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

2024-07-07

启发式(精选12篇)

启发式 篇1

所谓“启发式”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 以“教”代“学”, 满堂灌, 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 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 “你不会学我教你学”, 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在“导”字上下功夫, “精讲”上动脑筋, 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 发表看法, 讨论问题, 编题解答等, 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导”上, 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 教学课程的组织者, 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 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 采用风趣讲解, 设疑引思, 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 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 犹如一个个闪光点, 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 迸发出火花, 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 认识沟通起来, 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 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权威性不可动摇, 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 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 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 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 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 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 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 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 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 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 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 强化正确, 改正错误, 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 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教学才能成功。

(四)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既不能超越过程, 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 有问有答就是启发,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 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 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 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 满堂乱的局面。

(二) 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 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 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 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才能启迪智慧, 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 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 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 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 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 目标达成度不高, 教学质量不高, 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必须走出以上误区, 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 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 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 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减少盲目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 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名为“启发”, 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 不妨在上新课前, 先让学生预习, 有条件的学校, 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 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 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 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 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 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 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 唱英文歌等效果, 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适时展开主题, 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 互动参与, 启发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 在课堂上,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 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 目的只有一个, 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 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 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 以人为本, 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 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 让下架子, 关爱学生, 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 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 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 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摘要:启发式教学, 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 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大凯, 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3) .

[3]、胡冬鸣.让学生学会创造[J].教育艺术, 2002 (4) .

启发式 篇2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整套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可说是浩如烟海,庞杂繁复。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初、高中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 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题目《我的小桃树》,作者怎样表现小桃树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树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处?(答:两者都是瘦弱的,都经历了风雨、生活的磨难,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小桃树的枝头“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坚信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④作者把“小桃树”的遭遇与“我”的遭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⑤题目《我的小桃树》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小桃树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它“蓄着我的梦儿”。)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恰到好处》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我们学过《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战国末期的《学记》要求教师做到“善喻”。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水漫过经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讲出“漫”一词的好处,就可让学生设想情境,“水漫过”可见水的速度不急,轻缓的;用“水流过”是较为一般的用法,“漫”与之相比可见面积之广,而经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轻缓而面广,象一匹轻纱,“纱”薄而字见,显得很有诗意,写出了经石峪的美景。用“冲”则太急,用“淹”失之轻妙,且水也太深,意味全无。

三、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功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备课时要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外,还应辅以一定的检查。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有适量的双基训练。学生不会总是那么自觉,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而教师更是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缺少检查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检查,学期考试、单元测试、口头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检查,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检查与“减负”并不是对立的,相反,适当的检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检查落到实处,必须运用一定的奖惩。奖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切形式的评价。诸如:表扬、鼓励、肯定、打高分,批评、训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师对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调都属于这个范畴。任何的奖惩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在运用奖惩时应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恰当的奖励,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说:“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相反,奖而失当,容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进一步的进步;罚而失当,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形成对抗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造成消极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表示就不要惩罚,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对检查无所谓,因此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比如,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让其留下继续完成是应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前提,“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加强检查,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是其保证。经过这三个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便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最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好学善问,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教给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为着给学生一种能力,凭借自己以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说,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诱导时,要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被动跟着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是由教师强迫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学习的有用理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砌起来的,而是一个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复杂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只能在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只有学生对各门学科都能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启发性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目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学生的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和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学生能动的过程,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创造性开发,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要受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启发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思维总是伴随问题产生的,否则就没有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也就没有思维的必要了。如果学生还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这本身就标志着学生还在进行着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对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借助个别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启发大家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在独立分析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几种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大量的经常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来实现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进程体现了教师的思维方法,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求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内容,或举例说明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开展调查活动、实验作业,学科小组活动、查阅文献书刊和运用工具书等。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能力。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同教师配合,学习积极也就难以发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师生的努力,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启发性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处理好了教与学,学与思,学与用的关系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真

二OOO年九所谓的教学原则,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这一双关的作用,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最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根本方法。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直观的、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师和学生双边学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习惯。现行的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了新的编排。因此,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灵活地体现启发性教育原则,依据中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笔者的一贯做法或观点是:

