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教育

2024-10-04

辅导教育(精选11篇)

辅导教育 篇1

1 团体辅导的定义和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和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即以团体为对象, 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 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 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探讨、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增进适应能力, 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扰、需求, 设计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如新生适应团体、贫困生自强团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在团体互动的情况下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困扰, 又可及时发现需进一步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 在此过程中, 辅导员可直接获得学生的一手心理资料、心理案例。

1.1 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将团体辅导引入高校, 可以缓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足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几名思想政治教育人员, 为全校上万名师生提供服务, 其工作的影响面必然受到局限。而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问题的共同性和紧迫性, 把有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班级思想教育、团活等多种领域, 可通过充分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并拓宽团体辅导的运用范围以求得较大的教育效果。

1.2 切实解决学生共性问题

现实中, 许多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一些负面行为、观念、具有“个别性”、“独特性”, 这种心理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从而导致自卑、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从而加重心理压力。辅导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 学生在沟通和互动中, 会认识到有些问题与困扰是大家共有的, 同时, 也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多层面差异以及别人是如何有效应对的, 从而促进彼此的融合与信任, 建立互助的人际关系。运用团体辅导能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增强主动调适心理状态的积极性, 为下一步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开端。

2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目前,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例如:大一新生自立性差、依赖性强, 在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很多片面、幼稚的想法, 存在多方面的适应问题。二三年级是分层阶段, 学生在学习、人际、情感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学生学习和生活目的不明确, 存在盲目、焦虑等不良情绪。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压力。因此, 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2.1 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

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来解决学生的思想工作, 必须先了解学生有哪些共性的思想问题。辅导老师可以根据所接个案的困扰问题或院系学生工作人员所反映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看看是否有必要组织团体辅导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例如对那些没有学习动力, 缺乏生活目标的学生通过团体辅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使他们了解能力与抱负的关系, 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实现理想。如此, 比较容易地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2 确定团体的性质、主题与目标

从团体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看, 团体辅导大多数应该属于发展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主题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通过团体辅导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这也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所在。通过团体辅导, 促使班级成员了解、熟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理智面对压力;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 为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3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当团体性质和目标确定后, 辅导员就要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阅读书籍和杂志, 为团体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由于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做思想政治工作, 因此, 这种理论支持当中也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外, 还要了解和搜集同类团体是否有人带领过;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2.4 完成团体方案设计表

资料准备充分后, 设计者就要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所涉及的各类因素。例如明确团体辅导的形式、时间、地点、环境、话费、道具, 领导者与助手如何分工;带领团体辅导的人员及其有无助手的要求及条件, 团体成员招募采用哪些方法;是否实施甄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部署、如何诱导才能使团体成员接受领导者的目标。在此基础上, 完成团体方案设计表。

2.5 规划团体整体框架及流程

通过完成团体方案设计表, 制定出团体辅导详细过程计划, 认真安排每次团体活动, 即活动的设计和进行的方式。活动的设计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 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具体流程如下。

(1) 个人经验; (2) 分享“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感受、看法; (3) 个人归纳、分析出一些原则、概念或理解团体辅导者的教育目标; (4) 尝试将前面所习得的原则、概念应用到团体之外的情境中并接受了辅导者的目标; (5) 通过整个的团体活动过程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

3 团体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 避免为活动而活动

任何一种方案或一项活动, 都只是团体辅导的工具或手段, 而不是目的。应尽量避免活动过多, 而不注重交流分享。为了发挥活动功能, 辅导员必须能适当地运用领导效能及发展团体动力, 有时更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 例如成员参与、环境设备、行政支持等等。

3.2 避免照本宣科

有些团体领导者在设计方案时, 照本宣科, 参考或抄袭他人的团体方案与活动, 对于团体方案设计、操作方式并不明确, 且带领团体时缺乏灵活性, 以致团体发展过程出现问题, 成员权益受损, 参与意愿不高。严谨的做法是事先找到同行组成一个团体, 将设计出的方案、不熟悉的团体活动, 在团体中实际操作一遍, 共同探讨实施过程的经验感受和问题焦点。

3.3 避免不适当的活动

团体发展需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团体成员的心态也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转变调整的过程。如果辅导员对各类活动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了解不足, 常常会设计或安排一些不适当的活动, 常常会阻碍团体发展。

事实证明, 团体辅导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都有不错的效果, 关键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把团体辅导的技术与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团体辅导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逐渐把其应用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及其他教育方面。本文将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 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团体辅导,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虹, 赖以柱, 蒋常香.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 2007 (6) .

[2]杨仕立.历奇为本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的探索[J].中国外资, 2008 (7) .

[3]李菁.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 2008 (9) .

论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 篇2

一、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既相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工作内容、侧重点、方法途径以及具体目标不同;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工作对象、总体目标以及部分内容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

先说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辅导两者的区别。首先,功能与目的不同。中学德育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心理辅导则着重于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学德育教育更多侧重于从社会的规范要求出发,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而心理辅导则着眼于微观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原则与方法不同。中学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偏重于“灌输”,而心理辅导则强调遵循志愿性原则。中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系统授课、思想政治报告、参观与讨论、个别谈心等形式;而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是个别交谈。即使是个别交谈,两者也互有侧重:德育教育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而心理辅导强调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最后,运作机制不同。中学德育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没有(也不应该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应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中学德育教育中对待犯思想认识错误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再谈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的密切联系。第一,心理辅导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基础。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从根本上说,思想修养必须出自“健全的人”,这就需要导入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学生不是机器,不能单靠单向的“规则传输”来实施,因此必须以心理规律为依据,把心理学的原理作为方法,推动中学德育教育上更高水平。第二,两者的工作对象一致。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对象都是中学生,都是为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服务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心理辅导,有效地调整好学生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学生产生心理波动和消极情绪,固然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那么中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社会理性思维”的能力,调整各种社会因素,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或解决。第三,两者作用相互交叉。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能通过各自的途径来体现出共同的教育作用。它们不仅都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促进认知优化、情感优化、意志优化等;而且都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是都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这些正是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的接榫之处。

二、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在现实的中学教育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在师资配置上,目前绝大多数中学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中学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往往既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又兼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自然不可避免,需要及时加以调适。

具体说来,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工作依据上,德育教育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中学教育工作者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中的观点与内涵,也常常用来衡量学生的所做所为。而心理教育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在工作重心上,中学德育教育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高于一切,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忘我的、为他人的高尚的品德。而心理辅导恰恰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态度,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达到独立自主,从而迈向自我实现。在工作原则上,中学德育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尽快解决,坚持一种“公开性”的教育原则。而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则在于它的“保密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怀着对教师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能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学生保密是做心理工作的职业准则,也是中学生心理辅导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辅导教育 篇3

一、集体教育内涵的界定

当前集体教育虽然被广泛采用, 但不同研究和实践者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开宗明义, 本文所探讨的集体教育是“着眼于集体”, 面向某个群体而不是独对某个人的教育, 以影响集体成员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 不特指集体主义信仰教育。教育实践中, 有三种倾向可能影响我们对集体教育的理解:一是将集体教育中的共性塑造和个性发展对立起来, 表现为以提倡“个性发展”为名忽视共性塑造, 造成集体组织氛围自由散漫。诚然, 在崇尚个性、讲求创新的时代, 共性塑造和个性发展并不矛盾, 集体教育就是要在理解和把握同代人共性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发展”, 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共同致力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培养, 通过集体来培养教育个人, 张扬个性是集体教育的应有之意。二是将集体教育中“集体主义信仰教育”与“一般道德教育”等同起来, 或者将集体教育狭隘理解为“集体主义信仰教育”, 这就可能造成由于忽视集体教育形式的运用而错失很多教育机会。三是将“集体教育”内容狭隘化理解的错误倾向, 甚至将集体教育与外部灌输等同。集体教育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形式, 其内涵也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集体教育形式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党团、志愿者等第二课堂活动中。集体教育不是一种“你讲我听”的教育, 辅导员在集体教育中扮演的不是一种主导的身份, 而是集体教育的参与者和协助者, 集体教育的内容也涵盖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泛而深入。

二、集体教育特征的思考

集体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载体, 集体教育的内容就是其载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班集体建设是围绕学生的正常社会化和交往展开的, 这一论述启迪我们对集体教育载体和特征的进一步思考。

首先, 集体教育是一种有导向性的教育, 旨在促进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 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传承及生活习惯和个人品质养成教育, 要在尊重教育对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他们的发展轨迹符合家庭和社会的期望。随着网络交往方式的普及, 不少大学生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意识, 这些恰恰为他们在集体中接受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日常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准则的引导等这些共性问题是集体教育的重点。

其次, 集体教育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全人教育”, 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目标。“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 它整合了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观点, 强调既要重视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价值。相比较而言, 今天的集体教育会更多地考虑大学生个体发展, 因此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全人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 也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 也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也是对集体自身教育资源的利用。

另外, 集体教育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卢梭在《爱弥尔》中说, 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向年青人讲什么道理, 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 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 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大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既是受教育者, 受到来自辅导员施加的影响, 也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影响, 同时承担着一个教育者的身份, 在自身接受他人影响的同时也时刻在对他人产生影响, 这恰恰体现集体教育的独特魅力。更深层次的互动表现为集体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集体的舆论并且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标准化的倾向—集体规范。集体成员在集体舆论的压力下, 行为符合集体期待, 符合集体规范, 就会得到集体的支持。这一方面会进一步强化他本人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他充当起教育者的职能, 对其他集体成员形成示范效应。

三、辅导员开展集体教育的策略

在厘清集体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之后, 那么, 辅导员在开展集体教育时要把握哪些策略呢?

首先, 使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在集体教育的过程中, 设定合理的目标, 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大大激发集体成员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的信心, 而集体目标要与个人目标相一致,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愉快生活并有所收获, 同时通过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减少摩擦, 增进集体内部和谐融洽氛围的形成。

其次, 通过集体中的典型人物来影响和教育个体。集体其他成员可以通过典型人物来实现“观察学习”。集体中的典型人物是多层次、多角度, 涵盖的是指在集体中处于领导地位的, 起支配作用的重要人物。当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一致性高时, 个体更易于参考集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辅导员可以创设相互学习的氛围, 让个体寻找集体内的榜样, 这些榜样最好是自己所熟悉的, 既有亲切感又有威信。

再次, 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 坚定不移地传递正能量。在健康舆论导向方面, 笔者认为要关注:人活着的意义, 人如何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 人为什么要有远大的理想, 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 什么是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生对这五方面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将伴随着集体教育的全过程。

最后, 注重利用从众的正效益。集体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众的正效益是集体教育的核心制度。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 在知觉判断、信仰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现象。从众现象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 从众的正效应正是利用了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它可以相互激励情绪, 建立良好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

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每天都在发生着双向、多向的交流和沟通。用心的辅导员就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 探究沟通的艺术, 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 使之与其它教育方式相辅相成, 最终达成互相包容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明.关于集体教育的综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 (2) .

[2]郭峰.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12) .

辅导教育 篇4

(一)谁都会有过的尴尬

您的孩子是否曾经问过您: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

●性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强暴?

●什么是伟哥?

