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2024-05-22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共10篇)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1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治疗需长期终身治疗, 多数病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诸多的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情绪反应易导致病人病情加重, 所以护士在护理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及时的心理干预, 改善心理状态, 使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康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了96例男性冠心病病人, 年龄68岁~85岁, 平均75.6岁;其中心绞痛39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3例, 心律失常54例。

2 心理分析

2.1 焦虑心理

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 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 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 病人性格变的脆弱, 心情不定, 情绪低落。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 需要他人照顾, 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 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从而产生悲观、失望、自卑心理。

2.2 恐惧心理

老年人由于年老多病, 加之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性质不了解, 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和受死亡的威胁,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3 敏感心理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人过度注重自感变化, 对治疗方案及医护人员的言行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过度敏感, 过喜、过悲、过虑、过怒等均可导致情绪波动及病情变化。

2.4 固执心理

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 病后更是坚持己见, 漫长的病程导致他们易发怒, 埋怨家人照顾不周, 对医生护士不满意, 喜欢别人恭敬服从, 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怀, 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同情、陪伴。

3 心理护理

3.1 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予理解尊重

了解病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尊重他们, 不要改变老年病人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1]。护士以端庄娴淑的仪表, 过硬的操作技术, 热情和蔼的态度, 高度负责的职业责任心, 关心体贴病人, 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 细心分析其意图, 满足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宽慰, 感情上得到满足。

3.2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稳定病人的情绪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老年病人因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或心情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应告诫老年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护士要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 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3.3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宣教

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不懂医学知识, 更不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 通过宣教使他们对此病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应给病人以家庭支持[2], 家属要关心体贴病人, 给病人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 少食多餐, 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3.4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老年病人身体虚弱, 抵抗力差, 室内空气要新鲜, 温度湿度要适宜, 卧床病人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协助做一些适当的肢体活动,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孟喜.住院老干部抑郁状态相关因素调查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8) :633.

[2]王佳, 蒋晓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A) :18-19.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2

2.1 糖类:在热量不变的前提下,宜采用高糖类饮食,一般占总热量的60%~65%以上为宜 ,不仅能改善葡萄糖耐量,而且也不增加胰島素的需要量。高糖类饮食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尤其对有内源或外源性胰岛素的病人更是如此。 影响血糖升高的因素主要在于总热能的摄入。糖类所占的热卡比例取决于对蛋白质,特别是对脂肪限制的要求,需要较严格限制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的病人,糖类的热卡比例较高,反之则低,并不设定明确限制范围。

冠心病病人应以植物蛋白质为主,可以降低病死率。植物性食物中含纤维素多,有利于降低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利。动物蛋白质每日摄取量应占总量的1/3,以保证机体内必需氨基酸的供给。高蛋白质饮食引起肾小球滤过压增高,易发生糖尿病肾病。 2.2 脂肪: 提倡食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对胰岛素的利用,降低餐后血糖;能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脂质代谢,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降低血脂和脂蛋白,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及降低血压等特性。 植物油多含有较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等。

3 其他营养素的补充也有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3.1 无机盐 :

无机盐是存在于体内和食物中的矿物质营养素,它们影响机体的代谢及生长发育,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都有密切相关。钠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食盐,糖尿病病人在饮食中应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限制在每天6 g以内。

3.2 微量元素: 铬是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参与葡萄糖耐量因子组成和胰岛素的作用,缺乏时可造成糖和脂肪代谢异常,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大众普遍缺铬的重要原因是长期食用精制食物,如精制大米、精制面粉等,含铬丰富的食物有啤酒酵母、牛肉、肝、粗粮、蘑菇等。锌有利于脂质代谢,缺乏时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锌铜比值高的地区(即膳食中锌含量高,铜不足),冠心病的发病率亦高。锌的来源广泛,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动物性食品是锌的可靠来源,特别是精瘦肉。

3.3 维生素 :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他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虽然需要量很小,但必须由食物供给。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它们有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对糖尿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它们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3.4 膳食纤维 : 膳食纤维可使胃排空延缓、糖的吸收减慢,避免血糖峰值过快过高,还可产生饱腹感,增加耐饥力, 经常吃水果、蔬菜的人摄入较多的膳食纤维,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减少。

3.5 水 : 饮水要充足,每天饮用2 000 mL可稀释血液,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4 饮食护理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的重要手段

238例冠心病病人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8例冠心病病人, 男137例, 女101例;年龄38岁~91岁, 平均68岁;病程4个月至31年, 平均8年;稳定型心绞痛9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08例, 心肌梗死33例。

1.2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护理, 病人治疗效果明显, 依从性好。188例冠心病病人中无症状出院, 28例病情好转, 19例病情未见好转, 3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 出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冠心病病人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心悸。入院后应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立即描记心电图。若疼痛时间长或不能缓解, 应心电监护、吸氧, 及时通知医生, 判断有无急性心肌梗死。本组通过严密观察病情诊断为心肌梗死33例。

