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2024-05-08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精选12篇)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1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本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许多用人单位需要掌握这方面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然而,在高校中,普遍反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包括枯燥而繁杂的理论,往往又不能真正应用于操作系统的现实中,纯粹是各种原理和算法的罗列,教与学都觉乏味。所以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学方法,改进这门课程的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分为如下步骤:明确该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难度;设计学习内容;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下面,我就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改革模式,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进的具体计划和教学实践[1]。

2 工作任务的设置

我们先把《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总结归纳[2]。例如: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系统修复,系统还原,系统更新,快速启动系统等。数据恢复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硬盘数据恢复,移动存储设备数据恢复等。系统安全维护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杀毒软件的安装及更新,防火墙原理及应用,系统和软件的漏洞补丁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新的岗位以及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适时而变。

3 教学内容改革

教师要根据具体工作任务改革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在普通高校中,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大多是各种原理和算法,学生理解困难并且不能应用实践。这里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工作任务的设置,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结合,即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又能使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软件的运行异常的解决,教师可以在此引入进程管理原理。软件的运行异常主要表现为运行速度慢、自动关闭、功能菜单受限,原因在于各方面,其中由软件原因引起包括,系统文件的误删除、系统初始化文件遭破坏、动态链接库文件误删除、硬盘剩余空间太少或碎片太多、启动的程序太多、非正常操作。让学生自己考虑这些原因,先不给出答案,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当然,学生在没有深入研究时是不能得出准确的回答。这样教师就可以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说明原因的背后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在起主导作用,随即提出进程管理概念。之后,可以把Windows的主要系统进程介绍给学生,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列出的进程中,使学生能够区分哪些是系统进程哪些是用户进程,以及排除异常进程。

例如,对于服务器系统日常管理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计划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对于Windows下计划任务的设计,深入介绍dos命令,主要是常用命令的参数应用,由此引入批处理文件。介绍常见命令完成的批处理文件,比如,系统垃圾清除批处理文件,包括删除系统盘下所有的扩展名tmp文件、log日志文件、gid临时帮助文件、bak安装时产生的临时文件、old备份临时文件等功能。对linux系统下计划任务的设计工作,包括rc.local脚本设计、at命令、crontab命令。rc.local脚本中是在开机时就进行的工作,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将命令写入/etc/rc.local。

例如,对于系统编程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操作系统有关的编程任务。利用系统编程接口函数设计有关操作系统的软件,比如查看CPU内存使用情况,硬盘磁道修复,网络编程。

例如,数据恢复人员涉及的工作任务之一存储设备数据恢复,在此引入操作系统文件管理原理。使学生认识到文件删除并不是就不存在了,只是该文件所在的存储空间不作标记,可以分配给其他文件使用,只要存储设备没有存入新的文件就有恢复误删除文件的可能。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软件,比如:Easy Recovery、Final Data、Data Explore数据恢复大师、Recover My Files等。

4 教学实践

改革教学内容后,还有关键环节教学实践。再完美的设计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得到满意效果,这里介绍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3]。

首先是教材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引入很多原有《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没有的内容,并且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岗位的设置会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较快。因此,教材的选择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教师不能也不必按照所选教材按部就班介绍。教师可以自编教材或讲义,当然网络资源也是很好的辅助教材。

接着是教学计划设计,根据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情况,把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其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

最主要的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它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提问、讨论、总结。根据教学计划,首先提出当堂课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比如,工作任务数据恢复。教师先介绍数据恢复的重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原因引起数据丢失。

教师可以总结导致数据丢失的原因包括:数据误删除、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存储设备部分受损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这是一项实用技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应用到。接着教师介绍为什么可以恢复数据,引入计算机操作系统文件管理概念。接着提出问题:怎样进行数据恢复工作?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软件,然后教师介绍几种数据恢复的软件,并演示其使用方法。接下来就是工作任务实践的过程,利用上机时间让学生练习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并深刻理解文件管理的原理。

5 结论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不感到课程枯燥,教师也不感到理论难解。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主要任务就是工作任务的设置,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工作任务的设置也要根据技术的发展有所调整。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理论的支持,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18-2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20):2-4.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5-17.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2

Xxxxxxxxxx

这学期我11农经2班的计算机操作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说实在的这学期11农经2班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增大多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技能鉴定,经常对差生进行辅导,查缺补漏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强化,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理解计算机的操作。

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打字比赛取得好成绩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与苦心。

这一学期,我很满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当多的学生应该能通过技能鉴定。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操作系统系列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 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高瞻远瞩,很早就开始重视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操作系统课程已发展为由计算机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操作系统B,Linux内核分析等多个模块有机组成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系列课程。

2 当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操作系统本身具有理论抽象、涉及面广、原理性强等特点,加之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至于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践运用了。

(2)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操作系统课程与计算机软、硬件等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并对实践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时,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但是,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高等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甚至有的直接跳过这一块,单单讲一下理论要点。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误认为这只是一门理论课,实用价值并不高,久而久之,对这门课的学习也就缺乏了兴趣。因此,教师在操作系统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知识体系单一