●凭什么班级里的女生可以有时候不上体育课?

●安尔乐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

您是否曾经:

●吃惊:良好的家教却培养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声呵斥孩子学习不上进,偏偏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面红耳赤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推托:告诉孩子“这种问题,不要来问我!”

●欺骗: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他们是山上捡来的或者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上面这些“曾经”,这些疑问和难堪,您小的时候有过,您的孩子现在有过,您的父母也有过。性,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非常难以启齿的问题。想想您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不是有很多特别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或者不知道该去问谁的问题?这样的尴尬几乎人人都有过。

随着一声啼哭,孩子降生世界,带给您的是无尽的喜悦。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您会发现烦恼也渐渐来临。这是因为孩子会观察了,会思考了,会提问了,甚至还常常问一些您不会回答、不爱回答、不敢回答、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更令父母窘迫不堪。

(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阴茎被“箍”成了紫葫芦

120救护车接来了一名8岁急症男孩。男孩躺在就诊床上,父母哭喊着求大夫:“快救救我儿子吧,他那‘命根子’成了紫葫芦了„„您可要给他保住啊!”大夫掀开被单一看,吓了一跳。孩子的阴茎成了一个紫色的丫丫葫芦!开始以为是“包皮嵌顿”,但肿胀的不仅仅限于龟头,而是大半个阴茎。大夫仔细查了阴茎的凹陷处,发现一个金属环套在了那里,已经深深嵌入在肿胀的组织中。这可难住了医生,他们请来了钳工、管工,都摇头摆手而去。怎么办?肉里的“铜箍”既不能锯断,也不能钳掐,谁有办法取下来?最后,大夫会诊决定在嵌顿远端多处穿刺加切开、挤压、放血放水,好歹把金属环取了下来,但孩子的阴茎已经破烂不堪,虽然全力保住了没有坏死,但将要形成的瘢痕,也会影响未来的功能。

小男孩说,他总感到小鸡鸡一拨弄就硬,很好玩。他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妈妈红着脸骂他“不要脸!不许胡说八道!”。他又去问爸爸,爸爸狠狠踹了他一脚,骂道:“好小子,这么点儿的人就不想学好?!”

后来,小男孩到学校里去,听较大的孩子说,要是给小鸡鸡套上一个橡皮套,它就会变得更硬,也会感到很舒服,那天放学以后,他没有找到橡皮套,却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铜环。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褪下裤子试了试,恰好套在了阴茎上,来会一滑动,觉得挺舒服,却不料阴茎硬起来却软不回去了。环的远端阴茎越涨越粗,再想拿掉已经不可能了。想告诉爸爸妈妈却又不敢,因此就忍耐了很久,直到阴茎发紫了才不得不告诉父母。

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全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孩子们再也不是过去父母眼里的小宝宝了,他们有了很多疑问和困惑,信息化时代的影视、网络、电子游戏,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与性有关的信息。他们对父母提出的性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越来越让父母接受不了。过去,孩子们可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等简单、常见的问题,而现在,孩子口中出现了许多令父母都不好意思听的问题。

(三)孩子性提问的四个阶段

既然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给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性问题,那么,您知道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想问一些什么样的性问题吗?

婴儿长大成为幼儿,儿童变成少年,英俊青年变成成熟的中年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是多么伟大!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人是这个世界上的精灵,人是创造世界的万物之灵,那么孩子对“人”本身发生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样,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对性的了解需要也是分阶段的。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性的了解需要基本分四个阶段。

1、身体认识阶段(0-4岁):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这时他们的性心理发育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而是好奇性。尤其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孕育,对性的愉快体验也开始从无意渐渐走向有意。因此,男孩会用手触摸阴茎,女孩会用桌子边角或者其它物体去触摸阴蒂。这种行为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性目的,只是一种自发的现象。也有的孩子喜欢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异性幼儿的生殖器,或者裸体向异性小伙伴炫耀自己的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自己和他人有差别之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体与特征的不同、与父母的关系等。如:

●为什么妈妈的乳房很大,爸爸的乳房很小?

●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子坐着尿尿?

●为什么男的和女的要进不同的厕所?

●男人和女人应该在一起洗澡吗?

这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孩子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父母也可以参考一些专业书籍,利用图片让孩子认识男女身体上的器官及其不同,或者在与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构造。这样,孩子就可以从认识自己做起,慢慢地了解他人。比如,当一位儿童问妈妈自己是怎样住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解释说:“爸爸给了妈妈很多名字叫做精子的小生命,他们拼命向前冲,想到达妈妈身体里面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最先到那儿的精子就能钻进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就变成了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你就是那场比赛里跑了第一的小生命!十个月以后,你便可以离开妈妈了。”通过这番话,孩子从妈妈那里不仅获得了坦然的态度,而且学到了“精子”、“卵子”、“子宫”等科学的名词。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因此常常用幼儿语言对孩子讲话,把“屁股”说成“屁屁”,把大腿说成“腿腿”,把肚子说成“肚肚”,这样的话其实对幼儿认识自己并不好,因为这样的话语系统只适用于幼儿群体。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就会发现屁股其实不叫“屁屁”,肚子也不叫“肚肚”。孩子会因为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对以前所了解的知识感到困惑。

2、生命起源阶段(4-8岁):大多询问生命起源及生育等问题

此阶段孩子大多生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中年级,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对自己的归属感非常敏感,他们提问的重点主要是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爸爸怎么不能生孩子呢?

●生孩子是不是真的很疼?

这时,父母尽量不要以谎言称来应对孩子,如对孩子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爸爸妈妈在路上捡的”等,而应该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是爸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

3、性知识阶段(8-12岁):大多询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中高年级。由于智力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长,他们提出的纯粹与“性”有关的问题要远远多出前两个阶段。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能力增强,他们阅读文字读物、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登录网络的能力都比小的时候大大增强,他们所接触到的与性有关的信息也渐渐多起来。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个阶段孩子有关性的内容提问往往又与孩子自身没有太多关系,他们的性提问大多是道听途说来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有的专家也称此阶段为“发问阶段”。如:

●为什么男生没有月经?

●女生干嘛有时可以不上体育课啊?

●什么是性梦?

●小便发痒就是得了性病吗?

这个阶段孩子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是很正常的,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内容之一,就是科学地、大方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发育相对早一些,虽然他们的性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性别意识已经萌芽。有的女孩对自己渐渐隆起的乳房感到不安,有的男孩害怕去洗澡,怕被同学看到自己开始长出的阴毛。为了及时做出恰当的回答,父母应该学习一点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

父母还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回答孩子性提问方面,孩子能勇敢地向父母提出问题,首先说明他对父母的信任,说明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良好的基础。这时,父母应耐心倾听,有问必答。

4、爱的教育阶段(12-16岁):大多询问一些与爱情、婚姻、性相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般进入了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这也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这时不仅孩子的身体迅猛发展,各种性征也渐渐出现,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即作为男人和女人的一些特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女孩大多出现了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这时,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第二性征以及生殖器的大小和形状等产生忧虑。也有的孩子除了发生月经和遗精外,还会产生其它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勃起速度会增加,女孩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会上升。

因此,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性知识。但他们的提问已经不会再如同小时候那么直接,而是间接的、策略地提出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涉及到“我”,但实际上往往与自身密切相关。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心理都会迅猛地发展,他们对爱情、性和婚姻的兴趣也在迅速增加。如:

●一个人老想看见另一个人,这就是喜欢他吗?

●为什么有的女同学乳房左右大小不一样啊?

●遗精是怎么回事?遗精是正常的吗?

●如果一个女孩的梦里老有一个男孩出现,这是不是不好的现象?

所以,除了父母要给孩子关怀和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有性教育大纲,真正根据孩子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制定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性教育计划,依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序列,有目的、有顺序地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二、谁来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双亲的角色同样重要

1、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母亲曾经遇到一件难堪的事情:那次,我们在好朋友家里玩得很晚,就没有回去。晚上,好朋友夫妇安排我的儿子住在她女儿的房间里。她的女儿房间里摆放着现在比较时髦的那种上下床。这种床设计得很好,平时人可以住上面,下面学习、存储衣物等。如果来了客人,放开一些木板就是下床。那天晚上,儿子就是睡在下床上。而我们四个大人则挤在客厅和卧室里。

考虑到两个孩子都是10岁左右,我们大人也觉得住在一起没什么。可是第二天,那个女孩却哭着对她妈妈说,我的儿子晚上爬到了上床上,钻进了女孩子的被窝里。好朋友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了这件事。她说她已经问过她的女儿了,我儿子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要和那个女孩搂在一起睡觉。好朋友说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告诉我,因为这样对我儿子的成长会好一些。

回家以后,我问儿子昨天晚上在女孩的房间里都干什么了,可他一脸天真无邪地说“什么也没有干啊”。我又问他:“那你和女孩睡在一个被窝里没有?”他平静地说:“睡了!那样暖和啊。”我生气地问:“你为什么不睡自己的被窝,非要睡人家的被窝?你不知道人家是女孩吗?”可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您不是也和爸爸睡一个被窝吗?您们大人可以睡一个被窝,我们怎么不可以?”儿子的话让我几乎哑口无言。

我觉得我应该回答儿子的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且我是母亲,和儿子讲那些事情是不是不太方便?是不是他的父亲对他讲这些事情更好一些?

事实上,这位母亲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当孩子向父母发问的时候,到底应该由谁来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2、世界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觉得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女儿的问题应该由母亲来回答,父亲的问题应该由父亲来回答。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有些偏颇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与父亲、母亲的接触使他们对性角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们了解了男人和女人的相同和不同,了解了男人和女人需要合作。同样,他们对一些性知识的了解也应该来自父母两个方面。父母双方一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的时候,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的最亲近的典范。

相反,如果按照人们常规的想法,男孩的问题由父亲回答,女孩的问题由母亲来回答,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性的认知也产生偏颇。女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女性对于性的认识,而男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男性对于性的认识,他们对性的态度也大多来自同性群体。这样,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会相对片面,毕竟,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因此,我们说,父亲和母亲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时,角色同样重要。

3、父母的意见要保持一致

儿童期的性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尤其是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双方更要保持原则和态度上的一致。这样,孩子得到的是统一的教育,同时他也从父母合作的态度中了解到男女应该怎样相处。如果父母态度有分歧,尤其是性道德和性思想方面想法不一致,那么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困惑”。一方面,他会陷入一种矛盾的教育状态,不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另外一方面,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无异于在孩子的生活里设下了障碍。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给孩子的性教育是这样的。

(二)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然,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父亲、母亲同时给他们讲解,关键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年龄不同,他们对性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是年龄比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提问比较直接,也比较开放,他们不在乎在什么场合提出性问题,也不在乎谁来回答自己的提问。即使是异性长辈回答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觉得难堪。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性意识。在孩子的心目中,谈论性器官、性问题就像谈论杯子、椅子一样正常;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性意识,那么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直接地向异性长辈提问,他会觉得很窘迫。当然,也有的孩子,因为与异性长辈关系更贴近,与同性长辈存在沟通上的困难,或许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疑惑告诉异性长辈。当孩子向您提问时,不论是自己是同性角色还是异性角色,都应该泰然自若地承担回答问题的任务。