2.2 抢救护理

病人心绞痛发作时间长或不能缓解, 疼痛程度加重, 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 则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应做好救护措施。 (1) 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 停止活动, 降低心肌耗氧量。 (2) 遵医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 每隔3min~5min含服1片, 以减轻疼痛。 (3) 心电监护、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以保证硝酸甘油或其他抢救药物的输入;备好除颤仪、吸痰器、心脏临时起搏器、呼吸机、气管插管及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抢救药物[2]。 (4) 急性心肌梗死者如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指证, 应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注意事项, 并做好术前准备。本组18例心肌梗死病人行介入手术均成功。 (5) 病情危重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若心搏骤停应行心肺复苏;若有心源性休克应迅速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及时纠正休克。本组有13例病人大面积心肌梗死, 10例抢救成功。

2.3 心理护理

冠心病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惊慌、猜疑、自卑等心理, 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与理解。因此, 要求护士制订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解答病人的疑问。必要时让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法, 使其获得有关的信息,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3]。

2.4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膳食, 制订饮食计划, 进清淡而富有营养、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食物, 多吃粗纤维食物和蔬菜, 少吃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饮食应有规律, 少吃多餐, 特别是晚餐不宜过饱, 七成饱为宜。冠心病病人有症状期间应戒烟、酒, 平时无症状期间禁饮烈酒, 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啤酒, 每天饮酒量应少于20g[4]。

2.5 运动指导

冠心病病人有症状期间尽量少活动, 若病情稳定可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对冠心病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 逐渐增加活动量,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活动以不发生心绞痛症状为度[5,6,7]。指导病人根据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如慢跑、步行、骑车、打太极拳、游泳等, 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

2.6 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病人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 使病人参与治疗和预防, 增加其依从性, 减少危险因素、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8]。为使病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内容个体化。如组织专题讲座、书面教育、相互学习、个别指导等。

3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饮食习惯不健康, 生活不规律, 伴随“三高”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加,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相应升高, 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做好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病人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合理用药,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使其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 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 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 改善病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摘要:对238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从病情观察、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 188例冠心病病人中无症状出院, 28例病情好转, 19例病情未见好转, 3例死亡。

关键词:冠心病,饮食,运动,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树贞.冠心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71;317.

[2]汪乃一, 高萌.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5) :219-221.

[3]刘红俊.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3, 27 (3C) :842-843.

[4]牟会伟.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药, 2012, 34 (10) :3185-3186.

[5]金岚, 申雪琴, 史艳丽.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影响及干预进展[J].护理研究, 2012, 26 (7B) :1832-1833.

[6]周亚莉.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1) :1389-1390.

[7]李少玲.冠心病病情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10, 14 (6) :28-29.

冠心病病人的健康宣教 篇4

【关键词】 冠心病;健康教育;生活方式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死因。目前我国的冠心病的发病频率也在逐年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人们摄入了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运动量减少、工作紧张、吸烟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增加密切相关1。不健康的生活方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生是体内外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往往无法找到单一而明确的病因,因而其预防和控制也就尤为复杂和重要。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生活方式和疾病因素。体质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个性。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运动、饮食。疾病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现将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指导介绍如下。

1 治疗疾病

在治疗中,提倡强化降脂;并坚持规范、合理服药,不随意停药、减药;定期门诊复查。强化降脂的目标:预防及延缓冠心病发生发展,稳定斑块,延缓恶化。治疗胆固醇增高时可首选他汀类。甘油三酯≥500mg/dl,可选贝特类或烟酸。

2 非药物行为改变

在冠心病的预防中首先要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控制易患因素。在这方面以非药物的行为改变最为重要,包括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

2.1 清淡饮食 首先注意清淡饮食,营养均衡,适宜吃植物油,限制动物油,因动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胆固醇升高,每人每天烹调用油应<25克。每日钠盐的摄入要<10克,高血压者应<6克。并注意含钠食物的摄入,如糕点、鸡精、酱油、咸菜等。冠心病患者的食物应多样,以谷物为主、细粮及粗杂粮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薯类,如苹果、葡萄、柑橘、菠菜、香菜,增加全麦和豆奶制品。应避免高胆固醇食品。提倡食用低胆固醇食品,如猪瘦肉、大黄鱼、牛奶、菌类:香菇、木耳、红豆等。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量多餐

2.2 戒烟限酒 传统医学认为酒能行血。现代研究发现,少量饮葡萄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饮酒并不推荐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措施。吸烟患者比不吸烟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70%,死亡率也有所增加。告诉病人让其知道吸烟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病因。吸烟会引起微血管的收缩,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猝死,所以必须戒烟。饮用少量的低浓度酒有助于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发挥作用,利于预防冠心病2

2.3 控制体重 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和行为治疗等综合治疗.其方法是适当控制进食量和总热量,增加运动量,进食时需细嚼慢咽,饭前喝开水等,并监测体重.

