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思路

2024-05-08

制定思路(共6篇)

制定思路 篇1

企业投资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 对企业投资的方向、目标和计划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全局的谋划。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分战略, 它决定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并具体表现为企业资金投入的方向、重点及投入资金的数量。

一、企业投资战略的特点

(一) 企业投资战略服从于企业的总体战略

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分战略, 企业投资战略应该与总体战略协调一致, 并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企业投资战略制定的依据是企业的总体战略, 投资战略只能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所给定的框架内进行投资方面的谋划, 包括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组合、投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投资的具体方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企业投资战略也是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分解与落实。

(二) 企业投资战略受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制约与影响

企业投资战略虽然统帅和制约着企业的各经营单位战略, 各经营单位的战略要服从于企业投资战略, 但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各经营单位战略的现状、战略发展方向与目标。此外企业投资战略还受企业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具体战略的制约与影响。

(三) 企业投资战略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向

企业投资战略对企业运用可支配资源起着指导作用。由于投资收益来源于使用资产而非拥有资产, 在制定投资战略时, 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拥有的全部资源, 还应考虑企业可以支配和使用的资源。因此, 企业要注意通过产权投资形式获得对更多资源的支配权。

二、企业投资战略类型选择

(一) 发展型投资战略

发展型投资战略是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指导, 将企业的资源配置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来广大企业的产销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型投资战略一般会取得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的收益水平。发展型投资战略又有集中发展型投资战略、同心多样化投资战略、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和复合多样化投资战略等形式。

(二) 稳定型投资战略

稳定型投资战略是企业在战略规划期内将企业的资源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上的战略。其基本特点是企业满足于过去的投资收益水平, 决定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似的目标, 每年所期望的投资收益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 企业继续用基本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为顾客提供服务。稳定型投资战略的优点表现在可以避免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新市场所必需的巨大投资、激烈竞争和开发失败的风险;容易保持经营规模和资源的平衡协调;避免因资源的重新组合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等。因此稳定型投资战略对处于成熟产业和稳定环境的成功企业而言是极其有效的。此外, 对许多产业和企业而言, 稳定发展也是最合逻辑、最为适宜的战略。

(三) 紧缩型投资战略

当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源条件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难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收益, 以致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 企业常常采取紧缩型投资战略。一般而言, 企业只是想在短期内实行这一战备, 以使企业度过危机, 然后转而采用其它战略方案。紧缩型投资战略按实现其战略的基本途径可以划分为抽资战略、放弃战略和清算战略。

(四) 组合型投资战略

许多大企业并不局限于实施单一的战略, 而是将战略组合起来, 一些可能的战略组合如下:同时组合包括在增设其它战略经营单位、产品线或事业部的同时放弃某个战略经营单位、产品线或事业部;在其它领域或产品奉行发展战略的同时, 紧缩某些领域或产品;对某些产品实行抽资战略, 而对其它产品采用发展战略。顺序组合是指按顺序实行不同的战略, 在一定时期内采用发展战略, 而在另一个时间内实行稳定战略;先使用紧缩战略, 条件改善后再采用发展战略等。

三、企业投资战略制定程序

(一) 确定企业投资战略目标

企业投资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投资战略应围绕这个目标确定企业的产业目标、产品方向、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等。投资战略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为此, 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分析现状, 把握企业现有的能力和水平, 使战略目标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 科学评估企业发展趋势, 又可使战略目标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

(二) 战略条件分析

战略条件分析包括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以及战略态势分析。战略环境分析主要是对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分析, 国家经济政策成尤其是货币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的分析以及行业的分析。内容条件的分析主要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以认清企业自身的实力。战略态势分析则是将战略环境分析与企业内容分析结合在一起, 分析企业应采取的战略姿态。

(三) 确定投资战略重点

企业的战略投资活动应该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 通过战略投资活动调整企业的结构, 使企业不仅获得量的增长, 同时也使其结构得以优化。

(1) 对经营资源的投资重点。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 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企业产权的投资, 同时由于知识存在于使用者身上, 而知识劳动者的想象力、经验等无形资产比企业中的有形资产重要的多, 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2) 对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投资重点。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阶段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不同的, 所以投资重点也是不同的。在产品的投入期, 经营风险非常高, 关键的成功因素是新产品的开发与投入, 其投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开发, 财务上要注意对可行性评价的审核决策。在产品的成长期, 经营风险很高, 关键的成功因素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与全面市场开发, 其投资重点应该放在建立销售网络、广告宣传、建立与销售商的伙伴关系等市场开发上, 在财务上要注意对市场与市场份额的投资评价。在产品的成熟期, 经营风险一般, 关键的成功因素是在最小成本下维持市场份额, 这一阶段发稳定的价格和利润以及竞争者的出现为特征, 由于市场趋于饱和, 新产品吸引力开始逐渐减少, 从而销售额和利润率达到最高水平, 在财务上要注意投资回报和投资增值。在产品衰退期, 经营风险较低, 在这一阶段关键的成功因素是要保持成本最小化和资产变现, 财务上要注意从运行中回收现金流。

