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2024-10-04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通用12篇)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1

启发, 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原则。启发的特点:一是及时, 即在学生需要时, 及时予以引导、鼓励、启迪;二是巧妙, 即运用教学技巧诱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而提问是启发的主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类启发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感性启发

1.提供范例。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 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练项目, 给学生以启迪, 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 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 都是有收获的, 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 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 再引导学生想想: 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 之后让他们讨论: (1) 小猫真的会收到很多鱼吗? (2) 你观察过吗, 小鱼生长在哪里? (3) 谁能帮助小猫找到收到很多鱼的办法呢?

接下来, 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 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 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 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 上课开始, 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 一幅是单斜线, 一幅是之字形线, 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 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 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用图示法直观形象地引出课题, 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上课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 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 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 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 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 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 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 把他们依次放到“河水”中, 教师不用多讲, 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 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会有不同的结果。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 学生借助教师的实验, 很容易就明白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 后来是怎么喝到水的。

4.联系实际。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特别需要现有经验作为支柱, 所以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 让他们的思维从已知顺利地通向未知。如寓言《刻舟求剑》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知寓意, 可启发学生审察自己的生活实际:你犯过什么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结果怎么样?跟《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这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训?这样引导学生根据切身体验展开类比联想, 就容易获得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5.提示结构。在学生预习、练习、复习等教学环节上给学生提示知识的系统或网络, 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他们的理解、记忆指明方向和提供方法。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 安排学生预习时, 先提以下问题:雪地什么样?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什么?他们怎么成为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预习概括了课文的中心内容, 提示了重点词语, 能帮助学生领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与线索。

二、理性启发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在课文讲读的适当环节, 选择优美精彩的语段, 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 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如教古诗《鹅》,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作如下描述:读了骆宾王七岁时做的小诗《鹅》,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只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 它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 好像在唱歌。你看鹅的羽毛洁白, 浮在绿色的水面上, 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 水清得能看见鹅那红色的脚掌在水中拨动。这只鹅是多么美丽可爱呀!这样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 启发了学生的审美活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课堂学习气氛作为学生认知活动必备的“情绪背景”, 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着“相互示范效应”。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 教师在出示课题后组织讨论“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学生发言后小结: 鸟的天堂又是指哪里?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呢?这样因势利导揭示矛盾, 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 强化了他们探求答案的需要倾向。

3.丰富的想象诱导。想象这一心理活动的创造性较强, 更加有利于调动活跃的情绪, 启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如讲完《东郭先生和狼》全课后, 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为课文续写故事, 并出示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路:你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如果东郭先生再次遇到了狼, 他会怎么说, 怎么做?学生按这些问题展开想象, 即能获得较深的情感体验。

三、问答性启发

1.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突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导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 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火烧死而不能去救?这些都要联系到战斗任务的重要, 联系潜伏条件的艰巨, 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 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2.考虑提问的对象。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问, 力求让各类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生, 再让优等生作补充, 或帮助解难点, 简单的问题多让后进生来答, 偶尔也让他们试试难题。这样提问面广,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投入。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自觉地获得知识, 学会自己动脑筋, 离不开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启迪他们的智慧, 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2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中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的出台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将教学从单向式转变为对话式,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笔者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的启发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希望能对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起到些许借鉴作用。

一、根据课文的适用性和规律性进行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提问法”也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提问,并不是毫无意义和目的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等。正确的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教学手段的适用性和课文本身的规律性,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课文的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规律性认识。在用“提问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切忌为了提问,而脱离了教学目的,问一些高大空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而应该从小的切入点入手,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然后逐个问题深入,最后引出课文中所蕴含的规律性认识。

另外,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也要认识到,有些课文适合用提问的手段来进行启发式教学,而有些课文却适合其他方式,如板书、小组讨论等,这要根据课文的具体特征来确定。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性”是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围绕教学的知识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手段富有启迪、引导的作用,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设置教学手段,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同时活泼好动,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注意力,所以小学教师要在课堂之中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从学生关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引导。如可以让学生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经常出现在课堂之上,让它们成为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课本知识转变为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体验、生活实践。