一、认真钻研政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钻研教材是写好教案,上好课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有关的参考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政治课教材的结构,知识相互联系、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运用自如,教好学生;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和思想性溶化在一起。另外,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意了解当前的形势任务,结合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讲述重点突出,讲释难点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搞好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检验教师的劳动成果。市、县的教研部门,应积极地组织评选、推广、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既是对一般教师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鞭策和鼓舞。

二、设计生动导语、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课的成败,对于上好一堂品德课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我们常用的是“以旧引新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前一课讲过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或老师复述一遍,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为新的讲授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达到启动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带问题阅读教材、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再围绕着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思考问题、巧妙提问学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句古语叫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教师解之,责无旁贷;学生不疑,教师应该设之,这是善教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设置疑问,适时地提出疑问,就会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之后,教师再作解释,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设疑就是:或提出疑问,先得出结论,然后再细细分析,这样可以先声夺人;或设而不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老师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稍加解释,往往效果更佳;或化大疑为小疑,解其一疑又设一疑,进而深入解之,这样解中有设,设中有解,如同引导学生

一、重视班级干部人选。

既然班干部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在人选上应慎重行事;

1、注重班干的任选过程,可采用班级学生选举和班主任直接任命相结合,在 此期间,应注意会同班级上部分学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意见,多方面结合。

2、注重班干的素质,本人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②品学兼优,尽管成绩不是衡量班干称职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班干部必 须要服众,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的 加强班

学生毕竟是孩子,很少接触社会,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缺少主见,因此必须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让他们能够以身作则,本人实行班干考评积分制,对一段时间下来表现较好、积分较高的班干进行全班表扬,以激励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反之,对一段时间下来,不能以身作则、带头违反校纪班规、同学反映不好(通过与班级其他学生谈心了解)、积分较低的班干给予临时撤换,毫不手软。

三、大胆“放权”,给班干充分发挥自身管理才能的机会。

要想用好班干,必须给班干树立在班级的绝对权威,要大胆“放权”,要让全班

学生知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就是班主任,所有同学必须无条件服从”,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予以配合处理,这样班干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那么整个工作就无法开展。

四、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相互协作

一个班级班干有好几个(如班委:正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团支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如果职责不明,做起事来就会相互推诿,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职责明确,各人该做什么事都有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事),那么效率就会提高,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必须强化班干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这样可以在班级上形成较好管理网络,实现良性循环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集体的好坏。班主任工作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班主任工作一定要严

班主任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班主任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还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要教以正,管以严。“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开学的时候要给他们立规矩,教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二、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成功班主任的秘方。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很注重和老师的感情,老师关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有一份感激的。爱需要用心去爱,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就尊重老师,就相信老师,就听老师的话,就按老师的要求做。同时了解一些家里的情况和学习上的一些情况,从点滴做起。例如本班的张强同学,他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考试成绩下降。我立即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原来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单靠其父亲打工艰难过日子。我主动找他谈话。学习上细心辅导,并安排一位优等生同桌,在生活上帮助他,及时为他送上作业本及笔,让他感到老师时刻关心她。一段时间后。终于能从该同学的脸上看到了笑容,考试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三、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才高为师。身正成范”。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班级才会和谐,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责任心。做班级的主人,首先班主任要有责任心,把班级看成自己的家。每天,提早几分钟到校,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另外平时无课时,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正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的。如果班主任做事拖沓。学生也会拖沓。班主任老师说话要算数,不能说了不做。不能言而无信,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班主任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四、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放手

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要班主任去管,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管不好。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手。因此,一开学,我就选思想好的、学习好的、群众基础好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他们具体的职责,并教给他们工作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利用班干部更多地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具体的情况。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工作有失误时,我就更细心地引导他们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平时多些同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老师的小帮手,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使班集体越来越好

五、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后进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或平时的课堂板演也经常让“后进生”也一显身手等。总之,要转化“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只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教育工作,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一定能进步,最后成为一名好学生。

启发式教学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思想品德课 实践 探索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造成思维定势,而无独创。这种教学观显然无法培养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才。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改的取向,此教学观能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激发质疑的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下面根据自己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征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2.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相对,呈现以下特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智力与能力;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相结合。

