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基础

2024-09-15

计算机操作基础(精选12篇)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学生谋取职业的教育,职业本位特别显著。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依据社会需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重点放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和教学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适用于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质量在稳步提高。同时,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课程教学独立,过分强调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性,导致了学生缺乏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的行动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实践教学的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实践课程被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并非完整的行动过程,学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很难迅速构成职业能力;

3缺乏从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衔接,教学情境的设置,这些内容都没有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应该多从微观方面着手,回归课堂,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不论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方面,还是在师生关系和结果评价方面,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进行的,先就学生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再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内容进一步的重组,转化为具体工作过程任务或项目,学生围绕项目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各类工作任务是教学内容的串行组合。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架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构建应该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职业能力并进行分析,筛选出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并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模块进行实施。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是依据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企业或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到既学习知识,又掌握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采取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及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和谐互助的共同体中提升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把学科的逻辑体系纳入教学中,作为学习内容的参考,并根据学高职学习者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参照了企业或社会的需求,将学习内容分成了若干个项目主题,每个项目主体包括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因素,且这些因素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相关的评价与反馈,引入职业标准化评价,这使得评价机制更具有专业化、标准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操作基础”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

1.课程定位

“计算机操作基础”是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现在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校企合作、做学合一”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融入到企业生产过程当中,且课程内容从企业中来、将工作过程升华至学校的教育过程。在此指导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

对运城本地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寻找其对应的工作岗位,并进行相关的归纳和筛选,再确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包含实际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2.教学设计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确定与之相关的技术和能力。通过这一过程,确定相关的行动领域(如表2)。

“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设计总理念是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工作过程融于教学过程。课程组依据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相关职业素养,突破了原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条件和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了以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配备与企业工作环境相类似的实验实训室,学习情境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同时依据企业规范对学生做出评价(如图1)。

3.教学内容

以制作工资表真实项目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内容,并对学习情境进行重构,以确定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按工作过程来执行完成。把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学习情境,又把每个学习情境分解为若干项工作任务。在课程授课时,教师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元进行教学(如表3)。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这种“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法,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得以实施。

4.教学评价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评价应该将职业化的标准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将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完整性评价。“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工作任务设计的子项目,以小组为基本单元,一般3~4人为一组,围绕项目任务展开学习和交流。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项目展开,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条理,采取弱化理论考试,加强实训、实践环节的考核办法,促进对学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参与到企业或行业的工作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为学生以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了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而是大家都参与到其中,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巩固知识的过程。教学评价分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基于传统教学的“单片机原理”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同时在2013年的第2学期开设。在学期末,通过抽取通信1班的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基础”所设置的项目更加感兴趣,对课程的满意度更高(如图2)。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的分析,得出专业基础课“计算机操作基础”开展项目教学的优势。同时也说明了,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借鉴作用和前瞻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限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对课程的性质有一些要求,并非每门课程都适合该模式,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有机结合,寻找一个动态的、合适的平衡点,有待教师和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尝试改善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引入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便改善教学效果,为学院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教学,课程架构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2

1.将本文件夹:word综合题 下的紫砂茶具.doc, pic217.jpg, pic220.jpg, pic210.jpg复制到g: 2.按下列要求排版 步骤:

(一).页面设置

1.选择“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1.3厘米, 方向”横向” 在”编辑”“全选”,然后选择菜单”格式””分栏””栏数”:3

2.选择“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选择“奇偶页不同”(二).设置“页眉和页脚”

1.在第一页的页眉输入“吴裕泰茶荘北京王府井分号 王府井大街23# 电话 010-6736 7261 传真 010-6736 7260”,设置“隶书”,小四,居中对齐

2.在第二页的页眉输入“紫砂茶具小知识”, 设置“隶书”,小四,居中对齐 3.插入水印图片

选择菜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在第1页的页眉插入pic217.jpg, 双击图片,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选择” 版式”,”衬于文字下方”,在“图片”选项卡中的“图像控制”栏中的颜色选择“冲蚀“效果。拖动图片,使之位于第1和第2栏中间。同样步骤插入图片pic220.jpg,使之位于第2和第3栏中间 同样在第2页插入图片pic210.jpg,(三).新建样式

1.小标题1:黑体,小四,加粗,居中对齐, 段前距段后距均选择“自动” 2.小标题2: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段前距段后距均选择“自动” 3.小标题3:黑体,五号,左对齐,段前距段后距均选择“自动” 4.小标题4:宋体,五号,左对齐,段前距14磅(四).文档格式化

1.按上述建立的样式应用于文档 主标题应用样式“小标题1” X.X应用样式“小标题2” X.X.X应用样式“小标题3” X)应用样式“小标题4”

其余的正文段落设置“首行缩进2字符”

(五).插入艺术字

将光标置于第二页中间一栏,单击“插入”—>图片艺术字,在“艺术字库”选择右上角的“竖直排列”的式样。输入“紫砂茶具小知识”,字体为“隶书”,字号“66”,加粗。在艺术字后插入文字: 吴裕泰茶荘北京王府井分号 王府井大街23#

