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生成的认知分析(共5篇)
幽默生成的认知分析 篇1
幽默,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幽默, 以曲解、模糊、双关、歧义等形式, 成功地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矛盾与冲突, 缓和人际关系, 反映了说话人的智慧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最终带给我们极大的乐趣。该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 结合实例来探究幽默的产生机制及其认知过程。
1 关联理论与幽默的生成
关联理论, 一个新兴的认知理论, 为解读幽默提供了新的视角。
1.1 认知环境的差异
关联理论认为, 交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否得到显映 (manifest) 和互显 (mutually manifest) 。其中, 认知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相处的世界, 互显就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一事实或共同话题的明了[1]p181。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的互显是交际成功的首要前提。但由于交际者的地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认知能力和短时记忆的差异, 人们所能认识和把握的互显程度不一, 这就造成了交际者对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 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理解, 从而产生幽默, 例如:
1) A mother was teaching her 5-year-old son about God.
“Do you know, ”she said to him one day, “that God knows where everybody is all the time, and exactly what they are doing.”The little boy looked at his mother wide-eyed and said, “Wow.He must have a computer.”
幽默出现在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话。西方国家大多数国家信仰基督教, 信奉上帝。这段对话是母子之间的一段有趣对话, 母亲通过告诉孩子“上帝一直知道你在哪和你正在做的事情”来说明上帝是万能的。但孩子不了解历史, 他只能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 推断出“上帝肯定有电脑”, 母子双方的认知环境没有互相显映, 幽默就此产生, 再如:
2) Teacher:“Who knows wher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 signed?”
Student:“I know.I know.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这段对话也是由于认知环境没有获得良好的显映而导致的幽默。老师询问“独立宣言是在哪签订的?”这是个历史问题, 但是学生答案是回答签名应该签署的具体位置, 两人的认知环境没有得到互显, 从而产生了幽默。
1.2 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偏差
既然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不同, 交际者是如何成功地进行交际呢?Sperber和Wilson提出一个认知假设, 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关联性, 任何明示性的交际活动都意味着本活动有最佳的关联性[2]。关联程度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在等同条件下, 关联程度与语境效果成正比, 与处理努力成反比。但是, 在交际中, 听话人认为说话者提供了最相关的认知语境, 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真正的交际意图, 即最大关联性;而说话者尽量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 听话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交际意图, 即最优关联。听说人的最大关联性和说话者的最优关联性的偏离就是产生幽默的另一个原因。我们下面以实例来说明幽默如何产生:
3) Little Robert asked his mother for two cents.
“What did you do with the money I gave you yesterday?”“I gave it to a poor old woman, ”he answered.
“You're a good boy, ”said the mother proudly.
“Here are two cents more.But why are you so interested in the old woman?”
“She is the one who sells the candy.”
如3) 中, 小罗伯特向母亲讨要2美分, 母亲询问原因, 他解释说, 打算将这2美分给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我们听到这句话马上就成形成一个预设, 即小罗伯特是个有爱心的小孩, 所以这信息符合最大关联。但是后来“她是那个卖糖果的人“这一信息与之前的预设有着天壤之别, 出乎人意料之外, 符合最佳关联, 从而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的偏离与反差产生了幽默, 再如:
4) First:“My neighbor is very disgusting, who moved here recently, he rang the bell of my house with a rush late at night.”
Second:“It is disgusting in faith, do you call the police?”
First:“No, I just take him as a mad man, and continue to play my piano.”
说话者第一句话, 直接描述了昨天晚上新搬来的邻居深夜按他家门铃的事实, 听完后听话人马上就会形成一种预设, 即新搬来的邻居深夜打扰他人睡觉, 得出最大关联的推测。但说话者最后的信息“继续谈钢琴”推翻了听话人的推测, 产生语境效果, 符合最佳关联。
1.3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反差
关联理论认为, 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对于说话者而言, 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而对于听话人来说, 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说话者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刺激向听话人传递其交际意图。也就是说, 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真正目的是刺激听话者对其信息意图的反应, 听话人在新信息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认知语境, 通过解读信息刺激最终获得真正的交际意图。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大相径庭, 使读者啼笑皆非, 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例如:
5) Teacher:Some students are becoming arrogant.Do you remember the story about race between 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
Now, Jack, will you please tell us why the hare was defeated by the tortoise?
