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教育

2024-10-08

体育与健康教育(精选12篇)

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

摘要:由于教育体制的持续改革, 学校也逐渐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给予重视,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 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文章通过对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改革的阐述, 分析了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2]梁斌, 文建生.高校体育教改现状及发展方向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87-90.

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2

体育与保健课教案

课的内容

投掷

场地

器材

1、废报纸若干;2、实心球55只;3、雪碧瓶若干只:

4、投掷靶若干。

认知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已投准的方式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投准的水平和投掷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生理目标

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和协调能力。

心理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课的.形式

分 组 不 轮换

课的部分

课的内容

组 织 教 法 与 学 练 法

运动量

时间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常规:

学生场外由体育委员整队入场,师生问好,教师介绍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

1、 哨让学生进入指定场地。

2、向学生问好

3、介绍课的内容。

4、安排见习生

要求:精神饱满

声音宏亮

1、 入场、师生问好。

2、 队形如图:

场外:

×××××××××××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场内: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3

1、游戏:

― “击剑”

1、讲解、示范。

2、巡回指导并适当加以引导。

3、适时参与。

一、组织:男女生分组,

如图:

二、学练法:

1、把旧报纸折成“纸剑”形

2、各自找对手,在指定的场地、规定的时间进行比赛,( 规则:想办法刺中对方上体,击中对方一次得2分,纸剑折断扣1分、一动不动扣5分)、具体工作由小组长定

三、要求:积极主动、具有竞争意识

10

投准:

1、 用旧报

纸折成轻物掷标志物(投掷靶)

2、用实心球投标志物

3、用实心球打“保龄球”

1、参与并适时引导。

2、巡回指导。

3、注意安全。

一、组织:男女分组

如图:

二、学练法:

1、 自由练习。

2、 轻物投准练习。

3、 实心球投准练习。

三、要求:团结协作,相互帮助。

四、打“保龄球”

1、组织:如图

2、学练法:轮流参与

27

结束部分

1、 放松练习

(游戏:―推手)

2、 课堂小结

3、 整理器材

1、 讲解、示范

2、做好组织工作。

组织:

×××××××××××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5

论“轻松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 篇3

关键词:轻松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1“轻松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1.1“轻松体育”的内涵

“轻松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松体育”也称“轻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的方法。其精髓所在就是——静不如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松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松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1.2“轻松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松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松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松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松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松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松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2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学校“轻松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松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松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松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几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2.2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松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松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高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高校体育中开展“轻松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轻松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3.1树立“轻松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松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的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松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松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松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松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松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松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3.2拓展“轻松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松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的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松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还可以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用“轻松体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們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

“轻松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3.3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松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典评等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另外,可参考学生上课的次数来评价,学生修满36个标准课时即可获得1个学分,无需另外考试。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体育学分,因此学生可通过在整个大学期间修满144个标准课时来获得这4个体育学分。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轻松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为一身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松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轻松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5]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3).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篇4

一.新课标下“健康第一”理念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 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 其理念内涵体现“大体育”意识, 本质在于针对整个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使学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且在此过程中达到技能学习与自身健康相统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 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其主动从事体育活动,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 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 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 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 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利用体育教学优势, 制定走班学习, 选项学习, 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 走向健康, 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 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有利空间, 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 对教学其它的目标, 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 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 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教学采用的形式, 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直至终身体育, 达到“健康第-”的目的。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一) 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 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二) 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 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 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 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大胆表现, 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 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 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 更要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 因为在游戏中, 让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就会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 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 形成情感互动, 行为互动, 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 使情感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 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 学生很难掌握, 且易发生运动损伤, 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 降低动作技术难度, 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 易于掌握, 易于开展, 利于终身锻炼, 并且效果明显, 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 适度进行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学生容易接受, 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 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 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 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 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健康第一”理念是从体育学科特点出发产生的根本性指导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并且能引导学校体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因此, 以“健康第一”理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对学校体育领域目标和目的形态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薛雨平, 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

[2]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第一”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然而,目前中学生群体仍存在诸多健康问题,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第一”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然而,目前中学生群体仍存在诸多健康问题,近视、肥胖和心理亚健康等发生率较高,缺乏运动、低头久坐和过度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普遍存在,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关系,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疾患和亚健康人数增加。青海省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农村学生体现出自我封闭性较强、交流主动性较差等问题,并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学生超重和肥胖患有率不断升高。

