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互动式

2024-09-07

启发—互动式(精选7篇)

启发—互动式 篇1

作为正常人体解剖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运动解剖学是每个体育院校诸多体育专业中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运动人体科学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每个进入高等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 运动解剖学都是他们面临的入门课程, 它不但是人体测量、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同样也是也是他们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人体测量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又为体育运动训练和实施体育教学提供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支持, 它在体育相关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决定了它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始终处于活跃领域的位置。所以, 是否能够顺利的为体育事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成为关键。

作为以探索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基础, 研究运动在人成长发育中的作用, 以及对体育动作的技术性与人体运动规律两者关系进行探究的学科, 运动解剖学教学手段与知识点中包含着多元化的创新素材, 供教师开发、利用和创新, 以此适应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方向, 满足素质教育对高校创造型人才输出的需求。然而, 复杂的人体系统, 相对独立的名词术语、多样化的运动形式以及抽象的逻辑性, 让运动解剖学教学难度无形加大, 学生兴趣不高、持续性差成为事实。所以运动解剖学教学欲求创新突破, 其教学法就必须进行改革, 实现从讲解到探究, 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变。再加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现在进入大学的都是90后出生的一代人, 生理上已属成年人, 但心理上仍是青少年, 事实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入校时文化分低基础差, 导致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困难重重,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运动解剖学教学要想如期实现教学目标, 推广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 存在教学关系的双方, 在一个坦诚、民主、平等的环境中, 通过问答、辩论等形式, 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 探讨与协商, 释疑与验证的过程, 称之为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以说是教学双方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是激发双方进行主动创造、不断创新, 从而使教学效益实现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 主要是教师以启发为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它是素质教育突出“双体”作用的直接体现, 它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教学, 通过教学互动,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 使教学一改僵化的局面, 成为了动态的、有效的学习过程。互动式教学并非局限于师生互动之上, 它是包含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互动等多元化的“立体”互动。这种多元化因素, 使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与乏味的被动接受, 而是充满兴趣与乐趣, 充满探索与求知的主动获取, 它无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互动式教学的本质目标,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它注重教学互动于课堂每个环节的自然渗透, 是深层次地激发双方参与共同学习的欲望, 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 . 1 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特别强调的, 这使教学关系双方的平等性与主体性得到保障, 成为互动式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它通过对教学双方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教学形成了一次挑战与冲击, 成为了新课标背景下突出教学“双体”作用的直接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了启蒙者、规划者,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了参与者、执行者。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了变化, 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平等主体, 围绕主题, 积极互动, 共同探讨。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在一种轻松、和谐、合作、活跃的环境氛围中, 双方独立思考、亲身亲历, 体验着学习的乐趣与成就。使教学双方的创造性、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和调动, 通过教学共济, 推动了学生多角度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让学生更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与他人分享, 从而增强自信, 提升素养。

1 . 2 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教学主体间的互动, 包括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解剖教学实践中, 作者借助标本、模型、多媒体、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时把知识情景化、教学过程时把知识问题化、组织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合作学习和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所学的内容, 能够使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1 . 3 能力培养的综合集成

我们经常提到的“能力”, 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在师生之间交流、合作、思辨、决策、实践组织协调、实践应用能力, 以及教师的设计、教学能力和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判断与选择能力等方面, 学生能力受传统教学所限, 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同样教师教学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展现。但通过互动教学, 使参与主动进行互动与交流的氛围更加明显, 师生双方进行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更加开拓, 这种协调同步的发展态势, 成为提升双方能力的有力保障。

2 运动解剖课互动式教学法的形式探索

该文以李世昌同志编写第2版《运动解剖学》教材为例, 对互动式教学法在运动解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 根据其难点与重点的不, 与互动式教学法优势和特征进行了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 并通过延伸与拓展, 形成了以教学双方良性互动为特色、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体系。根据运动解剖课理论内容的不同特点, 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5种具体教学形式。

2.1 语言联系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 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情境, 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主动提问题, 敢于提尖锐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教学要求设置符合学生不同层次的疑点, 通过答疑会、小组辩论等方式进行讲授与交流, 引发争论或共鸣, 教师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创造新的焦点, 结合学生自己的运动项目,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提高了他们大胆质疑和善于解疑的能力。

