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2024-09-06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精选12篇)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1

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C程序设计时困难重重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通过目的启发,悬念启发,媒体启发,对比启发,设疑启发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应用,悬念,启发式教学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并逐步形成正确有效的程序设计思路,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具备程序调试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领域的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能力,灵活的处理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处理意识、创新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所以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程序设计课。C语言通常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的入门课程。然而C程序设计语法知识多而细、上机调试容易错、英文的错误提示不容易看懂,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初学C程序设计时,觉得枯燥,在上机过程中无从下手,只能按照现成的例子进行验证性的试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基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为目的启发式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特征

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原始含义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经历数代教育家们对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不断给原命题注人新鲜血液,使其形式日趋多样、内涵日趋丰富,成为现在教育界普遍推崇的教学方法之一。

1)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在: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为此教师要成为一个自觉的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我,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展自我,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

2)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启发式教学中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强调要激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启发式教学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学习关键“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启发式教学学习过程中,不仅温故能知新,而且还可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与分析

启发式教学虽以其科学求实的特点倍受青睐,广为时尚,但是,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

2.1 目的启发

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当今社会,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范畴。要启发学生懂得:计算机技术正用它那扎实肯干,永不疲倦的作风向人类展示着它的实力和魅力。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的学习。

例如:介绍C语言的用途。举例说明银行的存取款系统、学校就餐时使用的磁卡收费系统都是可以用C语言来实现的,还有很多网络游戏也是用C语言来实现的,让其能够体会c语言程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并通过上机运行简单程序引起大家的兴趣。

2.2 悬念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激发学生进行求解,学生的求知欲很容易在悬念中激发出来。

例如讲完顺序结构准备讲到循环语句时,先设置问题:编程计算1+2+3+4+5+6+7+8+9+10.很多同学马上就可以在函数体内写出该表达式,并把计算所得到结果正确显示出来,再进一步要求:编程计算1+2+3+……+100(1到100的求和),这时候如果再像刚才那样写出表达式,那就把问题复杂化。学生此刻该讨论如何解决。此时,老师引出循环语句,在分析循环语句时,学生不仅知道循环语句的功能,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事半功倍。

2.3 媒体启发

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解起泡法排序时,采用PowerPoint动画模拟起泡法排序过程,立刻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为更好地理解排序的算法奠定了基础。

2.4 对比启发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例如在讲到自加(++)和自减(--)运算时。显示如下的程序:

先由学生自主讨论运行结果,然后再显示计算机调试后的结果,最后教师总结。这时学生在比较的过程理解了自加和自减与表达式结合在一起时的执行情况。

2.5 设疑启发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上机课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课之前向学生提问带有悬念和略有挑战的问题,让他们在上机调试过程中探索求解。

例如:运行如下程序代码,并观察运行结果:

程序运行后发现异常,此时让学生课后思考并在上机时实现:如何修改并完善这个程序。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

3 总结

笔者在所承担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掌握学习计算机语言的一般规律,在配合上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未.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8,(1):6-7.

[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覃俊,林芳,易云飞.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谭浩强,C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2

万州外国语学校

高中英语

何渝

【摘 要】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启发式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以及在应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谈了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启发式教学 理论与实践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逐渐熟悉和采用。但是,实际上,启发式教学并不能够立竿见影,不是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启发式教学应用不当,常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的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启发式教学不是方法,而是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过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启发式教学不等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相反,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在课下要做的工作,要比传统教学多得多。

(3)启发式教学重在灵活。灵活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的进行授课,运用多种手段和多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4)启发式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科学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既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现实状况。既要有宏观的教学方向,也要有微观的细化的具体方法。

(5)启发式教学应当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应当作为一个长期机制,而不是解决一时问题的应急手段,因此教师务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并且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启发是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互动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活动“控制者”的形象,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跨度不能太大,应当遵从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的额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多举实际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实例,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几点体会:

一.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

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三.

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它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 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要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提高。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3

一、游戏开发式教学概述

游戏开发指对游戏的设计、制作、测试和完善的过程。本文的游戏开发是指在计算机课程中,设计、制作、测试和修改小游戏。游戏开发式教学是指将游戏的设计与制作、测试与完善的过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游戏开发式教学是基于游戏开展的教学,将“玩中学”和“做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日常的生活游戏移植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情感、个性、智能得到全面的展现与发展。例如,制作一个FLASH小游戏,师生通过体验游戏、欣赏游戏、设计游戏、制作游戏、修改游戏和评价游戏等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探索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和游戏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专业技能训练效果,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把玩游戏的过程,变成了解游戏,设计游戏,制作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游戏开发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游戏化教学是利用游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及相关资源,让学生通过游戏,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以探究为主要手段、以游戏情境为探究的前提、以具体活动和反省抽象相结合,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游戏活动及活动过程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应用探究式学习开展教学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游戏,通常选择易于课堂操作、规则易懂、难度适中、游戏性比较强、沉浸度较高的游戏;其次,提出核心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清楚任务,清晰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游戏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再次,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游戏探究,对相关问题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关键的环节是讨论和总结。只有通过这个环节的实施,才能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的知识,得到升华,而失去讨论和总结,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案例:《找茬》游戏

《找茬》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可能通过个人或小组比赛的形式,在限定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左右两幅图的不同之处为优胜者。这个游戏的素材准备,可以用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图片的处理与合成”。先让学生试玩一下这个游戏,然后提出核心问题——这两组相似图像是怎么做出来的?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并创作游戏,最后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掌握PhotoShop软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理解和掌握图像加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做中学”的成功与快乐。