当前,很多教师在操作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关联。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时候,整个学期下来,讲的全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容,而对Linux操作系统、高级操作系统等其它相关课程的内容只字不提。结果,本来应该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几门课程,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孤立开来了,在对操作系统原理的深入理解上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操作系统系列课程教学中,在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容乐观。所以,面对当前严峻的教学形势,丰富课堂知识结构刻不容缓。

3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1)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拘泥理论教学,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而且伴随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教学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学会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改善,课程组认为,教师应该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变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参与,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为避免“满堂灌”,教师课前可事先根据内容需要准备几个适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适当的时候提出,并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而非给出答案。

在理论讲解上,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死锁的解决方法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各解决方法的原理、优劣以及代价等。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将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学生也易于接受。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对于复杂、难懂的客户、服务系统中的通信过程,可直接通过一幅动画体现出來,表达效果既生动又易于理解。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必须在教研活动、学术交流上多下工夫,让学生能够多多了解现代操作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具体措施:不间断地举行定期或不定期教学研讨会,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并组织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等。

(2)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操作系统本身具有难度大、应用型强、案例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视为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主要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算法的理解;应用实验主要介绍现代主流操作系统(如UNIX/Linux等)及其系统编程技术,致力于训练学生在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动手能力;而综合实验主要促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开源码分析,内核和应用模块设计等。目前,这些措施在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系统编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拓展知识体系,加强各相关课程的耦合度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是一门难度大、应用性强的课程,并且与其它课程有着很高的关联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各相关课程衔接起来,紧密耦合,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对各课程交互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对操作系统进程管理的讲解过程中,可采取“插播”方式,比较介绍一下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两两之间相互对照,内容清晰、明了,学生课堂知识消化也更快。

4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善,而不能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主观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4

一、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内涵

首先, 从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虽然当前高校在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上都有很大改善, 但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上与市场期望仍存在明显差距。用人企业普遍希望毕业生能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但大多毕业生却暴露出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满足市场实际人才需求的迫切措施。其次, 从学生教育需求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学科能力包含了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开发与应用能力。信息社会背景下赋予了计算机专业以技术为主的特征, 也是就说要求从业人员能够站在系统的观点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在理论知识中获取的各种能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形成。

计算机实践教学大体上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四个大类。课程实验通常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方面内容, 两者都与课程的理论教学密切相关, 并且都应作为教学计划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出现。课程设计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 并且同课程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强调综合性和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是课程设计中重点内容, 在学科课程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起到关键性桥梁作用, 一方面从作用效果的角度看比单独的课内实验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从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是指学生以科研题目为目标, 对此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出最终成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从而起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作用。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最强的环节, 其中承担这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任务。专业实习是指学生通过直接接触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与知识领域

(一) 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首先,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具备以下两能力:其一, 基本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特别是具体的开发技术和技能等, 这一能力是学生今后就业的重要保障。其二, 从总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则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 根据新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仍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并且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

(二) 与能力结构相关的知识领域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与能力结构相关的知识领域主要包含三个方向:其一, 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训练。其二, 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包含了设计基本方法和数据结构基础。其三,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 包含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等。

三、实施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案

(一)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和培养学生的系统眼光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也是实践教学的工作重点。首先, 教师不应将实践教学看作零散的教学单元, 而是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体系。其次, 教师要明确实践教学在总体培养目标重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对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进行整体把控, 同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衔接, 使实践教学构建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后, 实践体系的设计上要突出难度层次的划分, 体现循序渐近的要求, 一方面在内容上既要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还有具备体现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环节, ;另一方面在难度在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又要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探讨的作用。

(二) 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 课程实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丰富的教学内涵, 实验内容既要同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又必须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所服务, 其次, 综合课程设计作为一门单独设置的课程要求以课堂讲授为辅, 实验操作为主, 将多门课程的相关实验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三) 创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

创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当前探索培养新型信息化人才的一种教育新模式。首先, 高校要充分借鉴计算机学科建设的成果以及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 以原理性验证实验为核心、强化综合课程设计、突出创新实践活动三个层次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次, 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可将基础实践能力训练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贯彻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念。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系统发展专业性、学科研究交叉性、技术应用通用性等因素的影响, 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已逐渐在转变,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建实践基地来实现实践教学对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继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J].计算机教育, 2007 (11) :25—27.