Jack:Because the hare fell asleep.
Teacher:Absolutely right!
What should we do so that the hare won't fall asleep?
Jack:Exchange the tortoise for the wolf.
老师一开始指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骄傲”, 然后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通过提问“怎样才能使兔子不睡觉?”, 引导学生得出理想中的答案“学生可以不能像兔子一样骄傲”, 这才是老师问题隐含的交际意图, 而不是纯粹的想知道如何使兔子不睡觉, 而学生的回答明显只是理解到老师问题的信息意图, 并没有结合当时的语境, 更新自己的认知环境, 从而最终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2 幽默的认知过程
幽默的理解首先必须推测相应的隐含前提 (即交际双方互显的认知环境) , 再结合说话者提供的新信息推导出其真正的交际意图, 不能局限于信息的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含义, 认知过程如图1。
6) David: (After a while.) How do you think I should propose
Chandler:David, I’m pretending to read here!! (laughter...)
要理解这段对话的幽默, 必须推测以下一些隐含前提:
7) Phoebe和Mike是一对情侣。
David想要追求Phoebe。
假装做事不是真的在做事, 而是想避免一些直接面对的尴尬。
Chandler的话语表面上和David需要的建议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结合隐含前提, 我们可以产生以下语境含义:
8) 我不想给你任何建议。
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3 结束语
关联理论为言语幽默提供了最强大、最充分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认为一切交际活动都是具有关联性, 交际的成功与否依赖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否显映 (manifest) 和互显 (mutually manifest)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说话者通过信息刺激向听话人传递其交际意图, 听话人在新信息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认知语境, 最终推导出真正的交际意图, 幽默是每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纲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81.
[2]Sperber D,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158.
谚语生成发展的认知解读 篇2
摘 要: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从认知视角解读谚语生成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人们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的生活体验在谚语生成中就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基础,而隐喻则丰富了谚语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谚语 体验性 认知 隐喻
一、引言
谚语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它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反思和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因此,谚语的研究视角较宽,既涉及到民俗学又关涉到语言学,既有对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跨语谚语的对比研究。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认知观为解读谚语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在认知隐喻的框架内讨论谚语的生成和发展理据。
二、谚语生成的认知理据
(一)谚语生成中的体验性
体验认知观认为,人类的生活体验是人类概念、思维、推理和语言形成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心智和意义表征都源于身体对环境和外部世界的感知经验(王寅,2014:506)。同样,语言活动与我们的身体体验也密不可分。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的特征(王寅,2007:114)。话语产出和理解建立在人类身心对于客观外在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谚语必然继承了语言的这种体验特点。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日常活动或现象通过隐喻形式表述出来,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谚语。体验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谚语中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气候农事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1)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2)吃菱吃水鲜,吃藕隔宿甜。
(3)三碗四盆子及勿来一碗炖螺。
(4)羊肉勿吃得,惹了一身骚。
(5)金窠银窠及勿来屋里着狗窠。
(6)慢船抵牛力。