另外,父母还要尊重孩子提问的内容。即使孩子提出很尖刻、很让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父母也要首先考虑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些问题?不要因为您自己不能接受就打击了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勇气。

(三)异性父母回答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

研究表明,就性角色的学习而言,同性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就性角色认同而言,孩子也可以从父母中的异性一方获得帮助。例如,当女儿面临青春期,需要了解与月经有关的知识时,母亲可能给女儿的帮助更大一些,母亲可以告诉女儿如何使用卫生巾,如何注意经期卫生,如果注意生冷饮食,如何调节心情等。这是因为母亲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可以给女儿做详细的知识讲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能给女儿以帮助。父亲对于进入青春期女儿的赞美、欣赏、关心、爱护,可以使女儿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这种性别角色上的认同,有时候父亲比母亲的作用更大一些。

同样,当儿子高高大大地立在母亲面前的时候,如果他询问一些与男性生殖等有关的问题时,父亲可以做更多的解答工作,毕竟父亲在这方面有些亲身体验,而母亲则可以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儿子进行赞赏,让儿子感受到做男人的自豪。

所以,父母可以在回答问题方面做一些分工。比如,具体到相关的性知识,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他所询问的题目,由同性一方来回答;而在性别角色认同和理解方面,异性一方就可以多起些作用。

异性一方回答问题的时候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应力求做到大方坦然、神情平静。

一个女孩曾经问她的爸爸:“为什么您们男人没有月经?”这位父亲别扭了半天才说:“那都是女人的麻烦事,我们男人怎么会那么麻烦?”后来,虽然这位父亲还是讲解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但是他的别扭的表情,却使女儿感到,女人不如男人,女人就是比男人麻烦,月经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甚至抵消了父亲所做的详细解答。因此,建议异性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加进贬低孩子、贬低异性的话语,应向孩子强调,无论哪种性别都是美好的,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赞扬,这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四)单亲家庭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1、一位单身母亲的心结

王女士是一个单身母亲,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因车祸去世了,这些年来她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着。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发现儿子的举动越来越过分。有一次,熟睡中的王女士感到有人在掀她的内衣,并用手抚摸她。惊醒的王女士一看是自己的儿子,愣住了。儿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被母亲发现,也害羞地蜷缩在床角,不肯也不敢再和母亲对视。再后来,王女士又发现了儿子一些更加过分的行为:偷看母亲洗澡、把母亲的内衣藏起来等等。

对此,王女士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觉得儿子可能是患了什么心理疾病,于是就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却说,从目前看,孩子未必就是心理疾病,也许只是对女性很好奇。心理医生建议她先和儿子好好沟通一下,或者好好给儿子讲讲女性的身体结构等。

可是,该怎样给孩子讲解女性的身体特点等问题?王女士一筹莫展。作为母亲,她觉得在已经长得很健壮的儿子面前谈论女性身体实在有些难为情,况且她也确实担心孩子以后不好意思再面对自己。

2、寻求亲友团的帮助

单亲家庭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单身父母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性教育。

当孩子提出一些敏感的性问题时,如果单身父亲或母亲觉得确实难以回答,可以请与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姥姥、舅舅、叔叔、婶婶等人来帮助解答,也可以直接找到前妻或前夫,请他们协助。有些问题也可以考虑请老师帮助解答。

三、什么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好?

(一)及早开始

1、儿子真的想美人了吗?

一位母亲曾经焦虑地写信向专家们请教。她说:“我儿子现已5岁半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发现他在被窝里用手拨弄了几下小鸡鸡,小鸡鸡竟然硬起来了,我对性教育略知一、二,并未因此感到惊奇。但令我震惊的是,当我无意问了一句‘小鸡鸡怎么硬了?’的时候,儿子的回答实在令我害怕:‘想美人了!’我气得要命,问他‘是谁告诉你的?’他竟然说:‘谁也没告诉,它(指小鸡鸡)自己想,我也没办法’。我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把性器官的勃起与异性联系起来,是否有坏人教唆?他真的懂得想美人了吗?我想给孩子讲讲性知识,可是又觉得才五岁多的孩子,就对他讲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儿?”

其实,儿童的性问题早就存在了。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从3岁开始性器官就开始感受到快感了。另一位心理学家马丁森氏也认为,女孩到了3岁,男孩到了两岁半,在摆弄性器官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快感。大多数儿童爱抚摩母亲的乳房,有些儿童爱扑卧使生殖器受到一定的压迫,这都说明儿童有一定的性感觉,儿童在抚摩母亲乳房、玩弄生殖器或扑卧时感到一种惬意。早期的儿童十分喜欢玩一些被动性动作的游戏,如让人摇晃或让人抛向半空。弗洛伊德认为机械性的刺激或者流动的空气扫过儿童的性器官时,可给孩子带来一种类似性活动的快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不仅有上述的性快感,还会有一些性行为。这些行为从幼儿园就开始萌发了。有的孩子常常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如相互拥抱、接吻;把对方抱起来;小伙伴与其他孩子成为好朋友就会嫉妒等,还有的孩子会对自己或同伴的身体器官感兴趣。有时,他们会独自观看自己的性器官,有时他们会与异性伙伴之间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或者用手摸一摸,其表现形式多为“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游戏。据日本名古屋市青少年问题协议会1970年对290名儿童的调查,其中做掀裙子动作的有201人,而在成人眼皮底下停止掀裙子的儿童占70%;窥视厕所者167人;从裙子下面窥视者164人;摆弄性器者108人。

各种感官上的体验和一些在孩子看来很好玩的性游戏,会使幼儿、儿童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但孩子提问和感受是两回事,提问对于他来时,就是在讨论问题,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惊慌。有的孩子看到电视上的一些镜头,学习了电视上的一些语言,他也只是觉得很好玩,才特别爱说出来。

2、别把性启蒙阶段变成空白

既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性意识和与性有关的行为,父母不妨早点对孩子讲些性知识。尤其是当代的孩子,他们发育快,受媒体影响大,心智成熟早。这时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总是指望找到一个成熟时机,等孩子大些了再谈。这样,孩子童年的性启蒙阶段就变成了空白。

儿童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的一生,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的性目标选择。所以,建议父母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开始提问“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站着尿尿”的时候,父母就要认真给孩子讲解,不要错过孩子的发问。

新加坡一位男性性教育专家在对7岁的女儿进行性教育时,便是裸体和女儿一起洗澡,当女儿看见父亲的生殖器并非常不解时,便对她解释男女生理的不同。这位性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男女羞涩时进行性教育,是进行性教育最好的时期。不要以为,只有孩子大了才能开始性教育。当然,这位新加坡性教育专家的家庭性教育模式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父母采取开放的态度,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自然地获得性知识。

(二)随时进行教育

许多父母总是希望能够找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和孩子谈谈性问题,认为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例如,孩子小一点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间,自然地和子女谈起性器官发育,以及如何清洁卫生的问题;父母也可以利用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的机会,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对孩子详细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等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的时候,父母还可以找到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的新闻报道,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同时,您也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

因此,父母与孩子谈性问题是没有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的。建议父母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当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的话题。父母还可以找些书给孩子看,可以悄悄放在那里,当孩子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时候自己去看,也可以推荐给孩子看。至于具体采取的方式,要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别全指望学校

1、学校教育“隔靴搔痒”

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长大了,的确需要了解很多性问题了。但是,他们往往又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还是老师讲这些比较好。

据了解,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每周有健康课,但是涉及有关性生理方面的内容只有一个课时,且很多学校在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经常让学生自修;在中学,一些学校把这方面的内容归在了生物课上,其中只有初三的《人体生理卫生》课专门讲授人体,生殖系统也只占一个章节。这种蜻蜓点水的性解答自然无法让孩子满意。

因此,有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孩子性知识贫乏和性恐慌意识现象,与性教育开展得太晚,对孩子早熟来说显得滞后有关。而且,性教育开展得不够“透”,陈旧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避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

2、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目前各方面也正在努力,希望能给孩子们更需要的性教育。比如,一些包含内容更全面、准确的青春教育教材已经出版。

但是,父母要认识到的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性教育,光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他们难以把这样的问题放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学校进行的性教育面向大多数,回答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对于学生们个人的具体问题,则未必能给与充分的解答。

况且,性教育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护等。父母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解答孩子的提问,会让孩子更加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质量也非常有益。

(四)别做“鸵鸟”父母

也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最好什么也不说,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性知识并不是非‘启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驼鸟”式的教育,即当孩子提出问题以后,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提问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对孩子讲多了性知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认为那是有意“惹”他们。但这样闭口不谈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性是不能谈论的话题,是丑陋的事情,从而形成对性持否定态度的价值观念。

渐渐地,孩子也会不再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和交流,孩子就会越觉得那是一件不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一些性问题成了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越来越感觉神秘。

四、怎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放松,不要紧张

有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每当孩子问我一些性问题的时候我都特别紧张,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算恰当,更不知道该讲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合孩子需要的。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讲过这方面的事情,我也是自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了解了一些那方面的内容。

分析这位母亲的心理,她的紧张其实主要不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是因为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提问的时候,她自然要紧张。

知识不足不会是父母回答孩子问题的主要障碍,心理上的障碍才会真正妨碍父母和孩子交流。在父母看来,要讲性知识首先是不光明的事情。其次,父母还往往认为要讲与性有关的问题,自己应该郑重其事、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但是,研究表明,性教育应该放轻松,应该在温暖的、随意的环境里进行,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建议父母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要放松、放松、再放松。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曾经有那么多疑问,如果现在自己能够正确地回答孩子的疑问,这将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说明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敢于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告诉您。

(二)不打无准备之战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各种各样的性问题。这时,父母就要开始读一些青春期性教育方面的书籍了。尤其是那些孩子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父母更要有所准备。各种书籍在书店里都会有卖,只要您做个有心的父母,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您读的书,也一定能在孩子提出各种常见问题之前有所准备。

父母并不是性教育专家,面对孩子各种好奇的提问,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很正常的。每当这时,建议父母不要着急,可以先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孩子。您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很抱歉,我现在还答不出来,不过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找到答案。”您还可以告诉孩子:“和你讨论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也很尴尬。我的爸爸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谈这类的问题,但是我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和我们讨论”。然后,您可以和孩子在网络上、图书馆里、书店里找到您说需要的答案。这也是一个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当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温馨的语气来回答,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一位母亲曾经科学、艺术地回答了儿子关于“我是拣来的吗?”这个问题:

明明问得那么迫切,那么认真,看得出,他内心对那种“拣来”的答案的恐惧很深很深。妈妈深受感动,忙把明明搂在怀里说:“明明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一点不会错!妈妈还知道,别的小朋友也都是妈妈生的。”

“那为什么他们的妈妈要撒谎?”

“因为生孩子的事不好说。”

“妈妈,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明明,你是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在妈妈肚子里长成的。你在妈妈肚子里住过10个月呢!”

“那我为什么不记得?”