第九课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参考四川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九课-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课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操作系统,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及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对象是初一

(七)年级同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县及学校,各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及教学要求不统一,能力水平不齐,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学习者本身年龄也不断增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能更科学地理解知识,学会变通,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

三、教学目标

目标难度 知识与技能 行为目标

(1)知道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地位,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通过练习对比 dos 与 windows 系统的区别。

(2)知道现用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3)体会计算机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管理作用及 windowsxp 操作系统的安装及启动的基本过程。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探究精神。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教学难点: 对 Dos、Windows 操作系统特点的理解及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启动及安装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学课件,及 windows xp setup 演示软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教师活动

师:刚组装的计算机能直接使用吗? 师:为什么呢? 师: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 道,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 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而我们刚组装的只是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而已,也就是“裸机 ”,“裸机 ”是不能直接使用的,还需要我们给它安装一系列的软件才行。那么面对这么多的软硬件资源,就必须要有一个管理者来进行合理统一的管理才能 使计算机正常工作,这个管理者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学生学习活动

生:不能。生:没有安装软件 设计意图 学习新知

9.1 计算机的 管理者-操作 系统 9.1 . 1、计 算机操作系 统人的地位 及作用 最初的计算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人们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 机,直到后来操作系统的诞生才使 得计算机普及开来。师: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有什么作 用呢? 师:对,它一种系统软件,就象一 个总管家一样负责计算机软、硬件 资源的全面管理,是电脑和人进行 沟通的工具。操作系统的任务: Cpu 管理,存储器管理,外部设备 管理,信息管理 师:同学们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的 操作系统呢? DOS 操作系统,它是 1985 年到 1995 年的个人电脑上最主要的操作系 统,那么 DOS 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 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 Windows98 中的 MS—DOS 来模拟 DOS 操作系 统。(1)进入 MS—DOS 环境 单 击 “ 开 始 ”——“ 程 序 ”——“MS-DOS 方式 ”,进入到 生:管理计算机的 软硬件资源。9.1.2、操作系统的发展

生: Windows 及 dos ①请大家在键盘上 输入 time 然后按回 车键,观察执行了 什么操作;time 英 文愿意为时间,每 条指令皆为英文及 缩写,请各位同学 体验 ms-dos 状态下 的部分指令的使 用:

DOS 操作系 统 采用 的是字符界 面,用户对电脑 的操作一般 通 过键 盘命令完成,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界面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掌握。

DOS 环境下。进入 DOS 操作系统后,我们发现界 面不是桌面和图标,而是这样的一 个黑色的字符界面,在字符界面中,我们只能通过键盘输入字符命令来 指挥计算机工作,计算机完成一个 命令后,会出现下一个提示符,又 可以给计算机发出命令。(2)在 DOS 操作系统向计算机发出命令(3)老师小结 DOS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字符界面,用户对电脑的操作一般通过键盘命 令完成,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界面 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掌握。师:计算机除了 DOS 和 Windows 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 最先是七十年代在 IBM 的大型机上 推出的操作系统,常见的操作系统 有: 1)曾经的霸主-dos 2)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 windows 3)价廉物美的小企鹅---Linux ②date:时间,, exit 退出等命令,抽问 回答,体会命令状 态。③再请问在目前使 用的操作系统下如 何查时间及日期 生答:查工作栏右 下角的图标。④请同学们按小组 讨论总结一下 DOS 和 Windows 两个操 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并填写 48 页的表格(并请学生分组回 答讨论的结果)。3-5 分钟,体验多任 务,请任意打开你 的游戏或者画图软 件,再 按 一 次 ctrl+alt+delete 键,被执行的程序可列 出,开机的被加载 的进程也可见。9.2、windows 操作系统 9.2.1 windows 操 作系统的发 展

师:同学们都用过哪些操作系统 呢? 师:对,同学们说的都是现在最常 用的 Windows(台湾称 “视窗)操作系 统,1985 年推出了第一代的 WINDOWS 系统 1.0 版 继而发展出许多后续版本。安排上机五分钟,请各位同学阅读 教材 43-45 页内容,了解自 1985 年 以来的 Windows 版本的功能演变。师:提问,还知道最近几年微软(Microsoft)推 出 的 新 的 操 作 系 统? 【解释版本的概念:版本号(version number)是版本的标识号。每一个操 作系统(或广义的讲,每一个软件)

生 : 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XP,从 图示 能理 解即可,(如 果 学生 理解 能 力较 好,生: 新版 windows7,这 部分 可能 windows8.略 讲过,新 版 本可 以让 学 生上 网查 生:如果常使用的 询,可 以加 软件不能在新版的 深 后面 系统 操作系统下使用,启 动 的 理 只 能 采 用 兼 容 模 解,式。据情况确定安 装操作系统的版 本,保证软件正常,稳定的运行。都有一个版本号。版本号能使用户了解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否为最新 的版本以及它所提供的功能与设 施。】 师:是否你有必要安装最新版的操 作系统 windows8? Windows XP 概述 采用了图形用户界面,把操作对象 以形象化的图标显示在屏幕上,通 过鼠标操作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处 理任务。

(1)直观、高效的图形用户界面 Windows 的用户界面统一、美观,便于操作者学习和使用,Windows 所有的程序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基 本外观,包括窗口、菜单、工具条 等,使用者掌握了其中一个就不难 学会其他软件的基本操作。(2)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环境 多任务: 它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是以窗口的形式出现在 桌面上,多用户:还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为每个用户保留独立空间,不同的 用户在登录时通过输入不同密码进 入到自己的设置环境中。WINDOWS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安装