(二)健康教育不足,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改变以科学知识和认知态度转变为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未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理论和创伤预防知识。知识缺乏与运动准备不足、运动创伤发生等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影响运动积极性等。

(三)体育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缺乏积极性。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社会甚至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尚不足,加之教学模式转变期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器材和场地以及学生健康认知缺陷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体育教学未能激发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普遍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倾向于以应付达标为主。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策略

体育是一门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培训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思想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快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积极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更多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教师普遍具有较好的运动技能传授经验,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健康知识,存在知识面狭窄等局限性,已不适应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应通过网络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其业务技能、健康素养和理论水平,引导教师重视知识普及,积极探索创新,根据学生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健全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是一门参与性、互动性极强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根据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教学资源拥有情况,将技能训练与发展个性、增强体质、培养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并重,健全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1.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应增加理论知识讲授、健康知识传授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避免单一化、教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坚持全面训练、重点培养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培养形成一至两项可终身开展的运动项目,使体育真正服务于终身健康。

2.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既往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技能达标得分为唯一依据,严重制约了体育课改革和教师创新意识。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新健康观和新课程目标的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纳入技能达标、健康理念、理论知识、健康状况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以全新全面的评价方式促进改革,引导课程体系建设和观念转变。

(四)加大投入,改善运动条件,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探索建立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为特征的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通过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运动条件,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活动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验运动带来的益处,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五)加强普及宣传和监督管理

挫折教育与体育 篇6

关键词:挫折教育;体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59-01

笔者依据体育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从“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这点切人,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挫折教育对人格建树等方面的意义、作用及施教要求进行初步探讨,旨在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有人称磨难教育、逆境教育,或称挫折承受力教育。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的总称。”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身体运动素质和社会人文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素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置挫折情境,积极营造挫折教育的磨难励志氛围,使学生明白这种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体育运动包涵着身体与智慧的结合,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挫折和出现心理不稳定,如果选择放弃就推动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在挫折中寻找到前进的路径,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帮助受挫折学生找出原因,如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刻苦精神或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等,并加以分析,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挖掘自身的潜力,奋力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提高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体育教学以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二、挫折教育与人格建树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因此,它包括了人内心世界的许多因素。当今学生的价值观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希望表现自己,在竞争中体现价值。而体育运动面对的是观众、电视镜头,你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展现自己,无论“CUBA"还是“NBA"篮球比赛,场上的每一个队员的动作都在亿万观众视野中,它能更充分、更直接在体育竞赛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能展现人的表现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总是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立“对手”,制造出适可而止的挫折环境,及时通过学生的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等形式,诱导他们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让学生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体验。在投篮练习中,增加投篮的距离,缩短投篮的准备时间,使学生在不适应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这一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学生会出现信心不足,动作变形,甚至厌战时,教师又鼓舞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正在不断的磨练中,使学生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的辨证法则去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体育教学内容,不乏挫折教育的素材,体育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又使这些素材十分生动和盲观。根据学生对他们所能承受的“度”,只要运用时机得当,学生的人格建树,就可能取得比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难以取代的作用与效果。

三、挫折教育与个性培养

人的个性包含着知识、能力、经验等智力因素,也含、有气质、情感、意志、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它是个体有别他人独有的行为反应。体育项目需要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所不同,篮球、足球等项目学生的智力因素对掌握技术和理解战术及运用技术、战术能力起主导作用。武术、体操等项目的非智力因素对运动成绩起主导作用,而智力因素仅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项练习,能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同时,也能改变他们个性的形成,在参与和逃避,个人和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在成才与荣誉面前,在挫折和失败时,他们学会冷静,容忍和理智,而具有其适应环境的协调能力。

由于体育课程和较灵活的结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师就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注入与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和出现逆境时,能控制自己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培养坚韧的毅力等个性心理素质。因此,如果让学生尝试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练习、或加大挫折情境训练力度,它的效力不仅是多姿多彩的,体育实践内涵丰富体育意识的升华,同时也是对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完善自我心理建设、完善个性的需要。

四、挫折教育与成功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7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如果以每学期上16周体育与健康课计算,小学阶段学生应上640节体育课,初中阶段应上288节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一共应上928节体育课。如何为学生上好928节体育课是值得我们广大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思考、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笔者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论与实施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求教于学校体育界理论同行与广大一线的体育教师,以期对正确认识理解与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有所裨益。