2.2 直观触摸互动

根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模型和标本, 并与自身相联系, 在简单易行的观察和触摸过程中认真思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对运动解剖学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 形成了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直观性, 是运动解剖学学习内容的一大特征, 因此, 选择恰当方法, 让学生对形态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形成一个直观印象,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是教师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如, 在让学生学习“骨学”时, 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对骨模型或者是骨标本进行观察, 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直观体验, 使抽象的形态结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学生的理解会更到位, 也会更深刻。

2.3 活体演示互动

作为人体解剖学中的分支学科, 正常人体是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 这就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作为一个活体标本而存在。所以通过学生的形体展示来认识肌性和骨性标志这些表面结构, 以及基本面和基本轴这些抽象概念, 十分形象而具化。学生还可能以动作的形式将某些器官投影位置进行展示, 对一些肌肉功能进行解剖分析, 将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体演示, 将虚幻的想象成为实际的体验, 降低知识难度。例如在讲解浅层肌肉背廓肌、三角肌等的形态和起止点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将肌肉形态、功能以及起止点等内容让学生进行初步了解, 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自由结组, 并选择一名小组成员担任“人体模特”进行现场展示, 其他人通过观察肌肉走向, 用带水的毛笔在模特体表画出肌纤维走向和轮廓, 标出起止点模特再完成需要这些肌肉发力的各种动作, 同学们观察分析体验这些肌肉在近固定、远固定等各种不同功能, 并进行讨论、交流以及互相指正, 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这种方法和形式, 让人体的形态功能和结构不再是一张平面图, 而是立体的、动态的、活的知识。学生在看、听、想以及亲身体验中, 繁多的结构、形态与功能逐渐具体、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如为了让学生对“运动轴”这个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入且到位, 教师可以在实施教学时, 将学生请到讲台, 让他们做一下自己熟悉的体育动作,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对动作进行分解、分析和讨论。

2.4 形象媒体互动

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 运动解剖学很多教学内容, 如, 一些功能和结构是无法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或者讲解的, 但是多媒体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工具。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单调的文字创造成为生动的画面, 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画面。多媒体通过清晰真实的图片, 三维空间的立体展示, 让各个器官的运动状态得到动态显示, 为学生制造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形象生动的思维空间, 它使学生立体式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同时也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如, 胸廓在呼吸时的运动、胃在消化时的运动过程、心脏跳动时心房和心室的舒缩活动、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时的流动、体育动作时肌肉收缩与关节的运动等都可以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 使学生由表及里, 透过体表看到实质。学生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形成正确全面而深刻的理性认识, 活跃了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5 实践体验互动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到健身房, 到运动实践中去, 将运动解剖学知识与实际的健美、健身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生借助知识去解释、阐述、分析、讨论具体的现实问题, 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打破课堂沉闷气氛, 使运动解剖学“应用特性”得到充分彰显。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现出的个性差异以及认知差异, 根据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 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要受教材限制, 适当加入丰富素材, 让学生对运动解剖学习产生热情与兴趣, 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 应用能力更加完善。

3 互动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运动解剖学与互动教学两者的结合, 使课堂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教学效果显著。然而在实践与应用中, 笔者也意识到互动教学并非简单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 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师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把握, 确保教学整体效果的全面提升。在应用中教师本身首先的转变观念, 更多的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从根本上改革开放、激活思路, 其次是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注意方式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

参考文献

[1]王凤丽.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 2011, 17 (2) :195-197.

[2]王效杰, 王正东, 颜南.解剖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解剖科学进展, 2011, 17 (6) :618, 620.

[3]邓仁川, 刘蜀生.浅谈解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四川解剖学杂, 2011 (1) :58-59.