1)WinXP 的安装、启动和退出 装系统时已将 WinXP 系统存储在硬 盘中,启动时从硬盘中调入 WinXP 的核心程序,并由 WinXP 控制整个系统 任何计算机程序只有调入内存后 才能被执行

2)启动和退出 安装 windowsxp 操作系统(需要五八分钟的操作时间)桌面:启动时显示,放有各种应用程序 和数据的图标,可 以重叠显示窗口 窗口:应用程序为 使用数据而在图形 用户界面中设置的 基本单元 图标:指代意义的 图形符号,快捷传 达信息、便于记忆的特性,菜单:将系统可以 执行的命令以阶层 的方式显示出来的 一个界面老师在讲解中顺便 讲解 windows 操 作 系统的界面及简 单的 鼠标操作 1)窗口操 作: 2)图标操作 3)文件的操 作 9.2.2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特 点 巩固、深化

传 xp 安装演示软 件,学生自行体验 安装过程

仿 真软件,请注意屏幕的安装提示及说明,安装序列号及用户名可任意输入,在真实环境下

请输入正确的序列号,尽量理解记住这些过程 拓展

1)怎样给你所作用的用户加上密 码? 2)是否电脑只能安装一个操作系 统 3)手机使用什么操作系统? 4)如果开机时不能进入 windows 程序界面,可能有什么原因?

启动百度寻找资 料。通过我的电脑-管理-本地用用户组-Administrator-设置 密码 生:可以安装多个 操作系统,但是要 安装不同的的磁盘 内。生:安卓 Android,苹果 iOS,Windows Phone 等 生:启动程序出错

拓 展内 容较 难,可 以思 考,不 用讲 得 太 难 太 深,但 应当 给 学生 一个 思 考 的 思 路。学 生对 于 开机 加密 的 操作 很感 兴趣,评价 总结反思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6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普遍需求,使得计算机专业实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具备较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为抢手。为此,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的目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计算机技术实用型人才除了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第一,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定位,以打造学生高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并注重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领会并感悟,进而突破教材的思维定性,达到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专业人才的目的。因此,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第一,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与实际脱节。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任何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基本理论是每位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是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受课程体系影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最为突出。

第二,学生基础差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弱。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基础薄弱,因此,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較弱,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第一要务,因此,需要认清学生现状,结合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对专业教师的必然要求。

第三,原有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用人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主动、学习主动。

3.培养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措施

为了改善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状况,进行以提高实践教育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也是当前最迫切的话题。从我个人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减少计算机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从而达到以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理论为辅的目的,以达到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增加计算机实训课时数,如会声会影、Photoshop、Dreamweaver等能激发学生感兴趣又能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

第二,通过国培及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更要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第一,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多为专业教师提供进入相关行业的学习实践机会,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使教师提高实践操作经验;第三,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选派教师培训学习,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转变。①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不能一贯“照本宣科”,多实践,带动学生到计算机专业实训室上课,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等,多让中职这些平时饱受挫折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

第四,加大计算机专业设备的投入。较好的计算机专业设备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的基本保障,即使专业课教师教得再好,如果无法实践训练,那只是一纸空谈。因此,计算机专业设备,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标准》来配备相关专业实训设备,以满足实践操作能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7

一、着点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引导者的作用。部分学生家里配有计算机,这些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只是浏览网页与进行游戏操作,并不是完全了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例如:计算机的关机与开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充分了解计算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因此,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计算机,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功能,并将计算机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在小学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使用计算机作图工具画图时,教师只需要简单讲解作图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选择各种作图辅助工具,亲自动手作图。虽然开始阶段学生作图比较缓慢与笨拙,但学生享受这个摸索的过程,当完成作图后,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规范操作,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

小学计算机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方式不一样,计算机教学需要在相关程序的指导下展开,因此,规范操作计算机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操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并加强引导与监督,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指定操作的任务[2]。例如: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地巡视与指导,学生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讲解与指导。还可以使用局域电子教室监控转播、语音对讲、遥控辅导等功能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实践技能。

此外,小学生上机操作内容一般包含:计算机简单操作与基础常识的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实践、文字处理与汉字输入工作,这些都是学生应用计算机时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对于今后的计算机使用与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如:学生在录入汉字时,需要重视学生指法训练,给学生选择适合练习的指法软件。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全方面考虑学生对于游戏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选择具有游戏功能的指法练习软件,该游戏可以升级与过关,这样学生就可以愉快地练习指法。此外,在指法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指法正确性以及规范性,在每一节计算机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都要让学生练习几分钟指法,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小学生指法盲打能力与准确性。

三、激励自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

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小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不断探索计算机知识的奥妙。如果小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十分被动,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见,提高小学计算机的学习效率,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计算机知识,并对学生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只有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励学生不断突破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知欲,进而提高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如:在讲解Word 2003艺术字的处理、文字处理与图形处理工具以后,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画报,且画报要有图画与文字。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在有关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计算机上机操作的能力,并予以学生肯定与鼓励,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

