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4-05-09

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精选12篇)

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篇1

教育,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 它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事业, 以人格塑造人格, 以情操陶冶情操,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健全道德品质。良好的教育不仅要传承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是铸就个人优秀品德, 培养个人良好的习惯, 使下一代具有善良、宽容、诚信、责任、合作的精神。由此, 教育的内容也涵盖了科学文化、人文地理、生命、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 教育目标与情感态度也呈现多元化发展, 但由于环境、社会、经济的原因, 我们走得更多的可能是应试教育, 工作以成绩为中心, 教育工作者可能更注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 对于受教育者的生命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能或多或少的搁置在一边。

1 提出生命教育的原因分析

1.1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 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 我们提出科教兴国, 教育先行的教育方针政策, 由过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 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教育情感态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们逐渐认识到“无德便是才”是一种错误倾向, 我们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现代人, 所以德育的内容更注重于受教育者本身个体个性的发展, 更注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其中最基本的个性发展。每个受教育者由于所处家庭环境、社会条件不同, 灵异的个性通过教育都得以健全和发展。

前不久的“马加爵案件”, 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 受教育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此淡漠, 是教育的失误。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这是我们教育的追求, 只有个性健全的受教育者才会创新协作, 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1.2 教育本身内涵发展, 推动着生命教育的要求

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 教育体制的变革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在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情感体验、教育方式方法都得到发展和扩大。我们的教育目标由过去专业教育转化为现在的通识教育。过去, 我们的职业教育, 包括大学教育, 注重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 精致于专业知识, 时代的发展, 我们认识到, 人要全面发展, 不仅限于专业素养, 更重要的是品行、仁爱、情感、生命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这些因素也应是教育的范畴。

在现实的教材科目来看, 不再明确分为数、理、化单一的学科范围, 各学科互相渗透, 从中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 现在的科目中对生命的救护、溺水的防护、火中逃生的技巧,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也会对学生进行卫生、心理、关爱生命的教育, 并定期对学生心理疏导。每学期的紧急疏散演练, 学生演练的态度如此认真, 对待每一细节一丝不苟, 从学生演练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懂得如何对生命, 他们也会珍惜自己的青春。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某些情况, 有些学生因为某次考试失利而结束自己的青春年华, 有部分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途中因交通事故而失去鲜活生命, 有些因为个性缺陷而心存歹念, 在看到或遇到这些情况, 我们是否会扪心自问:学生正值青春年华, 意气风发, 他们对待自己的生命却这么武断, 我们需要对他们正确的引导。学生个性与生命的良好发展, 是我们教育的基础, 我们应相信:教育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中包括学生的生命, 它是学生的最重要的部分, 新课程改革的践行到现在我们已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最重要的, 所以在教育中, 应提倡个性教育、生命教育。

2 实施生命教育的注意点

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已逐渐显现他的重要性, 我们也注意到教育离不开个体灵动的个性。在生活中, 我们却对待学生有些无礼行为或过错却有时操之过急, 有许多的地方我们还需改进。

2.1 生命教育需要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走在教育的大道上,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都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者身负教书育人的重任, 首先是身正, 才能通过耳濡目染, 使学生得道立业成器, 教育者对别人仁慈博爱、一视同仁, 受教育者也会对别人的尊重, 表现于对别人关心, 能帮助别人, 有谦让心, 懂得理解。汶川大地震中, 牺牲的教师所表现出对孩子的爱, 无不表露师德的高尚, 更是对下一代的爱护, 对下一代的尊重, 这种行为, 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奋发图强。

我们在与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 了解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地成长, 包括品德智力, 更重要的是生理和心理能健康发展, 但人非圣贤, 要健康和谐地发展, 就只有通过教育来完善、充实。我们可以假想:教育者如果一味追求某一方向发展, 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 经常漫骂学生, 挖苦学生, 体罚学生, 学生稚嫩的心理能承受的住吗?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是否会产生厌学, 甚至逃学的极端行为, 这将是一种可怕的结果。

在我班, 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在自己的直系亲属需要帮助时, 你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请假或事后请假。这一条规定, 得到学生的拥护。因为他们觉得非常人性化。这也使他们认识到对生命、对亲情的尊重, 我想这也是一种教育, 比简单地说“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深刻地多、详尽地多。

2.2 生命教育需要得到别人的宽容

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 可以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的行为:随手扔垃圾、吐痰、上课随意讲话、听课随意听MP3等, 对于他们的不良习惯, 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改正他们的习惯, 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在了解他们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有时他们犯错并不是故意所为, 在思想上他们有“恶小而为之, 善小而不为”的习惯, 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 90后一代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大是小非”的特征。这一代的学生在“大”的方面有着明确的价值趋向, 他们就爱国主义、崇尚科学、合作意识等良好的传统有着强烈的意识, 在心中有着价值体现, 他们原为努力奋斗;但就“小”的方面却存在着不小的缺陷, 他们在“小”的方面有着价值多元化, 他们对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乐于感恩、知晓宽容、社交礼仪等品格有待加强。

我现任有一个班, 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气氛都不好, 上课拖拉、睡觉, 但在待人接物方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每次当我经过他们的班级前, 学生都会主动且响亮地与我打招呼。因为, 我对他们上课的表现是宽容的, 但我时时对他们说:“一个人要有做人的品质, 你可以不成材, 但不可以不成人。”面对他们的招呼声,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教育, 要懂得成材与成人的关系, 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个健康的人, 我们要对他们一生发展负责, 对他们终身幸福负责, 所以,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不要以成绩、现有状况等系列因素而“一叶遮目”,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我们希望下一代能健康的成长。

摘要:本文从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说起, 教育应以人为本, 注重个性发展, 突出生命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现代, 学生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成绩更重要。

关键词:生命,教育,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27.

[2]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中国和平出版社, 148.