启发—互动式 篇2

【关键词】化工原理 启发讨论 互动式 教学分析

前言:

由于化工类教学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化学元素和相关提纯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某些化学成分之间比较容易混淆,学生对于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性质容易发生漏判,因此,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收集案例素材的方式,对启发讨论的活动进行铺垫。化工原理教学技术课程学科任课教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挖掘,运用案例实证的思考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思想交流”的形式,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主体性和实质性的参与化工原理教学学科的学习。

一、引入实例引导学生讨论

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入实际案例启发讨论,在生活中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使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上进心。例如:在对离心泵部分与流体流动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实际例子组织专题讨论,即: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需要涉及运输管中流体的速度与流动形态;流体处于流动状态时能量守恒满足的基本方程;以伯努力方程为基础对流体输送过程中需要提供的外加机械能进行计算;测量流体流量设计流量计的原理以及类型等多个知识点。管路中流体流动时会产生能量损失,对影响能量损失的因素进行分析,如管路长度L、管路管径d、流体速度u等;这些内容与离心泵的使用有着一定联系。那么,离心泵工作原理是什么?对离心泵产生影响的工作参数有哪些?离心泵功率多大?离心泵安装高度标准是什么?怎样正确选择离心泵的类型?如何对离心泵数量与达到输送目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提问,引导学生在网上搜寻相关的信息资料,为下一次的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二、互动式教学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互动教学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原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诱导、启发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互动方法。例如:教师在对化工管路中的管件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重视管件定义的阐述,还要介绍不同类型的管件,然后引导学生列举出学校、家里等多个位置中出现的管件属于什么类型;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与掌握管件的不同类型,视频播放完之后在课堂中展开讨论,使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动,提出各自的想法;互动式教学,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印象,又能够清楚地掌握不同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在启发讨论与互动式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由教师点评,对化学讨论活动观点形成进行启发性培养

对于不同的化工原理讨论问题,教师还应该安排学生根据小组需要人数的不同进行临时分组,自由确定化工原理教学活动中的讨论议题,比如:在对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应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什么科学道理?“水可不可以由低处向高处流”“能不能由低压容器向高压容器流呢”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思维会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再将能量守恒引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何将流体送往高处或者高压设备”学生就会联想到流体做功,以此引出流体的输送设备,即泵与风机等一系列知识内容。

然后,学生通过课堂讲解案列为基础,进行深入的讨论,自己通过搜索引擎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方式,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文献和发言的案例素材。

在针对性思考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小组长为代表,对讨论议题的相关成果向全班同学介绍,并且采用小组成员补充信息的方式,让整个观点与论证讲解活动更加具有参考性。教师在化工原理启发讨论式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总结和点评学生的观点,并且引入教材理论内容教学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最后讲解。

结束语: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工原理创新教学活动中,推行启发式讨论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帮助。开展互动式教学工作的讨论活动,教师首先要确定拟讲授章节,对于部分章节的内容应该进行重点强调,从而推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化工原理类课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燕青,杨世芳,鲁德平,何培新. 启发讨论和互动式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11,04:93-96+108.

[2]姚金环,李延伟. 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J]. 广东化工,2012,06:238-239.

[3]俞慧芳,徐玉欣,章慧芳. 浅论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 景德镇学院学报,2014,06:48-49.

[4]蔡永伟,许俊强,全学军,李军,陈志. 案例式教学法在化工安全概论课程中的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14,02:85-88+108.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2014025)资助

作者简介:吕海燕(1974年4月-),女,汉族,河北冀州人,衡水学院应用化学系(河北衡水 053000),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工程

启发—互动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两个班共115名学生, 其中2008级中医01班, 学生58名为实验组;2007级中医02班, 学生57名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男女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教材选用张家礼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版《金匮要略》。

1.2 教学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实验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实验组采用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 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演示和多种教辅资料的使用, 运用递进式案例法, 进行启发式提问, 并且进行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考核。

1.2.1 递进式案例法

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及课堂讨论的实践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培养其辨证论治能力;而不同于传统案例教学法的“递进式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更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从原文内容的简单对应式运用 (如将原文所载病名、主症与临床实际病患情况相对应进行治疗) , 过渡到活用《金匮要略》知识点, 掌握其辨证论治思维的临床价值, 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拓展运用《金匮要略》知识点的能力。