例(1)表述人们对气温变化的直接感知,大致意思是:端午节之前天气尚冷,此时冬衣不要收藏起来;即便过了端午,天气还可能会突然降温。例(2)的大意是:吃新鲜的菱才水嫩多汁,吃藕就算隔夜也是甜的。该谚语的隐喻义是:做事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个谚语和嘉兴这个江南水乡雨量丰沛、水生植物多直接相关。可供食用的水生植物,动物类的河鲜也是水乡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例(3)的大意是:螺的味道鲜美,螺汤更是鲜上加鲜,一碗酱爆螺或是高汤螺触动的味觉是三四碗普通菜品远远抵不上的。我们知道,嘉兴以湖羊出名,湖羊吃水草长大,肉质细腻,水乡古镇的街头巷尾都能闻到红烧羊肉的香味。但是羊肉膻味重,有时候吃不上羊肉反倒弄得一身羊骚味就得不偿失了。例(4)比喻人没捞到好处,却惹了一身麻烦。例(5)在我国其他方言谚语中也经常出现,说明了谚语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关系;该句谚语意思是:外面再好的居住条件也不及自家住的舒适自在。嘉兴是“鱼米之乡”,旧时水道纵横,桨声欸乃,人们出行和运输货物多靠水路。当船满载货物的时候质量就变很大,虽然速度慢,但是动量大。显然,例(6)也是源自人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嘉兴方言表述气候农事的谚语也有很多。嘉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当地谚语准确反映了嘉兴地域的气候农事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
(7)五月黄梅好种田,错过黄梅勿种田。
(8)立夏晴,蓑衣笠帽满田塍,立夏落,蓑衣笠帽立壁角。
例(7)这个谚语与嘉兴的气候和农事相关。宋朝范成大在《村居即事》中就曾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嘉兴,黄梅时节农事繁忙,刚忙完春蚕又要开始忙种田,种田需要大量的水。人们把从多年在气候农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以谚语形式表现了出来。例(8)这个谚语体现了“蓑衣笠帽”曾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点;现在虽然农业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蓑衣笠帽已不常见,但作为谚语还是流传了下来。其大意是:如果立夏时候天气晴朗的话,农忙的时节会下雨。如果立夏下雨,农忙那段时间天气会晴朗。
嘉兴是丝绸之府,蚕桑之地,像“蚕熟一昼时,麦熟一场尿”“春分前后晴,桑叶加一层”等源于生活体验的谚语比比皆是。可见,谚语内容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人们的认知和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
(二)谚语发展中的隐喻认知观
如果说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直接来源,那么隐喻便是谚语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间接来源。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它能把谚语的本意映射到其他层面。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句证明了语言和隐喻认知之间的密切联系。隐喻涉及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转换关系(Lakoff,1993:206-207)。隐喻的始源域通常是已知的简单范畴,而目标域是后知的复杂范畴,两者之间的映射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整个认知模式的内部转移。
谚语常常以隐喻形式表述人们对生活和环境的体验,而正是人类的生活体验才使得人类思维具有意义。因此,如果没有人类的体验基础,就不可能派生出任何隐喻,谚语的生成与发展也无从谈起。借助于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人们才能理解隐喻表述,才能把谚语中的基础概念扩展至相关的隐喻概念当中。例如:
(9)羊毛笔戳的煞人
(10)卖了馄饨买面吃
(11)灶家菩萨淴煞勒汤罐里
(12)情愿养个擦墙擦壁,不愿养个隑墙隑壁
(13)三斤嫩姜不及一斤老姜
例(9)这个谚语中,“羊毛笔”是书写工具,作为笔尖的羊毛非常柔软,却能置人于死地。隐喻机制对谚语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始源域的“羊毛笔”通过映射后指的是其书写的文字,正如人们评价鲁迅时所说的“笔是最有力的武器”那样。例(10)这个谚语中,“馄饨”和“面”不再指本体,而是在具体的语境和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施喻者把“馄饨”和“面”这两者相似的特征投射到了与目标域“等值的东西”上。处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的解喻者通常能顺利理解其含义,即言人多事。早些年,嘉兴煮饭烧菜用的是烧柴火的灶头,灶山上贡奉着“灶家菩萨”,灶家菩萨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所以,在例(11)中,经过隐喻映射后,“灶家菩萨”转化为“烧菜做饭的主妇”。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接近吃饭的辰光,家中突然来了客人,因为毫无准备,弄的手忙脚乱。在旧时,人们家里通常会有一口水缸,河里的水挑来后用明矾净化,平时烧饭做菜用的就是水缸里的水,“淴煞勒汤罐里”表示“淹死或者跳入”水罐里,用来形容手忙脚乱的程度。在例(12)中,“擦”表现的是孩子的调皮捣蛋,“隑”在嘉兴方言里是“依靠”的意思,表明孩子没有活力;通过隐喻映射之后,动作变成了动作的执行者。整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养个调皮吵闹的孩子,也不愿养个不吵不闹,反映迟钝的孩子。例(13)中,“嫩姜”和“老姜”在谚语中已经失去始源域中的本意,经过隐喻机制作用后分别指代“没经验的新手”和“经验丰富的老手”,即:好几个没经验的年轻人比不上一个有经验的年长者。
此外,像“甘蔗老头甜,越老越清健”表示人年纪越大就越有涵养;“甘蔗马丝梢,勿尝不知道”则指任何经验教训都要经过实践才能体会。这种通过隐喻脱离字面意义而获得新含义的谚语在嘉兴方言中还有很多。通过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部分谚语在获得本义之后,经由隐喻机制,语义得到了发展。谚语虽然建立于个人体验之上,但不是简单的个人认知的结果,而是基于某个环境之下整个群体认知发展的结果。它会随着自然社会环境及语言本身的变化而变化,新的谚语会出现,旧谚语也会出现新意。
三、结语