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篇2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作者]韦 国 [文章来源] 奔牛实验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初步了解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学会合作或独立地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劳动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纯粹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那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比如,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就认真,从而很好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前,先让学生花时间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目录可以为“自我推荐”、“我的爱好”、“我的作文”、“我的……”等等,要求既要选用剪辑库的素材,又要有文字输入。由于学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十分美观。学习超级链接后,鼠标点击关键词后页面不断改换,使得教室里欢笑的声音不断出现。在浏览同龄人优秀作品后,建议学生发一封E-mail给对方,或给对方发一张贺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得网上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纷纷进入不同的软件进行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应用了新软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须稍做小结。再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反馈,再激学习高潮。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评价,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或者制作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通过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再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习高潮。这样也为收集优秀作品,参加各级部门的作品比赛和本校作品展示服务。 四、整合其它课程,做到学以致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很多种形式,诸如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诸多课程都可起到整合作用,下面列举几点以供参考。 1、与德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例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知道,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是对学生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时应注意的道德规范教育。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学生作为全球“网民”中能不能忽视的一个大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黑客英雄”出少年,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要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等,总之远离一切有损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为。让学生知道Internet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一个网络社会,它不是一个公司,它不属于某一个企业,也不属某一个人,它是由许许多多电脑和许许多多热爱网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正常秩序。我们在上网第一课就让学生全员参与“健康、文明和安全用网,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污染,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的网络签名活动,通过自己上网阅读倡议与资料,自由电子签名,发布自己的决心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污染,为以后学网、用网打下了基础。 2、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3、与艺术性课程的整合 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另外在Internet进行美术欣赏,教师事先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网址,通过学生自由欣赏,讲出自己的理解,这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表现在认识乐谱上,通过MIDI软件,教师或学生将谱子输入电脑,播放过程中多媒体电脑一边播放乐谱,一边显示弹奏,而且可以方便改变乐器、音调,陶冶学生情操。在艺术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精力,但不能牺牲学生的实践时间与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次,据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被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充满希望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精彩。

[一个观点]

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教导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老师;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知恩图报……感恩,就是要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或许,很多付出爱心的人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激,但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缺少感恩教育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我们要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一个现场]

3月18日下午,公道中心小学多功能教室里,30多位班主任和40几位家长正齐刷刷地坐在那儿。四(2)中队的一堂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队会即将在这里召开。组织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中队主题会,以这种特别的形式让老师家长陪着孩子共庆“六一”儿童节,在我校还是首次。在主题会上,有的学生深情回忆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父母、老师、还有他人给自己的帮助;有的学生高唱《妈妈的吻》、《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颂爱的歌曲:有的学生以自己的特长,或跳舞,或唱歌,或弹琴,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有的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快板、诗朗诵等节目来表白自己的感恩之心;有的学生给父母、老师送花、送感恩卡;还有的学生当场给父母捶背揉肩,和父母一起玩摸手游戏等。情到深处,不少学生拥抱着父母、老师、同学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场的人们无不被人性中“感恩”这一美好的情感而深深地打动着。

[一些反思]

现场的家长有的因为听到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今天当众对自己表达的感激之情而激动得泪水盈眶。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1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伟人和所有人一样要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我校从细节人手,用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唤起感恩情结,如: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结合重大节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向家长发出倡议:转变育子观念,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做孩子的“感恩榜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感恩的种子。

2帮助学生寻找感恩的机会。

机会需要创造,机会需要把握。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是学校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如:母亲节、父亲节,感谢父母;教师节,感谢老师;清明节,感谢先辈;国庆节、党的生日。感谢祖国感谢党……蓝天四(2)中队结合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机会,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节日快乐的同时,不忘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就把握住了一个适时的感恩机会,家长和学生在享受着节目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亲情带来的快乐。教师应该在教育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感恩的机会,创造感恩的机会,让学生明白了感恩的必要性,并学会感恩。

3构建良好的感恩的氛围。

感恩与其他活动一样,也需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构建良好的感恩氛围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平等,互相关爱与帮助。教师和家长要真正把学生放在“朋友”这一角度来看待。这样就容易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母子、父子关系。一旦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母子、父子双方就能平等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就能感到心情舒畅,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心存感激。就像本次中队活动一样,由于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感恩氛围,所有在场的人都不再设防,真情、真心、真话溢于言表。下课铃声响后,许多家长、学生仍含着泪,有的甚至拥抱在一起,激动地述说着自己平时难以启齿的心里话,教室里呈现出一个个感人场面。

4力求感恩形式的多样化。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及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爱学生既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需要久久为功的义务。在此,笔者结合关爱一名特殊学生的经历,就真情关爱学生并努力培养学生去爱作些探讨。

1 一个老话重提的常识:真情关爱暖人心

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教育要回归原点,遵循常识。其中,李镇西老师就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但往往被人遗忘。教育作为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应该时刻充盈着浓浓的“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育仅仅当作“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形式越来越花哨、设计越来越巧妙、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总是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方式启发教师:教师不要动辄就用威严训斥学生,用教师的标准评价他们。尊重、爱护他们,他们也会敬重、信任你,并愿意聆听你的教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教师的份量绝不仅仅是职称、名气、发表的论文数……在此,笔者并不是否定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智慧的重要性,只是说,爱是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也没用。一点爱心,一点善意,一点包容,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远远比他得到某点知识更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你已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包同学是笔者接初三(3)班担任班主任时的一个特殊学生,因为性格、家庭等因素,导致全班同学都排斥并疏远她。进入初三后,笔者与她的第一次交流,她说出来这样的话:对待这个班,除了恐惧、厌恶以外,没有其他的感觉。通过逐渐地熟悉和了解,笔者做出了如下分析:(1)她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加以适应,而是缩在一角、惊恐地观望,哀叹自己的无能与无助。(2)她口头语是“没有啊”,加上做事傻里傻气(喜欢对人傻笑),并认定周围的人在鄙视她,嫌弃她。可她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她的自卑、自怜、自闭、自我,才使周围人无法接近她,帮助她。(3)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班级、家庭环境中生存的价值。(4) 她的眼睛只盯着当前的困难与挫折,没有信心去学习、去做事。(5)她心中诸多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克林顿·希拉里在演讲中多次提及她在中学读书时的一件往事:她有一次认为一个老太太穿着奇怪、可笑。结果她爸爸从欣赏的角度点评了那位老太太的各种美,并指出希拉里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了一些热心和友善。是啊,渴望得到欣赏,是人的本性。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优点。笔者决定和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她、改变她。

2 一场施爱有道的实践:点亮心灯助前行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行为、表现、思想上有些特殊的学生,用真心换进步、用细心换细节、用耐心换成长,关爱他们、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并引导学生学会去爱。

2.1 人人上心、时时触动,让她感到“爱”

在分析包同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后,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具体措施:(1)做到每天与她进行一次交流、沟通。主要是想让包同学知道,老师永远不会放弃她,所以她自己也不能放弃。交流、沟通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理想、交流沟通的技巧等,有时笔者还精选一些哲理故事,与她一起讨论、一起感动……这实际是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并等待着这颗种子的发芽。(2)发动全班同学进行优点轰炸,找出其优点(注:学生基本上也没有总结出来,局限在她没有违纪、没有给班级抹黑等认识上),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沟通的氛围(注:据了解,全班大多数同学在初一、初二时都欺负、排斥过她)。接班后,笔者首先和女生谈心,其次找班干部及团员、再找课代表小组长沟通,从心理的影响、做人要厚道、要宽容、要善良、要真诚关心弱者等方面让同学晓之利害关系,逐渐地再没有同学欺负她了。(3)为了调动她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顶住同学及任课教师的压力,将其座位调至第一排。此外,还采取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的方式,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给予其帮助和关心。她月考在年级中进步了两个名次,笔者又及时送出了祝贺和鼓励。(4)经常与其父母沟通。包同学的父母因为对其失望,有时有放弃的想法。所以只要包同学有一点进步,笔者都会及时通知其父母,与家长一起分享包同学的快乐,努力用家庭、学校的合力来改变她。

