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通用7篇)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1
本文主要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32例下颌骨折患者予以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下颌骨折患者6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研究组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39±8.54) 岁, 病程1~9 d, 平均病程 (3.5±1.9) d, 颏联合部的骨折14例, 体部骨折10例, 下颌角的骨折8例;对照组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 (38±8.95) 岁, 病程1~9 d, 平均病程 (3.8±1.7) d, 颏联合部的骨折15例, 体部骨折10例, 下颌角的骨折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下颌骨折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均经过相关辅助检查的临床确诊[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下颌骨折;符合手术方案指征;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手术及应用麻醉药物的禁忌证。排除标准:颌面部的其他部位相关骨折;颞下颌关节的紊乱病;严重的心肝肾脏等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方案者;资料不完整者。
1.4 方法
患者手术之前均予以X线检查, 完成骨折位置和移位的确定, 麻醉方式均选择全麻气管插管。研究组选择口内入路的解剖复位, 暂时性的进行颌间结扎, 结合不同颌面的骨折理想固定相关线完成小型钛板的放置, 予以内固定, 将固定前的弯制钛板和骨面相贴合, 骨折线的两侧进行2颗螺钉以上的固定, 钻孔的方向和骨面需要保持垂直。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 钛板弯制到复位后骨面的精密贴合;钻孔注水冷却, 低速下进行一次性的完成, 避免骨孔过大或骨热损伤造成钛钉固位的不利影响;同时固定后放开颌间的结扎, 进行咬合关系严格监查。对照组选择手法复位的骨折断端, 进行上下牙列的带钩牙弓夹板方式固定, 弹力橡皮圈的上下颌间进行牵引固定。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相关张口度、颌间牵引时间等指标, 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6 疗效标准
优:骨折愈合, 下颌骨已经完全的解剖复位, 且咬合佳、颜面对称, 张口度<35 mm;良:骨折基本上固定, 下颌骨已基本上解剖复位, 且咬合正常、颜面几乎对称, 张口度>20且≥35 mm;差:骨折没重定, 下颌骨的解剖复位比较差, 咬合紊乱, 且张口度为≤20 mm[2]。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 计量资料应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研究组优良率93.75%, 比对照组68.75%高,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优良率= (优和良例数之和) /组例数×100%
2.2 两组相关张口度、颌间牵引时间指标情况
研究组术后的张口度 (39.2±4.8) mm, 比对照组 (35.1±4.3) mm多,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研究组术后的颌间牵引时间 (5.9±1.8) d, 比对照组 (23.7±3.1) d少,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没有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颞下颌的关节疼痛、牙齿和面部麻木不良反应5 (15.63%) 例,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颌骨的骨折患者的临床主要治疗原则为选择有效、合理治疗方法, 完成骨折固定和复位, 快速恢复咬合关系。传统临床通常采用颌间结扎的牵引固定, 操作比较简单且效果好, 但是颌间牵引的时间比较长, 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张口和咀嚼功能, 且并发症比较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下颌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且疗效显著。
近年来, 临床相关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应用于下颌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文献比较多[3]。本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随机分组并分别应用不同治疗方案, 得出研究组优良率93.75%, 比对照组68.75%高;且研究组术后的张口度 (39.2±4.8) mm, 比对照组 (35.1±4.3) mm多;术后颌间牵引时间 (5.9±1.8) d, 比对照组 (23.7±3.1) d少。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表明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疾病效果良好, 进一步证实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4]。同时本研究对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得出研究组没有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颞下颌的关节疼痛、牙齿和面部麻木不良反应5 (15.63%) 例, 比较差异明显, 表明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用于下颌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进而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关于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折中的深入价值, 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综上所述, 对下颌骨折患者予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方案, 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志良.下颌骨骨折骨缺损重建钛板固定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5 (3) :428-431.
[2]沈全明, 张永红, 李新青.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3, 24 (18) :158-160.
[3]李常东.口内切开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31 (7) :328-331.
