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2024-10-01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共11篇)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1

【08693】

电子政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实践环节考核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2OO8年3月

一、考核目的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组建网络和进行网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使学生可以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及软件配置和需要注意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应用水平,可以从事一个中小型网络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考核内容

计算机网络概论、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三、考核的基本要求

(1)网线制作,包括制作符合国际标准的直连线、交叉线。

(2)根据拓扑结构图、设备以及相关参数要求,进行局域网组网。

(3)根据拓扑结构图、设备以及相关参数要求,进行广域网组网。

(4)根据拓扑结构图、设备以及安全控制要求,进行路由器访问控制列表设置的配置,实现网络安全访问控制。

(5)根据拓扑结构图、设备以及内外网络控制要求,进行内外网地址转换,实现外

网用户可以访问内部网络服务器。

(6)在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上架设符合题目要求的Web服务器或ftp服

务器或DNS服务器或DHCP服务器。

(7)使用相关网络网络故障检测命令,确定故障点,并排除故障。

(8)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的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

四、考核方法

考生现场抽取以上考项中任意项进行考核。

评分标准:每项内容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打分要点和分数,总分100分。

五、参考用书

1、《计算机网络原理》,赵建民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注:成绩评定统一用百分制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2

1 临床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在新一轮的教学大纲中, 助产专业的《产科学及护理》有21个实践内容, 其中有12个实践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包括胚胎及胎儿的发育,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腹部四步触诊, 骨盆外测量, 胎心和胎动观察及计安数, 正常分娩, 绘制产程图, 产褥期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窒息急救及护理, 会阴切开缝合术, 胎头吸引术, 人工剥离胎盘术。这12个实践方法、步骤均能在实验老师及课任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模型及实验器械在实验室就能较好地掌握, 在学生参加实习时能较快协助带教老师完成岗位工作。在《外科学及护理》的教学中, 护士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模拟手术室内完成外科无菌技术 (洗手、刷手、泡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的操作;掌握外科常用手术器械及线类 (器械名称、用途、传递、使用方法) ;外科基本操作 (组织切开-止血钳止血-组织缝合-拆线法、外科打结) ;包扎止血技术 (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多头带包扎、止血带止血法) 。其他学科亦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大多数的技能训练。通过实验操作还能养成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使我们的学生更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2 完善临床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 确保实验教学正常有序开展

临床实验室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 为确保各项操作能顺利开课, 必须选择较好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实施有效的管理。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为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章可循, 首先我们根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结合我校实验室特点和学校的实际, 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学生实验守则, 主要有《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过程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仪器使用登记制度》、《实验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实验仪器外借制度》等。学校专人定期检查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开展。

3 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 服务实验教学

实验仪器设备是培养学生技能、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对于实验室工作来说, 开出的实验项目数量、实验质量等, 都与实验室仪器设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利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为实验教学提供最优状态的仪器设备是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有效地利用仪器设备和实验用物, 首先我校将"各自为政"的外科、妇产科、内科、儿科实验室仪器及用物统一专人管理, 采取专科仪器及用物按科放置, 一般仪器及用物统一放置, 既避免了重复投资, 又使管理更科学、合理;其次为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 提高仪器设备的应用效益,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对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及时建卡入账, 做好在用仪器的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潮和通电等管理工作, 有故障仪器设备及时维修;为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出率和实验效果, 我们临床实验室实验教师和科任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对一些好看不适用的仪器设备及时改进和自制教具, 如产妇模型外阴用弹性线钩成以利于胎头娩出, 计生模型子宫颈缝上松紧带利于宫颈钳反复钳夹, 妇检模型腹部缝上软海绵利于学生摸清子宫, 用输液橡胶管制作脐带使学生能反复练习, 制作逼真胎盘, 用猪腿肉挖洞替代阴道, 学生可反复进行会阴切开缝合术练习, 用猪小袋灌入水塞进冬瓜内让学生进行引产术的羊膜腔内注射练习等等, 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与临床护理需求相适应。

4 加强临床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培养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在不违反操作原则的前提下规范地按照操作步骤依靠自身实践去完成的。为使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临床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角色的变化, 我们主要通过加强临床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来更有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4.1 实验前制定出预习任务

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生素质较低, 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 学习较被动的现象, 很多学生对一些技能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盲目模仿,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每个实践课前要求学生对实践目的、实践器材、实践内容及方法做好充分预习, 以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