二、思想品德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科学真理,掌握知识。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1.加强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语言要生动、准确、风趣、富启发性。要善于以语言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事物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学习趣味盎然,乐学不倦,从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导入十分重要。有时一两句话或一个实例也能引起学生很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如我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坚强喝彩”时,我先讲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如何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故事,然后设问:奥斯特洛夫斯基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奇迹,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做到?学生带着我设置的情境,带着探究的好奇心进入了学习之中,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如果学生对你这科目、某节课感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对于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将会是事半功倍。

2.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反馈掌握知识情况、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怎样在课堂上提问,才更有利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会问,提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要形式多样,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模式。其次,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各有个性,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不尽相同。第三,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方位提问。要求我们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思考,有所得。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现实生活,解决有适当难度的问题,使其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我讲“做情绪的主人”时,分层提问:①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有哪些?②不良的情绪有什么危害?③情绪对人有哪些影响?④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调节情绪?问题有难有易,适应班里各个层次的学生思考、回答,这样提问更有效。

总之,课堂提问也讲究艺术性,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精心设计问题,耐心听取,作出正确评价,使教与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都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从而全面提高课堂实效。

3.强化学生思考、探讨的主动性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生吞活剥,呆读死记,以致头脑僵化,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往往培养出不善于思考的书呆子。要想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在学习时自主探究。

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分以下几步进行:①在上课前学生分小组分别收集一些展示生命体的图片,上课时,让学生结合图片文字资料进行介绍,以此让学生体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②现场采访:人类对待生命有那些方面做得不好?各小组讨论,找代表回答,其他人可补充。③用幻灯片展示两组图片,“美丽的水和森林”与“被污染的大地”(树木过度砍伐、沙尘暴、洪水、大地干涸),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家园会被破坏?④学生查找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资料,课堂上展示、阅读资料,震撼学生心灵,呼吁保护生物,然后小组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尊重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⑤举出生活中我们“随手可做”的事情,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种方式,确定探究、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收集材料、讨论等,活跃了课堂,教育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等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讨学习内容,效果显著。

三、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由浅到深启发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时,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巧妙提问,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2.不断设疑并释疑。教师不断设疑并引导学生释疑,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有目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魅力。

3.适时点拨。运用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始至终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如果学生思维停顿时间较长,或学生思维偏离教学内容较远,这说明教学质量不高,为此,要求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思维展开,为学生思维指明方向。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自己的特长、学校的设备等,加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初探 篇4

现代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 将传统的原型启发式教育的合理性保留了下来。在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发展:第一, 在教学思想上, 正确处理好学习和思维的关系, 重视发展学习思维能力, 强调培养思维方法;第二, 在教学方法上, 重诱导、重探索, 不越俎代庖, 不抱着学生走路;第三, 在教学形式上, 重讨论、重问答, 不搞单问传导而搞双向交流;第四, 在指导原则上, 重追问、重多疑, 提倡质疑存疑精神, 反对盲从;第五, 在教学程序上, 自始至终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运用好启发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呢?

首先,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促进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提问, 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 又是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难度, 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 学生才能提起兴趣认真思考。一般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或者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提问等等。例如:有的老师教《荔枝蜜》一文时, 指出:文章的中心是歌颂社会主义劳动热情, 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荔枝蜜》”, 这与中心相符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 深入了解作者怎样以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安排结构。回答这种牵动全局的问题, 尽管有一定的难度, 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鲁迅的《祝福》, 全文通过“祝福层层深入地刻画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过程”。有的老师据此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 精神状态怎样?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祝福时, 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3.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祝福时, 精神状态又有什么不同?4.祥林嫂最后怎样惨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这样抓住“祝福”这个具体的情节层层深入地提问, 也就揭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四权 (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的压迫下遭受的非人折磨, 从而使学生既领会了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 又领会到鲁迅高超的构思技巧。