1.2.2 启发提问式教学法

在讲授基础的知识点、重点条文、理法方药、煎服调护及临床应用时, 为了避免古文的枯燥感和生涩感, 一方面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提问式、引导式教学法;另一方面配套使用直观形象, 有声、动画的多媒体课件, 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组织过程中, 注意紧密结合原文内容及授课对象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及制定问题的深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较直观、系统、形象的促进学生融合前期学习过的基础知识, 在互动中掌握仲景学术特色及辨证论治思维。

1.2.3 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考核法

在课堂上选择2学时结合案例进行临床诊治过程的细化培训, 然后利用课外时间, 分多组 (10~12人/组) , 选择体现《金匮要略》原文内容或原文辨治思维的案例, 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 根据案例提供信息, 设计四诊辨证及论治处方等临床全过程, 并编制详细评分标准, 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分。学生通过实训, 强化了课堂知识, 加深了对《金匮要略》临床指导意义的理解。

1.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者系同一教师。

1.3.1 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考核

两组学生均进行同一试卷的期末考试 (满分100分) , 设定91~100分为优秀, 81~90分为良好, 71~80分为中等, 60~70分为及格。

1.3.2 病案分析能力考核

两组学生均进行同一病例分析的考试 (满分100分) , 设定91~100分为优秀, 81~90分为良好, 71~80分为中等, 60~70分为及格。

1.3.3 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均在教学前和期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设置5分量表, 5分表示非常赞成, 1分表示不同意。

1.3.4 主观临床回访调查

在学生大五时到医院实习1个月后, 对两组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 临床医患沟通能力, 病史采集、大病历书写, 治疗方案确定等方面进行回访;每一项目均采取5分制, 5分表示非常满意, 1分表示不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基础知识教学成果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病案分析能力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学生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比较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15份, 收回115份, 回收率100%, 问卷有效率100%。实验组班级学习兴趣比对照组分值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学习兴趣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两组学生主观临床回访调查比较

两组学生全部参与回访调查, 回访率100%, 有效率100%。实验组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病史采集、大病历书写、治疗方案确定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主观临床回访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案例教学[4]起源于哈佛大学, 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将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培养学习者初步具备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在医学中的使用, 是指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心策划和运用典型病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 深入角色, 分析病例,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5]是一种教学思想, 一种教学原则。它以学生为本, 通过了解学生的需要, 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法, 巧设疑问,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6]又称交互式教学, 指课堂上师生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影响的全过程, 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把教育看做是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强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优化调节师生关系及交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多边多向互动, 产生教学共振, 实现最佳教学效能, 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三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7], 本课题在结合三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探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通过比较发现“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弥补了单一教学的缺点, 而且在基本理论考核、病案分析能力考核、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主观临床回访调查等方面, “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金匮要略》课程不但理论性很强, 而且实践性也很强, 包含的疾病有四十余种, 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科。其教学历来是中医临床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目前国内外对此课程的讲授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系统讲授, 虽有利于学生全面及牢固地掌握《金匮要略》知识, 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导致中医诊断思维能力的欠缺[8,9]。在《金匮要略》课程中运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 各章节因内容制宜, 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了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及病例分析能力的训练, 避免了“一言堂”, 提高了学生对于疑难杂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两个中医班共1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08级中医01班, 学生58名为实验组;2007级中医02班, 学生57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递进式案例法。研究时间为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两组的基本理论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平均分为 (78.76±1.57) 分, 对照组为 (75.35±1.6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的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主观临床回访调查比较显示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 “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路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

关键词:《金匮要略》,探究式教学方法,多维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刘英杰, 凌志谦, 刘德宽.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册[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06.

[3]李蓉, 黄培春, 李明勇, 等.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 (5) :590-591.

[4]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84-86.

[5]裴婷婷.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启发式教学[J].价值工程, 2012, 31 (14) :268-269.

[6]李会平.以学生为主体推进独立学院互动式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171-173.

[7]赵永旺, 黄海涛, 牛海雁, 等.发现教学法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2, 20 (2) :90-92.

[8]施春连, 栾琰, 严洁.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式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215-216.

