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培养策略

2024-09-26

互动式培养策略(精选7篇)

互动式培养策略 篇1

语言是交际工具,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历来所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被动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融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一体, 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 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现阶段影响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知识储备

是指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习好一门语言, 英语基础知识是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 而且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就必须要求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词义、发音、句子及英汉之间的差异,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1.2 文化意识

是指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认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差异的影响渗透于生活、工作、信仰、习惯、法规、制度的各个方面, 影响着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交流。只有深入的了解文化差异, 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 从而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提高交际能力。

1.3 交际环境

是指构成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 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上下文等。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英语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不是经常性的, 不能随时随地接触英语, 不能在现实中马上应用。这样就影响了英语的交际能力。所以英语教学应根据语言交际目的的需要, 从语言是交际工具的角度出发, 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2 互动式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

互动式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策略。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 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式教学、生生互动式教学、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师生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 通常是老师先发起, 之后老师邀请学生与自己合作实现某一教学目的, 或是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这种利用师生间有效的互动, 可以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 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的作用在师生互动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风格、对师生互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往的学习经验都会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开展、互动的形式和互动的内容。要使课堂教学互动富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要努力去了解、理解和尊重学生。

2.2 生生互动式教学

生生互动式教学是上课时相对独立的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它既是学习活动中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 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生生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 团队协作等等。在这些形式的互动中, 学生们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所学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出来, 达到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的目的, 消除了惧怕与他人交往的心理, 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英语课堂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英语的欲望, 带着任务去学习, 巧妙地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是学生受益最大的课堂。

2.3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媒体融为一体, 极大丰富信息的表现形式, 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直观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通常是通过多媒体由教师提出教学课题, 学生在其指导下自学并提出疑问和解决方案, 后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和总结提高的双向协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以互动式的操作模式参与教学内容,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且主动的学习, 是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情景化、多样化、综合化, 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优化。

3 结语

语言学习就是为交际服务的。课堂组织教学对交际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本着教师引导为辅, 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为主, 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按要求达到课程的要求, 同时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的交际能力终将会有显著且快速的提高。

摘要: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 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文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学习,互动式教学,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杜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孔艳波.浅谈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J].长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1) .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5]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6]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互动式培养策略 篇2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英语思维能力,策略

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越来越彰显出优势, 为“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1“互动式”教学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1.1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1896—1980) 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 坚持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 他著有《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智慧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结构’的第二特性, 就可以清楚了。从‘结构’这个术语的现代含义来讲, ‘结构’就是要成为一个若干‘转换’[按:在有些学科里译为‘变换’]的体系, 而不是某个静止的‘形式’。[1]”他强调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 施动者构建结构, 结构也建构施动者。他创建发生认识论, 研究认知结构的历史发生和个体发生;他提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他认为影响认知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 即生物的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此基础上,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不断探索和发展这种理论, 使其形成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如,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 对认知结构的性质、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以水平不断增加为特征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 是内部与外部互相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 (Robert Jeffrey Sternberg, 1940—) 致力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与概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处理信息的心理表征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连接的经验世界去探究智力的特征。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Л.С.Выготски, 1896-1934) 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 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或是随意的心理过程, 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人类的文化历史的制约。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1.2 实际意义——“互动式”教学模式

1983年9月, 邓小平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战略指导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2]。1999年6月, 江泽民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 要“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新的阐释和丰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

按照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教育的内涵, 完成民族的教育任务,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 革新教育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最为直接的表征。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而学生的主体性又将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完成学习任务, 获取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 促进思维, 全面发展。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课堂上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真诚理解、和谐交往, 互为主体, 互为客体,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建构互动的课堂教学情景, 提高教学效益, 完成教与学任务。

2“互动式”教学中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策略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它包括理性的认识过程和理性认识。思维能力即理性的认识能力。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在思维内容上, 东西方思维思维具有共性, 但在思维方法上存在差异。东方思维具有综合的思维模式, 而西方则更具分析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同时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语言离不开思维, 思维同样离不开语言;两者互为表里, 相互依存。思维能力又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又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在“互动式”教学中培养学习者英语思维能力呢?

