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通用8篇)
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1
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启发式的运用是为了纠正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注入式的弊病,也就是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作容器,一味地进行灌注,把书本知识“灌”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正确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运用启发式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逐渐改变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实践证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等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下面我就浅谈自己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这是有道理的。
高深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切忌无痛呻吟的什么都议一议,要议的问题必须有价值,用议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李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设疑要做到以上这几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学,工作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讲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时,针对同学们对宗教迷信的模糊认识,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迷信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从来就有的吗?二是宗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呢?那么通过一问题的思考解答,就剥去了宗教迷信神秘外衣,这是人类愚昧无千的产物和表现,第二问题的设置是很巧妙的,是一个二难命题,不论对它作出肯定的回答,都要导致否定上帝的“万能”,上帝是人造的,这就进一步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看法,那么我们设疑启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在教学中列举实例启发
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较多,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善于列举实例,化抽象为具体,使同学们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列举的事例要力球恰切、有趣、有新意,并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启发他们学习思维。
恰切是指例子要中肯,所举的例子要和说明的观点、问题一致,不要牵强、硬套,比如在讲爱国并不能因祖国的暂时落后、贫穷为条件时,我列举了我国的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学者象李四光、丁洁琼、华罗庚、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享受,高薪聘请等待遇,毅然冲破国餐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爱国并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国富了才热爱。新鲜有趣就是指所举的例子内容要新,时间要近,时代感要强,要生动、耐人寻味,更多地反映当代世界的人和事,反映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新成就。比如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的观注,同学们都相当关心,褒贬不一,抓住同学们这种学习热情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阐明了海湾危机的起因、本质、美国出兵海湾的目的所在及我国对海湾局势的基本立场、态度,从而说明当维持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让同学们真正地认识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真正意图。
举例还要有针对性,针对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特别是重、难点知识,针对当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际和学生实际,作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切实地感受,真正地爱到启发,避免空洞地说教,从而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启发式教学要伏、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
“启”和“发”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关系,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启”是前提条件,“发”是必然结果,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启”学生跃跃欲试,心里明白就是成功的,反之,教师虽“启”了,学生依然如故,没有反映,变是失败的,所谓“留;有余地”,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比如,在讲到《热心助人》这一课时,我谈到了不少助为乐的道理和许多热心助人的感人故事,比如象张华舍身救老农的事迹,也许有的同学会想,可惜我当时不在场,否则我„„那么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在现场„„”,让大家讨论两分钟后回答,一下子大家的兴趣都高涨起来,互相讨论,踊跃发言,有人说去报告,有人说自己没力救人,也有人说跳下去救人等等,通过了讲座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热心助人是不讲条件的,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据此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我不在现场„„”让大家课后思考,谈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认识就更深刻了,也真正从讨论中提高认识。总之,要做到“启”而有“发”就要打破者教师“包打天下”、“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读、议、讲、练相结合,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四、利用音像直观启发
所谓直观启发就是让学生直接观看具体形象工东西,来加深课文理论的理解,其实是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内容需要,把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手段带进课堂,把教师单一口授变为多种方法、手段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人们对常发现,学生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力很集中,记忆效果也很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电影艺术形、声并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电视机、录音机进入课堂,经实践证明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由于条件限制我只初步尝试把录音机带进了课堂,效果是比较良好的,比如在讲“爱戴父母”这一内容时,上课始我就先播放了几首歌,象《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等,让学生听后简单地谈自己的感受。那优美、觉悟的曲调中,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大家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也受到了深深感染和启迪,在这样的气氛、情景中,很容易引入了课文的内容,也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利用影视这一声形并俱的艺术进行感性到理性的直观启发,效果也是显著的,比如学校组织观看《焦裕禄》这部电影,荧幕上焦书记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使大家在这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发,我讲到“人民勤务员”这一内容时,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借助荧幕生动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又能避免简单的政治说教,加强可信度和真实性,克服学生思想中的“逆反心理”。这一点在现在的思想教育中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运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恪守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内容等,选择最佳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以上我仅谈自己在贯彻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求抛砖引玉之效,希望各位教师指教。
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2
那么,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呢?多年来, 依照教学大纲,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根据教学重点以及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 归纳总结出比较可行的几点教学教法。
