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2024-12-19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精选8篇)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

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

作 者:柴建华 穆红猛  作者单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改革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2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 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 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 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 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 不同的年龄阶段, 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振奋精神, 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 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

从目前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 选题内容较窄, 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 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 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 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 技术环节过细, 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 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 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 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 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 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 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 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 形式上体现规范性, 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 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 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

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锻炼习惯, 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 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 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

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 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 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 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 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应培养学生自我设计锻炼, 监督与评价自我的管理能力。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论“轻松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 篇3

关键词:轻松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1“轻松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1.1“轻松体育”的内涵

“轻松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松体育”也称“轻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的方法。其精髓所在就是——静不如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松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松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1.2“轻松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松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松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松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松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松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松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2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学校“轻松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松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松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松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几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2.2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松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松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高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高校体育中开展“轻松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轻松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3.1树立“轻松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松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的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松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松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松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松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松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松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3.2拓展“轻松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松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的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松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还可以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用“轻松体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們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

“轻松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3.3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松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典评等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另外,可参考学生上课的次数来评价,学生修满36个标准课时即可获得1个学分,无需另外考试。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体育学分,因此学生可通过在整个大学期间修满144个标准课时来获得这4个体育学分。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轻松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为一身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松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轻松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5]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3).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04-02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社会问题逐年增加,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必要手段。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制定出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常表现为能够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或和烦琐的生活琐事,经常与同学家人进行心理交流,待人真诚,有完整的人格,能够在受到挫折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各种困难,能够战胜抑郁、沮丧、孤独等消极情绪,也能够忍受各种精神打击并能缓解精神压力,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情绪的稳定和心境的平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人数已达30qo。因患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这表明,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障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智力的开发;还能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人际交往,并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从而能消除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教学比赛等教学手段把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根据不同项目设置符合项目特点的心理训练,把项目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作为使学生拥有更多参与机会并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来进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管理模式、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②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层次、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的不同,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思想健康教育。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1.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只注意到要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专项技能的掌握,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反应。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各高校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各方面的活动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方面要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一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还必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拥有先进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懂得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师要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并能将心理健康理论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末。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勤于思考,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设置合理的课堂管理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升学压力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所导致的失眠、精神紧张、抑郁等现象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咽此,高校体育教育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人体育课堂中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对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应的设置。譬如,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达标有困难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和谐的共同体,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成长。

3.体育教师要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不仅只是教师,更是可以倾诉心情值得信赖的朋友的形象,要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并在教学环境中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这种人格魅力,使这种人格魅力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作为传道授业者,在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在学习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状态。

四、结语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5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从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健康成长。”可以看出这是对传统学校体育思想的又一全新认识。在这转变过程中并不是对原有的体系和方法的全面否定,笔者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应该注意:

一、科学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

(一)不应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已经相对成熟,通过在中小学体育学习,具有比较高的运动基础,在此阶段把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与健康教育的相结合,才是“健康第一”思想的较好体现。体育活动的属性在于身体练习,利用这个属性可以使体育发挥更大的功用,身体练习是以一定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的,如果没有具体、系统地锻炼形式和方法,就难以行之有效的实施体育的健体功能,更谈不上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遵循运动规律,体现因材施教,并且身体锻炼和健康教育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健康第一”不是“快乐第一”

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快乐,是体育的功能之一,“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虽然在很大基础上利用了这一功能,使得体育教学在表象上具体了;但是如果脱离体育性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往往会被“健康第一”捆住了手脚,这样“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中心与主题.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使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并进入误区,人为局限了体育的功能,限制了体育的外延。

二、教学模式“新”“旧”结合(一)创新要和体育本质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赋予它太多的功能和任务。虽然是“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但是体育的功能毕竟有限,代替不了其他学科对人知识结构的拓展和精神领域的丰富。大胆创新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实际条件进行,不能脱离体育本质而盲目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思想下设置的教学模式是具有科学性的,不能全盘否定,相反,在创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多借鉴传统教学模式。

(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既是体育教学思想的传授者,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直接贯彻者.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一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和教材的不同对体育教学模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施,如情景教学模式是针对中小学生模仿能特性而设的.(三)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建立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实行分班与合班教学相结合,分专项分层次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重视体育文化含量,根据实际条件对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舍弃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改造和开展,也是“健康第一”要求。

三、树立体育文化观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一)培养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思维体系因为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对事物的理解可以超越简单的认知层面了。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是利用身体