2.2 事事坚持、处处关心,让她学会“爱”

慢慢的,包同学改变了:(1)运动会那天,包同学主动写了通讯报道,她因为同学们为班级争光,她感动幸福和快乐,说明她仍在关注这个群体。(2)有次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的讨论,她在本子上写“虽然我成绩在全班倒数,但王老师没有放弃我,我很感谢她”。让笔者着实也感动了一回。(3)在召开“和谐、共荣”主题班会课时,她积极参与向“敌人”伸出和解的手的环节,并握到了同学的手,她开心的笑了,那是几个月以来笔者第一次发现她发自内心的笑了。伴随着包同学的进步以及与同学关系的融解,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1)继续和她每天的沟通、聊天,但逐渐转变为包同学讲,我做听众。(2)扩大谈话范围,更多地是从人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方面引导。(3)鼓励她更大胆地向全班同学敞开心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慢慢的,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有了她的身影。(4)共同收集“折射人性光辉,引导社会向善”的实例,然后把感动变成行动,让包同学在关爱他人、服务他人的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受中更加理解爱的真谛。笔者一直在想:只要包同学不放弃,笔者就不会放弃。即使包同学放弃了,笔者还是不会放弃。这不仅是我对包同学的态度,也是我对当时初三(3)班每一位同学的态度。同时,这也是笔者一贯坚持的教育观:教育要走向关爱,一点爱心、一点善意、一点包容,都会让他们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将来进入社会时才会才能通过自身角色能量的传递和示范,推动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3 一次入脑走心的思考:播爱育爱伴我生

“野蛮带来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师心中有爱并让学生感受及学会去爱,这种“为人师表”的传递与示范,既是无形的旗帜,又是希望的号角,不断促使学生人性更加完善、心灵更加美好、思想更加厚重。

(1)守得住爱生的底限。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师爱更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奠基石。教育需要传递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为人师者,不仅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还要用自己的品格化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引领学生的成长。冰心老师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在师生、生生关系上,任何浸润着“爱”的小细节都会促进彼此的共生共进。同样,任何存在“不耐烦的心”的小细节也都有可能变成大伤害,因为这背后必然跟着偏见、指责、批判,必然会使学生无望、无奈、无能、无助、无措……所以,师生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件小事,都要让每个学生沐浴着爱的阳光,因为这是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爱的种子,这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多年后回首,当教师能够记住的,也只会是这些“施爱有道,润物无声”的一个个片段,当然也正是这些片段才构成了我们完整的教育人生。

(2)看得见内在的根源。当前教师最容易记住和沟通的往往是非常优秀和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而忽视更多较为普通的孩子。他们也尽量隐藏起柔弱的一面,努力做得更好。但在一次次被忽视中,慢慢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然后陷入到深邃如同黑洞般的孤独中。所以,教师更应该有一颗基于“爱”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学生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心灵上、现实上的“障碍”,帮助他们变这个“障碍”为超越自我的契机。想想自己,在学习、成长、工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伤感和苦楚,那就应该清醒地知道学生们的生活里其实也有一样的内容。他们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心灵波动和困难,如果只是站在自我立场而不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永远只能看到表象,永远不会知晓背后的原因。所以说,必须用“关爱心和包容心”去对待、支持、引导学生,这其实也是在善待、成就、完善自己。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陪伴和帮助,将会沉淀在他们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记忆。

(3)经得起未来的检验。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他们的未来。教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决定着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时时处处谨记做好示范和引导,传递正能量。再加上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微信、各类新闻推送等媒介打开了学生广阔的视野,诸多“博人眼球”新闻标题背后的负面信息非常容易让学生“热血沸腾”,学生处于这种信息多元、快速、海量的环境,他们内心也应该如同我们一样纠结、彷徨和复杂。在美国举行的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座谈会上,许多人感言影响他们专业选择和事业发展的只是学生时代的一件小事、老师的一次谈话或者是自己的一次经历。贝多芬说:“我们应记住这一点,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美德、善行和爱心的成长环境。把美德、善行、爱心推荐给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所以教师更要发挥学校、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不断散发温暖的力量,调动学生始终向“正义、善心、助人”的方向转动,借助自身榜样的示范、引导给学生们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帮助他们于漫漫人生成长路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当他们离开学校踏上另一段人生旅途时,能够明辨是非、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始终充满责任感,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5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兴富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226600)

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完善养成教育机制、优化养成教育策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应积极营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搭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打造养成教育的“大品牌”,拓展养成教育的“大舞台”。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为“根”的事业,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短八个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强烈地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近年来,受社会功利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启人深思的问题。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多重问题叠加,导致了学生诸多不良行为的出现。我们以为,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为“根”的事业,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一、夯实“根”基,营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

如何让养成教育全面开展?首要的是必须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让教师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召集所辖学校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全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推进会,通过活动观摩、现场展示、工作交流、过程性资料展评等,有效促进了各学校和全镇教育工作者对养成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各学校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有的学校在学期初专门开展系列化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专题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八个一”活动,有的学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队活动展评,有的学校开展“与文明同行,做快乐少年”签名承诺活动,等等。各学校还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将养成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强调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并举、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并重,真正做到全面育人。

通过强势推进,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充分认识到,是否重视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既反映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体现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更考量我们的责任和良心。

二、壮大“根”系,搭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完善学校内部德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将养成教育活动延伸到学校、社会、家庭和社区:以教师的文明习惯带动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以学生的文明习惯促进家庭文明习惯的形成,以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推动全社会文明习惯的形成;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有效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搭建起养成教育的大课堂,这样才能确保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各项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比如,“月交流”制度――每学期召开不少于两次的各学校分管领导专题交流会,各学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专题交流会;“常规管理校校行”制度――除了把学校常规管理作为教育视导等活动的必查内容之外,还定期对下辖学校进行专项的常规管理督察;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德育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开展全员培训和考察学习;评比制度――每学年都评选文明班级(中队)、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管理工作者等。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家访、家校通、家校(园)联系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促进教育合力的逐渐形成;加强与村(居)委会、关工委、法制副校长等的联系,积极营造养成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断拓宽养成教育的渠道,促进养成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彰显“根”力,打造养成教育的“大品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把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安全等习惯的培养长期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使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得到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灵魂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塑造,素质在养成教育中得到提高。

