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

2024-10-03

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共4篇)

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 篇1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互动生成是指在互动中处理一些既定的或突发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亲自体验,实践后探讨实践感受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枯燥且抽象的文字和文章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生成良好的课堂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自然地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实现成长。

比如,在讲授《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种过树吗?”学生:“没有。”教师:“大家知道种树的程序是什么吗?”有学生说:“挖个坑,把树埋进去,再填上土就行了。”教师看他说得那么简单,微微一笑说:“你说得不错,下面我们分为五个小组,一个小组一棵树苗,我们一起去种树吧!”学生一听说去种树非常激动,然而刚刚开始大家就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发现挖不动土,有的发现不知道挖多深,有的不知道应该浇多少水,教师见状说:“大家互相探讨一下,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看看有没有什么窍门。”大家纷纷进行互动,总结经验,最终将树苗种植完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学到什么?”“种树坑不能太深、水要适中。”“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教师说:“非常好,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种树啊?”借助学生的互动老师开始切入课文,通过互动大家意识到种树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树苗只有长大了才能成材的道理。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互动,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二、顺水推舟,由一个问题深入分析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的方法,先给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当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互动话题中,教师可以在其中灌输一些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逐渐生成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文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课文《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和有同情心的神。”学生纷纷进行问题的互动,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人们很辛苦,于是决定从宙斯那里偷火,这可以看出他很有同情心。”有学生说:“他要想得到火必须经历宙斯的阻拦,但他仍成功将火传递给人们,受到宙斯的惩罚,说明他却非常勇敢。”教师说:“大家说得非常好,但是普罗米修斯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教师进一步将问题深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从课文中探讨普罗米修斯的品德修养,学生继续互动,有的学生说:“动物吃他的肝脏,多疼啊,他都能忍受,因为他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值得的。”有的学生说:“他认准要做的事情就直接去做了,哪怕面对的是天神宙斯,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多么伟大。”教师说:“普罗米修斯最后的结局如何,大家从中学到什么?”学生说:“最后被英雄赫拉克勒斯救了,说明好人有好报。”教师说:“非常好,还有哪些细节能够说明好人有好报?”学生互动后说道:“每当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后,他的肝脏能奇迹般地复原,也暗示着好人有好报。”这样教师由一个简单的问题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将更多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性格特征挖掘出来,并让学生懂得好人有好报的人生哲理。

三、一石二鸟,共同解决教学与管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管理问题,比如,有些学生说闲话,有些学生睡觉等,面对这些与教学无关的管理问题,教师如果直接管理的话,会降低其他学生的听课质量,而不管的话是对学生不负责,其实面对这种事情,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解决,通过一些巧妙的互动内容,让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从而更好地进行课文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时,教师发现班级中有位A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教师没有直接指学生叫起来,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位名为A的男士不小心走进了一片沙漠,怎么都逃不出来,A同学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安全地走出来。”这位A同学一听说与自己的名字相同,马上来了精神,于是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应该如何更快地逃出沙漠。随后教师引导道:“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学生进行互动,有的说:“沙漠中没有水,有了植物才能有生命。”有的学生说:“沙漠中什么都没有,种植的树木很难成活,所以这些成活的树是非常值钱的。”刚才的A同学说:“沙漠中非常炎热,在大树下面可以乘凉,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通过这种一举多得的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与管理之间的问题。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并促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生成一些对课文之内和之外知识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依次解决问题和共同解决教学与管理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互动。

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适当的互动方式不仅可以减轻自身的教学负担,还能引导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互动过程中更好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一定要注意学生互动生成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生成,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志芳.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激励主动参与性学习[J].江苏教育研究,2012(5).

[2]卢颖.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才智,2014(13).

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 篇2

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列入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在很多方面也付诸了具体行动,尽管目前的教育改革在思想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尚未妥善得到解决。传统教育的不少弊端仍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现在课堂教学出现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依然把学生仅仅作教学的客体看待,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单纯重视直接传递、训练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习惯提供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忽视目标及其达成方式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此种认识,我校于一九九八年正式启动“小学生主动学习”实验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意识,能主动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开发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并逐步确立了正式的实验研究课题“‘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同时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就必须研究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架起创新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教育学的规律,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为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并进行了一定探索。

一、“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是教学不断创新的结晶

在构建“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结合分析了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杜威强调实践教学模式和布鲁纳的既强调知识传授又重视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等中外各类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校“‘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课题实验研究,结合创新教育、主体教育和现代教学论的思考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采取了个人建模和集体评模相结合的方式,将活动结论进行了适时反馈和交流,根据小学生年龄、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初步创设了体现“揭示问题―主动解决―引导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互动―生成”的基本流程:(见下图)〖LM〗

(一)核心思想: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投入,并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通过教与学活动结果的撞击而闪现各种生命火花,通过不断磨合而产生各种愉悦体验,在这样的教学中不存在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和多向运动,同时从教学中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效果中,发现一些意外涌现的价值、发掘其教育意义或成长意义,从而使学生人人都能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以实现师生的精神价值为最高目标,学生活动质量的突现,富有人情味的教与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特点: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中人、环境及其它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在因素的各种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核心为“互动”与“生成”。各环节虽在连接中可产生相互之间的各种碰撞,但核心目标还是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多边活动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多边活动中动手动脑,实现“互动―生成―再互动―再生成”的能动;强调互动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目标;结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强调“互动”与“生成”的相互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2、寻求一种完美的教与学流程,但同时也具有无限多样性。各环节的运动既有其周期性,也有着不可预测