“互动”重在教师和学生的“动”, 有机的“动”, 对立统一的“动”, 丰富多彩的“动”。

2.1 教师的“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5]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 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所以, 教师被敬称“老师”, 被褒称为“园丁”, 爱称为“慈母”, 默称为“春雨”、“春蚕”, 喻称为“蜡烛”、“人梯”、“孺子牛”等等。《教师法》还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 是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 “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动”是先导, 是前提。

1) 课前“动”。这是确保“互动”的基础。根据课程教学要求,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精华部分, 掌握学生现状, 充分认识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内的教学目标, 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 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优选“互动点” (可以提前告诉学生, 做好课前准备)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符合学生特点, 便于操作的互动方式。

2) 课中“动”。这是实施“互动”的关键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 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辅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对象, 教学辅助手段是学生主动学习、认知的工具。课堂上, 教师组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互动学习环境, 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的协作、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思维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 将“支架式”教学方法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和“抛锚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广泛开展“互动式”。首先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主题, 建立知识意义框架, 然后引入情景, 抛出问题, 引导思考探索, 多种形式开展互动, 进行思维发展训练, 如,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分组讨论等, 最后进行知识意义评价。在“互动式”课堂上, 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旋律, 构建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景, 充分发挥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主动性, 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激发学生首创精神, 培养学生设疑、质疑、解疑的能力。在互动中, 师生平等交流, 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中, 互动双方共享群体思维和智慧, 最终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 课后“动”。这是实施“互动”的结果检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施“互动”的效果进行总结, 拟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2.2 学生的“动”

建构主义认为,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从教的角度看, 教师作用于学生,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 学生作用于教师,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客体。《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相互作用, 互相促进。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强调主体在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授之以渔,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互动式教学中, 教师的“动”是为了学生的“动”, 而学生的“动”又将促进教师更好的“动”, 所以, 学生的“动”是互动的根本, 同时也同样是前提。

1) 课前“动”。这同样是确保“互动”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古人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课前预习, 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预习“动”起来, 是课堂“动”的基础。“动”脑, “动”眼, “动”手, 学会思考, 学会实践, 学会自主。带着问题去学习, 带着质疑去思考, 这是课堂更好地“动”的保证。

2) 课中“动”。这是“互动”的主旋律。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 勇于探索, 探索新的意义, 探索新的方法, 大胆质疑, 大胆提出问题,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表达,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建构主义认为, 个体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 所以, 学生要敢于、善于打破自己已有的“平衡状态”, 在教师的导引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搜集、分析、归纳、加工、概括、总结、吸收新意义, 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主动地建构意义, 推动认知结构发展, 在原有的知识、思维基础上, 对新信息进行编码重组, 建构新经验,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获得自己的意义, 促进思维进一步发展。

3) 课后“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反思, 学会独立地评价自我, 评价自主知识建构能力以及完成意义建构成效。

3 结束语

互动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其课堂上, 教师通过营造“情景”, 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间“协作”、“会话”以达到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建构。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旋律, 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 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M].倪连生, 王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3]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06-15].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S].1994.

初中政治开放互动式教学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互动开放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教学, 据当前传统教育受到新形势的强烈冲击来看, 初中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权威”的模式。从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考虑, 初中政治课堂需要从传统单调的模式向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靠拢, 去向学生扩展新的知识面, 打开新视野, 活跃课堂氛围, 由此提高课程的易接受性, 使学生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课堂的效率得以提高。

一、开放互动式教学的含义

互动式教学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交流与沟通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模式。此过程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融合, 同时将课内外的活动相结合, 把学生封闭的心理逐渐打开,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积极动手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二、开展初中政治开放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1. 能够调动老师的教学热情。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 要进行开放互动式教育, 将教学课堂生动化就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将能够带动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元素引入课堂, 寻找许多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法。这个教学准备的过程不仅提高了老师自身的组织能力, 还充分调动了老师的教学热情。使课堂色彩多元化, 使学生对新时代的政治课堂、对老师有了另一方面的认识。