(四) 制定投资战略方案

企业要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 制定可行的企业投资战略方案。制定战略方案一般分为轮廓设计、精心设计和前景预测三个步骤。

(1) 轮廓设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 设想各种各样的可行方案。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充分发挥创造力, 大胆创新。

(2) 精心设计是由于轮廓设想所得到的方案比较粗糙, 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完善之后才有实用价值。精心设计主要包括两项工作即确定方案的细节和评估方案的实施结果。

(3) 通过战略执行前预测, 企业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战略执行预算, 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 避免产生太大的资本损失和浪费。企业投资战略前景预测包括战略执行的结果、战略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战略执行的费用等

(五) 投资战略方案优选

企业投资战略的决策是一个多方案之间评价选优的过程。投资战略的选择是在若干个可行的投资战略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在企业投资战略的优选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的总体战略决定着企业投资战略的选择, 它是投资战略选择过程中的起点;企业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对投资战略的选择, 有的企业决策者愿意承担风险, 通常采用进攻性的发展战略, 而回避风险的投资决策者则采取防御性的投资战略;企业在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等一系列的资源, 企业筹集这些资源的能力对企业投资战略的选择有重大的影响;决策者还应考虑竞争者对不同战略的选择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为了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优方案, 必须设置适宜的评价指标, 其指标体系应涵盖盈利性指标、风险性指标、战略的企业适应性指标和战略的社会适应性指标等。

(六) 投资战略实施与修正

投资战略的实施是将投资战略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首先要将战略方案具体化, 因为实施战略方案需要将其分解为可操作为具体方案。其次要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机构, 因为方案是通过组织来实施的, 适宜的组织机构将为企业战略决策方案的实施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企业要根据战略不定期的调整组织结构, 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够有效的进行。同时还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战略进行修正, 以保证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任淮秀:《投资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任淮秀:《投资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朱项平:《投资学基础》, 首都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朱项平:《投资学基础》, 首都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车卉淳:《投资学基础》, 首都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车卉淳:《投资学基础》, 首都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李焕林:《投资学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李焕林:《投资学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制定思路 篇2

李诗坤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理论、转观念、促发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领导。一要抓学习,以理论武装促进思想解放。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教育活动。二要抓典型,以推广典型促进思想解放。局党委和路局今年总结的五个分局的六个典型经验,是我局多年工作实践和解放思想的成果。推广这些经验,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哈局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结合教育活动的实践,进一步培养好典型、总结好典型、宣传好典型,以典型示范和引路,推动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三要抓实效,以工作成果促进思想解放。要进一步搞好教育活动的安排和部署,切实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制定思路 篇3

关键词:经营目标;市场形势;营销思路

近年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稳固,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分析电力市场环境,一是发电能力不断提高,电源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用电环境逐步宽松,电力供需仍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二是电煤供应、价格和气候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电力企业的经营形势仍不乐观。公司正所处在特殊的转型时期,只有通过非常手段、非常措施才可以完成年度利润目标。根据公司所属区域综合情况,分析自身优势及劣势,明确电力营销思路,制定电力营销的工作措施。通过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防地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发电收益,确保全面完成公司年度经营目标。考虑电力市场营销工作分两方面开展——“电量营销”和“热力营销”。制定一套单纯考虑电量销售完成利润指标的“年度电量、电价计划”,并根据实际发生情况滚动执行;各种渠道收集电力市场信息,根据电力市场形势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各阶段方案的制定全力做到具体、可操作、有针对性。

一、电量营销

1.争取基数电量

目前,基数电量属性价比高的电量,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电量按基数电量结算,经贸委在下发的差别电量文件中关于热电联产机组利用小时安排的很高。公司应抓住今年开始供热的契机,重点开展与经贸委关于如何按“热电联产”机组安排利用小时的工作,重点加强与省电力公司关于在机组供热期间少调电、提高最低调电负荷、降低调电幅度,多发供热电量的工作。上半年机组检修期间单机运行,发电能力受限,在发电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应多发性价比高的基數电量。加强与公司相关部门沟通,提高单机运行负荷率及机组效率,保障全厂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供热的有利因素,整体以性价比高的基数电量为突破,优化电量结构,实现多发基数电量的目标。此阶段发电量相对最有保障,保证双机安全可靠运行为完成电量计划和电量交易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基数外电量

基数外电量以“大用户直供电”、“发电权交易”、 “双边交易”以及地方优惠政策电量(如自备替代电量)等为主。基数外电量主要以补偿变动成本为出发点,目前能确定的基数外电价与基数电价平均有6分钱左右的差距(不含税)。“大用户直供电”电量已经通过交易完成,此部分的边际收益也已基本能够锁定。“双边交易”目前的电量、电价不确定因素大,风险较大,公司在积极参与“双边交易”的同时应防止低电价带来的风险。公司在煤耗、竞价容量等因素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采取跟随战术争取了部分基数外电量,保证机组的负荷率,并保留了大部分的发电空间以争取高价基数外电量和基数电量。

