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启发

2024-08-17

情感启发(共5篇)

情感启发 篇1

学前幼儿普遍喜欢舞蹈, 他们乐于以自己的舞蹈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认知能力, 当然也喜欢在教师的指导下与自己的小伙伴们一同唱歌跳舞, 在童稚童趣的歌舞世界中释放快乐情绪。但学前幼儿的舞蹈兴趣和舞蹈情感是一时性的波动性的和自我意向性的, 并非是成人认识世界中对歌舞所持有的态度。对于学前幼儿的舞蹈情感需要启发和保护, 避免家长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对孩子可能产生的拔苗助长的影响, 也要避免教师在幼儿舞蹈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激性语言和行为, 让幼儿们喜欢舞蹈的情感得到不断地启发和培养, 使他们乐于徜徉在幼儿舞蹈世界中, 愿意将舞蹈作为自己幸福成长的好伙伴。

一、充分认识幼儿舞蹈的益处, 做启发和保护幼儿舞蹈情感的“护花使者”

1. 适合于生理特征, 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幼儿时期是人的身体素质快速成长时期, 舞蹈是音乐律动下的手足、形体的优美动作, 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习练和表演, 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 促进他们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 加快他们体内的新陈代谢, 使他们的肌体获得更快速、更强壮的生长发育动力。如通过用手臂模仿小燕子在空中飞翔的动作, 可促进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学习踵趾小跑步、跑跳步等动作, 可促进腿部肌肉的发育。而整个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呼吸加快, 心跳加速, 胃肠蠕动次数增多, 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 可避免因活动量过少、摄入营养量过多而出现肥胖症, 在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的滋润下获取身体健康发育的“养料”。

2. 创造愉悦的成长环境, 有利于培养审美情感

幼儿舞蹈形象优美, 动作有趣, 演绎一个舞蹈就是在表演一个故事, 每个故事都贴近于他们的生活, 惟妙惟肖地反映他们的童心童趣, 让他们处身于自己所熟悉和所喜欢的成长环境中, 用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来增加审美情感的体验。所不同的是, 他们所要习练和表演的舞蹈是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审美经验的成人给他们设计的, 寓教于乐的意味浸透其中, 更具适合他们年龄特点需要的, 启发他们审美情感的元素, 使他们极易在舞蹈中受到感动和启发, 获得健康成长的导向。舞蹈的趣味性感染性极强, 抽象的生活道理寓意具象的审美情趣之中, 幼儿的认识就可直观的被引导, 使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中获得到真善美的启迪。

3. 提高模仿能力和记忆力, 有利于拓展智力

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爱表现自己的天性, 音乐节奏欢快明朗, 舞蹈动作活泼生动, 这些都能瞬间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大脑神经处于愿意参与、愿意模仿、愿意感知的学习状态, 提高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和记忆力。舞蹈的语汇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的, 他们可以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 而这些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可加深了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所表演的故事生动形象, 富有启发力, 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 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使他们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展现和发挥。所以, 幼儿习练舞蹈, 会从舞蹈教师的表情和形体动作中受到启发, 会从小伙伴的表演中受到感染, 要通过动脑、动作来让自己的舞蹈表现更能够获得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好评, 有意识的学习、争取获得好评感的趋使不仅能够培养少儿奋发向上的心理素质, 还有助于少儿集中注意力, 发展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4. 舞蹈训练需要吃苦和与他人合作, 有利于培养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 幼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 整齐的队形, 划一的动作, 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 动作不协调, 就会影响甚至破坏舞蹈画面的美感, 因而, 教师会引导孩子们不仅要表演好自己的动作, 还需要和小朋友们搞好配合, 动作要整齐, 配合要到位, 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等。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幼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现在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居多, 家庭生活条件好, 长辈们格外地宠爱他们, 娇气任性、不懂得和不习惯礼让他人的毛病是普遍性的。而舞蹈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 激发孩子们进行富有表现力的表演, 孩子们会在与小朋友的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 会打破对自己的孤芳自赏、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特立独行的不健康心理, 开阔眼界, 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积极向上、愿意与人相处的性格。另一方面, 舞蹈又是一门刻苦锻炼的艺术, 在舞蹈训练过程中, 会磨炼孩子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舞蹈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工匠”, 科学、协调、日久的舞蹈训练, 讲求动作美、形体美、神态美, 会改变他们“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 使他们具有姣好的气质。