谚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新的认知观为谚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嘉兴方言谚语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认知观中的“体验性”和“隐喻映射”的特征。隐喻机制为谚语的语义扩展提供了条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谚语也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隐喻的映射机制又赋予谚语新的语义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Andrew,Ortony.Metaphor and Thoughts(2nd Edition)[C].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王同忆.语言大典(下)[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5]王寅.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重庆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王寅.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钟瀛洲.茅盾丰子恺故里乡音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分析 篇3
1 幽默
对于幽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对幽默有过研究,主要是从修辞方面进行探讨。其后,学者们发现幽默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还能应用于其他方面。因此,学术界出现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等跨学科对幽默进行的研究。所有的研究都为语言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广义上说,幽默是人类交际过程中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等,幽默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化。根据幽默是否借助于语言,将其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由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主要是依赖话语完成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言语幽默(verbal humor)。
2 抑制机制与突显机制
抑制是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调节着人的认知和行为。同时,抑制也是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加工机制。关于抑制机制的概念和分类,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jorklund与Harnishfeger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Hasher与Zacks
则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内容。除此之外,Gernsbacher所说的“抑制”(suppression)是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了的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激活水平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方面。尽管研究者们针对抑制机制所提出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是总的说来,都主张抑制是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关于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相关理论有:第一,建构-整合模型。Kintsch提出的这个模型认为,理解的过程由建构和整合两个阶段组成。建构阶段指根据输入的语言信息,自下而上的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相对来说,这个阶段不受语境的制约。整合阶段是一个受意识控制的过程,获得与语境一致的信息,排除无关的信息和不符合语境的命题。第二,结构建造框架。Gemsbacher认为语言的理解包括奠基,映射,转移3个过程,首先,用最初输入的信息建立一个基础结构,然后把新信息映射到这个结构上,如果信息与原来的结构不一致,就要建立一个新的子结构,就是转移。第三,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Hasher和Zacks把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和年老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占据重要地位,抑制效率的下降会导致阅读理解加工效率的下降和认知老化。
突显是认知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种特征,按照认知规律,事物突显性的认识源于人的心理。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注意的焦点不同,其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因此,对语言的选择和理解就不尽相同。认知心理学认为,客观现实中,由于观察的角度和关注的方面不同,会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意象。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视角和注意点。突显原则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发挥着作用,可以说是一条重要的语用原则。
3 抑制机制与突显机制对于幽默的解释力
由于每个个体的所处环境,知识结构,背景知识等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同样的事物或话语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激发个体在头脑中抑制一些信息同时使另一些信息突显出来,例如:
1)At the social security registry.