4.2 展示操作流程, 精心讲解和演示

为达到最佳的讲解和演示效果, 使学生对各个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老师及课任老师在演示前将操作流程发给每个学生, 并对操作的目的、用物的准备、操作步骤及方法精心讲解, 详细介绍用物的名称、数量、准备方法、摆放顺序等, 如正常分娩接生中介绍产包的准备, 应讲清楚产单、洞巾、婴儿巾、会阴巾的折叠方法;脐带卷的自制方法 (学生可以反复练习) ;摆放顺序是:产单-脚套-洞巾-弯盘内有脐带剪1把、止血钳3把、吸球、脐带卷、十块纱布、带尾丝纱布1块-会阴巾-婴儿巾;讲解操作流程时应讲清楚其中的要点和难点, 如正常分娩接生操作, 要点是正助胎儿俯屈、仰伸、复位、外旋转、娩前肩、娩后肩使胎儿顺利娩出。演示时教师应按照操作流程做到规范、准确、熟练、连贯、完整地操作, 对要点和难点重复演示, 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得清楚, 听得明白, 及时掌握。

4.3 加强实验操作练习管理

教师演示完后,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每3-5人一组, 实验教师及任课教师巡回指导, 发现不规范的动作及错误应及时纠正。培养操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充当"小教师"角色, 促进学生的互教、互学, 教师重点指导操作困难学生;对某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需要耐心指导和精心点拨, 并让学生反复练习, 如外科打结, 为达到学生打出的结扣正确, 对操作困难学生手把手地教打结技巧, 直至掌握要领, 并要求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利用下课前15min对操作流程进行回顾,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之处, 或由学生演示, 其她学生点评,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提高操作效果。

4.4 严格实验操作考试

为达到以考促学, 以考促评的目的。每项操作制定考核评分标准, 必须掌握的操作练习后进行操作考试, 大纲没有要求的进行抽查考, 操作成绩单独记分。在实验考核评分标准上, 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 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严格把好实验考试关能提高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环节。

5 体会

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 笔者认为, 首先应完善临床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及改良, 使实验教学能顺利开展;其次通过加强临床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使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更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素质, 才能实现培养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 我们的临床实验室管理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生反馈良好, 各项评估和检查中获得良好成绩, 各实习医院对我们实习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摘要:介绍我校临床实验室管理模式, 通过综合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以实现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新大纲,临床实验室,管理模式,实践

参考文献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3

过去的一年,伴随着垒球化金融危机的蔓延,风险管理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近年来中国保监会—直致力于制定和推动保险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各家保险公司也在关注保费利润的同时,大抓风险防范,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和方法。

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大和复杂的体系,而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而言还有许多探讨和完善的空间。本文旨在介绍关键风险指标在操作风险中的工作原理、建立原则和如何应用于寿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实践,希望它能成为寿险公司具体量化操作风险的参考工具和方法。

二工作原理

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管理部门希望将抽象、复杂的操作风险转变为直观、简单的数字,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通过量化的手段和方法,可以直观的反映操作风险现状,便于观察操作风险变动情况。关键风险指标就是一种操作风险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风险指标(KRI--Key Risk Indicators)是用于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风险指标是在一定风险管理框架中,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有代表性的控制评估活动只能定期进行,而关键风险指标则可日常监控,这有助于进行动态化的操作风险管理。这些指标包括:交易的失误次数、职员流动比率、错误和遗漏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当这些关键性操作风险指标参数值发生变化,达到或是突破一定限额时,保险公司就需要对该参数所反映或是代表的操作风险潜在领域实施预警管理,并分别按反映的问题程度不同向风险管理者、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以及时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缓解措施,最终使该指标参数恢复到原定的控制水平之内。

关键操作风险监测指标的建立基础是假设操作风险大小与某些数量指标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数量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某些操作风险水平的变化,指标依附于某—产品线或实体中已识别的操作风险,具有可计量性和一定的预警功能,并能通过定义触发水平,来引起管理层对指标参数值超过安全区间的操作风险的重视。也就是说指标具有风险敏感性,能深入洞察风险组合的变动情况。KRI是实现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十分有用的工具,保险公司内部一般由专门指定人员或风险管理者定义指标项目及其执行的程序。(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Insurance Supervisors 2003::“Insurance Core Principles andMethodology”)

三关键凤险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在选择指标和构建整体指标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重要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覆盖当前整体范围内的操作风险重点环节,可能不是面面俱到,但必须抓良操作风险易发的区域或者风险严重的区域

开放性原则。KRI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架构,随着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和风险偏好的转移,指标的选择也应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事前预警和事后计量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要对操作风险有预先警示的作用,部分指标要在事后对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情况有所计量,从而为保险公司达到高级计量法要求不断积累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风险容忍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并非要覆盖保险公司业务线的所有操作风险点。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部分操作风险可以不进行监测,但其损失必须进行计量