目前比例较大的基数外电量应该是“以大代小”替代电量,因考虑到燃料方面的不确定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公司 “以大代小”替代电量的交易。在电煤市场走势逐渐明朗后,结合供热情况确定第二次“以大代小”替代电量的交易电量,交易前争取提前和出让方做好沟通,规避平台交易风险,确保获得替代电量份额。

3.继续开拓大用户直供电工作

开展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的试点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试点交易工作完成后,公司应利用所处区域优势,有效开展与地方大用户的直供电工作,这也是今后电力制度改革必然趋势。公司应重点开展对“联合石化炼油厂”为主的大用户直供电推进调研工作,更广泛的培育大用户,总结试点工作的得失。加强与经贸委、电监办、物价局沟通,跟踪上报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情况,为开展大用户直供电做好准备工作。

二、热力营销

1.要善于用足用好政策

要学会研究政策、运用政策、引导政策。国家关于电力的政策不断出台,要认真研究,分析利弊,把握方向,努力减少不利影响,扩大有利一面,积极用足用好每一项政策,争取更多成果。另外,还要依托研究成果,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反馈意见,影响和引导政策取向。利用供热潜在优势开展“电量营销”,争取获得“以热定电”的调度方式,即便供热受阻、供热量不够标准,在过渡其间争取到“热电联产”政策执行,重新签订《并网调度协议》,核准后按照以热定电方式签订,重点考虑协议中有关“正常运行最小出力”的确定。争取有利于提高机组负荷率、稳定机组电负荷的政策,提高电负荷,提高三公电量,提高售电收入。

2.要善于协调沟通公共关系

关系是资源,关系也是效益。良好的关系是市场营销工作取得好成绩的条件,要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电网企业建立密切友好的关系,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利益,及时反映问题和困难,取得理解和支持,更好地处理企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动用一切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全力攻克经贸委能源处和电力公司计划处。工作参照经贸委文件对我们有利的条款,“区域集中供热热源的公用热电联产机组,在达到热电联产条件前的过渡期应给予政策扶持,其发电量按经贸委年度发电调控计划确定原则安排”在不具备条件时能够按照具备条件安排,是目前的非常措施,使完成年度利润目标工作占据主动。

市场营销是公司对外的窗口,要树立形象,通过优质高效的工作为企业获得利益。加大电力营销力度,全方位开展营销工作,派值长到中调跟班学习、交流。通过生产人员的进一步沟通,争取在日常生产调度中能够提高调度下发的负荷曲线、尽量多的提高发电量,达到提高机组负荷率、优化机组运行经济性指标的目的。

制定思路 篇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改革进展与政策决策方式相联系, 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农民的上下互动的决策过程, 农村出现了巨变。回顾30年农村政策的实践过程, 可以发现有的政策存在难以体现农民的真实需要、有的政策效能不能完整发挥、有的政策边际效益递减快等问题。

1.农民利益未完全得到体现

农民作为农村政策执行中最直接受影响者, 在农村政策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利益。自从实行村民自治后, 农民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和体现, 但是农民利益缺失, 忽视农民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户籍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民工问题、土地征收补偿低等等。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国情所限, 有些是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 有些是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以致实践中出现政策偏差。

2.决策方式存在偏差

目前, 农村实施“一事一议”的决策模式, 形成了“谁受益、谁负担”机制。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下, 农民在地域上、信息需求上、权力集合上比较分散, 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农民意愿整合存在难度。加之, 农村“一事一议”机制给予村民自治的方式使得农民的交易和决策成本较高。因而, 政府在决策时存在传统的路径依赖, 沿袭之前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能否最大化和政绩的考核标准, 如忽视市场需求的生产布局、新农村建设中偏好“新农庄”建设、不顾农民承受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3.政策反馈渠道不广

任何群体的利益表达都需要通过特定组织进行反馈表述, [1]而在目前的政治生活中, 由于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群体较少, 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多。尽管十一届人大选举的2987个人大代表中, 农民代表占总数的比例较往届高出七成, 代表结构较以前而言进一步优化, 代表构成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但从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而言, 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份额还是偏低。虽然各种媒体对“三农”问题关注较多, 但大多数还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 那些远离城市的山村农民的利益诉求还是很难得到社会舆论媒体的关注。一些政策的部分效用或功能偏移不能及时反馈和纠正, 政策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的无效率偏差。目前在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体事件, 其根源多为政策执行反馈渠道不广所导致。

二、农村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是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来规范社会行为的一种基本手段, 是引导社会各方利益集团行为的各种规范、准则的总称。目前, 一些农村政策的实现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对此, 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底是政策本身出现了问题, 还是政策执行方面出现的问题。政策执行是达成政策结果的手段之一, 是将观念形态的政策目标转换为实际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但是, 正如政策决策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决策偏离一样, 政策执行中也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出现政策执行偏离政策制定初衷等现象。[2]

