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共12篇)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 建立人才资源强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承担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给学生自主活动、发展个性的空间,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传统体育课教学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种知识“爆炸”型社会, 其核心是创新, 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非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之事, 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开发, 才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中小学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 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 突出对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 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动作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 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甚至在农村中小学, 由于师资紧缺, 教师课业负担过重, 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只是一种“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这种现象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课上得不到充分体现, 大大限制了他们自由创造的机会。这样的体育课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发展不了学生的身体, 因此, 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应遵循体育与健康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1. 增强创新意识, 主动运用创新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实施, 关键在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教师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 教师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在传统体育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 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学习课程标准, 贯彻课改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将备课、上课、辅导、考核、课外活动、教学反思诸方面结合起来, 以上课为主, 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新问题, 研究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2. 构建新型模式, 强化参与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其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练习。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 实现新目标的机制;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 忽略了学生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能, 而忽略了“会学”的方法指导。显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大适宜了, 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贯彻课改理念, “关注过程, 促进发展”。让学生尽可能的动手、动脑、动口, 不断主体参与, 构建以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三自主”模式。这样把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创建一种宽松、和谐的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演, 强化主体参与意识的体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 培养创造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注重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提高创新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不仅是身体运动, 而且是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 由于思维和积极性不同,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就大, 为此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激发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大胆地探索新的活动观。变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引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考虑“学生喜欢您的课吗”?“这节课学生掌握了什么”?创造情调, 设疑提问, 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广播体操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一招一式的学, 教师示范, 讲解要领。在新的课改理念下,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将广播体操图解发给学生, 根据图解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交流尝试练习, 基本每个同学都能说出动作名称、会喊口令、会做动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能自编徒手操会画人体简单动作图, 学习效果很好。
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还可以分别采用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创造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方法, 精心设计, 把学生引入一个多想、多问、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能力。
首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优势, 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现在以及将来终身体育与健康所需的强身健体知识、技能及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氛围, 受教育的差异性, 不能一刀切, 一个模式。同时, 对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奇特”问题, 教师不能视为离谱, 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 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思维超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 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 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 多鼓励, 少批评, 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设想, 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只有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 发展学生个性, 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 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点。在“优先发展育, 建立人口资源强国”的新的历史背景下,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思为行之先”, 没有创新思维是盲目的, 没有创新的事业是平淡的, 体育与健康教学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2
【摘要】创新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所谓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的教学目标,运用自己的所了解的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性的学习,并开拓发展新的思维,产生独特的、有利干记忆的、便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品质。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现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陶继新先生说“法不在术而在道”,道就是规律。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而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发散、对比、迁移等思维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主体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合协的师生关系。
二、给学生创建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而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度出发,创建一种师生平等、合协、互助的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语调,鼓励性的眼神,回答正确的.微笑等形体形为来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是使学生在教学中,大胆回答,展开想象,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从疑惹,了解,熟悉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那么,作为体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创造新颖,让学生经常进行自练、自控、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力求科学、灵活多样,创设一些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在特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广阔的空间和氛围。这就是体育教学自身优势。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利用和把握这种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体、促智、审美、益心等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时,还要注重采用启发、诱导性的练习,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适用的素材。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尖子”学生,在班级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以“优点”带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多方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里建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去锻炼,去提高身体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学生的兴趣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受和喜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和创建这样的教学的环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A: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放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创新力创建环境。