四关键风险指标的主要结构和应用

目前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世界各大保险公司的研究实践中也从各个不同角度诠释了对操作风险的理解。在此,以由RMA牵头开发的KRI体系为例,简要介绍KRI的主要结构和分类特征。RMA(Risk Management Associatiion)专业性风险咨询企业与风险管理协会是金融业KRI体系研发行动的发起人。

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方法,KRI包括:8个标准的业务线,细分成40个产品和服务组l 15个风险类别,46个业务功能单位、按产品特征和组织属性功能分类(巴曙松,200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合约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巴塞尔新资本协议》)。KRI实质上是一个三维模型 业务产品/服务线、风险分类和业务功能单位,三维模型中的每一个组合(产品/服务线、风险分类、业务功能单位)决定一个操作风险点,每一个风险都对应一个KRI,对该风险点风险水平进行度量,反映风险发生的频率或损失强度或兼而有之。

根据指标的时滞性,KRI体系中的指标可以分为预警指标(1eadingindicator)、同步指标cconcurrent indicator)和滞后指标(1aggingindicator)(周光友、罗素梅,2005,《金融风险的度量与指标选择》)。

预警指标。预警指标值的变化先于实际风险状况的变化,参考这种指标可以发现“预先警示标志”,分析未来风险状况及其对今后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是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操作风险监测指标

同步指标。同步指标值的变化同步于风险状况的变化,它的变化时间与风险情况基本一致,用于定义“正在发生的风险”,其中潜在损失事件可能导致一家或者另一家机构产生风险

滞后指标。滞后指标用于反映或查找“历史事件”,其值的变动时间往往落后于实际风险状况的变动。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可以显示风险变动的总趋势,并确定或否定预警指标预示的风险变动趋势,而且通过它们还可以看出风险变化的深度

根据所监测操作风险的影响面和重要程度,KRI还可以分为核心指标、重要指标和普通指标三个层次。核心指标是代表涉及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的主要风险的指标,重要指标是代表保险公司核心业务具体细分之下的业务风险的指标,普通指标是代表除核心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具体细分之下的业务风险的指标。某寿险公司采用了这种风险指标分类方法,将KRl分为核心KRI、具体的核心务KRI和具体的其他业务KRI三类。如下表所示(样例):

KRI实质上是一个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中的每一个组合(产品/服务线、风险分类、业务功能单位)决定一个操作风险点,每一个风险点都对应一个KRI。KRI体系中的每一个风险点均标明了其功效、内部可比性、外部可比性、简易度和属性,并根据业务性质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简单描述,下表是RMA指标体系的一个简单示例。

以寿险个人业务为例,KRI体系的风险点如下表(样俪):

同时,KRI体系对每一个风险指标进行编号、命名、分类,定性和描述,并将其与有关的已经有了明确定义的风险点相联系,产生如下的KRI表格,每一个三维模型中的KRI均通过这种表格来进行定义。一个KRI可以对应多个风险点。

KRI的定义表格(样例):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关键风险指标是一种操作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它有助于风险管理部门将抽象、复杂的操作风险转变为直观、简单的数字,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考虑到不同公司在业务发展阶段、管理水平和技术基础方面的差异,关键风险指标在定义和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用。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4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2学年夏季学期

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0502)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程实习是针对《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习。目的是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讲座、小组研讨、观看录像资料等形式,使学生对行政管理的性质、范围、工作方法与手段、活动主要内容、所需的能力与技巧有一个较为深入系统的认识,较好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

二、课程实习的主要内容

1、了解行政管理的性质和范围。

2、了解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

3、了解行政管理的职能划分、机构设置、人事行政的问题。

4、了解行政管理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5、掌握行政管理各环节的管理方法。

6、明确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

7、弄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状况。

三、课程实习的主要方式

1、到实习基地进行行政管理专题调研。

2、举办专题讲座。

3、小组研讨。

4、网上收集行政管理相关资料。

5、观看录像。

6、撰写实习报告。

四、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2、必须服从安排,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实习,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做好实习记录。

3、尊重实习指导教师,虚心学习,认真做好分配的各项工作。

4、实习结束后,认真写出实习报告或总结,字数在3000字以上。

五、课程实习的成绩评定

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实习成绩。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操作系统的内涵,重点掌握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掌握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为了使本专业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有关知识,为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开设此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功能及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了解作业管理和用户接口;了解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同步与通信、调度与死锁,以及处理机管理;了解连续式、离散式存储器的管理方式及虚拟存储器;了解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的实例UNIX系统等。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前要求学生已学习计算机基本原理程序设计以及数据结构等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必修课,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本专业的计算机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要坚持精讲、多练,原理部分不容易理解,要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但要避免教一会一的死板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鼓励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知识及其应用,学习和掌握操作系统中的经典算法,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实践教学要求:

上机实验是学习计算机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对原理和经典算法的验证。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实验课时课为10课时。

七、课程教学内容:(以*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建立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2.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服务方式。3.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第一节 操作系统的定义

一、操作系统的虚拟机观点

二、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观点

三、操作系统的用户服务观点

四、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观点 第二节 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

一、人工操作阶段

二、单道批处理阶段

三、多道程序系统阶段

四、进一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一、多道批处理系统

二、分时系统

三、实时系统

四、通用操作系统

第四节 操作系统的特征

一、并发

二、共享

三、虚拟

四、异步行

第五节 操作系统的服务

一、操作系统的公共服务

二、操作系统的服务方式 第六节 操作系统的功能

一、用户接口

二、处理机管理

三、存储管理

四、设备管理

五、文件管理

第七节 操作系统的结构

一、整体式系统

二、层次式系统

三、客户/服务器系统

第二章 操作系统用户接口*(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用户接口的类型及各种接口的实现方法,尤其是图形接口的有关知识 2.熟悉命令接口在不同工作方式下的主要功能,作业和作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3.掌握系统调用的定义及其执行过程。

第一节 用户接口概述

一、程序的执行和作业的概念

二、作业管理概述 第二节 命令接口

一、脱机命令接口

二、联机命令接口 第三节 程序接口

一、系统调用概述

二、系统调用类型

三、系统调用过程 第四节 图形接口

第三章 进程管理*(1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进程的引入原因和控制方法,进程互斥与同步的概念,进程间通信的概念,线程的概念及其与进程的关系。

2.进程互斥与同步中的信号量机制及pv操作的定义和物理意义,进程通信的类型和方法,消息缓冲通信的实现过程。

3.掌握进程的定义和特征,进程互斥与同步的机构和方法,能用信号量机制解决进程互斥同步问题。

第一节 进程的基本概念

一、进程的引入

二、进程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 进程的描述

一、进程控制块

二、进程控制块的组织方式 第三节 进程状态及其转换

一、进程的基本状态

二、进程基本状态的转换 第四节 进程控制

一、进程控制机构

二、进程控制原语 第五节 进程同步与互斥

一、互斥的概念

二、进程同步的概念

三、互斥与同步机制

四、用PV原语实现互斥与同步的方法

五、用PV原语解决经典的互斥与同步的方法 第六节 进程间通信

一、进程间通信的类型

二、消息传递

三、消息传递的实例——消息缓冲通信 第七节 线程的概念

一、线程的引入和定义

二、线程的属性和状态

三、进程与线程的比较

第四章 处理机调度*(1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各级调度的功能,各种系统的调度模型。

2.掌握各调度的算法,及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的计算。

3.掌握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时间片轮转、优先级和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第一节 调度的存次与分类

一、调度的层次

二、调度的分类

第二节 调度算法的设计目标和性能

一、设计目标

二、性能指标 第三节 调度算法

一、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

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

三、高相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四、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五、优先级调度算法

六、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第四节 实时系统调度

一、实现实时调度的基本条件

二、实时调度的分类

三、常用的几种实时调度算法

第五章 死锁及其对策(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死锁问题在操作系统中的危害及死锁产生的原因。

2.熟悉死锁及死锁定理的概念,死锁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死锁预防、避免、检测和恢复的方法。

3.掌握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资源分配图的化简和银行家算法的使用。第一节 死锁的概念

一、资源

二、死锁定义

第二节 死锁的产生及对策

一、死锁产生的原因

二、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

三、死锁的描述

四、处理死锁的方法 第三节 死锁的预防

一、破坏互斥条件

二、破坏占用并等待条件

三、破坏不剥夺条件

四、破坏环路等待条件 第四节 死锁的避免

一、系统状态的安全性

二、银行家算法

三、银行家算法举例 第五节 死锁的检测和解除

一、利用资源分配图检测死锁

二、利用死锁检测算法检测死锁

三、死锁的恢复

第六章 存储管理*(6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各种不同的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2.熟悉各种存储管理方式所需的软、硬件支持以及各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3.掌握存储管理的目的和功能、存储器的分配方式等基本概念,虚拟存储器的概念,各种虚拟管理方法的基本思想、实现原理和地址变换过程。