2.4 适量运动 运动三原则:①有恒:是经常地、规律地运动。②有序:循序渐进。③有度:根据自身年龄和体质适度运动。适宜的运动也叫有氧运动或动力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慢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散步等。可使肌肉血液供应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心率及心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利于增加冠脉血流。运动时目标心率为比运动前增加20%。运动时间为20—40分钟,逐渐延长,运动量宜逐渐增加,运动频率逐渐达到3—4次/周3,活动后疲劳感在10—20min逐渐消失为宜。以早上10点后或晚5点后为宜。运动的原则是病情稳定,在离家较近的地方,运动前后放松5—10分钟,运动到微汗即止,运动前携带好硝酸甘油类药物。住意:运动应当适量,要根据自己本身的情況并循序渐进,不适宜做过剧烈的活动,不引起不适的感觉和不增加心脏的负担。

2.5 心理平衡 近年国外研究表明,精神压力令心脏增加对氧的需求,却减少对心脏的供血供氧,所以心情舒畅,精神乐观很重要。逐渐改变急躁易怒的性格,保持平和的心态,可采取放松精神或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缓解压力.

2.6 避免诱发因素 告知病人及家属应注意尽量避免过劳、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等。

参考文献

[1] 陈留喜,王恒亮.冠心病防治356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47—258.

[2] 王华.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2):94—95.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48例, 男26例, 女22例;年龄35岁~78岁, 平均45岁;均符合糖尿病冠心病诊断标准[1];合并心肌梗死10例, 合并心绞痛26例, 其他12例;住院14 d~40 d, 平均18 d。

1.2 结果

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 其余经控制血糖及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 症状缓解, 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人较非糖尿病病人更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使血糖控制不良。护士在为病人做各项治疗前应先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特别对有合并症者, 应用支持理解的态度引导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 以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保持情绪稳定, 可避免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在病人住院期间, 应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治疗休养环境, 使病人正确对待生活与疾病。

2.2 饮食护理

根据病人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及年龄的计算公式, 结合冠心病的程度, 算出总热量的标准, 按一定比例分配糖、脂肪、蛋白质、钠盐的含量。饮食中应增加多个不饱和脂肪酸, 减少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入量, 以达到减轻体质量的目的;适量比例的含糖可以改善糖耐量, 同时还可以调整三酰甘油及血清胆固醇的浓度,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多食含纤维的食物, 既能保持血糖的平稳性, 又减少了热量的供给, 同时, 因亲水性可使粪便软化, 易于排空, 可预防便秘, 因此, 更适用于冠心病病人, 粗纤维食物还可延缓胃的排空时间, 增加饱腹感, 以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另外, 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食盐量每日不得超过6 g。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饮食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餐氛围, 并需反复强调让病人有足够的认识, 持之以恒地按医嘱进餐, 有效地配合治疗。

2.3 药物治疗的护理

冠心病的发生与餐后高血糖有关,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而胰岛素抵抗又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相关。因此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同促发心血管病[2]。由于发病原因复杂, 应用药物治疗时, 可能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护士应熟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名称、剂量及作用特点, 对口服药物应详细讲解服药时间和进餐时间, 使病人主动配合服药和按时按要求进餐, 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输液时, 应严密观察药物的输液速度, 药物的副反应及血糖、血压、血脂、总胆固醇等变化情况, 以便于及时调整剂量, 控制病情发展, 延迟或避免靶器官损害。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抽吸药量要准确、时间要固定, 注射时间与进餐时间一定要配合好, 以保证胰岛素注射时间间隔符合药物动力学规律, 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 以防产生皮下硬结, 影响药物吸收。

2.4 加强病情观察

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 询问或重视病人的主观感觉,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头晕、出汗、心悸、饥饿感等, 可能为低血糖反应, 应立即口服快速吸收的糖类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等;若病人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精神异常等情况, 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应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对出现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且冷汗、面色苍白等异常现象, 应报告医生, 及时检查心脏情况。对心肌梗死病人有心电监护者, 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 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2.5 出院指导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慢性病, 是终身性疾病。不仅在住院期间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更应教会病人有关防病知识。出院时, 做好病人健康教育指导, 帮助病人制订合理的计划, 指导病人或家属学会血糖、尿糖监测及脉搏、血压和体质量指数监测方法、足部护理常识等。另外指导病人坚持饮食治疗、合理运动、药物治疗配合。外出时随时携带治疗卡及保健盒, 若发生意外, 有助于他人急救和通知。采取电话回访或家庭访视等手段, 提醒病人做到长期的自我调整,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达到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巩固健康教育的效果。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慢性病, 时间长, 患此类疾病病人存在诸多危险因素, 病人血糖控制差, 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和治疗质量。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 既要有效控制糖尿病, 又要密切观察冠心病的病情变化, 既要监测血糖, 又要观察心电图, 注意有无心肌缺血, 既强调病人血糖调节和饮食控制, 又强调病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控制, 并做好健康宣教, 利于病人早日康复。通过对此类疾病病人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以及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使病人平均住院日缩短, 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实用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0;797.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冠心病病人, 其中男69例, 女31例;年龄40岁~81岁 (61.5岁±15.8岁) ;均意识清楚, 能自主填写量表和回答护士提出的相关问题。

1.2 研究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量表评价冠心病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PSQI由19个自我评定问题和5个睡眠同伴评定的问题组成。仅将19个自我评定问题计分。以PSQI>7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障碍的参考值, PSQI总分≤7分认为睡眠质量较好, 总分>7分睡眠质量较差, 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2]。通过座谈访问法了解影响冠心病病人睡眠质量的常见因素。