[4]王新.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总结.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 (01) :103-104.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 单号纳入对照组, 双号纳入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 (42.67±1.34) 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0例, 高处坠落伤13例, 撞击伤9例, 其他3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6例;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 (43.62±1.55) 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1例, 高处坠落伤11例, 撞击伤10例, 其他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颌间结扎术牵引固定治疗:术前, 对患者口腔内进行清理, 常规实施局部麻醉, 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在口腔内实施手法复位, 安装带钩的牙弓夹板装置, 应用橡皮圈对颌间进行牵引固定。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术前, 对患者口腔内进行清理, 常规实施全身麻醉, 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经口内入路, 对骨折断端进行暴露, 实施手法复位。保留合适的软组织宽度, 以防止对附近的血管神经造成损伤, 采用暂时性颌间结扎法对咬合关系进行恢复维持。选择合适的小型钛板, 将其弯折并和骨表面进行严密贴合, 实施和骨面无张力密合。钻孔方向和骨面垂直, 注水冷却, 一次性完成拧入螺钉进行内固定, 开放颌间结扎, 咬合关系正常, 冲洗创口, 逐层进行缝合, 放置引流。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张口不受限, 下颌活动正常, 开闭口无疼痛感,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的为显效;张口轻微受限, 下颌活动正常, 开闭口无明显疼痛, 个别牙齿发生错位, 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的为有效;张口受限, 下颌不能正常活动, 开闭口疼痛感明显, 大部分牙齿发生错位, 咬合关系紊乱的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3]。并发症包括牙龈炎、骨折延迟愈合及切口感染。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两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以n (%) 表示, 利用χ2检验。若P<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9例 (86.67%) , 有效4例 (8.89%) , 无效2例 (4.44%) , 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显效12例 (26.67%) , 有效24例 (53.33%) , 无效9例 (20.00%) , 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明显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 (2.22%) , 牙龈炎1例 (2.22%) , 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 (6.67%) , 牙龈炎3例 (6.67%) , 骨折延迟愈合2例 (4.44%) ,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颌骨对口腔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颌骨骨折对患者的发音功能、咀嚼功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临床对患者常实施传统颌间结扎术牵引固定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稳定性较差, 容易引发牙龈炎、骨折延迟愈合及切口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及预后[4,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因其固定稳定性较好, 避免颌间因长时间固定造成负面影响,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效果确切, 且可经口内入路对骨折进行固定, 防止出现手术瘢痕及损伤面部神经的情况, 受到患者和临床医师的青睐。
本文结果发现,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王新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与传统颌间结扎术牵引固定治疗相比, 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给予下颌骨骨折患者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为小型钛板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材料, 延展性及成型性较好, 可与骨折断端形成满意的密合, 其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及耐腐蚀性, 能有效降低周围组织的排异反应。且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是经口内入路, 有效减少对患者面部神经的损伤, 术后患者可及早地进行下颌康复训练, 加快骨折的愈合, 使患者较早进食, 摄取体内所缺的营养, 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进而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可显著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 单号纳入对照组, 双号纳入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颌间结扎术牵引固定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明显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可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下颌骨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荣, 陈彪, 蔡强, 等.心率变异性监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下颌骨骨折患者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效应室浓度EC50〔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6 (11) :1145-1149.
[2]查大慧, 李玉红, 程旭, 等.下颌骨骨折同期牙种植1例的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 (6) :101-102.
[3]潘德民.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2例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6) :48-50.
[4]张爱君, 周丽芝, 王海欣, 等.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联合颌间牵引治疗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1 (1) :128-129.
