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教学(精选12篇)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1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设计原理,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一些源代码开放的操作系统,比如MINIX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等,对操作系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操作系统的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1、课程内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于操作系统这样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的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很难有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连创建进程的函数都没有用过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对进程与线程之间的区别有真正的了解。同样,一个没有分析过内存分配源代码的人,也很难对虚拟存储管理有太多深入的理解。而当前操作系统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理论教学上,实践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操作系统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老化,手段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验兴趣不大,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数偏少,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要求。
目前,国内高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3种类型:使用操作系统、模拟实现操作系统、设计操作系统。由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对某一具体操作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大多数学生在做操作系统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许多操作系统的实验更像是在做数据结构的习题,能够帮助理解操作系统某一功能或机制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做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太少,缺少课程学习心得,缺少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少,这些均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理论而轻实践,或者说,实践内容不合理是当前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1.2 先行课和后继课开得不够合理
有些学校较早开设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甚至把操作系统课程开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或程序设计课程之前,无形中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不便,使得实践环节落空。由于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设计的联系都比较密切,缺少了这些前导课程的学习,可以想见,学生只会把操作系统原理看作是"空洞"而枯燥的理论。
1.3 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割裂比较严重
有些课程与操作系统联系比较紧密,可是在学习时却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与数据结构及程序设计等课程割裂的情况也较为严重,使得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理解起来难,实践起来更难。
1.4 教师和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对教师要求都较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懂得操作系统原理、懂得硬件工作原理、熟悉软硬件编程;对学生综合知识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编程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要求这么高的课程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就对学生降低要求,忽视实验环节。又由于操作系统不像其他应用软件,学习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学习了Flash就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动画,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许多学生不重视操作系统,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
1.5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着重老师教,学生思考比较少,实践更少。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较少被采用,课堂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
针对以上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操作系统的教学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二是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三是合理制定操作系统实习项目的内容。
2、教材和课程内容的选取
结合IEEE和ACM推出的"Computer Curricula 2001",以及"中国计算机科技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操作系统课程设置不仅要强调操作系统实现的功能,更应该强调它的功能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目前国内大学的操作系统教材多数偏重于理论教学,基本上按照操作系统提供的几大管理功能来组织教材内容,讲述的都是操作系统某一功能设计的理论,几乎不涉及一个具体操作系统的实现细节。而一本好的操作系统教材应当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一个好的折中。这种安排不仅可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而且可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基本原理是如何应用到真实的操作系统中去的。在教材中应当有对某一具体操作系统,比如MINIX或LINUX操作系统较为详细的分析,这样学生才不会陷于空洞的理论当中,也能激发学生研究操作系统的兴趣。
目前有许多的有关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进行分析的书籍,笔者认为,这些教材并不适用于高校当中的有关操作系统方面的教材。原因如下:1、操作系统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如果要理解书中的内容,必须具备对具体的硬件平台的相关知识,比如对INTEL处理器的结构和指令系统要有相当的熟悉程度。而这些内容在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原理课程里面并没有体现。缺乏相关的知识做准备,学生很难理解书中源代码的意思,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受挫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事实上,全面的阅读LINUX的源代码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全的任务,不要纠緾于代码的实现细节当中,否则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操作系统原理。2、掌握必要的理论是必须的。而在这些书籍里面,对操作系统设计理论的描述又显的单薄。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思想思考方法包含在操作系统的设计理论当中。比如进程的调度算法,还有实存管理当中的存储分配算法,这些算法反映的思考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理论是创新的根本。
理论和实践的平衡是选择操作系统教材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本好的操作系统教材应当兼顾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南京大学孙钟秀老师编写的操作系统教科书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3、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让一种具体的操作系统,比如LINUX操作系统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样也需要合理的分配各章节的教学课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就需要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加一些对某一具体操作系统讲解的部分。使学生熟悉1~2种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比如在讲解进程一章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LINUX操作系统提供的关于进程的系统调用接口,比如fork () 、kill () 、sleep () 、wait () 函数等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有关的知识之后,会有助于加深对进程管理方面的理解,并且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知道如何下手。同样在讲解到存储管理技术时,特别是虚拟存储管理技术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有关INTEL处理器对存储管理的支持。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讲解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部分时,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哪些是硬件提供的对存储管理的支持,哪些是操作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讲解,只有这样,学生在结合教材上讲解的理论时才能有更加深的理解。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些和学生实践结合的较为紧密的课程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应当有所取舍。比如操作系统理论中,进程管理和存储管理是重中之中,应当使学生对这些章节有深刻的理解,分配的课时就应当多一些。
传统的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要的原因仍然在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能产生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给学生适当难度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从而对操作系统产生兴趣。比如,在讲解进程时,可以让学生编写进程创建的一些小程序,同时鼓励学生去阅读部分有关的进程调度方面的源代码,并写出阅读报告。同样在讲解文件系统方面的内容时,则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些文件操作的一些小程序,比如统计文件单词个数的程序等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才能学习好课程。
同时,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自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安排学生自己剖析实例操作系统源程序中相应的功能模块,要求学生给出详细注释和流程图,以检验其学习效果。教师通过提供源信息 (源程序、指导性框图、思考题) 、个别答疑并组织学生专题讨论的形式成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此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一教学过程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
4、合理的制定操作系统实习项目的内容
课程实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习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理论过程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操作系统课程,如果没有有力的实践环节加以配套支持,学生学完操作系统之后,仍然对操作系统究竟如何实现感受到茫然,难于真正掌握其设计技术。操作系统的实习有操作系统实验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两个内容,实验应该与课堂讲授同步进行,而课程设计部分应独立进行。