1 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在叫态度上端正, 还要树立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努力构建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 把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渗入到课堂中, 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如何学的能力, 同时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思想发挥空间, 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 不以“长者”“能者”自居, 而是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学习氛围;同时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克服思想政治课上的枯燥乏味, 激发学生的敢想敢说, 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化和形象化,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要求教师精讲, 克服过去的满堂灌、问答式, 留足学生敢想、敢说的空间。
2 科学设疑, 巧妙提问,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改变生硬死板的泛泛而谈、呆板枯燥的平铺直叙等教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样学习。教学内容的新颖有趣、科学的设疑和巧妙迂回的提问, 富有心机设计的答案提示, 形式多样的练习等, 每一项课堂教学活动, 都可以使学生激情涌动, 兴趣勃发。因此, 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 (1) 尽量不要提出“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类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 (2) 提出的问题要适中, 范围不要太宽, 难度不要太大, 以免削弱学生的积极性; (3) 提问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不要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照读, 多提倡、鼓励学生紧扣中心, 自由发挥; (4) 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开放性试题多以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载体, 应结合时政热点材料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实, 剖析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运用能力。在学习初三第八课第一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内容时, 利用在我们粤东地区盛行一时的“六合彩”“板九”赌博活动导致很多农民不问农事, 商人无意经营, 工人无心生产, 一部分人因此倾家荡产的事实材料, 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因为这些现象是学生平时都可以耳闻目睹的, 具有极强的真实性, 贴近学生生活, 亲切自然, 可信度高, 学生容易接受, 所以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大家都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就在学生的讨论、回答过程中融汇在一起, 收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 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不同。
3 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活跃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能恪守一种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为教师, 一定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灵活地采取各种有效的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初三第十课第二目“成就美好人生”时, 首先让学生回顾历史典范, 联系学生中“高消费、搞攀比”现象进行对比, 结合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组织学生以“当代中学生需不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主题进行辩论。授课过程以学生实际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巧设迂回地提出问题, 多种方法结合, 层层深入, 实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由此可知, 启发式不等同于提问时, 宋代的理学大师、名儒朱熹在《四书集著》中对“启发”的解释如下: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可想而知, 启发的意思根本不是“打开他的嘴让他说话”, 而是首先“开其意”, 而这“意”, 应该包括: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诱导学生的高尚情操等。而“启发”的时机就可遵循孔老夫子的先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即不到心理上欲求得通达却还没有得到它的意思时, 不“启”, 不到口里想说出来暂时还不能说出时, 不“发”。总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可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参与习惯, 质疑问难习惯, 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小芹.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6) :39.
[2]乔世明.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八法[J].山东教育, 2001 (Z2) :88-89.
浅谈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主动性直观形象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j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導思想。在此,本人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谈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方家。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汪精卫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汪精卫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利用音像直观启发
所谓直观启发就是让学生直接观看具体形象工东西,来加深课文理论的理解,其实是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内容需要,把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手段带进课堂,把教师单一口授变为多种方法、手段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人们对常发现,学生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力很集中,记忆效果也很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电影艺术形、声并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电视机、录音机进入课堂,经实践证明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由于条件限制我只初步尝试把录音机带进了课堂,效果是比较良好的,比如在讲“爱戴父母”这一内容时,上课始我就先播放了几首歌,象《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等,让学生听后简单地谈自己的感受。那优美、觉悟的曲调中,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大家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也受到了深深感染和启迪,在这样的气氛、情景中,很容易引入了课文的内容,也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肥乡县第三中学)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篇4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融会贯通,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系着的一定活动方式的构成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我们知道,语文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读写能力却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自己不断的模仿、思索、实践才能得到提高的。因此,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更为重要,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启发式的教学首先在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教师点拨诱导,引发思维,帮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迁移;其次,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及时反馈,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教师讲授知识提供了可贵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兴趣,启发引导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说的启发,就是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然后给予引导、开通,使学生豁然贯通,自己去掌握知识。先激发兴趣,后启发引导,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要点。