[5]毛俊木, 刘潇.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在下颌角不利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牙病防治, 2014, 22 (9) :467-470.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5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男112例, 女13例;年龄16岁~58岁;手术时间在伤后3 d~35 d;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3例, 煤矿井下作业伤43例, 斗殴伤8例, 摔伤6例, 坠落伤5例。125例中单纯颌骨骨折95例, 颌面部骨折伴全身复合伤30例;单发下颌正中骨折22例, 单发下颌角骨折15例, 单发髁状突 (含髁颈) 骨折10例, 下颌骨多发骨折36例, 上颌骨颧骨复合体骨折25例, 上、下颌骨多发粉碎性骨折17例;下颌骨多发骨折伴颞颌关节外侧方脱位2例, 上、下颌骨多发粉碎性骨折伴腭正中骨折5例。
1.2 手术方法
(1) 术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下颌骨正侧位片及CT三维重建片, X线与CT片结合以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移位及骨折线上牙齿等的情况。 (2) 手术全部在经鼻腔插管全麻下进行。 (3) 根据颌面部骨折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口内入路适用于下颌骨水平支各部位和涉及上颌骨颧牙槽嵴、梨状孔等部位的手术复位及固定;颌下及颌后入路适用于髁颈骨折、升支骨折和下颌角的外科治疗;耳屏前入路适用于髁颈上段骨折复位和髁状突摘除术;眉弓小切口用于颧骨颧额缝的复位和内固定;头皮冠状切口用于颧骨、颧弓粉碎性骨折。 (4) 暴露骨断端后, 将各骨断端充分松解, 清理断端间小游离碎骨片及血凝块, 手法或器械复位使骨折对位后, 行暂时性颌间固定 (使用牙弓夹板或颌间牵引钉) 恢复原有咬关系。 (5) 确认骨断端对位良好后, 选择适宜的钛板 (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如小型、微型钛板及加压板等予以塑形, 使其自然贴合于骨面, 依据颌骨的主应力方向安置接骨板:面中部骨折接骨板应放置于颧牙槽嵴、梨状孔侧缘、眶下缘、颧额缝等垂直和水平力柱结构上。下颌骨骨折于Champy理想固定线上安放钛板[1], 在颏孔后下颌体区, 接骨板放置在根尖和下齿槽管之间;在下颌角区, 接骨板应尽可能高位沿外斜线固定;在颏孔前区, 在根尖下和下颌骨下缘各固定1根接骨板;髁颈骨折则置于髁颈后缘。 (6) 分别用小型或微型配套裂钻在预置螺钉处钻孔, 旋入螺钉固定钛板, 对术前咬关系明显紊乱者术后做颌间固定1周~2周。骨折移位小, 术前咬关系错位小者, 术后即拆除颌间固定, 可嘱患者做小幅度开闭口活动。
2 结果
125例中121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术后感染, 伤口裂开及有脓性分泌物, 经换药后切口愈合;2例上、下颌骨多发粉碎性骨折, 术后部分钛钉外露, 经Ⅱ期手术取出。术后1年随访, 所有患者面型基本对称, 咬关系及张口度均恢复正常, 咀嚼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3.1 颌面部骨折在首诊时必须对伤情作出正确判断, 应首先处理胸、腹、脑、四肢伤以及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 优先抢救生命。颌面部骨折手术时机宜选择在生命体征平稳之后进行[2]。
3.2 颌面部骨折小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优点:手术创伤小, 无需大范围剥离骨膜,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血运;许多颌面部骨折手术可以单独采用口内切口完成, 避免了皮肤瘢痕和面神经损伤;接骨板体积小, 不会形成局部隆突畸形, 且容易满足生物力学要求;螺钉固定多为单皮质骨固位, 一般不会损伤下齿槽神经和牙根。
3.3 对于上、下颌骨, 颧骨、颧弓等多发的全面部骨折, 应注意正确的复位顺序:多采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复位顺序。根据上下颌骨骨折段的数量、移位的程度, 牙存在与否等因素决定先复位上颌骨或下颌骨, 当上、下颌骨的咬关系重建后, 以颌间固定维持咬关系, 接下来复位颧骨颧弓骨折, 恢复面中部的高度、宽度及侧面突度的对称性。我科遵照以上的复位原则治疗全面部骨折, 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4 在骨折固定中应注意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固位不稳定:对于粉碎性骨折、骨缺损型骨折、多发及严重移位型骨折不能不加选择地一律使用小型接骨板, 否则可能由于术后稳定性不足导致继发感染;接骨板应尽量与骨面贴合, 避免接骨板发生翘动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固定稳定性;钻孔应与骨面垂直;钻孔时有足够冷水喷注等, 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固位不稳定而造成术后感染、骨不连接等并发症的发生[3]。
3.5 在颌骨骨折固定中应充分认识到张力带作用的重要性。牙齿承托区骨折, 一般用牙弓夹板结扎于骨折线两侧至少各2颗牙上做张力带, 这种情况通常见于动力加压接骨板 (DCP) 附设固定, 临床操作时, 应当先设张力带, 然后固定DCP;磨牙后区骨折, 可以单独用小型接骨板沿外斜线做张力带固定, 但要求骨折必须解剖复位, 如果在下缘固定, 必须沿外斜线附设张力带;髁颈骨折用接骨板沿着后外缘固定, 也具有张力带作用, 但由于髁颈应力性质随功能状态变化, 有时需在乙状切迹处做补偿固定。我科125例骨折患者在术中均注意到了张力带固定的作用, 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3.6 对于上、下颌骨多发骨折伴腭正中骨折 (即上颌骨矢状位骨折) , 我科均采用了手术治疗:单纯上颌骨骨折时, 先复位腭中份, 恢复上颌骨牙弓的宽度, 然后再复位垂直立柱;如合并有下颌骨骨折, 颌间固定前也要先复位腭板并完成腭部固定, 然后再引导下颌复位。腭正中骨折固定部位一般设在前鼻棘区, 但为了增加骨段的稳定性, 可在腭板处用微型钛板固定硬腭以增强固位。我科5例腭正中骨折患者有2例采用了在硬腭部位增加固位的方法, 临床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3-204.