三、通过课堂教学情境来进行启发式教学

因为教师在上课之前有备课,对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的设置有预先的安排和设定,教师可以根据预定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启发。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一些偶发事件都会引起教学情境的变化,影响教学的进展,教学过程并不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想而进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因素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运用引导性语言将学生引向多维思考,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个教师在教授《父亲的菜园》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到文中的情感,就让学生也说说自己的父亲。结果,有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再三提示下,却无话可说。教师通过学生的神情,意识到学生的父亲可能不在了,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尴尬,教师说:“也许很多同学都是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大,但是给老师最大影响的却是外公”,这位教师就说起了自己的故事,然后将思路转向说家人对自己的影响,让学生也展开思维畅所欲言。这时,开始不愿说话的学生将他和他妈妈的生活小事说得有声有色,全班学生也都忘记课堂上的小插曲,开始了新的讨论。

在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仅仅停留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作用。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有效、可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習习惯,探索最佳的学习办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张冰.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石梨乡中心校)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4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一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述。现代教学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以启发学生自主和探究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方向,立足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自身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在当前的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确实做到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对比、设疑、塑造情景、举例、演示等,但这些方法的运用还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造成了启发式教学在操作层面的混乱,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触摸到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根源,教学中缺乏理论依据。实际上,启发式教学理论具有科学的发生机制,一般可将其总结为:启发激因—启发中介—启迪顿悟。[1]这一过程为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步骤,使启发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相反教师在这一科学发生机制上所下的工夫远比主观臆断式的启发更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新异需要更敏锐,对教学对象的了解需要更深刻,对教学时机的把握需要更精确。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化实践措施

1.启发激因

所谓启发激因,就是能激发思维主体产生探索新需要。创造新欲望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启发原型(即能对思维主体起启发作用的各种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个因素)的独特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内容中能诱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关键因素。[2]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立足点,即使是在不掌握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机制的课堂中,大凡比较成功的课堂实例,其实都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的结果。启发激因其实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且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彻底弄懂和弄明白的地方,其实这正印证了孔子说的“愤”和“悱”,即达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如百爪挠心,迫切想知道答案和结果。但这种状态的出现,不能单靠学习对象的偶遇和学生兴趣点的侥幸,更要靠教师对问题情景的塑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塑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促使启发激因的出现。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有关于“雪天捕鸟”的描述,场面描述的特别恰当和传神,但如直接启发学生去体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精妙。有教师就认识到启发激因的重要性,用比较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与《少年闰土》(《故乡》节选)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两种描述表达效果的异同。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出自鲁迅之手,而且描写的场景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使用不同文字描述呢?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就会使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浓厚,注意力更加集中,思考力更加深入。

2.启发中介

所谓启发中介,就是外界的信息刺激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这两个因素是连接外在学习对象和内在学习主体的“传动轴”,更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点。这里讲的外界的信息刺激,是偶然发生的,课堂上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并不能都与学生的内心期待产生共鸣。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学生的“内心期待”,是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的综合体。[3]如果将外在信息刺激比喻成跑步比赛开始的那声发令枪的响声,那么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就是运动员做好的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或巧妙设疑,或编制信息,去寻找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刺激效果的“枪声”。但这并不同于前文讲的启发激因,启发激因是客观的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些因素,尽管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重组,并与其他学习对象进行比较,但其客观性不可更改,而外界的信息是指教师围绕启发激因设计的问题或诱发的情感,它更具灵活性。学生在教师利用比较法重组的启发激因的作用下,对鲁迅笔下的两种“雪天捕鸟”的场景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启发式教学很好的开始,如何使这种开始继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启发中介的参与,即通过外界信息的刺激来唤起学生脑内潜意识活动的外在化,使其转化为对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设问:“两段各用了哪些动词?鲁迅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动词?”这一设问瞬间就为学生点出了课文表达效果的着力点,使学生内心急切想找到答案的困顿,找到了发力之处,脑内潜意识随之升华为显性的、清晰的思维过程,如同听到发令枪响的运动员,脱缰野马般冲了出去。由“启”而“发”,启发式教学在这一刻真正形成。

3.启迪顿悟

启迪顿悟是指学习结果的出现。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学习主体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自然呼之欲出。但这种顿悟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经过前面几步精心设计和准确把握启发时机后最终获得的,这一顿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发酵而成,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多种磨炼后的“凤凰涅槃”。这种“涅槃”也是启发式教学科学化操作的必然,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操作机制是其成功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外在信息和学生的潜意识发生碰撞并产生火花,学生顿时感受到了知识的亮光。我们发现在两篇文章的描述中除了相同的动词如“支、撒、拉、罩”等,还出现了“啄”和“吃”、“系”和“缚”这样的对同一个动作的不同表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啄”和“系”比“吃”和“缚”更加准确和贴切。这样的思考也让学生明白,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选词,是因为这两段表达来自不同的叙述者,“啄”和“系”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述者是鲁迅本人,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文风。而“吃”和“缚”则来自《少年闰土》,叙述者是这个来自农家的闰土,他的语言比较通俗,甚至带有一定的地方特征。至此,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程序完成,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需做的几点准备