2.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很多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陷入了老师画重点, 学生记重点的传统模式。为了改变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扼杀, 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开放互动式教学, 老师将起到引导作用, 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欢快的教学形式将学生潜在的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调动出来, 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开展初中政治开放互动式教育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1. 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

开放互动式教育模式对老师的专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 老师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来满足开放互动式教育开展的需要, 对政治课堂内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与融通, 以便于更好地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课内外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对树立法治观念这课进行讲解时, 老师可以提前去搜索相关的案例, 与本课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具体可感的文件, 让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文件对课程有具体的感知, 对课程提高兴趣, 愿意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去了解。

2. 强调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向靠拢,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剔除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老师必须做到将政治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善于从身边事入手, 将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 引入社会, 用理论联系实际。如:在学习树立法治观念这课时, 通过案例的学习后, 学生对法治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老师可以结合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件, 从小事情着眼去说明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将法治与生活的联系列举出来, 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不仅对法治观念的概念有具体的了解, 更让学生知道树立法治观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所谓互动, 即双向的沟通。互动也是开展互动开放式教育模式的重点之一。师生之间的相处与沟通是政治课堂的另一主体, 它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所以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在互动开放式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 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在生活中也应该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使学生在政治课堂中找到归属感。

四、开展初中政治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开放互动式教育必须是建立在老师个人素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虽说开放互动式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 但在这个教育模式中的具体掌控、策划者是老师。老师的个人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只有在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与交流, 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开展开放互动式教育模式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由于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 所以政治课程的学习必须做到与现实密切融合。因此, 在开展开放互动式教育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必须要将课堂政治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去感受、去学习政治。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人际关系,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教师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个体,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逆反的倾向,进而严重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首先,生物教师要立足于教师的职业要求,学会和学生沟通交流,要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和学生坦诚相待;最后,教师还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要在生物教学上多加钻研,帮助学生解决生物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互动式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增强学生的信心

要构建互动式课堂,需要增强学生的信心,即在课堂上,学生相信自己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这一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心理学上有“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学生对自我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推测和判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正面的榜样,给予恰当且充分的激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积极互动。教师应向学生传递带有积极因素的期望,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度,促进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即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总之,教师信任学生会使学生更加自信。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环境。在传统的教室里,课桌整齐划一的排列方式不利于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互动。近年来,“马蹄形”“口字形”等教室布置方式是对传统教室布置方式进行的变革。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师生交流以及小组讨论。此外,生物教学会有大量的实验演示和操作。以往的教室布置形式单一,只有前面的学生能看清楚演示过程,学生也往往由于课桌排列拥挤,不方便动手操作实验。因此,在经过调整后的教室里,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段,在学生中间进行实验演示。这样,学生能更直接、更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并且能灵活操作,积极互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教师的语言策略

以问题来激趣

生物学习中,学生的一系列探索活动源自于对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开启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学习。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这样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合理的难度梯度,凸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分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互动环节都能有所表达,获得相应的提高。此外,问题还要有一定的生活色彩,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亲近感,从而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让他们以更轻松的姿态进行问题解析和课堂互动。

2.以语言来导思

生物学科是一门强调理性思维的学科,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用语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好合适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其次,教师要通过语言的描述,突出各个知识点的主次地位,引导学生在思维中突破难点、建构知识和总结方法。

3.以评价来鼓励

完整的互动过程必然包括教学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乐于参与互动。积极且有效的评价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评价语言要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学生的每一项答案,教师并不是都给予鼓励和表扬,言不由衷的评价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是评价语言要具备恰当性和巧妙性,即面对课堂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时,教师要随机应变,用灵活的语言来组织课堂;三是评价语言要具备真诚性和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是发自内心的,这样能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积极投入生物学习中。