[2]关求亮, 宋健良.现代颅颌面整复外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353-354.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本院诊治的162例下颌骨骨折确诊患者, 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81例, 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7∶44;年龄21~53岁, 平均年龄 (39.45±0.89)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3∶38;年龄19~61岁, 平均年龄 (40.21±1.3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骨折到手术时间≤10 d, 口牙≥24颗;符合单纯下颌骨骨折诊断标准;无心、脏、肝机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严重精神疾病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不属单纯下颌骨骨折类型;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及神经、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给予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案:全麻后根据患者实际伤情, 确定最合适手术入路方案, 逐层分离组织, 准确复位后采取医用夹板暂时固定骨折部位[1]。据相关规定标准在患者下颌骨最理想位置行小型钛板固定, 操作过程严格检查螺丝是否垂直固定, 尽可能避免伤害面部其他神经。
1.4 护理方案: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指导、心理安抚、健康医学知识宣教、采用合理抗炎药物, 同时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制定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研究组采用整体护理: (1) 术前帮助患者做好手术基础准备, 清洁骨折部位避免病菌感染, 按医嘱行药皮试及术前规范用药, 耐心温和跟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信任感,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压力来源, 及时排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 术后根据每一位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保证患者正常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患者因不健康饮食降低治疗效果,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 嘱咐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安抚患者心理不良应激反应, 规范配合护理流程正常高效实施, 树立治疗康复信心。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一般资料用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时, 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后的护理效果:
应用整体护理的研究组患者93.82%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0%,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空腔恢复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口腔牙咬合关系及颞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治疗方案, 经国内外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整体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方案, 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正常生活[2,3]。
据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研究组93.82%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0%, 提示整体护理干预对患者身心起到良好效果, 耐心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内心想法, 有效排除患者心理不良情绪, 增加治疗配合度, 保证治疗过程顺利结束。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应用整体护理后牙咬合关系优良75例占92.59% (75/81) , 颞颌关节功能优良67例占82.71% (65/8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牙咬合关系55例占67.90% (55/81) , 颞颌关节功能优良51例占62.961% (51/81) 。提示研究组患者口腔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由此得知科学指导饮食, 规范功能训练,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等整体护理干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促进患者口腔功能早日恢复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中一项可行性护理方案。同时注意准确诊断下颌骨骨折类型, 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在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及治疗技术, 制定相对应护理方案, 确保护理方式的正确性, 是下颌骨骨折患者身体早日康复的基础前提。
综上所述,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常见技术, 整体护理干预对此治疗方案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蒙振根.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30.
