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

2024-05-22

新教师(精选12篇)

新教师 篇1

教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它的特征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由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 再到科学文化知识传递者, 教师角色在不断的演变中。在新的时代中,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传播者, 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策划者。

一、教师角色从课堂的包揽者到导演者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 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堂语文课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精神饱满地学下去, 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当导演。应该承认,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是非常枯燥的, 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 我们应该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比如: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 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理想”时, 先问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为实现理想你做过什么努力?在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坚持下来了吗?有没有人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况?他们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要实现理想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 写起来非常顺畅, 这一次的作文写得特别好。

二、教师角色从死板的教书匠到艺术家的转变

欧美一些国家认为:现代老师角色, 应有人文特质、有艺术修养, 在发展指导学生的智慧时, 还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特别是语文课文都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从本质上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 更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 成为有内涵的“人师”, 既拓展心灵智慧, 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艺术熏陶, 获得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生动起来, 学生才能喜欢上。

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长沙》时, 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湘江风景的那一段, 然后闭目想象, 在脑中重现那如画的江山, 再出示网上下载的一些湘江秋色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美丽。接下来, 让一个学生感情朗诵诗歌, 又让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表演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 结果学生深受感染, 学习情绪高涨, 许多人要求自己也来一次。

三、教师角色从知识的复制者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在此背景下, 教育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 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上课中, 我一常常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如在上《陈奂生上城》时, 我不但让学生与《阿Q正传》作比较, 找出这两个人物的异同, 说说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陈奂生与阿Q其实也有他们伟大的一面, 因为正是他们的精神胜利法, 他们的忍耐和坚强才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学生由此打开了思路, 跳出了框框, 说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见解。

总之,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成为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建构者、心灵的塑造者、健康向上的激励者。作为当代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创造性和敏锐进取的改革精神, 为培养新型的优秀人才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教师 篇2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哪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散播着希望。”

在这神圣的三尺讲台上已经工作了十三年,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因为我爱当教师,我爱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只可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因热,我懂得了教育孩子要从爱开始。课堂上,我对每一个孩子要求都很严格,因为我告诉我的学生,我宁愿你们现在因为我的批评而暂时记恨我,也不希望你们将来长大了,因为我的不管不问而恼恨我。课下我和他们打成一片,渐渐地,他们和我成为了朋友,还记得去年的平安夜,我成为办公室收到平安果最多的老师,哪一个个精心包装的平安果表达了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

新教师如何走进新教室 篇3

关键词:新教师;新教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29-01

刚刚入职的新教师如何进入刚刚接手的新班级,看似是新教师展开新一轮教学的自然过程而已;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本文即以这一现象为分析对象,尝试对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做一点分析。

新教师在接手新班级之前,可能面临这么两种情况:

一是学生通过班主任或其他渠道,得知某个学科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老师,如此一来,学生会抱着好奇的心态,仔细摸索、打量这位新老师;甚至会不由自主的把新教师与原教师进行比较。

二是学生不知道换了老师,新来的老师必定面临着挑战:假如前面的教师教的还可以,换了新老师,班级的学生自然对新老师不会抱着欢迎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挑剔的眼光,打量新老师;假如前面的老师教的效果不怎么样,这门课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已经成为他讨厌的科目之一,如此,新教师的到来,想必也很难挑起那部分同学的兴趣。

如此看来,第一节课,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更多的可能是“敌对关系”。那到底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和状态,什么时间进入教室比较好呢?

我们先一起分享两个较典型的新教师走进新教室的例子:

例一:这发生在电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当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小姐到一所女子学校任教。年轻的沃森小姐即将面对的是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学生们,她拘谨地站在教室门外,女孩子们叽叽喳喳的从她身旁挤过去,沃森小姐试图冲她们微笑,但笑容里却流露出几分讨好的意味,她就像一个不确定自己手否受欢迎的客人一样,无助且尴尬。她怯生生的伸着脖子透过窗户向教室张望,手中的皮包挡在自己胸前,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动作。一位女同事从旁走过,迟疑一下,说:“小心她们会发现你内心的恐惧。”