三、游戏开发式教学在技能训练式教学中的应用

技能训练式游戏化教学将游戏作为学生的操练和练习工具,将评价和巩固融为一体,在巩固的过程中评价,在评价的同时巩固。它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操作练习变得生动活泼,维持学生对操作与练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和评价学习效果的目的。在技能训练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开展游戏练习。例如,可以和系统时间、系统内置对手、其他同学一起竞赛,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格莱德勒(Margaret E. Gredler)指出,游戏能“练习、提高已有知识技能,发现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或不足,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和回顾,拓展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游戏练习后,教师需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判断、评价和总结。在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时应注意,教育环境的游戏“不应是零和(zero-sum)的游戏,游戏可以支持多个获胜者,例如失分最少的,策略最优的,进步最大的;也可以明确达到某个水平即获胜,例如达到多少分”。

案例:“网页拼图游戏”

在网页制作课有一节关于“层”的操作,对于“层”的操作点:隐藏、显示、拖动,这是些比较枯燥的动作,针对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布置一个有趣的任务--制作拼图游戏。首先让学生按样例要求做一次模仿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从而反复训练学生的图层行为设置的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图层和行为的概念和熟练图层和行为的设置。

以一个拼图由10个小图片组成来计算,当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和自主设计、创作拼图游戏后,将至少练习图层行为的设置20次。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不枯燥乏味,掌握起来容易且熟练,而且可以随时查看练习的效果,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游戏开发式教学在导学式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式游戏化教学以“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为基础理论,通过游戏既引导学生习得新知识,又巩固和迁移新知识,同时重视教师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导学式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任务,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完成游戏任务而学习。这样的学习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

导学式教学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越详尽越有利于选择、设计游戏开展教学;其次是选择游戏,可根据教学目标,从游戏的内容、时间、形式上选择;接着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学习新知,在游戏中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最后再进行总结、提升。

案例:“VB飞机飞行游戏”

VB课程的“图片移动”的制作,任务是在VB程序中制作一个飞机飞行的游戏。从任务驱动法的“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完成任务、效果评价”四个环节,运用导入游戏、演示游戏、分析游戏、设计游戏、制作游戏、测试游戏等教学的过程,将游戏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欣赏游戏和体验游戏,提出游戏设计和制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指向学科教学的重难点:Image、Timer、Command、HScroll等控件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分析游戏,分析源文件和动作代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整个游戏有多少个场景、控件和动作等,游戏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步骤如何,从而明确游戏开发任务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理解游戏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最后,通过设计、制作和修改游戏,学生理解和巩固游戏设计和制作中的重难点知识。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4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 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 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实质在于调动内因,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目前, 一些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 都是把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具体专业课程相结合演变而来的。该文结合《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 提出一种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基于过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法, 并给出一个具体实例。

1 基于过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机理分析

启发式教学被证明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良好方法, 然而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却有很多不同的途径, 但目标是一致的, 即传授知识+形成方法+培养能力, 具体说就是:准确、明晰的概念, 完整的知识, 主动的思考如分析能力, 鉴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 自我学习, 从爆炸的信息中获得有用知识的能力。其内部机理可归纳为以下六点:

1) 简易性:由浅入深, 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

2) 连贯性:按照信息经过的环节一步一步进行。

3) 集中性:每到一个环节,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逐一攻破。

4) 全面性:与该过程相关的所有设备或软件的相关协议, 功能在它该起作用的地方一一亮相, 无一遗漏。

5) 深刻性:在涉及到的协议或各功能等角色进行分析时, 能以其工作原理、工作所需条件、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各种角色的不同的作用、工作前提条件, 与其他角色的配合方法。

6) 关联性:通过对各角色的作用及相关配合的过程分析, 深入理解不同角色互相之间的关联关系, 理解不同角色在各方面的差异和区别。

2 实施案例及分析

这里以VLAN的通信过程分析为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VLAN的通信协议:isl/dot19, VLAN的管理协议:VTP/GVRP。交换机中具有VLAN的通信协议和管理协议。

2.1 问题导入

首先把网络口的计算机划分为两组, 每一组内各计算机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一组的计算机不能与另一组的计算机直接通信 (以后可通过网关 (如路由器) 实现两个VLAN之间的互联通信) 。要求交换机S2和S3能为接口e0/1~e0/8互相之间提供通信, 为接口e0/9~e0/16互相之间提供通信, 但两组之间不能通信。

提出如下问题:实现VLAN的功能交换机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VLAN的主干接口 (trunk) 与接口 (Access) 各自在通信中起了什么作用, 原理及设置方法是什么?

2.2 案例分析

交换机实现中点交换的过程依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查MAC一端口表, 决定转发出口根据源MAC学习生成新的MAC表记录。

过程1:进一步发分析A主机发送一个帧到E主机的过程或C主机发送一个帧到F主机

应有结果:A→S2→S1→S3→E (VLAN1内)

1) VLAN1和VLAN2有哪些公共通道?有哪些专属通道?这些通道的构成有何规律和特点?

2) 公共通道和专属通道对数据有何处理?有什么功能?依据什么原理和工作方式工作?

3) 构成公共通道和专属通道的接口属于什么类型?

