肥。

2.2.3心理和身体一样,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能促进健康,鼓励病人进行锻炼,行有氧运动,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与病人一起制定活动减肥计划,鼓励进行病情允许范围内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

2.3 盲目乐观心理

怀疑诊断,忽视其严重后果,自我感觉良好,用药不规律,饮食不节制。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认为吃药就能控制,不愿意从饮食、体重等方面做调整,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

2.3.1 重点进行健康教育,采用简短语句,明确词汇和果断结论,使患者加强对冠心病症状转归,诱发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在康复期工作和活动亦需量力而行,尤其注意控制体重。

3 体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发福者”日渐增多。“肥胖大军”的迅速崛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新的灾难,在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根据不同病人的心理特征给予不同的护理和指导,使病人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用亲切的语言,细心的照料,及时发现病人心理反应,用高尚的情操唤起病人心理正性反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对提高病人满意度,缩短平均住院日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洪芳.喻中会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期刊论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4)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保守治疗患者178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53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 (62±5) 岁;心绞痛50例, 心律失常28例, 缺血性心肌病11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55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62±5) 岁;心绞痛51例, 心律失常26例, 缺血性心肌病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未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1年内无抢救史和手术史;精神正常,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能理解本研究所涉及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内容;有医疗保险或合作医疗;知情同意。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积极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 行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 实施细节护理, 具体如下:患者入院时, 即全面了解其各项情况, 主要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现阶段突出的临床症状, 还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 根据其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应特别注重对患者主观感受的呵护, 保持病室内通风, 严格陪护制度, 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同时,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注意细节问题, 如询问病情时, 应结合患者病情详细介绍目前的治疗情况;在进行静脉滴注时, 应首先通过谈话沟通, 以转移患者注意力, 使其放松能主动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如康复训练等内容, 应将健康教育信息以宣教资料的形式交给患者, 使其可以查阅。同时, 出院时应向患者发放印有科室联系方式的宣传册, 并将联系方式及与患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标注, 以便及时查阅。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理症状水平

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3 d和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症状水平,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主要评价标准为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性, 满分均为10分, 分值越高, 表明患者此类心理症状越严重。

1.4.2 健康教育

根据本科室健康教育内容, 制订健康教育效果评分表, 由患者自行填写, 包括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康复训练技能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填写, 3项满分均为10分, 分值越高, 代表患者此项内容水平越高。

1.4.3 功能康复水平

出院后随访3个月, 使用慢性病康复情况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的躯体康复水平、心理康复水平和社会康复水平。满分均为100分, 分值越高, 代表患者该项康复水平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Epidata 1.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症状水平比较

入院时, 两组患者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入院后3 d和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健康教育效果比较

入院时,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康复训练技能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康复训练技能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功能康复水平比较

随访3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躯体康复水平、心理康复水平和社会康复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保守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 患者往往需长期服药[6]。同时, 由于患者住院期间病情相对严重, 可能产生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使其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产生动摇, 影响配合度[7]。全面、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使患者住院期间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并引导其以正确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8]。目前, 对于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在优质护理、整体护理、循证护理等方面, 其临床应用效果较好[9,10]。但细节对于护理效果亦有重要影响, 包括护理工作者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细节护理, 以及患者对疾病及康复治疗细节的认知和实践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 入院后3 d和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细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结合相关研究, 慢性疾病患者可能相对敏感, 做好细节护理对其治疗有积极意义。同时, 入院时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康复训练技能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评分差异均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康复训练技能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通过细节护理, 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有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躯体康复水平、心理康复水平和社会康复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亦充分证明了细节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细节护理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症状水平,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改善患者出院后的功能康复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良涛, 赵慧辉, 冯玄超, 等.中医医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 (9) :645-648.

[2]谢春艳, 秦晨曦, 王耕, 等.上海市社区退休人群社会经济地位与心血管疾病患病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 (5) :500-504.

[3]田婷, 赵晟, 赵希哲, 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6 (3) :274-277.

[4]李俊, 金元昊, 薛智敏,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8) :2052-2055.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3) :195-206.

[6]李淑荣, 刘洵, 陈彦平, 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 (7) :619-623.

[7]郑淑梅, 杨秀兰, 吕烨辉, 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4) :297-300.

[8]胡家华.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4) :33-34.

[9]王金玲.门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 2014, 9 (6) :914-916.

上一篇: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下一篇:马克思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