为了促进区域性养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初步构建起了以课堂渗透为主要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基本载体的养成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实施“小事”工程,即专注于养成教育的“小事件”,专心于校内外一切教育场所的.“小角落”,致力于一切德育行为的“小环节”。比如,我们围绕“五个学会”扎实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逐渐养成吃饭、写字、路队、做操、卫生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道德涵养的提升。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各类活动,不仅仅要重视活动结果,更要重视活动过程,努力克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甚至由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如“小家大家建”、“问题自己找”、“优点相互赏”、“活动同策划”等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育效果,又极大地锻炼了各种能力。三是重视比赛促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促进养成教育,既符合学生好胜心普遍较强的年龄特点,又能突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重点,从而增强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比如,近年来。我们在不同年级段分别开展了“自主之星”评比、“文明礼仪之星”评比、“四小”(“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评比、“我能行周周赛”评比、“示范中队”评比等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四是强调特色建设。不少学校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文化育人、体育工作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优势教育资源开展养成教育,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航模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的习惯;有的学校充分依托团课,将养成教育活动系列化、常规化;有的学校自编《文明礼仪读本》,教育成效显著;有的学校以《弟子规》诵读为切入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等等。立足特色,学校养成教育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四、孕育“根”气,拓展养成教育的“大舞台”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养成教育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引领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提升自我道德感,并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比如,有的学校多年致力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和研究;有的学校以“五小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的学校坚持以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升班风、校风建设水平;有的学校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者对话,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这些有益的尝试,带动了养成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班级 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012-02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教师在班级运用有关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教育活动。班级的教育教学过程,文化,风气,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教师的人格、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形成产生不同质和量的影响,是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但是上述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常常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只有当教师对上述各种因素加以科学的组织,充分挖掘,整合优化,纳入有目的的心理教育过程,才能使之成为自觉的心理教育实践。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通过班主任角色作用,主导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处于班级教育的中心,班主任的心理教育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班主任自身积极健康心理示范作用。班主任自身要有健康心理,诸如关心他人、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正直、执着等良好心理品质会对整个班级学生心理有着引导和示范作用。

2.班主任以信任、宽容、民主的方式创设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形成优良的班风;班主任在班级中,要多发现学生优点,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多鼓励。处理班级问题,讲究科学方法,要让学生“心悦诚服”。

3.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形式对学生共存的、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统一解答,介绍常见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安排班级工作。如搭配班委,把那些外向型、开朗且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同内向型、稳重且守纪律的学生干部组成一个班委会,进行优势互补,这样的班委会富有活力和朝气,工作效率高并有威信,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5.召开班级教导会,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学生心理状况,研究班级学生心理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二)通过任课教师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要善于鼓励学生,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的差异,及时加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在教学方法上,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教师要充分运用心理教育中一切有效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勤奋、独立的学习习惯。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心理。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班集体活动

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自己感悟、比较、调整心理状态。

1.设计情境心理咨询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能放心地、自然地、轻松地与教师交流,我们开展模拟“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室”设在班级里,让学生扮演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交流。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倾听受到教育。这样活动打开了学生心扉,很受学生欢迎。要让学生主动、自种地走进心理咨询室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宣传、解释和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2.请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班级心理教育讲座活动

针对班级共性心理需求或共同心理问题,我们请心理辅导老师到班级进行集体辅导。专业辅导老师讲解有利于学生接受,提高心理教育效率。

3.通过班级其他集体活动进行心理影响教育

通过班集体娱乐、体育等活动影响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通过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的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发挥学生各自优势,增强学生自信、自强等心理。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掌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

在班级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工作的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

1.在语言表达上,要求既鲜明准确,又讲究分寸,委婉合宜,使教育者的劝导、帮助易于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还要紧扣时机,恰到好处。

2.在情感交流上,一方面要靠耳目传情,把教师的坦诚、信任、关怀、体谅和期待等复杂的情感通过眼神的调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凭借表情、手势、体态的恰当使用,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和希望。

3.在探索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吐露真情,启发他们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学生可能因为思想上有顾虑,不愿讲全部缘由;也可能因为思维不清,语无伦次而表达不清;也可能因为心情紧张,叙述受到影响;也可能因为学生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件本身搅和在一起,使人茫无头绪,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听取,不可烦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弄清哪些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哪些是咨询对象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应对学生的隐私保密

保密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它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保障,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一切热情、诚恳、耐心都要以尊重咨询对象的秘密为前提。所以教师不能轻意地将学生的隐私外泄,更不能作为新闻传播,或提供给学校作为处分材料等。

当然,替咨询者保守秘密,并不是说咨询过程中的一切都不能公开,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不受限制:一是有明显自杀意图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尽可能加以挽救;二是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者,为免于使别人受到伤害,也应做一些预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抓不懈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的心理工作,需要时间,常有反复。因为,其一,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而其化解或克服也同样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其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直线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对求询者心理问题的认识,也同样如此。其三,人的心理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的,当个体心理活动的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障碍时,心理活动其他方面的品质对问题的解决也有影响。例如,解决情绪失调问题,就必须同时考虑意志、品质的提高和性格特征的磨练问题。其四,人们所处的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地作用于学生,其中既可能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消极因素的干扰。一旦消极因素的干扰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就会抵消咨询工作的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再生和反复。因此,学生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不要指望谈一两次话就解决问题,要注意克服急躁和厌烦情绪,持续不断。即使情况有所改善,仍然要随时关注追踪,毫不松懈。

为了做好以上工作,教师要加强学习,充实心理健康学知识,经常总结反思。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社会改革的迅速推进,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加快,当代中小学生出现了种种新的心理问题。我们要依据科学,分析归类、找出症结、积极引导、因人设法、因人施教、加强“治疗”,积极开展培养健康心理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扬俊慧.班主任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J].学园,2010,(8).