总之,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摘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策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关键词: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组织策略

注释

浅谈亲子阅读之互动式阅读策略 篇5

通过对孩子的阅读情况观察、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幼儿的早期阅读没有得到良好的支持和引导, 即使家长意识到儿童的阅读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引导, 但他们缺乏对幼儿阅读的指导策略, 这就造成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足, 不喜欢阅读。因此, 从孩子的阅读意识和兴趣能力以及家长的困惑出发, 我们提出在幼儿早期阅读中采用互动式阅读策略。

二、互动式阅读策略的特点

互动:即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互动式阅读策略是指:一种合作引导式的阅读, 即家长与孩子在一起阅读中相互提问, 相互交流, 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主要特点为家长尊重孩子的意愿, 重视孩子的兴趣, 能依照孩子的兴趣和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灵活多变, 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性强, 有一定的主动权。

三、互动式阅读策略的运用

1.言语互动———调动孩子在阅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在言语互动中, 最关键的点是提问:互动提问———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比如:一位妈妈在和孩子讲述绘本《蜡笔小黑》, 小黑出现时, 妈妈问:“小黑也想画, 如果你是小黑, 你会画什么呢?”

宝宝:“可以画晚上, 因为晚上天是黑的。”

M:“铅笔哥哥看到难过的小黑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B:“告诉小黑, 等到晚上了, 大家都睡觉了, 再出来画画。”

M:“看小黑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这么画呢?”

B:“因为大家都画的乱七八糟的了, 很不好看, 所以小黑把它们画的都遮起来。”

M:“看小黑把画面都涂黑了, 你觉得这样好看吗?”

B:“都黑了也不好看。”

M:“铅笔哥哥来干嘛呢?”

B:“应该是来帮小黑画吧。”

妈妈出示最后一幅画后:“小黑真的画的是晚上, 哇, 太漂亮了, 原来这样可以画出那么漂亮的烟花, 我也想来试一试。”

在阅读过程中, 允许孩子随时发问, 这样的方式, 使孩子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阅读《小黄和小蓝》, 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绿时, 宝宝问:“为什么小黄和小蓝抱一抱会不见了呢?”

妈妈说:“那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小黄和小蓝吧!”

妈妈拿来蜡笔, 和孩子一起拿出蓝色的蜡笔画了小蓝, 然后用黄色蜡笔涂在小蓝上面:“看!小黄和小蓝抱在一起的时候, 就变成了小绿了。”经过操作演示, 孩子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回应, 孩子也理解了绘本中的内容。

2.情感互动———激发孩子在阅读中的独创性和情感表达

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情感互动方式。孩子的情感处在发育期, 阅读中的互动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状态。

A、耐心地解答, 满足孩子的求知的需要。

比如:在一起阅读《我的发现》时, 由于是关于科学的问题, 孩子们会一边看, 一边提出问题, 家长根据孩子问题耐心地给予解答, 这其实是分化和丰富孩子情感世界的重要步骤, 也使孩子有种满足感。

B、重复地讲述, 满足孩子听的需要。

对于幼儿而言, 对同一内容, 常常要求反复多次阅读, 这个其实就相当于成人的“温故而知新”, 通过这样反复, 孩子把内心新生的各种情感体验沉淀下来, 物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C、真诚地肯定, 满足孩子受尊重的需要。

在阅读中, 孩子们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思妙想, 比如:在讲述《蚂蚁和西瓜》时, 小小蚂蚁怎么样才能把大西瓜搬回家呢?