例二:来源于《教书匠》。“今天上午,我得做些决定。一分钟后,铃声将会响起,他们将蜂拥而入。如果他们看见我坐在讲台边,他们会说什么呢?嘿,快看,他正在躲起来。他们是研究老师的高手。坐在讲台边意味着你害怕了或者你很懒,所以把讲台作为屏障。最好的办法是离开讲台站着,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做个男子汉。第一天犯的错误需要几个月来弥补。”

对新教师来说,学生是天生的“捕猎好手”。新教师走进教室时的神态、面目表情,步幅、动作,甚至是细致的眼神,手部动作,都成为学生们搜索的目标,都成为他们检验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严格“监视”,其后果是学生基本都过这个简短的过程形成他们对你最初的印象,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程度。

相反,看看新教师们都是以一种什么心态或者准备参与这场学生主导的“战斗”呢?大多数新教师的状态与沃森小姐的情况一致,刚进入教室,大多愿意脸露微笑,希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新教师确实能够与学生走的更近,甚至是“称兄道弟”。这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否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尚需研究。如此一来,新教师究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在这场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场“搏斗”中战胜呢?

期望。新教师对新接手的班级一定是抱着期望的,但在第一次与学生们接触时,就应该让学生们清楚,教师对他们的具体期望是什么,明确奖惩行为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具体说,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期望:学习效果期望,即通过本课程的综合学习,学生最后能达到的底线要求是什么;行为表现期望,学生在课堂中哪些行为是受提倡的,哪些行为会受到处罚,而哪些行为又属于可以偶尔为之,调节课堂气氛的。

规则。尽管现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指导,而非管理,但适度的规则有助于教师恰当的展开课堂指导。比如,学生课堂参与规则、课外作业的规则、课程考核规则等等,都应向学生明确。这有助于学生对教师、课程印象的转变:新教师刚进入班级,学生对老师的服从、认可,主要源于我是学生,他是老师这样一种基本认识,而这属于绝对型的身份权威,但学生明确相应的规则后,学生会意识到,在这堂课里,不仅仅是老师存在,还有一些列外在规定在限制着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学生会不自觉的遵从源于规则合理性的合法性权威。看似平常,实则课堂行为管理有了质的变化。

灵活性。它表明的是新教师在进入课堂后,能够将之前所准备的期望、规则与实际的课堂反馈进行灵活性的调整。教学之难,难在其对象是会变化的活生生的人。更不用说班级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这样灵动的人。事先准备的,与实际产出的,必定是会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新教师做好心理准备,适应随时出现的变化。

此外,对不同的新教师,课间十分钟,什么时间点进入教室,也是不一样的。信心十足、准备充分的老师,大可以稍微提前一点进入教室,与学生在课前就有一个互动、了解。而比较紧张、担心自己会出乱子的教师,我认为,最好是在课前两三分钟进教室,留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教学用具就可。

老教师 新教师 名教师 篇4

一、老教师的“慢三步”

部分老教师上课总是滴水不漏。课堂教学以教代学, 不能让学生放手一搏。公开课更是谨小慎微, 唯恐出“纰漏”。故课堂内容少, 信息量不足, 教学传递缓慢, 结构松散, 练一遍再练, 读了还读。课堂教学无兴奋点可言,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此外课堂教学过于程序化, 一副老面孔, 一曲老腔调, 天天如此, 使学生久而生厌。如此一来, 教师处理学习内容无新、无活, 煞费苦心地每事必问, 每问必答, 每学必究。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求知欲望不能满足。教师的课在学生的耳朵里俨然是一首“催眠曲”, 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教学效率也还是十分低下。一位老教师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时只是反复读性质, 反复让学生板演, 岂有新、活而言?