操作系统的实验平台可以选择MINIX操作系统或LINUX操作系统。上述系统源代码公开,且结构简洁明了,因此可作为学生剖析的对象。再者,上述系统易于修改,并提供自编译功能,因此学生可以对原代码进行修改,重新编译后执行,以便对实验加以验证。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某一具体的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的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难度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是最复杂的软件系统之一,它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如果学生缺乏对某一方面知识的了解,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课程设计是有很大难度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度"的把握。如果课程设计布置的过于简单,比如只是让学生去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API接口,那么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操作系统某一方面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但如果过于复杂,比如让学生去写一个存储管理程序的替代算法,那也有些勉为其难了。学习完操作系统以后,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去编写一个实用的操作系统,那还需要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学习。但通过课程设计或实习,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某一方面的较为具体的设计细节。
课程设计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系统源代码,并要求学生做出源代码的注释,写出相关的实习报告。比如LINUX系统中对进程管理部分的代码等等。总之,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操作系统的内部,对操作系统的设计有总体的把握。
5、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操作系统的授课教师需要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尤为全面和熟练。硬件方面,除了对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非常熟悉之外,还需要对某一特定硬件平台,如INTEL处理器的资料熟悉和了解。软件方面,需要数据结构,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及部分编译知识的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把握教学的内容。所以对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只有组织者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操作系统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我们不断钻研计算机理论,跟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步伐,而且要求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上做出不懈的努力。笔者在本文中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摘要:针对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更高要求, 文章探讨了改革现有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提出了若干提高操作系统教学效果的建议,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操作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湘贞, 曾宪权《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延辉, 许倩霞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 :91-93
[3]肖竞华, 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 68-70
[4]杨卉, 刘维民, 王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1) 26-29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2
计 算 机 操 作 员
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技能(五、四)教学大纲及培训计划
《计算机操作员(五级)》教学大纲及培训计划
一、编制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编制,适用于计算机操作员(五级)职业技能培训。
二、培训目标
依据《计算机操作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初级计算机操作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职业道德,择业与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常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技能、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因特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三、培训模块课时分配
1、计算机概论 16课时
2、文字输入法 16课时
3、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及使用
48课时
4、Microsoft Word 文字处理软件 48课时
5、Microsoft PowerPoint幻灯片 48课时
6、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软件 64课时
7、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 72课时
总课时: 312课时
四、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模块1:基础知识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能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维护方法及相关技巧、预防计算机病毒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第一章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培训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分类。2.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特点。
3.熟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二)培训内容: 1.计算机的分类。2.计算机的特点。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培训要求: 1.掌握主机的基本组成。2.掌握外部设备基本使用。
3.掌握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基本特点及其区别。
(二)培训内容:
1.主机的基本组成。2.计算机的外部设备。3.系统软件 4.应用软件
第三章 计算机日常维护
(一)培训要求:
熟练掌握计算机日常维护方法。
(二)培训内容: 1.计算机日常维护方法。2.计算机日常维护要点。3.计算机病毒防治
第四章 计算机病毒防治
(一)培训要求: 1.了解病毒的基本种类。2.掌握病毒的防治方法。
(二)培训内容:
1.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机理。2.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种类。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模块2:文字录入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能熟练掌握中文和英文的两种输入方法和
输入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第一章 键盘指法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打字的正确姿势。2.掌握双手击键要领。
(二)培训内容: 1.打字的正确姿势 2.基本键的使用方法 3.双手击键要领
第二章 文字输入
(一)培训要求:
熟练掌握一种文字输入方法(拼音输入法或五笔字型输入法)。
(二)培训内容:
拼音输入法或五笔字型输入法
模块3:WINDOWS基本操作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使学员重点掌握Windows的运行环境、窗口、菜单及对话框的基本概念,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桌面显示属性和磁盘属性的基本使用、打印机的安装使用和应用程序的安装和运行方法。
第一章 Windows(中文版)简介
(一)培训要求:
1.掌握图形用户界面。2.了解Windows的运行环境。
(二)培训内容:
1.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 2.多任务处理方法 3.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硬件 4.Windows运行环境
第二章 Windows的基本操作
(一)培训要求:
1.掌握Windows的启动和退出。
2.掌握鼠标、菜单、对话框、窗口的基本操作。3.熟悉获得帮助方法。
(二)培训内容: 1.Windows的启动和退出 2.使用鼠标 3.菜单和对话框操作 4.窗口操作 5.获得帮助
第三章 资源管理器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启动和浏览。2.掌握驱动器的使用。
(二)培训内容: 1.启动资源管理器 2.资源管理器的浏览 3.使用驱动器
第四章 文件和文件夹
(一)培训要求:
1.了解文件名和文件类型。2.熟悉文件(夹)标识符和通配符。
3.熟练掌握文件(夹)的各种操作和查找方法。
(二)培训内容: 1.文件名和文件类型 2.文件标识符 3.通配符
4.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删除、复制和移动 5.文件和文件夹的查找
第五章 运行应用程序
(一)培训要求:
1.了解应用程序的启动与退出。2.掌握应用程序快捷方式的创建。
(二)培训内容: 1.应用程序的启动与退出 2.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
第六章 剪贴板
(一)培训要求:
1.了解剪贴板的基本概念。2.掌握剪贴板中的使用方法。
(二)培训内容: 1.什么是剪贴板 2.将信息到剪贴板 3.保存剪贴板中的信息
第七章 桌面显示属性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桌面背景的设置 2.掌握屏幕保护程序设置 3.掌握显示属性设置
(二)培训内容: 1.桌面背景的选用 2.屏幕保护程序的应用 3.显示属性的设置
第八章 打印机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打印机的安装方法。2.掌握打印机的基本设置。
(二)培训内容:
1.安装打印机 2.选择默认打印机 3.改变打印设定 4.管理打印队列
第九章 输入法
(一)培训要求: 1.了解不同输入法的选择 2.了解智能ABC输入法的操作。
(二)培训内容: 1.选择输入法 2.智能ABC输入法
模块4:WORD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培训,使学员重点掌握Word文档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概念;能熟练掌握文档编辑、文字和段落格式设置与编辑技巧;表格制作和版面编排的操作技能。
第一章 Word 编辑窗口与基本功能
(一)培训要求:
1.了解编辑窗口的基本结构 2.了解基本功能菜单
(二)培训内容: 1.编辑窗口的基本结构
2.基本功能菜单
第二章 新建Word 文档文件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
2.熟练掌握文档的新建、输入、保存、关闭。
(二)培训内容: 1.启动Word 2.新建文档 3.输入文本 4.保存文档 5.关闭文档 6.退出Word 第三章 版面编排
(一)培训要求: 1.了解光标定位 2.掌握选择文本
3.熟练掌握剪切、复制与粘贴 4.掌握文本的移动与删除 5.熟练掌握文本的查找与替换 6.掌握撤消与恢复的编辑操作 7.熟练掌握“字体”设置 8.熟练掌握“段落”设置
9.熟练掌握页面设置
(二)培训内容: 1.定位 2.选择文本 3.剪切、复制与粘贴 4.文本的删除 5.查找与替换 6.撤消与恢复编辑操作 7.“字体”格式化 8.“段落”格式化 9.页面设置
第四章 制作表格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表格的创建 2.掌握单元格的选择
3.掌握行、列、单元格的插入与删除 4.掌握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 5.掌握列宽与行高的调整 6.掌握边框的设置 7.掌握文本与表格的转换
(二)培训内容: 1.创建表格
2.选择单元格 3.行的插入与删除 4.列的插入与删除 5.单元格的插入与删除 6.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 7.列宽与行高的调整 8.边框
9.文本与表格的转换
模块5:EXCEL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培训,使学员掌握Excel电子表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公式与函数的基本使用;各种图表的操作应用;数据清单的使用与管理;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的操作技能。