一、如何认识体育与健康课与学校体育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和学校体育似乎是一个不辨自明、无需讨论的问题,事实非也。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两者的错位和缺位现象存在。如将体育与健康课错位成一般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应完成的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却出现明显缺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只有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使两者相得益彰。

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学校教育的一切教育活动共同实现的,其中主要的途径是学校体育。

1. 什么是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于小霞主编,《学校体育教育手册》(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P355)这一表述表明了学校体育是指学校为主体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活动的总和。在学校体育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和组成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并相互关联共同为学校体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2. 学校体育由哪些部分组成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的划分,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提出现代学校体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学科的体育,即体育课。还有一个是校园生活的体育。

学校体育学将学校体育分为运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体育家庭中的体育)(潘绍伟等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无论哪种分类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不是一回事。

3.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的体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小学体育课程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统一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课程名称的变化说明了体育课程定位的变化,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它反映了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体育与卫生健康结合的趋势。基于此,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上述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是学校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应在学校体育的整体结构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4. 体育与健康课与学校体育是什么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中由体育教师组织指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基的环节——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改善对待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待体育的情感的基础。而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则是进一步巩固、拓宽和加深体育与健康课所学习、形成、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用于锻炼、娱乐的实践,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奠定学生参与体育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基础环节。必须紧密围绕教学、指导、引导、激发、培养这一重心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和质量的准绳。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练习、拓展、运用、锻炼等。体育与健康课与课外体育应该各自有正确的定位,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并相互紧密联系和配合才能真正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否则,很可能出现职责不清、界限不明,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锻炼与达标课,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不牢、效果不佳的结果。

二、为什么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种价值引导和目标追求活动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活动。要正确实施体育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只有当行动者把教育行动看作受教育者达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时,教育行动才会发生。没有目的便没有教育,所有教育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作为目的——手段关系中的一个成分,教育才会发生。因此,目的——手段关系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排序的富有成效的视角。”(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德国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P15)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而教学的关键就是课程问题。作为整个义务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编制与开设之前,我们总是要对为什么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等问题及进行不断地追问,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而清晰的判断。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追求,达到一定的体育目标而展开的;而体育教育目标的确定又都是为回答和解决我国当下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只有我们在编制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前有正确价值追求和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才可能是自觉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2. 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既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来体育,也决定着我们怎样体育。只有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才能选择、创编适宜的体育与健康的内容、活动、方法和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来实现学习目标,并依据此来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关注与研究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现代生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带来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随着人们静坐工作和室内工作方式的日渐增多、城市化的生活人口的日渐增多和人们生活空间的大幅度减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获得舒适、美食、“不劳而获”的同时,人们的身心健康正面临着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危机与威胁: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这些病症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不适当所致,即人们常说的“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懒出来的病”。因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包括科学合理运动在内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保持整个民族、社会和国家健康和旺盛生命力的“国家战略大事”。在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中强化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件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大事。20多年以来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为此,2007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动员和号召各级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就是最好的见证。

与此同时,我们对近些年来的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校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问题——培养了一些不喜欢体育、不懂体育、不会体育、不健康、不懂健康、不会健康、不从事体育的“体育毕业生”或称“功能性体育盲”、“功能性健康盲”。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和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达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进行规范,而不只是具体的规范手段和过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呼之欲出。

课程标准这一用词在我国20世纪初的1912年就已开始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后课程标准由教学大纲所取代。在2001年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时又重新启用的一个词。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P1248)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72)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于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的教育过程中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简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面向所有的学生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结果是要学生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改变什么?它明确指向所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学生,而不管他(她)的性别、健康、病弱等都应囊括其中。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为学生提供公平、平等、合理的体育学习机会。而部分在体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天赋和潜力学生,完全可以超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水准,向高一级水平,甚至更高水平努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的基本要求。

四、为什么要组织专家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对于学校和体育教师来说究竟应该提出什么样的目标——给学生学习那些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十分艰难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构建。

2. 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很容易变成体育教师“照本宣科”将若干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传授给学生,而不能明确意识到对于99%的将来不以体育为职业或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体育课程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有明确的引领与定向。

3. 编制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这些需要编制者对社会、学生和学科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与把握;有