俗话说得好:“网无眼不可得鱼!”出点小纰漏是不会影响大局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放手一搏, 才能领略“海上风光”。

二、新教师的“迪斯科”

部分新教师上课与老教师正好相反, 节奏过快, 表现为过高估计学生, 信息量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 看看时间不多就来一个“闪电式”, 教学结构呈跳跃状, 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要知道吃了夹生饭, 消化是不良的。久而久之, 学生厌学的情绪油然而生。教师只能加班加点, 从而扼杀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此提供药方两例, 仅供参考:

1. 明确目标, 循序渐进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堂上教者应施以调控, 给学生主体地位, 留有思考的空间, 根据信息加工与处理的进展情况, 确定下一步教学方案。任意放羊、随意跑马,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再也没有比这种方法更有害的了。”

2. 由主及次、先放后收

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矛盾, 但在某一阶段、某一时间只有一种是主要的, 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各个击破。

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多, 如果把这些系统看作并列关系, 先主后次, 无先无后之别, 平均用力就会事倍功半。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 教材给出了三道例题, 前两道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第三道例题既有同分子又有同分母的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是本课的重点亦是难点, 应让学生先学再教, 探索解题规律, 这样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名教师的“热乎乎”

大凡名教师上课, 课堂总是充满生机, 高潮迭起。名师共同之处就是“撬”“放”“让”。撬就是撬开学生的嘴巴, 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为什么。著名特级教师李丽有一次就遭遇“尴尬”, 由于活动人数多, 场面大, 学生紧张, 上课时一言不发。李老师通过套近乎, 拉家常, 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放”就是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 如一位教师讲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 让学生再次在直线上表示1/2、1/3、1/6、2/3。

师:除了前面学过的方法外,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短暂沉默后) 我可以统一分数单位再表示!

师:怎么统一?

生:1/2就是1÷2, 根据商不变性质, 1÷2=3÷6=3/6。

(师肯定地点了点头, 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相机诱导, 独具匠心的提问和鼓励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障碍, 把亮点留给了学生。

新教师 篇5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我们告别了快乐的暑假,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

每当我走进校园、走上讲台,看到你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时,都会想起我的童年和老师。我感到很高兴,一毕业就能和这么多可爱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作为新教师,我已经做好准备做到“三心二意”:即责任心、爱心、耐心和做人诚实、做事乐意。并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将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刻苦钻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深厚的涵养,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教艺;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听课、上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稳讲台,尽早成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杰出教师。同时,我将不断积累经验,勤恳工作。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工作,我感觉到我们的学校很有潜力,我们的领导很有魄力,我们的老师很有能力,而我们的同学们则很有活力。我相信,我们学校一定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同学们一定会大有前途。只是,这需要我们彼此的信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与拼搏。

最后,在教师节和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我衷心的祝愿我们的领导和全校教师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XX年9月

新教师在教师节会讲话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新教师 篇6

——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

【编者按】为促进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海峡两岸教育界人士的相互了解,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台北教育大学主办,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编辑部、福州市钱塘小学承办的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于2013年10月在福州隆重举行。语数两场研讨会吸引了近3000位海峡两岸教育专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以优质课展示、专家讲座、现场互动、学术交流、综合探讨等方式观摩聆听,切磋交流。此次交流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台湾网》《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听课教师也好评如潮,纷纷来稿畅谈他们对此次研讨会的学习体会。

2013年10月19日,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数学专场)在福州举行。

一、展示新理念,在实践中致力课改理念的落实

现代教育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培养学生“四能”,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重要意义并不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理能力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重演绎,轻归纳、类比,学生很少经历探索结论,提出猜想的过程。基于此,活动确定了“培养推理能力,促进教学思考”的主题,其中关键词“推理”与“思考”,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林碧珍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时积的变化规律,展示了如何让学生感悟不完全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发现学生推理能力。著名特级教师王永对此非常肯定,同时他认为《积的变化规律》是一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他指出,让学生看到算式的规律,并尝试去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方面上,语言描述和符号描述是两种重要的方法。

台北教育大学钟静教授的讲座内容新颖,她为我们展示了台湾数学课程连结主题的理念与实践。关于“连结”为主题的观点,是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借由内部连结来掌握数学的方法,增进数学素养,并借由外部的连结来拓展数学应用,加强数学式的思考。为大陆小学数学研究提供了一扇新的窗口。