[2]班华,刘明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新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边玉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7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约占75%, 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 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是不可缺少的基础。一个人学业的失败不是一个小问题,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帮助学生们取得学业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无益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 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学生的心灵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你播种一种思想, 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 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无论是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教育案例, 都会给我们以警示。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养成一种好行为习惯。基于上述思考, 我在从事班级管理过程中, 坚持不懈地培养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感悟。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有一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但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增强了。这时, 我们会觉得他们越不好管, 也越不好沟通了。所以, 如果我们仅限唠唠叨叨的说教, 条条框框的约束, 已不很奏效了。于是, 我便开展了如“行为与责任”“行为与荣誉”演讲、讨论等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感受到谁的行为习惯不规范, 谁就要承担责任, 同时自身、班级的荣誉就会受到影响。同时在班级管理上我也注重行为与责任, 行为与荣誉。如我首先实行团队合作制, 按照差异将全班分成九组, 每组的组名以组长的名字命名。让他们几个一起做作业, 一起做事, 组长和小组成员可以互相提醒做作业, 在需要时还可以互相帮助。还可以按照完成作任务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当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那么这一组将集体受到处罚;如果有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随时替换掉不称职的组长, 组名将重新改为新任组长的名字。再者我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 定一个班规来规定具体的做法。各科课代表随时配合代课老师收、查作业, 每次事先给定期限, 如果没有完成的由课代表按照班规进行扣分记过等。各负责人 (如管板报的、管讲台的、管饮水机的、管吃零食的、管日常卫生的、管花的等等) 也要随时看管好自己的一块, 如发现违规学生要及时提醒并提出警告, 若还不悔改就要按照班规进行扣分。同时按组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排名, 凡是总分低于多少分的组按照班规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凡是总分高于多少分的组就要受到奖励。 (一开始这个分值要大一点, 随着习惯的养成就可以把这个分值缩小。) 我设立了红黑榜:红榜就是光荣榜, 黑榜就是落后榜 (当然这个黑榜一般是不用的, 可以强调某学生某组快上黑榜了) 。对于优秀的作业在红榜上定期展览;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组, 直接把其照片永久挂到红榜上, 并在班会上进行表扬鼓励 (当然这也必须永远保持优秀才行, 否则还是有可能要被取下) 。我实行干部值周制:每周都会有一名班委值周, 在黑板的左上角挂上相应班委的照片以及由他自己写的警言。对于班里各事情如每周的各组排队, 每天作业的收交情况, 每天上课的纪律情况, 红黑榜的上榜情况, 班委会的定期召开等的监督, 并提醒各有关班干部认真及时执行。每学期对班干部进行评议, 好的干部奖励, 差的处分甚至更换。有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就有了动力, 他们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在自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注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一古训淋漓尽致地表明了人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为此, 我在班级管理中, 始终坚持教书育人, 环境育人, 活动育人的指导思想, 注重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更好的物化的和人文的环境。物化的环境如绿化、净化、美化班级, 具有启迪作用的名言警句的设置 (如各班干部照片上的自我警句, 还有各学生桌子上贴的自我警句等) , 具有约束作用的规章制度的宣传栏, 具有提醒作用的红黑榜等。人文的环境如师生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优良的学风、班风。同时还要注意家庭、社会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外部环境 (每周我都会和组长一同去家访他们组的组员, 时刻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并通过长期开展“今天我以班级为荣, 明天班级以我为荣”、“谁英雄谁好汉, 十年之后比比看”、“优秀组”的评选 (体育最棒组、纪律最强组、卫生过硬组、劳动积极组等) 、“优秀作业展评”等主题系列活动。同时也经常举行各种班级比赛 (以组为单位) 。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三、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注重适时督导, 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 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必须持之以恒, 不断强化, 反复抓, 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引导、实践, 学生就会逐渐熟悉校纪班规, 逐渐由被动遵守变成习惯遵守, 继续深化实践, 逐渐成为自觉遵守。同时, 毕竟学生的自控力、自觉性还不是很强, 这就需要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探索、发现、建立起自律与他律,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有效督导机制, 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不断深化的反复中, 在主动和谐的督导中逐渐形成。

情商教育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情商教育进课堂:应设计“真情境”

情商教育进课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一种形式的噱头,而是一种“相对于智商的社会及情绪能力教育,是以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了解他人和人际交往等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为内容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1]因此,我们的情商教学应是在把握学生基本情况和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去设计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真情境”。

所谓“真情境”,从特征而言,它是学生生活中细小而真实的交往冲突的课堂呈现,赋予课堂教学活动以意义,确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从形式而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引导儿童活动的引子。从价值而言,它让师生在课堂上能够依据特定情境去经历、演绎连续连贯的事件过程。学生每经历一次事件过程,就是一次人生阅历的丰富,一次做人品质的提升。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敬老爱老”这个主题时,就针对现实生活中孩子对老人的唠叨往往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有嫌弃老人言行的现象设计教学“微事件”。

【例1】

教师先出示一张老人生气、难过的照片。

师:从这位老人的表情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位老人有些生气。

生2:我发现这位老人有些难过。

教师出示老人的心声:“人老了,讨人厌啦!”

师:大胆猜测一下,是谁伤了老人的心。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让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播放视频:

一个女孩在看电视,爷爷过来说:“离电视太近了,要远些。”女孩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你都说了好多遍了,我好不容易才看会儿电视又来烦我,烦死啦!”

……

二、情商教育进课堂:应培养“同理心”

情商教育最大的功能是让学生拥有各种情商能力,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一个人的情商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情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至关重要。因为“同理心”能使学生更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人的感受更敏感,更善于倾听,并学会说话、学会赞赏、学会宽容、学会微笑、学会感恩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正确感知和调控他人情绪,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苛求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以友善、信任的积极态度与人沟通,在愉悦的情绪中与人正常交往,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将来顺利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最大化地获取成功夯实基础。

具体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是建立在对他人言行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情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有一定思维层级的理性思考。

【例2】

教师接着上一个问题开始发问。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视频中的女孩一样觉得家里老人话太多,嫌他们烦的时候?

有的学生表示很有同感;有的学生则表示有嫌老人烦的时候,但不会像视频中的女孩那样说话。

师:你们嫌老人唠叨,嫌他们烦,是不是表示你们不爱他们了呢?

(学生都说不是。)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老人爱唠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教师先让学生猜测原因,然后出示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最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生1:我认为老人爱唠叨是因为他们害怕孤独,期望别人的关心。

生2:我认为老人爱唠叨是因为他们老了,记忆力退化了。

生3:我认为老人爱唠叨是因为他们爱我们、关心我们。

……

师:回想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我们经常说的话有哪些?

(学生说出家里老人经常对自己说的话。)

师:当你今天再回味这些话时,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爷爷对我的爱与关心。

生2:我感到很内疚。

师:一句话说不好伤人心,一句话说得好暖人心。作为家中的晚辈,面对老人的唠叨和过度关心,最不能出现的言行有哪些?

生1:不能对老人恶言相向。

生2:不能随意打断老人说话。

……

三、情商教育进课堂:应进行“微训练”

情商教育进课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重点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情商的培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不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也不是一种对“大道理”的认知,而是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体验和感悟。因此,学生情绪技能的习得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对儿童言行的具体、细节的示范与指导,是一种“微训练”。

当然,这种课堂中的训练不是“我说你学”的简单而枯燥的模式,而是基于学生模拟表演来进行指导的。

教师开始设置情境进行“微训练”。

【例3】

师: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温暖老人心呢?

再次播放视频:

(视频显示:女孩在看电视,老人在旁边唠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表演,一个扮演爷爷,一个扮演孙女。表演结束后进行角色互换。

教师邀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在表演前提醒其他学生关注台上的学生说了什么,而不是去关注他们表演得好不好。

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归纳在这种情境下应该说的一些话和一些行为。

言语方面:谢谢提醒;谢谢关心;不要急,慢慢说……

行为方面: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老人说话时耐心听;老人说完后表示感谢……

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基于一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我们可以预测其成年后的就业和健康状况,以及其他一切事情”。[3]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错误的导向。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善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成绩再好,也很难取得成就。反之,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积极探索,能从探索中建立自信,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喜欢与他人交往,愿意与他人合作,这都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因此,将情商教育引进课堂,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而且能引领教育基本目标和功能得以实现,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这一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教师应肩负起这个责任。为了学生的发展与幸福,我们应以开拓者的姿态帮助他们托起心中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朱保安.试论情商教育的意义及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4(8).