“因为那时你很小很小,最初小到眼睛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它开始分裂成2个、4个、8个细胞„„逐渐生长起来,这就叫‘胚胎’,再以后就长出了头、颈、身体和四肢,形成了‘胎儿’,妈妈肚子里有一个专给胎儿准备的‘房子’叫子宫,你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了10个月,长成一个6斤多重的孩子才生出来。”

明明很惊奇,睁大了眼睛,似乎感到不可思议。可他最后,突然醒悟过来说:“妈妈,是不是我也像咱家的大猫生小猫一样,生出来的?”

这正是妈妈感到难以细说的地方,不料儿子用一个比喻给讲清了。妈妈忙说:“明明说得对,好多动物都是一样的,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叫‘胎生’;像小鸡、小鸟,由蛋孵出来的叫‘卵生’。”

明明琢磨了一会又问:“那我和爸爸有什么关系?你不和他结婚,不能生我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精了,马虎是过不了关的。

“明明的问题很有道理,没有爸爸是不行的。你最初那个单细胞,有妈妈一半,还有爸爸一半,才成了一个完整的受精卵,才成为一个新生命,开始生长起来。”

“爸爸怎么会给你一半?”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就是为什么要结婚,结了婚,爸爸和妈妈就成了最亲爱的人,爸爸才舍得把那一半给妈妈;只有结婚,才说明两个人都决心把生下来的孩子共同养大成人。我和爸爸都有养育你的责任,你长大了,也有孝敬妈妈和爸爸的义务。”

明明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更爱你了!”

也有的父母会根据儿子的年龄坦率地说:“因为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肚子里种下了你,等你慢慢长大后在里面呆不住了,就钻出来了,这就像大棚里的蔬菜小苗一样!”这样的解释生动有趣,充满温馨,让孩子懂得,是因为父母的相爱才有了自己,这使得孩子对家庭有信心,也会有助于孩子长大以后享受更有质量的婚姻生活。

(三)注重孩子的前几次提问

有的父母曾经担心地说:我可不想在孩子还没想到那些问题的时候就给他讲,那不是提醒他吗?事实上,孩子一般会主动发问的。在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往往愿意把这些隐密问题告诉父母。这时,建议父母要好好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提问或者前几次提问。

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对性别以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都有某种潜意识。虽然那时候他们的性意识还不够强,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羞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对性提问没有任何感觉。孩子们往往是在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才提问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提出问题的时候就给他们以“严厉的打击”,或面红耳赤,或一口回绝,或闭口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对孩子拳脚相加,父母种种不正确的行为和态度都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

阴影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觉得自己错了,性问题不能问,不能说,性一定是很丑陋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很有可能影响他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孩子还会因此而闭上了嘴,不再向父母提任何问题;另外一种,孩子会对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更加困惑,觉得性是很神秘的事情。这更增加了他的探索心理,会使他对性过分好奇,甚至演变成“恋物癖”、“窥阴癖”等变态性行为。

因此,建议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前几次提问,不要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也不要敷衍孩子,而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用温馨的口吻与孩子讨论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提问很好。

(四)有问必答

陈芸芸是一位工会干事,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儿子回家以后怯生生地将《家庭联系册》递给她让她签名。她仔细一看,上面没有五角星。一追问才知道,原来老师说他上课不守纪律,要求家长签名。她说:我问儿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儿子委屈地说,他们班的同学上体育课时,一女生因例假获准不参加跑步。他和另外几个男孩特别好奇,就向老师提意见:“为什么她可以不上体育课?!”年轻的男教师说不清楚,几个男孩却越发起劲地问,男教师一气之下叫他们统统站出来,给他们扣上了“不守纪律”的帽子。儿子还对我说:“老师有偏爱,这么热的天,逼着我们跑步,为什么女生可以不参加跑步?!”

我想了想,觉得孩子既然提出了问题,不管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该回答他。于是我就问他:“你说,男生跟女生有区别吗?”儿子点点头说:“有区别的。”这时,我就直截了当地把女孩的“例假”告诉儿子。他听了,脸一红说:“怪不得她们那么容易生病!”儿子找到答案后,就不再好奇了。作为父母,我觉得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遮遮掩掩,现在的孩子成熟得都很早。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对的。当孩子有了问题之后,父母一定要“有问必答”。孩子的任何提问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因此父母要给予及时解释。

(五)科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觉得孩子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语,或者是民间常用的俗语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麻雀”,把来“月经”说成“倒霉了”或“大姨妈来了”。用这些词语对孩子做解释,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性概念和性知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性还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会让人“倒霉”、“不愉快”等。因为他会从成年人躲闪的话语中感受到您心中的忌讳。因此,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孩子的提问。

要给孩子科学的性解释,还要求成年人尊重他人,用尊重的口气谈论性问题。例如,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两个人在接吻,问父母“他们为什么要接吻”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认真地告诉孩子:

那是剧情需要,是导演想让观众知道电视里的两个人彼此相爱的。其实,接吻是两个人互相喜欢对方,表达爱意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方法。就如现实生活中的夫妇或恋人,他们经过长时间认识和了解,在双方同意下,便会用接吻来表达爱意。有时候,爸妈也会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深爱。但是,我们不能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随便跟其他人或普通朋友接吻。

通过这样的解释,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亲密行为是源自爱的,随着爱而来的是责任,做任何事都要以尊重别人为原则,绝不可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不仅如此,父母的解释也是从尊重孩子、尊重电视情节的角度出发的。

相反,如果父母解释说:“他们两个人是在接吻,这个女的真傻,肯定得上当受骗,不信你瞧着吧,有她哭的时候!男人都坏,他们专门欺骗女人!你可别跟着学啊,那都是干坏事,小心上当!”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科学地告诉孩子他想了解的内容,反而不尊重孩子,不尊重人类美好的感情。

一位父亲在儿子出现遗精情况时,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做了科学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帮助。这位父亲记下了他对儿子的教育过程:

儿子小健满14岁了,本来天真烂漫,近来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迭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

晚上,儿子做完作业,我来到儿子房间,就从床单上的“小地图”引出了我们的话题。

“小健,这床单怎么弄脏了?”儿子立刻紧张起来,脸红到了脖子根儿。

我忙说:“你不必紧张,你不说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以后可要穿着裤头睡觉啊!”

我告诉儿子,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女孩子大约11-12岁开始,男孩子13-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调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等;在女性,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阴蒂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又促使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乳房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圆润等。

“那为啥会流出液体?”我告诉他,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抚摩它。这种做法叫“自慰”。自慰产生欣快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粘性液体即精液。

“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儿子说。

“那就叫遗精。也是人成熟的表现。”

儿子听了以后,放心地笑了。

(六)循序渐进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总会有不同的性问题,父母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他的理解程度来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不必着急一下子把很多问题都告诉孩子,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

(七)多借助图片

一对父母面临12岁儿子的提问,有些束手无策。儿子最近给他们提了一大堆问题,全是在他们看来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性交是怎么回事?生殖系统是什么样的?什么是遗精等。为此,这对父母深切感到该给儿子科学的性教育了。于是,他们到处去找课本和书,从书店里买回来的一大堆书籍都在讲解青春期性教育的“伟大意义”和“必要性”。可是,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说的话?最后夫妻俩想了个好办法:多用图片,这样讲解起来就会省很多事儿。

母亲后来写道:几年前老公从美国带回几本大百科全书画册,这下派上用场。经过仔细斟酌,老公先找出了一张生殖系统解剖图,然后又咬牙翻出一幅性交局部解剖图,黑白线条的。画册上的图片都很喜气洋洋,男人女人从幼儿到成年,裸体的,但是拍得很美,大家都挺直身体,一脸灿烂,很为自己骄傲的样子。

我们给儿子讲解了男人和女人每个局部不同时期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讲了女性的生殖原理,月经是怎么回事;男性的生殖原理,勃起、遗精是怎么回事,精液流程图等。儿子像听一节数学课一样,并不专心致志,一边晃悠凳子一边玩儿似地听。

在讲到遗精的时候,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前天晚上好像有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尿床了呢。”老公并不惊讶,接着说:“好啊,挺好的,这就是进入青春期了,说明你生长发育一切正常,人有早有晚,11岁到16岁都算正常。”

讲到恋爱的时候,老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海滩图片,浪花月光,搞得很有情调。“青春期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男女朋友关系:更强的理解;更负责任;不必回避,不要有敌意;也不要亲密得超过了理性的界线。恋爱不能太早,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要为她负责任。相爱的人要亲近,亲吻、拥抱都是亲近的方式,最亲近的方式就是做爱,也就是性交。”

那幅令人担心的性交图片终于拿出来了。

儿子没看懂,老公简单地解释了一下那些黑白线条以及男女生殖器的位置,精液是怎么进入子宫的。儿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不十分好奇,神情平淡,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让我们难堪,并不比看一幅数学题的三维图多一些羞涩。

爸爸又说,结婚以前不要这么做,做爱要在结婚以后。儿子听了点点头。

真正的性教育也许这仅仅是开始,但是我们过了最可怕的一关。这一关不在孩子,在父母。也许儿子根本没觉得那幅解剖图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至少获得了这样的概念:长大成人是可喜可贺的。性是正常自然的。性爱是美好的。爱情是珍贵的。人是要负责任的。

这对夫妻利用图片对孩子进行了很好的讲解,他们的神情安详,语气温馨,许多难以描述的内容都经由图片表达出来。无疑,这是一对聪明的父母。

(八)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多数身为父母的人总是担心孩子受到欺骗,担心孩子做出一些越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在孩子跟前说“不要”,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在父母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放心。但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了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那些“不要”很神秘,或者还会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因此,生活里才会经常发生“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去做”的情况。

另外,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仅仅懂得了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懂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孩子可能不会去进行不正当的性活动,但他们长大以后也往往不会去寻找或表现正当的性爱。这样的性教育同样是失误的。

建议父母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您可以告诉他“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不能”也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上面那个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儿子,恋爱不宜太早,结婚以前不宜做爱等。一些原则性的“不能”父母要很严肃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父母是有原则的。

五、回答性提问的几个原则

(一)不硬充专家

一些父母总认为自己当年没有受到很专业的、很系统的性教育,自己也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如今怎么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呢?

其实,父母完全不必担心和焦虑。当孩子向您提问的时候,很有可能有些问题对您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您自己也存在疑问。这并不可怕,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不必紧张,您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就行。例如,您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妈妈也没有弄懂,不如我们俩一起去查查资料吧?”“我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俩分头去了解情况、然后再一起讨论如何?”