其次, 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以唤起学生的联想, 启发想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 或多或少的联系的。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 唤起联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兴趣也会更浓。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补充一些相关知识, 如图片观察, 诗歌背诵, 讲述典故等等。比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月光曲》时, 学生对贝多芬为一个贫穷的盲女演奏一曲又一曲的不理解。当课文分析到盲女判断出为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时, 老师提问:“盲女热爱音乐, 很想听音乐, 但又买不起票, 再听过曲子之后, 她马上判断出弹琴者是贝多芬, 你们想, 贝多芬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想不出用什么词来表达。这时老师补充了一个典故:“古时有一个叫俞伯牙的, 是一个弹琴的高手, 又有一个非常欣赏俞伯牙琴音的人, 叫钟子期。有一次俞伯牙弹新作《高山流水》, 子期听的入了迷, 情不自禁的赞扬道:高啊, 真像看到了泰山。好啊, 真像听到泱泱江河的流水声。于是, 他俩就成了知音。后来, 凡是称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就叫知音。”学生听完这个典故便说:“老师, 我明白了,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心情非常激动。盲女就像钟子期, 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心甘情愿地为盲女弹了多首曲子。”从这个故事, 既唤起了学生的联想, 给学生搭上了理解课文难点的阶梯, 也使学生理解了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女即席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实施启发式教学 篇5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生物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抓住这一改革契机,把培养学生生物学的能力放在首位。从教与学的实质研究中可以看出,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就必须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启者,打开之意,即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让知识的阳光射进来;发者,省悟之意,即明白了,接受了生物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肯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启后发,老师启而学生发。这种教学方法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既爱学又善学,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如实验、观察、设疑、讨论等。

1、加强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从感性知识认识开始的,因此必须在感知的基础上去思维。

生物实验一般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因而实验本身会给学生提出许多“为什么”,这是生物实验就课的一个特点,但不是一做实验就能

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血管里血流速度不同的理性知识,而实验是对血流速度进行比较验证的,由于结论早已知道,实验仅起到巩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的作用,往往达不到启迪思维的效果。因此如何组织与安排好实验,使其真正具有启发性,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才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力措施。

例如,用探究法做“鉴定骨成分”的实验,一是提出课题。教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易敲碎;再取一根长肋骨用于弯曲,看弯曲程度,指出骨有一定的硬的和弹性。这时提出:骨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二是探究过程。三是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并指出骨的特性是由骨的成分决定的。这种探究法的实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达到了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维

直观教学可分为直接直观和间接直观两种。直接直观包括活的生物体,生物学实验等;间接直观则包括挂图、图表、模型、以及幻灯、黑板画投影仪、录像、电脑课件等。教者可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教育投资的不断改善,网络教育正日益进入生物学的教学领域,借助电脑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

示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这些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或资源库直接调出读取,并输送到课堂中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观的形象,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从而使学生进入主的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的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蛙类血液循环”时,可设计动画来表现,显示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使循环路线十分清晰,并通过鲜红与深红的色彩差异来表现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的不同。在出示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这样学生就容易将课本知识真正了解和牢固掌握。

在生物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以便获得大量感性材料,除配以良好的演示、实验和网络教学外,还可以用模型、图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例如,在在讲动脉和静脉时,可以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搏动的动脉,看看手背上的“青筋”,使学生了解动、静脉在体表的分布部位。关于静脉瓣饿内容,可指导学生一手握拳,在手腕处找一条静脉,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顺血流方向挤压静脉,静脉平平的,说明血流正常进行了,再逆方向挤压静脉,静脉鼓鼓的,并有几处鼓起小疙瘩状,说明此处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存在,这样使学生了解到静脉瓣,理解静脉瓣的功能,形象逼真吗,看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由于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休息,在大脑皮层的不同方位留下痕迹,记忆深刻。

3、精心设“疑”启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思考。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尤其针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学贵有疑,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激疑善问是启发思维最常见的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可以无穷无尽地钻研探讨。有人认为在课堂上多提问或师生一问一答是启发式教学,这是片面的。启发式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提的有趣,激动人心才好。二是所提问题之间必须以知识阶梯和人们逻辑思维规律形成层次。

一个恰当引人入胜的疑问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引导学生理解蛔虫角质层的作用时,可以问大家“食物进入小肠就会被消化,为什么蛔虫不会被消化呢?”诸如此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紧张而愉快的学习,似乎是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的生物知识,进入新的生物学境界。