二、幼儿舞蹈情感启发和培养的方法

1. 选择幼儿易感受的音乐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能激发人美好的情感, 陶冶人的性情, 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样它也是舞蹈活动的关键, 活泼、生动的音乐常常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带动他们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舞蹈活动中, 播放一些节奏鲜明, 幼儿颇为熟悉的童谣、歌曲, 感染幼儿随着音乐摆动, 让她们把对音乐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对于孩子们的即兴式自发式的随歌起舞要及时给予赏识性和鼓励性的语言, 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舞蹈表现会得到夸赞, 使得他们的舞蹈兴趣得到激发, 在一次又一次激发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千万不要挑剔孩子舞蹈的毛病, 即使是要纠正孩子的舞蹈动作, 也要善于使用关爱性语言和儿童化的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孩子乐于接受。

2. 通过形象可爱的动作激发表现愿望

幼儿喜欢模仿, 特别喜欢对动物动作和事物声音的模仿, 如模仿小鸭子的摇摆, 模仿小鸡的啄米, 模仿小白兔的跳动, 模仿大灰狼的吼叫, 模仿汽车的鸣笛等, 模仿是孩子们喜欢舞蹈和学习舞蹈情感的主要方式, 那么, 家长和幼儿教师应注意给孩子们多多提供模仿动作和声音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模仿来积累舞蹈表现的情感和经验。如利用歌曲《小鸭子》让幼儿模仿小鸭走路的样子跳舞, 当幼儿有兴趣演着小鸭时, 问问他们:“小鸭子还会干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呀?”这时有的幼儿就会做出小鸭叫的动作, 小鸭游泳的动作, 小鸭子呱呱叫时的动作, 这些动作虽然很稚嫩, 但却是她们学习思考的结果。就这样, 孩子们在已获得的模仿经验中深入学到更多的本领, 无形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愿望。

3. 培养幼儿对舞蹈学习的耐心和意志

幼儿教师的职业就是需要付之以爱心和耐心的职业, 因为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天真无邪、视教师如父母的孩子们。教师要培养幼儿对舞蹈学习的耐心和意志, 首先要能够以母亲热爱孩子的情感对待孩子们, 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 愿意听教师的活, 愿意按照教师的指教去做。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幼儿对舞蹈的好恶、对于习练舞蹈的耐心和意志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喜欢才可能做到最好, 教师对孩子们的爱心、对舞蹈的热情, 无论在课上或课下都会有不经意的流露, 这些都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烙印, 或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向往和喜爱, 在充满希望、充满乐趣、不怕困难的情境下习练舞蹈, 亦或厌倦和逆反对舞蹈的学练。从家长对孩子们舞蹈学习的耐心和意志养成说来, 情形也是这样, 家长切不可以主观武断地要求孩子在舞蹈学习中必须做到这样, 必须做到那样, 主观严格要求的结果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说来, 效果既有可能是让孩子学习舞蹈的耐心和意志力受到消极的影响。

4. 教师要开阔视野, 潜心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舞蹈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启发和培养幼儿习练舞蹈的积极性, 保持孩子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更适合幼儿的领会和接受, 在做示范动作时要做得细致、形象。对一个动作可多次示范, 以便于孩子们的模仿, 去除孩子们因为舞蹈动作不好学而产生厌学心理。幼儿教育是一门专业, 幼儿舞蹈教学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曹玲.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J].课外阅读, 2011 (5) .

[2]杨盈春.舞蹈兴趣培养是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新课程学习, 2011 (4) .

[3]赵幼珍.幼儿舞蹈美感的培养[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 2009 (7) .

情感启发 篇2

关键词:《祝福》;高中学生;人生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54-02

人教版新課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3中选取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祝福》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文化阵营分化的阵痛时期,心情彷徨、郁闷的精神产物。对于青春期、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它的情感启发意义不可谓不大:一是因为《祝福》的乡土属性以及浓重的乡情,二是它的男权视角,三因为它的落脚点关注到了一个乡村女性身上。《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彷徨'二字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情绪。就是这种苦闷彷徨的情绪, 使鲁迅先生在写作《祝福》时,在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看不到祥林嫂的生活出路,只能让祥林嫂在遭受精神折磨后痛苦地死去。"

1 《祝福》的乡土属性

小说开始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作家接着又说,"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可见小说的叙述主人公要开启的是他的乡土考察,并将从乡情和乡愿的角度开始观照他的故乡世界。小说和它的主人公们便被一种怀旧的氛围笼罩着。在鲁镇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家所描绘的世界,整个环境显得闭塞而狭隘。因为在辛亥革命多年之后的岁月里,鲁四老爷所骂的,还是将"康有为"作为新党。

而作为作家回到乡下的住处——鲁四老爷的宅子,作者更是做了颇有意味的描写,尽显了记忆中乡土情结和漂泊多年后回到家乡心中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为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出现勾勒背景。