1.提高认识是基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规范化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更要深刻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和学之间是一种知识的单向流动关系,即从教师流向学生。但语文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更承担着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的任务,需要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直接的知识输送者,而是通过启发激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再由学生通过启发中介的作用,最终实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结果———启迪顿悟。[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主要表现为潜意识活动转为显性的思考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统一。所以,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在教法革新上的“启”,在学法指导上的“发”,加强引导,注重开启。

2.增强能力是关键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就要有一桶充满生机的活水。”这是对教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必要性的最恰当的比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其课堂教学必然是枯燥、机械和乏味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需再唱“独角戏”,但教师的启发过程实际比直接的注入式教学更需基本功的扎实和运用能力的强大。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掌握要讲授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从外围去为学生重组启发激因和编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外在信息”。这既需要教师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融会贯通和信手拈来;又需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心的学习期待。只有这样在启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把握好度,运用好技巧,取得最佳效果。

3.掌握技术是关键

现代化教学媒体在辅助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实现,提高启发式教学效果上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投影仪等,包含了声学、光学、电子学等多种现代科技的成果。这符合了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时代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课堂形式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极大缓解了学生“外在信息刺激”缺乏的困境,减缓了教师的课堂启发压力,避免了“启而不发”的课堂尴尬。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还存在重视不足、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的现实,这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形成了巨大阻力。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对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视,加紧学习和练习,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应用,使其真正为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

在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改革思潮下,各角度各方面的研究开花结果,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教学方法,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资,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寻找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机制。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上,更要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优势,使语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武彦艳.谈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27-28.

[2]谢冰.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7):6.

[3]苏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7):22-23.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5