优化生成性师幼互动的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26-02

主题活动中的生成性师幼互动是通过师幼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不断丰富生成活动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采用以下策略可以优化生成性师幼互动。

一、语言交流激发生成

语言交流是指生成性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用语言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包括语言、语调、语气和语速等。通过师幼间的语言交流,教师在启发与倾听的同时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需求,从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内容,增加师幼互动的质效,改善师幼关系。如在开展小班动物主题活动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区域“动物园”,让孩子们各自从家里带来动物玩具,自由玩耍。刚开始时,大家只是拾起自己喜欢的玩具,许多动物玩具被冷落在一边。教师询问后了解到,孩子们都喜欢漂亮的玩具。于是,教师暗示说:“我喜欢的动物有一个大本领。”接着,教师用谜语介绍动物的本领,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通过介绍,孩子们知道动物有很多本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动物朋友的帮忙。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生成了“我的动物本领大”的活动,孩子们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动物玩具有什么本领,并说出了喜欢这种动物的理由。轻松的师幼对话环境,有利于孩子了解更多的主题内容,促使孩子分享各自对“动物本领”的经验。教师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捕捉到他们的困惑和兴趣点,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使主题活动开展得更富有意义。

二、行为沟通激发生成

行为沟通是师幼互动中的主要手段。教师要学会看懂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从他们的行为中发现生成的线索,并且用诸如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来回应幼儿的表现。教师通过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示范、提醒、鼓励等,达到师生间相互沟通的目的。

例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水”中,教师让孩子们找不同色彩的颜料的瓶盖和瓶子,玩“颜色宝宝找朋友”的游戏,探索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秘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自主选择不同颜色的瓶子和瓶盖,发现瓶子里的水有的变成橙色,有的变成绿色,有的变成紫色,只有辉辉和红红的瓶子里的水的颜色怎么也不变。辉辉使劲地摇瓶子,边摇边说:“我的蓝色越来越深了,怎么不变成其他颜色?”红红因瓶子里的黄色和红色怎么也变不出橙色,也急得团团转。教师看到此种情形后,组织大伙讨论生成的新问题:“他们的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变颜色?如何让这两个瓶子里的水也变颜色呢?”大家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孩子们打开瓶盖,发现盖子里的另外一种颜色太少了,要多加点颜料,瓶子里的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才会变出第三种颜色,并请辉辉和红红重新操作。终于,红红变出了橙色,辉辉变出了紫色。两个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三、主题材料触发生成

主题活动中生成性师幼互动的建构有时需要通过主题材料来实现,材料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主题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用材料触发生成新的主题内容。材料包括:主题学习材料、主题游戏材料、主题实验材料、主题制作材料、多媒体演示材料等。材料的提供要给幼儿一定的生成空间,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低结构材料是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想法随意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有利于幼儿的探究,有利于产生新的问题。

例如,在“小手创意坊”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低结构材料(木块、泡沫、草绳、土布、纽扣、丝带等)。我们发现女孩子对美有着天生的表现欲望,她们在“小小服装设计师”环节中,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旧纽扣装扮土布衣服;男孩在搭建的“木工坊”里,利用粗糙的木块和逼真的小工具做木工,他们努力地磨着、锯着,完全沉浸在木工角色里,尽情发挥想象力。由于是利用低结构材料,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生成的空间,因而每一个人的作品都富有个性。

四、质疑问难引发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并促使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进而生成新的主题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鼓励幼儿质疑、问难。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让幼儿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要用成人的思维过早地干预幼儿的话题。要让幼儿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在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中,生成新的话题。

在幼儿质疑时,教师要把握操作的时机,创造更多的生成机会。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孩子们对动物的再生能力产生兴趣。在讨论中,凡凡问:“人可以再生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此,我根据观点的不同将孩子们分成两组:认为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可以再生的孩子为一个小组;认为人可以再生的孩子组成另外一个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别摆出许多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对方说:人的四肢截断后没有能力再长出来。支持方说:人的指甲是会再生的,剪掉后会再长出来。在孩子们激烈的质疑声中,生成性互动有效地开展下去。结果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分头找资料……最后,再给出答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会再生,但人的某些组织与器官具有再生能力,如毛发、指甲等。通过生成性师幼互动,孩子们对再生的话题更感兴趣,得到的经验也越来越多。

总之,生成性互动的过程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追随幼儿,要善于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实际需求,要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探索。

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 篇4

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有效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教师积极使用的的教学手段,如何运用直观教学策略,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是我们教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学生将数量关系直观化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或少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题,到三年级时,学习另一个数比这个数的几倍多多少或少多少,求这个数,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一下就看出了另一个数与这个数的关系,可谓简单明了,跃然纸上。

二、实物展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时,通过观察教师和学生自己制作的长、正方体,学生很容易看出长、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件演示,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多媒体教学以其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感的画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是我们教学时将抽象的东西变直观的有效载体。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动画演示,同学们清楚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效果明显。

四、教师、学生的课堂演示,获得该类问题的特征及规律

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用手演示什么是“相向”,学生分组演示“相向”而行,很容易发现相遇问题的规律。

上一篇:中世纪宗教与西方音乐下一篇:基金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