电话 010-6736 7261 传真 010-6736 7260

将本文件夹下的lx.xls复制到G:, 打开lx.xls,按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在sheet1中,第22行存放了科目的学分,例:大学语文2学分,高数4学分,要求:(1)计算每个人的学分绩.并四舍五入取整,公式为: 学分绩=((该科目成绩*科目学分)之和)/总学分

即:李镇的学分绩=(76*2+84*4+73*4+90*1+70*2+87*6)/19(2)根据学分绩排序,再填入每人的名次

(3)根据名次,用if函数计算奖学金等级,规则为:名次在全班(18人)的10%内,填入“一等奖”,名次在10%--30%,填“二等奖”,其余为“没获奖”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对象 教学平台 导学案设计

一、我校学生的现状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已进行了数年,很多学校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高职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空间仍很好,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如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在此情形下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行的基于教学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案设计编写与课堂实际操作有效统一,就是一种值得借鉴和运用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能主动学习、厌学的问题,由于兴趣不高,动机不明确,而且对自己的未来很不确定,倍感迷茫,所以学习效果不好。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则成为广大高职高专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新的课题。

二、我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本门课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使用和操作,网络应用操作等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解决一些常见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奠定基础。

三、基于教学平台的学案设计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我们编制了基于教学平台的导学案。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需要设计以下四种类型的学案:

1以导学为主的预习学案设计。——按照“引学——导学——尝试——质疑”设计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两周放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号、密码随意下载,供学生提前学习。要求学生自学之后能归纳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尝试解答相应的问题。

2专题自学学案设计。尝试让学生自学一个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知识内容相对简单的单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每学期仅设计一个单元),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自学过程,做到与课堂实际操作的有效统一。

3实践项目学案设计。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供学生实践的“项目”,让学生走上社会,采集数据,解决问题,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体验。

4复习学案设计。设计供学生课下通过教学平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学案。

四、学习效果

通过课前网络上的导学学案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五、结束语

总之,基于教学平台上的导学案设计编写与课堂实际操作有效统一,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只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2]朱慕菊等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等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4]何克抗建造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报

[5]祝青浅析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运用[J]视野,2009,5

[6]班祥东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改革探索,2009,9

[7]朱慕菊走進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基础护理操作中释放人文关怀 篇4

1.1 护理。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精细艺术, 旨在研究应该如何诊断处理人类对各种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护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形象。

1.2 人文护理。

人文关怀在集中体现在对患者自身的价值、权利、需求否受到关注[1]。护理人员应该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身心需求才能做到想患者所想, 并尽可能站在病患的角度为其考虑, 通过与护理对象之间亲密接触, 建立和谐亲密的医患关系。

2 深化“人文意识”,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1 开展广泛的学习, 深化整体护理活动。

必须充分认识到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关怀的意义的应深刻把握, 形成了“关心尊重患者的氛围, 这就需要把重点放在培训护士的同情心, 责任感, 爱和耐心上。

2.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尊重患者的尊严和医疗保健领域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 应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关系。

3 努力加强培训和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护理

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实践。护士必须学会基本的医学知识, 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法律, 道德, 还要主动换位思考, 如定期举行“假如我是一个患者”等活动, 不断总结自己的问题, 及时的纠正措施, 成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4 人文护理在工作中的运用

4.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1)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急诊科病房患者多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较快等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患者病情不稳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护理效果, 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此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 借助医院内部的心理专家和护理人员承担精神科教学的优势, 通过心理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心理学方面知识以便于护理人员工作的开展[2]。护理人员在注重患者的疾病康复的同时, 更加强调要重视患者心理问题。利用床边交接班给患者作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减轻了家属的负担。护理人员应该秉承着严肃认真, 真心实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用热情周到的服务, 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 (2) 深化出院患者的随访服务。人文护理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技术, 更重要的体现在患者出院之后的随访服务工作。在笔者的工作实践和考察学习当中, 目前医院采用的随访方式主要有:发放随访卡、随机电话回访。采取电话回访, 进一步深化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特色服务, 发放对象较往年而言更加广泛, 如脑梗塞患者的随访工作, 定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的发展变化及痊愈的稳定性, 帮助患者实现居家护理。除此之外, 对患者的出院随访工作还体现在健康知识的传播。为了进一步满足患者的需求, 医护人员根据服务内容的分工, 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指导患者预防压疮、如何做好家庭康复锻炼等护理工作。 (3) 健全医院岗位职责保障优质人文护理。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保障人文护理的实现和贯彻, 首先, 责任组长职责的建立, 病区实行三层级护理网络, 一班护士在基础护理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落实护理措施, 责任组长负责创新专科护理技术, 并对危重患者负责特殊护理工作, 护士长定时监督各个病房的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 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及身心状况应该准确掌握, 同时要确保整个护理网络的安全, 这也是实现人文护理的基础和重点。其次、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 以上提到的三个层级护理网路中各级别护理人员应通过公开竞聘上岗, 既要保障专科护理技术又要注重人文护理理念的培养, 在之后的护理工作中按照各能级设定绩效考核分配原则, 健全护理薪酬和奖惩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3]。4.2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人文护理应该体现在护理过程的点点滴滴。护理人员从小事开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撑, 促使其帮助患者配合治疗, 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通过制定简单易懂图示介绍患者出入院等流程, 帮助患者学习静脉输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 推行了患者自理能力训练[4]。护理过程是医患沟通的主要环节, 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措施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才能更加的体会到患者的身心痛苦。通过换位思考的使医患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及时了解治疗后的效果。