启发—互动式 篇4

我们已经知道, 按照交互美学的观点, 在信息时代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已经模糊, 并且可以相互转换。那么在建筑中, 主体与客体所在空间的角色也就可以转换, 这就可以设计出创新的建筑空间。

1 建筑空间促进大众参与共享和信息交往

互动性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个体融入集体的交往方式, 因而互动性的建筑空间,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应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使用者参与建筑活动和共享信息, 促进大众的信息交往。

交互美学观点中审美主体与客体角色的变化引发了建筑中主体所在空间地位的转化。大众地位的上升, 大众需求的增强, 让普罗大众使用的建筑空间比例不断得到提高, 成为建筑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论是观演建筑、展览建筑还是办公建筑等, 精英使用的空间日渐成为从属, 大众空间愈来愈明显地成为建筑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共享性, 把种种公共建筑演变成为“信息中心”。大众的信息共享交流, 是当代大众互动的最重要内容。建筑作为信息媒体或者说重要的信息传播桥梁, 正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在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平台。

2 建筑的非物质化以及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

信息时代建筑空间中的大众互动往往需要借助一个虚拟中介来完成。而虚拟图像 (如镜像、电子投影) 、新媒体技术设备或者建筑构件、建筑自身作为媒介, 都可以完成这一使命。在这个过程中, 建筑出现了非物质化的倾向。

又如虚拟建筑、超建筑等建筑观将传统建筑推向了虚拟空间, “空中楼阁”、“纸上建筑”竟然真的成了建筑学的实在内容。在笔者看来, 像前文提到的“超建筑”等真正只存在于虚拟空间的“虚拟建筑”, 使建筑完全丧失了实际的本体存在, 有滑向唯心主义的危险。那些“思想中的建筑”也许会使得建筑沦落为只是一处人们聊以心灵慰藉的空间, 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仅仅沉迷于此的。

而许多数字化的图书馆、博物馆, 都是将真实的建筑空间与虚拟的信息空间连接起来, 让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通过虚拟的信息空间产生互动。笔者认为, 人不能脱离物质现实而存在与生活, 建筑师还是必须考虑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身份符号与现实的生活空间相连, 这是建筑师必须付出严肃思考的问题。

3 互动性建筑空间的形式特征

(1) 建筑实体和构件处于弱化的地位, 倒是那些交互信息设备显得格外突出, 因为实体角色的重要性让位于“信息循环”了。或者是建筑结构与数字设备合二为一, 在信息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建筑中传统意义上的墙、柱、梁的界限已经模糊了, 甚至混合在一起。

(2) 透明性的或者动态可变的表面, 似乎象征建筑像多媒体那样容易接触, 甚至能够按环境变化和人的需要而改变。新兴的数字信息技术所孕育的力量, 不仅削弱甚至颠倒了表皮与结构或表皮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而且为建筑表皮的觉醒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3) 动感流态的、模糊性、难以言喻的形状, 暗示着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空间的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网络给人最大的影响, 可能就是兼备速度和数量的信息流, 它就像是一个永无尽头、等待着人们去探索的空间。

(4) 为了使这些奇形怪状的方案具有“可建造性”, 外表往往体现高技术的特征。例如前面多次提到的“智能表皮”技术, 就属于高科技最前沿的领域, 在建筑上要表现出与此相符合的前卫形象。

信息时代的传媒对建筑的评判也存在“扬表抑内”的潜规则。凭借着信息技术, 传媒的信息传播能力得以空前提升。在这个时代, 人们每天看到的东西 (有形的还有无形的) 可能要比10年前的一年的还多, 当然这还不完全是网络的结果。所以, 要在瞬时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是一个十分棘手和实际的问题。建筑也只有让人在第一印象中留下点什么, 人家才会愿意花时间来仔细研究。

4 互动性建筑空间的技术特征

交互性的建筑常常采用数字化多媒体的设计、评估与建造手段 (也就是“信息建筑”的手段) ;数字化设备和结构常常合而为一 (如前面提到的“智能表皮”) ;许多建筑中使用了新颖的多媒体技术, 充满墙体的大屏幕、虚拟的电子形象, 都给人以新颖的梦幻般的空间体验 (如水展览馆) ;种种信息设备都应用于建筑空间中, 智能化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并且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家中。