四、结束语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教学的研究 篇8

1、课程内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于操作系统这样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的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很难有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连创建进程的函数都没有用过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对进程与线程之间的区别有真正的了解。同样,一个没有分析过内存分配源代码的人,也很难对虚拟存储管理有太多深入的理解。而当前操作系统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理论教学上,实践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操作系统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老化,手段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验兴趣不大,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数偏少,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要求。

目前,国内高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3种类型:使用操作系统、模拟实现操作系统、设计操作系统。由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对某一具体操作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大多数学生在做操作系统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许多操作系统的实验更像是在做数据结构的习题,能够帮助理解操作系统某一功能或机制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做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太少,缺少课程学习心得,缺少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少,这些均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理论而轻实践,或者说,实践内容不合理是当前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1.2 先行课和后继课开得不够合理

有些学校较早开设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甚至把操作系统课程开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或程序设计课程之前,无形中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不便,使得实践环节落空。由于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设计的联系都比较密切,缺少了这些前导课程的学习,可以想见,学生只会把操作系统原理看作是"空洞"而枯燥的理论。

1.3 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割裂比较严重

有些课程与操作系统联系比较紧密,可是在学习时却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与数据结构及程序设计等课程割裂的情况也较为严重,使得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理解起来难,实践起来更难。

1.4 教师和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对教师要求都较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懂得操作系统原理、懂得硬件工作原理、熟悉软硬件编程;对学生综合知识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编程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要求这么高的课程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就对学生降低要求,忽视实验环节。又由于操作系统不像其他应用软件,学习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学习了Flash就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动画,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许多学生不重视操作系统,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

1.5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着重老师教,学生思考比较少,实践更少。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较少被采用,课堂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

针对以上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操作系统的教学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二是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三是合理制定操作系统实习项目的内容。

2、教材和课程内容的选取

结合IEEE和ACM推出的"Computer Curricula 2001",以及"中国计算机科技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操作系统课程设置不仅要强调操作系统实现的功能,更应该强调它的功能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目前国内大学的操作系统教材多数偏重于理论教学,基本上按照操作系统提供的几大管理功能来组织教材内容,讲述的都是操作系统某一功能设计的理论,几乎不涉及一个具体操作系统的实现细节。而一本好的操作系统教材应当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一个好的折中。这种安排不仅可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而且可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基本原理是如何应用到真实的操作系统中去的。在教材中应当有对某一具体操作系统,比如MINIX或LINUX操作系统较为详细的分析,这样学生才不会陷于空洞的理论当中,也能激发学生研究操作系统的兴趣。

目前有许多的有关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进行分析的书籍,笔者认为,这些教材并不适用于高校当中的有关操作系统方面的教材。原因如下:1、操作系统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如果要理解书中的内容,必须具备对具体的硬件平台的相关知识,比如对INTEL处理器的结构和指令系统要有相当的熟悉程度。而这些内容在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原理课程里面并没有体现。缺乏相关的知识做准备,学生很难理解书中源代码的意思,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受挫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事实上,全面的阅读LINUX的源代码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全的任务,不要纠緾于代码的实现细节当中,否则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操作系统原理。2、掌握必要的理论是必须的。而在这些书籍里面,对操作系统设计理论的描述又显的单薄。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思想思考方法包含在操作系统的设计理论当中。比如进程的调度算法,还有实存管理当中的存储分配算法,这些算法反映的思考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理论是创新的根本。

理论和实践的平衡是选择操作系统教材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本好的操作系统教材应当兼顾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南京大学孙钟秀老师编写的操作系统教科书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3、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让一种具体的操作系统,比如LINUX操作系统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样也需要合理的分配各章节的教学课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就需要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加一些对某一具体操作系统讲解的部分。使学生熟悉1~2种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比如在讲解进程一章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LINUX操作系统提供的关于进程的系统调用接口,比如fork () 、kill () 、sleep () 、wait () 函数等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有关的知识之后,会有助于加深对进程管理方面的理解,并且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知道如何下手。同样在讲解到存储管理技术时,特别是虚拟存储管理技术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有关INTEL处理器对存储管理的支持。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讲解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部分时,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哪些是硬件提供的对存储管理的支持,哪些是操作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讲解,只有这样,学生在结合教材上讲解的理论时才能有更加深的理解。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些和学生实践结合的较为紧密的课程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应当有所取舍。比如操作系统理论中,进程管理和存储管理是重中之中,应当使学生对这些章节有深刻的理解,分配的课时就应当多一些。

传统的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要的原因仍然在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能产生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给学生适当难度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从而对操作系统产生兴趣。比如,在讲解进程时,可以让学生编写进程创建的一些小程序,同时鼓励学生去阅读部分有关的进程调度方面的源代码,并写出阅读报告。同样在讲解文件系统方面的内容时,则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些文件操作的一些小程序,比如统计文件单词个数的程序等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才能学习好课程。

同时,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自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安排学生自己剖析实例操作系统源程序中相应的功能模块,要求学生给出详细注释和流程图,以检验其学习效果。教师通过提供源信息 (源程序、指导性框图、思考题) 、个别答疑并组织学生专题讨论的形式成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此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一教学过程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