从鲁四老爷有些破败的书房陈设的描写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但对联的一半脱落,《康熙字典》的未必完全,又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而在这个故乡的世界,"祝福"是一种年终大典,是该词的本意运用即"祈神赐福",而非宽泛意义上的"祝人顺遂幸福"。在当今的语境里重读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这种乡土世界的风俗。对小说叙述者的"我"来说,也自认为是一个新党,而非一个守旧、迷信封建的人,只是一旦回到乡土的世界里,仍不免要显得习性败坏、然后悲观起来。这种本意上的返归和原始意义上的悲观和悲情挖掘,注定小说将引导至悲哀的氛围之中去。对于故乡来说,"我"有更多的离愁别绪,作为一个返家的游子来说,自己却被定义、或自定义为一个漂泊的过客,一个描述者;虽是一个全新的新文化人,但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无力做出任何改变的情绪低落者。

所以,作为故乡符码的"鲁镇",由一个被全新文化洗礼过的"我"来观照,本来就是一层让人难于承受的压力和责难。鲁迅先生是敏感的,因为他发现了乡土中最为脆弱的事物,于是对乡村世界里最堪可怜的——旧社会里的女性加以观照。"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从此时,便将故事的主题交给了祥林嫂。

2 男性视角观察下的女性形象

对于《祝福》这篇小说来说,它的叙述主人公"我"是一个男子,而他细心观察和描写的对象"祥林嫂"是一位女性。我们可以了解,在故乡的祝福里,作家以一个新式男子的眼光来观照一个贫弱的女性。祥林嫂这个沦落到"乞丐"的妇女居然会对我这个新式的知识分子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个发问是极其尖锐的,可能连"我"也不见得易于回答的。于是小说里写道,"'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关键是祥林嫂还继续多发了一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结果就在这一晚,祥林嫂便失去了她的生命,在那个孤独的寒夜里,"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在小说里,作家反复地用"说不清"这一词,意在说明自己内心的彷徨、不安定状态,又在于说明乡土世界里人们的生存观念和文明观念的暧昧不明与混沌不清。"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于是"我"由祥林嫂的死便将她的前半生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连接上她的命运一起,开启回忆模式的梳理和印象重组。

这个穷苦的乡下女人不仅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转变,显得极为脆弱,而又只能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最为亲近的人身上。她对自己孩子的死去最是无能为力,无情的加重了她的命运承担、心理负担,作为一个下人,她却将自己视为下等的人。因为悲苦的生存状态和下等做工,将她的生存命运逼迫到无止尽的悲惨世界中。她最为亲爱的孩子,她最为应该去爱护的人,她最不忍将自己爱的失去,可一旦失去之后,她便陷于了无尽的破灭感之中。正如有人说:"作者一再写到祝福的喜庆气氛,其中一个重要意图就是将它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鲜明的对比,以让读者明白,不是一两个人不同情她,而是整个社会都不同情她。"

结语

小说结尾写道,"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由这一段话,我们便可以看出作家对故乡人幸福的期望、对故土的热恋,但不管怎样的积极,却只是作为小说的结尾,那些卑微的乡情、乡愿总也只是悲苦的。在新与旧的文化碰撞的境遇里,在自我摇摆不定的情感世界里,一个知识分子的情绪世界和文化观念是混杂的,有时候也是夹缠不清的,可如鲁迅先生一类深刻的思想者,他思考虽然深刻,但动机和愿望总是纯洁、积极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高中阶段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思想者和作家鲁迅先生的深刻,更应该去帮助他们理解作家对故乡的特殊情结,对乡下人的浓厚情感,对命运悲苦者的同情和对大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连龙. 祥林嫂之死新解--《祝福》课堂教学节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07(2):27.

情感启发 篇3

舞蹈是一门具有特殊情感表现力的艺术, 它利用人类的灵活的肢体动作来进行不同的情感表达。在当今这个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中, 舞蹈既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喧嚣情绪、建立自信的一种渠道。因此, 无论是抱以成才希望还是作为一种气质的熏陶, 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少年宫或者专业的舞蹈队来学习舞蹈。笔者作为少年宫的舞蹈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在儿童时期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更加期盼此时的舞蹈学习能为树立更多学生从事舞蹈事业坚定的心。下面笔者就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呈现出舞蹈之美。