4.《课程标准》明确制定了各级水平的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实施的建议,为各省、市、自治区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指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向和重点。以保证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差异极大的中国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5.《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掌握那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供背景和相关信息。为体育老师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提高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的自觉性提供理论支撑。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大纲“它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的选编原则、范围、体系及各项教材的时数分配,体育课成绩考核的项目与标准及实施的基本要求等”(《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480)的指导性文件。体育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体育教与学的内容纲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回答和解决问题——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指明和规定学生所应学习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点、技能点,另一方面,还明确阐明学生 学习这些知识点、技能点的范围与程度,以及这些学习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体能、技能、情感态度等变化。

“教育科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教育行动,而是它们所发生的情境——教育情境为什么要发生,即教育者的目的;实现目的的客观或现实条件;作为和目的的主观手段的教育行动;教育行动的客观或实际的影响。我们只有了解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结果,才能理解现实教育和想象教育在其主观上的意义。”(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德国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第一扮演的是“引路者”和“指南针”的角色,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指明目标与正确方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第二扮演的是“施工蓝图”的角色,为广大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提供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如何建这样的一个房子的施工指南。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第三扮演的是“标尺”的角色,为广大的学校和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度量衡。

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为”——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明确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明确划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方面;明确确定了各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明确规定了为了实现各级水平选择的创编教学内容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不为”——依据运动项目学习的可替代性的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规定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中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内容的教学时数比例;没有规定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没有制定统一的体育课学习评定内容和标准。

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浅析 篇8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 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 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 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 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 不同的年龄阶段, 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振奋精神, 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 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

从目前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 选题内容较窄, 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 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 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 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 技术环节过细, 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 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 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 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 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 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 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 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 形式上体现规范性, 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 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 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

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锻炼习惯, 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 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 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

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 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 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 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 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应培养学生自我设计锻炼, 监督与评价自我的管理能力。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与健康 篇9

1. 贯彻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理念

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个人体魄。中学体育往往以加强学生体质和缓解学习压力为目的, 从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构建等部分进行有机组合, 最大限度地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对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中学生的健康体质, 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体魄, 并且要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中学体育务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体育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努力开拓创新。在课程内容方面, 体育教师要重点对传统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 同时引进与时俱进的中学生乐于参与的新项目。在教学方式方面, 我们一定要注意改变以前那种命令式的教学方式, 结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敢于实践的教学课堂气氛。

新课改明确指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然, 中学体育教学也不会例外。我们的中学体育课堂设计务必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 重视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鼓励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帮助他们从小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提高中学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实际需要, 允许班级内存在个体差异, 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有一点明显不同, 那就是中学体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中, 我们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 始终要以全面发展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增强他们体质为目的, 培养中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好的基础。

2. 制定合理科学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计划

在每年的开学之初, 我们都要根据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的要求制定出自己本年的教学计划安排。这样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也就会更合理和科学。中学体育与健康都能按国家的要求开足课时,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 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的项目, 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锻炼时间。同时, 我们体育教师也应当制定出自己继续学习和加强自身业务的培训计划, 要让自己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跟得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二、落实常规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果想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 笔者以为, 必须落实常规教学, 因为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 开足课时, 使得各项教学工作都得以落到实处。体育教师应经常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同时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来制定出尽可能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要努力树立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中学体育教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课前备教材、备场地、备器材;在讲课中要让学生多练, 要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后我们要及时总结, 写好课后分析。

笔者以为, 新的体育与健康不应该是原来的体育课简单地加上健康教育的综合课程, 而应该是强调通过中学体育课程来促进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加强我们学生的体育活动, 让他们去实现自身健康的目标。体育与健康的开展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 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也要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经常写教学记录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采用创新教学, 积极贯彻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理念, 为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中学体育教师要深挖教材, 研究教材中能够提高学生技能和增进体质的项目, 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要吃透, 上好每一节课。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 我们都必须以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 以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优化体育课堂结构, 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 完善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因此, 指导学生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此外, 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还表明, 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张等有关。学生们在没有竞争中的情景中运动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 能使他们规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针对大学生们的个人喜好, 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 让他们从对体育运动的喜欢以及从运动中得到快乐。只有学生们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他们才能从中产生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 才能使同学们坚持锻炼, 更加积极的接受挑战, 克服困难。

2、适当的运动量。学生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心率要控制在60%-90%之间, 运动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 每周三次或者三次以上, 最好坚持每天运动, 才有利于心理健康。运动量过大和运动量过小, 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3、体育运动的时间应该循序渐进的有所增加,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研究表明, 随着体育运动时间的逐步增加, 体育锻炼所产生的良好心理效应就会明显增强。