即使有些问题父母能够回答,但有些父母也会生出些担心来,生怕自己回答得不够专业,如前面那位母亲的担忧。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的解答,虽然没有性教育专家的解释专业,但孩子可以从父母的态度和神情中获得一种心理的上亲近感和支持感,这是专家无法给予孩子的。建议父母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要硬充专家,不要怕回答孩子的问题。

(二)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性问题,往往只是一种求知欲的反映,或者孩子心中存在某方面的疑虑,他才会说出来的。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回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要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探索生活中一些他还不懂得问题。这种好奇心是值得鼓励的,父母如果斥责他,就会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对性产生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这样做,会使孩子慢慢形成一种有害的“性抑制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心理有的时候在某些孩子的心中很顽强地存在着,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女孩在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性冷淡、无性高潮等性机能障碍,男孩则可能在成年以后出现阳萎等性障碍。

(三)不欺骗孩子

面对性提问,有的父母用假话欺骗孩子。这样做,也许可以蒙蔽一时,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慢慢会识破谎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却有可能让他们也变得虚伪、不诚实。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

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当的玩笑,也会使孩子对性知识有误解,这需要父母特别注意。2001年7月5日的《健康时报》曾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小强已经6岁,快上学了,可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喜欢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怎么办呢?大家让爷爷去做工作。爷爷问小强:“你撒尿不舒服吗?”“没有啊!”“那为啥常玩弄小鸡鸡?”小强沉默了好一阵子,有些害羞„„“爷爷,以前你常说,我的小鸡鸡是‘打种’用的,还说会下蛋,我总是不明白,所以„„”爷爷明白了,原来根源在自己这里。还在小强小时候,爷爷常逗他,说“摸个蛋蛋吃”,也说过“这鸡鸡可是宝贝,将来能‘打种’”。没想到这些玩笑话,却给孩子种下了疑惑。

为此,爷爷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他对孙子说:“对啊,你不要对自己的小鸡鸡奇怪。”爷爷说,“所有的男人都有,小名叫鸡鸡,真名叫阴茎,它的两个蛋蛋叫睾丸。小鸡鸡就像你的手和脚一样,是你身上的正常器官,没有什么特殊的。阴茎的主要用处是撒尿,人哪一天不撒尿也不行;睾丸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它的作用挺大,管男人体格发育强壮、劲头大、成年后长胡子、说话声音粗等,它里面还能生产精子,将来和女人的卵子结合后,就能生育后代,爷爷说的‘打种’,就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小强琢磨了半天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接着他又说:“爷爷,我玩弄鸡鸡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一碰它,它就硬,感到好舒服,那是怎么回事?”爷爷笑着说:“这也没啥奇怪的,人身上不同器官都有不同特征,就像皮肤热了会出汗,冷了会起鸡皮疙瘩,看到好吃的东西,嘴里就会流涎一样,阴茎受到刺激,就会变硬,叫做‘勃起’,也是它的正常反应。”

“爷爷,我现在全明白了。”

(四)不丑化与性相关的内容

一些父母害怕孩子对性产生好奇,习惯在言语和态度上丑化与性有关的内容,比如把性说成淫秽不堪、肮脏下流的事情,看到电视上男女主人公的拥抱接吻,就斥责为“不要脸”,看到邻居的孩子有早恋行为,就在家里用极其丑化的言语描述给孩子听。父母的本意是想杀鸡给猴看,但事实上却很可能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爱的憧憬,渐渐造成孩子对性的厌恶心理。有的人成年后甚至有可能形成对正常性行为和性反应的严重抑制。

研究发现,性教育观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格形成,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接受的是错误的性教育,那么他很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父母应给孩子科学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并不是坏事,父母应循循善诱,不能一味地斥责或粗暴地拒绝。

(五)不过分担心尺度

有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很担心给孩子讲到什么程度合适,既怕讲浅了孩子没理解,更怕讲深了对孩子产生副作用。其实,这是父母不必过分担忧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分层次的,因此他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父母的讲解只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锅问到底”。

父母讲解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进行,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要坦然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要因为担心尺度问题而回避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提出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的问题,这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不回答他,而要用简洁的、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地去解释。

(六)不过分渲染

一位女孩子问妈妈:“您有两个大乳房,爸爸为什么没有?”对此,妈妈根据女儿的年龄,适当地解释说:“男人和女人虽然大体上长得差不多,但还是有许多差别。比如,男人往往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粗大,吃饭也比我们吃得多。而且,男女的泌尿系统也不一样,因此,男人小便要站着,女人却要蹲着。长大结婚后,别的女人也像妈妈一样,能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就要给孩子吃奶,所以,女人的乳房就很大,而男人不能生孩子,也没有奶,所以,他们的乳房就很小。”

女儿仍不依不饶地问:“我也是女人,为什么我没有妈妈那样的大奶奶?”妈妈解释说:“因为你还没有长大,等你长到十四五岁以后,乳房也会慢慢长大的。可小男孩再长大,也不会有大乳房。就像男孩长‘鸡鸡’,女孩不长一样。”

“那我长大也会生孩子吗?”

“也会的,女人长大、结婚以后,都会生孩子的。”

“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

“女人肚子里有胎儿生活的‘房子’叫子宫,孩子出生前要在那里面生长10个月;男人就没有子宫,所以也就不能生孩子了。”

母亲的解释是恰如其分的,她既给孩子解释了什么是结婚、男女身体的差异,也告诉孩子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女人生孩子,这些解释都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的,没有过于详细的解释,又不含糊其词。

六、态度决定一切

(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

回答孩子的性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却对父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甚至高于父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渠道甚至比父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及时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那么当孩子将问题向您抛过来的时候,您面对的只能是尴尬,或许还会有孩子瞧不起的眼光。

据《特区青年报》报道:一些父母和教师对性的了解甚至不如小学生。深圳市南计生协会前段时间曾经对父母、教师和小学生联合组织了一次关于性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很让人感到意外。据市南计生协于瑞龙教授介绍,两份调查问卷,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但想不到父母和教师的性知识调查问卷准确率却很低,如在回答“什么是性交行为”这一问题时,竟有很多答卷选择的是“拥抱”。

面对老师、父母性知识的匮乏,小学生是如何获取性知识的呢?从调查题目看,小学生在“对男女生殖方面”的知识上,获取的7项途径中,竟有40%的学生从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同伴那里获得,另外是从上网、看书等途径,而通过父母、教师获得的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提到“无法”或“不敢”和父母、老师交流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说,父母和老师对性知识根本不知道。

那么,少年儿童对性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表明,有56.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这一观点;有5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性行为”这一说法;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决策”

就当代孩子的认知程度来说,如果父母给他们讲解性知识的话,孩子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孩子却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另外,父母对性的“无知”,也成为孩子接受性教育的障碍。因此,父母急需做的,是要先改变自己。父母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性有关的知识,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把对性的了解、理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观念重于行动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父母们的主要障碍不是来自知识程度,而是来自父母的观念。有些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堕落”,所以会谈性色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就是“不学好”,所以才会勃然大怒;有些父母认为性教育结婚以前再进行也不迟;还有的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月经、遗精、手淫”,所以一开口就是对孩子的警告„„正是因为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在性教育方面的误区。

父母要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的观念:

●对性的好奇心人人都有,性教育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人们对性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性教育的同义语是性学习,它需要全家一起去学习;

●性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您在家庭中培养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

当您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观念时,相信不论孩子对您提出什么样的性问题,也不论您的回答是否够专业,您的行动都不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的,因为观念是行动指南针,是行动的方向盘。

(三)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无论您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对于一个家庭的建设来说,性教育是随时都需要的。一些不希望给孩子过早讲解性知识的父母,总是用“我们小时候没有进行过性教育,不是也长大了吗”做理由。事实上,反过来想,如果父母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性教育,那么父母们性生活的质量会高于现今,而且对待子女的态度会有所改变,父母们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会狭隘理解或者否定,父母们还会听到孩子内心的呼唤。

当然,孩子的年龄不同,性教育的内容、方式都会有所改变。有的时候,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当您和伴侣相亲相爱地一起聊天,当您默默地支持伴侣的工作,当您带着全家一起快乐游玩的时候,这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性教育。孩子会从父母的亲密中理解性的丰富内涵。

同时,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了,仍然不要忘记自己也同样需要接受性教育。不了解自己的更年期,不了解配偶的心理状态,不会协调自己与异性的关系,不懂得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实也是一种性无知。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四)补充营养和打预防针并重

性科学研究专家潘绥铭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已婚的女青年,在她们的少女时代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母亲都比较详细地给她们讲了与月经有关的性知识和一些注意事项。但是,甲女的母亲对她说,有了月经之后,就意味着一个人成熟了,就有可能怀孕。因此,来月经意味着一个女人进入了“危险期”。母亲告诫她说:“从此以后你要更加克制自己。”结果,甲女在结婚之后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性冷淡,影响了夫妻感情。

乙女的母亲则把来月经看作是女儿开始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她告诉女儿要接受和适应这种生理变化。结果,乙女婚后夫妻生活和谐幸福。

两个女人的不同生活告诉我们,父母在解答孩子的性提问时,不能仅仅输入知识,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培养。

许多父母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多给孩子打预防针,预防孩子“别出事”。只要孩子不出事,不越轨,自己的性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未必。

父母给孩子打些预防针是有必要的,比如,告诉孩子与异性过早进行性方面的接触可能会对性器官产生危害,从而感染疾病;告诉孩子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有可能会受到坏人的侵害,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孩子打预防针。比较而言,给孩子一些营养比预防针更重要。

谈初中生家庭教育辅导工作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辅导内容方法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完美结合,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摇篮,是向孩子传送健康理念、知识的重要载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年青一代家长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责任不只是生活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本文将在总结我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对初中生家庭教育辅导工作的内容与方式。

一、学校对初中生家庭教育辅导工作的内容

1.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对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它首先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教育观念主要是教子观、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

2.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提高科学育人水平。教育是一门科学,孩子成长发展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顺利地实施家庭教育,妥善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实践学方面的知识,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3.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技巧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一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动机、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技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家长学习交流教育方式及心得,让家长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教育。

二、学校对初中生家庭教育辅导工作的方式

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根据家长的需求分类的,其基本类型有:集体指导(共性需要)、分组指导(身心发展不同需求)、个别指导(特殊需要)。依据家长的需求并结合学校教育实际。通过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下列指导方式:

1.专家专题讲座。学校根据家长的需要按计划邀请相关专家给家长以系统性的指导,除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方法讲授外,还请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经验,提出家教中的问题和困惑并与专家共同探讨,有效地调动了家长参与研究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从我校开展讲座后的匿名反馈调查中得知:家长们都认为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他们从中学到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技巧,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们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讲座。

2.建立家教咨询站。安排资深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定期接待家长,及时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家长在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加以改进。

3.家长会。学校不再用以前在家长会上更多的只是公布考试成绩、介绍本班学生学习和生活表现的做法,而是把这些信息利用各种表格及材料发到每一个家长的手中,让家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各位老师对孩子、家长的建议。这样可以留出时间让家长们畅所欲言,提出自身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介绍自己家教的成功经验。

4.家访。家访是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个别性指导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家访的正常开展。

5开放日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家庭教育。

6.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信息通道。信息的畅通是家校合作最根本的要求,利用电话、网络等快捷的信息沟通手段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缩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家庭教育指导能更有效并及时地发挥作用。

7.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学校可以编制《家庭教育指导读本》。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各种载体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让更多家长能够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指导,同时弥补讲座和其他指导形式的不足。

浅谈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 篇6

一、谈心教育基本内涵

谈心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面对面的交流, 心与心的沟通, 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对话, 答疑解惑, 从而完成思想教育工作。21世纪, 面对90后的大学生,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首要任务当中,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时期, 要使谈心教育焕发新活力, 发挥新作用, 有效解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应平等待人,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化解学生消极的情绪,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 立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替学生坚守秘密, 从而获得彼此之间的进一步信任。