4、讨论启发

讨论启发的关键是启发,基本形式是讨论。讨论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授课前教师要深挖教材的智力价值,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从兴趣、方法、认知、技能等方面设计合理安排,步步深入地启发诱导,使学生完全进入学习角色,精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挥群体效应。

例如,用讨论的方法学习“近视形成的原因”时,一是在学习了视觉的形成,利用投影仪比较近视眼与正常眼的结构,提出问题:近视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二是讨论过程。三是让患近视的同学说说自身造成近视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组织讨论的方法,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及时地鼓励引导,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5、启发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组合新关系,拓展新思路

创新的根源是“联接”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路或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在引导学生思考新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以“生与熟”转化为例,当遇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括的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为“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一个“熟”问题要寻求最佳解决方法时,则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化为“生”。长此以往形成双向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机率就会增多。

初中历史“启发式教学”例谈 篇6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其话题之大,不言而喻。这里,我想说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得有不同的启发方法,即“启发”须有法。下面,我就自己历史教学活动中常采取的几种启发方法做简要介绍,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正面提问法。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法,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例如,讲《收复新疆》时,可设问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没有乘胜收复伊犁,反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还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呢?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一史实的学习就能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就能激发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反面提问法。

这是教师从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启发方法。

例如,我在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我便反问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我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即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即直接原因是中国禁烟。)”这样以来,就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落实了相应知识点。

三、观察分析法。

这是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的启发方法。

例如,讲《北伐战争》时,让学生看《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这两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这是国民党在什么事件后的什么行为?北伐战争正在胜利进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产生了什么后果?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什么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让学生对国民党的反动本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四、巧设情境法。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启发方法。

例如,讲红军长征时,可用影片再现英雄儿女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判断总结法。

这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的启发方法。

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同类比较法。

这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的启发方法,它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

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

启发式教学思考 篇7

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注入式教学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前者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广受好评的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研究正常人体的构造, 属生物学形态学课, 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学名词中, 人体解剖学名词占20﹪~30﹪, 因此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1]。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 但其难记、易忘, 学生苦不堪言,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差, 严重影响后续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2]。人体解剖学是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一, 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由于它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把临床病例或影像学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学习解剖结构为中心、以临床资料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要素, 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 最好是处在学生知识“边缘发展区”的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大部分, 又不能全部解决。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把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在教学开始设置一个大的问题, 尽量涵盖整个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问题, 形成递进台阶, 不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 在学习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途径时, 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查找肝硬化或肝癌晚期的一些临床症状, 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便血、海蛇头样改变等等。在此基础上, 再来讲解具体的交通途经并解释上述现象, 由于晚期时门脉高压导致这些血流发生异常, 导致相关的吻合部位血流增加, 比如食管静脉丛处静脉曲张, 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直肠静脉丛处静脉曲张, 导致便血, 脐周静脉网处静脉曲张则称谓海蛇头样改变, 进而可以再问为何称海蛇头改变, 可联系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莎的形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声波传导途径时, 可以问学生是否有过录在录音机内自己唱的歌放出来时为何不像自己唱的, 进而解释气传导途径与骨传导途径, 听别人说话时主要通过气传导, 而自己听自己说话时, 不但有气传导途径还有骨传导途径,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在学习颈动脉窦时, 可以问学生为何在格斗过程中被别人砍击颈部会昏迷, 进而讲解颈动脉窦的位置及压力感受器的作用, 解释颈动脉窦在砍击时, 受刺激会引起降压反射, 引起大脑血供不足, 从而造成昏迷;在学习桡神经走行及作用时, 可以问周恩来同志的右手是啥样的?再讲解他因为从马背上摔下来, 肱骨体骨折, 而桡神经恰好走行于肱骨体背侧的桡神经沟内, 骨折时的骨片损伤桡神经, 桡神经由支配上肢背侧的肌肉, 所以伸的功能丧失, 表现为“垂腕”症状;在学习胸腔内的结构时, 先让学生说说胸腔内有哪些结构, 这些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 再向学生展示临床X线胸片和胸部断层扫描图像, 给学生设置问题, 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的后续部分不断插入影像图片, 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讲解内囊的位置及分部穿行结构时, 让学生收集偏瘫患者的症状, 即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 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伸舌歪向健侧, 口角歪向患侧, 进而讲解内囊中穿行的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核束、视辐射、听辐射等重要结构, 损伤皮质脊髓束则导致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 而导致对侧肢体骨骼肌的硬瘫, 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则导致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中断, 从而无法产生相应感觉, 损伤皮质核束使对侧舌下神经核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 其支配的舌肌功能丧失, 伸舌歪向健侧, 损伤视辐射导致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同时问学生为何听辐射损伤没有听觉障碍?进而解释听觉传导通路时双侧传导, 一路不通, 行另一路;再比如, 在学习胰头的毗邻关系时, 可以把胰头癌患者从发病到确诊这样一个过程引入到教学中去;在学习颅内外交通孔裂时, 可以让同学思考为何有七窍流血的说法, 让他们解释出现这一症状的解剖学基础;在讲股四头肌起止点及作用时, 可以问孙膑获“膑”刑后为何要坐轮椅, 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股四头肌肌腱包裹膑骨后附着于胫骨粗隆, “膑”刑时, 股四头肌肌腱被割断, 股四头肌作用丧失, 而其作用为曲髋伸膝, 为走路时的主要动力来源, 因此孙膑获“膑”刑后只能坐轮椅。从患者症状入手, 利用课堂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一一解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准确、充分地利用临床上典型的病例和资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临床病例资料, 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和准确。在课堂上, 教师要不断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疑问尽量在课堂中放大并解决,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顾晓松.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地理启发式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篇8