今天,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 而且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 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 (曲线曲面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 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甚至工业CAM/CAE制造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新的技术, 新的形式, 数码技术带来了探索建筑形态的新的可能性。在数字时代, 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5 互动性建筑空间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建筑师的启示

不管拥有怎样前卫和眩目的形式, 互动性建筑的重点在于它的互动性, 即建筑要能动地融入城市和环境, 建筑的受众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 与设计者的沟通更加流畅。互动性建筑落脚点仍然放在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对当今各种时髦的建筑思潮, 它依然回归到建筑的本质社会属性上来, 强调建筑现实性的新的方面, 它带给了建筑师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互动性的建筑绝非仅仅是任凭想象驰骋的虚无飘渺的建筑, 它值得也应当被设计者更实际和严肃地思考。由于大量的信息学知识并非建筑师的特长, 面对当今虚拟空间、数码建筑等前沿思潮, 建筑建筑界应当关注数字化建筑观念更具现实性的内容, 研究其功能组织、视觉形式以及技术构造, 来创造适合未来生活模式的建筑典范。

信息时代的建筑师需要掌握新的设计工具, 即信息化的建筑设计方法。对于建筑师来说,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间的新的认知, 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 帮助他们面对新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 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 这些是新一代建筑师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多媒体和网络交互技术帮助他们理解, 协同他们给出答案, 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建筑师们要提高自身的技术修养, 更要与技术工程师亲密合作。例如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 (UN Studio) 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 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 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 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 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

6 结束语

总之, 建筑中像多媒体那样实时的交互更多地表现在建筑使用者可以能动地获得信息、空间感受以及功能实现, 甚至可能决定建筑未来的使用方向。正是由于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走进建筑, 才使得建筑中人与人的交流有了革命性的全新方式。这类建筑更多地与多媒体或网络技术直接相关,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建筑设计中的功能、空间和形式有了观念上的重大革新。

摘要:当代社会大众与精英地位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无可否认的是, 大众地位的上升必将带来建筑空间的改变。信息时代建筑空间中的互动往往需要信息技术的介入, 这导致人际互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人与信息的交流”。实际上信息在此以“建筑”的形式作为一个中介, 而背后人与人的互动才是正真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这正是交互美学的“主体——中介——主体”审美模式。

关键词:信息时代,建筑空间,信息传播,形体表达,公共建筑,共享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启发—互动式 篇5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味自主式填鸭教学, 定义、知识点等一个一个介绍, 而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往往是一个问题提出者, 这个问题最好还是身边熟悉的例子, 然后提问让学生思考, 并给学生思考时间, 等学生陆续响应后, 要给出总结, 指出哪点是正确的, 哪点是不对的, 还有什么是学生没想到的。当然这需要教师本身知识点全面, 实际经验丰富, 教学经验丰富, 因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而且要保证课堂纪律, 使得课程得以顺利继续, 因此何时提问, 何时适时终结回答, 都需要在长期教学中得以摸索总结。

本文将结合多年《概率论》的教学经验, 对于课程中的启发式与互动性教学给出一些探讨与建议。

一、如何介绍概念与定义

概率论中有很多专业名词与概念, 例如:随机事件、概率、随机变量、分布率、密度函数、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等。这些概念是这门学科的基础, 也是这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让学生能理解并熟练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才是教学的本质目的。因此介绍概念不应是照本宣科机械的介绍, 而应从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它们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主要应用, 来解决什么问题这种角度出发来介绍。例如, “概率”一词定义, 一般通行的教材上都是从测度论角度定义的, 概率是一个测度, 应满足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列可加性。如果在课堂直接介绍定义, 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 在生活实际中概率一词往往解释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与现行的概率一词的定义很难产生联系。因此, 在课堂上为同学讲解概率一词的定义的产生历史很有必要, 可先让同学思考:概率的定义是什么, 多数同学会回答是发生可能性大小, 这时可再让学生思考, 把发生可能性大小直接作为定义严谨吗?合适吗?接着就可引出概率的本质是什么?概率定义的产生历史, 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等问题, 最后介绍概率的定义。这种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 联系历史, 按照逻辑演义方式来讲解概念, 往往使得同学能理解概念, 并保持思考的习惯去探究概念的合理性, 发展性。