台湾新北市中正小学詹婉华老师的《长方形面积》一课,让我们看到与大陆教师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为我们展示了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做中学”。王永老师在评议中指出:学生学数学一定要老师们领着他们去“做”,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是“做中学”的三环节。尽管两岸小学数学都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台湾教师的课堂“动手做”的经验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这样的两岸交流真需要多一些。

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与郑桂元老师的《观察的范围》,同样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尤其在指引学生思考的过程上,为我们展示了独到的艺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余文森教授强调:数学教学应当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优秀的数学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概括活动,去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刘加霞教授《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讲座,从理论的高度,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一线教师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认为,中国人和中国的数学教学,尤其缺少的是合情推理。她强调,培养创新能力要学会“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经验、直观与直觉。

二、寻找新交集,在碰撞中追求两岸经验的融合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本届活动的举办,为老师们了解台湾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交流研讨,切磋教育心得、借鉴成功经验,促进了两岸教师的共同成长,这是本次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台北市士林区的孙德兰老师的自编教材《加一加》,给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学生上“10以内的加法”,她通过游戏,让不同颜色的方块与数字一一对应,让学生玩加法。课后引发了大家热烈讨论。关于本课最终延长了授课时间的问题,有教师提出,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孩子,什么颜色代表哪个数字,这样开展教学是否更有效?观点的碰撞,折射了两岸教育理念的差异,换一句话说就是不同教师心中“好课”标准的不同。直接告诉颜色与数字的对应,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完整和效率,而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体现了台湾课堂更侧重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和感悟。

台湾教师的课堂,还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教师在学习习惯培养上有别于大陆教师的精彩。孙德兰老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听、问、说、想。然后,她逐一告诉学生,你有责任听老师说,听同学说;有问题的时候,你有责任问老师,问同学;你明白的时候,你有责任举手,有责任把话说清楚;别人在说的时候,你有责任想一想。詹婉华老师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课堂的五点要求:发言要举手、操作要认真、讨论要轻声、聆听要专心、学习要快乐,并在学生互动中解释要求。这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教育在学生习惯培养上的独特文化。彰显了台湾课堂的育人特点。

三、推出新教师,在课堂中追寻闽派教师的踪影

本次活动,推出了福建新生代名师代表——厦门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戴曙光老师和福州乌山小学的林碧珍老师,他们的两节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示了“闽派教师”的风采。

戴曙光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把组合图形面积推理的方法概括为“先分再合”“先合再分”两大策略,正当学生以为探索尘埃落定的时候,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是否还有一分为一的方法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崭新的探索平台上。林碧珍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同样如此,在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上颇见功力。“质朴之中凸显深刻,内敛之中孕育激情”,这让我们看到福建名师群体越来越清晰的身影。

本次活动的举办,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岸基础教育的了解,加强了两岸教育改革经验的融合,为两岸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陈峰主任在本次活动开幕式上说:“《新教师》把教师培养与出版社的社会贡献联系在一起,正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活动在助力教师发展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五中学小学部 责任编辑:王彬)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篇7

内容简介:《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全书共分五部分:“导论”包括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和新世纪专业形象的总体概述;“教师德性论”从追问“教师德性是什么”入手,论述了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以及养成;“教师审美论”由教师职业美的产生、表现和价值三部分构成;“教师发展论”则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史梳理,对“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语”以《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所提供的经验为依托,对教师如何实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推荐理由:全书既有历史的考察,也有现实的清理;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剖析,以全新的视角、精到的论证使教师发展研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该书无论对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抑或是正在成长的未来教师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所提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新时期教师素质的新结构 篇8

一、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教学资源、实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的素质。面对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瞬息万变及知识传递更新的高速度,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已难以胜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因此加强学校教师尤其是面广量大的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建设已势在必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具备制作、运用教学课件乃至开发教育软件系统的能力;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处理, 使之符合运用计算机教学形式的要求, 把课本上的语言变成图像、声音, 甚至是动态的知识结构网络, 活跃课堂教学;三是教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或教学软件的制作, 以及声像资料的选用要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融为一体。