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启发式教学,自古以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证明,是一种永不落后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启发,将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 谈话启发 谈话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谈话生动、形象、有趣,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尊敬老师》一课时,教师就采取了这种方法,下面照录一段教者和学生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都在什么地方是学呀? 生:我们在恩施市实验小学上学。 师:对,我们的学校呀,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千姿百态的假山,有造型优美的花坛,有辛勤耕耘的园丁,还有天真活泼的学生。你们说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可不可爱? 生: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丽可爱。 师:对,我们不但要热爱学校,更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看图学词学句――尊敬老师》。 以上的启发谈话,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谈话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 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方法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在理解借箭的起因时,提问:①“嫉妒”是什么意思?周瑜是怎么嫉妒诸葛亮的?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他暗中又做了些什么?③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加害自己,为什么还立下了军令状?从哪里可以看出?在理解借箭经过时,提问:①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鲁肃为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从中可以看出什么?②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在船上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③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他为什么不派兵追赶?从借箭成功这件事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理解借箭的结果时,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通过以上系列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更加系统,更加深透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讨论启发 讨论法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多的,它是一种启迪思维,活跃气氛,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极好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启发不可忽视。如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中的“太阳升高了,阳光在海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段话时,教师用投影将原文和去掉“猛烈的”、“无边无际的”、“欢乐的”等词语的话,让学生比较朗读以后。再启发学生和原句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讨论时有的说,原句好,迎着什么样的`海风?是猛烈的海风,望着什么样的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很具体。有的说,加上“猛烈的”这个词语,如果没有“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就不能说明大海有多大。有的说,浪花唱着欢乐的歌,我们知道了大海唱的不是悲伤的歌,而是欢乐的歌。 通过讨论启发,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写作也有所启发,使读写有机结合。 四、演示启发   实验演示操作,以动手促动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动一动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如教学《皮球浮起来了》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操作,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空的实验瓶,一瓶红色的水,一只乒乓球,两根小棒,一个小钩。上课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演示操作。在演示操作时,要注意方法,方法正确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就这样促使学生在动手中积极动脑,能够达到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实验启发  实验启发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的过程。从而学生通过感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明白其科学道理。如 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实验法启发学生。教师将一个玻璃缸装上水,然后放一些沙(“淤泥”)和几个铁块(“铁牛”);水面上放两只小塑料盒(“木船”)盒里放些细石子,用一根木棒拴住;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个拴在缸地的铁块上,让绳子绷紧。在实验时将盒里的细沙子一点一点弄出,塑料盒慢慢上浮,升到水面,铁块就被提起拉动。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对捞铁牛这一个过程理解得一清二楚,从中懂得一些科学道理。 六,摹拟启发 所谓“摹拟”就是效仿事物的动作、神态、声音等。运用“摹拟”的方法启发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如教学《种鱼》一课中小花猫把鱼种到地里一段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鱼和其他种鱼的工具,拿出来放置于讲台上,在学生认真对于课文的基础上,指明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摹拟小猫种鱼的过程。当学生摹拟表演完后,教师便因势利导,并提问启发:小猫把鱼种到地里能收到很多鱼吗?这样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摹拟表演,通过摹拟表演,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法,悟出其中的道理:小猫一味地模仿农民种玉米和种花生的方法来种鱼,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鱼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所以只有把鱼养在水里才能收获很多的鱼。 七,表演启发 表演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演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乌鸦”和一个“狐狸”的头饰,纳入课堂教学,狐狸用说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刁的那块肉时,指两名学生一个扮演乌鸦,一个扮演狐狸进行三次对话表演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中明白:听奉承话会上当受骗的道理。 八,游戏启发 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说有唱,欢跳拍手,异常活跃,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集中精力学习。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游戏法进行启发,指明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在配乐朗读声中,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以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 九,电教启发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运用电教启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解除理解的疑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电视录像,启发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下列问题: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2,“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3,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在选择哪条路时,班长和战士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4,“五壮士”跳崖后,有那些战士牺牲了?还有谁没有牺牲? 由于电视录像就是当时“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真实情景,同学们观看后在情感体验上产生了共鸣,而且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更加渗透。 十,竞赛启发 各种知识竞赛原本是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时髦活动。将这一活动形式引进课堂进行语文教学,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在课堂上举行这样的活动:一是要围绕课文的重点,按知识、能力、智力等编拟竞赛题;二是命题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并且还要具有四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三是比赛分组进行,并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否则课堂上会乱成一锅粥;四是竞赛题分笔答题、共答题和抢答题;五是根据题目的难易确定分值;六是小学生不要采用倒扣分的方法,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迪思维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很有裨益,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通讯地址: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联系电话:0718-8231329(宅)8283563(办) 邮政编码:445000 电子信箱:afang555@yahoo.com.cn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开放式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21

随着时代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也逐渐在加快。关于语文,张鸿基先生这样讲过:“语文这个工具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与完善体现着人类文化进步的过程,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段话不仅阐明了语文的本质,还道出了这样一层意味:语文与人类文化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积极进行激发引导,要积极创造良好、宽松和谐、有利于教学的氛围,课堂教学往往和课外的生活联系起来,甚至于直接延伸到课外实践,也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成果。就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我有一点简浅的认识:

一、对课文的认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课文的教学是“就课论课”,为学习课文而教学,把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孤立的学问而研究,学生实际获得的不过是一些书本理论而已,并不能应用,这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专家提出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觀点,摆脱了课文的束缚,从书本之外看课文,自然很有见地。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学从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孤立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单纯的课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这样,我们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训练场地、交流场所与用武之地。通过课文的“例子”作用,结合学生实际,与课文之外的知识与思想连接,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而且是语文的运用能力、文学的欣赏能力及丰富的思想。课堂教学呈现一种开放的体系,冲破课文的藩篱,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正如刘国正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同。”以罗方荣老师教学《人类的语言》为例,教师在课堂前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影视作品欣赏和社会用语调查中,收集变化无穷的语言现象的例子,课堂上讲析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时,教学从课本中走出来,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发现的变化无穷的语言现象,结果学生探讨的非常热烈,列举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语言事例。有同学把“不可随处大小便”化为“小处不可随便”,表达的意境很开阔,有同学把“有人无事做”变化成“有事无人做”,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后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了语言的特点后,趁热打铁 问同学们“一夜”和“一晚上”两种表达方法的优劣,引发了同学们兴趣盎然的辩论,再经过老师评价,并让学生把争议内容整理或小练笔,让学生自然地掌握了比较的写作方法,学生在交流中积累了知识,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把课文学习与社会相结合的意识,使人觉得课堂不再是孤立的空间和两三页的课文,而是开放的学习进程中的一个知识集散地。