4.3 充分运用人文护理知识, 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通过知识讲座、学习交流等形式, 加强人文护理知识学习, 强化全科护士人文护理理念。把现代人文融入服务中, 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4.4 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即患者入院热心接, 患者住院真心待, 患者需求尽心帮, 患者护理精心做, 患者出院诚心送, 与患者心贴心交流, 全程满足患者需求。

4.5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实行弹性排班, 并将护士分层使用, 每日对工作进行评估, 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通过不断地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护理质量。责任组长创新专科护理内涵, 护士长每日督查患者基础护理落实情况,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总之, 人文护理强调一切为患者, 一切服务于患者, 一切方便患者的服务理念。它表现在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 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12) :48.

[2]邓行爱, 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 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07.

[3]叶志弘.以人为本提供超期望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315.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5

 对象: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 I》课程的所有本科学生

 目的:检验大家对Windows XP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要求:

1.每位同学的作业必须是独立完成,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 I》实验报告册中的第一次“一般性实验”内如实填写完成过程,如有雷同视为未完成(允许将作业用打印纸B5打印后粘贴在报告册相应位置);

2.提交作业的时间为布置作业后下次上机时学习委员收齐统一交给实验老师,未在规定时间提交视为未完成,按零分计(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提交除外,如病假、事假)。

二、作业内容:

1.操作题:(请在报告册内写出完成下列各题的操作步骤)

1)如何设置显示器的分辩率?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2)如何在“任务管理器”中结束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3)请用记事本和快捷方式分别在D:下建两个文本文件,名字分别为T1.txt和T2.txt

4)将T2.txt文件用快捷方式“发送”到桌面,观察在桌面上创建了文件夹还是文件快捷方式?在新安装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桌面上如何添加“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的图标

2.简答题:

1)分别写出Windows XP菜单的种类和具体的名称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6

与“色阶”对话框一样,“曲线”对话框也允许你调整图像的整个色调范围。但与只有三个调整功能(白场、黑场、灰度系数)的“色阶”不同,“曲线”允许在图像的整个色调范围(从暗调到高光)内调整14个不同的点。也可以使用“曲线”对图像中的个别颜色通道进行精确的调整。“曲线”中可以存储某次调整的设置,以方便下次直接使用。

初识曲线

进入Photoshop中打开一张需要处理的照片。观察发现这张照片的问题是整体色彩偏暗,反差低,颜色不饱和,给人阴天的感觉。通过。“图层”面板拖动。“背景”图层到下方的“创建新图层”按钮上,创建一个新图层。单击菜单栏中“图像/调整/曲线”命令,或者按“Ctrl+M”键,打开“曲线”对话框,可以看到一条呈45的线段,其上方还有一个通道选项,这就是所谓的曲线了。

Photoshop中的“曲线”工具跟“色阶”工具的调整原理类似,图像的暗调、中间调和高光通过这条线段来表达,其中线段左下角的端点代表暗调,右上角的端点代表高光,中间的过渡代表中间调。曲线的下方和左方分别有一条从黑到白的渐变条,其中位于下方的渐变条代表原图的色调,所有的像素都分布在这0至255之间,渐变条中间的双向箭头作用是颠倒曲线的高光和暗调,当我们点击这个双向箭头按钮时,可以发现左方和下方的两条从黑到白的渐变条都变成了从白到黑。位于左方的垂直灰度条代表了调整后的图像色调,对于线段上的某一个点来说,往上移动就是加亮,往下移动就是减暗。加亮的极限是255,减暗的极限是0。本例中为保持一致性使用了图中默认的左黑右白的渐变条。

天更蓝、水更清

确认“通道”为RGB,并将曲线设置框右下角的“预览”选项勾选中后,在線段中间点击,会产生一个控制点,然后将控制点向左上角移动,我们可以从工作区中看到,随着控制点的移动,图像变得越来越亮,原图阴沉的天气就如同阳光普照一般变得晴朗起来了。

为了让天空变得更蓝,天空映衬下的湖水也变得更加自然,单击“通道”下拉列表按钮,从中选择“蓝”通道,我们可以看到曲线又恢复成原来的45角。按照上面的操作方法,将曲线向左上角移动,随着曲线的调整,可以看到天空及映衬下的湖水变蓝了。

同理,将通道设置为“绿”,按照上面的操作方法,将曲线向左上角移动,随着曲线的调整,可以看到树木变得郁郁葱葱更加翠绿了。单击“确定”返回,我们看到图像的面貌已经大大地改观。