从感知,去尝试、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到感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处处设疑,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开思维,主动探索发展。利用对比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蹲距式”起跑,可用站立式起跑和蹲距式起跑二种起跑方式对比,从对比中感悟出起跑的本质,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达到最大。并创设疑点:为什么蹲距起跑能起到很好加速过程?在电视转播的短跑比赛中,你能从中找到蹲距式起跑的优点吗?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目前,学生还处于发育还不完善,生理还不成熟的阶段。而学生的对出现的事物和事情,总会产生疑问,但这个领域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脑子出现了问题和疑问,但学生不敢提出来,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处理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解决疑问的氛围和环境。采启发,鼓励,与学生沟通,探究,开拓创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尝试中产生问题,在活动中探索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和种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在疑问去追寻创新思维的发展。如:采用小组讨论法,打破以前教师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有目的、有指导性的条件与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结论,并进行选择性的讨论。如在进行实心球教学中,对出手角度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练习时,有意识从各个角度尝试,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进行对比性总结,掌握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动眼观察,到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思维能力,各抒己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勇力,也提高了自己在活动中解决疑问的能力。
新世纪,新起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抓好育真人,求真知,练真才,培真情四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材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长名.浅谈以“主体”参与为核心的体育教改策略.体育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3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相关的问题。文章在简要阐述了体育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这三个小学体育创新教育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小学 体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创新教育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学校体育教学相较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而言,因为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竞争性与参与性等特点,为创新教育的高效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独特优势,这一点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在针对小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同样也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以尽可能的通过小学体育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体育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体育创新教育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取向而开展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观念的层面上来说,体育创新教育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教育,也就是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是对传统的守成性教育的一种转变。而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体育创新教育则是在动态的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培养培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校体育教学与创新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的契合点,体育任课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定要注意对体育创新教育的准确理解,并注意创新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落实。
二、小学体育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目标的确定
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目标的确定,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前所确定的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在确定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所确定的目标应尽可能的明确,尽量用教学中能够观测或者是可以测量的行为或是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以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确定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目标应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以及小学生创新性行为的特点、表现形式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所确定的目标的科学性。最后,应注意将所确定的创新教育的目标进行细化。例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体育创新教育总的课程目标,细化到单元目标、主题目标或者是细化到某项运动项目的目标。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细化后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确保创新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和落实。
(二)小学体育创新教育内容的组织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创新教育的内容,是连接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也是影响小学体育创新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内容,因此,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体育创新内容的组织问题。
具体来说,在组织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内容时,主要应关注如下两点:首先,在组织教育内容时,应根据学校的本地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情况灵活的进行;其次,所组织的教育内容应具备新颖性、游戏性的特点。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烈的年龄段,爱问爱玩,因此,新颖性、游戏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例如: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组织一个简短的小体育游戏,如:“钻山洞”、“双人跑”等等,然后再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自由的进行游戏改编,设计新的体育游戏。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会让学生更感兴趣,而且还能起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三)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
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际上都是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而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也就是真正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体育创新教育实际操作、落实的过程。为了能够让所组织的创新教育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得到高效的运用,让所确定的创新教育目标顺利的得以实现,在具体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应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部分体育任课教师为了追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的目标,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然而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想象力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之一,要求一个不具备想象力的人进行创新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有效的落实体育创新教育,体育任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渗透创新教育时,应注意利用体育的特点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据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右脑具有非语言、直观、感知、创造以及求异是思维功能,右脑发达的人,往往在创新能力上会更为突出。而体育活动则恰好在开发和训练右脑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徒手操和健美操中的对称动作、左手抛接练习、投掷练习等均对学生右脑功能的开发和训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有重点的进行运用。
总之,在小学体育创新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但是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实现最佳的教育成效,体育任课教师应在这个系统的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体育创新教育的方法和,以更好的落实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俞连池.浅析体育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
[1] 卢家楣,刘伟,贺雯,卢盛华.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04).
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 篇4
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活动的灵魂, 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 它反映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的期望与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