[2]巨利峰.小型钦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领骨骨折9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2) :218-219.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为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治疗对象, 男34例, 女18例, 年龄22~47 (33.4±5.1) 岁;按致病因素划分:交通事故伤26例, 跌落伤13例, 打架斗殴伤9例, 其他伤害4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等) 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给予2组患者局麻或气管插管全麻, 并借助X线片、CT诊断等方式, 对患者的下颌骨骨折类型、咬合情况及具体位置等进行确定, 给予对照组应用颌间牵引治疗, 对骨折断端进行手法复位, 固定方式选择上下牙列带钩牙弓夹板进行, 在弹性橡皮圈的配合下, 对上颌与下颌加以牵引固定;给予观察组患者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首先通过临时颌间结扎的方式, 帮助患者恢复咬合关系;完成后将骨折断端的游离碎片及其软组织等进行彻底清除, 以免导致骨折愈合性差的情况出现;然后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选用相应形状的钛板, 选用2个小型钛板, 于患者两颏孔位置的骨折线上进行平行固定, 选用1个小型钛板, 于其颏孔后位置的骨折线进行固定。小型钛板要保证与下颌骨表面不存在张力密合。待固定完成后, 将颌间结扎解开。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口腔护理等。
1.3 评定指标
参照相关下颌骨骨折评定标准[1]:优:若治疗后下颌骨充分复位, 咬合能力佳, 颜面对称, 张口度超过3.5cm;良:若治疗后下颌骨基本复位, 咬合能力基本恢复, 颜面对称有所改善, 张口度在2.0~3.4cm;差:若治疗后下颌骨复位不理想, 咬合能力差, 张口度在2.0cm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选择SPSS 19.0统计包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选择百分率 (%) 显示, 组间比较选择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经X线检查, 观察组大部分患者的咬合良好, 开口度恢复正常, 优良率为96.2%, 与对照组的65.4%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下颌骨属于颅面部所有骨骼中最大的一种可活动骨。由于在面部上, 下颌骨的位置相对突出, 所受到的保护相对较少, 很容易在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发生骨折[2]。在当前, 临床在治疗下颌骨骨折时, 一般可通过钛板坚强内固定、颌间牵引手法复位、加压钢板固定和钢丝结扎术固定等几种方式来实现。在本研究中, 我们主要选择前两者为患者进行治疗, 发现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后, 观察组共有25例治愈, 经X线显示咬合良好, 开口度恢复正常, 临床治疗效果要较对照组显著, 说明相对于颌间牵引手法复位, 钛板坚强内固定更适合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相对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本研究认为这主要与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材料体积较小、质量轻、柔韧性好, 固位力度强、效果显著, 能够取得骨折一期的恢复效果, 以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咬合关系, 可在早期完成张闭口动作等多个方面有关。
综上所述, 在下颌骨骨折中应用钛板坚强内固定进行治疗, 相对于颌间牵引的临床效果更为突出,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全明, 张永红, 李新青, 等.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8) :213-214.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建立下颌骨模型
选用牙列完整整齐、牙周健康、咬合关系正常的成年男性志愿者1例。以眶耳平面为基准平面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螺旋层厚1.5 mm,从髁突到颏部连续横断扫描73层。选择骨组织窗观察断层,用Photoshop7.0读取每层骨组织边界坐标值。将坐标值输入SolidWorks2002有限元软件中,重建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1.2 参数
选取皮质骨弹性模量为1.37×104 MPa,泊松比为0.3; 松质骨弹性模量为7.93×103 MPa,泊松比为0.3[3],计算时取密质骨和松质骨弹性模量的平均值[4]。牙的弹性模量为20.29 GPa,泊松比为0.3[5]。固定系统用Champy小型钛板固定系统(马丁公司,德国),其材料参数为:长22.0 mm、 宽5.0 mm、 厚1.0 mm,弹性模量110 GPa,泊松比为0.3。
1.3 骨折设定
在右侧下颌角设定一条从升支前至下颌角的斜形骨折线,与骨表面垂直。骨折线宽度设定为1 mm [6]。骨折处放置1 块或2 块小型钛板。单块钛板在外斜线放置, 2 块钛板分别在外斜线及下缘放置, 2 钛板之间的距离为5 mm以上(图 1、 2)。