2 结果

2.1 病人的睡眠情况

冠心病住院病人通常在2 1:3 0~2 2:00入睡, 入睡时间需3 0min~6 0min, 06:00~06:30起床, 卧床时间7h~8h, 夜间因内外因素觉醒2次~3次, 失眠时间3h~4h。

2.2 病人的睡眠质量指数

住院冠心病病人PSQI总分为9.27分±3.85分, PSQI≤7分有34例, PSQI>7分有6 6例。6 6%的病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见表1。

例 (%)

2.3 冠心病病人睡眠障碍的常见影响因素

采用访谈法从病人的主诉中归纳总结影响冠心病病人睡眠质量的常见因素主要有病理生理因素、治疗护理因素、周围环境、心理因素、药物因素等。

3 影响冠心病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

3.1 病理因素

冠心病病人由于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引发心绞痛, 因疼痛入睡困难。病情严重的病人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 从而诱发心肌梗死引起心悸, 心前区不适和疼痛, 加重睡眠障碍。另外, 冠心病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兴奋, 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缺血缺氧, 夜间常因胸闷憋气而惊醒, 被迫坐起。

3.2 生理因素

冠心病病人多为老年人, 老年人睡眠结构表现为浅睡眠比例增多, 深睡眠比例减少, 易惊醒;部分会出现主要睡眠时相提前, 容易早醒;睡眠-觉醒各阶段转变的耐受力较差[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内在的变化和脑细胞的老化, 睡眠时间减少, 睡眠深度变浅, 入睡较难, 而且醒得早[4]。

3.3 治疗护理因素

部分病人由于病情需要, 需持续静脉输液, 不能随意改变体位, 戴面罩进行吸氧的病人会感到面部不舒适, 这些都影响病人的睡眠。频繁的治疗和护理操作经常影响病人的休息, 使其睡后易醒及醒后难以入睡, 最终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3.4 环境因素

首次入院的病人对此表现尤为明显。同病房病人痛苦的呻吟、咳嗽、鼾声、走动, 病房陌生的环境, 特殊的气氛, 夜间病房及走廊里的灯光, 不适宜的温度、湿度, 各种仪器发出的声响, 各种监护仪的导联线限制自由翻身等都会影响病人的睡眠质量。

3.5 心理因素

冠心病病人心绞痛急性发作时, 会因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胸闷、心悸而焦虑不安, 甚至感到无助和惶恐, 这些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而导致失眠。介入治疗的病人思想负担较重, 一方面因担心手术是否成功而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和应激;另一方面担心家庭无法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 整日忧心忡忡, 从而导致失眠。病人对病情预后的担心、家庭角色社会地位的变更及经济压力等都会导致病人入睡困难引起睡眠障碍。长期住院的病人整日待在病床上, 与家人长期分离, 缺少信息的交流, 感到孤独、寂寞, 心理受到压抑。而长期失眠又会加重病人的心理压力, 导致恶性循环。

3.6 药物因素

部分病人因长期失眠经常服用安定等镇静催眠类药物, 久而久之对药物形成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药剂量也随之加大, 致使终日头晕、脑胀, 甚或昼夜颠倒, 打破正常的睡眠规律。

4 护理对策

4.1 疼痛的护理

护士应遵医嘱及时给予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同时给予病人氧气吸入, 增加心肌氧供, 减轻缺血和疼痛, 嘱病人卧床休息。疼痛剧烈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 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现病人有胸闷、憋气的症状时, 立即协助坐起, 给予床旁小桌让其扶桌休息, 给予氧气吸入, 改善呼吸困难。

4.2 加强生活护理,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1) 值班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 做好夜间护理, 满足病人的需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为病人变换体位,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保持床单位平整干净, 无异味。嘱病人睡前不宜多饮水, 以免夜尿增多中断睡眠, 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睡前不喝浓茶、咖啡, 避免精神过度兴奋, 难以入睡。睡前半小时喝热牛奶, 用热水泡脚均有利于睡眠。 (2) 保持病区整洁安静, 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调整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夜间睡眠要开地灯, 避免强光照射。护士应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病人睡眠的医疗护理操作, 以免干扰睡眠周期的自然过程, 尽量集中操作, 必须进行的医疗和护理操作应穿插于病人的自然觉醒期进行。进行各项操作时都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4.3加强心理支持

(1) 加强巡视的次数, 关心安慰病人, 多与病人沟通, 稳定病人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良好的心理护理常常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帮助其建立不畏老、不怕病的自我健康意识[5]。病人刚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的接待病人, 为其介绍病房的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同病房的病友, 以便其尽快熟悉环境, 消除陌生感, 使其心理上接受周围的环境, 在心理上主动适应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 保持乐观的心态。 (2) 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 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 解除其后顾之忧, 使病人安心养病, 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 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取得病人的信赖后, 再给予暗示性语言, 以消除大脑皮层病理兴奋灶, 促进抑制过程扩散而进入睡眠[6]。教会病人自我放松的技巧, 如深呼吸、听轻音乐、冥想等;鼓励病人坚持锻炼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