阴天变晴天

接下来利用上一期学到的“色相/饱和度”工具,来调整一下图像的色调,弥补“曲线”工具调整的缺陷。通过适当改变“色相”、“饱和度”以及“明度”参数值,使整个照片变得艳丽多彩。这样就实现了阴天变晴天的效果。

为了使最终效果更加自然、逼真,我们可以在照片上创建出明媚的阳光效果。单击菜单栏中的“滤镜/渲染/镜头光晕”命令,打开“镜头光晕”滤镜对话框,设置“镜头类型”为“105毫米聚焦”,然后再适当调整“亮度”参数值,这样就会设置出来阳光普照的效果。最后将调节好的照片保存起来并观看最终效果(最终效果见光盘)。

护理学基础操作临床应用情况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4所实习医院的护士长及带教教师, 其中三甲医院3所, 三乙医院1所, 二甲医院8所, 二乙医院3所, 一级医院9所。共发放问卷69份, 收回有效问卷66份, 有效回收率95.7%。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 要求实习医院的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当场填写后收回。记分方法为:需掌握为3分, 需熟悉为2分, 了解为1分。分值越高表示操作越重要, 教学要求越高。同时根据临床情况对通过比赛能提高技能水平的项目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护理学基础操作重要性排序

按重要性依次排在前6位的是各种注射法、无菌操作、氧气吸入法、体温单的绘制、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 后6位依次为尸体料理、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床上洗头、擦浴、输液泵的使用、保护具的应用方法。

2.2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情况

调查的26项操作中, 涉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有12项, 占46.2%, 其中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吸氧鼻塞、手套使用较普遍, 一次性导尿包、肛管、鼻饲管等较常用。

2.3 通过比赛能提高技能水平的项目

医护人员认为通过比赛能提高技能水平居前6位的项目依次为无菌操作、各种注射法、鼻饲法、吸氧法、口腔护理、静脉输液。

3 讨论

(1) 注射、输液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能, 无菌操作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而院内感染预防水平则是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 也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静脉输液以其见效快的优点受到广大住院患者的认可,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正确评价其副作用及后期效果;吸氧法是抢救患者、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生命体征及体温单绘制可显示患者最基本的身体状况, 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及护理的基本依据。

(2) 因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多, 患者后期都在家里度过, 所以尸体料理操作较少应用, 但应掌握此项操作内容, 做好临终护理的准备工作。人工呼吸器、输液泵、隔离衣、保护具多用于病情较重患者或特殊患者, 应熟悉其操作方法。

(3) 作为生活护理的床上洗头、擦浴操作应用频率不高, 但也应掌握。为患者实施擦浴操作, 要有适合的环境和足够的人员。目前临床对患者的生活护理重视不够, 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各部门的配合, 给护士工作提供保障, 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通过对各项护理学基础操作临床应用情况调查, 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从而制定实施性教学大纲, 合理分配教学时数, 确定教学重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简化了护理程序, 在教学中应提高其使用率。改革护理学基础操作步骤, 使教学内容更适合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对排序居前几位的操作项目一定要熟练掌握, 排序居后几位的操作项目要求熟悉或了解, 使教学内容不脱离临床工作。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新疆昌吉卫生学校24所实习医院的护士长及带教教师为研究对象, 共调查三甲医院3所, 三乙1所, 二甲医院8所, 二乙3所, 一级医院9所, 每家医院发放2~3份问卷, 共发放问卷60份, 有效问卷54份, 有效率90%。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 利用巡回实习时间, 在我校实习医院发放给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带教教师, 填写后收回, 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选项分为好、一般、较差3类, 对操作涉及的9个方面进行调查, 另附备注以防遗漏。

2 调查结果 (见表1)

3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我校护生操作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3项是查对工作、注重礼仪、无菌观念较强;操作中做得不满意的3项分别是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沟通交流能力、关键步骤掌握方面;备注栏中的内容提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理论知识缺乏、不能遵守医院纪律、没有奉献精神、不注意职业防护等。

4 体会

根据2007年和2008年对实习生的调查和对带教教师的访谈, 对我校学生无菌观念不强、不注重礼仪、在实习中因查对不严等问题在教学中重点纠正, 在考核中严格考查学生无菌观念及三查七对;从一入校就开设护理礼仪课程, 将礼仪课由原来的选修课调整为考查课, 增加了考核力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几年一味地抓技能强化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淡化, 这也是护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差的一个原因, 此类问题在近两年的执业考试中日益凸显, 已引起学校重视。沟通能力较差, 与学生在校缺乏实际训练有关, 也与他们缺乏奉献精神、爱心、耐心、专业知识等有关。与患者的沟通需要沟通技巧, 更需要一颗爱心、耐心及专业知识。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不能指望能在两三年时间里塑造完美护生, 尽最大努力按着优秀护士的标准去培养, 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5 建议

在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继续重点讲授, 强化考查学生的查对及无菌观念,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强化以人为本, 重视礼仪沟通, 减少医疗纠纷。

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指导实践, 使学生更多一份思考, 和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更多一份自信。为其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使之成为有潜力的护理专业学生。