二、生活实际中的例题

概率论中很多经典的分布都来自于生活实际, 例如泊松分布, 背景是一段时间内稀有事件发生的次数;再如指数分布, 背景是生物或元件寿命的分布, 等等。因此在介绍这些分布时, 更不能离开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从产生背景, 分布律或密度函数的推出, 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展开说明。又如在讲二维随机变量的和函数、最大函数、最小函数的分布时, 就可以以物理中的元件的备用电路、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为例 (如图1所示) 进行讲解, 这个例子还结合指数分布、独立性等知识, 在讲解时候应注意融会贯通, 将前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处理实际问题, 并还可以进一步提问, 例如备用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平均寿命是否一样, 平均寿命用什么表示等等问题, 为后面的数字特征知识点做铺垫。

三、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是为很多其他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 概率论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 因此也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多的联系, 而教师如果在课堂能介绍一些有关概率论和其他学科联系的内容, 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面, 引导同学对交叉学科之间问题的思考是有很大好处的。例如, 在介绍古典概型时候著名的波利亚罐模型, 就是医学统计中流行病学的数学模型, 因此在讲这个例题的时候, 怎样计算往往是次要的, 而是模型的建立, 如何用模型来描述生活实际中问题, 等等, 这些给同学介绍清楚, 那么同学们在听这个例题的时候就不只是要知道怎样计算了, 而是学习了用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 建立模型, 达到解决问题的这套方法。再如, 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期望, 可以和物理学中的密度与重心联系起来, 如果把一个一维概率密度函数理解为一个质量均匀的平面, 那么期望所在的位置恰好就是平面的平衡点, 这样同学们在密度函数图像上大致标注期望的位置时候, 会有一个直观感觉, 也能理解期望为什么受随机变量的异常取值的影响比较大。

四、结语

实践证明, 启发式教学与互动模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兴趣, 保持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过程, 在秉承着教书育人的精神时, 还应不断摸索怎样教好, 宗旨应该是教会学生思考。本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可以在这个思想下继续探究更好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灵活, 教师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培.概率论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法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版) , 2013, 29 (2) :1-3.

[2]金德泉, 黄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科技视界, 2012, (29) :18-19.

启发—互动式 篇6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征

一般而言, 各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工商管理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异, 主要的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 这些专业课程会随着学生所处的年级而逐步开设, 专业细分程度也会逐步细化, 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消费者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等是各个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基本都开设的课程, 一些行业高校会根据所处的行业特征细化开设一些专业性更强的课程。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是课程与现实的关联性, 从课程的名称到课程的内容, 不难看出这类课程的体系建立以及内容构建来源于企业现实运营中, 并将运营中出现的规律和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 所以这一类课程的内容在讲授时更容易与现实结合, 将系统性的知识与多样化的现实经过合理组合之后再传授给学生, 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和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 从而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是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尽管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会在不同的年级开设, 但是这些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往往需要回顾并运用之前的知识, 将两者结合才能够更深入地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而且也能够感受到整个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关系, 所以工商管理类课程在讲授时会不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和拓展新旧知识, 从而提高了课程的参与程度。

2多维度启发的教学理念

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因为学生刚刚从高中强制性学习阶段进入到大学自主性学习阶段, 所以该研究者会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加入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补充知识, 通常这一类知识会以小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简单案例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除教材之外, 现实中的人和事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更生动的知识来源。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更着重于启发学生寻找问题与工具的关联性, 如何在知识和问题中尝试地找到结合点, 理解锁和钥匙之间的必然关系。

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前一年的学习基本适应了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 并已初步建立起知识获取渠道多样化的概念, 所以该研究者在教学中增加了启发性内容的比重, 尝试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并将这些关联性整理之后与其他学生分享和探讨。另一方面, 也开始推荐除教材之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源, 强调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进一步拓宽。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更着重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在不断地分析和梳理中逐步认识到寻找钥匙的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合理的寻找过程会有效地节省开锁的时间。