2.3 过程分析

从源主机→S1的过程, A1以A→E帧传输过程, A帧→S2, 附加上VLAN标志, S2作法判断:依据目的MAC决定转发选择e0/17, S2作VLAN转发控制:e0/17属于VLAN1, 可以转发。

B、C→F附加VLAN帧传输S1过程。

S2:附加VLAN2标志。

S2转发选择:依据目的MAC和MAC一端口表, 决定转发到e0/17。

S2作VLAN转发控制:e0/17属于VLAN2?应该属于, 可以转发否则网络行不通。

小结:以上两例分析, 要求e0/17既要属于VLAN1, 也要属于VLAN2, 该接口要允许多个VLAN数据帧通过, 是一种与e0/1~e0/8, 以及e0/9~e0/16不同类型的接口, 而后者, 只需要属于一个VLAN传输一个VLAN的信息。e0/17-提供VLAN共用接口, 是一种主干接口 (trunk) , 称为VLAN主干接口 (VLAN trunk) 。e0/1~e0/8以及e0/9~e0/16-提供单一VLAN接口, 称为VLAN访问接口 (access) 。

2.4 深入分析

VLAN的Access接口和Trunk接口的作用及布置重要概念。

1) Trunk接口的位置及作用

在交换机S1, S2、S3之间的链接通道中, 需要传输VLAN1、VLAN2等多个VLAN的多个数据帧, 因而这些交换机之间互连的接口必须是Trunk类型。由于规定了一台主机只能属于一个VLAN, 交换机与各主机链接的接口仅属于一个VLAN, 转为介入VLAN的访问接口 (Access) , 接口内是VLAN的域, 接口意外是非VLAN的域。

Access接口需要为每一个进入VLAN域的数据帧附加一个VLAN的标志, 该标志在通过每台交换机时用于标志该帧的身份, 而Trunk接口只能利用已有的VLAN标志对帧进行转发控制, 不能添加或去掉VLAN的标志。

2) VLAN交换机之间转发的过程:

S1的e0/1, e0/2, e0/3以及S3的e0/17都需要采用Trunk接口。

A→E帧S2→S1→S3

C→F帧S2→S1→S3

A→E帧的转发过程:A→E帧→S2:附加VLAN1标志, 查MAC表后发向S1, →S1根据VLAN1标志转发允许把帧转发到e0/2和e0/3, 根据目的MAC决定是把帧发向e0/2 (若A发送的是广播帧, 则同时转发到e0/2和e0/3) 到达S3。

→S3:根据VLAN1标志, 允许发向e0/1~e0/8。

根据目的MAC, 转发到e0/1。

C→F帧的转发过程:帧→S2, 附加e0/9标志, 查MAC表转发S1。

→S1:根据VLAN2标志, 允许转e0/2。

根据目的MAC (MACF) , 选择转e0/2到S3。

→S3:根据VLAN2标志, 允许转e0/9~e0/16。

根据目的MAC (MACF) , 选择转e0/9。

3) 帧从Acess接口离开VLAN域的过程:当A→E帧到达S3的e0/1或C→F帧到达S3的e0/9接口, 由于该接口是Acess接口, 将会把帧中的VLAN标志去除掉, 然后向VLAN域外发送 (发向主机F) 。

2.5 总结

通过口述的过程分析, 可以进一步总结出有关VLAN的重要概念。

1) VLAN接口的类型

Acess接口———VLAN交换机连接主机 (或其他非VLAN交换机) 的接口, 该接口需预先指定属于某个VLAN, 并对进入的数据帧附加上该VLAN标志, 对转发出去的数据帧去除该VLAN标志。

Trunk接口———VLAN交换机相互之间连接的接口, 该接口连接VLAN域内的主干通道, 是所有VLAN的公共通道, 该接口只根据帧中的VLAN标志对VLAN帧进行是否允许转发的控制, 不添加或去除VLAN的标志。

2) VLAN的协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构建VLAN的交换机中必须具有一套管理VLAN通信的机制, 这套机制就是VLAN的通信协议。国内网络通常的VLAN通信协议主要有两种:Dot19———国际标准协议, 是依据IEEE 802.19协议标准制定的通用所有的VLAN交换机中;ISL-Cisco公司标准协议, 是企业级的标准, 应用在Cisco交换机及遵照Cisco标准的其它VLAN交换机中。具有VLAN协议功能的交换机才能用于构建VLAN网络。一些交换机出于经济性的考虑不具备VLAN的功能, 不能用于构建VLAN网络。

2.6 知识的拓展

利用口述分析的概念可以进一步拓展与VLAN相关的知识。

1) 交换机的VLAN功能配置方法:以本案例分析为例。

配置要点:网络规划, 按图进行规划。

把连接各主机的交换机接口 (Access接口) 划分到相应的VLAN使每个接口作为某一个VLAN的成员。

例如:

接着, 把各交换机互联的接口设置成主干 (Trunk) 并指明trunk接口允许哪些允许哪些VLAN通过。

接口, 例如:

最后, 指定利用的VLAN通信协议, 如利用dot19。

2) 关于VLAN, VLAN数据库管理协议的有关概念。

问题:在以上分析中有一个过程, 在VLAN交换机对帧进行VLAN转发控制中, 需要根据帧中的VLAN标志, 判断允许转发的端口, 交换机怎么知道哪些端口允许转发哪些VLAN呢?这些信息存放在什么地方呢?当需要在网络上改变各VLAN的布局情况时, 各交换机中这些信息又怎样跟随改变以适应网络的转变化呢?