二、教育创新素质

1. 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 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首先, 教师要有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素养, 包括基本理论素养和专门理论素养。基本理论素养是指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使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素养;专门理论素养是指合乎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论素养, 如语文教师就需要学习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等内容。

其次, 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特别要能够利用现代高科技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再次, 还要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 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

2. 具有灵活性的实践素养,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别, 有效调动学生的整体积极性;分析时, 察言观色, 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解答时, 可以鞭辟入里, 也可以点到为止,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在高科技的引导下,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引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然, 教师还应该由课内向课外及时延伸, 由知识向能力转化, 在广阔的时空中开启学生的心智。

3. 具有严肃性的人格素养, 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严肃性的人格素养, 首先指在事业上, 教师应敬业。敬业的教师, 才有可能发挥对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创造性。其次, 在对待学生上, 要充满爱心。关爱学生的老师在获得学生尊敬的同时, 也获得了辅助学科教学的功效。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 才会时时和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情况, 以利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再次, 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追求, 不断努力, 勇于奋进, 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成为创新教育中学生的航标。

三、教育科研能力素质

1. 具备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

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 必须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因为能否开展教育科研以及开展后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教育科研人员的理论素养。所以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 以及中外教育史等等。

2. 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多种,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 要掌握的则是一些比较基本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 掌握了这些方法, 还需要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运用, 因为任何一种方法的娴熟运用不是靠背书得来的, 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同时, 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 往往不会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方法, 而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或者是以一种方法为主, 其他方法兼用。

3. 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中小学教师由于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特别是在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这个怪圈的情况下, 要他们同时从事教育科研、开展学术研究, 其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在一些教育科研还在起步阶段的地方, 特别要提倡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具有奉献精神, 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在工作量上斤斤计较, 那么教育科研就不可能开展下去, 研究型教师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新教师成长“四忌” 篇9

一、面对问题,忌“消沉迷茫”

刚毕业的师范大学生,读书时有许多愿景:那里有漂亮的教学楼、聪明可爱的学生、关心体贴的领导、互相帮助的同事、大力支持的学生家长……自己想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想培养出最杰出的人才……可现实呢,你可能到一所边远村校任教,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那里教室陈旧,条件艰苦;那里没有什么文化设施,文化娱乐活动少;那里教师紧缺,你既是教师又是领导还是炊事员;那里学生不多,所教的学生也不尽人意……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如。怎么办?是沉沦?是消极?还是抱怨?我认为那不是年轻人的风格。你要知道环境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所改变,环境更不会来适应你。你必须主动面对,主动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激励自己,安心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出成绩,让家长和领导认可,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

二、认真务实,忌“轻狂浮躁”

轻狂在每个年轻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特别是对于刚从象牙塔走到相对落后的农村的新教师来说,更是不可避免。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对个别农民落后的思维方式、较低的认知能力和不文明的言行举止感到无奈,往往会不经意地流露出轻视之情,然而这却是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忌,是学生家长最不能接受的,必然导致和村民们的关系僵化。此时的你要不事张扬,应以低调实干的形象赢得学生家长的认可。个性张扬是新教师的鲜明特点,但要注意分寸。农民是很朴实的,看不惯轻狂张扬的个性和作风;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很实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要想做好村校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沉下去,落实教学常规,抓住关键环节,扎实工作,把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上来。

三、知难而进,忌“怕苦畏难”

新教师没有体验过农村教育教学生活的艰辛。来到农村,学校虽然做了较好的安排,但是相对于优越便利的城镇生活来说,无论是吃喝住行,还是学习娱乐都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有时还可能出现很多现实困难。如工作中要直接面对学生,面对学生家长,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有时甚至还会面临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如果新教师害怕吃苦,不敢主动面对困难,害怕处理矛盾复杂的问题等,那么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这时,你要审时度势,知难而进,让自身能力在艰苦条件中得到历练和提升。选择农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苦难和磨练。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用激情和信心去迎接种种困难的挑战。只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在村校教育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锤炼自己,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不断进取,忌“自我满足”