4.4 适当应用镇静催眠类药物, 辅助睡眠

对于习惯性失眠或者入睡困难的冠心病病人可以遵医嘱适当地给予苯二氮艹卓类催眠药物。医护人员需要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服用剂量、服药间隔、不良反应等,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服用催眠类药物后, 护士应认真观察其疗效, 如病人是否入睡, 中途有无觉醒, 次日觉醒的时间[7], 并注意病人的安全, 防止摔伤等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 睡眠质量下降或失眠是冠心病病人常见的睡眠障碍, 直接影响病人心脏功能的恢复, 影响病人的情绪和食欲, 加重病情[8,9]。本文通过对冠心病病人睡眠质量的研究, 深入了解了睡眠对冠心病病人的重大意义。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发生睡眠障碍的不同原因及症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区别的护理, 做到辨证施护,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创建使其安静入眠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使病人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使其得到有效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9.

[2]Smyth C.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J].Med Surg Nursing, 2003, 12 (14) :261-262.

[3]张青.老年失眠病人护理的状况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0) :151-152.

[4]何桂芳.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0上) :18-19.

[5]侯立虹.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 (6) :1680.

[6]陈斌, 王玉莲, 黄雪梅, 等.ICU病人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10 (19) :53-54.

[7]刘熔雪, 江小燕, 何莲瑛.心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37.

[8]史宇颖, 丁蕾, 耿桂灵.冠心病病人院外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28 (5A) :1554-1556.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7

1 控制总热量、维持理想的体重有助于血压下降及胆固醇和血糖控制的改善

部分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代谢紊乱均与肥胖有关。判断超重或消瘦常应用体重指数 (BMI) 判断。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大庆的6年的糖尿病研究证实, 当BMI≥23 kg/m2时, 冠心病与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糖尿病病人要控制体重, 尤其是2型糖尿病病人, 体重降低往往伴以血压下降及胆固醇水平和血糖控制的改善。孙丽燕等[5]在糖尿病与饮食中提出, 体重减轻5%~10%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和减少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风险因素, 有利于治疗目标的完成。降低体重的核心是减少体内多余的脂肪, 主要通过减少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量来实现, 需要配合运动疗法 (冠心病病人要根据心血管功能因人而异) , 实践表明:辅以运动疗法有助于降低血糖及血脂中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6], 同时还必须保证适当的营养。推荐对一般肥胖病人采用中等程度的热量限制, 即根据以往进食估算平均日热量摄入减1 046 kJ~2 092 kJ。临床实践证明, 住院的成人病人, 中度以上的肥胖者, 膳食供给能量超过6 276 kJ时, 一般无效, 故其能量限制常从6 276 kJ开始, 三大能量物质的比例掌握在脂肪不超过每日总热量的20%~30%, 蛋白质不超过10%~20%, 其余60%~65%为糖类。

2 三大营养物质按合适比例配备, 可使血糖、血脂代谢得到改善

2.1 糖类

新的观点认为, 在热量不变的前提下, 宜采用高糖类饮食, 一般占总热量的60%~65%以上为宜[7], 不仅能改善葡萄糖耐量, 而且也不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高糖类饮食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尤其对有内源或外源性胰岛素的病人更是如此。一般认为, 影响血糖升高的因素主要在于总热能的摄入[8]。糖类所占的热卡比例取决于对蛋白质, 特别是对脂肪限制的要求, 需要较严格限制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的病人, 糖类的热卡比例较高, 反之则低, 并不设定明确限制范围[3]。现已明确水果和牛奶比大多数淀粉具有更低的升血糖效应[9], 但过多蔗糖、果糖摄入可能对血脂有不利影响[10]。近年来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提出的营养建议是:摄入糖类的总量对血糖的影响比种类更重要, 蔗糖与等热量的糖类对血糖的影响一样, 因此不必限制含糖食品, 只需记入糖类总量。病人可选用甜味剂来满足对甜食的需求, 如新型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纽特健康糖, 它具有甜度高、产热少、口感好的特点, 现已广泛应用。

2.2 蛋白质

冠心病病人应以植物蛋白质为主, 可以降低病死率。植物性食物中含纤维素多, 有利于降低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 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利[11]。动物蛋白质每日摄取量应占总量的1/3, 以保证机体内必需氨基酸的供给。黄润生等[12]研究认为, 高蛋白质饮食引起肾小球滤过压增高, 易发生糖尿病肾病。而低蛋白饮食可明显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减少肾病和死亡的危险。目前ADA推荐的成人糖尿病病人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20%[13]。

2.3 脂肪

提倡食用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 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增加对胰岛素的利用, 降低餐后血糖;能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脂质代谢, 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具有降低血脂和脂蛋白, 减少血小板的聚集, 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及降低血压等特性[14]。一般而言, 植物油多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如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等。饮食中胆固醇摄入增加, 导致血胆固醇水平升高, 伴有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3]。胆固醇仅存在于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不仅不含胆固醇, 而且其含有的植物固醇可以有效地影响胆固醇的吸收, 有利于血胆固醇的降低。冠心病病人限制胆固醇摄入, 关键是适量地限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 还要注意进食含胆固醇食物的量。一般情况下, 控制在300 mg/d以下。对于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 限制在200 mg/d以下为宜。