解决思路:需要在交换机中建立一套互相通报VLAN变动情况, 自动调整VLAN一端口信息表的机制。这套机制就是VLAN数据库及相应的管理协议, 不同厂家的交换机采用的协议有所不同, 其中较有影响的协议有:VLAN数据库内全体VLAN, Cisco交换机:VTP-VLAN Trunking Protocab, 华为交换机:GVRP。VLAN数据库由全体VLAN交换机共同建立, 通常把其中一台定为VLAN数据库服务口交换机, 其它为客户机, 两种角色。

各交换机VLAN数据库的配置法:

华为:GVRP (全局或接口)

最后, 有关VLAN数据库及管理协议可放在下一节课进行分析。

3 结束语

该文提出的基于过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设计, 通过分解为各个步骤之后, 由教师提问, 转向学生自我启发,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通过进行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能够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 同时, 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摘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该文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VLAN通信过程”为例, 针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给出了基于过程分析的教学设计, 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计算机网络,过程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鲁凌云, 王移芝.“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过程优化设计的一个实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2) :59-61.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5

学号:2013123034 姓名:于晓婷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一、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善于设问,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经常性的“茅塞顿开”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和所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加工、创造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才可能见效。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难,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收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行为协调。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S--0--R过程。就是说,R(反应)不直接取决于S(刺激),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强反应。教师的刺激能否引起学生的反应,关键因素是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点燃学生炽热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协同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交往和谐、情绪稳定。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性。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合作之中。在这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启发式教学的针对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健全发展。

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既重视了解学生,又注意分析教学内容,然后才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了解学生,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二,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启发教学的要求。第三,在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全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6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对人脑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按照大脑活动的规律,随时创造条件,有系统地去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动作技能,使之通过神经活动去获得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课和其他课一样,也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使讲解具有启发性,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讲多练”

“精讲”的要求是:量少,质精,从多中选少,从博中求精。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要精确、简练、有情感、容易懂,并突出重点讲深讲透,使学生听了能有所启发,有所收益,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其产生对动作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讲解的语言重复、枯燥、长篇大论,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所谓“多练”就是实践,课堂上只有多练才能摸索出规律,离开“练”的实践,一切都是空谈。不管什么技术动作,要领就是几条,能否掌握技术全凭练得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在“精讲”的基础上设法调动学生“多练”的积极性,把思路练活,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讲解动作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技术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灵活运用。

1.教授新教材时可采用目标引导法,逐点启发。为了克服学生观看示范的盲目性和欣赏性,纠正学生注意力和视觉容易出现的偏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标,使学生随着教学的进程,一步步的观察教师的示范,以求对每个动作环节都看清、看准。目标愈明确,观察的愈仔细,头脑中形成的动作影像就愈清晰、稳定,练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就愈高。

例如,我在教“鱼跃前滚翻”时,第一次示范前,先告诉学生要看我的手和脚在空中的部位,让他们在我第一次示范时观察我的身体,什么才叫“跃”起来。学生们看过后,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手和脚都离地”。接着我在做第二次示范前,要学生们注意看我的手触垫时,手臂做什么动作,学生们自然会注意到兩手撑地,曲臂缓冲的动作。当我做第三次示范时,要他们注意看我背部着地时,身体做什么动作,让学生注意团身抱膝的时机。通过三次示范,学生们逐点观察后,再讲“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点,这样教学,直观性强,学生们对动作要点领会印象深,这就加快了动作技能的形成。

2.复习某一技术动作时,采用提问引导法。运用这一种启发式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注意观看示范动作并积极思考,合理完成动作。

例如,短跑课的基本部分是复习“途中跑”,教材重点是改进“途中跑”技术,而其重点是有效的解决“后蹬”,我就抓住“后蹬”这一动作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讲解,接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我的示范,并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动力从何而来?”然后我再做示范。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我两次示范后,学生们便可以较为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靠腿蹬地的力量。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讲清楚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动力主要是通过长肌肉的收缩产生肌肉拉力作用,于地面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进而讲解“后蹬”动作,首先从伸展髋关节开始,“后蹬”结束时,髋、膝、踝三个关节要迅速伸直,使“后蹬”的反作用力,有效地通过身体重心,更快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最后,讲“后蹬”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后蹬力量的大小,腿蹬直的程度,蹬直的速度和蹬地的角度,即脚蹬的越直,蹬直的速度越快,蹬地的角度约为50度,则效果越好。我感到,在这种情况下讲解,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3.练习跟踪启发。即在课堂上学生反复练习动作时,教师及时用简短、有力的语言配合,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技术要点。

例如投掷铅球,学生练习时我会站在投掷线旁,注意观察他们的练习情况,随时用有力的语言提示或者是纠正错误,如:“蹬地”“送髋”“注意加速”“挥大臂”“出手要快”等等。使用这些简短有力的语言对学生跟踪指导,不仅可以协调其动作,而且能提高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学生,英语,启发性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已经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课堂, 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采用大量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素材, 并且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为一体, 能更好地将语言学习与网络的交流性、协作性、互动性相结合,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中, 中学生也已从单纯的知识被动输入者转变为能积极参与教学的信息加工者。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看法及态度, 笔者对常熟市4所中学的部分班级进行了调查。这四所中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都很重视, 都具有良好的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发出问卷200份, 其中有效问卷194份。通过调查, 笔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了初步了解, 并对其对中学生的启发性作用作了具体分析。

二、中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普遍接受

在回答“您是否能接受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方式”的问题时, 选“是”的同学占91.8%, 选“否”的同学占8.2%。这表明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方式, 只有少数同学不接受, 可见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对中学生的吸引力。