Stuff member:What is your name,Sir?
Man:Yes,but how do you know my name is Watt?
在上面这个对话中,这个人误以为职员知道他的名字,他把“what”听成了“Watt”,因为这两个词的读音相同,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名字使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这个人听到合自己名字相同读音的词的时候,头脑中突显出来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别的词语,这样就抑制了别的词在头脑中的产生.这种情况多适用于同音异义词。
2)Freddy:I can lift an elephant with one hand.
Teddy:I beg you can't.
Freddy:Find me an elephant with one hand,and I will show you.
这个例子中的幽默在于说话人利用了句子结构上的歧义介词短语“with one hand.”既可以修饰“an elephant”,也可以理解为修饰动词“lift”。而Teddy听到Freddy的话,第一反映就是“with one hand.”是修饰动词“lift”的,因为一般的常识让我们抑制了修饰名次的可能性,我们不会认为存在“一只手的大象”,而Freddy就是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来产生了幽默效果。
以上的两个例子分别从语音以及句法的角度解释了幽默话语中参与者头脑中的“抑制”合“突显”,分析了幽默是如何产生和理解的。其实幽默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
4 结束语
幽默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亦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幽默的理解,但是所有的理解都与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及其认知背景息息相关,本文只是简要分析了其中的几种情况,对于幽默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和深入。但是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幽默现象展开了讨论,希望会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Giora R.Irony and Salience[J].Metaphor and Symbol,1998(13):83-101.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4]涂靖.文学语用学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杨丽霞,陈永明.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J].心理学报,2001,33:294-299.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篇4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丰富多样,教师要有生成意识,关注学生的解读生成、互动生成以及训练生成,并快速做出课堂教学调整,以实现课堂多种因素的有效融合,激活学生认知库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成 认知 解读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37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理念,课堂教学生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关注教材文本解读生成、师生和生生互动生成、课堂训练生成,有效接轨学生认知思维,激活学生认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解读生成,接轨生本认知思维
教材文本解读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实现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这样才能形成多种认知观点的激烈碰撞,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特征。学生认知基础较低,出现一些认知偏差在所难免,但引导学生参与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认知对接,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燕子》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总结燕子的形象特征。有的学生说:小燕子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还有剪刀似的尾巴,显得非常灵活精巧;有的学生说:这小燕子哪有这样美丽,到处乱飞,有一次居然将粪便拉到我头上,我感觉燕子挺讨厌的。其他学生都笑了。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小燕子好坏知多少。学生快速进入到讨论之中。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厘清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难免会出现认知矛盾。教师及时抓住教学生成,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多种认知的激烈交锋,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使他们逐渐形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二、关注互动生成,激活生本认知库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生本、生生多元对话,形成重要的学习力量,能促进课堂教学品质的大幅度提升。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课堂生成随处可见,这为课堂教学带来重要的契机。