(1) 强调过程性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首先体现在目标的三维结构上。如“学习XX技术, 发展XX技能”是每节课所必须具有的, 而“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习体育的信心”等, 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 这些目标应该在一个学期甚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因此, 我们重视过程性目标, 把它与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的经历、体验或探索的过程密切结合。
(2) 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学习目标。教师应该转换角色, 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目标意识是他们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也是他们承担学习与发展责任的本质的表现。
(3) 构建开放课堂, 把握生成性目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 除了预设目标外, 还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发表的见解, 思考角度的多样性, 答案的差异性等, 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 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 实现超越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
二、教学方法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必要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 把体育新课程五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融会到体育游戏教学当中去, 在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
(1) 一、二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 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生会3个走类游戏、3个跳类游戏、3个投类游戏。
(2) 三、四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 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会编体育游戏。
学生会4个跑类游戏、4个跳类游戏、4个投类游戏。自编一个学校体育游戏 (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 、一个家庭体育游戏。
(3) 五、六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 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用体育游戏来调控情绪。
让学生边玩边学, 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并进行大胆创造。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地完成动作, 以提高他们自我体验、自我支配、自我锻炼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实现载体
(1)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尊重个体差异。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全面打好基础,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标准,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教学内容应具备普遍性。传统的教材中有跳箱和单杠等竞技性较强的项目,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项目存在的魅力, 它们一般都是考验勇气和运动技术的项目, 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可以用别的方式和手段达到同样的效果。
(3)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除了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课外, 还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开设了排球、篮球、毽子、棒球、跳绳、游泳等多种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养成, 为提高学生体质打下了基础。
四、体育文化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效果体现
体育科组以提高学生体能健康素质为重点,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让“每生每天l小时体育锻炼”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 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方面, 主要有以下尝试:
(1) 学校每学年定一个星期为体育节。体育节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既有别开生面的校内队列比赛和广播操比赛, 又有学生个人与团队参加的竞赛项目, 更有增进身心健康的趣味活动, 同时举办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和讲座, 使体育节成为师生回味无穷、弘扬体育文化的节日。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5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6
关键词:课程学习评价;学校研究;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48-0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评价”的目的、重点和成绩评定建议,为我们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各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现状来看,每个并行学校因为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教师责任等评价因素不统一,“学习评价”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学习评价”缺乏可比性和真实性,导致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的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一、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
2011新编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了七、八、九年级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有了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参考的内容依据。
学校从2012年9月起对七年级进行《体育与健康》新编课程的教学,为了达成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会同教导处、体育组、体育教研员首先进行了新编《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打下了教学内容的基础(表1)。
二、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
随着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可评价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学校体育组会同区体育教研员和区域体育教学骨干教师,对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教学可评价项目进行了研讨,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评价教学内容,确定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共有运动技能评价项目16大项,每学期8大项;共有身体素质评价6大项,每学期3大项(表2)。
三、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则
学校在明确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水平四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评价指标,制定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并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完善优化(表3~表6)。
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过程
1.专业引领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在学期结束前,邀请区域内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到学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根据实际,抽取不同的年级段,覆盖全部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参与评价教师直接给予被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细则”进行打分,然后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正面反映了学校不同学生、班级、年级段及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效果,也侧面反映了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效益。[3]
2.学校确定和学生选项评价相结合
考虑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性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学校规定相应的、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学习评价项目,如基本体操中的《舞动青春》和校本课程《大众健美操》应用于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身体素质中的耐力跑应用于“体育中考”“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冬季长跑”,确定为七年级的必测项目;其他评价项目由教导处、体育组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自定;考虑学生的特长和评价的需求,每学期安排二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评价项目由学生选项进行考核评价(表7)。
3.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
为了及时把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每学期把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登记到报告单,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在家访时分发给每位学生及家长,提高家长的知晓率,从而推动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支持(表8)。
学校实施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现了以下的特点:评价内容全面,基本包含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评价分类科学,既有课程学习内容,又有学校体育必须内容,也有校本教学内容;评价要求明确,既有评价内容的确定,又有评价细则的要求,也有评价过程的操作,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成为适应课程需要、学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3]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9.
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篇7