中学作为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应该培养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欲望, 因而学生需要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之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 使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 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解析, 将单词, 语法等学习内容具体化, 为学生创造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看来, 他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变为多元化, 在多媒体课件及一些电子设备的帮助下, 他们既能很好地掌握重难点, 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因此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

三、中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回答“您是否会积极参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问题时, 选“是”的同学占75.3%, 选“否”的同学占24.7%, 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还有部分学生仍然需要更多锻炼的机会。

在中学阶段就利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能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给上课环境带来生机。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 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技能。及早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 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语音输入材料, 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最初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 避免“哑巴英语”现象的产生。所以, 学生的交流水平必须得到锻炼, 例如, 老师在播完一段录音后, 可以让同学进行复述, 有时也可以采用分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 总之, 要提供更多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以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交际练习, 中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被带入到整个学习氛围, 大大提高了所有同学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布置学生讲解课文的任务, 学生会运用多媒体技术, 寻找相关资源, 然后适时参与教学,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能锻炼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 全面地学习英语知识, 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同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四、中学生在课堂外对多媒体学习的运用度

在回答“对于当下计算机在学习中的运用程度, 您有何意见”这个问题时, 选“应增加”的同学占64.4%, 选“应减少”的同学占11.3%, 选“适宜”的同学占24.3%, 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获得更多课外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机会, 并对其学习效果表示期待。

为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需要通过课后练习来进行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中学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练习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可以把相关的网站、网址和查询的途径分享给学生,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去收集和处理所得的信息, 去进行知识的积累及整合。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英语学习网站, 纠正自己的口语, 练习英语发音, 从早开始适应英语交流。老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促使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中学生在上课接受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英语教学后, 已经对其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课后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利用好老师提供的信息, 积极地寻找网络资源,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水平, 这是对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方法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利用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我充电, 这种学习方式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五、结语

年龄和身体及其心理状况有了较好的发展, 所以他们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 较长时间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去全面而深刻地感知事物, 这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中学生英语学习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 学生根据课件自主选择, 自主学习, 从产生兴趣开始, 到自发去研究、探索, 必然能找到自己的学习之道。

参考文献

[1]吕飞飞.关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调查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3 (12) .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8

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有开放的教育环境, 这种环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这种构想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学习领域的深刻革命, 尤其是网络这一现代化教育媒介的出现, 已真正成为学生“自学、自悟、自主”的工具, 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 形成研究的态度, 学生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地由被动地位向自主地位转化, 他们会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加工处理信息、自主利用信息, 尽最大可能开发学习的潜力和培养创造能力,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条件下, 学校信息环境得到改善, 师生拥有了丰富的信息库, 学校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优化学习过程, 优化学习资源, 提高学习效率。

我就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设鲜活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的探索, 谈谈看法。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凸现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亮点。

近年来,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只能发挥辅助作用, 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 以及制备的科学, 所以化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 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 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辅助化学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应当围绕上述化学学科特点, 尤其是其中那些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来开发, 从而凸现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亮点。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也是实验引探法实施的前提, 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

1. 反应规模小而课室大, 多数学生观察比较模糊。

2. 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 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 感官刺激不强。

3. 一些化学实验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无法直接观察结果。

4. 演示实验既要自己动手 (或指导学生) 操作, 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 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和讨论。所以, 边实验边讨论的气氛不浓。

5. 一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强, 不适于在课堂上演示。

6. 工业生产规模大, 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

那么, 怎样解决这些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借助实验录像演示来配合教学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是, 现阶段各地发行的实验录像只能线性播放, 在实验教学中无法根据教学的需要, 随意选择某一片段、某一镜头, 更不能在画面中穿插对实验的探索性的思考。鉴于以上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 (1) 对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要保留下来, 亲手做演示实验。 (2) 利用课件模拟实验, 如工业生产流程、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的慢镜头、反应时间慢的实验的压缩过程, 等等。如:将浓硫酸稀释时错误地把水倒入浓硫酸, 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便用实验来演示的, 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又如:在验证电解水产生的氢气, 由于产生氢气量少, 而火焰颜色又受现场光线影响, 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看清。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 结合画面可把知识点讲授得既形象直观又清晰透彻。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设计交互式网络实验模式。

在学科知识上教师与学生相比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但如果教师能放下“知识领袖”的架子,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师生合作和共同探究式的学习, 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课堂的体现。在这种环境下学习, 学生会感到学习的气氛十分轻松, 合作与探究的方式可让他们自己参与到知识的获得中去, 感觉知识是和老师共同合作而推理出来的, 他们自己成为主宰知识的一部分。探究又可以使他们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在探究溶液的导电原因时, 可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个课件, 用一些小球来模拟溶液中看不见的阴阳离子, 然后让学生分别对氯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溶液、蔗糖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模拟分析过程, 探究出溶液导电的原因。

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 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化学课堂也可以在计算机教室里进行, 教师可设计课件, 通过网络把教学内容与要求传递给学生面前的每一台计算机上, 在通过智能化的评估体系迅速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进一步根据存在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从中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感受及时反馈给教师。师生间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展开讨论。“教”与“学”在这种网络联系和双向沟通的互动中得以不断调整和发展。例如在讲“实验装置的设计与仪器与连接时, 可通过Flash软件设计课件, 将各种仪器设计成可以用鼠标拖动的仪器图。这样在计算机教室里, 学生可在电脑上选取所需要的仪器, 根据自己的设计对其进行组装再把组装好的图片发送给教师的电脑上, 由教师做出评价, 指出不足之处, 然后反馈给学生, 由学生进行改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 互联网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化学学科知识相关联的课外知识, 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灵感, 各种电教设备和电教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等种种信息。教师完全可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来营造生机勃勃的活力课堂, 让学生投入到积极创新的学习中去,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创新能力。