有条件的高校, 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站, 针对同学们的个体差异,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运用合理有效的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 以调节心理障碍。具体的方法如下:

1、神经质型:

这些人要克服遇事慌张、烦躁、焦急, 性格不温和、处理问题没有耐心、遇到紧急情况不沉着冷静的性格缺陷, 应多参加竞争激烈有挑战性的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等。因为赛场上形式多变, 紧张激烈, 只有冷静沉着的应对, 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若能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 遇事就不会紧张, 更不会惊慌失措, 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从而给学习到来好处。

2、懦弱型:

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怕事, 动辄害羞脸红, 性格腼腆内向, 遇到紧急事情不能挺身而出, 不敢大胆面对。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拳击、单双杠、平衡木等活动项目。这些活动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 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超越障碍。

3、自闭型:

这些学生应参加集体化的活动, 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赛、拔河等团体运动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 能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 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4、多虑型:

这些学生可选择乒乓球、棒球、水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善于思考、思维敏捷、判断准确、遇事果断的下决心。多疑、犹豫、动摇都可能导致失败。

5、烦躁型:

这些学生要克服烦躁的心理缺陷可选择下象棋、围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强度不高的运动项目。从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和耐性, 从而改善遇事急躁、烦闷的性格特点。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

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的宣泄坏心情, 尤其是大学生受到失恋或者其它挫折后所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 是因为是因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心理学家认为, 适量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 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作风, 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 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

3、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

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 在体育运动中人和人的交往在增加, 能有效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融洽合作关系。由于大学生们就业的压力, 使他们越来越注重埋头学习已获得好的成绩, 从而使他们日趋处于封闭的状态, 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情交流匮乏, 人际关系疏远。体育运动则打破了这种封闭, 能让大学生们在运动场上进行很平等、有好的交流, 是同学们之间产生信任感, 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同学们心情舒畅, 精神振奋。

4、体育运动给人以自信。

同学们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正确认识自我, 自信心加强, 从而提高自尊。例如, 身体肥胖的的同学更可能有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他们因为对自己体型的不满意导致身体自尊下降, 并产生身体自卑感和抑郁症状, 如指导他们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可以使他们通过运动改善自己的体型, 使他们达到他们的身体自尊并从中获得自信, 摆脱压抑、悲观的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5、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 反应适度。

体育运动大多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 每个人在运动中都要受到体育规则的约束,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作用。

6、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 同队要积极合作, 与对方还要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参加体育项目比赛的时候, 注意团队配合精神。想赢得比赛, 就得有竞争的意识。

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1

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老师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思想,比如:学生是否对此项活动感兴趣,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练习来开发自己的思维和独立性。最终导致学生说:“体育教师是冷血人”。这时老师的心里总是感到很难受,觉得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老师的严厉不都是为了你们成绩的提高吗?”

课程改革了,我深刻认识到新旧授课方式的不同。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成就、动机等。教师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得以保持,汇集和发展成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持久动力,最终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与练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提高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展教材本身的吸引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情趣、奥妙、意境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单靠教师的枯燥说教,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而且还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性。故此,有人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的越多,学生做的越少;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差。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设计合适课程的最佳方案,在课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中心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2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前景,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21世纪体育教育前进的方向。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弄清楚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区别

中小学体育教学坚持以完善学生身体健康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而健康教育更加侧重于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能够养成健康的作息时间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对健康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加疾病防护意识。

2.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联系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性,从两者的最终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体育教学正是健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通过体育教学最终又能够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实施对象来说,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只不过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

总之,虽然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及途径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 健康教育观点的认识

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这门课程是不重要的科目,教师的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很多的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上却不付出行动,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体育教学往往遭到忽视。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长期忽视的情况下,难免会使得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不上去。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虽然,体育这门学科没有列为考试重点考查科目,但是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重视自己所教的科目,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健康意识。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首先就要革新教师教学观念,重视体育课堂教学。

2.注重培养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教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教师,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也是不利于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门要抓紧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养机制,能够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是专业的、合格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教育部门专业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将“健康第一”的观点理论放在首要位置

中小学生虽然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如果丧失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比起灌输学生学习至上的思想观念,更应该注重灌输给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的知识, 教师还应该适当地传授给学生健康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体育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爱好等各个方面,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内涵解读下一篇:对外承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