一、音乐与舞蹈之辩证关系与音乐启发性作用之分析

众所周知, 舞蹈是通过形式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的。一个拥有优秀生命力的舞者必定也是一位具有乐感的表演者。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与和声不仅是在音乐领域内表达着人类情感更加可以通过肢体、身段与动作而结合的舞蹈来表达内在的感情。因此, 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 舞蹈与音乐是最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说是触类旁通的。笔者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一支没有音乐的舞蹈往往会略显生涩与枯燥, 具有生动表现力的舞蹈应该是准确的音乐节奏与较为精准的肢体动作的结合引发的情感宣泄。因此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作用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用利用音乐增加“舞感”之途径解析

1、音乐贯穿于舞蹈教学始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对于少年宫的舞蹈学习班来说, 舞蹈的教学除了要奠定扎实的肢体基本功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没有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出人类的情感, 但这也需要多年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持久训练。在初级舞蹈的教学中, 将音乐贯穿与教学始终则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舞蹈音乐单独作为授课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讲解。比如说我在教授形体舞时, 因为形体舞的动作通常具有一定的含义是舞蹈感觉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我就结合着形体舞的综合性特点给学生辅助的播放芭蕾音乐、民族舞音乐和现代舞音乐, 让不同的音乐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环境, 学生的形体塑造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奔放, 这就是肢体与舞蹈的配合。

2、借助音乐对舞蹈教学环境进行渲染升华学生舞蹈感知力

舞蹈的教学对环境因素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外舞蹈的音乐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舞步更加平和与舒缓而旋律豪迈奔放的音乐则令舞步更加钢硬、坚实。因此, 不同的音乐表现着不同的情绪, 不同的舞蹈也回应的不同的音乐。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搭建一个音乐平台, 一个音乐氛围。比如说我在教学中就将音乐大声的放出来,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自主的跳出不同的舞步, 我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一批机械的舞蹈家而是令学生更加自由的感受舞蹈。

3、舞蹈节奏与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肢体表现力

不可否认, 在舞蹈的学习中基本步伐与舞蹈动作的学习是什么的辛苦与枯燥的并且单靠教师示范一些基础动作也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将动作的教学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则更避免学生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训练学生“转”这个动作时, 我就将该动作搭配音乐中的后十六音符来进行, 后十六音符包括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 重音、长音加短音的结合令动作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4、美感与乐感相结合提升学生舞蹈综合能力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 舞蹈更加强调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与姿态美的结合, 良好的乐感可以帮助舞蹈美的激发。从训练学生舞蹈的舞韵的角度来说, 动作的快慢、肢体用力的时间与火候、舞步的节奏乃至的呼吸、精细的举手头足都可以利用音乐中的节奏感进行训练。比如说名曲春江花月夜, 无论是古筝还是琵琶的演奏都可以令听者感受到闻花、照影、鸟鸣与飞翔之感, 利用这些来也可以提高我们舞蹈的美感。乐感与美感相结合才能成就一只有灵魂的舞蹈。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这个文化与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舞蹈的学习以不单单是锻炼和欣赏更是一种陶冶情操、进行自我修养的方式。在舞蹈的教育上现阶段也存在着例如重视舞蹈表演, 轻视舞蹈内涵教育;重视舞蹈技巧教学, 轻视文化理论学习等诸多的问。因此, 作为舞蹈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提高整个中国舞蹈的教学水平, 这也必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需要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摘要:舞蹈离不开音乐, 好的舞蹈可以生动的表达乐曲的内涵而音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 互为基础。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的舞蹈教学经验, 从分析音乐与舞蹈的辩证关系为起点来谈一谈如何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舞感。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乐感,舞韵

参考文献

[1]、赵文波.现代化与舞蹈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 2010

[2]、曹万顺.试谈舞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 2011

情感启发 篇4

答:桌子上的一只橘子、一本书、一个花瓶、一个水杯、一盆花、一件搭在椅子上的衣服、放在脚边的一只篮子等等,统称为静物。静物本身往往是没有生命的,但它却可以在每一位观者的心里唤起各不相同的感觉。在善于发现的眼睛里、善于品味的心里,静物会变活,发现者会在画面里将自己独有的情愫和美感给予它们,使它们独特,并因此而富有生机。

在画静物前,不妨让孩子们问一问自己,眼前的静物是如何打动了你,是客观存在的造型,还是一种莫名的、说不清的冲动?我们不必要求孩子们对物象形体的把握有多么准确,若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到造型的准确性上,孩子们可能会丢掉最为宝贵的、使情绪冲动的感受。应当让他们懂得学习美术的目的,不是复制事物的外表,而是体验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经历。在愉快的情绪中,经历着不容易被他人感受到的美感。我们所看到的物象包含着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因此,每一位孩子应该努力在自己的画面中陈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对物象美的感受。

合肥市少年宫崔苓

问: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感觉能力?