如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可以先以引发的口吻说:“一提到春,同学们想一想,眼前会不会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你们会不会感到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接着引导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杜甫、王安石的诗句,然后指出:“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刚才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只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蜂、蝶,有风有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他所写的这些你们平时注意到没有呢?”这样的设疑,使学生沉浸于老师所“启”之中,产生思考的冲动,兴趣由此而发了。进而教师再加以引导,便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设疑解惑,启发训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巧设相关的问题,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但简单而肤浅的是或非的一问一答,是毫无启发实质意义的教学方式。只有提出符合教材的重难点,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激发思维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我的老师》一文的题目很一般,而作家却能写得真切感人,这是为什么?《济南的冬天》一课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这样的设疑既抓住了文章焦点,又创造出一种研究的气氛,达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实行启发式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设疑,更主要的在于解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伤仲永》一文讲的是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故事。讲解这篇课文时就要教师有的放矢地提出设疑: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那些启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出现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呢?……只有通过教师的设疑,才能使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明白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和解惑的途径,使学生获得了有关的语文知识,并通过启发训练的手段,使学生在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中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了知识向能力迁移的目的,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浅谈朗读启发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古诗《乞巧》课堂观察之学生朗读
朗读启发是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也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这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含义联系起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只是流于形式来充实课堂时间,有的则把朗读与讲授截然分开,唯语文而朗读,收不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效果。这就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失去了地位和作用。
下面就谈谈朗读启发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抓住时机,总启导读。“总启导读”,故名思意,谓之一堂课的起始而进行的朗读。总启导读一则是铺垫感情、拉开序幕;二则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起。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抓住了时机,很好地运用总起导读,就会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课一开始,万教师首先有感情地叙述了乞巧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诗人林杰写的一首描写当时情景的古诗,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天会有什么样的情景?这样的总启导读制造了悬念,又激发了兴趣。
二、对比读,悟情之有别,学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对比读主要是通过比较、区别感情,比出差距,达到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1、对比读不同的字词,悟情之有别。如万莎老师在教第一行诗[七夕今宵看碧霄]对区别理解“宵”与“霄”的不同时。是这样做的:今宵的宵的意思是夜晚,读的语气稍平缓。而教“霄”时,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星空图。
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个晴朗的夜空。生:我看见了无数眨着眼睛的星星。生:我看见了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夜空。
师:对!这样的天空诗句中称做什么?
生:“碧宵”。
师:这样的碧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很美。师: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点学生读)(语气有点平淡)师:谁还想来读读,把碧宵读得更美些?(另一个学生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行诗)
教师就是通过慢慢启发、比较,让学生加深了对字的理解又达到了让
学生想象其情景,意会其内涵,才可在朗读的感情表达上有所不同。
2、对比读不同的抒情文,悟情之有别。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白的《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一是抒思亲之情,一个是友谊之情;一个是感情忧郁、心情孤寂,一个是感情豪放、心情快乐。让学生同时读这两首诗,读完前一首,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让情调从忧郁之中超脱后,再读第二首,这样才能使两种截然不同感情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三、抓住时机,激情忆读,开拓思路。
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使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同时发挥作用。如在讲授新知前,引用和复习旧知,这样能巧妙地使新知潜入自然,记忆又深刻。
在讲解《乞巧》这首诗的意思前,万老师引用了传说中在七月初七夜晚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故事。
师出示课件“鹊桥会”图画,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两个孩子大声叫着“妈妈!妈妈!”一头就扑进了妈妈的怀里。生:织女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生:孩子在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真想你!我再也不要离开你!” 生:牛郎拥抱着心爱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师:是啊,经过三百六十四个日日夜夜的思念,这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们会说、会哭、会笑,该是个多么感人的场面呀!你们能把刚才想像到的场面融入诗句中,有感情地读出来吗?老师采取个别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的形式读出那种感人的情感,这样就能达到诵读与感悟相融合,又能品味出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四、读而助思,展现文意图景,促发丰富的想象。
朗读不同于文章的讲解。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促发人形象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讲最后一行诗时,师叙说:在这天的晚上,少女们会约上几个要好的姐妹,围坐在一起。月光透过窗子斜照进来,在跳跃的烛光下,她们穿针引线。紧接着大频幕出示少女们在烛光下穿针引线的情景。师问:“看着这个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很热
闹。”生:“她们很高兴。”然后师启发学生:“你能把你感受到的高兴、热闹的情感读出来吗?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心里体会一下感情,再指名读让学生相互体会、互相感受那个热闹、高兴的场面。然后师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穿针引线,体会到穿针并不向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还让学生了解当时少女们穿的是九孔针,学生感到更难了,当学生从诗句中知道少女们要穿“几万条”时,不禁感叹到这真是“难上加难”!启发学生感受到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进一步体会到美好的愿望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老师才让学生边想象边自由读出少女们的深切企盼和那份执着的情感,师又范读后充分让学生蕴育感情再齐读,这样的朗读才可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五、总结众读,加强领会,统化全文,拓展升华。
不管是古诗还是一篇文章的教学,讲完后,必须总结全文,这是哪一课都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时再读古诗或文章就是为了获得最后的总印象。那可以采取个人轻读,来体会全文的内容;可以指名读,老师获取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辅导教学;还可以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获取全文的总的感情印象,加强对全文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让生闭上眼睛,沉醉在诗情画意之中,展开丰富想象,一起回味,一起诵读。
总之,朗读启发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只要针对不同的文章抓住有效的时机,恰当地运用朗读这一方法,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008.6.