教师要注意洞悉课堂诸多因素的激烈交锋,捕捉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打开认知库存,产生学习动力,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互动大多围绕问题展开,因此教师要对互动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如果你是其中一只天鹅,看到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甚至是生命去撞击冰面,你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有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这老天鹅是不是太笨了,冰面这样坚硬,用身体去撞击,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为什么不想想其他办法呢?”教师立即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天鹅为什么不用别的方法偏偏要用身体去撞击呢?”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开始纷纷议论。教师抓住个性回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契机。学生多种思维的激烈碰撞,逐渐达成共识,这正是教师希望看到的结果。课堂互动频繁,教学生成比比皆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捕捉,抓住典型生成进行教学调整,自然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力量。
三、关注训练生成,提升生本认知品质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要从不同视角进行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教学训练中的生成资源,教师很容易忽视,只关注训练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冲突缺少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课堂训练中,需要调动不同领域的认知参与训练学习,自然会产生更多认知、学法的交叉融合等问题。如果教师有意识介入训练生成并挖掘,自然可以形成系统高效的学法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课堂训练任务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观照多种因素。《云雀的心愿》学习时,教师设计课堂训练:
1.词语填空:( )枝( )叶 泛滥( )( )
( )( )的森林 ( )( )的野马
2.结合课文写法,以《我的心愿》为题展开习作练习。
在成果展示时,有的学生填“恐怖的森林”;也有学生写出自己的心愿:“人类会很快找到新能源,消除环境污染指日可待。说不定什么时候,人类会发现另一地球,我们会顺利实现迁移。”教师将这些个性答案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课堂探究的气氛渐浓。教师展示学生课堂训练的个性答案,不是要树立反面教材,而是引发学生对个性观点的探讨,这是典型的训练拓展行为。其实,讨论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学习热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成长力量。
课堂生成具有动态性特征,学生学习思维具有活跃性,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多种因素的融合和衔接,在抓住教学生成的同时,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激活学生认知,使课堂产生成长的力量。
幽默生成的认知分析 篇5
生成语法从Chomsky于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算起, 经历了标准理论 (Standard Theory) 、扩展了的标准理论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管辖与约束理论 (Governmen and Binding Theory) 和最简方案 (The Minimalist Program) [1], 其间理论不断修正发展, 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Langacker是从生成语法研究阵营里分离出来的, 他于1976年创立“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 从理论上对生成语法提出挑战。最初该语法被称作“空间语法” (Space Grammar) , 到了80年代中期, 他开始采用“认知语法”的说法。认知语法在哲学基础和基本假设上和生成语法有很大的差异, 概括主要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如何研究语言有不同的看法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算术系统, 可以用符号来描写。试图用一系列的语法规则来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奥妙。它信奉的语言结构模式是从简的 (minimalist) , 演绎的 (reductive) , 从上至下的 (topdown) 。“从简的”是说应采用最少的必需的理论上的和描写上的装置来描写语法, 语法越简单越好。“演绎的”是说任何能从总原则推导出来的都将在语法上被省略, 单独把它列出来是冗繁的。“从上至下的”是说如果语法规则能充分描写某一特定结构的构成, 那么该结构就没有必要单独地在该语法列出来。举例说来, dogs, trees, toes, pins, eyes, 从中提取名词复数构成的规则 (regular pattern) , 把这一规则列入英语语法中就排除了把单个的复数形式dogs, trees, toes, pins, eyes的列入[2,261,262,263]。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可以更准确地表示为生物机体。自然语言不可预测, 不认可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纯粹句法规则。它信奉的是以运用为基础的语言结构模式 (usage-based model) , 具有从繁的 (maximalist) 、非演绎的 (non-reductive) 、从下至上的 (bottom-up) 的特点。“从繁的”是说语言是约定俗成单位的、庞大的、高度冗繁的总汇。“非演绎的”是说语法应该包括描写具体结构的规则或句型和与之相关的个别知识。“从下至上的”不只关注总的原则, 还关注它们不同的、约定俗成的例示 (instantiations) , 调查有关句型的实际扩展以及影响它的因素[2]