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时, 对如何选择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问题时, 可以设计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A、与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相同。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C、用试管又有导管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 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学生选择了装置B时, 稀盐酸和大理石能反应, 但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会从试管口直接逸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 稀盐酸和大理石均能反应, 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 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 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 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 大理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反应停止 (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 但试管内仍有大理石) 。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使试管中的大理石充分反应重新产生气泡?”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 但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不纯。B、重新换一套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正确答案C。此时画面发生了如下变化:装置甲 (配备长颈漏斗) 和装置乙 (配备分液漏斗) , 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 学生对两套装置的优缺点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以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基础的同时, 课件又给出“烧杯、锥形瓶、试管、底部有破孔的试管、带孔塑料片、导管、长颈漏斗、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 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他认为还可以使用的仪器进行装置的组合,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 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

综上所述: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是简单的动画设计, 不是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进行实验操作, 更不是为了动画而动画。否则, 一堂电教实验课将会变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所进行的新的“填鸭式”教学, 虽然这种教学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率高。但同样会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探索, 及时总结反思, 使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教师通过不断调整改进, 使之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和完善, 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 这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新课程和新课标大力推行的大背景下,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设鲜活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作者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与实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凸现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亮点;设计交互式网络实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 不断调整改进, 使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大优化实验课堂教学,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计算机启发式教学 篇9

作为换热设备, 热交换器工作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且在换热过程中涉及到相变, 一回路工质与二回路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是在液体或气体流动过程中进行的, 这些流动直接影响到热交换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因此热工水力问题成为热交换器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一回路的工质工作在高温高压环境中, 二回路参数与一回路相差较大, 这些特点对热交换器的结构和强度设计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此外, 系统特性研究对于热交换器的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不同负荷工况下, 总的传热系数, 一二次侧温度压力的变化都直接关系到热交换器的传热过程[3]。

由于相关资料主要集中在管壳式换热器和蒸汽发生器设计方面, 本文在总结之前资料基础上, 参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关超临界水试验回路的设计参数, 选用更为合适于相应工况的经验或理论公式[4,5,6,7], 同时完善设计过程, 更为全面地对1 MW实验回路用热交换器进行结构设计并编程热工水力计算以及系统稳态特性分析, 其中系统特性分析又考虑不堵管和10%堵管两种情况[8], 辅以CAD和Solidworks绘图设计。

1 计算原理

1.1 结构设计

流速和换热管根数的选取:

由文献[9]表3-11可知, 对循环水来说, 管程流速在1~2 m/s之间, 选定流速为wt=1.5 m/s。

一次侧流通面积

传热管根数

U形换热管管径的选取及相关强度校核按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和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设计[10,11]:

换热管最小壁厚应满足下式

同时U形管要满足弯管段弯曲前最小壁厚

1.2 传热计算

文献[12]中将热量由一次侧传递至二次侧所需要的传热面积A为

根据圆筒壁传热原理可得

传热温差采用对数温差

上述分析表明, 传热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是计算传热温差;确定各项热阻特别是对流传热热阻, 从而求得总传热系数, 最后根据所传递的热量求得传热面积。

一次侧工质对U形管壁的对流传热, 一般属于单相介质在管内强迫对流湍流放热, Dittus-Boelter公式应用最为广泛。

二次侧大部分区域属管间流动沸腾传热。目前, 工程上常采用大空间泡核沸腾传热关系式。

1.3 系统特性计算

系统特性是指系统主要参数随负荷的变化关系[3]。

由一回路载热方程

假设G、定压比热容不变, 输出功率为一次侧进出口温差的函数。

对热交换器, 一二次侧传递的热功率是

可见, 若冷却剂平均温度保持不变, 则当负荷升高时, ts下降;且二次侧温度最高点是在零负荷时, 此时, t1=ts, ps=p10。

1.4 水力计算

基本方程, 对任意结构的流道, 两个给定截面之间的压降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各项依次为摩擦压降Δpf、提升压降Δpel、沿程加速度压降Δpa和局部压降Δploc。在此次设计的热交换器中, 重位压降不考虑, 又由于一次侧工质没有相变, 密度变化不大, 加速压降也可以忽略。摩擦压降包括U形管和出入口水室接管内摩擦, 而局部压降包括七个部分:管嘴到入口水室, 入口水室内转向, 进入管束, 管束内转向, 离开管束, 出口水室转向, 出口水室到管嘴。

摩擦阻力计算公式

对阻力光滑管, 摩擦阻力系数[13]

局部阻力计算公式

2 设计参数

给定的设计参数参见表1。

材料选择:热交换器设计温度为400℃, 考虑到它的温度比较高, 且本回路会长期运行, 同时还为了与回路其它装置的使用材料保持一致, 选用0Cr18Ni9不锈钢作为本热交换器的主要用材;但由于管板硬度需高于U型换热管, 管板选取了0Cr17Ni12Mo2不锈钢。

3 编程模拟

计算流程图见图1。

4 计算结果与分析

本次设计中兼顾了经济性及可靠性, 得到如下结果:

热交换器一次侧流速为1.502 m/s, 有28根传热管, 传热管内径为0.011 m, 外径为0.017 m, 截距为0.03 m。选用b型管板, 其上的传热管采用正方型布置, 管板厚0.165 m。筒体内径为0.43 m。

由热工计算可知, 设计的传热面积为2.99 m2, 设计裕量为27%。水力计算得到一次侧总阻力为6964 Pa。

图2~图4是设计的热交换器在不同功率负荷工况下不考虑堵管和考虑10%堵管时总传热系数和系统特性参数变化。

由图2热交换器传热系数与负荷关系曲线可知, 随着功率负荷的增加, 总传热系数逐渐增加, 但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当考虑堵管时, 传热系数比不考虑时小, 因为其堵管后传热面积减小, 冷却剂流速增大, 换热加强, 一次侧换热系数增大;由于传热面积减小, 单位换热面积热流密度增大, 导致了二次侧换热系数也增大;但堵管会产生污垢热阻, 而总传热系数由一二次侧换热系数和管壁热阻、污垢热阻组成, 整体趋势为总热阻增大, 所以总传热系数减小。

由图3和图4可见, 当功率负荷增加时, 一次侧冷却剂进出口温差相应增大, 从0℃提高到60℃;同时一次侧进出口温度都有适当的提高;使平均温度从212℃提高到330℃;二次侧压力降低, 从2 MPa降到1 MPa;考虑堵管后, 二次侧压力相对较小, 是因为热流密度增加, 同时总传热系数减小, 一二次侧对数平均温差为Δt=q/k, 温差增大, 使二次侧饱和温度降低, 从而压力降低。这种运行方式使一次侧平均温度提高的同时蒸汽温度降低, 由于一次侧平均温度的提高, 使二次侧压力比仅调节壳侧压力变化趋缓, 又由于二次侧温度降低, 使一次侧温度适当提高, 减小了一次侧补偿容积和废水量, 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绘制管板布管图和由Solidworks绘制换热器外形图时应考虑节省空间和材料, 寻求最为合理的结构, 图5表示的布管方式为28根Ф17×3 mm的U形管和8根Ф10 mm的拉杆按正方形方式排列。图6为各部件设计后组装而成的装配图。

1-一次侧出口温度;2-一次侧入口温度;3-一次侧平均温度;4-二次侧饱和温度 (不考虑堵管) ;5-二次侧饱和温度 (考虑10%堵管)

5 结论

本文针对实验回路用热交换器参数进行分析,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热交换器的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热工水力计算和设计过程, 在尽可能节省空间和提高换热效率前提下, 得到了以下成果:

合理设计了热交换器的结构参数, 如传热管管径、壁厚, 布管方式, 管板直径等。

对设备完成了热工计算, 得到了设计传热面积及其设计裕量:其中热交换器设计传热面积2.99 m2, 设计裕量27.4%。

对设备完成了一次侧阻力计算, 数值为0.00699 MPa。

对热交换器完成了系统特性计算, 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和特性曲线绘制,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功率负荷的改变对系统特性参数的影响较大, 因此对一回路温度和二回路压力控制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二次侧压力, 因其随负荷的降低而升高, 对壳侧结构和强度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 堵管对系统的影响同样不可以忽略, 堵管使换热系数增加, 二次侧压力减小, 使热交换器无法工作在额定状态, 对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热交换器应定期清理污垢或更换组件。

总之, 本次研究通过热工水力计算验证, 相关结构校核, 以及对在考虑堵管和不堵管情况下对不同功率负荷工况下系统特性参数变化规律的分析, 提出了高效、安全、节能的设计方案, 并为工程应用和蒸发式换热器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符号表

一次侧流速wt/m·s-1;

一次侧质量流量G/kg·s-1;

冷却剂密度ρ/kg·m-3;

换热管内径di/m;

换热管设计压力pd/MPa;

换热管许用应力[σ]t/MPa;

焊接接头系数Ф;

换热管外径d0/m;

计算直径dca/m;

U形管弯管段半径R/m;

一次侧工质输送功率Q/MW;

总传热系数k/W·m-2·℃;

对数温差Δtm/℃;

一次侧换热系数α1/W·m-2·℃;

二次侧换热系数α2/W·m-2·℃;

管壁热阻RW/W·m-2·℃;

污垢热阻Rs/W·m-2·℃;

两侧最大温差Δtmax/℃;

两侧最小温差Δtmin/℃;

冷却剂导热率λ/m2·℃·W-1;

摩擦阻力系数f;

局部阻力系数ξ;

冷却剂的定压比热容cp/J·kg-1·℃-1;

冷却剂入口温度tin/℃;

冷却剂出口温度tout/℃;

冷却剂平均温度t1/℃;

二次侧饱和温度ts/℃;

浅谈启发式教学发式教学任 篇10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 以“教”代“学”, 满堂灌, 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 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 “你不会学我教你学”, 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在“导”字上下功夫, “精讲”上动脑筋, 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 发表看法, 讨论问题, 编题解答等, 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导”上, 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 教学课程的组织者, 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 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 采用风趣讲解, 设疑引思, 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 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 犹如一个个闪光点, 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 迸发出火花, 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 认识沟通起来, 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 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权威性不可动摇, 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 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 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 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 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 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 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 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 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 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 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 强化正确, 改正错误, 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 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教学才能成功。

(四)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既不能超越过程, 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 有问有答就是启发,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 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 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 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 满堂乱的局面。

(二) 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 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 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 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才能启迪智慧, 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 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 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 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 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 目标达成度不高, 教学质量不高, 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必须走出以上误区, 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 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 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 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减少盲目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 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名为“启发”, 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 不妨在上新课前, 先让学生预习, 有条件的学校, 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 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 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 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 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 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 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 唱英文歌等效果, 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适时展开主题, 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 互动参与, 启发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 在课堂上,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 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 目的只有一个, 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 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 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 以人为本, 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 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 让下架子, 关爱学生, 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 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 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 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摘要:启发式教学, 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 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大凯, 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3) .