二、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丰富教学情景

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着和童话、游戏、儿歌亲密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挖掘,增强现实学习的情趣和乐趣。游戏与小学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当课堂上营造游戏氛围,增添游戏趣味,使小学生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使他们感觉有意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我们的小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里,对一些新鲜事物接触比较少,见得少,听的少,所以在课堂上往往缺少思维和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差,接受新事物也比较慢,所以教学中不应一条道走到黑,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模式应坚决摈弃,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思维呈现开放的辐射形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三、开放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放式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积极进行激发引导,组织和调控。做到有备而来,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利用一些设备,努力将课堂效率提到最高,同时老师在备课中还要有计划地提出适宜的问题,开放学生的思维,将老师提问题逐步过渡到学生提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索,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升华到比较深刻的系统化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善疑、解疑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良好、宽松和谐、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只有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能在极大程度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创造思维,从而自主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向课外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延伸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课文成了说理的工具及教学的全部内容,语文知识及文意往往以理论的形式高高在上,老师的权威往往让学生以虔诚的心理囫囵吞枣地接受,学生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并未有任何现实意义。这种脱离致使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以及学无所用。只有把课堂从“四壁合围的教室”以及“有限的课本”中解脱出来,面向学生实际,伸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学生才会感兴趣,学到的也才会有“用武之地”。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观点,就是逐渐淡化学科观念,淡化传统的课堂观念。开放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课堂教学往往和课外的生活联系起来,甚至于直接延伸到课外实践,也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样的课,也许比不上传统“独白”式的教学,但学生的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感受更丰富。

在教学《触摸春天》时,如果单纯地分析讲解生命的本质意义,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生命意义,很难对生命产生敬畏的感情。我让同学们用心观察了小草的萌发,查找了许多植物传播生命的方式,还看了蝴蝶成长变化的录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执着和伟大,再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对生命的感受,对课文中生命意识的领悟也就较为深刻。

从封闭走向开放,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创设一种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把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辐射向丰富综合的学科,从狭小的教室延伸向广阔的生活世界,从教师的“独白”表演走向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学中的开放。

参考文献:

1、莫怀珍 《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7

一、多元智能概念

多元智能概念是198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推行其教育研究项目“零点项目”时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人类智力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加德纳认为, 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 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 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 包括视觉/空间智能、词汇/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社会智能、内心/自省智能, 以及最近发现的自然观察者/自然界智能。以这种新的智能观为出发点看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 在自己特长的领域中都是天才孩子, 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了得, 有的学生文笔优美, 有的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有的学生朗读娓娓动听, 有的学生善于和别人交际……这就是学生不同智能的表现。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 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作为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 我们不能只重视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应该着眼于多元智能, 建设多元的语文课堂,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均衡发展。

二、充分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认真钻研语文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1.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空间/视觉智能是指把思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画、地图和表演等形式。比如在教授古诗时, 因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意境美,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意境画出来;而在教学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时, 则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

2.发展学生的词汇/语言智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智能

词汇/语言智能包括了阅读、书写和倾听的能力。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发表自己对课文一些问题的看法, 倾听别人的发言, 从而使口头表达、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同时, 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 学习怎样与同伴交往, 怎样向别人提意见, 怎样使自己的见解得到别人的赞同, 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得到发展。

3.发展学生的音乐/韵律智能

拥有高水平的音乐韵律智能的人会以唱歌、吹口哨或打拍子的方式陶醉、放松自我。在教授一些节奏感较强的课文, 如诗歌、儿歌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配上合适的节奏或音乐进行朗读、表演, 在节奏韵律的配合下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利用多元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多元学习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一支粉笔走天涯, 而是拥有众多辅助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多元手段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学习、理解知识, 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1.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多角度展现知识

人的多元智能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 就是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多项智能同时运作, 能使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时, 课文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进行了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没有一丝风的情景, 先让学生观察图, 再说说看到了什么, 然后回到课文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描写。因为有了具体的情景演示,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 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课堂中适当插入游戏, 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 尤其是碰到会意字, 可以让学生开展“我做, 你猜”的游戏, 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字形, 让同学猜。在这一过程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又促进了学生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各项智能的发展。