新课程对物理教师提出新要求 篇10

一、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谈起课改,不少人对传统教材、传统教法“咬牙切齿”,甚至到了“与传统决裂”的地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传统教材、教法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弊端、有不足。比如:唯分数论下强调学业成绩的人才选拔制度、千古不变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千人一面的“精英”教学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够;基本能力较强,但创造能力不足;解题能力很强,但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很少,自信心不足;学习非常勤奋与刻苦,但人生观与价值观模糊。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的主体。物理教师要逐步形成与学生的“对话”的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缺乏自信,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的朋友,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物理教师必须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物理课程的开发能力已成为物理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只有培养和增强物理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能,物理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物理教师去挖掘、去创造。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已不再是惟一的物理课程资源,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在执行物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实例;二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三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这三个概念后,容易对这三个概念产生混淆,也很难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实际意义。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让每个学生进行从一楼到四楼搬砖的活动,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然后,我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评选出了3个“全班之最”: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和机械效率最高的。3项“冠军”分别由不同的3个学生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这正是实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学生在总结中写道:“老师曾反复给我们强调做功多不一定功率大,功率大不一定机械效率高。我们虽能从公式上认识到这一点,但通过亲自实验,才真正彻底地把这个道理弄懂。”“当选出机械效率最高的同学不是身强力壮的男生而是全班最矮小瘦弱的女生时,我们发出了一阵惊叹。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时,我们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实验课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也使我们感受到物理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学习物理不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喜欢在这样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实践证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楷模,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物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我国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和教材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仪器等是教学辅助工具,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形成了一种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体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学习周期长,反馈速度慢,个别化教学效果很差。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课堂教学,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七、开展科普活动,重视第二课堂

新教师成长“四 篇11

一、面对问题,忌“消沉迷茫”

刚毕业的师范大学生,读书时有许多愿景:那里有漂亮的教学楼、聪明可爱的学生、关心体贴的领导、互相帮助的同事、大力支持的学生家长……自己想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想培养出最杰出的人才……可现实呢,你可能到一所边远村校任教,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那里教室陈旧,条件艰苦;那里没有什么文化设施,文化娱乐活动少;那里教师紧缺,你既是教师又是领导还是炊事员;那里学生不多,所教的学生也不尽人意……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如。怎么办?是沉沦?是消极?还是抱怨?我认为那不是年轻人的风格。你要知道环境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所改变,环境更不会来适应你。你必须主动面对,主动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激励自己,安心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出成绩,让家长和领导认可,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

二、认真务实,忌“轻狂浮躁”

轻狂在每个年轻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特别是对于刚从象牙塔走到相对落后的农村的新教师来说,更是不可避免。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对个别农民落后的思维方式、较低的认知能力和不文明的言行举止感到无奈,往往会不经意地流露出轻视之情,然而这却是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忌,是学生家长最不能接受的,必然导致和村民们的关系僵化。此时的你要不事张扬,应以低调实干的形象赢得学生家长的认可。个性张扬是新教师的鲜明特点,但要注意分寸。农民是很朴实的,看不惯轻狂张扬的个性和作风;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很实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要想做好村校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沉下去,落实教学常规,抓住关键环节,扎实工作,把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上来。

三、知难而进,忌“怕苦畏难”

新教师没有体验过农村教育教学生活的艰辛。来到农村,学校虽然做了较好的安排,但是相对于优越便利的城镇生活来说,无论是吃喝住行,还是学习娱乐都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有时还可能出现很多现实困难。如工作中要直接面对学生,面对学生家长,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有时甚至还会面临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如果新教师害怕吃苦,不敢主动面对困难,害怕处理矛盾复杂的问题等,那么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这时,你要审时度势,知难而进,让自身能力在艰苦条件中得到历练和提升。选择农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苦难和磨练。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用激情和信心去迎接种种困难的挑战。只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在村校教育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锤炼自己,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不断进取,忌“自我满足”

不可否认,新教师的确是教师中的新鲜血液,但如果因此就飘飘然,甚至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思想上的满足,容易产生小富即安的心理,导致行动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我满足的心态必然产生不思进取的心理,就会失去对更高目标、更高理想追求的动力和激情,是对人生大好青春的极大浪费。因此新教师要调整心态,转变角色,努力适应艰苦复杂的农村形势,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南京小学)