[2][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生命教育区域推进的实践与思考 篇9

2005年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上海杨浦区将贯彻落实生命教育作为区域德育工作重点发展项目,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思考、整体建构、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杨浦特色的生命教育工作新格局。

一、健全工作机制,探索生命教育区域推进的有效路径

1. 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区域生命教育思路

关注学生成长的核心问题,教会他们爱己爱人,这不仅涉及学生的幸福感,更关系其生命本身。作为上海唯一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杨浦教育致力于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以“人格成长工程”为主线,从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构建全区生命教育框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逐渐成为杨浦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念。

将涉及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认识、生命与价值等内涵广泛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实现从区域到校际、再从校际上升为区域的研发策略,从而使生命教育获得灵动发展,这是杨浦区域生命教育的基本构建思路。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有限、唯一与崇高,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统筹教育资源:教育系统内外联合组成生命教育领导小组

《纲要》颁布以后,区域内部由教育局牵头,文明办、民防办、卫计委、妇联、团工委、体育局、文化局、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以及12个街镇等部门联合组成了区生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筹区域生命教育的实施工作,调动各部门生命教育的资源,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推进;制定一学期一次例会、一学年一次汇报的例会制度,形成了区域各相关部门协同参与、有序推进的全方位教育格局。

3. 协同部门行动:整合德研、教研及督导队伍成立生命教育工作小组

杨浦区成立了由区德育室为主的区域生命教育工作小组,开展生命教育专题研究,探索生命教育与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实施途径,进行区域内各类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整体设计,推进区域生命教育品牌建设,指导学校开展市、区级生命教育相关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开展专题展示、主题活动评比等。

同时,工作小组协同教研室将生命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通过教研与培训,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的能力;协同区督导室将实施生命教育要求与成效纳入学校办学的督导评估体系之中。

4. 扎根校本实践:建立市、区两级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群

结合上海市教委《关于推进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和建立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的通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的创建工作,全区有70%以上的中小学申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市东中学被确定为首批“市生命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辽阳中学等15所学校被确定为“区生命教育试点校”。工作小组结合各试点学校的实际,指导学校制订实施方案,通过定期展示、组织研讨活动,帮助试点学校形成较为系统的校本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生命教育品牌项目。

5. 打造品牌课程:开发生命教育区域特色教材

杨浦教育系统以区域“人格成长工程”为主线,从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心理健康三方面构建全区生命教育一体化框架;先后研发区本教材《心灵体操》《男孩女孩》,形成区域生命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内容与载体;与区内高校合作,建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学生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共建指导中心等,为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服务保障;开展符合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的《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实践与研究》及辅导教材《爱情讲义(教师用书)》《相爱需要学习(学生读本)》《爱情离我们有多远(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等的编写。

二、建设服务体系,提供生命教育区域保障的多元载体

1. 守护心灵的家园:区“心馨家园”心理辅导中心

2011年,一个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业培训和研究为一体的“心馨家园·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全市首批区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心馨家园”以“聆听孩子心声,解答孩子困惑,陪伴孩子成长”为服务宗旨,开设了心理热线、个别咨询、心理测试、放松训练、沙盘游戏、团体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致力于为全区中小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灵生态环境。“心馨家园”还对未成年人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相关心理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开展合作,成立了“复旦杨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复旦杨浦心理研究实践基地”。

中心通过开展“关注心灵成长,守护生命阳光”为主题的活动,构建区域整体推进的主题活动模式,解答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困惑,帮助学校、家庭解决教育问题;组织志愿者走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开展公益讲座、亲子团队辅导、现场咨询等活动,带领学生心理社团参加实践活动,共推出近150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公益活动,参与的师生和家长多达4万余人。该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接受来自《解放日报》、《青年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并荣获了“上海市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称号。

2. 实践体验的乐园:社区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2011年,在市级课题“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指导中心运作模式建设的实践研究”引领下,杨浦区建立了上海市首批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指导中心——殷行街道社会实践指导中心。该中心不断开发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类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区管理协调、学校整体实施、区域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校内外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体验类活动的沟通与融合。该中心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区指导中心,为各区县建立社区指导中心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从殷行社区起步,实现了区内推广,现已在延吉、控江、五角场镇等社区得以推广,为生命教育的课内外有效衔接提供了新的平台。

3. 家庭教育的参谋:家长学校共建基地指导中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子女的生命态度。为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杨浦区以“家长学校共建基地指导中心”建设为工作重心,探索生命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指导中心根据中小学家长学校的实际情况,推出小学家长学校“微型课堂”建设项目,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编写了“小学家长学校微型课堂方案”,形成了包括“亲子共守诚信”“关注孩子青春前期的变化”等15个教育专题的60余个教育方案,并开展相关课堂实践和专题研讨活动,为全区小学提供可操作的、有示范作用的范本。指导中心以“区域家长教育指导网络建设”项目为重点,探索“关护成长”的针对性策略,开发“关护成长”教育指导方案,着手编制初高中阶段《关护成长——家长指导手册》,以期为青春期学生家长提供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4. 学生健康的卫士: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与体质监测中心

区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以培训、优化学校卫生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卫生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重点,举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初职学校卫生教师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和学校卫生工作专业技能提高班,切实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编写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命树》(小学版)区域健康教育教材,开发了专题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与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

2012年,我区成立了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该中心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学生开展“随时、多次、择优”的体质健康测试提供相关服务,逐步建立体质健康常态化测试和公告服务,形成政府监督、专业部门指导、学校重视、家长配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服务机制,为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服务。中心已初步构建了监测(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监控方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监控方案)一评价(“一校一报告”评价制度并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一研究(控制学生肥胖等1-2个课题研究)一服务(对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室专职工作人员开展系列培训、编写《学生体育锻炼指南》系列读本)的工作模式。

一个借助专业力量,联动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区域生命教育学生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三、开辟教学基地,搭建生命教育区域共享平台

1. 校际联合:教师研训基地

“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主动、自觉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

我们认为,教师自身对生命的领悟及其生命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我们制定了《杨浦区学校生命教育联合研训基地建设意见》,建设由一校主持、联盟校组成的结构合理的联合研训基地。首批区域生命教育教师联合研训基地已挂牌成立,它们是:学生生涯发展联合研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性别教育联合研训基地(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家庭教育联合研训基地(上海市辽阳中学)、生态教育联合研训基地(复旦科技园小学)。