3 其他营养素的补充也有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3.1 无机盐

无机盐是存在于体内和食物中的矿物质营养素, 它们影响机体的代谢及生长发育, 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都有密切相关[15]。钠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食盐, 金利家[16]在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研究中提出, 吃的过咸不但可引起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 加重肾脏、眼底及心脏负担, 促使或加重血管并发症, 而且还激活和促进小肠内葡糖糖分解酶的活性, 使糖的吸收加快, 导致餐后血糖上升, 进而增加胰岛负担。因此, 糖尿病病人在饮食中应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 限制在每天6 g以内。碘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着, 并能破坏钙盐在血管壁的沉积, 减缓或阻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钙、镁离子对于维持心肌离子的平衡有重要作用, 并参与心肌酶系统组成, 体内钙、镁离子缺乏, 可导致钠离子潴留, 引起心肌离子失调, 使心脏发生一些退行性变化。当病人镁缺乏时, 糖的利用率降低, 胰岛素需要量增加, 可继发脂代谢紊乱,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7]。

3.2 微量元素

铬是体内必需微量元素, 可降低血清胆固醇, 参与葡萄糖耐量因子组成和胰岛素的作用, 缺乏时可造成糖和脂肪代谢异常,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大众普遍缺铬的重要原因是长期食用精制食物, 如精制大米、精制面粉等, 含铬丰富的食物有啤酒酵母、牛肉、肝、粗粮、蘑菇等。锌有利于脂质代谢, 缺乏时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锌铜比值高的地区 (即膳食中锌含量高, 铜不足) , 冠心病的发病率亦高。锌的来源广泛, 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 动物性食品是锌的可靠来源, 特别是精瘦肉。硒主要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存在, 对维持胰岛正常功能, 预防糖尿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还能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能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海味及海产品中含硒量较高[18]。

3.3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 他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虽然需要量很小, 但必须由食物供给。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它们有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对糖尿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19]。它们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E有抗氧化、预防血栓形成的功能。

3.4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可使胃排空延缓、糖的吸收减慢, 避免血糖峰值过快过高, 还可产生饱腹感, 增加耐饥力, 改善葡萄糖耐量, 可降低糖尿病人餐后血糖, 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 并能刺激葡萄糖的利用, 减少肝脏葡萄糖的释放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且可以降低血中三酰甘油的水平[10,20], 具有保护心血管、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作用。经常吃水果、蔬菜的人摄入较多的膳食纤维, 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减少。

3.5 水

饮水要充足, 每天饮用2 000 mL可稀释血液,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21]。

4 饮食护理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的重要手段

医护人员应该帮助糖尿病病人了解饮食治疗的意义, 纠正病人在饮食治疗中存在的误区, 同时鼓励病人与家人共同制定饮食计划, 帮助病人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状态, 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病人继发冠心病的发生[22]。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制订合适的饮食处方, 热量分配为每日三餐按1/5、2/5、2/5的比例分配或三餐等量分配为1/3、1/3、1/3, 每日进餐总量和三餐分配相对固定, 定时定量, 少食多餐。病人普遍缺乏对食物具体量化指标的实物感受, 范丽凤等[23]研究显示, 通过运用食物模型教具实施个体化教育后, 病人对食物的重量、容积、体积的实物认识知识的评分较教育前明显提高, 对糖尿病控制和管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可以改善病人的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水平[24]。

5 小结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8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容易出现并发症, 其中心肌顿抑、心肌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功能下降和低血压是极其危险的[1]。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2010年12月—2011年2月我们对我科收治的2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9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其中男26例, 女3例;平均年龄59.25岁。

1.2 手术方法

介入途径采用桡动脉穿刺, 置入国产血管内药物 (雷帕霉素) 洗脱支架 (si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 system) , 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使用美国强生导管 (cordis) , 冠脉导丝使用美国麦瑞公司的Guide Wires导丝, 预扩张球囊使用日本泰尔茂的RYUjin plus球囊。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 (日本Terumo公司) 。病人术后进入CCU由专人对病人的心电、生命体征、心脑肾血流量、意识、尿量等变化进行监测。及早发现病人的不适, 随时配合医生抢救。

2 结果

29例病人中, 1例发生心力衰竭, 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 3例发生心律失常。负性效应发生情况:5例出现手臂胀痛, 8例出现腰背酸痛, 1例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1例发生桡动脉搏动减弱。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需要将心电图、血管造影、相关生化及凝血时间等检查进行完善。病人术前焦虑和护理的干预尤为重要。易诗琼[2]的护理研究也表明, 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前通过心理护理干预, 可以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术前应对病人讲解病人病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及时消除病人及其家属对手术的疑虑和担忧。必要时对术前焦虑的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并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病人。