Upload By Yelky http://www.yelky.net

Upload By Yelky http://www.yelky.net 练习,激发体育兴趣的和塑造体育能力的,从而对体育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层面,更准确的理解“健康第一”思想;体育教学要以文化传播为己任,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塑造与培养,这才是体育的灵魂和精华,也是超越低层次体育认知和教育的途径。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校实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模式后,教学评价方面却比较滞后,还是主要利用体制测试评价系统和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运动成绩为主,注重结果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这种“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的方式,缺乏对个体特殊性的评价。而体质测试系统虽然对学生体质状况有比较准确全面的数据反映,但是对学生锻炼的能动促进不大。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不应盯着简单的结果测试,我们应把视野拓宽,着眼于每个学生,着眼于整个过程。把学生的运动技术、运动过程、运动成绩都纳入考核的内容,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运动的快乐、愉悦、情感体验,从而接受熏陶、教育和锻炼。

四、结语

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体统一性和“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系统性。强调对身体健康和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内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全面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改造,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学生的健康问题并不仅仅是个学校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所以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它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6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学生步入大学以后更是进入了其学习体育的最终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责任,同时还应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进行逐步的培养。本文主要是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目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其对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一)教学理论课程兴趣原则

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动力就是其对该课程所产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催化剂,因此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序的设置。体育课其上课的形式与理论课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地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蓄水在体育课程项目的选择时空间也相对较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而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其兴趣爱好的范围比初高中时代要广泛很多,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因此在开设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不同的专业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只有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教学理论课程科学原则

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且充分的利用相关的资源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开发,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某高校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军事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实际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为发展主线,积极地开展适合社会与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而这业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体育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将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的利用起来。而学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逐步的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技巧,不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达到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教学理论课程社会需求原则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转变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学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充分的掌握了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其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逐步的表现出来。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其明白了如何利用体育知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而且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增加,而随着也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地重视。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育价值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的,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而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为了积极地面对目前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课程的作用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教学课程时积极性相对较低,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对其内在的内容较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造成了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使得体育教学的效果无法实现。

(二)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目标在操作性上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体育项目,而是像以往一样所开设的体育课程还是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保持一致,因此只有对现行的体育课程重新进行设置,必须保证新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潜力被全面的激发出来,而这样的改革必须与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教师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同时详细的讲解学生将要学习的体育项目,同时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这样不但实现了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并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提升

教师所进行的理论教学往往都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相关的教学工具,正是因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忽视了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同时高校的学生群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的成年人,他们学习的自律性较之初高中的学生也就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其学习效率的低下。在实践教学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三、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新课程体育改革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为国家不断的培养优质人才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的结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促进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在确定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必须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水平相结合,充分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践而言,目前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形势下体育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了体育教的学内容,同时还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促进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提升,并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收获了之前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既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体制还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而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人为本进行教育

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辅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课堂教育时,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围绕学生开展人性化的教学,同时将休闲性与竞技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学习的技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只有改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逐步的向开放性启发式的方式转变,同时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就是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通过积极的方法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调节,并且还要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这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教师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高校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体能、技能以及运动行为的改变,而这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才能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提升其自身的体育素质,然而因为学生的运动天赋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师方式,设置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从而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受益。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考核方式,不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了相应的考核,同时通过这样的考核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了综合的考量。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适应终身体育发展

终身体育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一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得到内容:

(1)人从开始学习并且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体育锻炼自身的重要性;

(2)正是因为受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所以使得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生活领域都可以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实现体育锻炼发展的目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养成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就是终身体育的积极表现。某高校所开设的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不断的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身素质,同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因此只有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

结束语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对体育教学课程的认识,同时对其深入的分析并且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运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这是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也推动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作者:郭刚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7

通常教材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同时又受制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的加工问题,也就是“教材化”问题。依据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依据什么内部的必然联系而编撰的问题。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充实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又涉及了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问题。因此,构建休闲体育教育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

1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它关于对体育教育概念的阐释,也大多是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层面展开,在此不作累述。本研究认为,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他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两个文化范畴的交集。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休闲体育教育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2]。可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休闲体育教育,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

如果从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则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过程。这样一来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是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无层次、无特色,交叉重复现象严重[3]。在“三基”论和体质论的高校体育教育阶段,这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影响,此种课程内容既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2 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没有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4],从而给予了高校选定教学内容更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希望各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高校“一窝蜂”式的照抄照搬,其意义及效益大打折扣[5]。目前,真正能够建立起具有地方或本校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高校依然是凤毛麟角。