初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篇11

新课程实施后一直强调,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学习技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主动去学习。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但现在在学校里,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生活的本领,但动手动脑的能力却有点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把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我们不能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填灌和狂轰滥炸,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试着当堂完成,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样学生在放学后就放心活动,大胆实践。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什么是安全与危险,什么是合作与互让,什么是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也得到了发展吗?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创造能力不是先天的,也不可能形成于象牙之塔,只能来源于生活,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搜集各种资料信息,拓展他们的眼界。

再者,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所想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也只有实践能知道现象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学校也可以尝试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所,包括大自然、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创新成果展览馆、科技活动中心,也包括各类活动室。学校可以和周边的这些场所建立合作关系,给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时间活动场所,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开发智力。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互相配合,这样,他们才会更快的成长,不断的提高自己。

我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一名普通生物教师,就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诚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民主、平的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个体获得心理安全,被人承认、受人信任,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一个高高在上、专制独裁、无视教学民主的教师,课堂教学则无主体性而言,学生只能是绝对服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有实验不敢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掉。

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校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沟通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从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要给口齿伶俐的同学足够的发言时间,对不完善的回答应启发学生修正完善,而不是否定。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充分运用表扬、激励手段。如在展开讨论时,教师用鼓励的语气说:“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对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时,可以说:“你真聪明,这想法不错。”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说:“我们来听听别人的意见吧!”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地用掌声给与鼓励,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加强科学探究教学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两种方式,一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在灌输——接受,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单一、机械、呆板的学习模式,使他们一旦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便难于适应新的环境。

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理应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他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强调体验性学习

启发式教学初探 篇12

一、具体做法

在学习形式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学内容上,以章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先发提纲给学生,接着教师给出这一章的学习提示,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开始阅读课文(包括参考资料),并要求能够发掘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小组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这一章的小结,最后教师讲评,作出总结。具体步骤如下。

(一)提纲

1. 基本概念

2. 主要内容

3. 重点和难点

4. 思考题

5. 新理论简介

(二)教师在给学生作学习提示时,要着重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如何阅读课文,怎样发掘问题。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提纲的精神实质。

(三)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四)讨论

1. 小组讨论

全班分成五个小组,男生和女生混同在一个组里,大多数小组为8人,小组长由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互相帮助。在小组讨论中,各人将自己在阅读课文阶段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本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交给老师。

2. 全班讨论

教师将各小组提出来的疑难问题向全班公布,教师做好引导工作,着重讲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互相对答,共同讨论,求得解决,以培养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教师给予解答,并就如何作这一章的小结给学生提示。

(五)学生作这一章的小结

一篇小结就好像一篇论文。小结要简单扼要,条理清楚,主要内容突出,基本上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写总结报告的水平。

(六)教师讲评学生的小结并且作出总结

首先教师讲评学生的小结。提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推荐几篇好的小结让学生传阅(课外时间),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作这一章的总结时,以本章小结为例作好示范,并扩充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如有演示实验配套更好。

(七)习题要求学生尽量多做并加强检查,检查的方法有:

1. 小组长抽查;2.教师抽查;3.黑板前演算。习题检查完了之后再提供本章的习题解答。

以上就是一章教学中的全过程。

(八)教学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询问学生,听取学生的反映,在考试时最好让别的任课老师出题与批卷。

(九)成绩比较

机电04—1和机电04—2的班级人数都是40人,我以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里,对他们进行了考试,其成绩情况见表1。通过试卷分析和成绩比较,发现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成绩优于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关于散发式思维的题目,其成绩更优于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而关于前沿的科学性的问题,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基本上都不能回答上来,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回答得却很好。通过根据成绩表1绘制的柱状图表2和成绩分布曲线表3可以看出其成绩较好地符合正态分布曲线。

二、体会

(一)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开展上述方法的教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2.有一本适全学生阅读(自学)的教材;3.任课老师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解答。

(二) 几点体会

1.教师为了写好每一章的提纲和总结,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很多时间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好像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自己去钻研业务,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不是带着学生走,而是指明方向让其自己走。

3.学生学得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和锻炼了阅读能力。

4.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听课,做习题就算完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活、掌握得牢。

(三) 存在的问题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学生看书的时间比教师用传统方法讲课所花的时间增多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暂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待他们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规律时,会感到轻松。

3.对个别学习不自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阶段的时间比率不是死的,教师应根据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灵活调配。但教师讲授(包括提示、引导后发、答疑总结)的时间应保证占总时间的一半之上。

2.比较难的章节多讲,较容易的少讲,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3.加强学习检查,最好是黑板前演算,公开讲评解答,这样花时少,效果好。学生无形之中会受到一种压力,促使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4, 第一版.

[2]泰勒著.汪世清等译.变化中的教育评价概念[M].安徽教育出版.

上一篇:赊销战略下一篇:水性环氧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