在技能教学中, 注重沟通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多应用情景教学, 多设置一些临床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把模型人当患者, 让护生学会思考, 学会与患者沟通, 学会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中忌死板教条, 使学生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只知面对模型, 模仿教师的口吻与“患者”交流, 千篇一律, 使护生面对真正的患者时不知所言;遇到与教师讲的不一样的器械用品、不一样的情景时不知所措。

在教学中重视关键步骤学习, 忌无重点, 使学生“捡芝麻丢西瓜”;更新理念, 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操作原则, 灵活应变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以教材为依据, 但不教死书, 多联系临床进行技能教学, 根据本地区特点, 斟酌重点, 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职业教育只有坚持调查研究, 了解临床所需, 了解社会所需, 发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 不断贴近社会, 贴近临床, 才能培养出符合临床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一、上好第一节课

新学期伊始,第一节课至关重要,可以说第一节课上得好,这个学期的课已差不多有一半可以上好了。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笔者主要让学生了解以下二点:

(1)对信息技术操作基础树立信心。对于刚进职校学习的学生,他们还不能清晰地了解信息技术的真正概念及应用。他们还不能真正明白随着信息技术学科对其他各学科不断渗透之后,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所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熟练甚至精通信息技术。通过课堂学习,只要按照教师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就会使学生觉得信息技术不会再神秘,不再难操作,也不再难使用。(2)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在他(她)所感兴趣的方面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习惯。微型信息技术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电脑”,只要通过多动手练习操作、多动脑关联相关知识点、多动手去做创新设计、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信息技术操作基础是最容易学习的。

二、信息技术学科备课的特殊性

备课是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要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备当前应用领域。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出详尽、周密的备课计划。教师不但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上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推敲、验证、演练,以使得这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因此,要让学生理鳃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一个小实例,并由此实例在信息技术上的推演过程和结果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最后用一个大实例把很多个知识点归纳起来进行推演,笔者认为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是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比喻法。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有方法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于是,笔者想到了一个比喻法,但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适宜用比喻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设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也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找到实例。形象的比喻的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如在讲解系统软件(Windows XP)与应用软件(MS Office等)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就把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 XP比喻为一个舞台,而把应用软件比作一个个演员,他们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如果舞台不存在或坏了,演员也就没有了表演的场所。(2)因材施教法。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有的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有的听说学了信息技术对今后找工作有帮助才学;有的则根本对学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只是应家长要求来学习;有的只对用信息技术打游戏感兴趣。笔者根据不同的类型,要求他们达到的目标也会不同,有针对性地额外布置一些作业给他们。对很感兴趣的学生,就让他们找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哪部分,再找相关的知识点与网站给他们,让他们有步骤、有目的地自学,遇到问题时再来问笔者,这样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对兴趣一般的学生,就先给他们介绍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现在社会上正在应用的技术与领域,再有针对性地从一门技术人手,要求他们从小的内容做起,越做他们越有信心,也就越来越好。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先给他们介绍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技术与应用领域,尽可能将本学期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要求他们能完成上课的基本内容就可以了。对于那些只对上网打游戏感兴趣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利用动画软件Flash和程序制作软件VB制作出小游戏,将这些小游戏利用课余时间在班里展示。

四、实践出真知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尽量概括得简明、扼要,再把上机要掌握的内容列在讲义上,尽量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上机,而笔者在学生上机时,起引导作用,在学生上机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探索、去交流,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归纳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秀树.关于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几点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9年01期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10

关键词:中专生,护理学基础,操作课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总学时达190节, 其中理论课76节, 实训课114节, 可见操作课的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中等卫生学校每年招生均是以护理、助产专业学生为主, 大多数学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学生无法早期接触临床, 加上部分学校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等客观情况, 为了确保《护理学基础》操作课的教学质量, 我们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训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训条件, 确保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实训室规章制度, 用制度约束教师的带教行为和学生的训练和操作行为, 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所以在课后时间开放实验室, 按班级顺序排好轮转课程表, 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提供便利条件。护理教师组织上一届技能操作优秀的学生代表担任本届各班学生的指导大组长;各班再由课任教师和实训教师培养出多个操作小组长, 加强对学生操作的辅导;班干部负责各班的纪律和考勤登记;从多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这种课后练习不受课时的限制, 形成的动作思维和感官认识容易回忆和牢记,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