第一章 Excel 的基本概念
(一)培训要求:
1.掌握Excel的启动与退出 2.了解Excel基本概念
(二)培训内容: 1.Excel 的启动与退出 2.基本概念
第二章 Excel 的基本操作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新建、保存、打开、关闭工作簿文件 2.掌握在工作表中输入、修改数据的方法 3.掌握表格区域的选定与操作 4.掌握工作表的命名
(二)培训内容: 1.新建工作簿文件 2.保存工作簿文件 3.打开已有的工作簿文件 4.关闭工作簿文件 5.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 6.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7.表格区域的选定与操作 8.重新命名工作表
第三章 表格的格式化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表中数值的格式化操作 2.熟练掌握单元格内容的对齐 3.掌握字体、边框、底纹的设置 4.掌握表格列宽和行高的设置
(二)培训内容: 1.表中数值的格式化
2.单元格内容的对齐 3.表格字体的设置 4.表格边框的设置 5.表格底纹的设置 6.表格列宽和行高的设置
第四章 使用工作表数据绘制图表
(一)培训要求: 1.了解Excel的图表功能 2.熟练掌握利用图表向导绘制图表 3.掌握图表移动与调整
(二)培训内容: 1.Excel图表功能简介 2.使用图表向导绘制图表 3.图表移动与调整其大小
第五章 Excel 的数据表应用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数据表的创建 2.熟练掌握数据表记录筛选 3.熟练掌握数据表记录排序 4.熟练掌握数据表分类汇总
(二)培训内容: 1.创建数据表
2.数据表记录筛选 3.数据表记录排序 4.数据表分类汇总
第六章 Excel 的打印操作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打印页面设置 2.了解打印预览及打印
(二)培训内容: 1.打印页面设置 2.打印预览及打印
模块6:PowerPoint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培训,使学员重点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建立、编辑、多媒体素材的添加、放映、打印等操作技能。
第一章 PowerPoint的基本概念
(一)培训要求:
1.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与退出 2.了解PowerPoint基本概念
(二)培训内容:
1.PowerPoint 的启动与退出 2.PowerPoint基本概念
第二章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新建、保存、打开、关闭 2.掌握演示文稿的输入与编辑 3.掌握建立演示文稿的设计方案
(二)培训内容: 1.新建演示文稿 2.保存演示文稿 3.打开已有的演示文稿 4.关闭演示文稿 5.在演示文稿中输入文本 6.在演示文稿中进行编辑 7.建立演示文稿的设计方案
第三章 PowerPoint的格式化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字体格式化 2.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页面布局格式化 3.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母板格式化 4.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背景格式化
(二)培训内容: 1.演示文稿的字体设置 2.演示文稿的页面布局设置
3.演示文稿的母板设置 4.演示文稿的背景设置
第四章 PowerPoint的修饰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演示文稿的图形处理 2.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插入图片 3.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插入数据图表 4.掌握演示文稿的添加多媒体
(二)培训内容: 1.绘图工具的使用和编辑 2.插入图片 3.编辑图片 4.插入数据图表 5.数据图表的简单编辑 6.添加声音、音乐、视频
第五章 PowerPoint的应用
(一)培训要求:
1.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放映 2.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打印 3.掌握演示文稿的打包和发送
(二)培训内容: 1.演示文稿的切换
2.演示文稿的放映 3.演示文稿的打印 4.演示文稿的打包和发送
模块7:因特网操作
本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培训,使学员重点掌握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电子邮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上网浏览与下载保存的操作技能、邮件发送与接收的操作技能;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的基本使用和使用技巧。
第一章 浏览因特网
(一)培训要求:
1.了解Internet Explorer界面 2.掌握Web站点的浏览 3.熟练掌握信息的下载与保存
(二)培训内容:
1.Internet Explorer 界面 2.浏览Web站点 3.下载与保存
第二章 电子邮件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1.掌握电子邮件账号的设置 2.掌握新邮件的编辑
3.熟练掌握邮件的发送和接收 4.熟练掌握邮件的查看
(二)培训内容: 1.电子邮件帐号的设置 2.编辑新邮件 3.发送和接收邮件 4.查看邮件
五、培训教材
培训资料采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的培训教材。
《计算机操作员(四级)》教学大纲及培训计划
一、编制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编制,适用于计算机操作员(四级)职业技能培训。
二、培训目标
通过对计算机操作员(四级)的培训,使计算机操作员(四级)全面掌握本等级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操作员(四级)岗位的职业要求,为参加本岗位的鉴定做好准备。其培训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微机的硬件基础与其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2000文字处理和因特网操作的重要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Access 2000数据库、Visual Basic 6.0编程基础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三、培训模块课时分配
1.计算机硬件基础与相关知识 16课时 2.WINDOWS操作系统 24课时 3.WORD2000基本操作 48课时 4.因特网操作 48课时 5.工具软件 40课时 6.Access 2000数据库 48课时 7.Visual Basic 6.0编程基础 64课时
总课时: 288课时
四、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模块1:计算机硬件基础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能熟悉计算机主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主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外部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外部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更换CPU、内存条等部件,安装Modem、显示卡、光驱和打印机等操作技能;能进行CMOS的基本设置。
第一章 计算机基本硬件
(一)培训要求:
1.熟悉计算机主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熟悉计算机主板的基本工作原理
3.熟悉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外部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培训内容: 1.主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主板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3.外部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4.显示卡基本结构和组成 5.声卡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6.MODEM基本结构和组成 7.键盘基本结构和组成 8.鼠标基本结构和组成
第二章 计算机硬件的安装与更换
(一)培训要求:
1.掌握更换CPU、内存条等部件
2.掌握安装Modem、显示卡、光驱和打印机等操作技能
(二)培训内容: 1.CPU的更换 2.内存条的更换 3.扩展卡的更换 4.Modem的安装 5.显示卡的安装 6.打印机的安装
7.软盘、硬盘及光驱的安装 8.USB的安装和使用
第三章 CMOS设置
(一)培训要求:
1.熟悉掌握CMOS的基本设置 2.熟悉掌握BIOS基本设置
(二)培训内容: 1.CMOS基本设置 2.BIOS基本设置
模块2:WINDOWS操作系统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重点应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桌面的设置、控制面板的基本应用、系统的维护方法、注册表的基本使用和画图程序的基本应用。
第一章 基本操作与设置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二)培训内容: 1.开始菜单操作与设置 2.显示属性设置 3.输入法的设置 4.桌面的设置 5.任务栏的使用 6.开始菜单的使用 7.地址栏的使用 8.系统工具的基本使用 9.驱动程序的安装与卸载 10.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11.磁盘的格式化 12.帮助功能的使用
第二章 DOS应用程序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了解DOS应用程序的功能
(二)培训内容:
1.使用工具栏设置DOS窗口 2.在DOS窗口中运行程序 3.退出DOS窗口
第三章 DOS应用程序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控制面板的功能和使用从而能够熟练的操作
(二)培训内容: 1.鼠标设置 2.键盘设置 3.添加和删除程序 4.输入法属性设置 5.字体配置 6.多媒体属性设置 7.系统属性的设置 8.添加新硬件
第四章 系统维护
(一)培训要求:
了解系统的维护方法及作用
(二)培训内容: 1.系统维护向导 2.资源状况程序 3.系统监视器 4.计划任务
第五章 画图程序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画图程序的基本应用、操作和使用
(二)培训内容: 1.启动画图程序 2.图形编辑 3.文本编辑 4.图形颜色 5.画面效果
第六章 注册表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注册表的基本使用
(二)培训内容: 1.注册表基本概念 2.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 3.注册表的使用
模块3:WORD2000文字处理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重点应掌握WORD2000文档编排技巧,艺术字制作技巧,绘图工具的使用、图片格式的处理、图文编排操作技巧。
第一章 文档的基本操作
(一)培训要求:
了解文档管理和编辑
(二)培训内容: 1.文档管理 2.文本编辑
第二章 文档编排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WORD2000文档编排技巧,艺术字制作技巧,绘图工具的使用、图片格式的处理、图文编排操作技巧。
(二)培训内容: 1.边框与底纹 2.项目符号 3.分栏 4.插入图片 5.制作艺术字 6.图文混排 7.绘图工具 8.文字方向
9.水印
10.页面、页眉、页脚格式 11.工具栏的自定义
模块4: 因特网操作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应重点掌握Windows对等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概念,Windows对等网的使用和基本设置;IE的基本设置和基本操作;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的基本设置和使用技巧。
第一章 网络基础知识
(一)培训要求:
了解Windows对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定义
(二)培训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网络的分类
3.计算机网络配置和组成第二章 Windows对等网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了解掌握Windows对等网的使用和基本设置
(二)培训内容: 1.识别数据设置 2.协议设置 3.客户设置
4.服务设置 5.访问控制设置
6.文件夹及驱动器共享设置 7.对等网内资源的使用 8.映射网络驱动器
第三章 Internet Explorer 6.0的设置与操作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IE的基本设置和基本操作
(二)培训内容: 1.IE的基本操作 2.IE的基本设置
第四章 Outlook Express的设置与使用
(一)培训要求:
了解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的基本设置和使用技巧。
(二)培训内容:
1.Outlook Express的基本设置 2.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模块5:工具软件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应掌握WinRAR的基本功能与特点,WinRAR的基本使用;Ghost的基本功能与特点、Ghost的基本使用;CleanPC的基本功能与特点,CleanPC的基本使用。