杨开梅
有效地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9加几之课堂评价观察研究
听了雷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有效地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采用了表情、动作、语言等多种表现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片断一:刚上课复习时,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进行的。师说:“小火车”,学生接着说:“开起来,一开开到哪一组?”老师面带着笑容说:“火车开到李飞翔这一组。”师生这样互动性地对话,一下子把学生学习的劲头给调动起来了。火车开到的那一组的学生都很兴奋地站起来回答计算结果,之后还及时让学生互相评价哪一组的火车开得最稳最好。雷老师并鼓励其中2个小组的学生说:“你们要加油!”
片断二:雷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一个青小开运动会的场景,同时老师伴音:瞧!伴随着嘹亮的进行曲,我们班的同学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进了运动场。比赛开始了,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呀!跑道上正在进行60米的决赛、运动场中央在进行着跳绳、踢毽子、跳远等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拉拉队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老师准备了一些牛奶,已经喝了一些,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老师这一段激昂的谈话让学生精神振奋,激起了他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去动脑思考,才愿意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进而达到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
片断三:在解决“一共有多少盒?”这个问题时。老师
先把问题提出后,由学生说出了几种解决方法,然后老师再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在说计算过程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组合能力有限,加上还有点胆怯,不敢举手说。看到这种情景后,老师温和地说:“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了不要紧,只要能站起来说,就是好样的。”老师这样一说就扫除了学生习中那种心理障碍,过了几秒钟后,就陆续有学生举手发言了。有位专家说得好:“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在这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雷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能及时、巧妙地运用:非常棒、真棒、非常好、很好、真聪明、了不起、点头、有进步、微笑等鼓励、表扬、赞许的语言、动作,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起,甚至到喜爱的程度。即使有个别的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能给予肯定和鼓励,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007年12月
浅谈政治教学感悟 篇6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是学校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作为一名专业的政治教师深感德育的重要和责任感在二十多年的政治教学中,在向学生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不少感悟与收获,在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使自己不断成长与充实壮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他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一位老师如果对学生严格要求,就能帮组他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觉性和上进心。教师是育人者是学生榜样,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责。青春期的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和好奇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情感教学是较有效的,一个学生喜欢老师就会认真听老师课,成绩也会比较好。因此,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才能使学生变得优秀,学习才会有动力和激情。
老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会对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当一个学生逐渐改掉了一些坏毛病,变得守规矩时,老师会对他刮目相看并深感欣慰。在课堂上会给他多一点关注与期待。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能带动我的情绪,在我现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每当我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点分析问题时,他总会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静静听,时不时轻轻点头,以示肯定和赞同,每当我察觉到这一点时,我内心就暗暗地高兴,也促使我更加兴致勃勃,讲得更有声有色,可见老师和学生一样也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夸奖。
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是以一种“填鸭式”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听什么,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人,只是一种被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正确认识自己新的身份,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在课堂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讨论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打破沉寂,严肃的气氛,这些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政治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之路需要学生自己来走,知识的获取与经验的积累也要依靠学生自主地认知、总结与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其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
教师可通过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信心。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应秉承公正、客观、诚恳、热诚的态度,多给学生以鼓励,从而满足学生对于成功的需求,使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说授之于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在每学期的第一节政治课我都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依据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应如何听课、思考,课后如何做练习,如何复习以及如何进行知识记忆等,鼓励大家提出新且富有创见得观点,让他们学会学习。
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还是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作为教师要加强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提高,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也要提高。
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知识技能。
从教三十年来,初中政治教材不断更新,从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从灌输型到自主学习的增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浅谈启发式教学发式教学任 篇7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 以“教”代“学”, 满堂灌, 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 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 “你不会学我教你学”, 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在“导”字上下功夫, “精讲”上动脑筋, 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 发表看法, 讨论问题, 编题解答等, 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导”上, 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 教学课程的组织者, 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 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 采用风趣讲解, 设疑引思, 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 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 犹如一个个闪光点, 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 迸发出火花, 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 认识沟通起来, 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 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权威性不可动摇, 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 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 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 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 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 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 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 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 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 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 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 强化正确, 改正错误, 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 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教学才能成功。
(四)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既不能超越过程, 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 有问有答就是启发,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 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 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 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 满堂乱的局面。
(二) 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 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 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 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才能启迪智慧, 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 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 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 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 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 目标达成度不高, 教学质量不高, 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必须走出以上误区, 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 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 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 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减少盲目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 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名为“启发”, 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 不妨在上新课前, 先让学生预习, 有条件的学校, 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 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 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 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 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 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 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 唱英文歌等效果, 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适时展开主题, 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 互动参与, 启发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 在课堂上,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 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 目的只有一个, 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 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 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 以人为本, 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 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 让下架子, 关爱学生, 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 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 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 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摘要:启发式教学, 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 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大凯, 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3) .