[264,265]。举例说来, 典型的说话人在无数场合使用dogs, trees, toes, pins, eyes等, 把它们当成单位, 从中提取结构图式[[PL]/[-s]];但如果认为结构图式一旦被提取, 上述具体化单位就立即丧失其单位特性, 而必须根据结构图式运算得出, 显然是有悖常理的。
二、对语言系统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Chomsky以“天赋论”为基础[3]。他认为语言知识的本质在于人类成员的心智 (大脑) 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语言机能 (human faculty of language) 。这个语言机能的核心就是“普遍语法”, 表现为某种数量有限的原则和规则体系, 是指人生下来的初始状态 (initial state) , 是使人能在后天环境下学会说话的内在原因。人们一旦拥有这一系统, 就能生成和理解数量无限的新的表达式。人脑语言系统是人脑整个认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人脑其它认知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别, 它是自足的, 有着独立于其它的认知系统的高度自主性。
Langacker以“经验主义”为基础[2]。他把语言定义为“规约语言单位的结构化清单” (a structured inventory of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units) 。所谓单位, 指完全被说话人掌握了的语言结构, 是一种“认知常规” (cognitive routine) 。单位可以是具体的语言结构, 也可以是对语言结构的抽象 (schematization) , 即结构式。结构图式一旦形成, 即可对新的语言的成份进行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如果具体语言单位 (instantiation) 完全符合结构图式, 并成为语法系统的一部分, 那么该具体语言单位就是规约的, 即合格的 (well-formed) 。结构图式、具体语言单位和尚未成为单位的语言成分 (从非单位到单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构成一个结构化的清单, 即它们之间具有类似于网络的特征。每一个结构图式或单位都包括两个方面, 即语义极 (semantic pole) 和音系极 (phonological pole) , 两极之间的关系是象征联系 (symbolic links) , 即音系极象征语义极。语言系统不是自足的, 不参照认知处理的过程就无法对语言进行描述。语法是非生成的, 说话者必须依靠自己的认知去使用这些资源建造合适的表达式。
三、对语法结构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生成语法深受现代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影响———以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公理作基础, 利用逻辑推理来建立和演绎一系列紧密运算的科学理论。在一个具备高度独立性和完备性的公理体系中, 形式规则和转换规则操纵着抽象符号的推理、组合和变换, 这就是其句法;而独立于句法之外的语义学充其量只是最终给这些符号赋值的对应性手段。Chomsky在《句法结构》一书中写道:“我认为, 我们被迫作出结论:语法自主而独立于意义。”[4]语法范畴建立在形式而不是意义的基础上。说话者可以不管意义, 只要根据语法结构就能决定哪些句子是造得好的。错误句子来源于错误应用了规则和误算。客观主义语言观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把语言当作抽象的数学符号那样进行一系列的运算。然而, 语言符号的运作方式毕竟与抽象的数学符号运转方式不同。例如:“桌子在屋子里”和“屋子在桌子外面”, 从句法角度看, 都符合语法规则, 但是第二句却不能为人接受。因此, 能不能生成合格的句子, 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并非完全依赖和取决于句法运算规则系统, 句法特征往往参照句法系统以外的主观认识的特征。
认知语法[2,1]认为语法结构不是自主的形式系统或表征层面, 它在本质上是象征的, 即音系层 (语言形式) 象征语义层 (概念内容) 。词汇、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单位的连续体, 从词汇到句法, 结构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强, 三者的划分是任意的。语义与句法是相乘相因、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参照语义值来分析语法单位与编写词典但不注明词义一样是不可取的。语法范畴 (如名词、动词) 都可以在意义上界定, 决定句子是否造得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需要考虑到语义和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对意义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生成语法把有关意义的“概念论”排除在语言科学之外。对语义的描写必须采取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方法。生成语法在描写语义时以客观真值为依据。Chomsky的标准理论系统包括一个词库, 其中的每个词项都要标明各项的“语义特征”, 例如须标明可数/不可数, 有生命/无生命, 人/非人, 男/女。词库里的每一个词因此就是一个特征束。如frighten要标明为及物、有生命等, 这样, 它就只能在有生命的名词中选择宾语, 从而不会生成John frightens sincerity这样不合格的语句。然而, 标出语义标记的不足之处是:语义特征的数量估计超过了一种语言里的词目。此外, 通过语义标记的办法未必能给出选词的适当范围。例如“吓某某一跳”, 这个“某某”的确得是个有生命的东西, 但你若说“吓了这只蚊子一跳”就不太像样了。