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 让他们规规矩矩坐在教室听40分钟课是违背儿童天性的。如果在课堂上结合课文, 让他们开展活动和表演, 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写话《夸夸我的家乡特产》时, 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写作顺序、修辞方法, 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时, 让学生带回来家乡特产, 大家一起观察品尝, 再写下感受, 就既让他们在一系列感官参与中积累了写作材料, 又让他们在把感受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中, 开发了词汇/语言智能、人际交往/ 社会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以及内心/自省智能。

3.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各项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学习中,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学习统一的内容, 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生字教学中, 可以激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在课文教学中, 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完成。在《我是小小演讲家》一课中, 我会让学生复述课文, 讲讲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而《我是小小表演家》一课中, 我则会让学生把课文内容通过自己的加工, 表演出来。学生能在学习中利用自己的特长, 学习效率一定能提高。

三、设计多元作业, 多层次检测学生的学 习效果

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 目的在于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固有内容——抄写、做习题, 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单调、繁琐, 学生常会马虎应付了事, 并不能真正达到布置作业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在作业设计中多动脑筋, 多花心思, 让学生乐于做作业, 真正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文, 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找有关资料, 学习课文后再找找各种灭绝原因说法的理论依据, 思考哪种说法最合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面, 学习了搜集知识的方法, 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巩固, 又让教师从中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角度评价学生

作为教师, 我们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 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 打击他们的自信, 磨灭他们的个性, 把他们打造成千人一面的产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 哪怕他们只有一点长处, 也要大力表扬, 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要多表扬, 多发现闪光点, 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 产生学习的动力, 不断进步。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8

一、启发性问题的内涵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启发性提问, 也就是说, 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 使用何种教学方法, 借助何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都须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驾驭转化为启发性问题来组织、实施教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否使自己出示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启发性, 也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启发性问题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启发性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启发性问题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具有易受暗示性。塞西和布鲁克 (ceci&Bruck, 1993) 把儿童易受暗示性定义为“一种影响儿童对某一事件的编码、储存、提取与报告的社会及心理因素。”小学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在3到5年级, 老师对这个年龄的学生需多加注意;小学生的想象力从形象片断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缺乏批判性、对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 处于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常猜测老师的观点, 把老师作为权威的象征, 因此易于做出与老师希望听到以及老师断言的内容相一致的回答。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许多带有教师主观目的性的问题, 表现为“是不是……”“觉不觉得……”等含有暗示性词语的问题。如在三年级下册老舍的一篇文章《猫》中的新课教授之初, 老师提问:“读完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只猫的性格非常古怪呢?”基于教师的提问, 学生很快从中获得了“这只猫性格应该是古怪的”信息, 随即做出肯定的回答。像这种无效的又极具暗示性的问题, 一方面容易让小学生回答出趋向于老师所期望的答案, 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表面看来, 学生情绪高昂, 课堂气氛热烈, 实际上, 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 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 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用循序渐进、具有本质意义的启发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 流露情感、锻炼表达。“很多实践证明, 在课堂中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发现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促进课堂知识的高效吸收”。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性问题的生成途径

启发性问题的生成过程是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的, 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 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学习, 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 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前提

虽然小学生个性好动, 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是可以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向正确轨道。至于问题的选择则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知识基础、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思维发展及个性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低年级学生的直接经验少, 不随意注意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应选择具有生动、形象、趣味性浓的方法,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 创设问题情境, 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 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 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的探求新知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 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挥其创造才能, 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 发挥教学机智, 随机生成启发性问题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 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 但主导却在于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 及时追问, 促进生成。如在指导朗读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 当学生读到“因此白鹅吃饭时, 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 真是架子十足!”这句话时, 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 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 不懂得追问, 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 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 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对白鹅的感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 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 从而感受到这篇课文的主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开展, 研究如何避免冗余提问, 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具有本质意义的启发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 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就需要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前提, 创设问题情境, 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 发挥教学机智, 随机生成启发性问题。

关于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的探讨 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问题意识,合作教学,语文启发教学

在语文教育中, 很多的基础教育都进行了改革, 而且将这些整合的内容综合到一起整合成了一个改革提纲, 在改革的过程中, 主要是提倡学生要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环节, 还要积极的提出问题, 探究和发现问题包含的知识点, 课堂中达到师生互动的模式, 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在课堂中, 老师还可以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喜好和接受程度, 因为大多数课本中都比较单调, 还要很多学生死记硬背, 强制性的接受书本中的知识, 这些应试教育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 从而使课堂变得无趣无味, 但是在这些改革中却提倡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堂中要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 启发式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 并且已经成为很多教育界的主导思想, 要想做好小学的语文教学教育一定要从以下几点开始入手。