一、地理启发式教学

(一) 何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思想, 但现在所讲的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以孔子理论为依据的传统启发, 而是在传统理论精华吸取了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 是一种调控手段。其次“启发”又是方法和形式, 而且是一种多样化的方法和形式。

(二) 启发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早在1965年, 褚绍唐先生就在《试谈启发式教授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到:“事实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凡是运用启发式的方法, 教学的效果也就优良;反之, 用注人式的方法, 学习的空气就死气沉沉的, 学生即使勉强能记住一些知识, 但学完、考完以后, 也就忘记了。”可见启发式教学的优势早就被地理教学界所认可。

二、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和讲究提问的艺术, 将提问作为启发点。如何选好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的启发点, 一般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课堂上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不能启迪思维。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 让学生有所思, 思有所得。

(二)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选择启发点, 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延长点”上有序展开, 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例如, 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 讲清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板图将全球画成24个时区的简单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来计算:

(1) 从中时区向东进入东八区, 时间应向前拨快几小时?

(2) 有人从北京到华盛顿出差, 他的手表应怎么拨?拨动几小时?

(3) 有一艘游轮在太平洋上向东行驶, 在某一时刻船上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生下来了一个男婴, 过半个小时后, 她又生下一个男婴, 可前面出生的男婴却管后出生的婴儿叫哥哥,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没什么问题, 到第三问题时, 感觉有点棘手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看地图, 这艘船有没有经过非常重要的经线?这时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看书、查地图, 很快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并很快悟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重要地理知识点。

(三) 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处”寻找的启发点称之为“动态”启发点, 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 如果启发得当, 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 思维顺畅。

如学习“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时, 讲到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时, 根据褶皱形成的原理, 学生都能理解“背斜成岭, 向斜成谷”的地貌特征, 这时教师可出示一张向斜山峰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属向斜还是背斜, 有的学生认为是背斜, 因为图上的特征是一座山岭。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分析该山岭岩层的新旧排列次序, 然后分析:这应该是什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在“卡壳”之后, 经老师点拨, 悟出这是一个向斜构造, 因为背料顶部受张力影响, 容易被侵性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为山岭了。

在“卡壳处”设置启发点, 可以使学生找到思维的落脚点, 也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 从错误之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寻启发点, 不仅可以及时纠错,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开启心智, 启发思维, 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例如, 老师在讲完初中地理“经纬网”的知识后, 布置一道思考题:有一架飞机, 在赤道上空起飞, 保持向正东 (西) 方向不变, 向前飞行, 最终能回到起飞点吗?如果保持向正北 (正南) 方向不变, 向前飞行, 最终能回到起飞点吗?许多学生都认为可以, 因为地球是圆的。这时教师不需要忙于更正, 而是抓住机会进行启发, 引导学生自纠:

师:纬线圈是一个圆圈吗?它指示什么方向?