第一节 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存储器的层次

二、地址重定位

三、存储管理的目的和功能

四、存储分配方式 第二节 存储管理技术

一、单一连续区管理

二、固定式和可变式分区存储管理

三、可重定位分区存储管理

四、分区的存储保护

第三节 虚拟存储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虚拟存储器

二、实现虚拟存储器的基本原理

三、高相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第四节 分页存储管理

一、的实现原理

二、简单分页存储管理

三、请求式分页存储管理

四、请求式调页存储器管理的页眉置换算法

五、页面抖动和工作集模型

六、页面保护

七、页式存储器管理的优缺点 第五节 请求分段存储管理

一、段式存储器管理的基本思想

二、段式存储器管理的实现原理

三、段的共享与保护

四、分段与分页的区别与联系

五、段式存储器管理的优缺点 第六节 段页式存储管理

一、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二、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地址变换过程

三、段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第七章 设备管理(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建立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2.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服务方式。3.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7.1 概述

7.2 设备管理的实现技术 7.3 设备管理软件的层次 7.4 虚拟设备

7.5 磁盘驱动调度

第八章 文件系统*(6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建立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2.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服务方式。3.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8.1 文件系统概述

8.2 文件的逻辑结构及其存取方法 8.3 文件的物理结构及其存取方法 8.4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8.5 文件目录管理

8.6 文件系统的安全性

8.7 文件的操作与使用

第九章 Windows NT(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建立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2.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服务方式。3.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9.1 系统结构

9.2 Windows NT内核 9.3 虚拟内存管理 9.4 对象管理程序 9.5 I/O系统 9.6 文件系统

四、教材

《操作系统》,刘滕红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五、主要参考资料

1.《操作系统》.孟庆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操作系统》.凤羽翚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3.《计算机操作系统》.张尧学,史美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

4.《操作系统原理与实例分析》.蒲晓蓉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

六、成绩评定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6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1学分学时:16学时(1周)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0203)

一、学年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学年论文是本科学生在学完所有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并初步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1、培养学生勤奋认真、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汇总专业资料,把握学科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

3、按照学术规范进行论文写作的训练,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学年论文的内容

1、学年论文的内容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密切相关,选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深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或实践价值。

2、学年论文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具体内容请按照各自的选题来写。

三、学年论文的基本要求

1、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论文选题,原则上可以由指导老师确定一个大的选题方向后,由学生确定具体选题方向。

2、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要加强对自主选题的规范和指导。

3、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选题、撰写和成文过程中要主动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

4、学年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低于20篇(其中必须包括学术专著2部以上,外文文献2篇以上)。

5、学年论文的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四、学年论文成绩的评定

1、论文的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来评定,及格以上方可获得学分。

2、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论文评语和所给成绩要一致。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7

一、企业推行“两化”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 推行“两化”工作是适应企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企业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进程中, 淘汰了能耗高、污染重的工艺装备, 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工艺装备。工艺新型化、装备大型化、控制自动化, 对员工的管理行为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艺装备升级带来的新变化, 需要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尽快掌握、尽快颠覆传统的管理行为和操作习惯。然而在现实中, 虽然企业工艺装备升级换代了, 但一些员工的管理习惯、操作技能并没有随之升级, 他们仍习惯于执行旧的标准。这种情况下, 他们的行为和能力是不能满足企业结构调整需要的, 导致企业新上的工艺技术并不能发挥出新效益。因此, 迫切需要推进“两化”工作, 纠正旧的习惯, 养成新的习惯, 才能适应企业结构调整需要。

(二) 推行“两化”工作是企业管理提升的需要

“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是实现员工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基础管理全面加强、改革创效能力全面增强的重要保证, 是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基石。如果一个企业设备操作事故、产品质量事故、安全生产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等各类事故频发, 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基础肯定很薄弱, 管理执行力肯定不强。企业无论发生什么事故, 在这些事故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员工不适应、不胜任、不满足岗位要求, 表现为员工规范化管理的意识淡薄, 标准化操作的能力不足, 有的甚至不知道新标准、不懂得新规范, 这都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 迫切需要推进“两化”工作, 让员工知道按什么规范来管理, 按什么标准来操作, 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安全顺行, 才能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 推行“两化”工作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需要

企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淘汰一些落后的工艺装备, 相对应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全工序、全流程岗位的撤销撤并, 导致一批员工离开原来的岗位, 转岗成为新岗位上的“新员工”, 他们要从事新的管理和新的操作。另一方面, 适应工艺装备升级需要, 企业对员工的岗位工作 (作业) 标准进行了修订, 一些岗位上产生了“新标准”。针对转岗的“新员工”和产生的“新标准”, 迫切需要推进“两化”工作, 尽快让“新员工”会执行“新规范”, 能掌握“新标准”, 才能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供坚实的保证。