答:触摸、感受、看、抚弄、听、嗅是美术活动的基本条件。在美术活动中,培养感觉既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也是培养其素质的重要方面。

味觉培养的方法:可让孩子回家把糖、盐、醋、辣酱及带苦味的东西都分别品尝,在课堂上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品尝时的感受,比如:酸的游走性感觉、辣的刺激等。等孩子有了直接的体现和品味,教师再指导其选用适当的可视语言(点、线及颜色等),把自己的味觉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听觉培养也可以让孩子首先感受音乐的节奏(如迪斯科的强烈、小夜曲的轻柔与抒情等),或感受来自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不同声音(如小鸟的悦耳叫声、和风的轻呼、汽车嗽叭的刺耳噪音)。在上美术课时,让孩子口述自己的不同感受,并讨论绘画的表达方式。

在触觉培养时,可通过让孩子触摸不同质感的物体,体现触摸物体时的感觉。比如可把较硬的或较粗糙的物体与较细小(如沙子)或松软的物体对比着让孩子触摸,使孩子产生神秘感,并形象地用画笔表现出来。

感觉培养还可让孩子以线条或颜色表达不同气候的感觉,多种情绪的变化(如:高兴、愤怒、忧郁等)和各种嗅觉(香、臭)的感受。由此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走进创造的天地。

情感启发 篇5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情感,情绪认知评估说

德育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 贯串人的一生,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 德育被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德育是关键、是基础, 是培养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感、塑造其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品德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从品德的心理结构上看, 品德可以分为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而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也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力量。可见, 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 而不能错误地把情感因素仅仅当成德育教育的方法。林德西的“情绪认知评估说”, 向我们揭示了情绪和情感的发生过程。道德情感的形成必须通过过去的认知活动, 以道德观念为基础, 从当前的道德情境与已有的道德观念的种种不同关系来进行认知分析, 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根据林德西“情绪认知评估说”情绪唤醒模型示意图, 我们可以看出, 对一个学生而言, 在他的情绪被唤醒、情感被激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就是当认知比较系统发现当前的情境与过去的经验一致时, 就通过相应的神经、化学激活给予积极的反应, 否则, 将以消极的方式或按新的方式进行反应, 与此同时, 他们经受着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情绪体验。那么, 学生的这些经验 (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 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通过什么样的认知加工, 最后落实到道德行为中, 得到满意的结果呢?这时就体现出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教师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呢?

一、帮助学生丰富经验, 提高认识能力, 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讲解分析, 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 尽量传授给他们成熟的经验, 适当地对其进行养成教育, 包括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把二者进行对比和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大家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等, 都能通过教师的牵引,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是非标准, 从而去处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少年学生还通过大量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接受着各种社会性情感的陶冶。例如, 语文课本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 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 科学家、航天英雄们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冒险的献身精神, 一年一度震撼人心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感等, 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又例如, 历史、地理、自然课上有关祖国悠久历史文化、辽阔的国土和地理资源、美丽多妖的大自然等, 都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制作出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更能渲染课堂气氛, 感染学生。

总之,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同时, 要不断传授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促使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多角度创高情境, 陶冶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的, 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和支配, 所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教育的情境。

1. 校园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的美化。

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时时刻刻置身于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 校园的景色、校训、标语、板报的内容, 教室、操场、食堂、宿舍等处的设备、卫生状况、装饰布置等硬件和软件建设, 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2. 注重营造集体道德情感的气氛。

集体的道德情感可以表现为道德气氛, 即精神环境, 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人起陶冶、熏陶作用。班风、校风会影响到集体中几乎所有的成员。我国有关调查中发现, 具有良好而稳定班风的班集体对改造学生不良道德和行为习惯是明显的。更重要的是要在集体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反复感受, 使情感具有实际效能。小学生在班集体和少先队中, 体验到团结、友爱、互助、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等积极的情感, 交往不利会使学生体验到孤独、嫉妒、自暴自弃、不负责任等消极的情感。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培养儿童对劳动的热爱, 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克服怯懦的不良情感, 锻炼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儿童在文艺演出中, 学习表达各种社会角色的情感;在图画、音乐活动中, 进一步发展了美感;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 与成人的情感得到交融, 他们常用社会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 公民的责任心便油然而生。此外, 教师自身的态度及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教师可以服务于人、从自身做起, 处处给学生以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 影响学生, 爱护学生, 带动学生,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这种情境以后, 教师就可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观其行, 听其言, 亲其师, 信其道。

上一篇:奖励策略下一篇:职业资格证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