政治课教学中启发式的运用初探 篇8
【关键词】启发式 政治 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引导、指导、开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主动实践的教学统称。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就是说凡是能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法都可称为启发式教学,是寓于各种的具体教学之中。它是以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从中总结和概括出教学共同性质和规律,它既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也是教学的方法论。
二、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启发式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而不是简单形式的一问一答。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因此,启发式就被当作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提出一些本来就不具备多大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或解答,让学生回答:“是”还是“不是”,而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和钻研。也有的教师规定自己“怎样启”,学生只能“怎样发”,不允许学生有“越位”现象。这也反应中考试中,有不同于标准答案的观点,往往被粗暴地扼杀掉,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制于教师预先设定的答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还有的教师把“启发式”变成“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尤其是教师表演式的一试就灵、一列就对、一验就准,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来龙去脉。这些都是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歪曲理解,也是教学实践中最为严重的误区。
三、启发式教学在政治课中运用
运用启发式进行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改革“填鸭式”的教法,更要改革教学观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学”。
1、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知识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贯穿于整个程中。如忽视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学,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必须服从教学的目标,形式为思维所用,教师要及时创设课堂的情境,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在政治教学中,无论是设疑、激趣,还是诱导、点拨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一段距离,使学生在差距中思考、感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不宜多提“是”与“不是”的回答问题。在“是”与“非”的判断中,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侥幸答对的心理,不能培养刻苦钻研和积极动脑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掌握新的知识。
2、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突出“优”。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合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内在的联系,设置启发提纲,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案例,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受阻的可能性,精选案例给学生以启迪,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为外因的指导作用,运用启发式促进学生内因的变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将“激励------案例分析——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程序合理安排,步步深入地启发诱导。
3、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是具有主体性、整体性的人,是处于发展中,具有潜能、有个性差异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应当充分研究和充分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是不断引导学生并通过学生主体的活动区把握问题的实质,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出个性的独特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因此,要克服启发式中无视个体存在的倾向,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个个性的创造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允许学生的偏见存在,因为偏见往往是个性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合理的偏见和执着的追求可以确保个性创造才能的发挥。
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乏真知灼见,比如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倡长者、师者“不耻下问”等等。但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相适应,在师生关系上,专制的绝对服从的甚至是奴化的人格不平等主张一直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基本上抹煞以至否定了师生间的平等。虽然我们现在进行的现代教育,但包括在师生关系学上的专制观念在内的各种封建教育的“遗毒”,仍然影响着不少现代教师。当然,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例如,许多教师总让学生对自己有敬畏感,总是在推崇一种我训你听,我教你学、 不喜欢学生质疑,唯我独尊,因而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为此,首先有赖于师生职能的重新定位,教师只是指导员、引导人,而不是主宰者、支配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任人摆布的“奴隶”;其次有赖于教师“重心”的降低,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再次有赖于放松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充分舒展个性。
5、正确对待学生不同的观点
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型思维,这种思维正是各具特色的个性反映,其中蕴含着一种怀疑与批判的精神,这种思维苗头可能较稚嫩,却颇具有生命力,切不可轻易否定。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个案分析时,往往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阐明自己不同的观点。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应正确对待,首先分析其观点有没有理论依据,对正确的或独到的意见要鼓励、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教师也应耐心分析,以理服人,千万不可随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进行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