生:纬线圈是圆圈, 它指示东西方向。

师:飞机在赤道某地起飞, 保持向正东方向飞, 最终能回到起飞点吗?

(教师边说, 可以边在地球仪上用红粉笔在赤道上画圈)

生:完全可以。

师:我们再来看经线,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我来, 一条经线是半个圆, 它指示的是南北方向, 所以又叫子午线。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看地球仪, 我用粉笔画线表示飞机飞行过程。

(教师在地球仪指示飞机飞行路线)

师:现在飞机向北飞, 最北到达哪里?

生:北极点。

师:到了北极点但并未到目的地, 所以飞机还往前飞, 这时不管飞机朝哪里飞, 它的方怎样?

(教师用手不断比划, 朝南方向示意)

生:向南。

师:到了这里, 大家注意到飞机改变方向了吗?

生:改变了。

师:所以我们说飞机沿经线保持正北 (正南) 方向不变, 能最终到起飞点吗?

生:不能。一定要改变方向的。

“巧”用启发式教学 篇9

关键词:启发,尝试,引导,启发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形成矛盾。众观整个数学教学的发展史都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改革和创新。启发式教学由此而生。特别是在基层教育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赋予了启发式教学更神奇的力量,成为枯燥数学教学的润滑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动力,而开展好启发式教学成了一节数学课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基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应用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提问:商店里有15支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以“导”为主,以“牵”为辅

“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快节奏的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因此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36÷18×200。开始!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因此,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启发式教学也一样。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感到课在不断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启发式教学浅探 篇10

启发式教学包含启发性教学原则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两层意思。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找准薄弱环节自己攻克, 并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将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此养成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统一性的规律。坚持这一原则, 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 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 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是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基础为条件, 以学生学习能动性是否调动起来了为主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往往表现为使学生原来学习无兴趣变为有兴趣, 由学习不自觉变为自觉、努力地学习, 这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原则, 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它以兴趣、愿望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 观察就会敏锐, 理解就会迅速, 记忆就会牢固, 想象就会丰富, 同时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许多事实表明, 创造性是与好奇心、求知欲、浓厚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密不可分的。

二、启发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又会增强学习上的自觉积极性, 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在指导学习方法时, 还应向学生指出, 既要借鉴他人经验, 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创新。

三、在教学工作上要周密制定最优教学方法

认真组织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各个教学环节, 讲究教学方法, 贯彻启发式原则, 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导航”开窍, 不断探索各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当具备的指导思想。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 关键是看教师能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想追求。而不是单从形式去判断。启发式不等于谈话法, 注入式也不等于讲授法。单调的、缺乏思想性的谈话, 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因此只是形式上的启发而已。而教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讲授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索, 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至于我们反对的注入式, 指的是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向学生硬灌硬塞而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方法。当然原则和方法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学原则对教学方法有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原则的实际体现。无论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还是启发式教学方法, 其中心思想在于启发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活动。

要实现启发式教学,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最根本的方法是组织好学生的智力活动,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智力活动的愉快, 取得优良的成绩, 从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

(二) 教无定法

教学不能搞固定,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密度、强度和节奏, 切忌使用单调、刻板、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

(三)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和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七十多年前, 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教结构力学时, 就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评分, 难度最大、最有意义甚至难倒老师的得高分。后来, 茅以升在1961年召开的全国力学会上提出力学中十个带根本性的概念问题, 有些问题最初就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当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 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心理活动规律, 进行自我调节

启发式教学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而且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善于启发学生, 既有利于领会知识, 也有利于形成正确观点, 陶冶道德品质。实行启发式教学, 使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是一个高智能的人, 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拥有创造力, 在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教学中, 通过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 “引万道清泉浇灌祖国花朵, 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 为教育事业发展续写新篇章。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 并就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启发式教学四步走 篇11