1.信息不对称致使政策执行力度衰减快

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上, 有时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动态博弈局面。由于信息不对称, 在动态博弈过程中, 有些基层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 对某些政策采取不合作的博弈策略或内外不一的执行方针。当执行部门发现上级政策对局部不利时, 执行者往往在表面上会制定与上级政策一致的执行方案, 但在实际执行中仍按照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具体实施方案操作, 使得政策难以得到真实贯彻落实。如农业税取消前, 在乡镇政府运转经费不足时, 可以向农民征收各种费用弥补;在农业税取消后, 当财政转移少于原向农民征收的数额时, 或基层政府正常运行出现困难时, 有些干部对取消农业税政策就有抵触情绪。

2.体制等方面原因导致政策执行进程慢

农村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善提高农民社会生活水平和层次。而我国一直以来形成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得农村中各个家庭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在这种形势下, 政府要了解各地农民真实意愿的成本较高, 使得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时无法全面顾及所有地域农民的想法。因此, 有很多农民对有的农村政策反响不够强烈, 有些只是表面化理解, 知之甚少, 很多偏远闭塞山区的农民甚至还不知晓关于自身命运的一些农村政策内容, 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此外, 一些农村政策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力的投入, 作为直接面对农村的基层政府由于财政收入有限, 很多政策的执行进展非常慢。

3.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带来执行难度加大

农村政策操作性不强也会导致执行失效。一些政策本身比较复杂, 它涉及到的问题很多, 不仅受到主观因素, 如人、管理技术等条件制约, 也受到客观条件限制, 如财、物、时间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资源整合能力差, 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依靠农民自身支撑农村政策在农村的推行。农村政策执行面对的是8亿多农民, 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 包括了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农村存在不同的地域特征, 有的地方执行政策顺利, 有的地方就有可能寸步难行;另外, 部分政策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 相关配套性政策之间衔接还不充分, 政策体系还不科学合理, 也有可能使得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造成政策执行的难度加大。[3]

4.财力分配不合理导致政策实现力度小

1994年, 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物权利划分不同。在分税制下, 中央财政吸收了75%的增值税, 各级地方吸收剩余的25%, 且一些重要的税种全部或大部分归中央所有。这种财政收入划分比例使得中央财政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而没有规定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事权分配关系。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满足财政支出需要, 采取层级下压方式, 从下级财政中抽取资金, 到了乡镇一级所剩财政收入更少, 通常是入不敷出。而直接面对三农的乡镇政府为维持机构运转和解决政策实施前所遗留的乡村债务, 只能采取隐性手段从农民手中获得资金支持, 从而歪曲了新农村政策制定的真实目的, 把农民从一种负担形式拉入另一种隐性负担压力下, 无形中增加农民的潜在负担。

5.沟通渠道不完善致使政策执行偏离原定目标[4]

农村政策执行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政策的有效沟通和宣传。农民作为政策受执行者, 对政策执行状况本应该有很强烈的自身体会, 并通过反馈系统向基层政府反映意愿。基层政府可以根据农民反馈信息对执行方案进行调整, 并向上级政府反映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但实际中, 农民对农村政策执行比较消极被动, 使得农村政策执行效果和评估难度加大。政策本身没有生命, 它必须借助传播系统使得执行机构和受执行者形成有效的沟通。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等级链条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使基层信息无法及时准确的向上层反馈, 从而产生信息扭曲和执行偏离。

6.监控机制不全导致政策纠偏难

任何政策执行过程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出现许多新问题。通过监控手段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减少不确定性。农村政策牵涉到诸多方面利益, 极大的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 而这些利益群体又是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要使政策顺利推进, 监督作用表现明显。目前, 政策执行监督上的突出问题是重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安排部署, 重视形式上的监督, 忽视对政策执行的实质内容的监督。究其原因, 一方面, 政策执行机构中存在广泛的人际和利益关系, 监督机制有点流于形式。权力机关和监督机构职能缺乏独立性, 监督机构办事效率低, 难以发挥监督效果。另一方面, 政策受执行者相对执行机构而言处于弱势, 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情况下, 很难进行有效监督。而其他社会群体因该政策与自身利益无关, 监督意识不强。

7.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冲突产生种种执行阻力

人作为具有主观判断价值的载体, 受思想观念影响, 是具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经纪人, 对政策执行接受程度不同, 而利益得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利益多元化的今天, 新农村政策实质上是将利益在群体间重新分配, 各个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利益博弈。纵向上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 横向上是基层政府部门间的相互利益争取。不同部门之间争抢政策执行权, 是为了利益;曲解规避政策, 大都也是为了利益。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成为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一旦严格执行政策, 就会威胁到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甚至是机构自身的存在。因此, 政策执行机构在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时, 有意不及时纠正, 甚至利用职权牟取非法利益。同时, 政策执行机构对没有有效推进政策执行的人员, 没有形成良好的评估和惩处机制, 而是等到问题严重时才突然采取行动, 进行严厉处罚, 之后又恢复到消极不作为的状态, 造成一些政策执行难的局面。[5]