二、企业推行“两化”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 对员工“两化”现状进行摸底

1. 摸底考试的组织实施。

对员工分专业、分工种进行“两化”水平摸底, 有利于了解员工掌握“两化”要求的实际能力和真实水平。摸底考试分应知考试和应会考试两部分, 分别考查员工对岗位上的基础知识和管理 (操作) 技能熟练的程度。实践中, 通用性专业、工种的摸底考试由企业培训鉴定中心统一实施, 其他小专业、工种的摸底考试由专业单位、专业部门均衡安排, 经培训鉴定中心统筹后再组织实施。

2. 成绩分档和结果运用。

“两化”摸底考试应知和应会成绩均实行百分制, 综合成绩=应知×40%+应会×60%。将综合成绩分ABCD四档, 其中A档≥90分, 75分≤B档<90分, 60分≤C档<75分, D档<60分。对成绩A档的员工, 由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共同颁发“两化上岗合格证”, 可不参加下一阶段的“两化”轮训及验收。对成绩B档和C档的员工, 必须参加下一阶段的“两化”轮训及验收。对成绩D档的员工, 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补考成绩在60分以上的, 才能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轮训, 补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员工, 由所在单位给予经济考核, 并在单位进行待岗学习, 直至取得参加下一阶段轮训的资格。

3. 对员工“两化”执行力进行评价。

企业人力资源部对员工“两化”摸底考试试卷进行知识点综合分析, 分别找出各专业、工种存在的薄弱点。在此基础上, 通过下发《“两化”调查问卷》, 还通过与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及一般员工座谈访谈等形式, 共同分析员工执行“两化”的实际状态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结合员工的岗位工作 (作业) 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实事求是对员工“两化”执行力评价, 为下一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轮训打下坚实基础。

(二) 分专业、分工种开展“两化”轮训

1. 明确“3W”轮训原则。

制定“两化”工作轮训方案和实施流程, 确定“3W”原则, 即:参加对象 (Whom) ———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全体员工及外用工, 确保100%参加;内容 (What) ———以本岗位的基本职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要求为主, 重点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操作标准、工艺纪律、应急预案及处理;组织实施者 (Who) ———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负责督促指导检查, 生产技术、安全环保、设备财务等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管理内容的审核把关, 企业培训鉴定中心负责结合前期分析的薄弱点、差距点, 制定针对性实施方案, 并对“两化”水平摸底成绩B档的员工, 进行“缺什么、补什么”的“补课式”轮训, 对成绩C档、D档的员工, 进行全方位“回炉式”轮训。

2. 灌输应知知识。

开展“讲业务课”活动, 组织单位、部门领导、管理和技术专家、科室和车间负责人等骨干, 采取分片承包、蹲点挂钩、班前班后会等形式, 与员工面对面讲业务课。其中, “两化”管理课, 重点讲解岗位职责、制度流程、“两化”要求、应急预案等内容;技术质量课, 重点讲解工艺纪律、质量控制、产品缺陷及废品损失等内容;生产设备课, 重点讲解生产组织、设备规程、设备操作及点检、故障处理等内容;安全环保课, 重点讲解安全规程、事故案例、违章行为及防范技能等内容;成本控制课, 重点讲解成本构成、效益测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

3. 训练应会技能。

采取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 把轮训的课堂搬到现场、搬到一线、搬到岗位, 严格规定动作, 杜绝自选动作。形式上采取“四个一”方式, 即:每日一题、每周一讲、每月一练、每季一考;采取“三问答”方式, 即:点将问答、一问一答、你问我答;采取“三示范”方式, 即:现场演示、标准示范、案例演练;采取“一带一”方式, 组织“两化”摸底成绩A档的员工担任授课教师, 与其他员工结“传帮带”对子。

(三) 组织“两化”执行力验收

1. 编制“两化”执行力验收题库。

抽调管理和技术骨干及鉴定考评员, 组成编制专家组, 分专业、工种编制应知和应会考试验收题库。每个专业、工种题库由判断题150题、单项选择题150题、多项选择题100题、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 考查题100题组成。题库编制完成后, 输入计算机自动考试系统。

2. 分期分批进行“两化”执行力验收。

从主体单位、关键部门开始, 分专业、工种进行“两化”执行力验收, 再逐步向辅助单位、其他部门铺开。对通用性以及员工人数较多的专业、工种, 验收考试由培训鉴定中心集中组织, 考试地点集中在培训鉴定中心;对人数较少的专业、工种, 验收考试由培训鉴定中心指导各单位、部门组织, 考试地点在本单位、部门。“两化”验收实行无纸化考试模式, 自动考试系统生成试卷, 组织员工在电脑上进行答题, 当场宣布成绩。