一、中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 加之学校过于重视智育教育, 使得大多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一些中职院校把体育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锻炼身体, 由此使得学校的体育教育既没有完整的体育教育计划, 也没有完善的体育教育硬件和软件支持, 体育课时得不到保障, 体育师资比较缺乏, 甚至有些学校连体育运动委员会都没建立。
(二) 体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教学实效性不高
由于对体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此也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主要表现在:首先, 体育课程设计和安排不合理。很多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安排都比较随心所欲, 未能认真执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要求, 课程的安排既缺乏有机的联系, 也未能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 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缺少特色, 很多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大都是模仿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开设的, 既没有考虑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诉求, 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 体育教育内容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使得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仅停留在简单的体育锻炼层次, 比如跑步、做操等一些体育运动。对于其他田径项目、球类项目以及一些户外拓展运动等, 很多中职学校根本就没有涉及, 由此使得学校的体育教育内容陈旧且缺少乐趣,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缺乏创新和灵活性。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一些和体育有关的理论知识, 基本没有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户外实践课程也主要表现为教师带领学生锻炼身体,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致使学生缺乏上户外体育课的兴趣和动力。
(四) 体育师资较为匮乏, 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中职体育教师大多是外聘教师, 专职教师缺乏, 由此也造成了中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梯队建设不合理, 教师的专长也比较单一。另外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和对体育重视不足等原因的影响, 造成中职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 很多学校连合格的体育操场都没有, 体育器材也比较短缺,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中职体育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一) 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 完善体育教育制度
首先, 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也是中职学生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是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 学校必须充分重视体育教育, 建设一支由学校领导负责的管理队伍和建设队伍, 明确体育教育目标, 科学合理规划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蓝图。其次, 学校应大力支持体育教育建设, 尽可能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二) 合理设计体育课程, 明确体育教育目标
首先, 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体育诉求出发, 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中职体育教育的要求, 合理设计符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课程, 将学生职业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培养体育爱好广泛、身体健康的合格中职人才。
其次, 全面优化设置中职体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分设不同的体育必修和选修课程, 尽量满足学生的多种体育诉求, 尽力拓展学生的体育爱好。
(三) 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 努力开发富有中职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学校应努力开发趣味性较强、技术性要求较低的课程, 努力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积极性和动力。除了开设常规的体育课程以外, 中职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开设的专业设置一些辅助体育课程。比如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涉外远足体育课程等。
其次, 体育教学是比较灵活的教学, 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在户外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四) 加强体育教育师资和体育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 努力组建一支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体育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体育师资的深造和培训, 努力完善体育师资的待遇和晋升制度, 给体育教师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 努力加强体育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中职学校结合自身财政情况可通过自建或引入社会力量等方式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晓.新课程背景下的职高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 2014 (36) .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8
一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首先, 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 明确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 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 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 创新能力、创新动机贯穿教育终身, 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现在的体育教学与以往的单纯的体育教学有着重大的变革, 主要的改变体现在教学形式上, 即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 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通过体育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一系列运动动作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 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 在讲授背跃式跳高这一动作时, 本人自制了课件, 通过几幅不同动作阶段的图片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 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背跃式跳高的完整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作阶段的变化, 体会其变化节奏,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进而激发学生喜欢跳高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
三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日常教学中是密不可分的, 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缺少了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要在课堂上创设出各种机会, 鼓励学生们去主动参与, 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 由于时间的限制, 应该主动倾向与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促使他们掌握基本操作, 而课外时间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的有益的巩固、补充, 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一, 本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启发引导下, 正确思维, 轻松接受新知识。在教学时, 本人一般不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 而是要创设教学情境,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让学生进行自学, 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本人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边整理边删改, 边示范、边讲解, 最后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 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 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
第二,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缺乏新颖性, 使学生厌学, 因此, 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新颖化、趣味化。比如, 在前滚翻练习时, 本人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交替练等方法, 其间本人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拨、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 适当的体育运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保障, 强健了体魄, 锻炼了身体。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就是教会学生社会生存的手段。每天的课余活动, 学生都能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去创设自己所喜爱的运动动作, 甚至有些学生还主动在节假日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期能在体育课堂上能更充分地展示自我的运动天赋。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 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 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旧框,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 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 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进行自由辩论, 互相交流方法, 互相启发思路, 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今,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阳光体育的开展, 创新素质的培养成为时代的需要, 成为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教师能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 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一定能在体育教学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9