4、合理的制定操作系统实习项目的内容

课程实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习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理论过程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操作系统课程,如果没有有力的实践环节加以配套支持,学生学完操作系统之后,仍然对操作系统究竟如何实现感受到茫然,难于真正掌握其设计技术。操作系统的实习有操作系统实验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两个内容,实验应该与课堂讲授同步进行,而课程设计部分应独立进行。

操作系统的实验平台可以选择MINIX操作系统或LINUX操作系统。上述系统源代码公开,且结构简洁明了,因此可作为学生剖析的对象。再者,上述系统易于修改,并提供自编译功能,因此学生可以对原代码进行修改,重新编译后执行,以便对实验加以验证。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某一具体的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的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难度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是最复杂的软件系统之一,它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如果学生缺乏对某一方面知识的了解,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课程设计是有很大难度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度"的把握。如果课程设计布置的过于简单,比如只是让学生去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API接口,那么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操作系统某一方面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但如果过于复杂,比如让学生去写一个存储管理程序的替代算法,那也有些勉为其难了。学习完操作系统以后,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去编写一个实用的操作系统,那还需要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学习。但通过课程设计或实习,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某一方面的较为具体的设计细节。

课程设计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系统源代码,并要求学生做出源代码的注释,写出相关的实习报告。比如LINUX系统中对进程管理部分的代码等等。总之,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操作系统的内部,对操作系统的设计有总体的把握。

5、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操作系统的授课教师需要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尤为全面和熟练。硬件方面,除了对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非常熟悉之外,还需要对某一特定硬件平台,如INTEL处理器的资料熟悉和了解。软件方面,需要数据结构,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及部分编译知识的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把握教学的内容。所以对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只有组织者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操作系统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我们不断钻研计算机理论,跟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步伐,而且要求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上做出不懈的努力。笔者在本文中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摘要:针对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更高要求, 文章探讨了改革现有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提出了若干提高操作系统教学效果的建议,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操作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湘贞, 曾宪权《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延辉, 许倩霞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 :91-93

[3]肖竞华, 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 68-70

计算机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我们结合社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 积极研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改革, 提出了“增加实用知识, 强化实践技能, 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想。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等计算机技术与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整合, 把中英文录入技术、系统与网络应用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制作技术、简单网页设计技术和Office综合应用技术作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 形成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6+1”课程内容体系。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理论和工作过程导向, 重新组织了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案例中, 整个课程内容形成了认识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应用、Word图文排版、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Office综合应用七个模块20个案例, 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二、融合信息化服务专业知识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素养, 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 而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教学中, 职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直处于脱节的现象。我们非常注重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与学生专业能力的结合, 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多次探索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融合, 开发了符合我院各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15种, 见下表。教学活动中, 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 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 从而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引入案例一体化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 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引入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教、学、做同步进行, 边讲边练, 边做边提高, 教学过程一体化,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四、推进的能力培养方案

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 将学生的能力锻炼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条线,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介绍学习情景, 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 教师和学生同时实施操作的案例, 以教师展示的实际效果为主,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模仿本次课的学习情景提出的工作任务, 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案例, 以巩固性训练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的训练任务, 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 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一直都被当作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合理有效地通过考试来引导学生强化能力的训练?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提出了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计算机“6+1”能力考核方案, 将考核分为中英文录入能力、系统与网络应用能力、图文排版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网页制作能力六个子模块和一个Office综合应用能力模块, 六个子模块分别仿真实际工作环境, 创设考核任务, 在教学中实施学生能力的测试, 方便教师实时监测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 合理调节教学实施的进度。整个教学活动实行教考分离, 实施融合六个子模块的Office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 将6种计算机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 升华为计算机信息化基础核心能力。

六、校企合作共建, 提供社会服务, 构建工学结合的学习环境

在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积极开展社会合作, 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共建课程, 共同培养人才。一是开展顶岗实习, 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二是开办文印社, 对外承接文印业务, 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该活动中, 提高办公业务的操作能力, 方便群众, 服务社会;三是为社会进行计算机基础培训, 先后为企事业单位办公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培训、为学院各系部教师进行办公自动化培训、为下岗职工举办再就业电脑培训、为残疾人免费上门电脑学习培训;四是对社会开展计算机考试培训, 多次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的培训工作, 每年培训考生200~300人左右, 合格率较高;五是通过网络答疑, 为学生和社会人员免费提供办公自动化的咨询和答疑。

自我院实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以来,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066年学生参加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德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9) .