8.政策执行主体多, 消耗了政策的效力

政策执行主体众多, 政策执行机构条块分割, 政出多门, 政策执行权不够集中统一, 导致职责不清, 相互推诿, 协调不畅, 给新农村政策执行带来阻力。即便是执行机构分工明确, 不同的政策执行机关仍可从自身利益角度对同一个对象执行政策。这就容易造成多个执行主体对同一个政策对象都有管理权, 但没有一个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进行总体负责和规划。有利的事情互相争抢, 不利的事情互相推诿。这说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主体多、执行权不够集中统一、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

9.自发的“农民意识”一定程度上阻碍政策执行

义务教育在农村推行较晚, 目前仍有众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对农村政策理解不深透, 不能正确识别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对政策的认同、支持程度没有预想的那么高昂。加之,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单个农民所要承担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使得农民产生“自利”思想, 惯于“搭便车”, 享受他人成果, 缺乏主动监督政策执行的积极性, 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反馈也因为觉得成本过高而放弃。

10.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降低了政策效用

组织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按照一定规则组建起来的群体。造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大致有:农民组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组织成本高;现有农民组织缺乏效率。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利益表达的有效性和力度, 通常与组织程度高低有关, 组织程度高则利益表达力度大。农户之间居住较远, 信息沟通不畅, 组织成本高, 行为联动能力不强, 农民凝聚力低。农民在面对市场竞争时, 缺乏准确的市场信号导致农产品结构、产量、价格失衡, 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状态的改善。农民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受到条件限制, 有时农民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表达, 也无法对决策产生影响。在政府决策前, 政府不能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农民的呼声、需求;在作出决策时, 政府依靠以往的政策决策程序, 仍偏向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决策路径, 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就容易偏离应有的公正性。而农民自身群体在争取自身权利的过程中易于存在“集体行动困境”现象, 有时会出现群体争取低效率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农民在争取社会权利时产生“外部性”, 自身争取的权利由农民群体集体享有, 使一些农民坐享其成“搭便车”, 而行动的成本由个人承担。这样, 农民个体在争取社会权利时积极性不高, 即使在明知政府政策存在偏离, 也没有及时有效的提出想法。

三、几点对策思路

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是一个严谨和系统的过程, 是经过一定的程序而产生的。因此, 要克服农村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注意几方面问题。第一, 必须从政策制定阶段规范相关程序, 从政策制定角度优化决策组织结构, 完善政策制定、监督机制, 扩大农民利益代表比例;改革乡镇地方政府考核任用机制, 使之工作重心下移, 能为上级部门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准确资料。第二, 在农村广泛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组织, 确立农民利益代表, 使得各级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时能听到多数农民的声音。第三, 在农村政策执行过程中, 必须根据农村社会现实具体情况和对阻碍政策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 继续加强农村政策执行机构体制改革, 整合资源, 精简机构,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第四, 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利益平衡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合理协调工农利益。第五, 改善政策执行环境, 提高农民素质, 健全政策沟通系统, 严格执行地方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注重这五个问题的改善, 我们期待今后农村政策的制定效能更高、动力更优、针对性更强, 更能顺利的执行和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曹信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政治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 2005, (05) .

[2]李敏.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 2007, (04) .

[3]申鹏.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执行阻滞分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03, (28) .

[4]程亿.论“三农”政策执行中的障碍[J].求实, 2006, (03) .

制定思路 篇5

(一) 财务战略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战略的定义给出了不同解释。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有:R uth Bender和K eith W ard (2008) 认为财务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筹集资本并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曹德骏 (2002) 提出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依据自身的初始条件 (包括自身在市场的地位、资产占用状况、拥有的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等因素) , 依据有限的信息, 结合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最经济的角度为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做出有限理性的选择与取舍, 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

(二) 财务战略矩阵

加布里埃尔·哈瓦维尼和克劳德·维埃里在《经理人员财务管理——创造过程》中把价值创造 (投资资本回报率R O IC-资金成本率W A CC) 和现金余缺 (销售增长率G sale-可持续增长率SG R) 用一个矩阵联系起来, 该矩阵被称为财务战略矩阵, 是一种常用的作为制定和评价战略的分析工具。财务战略矩阵如图1所示。

财务战略矩阵假设一个公司有一个或多个业务单位。纵坐标是一个业务单位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与其资本成本率的差额。当回报率差为正数时, 该业务单位为股东创造价值;当回报率差为负数时, 该业务单位减损股东价值。横坐标是销售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额。当增长率差为正数时, 企业现金短缺;当增长率差为负数时, 企业有剩余现金。据此建立的矩阵有四个象限:第Ⅰ象限, R O IC-W A CC>0, G sale>SG R, 属于创造增值型现金短缺业务;第Ⅱ象限, R O IC-W A CC>0, G saleSG R, 属于价值减损型现金短缺业务。