认知语法认为意义等于概念化过程[2,2]。“意义”不再局限于客观的意义或所谓的“真值条件”, 而是把人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譬如说, 按照以往的意义理论, “椅子”一词的意义, 可以用一组客观的语义要素或真值条件 (四条腿、有靠背、可坐的平面等) 来描写, 但是一把断了一条腿的椅子人们仍然“认为”它是椅子。可见“椅子”的意义是客观标准和主观认识的结合。因此, 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语义学是不合时宜的, 语义结构要用开放的知识系统来定义, 语义值不仅反映所构拟的情景的内容, 还取决于该内容的结构样式和人对它的诠释 (construal) 。Langacker为了克服传统语法范畴的缺陷, 对词义的描写不用“语义特征”, 而用“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所谓认知域是指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领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 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各种概念和知识系统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认知域网络, 构成百科知识体系。有的语义描写只涉及一个认知域, 如“红色”只参照颜色域, 有的需要涉及多个认知域。例如描写“筷子”时, 我们要用空间域定义形状, 用切割域定义位置, 用餐具域定义其功能。此外, 还要涉及其他知识域 (大小、重量、材料、饮食文化等等) 。这些认知域形成不同认知域的交叉阵列, 使“筷子”一词描写更丰富、更自然。可见, 语言使用者对词义的认知远远超出了客观真值, 涉及百科知识。
此外, 语义描写还涉及“意象” (imagery) 。Langacker[2,62]认为意象是指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注意点和辖域、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 形成不同的意象, 以便去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到的事物和情景的能力。同一情景由于意象的作用, 会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例如“桌子上有本书”和“书在桌子上”描写的是同一情景, 但由于前句凸显 (salience) “桌子”, 后句凸显“书”, 因此两句的语义值不同, 选用的句式也不相同。可见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概念。这与生成语法的由深层结构决定意义的理论是不同的。生成语法认为主动句
“The man hit the ball.”和被动句“The ball is hit by the man.”
语义相同。然而此理论却不能解释下面的两句话。例如“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掌握两种外语”和“两种外语为小组里的每个人掌握”。这两句来自同一深层结构, 一个表主动, 另一个表被动, 意义却有差异。前句没有隐含大家掌握的那两门外语是相同, 后者却隐含了这一点。
在词类界定上, 生成语法是以真值条件为依据的, 如名词被定义为表示事物的词, 动词被定义为表示动作的词。如此, 词类无法科学地、充分地界定。首先是因为符合真值条件的“事物”和“动作”就难以界定。其次, 词类成员与词类意义有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抽象名词difficulty, truth, likelihood并不表示具体的事物。再者, 一些表示“动作”的词也可当作名词来使用, 如push, shove在短语give someone a push/shove中都是名词。
在认知语法看来[2,20,21,22], 词类 (grammatical classes) 是一种抽象单位, 如名词被定义为勾画 (profile) 事物 (thing) , 动词被定义为勾画过程 (process) 。事物进一步被定义为某认知域的子域 (region in some domain) 。所谓“子域”是指在认知上互相联系的一群“实体”的集合。实体 (entity) 是广义的, 不仅指具体的事物, 还指抽象的关系、级别、感觉、距离等。如moment (瞬间) 是时间域的子域, red (红色) 是颜色域的子域, spot (斑点) 是视觉域的子域, sadness (悲哀) 是情感域的子域。这种高度的概括性, 能够成功把握不同词类的本质特征。
总而言之,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是从Chomsky的生成语法研究阵营里分离出来的。由于他们的语言哲学观和对语言的基本假设不同, 因而他们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系统的本质、语法结构的本质和语义的本质的看法也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认知语法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它的高明之处。
摘要: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是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路径。它们的哲学基础以及对语言的假设有很大的分歧。本文主要从如何研究语言、如何看待语言系统的本质、如何看待语法结构的本质和如何看待意义的本质四个方面对它们加以比较分析。比较显示了认知语法的高明之处。
关键词:生成语法,认知语法,比较
参考文献
[1]石定栩.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2]Langacker, R.Concept, Image, and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1990.
[3]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