[2]熊发涯.高职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7 (13) .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篇10

1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从主观上看, 学习操作系统的“无用论”思想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因为操作系统不像其他应用软件, 学习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许多同学都轻视操作系统, 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从客观上看,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扎实的数据结构基础和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 所以大部分同学对操作系统课程本身就存在一种畏难情绪。

1.2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中媒体使用不当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学生集中起来, 以课堂讲授为主, 形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现在虽然有多媒体教室, 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课件多是对书本内容的罗列, 对项目式、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少。

1.3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割裂严重。如操作系统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关系,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和数据结构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关系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目的, 显然不是为了研究或开发操作系统, 而是这些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怎样管理有关的系统资源, 以及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应当怎样运用相应的命令和工具软件去配置系统、了解系统工作状况、优化系统。

1.4 计算机操作统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欠缺, 实践性环节薄弱

在操作系统的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实验脱节和教学手段匮乏的问题。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 使得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非常难以设计, 即使有实验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做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太少, 缺少课程学习小论文、课程设计环节。

2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2.1 更新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更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主要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来,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变单向式、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理论学习多、实践动手少, 教师灌输多、学生独立思考少, 接受知识多、创造机会少的弊端, 必须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 充分发挥其特长, 以利于他们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提高。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的能力, 而非简单地学习课本知识”,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放在首位。

2.2 理论教学的改革措施

第一、课程内容的改革。随着计算机系统是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在逐步发展, 原有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前沿技术已不适应, 所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和删减是必要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多机操作系统等在现实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需要增加讲授内容。引入当今最新的Linux系统。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 可适当增加一些各种Linux发行版本在当前国际、国内IT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和Linux新技术、新特色的介绍, 强调Linux系统在当前的广泛应用和对熟悉Linux系统人才的巨大需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但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补充, 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第二、理论的实践化和讲解的通俗化。比如:运用Windows2003实例来分析, 的让学生理解的进程的管理;并将进程的概念通俗化, 讲解进程的概念时与程序对比讲授, 如:程序就像是一个乐谱,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翻阅它, 但乐谱本身是静态的;进程则可比作按乐谱演奏的音乐, 这段音乐有开始和结束, 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 这个演奏过程本身是动态的, 即便重新演奏也决不是刚刚逝去的那段音乐。通过这个通俗的比喻让学生理解到程序是静态的, 进程是动态的两个重要性质。

第三、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采用“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 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 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在体验感受中学习。比如:在介绍内存管理这一单元, 涉及“碎片”的整理, 首先设计情景:请问本班有进行磁盘碎片整理的高手吗?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究学习, 在探究中, 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 找到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任务驱动, 示范讲解”和“传授技能, 尝试练习”讲授新课。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实用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技能型的, 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时代, 实施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培显得尤为重要。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教学对象的创新思维培养, 即理论教学中, 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强调课堂教学的思维方法、激励思维活动、促进思维交流。

首先, 进行对操作系统解剖的课程设计。可以选用Linux操作系统给学生作为解剖操作系统的实验平台。采用替换式实验模式, 因为该系统设计由若干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可独立编译, 并通过新生成系统的运行得到检验, 从而进一步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 同时培养学生对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其次, 进行分析操作系统的上机操作。给学生提供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环境, 使学生熟悉用户接口部分、掌握操作系统的最常用的几十个重要命令和这些命令的主要选项参数、掌握系统调用, 从而了解操作系统的各部分管理技术, 使学生逐步深入并掌握操作系统的本质, 提高开发自己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总之, 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笔者力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深入改革, 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立体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架构。

摘要: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科最重要的核心课程, 学好该课程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以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文章提出了当前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 探讨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丽芬《操作系统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 操作课 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在现代化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适应他们将来的工作需求,是摆在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任教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理论课,主要在电化教室讲解完成;二是实践操作课,由教师导入,主要由学生在计算机教室自主完成。计算机实践操作与理论是并重且相辅相成的,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但计算机的应用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上机操作课不仅要完成大纲的教学要求,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严谨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创新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计算机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实用,主要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主要针对办公自动化应用领域。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上好计算机操作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如何在上好微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更好地上好计算机实践操作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有益探索,下面谈一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灵活合理地安排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例

在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例上,我们以前的经验就是按照每个学年度总课时量固定安排为1:1或者1:1.5。完全按照1:1或1:1.5的固定比例很不合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由于课程主要是理论知识,不需要用太多学时上机操作;在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时,由于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很多,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过多地安排实践操作课的课时,一是浪费时间,二是实践课富余时间过多,学生会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利用游戏等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消磨时间,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后,就会影响以后上机操作课的组织学习。而在学习五笔字型后需要练习时,或学习Word、Excel、Office这些没有接触过的课程时,1:1或1:1.5的比例又显得远远不够,所以在整个课程讲授过程中,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例安排在不影响整个学期课时进度的情况下应做到灵活,把讲授基础知识富余的课时安排在实践任务较重的操作课中,让课时安排更加趋于合理。

二、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间隔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在上课时间上不宜有间隔,这样正好利用学生在理论课中接受新知识后的那种跃跃欲试的状态来激发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学习热情。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室利用多媒体控制中心的广播系统进行理论课讲授,并把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穿插进行,这样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操作课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有帮助。