1、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概论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 使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 这时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各方面策略的精益求精。 就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态势来讲, 其主要随着社会而同步发展, 社会的进步而经济提升快速, 这时体育人才则呈现出多样化需求, 这也说明是给体育人才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社会对于体育人才需求在持续上升。这时则造成诸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在体育教师岗位上就业, 但是在广义体育位置上已谋职。 这表明该专业应快速扩展其专业培养口径, 使其人才能够适应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则应着眼于本质上制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2、培养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及依据
现代化发展下培养适应于其需求的体育师资, 这可谓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关键内容。随着国内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渐加深, 打破了传统式基于竞技及提升运动成绩的教材教学体系, 最终转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质为主的教学内容及方式, 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总体改革及持续加深, 充分推进了应是体育的转型, 形成健身体育及终身体育方式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实现了多途径师资培养, 这也打破了传统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快速跟上社会现代化发展, 满足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及体育教育改革的各方面需求, 注重基础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自身改革, 充分提升教学水平, 这也是为现代化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体育师资。 现代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建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及发展纲要, 再加上国务院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等, 其典型课程设计理论为社会本位及学校本位和学生本位。
3、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创新
3.1、人才及市场一体化融合模式
应注重人才及市场一体化融合模式的构建, 着眼于社会发展需求来修订、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是所有人才培养的大基地, 其学生培养最终目标就是学生可否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 社会中的生存及发展则是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内容, 这也是其立足的根本及教育水平提升的重点。 有学者曾提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应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及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主要是学校及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未来社会竞争的适应力、本领、能力, 再加上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 这些都是适应社会所需的能力。 国家政策及社会因素对学生社会适应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及约束。因此应深层掌握社会, 才可洞悉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社会性需求, 从而展开针对性人才培养, 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可谓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出发点及其归宿。 设置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 减少某些适应不了现代化发展的课程, 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同步, 与社会发展基调一致, 着眼于社会及人才市场需求调节学习科目, 确保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 从而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2、拉长专业人才培养生物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加深, 学生报考学校及选择专业动机性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有关调查显示, 近年诸多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其对体育教师这份职业并不热爱, 往往都是有大学上就行。 同时, 很多对体育运动及体育教师这份职业真正感兴趣的学生, 却因为各类原因没能报考, 这时则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考生往往均是临时突击型的。 学生在入学之后则个人目标定位专业思想不稳固且学习没有积极性, 这时专业培养及深化教育则很难实现。这也使得专业意义上的体育运动, 演变为与舞蹈及杂技和绘画等各种复杂活动类型相同, 成为了技艺性身体活动。可以说体育运动技艺的优秀, 表明其具备更大的行业职位竞争优势。体育教育专业应是需要经历早期培养及训练的一个专业, 早期体育基本训练的缺失严重影响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这时也就很难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我国应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不顺畅的问题, 要充分扩展学生成才之道, 可基于本科以提升学生学历层次,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行业竞争力。
3.3、数字化授课模式
基于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技能创新, 注重数字化授课模式的构建, 推进体育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及科学化进展。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计算机的应用, 使用计算机来生动模拟运动技术, 可将实验室置于运动场, 这样可详细监控学生各个动作技能教学, 此方式可得到良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及逐渐发展, 可深层更新人们对体育课程的陈旧看法, 更新其体育课程教学理念, 不断尝试各类体育教育技能创新研究, 不断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及实用性。
3.4、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
基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 以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早期教学改革仅是对教师教学的改革, 学生学习活动方面极少涉及, 这也就是过于强调教改, 却忽视了学改。应该说学改才是教改的重要内容, 因为各项教学活动最终受益者都是学生。 学校教育中应注重教师教学质量观念转变及自身角色转换, 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基于具体问题构建适应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策略及考试改革制度。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方面, 国内近年进行了诸多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教学指导思想上应注重将素质教育、专业培养融为一体, 再者是知识技能传授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还有将教学及科研融为一体。教学中应多采用教学程序, 且深层掌握学习教学及学导式教学与合作式教学。
4、结束语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创新应打破传统式单一培养模式, 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师资及人才, 确保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可满足现代化人才市场需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创新对该专业来讲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为此专业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条件, 这样也充分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义良, 王兵, 周贤江, 唐宏贵, 高治.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
[2]徐波.对构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10) .
[3]马勇, 饶平, 刘勇, 蒋炳宪.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J].价值工程, 2014, (21) .
[4]鄢锋, 洪玫.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6) .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10
关键词:大学,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一定的操作性,是连接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环节的纽带。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因此,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从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调整,重新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新世纪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从目前西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看,改革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仍然存在,教学指导思想仍滞后于东部较发达地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大学生体育课程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还很严重,达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预期效果。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根据现代教育和体育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结合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较多,地区间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构建出21世纪西部地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1 西部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1 教学指导思想仍然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及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观念陈旧,无创新。