可以把大卡车开了装走;可以用大吊车……应鼓励孩子对阅读内容的改造, 这是对创造性的尊重和保护, 满足了他们被肯定的需要。

3.阅读后的互动———延续孩子的阅读热度

阅读后的互动往往被大家给忽略, 而这是个记录的过程, 记录孩子在阅读提出的问题和对故事的真切感受。通过这些, 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需求, 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 使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得以持续发展。

(1) 文字的形式记录彼此的感受。

《爷爷一定有办法》亲子阅读记录表中:

宝宝说:爷爷真棒, 做什么事都有办法, 小老鼠妈妈也很棒, 做出那么多东西来。

妈妈说:用创造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

很多优秀的儿童书往往包含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即使成人阅读也能够得到启迪。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后, 可以问问孩子有些什么样的感受。相信会让爸爸妈妈也从中获益的。

(2) 家长可以运用绘本中的语言和孩子进行模仿性对话。

模仿是孩子天性, 《鸡蛋哥哥》里的对话非常有趣, 孩子就非常喜欢学。家长就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学习动机, 和孩子一起来表演故事, 学说故事中的话。既满足了孩子学习模仿的需要, 也使阅读更加的生动有趣。

(3) 家长可以将与儿童互动阅读共同取得的理解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在家庭的阅读区。

在听完《蚂蚁和西瓜》后, 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既满足孩子被肯定的需要, 也使故事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可见, 阅读后的互动, 使阅读显得更加的完整。

阅读是幼儿成长的肥沃土壤, 通过互动式阅读, 家长了解孩子的阅读特点, 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技能, 使亲子之间的感情在互动式阅读中擦出更多的火花, 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儿童元认识和早期语言学习[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4

品德与社会课多维互动式教学策略 篇6

一、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维度参与互动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的实际效果只有真正构成了学习共同体, 确立了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被双方认可时, 才可能产生认同、理解、内化的互动效果。每节课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简洁、清晰而具体的, 不必面面俱到。要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可达到, 易成功, 通过教学目标的引领, 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在“跳一跳”可及的程度上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循环提升。

目标的表述应该既具有适合学生互动的行为动词限定, 更应该明确达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从远古走来”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制作活动, 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初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感性地知道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目标的确立突出了贴近学生实际、平实有效的特点。紧紧依托教材, 联系学生的实际, 用准确的行为动词, 如“知道”“感性地知道”来表述切合实际的目标。同时也明确地说明了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 越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内部动力因素, 从而与教师、媒体、资源等积极互动, 有效地避免了目标、过程两张皮, 活动脱离目标的弊端。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多维互动中最主要的主体维度还是教师和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必须把学生看成是受尊重的个体和社会公民,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实践和空间, 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1.教师应该放下过度的“尊严”与“权威”, 在师生交往中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互动场”

教学中, 珍视学生的每一个观点, 养成倾听学生意见的习惯, 敢于接受学生不同意见的挑战, 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等。

2.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情境

如一位教师在《做好事不是为表扬》教学伊始, 利用视频创设了一个和学生同龄的孩子的故事———在家里, 妈妈让他为去扔一下垃圾, 他却说:“别烦我, 我玩电脑呢!”在学校却是另一个样子。老师问:“马上就放学了, 今天谁留下做卫生呀?”那位同学不仅主动留下来做卫生, 还一会儿帮同学擦黑板, 一会儿帮同学拖地。引发学生思考, 这位同学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哪些不一样, 为什么?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直指一些学生的状态, 一下子激起了他们参与交流看法的兴趣,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活动悄然发生。

3.要赋予知识生命, 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

赋予知识生命就是挖掘品德知识的情感因素, 激活学生内心体验的变化, 再通过活动体验, 活化互动内涵。如在关爱残疾人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蒙上双眼走路的体验活动, 懂得残疾人的生活不易, 以及他们为了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但对于他们的“短处”我们也要保护残疾人的自尊心, 不可盲目地“照顾”, 通过这一体验活动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们, 形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观念。