在大学四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该研究者所采用的启发理念与一年级和二年级已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不同课程的学习, 无论在思维体系、知识积累和分析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在对他们的教学中启发性内容比重最高,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以聆听和共同探讨为主,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和自我阐述的空间和机会。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更着重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们尽自己的能力先找到需要打开的问题之锁, 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多把能够开锁的钥匙。

3多层次互动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进行多维度启发的教学理念, 该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将理念予以实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情景模拟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特点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 并让学生扮演角色, 模拟事件过程, 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例如, 该研究者在大学一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人员招聘”这部分知识的讲授中, 由于该内容对学生而言并不抽象, 操作性强,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并且也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中必经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招聘企业和应聘者的角色扮演来体会和理解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最终的教学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3.2案例探讨

在该研究者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案例, 而是选取企业管理现实中的标志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案例设计, 并与学生进行案例探讨。这样选取的案例由于具有实时性, 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有所不同, 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其寻找案例背景与某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对高年级学生更强调的是将案例背景与已经学过的多门课的知识点相结合, 从而形成大案例以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再是离散的、各课程之间脱离的, 而是综合一体的。

3.3团队实践

情景模拟和案例探讨通常是在课堂中进行, 是在指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 而团队实践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充分, 也更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发挥。例如, 该研究者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 会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主选取调研主题, 进行问卷设计和发放, 通过实地与消费者的沟通以及回收后的问卷分析来研究生活中不同消费者的行为偏好, 在这种团队实践中由于学生完全依靠团队协作和实际调研才能够最后获得他们感兴趣的实践结果, 所以他们往往能够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

4结语

启发和互动是当今互联时代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趋势, 尤其是工商管理类课程传授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但是如何将启发和互动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更有效地在课程中实施是所有高校教师持续验证和完善的目标, 该文通过该研究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以期与同行共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学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对教师既是挑战, 又是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动力。在此背景下该文以所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进行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以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 探讨在高校课堂中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采用不同维度的启发方式进行启发, 并通过不同层次的互动手段将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有效地进行传授, 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维度启发,多层次互动,工商管理,关联性,交互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苏敬勤, 崔淼, 王淑娟.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2 (03) :222-230.

启发—互动式 篇7

一、激趣启发,做好铺垫,引出问题

1.激趣启发,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中激趣启发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融入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学习知识的准备。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 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定的情境,设置一定的张力,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为以后的有效教学埋下基石,作好铺垫。

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情境,让学生先学习以前1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新知准备。

例如,让学生同桌间做10的拍手游戏。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2,我拍8,我们大家是一家;你拍3,我拍7,我们永远在一起;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温习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准备。

2.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小学生经常玩分东西的游戏, 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引入问题。课件出示:小明有15个苹果,分给好朋友小胡8个,自己还有几个?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分苹果的方法,并把方法想好以后可以先说给同学听, 让别人判断一下你的方法有没有道理,然后再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二、分组交流,互动探究

1.分组探究,教师引导

在教师引入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 学生依据各自拥有的知识经验可能想出各种方法。并且相互交流,相互可以学习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述分苹果的例子,教师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

生:用火柴棒摆一摆。

师:可以。但是你要用多少根火柴棒来摆呢?

生1:用15根火柴棒来摆。

生2:我们可以看看课本上。

师:你很会利用手中的课本来学习。

生:我们可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还可以问问老师。

师:真棒!

生:我们还可以列出算式算一算。

师:好办法! 谁能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

生:15-8=?

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更多的方法,相互交流,不要急于确定答案。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并及时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能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让学生说说自己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 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的手段多种多样, 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得出结论,教师一定不要强求,只要学生的方法符合要求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我完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只做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给了学生比较自主的空间,并使学生对每种方法的认识更深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的发挥余地,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增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提升应用

数学知识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生活实例有很多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同样学习到的知识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现代教育观表明:“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 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提升应用,增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经常让学生学习知识后,联系生活,学习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哪怕是培养一种学以致用的意识。

华罗庚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开发学生强烈的发现意识、研究意识、探索意识,从而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方法,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挥主体学习意识,强化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上一篇:涉农资金整治进行时下一篇:生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