二、生命周期嵌入式财务战略矩阵

(一) 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财务特征

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撤退期。成长期的企业产品逐步被市场所接受,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业务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加快;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来源拓宽, 现金投入增加;科研投资增多;现金流量为负值;企业价值开始增加;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经营风险较高。成熟期的企业已经拥有竞争力很强的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对稳定, 战略目标明确;企业的研发能力逐渐减弱。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权益和债务融资, 财务资本结构合理;现金流量比较稳定, 出现剩余;企业价值持续增加;经营风险相对下降, 财务状态处于十分稳定的时期;财务管理体制更加灵活。衰退期的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减退, 短期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 市场占有率骤减, 产品供大于求;几乎不存在长期激励的需求, 发展余地很小。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投资减少, 现金流入量有存量;企业价值开始减损;把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变现;采取集权财务管理机制。撤退期的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甚微, 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 产品出现严重滞销。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在:现金流入量接近于零或为负值;开始变卖资产, 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企业价值减损。

(二) 生命周期嵌入式财务战略矩阵

从企业价值增值/减损以及企业现金剩余/短缺来分析, 企业四个生命周期的财务特征恰好对应财务战略矩阵四个象限的标准, 因此可将生命周期嵌入财务战略Á矩阵, 具体如图2所示。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一) 财务战略制定

根据图2,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R O IC-W A CC以及G sale-SG R, 初步判断企业所属的生命周期, 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务战略, 包括投资战略、筹资战略、股利分配战略。R O IC-W A CC以及G sale-SG R的计算:

(1) 投资资本回报率 (R O IC) 的计算:R O IC=息税前利润 (EBIT) × (1-所得税税率) /投入资本=EBIT (1-所得税税率) / (有息负债+股东权益) (I)

(2) 资金成本率 (W A CC) 的计算:W A CC=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例× (1-所得税税率) +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成本比例 (II)

债务资本成本率, 如果企业的负债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 可以直接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和五年期贷款利率, 根据公司短期和长期债务比率计算。

股本资本成本率。可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股本资本成本率进行估算。

式中:Ki———第i种股票的必要报酬率;Rf———无风险收益率;βi———第i种股票的β系数;Km———所有股票的平均报酬率。 (Km-Rf) 是在均衡的状态下超过市场平均风险所要承担的风险溢价。它反映了整个证券市场相对于无风险收益率的溢价, 在美国市场为7.6%, 部分学者将我国的风险溢价定为6%。Rf可以采用国债收益率或者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β系数是一种风险指数, 是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者股票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 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β系数越大, 风险就越大。β系数可通过公司股票收益率对同期股票市场指数的收益率回归算得, 也可查询数据库, 如国泰君安数据库。

(3) 销售增长率 (G sale) 的计算:销售增长率= (当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 /上年营业收入 (IV)

(4) 可持续增长率 (SG R) 的计算。采用经济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 (R obert.C.H igins) 教授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期末资产/期初权益) ×留存收益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期初权益×留存收益/净利润=留存收益/期初权益 (V)

(二) 财务战略选择

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有所不同, 本文以家电企业为例, 探讨其财务战略。 (1) 成长期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处于成长期的家电企业应该抓住良好的销售势头, 加大对市场的投资, 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此外, 还应该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追加固定资产投资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进而降低成本;该阶段的企业资金需求较大, 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财政支持信贷等方式来进行融资, 缓解资金带给企业的压力, 并强化资金安全, 确保投资收益;该阶段的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自身的财务上都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为了吸引潜在的股东, 留住现有股东, 此时可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政策。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满足投资规模增长的需要, 为了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就需要减少现金股利的分配, 增发高比例配股和送股, 并将部分资金用到企业发展当中。 (2) 成熟期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处于成熟期的家电企业应该实行灵活的投资战略。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 我国家电企业务必加大对技术开发与创新方面的投资, 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提升其竞争力。此外, 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终的资产, 可以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该阶段的企业应该采取稳健型偏负债型的筹资战略。这个期间的现金流量充足, 为了优化资本结构, 可以依靠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来进行融资;采取较高的股利支付率, 由于现金净流量增加较多, 股东要求提高股利支付率, 因此, 该阶段的分配主要以现金形式为主且支付率较高。 (3) 衰退期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应该采取内部重组的投资战略。一方面, 重点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 剥离一些没有前途的衰退业务, 减少再投资, 优化有生存价值的单元;该阶段企业应该采取局部清算的筹资方式, 把一些不能创造价值的资产变卖, 尽可能多地回收资金, 减轻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该阶段企业可采取高股利支付率政策, 由于经营中很少用到增加的现金流量, 这些现金可以用来发放股利。 (4) 撤退期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处于撤退期的企业应该采取损失最小化战略, 通过出售业务, 尽早将企业资产变现, 使损失降到最低;该阶段企业实行全部清算的筹资方式, 该阶段的企业已经注定要破产, 并撤离市场, 所以不再需要筹资;该阶段的企业采取剩余股利支付率政策, 尽可能把留存收益转为股本, 降低资产负债率, 股票回购可以帮助企业缩小股本规模。根据以上分析, 家电企业各生命周期的投资、筹资、股利分配战略如图3所示。