第一章
WinRAR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WinRAR的基本功能与特点,WinRAR的基本使用
(二)培训内容: 1.WinRAR的功能与特点 2.WinRAR的安装和启动 3.建立新的压缩文件
4.在压缩文件中添加和删除文件 5.释放压缩文件 6.生成自解压文件 7.生成E-MAIL的压缩文件
第二章
Ghost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Ghost的基本功能与特点、Ghost的基本使用
(二)培训内容: 1.Ghost的基本功能 2.Ghost的基本应用
第三章
CleanPC的使用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CleanPC的基本功能与特点,CleanPC的基本使用
(二)培训内容: 1.CleanPC的基本功能
2.CleanPC的基本应用
模块6:Access 2000数据库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重点要掌握Access 2000的功能和特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其基本应用,数据库对象、关系和连接的基本概念,窗体的创建及其应用,报表的创建及其应用。
第一章
Access 2000的基本功能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Access 2000的功能和特点
(二)培训内容:
1.Access 2000的功能和特点 2.启动和退出Access 2000 3.Access 2000界面
第二章
Access 2000基础
(一)培训要求:
了解Access 2000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二)培训内容:
1.Access 2000的数据类型 2.常量、变量和函数 3.表达式
第三章
表和表间的关系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Access 2000表的建立、修改和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二)培训内容: 1.表的建立 2.表的修改 3.创建表间的关系
第四章
查询及其应用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其基本应用,数据库对象、关系和连接的基本概念
(二)培训内容: 1.选择查询 2.参数查询 3.交叉表查询 4.操作查询
第五章
窗体基础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窗体的创建及其应用
(二)培训内容: 1.自动创建窗体 2.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3.使用窗体设计器创建窗体
第六章
报表及其应用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其基本应用,数据库对象、关系和连接的基本概念
(二)培训内容: 1.自动创建报表 2.使用向导创建报表 3.使用报表设计器创建报表 4.打印和预览报表
模块7:Visual Basic 6.0编程基础
本课程培训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培训,学员重点要掌握Visual Basic的集成开发环境,掌握VB语言基础知识,编程基本概念;流程语句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控件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程序开发方法及简单编程。
第一章
Visual Basic 6.0的功能与特点
(一)培训要求:
了解Visual Basic 6.0的功能与特点
(二)培训内容:
Visual Basic 6.0的功能与特点
第二章
Visual Basic的集成开发环境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Visual Basic的集成开发环境
(二)培训内容:
开发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
第三章
Visual Basic语言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掌握VB语言基础知识,编程基本概念
(二)培训内容: 1.语言元素 2.数据类型 3.表达式 4.函数 5.赋值语句
第四章
常用控件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控件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二)培训内容: 1.窗体 2.命令按钮 3.标签 4.文本框 5.单选和复选框 6.框架 7. 滚动条
8. 定时器 9. 列表框 10.组合框 11.图像框 12.图片框 13.控件数组
第五章
流程控制语句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流程语句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二)培训内容: 1.二分支语句 2.多分支语句 3.计数循环语句 4.条件循环语句
第六章
应用程序开发
(一)培训要求:
熟悉掌握程序开发方法及简单编程。
(二)培训内容:
应用程序开发
五、培训教材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练习时间
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新技术,能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任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通过认真编制操作任务、演示、重点辅导。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地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时间浪费,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与操作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设计,实验网络操作
21世纪已然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动力, 同时对学生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指导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缺陷, 对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进行科学设计势在必行。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对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与操作进行简单的分析, 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希望能够对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与操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技术的设计
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技术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目标的制定、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具体设计。
1. 实验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实验教学, 提升学生的网络知识掌握水平和网络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分为两个教学目标, 一为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局域网络的设计、组建以及测试等活动;二为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联。
2.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中,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遵循新颖性、实用性、拓展性、综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 使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内容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中,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通常由演示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以及研究实验等类型所组成,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计算机知识掌握能力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灵活选择相应的实验过程。
4. 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中, 要注意将实验教学效果置于重点的位置。计算机教学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学生计算机实验技能的不断提升和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有具体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 提升综合评价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教室的组建”、“小型校园网的建设”等计算机实践活动, 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 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将生活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 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实验的兴趣。
二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操作
在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操作的过程中, 要注意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设计网络介质、线路实验平台, 网络操作系统实验平台, 以及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平台等, 保证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安全操作。
1. 网络介质、线路实验平台的设计
网络介质、线路实验平台的设计, 主要包含交换机、网线测通仪以及网线制作材料和工作等等。这种实验平台的设计, 学生可以进行实践的综合布线功能以及各种网线的制作, 这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2. 网络操作系统实验平台
网络操作系统实验平台主要有UNIX操作平台和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UNIX操作平台能够组成面向主题的集中式网络。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能够建立WWW、FIP等站点, 学生可以通过工作站访问Internet互联网。
3.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平台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平台是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与操作中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对学生计算机网络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测试与故障排除等方式, 将网络进行互连测试, 开展多项网络互连方面的实验, 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本质和核心技能。
三结束语
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与操作, 对于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目标的制定、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具体设计计算机实验网络, 通过建设网络介质、线路实验平台, 网络操作系统实验平台,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平台等, 保证计算机教学实验网络的安全操作, 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淑娣、沈连丰、黄爱苹.一种应用于教学实验的多点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和研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3)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5
摘要:本文提出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践环节;操作技能
在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i)ll~节教学”这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南之路。