三、引入恰当的媒体技术

师生和多媒体间的有效交互能够助推课程目标的落实, 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实现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要求, 此时的媒体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而是构建了一种以其为平台, 实现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合作、探究”教与学的方式。首先, 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以适合为宗旨, 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就如同今天比较流行的微课和翻转课堂一样, 有些内容适合利用微课和翻转课堂, 我们可以大胆地采用, 但它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彻底“颠覆”。其次, 媒体技术的使用要考虑学生的感受,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为了媒体而媒体, 做些华而不实的无用功。让学生感受一下当时人们是多么的欢欣鼓舞, 其目的是将时间的距离拉近, 播放的片段可以通过会声会影编辑软件在屏幕上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销烟现场的布置, 林则徐的神情、动作, 士兵、群众的神情和动作。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销烟能够如此大快人心?”影片中形象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突破时空的限制, 变静态为动态, 刻画出当时人们内心的表达, 进而产生共鸣, 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开展合作互助式学习

在“节约用水”相关内容的教学时, 可以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行分配,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活中水资源状况、利用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调查, 然后课堂上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及互动, 实现“共振”效果。这种共同交流模式可实现学生之间仿效及矫正, 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这一方式应建立在广泛的参与与合作的基础上, 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辩论和讨论中来, 同时也要控制过于积极而独霸讨论的学生。表演和模拟也是在合作中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能够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的真实情境, 增加主体的感受。

五、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向社会无限延伸, 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合理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的教学建议。教学《向“谁”学》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只要善于观察, 做个有心人, 就能学到很多东西”的目标, 引导学生首先对学校中的同学、老师及其他师傅进行观察, 然后对家长的工作进行了解, 也可以对上学路上遇到的工作人员进行观察, 看看你从他们身上都能够学到些什么。这一互动环节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注意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做学习的有心人。

互动式培养策略 篇7

一、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良好的启发

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师如何赋予课堂“动”的气氛, 在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不能够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需要给学生一个预习方向, 或者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去了解知识, 为展开互动式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

例如,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该课程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哲学的概念, 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 明白哲学源于生活, 也存在于生活。第二个目标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进而让学生以理性的心理状态去认识世界、社会, 提高社会应变能力。第三个目标则是德育目标, 让学生学以致用, 将所得到的哲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理念中, 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基于这些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良好的引导。在授课之前,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疑问:雨从哪儿来的?白天和黑夜是怎么造成的?让学生参考“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3000问”等阅读资料进行探讨;长大后, 我们会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要终身学习?同样面临艰难和困苦, 有的人总是笑对人生, 有的人却是唉声叹气。提出这样的问题, 给学生一段时间去进行思想缓冲, 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为展开互动式教学提供基础条件。

二、互动式教学需要开展学生自主探究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因为基于兴趣的原因, 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去探究知识的深度。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高。教师可以根据本身对政治课文的自我认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制订出“阶梯式”的教学计划。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他们先有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在教师讲解之后带着教师的理解去理解知识, 这样就失去了互动式教学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原则。

例如,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是识记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将整个知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素养, 并根据这三个部分来制定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目标。这样, 让学生有一个梯度式的自学方式, 会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主的想法, 并且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讨论。

三、互动式教学的主体是小组讨论

经过了课前的教师引导, 又经过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获取初步的知识感知, 教师可以详细讲述课程的知识点, 然后设置情景并且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 小组讨论不是传统意义上布置一个开放性问题, 然后教师呆站在讲台, 任由学生叽叽喳喳十分钟, 结果最后没有几个学生会回应老师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因此,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其中, 但不可过分包办、讲解, 只发挥出主导作用, 尽量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并且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再通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解决集体疑难, 这样就达到了互动式教学的目的。

例如,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提出了小组探索的主要问题: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物价上涨前后主要说明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因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某种商品出现价格浮动, 价格降低, 那么人们便会加大购买, 而如果价格上涨, 人们会选择适当购买或者减少购买。 (这就说明了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的影响会因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如果大米价格上升, 人们还是需要购买, 因为生活需要;反之, 如果电子商品价格上升, 人们可以选择不购买, 因为不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需求。 (这也就说明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 与学生的互相交流, 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进行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文化、哲学、经济、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关注及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增强分析社会现象的意识, 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下一篇:网络性能技术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