1.2 录制护理教师操作视频

近年来兴起的“微课”, 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贴近实践, 加强操作课的授课效果, 护理教师先统一操作标准,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认真领悟微课含义, , 通过录制个人操作视频, 并将视频发到班级里的电脑上, 在每项操作课上课前和操作练习课前都要求学生先在教室集中观看, 加强印象;练习后将视频发到学生的手机上, 供学生课后反复观看。通过视频信息与音频信息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融入护理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分两个学期授课, 第1学期基础操作授课项目包括铺床法、移动和搬运病人法、病人卧位与保护具的应用、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床上洗发、床上擦浴、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鼻饲法、导尿术、灌肠术、乙醇拍拭浴;第2学期授课项目包括超声波雾化吸入、药物抽吸法、各种注射法、青霉素皮试液配制、密闭式静脉输液法、静脉留置针操作、吸痰法、氧气吸入法、临终护理和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技能操作。操作课的教学安排一般是2学时理论加示教课的教学, 2学时练习操作。理论加示教课的教学:首先在课堂上先讲授该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让学生先认识每项操作的用物;再次通过示教分解每项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将完整的操作示教一遍。操作练习课的教学:一般采取同步示教法、分小组练习法进行。操作练习课上一般分为8大组, 每组8人左右, 各组安排了由学生自愿报名并经过课任教师和实训教师精心挑选的操作小组长负责监督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在采取同步示教法时一般让各位操作小组长跟着教师同步操作, 实训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 重点培养操作小组长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保证操作小组长的操作规范, 才能更好地带动全组同学的规范操作。在进行分组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适时进行纠正, 练习课结束后, 教师总结和概括学生们在操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进一步分析难点和重点, 提出对策, 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 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2]。 (1) 示教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适合多项操作的教学, 在学习操作前进行示教, 可以使学生对新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操作, 熟练操作步骤, 掌握要领。 (2) 回示法:操作示教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当堂课的吸收情况, 由学生上台现场演示, 再由其他学生指出做得好的和不足的方面, 这样可以检验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方法用于讲授各种注射法时效果明显。 (3)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各种卧位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不同病例, 要求学生根据病人情况安置正确体位。这样学生会对各种卧位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然后给病人取正确的体位,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4) 角色转换法:尽可能用真人代替模型, 增加操作的真实性,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及爱伤观念的培养。在以下操作中使用了该方法: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卧位与保护具的应用、床上洗头、各种注射术及输液法,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 当堂吸收效果明显。 (5) 录像教学法:在静脉留置针操作、输血法、洗胃法和尸体护理中使用了该方法, 效果直观生动。 (6) 情景模拟法:在讲授护理文件书写时 (包括体温单的绘制、处理医嘱、护理记录单和交班报告的书写等) 先讲解要点, 给学生看护士交班的视频, 然后将课堂安排成一个护士站, 请学生上台角色扮演交班情况,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 课后再布置学生绘制体温单和书写1份护理病例记录, 增强对本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操作练习课, 教学中我们都积极改变教学理念, 由原来的以护理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倡导以爱为先, 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去。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认为护理工作不单是指祛除病人身体的生理疾病, 还包括给予病人精神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方式的指导, 满足他们身体、心理、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使病人感受到关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护理技能还需要具备沟通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关怀用语言实实在在地、随时随地地表达出来,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人文关怀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3]。

1.4 严格操作考核流程, 检验实训教学效果

为了使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做到教考分离, 教师在每项操作前进行集体备课,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使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考试过程中实行随机分组抽签的方法, 进行一对一的考试。从护士仪表准备、物品准备、沟通技巧、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卫生宣教到用物的清理等方面进行考核, 全部实行统一评分标准, 成绩低于75分者定为不及格。凡不及格的同学由教师分析原因后示教纠错、再练习, 下次课除了补考这项操作外, 还要额外再抽签考核另一操作项目, 两项操作平均分必须超过60分才能通过技能考核。每次操作考试后指导教师要对各班级操作考试的情况进行逐项分析, 指出各项操作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纠正。

1.5 实习前加强集中培训, 进一步强化《护理学基础》实践技能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专业课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对学习过的《护理学基础》的操作技术有所淡忘。为缩短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适应临床的时间, 我校开设了《护理综合技能》课程, 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所有的技能操作均归纳整合于其中, 安排带教老师示教, 并指导督促学生反复练习, 辅导教师发现差错时及时给予纠正, 使其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操作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实习上岗前全天开放实训室, 加强岗前集中训练。实行实习前所有操作一对一考核, 不及格者直接上报学校教务科备案, 延缓该生下临床实习的时间。延缓下临床实习期间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后, 学生必须通过2个以上护理或实训教师随机抽签的操作考核, 且成绩合格后, 方能下临床实习。这样就从技能上保证了学生下临床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工作。

2 结果

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单项操作抽查、综合技能考核情况、临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评价及学生自己从临床实习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 这两年我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了。

3 小结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强化, 课堂听讲效果明显提升, 对各项操作的流程更加明晰。但相应地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 护理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保障, 只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理实践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和林.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2) :41-42.

[2]赵嘉, 陈盛智, 陈运香.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4) :87.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11

公共基础设施的成功对于城市规划、社会稳定以及国家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性高,且由于其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风险因素多且影响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在系统内部的传递效应。本研究旨在将这一复杂的风险形成过程加以描述,并对其传递效应进行结构化分析。首先,基于风险形成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基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关联性的风险传递现象,其次基于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传递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性。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于管理者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联动防范措施的制定方面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可操作性改善也可以起决策性辅助作用。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风险;传递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06406