联合研训基地将在各试点项目组指导下,开展生命教育相关内容的实践、研究和培训工作:探索生命教育相关主题的一体化教育,协助试点项目组整体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方法,规范、探索生命教育的评价方法,开发整理生命教育资源,研发培训课程,开展生命教育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引导学校进行生命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

联合研训基地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生命教育的不同方面,特别是与区域的特色学科相结合,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向广大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

2. 跨界共建:学生实践基地

结合区域生命教育思路,我们拓展了学生校外生命教育活动场馆,建立了一批学生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如安全体验实践基地(殷行街道安全体验馆)、生存技能实践基地(游泳馆)、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同济大学医学院)。在社区安全体验馆开展“生存大考验”——趣味定向越野活动,通过一系列体验式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和安全知识,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培养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同济大学医学院“36°7”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引入高中课程,以互动教学、实验探究、课题调研等形式,学生先后完成了“揭开黑暗料理的真相”“地沟油的检测及其危害”等小课题;2014年暑假,20多名高中生参加了该院承办的全国高校科学营活动。基地还与区红十字会、区民防办联手在小学四年级开展“识险避险、应急救护常识普及项目”,共同研发教材及学习资源包,配置学习教具,实现常识普及进教材、进课堂。

与此同时,我们整合区域生命教育资源,编制了《杨浦区生命教育学生实践场馆手册》,供学生、家长按需选择,实现了场馆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衔接。区域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平台,实现了生命教育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习得的教育理念。

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篇10

1 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 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 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 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 缺乏科学指导, 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 种类单调, 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 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3]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 在30 d内有4.6%的男生和0.4%的女生报告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 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 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 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 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性行为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4]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 38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 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31.7 %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 58.1%的女生经期不正常, 43.2%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 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 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 增强科学营养知识,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近年来对在中小学中开设《饮食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陆续有所报道[5,6,7], 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专著或科普读物也有出版, 对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也有呼吁。

饮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饮食不只是生存的自然需求, 也不单纯是一个与营养学相关的单一科学问题。从人本身来看, 饮食涉及年龄、性别、民族、工作岗位与居住生活环境等;从物质的角度来看, 饮食涉及种类、成分、原料产地、搭配加工, 使用方式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饮食涉及民俗、习惯、经济、道德等。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而且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珍爱生命、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 笔者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营养物质的性质与功能, 营养常识、烹调常识、饮食疗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介绍如何将食养理论与当代的营养学知识结合起来, 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与营养观念, 培养良好的饮食与保健习惯。

3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将《饮食与健康》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时, 每年选课的学生都在300人以上, 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渴求。如何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 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的压力和鼓励。在研究了大学生饮食与健康状况和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为了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多备精讲,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包罗万象。实施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时, 既要考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又要考虑大学生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既要考虑传统的观念又要考虑发展趋势;既要使学生的听觉悦耳, 又要使学生获得视觉冲击, 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和课堂效率。为此, 本课程主要介绍的内容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 (1) 人的消化吸收系统; (2)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及其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3)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以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 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第二板块是药食同源问题, 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 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 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 强壮体魄。在前2个板块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播放当前非常权威的健康讲座录像, 让学生聆听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对健康的阐释, 并指导如何从饮食、运动和心情等多方面结合, 以建立和维持身心健康。这也是前面2部分内容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概括和实践经验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双方面都对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学会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和身体保养, 促进他们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第三板块介绍我国的八大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 尤其是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 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往往对这一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尤其是男学生, 教学效果非常好。

3.2 网络交流, 鼓励学生质疑

从课程教学一开始, 笔者就建立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方式, 鼓励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并根据自身及周围人群的健康情况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质疑或饮食健康方面的疑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 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内向, 不习惯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会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 诸如运动后的饮食问题、如何通过科学节食减肥、如何通过饮食改善神经衰弱等等。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学生没有顾虑, 往往容易收集到学生真实的想法, 并且问题表达得比较清楚, 对了解学生的内心和实际情况帮助很大, 所以每开一次课, 教学内容尤其是食疗那一部分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和补充。

3.3 考核报告, 促进学生总结与探索

在学期末, 笔者要求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紧密结合, 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生命与健康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 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通过1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饮食与健康的重要关系,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处于无视无知的状态, 意识到生命需要呵护, 健康需要保健, 所以对这次作业都非常认真, 很多甚至是一个非常深刻全面的自省, 并从饮食、生活习惯、日常锻炼和心态调整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解决方案和详细的行动计划。

总之, 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 对正值生命力旺盛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连续几次在全校范围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的实践表明, 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许许多多不自觉、不理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十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对他们开展饮食营养、健康和保健知识的教育,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主席令第45号.1995-3-18.

[2]孙建华, 陈晓, 鲍茵茵.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2) :88-91.

[3]谢佩娜.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四川体育科学, 2002, 3:46-47.

[4]张有平, 刘学哲, 吴献华, 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营养及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3) :330-331.

[5]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 10:20-22.

[6]陆少明.中小学“健康饮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 (5) :6-8.

健康东营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将促进健康融入贯穿到宣传工作始终”,这是东营市卫生计生工作秉承的宗旨。东营市在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后,深入推进健康东营建设,围绕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来谋划推动卫生计生工作。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健身行动、优生优育优教、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关爱、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等。

一、围绕健康东营建设,开展人口健康文化宣传

(一)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一是广泛普及人口健康知识。在市广播电视台、东营日报社等各类媒体设立健康栏目,组织专家讲座,进行健康普及,编辑播出《健康之声》《人口与健康》等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楼宇宣传栏和公共交通工具车载电视等媒介,面向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刊播(登)健康素养和卫生防病知识。二是开展“健康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组织医疗卫生专家、城市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人员,广泛举办生理、心理、健康行为和中医药文化等知识讲座2560多场,向广大居民发放健康知识手册87万册,让广大居民知晓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卫生防病、膳食营养等健康知识和各类突发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自救措施。三是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医疗机构通过网络或实体形式设立健康教育咨询点68个,组织开展健康咨询和行为干预指导服务。

(二)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引导合理膳食,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支撑,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以食品生产企业、餐饮单位、家庭厨房为重点,实施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同步开展合理营养干预。在新闻媒体和公共场所刊发、播放了减盐限盐公益广告。严格控烟禁烟,大力宣传和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推行全面禁烟,开展无烟机关、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医院、无烟餐馆、无烟社区、无烟家庭创建活动。加大烟草危害宣传,加强对商店(场)的控烟宣传和监管,营造全面控烟的社会氛围。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材料45万份,通过学校向家庭、社区传播健康信息,带动家庭和社会关注健康,提高健康技能。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开展全民健身行动。

(三)组织健康关爱行动。关爱老年人健康,为全市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咨询、宣传服务。城镇和乡村都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关爱妇女儿童健康。组织开展母婴安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儿童营养干预,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等儿童营养性疾病。