2.3“竞技运动教材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依然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当时的提法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体系”,其含义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6]。然而时至今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和规律依然在探索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依然在通过未经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来实现。尽管各种新的观点和理性认识成果不断出现,但遗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多年来进展甚微。

2.4 休闲运动项目开发和准备不足

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关于“玩的价值”时曾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7]。从休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种“掌握玩的技术和发展玩的艺术”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还很少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首先应当解决师资队伍的配备问题,然而从专业院系体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3 休闲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提出的新课题

3.1 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分别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的目标体系[8]。八年来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们的体育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技能层面的“休闲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掌握,参与方式层面的“追求过程的休闲”等方面超越了原有的目标体系,而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的构建。

3.2 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

前面谈到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必然提出了对原有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这一课题,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也不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教材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了休闲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3.3 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体育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9]。因此,随着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其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休闲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纳入教材体系是高校教材体系发展的必然。这样就必然出现了怎样有机融合竞技体育项目、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共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性质体育教材的内部逻辑性关系问题。

3.4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

2007年5月颁发的《关于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0]。《通知》的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和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追求“过程的休闲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休闲的目的,通过体育休闲的过程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的说也就是所选取的教材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助于积极休闲生活方式养成;又要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技巧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方可掌握并运用。

参考文献

[1]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2]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80.

[3]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2-76.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5]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83-87.

[6]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现代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5(1):123-126.

[7]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88-92.

[8]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9]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2.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8

本文通过借鉴相关文献与资料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教育模式、促进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终身体育教育就是个人需要接受终身的体育锻炼、指导、教育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能力和思想,而教师就需要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纲要,丰富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运用引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终身健身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1]。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培训,主要是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能达到增强体质的需要,还能达到相应的社会价值,比如,教会学生如何独立生活,锻炼出独立自主、自练自控的能力,从而塑造出真正的终身体育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服务。

2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教育模式

2.1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形式陈旧片面的现象,教学目标与思路也不明确,所以,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习体育技术,锻炼身体为主。不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什么,高校体育课上的教学程序一般都是组队、讲解方法、解散练习、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使老师失去积极的思维和行动,还会使学生失去上课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教学目标和形式比较传统和被动,所以很多体育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师会简化教学目标与方法,比较常用的就是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练习或完成老师的要求或者任务,直到下课。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发展学生个性与体育专项运动上面做的还不到位,根本就没有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教学。

2.2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就是通过上体育课的方式将体育知识、技能融入到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中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模式主要有系统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四种:1、动作为主2、发展身体素质为主3、发展学生个性为主4、培养体育运动能力为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构成部分有指导思想、目标、条件、程序、评价。指导思想是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目标就是实现完成教学的任务,条件主要是发挥作用和效力,程序是完成各个逻辑步骤,评价是教学模式的标准。

3促进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措施

3.1树立先进的教学模式观念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多是一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因此,国家和学校就要求老师应打破原有、保守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会模仿,缺乏积极主动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模式理论观念,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学模式,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让学生不断进取,培养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2]。

3.2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和老师需结合国家要求的体育教学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就是一项通过体育锻炼来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有趣教学。比如,可以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多参与。因此,为了适应当代潮流的发展及需求,体育工作者还应提高教学质量。

3.3优化教学过程

想要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优质的教学目标,老师还需科学、有目的的教学。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对每个同学负责,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在体育课中加强个性化发展、发展个人身体素质等,令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实现全身心的放松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还需优化体育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国家和学校的标准要求。

3.4加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教学

如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教育之首。为了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需加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教学。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了不少的体育教育,但是毕业工作后,很少有人会一直坚持体育锻炼,这就能反应出上学时的体育教材的内容是缺乏实际性、健康性的[3]。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掌握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的话,由于受到年龄、环境的限制,在日后的工作中很难会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说,体育教学要注重在校期间的终身体育锻炼,真正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

4结束语

学校和老师需结合国家要求的体育教学纲要和方法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培养等,这样才能打造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期间,学校还需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加强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这将受益终身。

本文主要分析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策略等,由于笔者对其只有初步的统整,所以研究还有不太严谨的地方,这也是笔者以后要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娜.发挥体育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贵州体育科技,2011.

[2]刘淑英.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思考体育教学思想[J].福建体育科技,2012.

上一篇:项目实施中oracle数据库表空间问题下一篇:新庄小学2014年第19个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