1.4 咬合加载
分别在下颌中切牙、健侧和患侧第一磨牙加载咬合力,均为Z轴方向。Tate等[7]研究发现下颌骨骨折术后6 周的平均切牙咬合力为62.8 N。Pruim 等 [8]认为牙列前后牙咬合力值之比为0.7∶0.8∶1.1∶1.4。因此,设定中切牙咬合力为62.8 N,健侧及患侧第一磨牙咬合力为125.6 N。
1.5 边界约束
把下颌骨抽象为活动铰链约束[9],在切牙咬合工况下抽象为Ⅲ类杠杆约束,而在磨牙咬合工况下抽象为Ⅱ类杠杆约束[10]。
2 结 果
分别取骨折线骨断端牙槽唇(颊)侧,牙槽舌侧,下缘唇(颊)侧,下缘舌侧在X、 Y、 Z轴3 个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下颌角骨折 尽管用2 块小型钛板对下颌角进行固定,但发现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磨牙咬合时,其牙槽舌侧在X、 Y、 Z 3 个方向上的位移均较大,在125.6 N的咬合力下不能对骨段提供稳定的保护。当将两侧磨牙的咬合力降为80 N时,骨断端的相对位移量在150 μm以内。但是当将下颌角下缘之小钛板去掉,只保留上端单块小钛板,即外斜线张力带固定时,在健侧及患侧磨牙80 N咬合力下,骨断端的相对位移量较大,不足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表 1~3)。
3 讨 论
AO内固定原则曾强调坚固内固定应达到“绝对稳定内固定”,是为了实现直接骨愈合(一期愈合)。这个观点曾引起广泛争论,特别是对于下颌角骨折的固定,使用一块接骨板还是2 块接骨板观点不一。1996 年,AO将该原则修改为“功能稳定性固定”,说明骨折的固定不一定需要绝对稳定。本实验也发现在咬合状态下,骨断端均能产生一定的动度。在临床上绝对的一期愈合是很少能够达到的,大多数固定存在微动,是一、二期愈合的混合愈合。Chanpy 在1998 年也谈到“小型钛板固定”不是绝对稳定,允许微动,骨折多为间接性骨愈合 [11]。
有研究表明保证骨折愈合的骨断端位移量在150 μm以内[12]。本实验结果表明下颌角处的骨折2 块小型钛板并不能保证在125.6 N的咬合力下骨断端的稳定性。这与Ellis等[2]临床研究情况一致。他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下颌角骨折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术后感染率很高,并认为这是由于固定的稳定性不佳引起的。
自从Champy的下颌骨骨折理想的固定线路的阐述以来,争议最大的就是下颌角骨折的张力带固定的稳定性和临床效果。国内外学者从实验和临床观察都对此方法提出了异议[2,13,14]。本实验结果显示在下颌角区,即使2 块小型钛板固定,在磨牙125.6 N的咬合力下也不能提供稳定的固位。但是当磨牙的咬合力降到80 N的时候,骨断端的相对位移在150 μm以内。此时去掉下颌骨下缘的钛板,保留外斜线处的钛板,即行张力带固定,从结果显示在牙槽舌侧和下缘的相对位移较2 块夹板时的位移增大很多。因为牙槽侧是张力带区,在咬合力的作用下,此区的弯曲、扭曲及剪切力均较集中,而舌侧没有固定,因此其相对位移较大。一块小钛板作张力带固定不足以保证下缘骨断端的稳固。
本实验假设的骨折为单一的线性骨折,骨折线宽度为1 mm,骨段之间没有力的传导,仅仅由2 块小钛板承担力的传导。因此相当于实际情况中骨断端之间有部分骨质缺损或粉碎性骨折的情况,但在实际情况中骨断端通常为锯齿形。对于没有骨质缺损的骨折,在准确的解剖复位后,骨断端可以传导部分咬合力,其锯齿形边缘可以起到锁结的作用而抵抗咬合力产生的部分扭转和剪切作用。因此,在实际情况下,对于单纯的没有骨质缺损的线形骨折,在解剖复位后可以行2 块小型钛板的固定,其骨断端的实际相对位移或许会小于150 μm。这可能是临床上许多下颌角骨折用此种方法固定后也能稳定愈合[15]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表明对于下颌角不利型骨折,骨折线上有第三磨牙阻生或有部分骨质缺损的情况,要慎用小型夹板外斜线的张力带固定,而是应该考虑用2 块小钛板沿外斜线和下颌角下缘固定,并且将下颌角下缘钛板加大或用双皮质螺钉,可望增加固定的稳定性。术后还需用头帽颏兜或短期颌间固定,进软食2~3 周,以使磨牙区的咬合力降到80 N以下。
总之,本实验结果提示下颌角骨折应根据骨折移位大小、骨缺损程度、骨折线上是否有需要拔除的牙等情况来选择固定方法, 2 块小钛板固定后应该辅助颌间固位和减小咬合力。而小型钛板张力带固定的稳定性不足,只适用于有利型和轻度移位并能解剖复位的病例。
摘要: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角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角不利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下颌角小型钛板外斜线单块钛板固定及下方增加一块钛板固定,分别模拟切牙咬合及健、患侧磨牙咬合,得出骨折段的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切牙功能咬合时,骨断端位移在150μm内,但在健侧及患侧磨牙功能咬合情况下,骨断端位移较大。2块小钛板固定时,骨断端相对位移量较大,需要降低咬合力至80N,1块钛板固定,骨断端相对位移量大,不能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结论:下颌角不利型骨折2块小钛板固定稳定性不足,需要降低咬合力;1块小钛板张力带固定不够稳定,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下颌部骨折患者104例, 其中男72例, 女32例, 男女比例为2.25∶1, 年龄 (33.7±6.1) 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60例, 坠落伤20例, 暴力外伤18例, 钝器伤6例。伤后3 h以内接受检查者58例, 伤后3~8 h接受检查者36例, 伤后8 h以后接受检查者10例。