一、教师要变更老式教育教法, 反对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中心, 以老师教学为主导, 将学生看成的单纯的接受知识的机械, 不断的重复, 不断的灌输, 没有创新没有活跃性, 书本本身的知识就是死的, 如果老师讲起来还是没有活力的话, 那么学生就只能接受老套的知识了, 日积月累之后, 学生就渐渐的失去了主观性, 渐渐的缺乏了主动性, 这也是中国中比较老套的教育方式, 但是启发式教学却与它完全不同,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启发式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而且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角色;在启发式教育中, 则是提倡教学的中心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在于培训学生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 更新知识, 由旧的知识联想到新的问题, 将很多的问题串联到一起, 形成一种知识链, 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形象化记忆, 也不至于死记硬背, 就像是旧式的教育一样, 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 它是一门比较抽象的东西, 不像数学中的公式, 你想记就能记住的, 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直至到知识点。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无论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 我们都不可以丢掉教学中的启发式思想, 因为它是教学的灵魂和主旨。

二、培养发现问题能力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在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要拘泥于旧式的教育,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出引导性的问题, 将学生培养成善于发散性思维的学生, 虽然课堂提问只是一种形式, 但是主旨却在于发现学生的潜在意识, 事实证明, 不断的重复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从意识中接受知识, 自愿接受新知识。

综合上述问题, 不禁得出一个疑问,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问题的能力呢?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大多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前提是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存在肯定, 之后老师就要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 让学生慢慢的领悟到其中包含的原理。以下就有一个很真实的例子, 发生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老师, 什么叫月亮?这句话刚落, 就出现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的场面。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是老师对同学说:同学们, 当这位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我们应该怎么办?全班学生共同的回来:应该帮助他。接着老师又说:同学生回答的很好!那么有谁愿意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又开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卫星等很多答案。之后老师又问那位提问的同学, 问他对同学的回答是否满意, 学生回答很满意, 而且感谢老师, 最后, 老师表扬了这位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 也表扬了回答这位同学问题的同学。这样的课堂气氛很和谐。

三、启发式教育要保证学生的积极配合

在语文教育中, 尤其是对于一些对话形式的文章, 语文老师要耐心的将文章进行分类, 将对话进行分配, 除了引导对话, 老师还要精心的设计一些话题, 吸引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交流这篇文章, 这样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交流, 大家会围绕着相同的话题一起进行讨论, 达到师生共同交流的目的, 没有代沟, 师生可以达到零距离, 让双方在真实的交流中一起成长, 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 但是大多数的话题都要建立在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上, 学生越是易于理解就易于接受。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式教育的形成。

1、启发式教育注重发散性, 在此过程中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

启发式教育最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让他们的大脑细胞积极的参与, 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在老师的引导之下, 可以自发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当老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之后, 学生就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去发挥,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的挖掘了出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也具有不同的探索方式,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这样学生就会享受探索的乐趣,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教学的过程中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丢掉旧式的教学模式, 这是教学的首要具备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老师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定要公平和平等, 老师要本着相同的态度去和学生沟通, 要忽略优等生和差等生, 还要鼓励学生用语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要忽略提问题这个版块, 只有达到师生平等, 才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海霞:《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探讨》, 第232期。

[2]黄爱民:《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 (中学版) , 2009, (07) 。

[3]陈彬剑:《论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0) 。

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的知识点与主题是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的, 从而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困难, 于是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善于利用启发式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且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

1.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主、大胆地探索学习的道路, 科学地指引学生开动脑筋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达到掌握和善于利用知识、技能的同时,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智力,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2.启发式教学的措施

(1) 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问题情景就是启发学生思维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 不仅是传播知识, 还要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求知的强烈欲望。教师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阅读,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树立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丰富的知识。教师应该善于树立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实,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实施的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景教学, 应该主要体现在提问与回答上, 把学生全身心地带领到课堂里,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的求知欲转换到活跃的状态中, 激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从而改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

(2) 培养学生的 兴趣。根据专家研究分析, 启发式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 兴趣其实就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迷恋、向往和积极追求探索的心理导向。兴趣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也是求知的力量。一般初中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便会自主探究学习, 所以, 兴趣是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因素, 也是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为此, 初中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愿学”甚至“乐学”。