3. 验收结果的运用。

将员工“两化”执行力验收的综合成绩分成ABCD四档, 分档模式与摸底考试一致。采取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与员工的岗位收入、薪酬待遇挂钩。成绩在A档的员工, 由所在单位给予300~500元一次性奖励。成绩在C及以上档次的员工, 由企业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共同颁发“两化上岗合格证”, 并按月核发“两化”激励奖100元/人。将成绩在D档的员工, 列为不胜任岗位员工, 自成绩下发之日起, 取消“两化”月度激励奖和年度绩效目标奖, 所在单位组织其再学习, 经验收合格后, 才能安排正式上岗, 并恢复待遇。通过“两化”执行力验收结果的充分运用, 有效激发了员工投身“两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保证了工作效果。

四、推行“两化”的初步效果

(一) 遏制了各类事故, 提升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是实现安全文明生产、提升基础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行“两化”工作, 员工在上岗之前就熟知了所在岗位的基本要求, 一招一式都按规范来, 举手投足都按标准做, 有效杜绝了不良管理习惯和操作行为, 大幅度降低了安全生产、人身设备等事故的发生, 提升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和省级“安全生产红旗单位”。

(二) 改进了产品质量, 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

通过推行“两化”工作, 员工在熟练掌握了本岗位的管理职责、作业标准、工艺纪律、作业程序基础上, 可以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 把复杂的作业程序简单化, 把简单的作业程序持续化, 使管理和操作都做到了稳定、持续、高效, 实现了“一人做到、人人做到, 一班做到、班班做到, 一天做到、天天做到”, 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操作, 有效保证了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企业主导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行业实物质量“金杯奖”、国家“免检产品”。

(三) 稳定了管理和操作, 提升了员工队伍素质

推行“两化”工作后, 广大员工中形成了“学规范、知规程、用标准”的良好氛围, 员工对执行“两化”要求的认识更加明确, 自觉按“两化”执行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 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较好胜任了岗位要求, 也因此涌现出了一批岗位精英。近几年, 先后有600余名员工取得了管理专家、技术专家、首席技师以及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 10名多员工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省技术能手”、“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企业先后荣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中国钢铁行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提升了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摘要:“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本文对企业推行“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通过大力推进“两化”工作, 可以有效提升员工对“两化”的执行力, 最终能够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焕利.浅析标准化操作培训的经验做法[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2) .

[2]袁立庆.企业“量身定做”本土人才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10) .

[3]袁立庆, 潘华.构建国企中层绩效考评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 (07) .

重实践强操作突破 篇8

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使他们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这种做法对改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笔者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应试教育严重缺乏的,也是数学教学要加强的。

二、重操作,启迪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 ,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采用激疑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将激发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半角),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学生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指导学生操作,化新为旧。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操作启发学生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直观操作的推导分为三步:第一步,启发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平面图(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原梯形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巧突破,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是教师接收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逐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由此,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总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必须要强化动手操作,从而把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9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开课学期:第2学年夏季学期

学分:1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0203)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是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导向性的,系统性的、有目的性的,根据自己选定的方向,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

1、全面深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分工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了解各项业务工作程序、绩效考核办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奋认真、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4、验证并加深对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认识,并为今后自己操盘打下基础。

5、亲身体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二、社会调查对象与内容

1、调查对象为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及各部门员工。

2、调查内容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薪酬满意度、绩效考核、培训评价等。

三、社会调查的方式

1、由指导老师对社会调查进行讲解与任务布置。

2、分组,然后根据计划递交社会调查题目

3、由指导老师带领,到实习单位、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查,分发调查问卷,或实地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对到自选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指导。

4、回收问卷,汇总调查资料,整理,查阅相关资料。

5、撰写调查报告,并将结论反馈给所调查的单位。

四、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自行组合,8-10人为一个小组。(需要在报告中注明分工合作的情况,尤其是各自负责的板块和时间安排)

2、选定1-2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环节作为操作内容,采取调查表的方式,抽样调查。(可采用问卷法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不允许使用第二手资料)

3、以最后的调查报告作为考核依据,附设计的调查表。(调查表是原始的)

4、调查报告以调查结果数据为基础,根据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须有调查表,分析和数据作为依托。(分析须注明采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计算过程,以图表注释的为优)

5、报告还须对整个调查的过程、人员安排、分析、和困难做出说明和解释。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五、社会调查成绩的评定

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指导教师必须写出书面评语。

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大纲 篇10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英文名称:Operating System 课程代码:060009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5学分,85学时(理论讲授75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修(制)订人:

修(制)订日期:2005年1月23日 审 核 人:(教研室主任签字)

审 核 日 期:2005年1月26日 审 订 人:(分管教学副院长签字)审 订 日 期:2005年1月28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指挥中心,也是所有软件的基础。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并且提供了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的使用,大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了解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及控制计算机运行的。在此基础上更深入,更实际地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并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其它应用软件及用户的关系。2.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