临床表现:骨折部位出现皮下淤斑、肿胀、疼痛, 骨折移位后出现面部畸形, 口内骨折线周围的牙龈撕裂和出血, 伴有牙齿松动、折断、移位, 下牙槽神经损伤时出现下唇和颏部麻木, 同时患者可伴随头晕、头痛等。所有患者均有颅脑损伤、四肢损伤、胸部损伤以及脊柱损伤等合并症。入选标准: (1) 既往无肝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 (2) 从受伤到手术时间不应超过10 d; (3) 患者无心、肝、肾等严重多系统性疾病; (4) 所有患者均为单纯下颌骨骨折; (5) 患者无神经、精神疾病, 可以配合医生治疗; (6) 全口牙齿不少于24枚; (7) 无麻醉及手术禁忌证。按照随机原则将10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5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各项常规查体、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合并严重颅脑损伤者待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时再实施手术, 合并四肢骨折、胸部骨折等可联合手术, 开放性骨折实施急诊手术。术前常规拍摄下颌曲面断层片, 行螺旋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 明确骨折的类型以及部位。对照组患者应用金属丝骨间内固定:患者接受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 下颌体部或下颌角存在骨折者, 选择下颌角围绕切口或下颌下缘切口;涉及颞颌关节的骨折切口选择在耳前或颞部。依次切开皮肤以及皮下, 注意保护神经、重要的血管、腮腺和颌下腺腺体, 分离骨膜显露骨折断端, 使骨折断端复位并保持正常的咬合关系, 应用骨钳固定, 松解周围粘连组织, 在距离骨折断端两侧约10 mm处打孔, 每侧打两孔, 四孔排列成正方形, 使用金属丝交叉固定骨折断端, 剪掉多余金属丝, 止血、冲洗后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麻醉方式同对照组, 采用口内切口 (髁状突骨折、下颌升支、下颌角骨折除外) , 开放性骨折一般采用原伤口入路, 切口距附着龈>5 mm, 逐层切开组织, 同时注意分离面神经下颌缘支、下颌下以及颏神经, 防止神经损伤, 显露骨折断端, 恢复咬合关系, 同时最大程度地达到解剖复位;行上下颌骨牙弓夹板固定术, 根据下颌骨应力曲线进行模拟分析, 选择合适的钛板, 确定数量和位置, 塑形后将小型钛板塑形置于骨折处贴合固定, 钻孔方向要与骨表面垂直, 骨折线两侧至少使用2个钛钉, 钛板应放置在扭力、张力最大的部位;再次检查确定患者自然咬合关系, 冲洗后缝合伤口。两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注, 开放性骨折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4 h去除引流。患者完全清醒后行颌间弹性牵引, 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骨折部位、合并症情况决定牵引持续时间, 一般2~6周。加强口腔卫生, 去除颌间弹性牵引之后即开始让患者进行张口训练[3]。
1.3 观察内容
(1) 临床疗效:优:开口度>40 mm, 无张口受限, 咬合关系良好, 骨折复位较好;良:开口度30~40 mm, 张口轻度受限, 个别牙齿错位, 咬合关系欠佳, 骨折复位好;差:开口度<30 mm, 张口受限, 牙齿发生错位, 骨折畸形愈合未达到复位。 (2) 术后患者咬合关系以及颞颌关节功能情况。 (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观察组不同骨折部位术后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3.0软件, 所有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根据骨折线的部位分为下颌骨颏部骨折、牙槽骨骨折、升支部骨折、体部骨折、角部骨折,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疗效优40例、良10例、差2例, 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优30例、良13例、差159例, 总有效率82.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术后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观察组52例术后骨折愈合均良好, 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50例、不良2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49例、不良3例。对照组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42例、不良10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39例、不良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 (9.23±2.68) d, 对照组 (13.78±6.87) d。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1.5%。观察组发生围术期相关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8%, 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1例、发生率为2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以及各项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 颌面部外伤患者在临床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患者受伤后可能严重影响外观、语言以及进食, 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意义重大[4]。下颌骨位于面部最下方, 由于其位置突出、面积较大, 颌面部损伤后其骨折发生几率最大, 研究报道下颌骨骨折发生率占颌面部骨折的50%~75%[5]。一般下颌骨骨折好发区域有体部、髁状突区、下颌角、颏孔区以及正中联合等, 治疗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面容、发音和咀嚼功能[6]。