在2001年教育部职成司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提法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少的现象,相当部分实验操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较好实施,往往是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学生既没有学好有关的计算机理论,又没有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或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几年中都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注意抓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实践教学总的来说可分为:上机实验课、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1.上机实验课,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都安排有上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每一门课程中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的内容,应尽量增加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课时.操作课时的安排视具体情况有的可达总课时的50% 以上甚至更多,使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熟练掌握所涉及的操作。提高操作技能。
2.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能否将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于实践,与实训教学有密切关系。计算机专业实训主要有英文打字实训、录入与图文编排实训、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英文打字技能、掌握图文排版技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了解常用外设的安装、使用及日常维护方法。
3.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锻炼。
二、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几个因素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因素主要是如下几个:
1.过去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认识不足,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向大专和本科看齐.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水平低、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在生产、服务的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的操作。
2.由于经费上的原因,无法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操作课时,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没有从事奉专业实习的场所,名誉上是实习但实际上做的是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有的甚至给学生放任自由,根本就没有去实习。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就必须要有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的环境,否则将成为空话。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得不够,现在必须要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步重视、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应尽量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等。要进行直观教学,每一阶段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实验室上课,边讲边实践。特别要突出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这一实训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能熟练组装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诊断计算机软、硬件的一般故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的一般维护维修方法。此外应加强电子电工应用技能的实训,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电T仪表的使用.基本的焊接与维修技能。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实训不够重视,认为计算机专业主要从计算机操作的角度去要求即可,实际上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除考虑从事计算机业务外,相当部分学生可能要到电子厂工作,加强电子电工的实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各工矿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公司为实习基地是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增加一项见习的内容,见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毕业后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见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到计算机公司了解计算机的市场行情,计算机配件的性能及价格,如何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初步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3-5天的时间到计算机公司见习,跟随计算机公司的职员工作,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又能学到一些管理上、作者、陈超文营销上的知识。前些年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三无”现象,即无固定实习场所、无专门指导实习的人员、无明确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与有关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能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可以分几个不同的实习方向:
如软件使用较熟练的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硬件操作掌握较好学生的到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的实习,一部分学生到生产计算机板卡的工厂或电子厂实习,学校要专门派出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可以聘任实习单位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尝试由学校开办计算机公司,学生参与经营与管理。
(二)定期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机制实践环节教学重在实践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精讲多练。要注意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因此要定期修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将技术陈旧又没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砍掉,补充一些新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课。
2.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应用密切联系,教师备课时既要熟悉课堂的内容要求,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进度,预测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把每次上课将要演示的内容事先操作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有的教师认为操作课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课时只是大概看一下教科书的操作步骤,实际上有时会因为一个小的问题而造成教学事故。就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VB程序设计时为了找一个要使用的控键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因此教师备课一定要认真过细,要根据学生基础及使用软件和设备进行,每次课的教学要明确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在讲课过程中除讲清操作步骤外,同时给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FrontPage2000中有关创建网页之间的超链接的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明白网页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法实现,即使网页之间不同在一个驱动器或一个文件夹上;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学生介绍了超链接的操作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一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将主页改变保存位置,再打开这个主页,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超链接失效),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这样启发教学,学生对这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3.实验操作要有目的性、连贯性,要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过去安排课程我们往往采取两节理论课两节操作实践的方式,这样的弊病是一次课讲的内容太多,而上机操作要等到下一次课才能进行,学生不能及时进行操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将内容进行分解,每次课都能做到讲练结合。要使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每次上课都学到了东西,都有收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技能考核要灵活机动。技能考核主要是考实际操作,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要求,例中英文录入主要是对录入速度和正确率的要求;对于Word、Excel这一类的操作的考核,可以按要求进行图文混排、复杂表格的制作等现实生活中常需要用到的技巧;对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的考核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想象力.以定时完成作品的方式来考核。同时可结合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来进行,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至少取得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组织学生参加OSTA认证。
OSTA认证是一个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考试,而计算机职业是国家实行准入控制的职业,通过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试,使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着手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进修提高,达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类专业认证教师资格;另一方面吸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要注重选择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因为有的毕业生虽然理论课成绩很好,但操作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可以考虑通过校企合作,从计算机公司等企业外聘有某些计算机操作特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这己在教育界达成了共识,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家庭教育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代写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李云松.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思考? 教学与教法,2oo4,(3).
[2]辛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U】.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1(15,(1).