三、活跃计算机操作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操作课与计算机理论课的课堂气氛应有所区别,理论课课堂主要目的是讲授知识,与其他课程同样要求严肃、认真;操作课的课堂气氛应轻松、活跃,根据每节课的实践操作目标,精心安排导入内容,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学习Word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是怎样排版印刷的,你自己能排出更好的效果吗?再比如,在学习Excel时,我们以本班上学期考试成绩表为例,进行快速排名、筛选数据的演示;在学习网络知识时,谈一谈上网除了可以用QQ聊天以外还有很多的用途等,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理论与实践衔接,以任务教学为主,书本内容为辅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中的自主时间比较多,教师无法百分之百地控制,学生玩小游戏、上网聊天、利用计算机看小说等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事情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只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衔接方面做得不到位。要让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更加有兴趣,我们应该把学习目的具体化,把每节内容细化到每项具体任务的完成,利用实践操作课让学生知道如何完成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从完成每个任务过程中体会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继续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扎实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的目的,力争在课堂中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中表格的制作时,我们让学生自主完成毕业参加竞聘的个人简历表格的任务。这样的任务贴近生活,并且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会涉及。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完成变为主动完成,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教学效果更好。另外,在预留任务时,我们还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用较简单的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达到让学生喜欢这一学科的目的,以后再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后期,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这样不但能集思广益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对以后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的益处。

五、紧跟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软件环境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速度是以季、月甚至是日计的,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所以,计算机课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需求,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条件有限,使用的基本上是一些比较陈旧、落后的硬件设备。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象。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我们应以最新软硬环境为基础进行调整,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及时更新学生实践操作的软件环境,做到讲授与主流运用一致、实践操作与讲授一致。

总之,我们通过合理安排课时比例,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具体任务、明确目标吸引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因材施教,及时更新理论、实践课程内容,保证计算机操作课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与教学实践 篇12

1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内容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 其内容应“以规范、实用、简便为原则”[1], “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需要”[2]。

1.1 护理规范化

护理过程原则上分为计划、实施、评价3个阶段。计划阶段的标准应包括:核对患者信息, 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 对使用物品评估等。实施阶段的标准包括该项操作的具体规定和标准动作等。评价的标准操作是否正确、操作是否熟练等。护理的规范, 体现在过程的规范, 只有把操作过程的每一项细节做到位, 才能实现护理技能操作的规范化。

1.2 操作人性化

一是操作前, 要了解患者的职业、既往史、主要症状、发病部位等。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 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做好各种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准备工作。二是操作中, 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操作的不适感, 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指导患者顺利完成操作。三是操作后, 要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看法, 告知注意事项, 让患者感受护理人员的关爱和体贴, 并对整个操作进行自我评估。

1.3 理念先进化

操作要体现现代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操作的对象是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反应与常人不同, 心理处于相对封闭时期, 因此更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和关怀,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要求, 使他们得到心理的安慰。操作要做到严格、认真、细致、准确、熟练, 保障患者的安全。另外, 物品的准备程序要明确规范, 摆放有序, 放置适当, 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简化操作程序。

2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制定

2.1 标准制定的原则

标准制定要具体、灵活、实用, 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制定要以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标准制定要跟踪考核护理的全过程, 既要考核护士的操作水平, 又要考核服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

2.2 标准评价的研究

笔者认为,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应分成3个部分。一是操作前准备阶段标准。应包括以下5项内容:护理技能操作理论知识、操作前护士本人及物品的准备、对患者情况的了解、对护理环境的了解、对操作执行的预案。二是操作中实施阶段标准。应包括以下6项内容:无菌技术及“三查七对”、操作时患者的准备、操作流程的掌握、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操作中应变能力、对患者的告知义务。三是操作后总结阶段标准。应包括以下7项内容: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目的的实现程度、对患者注意事项的宣教工作、对患者现存护理问题解决情况、操作完毕终末处理、能否发现新的护理问题、对本次操作的自我反思和评价。每一项标准按完成任务质量和患者、同行、本人和管理者4个方面人员分别进行评价打分。

2.3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发展趋势[3]

一是向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服务, 确保患者的身心安全和舒适方向发展。二是向个性化、个体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既体现了标准的严谨性, 又突出了灵活性。三是向集约化、实用化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护理效率。

3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教学实践

3.1 亲身体会、以身示教

教员要以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为核心, 把标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员。教员要采取各种措施,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虚拟仿真实验室, 把护理技能操作标准贯穿教学始终, 以标准为教学的根本和基础, 以标准为教学的依据和目的, 力求使学员准确掌握, 深刻领会, 灵活运用。

3.2 变化角色, 学会沟通

通过学员、教员、“患者”与“家属”等角色互换的方式, 提高学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学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强化与“患者”交流, 避免各种纠纷, 增强学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3 强化素质、提高能力

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即把学员学到的各种技能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在一起, 做到融会贯通, 提高学员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如:学习患者心理学, 开展操作大比武、组织学员见习、请老学员讲课等。

总之, 通过护理技能操作标准实践, 使之更加科学化、实用化和人性化, 并应用于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 提高了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伯利.临床护理操作考核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 2006, 5 (1) :63-64.

[2] 曹梅娟, 姜安丽.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考评标准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1) :89-90.

上一篇:制定思路下一篇:城市交通信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