2012年7月北京大暴雨,为北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城区多处积水严重,路面交通中断,部分地铁停运,500多架次航班取消或延误。这说明中国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道路、交通、排涝应急等公共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同时也说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是造成某种自然风险因素扩散性传递的重要载体。作为不可抗力的风险因素,管理者并不能改变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很好地预知这类风险带给公共基础设施的损失及其扩大路径,对于风险发生之后的损失控制方案制定有很大意义。因此,准确把握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与风险形成、传递规律,应当作为城市公共工程风险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性的研究集中于内部关联性特征和基于关联性的外界互动研究两个方面。研究方法则以数学模型和复杂网络方法为主。基于数学以及模拟仿真技术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状况进行模拟的研究,基本上统一于对内部关联性存在的认可,并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如Nozick 等利用马尔可夫特性描述了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关联关系[1],刘健等则采用系统动力学和MultiAgents混合建模方法模拟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2];另一类则基于这种关联性考虑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时的效应分析,这方面研究以Haimes 等将Leontief 经济学模型应用其中,提出失效输入/输出模型为主要标志,提供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与外界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的新模式[3]。后续学者基于此模式具体分析了在特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变化规律,如Garg等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模拟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部分系统失效情况下的运行和恢复情况[4];吴之立等在肯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存在复杂关联的前提下,建立了供需关系网络模型以应对紧急状态下备用资源的分配问题[5];胡爱军等以极端天气这一自然风险因素为例说明了基础设施在风险影响下的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问题[6];除此之外,还包括了部分学者对公共基础设施风险的定性分析[7]。总体而言,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性的认识是统一的,但缺乏针对这一系统面临风险因素的影响时基于设施关联性发生的传递效应的分析,尤其是各设施本身具有的抗风险能力这一能动性要素未被考虑。因此,本文基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风险传递机理构建其不可操作性风险的传递模型,以说明基础设施系统中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过程。

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及其特点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置,公众可以共享,不允许某个人独占或排他的一些基础性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等服务于社会公众,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关系城市或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通常具有重要使用功能和重大社会意义的标志性工程。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还具有公共性、服务性、社会关注度高、配套设施条件、安全性与关联性要求高等特点[8]。

公共性是指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根源以及委托方都是公众,项目成果应当为公众共同享用。

服务性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具有为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是实现公共服务的载体。

社会关注度高。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多、建设规模大、公共资源消耗多,涉及社会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对区域经济文化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一般会受到较高的社会关注。endprint

摘要:

公共基础设施的成功对于城市规划、社会稳定以及国家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性高,且由于其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风险因素多且影响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在系统内部的传递效应。本研究旨在将这一复杂的风险形成过程加以描述,并对其传递效应进行结构化分析。首先,基于风险形成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基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关联性的风险传递现象,其次基于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传递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性。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于管理者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联动防范措施的制定方面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可操作性改善也可以起决策性辅助作用。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风险;传递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06406

2012年7月北京大暴雨,为北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城区多处积水严重,路面交通中断,部分地铁停运,500多架次航班取消或延误。这说明中国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道路、交通、排涝应急等公共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同时也说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是造成某种自然风险因素扩散性传递的重要载体。作为不可抗力的风险因素,管理者并不能改变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很好地预知这类风险带给公共基础设施的损失及其扩大路径,对于风险发生之后的损失控制方案制定有很大意义。因此,准确把握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与风险形成、传递规律,应当作为城市公共工程风险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性的研究集中于内部关联性特征和基于关联性的外界互动研究两个方面。研究方法则以数学模型和复杂网络方法为主。基于数学以及模拟仿真技术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状况进行模拟的研究,基本上统一于对内部关联性存在的认可,并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如Nozick 等利用马尔可夫特性描述了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关联关系[1],刘健等则采用系统动力学和MultiAgents混合建模方法模拟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2];另一类则基于这种关联性考虑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时的效应分析,这方面研究以Haimes 等将Leontief 经济学模型应用其中,提出失效输入/输出模型为主要标志,提供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与外界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的新模式[3]。后续学者基于此模式具体分析了在特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变化规律,如Garg等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模拟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部分系统失效情况下的运行和恢复情况[4];吴之立等在肯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存在复杂关联的前提下,建立了供需关系网络模型以应对紧急状态下备用资源的分配问题[5];胡爱军等以极端天气这一自然风险因素为例说明了基础设施在风险影响下的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问题[6];除此之外,还包括了部分学者对公共基础设施风险的定性分析[7]。总体而言,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性的认识是统一的,但缺乏针对这一系统面临风险因素的影响时基于设施关联性发生的传递效应的分析,尤其是各设施本身具有的抗风险能力这一能动性要素未被考虑。因此,本文基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风险传递机理构建其不可操作性风险的传递模型,以说明基础设施系统中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过程。

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及其特点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置,公众可以共享,不允许某个人独占或排他的一些基础性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等服务于社会公众,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关系城市或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通常具有重要使用功能和重大社会意义的标志性工程。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还具有公共性、服务性、社会关注度高、配套设施条件、安全性与关联性要求高等特点[8]。

公共性是指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根源以及委托方都是公众,项目成果应当为公众共同享用。

服务性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具有为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是实现公共服务的载体。

社会关注度高。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多、建设规模大、公共资源消耗多,涉及社会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对区域经济文化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一般会受到较高的社会关注。endprint