二、开展“三大行动”,服务百姓健康

(一)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创建行动”。东营市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创建。以东营区健康素养基线调查和垦利县创建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为依托,展开全市工作。各个县区都开展了健康促进示范医院、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健康促进示范机关、健康促进示范企业、健康示范社区、健康示范家庭创建工作。垦利县将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纳入2016年全县发展计划,将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列入2016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将健康促进县的5大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48个分项,涵盖机制建设、组织实施、场所建设和重点活动等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围绕创建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各自职能,切实做到任务细化、时间明确、责任落实。各镇街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成立专门队伍,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创建任务。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一体推进、全民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垦利县在创建工作中一是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推广行动。启动“健康山东·全民健康方式行动”,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主题,在全县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制度,选配380名“健康生活指导员”分片包干,主动上门服务,开展健康行为干预,为居民家庭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干预物品,指导城乡居民做到低盐饮食、少油饮食,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在全县深入开展以“我行动,我健康”为主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实施宣传教育、卫生创建、城区环境清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病需生物防制、全民控制吸烟、疾病控制、全民健身八大行动。三是开展健康惠民工程。实施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自2015年起,为全县35-64岁的44000名城乡适龄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实行新周期、新标准、新内容的“三新”项目。即:将检查周期由三年缩短为两年;检查人数由原来的14000人增加到22000人,实行新周期、新标准、新内容的“两癌”筛查项目。即将检查周期由三年缩短为两年;检查标准由市、县两级财政按被检者每人每年148元提高至218元;在宫颈癌项目中增加了HPV分型检测,并对贫困“两癌”患病妇女进行救助。同时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4指标70元的“4+70”关爱查体项目,4指标是指4个关爱项目: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健康指导和纳入慢病管理,70指在上级无要求的情况下,额外增加70元/人。四是开展健康“六进”活动。健康教育进学校,县教育局将健康教育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健康教育课本拥有率、开课率均达100%。健康教育进街道、社区、家庭,在居民区等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小区和健康教育一条街创建工作。开展健康教育进机关、企业、医院。全县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健康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3%,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7%。垦利县创建全国示范县带动了全市健康促进创建活动的开展。

(二)开展“舆论引导能力提升行动”。新闻宣传是健康教育工作的舆论支持。东营市不仅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同时,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进行宣传,特别是利用卫生计生自有媒体资源进行宣传,各县区电台、电视台也开办了健康专题栏目,同时,各级积极向各大新闻媒体报送稿件,发挥新媒体覆盖广、受众多、传播快、影响大的作用。

(三)开展“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行动”。一是加强人口健康文化阵地建设。各县区、乡镇在主要交通要道、重要路段制作醒目的宣传标语或宣传牌,村村设立了人口健康文化宣传一条街,有的村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婚育与健康漫画长廊等。加强人口健康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乡镇、村级人口学校和卫生室的有利资源开展宣传。推进卫生计生宣传品进村入户全覆盖,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卫生计生政策知识的知晓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二是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活动。春节、元旦期间,利用宣传车、广播喇叭、“计生国策赶大集”等形式,大力宣传卫生计生政策和健康知识,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积极开展节日宣传,在世界卫生日、无偿献血者日、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人口日等节日纪念日期间,全市精心组织和策划节日纪念日期间的宣传工作,每年都组织卫生计生专场文艺晚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传播健康知识,提高了宣传活动的社会性、群众性和参与性,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苏派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目前人教版的历史教材编排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虽然在个体线索上,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单独的线索,却难以从整体上感知国内外的历史。本校的历史课在整合传统专题讲授的模块优势外,还借助教材单元主题,整合中国史和外国史、古代史和近代史,让学生不仅仅明白一个单元所要表达的核心和模块是什么,更要懂得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是什么,明白历史的划分不是只有教材这一种,如果学生愿意,完全可以选择更多的划分标准。学习历史,忌讳的是光学习一个点,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个点,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人的一生相比于人类的历史,是浩瀚宇宙中极小的旅程。但在这无限和有限中,我们想向学生传达一种不断学习的真理,一种不断研究的精神。

苏派人文教育,同样也引领着本校的历史教学。以人文关怀带领学生畅游在历史的天空。这里,学生们接触到了众多惊天撼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能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岸和不屈,体验着历史文化盛宴的同时,更能教会学生在纷乱的世俗变幻中怎样正确地进行取舍。

江苏的历史教学,目前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存在。本校更要求积极开展校本特色的历史课程。我们尝试着打破大班化教学课程,争取按照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已有基础,开展小班化的历史层次式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听到他们想听的内容,让学生能在不同的群体中找到共鸣。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 组建各种历史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型的历史课题研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研究的乐趣,做一个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对国内外历史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历史课堂的组织上,本校尽量打破原本座位秩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师生共鸣的探索。 消除分数的评比,弱化等第的区分,历史课堂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和表达历史见解的独特角落。在评价方面,每个学生均是评价的主体,历史课的评价有时无所谓绝对的对错,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不同的看法而已。历史教学的魅力集中反映了文科教学的特色———答案的丰富性。

本校历史课程的另一突破,在于改变了传统“历史无用”的观念,在历史课堂的传授中,把实践性和现实性带进课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我们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之一。历史学习不再像以前那般死学死背,我们导入现实中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历史上不同人物的处境和感受。穿越剧曾风靡一时,这也引起了我们历史教学的关注。人们并非不爱历史,只因相隔时代过远, 觉得历史对当下并无太大的帮助,进而在一些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也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所谓的各种穿越,不难看出主人公本身对历史的热爱,更多地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去评价过去的故事。人类需要对过去进行反思,更需要用过去来告诉我们今天应该怎么走。百家讲坛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新出现的“明朝那些事儿”。传统的历史教学有时太严肃,学生读起来,不管从阅读上还是情感上,无疑比较吃力。而这些通俗化的形式,却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冷门的历史被人们所热爱的背后,除了其形式更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也体现了今天的中国人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本校的历史教学恰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极为形象化的故事和语言,去感知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 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是索然无味的,反而觉得对历史需要更多的热情去了解。中国需要怎样的未来,多少也看学生对中华民族有多大的责任感,而这种五千年的积淀,没有历史的润泽和表达,恐怕会沦为肤浅和空洞,故而历史的使命是崇高的,但历史传播的形式却可以是大众的。历史是全人类的记忆,应该有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历史的记忆,能从这份厚重的记忆中,寻找前进的力量。

苏派历史教学,应是思维火花的碰撞,精神领域的洗礼,是一项神圣而严肃的学术探索。苏派体育教学,也应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欢乐与知识共存的空间,这里展示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看重学生的一种体育精神,一种人性中的血性和果敢。

上一篇:市政工程测量技术论述下一篇:中职校后进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