3.2 术中护理

协助冠心病病人躺到导管床上后, 将心电监护和压力检测系统正确连接, 给予病人高流量氧气, 交代术中配合要点, 严密监测心率、心电图, 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一旦术中发生心律失常, 或疼痛及肢体缺血表现, 可给予维拉帕米、硝酸甘油、利多卡因中的一种或两种使上述症状缓解。如果出现心率减慢, 可静脉注射阿托品使心率得以恢复。

3.3 术后护理

经桡动脉PCI病人通常需要卧床休息4 h~6 h, 患肢制动, 穿刺处加压包扎4 h~6 h。容易引起腰背酸痛、患肢肿胀、疼痛、麻木, 甚至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主要与桡动脉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局部形成血栓, 与血脂异常、穿刺次数、局部压迫等有关。术后将病人护送至病房, 继续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病人入病房后作常规心电图, 并与术前进行对比, 以及时发现问题, 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中发现5例心律失常病人均为A型性格的病人, 这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性格有某种关系。与此同时, 对病人面色和精神的观察也很重要, 因为血压降低或神情冷淡很可能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注意穿刺口的护理, 观察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和颜色, 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血肿。穿刺拔管前和病人进行交流, 消除病人的焦虑;拔管后用手压迫穿刺点20 min用绷带包扎, 砂袋压迫。注意绷带包扎是否适当, 包扎过松会出现出血、渗血、皮下出血;包扎过紧, 病人会出现手脚麻木、冰凉、发绀。

3.4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一般认为PCI术拔鞘管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主要与精神因素、局部疼痛、腰背疼痛、血容量不足有关, 当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出汗、恶心、呕吐、心率迅速减慢、血压迅速下降、意识淡漠等立即配合医生快速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心源性休克病人, 应叮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自行坐立, 嘱其家属协助其床上解二便, 避免由于病人的活动而加重心肌耗氧量, 进而导致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

3.5 健康宣教

嘱病人出院后定期随访, 不要在半年内提超过10 kg的物品, 防止手臂出现疼痛和肿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劳逸结合, 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3]。同时按时服药也很重要, 将每种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病人。给病人讲解有关饮食的注意事项, 冠心病病人应食用低盐、低脂、高钙、含丰富维生素的食品, 避免吃番茄、绿茶、猪肝等具有促凝作用的食品。禁烟、酒。嘱其定期复查, 出院后出现身体不适, 及时入院做相关检查。

参考文献

[1]刘淑清, 吴媚.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9) :183-184.

[2]易诗琼.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病人术前焦虑的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24) :14-15.

冠心病病人用药禁忌 篇9

1.忌在站立时含药。在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在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或数粒速效救心丸。在含药时,应靠坐在宽大的椅子上,而不应站立,以免发生晕厥。

2.伴有低血压、心动过缓、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心功能不全、哮喘等的冠心病病人,忌用心得安。因为心得安可引起血压下降,使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

3.长期服用心得安的冠心病病人,不可突然停药,否则可加重病情,甚至发生心肌梗塞。

4.心动过速者忌用心宝。

5.心动过缓者忌服活心丸。

6.忌随意联合用药。临床研究发现,如果冠心病病人同时服用心得安与异搏定,可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心衰,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如果同时服用洋地黄和异搏定,可发生猝死。

7.忌随意加减用药剂量。有些病人因治病心切,擅自加大用药剂量,结果适得其反。例如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速效药,个别人因一次含服不见效,就在短时间内连续服好几片乃至10多片,结果不仅疗效不佳,反而还可延误病情。因此,当遇到用药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冠心病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PCI治疗老年冠心病病人117例, 男69例, 女48例;年龄61岁~86岁 (71.5±7.3) 岁;血压 (125~160) / (80~110) mmHg (1mmHg=0.133kPa) ;急性心肌梗死21例, 稳定性心绞痛3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0例, Ⅱ级54例, Ⅲ级33例;合并高血压54例, 糖尿病31例, 高脂血症23例, 心律失常15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病变33例, 双支血管病变36例, 三支血管病变48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冠心病诊断标准。

1.2 介入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选择左侧或右侧股动脉, 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动脉鞘管行冠脉造影,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指引导管与导丝及其相关支架, 经鞘管将支架送至病变部位后释放支架, 术后4h拔除鞘管、人工压迫30min止血后利用医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相关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

1.3 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完成介入穿刺治疗, 其中右侧股动脉穿刺92例, 左侧股动脉穿刺25例, 住院时间5d~17d (10.5d±2.5d) 。术后发生穿刺局部血肿1例, 造影剂过敏1例, 发热3例 (体温37.5℃~38.0℃) , 均给予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2 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项新技术, 我院自开展该手术几年来发现病人由于对该手术方式认知的不足, 术前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多种复杂的负性心理问题, 以至于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效果的巩固。因此, 治疗前责任护士加强与病人沟通交流, 倾听病人主诉,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 针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应对方法, 耐心回答病人及其家属的疑问, 努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获得病人最大限度的信任。详细介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优点、手术过程、术前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和应对措施, 以提高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纠正既存的错误知识;列举我科已成功完成的手术例数, 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让手术后病人现身施教, 以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负性心理情绪, 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完善心电图、B超等术前各项常规检查, 遵医嘱按时发放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并监督病人口服。术前1d指导病人练习呼吸和咳嗽等术中需配合的动作, 训练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卧床致大小便困难。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行碘过敏试验, 做好双侧腹股沟区的备皮及皮肤清洁工作, 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禁食6h、禁饮4h。老年病人由于身体及疾病的影响, 睡眠质量差, 可遵医嘱给予口服镇静药物促进睡眠。术日病人入介入室前嘱其排空膀胱, 以免术中膀胱过度膨胀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