一、趣味引言——兴趣性

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什么物质。(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探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讲解“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3)细胞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类这两种物质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形成了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三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发活跃,学得很轻松。教师讲的也很少,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从课后的检测结果看效果很好。在接下来讲述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发问:组成细胞膜的三种物质在其上是如何排布的?学生一时无法给出答案,激发了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紧接着我又提供如下事实要求学生分析并给出答案:(4)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通过对问题4的分析讨论,学生形成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双层排布的结论。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第5个问题:(5)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问题提出的同时出示细胞膜的模型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蛋白质有的排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嵌入其中,有的则贯穿其中。②糖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结合,形成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空间结构,解决三类化合物在膜上的分布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如: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质疑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四、小结精简——创造性

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这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如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启发式教学 篇12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涉及到人的本质观和教学观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主体性人本观基础之上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论。“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启”和“发”是有前提的, 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因此我们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获得知识, 发展智能, 陶冶个性, 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1]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各种教学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讲,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向理性认识攀登。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完满人格, 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和学会的终极目标。第二,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三, 启发式的课程观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科学性原理强调教学内容的组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建构准则, 强调理性知识起主导作用, 突出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这是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心理逻辑性原则强调学科、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第四,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模式, 表现为“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结构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不同阶段不同方法的组合, 体现了多种方式类型。活动的方式体现了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互作用统一的特点。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不仅仅限于语言的启发, 还有非语言的方法, 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教学环境上, 强调教学民主, 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合理气氛, 这是达到“和易以思”的前提和基础。[2]

2 启发式教学的步骤

2.1 情境引入

在课堂上, 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激发出该情境下的积极思维逻辑, 对探索的事物行成表象认识。

2.2 设置疑问

在适当的时候抛出问题,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

黑龙江綦明霞田雨

维惯性下独立思考, 要善于把握问题的难度, 对于较难理解的事物要将它层层分解, 循序渐进的给出, 让学生既有突破矛盾的信心又存在适度的困难。问题既不要太难, 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不要过于简单, 失去了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2.3 独立思考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教师不起作用, 它要求教师适时的把握时间, 及时的给出提示, 让学生在适度紧张积极的环境中突破矛盾, 快速理解问题的本质。

2.4 精准点拨

恰到好处的点拨会使学生如拨云见日, 茅塞顿开, 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与学生换位思考, 真正找到学生不能顺利理解的地方, 在提示过程中要把握时机, 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精准点拨。

3 启发式教学与多类教学法的融合

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方法都不尽相同, 但都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最终目的的。下面介绍三类常用的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结合的新思路。

3.1 启发式教学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入情入景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打动学生, 使学生思维集中, 易于被引导和启发, 顺利保证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作用。[3]因此, 尝试情景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2 启发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

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 从而相对的提高启发教育的有效时长, 同时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师营造的引导环境, 配合老师的点拨积极思考, 更容易产生灵感, 突破矛盾, 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3.3 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融合

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解决实例问题会更加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加深知识的理解能力。善于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实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有步骤的结合, 把启发学生的素材取自实例, 会更加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教改环境下, 各校教师运用的教育方法种类繁多, 其中以启发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多元教学模式正在逐渐酝酿成型。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灵活自如的运用比较擅长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学时间, 使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加扎实。

4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4]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5]启发式教学就是这种促进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理想阶梯。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思想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不断摆脱原有的依存性、受动性, 成为自立、自强、自主、自律的独立主体, 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学会方法、学会学习的人, 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也就是在从他教向自教的转化过程中, 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依赖性的减弱, 以及年级的升高, 逐步由他教转为自教, 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最后实现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过程。为此, 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 善教善导, 注意教会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 注重学习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主体的确立, 便是自我教育的增强。能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 不断树立起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这本身又促进了主体性的提高。因此,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为实现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找到了发展的阶梯。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的内在动因之一, 是解决“厌学”、“减轻课业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学应遵循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并以此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改革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和学生观。既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对象, 又要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 从而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因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好学、乐学, 视学习为乐趣而不是苦事, 从“乐学”中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满足, 体验到学习有所得的胜利感和愉快感, 这样, 就会变“苦学”为“爱学”、“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到“我会学”, 促使学生智能发展。

综上所述, 主体性人本观的确立, 客观上要求启发式教学要以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体性、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所广泛使用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论。本文主要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步骤与策略以及教师与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法,策略,人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与研究[G].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 1998.

[3]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哈尔滨) , 1997.

[4]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情文并茂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