(3) 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使得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教书的任务除了为学生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之外, 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其过程是自我创造和自我思考的一种活动, 为此,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教育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 正确掌握语文重点, 提升技能, 通过自己的感悟发现知识。所以, 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学习的方法, 其在课外就能够自主学习并善于运用[2]。

(4) 营造活泼的教学气氛。在初中的启发式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 教师占主导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妙在开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避免出现“唯我独尊”现象。唯有如此, 启发式教学才会得到成功。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 也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 举一反三, 特别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将学生原有的学习思想与基础能力的差异进行全面考虑, 才能更有效地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学生一旦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个性与特长才能全面发展。

3.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也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 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潮流,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 在自己独立思考、研究与探索的努力下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育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中, 启发式教育能够完善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与教师进行交谈的同时能够达到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以及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对于启发式教育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还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而言之, 启发式教育是语文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育不仅适用于该年龄段的学生, 还能实现教师教学的预期目标。合理地使用启发式教育不但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郑红艳.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2 (05) :119.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 篇11

【关键词】启发性;问题;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深刻思考,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小学生因其年龄和心智的影响,认知尚未成熟,对不同的问题做出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启发性问题的内涵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启发性提问,也就是说,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借助何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都须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驾驭转化为启发性问题来组织、实施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使自己出示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启发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启发性问题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启发性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启发性问题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具有易受暗示性。塞西和布鲁克(ceci&Bruck,1993) 把儿童易受暗示性定义为“一种影响儿童对某一事件的编码、储存、提取与报告的社会及心理因素。”小学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在3到5年级,老师对这个年龄的学生需多加注意;小学生的想象力从形象片断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缺乏批判性、对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处于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常猜测老师的观点,把老师作为权威的象征,因此易于做出与老师希望听到以及老师断言的内容相一致的回答。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许多带有教师主观目的性的问题,表现为“是不是……”“觉不觉得……”等含有暗示性词语的问题。如在三年级下册老舍的一篇文章《猫》中的新课教授之初,老师提 问:“读完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只猫的性格非常古怪呢?”基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很快从中获得了“这只猫性格应该是古怪的”信息,随即做出肯定的回答。像这种无效的又极具暗示性的问题,一方面容易让小学生回答出趋向于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表面看来,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用循序渐进、具有本质意义的启发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很多实践证明,在课堂中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发现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课堂知识的高效吸收”。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性问题的生成途径

启发性问题的生成过程是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的,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前提

虽然小学生个性好动,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向正确轨道。至于问题的选择则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知识基础、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思维发展及个性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低年级学生的直接经验少,不随意注意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应选择具有生动、形象、趣味性浓的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的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发挥教学机智,随机生成启发性问题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却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如在指导朗读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因此白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对白鹅的感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这篇课文的主旨。

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浅析 篇12

一、从关键词、句和重点段、章、节进行启发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章、节进行启发、引导, 撞击学生的智慧火花, 这对促使学生对初中语文课知识的深化, 透切理解是具有莫大的裨益的。学生也常会在这种思维启发下, 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含义深刻, 常有隐题旨之意, 聚光凝神之能, 起到揭示事物本质, 制约全文各部分作用。一些重段、节变为题旨所在。教师若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启发、开导, 事实上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孔乙己》一文, 文末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大约”“的确”两个副词至关重要, 前者表示推测, 后者表示肯定, 两个副词连用, 不矛盾吗?这样学生会产生怀疑, 很难把握课文意思, 此时, 教师若能抓住在两个副词进行质疑、引导, 学生就能准确领会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当时那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病态社会就有深刻的认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会有深入认识。这样,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 既认识作者词、句、章、节的运用艺术, 也领会了作者思想感情,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岳阳楼记》第五段是全文的核心, 作者的豁达襟怀和政治抱负在此段得以体现, 前文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段设立。教师在读完课文后, 可以对作者段落安排进行开启, 以发现作者的用意。在这样上下回旋、左右比较下, 学生就能渐渐明白过来, 较好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二、在学生“愤”和“悱”时启发

要使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下收到有益提高, 教师务必掌握启发的时机。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段章句都十分模糊时, 教师怎样启发, 都无济于事。只有学生有点认识时, 或差一点时, 才可以进行有效启发,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或差一点时, 是心求通而未得之间,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之境就是启发最好的时机。若在此时进行启发、引导, 会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长期这样下去, 学生的思维经常触类旁通, 开拓视野, 会使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在学生思维模棱两可时启发

上一篇:辅导教育下一篇:清热化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