3.对操作系统的结构问题、死锁问题、颠簸问题等重要论题有初步了解。4.具有独立分析、理解操作系统程序代码的能力。

5.理解和掌握当前流行的Linux、Unix、windows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为以后在操作系统平台上开发各种应用软件或系统软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操作系统的地位和构成;掌握批处理多道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征;理解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的区别及基本操作系统的特征;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基本结构。

讲授内容:

1.操作系统的定义、地位、功能和组成。

2.单机操作系统的分类(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定义、特点及发展历史。

3.基本操作系统的特征。4.微机操作系统简介。

5.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历史、特点和基本结构。

重点: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地位;单机操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的区别;基本操作系统的特征;

难点:基本操作系统的特征 第2章 …… 第3章 ……

第4章 存储管理(理论讲授1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

了解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目的和功能;理解存储分配的方式和策略;掌握地址重定位技术;掌握可变分区的管理技术;理解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请求分页式管理实现虚拟存储器的设计思想及实现方法;掌握页面置换算法。了解页面置换过程中的颠簸问题;

讲授内容:

1.存储管理的目的和功能、存储分配的方式和策略、虚拟存储器的概念及地址重定位技术

2.基本存储管理技术(固定分区、可变分区、对换技术)3.简单分页存储管理和请求分页存储管理 4.分段和段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5.Linux的虚拟内存管理

重点:存储管理的功能;虚拟存储器的概念;静态与动态重定位及其区别;可变分区的管理算法;请求分页管理的实现原理和机制;缺页中断的处理过程;典型的页面替换算法;分页与分段的区别。难点:虚拟存储器的概念;页面替换算法;分页与分段的区别。

第5章 …… 第6章 …… ………… …………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有关Linux操作系统分析部分,在讲授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习题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3.对外语的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给出各章节中主要专业名词的英文单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100个左右英文专业术语。

4.教学辅助资料

操作系统教学幻灯片、CAI教学课件、操作系统自学辅导软件等。

(二)实验教学 1.实验要求

实验课是操作系统课程中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实验,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原理的实现有更加深入的实践。在各种资源管理的策略下,学生动手设计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机理,为今后从事各种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打下基础。

2.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学时,建议选择以下三项中的两项)实验1:处理机调度调度系统的实现 实验2:存储器的分配与回收 实验3:文件系统的模拟

(三)作业、答疑和质疑

1.课外作业:除教材中的习题外,适当补充课外习题,如有关PV操作、进程调度、作业调度、页面替换算法等方面。

2.答疑和质疑: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

本课程必须的但分工尚不明确的下列内容,希望在先修课程中注意讲授。计算机原理:中断系统、DMA方式、通道。本课程应在学完上述先修课程后开课。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曹聪、范廉明.操作系统原理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二)教学参考书

注重实践操作 培养探究能力 篇11

一、巧妙设计导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虽占用的时间不长,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巧妙而恰当的导入犹如一部好电影的序篇、一首好的乐曲的前奏、一本好书的前言,能够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把学生逐步引入主题,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巧妙设计导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活动。如在综合实践活动《我与动画片》中,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加菲猫、葫芦娃、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等,接着出示漫画《种在沙发里的土豆》,这些动画人物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一下子就被熟悉的动画场景所吸引,积极性很高,很快参与到活动的讨论中。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入学生自主探索

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参与活动创设条件和情境,使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自觉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使学生自主探索,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整个课堂都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因此,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小蒸架》一课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蒸过菜吗?但当把装有菜的碗直接放在锅内蒸时会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同学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一一解答,当学生回答:“我们可以将碗放在蒸架上,这样碗就不易碎,而且也保持了菜的原汁原味。”教师接着提出:你们见过蒸架吗?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蒸架,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蒸架的特点,分别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制作这些蒸架?由此教师创设了制作小蒸架的实践情境,接着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小蒸架的制作,这样整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动手能力是反映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心灵手巧”也就是手巧才能心灵。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而且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动手操作顾名思义,这一项是对学生身体协调等发展的考察。针对小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技巧,增加学生的实践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实践能力,将为未来的建设者们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不尽的源泉。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纸的艺术》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了清新悦目的纸花、窗花等,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新年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不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灯笼、动物造型、幸运星等各式各样的作品。学生做出很多有创意的东西,学生的手之巧,物之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此,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勇于和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四、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操作后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如在教学《编船蓝》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只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我总是肯定学生的作品,做的好的学生当众给予表扬,做的一般或还没做好的学生,我也肯定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真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上一篇:第七大洲我心中的乐园作文下一篇:疗养院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