前一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32-01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在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其中计算机课程是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由于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学生能够获得的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甚至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更加需要贴近市场需求,注重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个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欲望,中职计算机教师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运用。首先,对于讲授法、演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师要适当压缩时间,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长时间的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过度运用会削弱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注重教师“讲”与学生“练”之间的结合,多给学生一些亲身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实现“教学做合一”。再次,要加强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应用,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布置一些带有探究性、互动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动手实践。例如,在关于“信息安全”的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分别设立病毒查杀、文件备份、文件恢复等任务,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毕竟授课学时相对有限,所以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性教学,计算机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此,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必须保证各项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探究性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勇于探究和实践,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中,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常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来设置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如安装操作系统、重装操作系统、修补系统漏洞等,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对于遇到的问题要进行积极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反思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
三、依托兴趣小组,加强合作学习
中职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自己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需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师在传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相关职业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租,建立兴趣小组等组织,并以此为依托,在课堂内外积极开展互动性、合作性的计算机教学活动。针对个别兴趣小组内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可能比较缺乏的现实问题,计算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引导作用,有效监控每个兴趣小组在计算机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例如,在讲到“多媒体软件应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统一,教师可以依托兴趣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相关教学要求,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必要时要将相关操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个人,这样学生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
四、积极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所学技能无法转化为工作成果,就业适应能力比较差。随着中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中职计算机教学不仅要面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在计算机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通过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组织教学与评价工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竞赛活动的组织,要本着竞争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积极加强项目设置与工作一线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要明确学习目标,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技能,这样可以确保中职院校尽快培养出一批适合市场发展要求、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就业适应能力较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五、完善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院校的实践育人环境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做出有效的改变。中职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需要有一定的学时做保障,但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操作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虽然目前很多中职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但是多是用来娱乐和交际,真正利用计算机开展自主专业学习的情况还相对较少,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是难以实现与企业实际、社会需求的充分适应。对此,中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致力于计算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习以及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例如,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开展“订单化”培养,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案,并以此为依据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机房、走进企业,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发现自身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的缺陷和不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实践能力。
六、结语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实现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中职院校要适当增加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节,给学生更多岗位实践和亲身操作的机会,进而实现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同步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建坡.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 河南农业,2012,(14) .
[2] 蒋小平.探析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 .
[3] 冯莉颖.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篇7
1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从主观上看, 学习操作系统的“无用论”思想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因为操作系统不像其他应用软件, 学习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许多同学都轻视操作系统, 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从客观上看,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扎实的数据结构基础和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 所以大部分同学对操作系统课程本身就存在一种畏难情绪。
1.2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中媒体使用不当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学生集中起来, 以课堂讲授为主, 形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现在虽然有多媒体教室, 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课件多是对书本内容的罗列, 对项目式、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少。
1.3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割裂严重。如操作系统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关系,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和数据结构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关系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目的, 显然不是为了研究或开发操作系统, 而是这些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怎样管理有关的系统资源, 以及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应当怎样运用相应的命令和工具软件去配置系统、了解系统工作状况、优化系统。
1.4 计算机操作统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欠缺, 实践性环节薄弱
在操作系统的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实验脱节和教学手段匮乏的问题。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 使得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非常难以设计, 即使有实验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做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太少, 缺少课程学习小论文、课程设计环节。
2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2.1 更新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更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主要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来,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变单向式、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理论学习多、实践动手少, 教师灌输多、学生独立思考少, 接受知识多、创造机会少的弊端, 必须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 充分发挥其特长, 以利于他们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提高。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的能力, 而非简单地学习课本知识”,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放在首位。
2.2 理论教学的改革措施
第一、课程内容的改革。随着计算机系统是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在逐步发展, 原有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前沿技术已不适应, 所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和删减是必要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多机操作系统等在现实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需要增加讲授内容。引入当今最新的Linux系统。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 可适当增加一些各种Linux发行版本在当前国际、国内IT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和Linux新技术、新特色的介绍, 强调Linux系统在当前的广泛应用和对熟悉Linux系统人才的巨大需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但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补充, 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第二、理论的实践化和讲解的通俗化。比如:运用Windows2003实例来分析, 的让学生理解的进程的管理;并将进程的概念通俗化, 讲解进程的概念时与程序对比讲授, 如:程序就像是一个乐谱,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翻阅它, 但乐谱本身是静态的;进程则可比作按乐谱演奏的音乐, 这段音乐有开始和结束, 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 这个演奏过程本身是动态的, 即便重新演奏也决不是刚刚逝去的那段音乐。通过这个通俗的比喻让学生理解到程序是静态的, 进程是动态的两个重要性质。
第三、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采用“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 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 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在体验感受中学习。比如:在介绍内存管理这一单元, 涉及“碎片”的整理, 首先设计情景:请问本班有进行磁盘碎片整理的高手吗?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究学习, 在探究中, 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 找到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任务驱动, 示范讲解”和“传授技能, 尝试练习”讲授新课。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实用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技能型的, 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时代, 实施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培显得尤为重要。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教学对象的创新思维培养, 即理论教学中, 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强调课堂教学的思维方法、激励思维活动、促进思维交流。
首先, 进行对操作系统解剖的课程设计。可以选用Linux操作系统给学生作为解剖操作系统的实验平台。采用替换式实验模式, 因为该系统设计由若干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可独立编译, 并通过新生成系统的运行得到检验, 从而进一步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 同时培养学生对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其次, 进行分析操作系统的上机操作。给学生提供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环境, 使学生熟悉用户接口部分、掌握操作系统的最常用的几十个重要命令和这些命令的主要选项参数、掌握系统调用, 从而了解操作系统的各部分管理技术, 使学生逐步深入并掌握操作系统的本质, 提高开发自己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总之, 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笔者力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深入改革, 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立体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架构。