二、谈心教育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 增进师生感情

大学生活当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以及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当今社会,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家里的环境促成了一些人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由于社会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使每个人的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导致一部分人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对事情正确的判断。出现生活自理能力薄弱、人际关系不佳、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而谈心教育恰恰很好的实现了“以学生为本”, 从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学生内心的要求, 解决学生生活的矛盾。当有问题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 不仅带动了其他学生, 而且增进了和辅导员之间的友谊。这样, 在以后的生活中, 辅导员会更好的通过谈心这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获得学生的信任。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优秀的领导, 二是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当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在学生团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谈心教育使学生问题得以解决, 提升了班级甚至是年级的凝聚力, 使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和感情大大加深。

(二) 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 提高管理成效

校园稳定不仅表现在校园安全, 同时也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稳定进行。谈心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反映的信息, 辅导员日常发现的情况等, 掌握同学的思想动态, 对于非常棘手的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迅速解决。合适的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管理成效, 谈心教育在了解学生真实信息的基础上, 使逆境转为顺境, 逆反心理转为正能量, 通过思想教育改变学生行为动向中不正确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达到维护学校稳定的作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 可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各种情况, 从而使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

一个人的发展体现在多方面, 辅导员自身不仅要掌握学生大学课程的相关文化知识, 同时也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也是自我提升的阶段, 如果没有相关学科知识的铺垫以及心理战术的应对, 那么也很难胜任谈心教育的工作。因此,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辅导员的说话技巧、表达能力以及逻辑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在学生的个性中寻找共性, 在共性中寻找个性的突破口, 为以后的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谈心教育的具体方法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辅导员在谈心教育过程中要明确, 尊重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 服务和关心学生是核心。下面结合具体事例, 我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恰当的方法:

(一) 面对困难处境的学生, 认真听其倾诉讲解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你注视着对方,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话被老师认真听取, 被接受和理解, 这样你也可以了解到对方更多的情况。交流过程中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谈话, 以亲近的态度对待学生, 进而达到谈心的目的。

具体事例一:

10010512班赵某, 暑假的时候打电话和我说想申请退学, 说着说着就哭了。当时电话里也没说明理由, 我说开学后我们谈谈, 随后我联系了她的母亲, 她很不赞成这种想法, 却又不知如何劝说。开学之后我找到她, 通过谈心才知道是由于学习成绩差, 人生方向迷茫加上家境不好, 想出去打工赚钱。了解这种情况后, 我给她分析了微电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今社会学历的重要性, 帮她明确了学习目标, 又帮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解决了生活问题, 目前她已经能够安心的学习和生活了。

(二) 针对异常表现的学生, 洞悉其心理变化

教师与学生谈话, 要透过微小的现象, 掌握学生行为变化, 洞悉学生心理特征, 让他们从谈心中重新认识自己, 从而健康成长。

具体事例二:

在和某位同学谈话中了解到, 1001002班邓某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竟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到学校来。我找他了解情况, 知道了他带电脑的原因:寝室所有同学都有电脑, 他在这种环境中感到寒酸, 就让哥哥借钱买了电脑。就此我们展开交谈, 从他的家里情况一直聊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以及精神层面的很多东西, 并且在各方面给予他肯定和鼓励, 最后他承认了错误, 不应该为了攀比而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给家里带来的负担感到懊悔。从这次谈心之后, 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好, 没有为了虚荣再去做出愚蠢的事情, 并表现出一股自强上进的精神。

(三) 遇到极端状况的学生, 消除其紧张情绪

在谈心过程中, 要善于营造良好氛围, 寻找与学生共同的话题, 拉近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 让学生一点一点把内心深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消除他们戒备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具体事例三:

去年开始, 扫雪分担区重新划分, 理学院的范围扩大, 致使大二的学生也参与到扫雪的队伍之中。今年第一次扫雪的时候, 1001031班李某的情绪十分偏激, 态度一直不好。在完成整体任务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我为了先让他消除抵触情绪, 给他倒了杯热水暖和一下, 之后和他聊了今天的状态问题。他说出了原因:是由于到了大二还要参加扫雪, 再加上三名学生干部没有参与劳动, 使他心里不平衡。我从学校组织扫雪的安排谈到班级的团结, 从学生会干部的整体统筹工作谈到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各个方面对他做出了解释, 最后他承认了错误。在最近的活动中他表现积极, 并发挥了带头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结束之后, 应该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如果需要,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学生管理是做人的工作, 人都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熟练的掌握谈话技巧, 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用诚心、耐心、知心和爱心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把谈心技巧和艺术运用到其中,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相信, 学生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

摘要:本文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出发, 详细解读了谈心教育的基本内涵, 阐述了谈心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实例, 解读了谈心教育的具体方法, 为各高校辅导员提供工作经验交流。

重视中职幼师辅导员教育信念 篇7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信念是一所学校里最为宝贵的东西。作为幼师专业的辅导员, 他不仅仅担负班级的组织和管理任务, 更重要的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导向、驱动和激励作用。幼师辅导员应该树立哪些教育信念?

一、更新自我观念, 与时俱进, 给学生人性化的生活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人性, 对学生的深爱, 既要有身为父母的慈爱, 又要有严格的关爱。对学生的爱要改变以往教育观念, 从适合教育效果的角度出发, 用自己的人格和行动来引导、教育学生。

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 休闲不是偷懒。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来处理自己的休闲生活, 往往就成了各种不良社会行为和种种社会病态的根源之一, 因此作为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性化的方式学会休闲。辅导学生学会一种正当的休闲方式, 学生就无暇再去惹事生非了。因此, 休闲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门艺术,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大多数幼师生本身基础较差, 对学习有厌恶情绪, 读书恰恰是最为头疼的事情。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们可以将班级营造成家的气氛, 时间长了教室中的吵闹声也就逐渐少了, 自觉看课外书的学生也多了。

二、凡事让学生亲身体验, 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真正思考

大多数的幼师生在成长过程中, 父母包办代替的事情多, 孩子自己处理的事情少, 因此孩子缺少责任感, 表现为不知道什么事情应当做, 什么事情不应当做, 对自己的行为普遍不负责任。究其原因是孩子没有真正的生活过。我认为作为辅导员的教育信念是:学生必须在自我的生活中体会人生, 在挫折中增长智慧, 在交往中历练品格。所以, 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每一件事情, 都努力强化它对当事人的感受。

三、做研究型辅导员,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只有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管理的规律, 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环境, 班级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目前我们许多辅导员已经不习惯于今天这样的学生了, 在孩子们身上, 老师希望的品质极少, 而缺乏的品质极多, 但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塑造的结果, 而且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教育, 所以, 我们必须研究现在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学习基础比较差, 学习习惯不好, 行为习惯不好。面对这样的学生, 作为辅导员不应该有抱怨的理由, 而是让他们在现在的基础上, 一是愿意坐在课堂里, 二是愿意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四、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 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 但以后的情况如何, 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样看待和感受你对他心灵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触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细致微妙的内容, 有些事不敢告诉老师, 不想说给父母, 但能与他们的朋友交流沟通。事实上, 相当一部分学生受了某种打击后, 出于自尊都不愿随便说出自己的苦衷, 心事重重, 有时急躁易怒, 行为怪异。作为辅导员应主动想方设法化解他的烦恼, 用恰当的方式鼓励他, 引导他, 让他感到老师在爱护他、帮助他, 他会渐渐地说出自己的心事来, 帮助他解决思想上的疙瘩。在平时的工作中, 辅导员更要做到发扬民主, 温和热情, 乐学生所乐, 急学生所急, 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你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 那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

五、一切为学生成长着想, 把学生培养成为正直高尚的人

教师是传授真理的人, 真理只有为学生所理解、所实践、所体验, 才能转化为他们的人生信念, 支配他们的行为, 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班级管理中, 一切所为都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避免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学生不怕严格, 而怕缺少公平。作为辅导员, 要善于发现学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长处, 加以表扬, 学生会很快地找到自信。所以, 要时时刻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我要把优点发挥到最好, 从而改正缺点, 努力进取, 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郝安利.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关系之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 2011年.[1]郝安利.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关系之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 2011年.

加拿大天才教育与辅导及其启示 篇8

在加拿大, 各个省和地区对其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水平单独负责。同样, 为天才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性服务的分配, 也深受各个省和地区的教育法、规章以及部级指示的影响。因此, 加拿大天才学生的教育与辅导因各省区而异,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来看, 有两个主题表现得极为突出。

第一个主题是天才学生鉴别与培养方法的多样性。在某省被认定为天才的学生, 在其他省很可能不被认可。并且在各省内部, 学区之间的鉴别程序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主要强调项目的多样性。近年来,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于不同的学区, 为天才学生提供了多种项目。虽然这种实践允许社区作出一定的响应, 但是在项目选择上却具有易变性的缺点, 再加上鉴定过程中的可变性, 则极易造成这样一种情形: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在某个学区备受关注, 而在其他学区则变得熟视无睹。学区内也设有一些公立和私立的中小学, 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 即为了培养天才学习者。如: (1) 在市区, 许多小学都设有“挑战中心”。它每年为学生提供三种学习模式, 每种模式持续9个星期; (2) 向中学生提供跳级课程, 使他们拥有学习挑战课程、加速课程以及高级强化课程的机会; (3) 在郊区, 则根据教师的意愿和创造性为天才学生提供一些修正课程[1]。

为了方便天才学生提早进入大学, 温哥华市的全日制学校提出了一个选择性项目。该项目属于省级资源项目 (Provincial Resource Program, 简称PRP) , 它为天才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类似的省级资源项目省内还有许多, 共有50多个, 其中, 一个专门致力于天才学生的特殊学术需求, 即天才学生的学术转换项目。天才学生的学术转换项目由温哥华学校委员会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创办。该项目始于1993年, 最初由温哥华学校委员会主动发起, 成为加拿大此类项目中唯一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为那些希望提早进入大学的天才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如中学需求、教授指导等理论研究。

第二个主题是拥护群体的重要性。1972年, 安大略省创办了“天才儿童协会” (Association for Bright Children, 简称ABC) 。该协会的家长群体一直发挥着关键

筅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孙璐

作用, 从而确保天才学生的教育存在于省的议程中。“阿尔伯塔天才儿童协会” (Alberta Association for Bright Children, 简称AABC) 创始于1979年, 属于省级重点组织, 它为天才儿童家庭带来了福音。该协会通过网络提供支持, 编译并发布信息给家长、教师和学校。同时, 负责联络其他省内的团体, 就相关事宜与省政府和立法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地方分会和网络小组则对各自的学校拥有管辖权, 可组织开展一些成人教育和儿童项目等[2]。1983年, “不列颠哥伦比亚天才儿童协会”成立, 而后, 这个倾注着不同家长共同努力的协会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了整个省。这些家长群体的大力拥护, 对上个世纪80年代天才教育的政策、实践以及资金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天才教育委员会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简称GTEC) 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它在阿尔伯塔省的天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负责公布教师培训文件、出版阿尔伯塔省教师协会天才教育委员会期刊 (th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简称AGATE) 。这是加拿大唯一的一种天才教育刊物。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天才儿童教育者协会创建于1978年, 可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及家长信息等服务。