关注新形势下的教师新角色 篇12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都是在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在新课程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知识权威者的形象, 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面向全体学生, 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注重个别指导,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应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一幕广告给了我启示:劳累了一天的媳妇为婆婆端水洗脚, 回头儿子也端来了一盆水。“妈妈, 洗脚!”稚嫩的童音直沁入心脾, 多好的教育题材呀!更为欣慰的是女儿看了广告后, 一天也为我打了一盆水:“妈妈洗脚!”……虽然是一盆冷水, 可我心里却暖烘烘的。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 周围的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关爱互助、纪律卫生、热爱集体、劳动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

三、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教师在教学中, 要重视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利用材料制作教具, 更直观形象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有效利用可用资源运用于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亲自实践, 让他们自主获得知识。如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时, 我用五色纸拼小鱼, 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三角形:1条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2条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3、4、5条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很自然地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又如在上《观察物体》一节课时, 师生课前都作了准备。我用纸做了个长方体, 各个面用水彩笔涂出了色, 课上先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 结果学生很快得出不同方向观察到的颜色不同。接下来师生共同观察各种动物玩具 (师生从家里带来的) ,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观察物体要多角度地从不同方向观察, 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是局部不是物体的全部。这样, 就加强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四、教师是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新课程的开发者、理论实践的研究者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诸多因素影响, 学生的依赖意识比较强, 再加上传统教育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权威, 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创造活动, 就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创设一种自然宽松的环境氛围, 适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大胆质疑, 勇于实践, 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体验。如在数学《广角》一课中, 教材编排了一些排列、组合知识, 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大讲特讲概念。为此, 我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领悟了这些渗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可见激起学生的认知活动, 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积极自主地去探索新知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 不管教师充当什么角色, 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我们要想使自己成为能够面对新世纪多方面挑战的优秀教师,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从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木兰县木兰镇双江小学) 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当前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还不能很好衔接的现状等, 英语教师有责任去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

有人说, 英语看都看不懂, 还预习?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殊不知, 学生具有良性思维, 并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预习应该不成问题。预习有利于学生课堂上专心地、有目标地与同学合作学习。学生如果发现自己肯定不明白或不会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记号, 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 那么, 学习效果会很高的。因此, 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最大努力地教会学生预习, 教会学生

二、培养学生泛读的习惯

中文小说、笑话是学生非常喜欢的, 习但他都能把汉字认下来吗?英文亦然。习的文因此, 章教。学生阅读时不必精读师要让学生多读浅显有, 浏览即趣易懂惯可, 要的是量, 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收集信

息, 扩大词汇量。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问,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后他们看到阅读题就会像读中文报纸一样自然而然地浏览或深读。

三、培养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英语学习重在语感。现在学习机、随身听、MP3、MP4以及音乐盒之类有的是, 硬件没问题;听力磁带免费发给学生, 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下载, 软件也没问题。因此, 教师要教导学生随时随地听, 听不懂没关系, 只要能感受到英语音调。熟听, 熟能生巧, 哪怕一句话深入心中, 也是效果。学生有了英语语感后, 就不至于听英语犯困, 说英语犯愁了。

四、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英语词汇主要靠记忆。人都有遗忘规律, 有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单词记住后, 不看还会忘记, 然后又记住又忘记, 反复进行直到一个词反复记忆11次后, 才能真正掌握。所以,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及时对英语进

五、培养学生试着用英语表达

农村学生学英语, 不利的是没有英语环境, 他们只在英语课上有机会说英语, 况且45分钟还不全是独自用英语表达, 非常有限。鉴于此, 英语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课上多抢着表达。另外,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学习了一节课后, 安排学生进行改编练习, 对话改编为短文、短文改编成对话等, 既要口头说出, 又要写下来, 形成书面材料, 不会写的可以夹杂少许汉语, 留作以后修改评比。这样, 既使学生的说英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获得了双丰收,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幽默生成的认知分析下一篇: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