1.2 教学目标仍是要求学生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发展专项运动水平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3 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乏味,仍是“讲解”、“示范”、“练习”三段式的填鸭式或注入式。
1.4 教材内容陈旧,无新鲜感,有些内容基本上是中小学教材内容的重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考核评价方式太片面,而且内容单一,标准统一,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大大挫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构建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将更大,如何改善生活质量和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未来人才素质的优劣和健康状况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从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出发,确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把育体和育心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个性发展,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能自觉地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作为终身体育而进行锻炼。
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部分,对其他部分起着制约作用。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体育在课程方面必须充分体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体育教学范畴而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健身运动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锻炼、学会评价,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他们毕业后至少能掌握两种以上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2.3 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定位于21世纪社会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结构中,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及体育综合素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增选一些能够弘扬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快乐健身等内容列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精选一些终身体育必备的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民族化、生活化和终身化。可以将一些民族传统的和时尚的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以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如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舞龙、舞狮、腰鼓、户外定向运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攀岩、软式排球等。强调突出教材内容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终身性和实用性,这样将丰富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利于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的乐趣,满足个体、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那种刻板的、单一的、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必将被灵活、实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所取代。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合理要求,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由此而带来成功的喜悦。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除开设普修课、选项课、选修课、保健课外,小项目俱乐部、休闲体育等有可能以课的形式出现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育人为本,健康第一” 的教学指导思想相一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启发与鼓励。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得当,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和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力。
2.5 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性要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进行的。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打破传统的那种固定时间、统一班级、一种教法、不分学生兴趣爱好与水平高低的统一传授,而应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和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小组、自由组合、自选练习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提高,并且把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重新编班,不但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而且加深了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体育课这个特殊集体中广交朋友,提高了社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统一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加强学生自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障碍、难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2.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整和激励教学的作用。传统的评价形式内容单一、标准统一、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这样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新课程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将会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丰富内容、更加重视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重视原有基础与学习过程的考评,采用多维评价。考评的目的应现代化,方法应多样化,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尤其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情要考虑。成绩考评的标准应全面化,既要客观准确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反映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进步;评价方法应将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学习、表现、体育参与能力,以及参加所有体育比赛的成绩结合起来;评价方式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3 重视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肩负着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任,重视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已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自然也就担负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而且面面俱到,力求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学习,结果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学精。
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体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积累最为重要。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学多不如学精,精了就会有兴趣,进而会形成习惯,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才能利用在学校中获得的体育能力为自己的终身健康服务。所以,高校体育在教学中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养生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知识、运动损伤与预防知识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爱好、自我锻炼能力、组织体育比赛能力、欣赏比赛的能力和进行体育比赛的能力等。
4 结语
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终身体育所需的运动能力。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模式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要有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许砚田,毛坤,邢庆和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508-510.
[2]董胜利,林克明,徐虎泼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17-20.
[3]龚婉敏,徐永生.高校公共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19-123.
[4]毛振民,吴建.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5-8.
[5]管勇生,杨云山,王斌等.新课程概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4):79-81.
[6]刘超,姜同仁,张开林等.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1,(4):50-51.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1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41-01
在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心愿。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喜悦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众所周知:有哪位学生不想成功呢?有哪位同学不想尝试“飞人”博尔特100米9秒58的成功感?有哪位同学不想在110米跨栏中“超越”刘翔12秒88的成功喜悦?有哪位同学不想尝试乔丹扣篮的滋味?有哪位同学不想模拟马拉多纳“帽子戏法”的足球技术,有哪位同学不想尝试“铁郎头”的扣球威力?可是作为一般专业运动员都难有能力达到的水平,更何况我们学生?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什么条件下去尝试创新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呢?
一、在球类模块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1)排球模块教学。排球的特点是:网高,触球时间短暂,技术性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降低网高,并降低了难度,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发球失误、个人触球数少的问题,我借鉴网球的方法,在第一次发球失误后加第二次发球;为鼓励组织进攻防止一次过网,使比赛更具激烈性、精彩性,规定组织进攻胜一球得二分;在扣球练习中,为适应不同身材的同学扣球,我将网高设置为一头高一头低,甚至在教学比赛中用斜网,以激发他们针对特殊的网高灵活运用技术、战术;为解决触球时间短暂这一问题,我适当减少了球的气压或用软式排球代替,从而延长触球时间,降低球的速度,减少技术难度,让学生尝试成功。