摘要: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科最重要的核心课程, 学好该课程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以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文章提出了当前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 探讨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丽芬《操作系统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8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分为如下步骤:明确该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难度;设计学习内容;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下面,我就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改革模式,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进的具体计划和教学实践[1]。
2 工作任务的设置
我们先把《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总结归纳[2]。例如: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系统修复,系统还原,系统更新,快速启动系统等。数据恢复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硬盘数据恢复,移动存储设备数据恢复等。系统安全维护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杀毒软件的安装及更新,防火墙原理及应用,系统和软件的漏洞补丁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新的岗位以及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适时而变。
3 教学内容改革
教师要根据具体工作任务改革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在普通高校中,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大多是各种原理和算法,学生理解困难并且不能应用实践。这里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工作任务的设置,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结合,即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又能使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软件的运行异常的解决,教师可以在此引入进程管理原理。软件的运行异常主要表现为运行速度慢、自动关闭、功能菜单受限,原因在于各方面,其中由软件原因引起包括,系统文件的误删除、系统初始化文件遭破坏、动态链接库文件误删除、硬盘剩余空间太少或碎片太多、启动的程序太多、非正常操作。让学生自己考虑这些原因,先不给出答案,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当然,学生在没有深入研究时是不能得出准确的回答。这样教师就可以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说明原因的背后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在起主导作用,随即提出进程管理概念。之后,可以把Windows的主要系统进程介绍给学生,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列出的进程中,使学生能够区分哪些是系统进程哪些是用户进程,以及排除异常进程。
例如,对于服务器系统日常管理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计划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对于Windows下计划任务的设计,深入介绍dos命令,主要是常用命令的参数应用,由此引入批处理文件。介绍常见命令完成的批处理文件,比如,系统垃圾清除批处理文件,包括删除系统盘下所有的扩展名tmp文件、log日志文件、gid临时帮助文件、bak安装时产生的临时文件、old备份临时文件等功能。对linux系统下计划任务的设计工作,包括rc.local脚本设计、at命令、crontab命令。rc.local脚本中是在开机时就进行的工作,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将命令写入/etc/rc.local。
例如,对于系统编程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操作系统有关的编程任务。利用系统编程接口函数设计有关操作系统的软件,比如查看CPU内存使用情况,硬盘磁道修复,网络编程。
例如,数据恢复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存储设备数据恢复,在此引入操作系统文件管理原理。使学生认识到文件删除并不是就不存在了,只是该文件所在的存储空间不作标记,可以分配给其他文件使用,只要存储设备没有存入新的文件就有恢复误删除文件的可能。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软件,比如:Easy Recovery、Final Data、Data Explore数据恢复大师、Recover My Files等。
4 教学实践
改革教学内容后,还有关键环节教学实践。再完美的设计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得到满意效果,这里介绍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3]。
首先是教材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引入很多原有《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没有的内容,并且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岗位的设置会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较快。因此,教材的选择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教师不能也不必按照所选教材按部就班介绍。教师可以自编教材或讲义,当然网络资源也是很好的辅助教材。
接着是教学计划设计,根据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情况,把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其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
最主要的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它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提问、讨论、总结。根据教学计划,首先提出当堂课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比如,工作任务数据恢复。教师先介绍数据恢复的重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原因引起数据丢失。
教师可以总结导致数据丢失的原因包括:数据误删除、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存储设备部分受损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这是一项实用技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应用到。接着教师介绍为什么可以恢复数据,引入计算机操作系统文件管理概念。接着提出问题:怎样进行数据恢复工作?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软件,然后教师介绍几种数据恢复的软件,并演示其使用方法。接下来就是工作任务实践的过程,利用上机时间让学生练习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并深刻理解文件管理的原理。
5 结论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不感到课程枯燥,教师也不感到理论难解。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主要任务就是工作任务的设置,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工作任务的设置也要根据技术的发展有所调整。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理论的支持,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18-2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20):2-4.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9
一、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兴趣不高。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中, 学生更加喜欢应用类软件的教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而计算机操作系统部分的理论枯燥乏味,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上课纪律涣散。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部分主要是围绕算法进行的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不高, 很难从教学实验中深刻理解抽象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概念。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虽然是后面实验课程的基础, 但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部分学习效果的好坏, 对后面实验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实验过程与实际目的的脱节, 学生就更加不注重这个实验。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部分以验证型的实验和仿真型的实验为主, 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检验, 在实验过程中, 容易出现以老师为中心, 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阻碍。
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点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可以优化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 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及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本文从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教学和多元化教学的渗透结合两个方面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一) 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学校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认知能力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学生对操作系统部分的实验兴趣不高, 但是对软件硬件教学实验兴趣很高, 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是软硬件运行的基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操作系统部分理论知识的验证。保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验兴趣。
比如, 在进程创建、内存分配、文件读写等实验中, 老师选取一部分源代码, 让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 并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要进行的课题研究和研究思路。然后让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 实验可行性的研究, 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操作的进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设计, 这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 趣味性教学和多元化教学的渗透结合
很多学生认识计算机是从游戏开始的,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实践中, 老师可以把游戏和实验进行结合,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多元化教学,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偏重于验证, 是理论知识的一种证明。但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 教师应该创新实验课程的内容, 减少基础验证性试验出现的次数, 增加模拟类、设计类、规划类、研究类等具有开放特性的实验, 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基础课程, 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本文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注重的两个要点: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教学和多元化教学的渗透结合。
参考文献
[1]胡惠娟.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7) :245.
[2]陈振武.基于任务驱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中的研究与探讨[J].福建电脑, 2008 (1) :209-210.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基于某个具体工种岗位的职业教育, 它要求课程设置要基于工作过程来培养学生毕业后在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普遍为会计专业群开设基于计算机操作的ERP系统应用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当前通用ERP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处理企业业务流程和会计问题。本文讨论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基于企业运作中需要用到ERP系统的岗位所需的能力, 来提出一个ERP系统应用课程教学方案。
教学实践证明, 基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ERP系统教学有利于提高高职类毕业生综合知识技能, 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文献综述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姜大源[2]指出, 高职教育要基于岗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杜学森[3]指出, 为满足会计职业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 熟悉会计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何军峰, 黄红球[4]更是指出,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以网络为依托, 以计算机为载体, 通过制作和开发一些会计专业软件, 将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中进行应用,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 要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3基于岗位能力的ERP系统应用课程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有必要基于岗位能力, 为ERP系统应用课程进行恰当设计。
3.1 ERP系统应用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用ERP软件把企业的业务实现信息化模拟, 然后进行供应链单据处理, 最后设置模版生成财务凭证。
具体而言, 我们期望学生掌握以下知识技能:
(1) 能将手工会计工作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2) 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解决《会计电算化》工作问题;
(3) 能够进行ERP系统设置;
(4) 能够进行ERP供应链实操;
(5) 能够统进行供应链财务一体化操作。
3.2设计思路
本课程实行原理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首先在第一周介绍ERP系统的定义和原理, 然后从第二周开始学习供应链和财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务一直到结束。
3.3项目设计
任务1:ERP基本理论
通过本任务, 系统掌握ERP的定义、原理和特点, 明确ERP系统应用课程所解决的企业运作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使本课程与基础会计等前导课程联系起来。
任务2:ERP系统设置 (会计主管岗)
通过本任务, 进行ERP系统的基本设置, 为后续操作提供良好基础。本任务完成不难, 但学生若完成不好, 将直接影响后续操作结果。
任务3:财务会计模块操作 (财务会计岗)
通过本任务, 对财务人员最常用的财务会计模块进行设置及操作, 基于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
任务4:供应链操作 (仓管、销售和采购岗)
通过本任务, 使财务人员掌握采购、销售、生产和仓务的基本操作, 并清晰了解后续财务人员做账用到数据的来龙去脉。
任务5:供应链的财务处理 (财务经理岗)
通过本任务, 把供应链和财务系统建立起重要联系, 为后续财务一体化提供数据基础。
任务6:供应链财务一体化操作 (应收应付岗、工资岗、固定资产会计岗)