官方出版物对天才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马尼托巴省的《行动蓝图》就提出了一个“重建教育计划”, 该计划强调理解、赏识并且运用抽象模式、关系、概念以及数字、文字、思想、问题之间的联系[3]。2000年9月, 阿尔伯塔省的学校可以利用一种新的资源:《天才学生的教学》。书中提供了天才项目的设计方案及实施策略, 突出强调项目管理, 并且对天才概念、天才学生的鉴别以及在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的天才进行了探讨。

同样, 大学在天才教育中也担任着一定角色。卡尔加里大学于1988年创建了天才教育中心, 该中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阿尔伯塔省天才学生的教育水平。针对此目的, 该校采取了相应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为教师提供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及研究生水平培训的机会; (2) 对天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进行研究; (3) 通过能力调查和“夏季计划”为天才学生提供直接服务; (4) 为家长开设讲习班; (5) 与AABC、GTEC及阿尔伯塔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早期的“天才教育发展”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Gifted Education) 会议[4]。

二、加拿大天才教育与辅导的研究成果

1. 多面高度敏感模型

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大学的Mendaglio教授提出了天才辅导的概念, 该概念主要强调灵敏度与强度的特性。他指出, 关注天才儿童的激烈情绪是为了加强与这些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经常看到来自天才儿童的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辅导员如何应对这些反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儿童对情感表达的学习。Mendaglio提出了多面高度敏感模型, 即提高多方面的敏感性。这个概念加深了我们对自我意识、观点采择、移情作用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因此, 对于辅导员而言, 关注天才学生重要情感特征的细微表现十分重要。Mendaglio对天才学生的辅导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审视天才学生的态度取向和期望值。其中要消除一些破坏性的观点, 如天才学生通常视自己为精英等, 这种态度将严重阻碍特殊计划的开展。 (2) 让辅导员感到安全并能胜任自身的职务。在学校里, 天才学生向成人发起挑战是相当普遍的, 如果专业人员在知识上储备不足则会变得很有压力。 (3) 要有适当的情绪表达模式, 来帮助天才学生处理自己复杂的情感。 (4) 对学生的情绪表达作出快速回应。 (5) 通过非语言暗示来识别情绪[5]。如果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 非语言暗示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推断他们的情感体验。 (6) 避免判断、批评或者尽量减少情感的表达。由于共享情感具有一定的压力和风险, 因此, 辅导员对待学生应避免反应过度。

2. 天才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过去的45年里, 与天才学生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献表明, 天才学生的职业教育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多项分化潜能; (2) 投资; (3) 期望值; (4) 灵活性; (5) 生活方式; (6) 创新[6]。多项分化潜能是指在多种职业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投资主要涉及财政和人事费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获取教育证书, 从事职业的先决条件。期望值指与职业相关的价值观。灵活性则包括离开家去从事自己的职业, 以及因教育和职业成就而引起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生活方式涉及事业对个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天才学生个体通过创新能够创造自己的事业, 如通过学科结合的方式将天文学和物理学整合为天文物理学。Pyryt提出了一个相关联职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用来解决由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发展、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性别角色意识、人际关系绩效培训以及压力、时间管理等组成的诸多问题。

3. 自我概念的发展

人们认为, 加拿大天才教育中关于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该方面的文献。其中一项成果就是在研究中运用Pyryt和Mendaglio的自我感知调查法 (Pyryt Mendaglio Self-Perception Survey, 简称PMSPS) 。这项评估工具解释了多维论和多元论视角下自我观念的复杂性。PMSPS根据相关因素对自我概念作了详细说明。这些因素有:学术、社会、运动、外貌、诚实、守信等。该测量工具也被描述为多元理论, 因为自我概念的建构反映了三种主要的理论观点 (反思评价、社会比较、归因) 。研究中, 我们运用了Pyryt和Mendaglio的自我感知调查法。结果表明, 理论上的自我概念能很好地区分天才学生和一般青少年[7]。PMSPS除了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外, 也为从业者、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一种评估学生自我概念的有效方法。教师们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有计划的干预。由于评估得分涉及三种理论方法, 因此, 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理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 天才学生家长与家庭的辅导

作为一名天才儿童的家长十分不易, 因为家长并不总是知道如何才能满足孩子的多种需求。鉴于此, 学校的管理人员经常会给他们一些帮助。如学校的辅导员通常具有广博的天才教育知识, 指导家长正确地处理教育制度和家庭生活之间的问题。这就使得家长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重要。Silverman指出, 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在家庭、学校、同龄人以及社区等范围内的活动。还强调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孩子的需求, 还要关注家长的自我认知和愿望, 帮助家长处理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此外, 部分家长可能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8]。

为天才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提供的家庭辅导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家长指导, 另一种是家庭治疗[9]。家长指导涉及发展的观点, 即认识到天才学生对家长和家庭带来的独特挑战。这种辅导类型关注天才学生的最优发展, 而不是诊断或纠正其心理健康问题。在家长指导模式中, 辅导员主要帮助家长了解智商测试的含义并探讨今后的一些建议。家庭治疗源自系统疗法, 家庭医生在其中扮演着互动者的角色。他们认为, 家庭问题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 而不仅仅是一个成员产生的。同样, 他们把因果关系视为环状而不是线性的, 这就意味着他们既对孩子影响家长的方式感兴趣, 也对家长影响孩子的方式感兴趣。家庭辅导有助于培养家庭—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增强天才儿童家长胜任角色的信心。

Bickley认为, 家庭辅导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它能使天才学生产生深远意义的变化。她提出, 天才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形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 辅导员可以根据家庭辅导的进程来识别并修正这些行为。Sandra Shiner来自多伦多市安大略教育研究所, 她为天才学生的辅导提供了大量建议。她认为, 辅导员接受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天才学生职业指导需求的专门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在天才学生职业指导需求中, 她建议使用VISE模式 (VISE分别代表职业、身份、社会和教育) , 这种模式有助于辅导员在特定的领域进行干预, 如家长期望、家庭压力和社会期望等。

三、简要评价与启示

加拿大的天才教育与辅导项目之所以多样化, 主要是因为各省和地区对自己所管辖学校的立法和政策单独负责。加之家长和教师拥护团体、官方出版物和大学对天才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致使各省和地区鉴别、培养天才学生的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从整体上看, 加拿大的天才教育与辅导似乎缺乏联邦政府的指导, 这反而为多种支持力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如拥护团体和高质量的大学项目等。而各省和地区则主要通过建立网络实现知识共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会是天才教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

加拿大的学者为本国天才教育与辅导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Mendaglio的多面高度敏感模型及Pyryt和Mendaglio的自我概念调查法。除此之外, 他们在职业发展、家长和家庭辅导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 不仅包括评估方法 (如能力、态度、情绪以及天才学生的需要) , 还包括教育指导。然而, 考虑到加拿大各省和地区对其教育单独负责, 相应地, 为天才学生所提供的服务也呈现多样化, 这就需要各省和地区充分考虑天才学生的特点后而设置, 并且应有合理的管理方式。今后, 加拿大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卓越工作意识的提升, 联邦政府和各省区应积极协作配合、共同努力, 将卓越意识体现在实践中, 进一步促进加拿大天才教育的发展。

中国的英才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在总体上尚处于实验阶段。自1978年以来,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对英才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 创办了各类英才教育班, 设计了英才教育课程, 对英才学生的成长作了各个方面的实验研究, 其中, 包括比较研究、个案研究、追踪研究等。二十多年来, 中国的许多大学和中学的英才教育实验都很有特色,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中国科技大学开设的少年班, 天津实验小学、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学校建立的超常儿童实验班, 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英才学生们设立的“数学与理科特别班级”等等。就读于这些班级中的英才学生均以较短的年限、优异的成绩、健康的体魄, 完成了中小学和大学的学习任务。目前, 多数人在国内外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10]。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英才教育为国家的各方面建设, 特别是在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现代科技为标志的高科技领域输送了一大批杰出的年轻人才,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英才教育的开始和迅速发展, 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分不开, 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扶植分不开。如今, 英才教育已作为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在茁壮成长。“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加拿大的天才教育与辅导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英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Klapp, J.&Porath, M.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gifted education in British Columbia.AGAT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 2000, 14 (2) .

[2]Peters, J.Alberta Associations for Bright Children:The first20years.AGAT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 2000, 14 (2) .

[3]McCluskey, K.W.&Mays, A.M.Gifted education, enrichment and talent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from Manitoba.AGAT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 2000, 14 (2) .

[4]Mendaglio, S.&Pyryt, M.C.Centre for gifted education: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AGAT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 2000, 14 (2) :15–19.

[5]Mendaglio, S.Counselling gifted students: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and Counselors.The Alberta Counsellor, 1998 (24) .

[6]Pyryt, M.C.Career education for the gifted:Complexities and recommendations.AGAT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 1998, 12 (1) .

[7]Mendaglio, S.&Pyryt, M.C.Using focused assessment to understand and enhance gifted students’self-concept.AGATE (Journal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 , 2002, 15 (1) .

[8]Silverman, L.K.Counseling families.In L.K.Silverman (Ed.) , Counse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Denver:Love Publishing.1993.

[9]Moon, S.M.Counseling families.In N.Colangelo&G.A.Davis (Eds.) ,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Boston, MA:Allyn and Bacon.2003.

论学校教育与课外辅导的联系 篇9

关键词:学校教育,课外辅导,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教育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 教育行业也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分支——课外辅导机构。最近的几年, 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 课外辅导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迅速崛起, 它们的成长速度是教育史上的奇迹, 也是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 它为什么迅速兴起?它兴起的背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思考是什么?它能代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一、课外辅导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

笔者作为有一年课外辅导班代课经验的老师, 为了研究方便, 在一年的时间内有意无意的对辅导班的特点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观察发现辅导机构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辅导班主要开设在各个中小学附近的民房或家属楼。一般安全和卫生条件较差。 (2) 辅导班的内部设施比较单一和简单, 教具和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3) 辅导班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家庭监护人工作忙, 来不及接送的学生和附近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 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少家庭教育。

综合以上特点, 辅导班的兴起也是一定社会需求作用的结果, 解决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综合了家庭与教育之间的矛盾。它具备以下几个作用。

(一) 适应不同受教育背景学生的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不同, 接受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 造成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同。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 辅导班的补习可以弥补这种由于生长环境和受教育背景差异造成的学生的差异, 均衡学生的能力水平,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2.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因此,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课外辅导机构能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要求, 在设施, 娱乐和环境方面要求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 比如, 课外辅导设置了相应的托管, 膳食服务。

(二) 课外辅导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国的基础教育近年来越发完善, 但是在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历史背景等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 教学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同一学校, 同一年级, 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课外辅导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这种短期内难以克服的不足。

(三) 课外辅导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完善

从课外辅导从萌芽, 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课外辅导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 也凝聚了不少的师资, 科研成果, 并发展了大量的足以和学校教育媲美的现代化教学基地, 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 在面对生源竞争压力和师资竞争压力作用下, 学校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设施建设, 人才储备, 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管理, 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提高自身的教育竞争力!