已往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有颌间牵引、切开复位加钢丝内固定等方法, 但是存在临床治疗效果差、手术时间长、骨折愈合时间长、骨折固定不稳定以及咀嚼、张口功能受限等缺点[7]。Champy等[8]在60年代就开始应用钢板、螺钉行下颌骨骨折坚固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具有良好的抗腐蚀以及生物相容性, 患者置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用取出, 并可以将骨折端良好复位甚至全部达到解剖复位, 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 对颞颌关节活动影响小, 患者术后早期就可以进行功能锻炼, 极大地增进了颌面部重要功能的康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均良好, 术后咬合关系和颞颌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发生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颌部骨折患者104例, 按照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实施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金属丝骨间内固定,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40例、良10例、差2例, 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优30例、良13例、差9例, 总有效率82.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52例骨折愈合均良好, 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50例、不良2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49例、不良3例;对照组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42例、不良10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39例、不良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9.23±2.68) d, 对照组为 (13.78±6.87) d;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对照组发生6例, 发生率为11.5%;观察组发生围术期相关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8%, 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1例、发生率为21.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 方法 简单, 值得临床常规推广。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并发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蒙振根.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30.
[2]周永庆, 胡图强, 喻学洲, 等.可吸收固定板治疗颌骨骨折31例[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0) :989-990.
[3]周勇.三种不同术式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 2010, 31 (12) :1828-1830.
[4]程德新, 黄卫东, 程学斌, 等.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合并踝突骨折的坚强内固定治疗[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7) :430-431.
[5]于锋, 林群久.口内切口治疗90例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7) :118-119.
[6]巨利峰.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9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2) :218-219.
[7]赵延涛.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9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30.
[8]龚波涛.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与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