四、案例分析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康佳A, 股票代码000016) 成立于1980年, 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1992年, 康佳A、B股票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手机、生活电器、LED (液晶电视) 、机顶盒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一) 深康佳A投资、融资与股利分配现状

(1) 投资现状。选取企业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的相关指标来反映深康佳A的投资状况, 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深康佳A 2009-2010年年报数据计算得出

通过表1可以看出, 深康佳A的投资方式以对内投资为主, 比重为11.90%。对内投资中固定资产比重较大, 为9.73%;无形资产比重为1.20%, 说明企业比较重视企业的研发。

(2) 筹资现状。筹资的主要方式包括长期负债和股本, 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深康佳A的筹资现状, 具体情况见表2。深康佳A的长期负债占总资产比重为2.40%, 股本占总资产比重为8.02%, 留存收益占总资产的比重为9.75%, 可见留存收益是其主要的筹资方式, 其次是股本筹资, 最后是长期负债。

数据来源:根据深康佳A 2009-2010年年报数据计算得出

(3) 股利分配现状。股利分配主要从是否分股利以及股利的分配方式加以分析。深康佳A的股利分配现状如表3所示。深康佳A近两年的股利分配方式都为现金股利, 可见其资金充足, 且具备支付股东现金股利的条件。通过图4可以看出, 深康佳A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二) 生命周期嵌入式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根据深康佳A 2006-2010年度的财务报表数据, 运用公式I-公式V, 计算出R O IC、W A CC、G sale、SG R等数据, 如表4所示:根据表4的数据, 可以得出深康佳A近五年来的回报率差 (R O IC-W A CC) 与增长率差 (G saleSG R) , 这些数据构成其财务战略矩阵图, 如图4所示。

数据来源:深康佳A 2009-2010年年报

(三) 深康佳A财务战略完善建议

与前面的深康佳A投资、筹资和股利分配现状相比, 目前深康佳A的财务战略比较合理,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1) 投资战略。深康佳A目前的投资以对内投资为主, 对外投资很少, 而且投资的项目也非常有限。为了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可以考虑更为灵活的投资战屡。如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多元化投资、实施收购等,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分散投资风险,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筹资战略。深康佳A目前筹资来源主要依靠企业留存收益和股本, 长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40% (通过选取20个家电上市公司的数据计算, 其均值为2.81%) , 可见深康佳A的筹资战略过于保守。可考虑测算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增加长期负债筹资, 实行稳健的偏负债型筹资战略。 (3) 股利分配战略。深康佳A目前的股利分配方式是现金股利, 企业可根据现金流情况, 适当提高支付率, 实行较高支付率的现金股利政策, 这样可以增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

本文提出了一种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新思路, 即在传统的财务战略矩阵基础上融合了企业生命周期, 针对家电企业, 提出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投资、筹资以及股利分配三方面的财务战略。通过对深康佳A进行案例分析, 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1]曹德骏:《战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经济学家》2002年第1期。

制定思路 篇6

一、背景

在考核办法指定之前, 首先编制《学院学生状况调查问卷》, 对学院85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851份, 收回有效问卷823份, 有效回收率为97%。 调查结果显示, 党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试行《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 可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更能够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形成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 把更多的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带动和引导他们奋发向上, 锐意进取, 健康成长[2]。

二、量化考核

1.考核内容。 教育是考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考核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 建立健全大学生共产党员教育先进性长效机制。 各支部要结合考核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引导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学生党员量化考核表》 (以下简称“考核表”) 主要依据学生党员在大学阶段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该发挥的模范作用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在具体考核过程中, 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 又要考察其平时表现、群众基础, 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3]。考核表共设置一级考核指标5项 (思想素质25%、学习成绩25%、作用发挥30%、群众基础20%、加分项目10分) , 二级考核指标18项, 评价对象分为三类:自我评分、支部评分、群众评分, 共设基础分100分, 附加分10分。思想素质主要考核:政治立场、理论学习、思想汇报、支部生活、党建各项活动参与情况、党费缴纳情况等方面。 学习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党员专业学习成绩状况。 作用发挥方面主要考核:组织任务完成情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帮扶活动参与情况、学科学术活动、课堂表现、寝室表现、班级表现、遵章守纪等情况。 群众基础由群体评定打分。 加分项目主要考核:入校以来各方面获奖情况、本人科研实践情况等。