二、诸多其他因素对课外辅导的影响

教育辅导机构兴起的原因及影响也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它的兴起原因及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因素对课外辅导的影响

1. 应试教育。

对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和受教育大国来说, 就业压力要求我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知识素养, 文化修养和劳动技能。正是这种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我国至今都把应试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因此,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家长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在提高学生成绩的活动中, 但是由于家长自身能力有限, 课外辅导找准商机, 孕育而生。

2. 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文化知识的传输一直处于核心位置, 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以来,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掌握多种语言, 具备多种才艺已成为当今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课外辅导在迎合这种人才要求的条件下顺势而起, 也就形成了当今各种特长培训学校。

(二) 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态度对课外辅导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使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补习教育的费用,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许多家长们每天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或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低而不能辅导自己的孩子, 他们最佳的选择就是把孩子交给家庭教师或课外补习班。

三、学校教育与课外辅导的关系

课外辅导机构虽然一定程度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但是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 培养学生的成长, 需要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缺一不可。

学校教育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教育制度, 它对教育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不容取代和不容置疑。它对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所谓主导作用, 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 导向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 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 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相对而言的, 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学校教育本身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 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从学校教育诞生起就具备的特性。因此, 几千年来不管教育怎样演变, 它培养人的目的的宗旨始终不变。而且它培养人的目的就是为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服务的。它的针对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在受教育对象上, 学校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固定。再者, 在教育目的上, 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针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培养不同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校教育具有科学性。学校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决定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 当然也决定了学校教育不管在目标制定上, 人才培养规格上, 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管理上都体现着严谨和科学性。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体现着国家科学的对人才规划的观念和态度。再者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 考虑到社会整体的人才需求观和未来社会发展预期, 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总是科学的适应一定的社会基础。其次在课程设置上,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规划, 综合各科分配, 实现着课程设置的最优化。最后, 在教学的管理上, 学校教育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各部门科学, 系统配合, 实现着管理的最优化!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在所有的社会机构中, 学校教育在培养人上最具有专门性, 尽管培养人并不是学校的“专利”, 培养人也不是学校的唯一职能。学校教育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产生的第一根据就是社会需要设立一个场所专门培养人, 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也是培养人, 学校职能的第一任务还是培养人, 无论大, 中, 小学, 概莫能外。其次, 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课程是专门为学习者的学习而组织的教育内容, 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 不是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都能被称为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专门性的一个体现。

人在学校里学习与在家里, 社会上或工作中学习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可以说, 教师是学校教育专门性最突出的体现。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从终身教育的发展角度看,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是在不同层面上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 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 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乃至“定性”的教育, 对人一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即使是专门学校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内容, 大多也是某一专门领域里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 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在为人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打基础。正因为如此, 学校教育才应该尽可能地面对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 现代教育才越来越注重通识教育, 越来越注重宽厚的基础, 越来越注重扩大专业口径。正因为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 它对人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 而且具有延时的, 久远的和增值的价值, 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主导性作用。

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在以塑造人和培养人的目标中, 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单一的, 学校教育, 辅导机构教育, 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但是不管它的过程多么曲折和艰辛, 我们都不能忘本, 商业化的教育机构远没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和家庭带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大。综上所述, 虽然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取代, 但是不能否定辅导机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因此, 正确的处理学校与辅导机构教育的关系, 是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小学生犯错的心理教育辅导 篇10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极不稳定

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这是众所周知,因为小学生心理在小学生阶段是最极不稳定。所以在行为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易犯错,他们嘴上说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在行动上却重复了。往往教师很容易片面地认为是学生行为养成不好,或是屡教不改,而对其中部分的学生产生别样看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教学教育工作者能掌握小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规律,对这样的学生培养和学生的能健康成长。如某些上课总爱讲和课堂无关的话的同学,惹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来。用眼神提示他,他马上就明白自己做错了,但认真听课的时间没多久,他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都会有三四次。每次暗示可以起作用,指出他一次,但不久又照犯。这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如我班有个小鸿的同学就是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有次在课堂上对其的表现我就我就故意继续讲课,小鸿这时想这回不上当,他另想别的来故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说出在课堂上你学到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的规律。小鸿这时就回答不出了,我微笑着让他坐下来。课后我问:小鸿你对我讲课觉得如何?能否讲下你的心理话。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小鸿对老师上课是接受认为,但小鸿老是想同学和老师对他不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别人重视。我经过思考后帮助小鸿分析,要想别人重视自己,自己先要从各方面做得更好。无论纪律还是学习成绩更要有带头作用,这样别人就会对你重视和尊重。经过反复教育及教师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小鸿真的转变了,并成为同学重视和尊重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把问题与现象简单的归因为学生“不认真”,经常批评和训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认识了学生自控能力差,心理极不稳定这种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要用耐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体现师生和谐的教育理念。

二、对事物的认识深度缺乏深刻

一般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因此,心理学上对事物缺乏深度认识,也就不能从意义上去理解事物内涵,所以造成自己行为不规。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冷静、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症结,然后去做疏导教育工作。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看见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活动,于是叫他们离开校园回家,今天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篮球队及乒乓球队的训练暂停。刚好碰巧学校从这个星期开始,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离开校园回家。他们是很不情愿地走开了。学校教师开完会,我还发现他们竟然还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我告诉他们,校园操场上没有老师在,学校的篮球队、乒乓球也暂停训练。学校也有新规定要求同学们在无老师在场学生是不能留在校园活动,你们几个还留在学校玩,这是有违校规的。学生们当中大部分同学都低头认错了,可是其中小郭这个学生,他不仅没认错,还说老师不讲道理,这么早放学,也不让学生在操场玩,是你们老师能早点回家,你们太自私了。我听了没发火,却冷静下心,耐心地解释为什么学校近来会做这样的决定。因为近来校园安全事件影响太大,为孩子们的安全,只能是让你们放学后早回家。学生们理解了,也就暂时接受了他们不喜欢的“校规”。

第二天小郭同学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向我主动承认了昨天下午的表现是错误,小郭同学讲学校能结合当时的社会上校园安全情况作出这些规定是为了我们学生的安全着想,是正确的有必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层理解后,就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强化的约束效果。遇有问题,要耐心、热情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会达到教育目的的。

三、中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增强

特别小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后,他們的个性得到一定的发展,这阶段他们的见识也有了提升,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他们有着这种强烈的表现欲。随之而来的学生是想借犯事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也是争取一种“荣耀”。所以也带来很多学生的“易”犯错,他们都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发生的。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的正常轨迹,学生的“易”犯错,还有其进步的一面,因而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能片面去对待这样的错和这样的学生。

辅导教育 篇11

关键词:职高生,自我教育

每个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倾向,人们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作为职高生,他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发现问题的根源,争取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摆脱精神包袱,以良好的状况面对未来。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要靠自己,只有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排解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那么职高生应方采用什么途径解决自身的问题呢?自我教育课就是使职高生心理、生理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职高生自我教育课开设的主要方法

“自我教育”可以这样界定: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种有意识的把自己培养成自己所期望的某种人的活动。

自我教育和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也是个系统,包括确定活动目的,反馈和依据反馈进行调整等。

在开课时要求班级所有同学先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1)确定一个自我教育的教育目的。

如有的同学很自卑,那她确定的目标就是克服自卑心理。有的同学自信心差,那他的自我教育目标就是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班级61人的调查发现,20%的人存在自卑心理,30%的人存在与人交往困难,10%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30%的人环境适应能力差,只有10%的人比较自信。

通过调查的结果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2)制定自我教育的计划。

参加自我教育学习的同学在老师的教导下指定一个详实可行的自我教育计划。即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达到指定的目标,并制定出实现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在落实教育计划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为此,自我教育者必须采用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很棒”,)自我命令(如“我必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等自我激励的方法,来执行自我教育计划。

(3)通过自我反馈来进一步调整自我教育目标和计划。

在执行自我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有的情况可能是目标制订不合理造成的,如目标定得过高,不现实,远远超过自身的条件和当时的客观环境,难以实施,从而使目标难以达到。有的同学目标定的合理,但是计划不科学,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难。

因此,自我教育者必须随时根据进展情况,不断调整自我教育目标和自我教育计划,使之符合实际情况,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教育目标。

二、自我教育的辅助过程

1、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帮助他们确立自我教育的目标。

要求学生能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害羞心理、自卑、多疑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同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辅助的主要方向,在所开设的选修课中,通过问卷调查确定的辅助课题是:

①挫折与人的发展。

②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③树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具体情况,来确定自我教育目标。

2、自我剖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老师组织、讨论、分析问题。

产生的原因,如我在开课中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说她做什么事,没做之前就已经考虑万一失败会怎么样,别人会怎么说,结果本来很简单的事真的都做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她连续三年中考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进入重点高中,只能上职高、家人的责怪和社会的谬论使她觉得自己很无用。久而久之,做什么事都没信心,有句俗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的成功感因人的动机而生,人的失败感也因人的动机而生,其实,这位同学在考试连续失利后,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某种挫折防卫机制,缓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达到心理的平衡,而这种心理存在就着影响她的成功。

3、建立学生小组生活制度,促使自我评价

在开设自我课程的时候我布置这样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建立学生生活小组制度,所有同学必须参加一项学校开设的专业兴趣小组或者社团,让学生参加生动丰富的社团生活。在活动中,引入积极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学会认真客观地评价集体和其他同学,学会全面评价自己,同时也在他人评价集体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向别人学习,并在课上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样活动的参与与体验、总结。学生不仅增强学习的兴趣,还找到成功的快乐。

4、建立同学之间谈心的制度,促进自我体验

建立同学之间的谈心制度也是自我教育课的一项必做作业,自我管理不是一种封闭式的自我体验过程,而是属于倚重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开放管理系统,它是在同学间丰富的思想情感交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建立谈心制度,要提倡同学之间通过谈心,促进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有崇高思想的、具有个性特色、强烈的自我意识。

5、有针对性的开设活动课。

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开设活动课,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置问卷调查、心理素质测试,情境模拟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有的同学对笔者说:“老师,我现在自信多了,”“老师,我现在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凯凯而谈了,”“老师,我和女生交谈时,不再脸红了。”在今年的对口高考中,上文提到的女生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高等院校,她这样对我说:“高中生自我教育,这一门选修课改变了我的人生。”或许她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至少说通过“自我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为那些在心理上存在困惑的同学指出了方向、解决了难题。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发现同学的进步,及时给予指出,让他们看到自己通过自我教育取得的进步,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奠定基础。同时在课堂中开展讨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最后一次“自我教育”效果测试中发现,还存在自卑心理的同学由原来的20%下降到5%,与人交流困难的为0,环境适应能力差的为1.24%。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就业充满自信的人达到98%。从这些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教育”课程的开设对职高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想为了让所有的职高生都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有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有必要对职业学校学生广泛地开设“自我教育”课!

参考文献

[1]李淑琪等著.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上一篇:分前端子系统下一篇: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