摘要:

公共基础设施的成功对于城市规划、社会稳定以及国家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性高,且由于其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风险因素多且影响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在系统内部的传递效应。本研究旨在将这一复杂的风险形成过程加以描述,并对其传递效应进行结构化分析。首先,基于风险形成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基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关联性的风险传递现象,其次基于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传递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性。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于管理者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性风险联动防范措施的制定方面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可操作性改善也可以起决策性辅助作用。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不可操作风险;传递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06406

2012年7月北京大暴雨,为北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城区多处积水严重,路面交通中断,部分地铁停运,500多架次航班取消或延误。这说明中国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道路、交通、排涝应急等公共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同时也说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是造成某种自然风险因素扩散性传递的重要载体。作为不可抗力的风险因素,管理者并不能改变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很好地预知这类风险带给公共基础设施的损失及其扩大路径,对于风险发生之后的损失控制方案制定有很大意义。因此,准确把握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与风险形成、传递规律,应当作为城市公共工程风险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性的研究集中于内部关联性特征和基于关联性的外界互动研究两个方面。研究方法则以数学模型和复杂网络方法为主。基于数学以及模拟仿真技术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状况进行模拟的研究,基本上统一于对内部关联性存在的认可,并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如Nozick 等利用马尔可夫特性描述了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关联关系[1],刘健等则采用系统动力学和MultiAgents混合建模方法模拟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2];另一类则基于这种关联性考虑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时的效应分析,这方面研究以Haimes 等将Leontief 经济学模型应用其中,提出失效输入/输出模型为主要标志,提供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与外界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的新模式[3]。后续学者基于此模式具体分析了在特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变化规律,如Garg等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模拟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部分系统失效情况下的运行和恢复情况[4];吴之立等在肯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存在复杂关联的前提下,建立了供需关系网络模型以应对紧急状态下备用资源的分配问题[5];胡爱军等以极端天气这一自然风险因素为例说明了基础设施在风险影响下的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问题[6];除此之外,还包括了部分学者对公共基础设施风险的定性分析[7]。总体而言,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关联性的认识是统一的,但缺乏针对这一系统面临风险因素的影响时基于设施关联性发生的传递效应的分析,尤其是各设施本身具有的抗风险能力这一能动性要素未被考虑。因此,本文基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风险传递机理构建其不可操作性风险的传递模型,以说明基础设施系统中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过程。

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及其特点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置,公众可以共享,不允许某个人独占或排他的一些基础性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等服务于社会公众,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关系城市或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通常具有重要使用功能和重大社会意义的标志性工程。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还具有公共性、服务性、社会关注度高、配套设施条件、安全性与关联性要求高等特点[8]。

公共性是指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根源以及委托方都是公众,项目成果应当为公众共同享用。

服务性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具有为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是实现公共服务的载体。

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12

一、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操作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理论力学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内容,它主要研究的是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具备很强的实践、理论和综合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机械设计综合能力等起着重要作用。

(二)实践操作教学现状

当前不少职校教师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操作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演示、验证”教学方法,而“设计型、操作性”的教学用得较少。教师在实践教学之前,会把整个教学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实践报告的格式,甚至是每一个操作步骤得到的结论和数据都写得很清楚。由于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操作性、研究性,影响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这种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主体,重按部就班,轻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大大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削弱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操作教学的意义

职校中的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针对这种现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是何等的重要。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更需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

(一)利用实物,增强操作的直观性

当前,中职学生平常生活中鲜有机会接触到机械设备设计。因此,他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对一些复杂的结构产生陌生感,也无法更加直接地将这些结构都想象出来,即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学生理解的难度也较大。因此可设置专门的机械设计陈列室,展出与生活、生产有关的新型机构、模型和实物,将零部件的结构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进一步提高对具体零件模型的感知,从而发现模型的特征,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自己动手,丰富操作的体验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必须要改变当前只侧重于验证和认知类的实践教学,比如之前主要开展的实践活动有齿轮范成法加工实验以及带传动效率实验等,这些其实都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演示类实验活动,把操作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改变以前那种教师几乎包办所有操作程序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比如,我们做机构自由度实验时,除了给学生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陈列柜外还补充一些与生活、生产有关的新型机构和典型机模型和实物,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机构和零部件,并且可以亲自动手装拆机器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实践操作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三)增加设计,实现操作的全程性

机械设计基础中,结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机械零部件的设计都需要按照不同的设计理论计算出主要参数,然后根据每个零件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其计算程序一般比较规范,但一旦到了结构设计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要综合考虑加工、维修、材料等,这些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此教师可事先准备各种长度的轴、杆、滑块等构件,引导学生展开探索,自己动手设计、组装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机构和机器,在评价、比较后学生完善设计方案,绘制加工图纸,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更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计算、设计、绘图、加工整个过程的全程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社会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全程参与中增强操作能力,为他们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在机械专业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训练并培养学生机械操作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主要研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工作原理等,它涵盖了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中职课堂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突出实践实训环节,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探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木薯变性淀粉下一篇:网络故障排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