2.2 术中护理

病人入介入室后向其讲解室内仪器设备及仪器等的音响, 告知手术步骤和配合要点, 并针对病人入室后的心理状态进行适时心理疏导。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手术步骤, 密切观察手术进展, 及时提供术中所需的器械和物品。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表情、面色、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 随时耐心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由于老年病人多听力欠佳, 与其交谈时尽量靠近耳侧及提高音量, 术中嘱病人勿随意活动四肢, 有躁动病人可适当给予保护性约束, 以免影响手术进展及顺利完成。适时告知手术完成情况, 使病人了解手术进展, 缓解其紧张心理, 促进手术配合度。

2.3 治疗后护理

2.3.1 体位与活动

PCI术后常规给予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穿刺点沙袋加压8h。本组病人术后4h拔除鞘管前平卧休息, 拔除鞘管后4h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平卧位与30°半坐卧位交替, 穿刺点沙袋加压8h, 穿刺侧下肢可在床上平行移动, 禁屈曲。术后48h即可下床活动, 活动循序渐进, 活动量以病人不感觉疲劳为宜。

2.3.2 病情观察

病人从介入室返回病房后, 给予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改变, 必要时送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监护至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心悸等症状, 加强病房巡视, 注意倾听病人主诉、询问有无不适, 若出现心慌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抗凝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变化, 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变化, 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等出血倾向。

2.3.3 拔鞘管护理

本组病人术后均留置鞘管4h后拔管, 拔管前备齐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品和用物, 监测APTT值40s~60s无异常后使用利多卡因行鞘管旁注射后拔除动脉鞘管。拔管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血压、心率变化, 注意病人心理护理, 以防止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拔除鞘管后用弹力医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 注意包扎松紧度适宜, 同时给予沙袋压迫防止穿刺点出血。

2.3.4 促进造影剂排出

为避免造影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 介入治疗前6h至术后12h遵医嘱按1.0mL/ (kg·h) ~1.5 mL/ (kg·h) , 通过30gtt/min~40gtt/min静脉输注等渗盐水持续进行水化治疗, 静滴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病情, 避免引起心力衰竭。术后24h建议病人大量饮水, 24h饮水量最少1 500mL,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以增加水分的摄入, 既可增加尿量, 促进造影剂从尿液排出, 又可避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2.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血肿: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是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局部轻微出血的发生率为1%~2%, 严重出血发生率<0.1%, 出血、血肿的发生与病人的体重、伴有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术中操作、术后抗血栓治疗强度及术后病人过早活动有关[3]。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 严防包扎过松达不到止血效果;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 如有出血倾向应报告医生给予检查处理;若已有血肿形成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血肿加大, 出现穿刺点局部淤血或微小血肿严密观察瘀血或血肿有无继续发展, 如无改变可不做特殊处理任其自行吸收, 较大血肿者于术后24h~48h进行对症处理。本组1例出现小血肿, 因及时发现立即给予重新加压包扎、沙袋压迫止血后血肿未继续发展。 (2) 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过敏是PCI不良反应之一, 为预防造影剂过敏的发生,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家族过敏史, 严格碘过敏试验。PCI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造影剂注入时严密观察病人意识、呼吸等变化。本组1例病人推注造影剂1min后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立即给予停止造影剂注入及对症处理后消失。 (3) 发热:PCI术后发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可能为支架植入术后的不适或不良反应。术后4h监测体温1次, 体温>38.5℃可遵医嘱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及时遵医嘱采集血液进行白细胞检测, 警惕感染的发生。本组3例病人体温37.5℃~38.0℃, 鼓励病人多饮水及冰敷后体温下降。 (4) 迷走神经反射:PC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多因病人精神过度紧张、拔管时刺激及拔管后按压手法过重引起的疼痛、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引起的[4]。本组无一例病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PCI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老年病人身体器官机能逐渐衰退, 为预防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病人的痛苦, 应加强PCI围术期的护理, 提高PCI手术的安全性, 促进病人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老年冠心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17例老年冠心病病人采用PCI治疗, 同时加强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成功完成介入穿刺治疗, 其中右侧股动脉穿刺92例, 左侧股动脉穿刺25例;术后发生穿刺局部血肿1例, 造影剂过敏1例, 发热3例, 均给予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加强老年冠心病病人采用PCI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1]唐秀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3, 19 (11) :1677-1679.

[2]张文杰, 周栋雯, 李鑫, 等.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7) :636-637.

[3]胡燕利, 燕美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13, 27 (9B) :2830-2832.

上一篇: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下一篇:高校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