通过本任务, 从前面的供应链操作中准确而有效地取出业务数据, 设置财务凭证模板, 批量自动生成会计分录, 实现供应链财务一体化。
3.4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周进行概论讲述, 从第二周开始, 在每次课程中实施以下教学手段:
(1) 明确本次课程的意义;
(2) 讲授本模块基本知识以及本模块与其他模块的数据联系;
(3) 老师将上述理论知识进行运用, 在ERP系统中示范操作 (教) ;
(4) 学生通过一个小题学会操作 (学) ;
(5) 老师下发本次课程的实训任务单, 学生独立完成 (做) 。
(6) 教师检查学生操作效果, 进行点评。
4教学效果
本文基于企业运作中需要用到ERP系统的岗位所需的能力, 提出了一个ERP系统应用课程教学方案。该方案实行原理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 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该方案在两届会计电算化学生中使用, 效果良好, 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ERP系统的技能。
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通过上机实践, 能够熟悉ERP系统操作理论, 使得理论不再空洞, 学生可以根据实践的经验, 自己总结出某个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 效果良好。
第二, 学生岗位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上机实训, 能训练岗位中所需要运用的计算机技能。学生能依据原始凭证, 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
第三,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计算机操作要求逻辑性强, 岗位中的某个操作与前述操作有因果关系。若前述操作没做好, 将导致后续操作出错。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能力自己分析出错原因,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 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 2007, 11:30-32.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操作系统系列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 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高瞻远瞩,很早就开始重视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操作系统课程已发展为由计算机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操作系统B,Linux内核分析等多个模块有机组成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系列课程。
2 当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操作系统本身具有理论抽象、涉及面广、原理性强等特点,加之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至于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践运用了。
(2)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操作系统课程与计算机软、硬件等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并对实践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时,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但是,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高等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甚至有的直接跳过这一块,单单讲一下理论要点。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误认为这只是一门理论课,实用价值并不高,久而久之,对这门课的学习也就缺乏了兴趣。因此,教师在操作系统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知识体系单一
当前,很多教师在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关联。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时候,整个学期下来,讲的全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容,而对Linux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等其它相关课程的内容只字不提。结果,本来应该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几门课程,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孤立开来了,在对操作系统原理的深入理解上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操作系统系列课程教学中,在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容乐观。所以,面对当前严峻的教学形势,丰富课堂知识结构刻不容缓。
3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1)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拘泥理论教学,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而且伴随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教学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学会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改善,课程组认为,教师应该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变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参与,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为避免“满堂灌”,教师课前可事先根据内容需要准备几个适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适当的时候提出,并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而非给出答案。
在理论讲解上,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死锁的解决方法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各解决方法的原理、优劣以及代价等。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将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学生也易于接受。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对于复杂、难懂的客户、服务系统中的通信过程,可直接通过一幅动画体现出來,表达效果既生动又易于理解。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必须在教研活动、学术交流上多下工夫,让学生能够多多了解现代操作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具体措施:不间断地举行定期或不定期教学研讨会,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并组织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等。
(2)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操作系统本身具有难度大、应用型强、案例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视为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主要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算法的理解;应用实验主要介绍现代主流操作系统(如UNIX/Linux等)及其系统编程技术,致力于训练学生在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动手能力;而综合实验主要促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开源码分析,内核和应用模块设计等。目前,这些措施在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系统编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拓展知识体系,加强各相关课程的耦合度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是一门难度大、应用性强的课程,并且与其它课程有着很高的关联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各相关课程衔接起来,紧密耦合,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对各课程交互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对操作系统进程管理的讲解过程中,可采取“插播”方式,比较介绍一下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两两之间相互对照,内容清晰、明了,学生课堂知识消化也更快。
4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善,而不能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主观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计算机操作教学 篇12
一、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内涵
首先, 从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虽然当前高校在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上都有很大改善, 但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上与市场期望仍存在明显差距。用人企业普遍希望毕业生能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但大多毕业生却暴露出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满足市场实际人才需求的迫切措施。其次, 从学生教育需求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学科能力包含了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开发与应用能力。信息社会背景下赋予了计算机专业以技术为主的特征, 也是就说要求从业人员能够站在系统的观点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在理论知识中获取的各种能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形成。
计算机实践教学大体上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四个大类。课程实验通常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方面内容, 两者都与课程的理论教学密切相关, 并且都应作为教学计划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出现。课程设计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 并且同课程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强调综合性和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是课程设计中重点内容, 在学科课程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起到关键性桥梁作用, 一方面从作用效果的角度看比单独的课内实验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从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是指学生以科研题目为目标, 对此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出最终成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从而起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作用。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最强的环节, 其中承担这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任务。专业实习是指学生通过直接接触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与知识领域
(一) 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首先,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具备以下两能力:其一, 基本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特别是具体的开发技术和技能等, 这一能力是学生今后就业的重要保障。其二, 从总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则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 根据新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仍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并且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
(二) 与能力结构相关的知识领域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与能力结构相关的知识领域主要包含三个方向:其一, 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训练。其二, 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包含了设计基本方法和数据结构基础。其三,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 包含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等。
三、实施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案
(一)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和培养学生的系统眼光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也是实践教学的工作重点。首先, 教师不应将实践教学看作零散的教学单元, 而是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体系。其次, 教师要明确实践教学在总体培养目标重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对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进行整体把控, 同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衔接, 使实践教学构建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后, 实践体系的设计上要突出难度层次的划分, 体现循序渐近的要求, 一方面在内容上既要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还有具备体现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环节, ;另一方面在难度在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又要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探讨的作用。
(二) 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 课程实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丰富的教学内涵, 实验内容既要同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又必须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所服务, 其次, 综合课程设计作为一门单独设置的课程要求以课堂讲授为辅, 实验操作为主, 将多门课程的相关实验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三) 创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
创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当前探索培养新型信息化人才的一种教育新模式。首先, 高校要充分借鉴计算机学科建设的成果以及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 以原理性验证实验为核心、强化综合课程设计、突出创新实践活动三个层次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次, 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可将基础实践能力训练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贯彻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念。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系统发展专业性、学科研究交叉性、技术应用通用性等因素的影响, 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已逐渐在转变,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建实践基地来实现实践教学对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继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J].计算机教育, 2007 (1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