(2)足球模块教学。以足球教学比赛为例。在以往的足球教学比赛中,常存在如下问题:1.双方踢得很卖力,结果却常常是双方毫无建树;2.比赛气氛十分热烈但进球很少;这种只开花不结果的状况是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呢?3.比赛双方常存在几个技术出众的学生踢球,其他人在一旁陪跑,多数学生的触球次数少得可怜,故很难提高个人技术。为解决以往足球教学比赛中存在的弊端,在足球教学比赛中我大胆进行教法的创新尝试,教学效果显著。例如:为解决只开花不结果的状况,我尝试将球门扩大一点,禁区缩小一点,规则中的限制放宽一点,结果,进球的机会高了,只开花不结果的状况几乎不存在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功喜悦。又如:为提高学生的个人技术,我尝试使用小场地,并减少比赛人数,这样个人触球次数增多了,从而促进了个人技术的提高。
(3)篮球模块教学。大部分学生的身高限制了他们的技术水平,甚至影响了他们对篮球的兴趣。教学中要求教师创新条件,降低篮的高度,来针对受身高限制的教学对象,以保证教学效果。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往往是打了好长时间,进球却少得可怜,如何解决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简化规则,对不同水平的对象,简化的程度不同:初学者,因技术水平很差,可他们喜欢比赛,他们只知道投篮。对这样的学生不能用规则来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要简化规则,引导他们的这种兴趣,慢慢让他们了解规则。
二、在田径和体操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1)田径教学。以耐久跑为例,尤其是考核时,怎样才能让绝大多数的同学尝试到成功?在传统的耐久跑教学及考核的实践中,常常看到许多学生跑至终点或中途就支持不住了,脸色苍白,有的倒在地上,有的呕吐等。40%—70%的学生表现出难以忍受的不同现象。可以采用以心率为前提,以跑的距离为指标的考核办法。其他如短跑、接力跑、铅球、跳远等,我们都可以创新条件、让体育课上得更生动、更丰富、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更多。
(2)体操教学。仅以队列教学为例。在实践中,由于教材本身比较单调、枯燥,难以唤起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学生队列队形的教学方法又多是照搬部队成人化训练的一套:练习者在指挥者的口令下,无数次做同一动作、同节奏、同方向、同顺序的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忽视了主体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我认为只有找到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才真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更新观念,创新条件,改进教法。例如:四列横队,每列1至2报数后,单数为A组,双数为B组。A组向后转,B组原地不动,然后再发出向后转(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每个学生按组分别做出动作并呼喊A和B,此时就出现A、B两组动作统一而方向相反的场面。使枯燥的原地转法训练有了活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有关类似的创新对象是很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针对需要解决问题,去创新条件,引导学生由兴趣走向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应达到这种要求。
中学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从培养兴趣入手,让学生尝试体育练习的成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逐步达到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曾杨剑.浅谈体育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J].科技信息.2009,(11).
[3] 盖洋.中国竞技排球技战术发展特征及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 篇12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1.1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缺乏奉献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 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他们意志脆弱, 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 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 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他人、社会做些什么, 权利意识强, 而义务感责任感弱。由于大学时代, 大学生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因而, 自身的身体状况能够适应眼前的学习、生活, 对健康没有危机感。在教学实践中, 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时, 就会产生明确的学习动机, 努力创新,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1.2 活动观念陈旧是制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想因素。
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练”的程式化教学, 而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其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枯燥而程式化的教学, “身顺而心违”式的身体练习,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思维的活跃, 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这与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发挥,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要求极不相称。还有部分体育老师缺乏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真研究,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校体育评价的主要问题也体现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问题, 也就是传统的学校体育评价只看重体质、运动技能、运动素质方面的评价, 而对于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的评价基本上被忽略了。对“规范”和“标准”的盲目追求, 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没有体验到运动乐趣之前就已经厌倦它了。
2 高职院校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途径
2.1 树立高职体育教育的新观念。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 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人才培养应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再到重素质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体现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转变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观念。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 形成创新意识。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 注重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学生主体观和综合评价的质量观,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2.2 更新高职体育的教学内容。
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 不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应从有利学生终身受益和与就业相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的需要, 选择与职业特点关系最密切, 最适应职业体能要求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和教学, 实现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的目标。要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观念, 建立有利于学生锻炼, 增强体质实效性强, 自己喜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体系。体育教材内容应具备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健身性和实用性。选择一些难度适中, 学生容易掌握, 同时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如: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游泳、越野跑等, 使学生掌握运动健身的方法和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目的。还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 针对会计专业, 开展运动计算接力赛;建筑专业开展攀岩、测量接力比赛;旅游专业开展爬山比赛;计算机专业开展装机、维修定时赛;物流专业开展商品运输健身比赛等各种项目, 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会体育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创新教育运用于体育教学。
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 必须充分体现创新意识, 实施管理创新、教育创新,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掘教材的科技内涵, 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体育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知识技能基础, 完善人格与个性, 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及原则有了新的变化, 创新是不可缺少的素质。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创新的目标和要求,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创新思想贯彻于体育教学始终。
2.4 体育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需要有利于创造能力形成的环境和条件。在学校中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 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坚持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质疑, 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2.5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过多地采用结果性评价, 主要是以技术项目测试成绩为准, 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 建立合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期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 更好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结语
根据形势的发展, 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 立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特点、新规律, 更新教学思想, 完善教学计划,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建设模式, 以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