考核结论:优秀 (90分以上) 、良好 (85-90分) 、合格 (80-85分) 、不合格 (80分以下) 。

2.考核方法和步骤。 (1) 各学生支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 由院学生党总支负责组织实施, 院学生党建工作小组进行指导。 (2) 考核工作安排在每年三月份、十月份进行。 考核分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动员, 即要求在考核前各学生党支部组织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 将考核目的、意义、内容、步骤等在会上详尽叙述, 使得每位党员都能够深刻理解考核的真正意义所在, 而不是敷衍了事。 分析评议, 即学生党员本人、 所在党支部根据党员的各方面表现, 认真填写《学院学生党员量化考核表》。 群众测评, 即根据每位党员所在学生组织 (包括社团) 、团支部、班级、寝室、进行考核测评, 所在学生组织方面, 由负责老师结合同学日常表现进行评分;团支部方面, 由团支部书记组织支委进行评分;班级方面, 由班委组织班级同学进行评分;寝室方面, 由同寝的其他舍友对其评分。 学院学生党总支工作部的负责人员将每个学生党员的考核打分表进行核对, 整理归档, 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优势作用[4], 学院党总支工作部建立微信网络监督平台, 考核期间, 同学们可在学生党总支的微信平台上留言, 表明对某党员同志的评价意见。 总结提高, 即测评结果汇总后, 每位党员需要针对自身情况, 进行反思总结, 书写总结报告。 (3) 学生党支部要将考核结果在院 (系) 、班级范围内公布 (公告栏张贴、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公示) , 同时将考核结果认真分析, 区分不同情况给予表扬或批评教育。 (4) 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预备党员, 要适当延长预备期。 对于严重违法违纪的学生党员将报送上级党组织给予相应党纪处理。 考核结论为合格者, 必须提交书面改进措施, 并由学院党委安排专人与其谈话。 (5) 每年3月20日、11月10日前, 学生党总支将学生党员考核成绩及各学生党支部考核小结报院学生党建工作小组备案。

三、成效及意义

《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 》的制定与试行, 为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理清了思路, 对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确立形成了有力的指导, 充分整合和挖掘了大学生党员的资源和优势, 丰富和拓展了党建创新工作的内容和领域。该考核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考核指标全面而系统;二是操作便捷、评估方便;三是评价来源多角度、多层面。学院希望通过试行该考核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和先进性, 在带动广大同学共同成长的同时, 吸引更多学生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在2014年考核办法试行过程中, 学院本科生热动党支部37名正式党员全部参加评议, 23人考核优秀, 13人考核良好, 1人考核不合格。2015年学院所有本科生党员参与考核, 合格率100%。 通过量化考核, 学生党员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 学习上取得长足进步, 形成了踏实严谨的生活作风。 该考核办法具体成效如下:

1.党员先进性显著提升。 有了具体的考核条例和广泛的群众监督, 学生党员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与压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学生党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及时地沟通交流, 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良性自我教育模式。 学生党支部内开展一对一专业学习帮扶小组, 针对学习难度较大, 挂科率比较高的部分科目, 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帮扶对象拥有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热情, 成绩取得明显进步, 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

2.党支部建设稳步推进。 《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使得各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条可依”, 党员自我管理意识加强, 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支部建设。 量化考核办法重视团学、班级建设, 进一步齐聚党团力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年级党支部与低年级团支部结对,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交流会。 学生党员和团员学生在积极投身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工作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党群联系更紧密。 《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让更多学生参与考核, 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党员、院党建工作提出意见, 使党组织与群众间的联系更密切, 把更多的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带动和引导他们奋发向上, 锐意进取, 健康成长。

《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 》2014年制定实施以来, 学生党总支、各党支部充分贯彻落实各项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党员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学习上取得长足进步, 形成踏实严谨的生活作风。

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的制定与试行, 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极大地推进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但是, 量化考核强调的是硬指标, 注重指标的数字化, 而党员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培养人的综合工程, 在党建日常工作中, 不难发现, 有些指标是无法或者难以数字化、量化的, 这是考核办法本身存在的缺陷,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在日常工作中, 倡导主观客观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多方位地加强学生党员发展的考核, 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提高党员先进性。未来学生党建工作将以此为契机, 不断完善学生党建体系, 强化党建育人的功能,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打造党建特色品牌项目, 开创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要:《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办法》依据学生党员在大学阶段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应该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该考核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考核指标全面而系统;二是操作便捷、评估方便;三是评价来源多角度、多层面。考核办法的实施, 可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为推进党组织又好又快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党建工作,学生党员,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张小英.大学生党员发展的量化考核探索[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0) .

[2]虞晓勤.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龚光军, 蒋真.独立学院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5) .

[4]李诗佳.浅谈新媒体与辅导员学生党建工作[J].赤子, 2015 (12) .

[5]温慧.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和实践以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

[6]严柏炎, 廖志宏.高校党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建设的探讨[J].党史文苑, 2011 (5) .

上一篇:仪器因素下一篇:实践操作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